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苹果》评课稿

时间:2019-05-12 23:1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分苹果》评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分苹果》评课稿》。

第一篇:《分苹果》评课稿

本节课体现很多新课程理念,我感到最值得学习有以下特点:

1、巧妙地“设”趣,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愉快的心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通道。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在“趣”字上下功夫。如:在课的导入时,师生“对口令”学生学习热情异常高涨,每张小脸都洋溢着兴奋的表情,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课伊始,趣就生;在探索阶段,借助小熊为“分苹果”的画面引入教学,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分苹果、分学具,亲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课之中,趣渐浓;在巩固拓展时,设计过河、打地鼠、摘苹果等游戏活动,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下课了,学生还舍不得离去抢着说:“老师我来我来……”,课已尽,趣犹存。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2、大胆地“放”手,有效联手。

新课标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是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的学习方式。”本课让学生动手分,自主观察,列出合适的算式。当学生未发现减法时,教师及时点拨,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激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本课郭老师充分信任学生,大胆地放手于学生,激励学生勤于思考,自主地思考。教学中,教师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意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时空,教学中,无论是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巩固深化”,都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这样的交流讨论,是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进行的,因而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效率。

下面就本节课教学的实践谈点思考:

1、关注课堂生成。教师在备课时,应对一些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充分的预设,但我们面对的是有自己的知识基础、思考方式、活生生的人,有些情况并非我们主观臆测的,抓住课堂生成机智调整,成为教学一个亮点资源。但是郭老师面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并不能很好地处理、引导、回应。如:在本节课中,老师问:“共10个苹果一堆5个,另一堆有几个?怎么列式?”一个学生回答:“10+5=15”。这时老师逃避这个问题不敢充分暴露学生思想。赶紧另叫一个学生。本人认为应问问孩子这样列式的原因。不足之处委婉地指出。另外在引导孩子观察10的所有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后问学生发现什么。这题的设计是可以充分发展出学生的观察能力及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但老师叫一同学回答后没答到点上就草草收手。

2、丰富评价语言。教师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但评价语不够丰富,语气不够亲切自然有点着急。

第二篇:分一分评课稿

分一分评课稿

听了袁理平老师的课《分一分》,获益颇多,袁老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富有儿童化的语言,得当的板书,适时的激励语言都十分到位,教学环节。现从以下几方面具体叙述。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年级的孩子具体思维胜于抽象思维,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开头的观察小明家脏乱的情况能很好的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激励孩子们积极地献策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引出课题,把事物有规律的分开叫做分类。

二、动手操作,寻找分类的方法

一年级的小朋友喜欢动手,袁老师设计的小组分类后展示,充分的锻炼了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将孩子的分法展示在黑板上更激起了孩子的学习热情。请孩子说出分类的方法,让孩子自己总结,发挥了孩子的总结表达能力。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培养了孩子的协作能力。

三、探究新知

1、让学生对衣服进行分类,在期间强调番号的书写,很细致

2、出示不同种类的事物让孩子自己分类,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3、出示生活中超市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分类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在。

四、总结

让孩子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加强了对这节课知识的认识。

袁老师的课堂非常的有条理,但是还有一点遗憾:

1、课件效果不佳,但是课件制作还是很用心的。

2、结尾还有延伸的环节没有完成。篇二:分一分评课稿

《分一分》评课稿

《分一分》是西师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期第五单元《表内除法》的第一节课。“分一分”是除法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平均分”。这部分主要有3个例题。例1重在突出平均分;例2突出了按每份数把东西平均分;例3突出了按份数平均分物体,这种分法通常采取每次按份数放入的物体是同样多来分。我认真聆听了实验一小汤老师执教的《分一分》这节课,产生了很多的启迪与思考。下面我就谈谈听课后的一些体会:

1、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充分发挥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一开课,汤老师便抓住儿童心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呈现一个《猴妈妈分桃》的童话故事,让学生身临其境。童话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能在童话故事里得到满足。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整个调动起来了。随后,汤老师又利用了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如分葡萄、分铅笔、分包子等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充分感知“分”的过程。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突破难点。

“平均分”这一知识,虽然学生在生活中碰到的机会很多,有了粗浅的接触,脑海中也有浅略的表象,但是还没有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要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纵观汤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方法,从例1到例3,她几乎都是以操作法贯穿始终。让学生主动参与具体“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实现学生的认识从“感性—理性”逐步抽象、逐步发展。教学例1时,她让每位孩子分一分,全班合起来有3种情况,在这3种情况中找出一种特殊的分法即“平均分”。同时借助直观的媒体演示,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充分感知、直观形象看清平均分的过程,明白每份同样多,才叫平均分。然后趁热打铁,她通过练习一道关于平均分的判断题,巩固刚才建立的“平均分”的概念。教学例2时,她首先让学生明确要分的总数是18串葡萄,然后用学具代替葡萄在同桌之间分一分,并将结果贴在黑板上,方便展示。当学生呈现了多种分法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分的结果进行排列,引导学生去感受数学中有趣的变化现象,总数18串葡萄不变,每盘放的串数越多,盘数反而越少。尤其教学例3她让学生在小组内利用“平均分”意义进行分配,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出了几种不同的分法:依次一个一个地分、依次两个两个个地分、三个三个地分??在反馈的信息对比中学生明白了有几种不同的分法,这时汤老师利用二年级学生已有的乘法基础和学生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不失时机抛出一个带有激励性和竞争性的问题“还有其它的方法吗”,学生的情绪高涨,积极思考,从反馈的信息中可以看出达到了预设目的。在整个分的过程中,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例3让学生在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活动中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意义。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求知的内驱力,而且使数学问题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使得平均分的概念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概念的目的,更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新知与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融情感教育于教学之中。

