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六国论》教学设计谈语文高效课堂
从《六国论》教学设计谈文言文教学的高效课堂
我教苏洵的《六国论》之前,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三维目标]
1、默读课文,诵读课文,研读课文,背读课文。
2、口头翻译课文,书面翻译课文(局部)。
3、整理、积累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4、把握文中的论点和论证方法。
5、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层次。
6、了解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领会作者关心国家的情怀。
7、把握贯注于文中的思想感情,体会本文散而不乱、一脉贯穿、一气呵成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背诵课文。
2、整理积累文言知识。
3、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层次。
难点:
1、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本文散而不乱、一脉贯穿、一气呵成的特点。
3、比较阅读。
[教学方法]
1、运用范读引导诵读,运用课件指导比较阅读,点拨结构引领背诵。
2、重视“诵读”的指导与检查,以“读”作为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纲。
3、结合学案,运用分组讨论交流与研读相结合的导学法。
4、根据高考说明和高考评分细则,指导学生掌握翻译方法及规律。
5、配乐朗诵,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文章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色。
6、结合学案让学生自检自测,反馈教学效果。
[教学设想]
1、计划三个课时完成教学。
2、运用课件让学生比较苏洵的《六国论》和苏轼的《六国论》、苏辙的《六国论》、李桢的《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从后三篇中任选一篇)。
3、仿照课文《六国论》的结构和语言风格写一篇凭说某一段历史的议论文。
4、让学生结合学案自我检测。
5、准备音乐给学生朗诵配乐。
[教学内容设计]
(一)导语设计:(结合多媒体课件)
在高一学习必修三时,我们学过贾谊的《过秦论》,贾谊通过回顾秦王朝的兴衰历史,总结了秦王朝迅速覆亡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规劝汉文帝实行宽松的休养生息的政策,以巩固汉王朝的统治。今天我们学习与《过秦论》相辉映的一篇史论---《六国论》。
作者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
名散文家。相传“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达到通六经百书、下笔顷刻数千言的程度。学成后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的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也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三人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论,一种评论性的散文文体,主要分为政论和史论两种。政论,一般用于作者发表对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一般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借古讽今,警示当时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利用视频资料,让给学生了解战国末期、秦并六国的历史背景和北宋与辽、西夏的形势,进而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这样,既可以帮助理解课文,也课堂教学模式不至于枯燥乏味。
(二)问题设计: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
2、课文第二、三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
3、本文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这样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理?
4、如果将第4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5段,文章也是完整的。这样做好不好?
这些问题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让大家自主选择。
(三)讨论交流设计:按着班级座次将班级分为八个语文小组,每组选择两个问题,一个必选题,一个自选题。先研读课文10分钟,再组内讨论交流10分钟,其后15分钟每组派一名代表回报讨论交流成果。
(四)读译结合设计:先利用晨读时候,让学生边诵读边口头翻译课文,做好准备。其后,课堂上,抽查两组,每组两人配合,一人诵读课文,另一人口头翻译。然后,让其他同学指出翻译时出现的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总结翻译方法和翻译规律。(课件展示:翻译的常见方法和翻译口诀,高考翻译细则要求)
(五)比较阅读设计:印发学案,附另外三篇《六国论》,要求学生从三篇中任选一篇与课文比较阅读,课件展示比较阅读问题:
1、指出他们对六国灭亡的原因有什么不同看法。
2、指出论证的角度和思路有何异同。
3、谈谈你更赞同谁的观点或主张。
(六)板书设计:
六国论
苏洵
弊 在 赂秦力亏(韩、魏、楚)借 古
(意图)(论点)
赂 秦
以赂者丧(齐、燕、赵)讽 今
(七)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设计: 课件展示文言知识的板块
文言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文言虚词:高考18个。
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先整理,再交流,归纳方法,总结规律。
(八)仿写训练设计:
1、要求:仿照课文的论证结构写作,仿照课文的论证方法写作,仿照课文的语势和句式写作。针对某个历史事件发表看法并进行论证,也可以就你的某个观点展开论述。不少于600字。当堂完成展示。
2、结构提纲示例:题目:爱拼才会赢
中心论点:拼搏的人生才会闪耀光彩。分论点一:拼搏创造奇迹。
分论点二:拼搏铸就成功。
分论点三:拼搏源于崇高的信念。
[教学过程及步骤设计] 第一课时:第一步,导入新课;
第二步,检查预习;
第三步,诵读指导;
第四步,研读课文;
第五步,文言知识整理积累;
第二课时: 第六步,翻译课文;
第七步,比较阅读; 第八步,教学检测与反馈; 第九步,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仿写训练
(注:以上是教学设计部分,其中导学案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的具体内容和细节,限于篇幅,故略去。)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实施,针对高效课堂教学,我有以下总结和反思:
第一,要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制订,既要根据《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课本的提示,也要结合本班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另外还须让本班学生参与进来,最后利用课件课堂展示。我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就是遵循这些原则而进行的。因为目标明确了,师生在教学过程才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后面的教学设计才有科学性、有序性和可信度,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目标不明确,让学生觉得我们的教学设计是随意的、盲目的、无序的。
第二,全面而深入地研究学生的学习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论何种内容、何种方法,都要通过学生这个教学主体来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最终要通过学生来体现和完善。不适合不适应学生的学习,不能在学生那里收到效果的,无论如何怎样的设计都是无济于事的。高效课堂更是要求尽可能地发挥教师的教学的能动性和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这就不能不更高度地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更全面、更细致、更深入地研究教学实施对象——学生。充分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努力做到教书交心,教学教人。我备课过程中不断与同学交流沟通,征求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正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案。
第三,力求做到教学方法科学实效、灵活多样。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任何方法都是可调整的,而调整教学方法的原则是合乎教学规律,合乎教学内容的实际,合乎学生的实际,即它是科学的,但这样方法制定后,都带有预设性和理想色彩,能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所用,还得在教学实践中去检验,如果在教学工程中发现某种方法不适应或不是很恰当,教师可以灵活掌握,适时而动。那么,这一点仅仅靠教师的应变机制还是不够的,所以在备课时,多准备几个应变方案,制订多样化的教学方案,确定灵活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回旋余地就大了,选择的空间就灵活了,不至于到时候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第四,合理地利用学案,适当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导学案是集体备课的成果,这是很有实效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好好的借助这一资源,让学生做到学练结合,学以致用。当然,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予以取舍,区别对待,不可要求千篇一律。除了导学案外,还有课前准备的、延伸拓展材料、音像资料(比如配乐朗读资料、背景视频资料和电影电视片段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以为教学服务,改变单一的、抽象的教学形式,使得教学形式具体化、直观化、多样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但是,这教学资源的运用要有一个度,那就是讲究效果,讲究实用,要让它们很好地为教学服务;再者,这些教学资源的运用都是辅助性的,不可喧宾夺主,否则,会适得其反。
第五,教学活动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其中。我备课时不断地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了解过程中思考的问题和方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们形成默契。甚至让学生帮我完成一些资料的制作和方案的设计。学生参与进来,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
第六,适时引导,适时评价,多给予鼓励,及时了解反馈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很难独立完成的任务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候需要教师适当地予以引导。当学生解决某些问题时,需要教师的评价;当学生较好地完成某些学习任务,解决某些疑问时,需要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教师的评价、肯定与鼓励。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从而推动教学的更顺利地行进。如果缺少评价、肯定和鼓励,或者不及时做出评价、肯定与鼓励,学生就会觉得教学有些沉闷、乏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收到学生反馈的信息,作为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依据。
第七,研究教改动及教学规律,不断汲取他人的教学成果,不断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实施高效课堂方案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要想不断改进、完善,最大程度的收到教学效果,单靠自己关门奋战是远远不够的。做到精益求精、锦上添花,就必须汲取他人的成果,为我所用。这就要求教师研究教学科学理论,总结教学规律,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走出去,拿进来,形成一套科学的适合教师个人能力和气质的教学模式,并且不断完善与提高。
第八,培养学生时间意识,尽可能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受到预期效果。学习的效率体现出的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学习量。要提高学习效率,达到高效,就必须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运用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完成任何一项学习任务都要求计时,不断有所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设计高效课堂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设计高效课堂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五个方面的讲解、剖析,提出了“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高效堂”的观点。首先引入介绍设计高效课堂的含义、目的,然后分层解析,最后总结提出高效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所学东西。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高效课堂设计,从字面讲,“高效”即能效高、效力大;“设”即筹划;“计”即计谋、策略,“设计”即筹划与策略。从普遍意义讲,“设计”就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标要求,预先策划制定的策略、方法、样式等。具体而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就是在上课之前,对该课教学、该单元教学,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手段的综合方案,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和教案有无区别呢?本质上是无区别的,是一致的,都是做的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注重在语文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的设计,尤以教学思路的设计为重点。叶圣陶先生在《教学二十韵》中有一句名言:“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根据作者思路才能使教学循序进行。所以确定明确的教学思路是语文教学设计的关键,每堂课只有确定明确的教学思路才能使学生与教师在一个节拍上,是教师引领学生快速学习、记忆的重中之重。
