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计算机教学设计
计算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对Windows的概念、功能、特点和桌面有一个初步了解
重点:WinXP的桌面的操作 难点:WinXP的桌面的操作 教学过程
Windows中文版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功能强大的多任务、多窗口的中文操作系统,它拥有强大的网络功能,可把桌面排版、图象处理、多媒体技术集为一体,成为一个集成化的操作系统,并且在系统中内置了许多相当有用的工具软件。
一、什么是操作系统(提问)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系统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计算机系统中所有硬件、软件资源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这里所谓的“资源”当然不是指自然资源,而是指计算机系统内可利用的各种能力。比如计算机运行程序的能力,存储能力,打印机的打印能力等,可以说计算机系统各种资源能够相互协调,有效地进行工作,都依赖于操作系统的统一控制,因此,一台电脑只有安装了操作系统,才能进入最基本的工作状态。用户通过操作系统来操纵计算机,可以省去很多具体细节,从而获得良好的应用环境。
二、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1、CPU管理
2、存储管理
3、设备管理
4、文件管理
5、用户接口
三、Winxp的特点
Winxp以其更直观的工作方式、更出色的系统性能、更快捷的运行速度,以及对硬件更好的支持,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它除了具有Windows95的多任务处理模式、全32位完整的操作系统、虚拟内存管理、即插即用、支持长文件名等特点外,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更新的硬件及软件支持
2、更强的界面设置
3、更高的可靠性和管理性
4、Internet集成
四、Winxp的桌面操作(教师演示)从图中可以看出,Winxp桌面上放置了图标、“开始”按钮和任务栏。桌面占据了整个屏幕空间,它是使用者工作的地方,就象我们的写字台、办公桌。桌面上从上向下排列的图形就是图标,每个图标代表一个应用程序。由于放在桌面上的应用程序不需到处查找,直接双击就可运行,因此也称桌面上的图标为快捷方式或快捷图标。桌面的左小角有一个“开始”按钮,用来打开“开始”菜单,执行Winxp的各种命令,以及启动应用程序。桌面的最下面有个任务栏,任务栏上一般放有工具、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按钮,它主要用来切换应用程序。
1、鼠标的使用
向学生演示不同状态下鼠标的不同指针形状及含义。A、就绪状态
B、正在执行状态,需要用户等待 C、后台操作
D、移到窗口或图形边界时的状态,此时可以改变窗口或图形的大小 E、移动状态,此时可以可以拖动窗口或对话框 F、文字选择 G、链接选择
2鼠标操作方式及方法 A、左键单击 B、右键单击 C、双击 D、拖放
3、键盘的使用
Winxp下的键盘操作大多是通过复合键操作实现的。例如:在资源管理器中选择当前文件夹中的所有内容,可以用复合键Ctrl+A来完成。对于初学者来说,最好先使用鼠标完成操作,待熟练后有些操作可以用键盘来完成。
4、桌面的布置
Winxp允许用户按照自己的习惯和使用风格来布置桌面。对于经常使用的应用程序,用户可以将该应用程序设置为快捷方式放在桌面上,这样当需要使用时,双击该应用程序的快捷方式就可以了。为了使桌面整齐、干净、用户可以将没有用的快捷方式删除。还可以重新命名、重新排列等。A、创建快捷方式
创建快捷方式有许多,这里介绍最常用的2种。(1)使用快捷方式向导(2)使用拖放方法 B、移动快捷方式
如果希望将快捷方式放在桌面上的明显位置,只要将鼠标指针放到该快捷方式的图标上,然后按下左键并拖动图标到目的位置就可以了。C、重命名快捷方式 两种方法:
(1)选中图标,再用鼠标单击图标名,然后在编辑框中输入新的名称,输好后按确认键。
(2)将鼠标指向该快捷方式的图标,然后单击鼠标右键,弹出快捷菜单,在快捷菜单中选择“重命名”命令,输入新名称,然后按确认键。D、删除快捷方式(教师演示)
(1)选中图标,然后单击鼠标右键,弹出快捷菜单,在快捷菜单中选择“删除”命令,在出现“确认文件删除”对话框中单击“是”按钮。(2)将鼠标指向要删除的快捷方式,然后按下左键将其拖到“回收站”图标上,松开左键,在出现“确认文件删除”对话框中单击“是”按钮。E、排列快捷方式 将鼠标指针移到桌面上的空白位置,单击鼠标右键,弹出快捷菜单,从快捷菜单中选择排列图标的方式,如可选择“按大小”“按日期”等。
5、“开始”菜单的使用 A、“开始”菜单的内容(1)程序:主要用来启动程序
(2)收藏夹:是Winxp新增加的选项。该选项用来收藏从网上下载的文件、频道信息、软件更新信息等。
(3)文档:此选项包含了用户最近处理过的文档。
(4)设置:包含“控制面版”“打印机”“任务栏”“开始”“文件夹”“活动桌面”等,通过它可以使用户改变Winxp的设置。
(5)查找:可以让用户查找文件、文件夹和计算机,也可以查找网上的资源和用户。
(6)帮助:为用户提供了各种帮助信息。
(7)运行:可以运行在“开始”菜单中没有列出的程序。(8)注销:用来注销某一用户在系统中的登记,取消该用户。(9)关闭系统;可以关闭Winxp系统。B、“开始”菜单的指定(1)向“开始”菜单中添加程序(2)从“开始”菜单中删除程序
6、任务栏的使用 A、任务栏的组成
一般情况下任务栏的左边有个“快速启动”工具栏,它可以让用户迅速打开Internet Express等主要应用程序。任务栏的右侧放置了一些图标,用来修改系统中常用的设置,如计划任务程序、输入法、音量等。B、利用任务栏切换应用程序和窗口