在猴妈妈分桃的过程中,老师把团结友爱、孝敬长辈的品德教育融入教学之中,体现了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4、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体。

在让学生动手分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想怎么分就怎么分,并让学生说出分的过程与方法。在叙述过程中,老师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的规范表达。

总之,汤老师的这一节课上得比较成功,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也有一些值得大家推敲的地方:

1、教学评价尽量多元化。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堂评价,不仅是对传统甄别式评价的变革,更是对我们老师教育教学理念的的提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对善于倾听、乐于合作、虚心接受等学习方法与品质作有效的引领,并给予积极、真诚、灵动、多元、具有个性化的评价来丰富学生的生命,这样枯燥的“知识课堂”就更具人文思想。

2、练习设计如果能更新颖,更有深度就锦上添花了。

以上仅是我们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如有不妥,请各位专家、领导批评指正。篇三:《分一分(一)》评课稿(一)》评课稿

《分一分

《分一分(一)》评课稿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学会分数的读、写,从中感受分数与平均分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教具学具准备:

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纸片若干,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板书:平均分)

3、思考:用各种方式表示一半或半个?

4、引入1/2。了解知道像1/2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吗?(板书:分数)

【评析:课始,教师创设了孩子们感兴趣的游玩活动场景,从平均分食物出发:即从分多个物体(分整)到分一个“月饼”(无法得到整数),从而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感到学习新知的必要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进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1)理解1/2的意义(图文结合)

(2)折一折,用长方形纸做出它的1/2。a 独立操作。

b 展示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3)判断,哪个图形可以用1/2表示

(4)走进生活中的1/2(脸谱,火锅等)

2、认识1/

4、2/

4、3/

4、4/4。

(1)折一折,用你喜欢的方法,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呈现4种不同折法)。

(2)涂一涂。a 将其中的一份涂上喜欢的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1/4)。将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2/4)。b学生动手,将正方形纸的三份涂上颜色,反面标上分数(3/4)。3„ „分子

板书: „ 分数线 读作四分之三 4„„ 分母 c 如果将所有的4份都涂上颜色,那么就涂了整个正方形

纸片的(4/4)。

(3)展示交流。

通过以上操作与实践,你能说出1/

4、2/

4、3/

4、4/4表示的具体意义吗?

3、学习分数各部分名称和分数的读、写。(1)你发现一个分数由哪几部分组成?(分子、分数线、分母)(2)一个分数应该怎么读?(3)你认为分数该怎样写?(注意,先居中写出分数线,再写分母,后写分子)

【评析:本环节,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是以平均分为基础这一重点,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的空间与条件,引导学生从操作学具入手,使其通过操作和观察,把对知识的思考与学具的操作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初步建立“分数”这一概念。当学生通过分“正方形纸”发现1/2的存在时,教师紧接着安排了在其他事物中找1/2,让学生走进图形,经历从图形表征到符号表征的过程。如让孩子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形式来表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脸谱、花瓶等图形的一半,体会1/2不仅可以表示半个月饼,还可以表示半个长方形、半个脸谱等许多物体,很自然地使学生体验、感受到分数的形成过程。并通过比较表示一半的共同点,体验“平均分”、“分2份”、“取1份”的特征,逐步地进行抽象,进而在进一步理解1/2含义的同时,在学生基本建立起分数概念后,老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智

慧,“创造”自己喜欢的分数(1/

4、2/

4、3/

4、4/4),这一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操作实践的空间,也留给了他们足够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他们都能在动手、动口、动脑等有序活动中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促其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每个学生的参与愿望得以满足,每个学生的思维潜能得以释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在知、情、意诸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

(三)巩固练习

(1)小练笔。(分数的读写)

(2)说出每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含义。如:1/7表示把一段绳子平均分成7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根绳子的1/7。

(3)巩固与应用(完成练习1、2、3题)

【评析:练习设计凸显了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最后拓展练习,启发学生联系实际举例,找出身边几分之几的分数,体验几分之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样在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的同时,也逐步使学生养成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学习习惯。只要你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用分数的眼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分数。】

