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蜀鄙二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如“鄙.语.之.恃.买.去.顾”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体会对比手法评论的运用对于本文说明道理的作用。(核心目标)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2学情分析
本文风格朴实,语言朴素自然,富含激情,极有感染力,故事生动形象,十分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性。七年级学生普遍具有学习目标与实际行动不能完全统一的特点,特别是不能持之以恒地完成任务,此时组织学生在学习本文一定会有所启示。3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流利的朗诵课文,把握两个和尚说话的语气。
难点: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深刻的涵义和作用以及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启迪。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谈话导入新课评论
同学们,你们听过《三个和尚》的故事吗?(听过)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四川边境的两个和尚的故事,这篇课文是《蜀鄙二僧》。(出示课题,并揭示课题)
活动2【讲授】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深刻的涵义和作用评论
二、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基础目标)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于本文说明道理的作用。(核心目标)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达成目标)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作家作品介绍:彭端淑(1699—1779),清代四川丹棱人。幼而颖异,十岁能文。雍正十年(1733年)中进士,授吏部主事,顺天(现北京市)乡试同考官等职。后辞职回家,在四川锦江院讲学。他文学造诣很深,著有《白鹤堂文录》,本文选自此文录,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2.词语认读:鄙
语
恃
钵
惭
哉
四、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A、四人小组安排同学朗读课文,可以一人一句,也可以指定同学读。B、全班同学对照注释理解课文
1.在四人小组中交流释义疑难,并指出文中需要掌握积累的重点词语 2.请各小组在全班交流学习情况(疑难、重点词语)C、归纳文中需要积累的词语。
五、研读探究主旨: 出示目标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于本文说明道理的作用。(核心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出示幻灯片)1.组内分角色朗读贫者与富者的对话,说说分别应用什么样的语气?展示方式: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依次展示。组内自行决定展示方式。(可由代表发言或者分角色展示等)2.全班齐读贫者与富者的对话,注意读出相应的语气。
3.再读课文,说说本文对蜀鄙二僧作了哪些对比?(各小组迅速从文中找出来)(坚忍不拔、有毅力,有恒心,付诸行动。„)4.探讨本文主旨:作者通过蜀鄙二僧的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 立志更要立行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五、拓展延伸(升华体验 净化情感)我又想到了《西游记》,它的片尾曲叫什么? ——《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哪里呢? ——路在脚下!路在脚下,那么我们启程吧!
活动3【练习】
六、课堂练习:评论(一)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①蜀鄙二僧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
③一钵(二)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蜀之鄙有二僧
②子何恃而往
③贫者语于富者
④欲买舟而下 ⑤犹未能也
⑥西蜀之去南海
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三)下列各句中“之”字作动词用,并可译为“到、去”之意的一句是:(A.学之,则难者亦易矣!B.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C.吾欲之南海,何如? 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文段中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第二篇:蜀鄙二僧测试题及答案
《蜀鄙二僧》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作者。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蜀之鄙()
子何恃()而往
贫者语()于富者
一瓶一钵()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贫者语于富者曰
语:
(2)蜀之鄙有二僧
之:
鄙:
(3)吾欲之南海
之:
(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之:
顾:
4.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同,有的读音也不同,请加以说明:
(1)蜀之鄙有二僧
古义:
今义:
(2)贫者语于富者曰
古义:
今义:
(3)子何恃而往
古义:
今义:
(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古义:
今义:
5.下面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蜀之(的)鄙
买舟(将船买下来)而下
B.越(过了)明年
犹(还、尚且)未能也
C.子何恃(凭借、倚仗)而往
顾(难道)不如蜀鄙之僧哉
D.欲买舟而下(顺流而下)
西蜀之去(到、往)南海
6.与人之立志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欲之南海 B、蜀之鄙有二僧
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西蜀之去南海
7.区别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
(1)去:西蜀之去南海()
快去快回()
(2)明年:越明年()
明年会有一个好收成()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②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9.本文写蜀鄙二僧时,“贫”、“富”强调了二僧具备的截然不同。
10.富僧自述的“数年”“买舟”表明了什么?