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开展高效课堂呢?俗语讲,不打无准备之仗,无论做任何工作必须要有精心的准备。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更因为教学的对象是正在发展中的儿童,如何把小学生培养好,更不能有半点差错。因此,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精细的准备工作,要把准备的内容书面化,完成教学设计,才能自如地上好课。通过大量的调研、实践证明,凡优秀教师在上课前,都很认真地做好准备工作,有的反复修改教学设计方案,他们所做的教学设计方案,许多都成了青年教师学习参考的材料。反之,凡是在教学上缺乏创造性或出现差错的教师,除了语文基本功不过硬之外,往往是上课前缺乏充分的准备,没有认真设计或不会设计教学方案。于是上课时,或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重点不突出,或教学方法、手段使用不当,或对学生的提问不能准确作答,等等。所以完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决定上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一堂课下来能否与学生快速融入高效进行的重点,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质量标准,是使小学语文教学实现最优化。所谓最优化,就是教学投入少,而又能达到高效率,使全班学生的语文学习都能达到优良水平。要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优化,我通过研究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理。
一、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正如“新大纲”所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发展什么?学生的发展应是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和“传授”是根本不同的,“传授”主要靠教师的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而“发展”主要靠学生内部的动力作用,使自身的素质和个性得到提高。教师要给予必要的、适当的指导、激励。
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在“新大纲”中有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这段话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对小学语文素质的全面概括。语文素质虽然主要指语文能力,但要形成语文能力是和思想、思维、情感、文化知识、学习习惯等做人的品质分不开的。所以说,语文素质也就是做人的素质。因此,通过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利用现代化科学教学技术
使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渲染气氛,优化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对高效课堂的要求之一。例如为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这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带来的四个美丽的季节,特运用电教手段的优势来营造气氛。如第一小节:一幅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的图片配有知了烦躁不安的叫声,在一瞬间变为绿太阳图,让学生体会绿太阳给人们带来的清凉。通过这一热一冷的对比,孩子们对绿太阳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并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自悟自得中感受到朗读的乐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结合自身教学的案例)
三、遵循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教学是一种规范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科学思想指导下进行,指导思想是科学的、先进的,其教学设计才是高水平的。
小学语文教学和活动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第一,要科学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思路。第二,教学过程的组织要科学有序,使教学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合理地利用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第三,教师要以规范的、准确的语言进行启发、引导、解惑,课堂提问要精、要准、要巧。合理地组织学生的语文能力训练,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字、词、句、段、篇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情感。理解语言的科学性,获得规范的语言积累。同时,通过语文学习还要获得正确的文化科学知识,并通过掌握语文能力及获得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及科学探索精神。第四,要讲求实效,切不可追求形式上的花样翻新。教学方法的使用,要化繁为简,变难为易,要达到短时间内获得高效率的目标。
科学地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才能杜绝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错误。从教学实践来看,一些青年教师、甚至有的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错,如诵读时读错字音或学生读错字音不予纠正;有的写错别字、写字倒笔顺,对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语法错误的句子,教师不给改正;有些教师讲课出现知识性错误或对学生答问中的错误不及时纠正等,这些都违反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教师语文基本功不过硬或备课不够认真,同时,也说明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违反了科学性原理。这样一堂课下来老师费了很多劲,学生却没学到多少知识。
四、高效课堂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过程