(四)组内讨论。比较1/2和1/4的大小(吃西瓜情景),动手折圆形纸,交流发现的规律。

(五)考眼力,各图形占正方形的几分之几。篇四:《分一分(一)》评课稿

《分一分(一)》评课稿

陈东云

今天,我听了涂老师上的《分一分》一课,课始,涂老师创设了孩子们感兴趣的游玩活动场景,从平均分桔子出发:即从分多个桔子到分一个“桔子”(无法得到整数),从而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感到学习新知的必要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进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讲授新课这个环节时: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是以平均分为基础这一重点,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的空间与条件,引导学生从操作学具入手,使其通过操作和观察,把对知识的思考与学具的操作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初步建立“分数”这一概念。当学生通过分“正方形纸”发现1/2的存在时,教师紧接着安排了在其他事物中找1/2,让学生走进图形,经历从图形表征到符号表征的过程。如让孩子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形式来表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脸谱、花瓶等图形的一半,体会1/2不仅可以表示半个月饼,还可以表示半个长方形、半个脸谱等许多物体,很自然地使学生体验、感受到分数的形成过程。并通过比较表示一半的共同点,体验“平均分”、“分2份”、“取1份”的特征,逐步地进行抽象,进而在进一步理解1/2含义的同时,在学生基本建立起分数概念后,老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自己喜欢的分数(1/

4、2/

4、3/

4、4/4),这一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操作实践的空间,也留给了他们足够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他们都能在动手、动口、动脑等有序活动中 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促其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每个学生的参与愿望得以满足,每个学生的思维潜能得以释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在知、情、意诸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

在处理巩固练习时方面:教师的练习设计凸显了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最后拓展练习,启发学生联系实际举例,找出身边几分之几的分数,体验几分之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样在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的同时,也逐步使学生养成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学习习惯。只要你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用分数的眼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分数。

在本环节时,变师“讲”为生“谈”,让学生自主反思学习活动,不仅引导学生反思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重视对数学学习方法、学习情感的反省。总之: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本节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为学生创造了主动参与的条件,并积极引导孩子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大量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亲历由动手操作做分数——自主探索找分数——合作交流说分数,将静态的知识改变为动态的研究,让每个学生体悟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其在自主参与的活动过程中,有效地完成了对知识的构建。篇五: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分一分评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分一分

(一)点评稿

本节课中,李华老师紧扣“五步尝试”教学环节,层层推进,步步提升,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一点也不淡化教师的主导地位。下面我来谈一下本节课给我感受最深的几个方面:

一、李老师紧扣本节课的核心,以“平均分”引入,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从而引入新课。

二、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在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分数的形成过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

三、练习的设计凸显了层次性、针对性。

四、学生不再是课堂上的“听客和”“看客”,而是让学生做回课堂的主人,亲身参与课堂的探索活动。

下面谈谈我个人的几点想法:

一、如果学生能对分数各部分的意义理解更深刻一些,想必这堂课会更精彩!

二、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分子和分母的具体位置,这样的话,学生就不会出现像“”这样的分数了。

第三篇:分桃子评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桃子》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1、教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综观全部教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百以内的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二位数乘法,这为本课教学提供了知识铺垫的思路孕伏,而本课教学又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奠定基础,因而本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教材创设了猴子两次分桃子的情境,第一次2只猴子平均分48个桃子,这题中十位上的数能被2整除,这个内容在第一单元口算除法中学习过,在这里主要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以及竖式中每一步运算的意义。第二次是3只猴了平均分48个桃子,十位上的数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竖式计算,教学时要组织学生用学具动手操作,并做到操作与思维的有机结合,真正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与算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因为这是能正确解题的关键。而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又较少,在教学中,应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悟竖式的计算方法。

2、学生:小学三年级学生充满好奇心和对数学学习的激情,但他们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以及生活经验的缺乏,很难只通过课本和教师的直接讲授来学习,他们天生好动,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多通过直接体验、亲身实践来积累经验,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会全身心投入,他们是由兴趣而进入学习过程的。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中心任务,所有教学环节都是为此服务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根据这一要求和本节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①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②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和方法应由学生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做数学”,本节课教学中力求体现:

1、建立新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2、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由“学会”变为“会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紧密联系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实际,使数学生活化、活动化,重视学生学习经历与体验,强调在过程中理解与发现。

三、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征和现有知识水平,为了更好突出 重点,突破难点,实现上述三条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谈活法、讨论法、练习法、发现法等多种方法交叉进行,并灵活恰当地运用电教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让他们多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多种感知觉都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只是在学生探究知识的本质处适当给予点拨启发。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采用设疑问难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积极而有效地投入学习活动。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故事导入,激情引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及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让他们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一种爱好、一种追求。小学生对故事都很感兴趣,本环节把教材主题图编成小猴分桃的童话故事,创设这一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入,用小动物作为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境界,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

2、自主探究、理解算法

出示课题后,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看到这样一个课题,本节课你想学到些什么?打算有怎样的收获?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确定,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老师硬性规定的,而是学生根据自己原有基础提出来的,自然会为达成目标而努力,从而在各自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探究算法时,先让学生用自己想用的方法进行尝试计算,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曾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让学生自己把要学习的东西“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东西告诉学生。刚进入这样除法竖式的学习,并且第二次分桃时,十位上的4又不能被3整除,对于学生来说,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探索性,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这时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在个别思考之后进行小组合作,并注意加强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交流反馈,自然体现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这里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创新,学生在交流反馈时,教师适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学生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他们的心中唤起自豪感。实践证明,注重激励和发展的评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具有极具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自信人格的重要途径。

