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同课异构:《气候》教学设计(第1课时)
同课异构:《气候》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年多的地理学习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地理认知能力,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说明问题,并且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气温的相关知识也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由于本节课有些问题较为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影像等资料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这样,才能抓住地理事物特征,建立良好的空间概念,从而做到“图”“文”合一,融会贯通。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1月、7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掌握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规律;明确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2.通过引导学生判读气温和温度带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并进一步说明气候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3.唤起学生学习“气候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气候”的兴趣,树立“地理生活化和生活化地理”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辽阔地域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2.教学难点:分析气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策略
“气候”一节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基础,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从“身边的地理”入手,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地理图表的能力;利用图释导学、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制作视频《快乐假期》、下载视频《夏天到》。2.学生准备:地理教材、地图册、其他学习用具。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QQ聊天对话:
江南雨烟(900259***)2014-1-25 20:15:18
今年寒假我去了海南姨妈家,那里鲜花盛开,瓜果飘香,让我深深感受到“水之秀,林之幽,气之爽”„„
潇洒走一回(951260***)2014-1-25 20:18:20
今年寒假我去哈尔滨看望爷爷、奶奶,并参观了“2014年哈尔滨冰雕展”,好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
江南雨烟(900259***)2014-1-25 20:20:20 看看我拍的照片
潇洒走一回(951260***)2014-1-25 20:22:15 这是我拍的照片
教师:同是过寒假,“江南雨烟”和“潇洒走一回”对话中所描述的情景和所发的照片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气候”的学习。设计意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QQ聊天形式,对比呈现我国南北方景观的巨大差异,激奇引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板书:气候(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
指出本节课主要了解气温的相关知识;明确本节课的五环节:走近冬季;感受夏季;认识温度带;知识梳理;牛刀小试。
环节一:走近冬季
教师:出示“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图提示:
1.找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布的地方,大致是多少摄氏度?相差多大? 2.找出一月0℃等温线,指出东段大致经过哪条山脉?哪条河流? 学生:
读图,回答相关问题。
1.最高气温出现在我国的南部,20℃以上;最低气温出现在我国的北部,-32℃,相差50多度。
2.一月0℃等温线,东段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教师: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省漠河县的北极村,一月平均气温为-30.6℃,那里曾经出现过-52.3℃的极端最低气温;海南省是我国冬季气温最高的省份。全国真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
小组讨论: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冬季我国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总结特点,培养学生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境感知:变“形”金钢
寒假,海口的小明去哈尔滨的外婆家。仔细观察一路上小明服装的变化。感知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过渡:海口的小明在外婆家将会度过一个怎样的假期呢?一起观看视频。教师:播放视频《快乐假期》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感知──变“形”金钢,感知我国南北温差较大的特点,再通过视频《快乐假期》,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南北温差大”给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
环节二:感受夏季
教师:出示“中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图提示:
1.找出七月份平均气温在24℃以上的地区。2.找出七月份平均气温在8℃以下的地区。学生:
读图,回答相关问题。
1.24℃以上的地区约占我国的一半以上,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2.8℃以下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
教师:吐鲁番盆地人称“火洲”,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人们常说这儿能“沙窝里煮鸡蛋”;《西游记》中的火焰山就位于吐鲁番盆地北缘,古书称赤石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又称“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
追问: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学生:地形因素。
小组讨论:总结夏季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教师:夏季全国气温的分布,可以借用流行歌曲《小苹果》歌词中“火、火、火”来形容。
设计意图:用分析“全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方法,来分析“全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特点,提升学生的读图分析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师:我们通过两幅图来感知一下夏季的“烧烤天气”。
图一:6月23日,在郑州市中心的二七广场,一名女大学生在向路人展示显示45摄氏度高温的温度计。
图二:6月22日,山东师大附小的教室内摆放着用来降温的冰块。当日,济南市最高气温接近40摄氏度。济南市历下区教育局发出紧急通知:该区小学从23日起全部停课避高温。
情境感知:“衣”如既往
暑假,海口的小明又去哈尔滨的外婆家。再仔细观察一路上小明服装的变化。感知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过渡:我们小时候所唱的儿童歌曲中也蕴藏着很多的地理知识。教师:播放儿童歌曲《夏天到》。
设计意图:通过两幅高温图片和情境来感知“衣”如既往,说明我国夏季具有普遍高温的特点。再通过儿童歌曲《夏天到》,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夏季普遍高温给人们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环节三:认识温度带
分组讨论:读“我国主要温度带分布图” 1.结合地形,说一说各温度带的分布范围。
2.指出秦岭—淮河一线是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学生:
热带主要分布在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省和云南省的南部;亚热带主要的地形区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和云贵高原;暖温带主要的地形区有: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中温带的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寒温带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北部。
撰写学习笔记,小结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教师: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还有一些,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学习笔记”环节,学生能够养成及时归纳、总结、记录的学习习惯。
活动:“我想有个家”
教师:出示香蕉、苹果、梨、橘子等水果,找出它们生长的主要温度带。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学生把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初步认识主要温度带的划分及不同温度带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不同影响。一系列瓜果主产地的探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生活”的理念,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我国地大物博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环节四:知识梳理
设计意图:利用板书小结本节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环节五:牛刀小试(见课件)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做题能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冬夏气温的主要分布特点及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通过阅读教材、气温分布图、欣赏景观图片和观看视频,我们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而且还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方法,体会到了“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为我们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七、教学反思
1.导入部分采用QQ聊天的形式,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整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教学过程分五环节:走近冬季、感受夏季、认识温度带、知识梳理和牛刀小试,既突出了重点,又使整节课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内容清晰。在某些环节,在学生的学习疲惫点插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如环节一最后的情境感知──变“形”金钢、视频播放等,融知识与趣味为一体,再掀学习高潮。
3.一些学生的参与度还不够充分;在时间分配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略显不足,降低了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第二篇:同课异构:《气候》教学设计 (第3课时)
同课异构:《气候》教学设计(第3课时)
一、课标要求
1.能够阅读并初步运用各类气候图,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2.运用资料说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结合实例,说明气候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说明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及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2)通过阅读气温曲线及降水柱状图,描述我国各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2.过程与方法
(1)结合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季风气候成因进行初步分析,说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结合生活体验和典型区域对比,举例说明我国气候的区域差异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增强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2)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气候与人类生活生产相联系,树立“生活化地理”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通过读图分析,能够说出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和特点。(2)读图分析季风气候的成因、分布以及特点。2.教学难点
(1)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及降水柱状图,并能够描述我国各气候类型的特征。(2)通过读图分析季风气候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了解青奥会,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2014年8月16日20时,青奥会在中国南京开幕,全球204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次比赛。来自全国和世界各个地方的小运动员们聚集到南京,感受到了体育运动带来的激情,更感受到了南京与自己家乡气候的不同。
教师:(多媒体展示)下面让我们听听来自全国五个不同地方小朋友的描述,你能猜出他们各自是如何描述的吗?试着帮他们连线。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候复杂多样
教师:要想知道自己连的对不对,我们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学生:他们自己家乡的气候类型,特点„„ 教师:大家回答的很对。
教师:展示《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请在图中找出五个小朋友家乡的气候类型。学生:来自吐鲁番的小朋友,她的家乡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漠河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海口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五道梁的气候类型是高原山地气候;而南京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活动一: 教师:不同的气候类型有着不同的气候特征,我们如何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呢?下面请阅读漠河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结合前面我们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从漠河的气温曲线图中,读出当地的最高、最低气温,描述气温的特点。2.从漠河的降水柱状图中,读出当地最多、最少的降水量月份,描述全年降水的特点。3.综合气温和降水图,说出漠河的气候特点。
4.参考对漠河气候特点的表述,归纳其他三地的气候特点。
5.根据漠河和海口两地气候特点的差异,说一说他们各自发展旅游活动的优势。学生:
1.冬季寒冷且漫长,夏季温暖且短促。2.降水集中于夏季,夏多冬少。
3.漠河气候特点: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短促,温暖湿润。
4.海口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吐鲁番气候特点: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稀少;五道梁气候特点:高寒气候,全年低温,降水较少;南京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5.漠河气候寒冷,可以利用这样的优势发展滑雪大赛、冰雕艺术展等冬季旅游项目;海口气候炎热,水分充足,适合开发越冬旅游、海上乐园等项目。
教师:各种气候类型有着各自的特征,各不相同,变化各异。在一种气候类型区域中,他们的气候特点是不是就一样呢?试以漠河和北京为例说明。
学生:不是全都一样。两者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但是北京的气温要比漠河高,年降水量比漠河的多。
教师: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同一气候类型的内部,气候特征也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我国气候有着复杂多样的特征。
阅读横断山区《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示意》图。教师:你能根据植被说出不同高度所属的热量带吗?
