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研究课题方案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绝大多数学生怕作文,尤其是农村小学的学生最怕作文。而怕作文的重要原因就是课外阅读少,没有素材积累;没有生活底蕴,缺乏写作热情。“少年时代的大量阅读,就好比在银行里储蓄,孩子可以终生享用它的‘利息’。所以对小学生而言,要想真正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必须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带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所以,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作好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这篇文章。
为此,我校语文组特提出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的课题研究项目。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著名特级老师丁有宽老师最早提出读写结合训练,强调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
2、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适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运用的阶段。
3、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4、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1、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认读方法,增强学生的认读兴趣,为阅读积累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探索出一系列课堂阅读指导方法,使学生乐于读书,善于读书,并学会从读书中积累有利于写作的素材。
3、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加强对学生的课内阅读指导,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将刻文字的语言、章法、写作技巧自觉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的课堂授课技巧,从而达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课题研究目标。
四、研究对象:
1—6年级共12个教学班的语文教学。
五、研究人员的分工及子课题。
研究分工:共分为三个研究小组,各小组的负责人安排本小组的研究进程,并定期召集本小组成员交流研究心得。
子课题
1、调查法
以问卷、访谈、听课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从而掌握实验第一手材料,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2、观察法
以听课、检查、交往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3、经验总结法
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提高相应的理性认识,形成相关的课堂教学范例、教学模式和研究经验。
4、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的有关概念的认识与思考,寻求理论层面的支持,构建理论框架。
5、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
七、实验研究的步骤
课题实验研究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8月5月——2008年6月,制定课题实验方案,成立课题组,第二阶段:2008年7月——2009年9月,进行课题研究,并及时进行研讨、交流、总结。
第三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0月,总结课题实验的研究成果,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发表有关论文,课题提供有关材料,进行结题鉴定。
八、课题实验研究的组织领导
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积累词汇、运用语言。因为“丰富的积累,灵活的运用”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积累的重要性无人不晓,但目前对如何进行实效性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缺乏必要的研究。具体表现在:
1、记忆机械,不重情趣。
以前,积累的主要方式是抄抄写写,切断了记忆储存与理解、感悟、鉴赏的联系,使积累变成了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很大一部分都变成了无效积累,读与写联系不够密切,有的学生书读了不少,但写作能力没有相应的提高。
2、注重内容,忽视方法。
积累指导偏重内容的扩充,忽视了自主积累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更缺乏方法的引导。读书面太窄,大多是比较浅显的童话故事,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读的较少;读书缺乏思考和体会;读书缺乏积累。
3、读写严重脱节,只为读而读,或只为写而写,读写两张皮。
针对读写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迫在眉睫。《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那么如何在学生读书与写作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读与写能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写呢?为开辟一条省时、快捷、易行的训练渠道,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让学生的作文达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目的,我校语文教研组确立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教研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实现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在阅读写作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著名特级老师丁有宽老师最早提出读写结合训练,强调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
2、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适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运用的阶段。
3、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4、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三、研究方法
1、调查法
以问卷、访谈、听课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从而掌握实验第一手材料,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2、观察法
以听课、检查、交往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3、经验总结法
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提高相应的理性认识,形成相关的课堂教学范例、教学模式和研究经验。
4、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的有关概念的认识与思考,寻求理论层面的支持,构建理论框架。