交流反馈后,面对多种算法,这时让学生说一说你最喜欢用哪种算法,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这种算法的优点,进行算法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与做法,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往往正是创新思维的萌芽。

3、巩固提高,合理迁移

练习既是信息反馈的手段,又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措施。为此本环节安排了练习教材中的两道习题,第一题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合理迁移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第二题更贴进学生生活。这样安排练习,有层次、有坡度,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符合课标对练习的要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

4、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与生活应当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源于实践,高于实践,而又用于实践,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生活。在本环节,引导学生发现今天所学内容在生活中的用处,把数学融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到数学的价值,并启发学生从数学角度思考他们生活的世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5、反思总结,适时升华

课堂小结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学生自我反思的一种极好的机会,这里引导学生总结、提高,并通过反思悟出新的数学问题,继续进行探究活动。另外本节课还注意到板书内容的条理性、概括性、整体性、直观性等。整节课贯彻愉快教育精神,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还产生了积极的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师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年级数学《分桃子》教学设计

作者:吕怀英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728 更新时间:2007-11-13 10:40:4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五册第54—56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同学们,你们会分桃子吗?猴妈妈有48个桃子,准备每个篮子放10个,猜一猜,拿4个篮子够吗?

1、指名用竖式板演:6÷3,18÷6,其余的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做。

让学生说一说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

2、口算:48÷4 480÷4 指名任选一题说出口算过程。

刚才同学们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出了得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笔算的方法。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师:智慧老人看大家这么认真,他可高兴了!他给大家带来了一副图。(出示情境图)。师:小猴子想吃桃子,同学们观察一下,他们碰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对图意的理解,然后汇报。)

(学生可能会说:有两只调皮可爱的猴子,想分掉48个桃子;为了公平,这两只猴子必须分得一样多,也就是必须平均分。)(1)、提出问题。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可能会提出:48个桃子要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几个桃子?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师:该怎样列式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8÷2(2)多种方法尝试解决。

师:下面同学们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研究它。我们可以摆一摆,也可以直接算一算。

(学生可以摆小棒,可以在练习本上计算,可以??)

(3)请学生说过程。

(每只小猴先分到2捆,又分到4根,也就是24根;口算,先算40÷2=20,再算8÷2=4,最后20+4=24;列竖式??)

(4)分析竖式过程。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列竖式的方法,顺势引导学生说出过程。

学生独立尝试中我认为大部分的学生竖式计算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所以在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过程中,老师应该特别把错例举出,再利用错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在这样的修改过程后,最后呈现出正确的算式,我觉得这样更水到渠成,也更能加深学生对除法竖式计算更深刻的理解。师:你能把自己的想法给大家说说吗?

(因为40÷2=20,把2写在十位上,8÷2=4,把4写在个位是,2×24=48,所以48÷2=24。)

教师板书竖式。

2、情境延伸,自主探索。

(1)由情境提出问题。

师:这两只小猴对同学们想出的办法非常满意,正要按这个办法来分,这时又跑来一只猴子,(师在情境图是再贴一只猴子)它想干什么呢?引导学生列式。

(2)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动手分,边分边思考,把48平均分成3份,应该先怎样分,再怎样分?跟军分的过程,试着列出除法竖式。

(学生开始动手分,边分边想,并不时在纸上画一画。)

师:大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根据分的过程,你在怎样列出竖式的,并选出小组发言人,代表你们组发言。学生汇报过程。

这里老师特别要注意学生对十位上的余数,是如何分析的,如果学生没有写下来,或在表述上不明确,老师要注意引导发现。

3、总结归纳计算方法。

师:观察黑板上的竖式,都是先从哪一位除起?(十位)

师: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去除时,商要写在被除数的十位上,如果用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去除,商要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师:笔算时,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教师总结。

同学们,你们这节课学会了什么啦 ?谁能说说? 《分桃子》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本节学习两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

(三)位数的笔算除法;本节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回放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48÷2,学生很易口算出结果,但对于竖式却不能正确理解和正确计算,学生在尝试用竖式计算时,有以下几种写法,而且这些错误在后续的几节课的学习中,反复出现,非常顽固,很令我头疼。

错误分析:学生对这种竖式的抽象写法不理解,对其过程和笔算顺序也不理解,更不熟悉,是一种机械的模仿。

反思教学:

(1)在教学过程中将具体的操作和抽象的算式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师要重视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笔算除法的顺序:我们分桃子的时候,第一次先分4篮,每个猴子得2篮,在竖式中,也就是先除十位上的4,4个十除以2得2个十,把2写在商的十位上,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写在48的十位的下面,4-4=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再分8个,在竖式中8要落下来继续除,8除以2得4,每个猴子分到4个,在商的个位上写4,再用除数2去乘4,积是8,表示从被除数里又分掉的数,写在落下来的被除数8的下面,8减8得0表示全部分完。