11.作者引述蜀鄙二僧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12.本文所阐明的观点是()
A.无论干什么事都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B.做学问首先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C.做学问干什么事都不要怕困难。
D.贫困是财富,可以促使人立大志。
13.“富者有惭色”的原因是。
第二部分:
(一)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4、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数年: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
自:
15、选文第一段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作者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16.下列句中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过了第二年(到第三年),贫穷的和尚从南海回来。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四川的边境有两位和尚,其中一人很穷,另一人很有钱。
C.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从西蜀去南海,不知道要走几千里呀。
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人立志,应如同四川边境的和尚。
17.对“吾一瓶一钵足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贫僧的怯懦,畏惧困难的神态,充分表现在句中。
B.表明了贫僧的决心。
C.证明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D.表明贫僧有信心,不畏困难的精神。
18.请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表示的语气。
A.反问
B.感叹
C.疑问
D.肯定
E.加强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
②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③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9.文中两个“子何恃而往”所表达的意思和语气是否完全相同?
(二)滥竿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浩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0、南郭处士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
21、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竽,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2、齐泯王听吹竽,喜欢一个一个独奏,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
23、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蜀鄙二僧》答案
1.《白鹤堂文集》彭端淑 2.略 3.(1)告诉、说(2)的;边境(3)到(4)助词,无实义;难道 4.(1)古义是边境,今义是品质低劣或轻蔑(2)古义是告诉,读yù;今义是话或语言,读音是yǔ(3)古义是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今义是指儿子。(4)古义是反而、难道;今义是看或照管、注意 5.C 6.D 7.(1)距离;到……去(2)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
8、略 9.物质条件 10.富者计划去南海的时间之长。(意近即可)11.在困难面前,物质条件不起决定作用,重要的是做,是主观努力,通过主观努力克服困难,任何事情都能做成。(意近即可)12.D 13.贫僧凭一瓶一钵去了南海,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自己条件好得多却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意近即可)14.多年;从 15.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意在说明事在人为的道理。
16、B
17、A
18、①C②B③E④A
19、不完全一样。前一个是询问,意在了解情况;后一个表感叹,意在指出毫无可能。20、为了生存。
21、必三百人吹竽,齐宣王用人没有察觉到。
22、南郭处士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吹竽技艺不精(或怕露馅、怕杀头)。
23、略
第三篇:《蜀鄙之僧》教学设计
《蜀鄙之僧》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蜀鄙之僧》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蜀鄙之僧》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
《蜀鄙之僧》是一篇文言文,节选自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文章讲述的是蜀鄙之贫富二僧皆欲往南海,最终,贫者至而富者未至的故事,寓意志向坚定,付诸于行动,即使客观条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功。
故事情节主要用人物对话来展开,蜀鄙二僧的对话洗练而含蓄。富者言语中充满了怀疑与轻视,而贫者的一个“足矣”,把他的奋斗精神,以及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的意志表现了出来。“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经过一笔带过,语言简洁而富有想象。
文章主要阐明天下事“为之”方能成功的道理。学生依托“注释”和“大意”理解文意相对不难。因此,教学中坚持“诵读为线,释意为珠”的策略,让学生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为之”才能成功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理解文言词汇,理解句意、文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悟故事中所蕴含的志向坚定并付诸于行动才能成功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句意、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人物对话时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解题,学习生字。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我们就请清朝一位名叫彭端淑的老先生用文言文给我们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蜀鄙之僧。(大屏幕出示课题)
2.看题目,你能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讲的是什么人的故事?
解释课题,板书“蜀鄙之僧”
(蜀,指四川;鄙,这里是指偏远的.地方,僧,指和尚。)
3.“蜀、鄙、僧”是这课要求掌握的三个生字,请大家拿起笔在书上工工整整写下来。
(二)通读,知古语之意。
1.自己试着把这个故事读一读,要求把每一个字都读准确。
2.了解学生读书情况。
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学生读音和对古文言词语的理解,随机正音和释义。如“语”的读音yù,“恃”、“钵”的释义等(并将该字至于语言环境中练读)。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练读,教师巡视并指导。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子何恃而往?子何恃而往!(简单提示问号和叹号语气的不同)
吾一瓶一钵足矣。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多音字读准),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yān)。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zāi)?
