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2.紧扣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难点: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周恩来刚到沈阳时,伯父就告诉他没事不要到租界去玩,可好奇周恩来想知道为什么,于是伯父告诉他——打开书,自己读读伯父的话,伯父告诉他这是为什么啊?(板书:中华不振)
二.研读“中华不振”
1.为了解开这个疑惑,周恩来闯进租界,哪些地方让他看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用心读课文7、8自然段,作上记号。--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2.交流:
1)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课文7自然段)你从哪感受到中华不振的 ——
生:我从闯字感受到这里不允许中国人在租界随便进入,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行走,居然还要闯,这也说明这个地方对中国人戒备森严。由此,感受到中华不振。
生:我从这里和别处大不相同感受到中华不振。这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行走的大多数是外国人,这说明这里中国人不能随便进入,这里是洋人的天地。生:这里还有耀武扬威的巡警,我想:中国当时贫穷落后,这些巡警虽然是中国人,却嫌弃自己的国家贫穷,跑到外国的租界里去给洋人当走狗,我从这里也感受到中华不振
师引读:在旧中国的土地上,同时一片天空,竟有着两处截然不同的景象,中国别处的街道破烂不堪,冷冷清清,这里却是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别处的大街上行走的大多数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中国人,而这里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多么鲜明的对比,多么强烈的反差,这一切都让人感受到中华不振!
2)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能安慰那位妇女。(课文8自然段)
轧死中国人的洋人应该做什么(赔偿,道歉,应该感到后悔,歉疚)这是肇事者最起码应该做的,可是这个大个子洋人却(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你仿佛听见他在说什么?他凭什么压死了人还这样得意洋洋?(中国贫穷,落后,政府腐败无能)正因为中华不振,洋人才敢在中国的土地上胡作非为,横行霸道,甚至凌驾于法律之上,真让人气愤!当中国妇女向中国巡警控诉洋人的罪行时,我们却听见中国巡警在训斥那个妇女。
(1)指名说体会。
(2)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初步感受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3)这里有一组对比十分强烈的词,你找出来了吗?(通过“哭诉着”“得意洋洋”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4)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
1)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读-“她原指望------训斥了一通”-(生1)老师听出了你对这位妇女深深的同情。
2)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读-“她原指望------训斥了一通”---(生2)老师听到了你在为这位妇女鸣不平。
3)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读-“她原指望------训斥了一通”---(生3)老师看到了你在向世人控诉着不公的世道!看着你们凝重的表情,听着你们动情地朗读,老师的心也被揪起来了。咱们一起读。“她原指望------训斥了一通”
3)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从“紧握着”这个词语体会国人。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想象他们当时是什么心情呢?--(敢怒而不敢言)
从“只能”、“谁又敢怎么样呢?”看出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华不振。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通过对比句子体会反问句的语气更为强烈,进一步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4)补充材料:讲述“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19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可是令人震惊的是,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师讲述后问:听后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洋人欺人太甚、横行霸道-,真想把他们赶出租界-------)
三、学习9——17自然段,感受周恩来的伟大志向。
1、从租界地回后,周恩来看了内心也很不平静,他常常站在窗前,向租界地方向远远地望着,沉思着。“沉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沉思什么?你知道他究竟在想什么吗?带着你的想法读这句,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引导入情入境,读出沉重心情。
预设1:他想着,人与人都平等,外国人没有权利来侵犯中国,更没有权利像动物一样看待中国人。为什么中华人民敢怒不敢言?为什么中国人们不万众一心,把前来欺凌我们的外国人给打倒?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夺回自己的自尊?为什么不能夺回自己的自尊呢? 预设2:他会想,如果不是“中华不振”,也许外国人就不会这么张狂!外国人就不会歧视中国人,租界里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中国巡警也一定会为中国人讨回公道。
周恩来从租界回来,始终忘不掉一些东西:
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
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让洋人站在一个中国妇女面前耀武扬威、专横跋扈。
他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一群中国人竟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被折磨,却不敢给自己的同胞声张正义。
2.正是这些回忆鞭策着他,慢慢地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学习志向。自由读10-17自然段。读后回答。周恩来的读书目的是什么?与其他同学区别在哪?(其他同学是为自己、家庭而读书,周恩来是为国家振兴而读书)老师听后“为之一振”,释“为之一振”是“惊讶、差异、震撼、不可思议”,为什么老师感到震惊?
3、你觉得周恩来这个宏伟大志是出于一时冲动说出的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想法?这是少年周恩来发自内心的强烈愿望。所以他在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响亮而坚定)指 导读出响亮而坚定的语气。
4、当老师再一次追问时,周恩来又是怎样的语气回答?能模仿这种声音吗?