(2)在学生解决问题,掌握算法之后,引导他们进行归纳、比较、置疑,能够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同时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用竖式计算时,就要注意第一次商后,十位上是不是还有余数,就要把这个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计算。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及时归纳:笔算时,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一位一位地除,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这里可以用学生喜欢的小歌诀让学生记住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法则:笔算除法从高位起,除数一位商一位、除到哪位商哪位,每次只能除一位、除数当姐余当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补充下面的歌诀内容:“一位不够看两位”。“不够商1,0占位”。

(3)反复练习,放慢进度。按教材编者的意图,以上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而我认为本内容适合两课时完成,可以这样划分内容和目标,第一节课只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一位数,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写法、每一步的意义及过程,以及除法竖式计算与加、减、乘法竖式计算顺序的区别。第二课时再研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三位数,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在竖式计算中第一次商后,十位上还有余数的处理方法,并进一步让学生熟悉笔算除法的顺序和过程。

(4)课前要复习运用乘法口诀口算除法、表内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及每一步的意义,这些都是本节课的学习基础,对理解本节课竖式计算有帮助。如课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9÷2 18÷5,让学生回答每一步表示的意义。15 这个15怎么来的?表示什么?篇二: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桃子》说课稿 陕西师范大学大兴新区小学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 分桃子 》说课稿

贾 荣

《分桃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分桃子》。p54

2、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

方法。是在学生已掌握百以内的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零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奠定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呈现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新课标下计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能够计算,而且要让学生

在情境中引发思考、解决问题。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

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具体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在探索中提高能力、积累经验,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

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列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竖式中的每一步算理。

三、说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和方法应由学生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做数学”,本节课教学中力求体现:

1、建立新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2、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由“学会”变为“会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紧密联系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实际,使数学生活化、活动化,重视学生学习经历与体验,强调在过程中理解与发现。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基于学生有了一定的除法计算的相关基础,和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生长点,在教法上导入时利用故事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在探索时先采用直观的方法,借助实物模型来分桃子,认识算理,形成初步印象,进而在自主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采用引探教学法,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路人。在学习活动的形式上,又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希

望,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正是由于满足这种基本的心理需求,以及知识探索的要求,我在算法的掌握上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算理认识上采用合作交流,强化理解。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老师今天就带着大家去花果山里转转吧。”多媒体出示,猴子分桃的情境图。

【设计意图:利用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同时从知识的角度讲,以知识的生长点为切入点,在激趣的同时,引出了问题,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法

“2只猴子怎么分48个桃子?”问题引出以后,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紧接着安排了借助直观的小棒探讨“48÷2”的算法。这一环节我分两个层次进行:

第一个层次“自主探讨、认识算理”。在这一环节的探讨中,我准备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来展开。全班分为两大组,第一大组发48根零散的小棒,第二大组发4捆10根和8根零散的小棒,让两大组学

生把这48根小棒通过动手操作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子,看看哪组分的快。

通过竞赛,肯定第二大组的速度快,那么慢的组就有意见,他们会感到游戏不公平,接着追问大家都是48根小棒为什么游戏会不公平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突破除法的算理。为后续的算法展示奠定基础】

第二个层次“合作交流、寻求算法”。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把刚才分小棒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在这一环节的探讨中,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并完成对笔算除法(列竖式计算)的基本认识与理解。在这一环节的安排上,从教学的意义上讲,符合课改的精神和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即面向全体学生。因为交流算法对他们来说有机会参与,也有能力参与。在认识算理时,让能力强的同学说一说十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个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这种把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来发挥他们的优势,正是考虑到个性的差异。【设计意图:在这一大环节中我基本上是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在过程的安排上第一,操作体验、直观感知。学生通过摆小棒来体验分法,这样达到对“48÷2”的直观认识。第二,小组合作、探讨算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作用,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并从中择优,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篇三:分桃子说课稿

“分桃子”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分桃子。我准备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预设效果评价等六方面进行陈述。

一、先教材

分桃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是学习除法意义的概念起始课。对于除法意义的教学,北师大教材进行了独特的处理,如通过分桃子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从“随意分”到“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并在操作活动中体验物质分配的“公平性”和“平均分”的必要性。本节课的学习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除法的意义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按照以下三个维度确定的: 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随意分”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力目标:让学生连一连、圈一圈进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分一分的教学,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建立平均分的概念。难点为:感知“平均分”还可能

有剩余的情况。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习近平均分之前,不了解平均分的概念,但不等于对平均分的认识是一张白纸,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除法已有了一定的接触。如:让2个小朋友自己去分4个苹果,往往在公平的基础上会每人分2个。这就是已有的生活经验。我们教师应根据学生这一认知规律组织预设本堂课的教学活动。

三、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教法上,我紧扣生活实例,优化结合采用合作交流法,探究发现法、快乐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学法上尽可能突出4点:

1、问题让学生自己在情境中提出。

2、问题解决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

3、知识结论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

4、学业让学生全员参与评价。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

节:

(一)创快乐情境,激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新课伊始,我出示4只

蓝衣服小猴和2只绿衣服小猴一起拔河图,创设“你认为这场拔河比赛公平吗? 要 想做到公平,怎样分?”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初

