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设计的一般原则之创新原则 教案
3.2 设计的一般原则
(一)湖南临澧一中:肖美元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技术与设计1》第三章第二节。本节主要阐述了产品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各原则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本节是全章的重点,其内容知识点多,结构紧凑,而且每一个知识点在知识范围上深度广度都可以扩大,这一节内容的学习需要2课时,本课是第一课时。本节内容学习创新原则。
设计的一般原则既是设计的规范,又是评价的尺度。学生通过对设计的一般原则及原则之间关系的理解,内化为初步运用设计的一般原则评价产品的能力,并为“能制定符合一般原则和相关设计规范的完整设计方案(课标要求)”作知识准备。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具备了前面二章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引导他们从生活中的设计事例出发,学习设计的一般原则,使学生不但走进了生活,拓展了心理空间,而且还延伸了观察、想象、思考和创造的空间。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协作解决和表达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还可增强学生面对技术世界的信心和责任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让学生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创新)。(2)理解设计的创新原则。
(3)能够运用创新原则评价日常生活中的技术产品。(4)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创新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自主学习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技术素养,增强面对技术世界的信心以及对个人、社会、环境的责任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创新原则评价日常生活中的技术产品。教学难点:学生的创新意识、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策略
1、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主导—主体”的设计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知识建构和能力拓展。总体教学流程为:“情境导入——合作探究——自主发现——能力展现——总结提升”。
2、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授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提问法,并将课堂教学急待解决疑难问题,让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交流互动等教学形式交叉和渗透灵活运用,并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当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与教学相关的图片、影象展示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尽快达成感性的共识。
六、教学过程: 教师讲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设计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设计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它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几个与设计有关的例子: [PPT展示四幅图片]
1、为方便渡假旅行而设计的越野概念车。
[教师讲述]这是为方便渡假旅行而设计的越野概念车。
亮点一:可缩放的后备行李箱可以更加方便地携带足够的行李和各种用品; 亮点二:大面积的透明的车身,可以扩大视野; 亮点三:可开启的车顶能够直接享受阳光的照射; 亮点四:左右推拉的车门可以释放更大的空间
2、一套休闲座椅。
[教师提问] 假如在朋友家里看到这样一个巨大的东东,你会认为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呢,猜猜看?
[教师讲述] 其实只要将它拆开,再翻转,就成了一套休闲桌椅。每个椅子上都设计有一个凹槽,可以将桌子插到椅子中,而且每个椅子也都被设计成了直角,只要将它们拼在一起就可以很好的将桌子包裹起来,丝毫看不出它的庐山真面目。不仅非常实用,而且相当的节约空间。3重庆綦江虹桥
[教师讲述] 1999年1月4日,投入使用两年零222天的重庆綦江虹桥轰然垮塌,42人遇难。经调查,该吊索的固定及钢管焊接结构设计存在错误。
4、给瓜子美容
[教师讲述]给瓜子美容。瓜子是人们喜爱的休闲食品。为了能使瓜子更“漂亮”、更“可口”,某些厂家在煮制瓜子时,放入明矾、石碏等化学剂,进行调味和调色,这样,瓜子虽然“美容”了,但瓜子中的铝含量严重超标,会损害人的身体。所以像这种创新,只是为了个人牟利,是不道德甚至是违背法律的。
[新课引入]技术世界因设计而愈加精彩,成功的设计是技术发展的关键。有些产品因设计而成功,有些却因设计而失败。如何去评价一个产品的设计?设计是否有一定的原则可遵循呢?有没有? 学生回答:有。
教师提问:到目前为止,据你所知,你觉得设计应该遵循一些什么原则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创新、实用、经济、美观、道德、技术规范、可持续发展等等,本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设计的一般原则之创新原则。
一、什么是创新? [教师讲述](1)、概念:创新就是通过引入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等.或对已有产品的革新来创造具有相当社会价值的事物或形式。(2)创新可以表现为:
1、创造一种新的产品(例:日本最新发明:能卖手机机器人,ppt图片展示。介绍:机器人成为人类的帮手,这事一点也不稀奇,但机器人往往只局限于固定步骤的生产领域,而这款机器人,它具备一台DVD播放器,一块LCD显示器,这两者可以向顾客播放广告片或者介绍手机规格;内置摄像头和红外线探测器可以让它随时关注顾客的位置,从而代替人完成销售任务。)
2、在已有的产品的基础上具有一种新的特征(ppt图片展示利用组合方法创新和在原有基础上改进的方法创新。)
3、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如,由手工单件生产改为大批量的生产,ppt图片展示木桶(典型的手工单件生产方式)和塑料桶(一般为大批量生产方式)。我们知道,由手工单件生产改为大批量的生产方式,实际上是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成本,因此我们今天一般都选择塑料桶,而木桶几乎快要被淘汰。
4、以一种新的商业方式处理某种产品(如外观、包装的改变等等,教材上提到的月饼的包装,给瓜子美容等等都是属于以一种新的商业方式处理某种产品。)[教师引导,进入第二个环节] 在这个文明的社会里,人们绝不会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向往更高层次发展的欲望,驱使人们去探索、去创新,使得各种产品得到不断更新与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需求。
二、怎样实现产品设计的创新? [学生实践活动一]:请同学们比较分析老师手中的三个杯子,说出它的创新之处。并思考讨论,还能有什么创新 ?
[教师陈述]:怎样实现产品设计的创新?这是一个可大可小的话题,我们今天就从最简单的杯子说起。老师手上有一款再普通不过的玻璃杯,在此基础之上改进后有如下三个杯子,请同学们比较这三个杯子,说出它的创新之处。并思考讨论,还能有什么创新?
把学生分为三组,每组分一个杯子,传下去观看,并相互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荐1名代表上台。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和平时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作适当提示,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些方面改进创新?
[教师总结]:在设计过程中,一般可从原理、结构、技术、材料、工艺等方面考虑改进和突破,以实现创新的目标。要实现产品设计的创新,除了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智慧外,还应注意利用最新的技术成果和最新的设计理论与方法。[教师引导,进入第三个环节]在创新原则的指导下,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技术产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我们身边的技术产品的设计变化。
三、感受在创新原则指导下我们技术产品的设计变化。[PPT图片展示] 1.随身听的变化(便携式收音机—磁带随身听—CD/ VCD随身听—MP3—MP4 -MP5)
2.手机的变迁(大哥大手机—蓝频手机—彩频手机—带有摄像、mp3手机—智能手机
[教师提问]:在你眼中的智能手机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回答„„
[教师陈述] 智能手机:简单的说,就是一部像电脑一样可以安装和删除软件的手机。集通话、短信、网络接入、影视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个人手持终端设备。
3.洗衣机的变迁(手摇洗衣机—1906费西尔的电动洗衣机—单缸单洗洗衣机 —双缸半自动洗衣机 —全自动滚筒洗衣机
[教师提问]请大家预测一下未来洗衣机将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教师可以提示引导] 更环保,更节能方向,更人性化。[PPT图片展示] 海尔推出一款—不用洗衣粉洗衣机
[教师说明] 它利用超声波产生的空穴现象和振动作用,以及在洗涤液中的气泡 上产生的乱反射特性工作的。
优点:不用洗涤剂,用水少,不缠绕衣物,维修方便,无噪音。松下推出一款斜式滚筒洗衣机
[教师说明]消费者对洗衣机的需求已经从原来单纯追求洗净、方便、节水节电等逐步向倾斜式、洗涤干燥一体化、抗菌消毒、无噪音等方面转变。
[教师引导]创新是思维的无止境,但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创新要在适度的范围内才会取得好效果
[PPT图片展示]上海第一高楼原设计模型和上海第一高楼改进性设计模型图片 案例说明:上海第一高楼毗邻上海经贸大厦,建成后将成为上海第一高楼,其显著的地理位置和独特设计受到世人瞩目。但轰动一时的独创性建筑设计,由于在形态上影像上有人提出类似于日本军旗和日本军刀,被上海当地一百多名设计师联名上书,抵制其设计,后来其原始设计被否定。
四、学以致用:运用创新原则进行设计
[学生实践活动二]:设想你就是学校膳计食科的负责人,请为学校食堂洗碗池选一种水龙头,你会选那种?为什么?并以设的创新原则为依据,从创新的角度进行改进性设计。
(可采用图、语言、文字等方式呈现你的设计方案。)教师可作适当提示,引导学生综合考虑设计的各种情况,给下节课讲设计的其它原则作好铺垫。学生呈现方案。
教师评价学生方案,给予表扬和鼓励。[教师小结] 同学们在对水笼头进行改进的过程中,想法都很好,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了设计的一般原则,如我们本堂课重点学习的创新原则,还有下节课将要学习的经济原则、实用原则、美观性原则等等。这些想法是大家平时留心生活,善于思考的结果。正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所说: “书本上种不出小麦,电脑里长不出水稻”。创新来自于实践,创新就在我们身边。请大家热爱生活,注意观察生活,将生活中的不便变为方便,这就是创新!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们都能成为优秀的设计师。
我的讲课完了,谢谢大家。
第二篇:马原之材料分析题
一、阅读下列材料
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剧情是白娘子和许仙两个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就是面对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门儿,不想,梅兰芳用力过大,跪在那里扮演许仙的演员毫无防备地向后仰去。这是剧情里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眼见许仙就要倒地,怎么办?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许仙是被扶住了,没有倒下。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这戏不是演砸了吗?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地推了他一下。所以,剧情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这个动作,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演得出神入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此,在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个动作处理,这个动作成了经典之作。
由此可见,不仅在舞台上,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岗位,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
(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
(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
二、材料1应当承认,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它的短处。有人以为社会主义就了不起,一点缺点也没有了。哪有这个事?应当承认,总是有优点和缺点这两点„„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2 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刺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鼓励文化单位同国外有实力的文化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学习先进制作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进行文化科技研发,发展服务外包。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
试卷答案 第 1 页(共 7 页)——《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
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
请回答:
(1)指出材料1、2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原理。(2)阐述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
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的《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讲话。
结合材料回答:(1)还用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为什么“不同文明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展为主题的时代,各种文明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和借鉴,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2)简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意义?