Winxp系统有多任务处理功能,可以同时启动多个应用程序,每个启动的应用程序在任务栏上都有个相应的按钮,单击这些按钮,就可以在多个应用程序或窗口中切换。C、改变任务栏的大小 D、调整任务栏的位置 E、自动隐藏任务栏
单击“开始”按钮,打开“开始”菜单,单击其中的“设置”菜单项,并从其级联菜单中选择“任务栏和开始菜单”选项,这时回出现“任务栏属性”对话框。在该对话框的“任务栏选项”中选择“自动隐藏”,再单击确定。学生练习
1、什么是操作系统?
2、Winxp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操作题)
3、熟悉Winxp的启动和退出方法
5、将“画图”程序添加到“开始”菜单下
6、将任务栏隐藏
7、用两种以上的方法创建“WORD”的快捷方式
第二篇:计算机教学设计
柱形图,折线图,饼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柱形图、折线图、饼图的用途及优缺点。(2)、了解三种图形在Excel中的创建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的把一张表格所要的数据转换到一张图上(三种图表)。
(2)、了解如何修改图表。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爱的思想,利他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思想(自学)及其动手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一)、如何正确创建所需的柱形图、折线图、饼图。
(二)、如何修改创建好的柱形图。
三、学生分析
(一)、学生具有爱动手,调皮、注意力不集中易分散,对特殊事感兴趣的年龄特征。应该制定以下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让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控制。
(二)、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在学生进行练习时多面对基础比较低的学生。
四、教学方法
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及复习教学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用到的调查表,图片、ppt等资料。
(一)、导入新课:出示水缺乏的图片,然后列出全国各省缺水的现状图表,让学生了解水污染的严重性(让学生培养节约用水及不污染水的习惯和防治水污染的思想)
(二)、①、出示表格“全国各省缺水统计表”和与之对应的柱形图,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数据,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进行归纳:“采用图表表示数据,可以让表格数据更形象,更直观。”
②、对柱形图、折线图、饼图的特点进行总结对比和练习(柱形图、折线图用于完成量。饼图用于百分比的比例。)
(三)在图表中演示如何把表格转换为柱形图、折线图、和饼图:
1、如何转换为柱形图:
(1)单击“插入”→“图表”,弹出图表对话框,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与合适的“子图表类型”(每一种子图表类型单击以后就会出现该种子图表名称)。(2)选定好后单击“下一步”操作按钮,进行“图表源数据”的设置。(解释系列产生在行或者列的含义(图表是用来分析数据的平面图,平面图由Y轴、X轴组成;数据由数据表的行标、列标、数值组成。产生行与列的区别在于比对的结果不同。产生行,是以行作为X轴形成图表,反之,是以列作为X轴形成图表。所形成的图表所显现出来的结果也就不同了。))。
(3)单击“下一步”按钮进入“图表选项”对
标题等这些标签进行填写。
(4)单击“下一步”按钮,进入图标位置的设置。
(5)单击完成按钮,制作好的表格就会出现在工作表中。2如何把表格数据转化为折线图和饼图。
与1的方法一样学生自己在底下进行操作与练习。3如何重新编辑与修改图表。(1)图表的大小改变。(2)改变图表类型。
(3)数据系列的添加与删除(4)图表的移动与美化
4、学生自己根据演示内容进行自我练习。教师从旁协助,解决学生的问题。
5、发现学生问题并收集与整理,进行统一的讲解。
6、学生作业的提交及收集。
六、课堂小结
重新梳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七、作业布置:
在Excel中制作一个“个人一周消费支出表”并把表格转化为饼图,柱形图,折线图三种表图。(提示支出包括日常生活用品支出,零食支出,学习用品的支出等。)希望同学们发挥想象,做好这次作业。
第三篇:计算机初探教学设计
计算机初探教学设计
一、章节名称
《高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计算机初探》
二、计划学时 计划学时:1学时
三、教学目标
1、从整体上了认识计算机,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了解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2、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创作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3、在同学的互助下交流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学习目标描述(1)知识点编号
1.2—1 认识计算机的系统形成; 1.2—2 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 1.2—3 多媒体计算机组成;(2)学习目标
