第一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宣州区夏渡小学
四(1)
郎义惠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12个一类字,认读8个二类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小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准备:
1安排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作准备。
2、了解课文时代背景、周恩来生平事迹。
3、设计概括课文内容的练习题。
4、制作相关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昨天我们初步读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大家还记得在一次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吗?
指名学生回答。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
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解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划出来。
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中华不振
二、研读“中华不振”
(一)理解词语的表面意思
“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吗?
(二)扣“中华不振”,感受国家的落后,人民饱受欺凌。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用心读读课文7、8自然段,划出周恩来闯进租界,看到的“中华不振”的句子,作上记号,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重点交流:
⒈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你可以抓句子中的词语来谈读后的体会。
提示:大不相同
(1)你读出了哪些不相同?
提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中国的别处会怎样呢?
耀武扬威――本该为民服务
外国人多――把租界当成了自己的国家
(2)看到这样的场面,年幼的周恩来会怎么想?——感情朗读句子
(3)小结:是的,贫穷的中国土地上有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啊!
⒉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1)指名说体会
(2)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 初步感受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3)这里有一组对比十分强烈的词,你找出来了吗?
提示: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3)你知道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
◆亲人的无辜惨死――被轧死(联系下文中句子)(出示下句“这位„„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洋人的惨无人道(抓得意洋洋,他凭什么得意洋洋?他有理由得意洋洋吗?――中华不振!)
◆巡警的狗仗人势(抓“不但不„反而„” 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正义得不到伸张(“谁又敢怎么样呢?” “谁又敢怎么样呢?”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为什么人民不敢怎样吗?
注意:以上学生谈到一处就结合朗读训练。
(4)导读: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读----(生1)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读----(生2)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读----(生3)
3、这样的事仅仅就在那天发生吗?仅仅是偶然吗?同学们不要凭空猜想,作者把用自己的笔墨,用泣血的文字在告诉大家,读读课文,你能发现吗?
(1)“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现在你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了吗?
(2)在正义得不到伸张时,善良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内心的愤怒与无奈,你发现了那充满愤怒却又满带无奈的动作了吗?(提示:紧握拳头)
4、其实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没处说理去呀,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伯父当时的心情了吗?进入角色体会着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想一想应该怎么来读。
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伯父对他说:“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指板书,让生齐答――中华不振!)是的!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群情激愤?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1)在旧中国的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事,面对这一件件、一桩桩的不平等事件,你都想到了什么?(请写下来)(2)交流学生的感受。学生说时,老师提炼,用一句话激情并肯定学生的想法。
同学们,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啊?!
(3)小结:妇女的哭诉;洋人的得意扬扬;巡警的训斥;围观中国人的敢怒不敢言。这一切,都源于“中华不振”。周恩来看了内心很不平静„„愤怒、同情、悲哀、伤心„„于是回来后他一直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么。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
三、立志
1.自由读课文,找答案。
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引读周恩来的话。
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读)
2.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男生读)
3.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齐读
4.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时,联合国为之降半旗。
四、总结
1.那今天,你们将为什么而读书呢?
学生自由表达,师相机鼓励,引导结合中国现状。
2.大家都清楚,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均收入,综合国力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应当成为我们共同的理想。然而,中华之崛起,民族的强大,光靠理想是不够的,要科技,要文化,要一大批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的建设者,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我们应当刻苦学习,为真正实现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3.你们能做到吗?
学生齐回答:能。
4.你们能一生为之努力吗?
学生齐回答:能。
5.让我们以伟大的周恩来总理为榜样,沿着伟人的足迹走下去,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吧!老师期待着。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第二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第7组中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通过阅读“成长故事”,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课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说,“中华不振”是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源点,它贯穿于故事始终。教学时,可以紧扣“中华不振”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读书品味,了解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
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比朗读,和同学合作朗读对话,感受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3.补充“阅读链接”的内容,深化对周恩来的认识。4.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初步了解过渡句、过渡段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周恩来()那年,在东北的租界里看到()被()欺负,而围观的()只能握紧(),他感受到了(),于是立下()的远大志向的故事。
3.指名说说。
二、对比朗读,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1.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
2.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读给同学听)
3.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
三、品读重点句,深入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 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感悟到:课文字里行间流淌的都是——中华不振!是呀,中华不振!老师发现有一段话几乎每一位同学都把他划了下来,刚才还有同学读了这段话(屏幕出示:这个妇女„„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请你站起来,把这段话再读一读好吗?(生读、师范读、齐读)听了刚才的朗读,我不知道你们的脑海里是不是想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甚至看到了些什么?
