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及案例研究
时间: 2010-12-14
来源: 论文在线
编者语:
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合作学习被认为是极有发展和应用前景的网络教学策略之一,而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模式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合作学习的概念及其理论,进而阐述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探讨了一种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最后介绍一个基于网络环境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
[责任编辑: zhangnan ]
[摘要]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合作学习被认为是极有发展和应用前景的网络教学策略之一,而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模式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合作学习的概念及其理论,进而阐述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探讨了一种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最后介绍一个基于网络环境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
[关键词]合作学习(cL);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WebCL);教学设计;教学模式
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知识的转型,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巨大变革。今天,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学习者可以实现范围更广泛和质量更高的合作学习活动。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Web—BasedCollabora—tiveLearning,WebCL)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来支持的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发展史上的又一新的阶段。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学观念的变革,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webCL)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合作学习概述
1.合作学习的概念
按照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可将学习行为类型分成个别学习(IndividualisticLearning)、竞争学习(Com—petitiveLearning)和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简称CL)等三种类型。
近年来,Collaborative/c0Operativelearning即合作学习(又称协作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展起来。但是对于什么是合作学习,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语言表述。如:美国教育学者嘎斯基(Guskey,T.R.)博士、英国著名教育学者赖特(Light,P.H.)、以色列著名教育学者梅瓦里克(Mevarech,Z.
R.)、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来文(Slavin,R.E.)、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Johnson,D.W.&Johnson,R.T.)以及我国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王坦、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赵建华博士等都对合作学习下过定义。尽管关于合作学习定义的表述不尽一致,然而他们的定义揭示了合作学习本质特点的不同方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①小组活动为主体;②强调小组成员的合作互助;③强调目标导向;④强调团体成绩作为激励。
为此,我们可将合作学习定义如下: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
2.合作学习的实质
合作学习的核心是让一群学习者“共同”去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它可以是问题解决,也可以是专题研究,还可以是个案设计。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由于大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承担最后的成果,因此学习者对知识的构建是在与学习伙伴的紧密沟通、协调和合作下逐渐形成的。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出,建立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二、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是自主的个别化的探索性学习,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对话交流模式。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既包含个体的自主学习.又包含一定的对话交流成分(如实时或非实时交互)的协同。因此,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与最好的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
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活动,在使学习者达到对学习任务的深刻理解与深化拓展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习者高层次信息能力的发展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能够达到两全其美,因此倍受教育研究者的青睐。
1.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概念
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CollaborativeIearning,简称CSCI),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辅助和支持的合作学习。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是指借助Internet、In—tranet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多个学习者组成协作小组,共同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借助一定的网络交互平台,分工协作,互帮互助,发挥集体协同效应,共同完成任务。简言之,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来支持的合作学习。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也称为基于web的合作学习(web—BasedCollaborative/CooperativeIearning)。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学观念的变革,基于网络的学习发展势头更猛,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可以把WebCL看作是CSCI的发展.是合作学习发展史上的又一新的阶段。