认识层面:认识计算机系统形成;
了解层面: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多媒体计算机组成;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计算机系统组成。教学难点: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六、教学媒体的选择(1)媒体类型
图表、照片、幻灯、投影、电影、课件(视频、音频、动画)(2)教学作用
1、生动易懂
2、激发学生兴趣(3)媒体来源
自制、网上下载。
七、板书设计
一、初探计算机
1.认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1)计算机硬件系统
(2)计算机软件系统
2.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
3多媒体计算机组成
八、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1、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以“同学们,在没有讲本节课以前,你能把自己认识的计算机组成告诉大学吗?然后给同学样几分钟时间思考,思考后提问几个学生。设这样情境的意图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让同学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2、自学为主、点拔难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必须有一定基础知识背景,否则就只能盲目尝试。由于近几年计算机的普及,同学们对计算机都有多多少少的认识,但是这些认识不一定准确,老师再做总结。这个过程结束以后,就可以开始进入第二部分计算机工作原理的部分。在这一部分,先给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看书,自己学习,学习以后分小组讨论,讨论后把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老师集中解决。
3、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创设情境后,这时就应大胆的让学生尝试练习。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有一学生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我想可以通过对
1、教材的阅读,2、同学之间的帮助,3、教师的指点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新知。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同时也可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帮助学习慢的 同学。
4、提出问题,师生共赏
上边几个步骤以后,本节课的内容基本上就结束了,接下来是第三部分多媒体计算机的组成。这时候老师提出:“同学们学习了前面的两项内容以后,大家思考一下在计算机上看电影都需要什么设备和软件吗?”然后同学们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给出答案。后边有时间的话,给同学们放个影片或者放段音乐,让同学们对以后学习计算机产生更大的兴趣。
九、作业布置
1、在课堂是把课后练习题选择题在课堂上解决。
2、第二部分判断题留给学生课下去做,下一节上课时提问。
十、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感觉比较有特色的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习由
1、被动接受变为愉快的学习,体现在自主学习,教师没有把教学任务一一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完成任务。
2、协作学习,交流的方式不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学。
3、贴近生活,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第四篇: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
《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为第二章的补充学习内容。主要介绍计算机的组成以及信息的数字化表示,参考教材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信息技术》之第一章第二节《计算机的组成》。本教材非新课程教材,主要以知识的传授即概念和原理的介绍为主。由于上一节课学生动手打开了计算机的机箱,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有了较为感性的认识,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对计算机组成的理性认识,完成电脑配件功能、价格表。信息的数字化表示方面主要是介绍二进制、ASCII码以及存储容量。
二、教学目标描述
1、知识与技能:了解冯·诺依曼原理;掌握硬件与软件的分类;掌握二进制的概念;记住特殊字符ASCII码的十进制表示;了解字节的概念及其单位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完成电脑配件功能、价格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三、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冯·诺依曼原理;硬件与软件的分类;二进制的概念;字节的概念。