在明确教学目的基础上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方案,主要就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因此必须明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是和其认知过程分不开的,要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一般认知过程。
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看是由认知因素构成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和一般的认识因素既相同,又有区别。一般的认识因素包括感知、思维、实践三因素。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则包括:感知、思维、记忆、运用四因素。这是由学习是特殊的认识过程的特点决定的。
例如课文学习要做到:(1)整体感知语言。初读课文,熟悉内容,了解课文大意,揣摩作者思路,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习动机。
(2)理解、感悟、欣赏语言。学生理解语言的过程即思维的过程。学生在理解语言过程中的思维流程是从具体(语言)──概括(内容);再从概括(内容)──具体(语言)两个过程不断反复的辩证统一过程。这两个过程就是从语言形式──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当学生对读物理解之后,会产生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愿望,可通过朗读、复述、评价、写作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作出评价,并欣赏语言表达和思想情感之美。在此过程中也包含了对读物语言、知识、思想情感和学习方法的巩固和记忆。
此外,识字教学、作文教学也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如识字教学的认知规律是:感知(初步读出生字字音、认识字形)──思维(进一步分析字形结构、理解字词义)──记忆积累(在课文中进一步理解、巩固字的音形义)──运用(写字、造句、辨认等)。作文教学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观察事物、实验、初步解题)──思维(构思、立意、拟作文提纲)──记忆(提取平时读书、观察的积蓄)──运用(打草稿、修改、誊写)。
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要贯穿学生的日常生活。细心发掘以及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学生存在着生理、心理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在一个教学班中,学生的智能水平、思维方法、个性特点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不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就不是唯物主义者。然而,在教学实际中,往往忽视学生的差异,如小学语文教学的统一性较强,不管学生有何差异,都一味追求全班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过程统一,操作方法、步骤统一。其结果往往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及个性的发展。当然,教学的统一性是实现语文教学大纲的保证。但是只有统一性,没有差异性,就会出现有潜能的学生“吃不饱”,因而产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而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又“吃不消”,于是就会出现知识和能力的漏洞,日久就会成为差生。单纯的、一味的强调统一也不能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就一个班来说,任何一位高明的教师,也不会把一班学生教到一个水平线上,即使是择优录取的,也还是可以分出好中差来。这并不是要教师放弃自己的责任,而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以便因材施教,保障高效。
在教学实践中能达到因材施教,保障高效我认为要通过以下两点:第一,教师要全面了解班里学习好中差三类学生。学生学习的好中差分类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仅能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还有余力完成大纲外教师选的或自选的读、写材料;学习中等的学生完成大纲要求不费力气;学习差的学生完成大纲要求有一定困难,或完不成,或经过教师指导、帮助才能完成。三类学生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是好中差生可以逐级上升,也会逐级下降,也还有差生升入优秀生一类或优秀生降到差生类。不论是哪种情况,教师都要及时分析原因,进行鼓励或帮助指导。总之,要使三类学生都能不断提高,逐步减少或消灭差生。
第二,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及兴趣爱好。如有的学生思维灵活,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思维迟缓,易受人暗示;有的学生逻辑思维强,思考问题很有层次;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好联想、想象;有的学生记忆力好,对学习内容过目不忘;有的记忆力差,要反复记忆;有的学生理解力强,读书一两遍即明白;有的学生理解力差,读几遍也还是说不清楚。同时,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也有差别,如,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能坚持较长时间的阅读,而有的学生听课、读书注意力易分散,学习的坚持性差;有的学生情感很丰富,遇到事物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有的学生情感、意志薄弱,遇事无动于衷,见困难就退缩。此外,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不同。对学生的这些不同的表现,教师应分类研究指导,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心理特点的指导,不要用“一刀切”的办法。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掌握一个字词的过程,读懂一篇文章的过程,写出一篇文章的过程,远比我们估计的要复杂得多。每个人有自己的思路和学习方法,在完成一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智力水平、学习方法、兴趣、爱好,分类指导,扬长避短,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使其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发展。
“宝剑锋从磨利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高效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所学东西。教师只有不断地思考、学习、总结、实践、尝试改进,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只有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才有利于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肖艳娟.新《语文课程标准》
[4] 罗素.《教育的目的》见《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36页.