3.学生齐读。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感悟读文言文的技巧。
(文言文用字简洁,慢读才能好好体会,所以我们读文言文语速要慢,停顿要恰当)
结合释义、教师和学生对读,学生和学生对读,引导学生读通语句,读准节奏。
5.指名通读课文,概括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学生用现代文概括文章大意后,教师引导:同学们,通过我们读书,发现一篇短小的文言文的意思却用这么长的白话文来说明,可见文言文的精练啊。
你能不能也试着用文言文来概括这个故事呢?出示:
此文讲蜀鄙有贫富二僧,皆,终,贫者 富者。
(学生用文言填空不太容易,教师可以做适当提示:课文讲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注意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此设计意在训练学生语言的同时,认识现代文与古文的区别在于语言简练。)
板书:贫者 至
富者 未至
过渡:好文不厌百回读,文章需要细细品啊,我们再读读课文,相信大家会读出古文里的味道
(三)品读,悟文章之情。
故事很简单,二僧对待同一件事的态度和做法却截然不同,同桌分角色读读
课文体会体会,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1.学生练读。
2.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一遍:两个同学分角色对话,说说自己的体会。
第二遍:老师读富者的话,一人读贫者的话。
注意体会“子何恃而往?”和“子何恃而往!”所包含的富者的怀疑与轻视的思
想感情。
第三遍:老师读贫者的话,全体读富者的话。
体会“吾一瓶一钵足矣。”引发学生的想象,体会穷和尚的内心想法和坚定意
志。
3.教师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认识到蜀鄙此二僧不光是“一贫,一富”,更是“一
有志,一无志”、“一勇敢,一怯懦”、“一坚定,一犹豫”、“一敢想敢为,一只想不
做”……
引读(学生齐读):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4.思考:同学们,你们现在明白了这两位都想去南海的僧人,为什么富者
没有实现,贫者却实现了呢?你想说些什?
(有志者事竟成,不但要立志,还要行动……)
5.齐读课文。
(四)拓展,寻古人之迹。
1.文言心声、文如其人,好的文章光照后人,也必然折射出作者自己的影子。下面我们读一读有关彭端淑老先生的资料,看能不能找到“蜀鄙之僧”的影子.资料:彭端淑年少时,苦读于翠笼山紫云寺,五六年不曾下山,甚是勤奋。为官时,初到粤(yue)东,遇积案3000余件,他立即调集各州县案卷,会同幕僚开诚布公,明断有声。不一月,全部案结,吏(li指官员)民无不惊佩。
2.这是一位多么可敬的老先生啊!彭老先生还给后人留下了一段非常经典的启示:
出示: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学生自由读句。
(老先生要告诉我们的就是:人不但要有目标还要有行动,就是去“为”。)
学生齐读句。
教师板书:为 不为
教师总结:同学们请记住今天认识的贫者,请记住彭端淑老先生,请记住老先生的名句。学生大声朗读: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五、板书设计:
蜀 鄙 之僧
贫者 为 至
富者 不为 未至
《蜀鄙之僧》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句意及文意,背诵课文。
2、了解本课对比手法的运用,感悟“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了解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故事
师导语: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二人皆欲之南海,最终,贫者至而富者未能至,何也?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课文《蜀鄙之僧》。板题
二、品读感悟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呢?指名读第一段,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解决这段中的重点字词,了解“何如”是一种倒置句式。练习背诵这一段。)
2、对待同一件事,贫僧和富僧的态度截然不同,他们说话的语气也大不相同。对照一问,自己试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二人分角色读,看谁能读出他们当时的神情和语气。
a、学生读书,然后汇报这一段话的意思。
b、找两名学生读,看谁能读出语气的不同。全班分角色读。尝试背诵。
c、文中两次出现“子何恃而往”这句话,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想一想,富僧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发表个人看法,相机指导朗读)
d、贫僧去南海之前,一定会想到途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但他却说:“一瓶一钵足矣”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富僧听了贫僧的话,又是怎么说的?