WebCI强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来支持学生学习过程中相互间的交互活动。这种交互活动建立在小组形式之上,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协作,学生通过协同过程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它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鉴赏力、协作精神,改善人际关系,培养认知领域的某些高层次技能,如问题解决的策略,学会学习。
合作学习并不排斥自主学习,因而合作学习相对个别化学习产生如下效应:①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③学会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技巧;④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增强学习自信心,使之思维更活跃,更富有创造性;⑤通过讨论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⑥培养学生协作和批判精神;⑦增强学生人际交流,提升学习的心理品质。
2.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特征
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几点:
(1)合作学习是人际互动的过程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涉及到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结成了多边多向的人际关系网络,使认知与交往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合作学习特别关注的是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隐性促进作用为此我们进行合作学习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在学习中交往,产生认知冲突,共同进步。
(2)强调集体协同效应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进程中,以小组共同目标的设置来保证和促进学习的互助、合作气氛,以小组的总体成绩来评价每个成员的成绩,所以协作小组成员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关心和帮助他人的学习,是在学习者的不同理解意义上的共同提高。
(3)丰富教学内容,扩充认知空间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将会使学习者根据学习的主题任务,形成专门的协作小组,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从而极大地丰富个人知识,开阔思维空间。
(4)师生是平等的合作者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中学习者通过Internet获取资源,因而教师就不见得再比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资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师的权威性受到冲击,教师的居高临下的地位受到冲击;网络的隔离性也减小了学生面对教师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学生拥有自主权和选择权,可以在“去老师”的环境中无压抑地学习。同时生师可以平等对话,共同协商,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在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模式中,教师应处于主导作用的地位。教师充当了信息海洋的导航者和把关人、合作学习问题的设计者、合作学习过程的辅导者、合作学习方法的引导者、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具有自主性和主动性,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式来组织、设计和安排自己的学习,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讨论交流,培养了学习者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的工具,提高了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思考、表达和信息交流的能力。
(5)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知识的能力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进程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具有发展潜力的自主性的个体,是学习过程中积极的知识的意义建构者。合作学习允许个体对知识有不同的意义建构,要求个体对他人的学习要有启发,能对他人的意见做出个体意义的分析,做知识的创造者。
3.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分类
(1)以内联网和外联网为划分界限,我们可以将网上合作学习分为网络分布式合作学习活动和网络集中式合作学习活动,把学习终端分布在因特网各地的合作学习活动称为网络分布式合作学习活动。把学习终端集中在内联网或网络教室的合作学习活动称为网络集中式合作学习活动(或称基于网络的课堂合作学习活动)。
(2)以课堂为界限,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基于课堂的合作学习活动和基于课外的合作学习活动。由于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时,合作学习任务大小不同,仅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问开展此项学习远远不够,还需要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作为基于课堂合作学习活动的延伸与拓展,我们可以以课堂为界限,将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分为基于课堂的合作学习活动和基于课外的合作学习活动。
三、基于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1.合作学习主题任务的设计
主题任务的选择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设计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主题或任务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①任务明确,活动易完成,结果易生成;②为完成主题任务所需的智力智能和动作智能不应超出学习者的能力之外;⑧任务的完成要依赖于网络资源和网络通讯;④任务的完成要依赖于协同方式;⑤主题任务应能引发学习者高级思维活动;⑥探索结果不是惟一的,应不受“标准”或“正确”答案的束缚。
2.分析学习者的特征
在网络环境中,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对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有很重要的意义。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时,一般要考虑的因素是: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等因素。