第三篇:《六国论》教学设计
吉林省柳河县第八中学 【教学目标设计】 【教材分析】
《六国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课文,是高二第一篇文言文。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高二上学期文言文按时代编排,本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 明确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现行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后两中能力的培养。【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层级B)的培养。从而忽视了(能力层级C)、(能力层级E)的提高。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下降,不能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目标 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
能力目标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 【教学难点】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转变 【教法设计】 引导——启发——点拨
要在开始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文言文的旧习,使学生明白“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简单翻译、背诵。而是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学生转变观念后,可启发学生以一篇议论文的观点来分析文章,对不明确的问题适当适时点拨。(可适当运用一些多媒体辅助工具)
【学法设计】分析——归纳——联想
自主分析文章第二、三段,归纳作者的思路,联想所学过的文章 【教学过程设计】——(以40分钟为标准一课时)
导入新课(3分钟)9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C.班彪、班固、班超D.杜甫、杜牧、杜荀鹤(课件显示)
补充2004年高考福建试卷作文题(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人
物:孔子
苏轼
曾国藩
鲁迅
史蒂芬·霍金 文学形象:曹操
宋江
薛宝钗
冬妮娅
桑提亚哥 题解 “论”的文体(课件显示)分析课文(共22分钟)
教师背诵文章第一段,并分析文章论点的提出—指出本课的学习重点(7分钟)学生自主分析文章后四段(以二、三段)为主,体会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教师点拨(15分钟)(课件显示)
【课内情感迁移设计】在文章最后一段,适当加入写作背景材料,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并展开联想和讨论,联系以往学习的文言文体会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10分钟)
补充背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高一年级为主,适当联系初中内容)(课件显示)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记身
《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阿房宫赋》:戒奢以俭
《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
《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
《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
《《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总结课文 发课外练习(苏辙、李桢《六国论》节选比较阅读)(课件显示,课后完成)机动时间(5分钟)
课堂注意1学生课前要充分预习,解决字词及课文翻译 2以课文分析为主,翻译为辅。
3使学生明白文学和历史的区别,不要陷入历史史实的纠缠中 【教学媒体设计】可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 【课堂板书设计】
大欲大患
固不在战 强弱
胜负
赂秦力亏 奉之弥繁 不战 韩 魏 楚
破灭之道 侵之愈急 已判
以地事秦 六国破灭 抱薪救火
齐人与嬴 终继迁灭
弊在赂秦 不赂秦者 不助五国 势所不免
以赂者丧 燕谴刺客 齐 燕 赵(盖失强援 始速祸焉 智力孤危
不能独完)赵失良将 战败而亡 用武不终(课件显示)【课外能力迁移设计】 六国论(节选)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国天下诸候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候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取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秦兵未出,而天下诸候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六国论(节选)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心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也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sàn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正确义项依次是()(1)窃怪天下之诸侯
(2)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3)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4)天下诸侯以自困矣
A.偷偷的 过失 排除 困惑 B.私下(自谦词)责备 排斥 困乏 C.私下(自谦词)责怪 排斥 困窘 D.(谦词,不译)责怪 摈弃 困窘 2.解释《六国论》(李桢)加点的词。
罪秦();曾无虚岁();向使()视秦也无异也()
3.翻译两文中的句子。
(1)彼秦者将何为哉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4.下列各句加点词用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1)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2)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3)以攻山西千里之秦(4)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5)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6)若此可以应乎无穷
A.(1)(4)
B.(1)(3)(6)C.(1)(2)(3)
D.(4)(6)5.苏辙以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 6.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相同处在于 ;不同之处在于
7.李桢以“未必不复增一秦也”的意思是 ;他以为六国“视秦无异也”是因为,他观点的局限性是。参考答案
【课外能力迁移】
1.C2.以为秦有罪;竟;假使;比。3.(1)那秦国将有什么作为呢?(2)只是他们自己不能做秦国所作的事情。4.A 5.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6.六国皆欲为秦所为;秦得天助而六国未得天助。7.六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六国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认为秦统一六国得天助,有种天命论思想。
作者sina
第四篇: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学设计
单位:天津市信息工程学校 姓名:陈 稳 静
《六国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识记文学常识,理解重点词语、归纳多义词并掌握词类活用 ;