5、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
四、研究的目标
1、通过学习、探索、研究、实践,得出一种从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借鉴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创新性的读写结合训练方式。
2、这种读写结合训练方式缘于“读”,但又不拘泥于“读”,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只“读”不“写”的定式,以课文(文本)为凭借,以积累、理解、运用为前提,以对话、揣摩、品味、体验、感悟、探究为手段,用师生自己的心智和独特视角去积极发掘课文(文本)中的“写”(说)的因素,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说)的拓展、迁移与辐射,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阅读,乐于表达,从而达到读写结合、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
五、课题研究具体实施过程:
本课题研究时间从
(一)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前我校学生的认读兴趣、阅读习惯、以及写作兴趣状况,深入课堂,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阅读和写作的渗透情况,经过深入的分析和反复的讨论,确定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作为研究课题。
(二)、课题启动阶段 针对我校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及问卷调查的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增进他们对课题的理解和把握,明确各自的研究目标和任务,掌握进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式和方法,提高实验人员的科研能力。然后课题组人员广泛收集国内外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尤其是读写结合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分析课题研究的意义及预期目标,成立课题组,落实课题研究责任,拟写课题实验方案,作好课题申报工作。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1.根据总课题的精神和要求,各年级成立相应的子课题研究小组,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
2.选择对课题理解透彻、工作开展到位的老师和班级作为试点,组织好教学观摩和经验交流活动,取得以点带面的效果,推进课题工作的开展。
3.及时收集过程性材料,及时总结实验工作经验,认真做好阶段性小结,及时矫正实验行为
(四)总结阶段
1.整理实验过程性资料,分析实验过程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归纳总结成功作法和经验,撰写课题实验报告。
2.收集整理实验当中所产生的优秀课题研究论文、优秀教学设计和优秀课堂实录,形成相应的文集和光盘。
3.做好校本教材《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课题研究的的校正、出版工作,推广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1、调查分析,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我们的学生到底在读写结合方面是一个什么状况呢?我们做了关于认读、阅读、写作三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我校三至五年级的学生。调查结果表明:低年级学生识字阅读的兴趣不浓,坚持学习的意志不强,识字量小,教师指导方法不多;中年级学生自觉阅读兴趣不浓,学生的阅读习惯、态度、方法不容乐观,使学生读的书不多;高年级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浓,觉得无话可写,无从表达。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们课题组成员做了一些思考:我们的教师吃透教材了吗?我们是否把教材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了呢?是我们教师没有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还是教材没有给我们提供这种资源呢?通过认真地研读,我们发现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都很好地体现了“读写合编”的思想。以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为例。第19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后第4题“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写一写。”第20课《穷人》课后题“续编《穷人》的故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写下来。”教材中“读写合编”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既然学生在读写方面的实际情况如此不容乐观,而教材又给我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认真地利用我们的教材,扎扎实实地在课堂上渗透这一思想,并以此为契机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多读多写,努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成了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全体课题组成员经过讨论、分析,制定了相应的研究范围。低年级组围绕从识字入手,培养学生的认读兴趣,为阅读做积淀;中年级组从阅读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做好阅读指导,为写作做好积累;高年级组从写作兴趣、写作习惯、写作方法指导入手,让学生懂得写什么,怎样写。
2、优化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1)优化学生管理。
加强学生的理想与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品质;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认读、阅读、写作兴趣;强化激励机制,创造愉悦的学习情境;开展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乐学、活学,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创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优化教学管理。
严格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手段,讲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让学生在认读、品读、体验、感悟、探究中掌握阅读与写作的知识与技能,陶冶情趣与发展思维。实验教学做到学习、研究、运用、发展相结合,形象性、审美性、整体性、创造性相统一。
(3)优化科研管理。
把阶段性研究与探索课、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等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深入调查研究与请“行家里手”指点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创造与集体创造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出优秀的课堂教学范例,起到以点带面、全面推广的作用。注重阶段研讨活动,通过课例观摩、经验交流、问题探讨,及时总结经验,及时调整实验方案,并搞好优秀教学论文、优秀教案及反思的收集工作。注重个案跟踪,细致做好某种读写结合方式、某一课型或某个子课题的研究探讨工作。