四、自2002年以来,南京、成都、石家庄等地相继发生奶农把鲜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另据2004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报道,进入夏季之后,浙江某市160多户奶农也频频把鲜奶倒入水沟,有时在一天内倒掉14吨。倒奶那几天,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分头外出,帮助奶农联系收购鲜奶的企业,但收效甚微。时隔一年,这样的事件又见诸媒体。2005年8月11日新华网报道,陕西某村十几家奶农无奈把鲜奶倒进污水沟。为帮助奶农售奶,当地政府联系了一家公司,收奶价格为每公斤1.2元。可就是这样的低价,该企业后来也不敢收了。人们不禁要问:如今牛奶多得喝不完了吗?其实,全球年人均奶类消费量为93公斤,中国仅为7.2公斤。奶农倒奶固然与牛奶易变质且不能大量贮存有关。但前几年一些地方农民一窝蜂地饲养奶牛,鲜奶的供应大量增加。同时,很多企业纷纷介入乳品加工业,有些产品尚未达标就上市,消费者不敢购买。当乳品销路不好时。企业便限量收购鲜奶。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试卷答案 第 2 页(共 7 页)(1)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现象,与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质区别?(3分)(2)“倒奶事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3分)(3)为避免发生类似的“倒奶事件”,你认为地方政府应如何作为?(4分)
五、材料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材料2 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迭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
材料3 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恩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马克思逝世已100多年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产生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表明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请回答:
(l)结合材料3所反映的事实说明马克思主义具有强人生命力的根源。(2)结合材料1、2,说明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六、领导干部应经常走出领导机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调查研究。同时,搞调研要避免出现“被调研”现象,防止调查研究走过场。
调查研究的过程,是领导干部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经常走出领导机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调查研究,非常有益于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有益于深切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和创造精神、实践经验。现在的交通通信手段越来越发达,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都不能代替领导干部亲力亲为的调查研究。因为直接与基层干部群众接触,面对面地了解情况和商讨问题,对领导干部在认识上和感受上所起的作用和间接听汇报、看材料是不同的。领导干部不论阅历多么丰富,不论从事哪一方面 试卷答案 第 3 页(共 7 页)工作,都应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2011年11月16日在出席中央党校2011年秋
季学期
第二批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请回答:
(1)如如何理解“调查研究的过程,是领导干部提高认识能力„„的过程”?(2)从认识论上讲,领导干部为什么要“始终坚持”、“不断加强”调查研究?(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沦是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
七、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日益关注的四大问题。人口爆炸,已使地球不堪重负;环境污染,已使其伤痕累累;生态失衡,已使她失去了昔日的辉煌;物种灭绝危及整个生物圈。面对无穷无尽的污染,河流在恶泣,泉水在呻吟,海水在怒号。森林匿迹,溪流绝唱,草原退化,流沙尘杨。我们的地球,正超负荷运转;我们的家园,正走向衰亡,人类的警钟,是自己把她敲响,挽救自然,挽救生态,挽救环境,挽救地球已刻不容缓!否则,人类的末日将是自己酿造的一杯毒酒!请回答:
(1)用矛盾对立统一性质原理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2)国际社会应该如何努力才能避免喝下这一杯“由人类酿造的毒酒”?
八、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收入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九、下面是资本主义国家中一位资本家与一位产业工人的对话材料资本家:你们工人对我们这些老板应常抱感恩之心,因为没有我们投资的厂房、机器、原材料,你们即使有力气和技术,也生产不了任何产品,结果只能,失业,饿死。工人:胡说八道!没有我们工人的劳动,你们的厂房、机器、原材料都将是一堆死物。是我们用智慧和体力生产出各类劳动产品供你们享受。没有我们的劳动,你们将破产倒闭,直至饿死。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请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关原理,剖析以上资本家和工人的对话,到底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2.请用正确理论阐述厂房、机器、原材料,以及工人的劳动各自在生产产品中的不同作用。
十、材料1 试卷答案 第 4 页(共 7 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走复兴。
——胡锦涛2012年11月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材料2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我们要按照这个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习近平2012年11月17日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
话 材料3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党最早提出的是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的“两手抓”;后来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再后来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请回答:
(1)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这些发展变化提供了哪些启示?
十一、下面是一个对园林布景的不同看法的有关材料题
日本京都有一座知名的禅园,建筑师将这个禅园建造完成后,请皇室人员前来游览一番。一位皇室人员在禅园里走了一遍说:“这里真美,真是全日本最漂亮的庭园。”他一边赞叹一边指着园里池塘边的一块石头说:“这块石头,是整个庭园里最绮丽的石头。”建筑师听完,马上叫人将这块最绮丽的石头搬走。试卷答案 第 5 页(共 7 页)他诧异地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建筑师恭敬地回答:“庭园里如果有一样东西特别显眼,就会破坏这里的和谐,我把它移走,这里总算是完美无瑕了。”万绿丛中的一朵奇葩,竟然是一个缺陷,因为它破坏了整个绿色丛林里的和谐。——《现代女报》2004年2月13日,作者:农先安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建筑师“叫人将这块最绮丽的石头搬走”的哲学道理是什么?(2)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十二、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一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 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 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 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十三、材料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走复兴。
——胡锦涛2012年11月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材料2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我们要按照这个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习近平2012年11月17日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
话 材料3 试卷答案 第 6 页(共 7 页)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党最早提出的是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的“两手抓”;后来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再后来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请回答:
(1)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这些发展变化提供了哪些启示
十四、材料1 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材料2 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有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 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材料4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请回答:(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试卷答案 第 7 页(共 7 页)
第三篇:《原君》教案
《原君》教案 黄宗羲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
2.研读《原君》,了解黄宗羲对封建君主的认识及其观点:
3.思考与认识黄宗羲观点在当时的进步性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教学重点:
1、黄宗羲的主要思想观点。
2、文言词句。教学难点:对黄宗羲思想观点的认识。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清代龚自珍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鲁迅先生也有这样的诗句:“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万马齐喑究可哀”“万家墨面没蒿莱”,这就是我国封建皇权统治时期社会的真实写照。
比龚自珍略早些的17世纪中叶,明朝灭亡,另一个号称“中央帝国”的王朝——满清走向了它的“辉煌”。这个时期,帝制正盛,风雨如磐,谁要是对“天子”有一点点“不敬”,那就是“大逆不道”。而就是有这样一个人,在这腥风血雨、黑色恐怖的岁月,竟大胆地喊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号,鼓舞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掷其皇冠,摧其御座,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气魄!要知道,这可是轻则系身囹圄,重则身首异处、惨遭灭门的“罪行”啊!