步感受平均分的公平性。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得出:每组3只小猴,每组小

猴一样多,比赛才公平。这样的导入引发了学生的冲突思考,抓住了学生知识的临近区,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出示桃子图片,并贴在黑板上)(并板书 课题:分桃子)

(二)探知识起源,悟“平均分”公平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生活中平均分的必要性和公正性,我先让学生解决“8个

桃子,分给2只小猴,每只猴子可能吃几个桃子呢?”这个问题。让学生用圆片

代替桃子动手分一分,再全班交流展示8个桃子随意分给2只小猴的不同分法,(屏幕出示7种不同分法)让学生感受随意分法的多样化。再提出现实的公平

问题:怎么分2只小猴都会满意?让学生产生思维碰撞。学生通过交流逐步感悟

到:只有每只小猴分得一样多,也就是8个桃子每只小猴分4个,这种公平的分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充分经历了数学思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

能力的发展。

(三)梳知识结构,说“平均分”意义。

为了突出重点,让学生清晰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学生自主交流得出两只小猴

平分8个桃子,会让小猴都满意后,我及时引导学生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每份

分的一样多的这种公平的分法就是平均分。(板书:一样多、平均分)

上述过程体现了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开而弗达”。

(四)构数学模型,显方法多元

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能仅仅是“教教材”。通过对教材的反复斟酌,我大胆进行教材处理,删除小狗分骨头的教学内容,将给小猫分鱼改变分鱼的数

量,由小数到大数,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完整性。12条鱼分给4只小猫,要每只小猫分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吃几条?该怎

么分呢?学生用小棒代替鱼在小组活动分分看。然后小组汇报并展示不同分法。并注重让学生相互进行评价,分享合作成果。

分法有:(1)一条一条分。

(2)先每只小猫分2条,还有剩余,每只小猫再分1条,每只小猫分3条。

(3)3条3条分,每只小猫分3条。

假如是20条鱼怎么分?30条呢?60条呢?让学生感知先分大数,再将剩余的依次分,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和灵活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学生发展性学习起到

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用数学知识,解生活问题。

1、这儿有几双筷子?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平均分.2、平均每盒放几枝铅笔呢?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3、20个圆环可以拼成多少个五环图呢?设计意图是按每份指定个数进行平

均分。同时我结合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及时进行德育渗透。

4、说一说,找一找,用平均分提一个数学问题。这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

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整个练习设计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目标只有

一个:巩固新知、学以致用!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言简意赅,一目了然展示了平均分的概念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 有利于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使之成为一个浓缩的教案。

六、说教学预设效果评价。

整堂课,我注重让学生经历并感受的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中掌握知识,再加上课堂生成的灵活变通。我想,这节课的教学预设效果一定是成功的!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粗浅构想,如有不成熟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8 4 一样多

平均分 4篇四:分桃子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

《分桃子》说课稿 浮梁一小 鲍媛

一、说教材(出示课件1)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分桃子》。《分桃子》这节课出自北师大版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中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本课时是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所以,学生对除法意义及平均分意义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后面的学习。二年级的学生有着好奇、好新、好动的特点.因此,在学习本课时时,通过开展大量“分一分”的活动,为学生认识除法的意义打下认知基础.二、说教学目标(出示课件2)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能力目标: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情感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经历与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出示课件3)根据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重难点定为: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中。教学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

四、说教法、学法(出示课件4)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发生于主体,也不发生于客体,而发生于联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活动中。因此,在本节课中,在教法和学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老师着重为学生创设情境,并适时点拨,要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生重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习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数学。

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 圆片 小棒和气球

五、说教学思路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新、好动的思维特点,创设故事性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让生动的故事情境去吸引学生,唤起学习兴趣。我采用了故事激趣引入的方法。

1、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引入

在大森林里,住着一些可爱的小动物,小朋在们,你们想认识他们吗?(想)今天,老师就帮你们请来了一位。你们瞧,它是谁?(小兔)小兔今天看起来特别高兴,你知道为什么吗?原来,今天小兔要过生日了。他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party。你们瞧:都有谁来?(两只小猴、四只小猫、三只小狗)。小兔非常热情,拿出了动物们最爱吃的食物来招待:有桃子、小鱼、骨头。可是小兔遇到一点困难,这么多食物该怎样分呢?同学们,请你们帮它分分实物吧。

(二)、实际操作,体会平均分

创设有效的情境,注重操作的层次性。整个新授都是在一个故事中进行。三个动手操作的活动,不露痕迹地串成一个美妙的故事。在具体展开新课的时候,我将按照以下的三个活动来进行教学。

活动一:八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

1、我让学生帮两只猴子分8个桃子。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小组合作交流,能说出多种方法,其中有随意分,也有平均分。也就是两只猴子分别得到1个和7个、2个和6个、3个和5个、4个和4 个。只要学生能说出来,这些方法都可以。进而我又引导学生,可是两只淘气的猴子都想多吃一点,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满意?为什么?学生们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每只猴子吃4个,因为这样分2只猴子同样多。