(体会贫僧意志坚定,没有被困难吓倒,读出贫僧坚定的语气,分角色朗读练习,体会对比手法的应用。)
e、贫富二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贫者的坚定志向。多么令人敬佩的贫僧啊!他去南海的途中一定遇到过许多困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他会遇到什么困难?
(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想象。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3、齐读下一段,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再一次体会贫者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你想对贫僧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4、二僧都想去南海,为什么结果不同,谈谈你的看法。(播放课件)。我们应该学习谁呢?
5、读最后一段,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6、结合这篇课文,谈谈自己对“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事竟成”的理解。(课件出示)
7、练习背诵课文。
三、本课总结
本文以蜀鄙之僧去南海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志向坚定,刻苦勤奋,即使客观条件再差也能取得成功,从而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
四、课外延伸
搜集一个“有志者事竟成”的故事。
第四篇:《蜀鄙之僧〉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
师:语文学了五六年了,对不对?
生:对。
师:中国话都能听懂吧?
生:能。
师:你别笑!要不我说两句你听听。行吗?
生:行。
师:吾姓胡,乃一教书先生也!
师:听懂的请举手。哟,你来说。
生:我姓胡,是老师。
生:我是……我是老师。
师:我姓胡,我是老师,我是胡老师,听出我的姓,听出我的身份。
师:“自河北保定来”。
生:从河北省保定市来。
师:这是我的?
生:家乡。
师:家乡!嗯,“好读书独爱诗词。”
生: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诗词。
师:这是我的?
生:爱好。
师:他听出我的爱好。“今见诸位甚悦”
生:今天见到我们很兴奋,很高兴。
师:哦,“很高兴”不简单,这都能听出来。
师:诸位悦否?诸位悦否?
生:你们也高兴吗?
师:我再问问,“诸位悦否?”
生:(齐说)高兴。
师:我可没说诸位高兴吗?我问的是“诸位悦否”
生:悦。
师:一起说。
生:悦否。
师:哪有“悦否”?这个……发呆的说悦的,应该诸位悦否?
生:悦。
师:诶,这才是“悦”的表现呢!啊。
师:嗯,久闻尔等聪明,今日一见,果不其然也!
生:你们很聪明,今天见到了果然是……
师:“果然是这样”刚才胡老师说的是中国话吗?
生:是。
生:异口同声都说是,跟平时说话有不一样的地方吗?
生:有。
师:谁说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这个胡老师刚说的是文言文,而我们平常说的是普通话。
师:马上就听出来了,好,刚才胡老师说的就是古人交流时的语言,诶,现在咋们能开始上课吗?
生:能。
师:能上课,好,上课。
【上课时间】
生:起立,老师,你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今天,我们请一位三百岁的老先生彭端淑用文言文给我们讲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大家看。
生:《蜀鄙之僧》。
师:知道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有吗?来。
生:“蜀鄙”就是四川偏远的地方。
师“现在的四川,而且又说了一句?
生:边境。
师:边境,边境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交界之处。
生:蜀鄙,就是四川偏远地方。
师:边远之地就是“鄙”,这个字儿不好读,一起读
生:鄙(bǐ)。
师:关于谁的故事呀?一起说吧。
生:两个和尚。
师:两个和尚,谁把题目的意思给大家说一说?来。
生:蜀地偏远的地方的和尚。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个题目。《蜀鄙之僧》把它读连贯了。《蜀鄙之僧》。
生:《蜀鄙之僧》。
师:下面我们就来听听这个故事,师:诶,彭端淑老先生今天他来不了了,就由胡先生给大家讲,怎么样?
生:好。
师:读课文(话说: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一日,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师:诶?我这么讲你们能听得懂吗?
生:能。
师:谁说说我刚才讲的什么意思啊?
生:蜀地边远的地方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穷,一个富,穷和尚跟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如何?”