难点:硬件与软件的分类;二进制与十进制的互换。
通过多媒体展示冯·诺依曼原理,通过小组讨论对硬件与软件进行分类;通过演示与练习掌握二进制与十进制的互换。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和相关策略设计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课程面对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该年级的学生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有独立的思维能力,接授知识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由于上一节课学生动手打开了计算机的机箱,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有了较为感性的认识,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对计算机组成的理性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演示法、讨论法等。软、硬件准备:多媒体教室、网络环境。
五、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上一节课同学们动手打开了计算机的机箱,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有了较为感性的认识,请同学们讨论并概括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抽选三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教师活动:板书所有可能的答案。明确学习的第一个主题:计算机的组成。教师活动:多媒体介绍冯·诺依曼以及冯·诺依曼原理的三大部分。(计算机结构、存储程序、二进制代码)
冯·诺依曼 冯·诺依曼,美藉匈牙利人,3岁就能背诵父亲帐本上的所有数字,6岁能够心算8位数除8位数的复杂算术题,8岁学会了微积分,一生掌握了七种语言。鉴于冯·诺依曼在发明电子计算机中所起到关键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誉为“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原理
1、计算机硬件结构: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2、存储程序:将指令和数据一起放在存储器里,并作同样处理,简化了计算机的结构,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速度。
3、二进制代码:运算速度快,用电子元件容易实现。(电子管的信号开关及信号放大)教师活动:板书计算机的组成: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根据计算机硬件结构对各种硬件进行分类。教师活动:抽选三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最后总结归纳:
输入设备:鼠标、键盘、扫描仪、数码相机、话筒„„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音箱、耳机„„ 存储器:内存储器、外存储器
只读、随机、硬盘、软盘、CD、DVD、闪存 运算器和控制器(CPU:中央处理器)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回答具体的软件。
教师活动:对各种软件进行分类并总结归纳:
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程序设计系统
应用软件:文字处理、图象处理、音频处理(cool edit)、动画设计、网页制作
教师活动: 板书二进制。计算机内部存储、处理、传输信息采用二进制。教师活动: 由十进制导出二进制。二进制由数字0、1组成,逢二进一。2005=2*10+0*10+0*10+5*10 9+6=15
(1010)2=1*2+0*2+1*2+0*2 1+1=10 111+10=1001 学生活动: 计算二进制数(110011)2相当于十进制数的多少。
03
0教师活动: 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的方法:按2的幂次项展开计算。
例:将(110.011)2转换成相应的十进制数
十进制整数转换成二进制数的方法:除以2反向求余,除到商为0。
例:将37转换成相应的二进制数 学生活动: 将48转换成相应的二进制数 教师活动:板书ASCII码。
概念: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由7位二进制代码组成。学生活动: 计算7位二进制数一共有多少组合? 教师活动:ASCII码可以表示128个字符。需要记住:
字符“0”的ASCII码(0110000)2,其十进制数为48;
字符“A”的ASCII码(1000001)2,其十进制数为65;
字符“a”的ASCII码(1100001)2,其十进制数为97;
其余数字与字符可以类推。
学生活动: 已知“A”的ASCII码十进制表示为65,求“D” 的ASCII码十进制表示。教师活动:板书存储容量。
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是字节,Byte,简称B,一个字节就是一个8位的二进制数。
学生活动: 若要在计算机中存储一个字符“a”,需要几个字节?