3、深入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操作性
(1)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绕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课题组成员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识字入手,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子课题研究成员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总结出:①、利用猜谜语识字法;②、换偏旁识字法;③、儿歌识字法;④、创设情境识字法等多种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认读兴趣,为读写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子课题组通过:①、举办读书活动,深化阅读;②、创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③、优化教学方法激化阅读兴趣(A、分角色朗读课文;B、表演课本剧;C导课时创造生动的导语。)为以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解决怎样写,写什么的问题”子课题研究小组通过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利用漂亮的课文插图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利用寓言故事激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既提高了说话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深入课堂实践,结合教材、活用教材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
“从识字入手,培养学生的认读兴趣”子课题研究小组通过课堂实践探究出了:①、猜谜语识字法。如:全永红老师在教学三年级语文《雪儿》一课时巧用猜谜语的办法出示“一口真奇怪,躲在衣中间”学生心领神会很快记住了“哀”字,使课堂充满了乐趣。②、换偏旁识字法。如:赵芳老师在教学《跟踪台风的卫星》一课时让学生给“盯”字换偏旁,学生争先恐后的说出了“顶”、“订”、“钉”、“叮”……这样学生不仅记住了“盯”字而且记住了它的形近字使课堂效果更加明显。③、游戏识字法。如:奚成枝老师在教学中采用“打牌”、“抓特务”、“开火车”等游戏以玩激趣、以趣识字。④、实物形象识字法。如:翁芳老师在教学“鸟”字时,让学生观察鸟的图片,学生的思绪一下就打开了,“鸟”字的那一点多像鸟的眼睛,“鸟”字的那一撇多像鸟头上的那一簇羽毛,那一横多像鸟站在树枝上。⑤、利用联想识字法。如:周凤珍老师在教学《劳动的开端》一课时,在教学“筐”字时,引导学生回忆“筐”是有竹子编成的,所以是“⺮”字头,“账”字与钱有关,钱就是宝贝所以是“贝”字旁。学生利用想象迁移就会更好的识记一些抽象的字。⑥、儿歌识字法。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容易记住孩子们也很喜欢,如:郝静老师在教学“泡”、“苞”、“炮”字时,编出了“鱼儿水中吐泡泡,有花才有‘苞’、有火才有‘炮’”,学生兴趣浓烈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达到了识字的效果。⑦、自主识字法。五六年级老师主要以课前预习为手段、课堂检查为途径,关注学生学习需求,自主识字。这些识字方法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学生的识字量增加了,阅读能力也就相应的提高了,为写作积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子课题研究小组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总结出有效的阅读方法。①、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奚成枝老师在教授《小动物过冬》一课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分别扮演小燕子、小蜜蜂、小青蛙分角色朗读,学生兴趣高涨,读得入情入境。②、表演课本剧。加深内心体验激发阅读兴趣。陈锋老师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公仪休的品格,就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根据自身体验表演课本剧。学生在表演过程当中体验到了人物鲜明的个性。③、朗读与默读相结合。朗读把目视和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全昌伟老师在教学养花一课时,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采取分段朗读的方式,学生就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及各段的意思,这样朗读与默读相结合,有效的促进了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④、看图与读文相结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文中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中画的是什么,然后图文结合,通过朗读在现文中故事情节,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⑤、精读与速读相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边读边想便批注,对理解文章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李凤鸽老师的语文教学中注重精读与速读相结合。在教学《唯一的听众》一课时,抓住描写老妇人神态的关键词“平静”及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引导学生进行品词品句,反复诵读。达到欣赏语言、熏陶情感的教学目的。⑥、加强词句训练,培养阅读能力。只有加强词句训练,才能更好的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掌握一定的词语和句子知识,才能为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十分重要。如全永红老师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找一找文中描写云的颜色、形状的词,再让学生充分朗读描写云的句子,体味其中比喻的修辞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展开想象云的其它特点,这样在加强词句训练的同时积累了相关的词语、句子。⑦、启发学生读中质疑,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如赵芳老师在教学《槐乡五月》一课时,她引导质疑“为什么说槐乡五月是孩子们的季节?”“为什么说孩子们躺在槐树底下,不想回家?”孩子们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的读书,对他们理解感悟课文有很大的帮助。⑧、边读书边做旁注。常言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边读书边做旁注不但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赵芳老师在教学《狼和鹿》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自渎课文,将自己读懂的内容和不懂的内容分别做上标记,在理解课文时,学生目的性强、针对性强很容易就明白了文中讲述的道理。⑨、写好读书笔记。文中富有哲理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丰富资源。课题组成员要求每班学生都有一本专用的积累本,用来积累好词好句,在空闲时拿出来诵读,以加深记忆,这样循序渐进,不仅阅读能力提高了,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真正解决怎么写、写什么的问题”子课题组经过细致周密的分析研究,用智慧的心灵钓出创造的火花,探究出写作训练的新方法。