通过学生回答体会“同样多”、“一样多”。这样不仅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应该平等对待和尊重每一位客人,进行人文教育。更重要的是为下面揭示平均分的意义起了很好的铺垫。

活动二: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 通过分桃,小朋友们分给了两只小猴一样多的桃子。现在,小兔手上有12条鱼,请你帮他分给4只小猫,要求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条。根据题目要求,必须将小鱼平均分给四只小猫,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说一说,知道四只小猫要分得同样多。讨论交流后,学生说出分的过程。分完12条鱼后,我抓信时机,将分桃子和分小鱼进行对比,让学生体验到平均分和随意分的区别,从而感觉平均分的特点,通过对比法教学得出平均分的含义是:把一些东西,分成每份同样多或一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再让学生用平均分去说一说分鱼的过程。

活动三:18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

小朋友们,小狗看到小猴和小猫吃的那么香,小狗它也着急了,于是叫了起来,小兔急忙拿出18根骨头来招待它们,要平均分给三只小狗。这个活动是让学生在独立完成,通过平均分鱼、平均分桃后学生很容易就能完成。完成后我让他们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来强化本节课的重点。

设计以上三个活动的目的在于:在课堂中创设操作性情境,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练习,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演示,获得学习成效。(我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形象地感知“平均分”,再由教师小结,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最后,由学生进行练习反馈。这样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动手操作“平均分”活动的设计,即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最后,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操作,同桌合作等形式的交流方式,初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三)、挖掘教材资源

练习的第四题,是一个气球的情境,我选出本节课中表现最出色的4个小朋友,拿出9个彩色的气球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体会有剩余的平均分,这时用气球作为分的原物,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能有半个,所 也能比较有效地突破平均分也有剩余这一难点,如果用其他的材料比较难以讲解。这里,我用实物和真人进行分,这样学生有了以上基础,能很快分出每个小朋友得2个气球,我立即问学生:还有1个气球给谁呢?为什么不能给?让学生知道,这剩下的一个分给任何一个人就不是平均分了。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有剩余的平均分,还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教材上有的资源,我也充分利用,让实物分完后再到书上用连线的方式进行强化,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设计以上环节的意图是:《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我让学生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等形式,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性的问题,培养数学能力。让他们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四)、总结:

1、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2、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四: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采用了形象直观、重点突出、简洁明了的板书设计,把平均分,一样多,同样多提出来。得出结论: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一样多的方法就叫平均分。张贴分桃子的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直观、明了,进一步体现平均分的含义。这样的设计仅美观、简洁,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本文的知识重点一目了然。

分一分篇五:《认识平均分》评课稿

《认识平均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组 高丽伟

本周四有幸听了梁振洪老师老师上的《认识平均分》,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梁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⒈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平均分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梁老师从学生熟悉的“分成”入手,先让学生思考“可以怎么分”,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这么分公平吗”,逐步引导学生明确“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教学中,梁老师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安排小猴分桃子、熊猫分竹笋、小兔分萝卜等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⒊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梁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第四篇:二年级分苹果

二年级《分苹果》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分苹果”的具体情境与操作过程,认识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通过具体操作或画图的方法解决一些平均分的简单问题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的过程,感受合作与分享的愉快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 难点:进一步体验平均分

四、教学策略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淘气家里来客人啦,妈妈准备了一些苹果招待客人,要淘气把苹果分一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帮淘气分一分苹果好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生活情境引出教学内容,将问题形象化,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二)自主探究 出示“分苹果”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

从这幅图当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按份数分,每份有几个(1)布置任务活动

任务要求:用五角星代替客人,圆圈代替苹果,将苹果公平的分给客人。(2)学生活动,画一画

学生在算术本上画,教师巡视了解情况(3)反馈交流

方法一:1个1个分,分了4次,最后每人分4个苹果。方法二:2个2个分,分了2次,最后每人分4个苹果。

方法三: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分,分了1次,最后每人分4个苹果。3.按每份4个分,求份数(1)问题情境

可是这些客人都吃饱了才过来,大家又不想浪费,打算把这些苹果带到福利院中去送给老爷爷老奶奶。(2)分析数学关系

苹果总共有12个,每4个装一袋,需要几个袋子?(3)学生活动,分一分

学生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了解情况(4)交流反馈

每4个放一堆,一共分了三堆,说明要3个袋子。【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和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过程、结果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比较,发现异同点

(1)相同点:都是把12个苹果平均分,每份4个。(2)不同点:

①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②总共12个苹果,每份4个,可以分3份。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平均分问题的两种不同情境,使学生初步感受“等分除”和“包含除”,为以后的除法做铺垫。】

(三)巩固与练习1.小兔子搬萝卜 2.圈一圈,填一填

(四)总结提升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七、板书设计 分苹果

分成3堆,每堆4个

12个苹果 分的结果相同

每袋装4个,需要3个袋子

第五篇:分苹果说课稿

分苹果说课稿 蒋小琴

一、教学内容与教材分析

今天我讲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课本60――61页的内容“分苹果”。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了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初步体验均匀分的意义,来感受均匀分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动手操纵与概念思考对于熟悉除法的重要性,是后续学习、体会除法意义的重要基础。