想到在租界地看到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受欺辱的情景,周恩来铿锵有力地说:——(学生接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想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四个字,字字刺痛着他年少的心,周恩来铿锵有力地说——(学生接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想到自己一定要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中国,周恩来铿锵有力地说:——(学生接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你们让我听到了一位志存高远,热爱祖国的少年的心声。
5、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喝彩的近义词是什么?校长当时是怎样为周恩来叫好?指名读。理解“有志者当效周生啊!”这句话的意思?(有志气的人应当学习效仿周恩来。)。校长让同学们仿效周生的什么呢?这位同样也满怀爱国之心的老校长的喝彩,对周恩来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鼓励、肯定、支持)。
师:魏校长的这句话,不仅是对周恩来的同学们说的,也是对我们所有中国人说的,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句话(齐读)
四.结课
同学们,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留学回来后,周恩来和毛泽东带领中国工农红军南征北战,解放了全中国,成为中国的第一个总理。他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赢得全世界的尊重。我们中国在几代国家主席的英明领导下,现在我们中国蒸蒸日上,帝国主义再也不敢欺凌我们。在蓬勃发展时代里,孩子们,你们又为了什么而读书呢?
板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亲眼目睹(切身体会)
中华崛起(当效周生)
第二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
——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表达的中华不振,感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 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有关“周恩来”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题目当中的“中华崛起”意思相反。请大家打开书本,找到这个词语。课件(板书:中华不振)
(三)请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词语。你们都找到了这个词,那肯定对这个词语的意思有所了解。请说说,什么叫“中华不振”?
二、研读“中华不振”
(一)初步感知“中华不振”。
1、在课文当中,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意思?把这些句子画下来,等一下读给大家听!
2、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如下提炼)
(1)如果是在别的地方不奇怪,奇怪的是在自己的国家。从中国妇女的遭遇当中读出了“中华不振”。
(2)这是中国的地盘,为什么中国人要“闯”进去,而不能光明正大地进去?这就是“中华不振”。
„„
(3)我们发现流淌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都是——中华不振!
(二)深入理解“中华不振”
1、扣“大不相同”,体会“中华不振”。
(出示句子: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不大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1)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你可以找出句子中的词语来谈读后的体会。(指名读)句中说“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你读出了哪些不相同?(预设)
灯红酒绿,热闹非凡——中国的别处会怎样呢?
耀武扬威——巡警该干什么?
外国人多——在中国的土地上他们本该怎么做?
(2)小结:是的,贫穷的中国土地上有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啊!
2、扣“哭诉”,体悟“中华不振”
(出示句子: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1)指名说体会。
(2)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初步感受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3)这里有一组对比十分强烈的词,你找出来了吗?(通坟“哭诉着”“得意洋洋”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4)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
①亲人的无辜惨死——被轧死。(联系下文)
这位亲人可能是妇女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如刀纹,读(生1)
这位亲人可能是妇女相依为命的丈夫,她心都碎了,读(生2)
这位亲人可能是妇女活泼可爱的孩子,她悲痛欲绝,读(生3)
②洋人的惨无人道。
抓“得意洋洋”体会:他凭什么得意洋洋?他有理由得意洋洋——中华不振!
③巡警的狗仗人势。
抓“不但不„„反而„„”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④正义得不到伸张。
同学样,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假如当时你亲眼目睹了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可是文中却说“谁又敢怎么样呢?”“谁又敢怎么样呢?”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为什么人民不敢怎么吗?这可是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啊,而且站着的是“一群中国人”啊!但是他们怎么会连做一些什么,说一些什么都办不到呢?(指名说)
在学生深情地讲出心中的话语后,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抓对话,巧拓展,体会“中华不振”。
(1)这样的事仅仅就在那天发生吗?仅仅是偶然吗?作者用含泪的笔墨,用泣血的文字在告诉大家,读读课文,你能发现吗?(预设)
①“没事可不要在那个地方去玩啊!”
现在你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了吗?是的,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没处说理去呀。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伯父当时的心情了吗?现在再读这段话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②对话。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啊!”
