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邱廷建 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建省优秀教研员,福建省中小学百名名师,龙岩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领衔人,龙岩市小学数学名师。教育部课标教材配套《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修订编写组成员,福建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育分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小学新课程数学教学要求编写组成员,福建省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评价项目组成员。
潜心教研,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在30多种教育类刊物上发表教学文章360多篇,出版个人著作1部,主编或参与编写《新课程小学数学名师同步教学设计丛书》《名师名课》《小学数学课课通》等师生用书29种,主持或参与指导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20多个,指导50多位教师参加全国、省、市教学比赛并获奖。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学生会不会学习,其实质就是会不会思维。学会学习必须学会思维,只有掌握了思维方法,才能增长聪明才智,才能智慧地学习。由于课堂教学活动追求的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可以这样说,启迪学生思维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方法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学习基本知识,掌握基本规律,进行发明创造,都离不开思维。思维方法在学习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整个学习活动的核心。我们知道,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和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给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基本的思维方法,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分析思维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分解、剖析,以达到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在整体中的性质、作用的思维方法。综合思维是将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有机结合,以达到认识对象整体性质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给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例如,教学“星光游乐园,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7天预计接待多少人”这道题时,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分析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厘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数量关系,从未知到已知进行思考、分析、推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要求7天预计接待多少人,要先求出平均每天接待多少人,要求平均每天接待多少人,就要知道几天接待了多少人,而3天接待987人,这两个条件已经知道,所以可以求出平均每天接待多少人。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综合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所求问题和数量关系结合起来,从已知到未知进行思考、分析、推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已经知道3天接待987人,就可以求出平均每天接待多少人,知道了平均每天接待多少人,就能求出7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但在实际教学中,一般都要把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结合起来,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性。如上面这道题,一见到“3天接待987人”,就要求学生想到1天接待:987÷3=329(人),这就是综合思维;一见到求“7天预计接待多少人”,就要求学生想到应先求出1天接待多少人,即987÷3=329(人),这就是分析思维。如果把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结合起来,就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要求7天预计接待多少人,要先求出平均每天接待多少人,已经知道3天接待987人,就可以先求出平均每天接待多少人,综合算式是:987÷3×7=329×7=2303(人)。这样把两种思维方法结合起来,比用单一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要有效得多。
同样,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教给学生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基本的思维方法。通过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比较简单的问题作出判断和推理,并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发展学生不同的思维形式
关于思维的研究,人们较多地把思维分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正向思维、逆向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等形式。在教学中,教师既要了解学生不同思维形式的作用和关系,更要重视发展学生不同的思维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是人在头脑中运用形象(表象)来进行的思维。形象思维也是人的头脑中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产生形象或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思维的本质特点是形象性,它与抽象思维不同的是,整个思维过程始终不脱离形象。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形象思维比抽象逻辑思维更广泛,逻辑思维只是解决科学问题,形象思维是把还没有形成科学的前科学知识都利用起来。”形象思维,人皆有之,它是人类思维的开端。形象思维在教学中广泛存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很重要,教师要重视通过表象、联想、想象、外化等途径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临城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0米,宽40米(如下图)。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增加了10米,宽增加了8米。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这道题时,如果不画图,让学生列式,有的学生可能会错列成:10×8=80(平方米)。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先想一想,长方形操场的长增加了10米,宽增加了8米,增加部分是一个怎样的图形?然后,引导学生画出原来长方形操场和扩建后长方形操场的示意图(如下图)。最后,引导学生结合直观图形,探究不同的解答方法。