(屏幕出示:此时我仿佛看到他们在(),听到他们在说(),知道他们在想()
本末不要倒置呀,是外国人租借了我们中国人的土地!这句话让我们想了很多,让我们看到了不愿意看到的情景,让我们在一次有感情的读一读这段话。
四、分析重点句,结合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同学们,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假如当时你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景,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
老师深深地为你们的话所感动,谁愿意再来读读这段话?
是呀,面对这样的情景,谁又敢怎么样呢?同学们读着这样的话,亲眼目睹这样的情景,你的脑子里是不是有许多问题想问? 既然你们的脑子里有那么多的问题困扰着你们、折磨着你们,那么,你们想过这些问题的原因吗?
谁来读读画横线的这段话?(这个妇女„„.惩处这个洋人。)这个中国的巡警有没有给咱们中国人撑腰呢?为什么?问题的答案就在黑板上:中华不振啊!
谁再来读读划波浪线的这部分内容?(谁知。。。训斥了一通)这个把中国人轧死的洋人有没有被惩处呀?这究竟又是为什么?(中华不振呀)答案还在这里——中华不振呀!
请全体同学把剩下的部分读完。(围观的„„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些围观的中国人有没有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呢?他们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屏幕出示:围观的中国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
这可是在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啊,而且站着的是“一群中国人”!他们怎么会连做一些什么,说一些什么都办不到呢?答案还在这里——中华不振啊!
(再一次朗读这段话!)
谁又敢怎么样呢?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么能够不冲动!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又怎么能不愤怒!但是,在当时发生这样的事情,太平常了!(屏幕出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介绍”)看了这个内容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五、思考沉积,体会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从租借回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沉思,他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把你的想法写出来,然后读给大家听,好吗?
那么多的问题一直在你们的脑海里翻江倒海,尽管我们已经找到答案,可是我们还得一遍又一篇的拷问自己。这一次,周恩来从租借回来的确想了很多,却始终忘不掉一些东西:(屏幕出示: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
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让洋人站在一个中国妇女面前耀武扬威、专横跋扈。
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一群中国人竟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被折磨,却不敢给自己地同胞伸张正义。)(齐读)
在修身课上,听见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光然大悟,听到校长点他的名字,于是:
周恩来胸有成竹的站起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站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请同学们清晰而坚定的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请同学们铿锵有力的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六、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1.自读阅读链接内容。
2.指名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3.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周恩来的救国抱负和博大胸怀。
4.激情诵读诗歌,指名读、齐读。
七、回顾全文,畅谈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1)人物:引导学生从“不解地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经常想”、“沉思”、“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处体会周恩来还是个善思的人,并学习这种品质。
(2)写法:体会过渡句、过渡段的用法。(3)感悟:交流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八、分析结构,指导写法 是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同学们把书端起来,完整的把课文读一篇,想一想课文围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了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屏幕出示:课文按()顺序写了()件事,先写了(),再写了(),最后写了()。
九、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要写的生字,提示应注意的笔画或结构。2.重点指导:
范:上下结构,草字头,最后两笔是横折钩、竖弯钩。嚷:左右结构,口字旁,右边的笔画比较多,可以分为三部分指导。
老师板书“范、嚷”,学生在本上写两个,其余的字各写一个。展示评议书写。
十、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十一、作业
1.抄写四字词语和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2.课下收集有关周恩来的其他故事,或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崛起 饱受欺凌
中华不振 丧失尊严
懦弱无能 【教学反思】
语文传承的是文化,她较历史更添厚重,她比教学更显丰满。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中,我极力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凝练明白的语言愉悦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潜能。
一、抓准切入点,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
从内容上看,课文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一振的胸怀和报负。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这一切都是对“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因此,我设计让学生寻找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学生虽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最后,“中华不振”成为课堂上蓄积情感、掀起高潮的一个支点。
二、抓住重点内容,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本文重点事件是一个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在目睹了这件事之后方明白这一点,以至于才有了让中华崛起的志向。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但由于课堂把握还不够成熟,感觉朗读还不够到位。
三、拓展文本,直面历史,引导学生树立报国之志。课堂上,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为了把学生这种情感引向另一个高度,我出示补充材料,让孩子直面历史,让孩子心海难平,让孩子心有所向,让孩子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报国之情。与少年周恩来的心灵产生了共鸣。直至课的尾声,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练笔:我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孩子们都能畅所欲言,纷纷诉说了自己的远大志向,说得十分精彩。
四、提高认识,升华情感,激发学生报国之情。