喊出这个口号的人,就是黄宗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喊出这个口号的战斗篇章——《原君》。
二、作者作品
1、黄宗羲(1601—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出自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及长,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复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营”进行抵抗。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一定影响。在文学方面,面对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反对明代“七子”的模拟之风。所作诗文,多表现高尚节操之作。除《明夷待访录》单刊成集外,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案》等。今人又编有《黄梨洲文集》。
2、一代奇书——《明夷待访录》。
《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政论和史论专著,是一部具有启蒙性质的批判君主专制、呼唤民主政体的名著。该书从总结明亡教训的角度,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封建帝王的专制独裁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同时,从民族兴衰存亡的角度,对未来社会所应具有的政治体制提出了独到的政治见解,具有鲜明的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被梁启超称为“人类文化之高贵产品”。这部书堪称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在有2000多年封建传统的中国,它不啻暗夜火炬,隆冬春雷。
《明夷待访录》成书于康熙二年(1663)。“明夷”源于《周易》中的卦辞,指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待访”,等待后代明君来采访采纳。全书分为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建都、方镇、田制、兵制、财计、胥吏、奄宦等十三个部分,共21篇文章。《明夷待访录》一书,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阐发了民主思想。《原君》指出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君主与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然而后世之君却颠倒了他与天下的关系,视天下为自己的私产,把天下之利归于己,把天下之害归于老百姓,由此而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明确表达了废除君主专制的思想。同时,他还指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进而对君与民孰为天下之主的问题提出思考,并明确主张天下是人民的天下,君不过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公仆。这是非常鲜明的民主启蒙思想。
《明夷待访录》对臣子在国家统治中的地位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君臣关系应是平等的,臣并非为君而设,臣的职责是为天下万民,并非为天子一人。这就彻底颠覆了封建“三纲五常”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君为臣纲”,从而建立了一种接近现代民主原则的君臣观。
从“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出发,黄宗羲认为相应的法律制度应该是“天下之法”,而非“一家之法”。这一论断,具有朦胧的依法治国之意。
他还主张扩大学校的社会功能,使之有参政议政的作用,黄宗羲所设想的未来学校,相似于近代社会舆论中心和议会的机构,通过士人的舆论监督,使政府不敢怠侵,兴良政,去弊政。这已流露出议会政治的萌芽思想。
在经济上,黄宗羲突破“重本抑末”的传统思想,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明夷待访录》中的启蒙思想,在当时和以后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与黄宗羲同时代的大思想家顾炎武曾高度评价说,他对《明夷待访录》读之再三,于是知道天下并不是没有能 人,百王之敝可以复起,“三代”时的兴盛可以慢慢复还。《明夷待访录》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权,对清末的维新变法运动影响很大。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文中说过:“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对于鼓动民主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与作用。据说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时,也随身携带《明夷待访录》的《原君》《原臣》两篇,其中的早期启蒙思想光辉,对他的民权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有启发作用。
三、学习课文
1、整体把握
《原君》指出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君主与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然而后世之君却颠倒了他与天下的关系,视天下为自己的私产,把天下之利归于己,把天下之害归于老百姓,由此而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明确表达了废除君主专制的思想。
同时.他还指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进而对君与民孰为天下之主的问题提出思考,并明确主张天下是人民的天下,君不过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公仆。
2、朗读课文(1)音、形、义
好逸恶劳:贪图安逸.厌恶劳动。仲:排行第二。逐利:追逐名利。经营:筹划办理。博:取得。
惨然:惨痛的样子。屠毒:杀害;毒害。敲剥:敲诈剥削。花息:利息。向使:假如。
寇雠(chóu):强盗,仇敌。雠,同“仇’’。独夫:指因暴虐无道而众叛亲离的统治者。规规焉:狭隘死板的样子。无稽:无从查考;没有根据。
窥(kuī)伺:暗中观望,等待时机。(2)通假字
视之如寇雠雠,同“仇”。
3、疏通课文(1)词类活用
①离散天下之子女离散:使动用法。使„„离散。②独私其一人一姓乎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偏爱。(2)古今异义 ①人而又去之者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某地。②亦犹夫人之情也 古义:一般人。
今义:对男子配偶的尊称。③尧、舜是也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司。(3)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许由、务光是也。
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此我产业之花息也。是故武王圣人也。
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②状语后置句
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4)课文翻译 译文参考
人类社会初期,人们各个总是自私的,人们各个总是自利的;社会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来兴办它。有公共的灾害也没有人来消除它。有这么一个人站出来,不把个人的利益当做利益,却让普天下的人享受到那种利益;不把个人的祸患当做祸患,却要帮助普天下的人免除那种祸患。这样他付出的辛苦劳累,一定比普天下的人要高出千万倍。以千万倍的辛苦劳累,而自己又不享受那种利益,这就一定不是普天下的人内心里所愿承受的。所以古时候对于君位,有经过思量而不愿意就位的,许由和务光就是这样;有就了位却又放弃的,唐尧和虞舜就是这样;有起初不肯就位可到底推辞不掉的,夏禹就是这样。难道这些古时候的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其实,贪图安逸,厌恶劳苦,也还是一般人的思想感情。后代做君主的就不再是这样。他们认为决定普天下利害祸福的大权完全掌握在我手里,我把普天下的利益统统归于自己,把普天下的灾害统统归于百姓,也没有什么不行的。他们迫使普天下的人不敢谋取自己的私利,却把我个人极大私利看做天下人的公利。一开始时还有点过意不去,久而久之就心安理得了。于是把天下看成无限大的产业,拿来传给子子孙孙,受益享福永远没个尽头。汉高祖刘邦所说的“我在产业方面成就的,比起老二来究竟谁多呢”这句话,他那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觉地充分表露于言辞之间了。
这个没有别的原因,古时候把普天下人看做主人,把君主看做客人,凡是君主所终生筹划办理的一切,都是为了普天下人。现在把君主看做主人,把普天下人看做客人,凡是普天下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得到安宁的情况,都是为了君主。因此他在没有得到江山的时候,残酷杀戮普天下的老百姓,拆散普天下老百姓的家庭,来求得他一个人的产业,竟然毫不感到惨痛,还说:“我原是替子子孙孙开创基业呀。”当他已经得到了江山的时候,敲剥普天下老百姓的骨髓,拆散普天下老百姓的家庭,来满足他一个人的荒淫享乐,把这看做理所当然。还说:“这正是我的产业应该收取的利息呀。”这样看来,成为普天下人的最大祸害的,乃是君主呀。假如向来就没有君主,老百姓都能自谋私利生活下去。唉!难道设立君主的道理原来会是这样的吗?
古时候,普天下的老百姓敬爱、拥护他们的君主,把他看得像父亲一样亲,把他比得像苍天一样崇高,确确实实不算过分呀。现在呢,普天下的老百姓怨恨、憎恶他们的君主,把他看得像仇敌,称呼他为独夫民贼,原是应得的下场。可是那些浅陋的读书人拘泥死板地认为,君臣之间的伦理准则笼罩于天地之间,是无法逃避的,甚至于夏桀、商纣那么残暴无道,还要说商汤、周武王不应该去讨伐他们,反而虚妄地传播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死这样的无据可考的事情,使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被屠毒的血肉,跟那腐烂的老鼠一样显得微不足道。难道天地这么大,在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当中,单单偏爱君主那一人一家吗?所以讨伐商纣的武王,是位圣人,孟子肯定武王伐纣的言论,是圣人的言论。后代的君主,想要借用“(君主)如父如天”空洞名义,来禁止他人伺机夺取君位的,都认为孟子的话不利,以至废除孔子庙里的孟子牌位,这不就是从浅陋的读书人那儿开的头吗?