方法一:用扩建后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原来长方形的面积,即(50+10)×(40+8)-50×40=880(平方米)。
方法二:将扩建部分分成两个长方形,求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和,即(50+10)×8+40×10=880(平方米)。
方法三:将扩建部分分成另外两个长方形,求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和,即(40+8)×10+50×8=880(平方米)。
方法四:将扩建部分分成三个长方形,求这三个长方形面积的和,即50×8+40×10+10×8=880(平方米)。
这个教学过程,将数转化为图形,让学生在头脑中画图,引导学生想象,这就是形象思维。“想一想,长方形操场增加部分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建立长方形操场增加部分的动态表象,再通过画图使表象外显化,使长方形操场增加部分的情境进一步形象化,学生因为有了直观形象作支撑,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同样,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正向思维、逆向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等思维形式。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许多实验结果都表明,学生在具备一般条件(如最低限度的知识,积极的学习态度等)的情况下,思维能力的特点,即思维的品质,决定了他们认知活动的效能,也反映了他们思维上的个体差异。学生的这些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批判性、独立性、创造性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善于把大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和新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颖的想法和解法,这就是学生思维有创造性的表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很重要,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突破常规,大胆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和见解,鼓励学生用新颖、独特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学“某车间原计划6天生产1200个零件,实际提前1天完成原定生产任务,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个零件”这道题时,一般情况下,学生会按常规思维解答,先算实际每天生产的零件个数:1200÷(6-1)=240(个);再算原计划每天生产的零件个数:1200÷6=200(个);最后算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生产的零件个数:240-200=40(个)。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教师不要局限于用这种常规思维解答,还应该继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另辟蹊径解决问题。接着,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解答?看看谁的方法多?”鼓励学生再发现、再创造。也许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就会得到迸发,有的学生就可能发现非常规的解答方法:1200÷6÷(6-1)=40(个),理由是,实际提前1天完成原定生产任务,也就是原计划6天完成的任务,实际只用(6-1)天就完成了,这样只要把原计划最后一天生产的零件个数平均分到(6-1)天内完成,这个平均数就是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的零件个数。受此影响,有的学生还可能发现另一种非常规的解答方法:1200÷(6-1)÷6=40(个)。表面上看,这是把两个除数的位置调换,实际上却蕴含着可贵的假设思想:如果按实际工作效率完成原计划生产任务后,实际再生产1天,实际多生产的零件个数(即实际每天生产的零件个数)是:1200÷(6-1)=240(个),240个是在6天里比原计划多生产的零件个数,那么,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的零件个数是:240÷6=40(个)。如果学生能创造出这些解答方法,就是学生思维有创造性的表现。创造性往往蕴含于求异和发散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会求异创新。
同样,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批判性、独立性等思维品质。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人们常说:“久练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那么他们就能以积极主动的思维方式,自觉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1.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归根结底是思维的活动。学生只有勤于动脑,善于独立思考,才能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意义,才能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各种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喜欢动脑的习惯,预习、听课、作业、考试的各个环节都应要求学生勤于动脑、独立思考,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做到不依赖不等待,学会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一个车间要装配252台洗衣机,工人们每小时装配36台,工作5小时后,还剩多少台没有装配”这道题时,要求学生先列出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都按常规思维把算式列成:252-36×5,但有一名学生却把算式列成:252÷36,这与常规解法相距甚远,出乎教师的意料。如何处理这个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呢?教师并没有否定这个算式,而是鼓励这名学生:“这道题你没有做错,只是你还没有做完,请你再动脑筋想一想,独立思考一下,好吗?”此刻,全班同学愣住了,一个个瞪大了眼睛。接着,教师又用充分信任的眼光对这位学生说:“来,请你继续完成这道题,说一说‘252÷36’是根据什么来列式的?”这名学生很快说出了“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一数量关系,并说明“252÷36”求的是这个车间完成装配任务所需的总时间。此时教师给予肯定,并进一步启发学生:“接下来,怎样解答,你会列算式了吗?”这名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终于列出了算式:36×(252÷36-5)。“说说你的理由?”教师让学生说理,学生说得头头是道:“‘252÷36’求的是总时间,用总时间减去已经工作的时间就是剩下还要工作的时间,用工作效率乘剩下的工作时间就是剩下还没有装配的数量。”多么精彩的说理啊!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个教学过程,教师重视引导,化错为利,促进优化,让学生学会动脑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习惯的形成。