情感目标: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爱国热情; 能力目标:背诵课文,领悟借古喻今、对比论证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揣摩语言掌握文言知识;
2、理解文章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本文完整、严密的论证;
2、文中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一家出了三位了不起的词人,这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实属罕见。大家已经猜出了这三位是谁了吧。对,他们就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我们今天姑且将苏轼、苏辙不论,来学习一下作为父亲的苏洵的散文名篇----《六国论》。
1、简介作者和作品(展示课件)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
2、题解(展示课件)
《六国论》是一篇借古讽今的史论文章。这篇文章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贿赂秦国,但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在借此批评北宋统治者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政策。
二、课文诵读
1.范读课文。(展示课件)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展示课件)
lù yì jué 弊在赂秦 小则获邑 思厥先祖父 ...pù jīngjí jiè 暴霜露 斩荆棘 如弃草芥 ....jì zhū jùn dài 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 革灭殆尽 ....4.指名3~4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5.分组齐读课文。
三、课文翻译
参考课下注释、翻阅工具书,疏通文意。(展示课件)
互丧:彼此都灭亡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率赂秦耶:全都
胜负已判:确定,断定 ..五国迁灭:灭亡
与嬴:亲附秦国 ....洎牧以谗诛:及,等到
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 ..或未易量:轻易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
为国者:治理 ..向使三国:假如
故事:旧事,前例 ...
四、布置作业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2.归纳总结本文中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
五、课堂小结(展示课件)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早在唐代已有人提出了为文作诗的宗旨,但旧时代的文人仍鲜少不无病呻吟的。苏洵的《六国论》恰恰跳出了“唱和附庸”的围城,文章表面上讲六国败亡的史实和因由,实际上借古讽今,对北宋统治者妥协苟安的政策给予了批判和规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展示课件)苏洵, 字(),号(),四川眉山人。北宋()家。与其子()、()合称“三苏”,均被列入(“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笔势雄健。著有(《
》)。
二、课文分析
(一)研习第一段:(分组讨论,展示课件)1.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2.提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1)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2)不赂者以赂者丧。
3.提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二)研习第二段:(分组讨论,展示课件)1.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提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1)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
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2)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3.提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三)研习第三段:(分组讨论,展示课件)1.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
王招致祸患,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而亡国。3.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4.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 “向使” 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四)研习第四段:(分组讨论,展示课件)
1.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
2.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五)研习第五段(分组讨论,展示课件)
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
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 史覆辙。
(六)分析本文论证方法(分组讨论)事实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证
三、反馈练习(展示课件)
1.本文中心论点:(),分论点是(),()。2.有些文言句子的词序,在翻译时要改变。试译下面句子,说说如 何改变。①赵尝五战于秦。②其势弱于秦。
四、小结课文特点:(展示课件)借古讽今,切中实弊。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五、布置作业 1.做课后题。
2.背诵课文三、四、五段。
[板书] 六国论
苏洵
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分论点: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韩、魏、楚(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2.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燕、赵(事实论证、假设论证)
总结: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第五篇:六国论教学设计啊
《六国论》教学设计 耿世涛
一、课题
《六国论》,选自鲁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第一单元,隶属话题:“历史坐标上的沉思”。课型,新授课。
二、课标解读
新课阅读教学中,与文言文教学密切相关的要求如下:
1、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3、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4、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5.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基于对课标要求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文言文的教学,实际上是“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的四位一体。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重点实虚词、文言现象的梳理,以及《六国论》等重点篇目的背诵是文言学习的基础目标。同时,“文章”与“文学”又分别体现文言文的功能和表现形式;故,“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王荣生),也应该成为文言教学的重点。另外,文言文多层面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如朱自清所言:“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科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所以课标中提出:“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文化”在阅读教学中应照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可测性较差,但应始终贯彻。
总之,基于课标的文言文教学的特征,即“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的四位一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文言教学的内容选择,目标确定,方法选择和环节设置等。
三、教材分析
《六国论》作为经典文言篇目,具备如下育人价值:
(一)典范的结构
1、起:开宗明义,一个中心论点,两个分论点。中心: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分论点: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不赂者以赂者丧。
2、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第二段承分论点一,明赂秦而灭之道。第三段承分论点二,明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3、转:第四段假设推理,由古及今,“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一语双关,婉诫北宋统治者不可被强大敌人吓倒。
4、合:第五段关合“不赂”话题,进一步告诫北宋统治者以史为鉴。
(二)透彻的论证
除结构有着严密的逻辑力之外,论证方法的多样,使得本文的论证特别透彻。本文主要论证方法有: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证、比喻论证等。高中议论文常用之论证方法基本囊括。
(三)形象精警、富于韵味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炉火纯青,堪称古代说理散文的典范。其形象化说理语言生动有张力,大量对偶式短句精警有哲理,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使文章兼具气势与韵味。最宜结合诵读,深入体验。
(四)博大的情怀
苏洵《六国论》情理并重,其博大的政治家的情怀,为本文注入了无限的魅力。苏洵的智慧与痛苦,源于他对江山社稷的密切关注,源于他对天下苍生的自觉责任。结合历史背景,带学生体验其胸襟,可陶铸人格,培养家国情怀。
(五)重点实虚词文言现象的典范使用。
四、版本比较及教学资源的整合
《六国论》是各版本的必选文本,其经典性不言而喻。本单元还有《宋词二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阿房宫赋》等课文。整合教学资源,可系统整理文言现象,如《六》《阿》两篇中的典型虚词“与”“则”“焉”等,强化文言知识的系统梳理。亦可在比较对比中,领会本文的历史观与天下情怀,提高人文素养,加强人文引领。
五、学情分析
《六国论》编排在鲁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第一单元,属于“历史坐标上的沉思”话题。从学程上看,学生经过近一年的高中学习,已经有了初步的文言积累,应继续引导他们积累与巩固。学生思维有了较高的发展,因此本文章法上的完备和高度的写作技巧,可以作为学习重点。学生之前进行过“昨日的战争”“文明的踪迹”等主题单元的学习,可继续引导他们以现代的眼光审视历史,学习传统士大夫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高一下学期的孩子,对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已经熟悉和认可,因此在教学中可多用小组合作讨论法解决 教学重难点。
六、学习目标及其确立的依据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通译文本。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积累文言字词句。能独立写出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勾画出文中“与”“则”两个虚词,并整理其用法。
(2)能背诵并准确默写全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独立列出本文论述提纲,体会其论证的严密性。准确把握典范议论文的论证结构。
(2)通过小组合作,标出本文主要论证手法,并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其论证效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本文形象精警、富于韵味的语言,以此体会史论文的浩然之气和文辞之美。体察作者的拳拳爱国之情和强烈的使命感,培养忧国忧民、报国济民的意识与胸怀,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七、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其依据
教学重点:
(1)能独立列出本文论述提纲,体会其论证的严密性。准确把握典范议论文的论证结构。(2)通过小组合作,标出本文主要论证手法,并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其论证效果。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课文,揣摩本文形象精警、富于韵味的语言,以此体会史论文的浩然之气和文辞之美。体察作者的拳拳爱国之情和强烈的使命感,培养忧国忧民、报国济民的意识与胸怀,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确立依据:本文的文言知识比较简单,因将其定为基本学习目标,更是教学条件。在此基础上,将把握“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作为重点,这取决与本文的艺术特色,也符合学生现阶段思维特点,同时这也是突破教学难点的保证。在此基础上,把反复诵读文本,在“炼字炼句处”体会语言特色,领会作者所言之志与所载之道作为教学难点。这是语文核心能力语感力的所在,也是人文目标之所在,是文言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难点所在。
八、教法、学法分析及其依据
(一)、自读点拨法——疏通文义
1、排除文字障碍
2、整体把握结构
(二)、小组讨论法——掌握重点
1、自我发现
2、交流互动
(三)、诵读品味法——突破难点
1、熟读成诵,准确默写
2、品味语言,感悟情怀
(四)比较阅读法——拓展能力
与苏辙的《六国论》对比阅读,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体会本文的思想境界和艺术特色。
依据:基于学情和文本分析
九、课前准备
(1)学生学习资料准备:课本、《古汉语字典》、整理本、和相关学案。(教师另需准备课件)
(2)学生学习状态准备:完成预习要求,做好必要知识储备。教师收集问题征集表,了解预习中的疑问。
十、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预习要求
1、结合注释并查阅《古代汉语词典》,疏通全文。标注疑难点。
2、反复诵读课本,力求读出感情,学完背会。
3、写出学案中的重点实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以备课上交流。
二、教学进程
(一)预习交流
1、美读课文,小组间互动评价,立求有气势,有情味。
说明: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师范读、个别学生读、齐读结合,营造书声琅琅的课堂氛围。正基本字音,读好断句,读准语气。
2、文言知识重点点拨
说明:以学生自主讨论订正、自主总结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二)发现质疑
根据预习问题征集表上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并补充相关背景,解答学生质疑。预设问题:
1、为什么韩、魏、楚要贿赂秦国?