学生:从山脚到山顶,是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逐渐过渡的。
教师:气候在山区呈现明显的垂直变化,让我国的气候更加复杂多样了。因此,地形是影响气候的因素之一。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季风气候显著 阅读《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
教师:我国的气候类型中,东部地区为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由北向南分布着哪些季风气候?
学生: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教师:所以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类型齐全。
小结: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知,我国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是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来自全国五位小朋友对自己家乡的表述,现在大家应该有正确答案了吧!
教师:有人把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称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季风是如何影响我国的气候的呢?下面请阅读《中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示意》图,完成表格。阅读课本图2.29,阿拉伯半岛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纬度相近,但景观差异很大,想想这是什么原因?
季风对我国气温的影响又如何呢?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这样的特征的优势在哪呢?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得出气候特点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影响气候的两个方面是什么?
学生:气温和降水。
教师:联系上两节课所讲的内容,全班分三组,分析来自漠河和海口、北京和吐鲁番、五道梁和其他四位小朋友家乡气候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最后由各组代表回答。
学生1:来自漠河和海口小朋友家乡气候不同是由于我国气候南北气温差异大,其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
学生2:北京和吐鲁番的降水量差异很大,主要是由于离海洋的远近,夏季风的影响造成的,所以其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
学生3:五道梁位于青藏高原上,地势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我们认为其主要因素是地形。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是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总结:
第三篇:同课异构:《气候》教学设计(第2课时)
同课异构:《气候》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和资料,说出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干湿地区的分布,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对影响我国降水分布特征原因的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我国降水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差异和规律。
2.各地干湿状况对人们生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地图,解决地理问题。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的优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问题探索推动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逐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2.学生准备:预习东西干湿的差异。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台湾通俗歌曲视频《雨中即景》,观看后引发思考:“我们国家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和台湾一样降水丰富呢?”“你知道哪些地方降水多?哪些地方降水少?” “那么我国的降水具有什么特点呢?”引入本课学习。
(二)探索新知
1.降水空间分布不均
出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教师进行读图方法的指导。读图,自主解决以下问题:
1.年降水量1 600毫米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在_____地区。
2.800毫米等年降水量线大致经过我国____________ 一线附近。
3.400毫米等年降水量线大致经过______(山脉)、_______(城市)、_____(城市)附近。
4.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_地区。5.我国降水最少和最多的地方在哪?
6.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组织班级交流,通过解决问题认识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和差异。承转:我国降水为什么会这样分布呢?这与我国主要的降水形式和雨带的推进密切相关。2.锋面雨及雨带的推进
(1)课件出示锋面雨动画,演示形成过程: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较轻,被抬升到冷空气上面,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降低,水汽遇冷凝结,成云致雨。教师利用课前准备好的热水杯,由杯盖的水滴的形成直观地呈现一下锋面雨的形成。(2)课件出示我国雨带的推进动画,教师解释雨带的进退规律。提出问题: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是什么季风给我们带来的?进退规律是怎样的?我国东部地区由北向南雨季的时间有什么特点?(提示:早晚和长短)
学生思考回答。
引发思考:西北内陆地区为什么降水少呢?
引导学生解释原因:因为它远离海洋,又有众多高大山脉阻隔,来自海洋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影响到,所以降水稀少。
总结影响因素:海陆位置(夏季风)。(3)学以致用,慧眼识图 出示ABCD四幅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它们分别代表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哪个城市?并说出理由。
学生判断并分析。
教师承转:四地的降水总量差异很大,那么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呢? 3.降水时间分布不均
由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四地降水共同点:我国降水除了空间分布不均外,时间分布也不均匀,四地降水季节变化都很大,夏季多,冬季少。
教师追问:为什么夏季多、冬季少?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夏季风的影响 继续追问:那么我国降水年际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呢?比如我们莱阳,每一年的降水总量是不是相同的?
