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教案

时间:2019-05-15 02:3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原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原教案》。

第一篇:马原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 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难 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如何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的特征和品质是什么?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列宁:《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整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 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重 点: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难 点:

1、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学时安排:12学时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参考书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论提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于结》、《反杜林论》(节选)、《自然辩证法》(节选)

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谈谈辩证法问题》

4、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

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和理解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及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2、理解和掌握认识过程的辨证运动机制及其发展规律。

3、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重 点:

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通过对真理这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既唯物又辩证的对待真理的问题,防止出现主观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难 点:

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中立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授课时间:8课时 思考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中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相互关系如何?掌握这一原理对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何指导意义?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6、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参考书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毛泽东:《人是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把握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其重要意义。

2、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3、要求学生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弄清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向学生讲清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而非少数“英雄人物”,让学生掌握历史人物的作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重 点:

1、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讲清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导致上层建筑革命,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进行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难 点: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2、“第一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

3、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的同时,还要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系问题。授课时间:8课时

思考题:

1、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国面临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 3 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结合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2、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3、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有哪些变化?分配机制有哪些改变?

4、结合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参考书目:

1、马克思:《1844年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于结》、《反杜林论》(节选)、《自然辩证法》(节选)

4、毛泽东:《人是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重 点:

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3、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特点及本质 难 点:

1、如何深化认识现阶段劳动价值论的新特点

2、怎样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论剥削的新变化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历史作用及其本质 授课时间:6课时 思考题:

1、货币流通与经济的关系如何?如何运用货币流通规律的理论防止通货膨胀?

2、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如何运用价值规律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3、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4、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及其意义。

5、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及其表现形式。阅读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一章《商品》,第二——七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l年版。

2、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第九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第二十章《简单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一——三章,第九章《平均利润率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三编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出现以及分配,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重 点:

1、资本的循环

2、资本的周转

3、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

4、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

5、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难 点:

1、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2、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借贷资本和利息

4、农业资本和地租 授课时间:10课时

思考题:

1、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如何运用价值规律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2、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3、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及其意义。

4、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及其表现形式。阅读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一章《商品》,第二——七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l年版。

2、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 式》,第九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第二十章《简单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一——三章,第九章《平均利润率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三编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本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重 点: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实质

2、资本输出与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5、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难 点:

1、垄断利润的来源和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调控手段和实质

3、如何正确全面地经济全球化的二重作用

4、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授课时间:6课时 思考题: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2、国家垄断祖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4、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

5、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吗?

6、有人说,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试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

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

8、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封建社会内部可以产生资本主义的成分或因素,因为这两种生产关系都具有同样的私有性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却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成分,因为这的两种生产关系的性质是根本对立的。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9、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0、有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你怎么看待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发展状况?

阅读文献:

1、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三章3,第四章4,第五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 200l年版。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重 点: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4、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

5、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6、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7、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8、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9、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难 点:

1、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学时安排:6课时 思考题:

1、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早产论”?

2、如何理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的严重挫折? 如何看待目前社会主义低潮?

3、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参考文献:

1、《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共产主义原理》,《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哥达纲领批判》,《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法兰西内战》,《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论粮食税》,《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第八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重 点: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3、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4、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5、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6、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围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难

点: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学时安排:4课时 思考题:

1、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2、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3、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观点。

4、如何在大学生活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 阅读文献:

1、《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版。

2、《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国家与革命》第五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

7、《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版。

9、胡锦涛:《在“≥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

第二篇:马原教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案

导论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 哲学何谓 课时: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什么是哲学的几种典型观念的介绍与分析,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到哲学特有的语境中来,激发学生对问题本身和作为问题之学的哲学的兴趣。参考文献:

张世英《新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马捷莎:《关于“哲学是什么”的断想》《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教学内容:

一、关于哲学,哲学家们都说了些什么

1、哲学是智能之学或爱智之学,拉丁文philein 和sophia。古希腊哲学家的观念,汉语中的哲即智慧,《尔雅》,哲,智也。

2、哲学是形而上学,《周易.系辞》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形而上学即研究超经验、超感官的对象的学说。

3、哲学是本体论:ontology,研究存在的学说,即存在、世界、宇宙的本质是物质、精神、灵魂还是上帝?本体论概念出现于欧洲中世纪,但是在17世纪才被沃尔夫所详细论述和使用

4、哲学是认识论,epistemology,希腊文为episteme知识和logos理论,自笛卡尔始,西方近代哲学发生了认识论转向,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研究人的认识,哲学就是认识论。

5、哲学是科学方法论(科学主义理路),现代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流派反对哲学是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观点,认为所谓超验世界的本质是人的感觉无法达到的、人的经验无法论证的,哲学的目的就是为科学提供精确的方法和符合逻辑的命题,因此,哲学就是科学方法论。

6、哲学是人本学,人道主义humanitariamism,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或人本学humanism,人学、人生境界说,现代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流派认为哲学是以人 为本的,人的生存中的各种问题是哲学研究的唯一使命。

7、哲学是语言学(语言学转向):现代西方哲学中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明的水库,哲学应该透过语言来发现文化和文明的底蕴。

8、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世界最一般规律的学说,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观点。