师:如何,怎么样?那接下来富者怎么回答呢?贫者去没去南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个故事,如果不明白的地方,看看注释,看看大意,读不好的地方,多读两遍。开始,放开声音,啊,开始。
师:自己读自己的。
(生自由读诵课文内容)
师:读完了?
生:读完了。
师:谁把故事的第一段给大家读一下?来,女同学,你来。
生:(读故事第一段)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师:这同学读得特别的流利,也非常的清楚。我想请同学们给提下不足。
生:感情稍微有点不足,要…那个如果再读感情再有一点感情的话会更好。
师:噢,你是这么认为。
生:语速稍微有一点快,如果慢一点儿的话会更好。
师:他听读的速度他说有点儿快。
生:中间应该有一些停顿。
师:有节奏。
生:应该注意断句,而且她有一个字读得不太规范,就是那个,应该是读“yù”而她有点读成“yǔ”。
师:那不叫不规范,就是。
生:错误的。
师:就是错误的。
师:这位同学你怎么知道这个字儿读“语yù”呢?
生:我是看了下面的注释知道读“语”。
师:学习文言文看注释,好方法!
师:刚才的那位同学,来,你再读读这句话?
生:(读)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师: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这个语呢,同学们,这个“语”在现在读“语”(yǔ)而在古代读“语”(yù)
师:当然,在古代有时还能读yǔ。比如说:食不言寝不语yǔ。(举例)
师:第二段谁来读?
生:(读)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师:第一次听你读就让老师大吃一惊。第三段谁来读?好,你读(抽生)
生:(读)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师:第四段一起读下来,生:(齐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③不如蜀鄙之僧哉?
师:刚才那三位同学读得都很流利,都很通顺。三百年前的古文比较拗口,能读成这样相当不错。现在哪一个同学能把这个小故事全读一下?你来。
生读全文。
师:那个字儿读,大家一起说:
生:“欲”(yù)。
师:吾欲之南海,吾。
生继续读课文。
师:这位同学把这一个故事都读下来了,相当不错,就是那个,有一个字“吾”wú读错了。
生:吾,吾欲之南海。
师:同学们,这个文言文用字非常的简洁,但要表达的内容很丰富,跟现代文的读法不一样。这样,胡老师读上一段,大家听听,读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出?(师读)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师:有区别吗?有吗?有什么区别?
生:有。
生:刚才胡老师读的那一段古文,时常断句,但是说普通话的时候就不用断句。
师:断句,很专业的,也就是停顿不一样.师:尤其哪儿的停顿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抽生说)
生: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师:我是那么读的吗?不是,那你再想想老师怎么读的?其一。
生:其一/贫,其一/富。
师:唉,这么读的,就是节奏,停顿不一样。还有别的不同的一样吗?
生:我觉得老师您读这篇文言文的时候,声音非常的低沉,这篇文章独特的味道。
师:古文有古文的味道,恩,有点那个抑扬顿挫的感觉,是这个意思吗?
生:对。
师:同学们听老师读的时候速度快还是慢呢?
生:慢。
师:所以同学们读文言文的时候要注意:第一要注意速度,要慢。第二要注意字与字,句语句之间的停顿。第三要注意语气。
师:这样的胡老师和大家一起读读好吗?
生:好。
师:但一定不要读到胡老师的前面去了。我开始了哈。
(师生齐读课文)
师:最后一句话还是有点快,咱们慢点读。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唉,好多了,有点古味了。诶,那边同学再来试一次。
师:王浩。
生:(读时教师指导)。
师:不要着急,王浩同学。
师:诶,王浩同学,读古文的时候,还有个诀窍,我悄悄告诉你啊,音断气不能断。你比如说:西蜀之去南海,不能把它断了,明白了吗?来再试试。
生: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师:瞧瞧这语气,蜀鄙之僧哉?读成这样相当不错了。啊!诶,同学们故事读了这么多遍了,意思能明白了吗?
生:能。
师:谁来说说第一段的意思?