①、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以说促写。主要方法是:A、兴趣引路创设说话的情境。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让学生入情入境。如全昌伟老师在教学《刻舟求剑》时,先让学生观看刻舟求剑的视频,学生被楚人的行为逗的哈哈大笑,教师借机询问你们为什么笑呀?楚人能否找到剑?你能说明原因吗?一边表演一边给大家解释一下吧!孩子们兴趣很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既提高了说话能力,又活跃了课堂。B、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练习有条理的说话。练习说话,观察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手段。如奚成枝老师在教学《秋游》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再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话,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依次表达,是说话训练变得简单有序。C、结合教材、活用教材,教材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练习说话、写话,到写作的最好模板。结合教材、活用教材会让我们的课堂说话练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在课堂探究中总结出:a、通过续写故事、补写课文空白处培养想象思维。这种训练,既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又培养他们的想象思维。b、通过扩写、缩写训练培养散敛思维。让学生将文中写得简略概括的地方根据他们己有的生活素材加以扩充,使其详细完整。或者让他们把一篇或一段写得很详细、生动的文章,摘其主要内容,去粗留精,去枝留干。交替进行这种训练,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而且使他们的扩散思维能力和聚敛思维能力得到训练。②、读写结合,以读促写。A、注重平时积累。
学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并非一日功夫,必须经过常年博览与积累。为此,我们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阅读与写读书笔记的具体目标。课内交给学生读书方法,引导他们在课外精选读物,运用学到的方法阅读赏析,并作好书笔记。校内精心营造给学生展示读书所得的机会,激发学生大量阅读与作读书笔记的兴趣,达到大量阅读,大量积累的目的。B、注意仿写训练。a、仿写句子。
句子是课文的基本构件,是课文主题的基本载体,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对那些用词准确、描述生动、形式特殊的句子进行仿写,是引导学生积累词句、锤炼语言能力的最佳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文佳句,及时加以揣摩、仿造,引导学生从仿写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的特点,有效建立句子的概念,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小学阶段重点仿写的句子有:用词准确、刻画生动、描绘形象的句子,比喻恰当的句子,比拟形象的句子,排比手法运用恰如其分的句子,关联词使用得当的句子等。如周凤珍在教学《陈毅探母》时,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学生能根据句式联系生活说出了不同的句子,生动有趣。b、仿写段落。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描写精彩生动,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有代表意义的结构段,尤其是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都可以用来进行仿写。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先总结后分述、按先分述后总结、按并列段式等段的构成方式,逐步形成段的概念。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积累应用人物肖像、心理、动作、对话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描写的词语,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写景状物、渲染气氛等作文开头形式。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篇末点题、提升思想,反照前文、首尾呼应,提出问题、发人深思,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的结题技巧。c、仿写课文。就是模仿课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首先,可以进行课文结构的仿写,构筑文章骨架。如王皓老师在教学《桂林的山水》后,让学生学会运用排比、比喻等手法写一处景点,将文章写生动写形象。C、注重扩写训练。
主要进行扩写词串练习。词串为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师可以利用词串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词语串连成句子。这样,既加深了对韵文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翁芳老师在教学《识字5》的词串时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用排比句式描绘了天气、水果、花卉、动物等景物,突出了夏天雨后凉爽的特点,朗朗上口。D、进行续写练习。那么怎样续写呢?首先,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其次,要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做到合情合理、真实生动。再次,要在主要人物思想行为、性格特点、语言特点和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续写可分为片断续写和全篇续写。阅读课上的续写以全篇续写为主,即学完课文后,根据原文的体裁、中心、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再续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来。如教学《凡卡》一课时,引导学生想象写出:凡卡梦到了什么?梦醒之后又发生了什么?……③、习作训练形式多样,符合儿童年龄特征。课题组成员根据形式年龄段的不同、兴趣的不同,设计形式多样的习作训练,如:看图作文、想象作文、写实作文……④、注重“听”、“说”、“读”、“写”四步训练形式语言表达能力。⑤积极开展各种朗读和作文竞赛活动或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征文活动,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竞赛和征文等活动中体验作文所带来的成功喜悦,使他们乐于写作文。
六、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一)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1、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乐于习作