2.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有效途径。在课前、课中、课后,教师都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与老师、同学不同的见解,并不断地释疑、解疑,追根究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养成爱动脑筋、寻根问底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用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把“看、听、做”与“想”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练习一边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不同的思维形式,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二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仪征市青山中心学校宣小梅21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创造性作为民族自主之本、人类最有活力的行为、科学研究的第一要义和生命线,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进步,起到了灵魂的作用。学校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加强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同时,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人对,具有高素质、富有创造力,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摆在教育面前的一件大事。
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活动的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任务。那何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个问题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人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组合并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表现在思维结果和产物上的新颖性与效用性。其二,创造性思维既要有发散型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但更多地表现在发散型思维上。其三,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必须有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的参与。
针对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强大动力,也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当前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与个人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促进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积极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
孩子的求知欲对于发展创造性思维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欲望在幼
儿时期就已萌芽。人们都想了解新事物,取得新经验,但如果对这种新事
物完全一无所知时,反而引不起兴趣,或者觉得有些惴惴不安。如果是与
已知的事物有某些不同,又有新的资料可供了解它时,求知欲就会增加了。
因此,要通过孩子实际获得的经验来启发兴趣,依靠各种视听手段给予间
接经验,或者提供资料,说明它与已掌握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来促使孩子
求知欲的产生。
二、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
培养集中型思维主要是通过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而
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新概念、新原理产生实质性的理解,真切地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并指导他们运用
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应用一般原理解决练习题和实际问题。这样,学生
不仅掌握了学科知识,也能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渐进形成集中型思维能
力。
培养发散型思维的途径是:其一,教师应经常提供一些具有多种答案可
能性的题目,经常让学生做一些一题多解的练习。教师的提问也应尽量做
到激发学生的发散型思维活动。一般说来,提出述理性问题和扩散性问题
更富有成效。述理性问题有“为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想?”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扩散性问题是:“你想到了哪
些可能?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其二,排除定势干扰,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破除定势对学生思维的干扰,引导他们的思维向新的或多
个方向探索。如果学生思维受定势干扰时,可让学生说出他是用什么方法
解决的?为什么?再启发他们尝试用新的方法。如果还是想不出来,教师
可指出定势干扰的情况,让学生有意识地予以克服,从而让学生的思维顺
利地向新的方向发散,直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其三,可采用国外心理学
家提出的急骤的联想式或暴风雨式的联想训练法。具体方法是:要求学生
迅速地提出一些观念与想法,不要犹豫迟疑,也不要考虑质量好坏与数量
多少,待到结束后再加以评价。研究表明,这种训练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
造性思维有很大帮助。
三、以课文为“原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所谓创造性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结合课文,运用幻灯投影的形象性,对学生进行
创造性想象的培养十分重要。
例如,在讲完《狐假虎威》这一课后,我们提出“有一天,老虎又碰
到了狐狸------”的问题,引导学生想象他们之间会发生的情形,让其将
想象的情形画在玻璃片上,然后映示在银幕上,再让他们发挥想象根据自
己的画面讲出故事来。现仅举有代表性的三例,来说明学生确实发挥了丰
富的想象,画出了各异的画面,讲出了生动的故事。学生甲在画面上画了
狐狸捂着肚子,他讲的故事是:狐狸看到老虎以后,就捂着肚子假装生病
了,老虎问它得了什么病,狐狸说:“我得了非典------”狐狸的话还没说
完,老虎已跑的无影无踪了。学生乙画了一棵大树,他讲的故事是:狐狸
看到老虎后,装做对老虎很亲热的样子,老虎说:“你别想再骗我了,这次
我一定要吃了你。”狐狸眼珠一转,对老虎说“老虎大王,我们来比赛,你