拓展本文,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若仅限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仅限对周恩来少年立志而钦佩,那本文的教学目的尚未达到,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努力落实,才真正达到目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朗读,入境入情地读文,有助于学生体会文中感情,然后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并通过畅谈读书的目的,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激发学生报国之情,使他们在幼小的心灵中根植民族情感。
结束了这课的教学,我静下心来,不断反思。激发学生的情感固然重要,但是在本课教学中如何让这种情感延续下去更重要。整堂课上学生带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去朗读、去感悟感觉还有欠缺。
第三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初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市六小 黄山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学生能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展开想象、对比句子、情感渲染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难点:
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 课文写了那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阅读质疑 自主探究
多媒体显示1 1、1)、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2、潜心批读,自我探究
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或词语。
明确:1)是在一次修身课上说的。
2)中华不振啊!(板书)
三、多元互动 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学习自学课文:
⑴ 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 ⑵ 把相关语句画出来。⑶ 在学习小组里面交流。2、研读课文:
⑴ 探究学习1~6段:分角色朗读,体会中华不振。
多媒体显示1:
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伯父对他说:“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我们从伯父的话语中读懂了“中华不振”。
多媒体显示2: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师:抓住“打破沙锅问到底”体会周恩来对此事的关注,读出语气来该句子来。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我们又从周恩来一连串问题中读懂了“中华不振”。(2)学习7、8段,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多媒体显示3: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
——在中国人自己的地盘还要闯进来,说明这也是中华不振
多媒体显示4: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我们还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中读懂了“中华不振”。
多媒体显示5: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 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从洋人欺侮中国人后趾高气扬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反复朗读7、8自然段,读出同情,读出愤怒,读出无奈和懦弱。
多媒体显示6: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 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体会这是在中国的地盘上,国人当时根本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感受中华不振。
多媒体显示7: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从“紧握着”这个词语体会国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想象他们当时是什么心情呢?
——从“只能”、“谁又敢怎么样呢?”看出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华不振。
多媒体显示8: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通过对比句子体会反问句的语气更为强烈,进一步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3)导读9—15段,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1)思考问题: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周恩来他在想些什么呢? 中华不振的原因和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2)重点体会:
魏校长提问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读书的理由或者是 为明理而读书 ;或者是 为做官而读书 或者为 为吃饭而读书····周恩来的回答是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又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观看视频深入感受中华不振,升华学生情感,并再次读“在外国的租借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四、训练检测 目标探究 思考问题:
你从周恩来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五、迁移应用 拓展探究
谈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中华不振啊!
第四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抚州市实验学校
黎俊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展开想象画面、对比句子、情感渲染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搜集有关“周恩来”的资料。
课前交流:先出示新中国建设和科技辉煌成就图片,学生谈感受(体会祖国的繁荣、富强,增强自豪感)再出示旧中国图片,了解100多年前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体会旧中国的贫穷、落后,增强民族使命感。(师:在上课前我们了解了中国现在的辉煌成就和100多年前的屈辱历史,孩子们,读历史才能明兴衰,现在我们开始上课。上课,同学们好!生:中国好!中国兴盛,我的责任)【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师:孩子,你们知道是谁拯救了我们苦难的中华,使我们现在的中国变得如此繁荣、富强吗?是的,是无数个像周恩来这样的爱国志士,(周恩来)如、毛泽东....他们为了祖国的强大抛头颅、洒热血,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中国的一位伟人周恩来小时候的一个立志故事,《为》,读题,解题,再读。)
1、复习词语,开火车读。
2、练习选用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完成板书。(耳闻、目睹中华不振、立志振兴中华)
二、精读课文7、8自然段,品读词句,目睹“中华不振”,体会人物情感。
(一)、(师:孩子们,通过上节课学习课文1-6自然段,周恩来从伯父口中知道了“中华不振”,但是他仍然感到疑惑不解,租界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自己国家土地上随意走动,外国人却能住在哪儿?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着周恩来的脚步,去租界地看看吧。)
1、出示自学提示: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默读课文第7、8自然段,这两段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到中华不振?请用——划出来。
2、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从很多地方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特别是发生在租界里的这件事。看看,租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3、课件出示第7段,指名读。
“一个风和日丽....背着.....闯进......”(1.)从“闯进”这个词你觉得租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2.再指名读后一部分,“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想象一下,与租界大不相同的其他中国人生活的地方是怎么样的? 3)、这里走着的都是什么人? 4)、什么叫耀武扬威?