2、为什么齐国不贿赂秦国?
3、凭什么说燕国“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李牧是如何被“谗诛”的?
由上述问题可以顺势导入重难点问题的思考。
(三)熟读成诵
在理解的基础上,当堂背诵1、2自然段。
(四)作业设计
1、默写1、2自然段
2、进一步整理重要知识点
3、完成第二课时预习要求
第二课时
一、预习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3-5自然段。
2、小组合作列出本文的论证提纲。
3、标出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并就论证效果进行评注。
4、品读本文形象精警、富于韵味的语言,并在课本上进行点评,体会本文娴熟的语言技巧,以及背后蕴含的人文情怀。(此要求较高,提示:如品读后两段“呜呼”“悲夫”“哉”“矣”四处所倾注的情感,评析本文的写作目的。)
二、教学进程
(一)温故知新
1、复习检查重点知识点。
2、背诵检查。(分组交流,互相检查)
(二)“文章”研习
1、整体把握
形式:组内交流个人所列“结构提纲”,互相补充完善,每组推荐一人上讲台投影展示,申明缘由,评选最佳提纲。
2、方法借鉴
交流预习任务3。可采用抢答形式,小组间互评互补,教师板书整理本文所用论证手法: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证、比喻论证。注意,不仅要指出,还要结合诵读体会每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三)品读语言魅力,感受博大情怀
交流预习任务4。小组内先交流,指派代表班内交流。交流时结合诵读,透过语言技巧,感受人文情怀。此环节为难点,教师要适时点拨,予以示范,结合学案上的背景补充,予以引导。并板书整理要点。
预设鉴赏角度:
1、语言形象化:思厥先祖父……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2、语言精炼:“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3、语言警策:“为国者勿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整散句的结合:体会整散句各自的妙处
5、多用修辞:引用、比喻、夸张
6、精妙炼字:“割”“呜呼”“矣”等。
此环节生成内容较多,要适时引导归纳补充,并始终将语言品读与人文情怀的领悟相结合,从而感受本文情理兼备的艺术特色。
(四)作业设计:
1、背默全文,小组内相互检查,纠正反思默写中的错误。
2、古人的阅读教材《古文观止》中也又一篇《六国论》,不过是苏洵的儿子苏辙的,课后自主阅读,与本文比较。思考:
(1)两人的论证角度有何不同?他的结论和建议各是什么?(2)两篇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何异同?语言特色呢?(3)在生存与发展的当下,两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
十一、板书设计
六国论
苏洵
清通 准确(说理之美)优美(表情之美)(学生板书 因果论证 形象
结构提纲)对比 精炼
事例 警策
引用 整散
假设 修辞
比喻 炼字
借古讽今,情理交融,博大胸怀
十二、相关拓展资源 苏辙《六国论》
十三、教学后记 设计亮点:能突出“文章”“文学”与“文化”的维度,而不仅仅是“文言”的教学。尊重学生主题地位,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我的疑问:学校目标设计要求中指出,要“三维目标统一化。不要将三维目标分开写,而要将三维目标有机统一的一个句子中”。教学实施过程中三维目标很难分离,但表述中,分开写更清楚还是统一起来更合理?本次教学设计目标表述仍然分开,不知该如何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