学生根据生活体验回答,出示莱阳市2001~2010年年降水量折线图和中国2001~2010年年降水量直方图:
教师总结:我国降水年际变化也很大。引导分析原因:夏季风影响,夏季风活动不稳定。教师承转:一个地方的降水量与它的干湿情况关系密切,那么一个地方是不是只要降水多就湿润、降水少就干燥呢?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除了降水量以外,还有蒸发量,根据各地的干湿状况我国划分为四个干湿地区。
4.干湿地区
课件出示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阅读地图,同桌互助合作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1)我国划分为哪些干湿地区?(2)各干湿地区的年降水量大致在什么范围内?各干湿地区的界线大致与多少mm年等降水量线相似?
(3)找出东北湿润地区的分布,思考为什么东北降水不多,也有湿润区的分布? 教师引导同学交流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承转:不同地区降水量不同,干湿程度不同,会不会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呢? 5.降水与生产生活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不同地区的干湿程度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教师通过课件补充展示:
教师引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体验和理解。
(三)知识梳理
教师结合课件中的地图和板书,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知识要点。读歌谣,记规律,掌握本节知识要点。
第四篇:同课异构《燕子》教学设计1
同课异构《燕子》教学设计一
知识与技能: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的光彩夺目、生机勃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体会燕子的特点及春天的生机勃勃。
2、体会文中的好词佳句,特别是拟人、比喻、动词的恰当使用。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2、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之美,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美景。
教学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达到“情由景生”的效果。
教具:课件、字卡、学生收集春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你们喜欢和春天一起到来的小燕子吗?
2.出示燕子飞行的幻灯片,师生一起唱《小燕子》。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燕子》,共同领略小燕子的活泼可爱吧。
二、看图初步感知 学生认真看图后讨论:
1.你按照什么顺序来观察这幅图的?
2.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观察顺序,把画面的美景描述出来。
三、阅读探究,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讨论:写燕子的外形,叙述的顺序是怎样的?表现了燕子的什么特点?(由整体到局部,表现了燕子活泼机灵、俊俏可爱)
2.语句对比,阅读感悟,说一说哪一句好?(幻灯出示句子)3.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学习2—4自然段
1.轻声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段话讲什么?(讲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
2.这段话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色,仔细地读一读相关的句子,边读边想象。
第二自然段描写的花、草、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把你脑中的画面描述一下。(花儿争相开放)
3.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定准轻松欢快的基调,语速根据内容的变化时缓时急。“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语调要舒缓、轻柔,体现柳丝的柔美多姿。“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语速加快,要有赶集、聚拢之意。“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要读出欣喜之情,读“光彩夺目”时,语速要放慢,语调加重,感情要饱满。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
4.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了什么?(燕子飞行的各种姿势)
5.再读,说说这段话写了小燕子的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活泼、可爱、机灵)
从“斜着身子”感受到燕子的飞行姿势,飞行时的轻快灵活、自由自在。通过“掠过”,体会燕子飞行之快速;通过“唧唧叫着”感受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通过“有的„„有的„„”了解众多燕子在早春的春光中、迎着拂面的微风飞行的情景。
6.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师:这些自由飞翔的燕子,使这早春美景更加生机勃勃、令人神往。作者还写了什么呢?
7.读第四自然段
8.指名说说第四自然段写什么。(写燕子停歇花电线上形成的美丽图景。)
9.这段话里有几个比喻,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呢?