9、哲学的本性无定论:我国有些学者认为哲学的定义是无定论的,关于哲学是否能够有公认的定论也是无定论的,哲学讨论的许多问题也是无定论的,只有无定论的问题才是哲学问题。

二、什么是哲学:哲学家的困惑

1、困惑的本质:哲学的学科性质与定位(元哲学问题)

2、困惑的缘由:问题的转换与方法的革新

1)近代以来,具体科学从哲学的分离、独立以及细化,使得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学科性质凸显出来。

2)哲学存在的合法性的追问,也就是哲学的功能和价值的追问,它既不再是总揽一切的包罗万象的体系,也不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那它究竟是什么,3)哲学的发展史证明,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由于世界和人自身的体悟的差别对于哲学的认识也就存在着分歧,使得哲学的元问题成了问题。

3、哲学的终结及其启示

1)现代西方哲学讨论哲学的终结,有两种基本态度,其一是质疑哲学存在的根据(合法性),其二是在拒斥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传统哲学的根基)的大背景下,试图重建合理形态的新哲学。

2)马克思也曾经谈到哲学的终结,其意是近代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对历史的反动,因此马克思同时也谈到了哲学的实现,并实际地构建了一个实践唯物主义的新哲学。

三、反思哲学的基本思路

1、哲学起源于惊讶 惊奇:对世界充满惊奇,是哲学产生的根本前提,这种惊奇是与人的生存直接相关的,是一种生命的感怀;

怀疑:惊奇引发兴趣,兴趣引发怀疑,即对感官经验的怀疑,对认知理性的怀疑,对世界之为世界,并且是我的世界的怀疑

探求:有怀疑就会有观察、思考、探询、研究,哲学就诞生于探究、诞生于对生活的执着和对真理的渴望

2、哲学活于问题之中

提出问题:从常识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是哲学的使命;

解决问题:思考问题,企图解决问题,哲学的历史就这样延续,但是哲学的魅力却主要不是哲学家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结论,而在于哲学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问题以及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

3、哲学自身的悖论

1)公共性与私人性:哲学家思考的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但这种思考却是以个人的身份进行的,体现着哲学家个人的生命感悟。2)理性与非理性:哲学发展史是一部理性发展史,理性意味着文明,另一方面,非理性长期被遮蔽,使得人类精神生活以及生命的总体性被割裂和分解 3)有限性与无限性:理性追逐的是无限,而无限又总是在有限之中

4)理想性与现实性:人之为人,就在于他对自己生活的策划,就在于他的有理想,而现实既是理想的发源地,又是实现理想的限制性条件,哲学的活力就是不断地提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以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个人特征的方式)就是超越,并在这种超越中提升人的人生境界。

分析思考:如何理解哲学的歧异性?由什么是哲学我们能想到什么?

第二节:哲学何为

教学目的:了解哲学家的工作以及这种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使学生对哲学的功能和价值有一个初步的思考与 参考文献:

朱德生:《形上之思》,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罗伯特.罗兰.沃尔夫《哲学概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一、关于哲学:哲学家都做了些什么

研究人和人性

1、苏格拉底: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的兴趣由自然转移到人,智者派的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则明确宣告哲学的任务就是认识你自己,从而开辟了哲学的人学路径(从政治和伦理的角度)。孔子,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取了政治伦理的路向,墨学如此,道学如此,儒学更是如此,由孔子建构的仁实质上就是一种人学,仁者,爱人也。

康德:康德是德国的启蒙思想家,受卢梭等人自由思想的影响,他创构了自己的哲学人类学,确认个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道德高于知识,为维护人的精神的独立自由,维护人的主体性,他有意把自由从必然性中分离出来,把自由、主体性看成是超越于经验之外的东西,是超验的东西,从而将德国古典哲学引入主体性哲学的话语之中。

朱熹:程朱理学自诩为“继往圣之绝学”,引佛入儒,使得儒、释、道三者内在地融合在一起,与陆王心学共同把中国哲学的人学传统发挥到极致,而对心性问题的研究则是其贯穿始终的一条思想线索。

(3)海德格尔:存在之思(哲学即是人们本质上无所取用而婢女必予取消的那样一种思)——存在(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却不存在)——存在者(哲学就存在者的存在求索什么是存在者。哲学通往存在者的存在之途)。

2、研究宇宙

(1)古希腊自然哲学: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主要探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万物的本原,一是宇宙的生成,他们拓展了对自然的本质及其秩序的思辨性理论,同时诉诸自然力量来理解自然事件,而非诉诸神灵或非自然力量的介入。(2)近代科学之科学:部分保留了对自然和宇宙的兴趣,但随着具体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和独立出来,哲学除对世界整体仍可发表意见外,在具体的领域已经失去了话语优先权,转而研究认识,即研究科学之成为科学的条件和方法,如培根、笛卡尔和黑格尔等。

(3)现当代科学哲学:分析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等皆属此列,形成现代西方哲学之科学主义思潮;另一方面,产生特定意义的科学哲学,如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认为科学的进展是不断的革命、新的范式或图像不断取代 旧有的范式或图像的过程,从而对科学的建制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强调科学的社会及其制度层面的结构,重视科学研究的价值判断。