学习动机:动机是指激发、引起个体各种行为的动力。在网络环境中,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调动,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对于学习材料的主动认知和加工具有重要作用。因为任何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不管它的形式如何,都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缺乏学习动机,将使学生降低学习兴趣,失去学习动力。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自主学习时,在没有其他人的直接帮助下,自己对学习资源的操作与控制水平。高质量的网络学习中,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尤为关键。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作出反应这两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征。”
学生学习风格不同,对学习材料的处理、学习方法的运用等均存在不同。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了解学习者特征:①查询、浏览、下载网上资料的能力;②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熟练使用常用工具软件的能力;③资料收集、保存能力,资料的重组、加工和再利用能力;①网上学习的适应能力,使用网络解决问题的意识;⑤对学习伙伴和教师的期望值和依赖程度,自主学习的能力。
3.建立学习小组
在基于网络的学习中,建立协作小组尤为重要。协作小组的划分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①依据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认知水平进行分组。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一定的强制性。又分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所谓同质分组是指把学习风格、认知水平相近或相当的学习者编制为一组。所谓异质分组是指把学习风格、认知水平相差比较大的学习者编制为一组。我们通常采用组内异质、组问同质的方法建组,这样比较合适,即各组之间成员水平优、中、差相当的分组方法,既可以充分发挥组内成员优势互补的长处,又能保证组问整体水平大致相当,便于采用竞争的策略。②依据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及融洽程度分组。遵循自愿的原则,让学生自动结合。
协作小组组内成员数目一般控制在3~5人之间为宜。建组后,使学生了解相互联系方式(如E—mail),知道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重要性,知道应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合作学习的优缺点以及评价方式;教师提出一些学习建议,鼓励学生,减轻学生学习的焦虑。
4.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安排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活动应以自主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为支架,竞争学习为辅助,构成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活动模式可以采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和“伙伴”等五种。组内开展协作性竞争与组问竞争相结合。通过组内成员伙伴式的密切沟通与积极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成果既要体现集体智慧的结晶又要能体现每位成员的不同贡献。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密切相关,激励组内成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组间引入竞争,刺激和扩大了组内的协作效应,提高了学习效率。这样,合作学习、竞争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统一,既避免了个人名次的过度竞争,又适当引入组间竞争防止个人对集体的过度依赖,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良好内在品质的形成。
5.合作学习情境的设计
合作学习情境就是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为协作小组共同学习服务,而非独立的、隔离的个人化的情境。因此,情境创设应当包括情境中协作小组要完成的特定任务、特定任务中的角色以及为完成协作任务所需要的各种基本工具、材料、活动空间的描述等,并且这些设计结果都是与协作相关的数据信息,被存入协作资源库内。如我们可以设计“学习社区”,在该社区中,学生之间可以就某主题进行讨论,对于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还可以向专家进行咨询以获得帮助;提供协作工具,如BBS、E—MAII、ICQ、电子讨论室等;设计讨论议题等。
6.合作学习资源的设计
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基本特点是一种基于在线资源的学习。资源设计的原则是:有助于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探究行为,是为了支持学生的学,而非支持教师的教。设计学习资源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在信息海洋中游泳的本事、生存的本领,培养学生具备未来社会所要求的信息素养。设计策略是:围绕所确定的学习主题和任务,应以超媒体的形式提供各种开放的相关资源(尽量简化信息传递的模式),以此鼓励学习者对信息的搜索、选择、评价和综合。学习资源可以包括课程电子材料、相关知识库、原始数据库(内容或其超链接)等,还可以将他人学习的与本任务有关的作品、个人主页、学习心得等链接到如webQuest之类的合作学习环境上。
7.合作学习的评价
合作学习的个人评价是两维度的——协作过程的评价和协作结果的评价。协作过程主要是看小组的内聚力,协作结果主要是看是否达到了既定的学习目标。个人评价内容具体体现在:①学习者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如何;②发言、帮助他人、时间和精力投入情况,情绪表现;⑧小组成员之间的协同关系;④正依赖的程度,对小组的归属感;⑤合作学习的进程状况;⑥讨论内容是否对任务解决有帮助,是否有阶段性成果,个人职责的完成情况,是否有小组自加l:⑦对个人贡献的评价;⑧学习成果的呈现与有效·rL,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等等。
对于合作学习的评价,教育界已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基本认识,就是要重视形成性评价,注重过程的评价。具体有:①评价应具体到协作小组的每一个成员;②评价不仅看最终的小组的成果,也要根据小组成员对整个任务的不同贡献做出分层考核、评价,正确评价小组成员个人的贡献;③注重阶段性评价、多次评价(非精细);①要正确对待非预期学习结果。
四、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的教与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恬动进程结构形式(李克东)。
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创造合作学习的环境,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进行交互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
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的结构是怎样的呢?笔者参照祝智庭教授有关合作学习的一般步骤,即协作准备、协作发起、群体设计、协作进行、资料整理、协同成果集成、协同结束,结合教学实际,构建了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如图所示:
五、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
这里以“极光的研究”为例说明一个课外组间竞争的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具体设计方法。
1.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本研究是在高二学生学习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之后所进行的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专题研究:Webquest——极光,是在Webquest网页环境下进行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采用合作小组的学习形式,每个小组选定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角色扮演”下的任务,按照“建立小组一确定协作计划一分工协作,搜集信息资源,自主学习一交流协作,协同成果集成”的步骤进行合作学习,最后各小组展示作品,汇报研究成果并接受其他小组的批判和建议等,进而修改、完善其作品。
2.分析学习者的特征
知识能力分析: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带电粒子所受洛仑兹力的大小和方向,但还处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还需要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加强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网络合作学习中,如何确定选取统计图是制图的关键,这节课就在这关键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除了会判断洛仑兹力的方向外,知道地磁场的分布特性是理解形成极光的又一个关键。
信息技术能力分析: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和操作,已能较熟练地查找、收集整理资料,对互联网、Netmeeting等应用软件也较为了解,因此为本专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对于网络环境中的合作学习有较大的兴趣,意志力比较强,自觉性也较高。
3.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
(1)课前教师将Webquest网页发布于校园网上,并将相关资源链接到专题网页当中(说明名称、网址、主要内容)。
(2)此外要求学生利用]nternet网进行学习资源的搜集。
4.学习情境设计
以任务为驱动,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围绕学习专题,收集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形成学习小论文,最后展示作品,汇报研究结果并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在质疑中使研究不断深化。
5.合作学习策略设计
(1)建立合作小组。依据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水平进行异质分组,每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人一台电脑,这样既有利于自主学习,又有利于相互促进,有利于合作学习优势的发挥。
(2)在此Webquest中采用情境角色扮演组织策略,并设计了多个不同角色下的任务,组间开展竞争。
6.对合作学习的评价
在Webquest的评价网页中建立了合作学习评价表,评价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协作过程和协作结果两方面,即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同等重要;既体现对个人的评价,也体现对小组的评价。
7.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开始(课前),将学生每4人分成一组,每人一机,确定组长及各成员的职责;
明确学习主题和学习任务;
浏览相关网页,小组内协商研究计划。,并进行组内分工;
分工协作,搜集信息资源,个人自主学习;
交流协作,协同学习成果,教师指导,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小组间汇报、质疑;
小组修改作品,教师指导;
师生共同总结,完全意义建构;
结束。
[参考文献]
[1]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专题学习网:教学模式[DB/OI].http://61.144.6O.222:8080/0518/ixms.htm.
[2]网络环境的敦设计专题学习网:基础理论与知识[DB/OI].http:1161.144.60.222:8080/0518/index0.htm.
[3]何克抗.网络教学结构与网络教学模式探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DB/OI].http://www.xiexiebang.com/xxjsh/itjy/itjy1.
[6]余胜泉.基于Intrenet的学习模式,教育信息化[DB/OI].http://www.xiexiebang.com/master/readnew.asP.
[19]RikkiAshley.CooperativeLearning[DB/O1].http://members.home.net/riketa/index.htm.
[20]PierreDillenbourg8.DanielSchneider,Collaborative1.earningandtheInternet[DB/OI].http:/ltecfa.unige.ch/tecfa/re—search/cscps/bootnap.htm1.
第二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案例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本设计的内容是第一课时,即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描述制作香蕉奶昔的过程和步骤,引出重点句子祈使句,以及下节课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顺序副词等语言知识。
教学设计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题是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本设计的内容是第一课时,即Section A(1a-1c)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描述制作香蕉奶昔的过程和步骤,并以这一主题引出重点句子祈使句,以及下节课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How many---/How much---?问句,顺序副词等语言知识。根据以上内容及《英语新课程标准》本节课的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词汇:milk,shake,blender,turn on,cut up,peel,pour,into
B.语言结构:祈使句
2.能力目标
A.学会制作香蕉奶昔。
B.用英语描述香蕉奶昔的制作过程和步骤。
3.情感目标
帮助学生学会制作并多吃健康食品。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A.描述香蕉奶昔的制作过程。
B.祈使句的结构和用法。
2.难点:用目标语言描述奶昔的制作过程。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主要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及小组合作学习法,并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生动形象的图片及动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按照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理念,课堂任务的设计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内容。提供符合真实生活的学习情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让学生多说英语,在用中学,学以致用。
