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竹》教学设计
《写意画——竹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竹子的绘画方法及技巧。
2、初步学会运用毛笔体现竹子形态和结构,培养学生对绘画的欣赏及运用能力。
3、感受写意花鸟画的笔情墨趣,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1、竹子的结构特征。
2、竹子的绘画步骤。[教学难点]
1、竹子的生长规律及形态变化。
2、竹叶的浓淡变化。[教学方法] 欣赏
评述
练习[教学准备]
(师)电脑、电脑课件、教科书
(生)课本、美术作业纸、草稿纸、中国画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在讲课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有谁知道成语“胸有成竹”讲的是什么?(学生回答)
师:宋朝一个人特别善于画竹子,当时苏轼说他所以画得好,是因为他在动笔以前心里已经有了画成了的竹子模样,因此得“胸有成竹”之说,后来以“胸有成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有了计划。在这里也希望同学们今后不管做什么事都应先做到有一定的计划,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正好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画竹子。
二、讲授新课:
欣赏一幅竹子的图画,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描绘了竹子的哪几部分?(竹竿、竹枝、竹叶)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竹竿、竹枝和竹叶的特征及画法。
1、竹竿: 竹竿是一节一节的,认真观察图中同一竹竿的竹节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生:越往上越长)
因此,绘画时应一节一节的从下往上画,并且越往上的竹节越长,如果画成上短下长就不符合竹子的生长规律了。绘画时节与节之间留出小的空隙,竹节画完以后用浓墨勾画竹节之间的连接处,我们可以把连接处的形状看成一对单引号,这样画起来就容易了。画多根竹竿时避免平行。
2、竹枝
小竹枝竹枝生于节与节之间的连接处,上下竹节的竹枝左右交错生长,发枝处可生一枝也可生多枝,根据画面的需要而定,不要画的太乱,要交代清楚生长规律。
3、竹叶
竹叶是竹子的画龙点睛之笔,竹竿能表现竹的质感,而竹叶则体现竹的质感。我们可以把竹叶看成一组一组的。这四组竹叶可以用“
一、八、个、介”四字来概括,也就是把这四个字的每一笔都当成一片竹叶,并给予它一定的动态,将书写与绘画融为一体来表现竹叶的结构及动态。(图八)
表现茂密的竹叶时,开始要一组一组的话尽可能多画几组叶子片数多的而后在一片一片的加。用墨时要注意浓——淡、密——稀的变化,这样能体现竹叶的层次感。(图九)
4、绘画步骤的演示
师:现在同学们一定想马上就动笔,要想画好除了了解竹竿、竹枝、竹叶的特征外,还需要我们对绘画过程的仔细观察。不管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准确的表现某个事物。
问题:绘画竹子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
三、学生练习
通过以上的学习结合课本、大屏幕或生活中所见到的竹子描绘出你心中的竹子。练习中我们再播放一次绘画过程,同学们可以边看边画。(课件—音乐)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展评 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同时纠正错误。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对竹子的绘画完成的比较好,虽然有些同学还没有完全掌握其中的技巧,但是请你不要灰心,相信通过你课下的努力一定回做到成竹在胸。如果这节课能够刘给你一段记忆,或者一个思考,或者一个经验,甚至一个微笑的话,那我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谢谢大家!(
第二篇:竹石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是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配乐的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背诵《墨梅》。
2、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
二、回忆方法。
学古诗先理解什么,再理解什么,最后体会什么?板书:古诗
理解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三、讲解《竹石》
1、听配音朗读磁带。
2、指读注释,理解诗句。(让学生标出不懂的句子)
3、讨论重点词句。
(1)第一句中“咬定”是什么意思?
板书:咬定
(2)学生自己解释第一句。(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
(3)第二句“破立”是什么意思?“立根”是什么意思?
板书:立根
(4)学生自己解释第二句。(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
(5)第三句“坚韧”是什么意思?“千磨万击”是什么意思?板书:坚韧
(6)“咬定” “立根”指的是竹石的什么?
板书:竹石 特性
(7)竹石在什么情况下依然坚韧?
板书:历经磨难
(8)学生自己解释第三句。(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
(9)第四句“任”是什么意思?“尔”是什么意思?
(10)指导学生看挂图,理解第四句诗文。
板书:无论 多少
(11)学生自己解释第四句。(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12)竹石的特性好象人的什么精神呢?
板书:人 坚忍不拔
4、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竹石》
2、理解诗句,领会诗句中赞颂了什么精神?