教师活动:所有键盘上的字符键都是一个字节。但是存储一个汉字需要2个字节。
存储容量的其它单位有千字节(KB);兆字节(MB);吉字节(GB);TB。
1KB=2B=1024B 1MB=2KB=1024KB 1GB=2MB=1024MB 1TB=2GB=1024GB 学生活动: 一张普通的CD光盘容量为660MB,一本《红楼梦》的字数为1百万字左右,计算一张CD光盘可以装入多少本《红楼梦》。10101010
第五篇:“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实施有效教学
—“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
洪泽县岔河中学 223111 陈中海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创新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信息技术课堂本身教学时间就不多,一星期为一节课,所以必须在最小的单位时间内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争取在课堂内达成大部分教学目标。
新苏教版《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体现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指导纲要》精神,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
二、关照全体学生。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
三、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四、注重交流与合作。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
五、既注重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又关注技术应用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下面就根据我校学生、学校的实际情况就苏教版《认 识计算机》这一节教材的处理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遵循旧的教学模式:教师讲一节课,学生练一节课,实践证明,效果并不好。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探索,我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和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教学理论指导教学,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大胆开放课堂,指导学生整合学习资源,运用网络技术,以小组协作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并及时评价学生的成果。让学生在开放、宽松的情境中,自愿愉快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指导思想(建构主义)
三、教学模式(任务驱动)
四、教学过程(开放型、小组协作学习)
五、资源整合(文化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交能力等)
六、教学成果评价(成果展示并评价、“小老师”评述)
七、教师总结
八、教学延伸(自选“研究性学习”课题)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新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对应于《纲要》中的“信息存储与管理”的有关部分,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中的重点内容。教材的结构由计算机的发展简史、计算机的组成和计算机的处理信息的过程组成。属于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篇,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计算机软硬件的知识有更综合的认识,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2)了解计算机软硬件知识(3)了解容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4)了解常见外存储器的特点。(5)学会查看硬件的配置信息(6)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7)了解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体验学习、模拟学习、探究学习、竞赛学习、合作学习、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
(2)通过小组协作和竞赛研究活动,鼓励学生交流、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竞争参与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这节课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计算机原理篇,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知识了解有限,所以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组成及各部件的名称与实物的对应。难点设置为主机中各部件的名称及作用。
(三)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由于县城学校及周边名校层层选拔,学生的基础及学习习惯较差(我镇原小学六年级共有120多名学生,而升入我校七年级就读的只有44名学生)。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知识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尽管学生在小学接触过电脑,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一般对计算机硬件知识不是概念模糊,就是一知半解,并且大多数上过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学生都认为,来机房就是“玩”,而初中老师不可能让他们立刻扭转“玩”的思想认识。因此,我们设计教学过程一定要新颖有趣,并且课前要详细考虑教学的每个环节,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制定好学生的任务和学习目标,吸引每位学生的注意力并能让学生实现自主性学习。
二、教学指导思想(建构主义)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信息技术课内容更新很快,又要求学生具有自主积极学习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网络工具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宽松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去学习;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是引导者,不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同时也是学 生的学习伙伴。
三、教学模式(任务驱动)
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我们会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很适合这一课程的教与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抓住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以信息处理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对象,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以完成和实现“任务”为线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于学科的学习应用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动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独立意识和团体协作精神。
对于认识计算机这一节的教学,我采取的是:“布置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学→教师穿插介绍知识重点和难点→归纳结论、评价成果”,即学生通过虚拟购机方案(组装一台电脑),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并在其中要求融入审美情趣、网络技术、社交能力的展示。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指导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发挥。于是我把每班分成“六个人为一组”的多个小组(小组成员是这样搭配的:能熟练操作电脑、能上网浏览、下载资料的同学;电脑知识较差的同学;男同学、女同学;尽量做到使各小组成员知识水平平衡)。
1、“虚拟购机方案”(“组装电脑”)任务设置
每组学生利用“模拟装机平台”组装一台自己喜欢的电脑,要求:(1)硬件配制齐全,但配件各组自定;(2)电脑要安装操作系统;(3)要安装一定的应用软件(例office等),内容自定;(4)安装 杀毒软件;(5)提供上网等技术条件;(6)评测的重要依据是“创新”、体现时代特色和个性张扬,配置没有科学性错误,且经济实用。
2、提供旧电脑及其配件让每组学生自由组装。
四、教学过程设计(开放型、小组协作学习)
(一)、新课导入
教师:大家都知道计算机是目前用于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功能强大的计算机是如何构成又是怎样工作的呢?你们想不想自己组装一台属于你们自己的电脑吗?(学生说想)我们今天开始学习让你们自己来组装电脑(学生兴趣大增)。
教师:要组装电脑,首先要了解计算机的组成,你们知道计算机内部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打开一台电脑,看看内部的结构(简要介绍一下各部件的名称及作用)。
教师:每个小组发一台电脑,你们可以打开,对照书本和课件(用电子教室发到学生机上)认识一下组成计算机的各部件及其作用,还可以上网查询。然后登录“模拟装机平台”(http://zj.zol.com.cn或http://mydiy.pconline.com.cn)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脑配置,填写好“我的电脑配置单”,组装一台你们自己的电脑,但要经济实用哦,要在四千元以内。
目标任务:
1、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四代的变革?