3、研究社会

(1)社会批判:对社会整体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进行批判性考察,如法兰克福学派就以社会批判理论见长。(2)社会建构:批判本身不是目的,批判为了建构,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它提出的“哲学王”即典型;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被认为是一种社会理论,有关其对资本主义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分析,最终都是为了揭示社会历史的矛盾运动和本质、规律,以建构一个标志着人的自由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

(3)社会理想:每个哲学家都会有自己的社会理想,应然和实然、应有和现有、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哲学始终保持其生命活力的内在源泉,如《太阳城》、《乌托邦》、《大同社会》等皆如此。

二、哲学的特点:

1、抽象性:哲学研究的世界一般,追求的是普遍性和必然性;在语言的表述和理论的建构方面,哲学对本质问题的特殊爱好使它摆脱直接性和具体性,采取抽象思辨的方式,黑格尔称哲学就是反思;

2、超越性:哲学以观念的方式内在地把握世界,它源于生活、源于现实,立足此岸世界,但却并不满足于对现象的分析,而是试图在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之间架起一座由此及彼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性的超越。

3、批判性:包括对社会的批判,对历史的批判,对自然的批判,对人的批判,对批判的批判,批判就是一种考察,以及在考察的基础上依据理性原则所进行的判断;

4、非知识性:哲学离不开知识,包含知识的成分,但它本质上却并非知识,而是一种体验,一种人生的智慧,是从有限中把握无限。

三 哲学的功能与价值

1、哲学作为一种价值理性

(1)价值理性的人性旨归:哲学崇尚理性,归根结底是理性的产物,但这种理性本质上是价值理性,它关注人、人性、人的发展并以人的发展尺度衡量世界,因此,它主要不是描述性的,而死评价性的。

(2)价值哲学:尽管价值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现代才产生出来,但从哲学的根上讲,所有的哲学都是价值哲学

2、哲学作为一种社会理性

(1)社会的良心与知识分子的使命:哲学是哲学家的工作,是哲学家诉诸心灵的工作,是哲学家代表人类从事的工作,哲学家不向个人负责,不向权威负责,而是向社会负责,向历史负责。

(2)启蒙与净化:哲学本身是一种文化(时代精神的精华),却是特殊的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根,是一个民族的生命支撑,肩负着对社会进行启蒙的历史重任,同时肩负着对社会进行文化净化的历史使命:哲学史表明,人类的每一个进步,斗鱼哲学的积极介入密切相关,如作为资本主义生存之基的自由、平等、博爱就是法国启蒙主义注额加对时代精神真实状况的提炼。

3、哲学作为一种实践理性

(1)哲学的实践指向: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哲学家们知识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生活与生活世界:表面上,哲学以其玄奥远离人们的生活,而实际上哲学离人们的生活最近,哲学就是生活本身,是现实生活在人们心灵中的映现:更为重要的是,哲学的最根本的功能,就是提升人们的人生境界,即讲人对世界的态度,讲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生在世),追求的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如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分析思考:

1、哲学: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

2、分析,哲学万能论,哲学无用论,功利哲学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理论和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革命意义中,着重领会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现时代的思想智慧,通过独有的方法而体现出多方面的功能。参考文献: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俞吾金:《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再认识》,《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

1、哲学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前提

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历史的形成 社会前提: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及其现实解放运动 理论前提:世界哲学遗产,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2)意义

本体论的革命:关于ontology这个词,以前我们译为本体论,现在更多的人则倾向于译为存在论,即关于on 的logos,关于存在的 言说,研究存在的学问,不过我们也因该看到,在西方哲学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这个词的内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们往往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语境下来使用它。一般地讲,ontology所标识的,就是哲学之为哲学,乃是因为它总是企图超越感觉和经验,为人们提供世界终极本体的深层思索和探究,因而总是表现为一种形上之思,这一点尤其深刻地影响着哲学家们历史思维的方式和 对历史的认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既不在于用一种本体论代替了另一种本体论,也不在于逃避或者据斥了有关本体论的一切话题,而在于彻底改变了本体论的提问方式和立论根基,实现了由传统本体论向存在论的现代转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很多学者认为,对人的未来的命运、人的发展的基本路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的生存境遇以及人的解放的深切关注,使唯物史观成为马克思哲学的全部理论的核心,而历史的本质则成为唯物史观的核心。

历史辩证法的确立:人的存在是出发点。思辨的历史哲学“全部都是逻各斯中心论的logozentrisch,但却不是人类中心论的。虽然它们是主体性哲学,但主体却不是生生不息的人,而是一种绝对主体:自我或者理念。费尔巴哈倒是注意到了人,将人视为其新哲学的出发点,但那人却只是生物意义上的自然的、抽象的人。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用人(个人)的存在来取代人,并作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这就意味着人的存在在马克思那里已经取得了本体论的地位:人不是理性可以预设的、依附于某种抽象本体的东西,人就是人的存在,人通过存在来完善自身、领受自身,而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生活和生产,就是实践,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及其过程,人的观念只不过是人的存在的反射和回声。