(结合插图理解,想象).讨论:为什么要把“几痕细线”比喻成“五线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1.说一说你从课文最后一句话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12.“演奏的春天赞歌”你说,这首歌在赞美春天怎么样呢?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指导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再回顾课文的脉络,点拨作者的观察写作方法。(由近到远,按照燕子的外形──美好春光里的小照子──燕子的飞行利停歇的顺序)
2.指点背诵方法。
背诵本课,可以按照课文的脉络来背诵,记住每段话中描写的先后顺序,如,第一自然段由羽毛到翅膀到尾巴及活泼可爱的燕子的顺序。第二自然段由春天的细雨、微风、柳丝、草、花到燕子的顺序背诵。
3.自由背诵。
七、课堂小结
1.作者在描写之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赞美燕子,赞美充满活力的春天,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八、课外延伸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画画,或写诗,或唱歌等)展示自己对燕子的喜爱之情。板书设计
1、燕子
活泼可爱
春的赞歌
同课异构《燕子》教学设计二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多媒体课件展示)
同学们,当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时候,是谁从遥远的南方飞来,为春光增添了生机?(燕子)谁见过燕子?它是什么样子的?燕子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小鸟,它在在小河边、在树林里飞翔,打扮着春天。你想进一步了解它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燕子的文章。(板书课题:l燕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
(l)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4、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三、深入探究,质疑解疑
1、细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3、全班交流,合作解疑。
四、汇报交流对第1自然段的理解:(1)“我非常喜欢小燕子的外形,因为它长着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看起来是那么活泼可爱”。(2)“凑”是什么意思?(几个方面合起来。)
(3)指导感情朗读:谁能把小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读出来?(4)背诵第1自然段。
五、探究第2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抓住哪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词语。
2、理解“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3、指导感情朗读。
六、探究第3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这段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飞行),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2、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上→下)
3、指导感情朗读
七、探究第4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词、句子。
2、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1)教师在黑板上画两组线,帮助学生理解。(2)理解“春天的赞歌”,课文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充满生机,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八、总结全文,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1、学了本课,你有何感受?(爱护鸟——人类的朋友,保护大自然„„)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九、拓展延伸,自由创造
大家都特别喜欢燕子,学了本课后,每个同学心中都有自己可爱的燕子的形象,你能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你心中的燕子吗?可以画一画、写一写、拍一拍(拍摄)„„下周我们举行一次“燕子”展览会。
板书设计:
外形
活泼机灵
1、燕子
飞行
轻、快
休息
音符
同课异构《燕子》教学设计三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播放燕子的幻灯片,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鸟吗?(燕子)2.说说燕子给你的印象?(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3.是呀,春天来了,小燕子也来到我们身边,它在田野里、在小河边、飞翔,装扮着美丽的春天。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家郑振铎先生去认识燕子吧。(板书:燕子)(相机指导书写: “燕”的上部分是“廿”,不要错写成“艹”,生一起书空)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1.指名朗读课文,了解学情正音。
2、理解词语意思
A.乌黑光亮
俊俏轻快
活泼机灵(读了这些词,脑中呈现什么画面?)
B.一身羽毛
一对翅膀
几痕细线(体会量词的用法)3.课文从几个方面介绍燕子?学生讨论交流。
从四个方面介绍燕子,分别写了燕子的外形、飞行、停歇。(板书:外形
飞行 停歇)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师:课文是如何描写燕子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一)体会燕子外形:活泼机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觉得应扣住哪个词来理解燕子的外形特点?(板书:活泼机灵)
2.你能通过朗读把燕子的活泼机灵表现出来吗?指名朗读。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注重对“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等词的感悟体会)3.讨论:作者写燕子的外形是从什么写到什么?也就是叙述顺序是怎样的?(体会从全身写到局部的叙述方式)4.试背第一自然段。
(二)感悟燕子:增添生机
1.这段话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色,仔细地读一读相关的句子,边读边想象。
2.抓住以下句子体会。(1)“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对比句子:才下过细雨,微风吹拂着柳丝。(读一读,比一比,你体会到了什么?(①“蒙蒙的”“细”写出了春雨的特点,如:如烟如雾;春雨润物细无声;沾衣欲湿杏花雨;像牛毛、像细针。②“千万条”的“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将柳丝的数量、颜
色等描写得淋漓尽致。