“为什么?”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指板书,让生齐答——中华不振!)是的!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么能够冲动?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又怎么能够不愤怒?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太平常了„„
(2)补充材料
①出示时局图:熊代俄国,犬代英国,蛙代法国,鹰代美国,日代日本„„列强已先后在中国建立了27个租界,仅天津一地就有8处之多。
②讲述“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19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可是令人震惊的是,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
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师讲述后问:听后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洋人欺人太甚、横行霸道-,真想把他们赶出租界-------)
③抒发感情。
同学们,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啊?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预设(课件)那么多的问题,一直在你们的脑海里翻江倒海!尽管我们已经找到了答案,可是,我们还是一遍又一遍地来拷问自己。
他忘不了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
他忘不了中国人自己的土上却让洋人站在一个中国妇女面前耀武扬威。
他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主、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一群中国人竟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被折磨,却不敢给自己的同胞伸张正义。
三、学文明“志”
(一)过渡:在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课件)周恩来听到魏校长点他的名字,周恩来胸有成竹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周恩来的志向和别的同学有什么不同?(课件)
(二)激情朗读。
这简短的9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读)
这9个字是他今后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男生读)
这9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这9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你为何而读书?
四、总结全文
1、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同学们,2006年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三十周年,让我们缅怀总理的同时,谨记他的教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要振兴中华!(板书:振兴中华)
五、布置作业
在课余时间,读有关周恩来的书:《周总理的故事 》《飞机遇险的时候》《 周总理的睡衣》《小仲马的故事》《真实的高度 》。
六、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中华不振
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课文结构严谨,层次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在教学中我做到:
1、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
从内容上看,本文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一振的胸怀和报负。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这一切都是对“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因此,我设计让寻找文中哪些地方刺痛了你的心来反映中华不振。学生虽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
2、抓住重点内容,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本文重点事件是一个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在目睹了这件事之后,方明白这一点,以至于才有了让中华崛起的志向。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但由于课堂把握还不够成熟,感觉朗读还不够到位。
3、拓展文本,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树立报国之志:
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的一份资料“华人与狗不准入内!”,让孩子们直面历史,让孩子们心海难平,让孩子们心有所向,让孩子们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初步的报国之情。并在行动中去努力落实。
4、在教学过程中,感觉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更深刻,课堂上没有达到想像的深度。有待思考。
课堂粗糙,应不断优化。请老师们指导。
第三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交流,缅怀革命先烈,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奋发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志向。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为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成材计划。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中华不振”这句话的含义。懂得伯父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3、联系课文思考自己读书的真正意义。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
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①学生自己有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②小组内交流自己朗读中所获得的心得。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③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
1、各小组讨论交流“中华不振”的含义。(要求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
2、交流面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身为祖国的一员,心里的感受。
2、学生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情感。
3、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面对当时我国人民被欺凌,原因是什么?周恩来是怎么想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以小组的形式上台展示)
2、如今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了,现在的你为什么而读书,模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一句话或者写一首诗(形式不限,能表达情感就好)
3、小组通过朗读自己创作作品来表现个性。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5分钟)——: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告诉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开拓未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这是历史的重任,先烈的遗志,我们的责任。今天,我们需要努力的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2、师:在这和平安宁的时代,振兴祖国的内容和任务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请说说你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吧。(点名学生谈看法)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收集有关爱国的名言
第四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与同学合作读好文中的对话。(1—6自然段,9--16自然段)
2、在阅读中体会课文中表达的“中华不振”,感受落后就挨打的道理。
3、联系全文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
:
在阅读中体会文中表达“中华不振”,感受落后就挨打的道理。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能继续学习25课,齐读课题。(课前写第一课时的板书设计)
2、这是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他为什么要立下这个志向?
(预测:
1、生---“中华不振”。
2、答不出来)
3、随机理解“中华不振”
4、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谁说“中华不振”? 周恩来理解吗?
二、引生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体会周恩来不解“中华不振”。(1—6自然段)
1、生自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体会伯父的心情。
2、男女分解色度对话。齐读第6自然段。
3、周恩来和伯父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从哪感受到的?
(紧扣“打破沙锅问到底”和第6自然段体会周恩来好问,爱动脑。紧抓伯父说的话,体会伯父当时心情。)
5、过渡:是的,因为不理解,所以周恩来背着伯父和同学闯进了外国租界地,他亲眼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7—8自然段,把周恩来所看到的画一画,再读一读。可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三、深入7---8自然段,感悟中华不振,理解周恩来立志原因。
1、学生默读找句子。
2、汇报交流。
(1)四人小组交流或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学生汇报哪句就品析哪句)重点品析:
A、这一带果真和别处不大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接到两帮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抓“大不相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感悟中华不振。)
小结:在中国的土地上,有那么一片繁华的地方,但却不是我们中国的,而是外国人的租界地。租界地以外的中国会是怎样的情景呢?(指名)是呀,一百年前的中国多落后呀!中华不振呀!
B、只见人群中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抓“衣衫褴褛、哭诉-----得意扬扬” 感悟中华不振。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小结:因为中华落后,百姓生活潦倒,处处受欺辱,就连中国巡警也丧失了基本的良心。这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呀!