第三篇:竹石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一、导入: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习古诗
学生自学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全班集体正音。
教师吟诗,学生思考古诗是写竹,还是写石?小组讨论。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站立,扎根。破岩:风化的岩石。磨:磨难。坚劲:坚定,强劲。尔:那。任:任凭。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青竹抱住青山一直都不放松,原来是把根深深地扎入岩石的缝隙之中。
经历狂风千万次的吹打折磨依旧坚硬如铁,任凭你地东西南北的狂风。
二、学诗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 石
郑燮
板书:
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第四篇:《竹影》教学设计
《竹影》教学设计
徽县四中
宋向阳
教材分析: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所选全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通过阅读,可以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
《竹影》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的一篇关于艺术启蒙教育的散文,本文是一篇意蕴清新、淡雅,字里行间充满灵动之美的散文。儿童的生活、心态是丰子恺的漫画题材,也是他文章的取材之源。正如他在《谈自己的画》中所说:“我企慕这种孩子们的生活的天真,艳羡这种孩子的广大。”本文就描述了一群孩子在月光下描绘竹影的故事。平常的生活小事却传递了一个大道理——童稚的游戏中蕴含着艺术和美。文中优美的自然景物、浓郁的生活气息、特有的儿童情趣,如同一幅中国画呈现在读者眼前。读罢文章,不禁让人追忆一段似水年华;咀嚼一味童趣之美;唤醒一缕童真之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字词,了解丰子恺及其漫画和散文作品。
2、能力目标: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品味全文生动而形象的描写; ③初步了解中国画的特点。
3、情感目标:①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②体会童稚的游戏中蕴含的艺术和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和美。
教学重、难点:
1、品味全文生动而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从游戏中领略国画艺术之美,欣赏中国传统艺术。
教方学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探究——延伸”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感观,让学生觉得语文课不仅有语言的文学美,而且有画面的艺术美,还有情感的愉悦美,觉得上语文课既是知识的获得过程,又是一种美的享受。
按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屏幕展示丰子恺两幅充满童趣的漫画,多媒体播放《数鸭子》的儿歌。)
看着屏幕上的漫画,听着儿歌,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那么同学们童年的时候都喜欢玩些什么游戏,请同学们玩一玩······大家觉得好玩吗?有趣吗?其实,游戏不仅让人感到乐趣,还能从中发现美和艺术!今天,让我们走进丰子恺的《竹影》,一起从游戏里,生活中去发现美、领略美吧!(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此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检查预习,考考大家
1、介绍作者;
2、检查字词读音及意思;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以考的形式检查预习,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节约了时间,还锻炼了学生快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体味美趣
1、体会天真童趣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在这清风明月的夜晚,我们几个小伙伴玩了什么?玩得有趣吗?找出文中体现小伙伴童真童趣的语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赏析。
小结:闷热的夏夜有了几个孩子,竟也变得意趣横生,小伙伴们的一举一动都能体现发自天性的童趣,感染得我们也快乐起来。
2、品味诗意美景
细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美、最富有诗意的字词或句子读出来,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品味赏析。(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讨论,派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品味了诗意美景,现在请同学们用欣赏的语气,深情地读出这诗情画意的美景。
(设计意图:七年级的学生还是孩子,这一部分的寻找和感受会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共鸣,会让学生发出会心的一笑,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会勾起学生对自己的童年的美好回忆;品味文章中优美的语句,是散文学习的重点,也是《课标》明确提出的要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让学生掌握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研读课文,初探艺术
在这样诗情画意的夜晚,我们兴致勃勃地描竹影,竟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然而这只是无意中叩响了艺术殿堂的大门,要真正迈进艺术的门槛,还需要一个懂得艺术、善于教育的人来引领,这个人就是爸爸。
1、爸爸独具慧心,及时抓住了孩子的灵感,因势利导地给他们讲解了绘画艺术的有关知识。从中你了解了绘画的哪些知识?
(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
2、请学生归纳整理,说说中国画的主要特征,及与西洋画的区别。(设计意图: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业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的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通过媒体的陪衬,学生的探讨总结,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强了语文课的容量。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对自己的终身发展也很有益。)
五、拓展延伸,走入生活
爸爸的话引领伙伴们进入艺术的世界,还使他们懂得如何欣赏国画。其实生活本身就充满美,充满艺术。一个闷热的夜晚,欣赏它,就仿佛置身电影中的一幕;一次游戏,观察它,也是一次美的发现。现在,让我们留心生活,你是否也能发现身边的美?或者你也曾经发现了美,创造了美?请同学们把它们写出来或画出来。
(设计意图: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这个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艺术和美,加强语文与生活得联系。)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写的很好,画得也很美。看来,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有时就蕴涵在孩子童稚的游戏中,或者我们的生活里。我们需要的只是一颗纯真的心,一双会发现的慧眼。虽然我们已经走过来整日游戏涂鸦的年龄,在不知不觉中也许无数次和艺术擦肩而过,但是我们还可以保住一颗童心,还可以培养一双慧眼。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童真的心,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一片绿叶是一首歌,一抹斜阳是一首诗,一场烟雨是一幅画。祝愿大家放飞五彩童年,拥有快乐充实人生!