四.教学过程
课前我让部分学生准备一些香蕉和牛奶,老师准备搅拌机上课时用。让他们带一些生活中的食品并告诉他们下节课我们来学习制作水果奶昔,这是一些健康的绿色食品,让他们对这节课产生好奇心。
StepI.Warming up
Play a piece of music 《Food and drink》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声中放松自己并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课。
StepII.Leading in
用幻灯片呈现一杯奶昔,问What’s this?引导学生回答:It’s a milk shake.让学生明白奶昔是一种水果和牛奶混合搅拌至起泡的饮料。接着呈现香蕉以及香蕉奶昔,引出主题: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1.Dscribe a process.2.Make a banana milk shake.用幻灯片导入主要是利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StepIII.Pre-task
Introduce new words.逐一呈现生词,引导学生拼读单词,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及词义。为下一步活动1a顺利开展做好准备。
StepIV.Four Task
Task1.1a根据图片选择正确的动词完成课文图中的句子。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派出代表回答。
Task2.1b听录音并给以下操作指令排序。让学生听一段对话录音,然后根据听到的顺序给句子排序。
Task3.小组合作,讨论制作香蕉奶昔并用英语描述制作步骤,然后派出代表复述制作过程,巩固知识。设计以上三个任务主要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先听后说,为接下来的活动作铺垫,并遵循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用中学,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提高自学能力。
Task4.将学生分为小组,自己动手制作香蕉奶昔,并阐述制作过程。设计这一任务的意图是:创设情景,让学生多说英语,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检查好学生是否已掌握好已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StepV.Grammar focus点拨祈使句的结构及用法,让学生分析句子结构,总结归纳,掌握祈使句的结构及用法。主要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句子的结构及用法。
Step VI
Summary and Homework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描述香蕉奶昔的制作过程,学完这节课后同学们在家可自己制作各种水果奶昔。并建议同学们多吃健康食品。让同学们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Homework:找尽可能多的水果名称并写下来,为下节课准备。因为其主题是制作水果沙拉,语法是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
五.教学后记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到这节课非常新颖,例如在制作香蕉奶昔时,学生一边动手操作一边用英语描述,即动手又动口,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好本节课的重点句子:祈使句。而且课后他们还会感兴趣继续动手制作其他水果奶昔,这样他们可以亲自体验生活又可以练习用英语描述活动过程,对他们今后学习英语产生很好影响。
第三篇:合作学习教学流程研究之一“合作设计”
合作学习流程 —“合作设计”的研究
平度市南村镇亭兰中学
张瑞祥
朱洪河
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其研究之所以充满活力,是因为它具有“优差互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张扬个性”的集体学习优势,是面向全体学生展开的一种学习形式。关于合作学习的基本教学流程(合作设计——目标呈现——集体讲授——小组合作活动——测试——反馈补救),前面已经做过介绍,作为这个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合作设计”,在实际操作中有流于形式和被忽视的现象,在此,本人谈一点浅薄认识供参考。
一、合作设计环节的认识定位
合作设计也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这个环节既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开始进行,也可以在课前进行,若放在课前进行则更能拓展研究性学习的天地。本环节是一个完整教学流程的准备阶段,第二环节“目标呈现”传统上认为是教师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依据教学指导书和学生认知基础,确立的课堂教与学的目标,把学生定位在一个统一的模式下,确立在同一个层面上,把学生的认知基础默认为相同或相近,为此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我认为这样的教学目标未免过于统一,过于形式化。它是在互动理论指导下,遵循定向性原则,按照设计的学习方案,由学生自主进行先期学习,并且制定课堂学习目标,充分体现学习的主体性。
“合作设计”,此环节是一个融教师课前组织、学生自学、互动探究等活动于一体的先期学习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在课前或课中就要设计以互动为特点的研究性学习,把学科中的知识点以及与这些知识点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简单思路提前尝试学习,研究性学习型的教学形式特别重视课前的先期学习,教师的教学设计均要在新课讲授之前,恰当安排学生合作研究的学习过程,先期学习的时机和形式因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而定,本人认为可归结为以下几种:
一是共同阅读新授材料,提出自学的难点和学习提纲,以备课堂上交流发言,这个过程是以研究共同的材料为依据发散学生的思维,在纵深学习上加以合作探究,适合于学习研究同一个问题不同侧面。
二是为学习新知识而拓展视野、扩大相关知识的信息量而进行的课前搜索信息、整合信息、形成初步结论的一个观察、交流、总结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基本特点是横向发散学生的思维,可以查阅书籍、网上搜索、调查了解等,从而达到课堂上研究交流的素材丰富、课堂气氛活跃的目的,并能为课后的后延性学习做铺垫。如语文课在讲授名著节选之前,要求学生对作者本人及其名著做一般了解,搜集与写作背景、人文景观、主人公等有关的信息,以备课堂上研究讨论。
三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学习内容设计问答,“问”的题目是为了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深度和发问其他小组的同学,“答”的内容主要是为了相互交流增加学习信息,和寻求更科学更简洁的解决方案。
四是各小组分别完成学习任务的不同过程,以备课堂上加以组合,形成一个探究的全过程。这个过程的主要特点是先期学习的定向性较强。此方法适合于对一种事物演变过程的研究学习,有了这样的先期学习,课堂上教师加以点拨和汇集,则学习任务的解决水到渠成。
二、研究性学习作业是合作设计过程的延伸