C、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他训斥了一顿。(抓:不但不解。。。反而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感受中华不振。)
小结:看到这不公平场面,你心情如何?(预测:气愤,愤怒)
把这样的心情用声音读出来吧。
(3)学生感情读句子。给予评价。
3、围观的中国人心情怎样?生读句子,感悟中华不振。
4、课件出示句子,对比写法,进一步体会中国人的无奈和懦弱,感悟中华不振。
(1)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2)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从“紧握着”这个词语体会国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对比写法,感悟写法的作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人的无奈和懦弱,感悟中华不振。)
5、假如你当时在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做?(指名)过渡:因为中华不振,才有不公正一幕,像这样不公正事在租界地经常发生,老师收集了一些资料,请听:
6、补充课外资料,深入感悟中华不振。
资料:
(一)“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典型历史资料(课件)
(二)出示了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定的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北京条约》等历史资料及图片。
7、听到这,你想说什么?(预测:非常气愤,生气)
8、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读第8自然段。
(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当时我国的贫穷落后,政府的无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再让学生积淀自己的思绪,再一次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真正地理解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深层含义。)
过渡:看,这就是租借,没有公道的租界。周恩来亲眼目睹租界的一切,真正的体会到了中华不振。(板书:体会中华不振)
四、学9----16自然段,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坚定决心。
1、过渡:在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与同学们回答的有什么不同?
2、学生读文。
3、学生汇报。
4、激情朗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体会周恩来的坚定决心。
小结: 这9个字是他一生的诺言,这9个字更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啊!
5、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过渡: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留学回来后,周恩来和毛泽东带领中国工农红军南征北战,解放了全中国,成为中国的第一个总理。他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赢得全世界的尊重。我们中国在几代国家主席的英明领导下,现在我们中国蒸蒸日上。在逢勃发展时代里,你为什么而学习?
五、出示课件的拓展练习,学生口头汇报填写练习。
在逢勃发展时代里,你-----------------------而学习?
六、课外延伸,布置作业,下课。
1、综合性学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课外延伸设计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环节,体现了自主性,起到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作用。)
2、推荐课外书:《周总理的故事》《飞机遇险的时候》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听
中华不振
疑惑不解
见
妇女受欺侮
体会中华不振
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远大志向
爱国忧民
第五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时教案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本组文以“成长的故事”为主题编排,旨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篇精读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
学情分析:
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已具有了初步的识字能力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的能力,这为学习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储备,缺乏透过文字表面体悟背后的情感,领悟其间的内涵。因此,本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教学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识记本生字新词,规范书写“惩”;以自己的方法理解“租借”“铿锵有力”“衣衫褴褛”等词的意思。
(2)在初步的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前活动:展示周恩来从少年到垂暮之年的一组照片。老师语言渲染进行大致解说。
【设计意图: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储备,缺乏透过文字表面体悟背后的情感,领悟其间的内涵。此处,一幅幅总理亲切的照片和着老师诗一般的语言,将学生的目光紧紧吸引,为本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一、谈话导入,板书题。、这节我们将一起走进这位伟人,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老师板书题,相机理解“崛起”“之”之意,明晰题含义。指名读题,齐读题。
2、就题质疑。归纳总结: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文,扫清障碍。、学生借助已有识字经验,先扫清一部分“拦路虎”: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
汇报,将不认识的列举下来,在读文中进一步扫除。
2、初读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文,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思考:主要讲了一什么事?
3、再补充三组词语:
(1)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
(2)耀武扬威
衣衫褴褛
(3)铿锵有力
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4、解决问题。(周恩来因为“中华不振”,才立此远大志向。)
(二)再读文。、指名轮读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回答”、“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
2、其余学生边听边思,画出令自己感到中华不振的语句。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分层次理解词语,提升了学生的识字能力,激发了探究的愿望。】
三、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研读重点语段,深入感悟。预设:、第7自然段,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2、第8自然段。
(1)学生再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深入体会“中华不振”,完善板书,添加感叹号。
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1)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扬扬的洋人”形象,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引读: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_______,反而_____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但是,_______只能________。
(2)抓住“惩处”,再理解“中华不振”。
指导写字:学习“惩”字,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抓住“惩处”进行感情朗读指导。
2、出示图片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洋洋?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以情感为纽带,通过自读自悟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与文本进行交流,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展现出一个“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与文本对话”这样一个过程,培养起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在阅读实践中通过学思结合习得学习方法,获得语文能力。】
四、写话训练。
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
【设计意图:此处挖掘文本空白,将读写整合,让学生置身情境之中,与主人公产生共鸣,我想只有这样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语文才有可能流淌诗意。】
五、板书设计: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