(2)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想象:“赶集似的聚拢来”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花儿争相开放)3.师:正因为有了这光彩夺目的春天,所以作者禁不住赞叹: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请美读第二自然段,读出春天的“光彩夺目”,读出燕子的为春光增添的“生机勃勃”。
(三)领略燕子飞行、停歇之美
我们从读中感受了燕子的外形美,从读中感受了燕子为春光增添的生机美。那么燕子的飞行及停歇又美在何处呢?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第三、四自然段。1.赏析燕子飞行之美。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想:燕子是如何飞行的?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感受到?划出你认为好的词语。
(2)交流。
A.“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又快又轻的感觉。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斜”字不但写出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
B.“掠”写出了燕子飞行的速度很快;身姿灵活。
C.从“唧唧叫着”感受到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D.“沾”写出了燕子尾尖轻轻点了一下水面。
师:你能把“掠”和“沾”换成其他的词吗?(可能的答案:飞、贴)师:有原来的恰当吗?读一读。因此,我们在写文章是一定要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文章才有味道,大家才爱看。
(3)让我们齐读这一段,领略燕子飞行的轻快之美。2.领略燕子停歇之美。
师:请同学们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学第四自然段。(1)边读边划出你认为好的句子,想想好在哪里?(2)交流。
A.有几队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
(落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疲倦了要休息的样子,比停恰当。)B.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几痕”“五线谱用得好。“几痕”说明了距离较远,模模糊糊,若有若无。
“五线谱”把停歇的燕子看作是自然形成的曲谱。燕子自然成了“音符”。
四、小结过渡,读中升华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燕子外形之美,飞行之美,停歇时的音乐之美。怪不得——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作家写赞美春天的诗文,少不了燕子;歌唱家唱赞美春天的歌,也总少不了燕子。可以说,如果少了燕子,春天就会失去一半的美。所以说,燕子的到来,为光彩夺目的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让我们饱含激情,再次齐读课文,唱响春天的赞歌!
板书设计燕子
外形:活泼机灵 飞行美 停歇美
第五篇: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
认识平均分
二年级数学组
同课异构
除法的初步认识---认识平均分
教学内容:课本第50.51.52页内容以及相关习题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丰盛的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图理解平均分。
2.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3.在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同时吗,感受数学与沈国的联系,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课件出示情境图)“森林里的小动物今天要举行盛大的聚会,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都来了哪些小动物?”
二、探究新知:
师:“宴会开始了,面对这么多诱人的食物,小动物们都馋坏了,看,小熊猫正盯着竹笋呢,你知道它在想什么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把竹笋分给小熊猫,该怎么分?
1、随意分。“请拿出自己的圆片代表这六个竹笋分一份。学生自由分”
(1)交流分法。
(2)老师概括分法。观察分法每一份不一样多和同样多。“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2、理解平均分(1)尝试平均分
A 引导学生根据信息窗提问题,“平均每个猴子分几个桃子?”刚才同学们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小熊猫分了竹笋,他们这样分很好,猴子也要求平均分,12个桃子分给三个猴子你能提个问题吗? “你会这样分么?”
B 学生拿出来自己的12个 圆片代表桃子分一份 C 交流分的方法。
D 归纳方法:“尽管我们刚才分的方法不一样,我们都最终得到了一个结果,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4个,也就是说,你们都是平均分。(2)体验平均分。
A 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每只小兔子分四个萝卜,这些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兔子? B 学生分一份,然后交流分法 C 动态演示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课本第52—53的1、2题(2)开放练习:用学具摆一摆:
12人排队每个排有6人,可以排成几排? 12人排队排成4排,平均每排有几人?
四、概括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同桌说一说。然后汇报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
教学反思:
本节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从而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一开始我就以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情境图)“森林里的小动物今天要举行盛大的聚会,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都来了哪些小动物?”“宴会开始了,面对这么多诱人的食物,小动物们都馋坏了,看,小熊猫正盯着竹笋呢,你知道它在想什么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把竹笋分给小熊猫,该怎么分?”班级里没有象别的班级出现的可喜之处。,此处的设计线条比较粗,所以导致学生回答没有出彩的地方。
问题的提出,使学生陷入思考,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观察分法每一份不一样多和同样多。师顺时归纳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主题的导入让本节的重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接下来的环节是尝试平均分、体验平均分:在这两个环节里,我充分让学生摆了说,说了摆,从而明白这两种方法都是平均分。动手操作中,孩子们充分感知,理解了平均分的真正含义。
本节课节奏略显慢了些,不够紧凑,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涨,而我略显得拘谨。教学语言依然不够精练,教学设计的理念不够突出,教学方法有待改善,思想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