学生怕作文,对作文不感兴趣,跟我们教师对作文的重视程度和引导方法有关。按教材安排中高年级学生一学期只需完成八篇大作文,再加上八次小练笔,一学期充其量才中有16次习作的机会,语文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阅读教学上的。这样从客观上无意识地造成了语文教学重“读”轻“写”的局面,学生的作文兴趣自然得不到激发和培养。“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地一起,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为了将“写”的训练目标落实好,教师必须熟读课文,以独特的视角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写”的因素,并以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阅读,在学生读通、读透,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的迁移。由于是有所借鉴、有所感悟和体会,此时的学生对“作文”也能“夸夸其谈”,也能“下笔有神”,也能感受作文所带来的自信与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养成了。
2、拓宽了学生的作文思路,让学生善于组材
以往写起作文,学生常常总会搜肠刮肚,总是“无话可写”。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生活体验不深,可写的素材少之外,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作文思路没有打开,不懂得审题,不懂得立意,不懂得根据作文的要求去搜集题材。“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注重以课文为凭借,以某一读写结合点为契机,先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再进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被激活后,作文的思路自然而然就宽了。只要给一个作文题目,学生的头脑就能快速运转,诸如“写什么”,“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什么事来表现”,“我亲历的哪件事最典型,最有说服力”,“事件的哪个环节应该重点写”等问题一一闪现。通过仔细推敲,整个作文的框架就清楚,脉络就清晰。
3、夯实了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精于表达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更重要的在于立足教材,倚重阅读,充分发挥每篇课文的作用,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语段让学生品读、理解、揣摩、赏析,体验和感悟祖国文字之精妙,景物之丰美,人情之伟大。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等训练,夯实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的表达更加流畅、形象、生动,从而解决了学生“有话不懂得写”的缺憾。
一年多来,在课题的引领下,我校的作文教学成绩斐然,学生作文水平大幅度提高。在商洛市青少年书信大赛中,我校杨隆洋、周瑞同学分别获得了市级三等奖;此外,尚新林、吴京、刘晓玉、刘宗龙四位同学获得“建国六十周年”县演讲比赛优秀奖;在校内组织的诗歌朗诵活动中陈培育、凌天泽、李萌、杨月等同学获一等奖。
(二)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1、有苦有乐,丰富了教师的精神生活的内涵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课题研究,让全体课题组老师亲历了一个有汗有泪,有苦有甜,有欢有悲的过程。在一个个埋头书籍,陷身网络查找资料的日子里;在一组组解读教材,设计读写结合点的备课单元中;在一节节不留瑕疵,追求完美的公开教学课上;在一本本构思巧妙,字字珠玑的学生作文本上,老师们更多的是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充实,研究带给自己的进步,工作带给自己的快乐。课题研究既磨练了老师们的意志,也丰富了老师们的精神生活。
2、又读又写,提高了教师的运用教材的能力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重在挖掘语文教材隐性的功能,在阅读教学中读写并驾齐驱,打破以往读写脱离的陋习,撑起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和以写促读的一片蓝天。要在阅读教学中寓写于读,就要做到将教材“一课两用”,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实验研究,课题组教师基本上初步掌握了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读写迁移点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能力。
3、边教边研,增强了教师的校本教研的意识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是一个实践性研究课题,主要采用的是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为改进实际工作服务的研究方式。它的最大优点是在自然状态下的研究,边研究边工作,边工作边研究,工作就研究,研究就是工作。通过研究,老师们不仅寻到了一些读写迁移训练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方式,努力实践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读写迁移的“有效”性,也提出了“优差生发展不均衡”,“理论积淀不够深厚”,“没有走出前人研究的窠臼”的问题,这说明了老师们的校本教研意识正在增强,科研能力也正在提高。
在2008至2009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中周凤珍老师的一年级语文获县抽测科目第四名;李凤鸽、全昌伟老师的六年级语文位居县统测科目中居县均分上游;奚成枝、赵芳、蔺瑶、陶秀丽等同志在镇检测中位居第一。在2008年校优质课赛讲活动中,全永红老师执教的阅读课《小露珠》获一等奖;陶秀丽老师执教的阅读课《成吉思汗和鹰》获三等奖。在 2008年4月5日校示范课活动上,全永红执教的作文课《美丽的地方》,李凤鸽老师执教的语文综合活动课《如何商量》都能适机拓展说话、习作训练,赢得了听课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同样我们课题组老师们用课堂实践总结的一篇篇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育故事也纷纷发表、获奖。附:教师课题研究成果表
(三)学校办学水平得到提高
1、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我校是一所发展中的学校,正处大幅度发展的最佳时期,从校园环境到办学条件,从师资结构到学生来源,从教学质量到社会反响,都悄然发生着变化。“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正激发着一大批教师走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成了我校发展的智力保障。
2、使学校的课改工作不断深化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帮助语文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育观、教学观和教材观;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注重读写结合、课内课外相联;重视学以致用,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修养,使我校语文教育更加开放更加有效,使我校的课改工作更加深入。
3、发挥了教育科研的辐射作用
我校是赵川镇中心校,是全镇小学的窗口示范学校,肩负着教育管理和教育科研的示范、辐射作用的重担。“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使我校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上率先进行了探究和实践,并通过“送课下乡”活动向全镇小学教师进行传输,有力地促进了全镇语文教学的改革。
七、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研究虽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