四、问题探究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主旨。
【提示】本文主要阐述了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批判君主以天下为私的种种罪恶。首先作者在写作标题的拟定上已基本点明了这一写作倾向。因为“原君”的意思是推论为君之道。正是因为这样,作者首先从人的本性与国家起源的角度分析了君主的产生,指出君主产生的原因是君主顺应时势,凭自己的辛劳赢得了大家的拥戴,而君主的天然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君主与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然而后世之君却颠倒了他与天下的关系,视天下为自己的私产,把天下之利归于己,把天下之害归于老百姓。作者对此罪恶行径加以斥责,从而指出今之君主已成为“天下之大害”,表现出了废除君主专制的思想倾向。
五、课堂练习基础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兴:兴办。B.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居:接受。C.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得:能够。D.某业所就,孰与仲多某:某人。
2.下列各项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公害逐利骨髓腐鼠
B.莫大肝脑惨然创业
C.无稽寇雠利害呜呼。
D.屠毒安宁崩馈窥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B.不以一己之害为害
C.此其人之勤劳
D.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4.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①有公害而莫或除之莫:一———— ②许由、务光是也是:———— ③孰与仲多孰:——一
①我固为子孙创业也为:——
⑤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为:——一———— 5.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①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译文:
②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译文:
③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译文:
④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译文: 答案:
1. D。某:我。
2.D。馈—溃;侍—伺。
3.D。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其他三项均为结构助词,的。
4.莫,不定代词,没有谁。是,代词,这。孰,副词,哪个。为,介词,替。为,动词,当做。①有就了位却又放弃的,唐尧和虞舜就是这样;有起初不肯就位可到底推辞不掉的,夏禹就是这样。
②一开始时还有点过意不去,久而久之就心安理得了。于是把天下看成无限大的产业,拿来传给子子孙孙,受益享福永远没个尽头。
③假如向来就没有君主,老百姓都能自谋私利生活下去。唉!难道设立君主的道理原来会是这样的吗? ④所以讨伐商纣的武王,是位圣人,孟子肯定武王伐纣的言论,是圣人的言论。
六、课堂总结
七、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研读《原君》,了解黄宗羲对封建君主的认识及其观点。2.思考与认识黄宗羲观点在当时的进步性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3、了解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黄宗羲的主要思想观点。
2、艺术特色。教学难点:黄宗羲思想观点的进步性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课文思路
第1段问题:怎样认识古之人君不愿为君?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人情所欲居也。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第2段问题:后之人君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在长期过程中,其思想情态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段是怎样推理的? 惭——安——荣
权出于我——利归于己——传之子孙(天下——莫大的产业!)第3段问题:“君为主,天下为客”的有什么危害?目的是什么?原因是什么?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危害:
(1)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2)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目的:为子孙创业;取产业花息。原因:视天下为产业。
结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第4段问题:古今人民对待国君态度怎样?对待暴君有哪两种态度?你怎样认识伯夷、叔齐的“耻食周粟”? 明确:古: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为了天下人)今:怨恶其君,视之如仇,名之独夫。(为一己之私)小儒:君臣之义无逃于天地间;妄传伯夷叔齐之事。
圣人:武王(伐纣)圣人;孟子(肯定伐纣)之言,圣言。伯夷、叔齐反对武王伐纣,认为臣伐君“不仁”,商灭后,两人“耻食周粟”。小儒称赞两人,是不明“为君之职分”,认为“君臣之义无逃于天地间”。国君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否则是“独夫”“民贼”。伯夷、叔齐的行为是为虎作伥。全文思路:
①古代人君兴利释害,遵循为君职分。②③后代人君背道而驰,违背为君职分。痛斥后之人君以天下为自己的产业。(对比)古今君民客主倒置,罪恶由君而生。君主以天下为产业所带来的灾难。④痛斥后世小儒的谬论。(古今人爱、恨君)(对比)
三、问题探究
请你谈谈《原君》一文所述思想的可贵之处。【提示】《明夷待访录》是作者作为明亡的亲身经历者,在参加一系列抗清活动失败后,总结明亡教训的角度写成的一本光辉著作,其鲜明的特点就是对专制政体做了初步的反思,对封建帝王的专制独裁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原君》作为本书的第一篇,体现的就是作者这一思想。具体而言,我们认为作者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 ①他对君主职责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与历史上已有的观点不相同的看法。指出君主的天职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这一认识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就是在今天来看也不无意义。今天所提倡的‘“公仆”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有与之相近的地方。只不过,今天的“公仆“是对党的干部而言,作者在此是对封建君主而言的。②他对君主专制的危害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比如他总结说:今之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对百姓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等。其批评不可谓不深刻。对生活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作者而言,其观点不可谓不大胆,其探索与启蒙的精神不可谓不可贵。
③文中所体现的废除君主专制的思想倾向是本文所述思想中最为宝贵的一笔。作者在痛斥封建帝王专制罪恶中,痛切地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在强烈的反问中表述了作者对设置君王的质疑与否定。
纵观全文,作者这种敢于批评,切中时弊的地方还有很多,其中既有民主思想火花的闪现,也有勇敢与无畏精神的流淌,这些一起构成了本文可贵的地方。
四、艺术特色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对比艺术。
【提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说理是本文在论证上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具体而言,作者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古之君主为天下兴利与今之君主为自己谋利构成对比。作者指出古代的君主是“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而今天的君主则不再“不以一己之利为利”,“使天下受其利”,代之以“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也不再是“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代之以“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两相对比,充分地说明今之君主完全丧失了自己天然的职责,背离了君主产生的本义。
②主与客的对比。在揭示古今君主之所以会形成上述反差时,作者也引入了对比。指出两者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前者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而后者是“以君为主,天下为客”。正是这种主客关系的颠倒,从而使得为君之道不但失去了其本真的意思,反而成为“天下之大害”。
③今之君主“未得天下”和“既得天下”前后的对比。“未得天下”时,是“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而“既得天下”后,仍然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天下当成了君主个人的产业。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对比,阐述了君主以己为主,侵扰天下的罪恶。
百姓对待古今君主的不同态度构成对比。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段还对百姓对待君主的不同态度进行比较,指出”古人之君“为天下兴利除害”。百姓就会“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后之为人君者”以天下为个人私产,屠毒天下百姓,百姓就会“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从而充分说明君主有怎样的作为,百姓就会有怎样的态度。本文就是这样在写作过程中,反复地使用对比论证的手法,从而既充分又深刻地说明了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
五、课堂作业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万里寻兄记
(清)黄宗羲
宗羲六世祖小雷府君,讳玺,字廷玺。兄弟六人。长伯震,商于外,逾十年不归。府君魂祈梦请卜之,茫然不得影响。作而曰:“吾兄不过在域内,吾兄可至,吾何不可至乎?”蹑屦出门,乡党阻之,曰:“汝不知兄之所在,将何之?”府君曰:“吾兄,商也。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吾尽历通都大邑,必得兄矣!”
于是裂纸数千,缮写共兄里、系、年、貌为零丁。所过之处,辄榜之宫观、街市间,冀兄或见之。即兄不见,而知兄者或见之也。经行万里,獠洞、蛮陬,踪迹殆遍,卒无所遇。府君祷之衡山,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觉而以为不祥。遇士人,占之,问:“君何所求?”府君曰:“吾为寻兄至此。”士人曰:“此杜少陵《舂陵行》中句也。舂陵,今之道州。君入道州,定知消息。”府君遂至道州。彷徨访问,音尘不接。
一日,奏厕,置伞路旁。伯震过之,见伞而心动。曰:“此吾乡之伞也。”循其柄而视之,有字一行云:“姚江黄廷玺记。”伯震方惊骇未决,府君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道路观者,亦叹息泣下。时伯震已有田园妻子于道州,府君卒挽之而归。
尝观史传,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岂世无其事欤?抑有其事而记载者忽之欤?