二、了解学生

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而这些学生活泼好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纵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本课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授课目的要求: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均匀分的过程,体会均匀分的含义;

2、理解均匀分的方法,结合实际题目感知均匀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的思想教育。教学重点:体会均匀分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均匀分的方法。

教学关键:让学生充分参与分的过程。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纵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四、授课方法

我以为,教学方法不应以直接传授知识为主,而应以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个性优秀品质发展为主。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因此选择的教法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服务,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方向“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教学贵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探究,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获取新知,领悟方法,形成解决题目的能力。

五、授课过程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以“分苹果的”这个故事情境贯串课的始末,引导(收集整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发爱好: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爱好是学习进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本节课的导进部分,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班来了很多客人,今天老师预备了一袋苹果来招待听课的老师,想让小朋友帮助老师来分一分。同学们,现在就请你们用手中的12根小棒代替苹果,动手分一分,看一看这12个苹果你怎么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苹果。(板书:分苹果)

2、动手操纵、探究新知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爱好起着定向和动力功能的双重作用。有了学习爱好,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就高;没有学习爱好,学习效率就不高。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新授部分时,为学生创设了五次动手分一分的实践活动:

活动一:“分苹果”,感知“分”的含义,初步体会“均匀分”的意义

独立思考:均匀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几个?假如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放在4个盘里、6个盘里呢?你想怎样分?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像这样分得苹果的个数是同样多的或一样多的,我们在数学中就把这种分法叫做均匀分。(展示课件)这样在动手操纵以及同伴的交流中,学生感知到了“分”含义,初步体会了“均匀分”的意义。

活动二:通过帮小熊装苹果的练习,进一步体会“均匀分”的意义。

在开展这个活动时,我先让同学们数一数草地上共有多少个苹果,帮小熊装一装。学生用小棒代替苹果独立分一分,点名汇报。假如每2个装一袋可以装()袋。假如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袋还剩()个。然后引导(收集整理)学生在几种分法中找出是“分得一样多或者同样多的”那样分法,使学生在多种分法的对比之下,形象地感知“均匀分”。

活动三:“分草莓”,引导(收集整理)学生体会“多种分”的过程。先让学生观察草莓,通过观察你得知哪些信息。

再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动手圈一圈、画一画、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学具分一分同桌说一说。

活动四: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小兔拔了很多萝卜每只小兔背4根,需要()只小兔才能运走。假如有6只小兔,每只小兔背()根。在这个环节中,我不仅重视均匀分的结果,更重视让学生往感悟相同的物体不同的分法。我先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观察理解教材情境图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萝卜自己分一分。这样全班学生在操纵中都经历“多种分”的过程,体会到了分法的不同。

活动五:还可以怎样排?

借助课件进一步让学生小组合作分一分,排一排,并记录下来。填一填:

每排――人,可以排――排。每排――人,可以排――排。每排――人,可以排――排。每排――人,可以排――排。每排――人,可以排――排。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在爱好盎然的故事情境中动手操纵,画一画、分一分中积极实践、进一步体会“多种方式分”的过程。

这些操纵以动促思,学生在操纵探索知识中,亲身经历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能充分展示每位学生的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爱好,同时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回纳总结,促进内化

这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学生的自我回纳与整理,梳理新知。同时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丰富了对均匀分的熟悉,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

总之,我的设计理念是“愉快、开放、主动、发展”,以“分苹果”这一富有色彩的教学情境,即“故事一线牵,知识寓其间”。以成功教育的思想为指导,面向全体,采用故事情境法,激情法,评价激励法,使学生愉快学习,主动探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放时空,开放思维,着眼学生的能力培养,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全面进步学生素质。

下载《分苹果》评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分苹果》评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分苹果》反思

    《分苹果》反思 教学内容:分苹果(数学课本第40-41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种初步理解得到是10的加法和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善于......

    《分苹果》说课稿

    《分苹果》说课稿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预期效果四个方面对本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分苹果》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

    分苹果教案

    分苹果教案 教学内容:分苹果 教学目的: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 教具:情景图和分苹果图 教学方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一、分苹果......

    分腿腾跃评课

    分腿腾跃— —跳山羊 评课记录 (一) “跳山羊”是《体育与健康》课题指导下所进行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本次课由游戏导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为课的开展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年级 数学 分苹果

    《分苹果》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0页---61页:分苹果 教学目标: 1、通过“分一分”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过程,探讨“平均分”分法......

    《分苹果》教学反思

    《分苹果》教学反思1 在开学之初,我在本学期第一课《分苹果》的教学,非常荣幸能够得到主任的聆听和指导。各位领导给我的教学工作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也为我这学期的教学指引......

    《分苹果》教学设计

    课题:分苹果课型:新授课时安排:1课时执教教师:焦秀玲执教班级:二(1)班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2.能用具体操作或图示的方法进一步解决一些与平均分......

    《分苹果》的说课稿(汇编)

    一、说教材《分苹果》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上)第40-41页的内容。从教学知识角度来叙述今天的内容是“的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法”本课的知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