师:这就是灯红酒绿的租界,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专门给外国人住的,却不不允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这就是(中华不振啊!)我们跟随着周恩来的脚步,看看在租界里还看到了什么?再读第8自然段,相信租界里发生的这揪心的一幕会让你对租界有更深的认识。
5)、出示第8段,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你所看到的画面。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6、)师:孩子们,透过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7、)生汇报,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体会人物思想。
a,体会第一句:你看到了什么画面?把你看到的画面读给大家听好吗?妇女的亲人被轧死了,伤心欲绝在哭诉,而洋人在干嘛?得意扬扬,什么意思?想想如果在当今社会压死了人,肇事者会怎样?坐牢、害怕,而这个样人呢,却得意扬扬!)这鲜明的对比,可恨的洋人一定刺痛了你的心,请你再读。(另一学生读。)这个画面让你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B,体会第二部分:孩子们,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让你觉得中华不振?你看到了那个可恶的巡警吗?读这几句话(出示),自己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你能体会到妇女此时的心情吗?怎样的心情?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这几句话。(3名左右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师评价:我听得出你对妇女的同情、我听到了你对妇女鸣不平、你在为妇女控诉这个不公平的世道。)全体师生再合作读这部分。
这个可怜的妇女,她悲痛欲绝,她原指望_____,惩处——谁知_______,反而_______。难怪伯父会说,租界是个无处说理的地方。
2、可恶的中国的巡警局不为妇女撑腰,围观的中国人为她伸张正义了吗?你看到围观的中国人又是怎样做的?(握紧拳头)是什么让中国人紧握拳头?(愤怒)请你带着愤怒再读读这句话。孩子们,请紧握你们的拳头,再读读这句话。孩子们,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看到这一幕又一幕,此时,你最想干什么?生说:(3人左右),是的,我们一定要惩处他们,读“惩处”,让我们怀着满腔的愤怒来写写这个字(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在外国租界里,我们敢怒不敢言,只能把对妇女的同情放在心里)再读、再读、再读,本子上也好好写一写这个惩字。再读,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敢不敢惩处?再读这段。
引读:因为不敢惩处......因为不敢惩处.......因为不敢惩处.......3、插入图片、资料,师激情解说。(孩子们,在100多年前的中国大地上,被外国列强欺凌的难道只有一个东北吗?)请同学们静静地看下面的图片和资料。
在租界里,中国人遭受百般压迫、侮辱和虐待。
在上海租界的电车里,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在租界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象犯人一样的“号衣”。在上海租界公园门口,竖立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更有甚者,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看了资料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些什么?国家贫穷落后就要挨打,就受外国人欺负。周恩来亲眼目睹了在租界发生的一幕幕,这才真正体会到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了!
(二)、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说说周恩来在想什么?生说————(3人左右)
师:他是只想了一下子吗?一天吗?读句子:.....常常......他想了一遍又一遍,一天又一天。
终于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为大家解开了这个谜团。
出示课件,引出对话:魏校长:........同学们........周恩来.......对比一下,周恩来读书的目标与其他同学有什么不一样。(一个为自己生活,一个为国家民族)
教师引读:那年周恩来多少岁?12岁,多大呀,只比同学们大1、2岁,这么小的年纪却那么清晰地告诉大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多么远大的志向!当有的孩子还没有考虑过为什么而读书的时候,周恩来却坚定地告诉大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因为他树立了自己的理想,以后再也不会动摇。
年纪这么小的孩子却能想到为了国家强大而读书,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当时魏校长也以为自己听错了,再次追问他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你铿锵有力地把课题读一次,请大家铿锵有力地把课题读一次。
是啊,少年周恩来知道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指着板书:立志
振兴中华)出示并齐读17自然段。
三、课件课后阅读链接
12岁那年的沉思,决定了他一生的道路。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出示周恩来资料图片。
四、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那个任人欺凌,任人宰割的中国了,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今天要为什么而读书呢?我也要好好想想“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小练笔弹性设计)举例我为了教育事业而读书。课程结束再次引读3遍课题:
孩子们,课虽下,但周恩来的故事却深深感动了我们,因为 周恩来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承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们也一定会向周恩来学习——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下课
板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耳闻
少年周恩来
中华不振?!