方府君越险阻,犯霜雪,跋涉山川,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汲汲皇皇,惟此一事,视天下无有可以易吾兄者。而其时当景泰、天顺之际,英宗、景皇,独非兄弟耶?景皇惟恐其兄之入,英宗惟恐其弟之生。富贵利害,伐性伤恩,以视府君,爱恶顿殊。可不谓天地纲常之寄,反在草野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而曰
作:站起来 B.伯震过之,见伞而心动。过:拜访 C.觉而以为不祥
觉:睡醒 D.以视府君,爱恶顿殊
视:比较 2.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汝不知兄之所在,将何之/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B. 而知兄者或见之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循其柄而视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D.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小雷府君“挂念兄长”和“为找兄长历尽险阻”的一组是()A.①魂祈梦请卜之 /②逾十年不归
B.①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觉而以为不祥。/②经行万里,獠洞、蛮陬,踪迹殆遍
C.①见伞而心动 /②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
D.①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 /②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雷府君为找寻出外经商十年未归的长兄伯震,在没有伯震任何音讯的情况下,不
顾别人的劝阻万里寻兄,其情其事,感人至深。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小雷府君终于在梦中获得找寻其兄的线索。然当他历尽艰辛
找到长兄时,长兄已经在道州有了田产和家室,他最终只好惋惜而归。
C.作者认为,自古以来,孩子辗转颠簸寻求父母亲的故事不断出现在史传中,但弟弟
找寻哥哥的故事则没有出现过,其原因并不一定是世上没有这样的事。
D.这篇文章通过写兄弟的友爱,鞭挞了帝王英宵与景皇因“富贵利害”而“伐性伤恩”的丑恶,暴露了统治阶级封建道德的虚伪。5.翻译下列文言文句
(1)吾兄,商也。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吾尽历通都大邑,必得兄矣!
译:
(2)所过之处,辄榜之宫观、街市间,冀兄或见之。即兄不见,而知兄者或见之也。
译:
(3)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
译: 答案:
1.B.过:经过。
2.A.两者均为动词,到,往。B.前者构成“者”字短语,的人;后者为句中停顿,不译。C,前者为连词,表承接,不译;后者为为连词,表假设,如果。D前者为陈述句句末语气词;后者为兼词,相当于“于之”。
3.B.A“逾十年不归”和C“见伞而心动”写兄长。D“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写兄弟二人。
4.B错在“只好惋惜而归”。文中“卒挽之而归”意思是“最后拉着伯震回到了家乡”。“挽”为“拉,牵引”。5.(1)我哥哥是商人。商人在的地方,必定是大都市和县城。我走遍大都市和县城。一定能找到我哥哥。(要点:“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是判断句,“尽历”的理解)
(2)他每经过一个地方,就将寻人招帖贴在庙宇和街市上,希望哥哥也许能看见寻人招帖。即使哥哥看不见,知道哥哥的人也许能看见。(要点:榜、冀、即、或的理解)
(3)作为孩子遭遇不幸,辗转颠仆,寻求父亲寻求母亲的事不断出现在书中,作为弟弟寻求哥哥的事没有书上见过。(要点:人子、间关踣顿、闻)文言文参考译文
黄宗羲的六代先祖小雷先生,名叫黄玺,字廷玺,有兄弟六人。年龄最大的叫伯震,伯震在外地经商,过了十年也没有回来。先生心理祈祷,梦里询问,占卜,模糊不清,不能得到伯震的消息。先生站起来说:“我哥哥不过是在国内。我哥哥能到的地方,我为何不能到呢?”他穿上鞋准备出行。乡里的人阻拦他说:“你不知道人哥哥到达的地方,东南西北哪里开始寻找呢?”先生说:“我哥哥是商人。商人在地的方,必定是大都市和县城。我走遍大都市和县城。一定能找到我哥哥。”
于是他裁了几千张纸,写上哥哥的家乡、年龄和外貌,做成寻人的招帖。他每经过一个地方,就将寻人招帖贴在庙宇和街市上,希望哥哥也许能看见寻人招帖。即使哥哥看不见,知道哥哥的人也许能看见。他走了万里路,足迹几乎踏遍了所有的山川和洞穴,四面八方的各个角落,最终没有遇到哥哥。
先生在衡山祈祷,梦见有人吟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行”,醒来后认为是不祥的预兆。便求得一个读书人占卜这梦境。读书人问:“你求的是什么?”先生说:“我是为了寻找哥哥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人说:“这是杜甫诗歌《舂陵行》中的句子。舂陵,就是今天的道州。您进入道州,一定会知道消息。”先生于是到了道州。来回不安地访求询问,没有消息。
一天,先生进入厕所,将伞放在路边。伯震经过那个地方,看见伞,心里被触动说:“这是我家乡的伞。”顺着伞把儿看,看到上面有一行字:“姚江黄廷玺记。”伯震正惊诧的时候,先生出来了,兄弟二人相互看着,好像在做梦一样,忍不住放声大哭。路上旁观的人也叹息着流下眼泪。这时,伯震已经在道州有了田产和妻子,先生最后还是拉着伯震回到了家乡。
我曾经看史书和传记。作为孩子遭遇不幸,辗转颠仆,寻求父亲寻求母亲的事不断出现在书中,作为弟弟寻求哥哥的事没有书上见过,难道是世上没有这样的事吗?或者是有这样的事,却被写书的人忽视了呢?当先生穿越险阻,冒着风霜大雪、爬越山川,饿着身体,冻着肌肤而不顾惜,没有吃食,瘪着肚肠面不体恤自己,穷尽天地之间的地方,到达日月所能照到的地方,急迫匆忙,只有寻找哥哥这一件事情,认为天下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代替哥哥。而当时正是明朝景泰、天顺年间,明英宗和景泰皇帝,难道不是兄弟吗?景泰皇帝害怕他哥哥回到国内,明英宗害怕他弟弟活着。富贵利益和祸害,损害着人的本性,妨害着恩情德惠。用先生寻哥哥的事做比较,仁爱和险恶立刻就表现出不同了。难道不可以说,天地之间的三纲五常所寄托的地方,反而是民间吗?
六、课堂总结
七、作业设计 附录:
《原君》原文 黄宗羲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视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译文
自有人类的那一天,人们就各人只管自己的私事,只谋自己的利益。世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去兴办;有公共的祸害却没有人去革除。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不把个人的私利看作利益,而是使天下人都得到利益;不把个人的害处看作害处,而是使天下人都免除害处。这个人的辛勤劳作,必相当于一般天下人的千万倍。付出千万倍的辛劳,却又得不得利益,就天下人的本性来说,必然不愿意处在那个地位。所以,在古代,人的君主这个位置,考虑了而不愿意就位的,有许由、务光这些人;就位而又离去的,有尧、舜这些人;当初不愿就位,而终于无法离去的,有禹这个人。难道古人有什么特异之处吗?好逸恶劳,也和普通人的本性一样啊。
后世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他们以为分派天下利害的权力都出于我自己,我把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把天下的害处都归于他人,也没有什么不可心以的。(他们)使天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而把我的私利作为天下的公利;开始还感到惭愧,时间一久就心安理得了,把天下看作自己再大不过的产业,传给子孙,享受无穷。汉高祖所说的“我所成就的家业,同老二相比谁多”这句话,那种追逐私利的心情不觉已充分表现在言语之中了。
这没有别的(原因),古时把天下人放在主要位置,君主放在从属位置;凡君主毕生经营的一切,都是天下人的。现在把君主放在主要位置,把天下人放在从属位置;所有使天下没有一个地方得到安宁的原因,都在于有了君主。因此,在他未得到君位的时候,屠杀、残害天下的生命,拆散天下人的子女,来求得个人的产业,对此竟不感到凄惨,说:“我原是为子孙后代创业啊。”他在取得君位以后,敲榨、剥取天下人的骨髓,拆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个人放纵的享乐,(把这)看成应当如此,说:“这是我产业的利息呀。”然而成为天下大害的,不过是君主罢了,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还能各管各的私事,各得各的利益。唉!设置君主的原因和道理,原来就是这样的吗?