七、板书设计
游戏 艺术 童心
趣 美 发现
(设计意图: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教授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教学反思
《竹影》的体裁是散文,为了教出散文的真、善、美我做了很多努力。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确立。该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篇幅较长,内容丰厚,要在一课时教授,难度很大,所以我认为应该略其枝叶而直取本根。这个单元所选全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通过阅读可以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又由于此文收入丰子恺的《艺术卷》而非《文学卷》,可见作者写此文的主要目的 是对孩子进行美育,所以我想在课堂上反复
体验童稚的游戏中蕴含着艺术和美。
其次是教学思路的形成。一堂课从头到尾,教学内容纷繁复杂,试想40分钟要把教学内容全都传授给学生,根本不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必然会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必然会肢解课文内容,必然会主次不分淹没教学重点,因此教学内容要大胆取舍,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恰当选择和剪裁,尤其在具体内容的设计上,要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因此,我从《竹影》主要内容入手,本文就描述了一群孩子在月光下描绘竹影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充满童真、童趣,有耐人寻味。孩子们的游戏在成人眼里也许不屑一顾,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由此我得到灵感,确立教学的主问题:平凡的月夜,普通的竹影,无意识进行的游戏究竟是因为什么变得美丽而生动?让孩子久久难以忘怀?为了使问题的提出既有分量又有较强的课堂操作性,我打算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童真童趣,品味诗意美景,最后悟出“艺术美”的真谛。最后,让学生留心生活,发现身边的美,或者把曾经发现的美,创造的美写出来,画出来。让学生放飞心灵,在向生活拓展中,使审美生活和审美心灵交融,感到世界处处美丽,生活时时润泽。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教材,又不能完全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引导学生由文本,由自己童年的体验引发新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
第五篇:竹影教学设计
《竹影》教学设计
执教者:王敏杰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优美诗意的语言,体会文章营造的清新雅致的气氛。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引导学会观察生活、欣赏生活,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神韵,在游戏中得到艺术体验。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优美诗意的语言,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教学难点
引导学会观察生活、欣赏生活,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神韵,在游戏中得到艺术体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一则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
2、“每日一论语”朗读。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了解“岁寒三友”:松、竹、梅。
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竹影”
3检查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问关于“丰子恺”---------名片夹。
“丰子恺(1898.11.9-1975.9.15)原名丰润,号子恺,字仁。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描述一下他的漫画和散文,初步了解其散文特点。
二、学习新课
探究活动一(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请你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要素)
明确: 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在水泥地上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画竹影的游戏活动,然后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体验国画的艺术美。
探究活动二(品)
月夜几个孩子在院子里乘凉游戏,他们玩了什么,怎么玩,玩得有趣吗?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2、3两段,看看他们几个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事?借此来体验童真童趣。
看(观察力、好奇心)a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将天空比喻成“一盏乏了油的灯”,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下沉,天色转暗的特点。
b“我把眼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细微,但有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 “一跳一跳”写出了霞光将消失的动态;
“不可挽救”形容夕阳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极其快的速度下山的情形,含有孩子眼中挽留和不舍,让人觉得贪玩的孩子,白天的时光是那么美好而易逝。
c、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变成短音阶了。
形象地说明太阳落山之后,月亮升起,院子里的光线由明转暗,天气由热转凉的变化。由暖色调转为冷色调,院子里的光景如同乐曲一般由热闹的“长音阶”转为冷清的“短音阶”。整句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
d、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这个比喻真是太有趣了。因为“青蛙”总是一蹦一跳的,而华明是个活泼机灵的孩子,一定也蹦蹦跳跳的吧。夏天的晚上是属于“青蛙”的晚上,把华明比作“青蛙”,既生动形象,又充满童真童趣。
做(想象力、模仿力)
a 用铅笔描画人影
b我们用木炭在地上描竹叶
小结:同学们都读得很细,闷热的夏夜有了几个孩子,竟也变得意趣横生(板书:趣),小伙伴们的一举一动都能体现那发自天性的童趣,感染得我们也快乐起来。他们哪来这么多有趣的想法,你认为都有哪些原因,为什么他们有这么多有趣的想法?
讨论:他们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强烈的好奇心、认真的观察,善于发现,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强的模仿力,所以能在大人不容易察觉的地方找到快乐。
探究活动三(得)
过渡:
1、孩子们不仅能从游戏里找到快乐,他们还能发现艺术,发现生活中诗画般的美。月光下竹子的影子是好看的“中国画”,在爸爸的引导下,你了解了哪些绘画的知识?
明确:a.管夫人和赵子昂是中国很有名的两大夫妻画家。
b.中国画中,竹子和马都是专门的一门研究
c.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
2、通过几幅画的不同,让学生感知二者的不同,从而了解中国画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中国画(写意)不注重形似,重神似,表现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
三、课外延伸(练笔)
童年是一幅画,童年是一首歌,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篇文。
高尔基曾说,童年是人生中最值得品味的一杯美酒。那么今天就请同学们试着艺术地体验一下自己的童年。
喜欢画画的,给童年生活画一幅画。擅长写作的,将童年生活写一篇文。爱好唱歌的,给童年生活写一首词。懂得写诗的,把童年生活写一首诗。
希望同学们走出课堂能够多留心生活,留住身边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