以人的存在为出发点,既是一种新的历史思维原则和方法的必然要求,又是它的实际运思结果,这种新的历史思维原则和方法就是:经验性分析、实证性研究和批判性考察,即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察法,或唯物主义的历史辩证法。马克思的历史研究既然派出了一切先验预设的可能,当然也就不能再行采用思辨和直观的形式。“在思辨终止的地方,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历史是人的存在的历史,历史研究必须以人的存在为对象,以人的生活和生产(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以人的实践为对象,必须以唯物主义为原则,并在这个原则高度上来批判性地考察此在(人们的生存状况、经验的历史),找到此在的存在论根 基,揭示存在的意义。

在存在论的视域下,历史是生成的,是以人的实践为中介的人的存在的敞开。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1)主流: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列宁、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阐释)——毛泽东、邓小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

(2)支流: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第二国际(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坚持经济决定论,从而使得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退场)——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卢卡奇、葛兰西到法兰克福学派,西方马克思学、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再到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1、哲学的基本观念: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体系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者何为第一性的问题:本体论问题,是一切哲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规定者哲学的性质以及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方向,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二者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认识论问题,是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涉及到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等,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

3、哲学的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指19世纪中叶以来逐步盛行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哲学运动,认为精确的科学是伟大的,而思辨的哲学是渺小的,只有用实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改造哲学,才能使哲学成为科学的哲学。

人文主义:主要指当代西方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心的哲学思潮存在主义是一种典型的人文主义。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1、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一方面,它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为对象,通过概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它具有坚定的革命性(它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它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几种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性。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1、方法论基础:唯物主义

2、方法论内涵:

以人为本: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

历史辩证法:按照历史的辩证本性来对待社会历史的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

分析思考:如何理解实践的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你能肯定自己需要或不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吗?理由如何?

第一章 物质与世界

参考文献: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韩庆祥、毛卫平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疑解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一、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第三篇:马原教案探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问题探讨

公共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是对整本教材的一个总的概括或者是摘要,它交待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并且将本书所包含的内容及内容之间的联系系做了一个总体的介绍。

在绪论当中我们需要了解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问题:

1、澄清认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的整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3、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一、从整个教材整体入手,从课本的目录中讲起,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脉络体系,绪论是总体介绍马克思主义,一二三章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四五章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六七章科学社会主义。

虽然马克思主义包括这三个部分,但三个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相互割裂开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是基础,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我们看问题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以这样一种方式一种出发点看待世界、理解世界、分析社会和历史问题;

第二部分是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态度以一种辩证历史的观点看待社会、历史发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问题,通过对资本主义各种具体问题(形式、发展、本质、矛盾等问题)的分析,资本主义灭亡是历史的必然性;

与第三部分紧密联系起来,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被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历史已经证明并讲继续证明这种新的社会形态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分阶段的发展过程),从初级阶段的胜利和发展完善直到共产主义阶段。

二、具体讲“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主要是针对绪论所涉及的内容讲起。绪论中包括四个问题,其中第一二三问题都是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第一个问题是在从内涵和概念的角度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第二个问题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角度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第三个问题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角度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当我们分别从三个不同角度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我们才真正地认识和理解了马克思主义。

三、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不是最终的目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教材绪论中第四个问题为了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它包括我们个人的实践(生活、工作、学习、择业、就业等),社会的实践(基于不同主体的社会主体,家庭、单位、地区、国家、人类整体等),历史的实践(基于人类历史的社会的发展历程等),实现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在这次课中有些小细节是需要交待的,恩格斯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指出为什么要以马克思来命名这一理论,在这段经典的论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伟人的伟大之处,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这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问题探讨

学科不仅仅要学习理论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习这样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作为世界观的方法论。理论固然重要,而在这一理论创立过程中,伟人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的人格魅力,及他们为发现、创立新的理论、为提出新的假说、为证明、证实这一理论或假说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在他们面对困难、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恩格斯与马克思共同创立了理论,却执意以马克思来命名,这需要多么宽广的胸怀,面对那么大的荣誉,恩格斯表现的那么大度、谦虚,这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时应该吸取的学会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基础,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处在一个奠基的位置,是我们看待、处理、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的理论基础。这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原理体系而言,而哲学作为人类思维规律的高度抽象、概括和总结的理论体系更是我们需要掌握的知识基础,因而在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前,在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哲学有个总体的印象和了解,这不仅是我们展开学习的基础,也是我们能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哲学这一部分必须要讲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是关于哲学一词的来历,哲学问题的产生。

第二是对于哲学的理解,爱智的哲学,对自明性的追问,凭借着人类自身的激情(对宇宙、世界、社会、历史、人生、生命的激情)。

第三是摆正哲学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可以用黑格尔的三个比喻来加以理解: 1. 庙里的神 2. 密涅瓦的猫头鹰 3. 同一句格言 参考文献: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导读

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

马克思和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导读

马克思和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节选)《共产党宣言》(节选)导读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读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节选)《资本论》第一卷(节选)导读 马克思 哥达纲领批判

《哥达纲领批判》导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问题探讨

恩格斯 反杜林论(节选)《反杜林论》(节选)导读

恩格斯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导读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和起源(节选)《家庭、私有制和国家和起源》(节选)导读 恩格斯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