古时候,天下人爱戴自己的君主,把他们比作父亲,把他们比作天,实在不算过分。现在天下人怨恨、憎恶自己的君主,把他们看作仇敌,称他们为独夫,这原是他们应当得到的。可是那些眼光短浅的读书人,却拘谨地认为,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无法逃脱于天地之间,甚至对于桀、纣那样的暴君,也认为汤、武不应当去讨伐他们,因而虚妄地传说伯夷、叔齐那些无可查考的故事,看待千千万万百姓的血肉崩溃的躯体,竟然和腐臭的老鼠一样。难道天地这么大,在千千万万天下人中,唯独(应当)偏爱君主一人一家吗?因此(讨伐纣王的)武王是圣人;孟子(肯定武王伐纣)的言论,是圣人的言论。后世的君主,想要用自己“如父如天”一类的空名来禁绝他人暗中看机会夺取君位,都感到孟子的话对自己不利,甚至废除孟子的祭祀,这根由不是从眼光短浅的读书人那里来的吗?
第四篇:《原毁》教案定稿
赣榆一中高二语文《唐宋八大家选读》教案 编制:闫苏州 审核:朱孔学 编号:001
《原毁》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逻辑严密的特点;
3.通过学习作者忧时伤事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个性化的思考,使学生形成对人对己的个性判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学重点:
1.掌握基础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 教学难点:
掌握多角度、多层次对比的说理方法。教法指导:
1.注意掌握论辩文的特征,抓住论的对象,把握辩的过程,明确作者观点;
2.反复诵读,理清文章脉络,分析多角度、多层次对比的说理方法在文中的作用。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文起八代之衰”,这句话是苏轼对韩愈的赞誉,从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其文学成就看,并非过誉之辞。
“八代”指的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几个朝代正是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另外,还可从虚的角度理解“八代”,即很长时间。“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一个“衰”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从骈文的发展看,这一描述虽不乏主观色彩,但还是很准确的。因为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不分内容场合,几乎无文不骈、无语不偶,走向了形式主义歧途;内容上大多风花雪月,儿女情态,无病呻吟,趋于堕落。
到了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散文,使这种散文逐渐代替了此前的骈文,并持续千百年。在这场运动中,韩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没的,并且以卓越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为古典散文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散文的历史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所以,素来不轻易称许别人的苏轼也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作了“文起八代之衰”的千古赞誉。2.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
韩昌黎:河北省昌黎的韩氏是望族。韩文公:死后谥“文”。韩吏部:最后的官职是吏部侍郎。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3.古文运动 :
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文题解读:
《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赣榆一中高二语文《唐宋八大家选读》教案 编制:闫苏州 审核:朱孔学 编号:001
三、背景介绍:
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况,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和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从而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四、预习检测
参见《金太阳导学案》P2基础知识1—3和预习检测1—2(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口头回答问题)
五、诵读课文后,结合学案解释并疏通研讨课文第一节 1.自行译读,解释第一段中文中加点的字词:
其责己也重以周(要求;严格;表并列;周密)后世无及焉(代词,他).....其待人也轻以约。(宽容;简约)..重以周,故不怠(懈怠).而我乃不能是(副词,却,竟然).早夜以思(连词,表修饰).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缺陷;过错).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代词,这).
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品行良善的人)..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多技能的人)..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助词,取独用法).2.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其为人也,仁义人也(判断句)舜,大圣人也(判断句)3.口头翻译第一段。
4.归纳第一段主要内容,并说明采用哪种论证方法,如何展开论证的?本段阐述的内容是否偏离主题,有何用意?
明确: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其责己也重以周:高标准、严要求;其待人也轻以约:低标准、不苛求、与人为善)(形成板书)
这一段似乎离开“原毁”的题旨,实则是树立正面的楷模,说明要根除诽谤的产生,就要向古之君子学习,待己、待人分别采取“重以周”、“轻以约”的正确态度,为下面的论述作了有力的铺垫。
六、诵读课文后,结合学案解释并疏通课文第二节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周全)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声望)..其待己也廉(少,低).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太,甚).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叫做,称为).2.口头翻译第二段。
3.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说说该段论证的中心是什么?请摆出“毁”的具体表现。结合第一段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待己廉:低标准、无要求责人详:高标准、苛责人、惧人闻达。同第一段形成古今鲜明对比,揭示出当时毁谤成风的情况。
赣榆一中高二语文《唐宋八大家选读》教案 编制:闫苏州 审核:朱孔学 编号:001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1.翻译下列句子:
①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②即其新不究其旧
③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④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2.诵读课文第一二段,回顾该两段所写内容。
明确:第一段写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第二段写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一、二段形成古今鲜明对比,揭示出当时毁谤成风的情况。
二、诵读课文3、4段后,解释并疏通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为是者有本有原(„„的人)士之处此世(助词,取独)..怠者不能修(修养品性).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朋友,同伙).
而望名誉之光(助词,取独)
.
其国家可几而理欤(庶几,差不多)..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同“悦”).2.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怠与忌之谓也(主谓倒装)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判断句)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状语后置)将有作于上者(状语后置)
三、研读文本
1.本段(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用原文回答)作者认为“毁”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明确: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作者认为“毁”的思想根源是“怠”和“忌”,而“忌”是主要原因。怠——自己不求进步(不能修),忌——害怕别人有进步(畏人修)2.对比是本文的主要说理方法,说说本文的对比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明确:“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构成贯穿全文的对比。古之君子,责备自己很重,很周全,要求很严格,对待别人,很宽,很随和,毫不苛求;今之君子,要求自己很低,要求别人却很苛刻。这中间,段与段,层与层都采用对比写法,古之君子责己“重以周”与待人“轻以约”,今之君子则相反。“重”与“轻”,“周”与“约”又构成具体的对比。古、今君子的具体行为亦构成对比。逐项对比,使问题的正反两面都得到淋漓尽致的阐发,作者的爱憎褒贬之情也愈益强烈。
四、归纳中心
作论的缘由: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
五、巩固练习及布置作业 1.翻译下列句子:
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2.《金太阳》巩固案P8(教师版)1-5题和10、11题。(6—8为选做题)
赣榆一中高二语文《唐宋八大家选读》教案 编制:闫苏州 审核:朱孔学 编号:001
六、板书设计:
第一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二段: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三段:揭示“毁”的社会根源及危害 根源——怠与忌
危害——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第四段:写作意图及改变这种风气的殷切愿望(论“毁”与“国治”)
结构层次:赣榆一中高二语文《唐宋八大家选读》教案 编制:闫苏州 审核:朱孔学 编号:001
第一段,先提出古之君子待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的原则。然后分三层来论述。
第一层先总论责己、待人的正确原则及其效果。责己“重以周”,所以自己不懒惰松懈;待人“轻以约”,所以别人乐于做好事,从于己、于人都有好处这一结果,肯定了古之君子立身处世的可贵精神。
第二层,举例论证。古代的君子以圣人舜和周公为榜样,在比较中揣摩舜和周公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去掉自身不如舜、周公的地方,保持、发扬接近圣人的优点。指出要采取“责”“求”“去”“就”等具体行动。最后以反问句“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作结。
第三层,着重谈宽于待人。先从横的方面论对别人的宽厚:“取其一不责其二”,再从纵的方面说明古之君子“待人也轻以约”:“即其新不究其旧”。又写到古之君子只怕别人得不到为善益处的焦虑心情:“恐恐然惟惺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第一段先树起正面的楷模,说明要根除诽谤之滋生,要向古之君子学习,待己、待人分别采取“重以周”、“轻以约”的正确态度,也为下文破题作了铺垫。
(板)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其责己也重以周:高标准、严要求
其待人也轻以约:低标准、不苛求、与人为善
第二段,写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与古之君子相反。
本段可分三层:
第一层先提出观点:“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作为古之君子的对立面,今之君子由于采取了责人待己的错误做法,所以于人、于己都不利。
第二层谈待己“廉”,自己没有优点,没有本领,却自我满足,自欺欺人。
第三层谈“责人详”,即对别人的优点和本领,视而不见或尽量贬低,以要求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
第二段开始破题,摆出了“毁”的具体表现,谴责了“今之君子”嫉善妒能的恶劣行径。
(板)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待己廉:低标准、无要求
责人详:高标准、苛责人、惧人闻达
(同第一段形成古今鲜明对比,揭示出当时毁谤成风的情况。)
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现实后果会是什么?