能先跑到前面那棵大树下,我就让你吃。”老虎一听,撒腿就向前面跑去。
狐狸悄悄地从后面逃跑了。老虎跑到大树下很高兴,心想:这回狐狸没话
说了吧!它掉头想看看狐狸跑到什么地方了,哪里还有狐狸的影子呦?老
虎气得------这里以课文中的内容为原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不
仅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画能力,真可谓“一举两得”。
四、指导学生运用经验培育创造性思维及能力
1、通过细心观察,自由操作来丰富经验
孩子们都想摸摸,动动或摆弄一个东西,也喜欢仔细地观察、操作物
件,想了解它们,这是创造活动的基础。喜欢玩玩具的儿童,长大以后思
路就比较开阔活跃,遇到问题想出的主意办法也多,富有独创精神。在这
方面加以培养,就是培养创造性的品质。
2、开辟活动内容丰富的场所,备齐充足的设备让孩子自由地探索,启发他
们的思想、观点。
在准备有用的充足材料和设备时,不要把半成品或破旧物品扔掉,它
们也是有用的。让孩子拆卸这些破旧东西也能有新发现,或者用这些破旧
东西想出新的玩法,或者制造出重新组合的新玩具来。
3、对孩子的探索要有反应
对孩子的探索活动,要作出适当的反应,这能促进孩子好奇心的发展。
家长首先要给予鼓励,其次是要准备有关的材料如图书、视听教材给予帮
助,也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讨论,通过他们相互之间交流,更促
进好奇心,丰富信息。
4、让孩子尝到创造活动的乐趣
在培养孩子创造性时,要让其进行创造活动,尝到创造的乐趣,体会到
创造活动的价值。例如,让孩子试着发明一些东西,体验创造的快乐;自己
总结出某数学公式,写出有创意的作文,完成一幅图画等,要予以肯定,由
此来提高发明创造的欲望,培养创造的意识。
5、让孩子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中获得经验
在指导孩子时要注意使孩子不怕失败,不闹情绪。失败从创造过程来讲,是走向成功的道路。这种失败不是作为结果的失败,而是过程中间的失败,它实际是创造的基石。因失败了不要就此结束,而应该指导孩子进一步努
力,使他们尝到最后成功的欢乐。
五、积极评估,鼓励创新,促进孩子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
创造的内容是独创的、有个性的。创造活动从创造过程的角度看,都
是单独进行的,要训练孩子自己思考。要重视孩子在学习时与其他人不同的见解、观点和活动,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独创性,要使其养成不断改进创
新的态度,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家长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孩子进行思维的积极性,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在实践中由于经常独立地处理问题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学生在大胆创新的尝试中也有可能理解失误或思路不当,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欣赏的角度,肯定学生能独立思考并引导其思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你就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股股暖流流入学生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
六、发展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没有完整的传统逻辑过程,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过程。它可以帮助人们从大量事实提供的各种信息中迅速作出抉择,抓住时机,把握方向,作出预测,一步就看到问题的结果或答案。科学研究中的发明创造,多数始之于直觉思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也经常表现出直觉思维。如猜测题意、应急性回答,提出种种不合常规却含有合理性成分的想法等等。对于这一现象,教师应给予适当的鼓励与积极的引导,以促使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但是,在鼓励学生直觉思维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形式来论证和检验自己的直觉思维是否正确。让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结合使用、相得益彰。
七、善待学生的“偏常”行为
作为教师,当然希望自己的学生今后能有一番大作为,能够在某一领域取得创造性的成就。但是,当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出具有创造性萌芽的“偏常”行为时,教师又每每感到无法接受。研究表明,创造性强的学生多数
有以下三个特征:淘气、顽皮和放荡不羁;所作所为时逾常规;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持有嬉戏的态度。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都喜欢循规蹈矩、从不与教师唱反调,也不提出“怪异”问题的学生。恰恰那些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学生却常常有意无意地出现种种叛逆行为。爱因斯坦上小学时,就因为顽皮,上课时有破坏性而被开除学籍。爱迪生小时侯就由于问了“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被认为是故意捣蛋而被赶出校门。其实在儿童顽皮、淘气甚至荒唐越轨的行动中,就孕育着创造性思维的幼芽。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建议教师要对儿童的“不轨之举”作出分析,善待其中包含有创造性思维成分的“偏常”行为。
总之,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提供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空间,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使他们勇于思维;还要巧于点拨,使他们学会思维,科学地思维,提高其思维的质量。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否则,至多只是培养兴趣而已,甚至可能养成不好的思维习惯,影响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利用语文教学这块有力的阵地,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保护学生的创造性,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础。
第三篇:如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如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姓名:田富强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东联现代中学 联系方式:***或*** 电子邮箱:dstfq@sina.com
时间:2012年4月10日
如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联现代中学田富强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能否初步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这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型的人才至关重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创造性的培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呢?