生:(答)诶,西蜀边远的地方,有两个和尚。一个贫和,一个穷和尚,一个富和尚。一天,诶,贫和尚告诉富和尚: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师:第二,第三段谁来说?你来。
生:(答)富和尚说:你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一个水瓶,一个碗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多年来想租船去南海,而且没有去成。你靠什么去?
师:剩下的谁来说?
生:到了第二年,穷和尚到南海回来了,师:不要着急,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来。
生:(继续回答)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非常的惭愧。诶,这个故事
那个那个西蜀边境离南海那么远,富的不能到,而穷的却到了。一个人立志想难道还不还不如蜀边的蜀地边远之处的一个和尚。
师:刚才三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把小古文说了一遍,而且还说的比较具体,非常的不容易,同学们。
师:既然我们学文言文,那么能不能用文言文来概括概括这篇古文呢?大家试一试。来,自己读读。
师:如果有不明白的,看看咱们的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看出来的同学给老师示意一下,或者你想明白了给老师示意一下。举起你的手来,已经有三位同学,哎哟,这么多了
生:(生回答)此为讲蜀有贫富二僧,皆欲之南海。其中贫者至焉,而富者不能至。
师:小伙子,恭喜你呀,都能用文言文概括了。太厉害了。同学们,这个故事就讲的是贫富二僧。
师:二僧说皆,一起说。
生:去南海。
师:最后是贫者至,而。
生:富者未至。
师:唷,“不能”就是“未”,你们连这都会猜作答。未至,了不起
师:故事我们也读了,故事的意思也明白了,那我们能不能用文言文来讲讲这个故事。能吗?咋们合作一回,四个同学一组,分角色来讲讲这个故事,用文言文,看哪个小组讲的最生动,能让这两个和尚活灵活现的站在大家面前,听清老师的要求了没有?
生:听清了。
师:开始,四个前后桌,前后四个人一组。(分角色)放开点声音,啊。
(学生讲故事,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放开我们的声音啊,同学们可以适当的加上点动作,加上点动作……
(教师巡视从旁指导,同学们合作讲故事中……)
师:好,同学们,咋们停一下,哪一组愿意上来试一试。
生:第三组上来,来。
师:谁是旁白?还有呢?能不能不看书,看屏幕(教师指导站好位置)。
生1:(读课文)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
生2:“吾欲之⑨南海,何如?”
生1:富者曰:
生3:“子何恃而往?”
生1:曰:
生2:“吾一瓶一钵足矣。”
生1:富者曰:
生3“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持而往?”
生1: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生齐读: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师:好,四位不要着急,站好。很想听同学们评一评他们演的怎么样。讲的怎么样?来,你说。
生:他们演的很不错,嗯,富者和贫者形象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活灵活现。
师:你这个夸奖太超了,有没有能具体地说说。
生:诶,旁白读的很有感情,富者和贫者演的也非常有感情,诶,王浩还加演了自己的动作,我觉得是非常好的。
师:她注意到了自己的动作,这是他们加的。嗯,生:他们的最后一句话是四个人一起读,显示出了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他们很认真地准备了这些。
师:不要()你呢,不但在听,不但在看,你还在用心地思考。这位同学和第四位同学心有灵犀。连老先生写作的思路,他们都给听出来了。他们都演出来了,不就是先讲故事,后说道理吗?是吗?这是他们最大的收获之处。好,请坐。那个,贫者是哪一位?好,我想和贫者对对话。他们演的太好了。来,你们三位请回去,好不好?我把这二僧的对话给大家打出来了,大家看第一句,看见了没有?
生:看见了。
师:给起个头好不好?
生:好。
师:你自己来,咱们对着大家读,诶,好,看着老师,开始。
生:(齐读)贫者语于富者曰。
生1:吾欲之南海,何如?
师:子何恃而往?
生:吾一瓶一钵足矣。
师: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持而往?十分想听大家对胡老师做个评价。
生:胡老师您读的十分有感情,停顿也非常的好。
师:我哪儿有感情?