(一)本课题虽致力于“读”到“写”的拓展,致力于“创新”,但从第一阶段研究的方向与所取得的成果来看,未走出前人研究的窠臼,仍在寻找读写联结点上下功夫,在迁移训练的方法上打转,在原文的写作方法上机械的模仿。下一阶段将重心移到学生思维的拓展训练上,除低年级以好词佳句的积累和创造性模仿外,中高年级重拟题、立题、选材、谋篇上的训练,并要求通过一篇或数篇课本的学习、迁移训练,能得出一般的规律来。也就是尝试着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方面开展子课题研究,从“读”中找出“写”的带普遍性的规律。
(二)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与学习能力客观差异,无论在哪一个班级总存在着相应的且数量不在少数的“学困生”。“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一个练习范围相对扩大的训练。而“学困生”在以往较为单一的阅读或作文教学中都存在学习困难,在这相对综合的读写结合训练中其学习困难可想而知。相反,学优生通过读的铺垫,写的延伸和写的反哺作用,其读写能力都有更大的进步。班级内的优差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如何抓好“学困生”的辅导与转化是下一阶段的重点研究工作,尝试运用“分层教学”的策略,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给予更多的关照和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我们的课题虽然经过了不少理论学习和研究探讨活动,但是总觉得缺少专家、学者高层次的指导和点拨。今后,我们将加强理论学习,加大向专家、学者请教,向教科研工作卓有成效的兄弟学校讨教的力度。通过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寻求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结合方式,努力实现读中悟写、读中导写的“有效”性。
第二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发言稿
“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发言稿
永兴九年制学校 王荣
各位老师: 大家好!作为六年级语文老师,我个人认为语文课堂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而将两者放在一起,正是因为“读”与“写”这两种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语文课堂上必须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就是把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紧密联系起来,在作文教学中要明确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哪些条件、打下哪些基础,写作要借助阅读的哪些知识、利用学得的哪些技巧。读写结合,能形成有效的学习链,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正确认识读、写之间的关系
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万卷山积,一篇吟成。”“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从这些诗句和名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作对读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或者说是阅读积累对学习表达的重要意义。具体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量阅读书籍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积累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广泛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丰富写作素材,解决缺乏写作内容的问题。
3、精细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开阔写作思路,激起学生表达欲望。
4、深入地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写作规律,学习借鉴优秀作文的写作方法。
当然,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同时读写之间也是厚积薄发的关系。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意思是说读书有利于写作,这道理十分简单。由此,在阅读教学中,使读写有效结合,才能使阅读与写作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二、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促“写”,让读写有效结合。“读写结合”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加上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有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1、把握契机,变被动为主动,引起学生兴趣。
2、明确要求,让学生“练”有所依。(1)于精彩处仿写。(2)于空白处补写。(3)于“迁移点”拓写。(4)于结尾处续写。(5)变换文体练习写。
三、在课寻找练写时机,让课堂中的读写结合获得有效延伸。仅靠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学生在小学六年时间内也仅仅是 学了二三百篇课文,而这样的阅读量又岂能满足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需要呢?因此,我们在注重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也要把视角投放到课外阅读之中,之前所说的“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也就成了课外阅读最为重要的阅读范畴。但是,由于课外阅读相对课堂教学来讲更加开放、自主,教师在阅读与写作上的引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又该怎样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训练写的能力呢?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背诵古诗,读童话、寓言、民间故事、通俗的小文章并且摘抄词语、句子等。而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则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并摘录好词佳句甚至名段,学会做读书笔记,写一写自己的见解,读书后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将这些心得体会在平时的班级活动中加以体现,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无论是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读写训练,还是在课外阅读中的写作能力训练,在实际运用中,我们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情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
从学到仿,随文说写; 积累体验,由说到写; 从仿到创,由扶到放; 关注生活,加强练笔。
我们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用好这个例子,决定了学生的实际收效有多大。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技巧,在写作中增强对语言文字阅读的感悟能力,在这样无数次的阅读—写作—阅读的双向迁移中,阅读和写作形成了互相补充的有机 体,那么,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不再是遥远的梦。
谢谢大家!