一、注重学生个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大凡创造型人才,都有一种鲜明的个性。个性虽不属于智力和思维,但它与一个人的思维品质的形成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平时没有事业心、思想保守、唯唯诺诺、缺乏主见的人,能够在事业上有什么新的发明和创造。从创造心理学和人才学的研究看创造型人才的个性培养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远大的理想和强烈的事业心;
(2)个性的独立性;(3)意志的坚定性;(4)一丝不苟的态度。
针对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想着生谈谈个性独立的培养问题。由于受封建伦理道德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师生关系上、教学方法上以及各项规章制度上,目前在一些学校和教师身上仍旧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或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以课堂教学为例,有的教师仍习惯于一言堂和满堂灌,满足于教师讲和学生听,整个课堂缺乏民主,缺少活力,没有学生积极参与和论辩的机会,怎么能谈得上个性独立的发展呢?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优秀教师的一个共同经验,就是都把学生真正看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鼓励他们发问和争辩,这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独
立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比如《陈涉世家》中有这样一个名子:“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等国可乎?’”这里的标点和内容的关系就不够清楚,很值得推敲。再如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戏弄臣”朗读时怎么停顿,《劝学》中“以绝江河”的绝到底怎样理解。不同教材,不同参考的说法常用有不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时候学生的求异未必多少道理,但是学生大胆求异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他们爱思考不盲从的好习惯。其次是课文的有误处。我们的教材所选的大多是名家的作品,就总体说都是好“例子”,但这不是说他们就没有问题。事实上有些大家的文章里的问题还不少。以初中语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例,文章在举虞美人这个例子时存在前后矛盾的现象,同是人工培育,文章先说“从来没有出现过蓝色”,到下文却又说“到20世纪初,使育成了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虞美人”。引导学生对此:你怎么看?如果你也认为有问题应该怎么办?让同学们去发现这些问题,并不是要找教材的碴,而是培养学生用批评的甚至是批判的眼光看问题。
二、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因而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的客观环境是十分重要的。(1)加强课堂讨论。从课堂讨论入手,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学生都有一定的竞争欲和表现欲,在课堂讨论中,应该结合听说读写活动尽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例如创造性复
述、质疑发问和互相答疑、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即席演讲、口头作文、作文互改和集体评改等,都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
(2)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课外环境来说,像组织文学社、办班级日报和文学刊物、开展小记者活动、举办校园文学广播、开展语文智力竞赛等,也都是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好形式。从课堂到课外如果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创造环境,就会时时处处激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样的创造活动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三、重点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 能力的培养
由于发散——辐合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因而这两类思维我们应该作为重点加以培养。发散思维之所以能够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就是因为它可以使人在遇到问题时使用权思维迅速而灵活地朝着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发散开来,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得多个新颖性的答案。但是,发散思维的创造性又离不开辐合思维,只有通过思维的辐合才能从对各种答案的分析、比较中选择出其中一种最佳的答案。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两种思维都应该重视。只是由于学生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和束缚,在遇到问题时思路狭窄,拓展不开,成为影响创造性思维的首要障碍,因而在实践训练中对发散思维的训练又应该给以特别的注意.比如教学小说《项链》,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说结尾安排的巧妙,可以让学生继续写结尾,教学《七根火柴》可以让学生想象无名战士要对卢进勇说的话,而教学《祝福》可以让学生想象祥林嫂死去的情景。作文教学更是便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记叙文的审题,供料议论文观点的提炼,都是训练发散思维的极好机会。写记
叙文“朋友”为什么只能写人而不能写物呢?写《廉颇蔺相如列传》“将相和”部分的读后感,为什么只能写“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而不能写“人要有宽阔的胸怀”呢?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样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比喻的运用,教师就大可不必大讲它的定义、作用及其运用的注意点,只要确定适当的话语环境让学生自由组成比喻,然后教师稍加点拨就可以了。
第四篇:论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论文题目: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摘要:高考历史“能力与素养立意”的命题理念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真正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发掘内在潜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释放创新思维火花,借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才能提升历史教学质量。本文以2013年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为切入口,探讨命题导向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的核心在于考查历史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人类个体反映、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从历史学科来说,我们认为:历史思维是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持续发现历史本质、朝着认识终结目标永无休止前进的特殊思维。目前,我们中学日常教学中广泛提及的“历史思维能力”,一般是指分析历史事件、概括历史过程、评价历史人物、比较历史异同、归纳论证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实际只是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能力。正确地说,历史思维能力不仅涵盖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能力,也包括从历史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观念。