对人求全——压制人才
责己太宽——骄横自是
第二课时
第三段,破题目中的“原”,推究“毁”的思想根源。作者认为“毁”的思想根源在于“怠”与“忌”。分三层来论述。第一层先从道理上作理论性的概括:“怠”的结果自己不能进德修业,“忌”的结果害怕别人进德修业。第二层以破“忌”为主,作者用自身经历作例证,分析“忌”的心理及表现。第三层得出结论:“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由此引发感慨:读书人处于这样的环境,希望名誉光大,道德传扬,太难了!
(板)本文的中心论点?(用原文回答)
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自己不求进步(不能修)
忌——害怕别人有进步(畏人修)
揭示不正之风的社会根源及危害
第四段:阐明写作意图,把根绝毁谤提高到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
作论的缘由赣榆一中高二语文《唐宋八大家选读》教案 编制:闫苏州 审核:朱孔学 编号:001
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
五、主题
本文从待人、对己两个方面,通过古、今“君子”的对比,指出他们的不同表现和态度,进而得出“怠”与“忌”乃是毁谤根源的结论。希望能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原毁》脉络
第一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二段: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三段:揭示“毁”的社会根源及危害
根源——怠与忌
危害——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第四段:写作意图及改变这种风气的殷切愿望
(论“毁”与“国治”)
六、写作特点:
1、鲜明的对比。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本文的重点并非是赞颂古之君子,而是抨击今之“君子”的责人详,待己廉,在于挖出其思想根源,因而文章对此着重予以论述。“毁”的思想有两方面,但主要是“忌”,文章对“怠”一笔带过,而着重分析了“忌”。
3、寓理于形。
虽是说理文,但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的手法来讲道理。如语言描写,第一段穿插了古之君子责于己的话:“彼,人也„„”如行为描写,“日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如情景描写,写作者当着众人的面评论某人为“良士”或“非良士”,众人或表态或不表态,其心情都是嫉妒。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留侯论》 6 赣榆一中高二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主备:闫苏州
审核:朱孔学
编号:001
第五篇:马原教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案
导论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 哲学何谓 课时: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什么是哲学的几种典型观念的介绍与分析,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到哲学特有的语境中来,激发学生对问题本身和作为问题之学的哲学的兴趣。参考文献:
张世英《新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马捷莎:《关于“哲学是什么”的断想》《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教学内容:
一、关于哲学,哲学家们都说了些什么
1、哲学是智能之学或爱智之学,拉丁文philein 和sophia。古希腊哲学家的观念,汉语中的哲即智慧,《尔雅》,哲,智也。
2、哲学是形而上学,《周易.系辞》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形而上学即研究超经验、超感官的对象的学说。
3、哲学是本体论:ontology,研究存在的学说,即存在、世界、宇宙的本质是物质、精神、灵魂还是上帝?本体论概念出现于欧洲中世纪,但是在17世纪才被沃尔夫所详细论述和使用
4、哲学是认识论,epistemology,希腊文为episteme知识和logos理论,自笛卡尔始,西方近代哲学发生了认识论转向,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研究人的认识,哲学就是认识论。
5、哲学是科学方法论(科学主义理路),现代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流派反对哲学是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观点,认为所谓超验世界的本质是人的感觉无法达到的、人的经验无法论证的,哲学的目的就是为科学提供精确的方法和符合逻辑的命题,因此,哲学就是科学方法论。
6、哲学是人本学,人道主义humanitariamism,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或人本学humanism,人学、人生境界说,现代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流派认为哲学是以人 为本的,人的生存中的各种问题是哲学研究的唯一使命。
7、哲学是语言学(语言学转向):现代西方哲学中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明的水库,哲学应该透过语言来发现文化和文明的底蕴。
8、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世界最一般规律的学说,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观点。
9、哲学的本性无定论:我国有些学者认为哲学的定义是无定论的,关于哲学是否能够有公认的定论也是无定论的,哲学讨论的许多问题也是无定论的,只有无定论的问题才是哲学问题。
二、什么是哲学:哲学家的困惑
1、困惑的本质:哲学的学科性质与定位(元哲学问题)
2、困惑的缘由:问题的转换与方法的革新
1)近代以来,具体科学从哲学的分离、独立以及细化,使得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学科性质凸显出来。
2)哲学存在的合法性的追问,也就是哲学的功能和价值的追问,它既不再是总揽一切的包罗万象的体系,也不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那它究竟是什么,3)哲学的发展史证明,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由于世界和人自身的体悟的差别对于哲学的认识也就存在着分歧,使得哲学的元问题成了问题。
3、哲学的终结及其启示
1)现代西方哲学讨论哲学的终结,有两种基本态度,其一是质疑哲学存在的根据(合法性),其二是在拒斥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传统哲学的根基)的大背景下,试图重建合理形态的新哲学。
2)马克思也曾经谈到哲学的终结,其意是近代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对历史的反动,因此马克思同时也谈到了哲学的实现,并实际地构建了一个实践唯物主义的新哲学。
三、反思哲学的基本思路
1、哲学起源于惊讶 惊奇:对世界充满惊奇,是哲学产生的根本前提,这种惊奇是与人的生存直接相关的,是一种生命的感怀;
怀疑:惊奇引发兴趣,兴趣引发怀疑,即对感官经验的怀疑,对认知理性的怀疑,对世界之为世界,并且是我的世界的怀疑
探求:有怀疑就会有观察、思考、探询、研究,哲学就诞生于探究、诞生于对生活的执着和对真理的渴望
2、哲学活于问题之中
提出问题:从常识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是哲学的使命;
解决问题:思考问题,企图解决问题,哲学的历史就这样延续,但是哲学的魅力却主要不是哲学家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结论,而在于哲学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问题以及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
3、哲学自身的悖论
1)公共性与私人性:哲学家思考的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但这种思考却是以个人的身份进行的,体现着哲学家个人的生命感悟。2)理性与非理性:哲学发展史是一部理性发展史,理性意味着文明,另一方面,非理性长期被遮蔽,使得人类精神生活以及生命的总体性被割裂和分解 3)有限性与无限性:理性追逐的是无限,而无限又总是在有限之中
4)理想性与现实性:人之为人,就在于他对自己生活的策划,就在于他的有理想,而现实既是理想的发源地,又是实现理想的限制性条件,哲学的活力就是不断地提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以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个人特征的方式)就是超越,并在这种超越中提升人的人生境界。
分析思考:如何理解哲学的歧异性?由什么是哲学我们能想到什么?