第三篇:“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心得体会
“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心得体会
中石油小学:南荣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个人认为语文课堂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而将两者放在一起,正是因为“读”与“写”这两种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语文课堂上必须读写结合。
阅读是我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吸收、是输入,是在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内部语言。而语言的积累就需要大量的阅读,学好语文的根本乃在于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正如古人云:“开卷有益。”“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而写作则是语言的应用。是倾吐,是输出,是将自己的某些人生体验、内部思维转化为外部语言,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和书面表达
练习活动。
读写结合,就是把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紧密联系起来,在作文教学中要明确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哪些条件、打下哪些基础,写作要借助阅读的哪些知识、利用学得的哪些技巧。读写结合,能形成有效的学习链,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正确认识读、写之间的关系
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 张。”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万卷山积,一篇吟成。”“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从这些诗句和名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作对读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或者说是阅读积累对学习表达的重要意义。具体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量阅读书籍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积累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广泛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丰富写作素材,解决缺乏写作内容的问题。
3、精细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开阔写作思路,激起学生表达欲望。
4、深入地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写作规律,学习借鉴优秀作文的写作方法。
当然,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同时读写之间也是厚积薄发的关系。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意思是说读书有利于写作,这道理十分简单。由此,在阅读教学中,使读写有效结合,才能使阅读与写作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二、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促“写”,让读写有效结合。“读写结合”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加上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有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1、把握契机,变被动为主动,引起学生兴趣。
2、明确要求,让学生“练”有所依。(1)于精彩处仿写。(2)于空白处补写。(3)于“迁移点”拓写。(4)于结尾处续写。(5)变换文体练习写。
三、在课寻找练写时机,让课堂中的读写结合获得有效延伸。仅靠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学生在小学六年时间内也仅仅是学了二三百篇课文,而这样的阅读量又岂能满足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需要呢?因此,我们在注重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也要把视角投放到课外阅读之中,之前所说的“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也就成了课外阅读最为重要的阅读范畴。但是,由于课外阅读相对课堂教学来讲更加开放、自主,教师在阅读与写作上的引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又该怎样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训练写的能力呢?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背诵古诗,读童话、寓言、民间故事、通俗的小文章并且摘抄词语、句子等。而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则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并摘录好词佳句甚至名段,学会做读书笔记,写一写自己的见解,读书后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将这些心得体会在平时的班级活动中加以体现,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无论是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读写训练,还是在课外阅读中的写作能力训练,在实际运用中,我们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情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
从学到仿,随文说写; 积累体验,由说到写; 从仿到创,由扶到放; 关注生活,加强练笔。
我们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用好这个例子,决定了学生的实际收效有多大。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技巧,在写作中增强对语言文字阅读的感悟能力,在这样无数次的阅读—写作—阅读的双向迁移中,阅读和写作形成了互相补充的有机体,那么,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不再是遥远的梦。
第四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心得体会
“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心得体会
中石油小学:南荣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个人认为语文课堂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而将两者放在一起,正是因为“读”与“写”这两种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语文课堂上必须读写结合。
阅读是我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吸收、是输入,是在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内部语言。而语言的积累就需要大量的阅读,学好语文的根本乃在于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正如古人云:“开卷有益。”“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而写作则是语言的应用。是倾吐,是输出,是将自己的某些人生体验、内部思维转化为外部语言,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和书面表达
练习活动。读写结合,就是把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紧密联系起来,在作文教学中要明确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哪些条件、打下哪些基础,写作要借助阅读的哪些知识、利用学得的哪些技巧。读写结合,能形成有效的学习链,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正确认识读、写之间的关系
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万卷山积,一篇吟成。”“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从这些诗句和名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作对读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或者说是阅读积累对学习表达的重要意义。具体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量阅读书籍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积累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广泛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丰富写作素材,解决缺乏写作内容的问题。
3、精细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开阔写作思路,激起学生表达欲望。
4、深入地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写作规律,学习借鉴优秀作文的写作方法。