整个教学流程是一个由开放→汇聚→放开的过程,“开放”为第一个步骤如上所述,“汇聚”即是课堂上运做讲授、合作交流、达成共识的过程,“放开”就是在解决问题后重视后延性学习,布置研究性学习的作业,作为课堂的延伸。传统的做法是围绕便于调控、易于检测、巩固知识点而设计作业题目,统一作业量,统一难度要求,不考虑学生的学习程度而区别对待,其内容无层次性,对于学优生无拔高要求,对学困生无“特殊照顾”,这是其一,其二是以书面作业为基本方式,较少布置预习、探究、搜集、交流等作业,在新旧知识衔接过程中的这种起传承、铺垫、拓展作用的基础环节被忽视了,由此带来学生认知上的马鞍现象,而非一个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
研究性学习作业的布置并不是不为巩固知识服务,而是选择了另一种学生有学习兴趣的方式。它同时又是进入另一个学习过程的先期学习,即又一个新的“合作设计”过程。
合作设计这一个先期学习过程遵循开放性原则、研究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为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发现、探究、合作交流创造气氛,充分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得到学习体验的满足。这是创造性教学和创新性学习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合作学习流程 —“合作设计”的研究
平度市南村镇亭兰中学 张瑞祥
朱洪河
第四篇: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研究
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 文章对网教学的模式进行了分类,提出了基于局域网的教学模式,并分别讨论了各种网上教学模式的信息流程,教与学的关系,以及网上教学具有时效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个别化等特点。网上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关键词: 网络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特点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兴事物,是一种开放的概念,可以这样定义:网上教学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或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学习知识。由于网上教学具有时效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个别化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网上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熟悉的主体?现针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网络教学的特点
1.网络过程的交互性。网络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实时交互性,实时交互性是指在网络上的各个终端可以即时回答,交互的方式有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通过课件有效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教育信息,还可以代表着一种学生能接受的、前所未有的兴趣。
2.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可以共享,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软件的共享。
3.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多媒体网络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情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4.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先进性。
二、网络教学的模式
学校中心工作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真正为培养一代新人发挥效能就必须从课堂主阵地着手。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课堂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向学习者,核心在于学习者主动将新的信息和经验与其原有的知识基础相融合的过程,因此网络教学正是适应了建构主义理论的需要,网络教学模式大体可分为:
1.集体教学模式。教师先用常规教学中的讲授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将概念、原理等讲述清楚,提供途径,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收集信息,或者分组讨论,协作交流,同时交代任务情景,利用计算机呈现迅速和反馈及时的功能,达到化难释疑、强化应用的目的。放手让学生自行练习,学生出现疑难问题,可用电子举手,教师通过监视管理功能,选定有疑难问题的部分学生,组成一个特定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利用语音对话、BBS论坛、留言簿、公告栏等展开讨论,进行经验交流,同时可接受学生咨询,指导学生解疑,提供帮助。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利用广播功能,可以对典型错误在小组或全班进行广播,迅速进行纠正,以引起学生注意,对有创造性的见解在小组或全班广播后进行表扬或肯定,以供同学学习和借鉴。这一群体辅导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增强了学生共同合作的意识,同时避免了缺少教学网络时学生上机变成学生自己的活动,使教学处于失控状态的情况发生,并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个别差异性问题,实现了因材施教。对教师来说,能迅速有效地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做出更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的变更和教学方案的调节。
2.自主学习模式。该模式是利用光盘服务器功能,使每个学生机都能享受CD-ROM,充分利用硬件资源,使有限设备发挥最大功效,让学生利用光盘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交互。一张光盘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学生可以共享光盘上的大量信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个别学习,使课堂教学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使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教育观念正经历从被动式学习观向主动式学习观的转变,基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网络化学习模式,是学生在相应的知识主题任务下,探究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一种体现,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网络在教育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步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力量,教师更需不断研究、探索和实践网络教育的应用形式,努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邦奇.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2]蒋东兴.校园网络教学系统设计.[3]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4]袁达人.优化中学计算机教学过程.