第二节:哲学何为
教学目的:了解哲学家的工作以及这种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使学生对哲学的功能和价值有一个初步的思考与 参考文献:
朱德生:《形上之思》,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罗伯特.罗兰.沃尔夫《哲学概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一、关于哲学:哲学家都做了些什么
研究人和人性
1、苏格拉底: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的兴趣由自然转移到人,智者派的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则明确宣告哲学的任务就是认识你自己,从而开辟了哲学的人学路径(从政治和伦理的角度)。孔子,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取了政治伦理的路向,墨学如此,道学如此,儒学更是如此,由孔子建构的仁实质上就是一种人学,仁者,爱人也。
康德:康德是德国的启蒙思想家,受卢梭等人自由思想的影响,他创构了自己的哲学人类学,确认个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道德高于知识,为维护人的精神的独立自由,维护人的主体性,他有意把自由从必然性中分离出来,把自由、主体性看成是超越于经验之外的东西,是超验的东西,从而将德国古典哲学引入主体性哲学的话语之中。
朱熹:程朱理学自诩为“继往圣之绝学”,引佛入儒,使得儒、释、道三者内在地融合在一起,与陆王心学共同把中国哲学的人学传统发挥到极致,而对心性问题的研究则是其贯穿始终的一条思想线索。
(3)海德格尔:存在之思(哲学即是人们本质上无所取用而婢女必予取消的那样一种思)——存在(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却不存在)——存在者(哲学就存在者的存在求索什么是存在者。哲学通往存在者的存在之途)。
2、研究宇宙
(1)古希腊自然哲学: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主要探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万物的本原,一是宇宙的生成,他们拓展了对自然的本质及其秩序的思辨性理论,同时诉诸自然力量来理解自然事件,而非诉诸神灵或非自然力量的介入。(2)近代科学之科学:部分保留了对自然和宇宙的兴趣,但随着具体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和独立出来,哲学除对世界整体仍可发表意见外,在具体的领域已经失去了话语优先权,转而研究认识,即研究科学之成为科学的条件和方法,如培根、笛卡尔和黑格尔等。
(3)现当代科学哲学:分析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等皆属此列,形成现代西方哲学之科学主义思潮;另一方面,产生特定意义的科学哲学,如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认为科学的进展是不断的革命、新的范式或图像不断取代 旧有的范式或图像的过程,从而对科学的建制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强调科学的社会及其制度层面的结构,重视科学研究的价值判断。
3、研究社会
(1)社会批判:对社会整体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进行批判性考察,如法兰克福学派就以社会批判理论见长。(2)社会建构:批判本身不是目的,批判为了建构,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它提出的“哲学王”即典型;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被认为是一种社会理论,有关其对资本主义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分析,最终都是为了揭示社会历史的矛盾运动和本质、规律,以建构一个标志着人的自由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
(3)社会理想:每个哲学家都会有自己的社会理想,应然和实然、应有和现有、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哲学始终保持其生命活力的内在源泉,如《太阳城》、《乌托邦》、《大同社会》等皆如此。
二、哲学的特点:
1、抽象性:哲学研究的世界一般,追求的是普遍性和必然性;在语言的表述和理论的建构方面,哲学对本质问题的特殊爱好使它摆脱直接性和具体性,采取抽象思辨的方式,黑格尔称哲学就是反思;
2、超越性:哲学以观念的方式内在地把握世界,它源于生活、源于现实,立足此岸世界,但却并不满足于对现象的分析,而是试图在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之间架起一座由此及彼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性的超越。
3、批判性:包括对社会的批判,对历史的批判,对自然的批判,对人的批判,对批判的批判,批判就是一种考察,以及在考察的基础上依据理性原则所进行的判断;
4、非知识性:哲学离不开知识,包含知识的成分,但它本质上却并非知识,而是一种体验,一种人生的智慧,是从有限中把握无限。
三 哲学的功能与价值
1、哲学作为一种价值理性
(1)价值理性的人性旨归:哲学崇尚理性,归根结底是理性的产物,但这种理性本质上是价值理性,它关注人、人性、人的发展并以人的发展尺度衡量世界,因此,它主要不是描述性的,而死评价性的。
(2)价值哲学:尽管价值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现代才产生出来,但从哲学的根上讲,所有的哲学都是价值哲学
2、哲学作为一种社会理性
(1)社会的良心与知识分子的使命:哲学是哲学家的工作,是哲学家诉诸心灵的工作,是哲学家代表人类从事的工作,哲学家不向个人负责,不向权威负责,而是向社会负责,向历史负责。
(2)启蒙与净化:哲学本身是一种文化(时代精神的精华),却是特殊的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根,是一个民族的生命支撑,肩负着对社会进行启蒙的历史重任,同时肩负着对社会进行文化净化的历史使命:哲学史表明,人类的每一个进步,斗鱼哲学的积极介入密切相关,如作为资本主义生存之基的自由、平等、博爱就是法国启蒙主义注额加对时代精神真实状况的提炼。
3、哲学作为一种实践理性
(1)哲学的实践指向: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哲学家们知识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生活与生活世界:表面上,哲学以其玄奥远离人们的生活,而实际上哲学离人们的生活最近,哲学就是生活本身,是现实生活在人们心灵中的映现:更为重要的是,哲学的最根本的功能,就是提升人们的人生境界,即讲人对世界的态度,讲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生在世),追求的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如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分析思考:
1、哲学: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
2、分析,哲学万能论,哲学无用论,功利哲学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理论和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革命意义中,着重领会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现时代的思想智慧,通过独有的方法而体现出多方面的功能。参考文献: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俞吾金:《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再认识》,《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
1、哲学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前提
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历史的形成 社会前提: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及其现实解放运动 理论前提:世界哲学遗产,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2)意义
本体论的革命:关于ontology这个词,以前我们译为本体论,现在更多的人则倾向于译为存在论,即关于on 的logos,关于存在的 言说,研究存在的学问,不过我们也因该看到,在西方哲学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这个词的内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们往往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语境下来使用它。一般地讲,ontology所标识的,就是哲学之为哲学,乃是因为它总是企图超越感觉和经验,为人们提供世界终极本体的深层思索和探究,因而总是表现为一种形上之思,这一点尤其深刻地影响着哲学家们历史思维的方式和 对历史的认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既不在于用一种本体论代替了另一种本体论,也不在于逃避或者据斥了有关本体论的一切话题,而在于彻底改变了本体论的提问方式和立论根基,实现了由传统本体论向存在论的现代转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很多学者认为,对人的未来的命运、人的发展的基本路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的生存境遇以及人的解放的深切关注,使唯物史观成为马克思哲学的全部理论的核心,而历史的本质则成为唯物史观的核心。
历史辩证法的确立:人的存在是出发点。思辨的历史哲学“全部都是逻各斯中心论的logozentrisch,但却不是人类中心论的。虽然它们是主体性哲学,但主体却不是生生不息的人,而是一种绝对主体:自我或者理念。费尔巴哈倒是注意到了人,将人视为其新哲学的出发点,但那人却只是生物意义上的自然的、抽象的人。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用人(个人)的存在来取代人,并作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这就意味着人的存在在马克思那里已经取得了本体论的地位:人不是理性可以预设的、依附于某种抽象本体的东西,人就是人的存在,人通过存在来完善自身、领受自身,而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生活和生产,就是实践,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及其过程,人的观念只不过是人的存在的反射和回声。
以人的存在为出发点,既是一种新的历史思维原则和方法的必然要求,又是它的实际运思结果,这种新的历史思维原则和方法就是:经验性分析、实证性研究和批判性考察,即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察法,或唯物主义的历史辩证法。马克思的历史研究既然派出了一切先验预设的可能,当然也就不能再行采用思辨和直观的形式。“在思辨终止的地方,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历史是人的存在的历史,历史研究必须以人的存在为对象,以人的生活和生产(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以人的实践为对象,必须以唯物主义为原则,并在这个原则高度上来批判性地考察此在(人们的生存状况、经验的历史),找到此在的存在论根 基,揭示存在的意义。
在存在论的视域下,历史是生成的,是以人的实践为中介的人的存在的敞开。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1)主流: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列宁、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阐释)——毛泽东、邓小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
(2)支流: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第二国际(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坚持经济决定论,从而使得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退场)——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卢卡奇、葛兰西到法兰克福学派,西方马克思学、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再到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1、哲学的基本观念: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体系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者何为第一性的问题:本体论问题,是一切哲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规定者哲学的性质以及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方向,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二者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认识论问题,是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涉及到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等,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
3、哲学的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指19世纪中叶以来逐步盛行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哲学运动,认为精确的科学是伟大的,而思辨的哲学是渺小的,只有用实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改造哲学,才能使哲学成为科学的哲学。
人文主义:主要指当代西方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心的哲学思潮存在主义是一种典型的人文主义。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1、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一方面,它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为对象,通过概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它具有坚定的革命性(它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它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几种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性。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1、方法论基础:唯物主义
2、方法论内涵:
以人为本: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
历史辩证法:按照历史的辩证本性来对待社会历史的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
分析思考:如何理解实践的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你能肯定自己需要或不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吗?理由如何?
第一章 物质与世界
参考文献: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韩庆祥、毛卫平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疑解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一、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