当然,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同时读写之间也是厚积薄发的关系。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意思是说读书有利于写作,这道理十分简单。由此,在阅读教学中,使读写有效结合,才能使阅读与写作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二、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促“写”,让读写有效结合。
“读写结合”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加上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有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1、把握契机,变被动为主动,引起学生兴趣。
2、明确要求,让学生“练”有所依。(1)于精彩处仿写。(2)于空白处补写。(3)于“迁移点”拓写。(4)于结尾处续写。(5)变换文体练习写。
三、在课寻找练写时机,让课堂中的读写结合获得有效延伸。仅靠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学生在小学六年时间内也仅仅是学了二三百篇课文,而这样的阅读量又岂能满足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需要呢?因此,我们在注重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也要把视角投放到课外阅读之中,之前所说的“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也就成了课外阅读最为重要的阅读范畴。但是,由于课外阅读相对课堂教学来讲更加开放、自主,教师在阅读与写作上的引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又该怎样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训练写的能力呢?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背诵古诗,读童话、寓言、民间故事、通俗的小文章并且摘抄词语、句子等。而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则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并摘录好词佳句甚至名段,学会做读书笔记,写一写自己的见解,读书后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将这些心得体会在平时的班级活动中加以体现,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无论是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读写训练,还是在课外阅读中的写作能力训练,在实际运用中,我们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情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 从学到仿,随文说写; 积累体验,由说到写; 从仿到创,由扶到放; 关注生活,加强练笔。
第五篇: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
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99-01
一、读与写结合的整体结构
读与写组成了一个整体,研究读与写的内涵要素,为此应从以下三个角度去分析读写结合。
1、学习一篇文章中的读写结合
朱作仁教授在《读写结合的理论和实践》一文中指出:就阅读过程的心理机制而言,存在着两个“回合”,一是由语言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外部到内部,由部分到整体的过程,是侧重理解的阶段;二是从探索到中心思想出发,研究怎样布局谋篇,由内容到形式,由内部到外表,是侧重学习写作角度的阅读阶段。的确如此,阅读大抵经历这两种心理进程,这是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其中第二个“回合”,恰好与写作的心理过程相吻合,即阅读教学中包含了作文教学的指导,形成了学习文章时的读写结合。
2、运用语言过程中的读写结合
如果平时的阅读是在积蓄写作营养,那么写作时就是在运用这些积蓄,一个是“蓄”,一个是“放”,在运用语言过程中将读与写联系起来。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范畴里的“读”是指积累知识,“写”是指进行习作。
3、言语交流中的读写结合
“作文时要想到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作文时应想到读者,作文中应该有读者,这样才能吸引读者,引起共鸣。这里的“读”即读者,“写”即作者,这是最高层次的读写结合。
二、以读促写的对应训练
1、课内精读的训练
(1)抓描写生动的词句进行训练。描写生动的词不仅仅让我们能感受到文章的优美,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教师可以采取先指导情感朗读,继而将生动词句换成平实词句,然后比较朗读,体会描写生动句子的好处来进行训练。
(2)抓寓意深刻的词句进行训练。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已出现了一些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如富有哲理的、寓意深刻的、托物言志的,重在教师引导学生去感悟领会,而不是一味地灌输。这样的词句必须放到课文中去,找出与之相关联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才能深刻领悟。
(3)抓简略或空白处进行训练。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在表达上都有写得简略或省略的地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或拓展文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后的想象,给文章简略或空白处加以补充,既使学生领悟了课文的表达方法,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同时还增强了学生作文的自信心,他们意识到自己能改课文了,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从而唤起了学生对作文的激情。
2、课外自由读的训练
这里倡导的自由阅读并不是无选择性和导向性的阅读,而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点进行的既开放又有倾向的阅读。
(1)好词佳句的摘录。学生课外阅读的量不做具体规定,但我订了一个最低限度“不动笔墨不读书”,每周必须作读书笔记。在练习本上摘录好词佳句一页,下一周利用早上几分钟,读上一周摘录的内容,这样反复吟读,不断积累。
(2)阅读评赏活动的进行。教师或学生看到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读给全班同学听,然后进行讨论,交流阅读心得。最后就文章的某一点或几点,学生进行片断练习。
(3)与班队活动相结合。班队活动往往是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发挥的主阵地,教师可利用班队活动课,开展各类竞赛。如诗歌朗诵比赛、故事大王比赛、小小话剧表演等。
三、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学途径
由于读写结合的整体结构紧密相连,而以读促写的训练又可时时在课内、课外进行,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解决学生的“开源”问题。“开源”解决了,学生作文之流水会源源不断。我在教学中尝试以下教学方法,进行“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研究。
1、读中探写。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特色,吸收写作营养。这种探写不是局限于语言技巧上的运用,而是多层次的立体的探写。它包括:(1)作者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2)作者写这篇文章要表达怎样的感情;(3)作者选择了哪些事例,选择这些事例对表现文章有什么好处;(4)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进行描写等。
2、读中插写。为了学生更进一步领悟文章,依据文中的某些学生感兴趣的因素,插入一些片断练习。可以是扩写、续写、改写等,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都可以。如学了《滥竽充数》,让学生写写南郭先生逃走后的故事等,尤其是童话故事的续写往往最能吸引学生。
3、为读作文。这里的“读”是指读者,为“读”作文不妨称为“需要作文”。学生在作文时犹如与读者在正面交流一样,正是我们成人作文“一腔心思诉于君”的境界。这样的作文克服了为作文而作文的“遵命作文”,学生的作文往往真情流露,表达清楚。
4、读后仿写。模仿是儿童的心理特点,仿写也是近年来行之有效的提高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仿写可以借鉴一篇文章也可以借鉴多篇文章,可以仿写内容也可以仿写结构及语言,还可以仿写作者的风格。引而不发”、“令人深思”。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孜孜探求,创设了好多导入方法:比如插入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数字导入法,情境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等等,举不胜举。不管是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兴趣就能用于教学中。总之,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形成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学好这门学科,要使数学的魅力在基础教育中呈现,就应该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做起。
让我们在以后的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实际经验、各种新奇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及多种手段并举,来践行素质教育新课标理论的宗旨。积极开发新课标教育教学的新的理念,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强烈兴趣。让他们愿意学习并爱上数学,给新课标理念下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