列宁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导读 列宁 谈谈辩证法问题

《谈谈辩证法问题》导读 列宁 论粮食税(节选)《论粮食税》(节选)志读

毛泽东 实践论 《实践论》导读

毛泽东 矛盾论 《矛盾论》导读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导读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导读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导读

江泽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节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节选)导读

第一章中主要讲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以及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

第一专题物质观与第二专题实践观,两部分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及其实践基础。在这两个专题中需要了解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

2. 对实践唯物主义的了解(实践中介基础、实践基础论、实践物质基础论)3. 从“逻辑先在性”看哲学唯心主义(自在与自为)

4. 从“时间先在性”看旧唯物主义(非本质、非辩证、非能动)5. 哲学基本问题的产生及原因

6. 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朴素、机械、辩证历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问题探讨

7. 运动、物质、时空的关系(芝诺关于运动的四个悖论)8.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9. 对实践的不同理解(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建立的目的就是从主观上说明人类道德行为的客观性和必然性、马克思、毛泽东)10. 11. 12.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区分与联系)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表现(关系基础、生活领域、发展动力)

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直接现实性、社会历史性、能动性),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联系和发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2.联系的含义:事物、现象、过程及各要素之间 3.联系的特点:客观、普遍、多样性和条件性

4.联系与系统:部分与整体(五官争功,木桶与木板,1+1>2)

5.联系的观点方法论要求:(客观性、复杂性、系统方法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6.发展的实质: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自然界、人类及人类社会、人类的认识)7.发展的过程性:发展的实质都体现了这一观点

8.方法论:坚持辩证法的态度,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对象、特征、性质;三大基本规律、各对范畴)2.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

3.两种辩证法的关系(内容和本质、表现形式)4.总括矛盾规律的核心作用。5.矛盾及其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和外因)。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含义、复杂性、方法论意义、辩证关系)。

8.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1.质、量、度的含义(度是保持事物质的量的规定性)

2.质变和量变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

3.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4.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

5.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自我否定”、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扬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问题探讨

6.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十一)八

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来源、动力、目的和归宿、检验标准)3.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4.认识的主体、客体、中介及其特点

5.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反映、选择、建构(体现能动性)6.认识论的两条路线:反映论和先验论

7.从实践到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原因、条件)8.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原因、条件)9.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

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客观性(内容与检验标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2.真理是内容上的客观与形式上的主观的统一 3.真理与谬误的辩证统一(对立统一)

4.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真理观上的辩证法(基督教的绝对真理观和庄子的相对主义真理观)

5.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与可知性)

6.真理的相对性(主观性与程度<深度和广度>)

7.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8.价值的涵义(属性范畴、关系范畴)

9.价值的客观性(客体本身及其属性、主体需要的历史依据、主客体关系的结果)10.价值的主体性(主体中心尺度、主体超越性、主体层次的特殊性)11.价值的相对性(历史性和多维性)12.价值与价值观的区别(满足与评价)

13.价值评价的特点,形成合理的价值评价——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14.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真理与价值的同一性

教学影片:《我,机器人》Will Simith

十一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问题探讨

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部分。即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3.why?世界的客观物质性原理 4.how?实事求是

5.为什么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真理是具体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过程。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

6.原则和方法:(1)要坚持调查研究,反对“唯书”、“唯上”。(2)要认真改造主观世界,提高主体自身素质。(3)要有大无畏的革命胆略和勇气,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7.认识与改造世界:关系、根本途径、过程

第四篇:马原论文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有感

——小议唯物主义史观和共产主义之于我 摘要:

《德意志意识形态》(后称《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其中对于共产主义的阐述可谓入木三分,身为党员的我对于自己所信仰的以及要坚持终身的信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

马克思 意识 分工 唯物主义史观 共产主义

小议唯物主义史观

记得艾老师上课时候曾经问过一个问题:“人的意识又是从哪里产生的?”当时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不就是唯心和唯物的区别吗?”当我在忙碌的学业之余在图书馆静坐一隅,悉心研读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一部著作之后,我由衷地对哲学家,尤其是敢于批判的马克思一类的哲学家肃然起敬。既然全书主要是在批判唯心主义史观,那么我们就一定要先看清楚什么是意识,它的产生过程是怎样的。我谨在此略窥一斑。

“‘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马克思如是说。意识起初只是对直接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和个人之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起初的人类和动物没有区别,人和环境的联系是一种纯粹的隶属于自然的存在,我们的祖先“只能”(当然他们没有选择的想法,所以这里说“只能”也是有失偏颇的)屈从于自然,像羊群一般。后来的人类由于某种偶发(这种偶发是一种必然中的偶然,而绝不是神创的或者神赋予的)的原因开始用双手制造工具,直立行走来更大地解放双手,又由于生物学中进化的差异产生天赋的不同进而产生了分工,但这最原始的分工就像狮群中的等级一样或者像蚂蚁的分工一样,它是自身无法察觉的东西,是基因和反射构成了大部分的活动。“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形态》这样阐述,也就是说当人类由于新生产的需要,由于