目睹
立志
振兴中华
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灵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1、阐述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设计意图
2、回顾这节课,我的课堂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抓准切入点,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因为“中华不振”。课堂上,我是抓住这个切入点组织教学的。首先,“中华不振”是我贯穿这堂课全部教学内容的一条脉络,从聚焦“中华不振”到感受“中华不振”到参读“中华不振”最后到思考“中华不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其次,“中华不振”又被我锁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课堂上,我围绕“中华不振”想象画面,指导朗读,体验情感,激发学生对洋人、巡警的痛恨,对妇女的同情。最后,“中华不振”还成为课堂上蓄积情感、掀起高潮的唯一支点。
二、抓住“特写镜头”,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课文第8自然段是体现“中华不振”的特写镜头,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因此,我把这一段作为我教学中的一个突破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研读此段。
三、拓展文本,直面历史,引导学生树立报国之志。课堂上,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为了把学生这种情感引向另一个高度,我出示补充材料《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等资料,让孩子直面历史,让孩子心海难平,让孩子心有所向,让孩子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报国之情。接着我创设情境多次让学生激情朗读周恩来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直至课的尾声,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练笔:我又是为什么而读书?
第五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把握文意,了解12岁周恩来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2.读正确词语,理解“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3.积累课文中的四字成语。
4.在说文意的过程中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教学重点:
学会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 教学难点:
梳理“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一、提出学习目标
1、交流有周总理的生平事迹
2、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找出、画出生字词。
3、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
4、交流在课文中积累的四字成语。
5、概括“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6、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正确读写“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2、同桌互相朗读课文,形式自定。互相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3、指名分段向全班展示朗读。其他同学做评委,听后评议。教师相机小结:读书要正确、流利,不多字,不少字,不回读,不错读。
4、交流朗读在课文中积累到的四字词语并用各自的方式谈理解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
1、说说在阅读中自己感受到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2、概括“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并说说件事给你的感受最深刻
3、朗读展示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5分钟)
1、通过读课文,你感觉最深的是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注意激励学生。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读书的目的 文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了解“中华不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教程:
一、课前诊断,学习本节课学习目标。1.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读——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你能读好这些词语吗?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小组开火车读词语。
3.这是这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指名学生读。
二、聚焦“中华不振”
1.师:在课文中有一个词和课题中“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快速找到这个词语。
2.据生答板——中华不振!师:“中华不振”你怎么理解这个词?就是——中国(落后、衰败、软弱)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刚才你们说的仅仅是这个词的表面意思,这四个字还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屈辱历史。
三、小组合作学习7、8自然段,感受“中华不振”。
1.师:让我们跨越时空,回到那段令人痛心的历史,用心去感受一下周恩在租界里亲眼目睹的那一幕。课件出示导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7、8自然段,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华不振”,作上记号。指名学生读。
2.小组合作学习。3.小组汇报交流反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 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体会得意洋洋。这位洋人在什么情况下得意洋洋?
句式练习:这位轧死了中国人的洋人不但不 反而。用表情来演示一下这位洋人当时的神态。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洋人? 为什么敢得意洋洋?
● 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周恩来看到后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朗读体会(板书:哭诉 得意洋洋)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巡警局本该怎样做?你为什么认为要这样做? 换词体会:“训斥”能改成“批评”吗?
想像:巡警局是怎样训斥的?注意语气和神态。那这些巡警又是怎样对待这位洋人的呢?
听了这几位巡警的训斥,你现在最想说什么?能把这种心情融入到朗读之中吗?朗读体会。
小结:本该为民服务的中国巡警却成了洋人的走狗,真是中华不振啊!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 从“只能”、“谁又敢怎么样呢?”看出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华不振。
这些围观的中国人应该怎样做?为什么不这样做?朗读:读出无奈。4.导读:
这位被洋人轧死的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可这位洋人竟然还——生读(得意洋洋)
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可这些中国巡警不但不安慰,还要她对她进行——生读(训斥)
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可这些围观的中国人却只能——生读(敢怒不敢言)
4、补充资料。
①、是的!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落后的旧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学生看资料。
四、研读立志。
1、周恩来看了内心也很不平静,从租界回来后一直在沉思。你知道他究竟在想什么吗?默读课文11—17自然段。
2、提笔写话。周恩来在沉思些什么?
3、交流。
4、引读周恩来的话。
引:(他决心拯救这个贫穷的旧中国,立志 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生齐读
引:(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读:.引:(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当校长再次询问时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男生读:
3、看图感受。
①、(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出示一组图片:教师讲述。图一:这是青年时期的周恩来,在法国勤工俭学,之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图二:这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期的周恩来。
图三: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周恩来,他在视察煤矿,一心建设国家,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图四:这是身患癌症晚期的周恩来,他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重申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时,联合国为之降半旗。
小结。
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周恩来从小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课外延伸。
正因为有了像周恩来这样的一代领导人的努力,如今的中国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帝国主义再也不敢欺凌我们,那我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
板书:
妇女
哭诉
中华不振
洋人
得意洋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巡警
训斥
中国人
敢怒不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