2、一台电脑的基本硬件组成?并在主机箱里找到各部件的位置(在主板中找出CPU、内存条、显卡、声卡的插槽)
3、能说出各部件的功能
4、什么是输入、输出设备?区分现有硬件都属于哪类设备?
5、什么是存储器?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包括哪些?
6、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及其容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完成书中P25页表格)
7、计算机软件系统包含哪两部分?(完成书中P27页表格)
8、通过网络了解目前电脑市场行情,然后登录“模拟装机平台”(http://zj.zol.com.cn或http://mydiy.pconline.com.cn)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脑配置,填写好“我的电脑配置单”,组装一台你们自己喜欢的电脑(但要经济实用,在四千元以内)。
9、正确连接好各个硬件,包括显示器、鼠标、键盘、耳机等。
(二)教与学的过程
各小组成员聚集在一起,严肃又很热烈地讨论着,讨论一段时间分配好任务后,有的小组各成员回到自己的座位,翻开书,打开课件,一步一步地自学,并不时地和同组其它同学讨论着;有的小组成员聚集在一起,一个同学在讲解,其它同学在听讲,并不时地记笔记和提问,能者为师,互相学习,气氛融洽活泼又严肃。
教师在巡视辅导过程中,密切注意各组对各知识点在理解和运用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及时在学生自学过程中穿插讲解。如“CPU时钟频率”“存储器的容量单位”等等。对于这章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根据全班同学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进度,及时讲解,学生反而很愿意听,有一种恍然大悟的表情。
教师在教室内走动,融入到学生中,随时点拨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的全组都不能解决的新问题。有时候,教师发现学生提出 的问题,连教师都没有遇到过。此时,教师学生共同上网搜索解决,真可谓教学相长,又增强了师生间的朋友伙伴关系。
整个过程是开放的,随时有同学上网咨询查找信息。
各小组有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互相讨论;有的同学想贪玩,其它同学就提醒监督。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五、资源整合、素质整合(文化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交能力等)
组装电脑的应用是认识计算机这一节的知识,但整个过程涉及并整合了操作系统的安装、应用软件的安装、网络技术、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和自学能力等等。
要配置一台经济实用的电脑,就要了解计算机组成,通过网络、电脑公司等途径了解当前电脑市场的行情,然后上网进行配置。
正是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追求、尝试中,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也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
六、教学成果评价(成果展示并评价、评述)
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个小组完成了任务。电脑配置风格各异,无不体现了各小组成员的智慧和汗水。作品统一在计算机教室展示。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讲述自己小组组装的电脑特点,介绍主机里的主要部件,如CPU、硬盘、内存条、主板、显示器等,品牌、类型参数。介绍如何学习这一节重点难点的方法,并对教师和其它同学现场提问给予回答,(若回答不出,同组同学可以补充)。从学生的介绍和回答中,我了解了各组已掌握这一节的知识点,基本已熟练计算机系统组 成的知识。
七、教师总结:
同学们组装的电脑都非常好,非常经济实用。每个同学在配置过程中,肯定或多或少都学到了课堂上的或课堂外的知识。(学生都发出会心的微笑)下面我们一起把这一节的重点和难点再简单回顾一下。教师可以用板书形式概括计算机的发展简史、计算机系统知识结构图、容量的换算等。
八、教学延伸:(自选“研究性学习”课题)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已较熟练地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增强了他们之间沟通、交流、合作讨论、统筹安排等学习能力。希望这种学习方法,能贯串于今后的学习中,并能应用于实际。课后可以联系家庭或学校需要的数码产品,设计选购买方案。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义务教育停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3] 郭善渡《信息技术课与“任务驱动”教学法》 网络科技时代 [4]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郭芳.《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http://atc.elec.bnu.edu.cn.[6]《实施任务驱动,激活计算机课堂》.http://223.cw-edu.com.[7] 姚春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http://cwxx.yzxdu.net/blog/userl/yaocbunxia/archiver/2007/1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