新的物质关系的需要而诞生了语言和文字,人类才真正地宣告和其它动物的根本性不同:人类自发地启蒙式地察觉到自我和环境的联系。也就是说:只有达到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有意识的产生!这就是唯物主义史观的根基,看待历史一定要站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

马克思特别强调在记录历史的时候以及分析历史的时候要对当时的生产关系和物质条件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不能把历史事件孤立起来,那种把每个阶段的历史抽象成某种概念,并将前后概念加以联系,并限制在所谓的 “概念的自我规定”之中,而这种“规定”又从何而来呢?马克思毫不客气地说:“为了消除这种‘自我规定着的概念’的神秘外观,便把它变成某种人物——‘自我意识’”,更是讽刺道:“这些人又被看作是历史的制造者、‘监护人会议’、统治者。这样一来,就把一切唯物主义的因素从历史上消除了,就可以任凭自己的思辨之马自由奔驰了。”这是马克思对唯心史观哲学家们的直接批判。

《形态》一书认为任何历史事件本都就是应该由物质条件的某种变化引起的。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等促成的。我个人认为确实如此,真正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一定是某种物质上的东西,而不是在人们生活平静如水的一纸文章或者电光石火间的想法可以做到的,譬如“文革”,我认为不仅是意识形态的动荡,而必然是由于某种生产关系的变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发生变化,进而诱发的“革命”。当然,我这里并没有否定意识或者精神层面的东西对于历史的推动,只是在强调我认为的历史的源动力是物质的作用,是物质生产的矛盾而不是思想的火花在起主导作用,爱迪生发明电灯,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很重要,但是别忘了他尝试过6000余次试验。

共产主义之于我提到共产主义,非党员的同学可能会想到镰刀铁锤,或者建国初的样板戏中的英雄形象,或者说大家会谈论一些较为敏感的政治话题,但是最后不约而同地选择缄默,再者可能有同学会说一些关于理想社会的话题,然后最后说:“那只是一种愿景。”

不得不承认我自己对于共产主义的认识可能十分肤浅。此处姑且说一说我看完本书后的感想,期望寻求探讨。

共产主义绝对不代表暴力,共产主义绝对不代表严丝合缝的体制管理!所有的暴力,所有的体制,都是依存于某个发展阶段而存在的,是适应客观历史条件的结果。

“适应历史条件的社会才是好的社会。”艾老师曾说。《形态》一书对于这一点也做了很详细的诠释,而我们无法用具体的几个字眼就概括出历史的规律的原因,就在于唯物主义史观看待问题是必须把历史放在大的物质背景下的,当时的生产力,生产关系都是不可割裂的基本因素。马克思说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以及费尔巴哈等等,都是在试图总结出历史的概念并加以抽象,进而变成所谓的“自我意识”的产物,这些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是愚昧的,历史从来都不是脱离物质河床的飘渺银河,而是每一个能够吃饭喝水睡觉的人能够切身感受到的,它是物质的产物,而非意识的产物。

“迄今为止的一切革命始终没有触动活动的性质,始终不过是按另外的方式分配这种活动,不过是在另一些人中间重新分配劳动,而共产主义革命则针对活动迄今具有的性质,消灭劳动”,最后的字眼不禁让我心头一震!印象中的共产主义难道不是大家以劳动为乐吗?

不错!共产主义就是要消灭劳动,但这里要消灭的是人类不自愿的劳动,是被压迫的劳动。我们创造千千万万的物质,最后却成为它们的奴隶,受制于物质条件。解放全人类不仅是说让人们摆脱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真正的解放是人类不再被物质所累,不再因为分工的被动性,而让自己陷入生活的奔忙以至于忘记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最终的共产主义愿景虽然现在难以具体刻画,但绝不仅仅停留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真正的共产主义,人们面对的分工不再是由天赋以及社会地位所决定的了,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等同于为所欲为),这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解放!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後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形态》如是说。

我曾看过一部名叫《勇敢的心》的电影,其影片里所宣扬的自由思想让我难以忘怀,主人公带领苏格兰人民追求的不是官爵和土地,而是没有压迫和安居乐业。建国以来社会上存在一种“对于自由的恐惧”,大家“谈自由色变”,认为那是对集体主义的对抗而觉得是异端,但是其实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身心的自由(当然这种自由不同于滥杀无辜或者满足私欲,而是人们能够按照自己愉快的方式生活而且在社会关系中地位平等)。

消灭分工,实质上就是推翻私有制,让资源成为一种共同财富,这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也是建立在人类的知识和道德等意识层面的产物与物质发展成正比的基础之上的,这里我认为一定要让物质的每一次发展都开出“精神的花朵”,不要让物质疯狂地堆叠,却发现精神依然徘徊不前,以至于最后被物质发展拖垮,然后回到发展的起点。而我们改革开放以来也有很多这样类似的问题,幸福感不再停留在吃饱喝足,人们开始寻求物质之上的精神之花,游弋于物质之间只会陷入更深的空虚。我们必须让思想跟得上发展的脚步,不滞后,不空前,才能踏踏实实地向前走!

那么面对现在相对不自由的分工,我们青年人特别是清华的学子应该何去何从?