历史思维必须建立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对复杂的历史现象和丰富的历史材料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上,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培养和开发的。《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历史新课程的功能要“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这就是强调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从近几年福建高考命题来看,也都十分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因此,中学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学好历史的 关键。
二、力促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升
我国著名历史教育学家白月桥先生指出:历史思维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由辩证思维、形式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理论思维相结合的,以时间和地点为主线的,通过史料中介逐步认识客体发展规律,不断揭示历史本质,朝着认识终极目标永无休止前进的特种思维。于友西先生等则认为:“历史思维是一种从全方位考察社会历史问题的思维,它是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整体思维。”基于对以上定义的理解,所谓历史思维能力,就是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定义,解构具体历史现象,通过对历史事物本质的理解,来揭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为鉴,运用已有的历史经验来回答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用活史料,为学生历史思维打牢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恰当地使用某些史料,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得出某些历史结论。例如在讲授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史时,部分学生就会提出问题:“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面对这样的提问,在中学教学中会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告诉学生已经得出的历史结论。这种处理方式使学生很少参与到课堂的教学当中,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第二种是围绕这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选择史料,供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并由此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以上学生疑问,第一种方式的方法自不待言。现就第二种方式举例如下:
首先,为了说明经济上的因素,出示(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中的一段记载:(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有多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通过分析这段史料,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史料中的有效信息,即当时这些娱乐演艺场所中形成多种形式的商业活动,也就是说商业的发展。其次,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反问,“是不是只有这一个原因呢?”并要求学生一边思考,一边阅读下面的几段材料:第一段史料摘自詹子庆编 《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由此来说明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第二段史料摘自(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金阊(今苏州城西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以此来说明商业的发展对戏剧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三段史料摘自(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以此来解释不同戏种的交流和融合也是推动戏剧发展的因素之一。由于上述史料比较细致精微,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更鲜明、更深刻地理解古代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五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三 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举个具体例子:“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如要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而要弄清这一点,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1和它自身。想到了2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就可以断定上面的判断是错误的。
(二)设计多种练习形式。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例如,讲过乘法分配律,除了像课本中的练习题,给出两个数相加再乘以一个数,要求学生应用运算定律写出与它相等的式子以外,还可以给出一些等式,其中有的不符合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判断那个是错误的;或者用3种图形代替具体的数,写成两个式子,如(○+△)×□和○×□+□×△,让学生判断它们是不是相等,并说明根据。这些练习都有助于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
(三)设计一些有不同解法和有多个答案的练习题,对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有很大益处。但是,做有不同解法的练习题时,不宜让学生片面追求解法的数量,而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路,或运用不同的知识去解决,并且要找出简便的解法。
(四)设计的练习题的难度要适当,要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能够正确解答出来的。在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思维,往往出一些超过大纲课本范围的题目,这样不仅会增加学生负担,而且由于难度太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思维的灵活性。
四 培养思维能力要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密切联系起来
人们的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心理学认为,借助语言人们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通过语言表达还有助于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而教师要了解学生这些思维活动的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对学生思维的过程给予肯定或纠正。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注意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计算过程和解题思路,结果学生思维能力有较快的提高。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了使学生都有用语言表达他们思维的训练机会,可以把指名发言、集体讨论和同桌两人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教师还应有意识有计划地注意帮助差生,鼓励差生发言,推动他们积极思维,以便促使他们的数学成绩和思维能力都取得较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