第五篇:小组合作学习案例的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案例的研究》的专题报告
卢菊牙
2015.新课改提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说明新课改着重改变我国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法,这样一来,探究式学习法必然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而要充分发挥探究式学习法的优势,必须要大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将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有很多的优越性,学生是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提供展示与进行互补的平台。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增强,还淡化了教师的权威和促进了教师主导性角色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平等和充满乐趣的学习氛围,它减轻了学生的压力,增强了自信心,也使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了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的新型学习任务,学生之间的关系也由过去单纯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的关系。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能全面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因其形式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控制的特点,以及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把握不准确,理解不深刻,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技巧运用不恰当,不到位,而存在着一些亟待研究和改进的地方。这对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际教学中能否得到健康的发展,和真正取得扎实有效的学习成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研究对象:豫添小学五年级(1)班全体学生。研究范围:民办小学五年级学生。关于研究内容:小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案例: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应该描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典型的、生动的交往状态与外在行为,刻画他们丰富的、细腻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
根据以上启示,我们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案例的研究”初步界定为: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收集并整理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的教学实例,剖析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实施的因素,探索和总结出适应新课课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经验、做法及成功的教学案例。
三、理论依据
1、教学互动理论
所谓互动,基本上有三种互动的方式,即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师师互动。合作学习理论认为课堂是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活动,有单向型、双向型、多向型和成员型(是一种视教学为师生平等的互动关系的教学活动),这是合作学习对“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种教学观的拓展。有关专家认为:仅仅持“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一观点来认识教学过程是不够的,过于简单化。“互动”是合作学习教学思想的最主要思想。通过对合作学习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积极互赖,即指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个人与集体息息相关,只有集体成功,自己才成功,因此,这种互动是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活动。
2、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掀起的教育学理论。它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3、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深刻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题。合作学习的优越性体现在:首先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中,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宽松和充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发言机会肯定多于全班交流。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这样,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可成为整个群体所共享。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初步探索和总结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
2、建立和谐的合作学习关系。
3、探索和总结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策略
4、指导教师掌握并应用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策略。
(二)研究内容:
1、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收集与分析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实施的因素。
3、指导学生有效参与合作学习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4、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
5、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策略。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搜集、提炼历史上与“合作学习“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精华,收集国内外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不断充实自己的“合作学习”理论,改进自己的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
(二)经验总结法
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边实践边思考提炼,及时总结,及时推广。
(三)调查法
通过调查,了解我校小组合作学习现状,为编定合作学习小组和事实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提供方向。
(四)实验法:
选定实验班,根据研究目标,对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变量做出分析和控制,从而找出小数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几种有效的策略。
(五)其它方法:
其它还运用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
六、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
(1)确定课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结合自身教学实际。(2)理论学习。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学习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明确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3)制定方案(4)撰写开题报告
2、实施阶段
(1)教学观察。根据本课题研究内容,深入课堂听课、观察、总结、反思。找出当前小数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2)教学实践。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每周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3)收集整理案例。每个月对教学实践中成功的和失败的小组合作学习案例进行阶段性总结。
(4)撰写论文。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并依次补充,初步完成专题论文。
3、总结阶段
(1)论文交流。对已撰写的论文进行充实,完善和交流。
(2)总结经验。探讨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总结经验,准备结题工作,并为后继研究做准备。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
新课改的实施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蓬勃发展的舞台,前人对合作学习的理论研究早已成了体系。本人平时长期坚持理论学习,敢于实践,能按照新课程理念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并有多篇论文在省市区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是学校教科研的骨干成员,并多次承担市、区、校教学研究公开课任务。
八、预期的研究成果
1、书面材料:课题研究方案、结题报告,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等。
2、进行公开教学研究活动,评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成果。召开学生座谈会,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3、展示个人博客主页,呈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的过程材料。
4、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学习小组编排方案。
5、不同类型学生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