我想我还是不在马克思面前班门弄斧地提建议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已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马克思那样的人,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所描述的那样理性而又独立地选择职业和生活方式,更多的人可能还是会被生活慢慢推动着前进,而不是按照自己心里想着的方式,但是我们至少要保留心中的那份激情,在暗流涌动的世界握紧手中的桨,就算有上下的颠簸也不迷失方向。未老先衰地变得温和入世或许可以获得暂时的好处,但是距离心灵的解放却早已渐行渐远。

每个人都会死去,但不是每个人都曾经真正活过。如果说这世界上还有那么一部分人可以跟随自己的心灵和信仰而活,为什么不是你或者是我?难道我们永远活在惊叹和艳羡之中而在这之后过着自己例行公事一般的生活吗?

最后以马克思《青年》中的那段话作结和大家共勉: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感谢卡尔·马克思用铅字在200年后告诉了我一些或许我永远都不曾察觉的道理!

参考文献: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5年~1846年

马克思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1835年

第五篇:马原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黑体4号)

关于大学生崇拜偶像的调查研究

(题目黑体三号居中 其它均为宋体四号)

班级:12级工商管理 组长:徐永辉 201007020008 电话:***

组员: 郭鸿飞 201007020046 王晓龙 201007020048

李惠萍 201007020015 景婷婷201007020040 郝浩浩 201007020041 刘旭东201007020042 郜海礼 201007020050 史秋生201007020052 公鹏飞 201007020063

张昀辉201007020066 张

恒 201007020067 聂慧清201007020074 苏亚静 201007020009 英

杰201007020038

指导老师:王伟玲

实践时间: 2013年10月14日—11月8日 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程度的调查报告(黑体小三,居中)

(机制11-1班 李玉凤 刘志国 张国烨 等)(宋体五号,居中)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网络时代已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我国迅速普及来临。“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本论文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出发,重点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成长的正、负面影响。在揭漏网害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难问题,提出了预防性措施应的对策,特别是面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危害,应尽快使网络成为大学生寻找新的求知空间、开辟新的信息渠道和掌握高新技术服务的有益工具。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营造和谐的社会公德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宋体五号)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影响(黑体五号)

调查目的(黑体4号)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程度、影响方面及对策。(宋体小4)

调查对象(黑体4号)

安阳工学院、安阳师院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法(黑体4号)

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

(正文一级标题:黑体4号,其他标题均用黑体小4号,除标题外,均用宋体小4,行间距22磅;一级标题与上段加一空行)

本论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方法来分析并总结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结果显示部分人的时间都浪费在网络上,女生占50占%,男生占50%;从年级来看:大一占60%,大二占20%,大三占15%,大四占5%。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黑体4号)调查显示,网络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一)开凿信息渠道,广纳百川营养(黑体小4号)

根据调查情况得:对于问卷调查中的第5题有80﹪的学生认为网络可以广 2 开学生的信息渠道,获得营养。计算机网络的逐步普及,使得大学生能够从各种网络上获得千变万化的时代信息和人文科技知识。

(二)开拓知识视野,有所创造(黑体小4号)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问卷中的第7、14题有88.5﹪的学生认为网络确实开拓人们的视野。网络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它作为一个全新的事物进入我国,引发了创造性极强的大学生群体的极大好奇。

(三)友情互动,共同提高(黑体小4号)

网络最突出的优点是它的交互性(在问卷中的第5、9题有75%的学生都是这样认为的),网络既是信息的载体,又是媒体中介,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通畅。花样繁多的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情感驿站等使广大学子网民可以直抒胸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充分表达和表现自我,结交各种朋友,相互介绍经验,共同进步。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黑体4号)

世间的事物都有双面性,“祸福相随,利弊相生”就是事物的本质特点,网络当然也不例外。网络就像1条巨龙,它既带来雨水的润泽津润,又带来了暴风的肆虐,既撒下了文明又囊括来了文化垃圾。

(一)冲击了现存的道德规范(黑体小4号)

网络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温床,为许多不道德的行为提供了新的场所,网络的使用冲击了现存的道德规范

(二)影响学业(黑体小4号)

根据调查显示:针对问卷中的第2、4、7题有91.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影响了学业,其原因总结为,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一些大学生平时下午和晚上经常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真正在网上学习的寥寥无几。

(三)影响心理健康(黑体小4号)

不难发现在问卷中的13、15题中有42.2%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为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一些学生网上游戏或聊天时间过长,星期

五、星期六更是如此,学生因上网而不按时就餐。导致这些学生身心疲惫、神经生物钟混乱,精力和体力的透支,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极为有害。

三、分析与对策(黑体4号)

调查组认为,针对网络存在的问题,应具体分析原因,并采取以下不同的应对策略。

(一)对沉溺网络游戏者的原因探析(黑体小4号)

这一陷阱里跳,像朝圣者一般,那样 为什么这么多的大学生在网游上成为了迷途的羔羊,为什么不断地还有人往地一如既往,奋勇直前,为什么惩罚和约束会失效,如此种种皆有其因:

1.网络游戏本身的魅力(1)内在控制力差

(2)没有对大学生活进行系统的规划,缺乏人生目标和理想追求 2.学生自己的原因 3.学校的原因

(1)学校的管理和引导疏忽(2)教师的教学水平良莠不齐(3)课程设置与市场脱节

在对网络游戏进行客观审视,全面的评判,辩证的分析之后,我们可以知道它并不是主流观点所鼓吹的那样夸张,那样可怕,就算它是毒品,我们也可以很好驾驭,将其变为一种良药,鸦片本身是被作为一种药引进来,然而由于人们过度地使用,便成为了一个毁灭人的毒物。

(二)大学生网络问题的应对策略

1.从大学生自身这个主体入手,找出症结所在

(1)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高自控能力和信息辨别能力万事都有一个度,大学生玩网游亦然。

(2)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来防治玩网游成瘾,制定个人目标和规范日常生活。(3)加强大学生个人素养教育,提高思想防范能。2.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

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人生的目标恍惚,特别是没有崇高的人生理想,所以对许多现实的东西不感兴趣,精神空虚,缺乏人生追求。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努力创造辉煌的人生,对社会多做贡献。有了这样人生追求的大学生,自然就没有那么多网络问题了。

3.高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发挥心理咨询室作用,大力加强网络管理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健康地一代,是朝气蓬勃的一代”。既然大学生网络问题普遍而严峻,高校领导应提高对大学生网络问题的正确认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管理,研究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五、结束语

古往今来,我们的道德教育逐渐拓展为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主义事 业服务,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日益普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逐渐开辟出一条新途径。然而,网络就像阴阳之分一样,从出现之初就是矛盾的产物,一方面,网络为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信息渠道,拓宽了新的求知空间,极大地推动着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但另一方面,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网络游戏、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恋等充斥了大学生平静而纯洁的生活,大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痴迷忘返,无法自拔,网络毒瘾贻害一代,负面影响很大。这就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谢辞:衷心感谢小组各成员的辛勤付出,以及各网站及书籍资料的支持,以及被调查人员的大力配合。

参考文献:(黑体小5号)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98.(宋体5号)[2]何光主编.当代中国的劳动力管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395.[3]毛泽东文集:第六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4.[4]陈少辉.国有企业劳动就业体制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78.[5]毛泽东文集:第七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87.[6]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7.5 附:(宋体5号)

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问卷(宋体5号)

1.你的性别 A 男 B女

2.请问你经常上网吗? A 经常 B 不经常 3.你最早接触网络的时间?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 4.你每天平均上网的时间?

A半小时以内 B半小时至一小时 C一小时至两小时 D两小时以上 5.你上网花时间较多的几项?(多选)

A网游戏 B使用聊天工具,比如QQ、MSN等 C看电影、小说、D网上购物拍卖览各类新闻信息 F查阅资料 G下载各种资源 H专业课用 I其他

6.每次上网在QQ、MSN等聊天软件上的时间?

A不到半小时 B 0.5—1小时 C 1—2小时 D 2小时以上 7.每次上网玩游戏的时间?

A不到半小时 B 0.5—1小时 C 1—2小时 D 2小时以上 8.每次上网用来学习的时间?

A不到半小时 B 0.5—1小时 C 1—2小时 D 2小时以上 9.通过网络和别人交流吗? A经常 B偶尔 C不经常 D很少 10.平时上网途径?

A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 B去网吧 C学校的电子阅览室 D手机 11.平时上网都利用什么时间?

A上课时间 B空余时间 C晚上睡觉时间 D减少其他娱乐活动 12.你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吗? A 是 B 否

浏 E

组员: 郭鸿飞 201007020046 王晓龙 201007020048

李惠萍 201007020015 景婷婷201007020040 郝浩浩 201007020041 刘旭东201007020042 郜海礼 201007020050 史秋生201007020052 公鹏飞 201007020063 张昀辉201007020066 张

恒 201007020067 聂慧清201007020074 苏亚静 201007020009 英

杰201007020038

(宋体小4)

(空3行)

指导老师:王伟玲(宋体小4)

下载马原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原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原论文

    从中国高铁发展历程看全面振兴中国制造 财务管理1501 虞坤 201505171011 中国高铁走向世界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预备、过渡、发展。每一个阶段的跨越无不是经历了由量变到质变......

    马原总结

    马原总结 唯物论相关原理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马原学习心得

    浅谈学习《马原》的心得和收获 班级:商英二班 姓名:靳立聪 学号:20141208012004 当今社会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

    马原论文

    “美”是主观感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论文) 一、引言 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美‛来描述身边的事物。看到奇山异水时,我们说风景‚美‛;看到俊男靓女时,我们会说他/她长得‚......

    马原实验报告

    关于段子文化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存在哪些优点问题进行的详细分析 人们对于段子文化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人们既喜欢和接受这种文化,但却不喜欢吧这种文化传播。人们承认它存......

    马原调研

    齐齐哈尔大学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 以抽样问卷方式,调研选课同学对《原理》教学的意见与教改建议 学院: 哲学与法学学院 专业: 法学131 姓名: 胡斌 齐齐哈尔大学课程:马克思......

    马原复习资料

    一.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后果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

    马原论文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 姓名:李先明 学号:1116120221 任课教师:贾丹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分析 摘要 “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选修课必逃,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