生:诶,就是你这种断句和一些词语之间的感情读的非常的好。
师:这不叫感情,对吧,嗯,不过他听出我断句来了。你说。
生:胡老师读的这篇课文,这篇文言文对话非常有感情,我从“子何持而往?”胡老师读出了疑问的感觉。(***)同学感觉很疑问,他怎么去南海呢?可以看出——
师:这叫怀疑,对不对?他听出了老师怀疑的语气。嗯,生:我听出了老师就是那个第二句“子何持而往?”是反问的语气。是富和尚认为穷和尚根本没有钱,去不成南海。
师:而表现出来的。
生:语气。
师:这种语气叫什么?这种态度叫什么?
生:诶,有一种瞧不起的感觉。
师:瞧不起的感觉,她听出了这种语气。我想问问大家,富者为什么瞧不起人家贫者?
生:因为富者自己十分富有,但是他却去不成南海,而穷着想要去南海,他认为穷着自然也去不成。
师:这么着,那你来对对话。行吗?你和贫者一起对对话。好不好?
生:诶。
师:大伙给起个头。
生:(齐读)贫者语于富者曰
生1:吾欲之南海,何如?
生2:子何恃而往?
生1:吾一瓶一钵足矣。
生2: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持而往?
师:哎呀!这么多,这么就生动多了。好,请回去,哪一组还想上来试一试?你们组啊?你们组上来。来。
生1:(读课文)蜀鄙之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
生2:“吾欲之南海,何如?”
生1:富者曰:
生3:“子何恃而往?”
生1:曰:
生2:“吾一瓶一钵足矣。”
生1:富者曰:
生3“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持而往?”
生1: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生齐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师:同学们给个评价。
生:我觉得那个贫者的“足矣”读出了贫者坚定不移的精神。
生:足矣,吾一瓶一钵足矣。
师:他听出了这位同学信心坚定,贫者很坚定,嗯。
生:(语速太快,听不清)。
师:这位同学观察很细致,听的也很认真,他说加了个XX同学们是不是又加了个,还加了一个“又曰”不错,有点讲故事的味道。不简单。
生:我觉得富者读的很好,富者的傲慢还有怀疑的语气。
师:刚才的两位同学从语气上,做了个评价,四位,辛苦了,请回。同学们咱们一起读一读,读富者就读富者的话,读贫者的就读贫者的话。我起个头。
生读。
师:故事已讲完了,谁能自己把这个故事讲一讲,有点难,练一练,给大家把这个故事练一练?
生自由的给同学讲故事。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来给大家讲一讲,好,你来。你呢,看着大屏幕,如果能不看,最好不看,好不
生:(上台讲)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⑨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持①而往?”越明年②,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③不如蜀鄙之僧哉?
师:大伙儿给评一评,怎么样?怎么样?这故事讲的怎么样?
生:(***)读的十分有感情,我觉得他加了些……比如说读富者话加些傲慢的动作,读贫者比如说做这样一些动作。
师:就更坚定了,嗯,好。
生:我觉得(***)同学读的非常的好,他就是读富者的时候,读的把富者傲慢和怀疑的语气读出来了。
师:好,请坐,(***)感谢你,非常的不错,请回去。
师:同学们,故事我们也讲完了,老先生通过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能知道吗?
生:(答)贫僧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有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一种精神,他有一个非常远大的志向支持者他,这是他成功的原因。而富僧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没有持之以恒坚定的信念。之所以没有坚定地信念,所以说他不会——
师:持之以恒的信念,这是他体会到的。
生:这节课堂告诉我的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师:这是她认为的,好,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课文学完了,下课。
第五篇:蜀鄙之僧
《蜀鄙之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正确停顿。背诵课文。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熟读课文,理解文言词汇,理解句义、文义。
3.感悟“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4.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诵读、背诵,增强文言语感。
2.在朗读中,对照译文,理解词义、句意、文意。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的深刻含义,感悟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
]
问号袋、标有停顿的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题入手,营造文言文学习环境
1.今天,我们将听到一个故事,四川偏远地方的和尚的故事。
板题:蜀鄙bǐ之僧
2.这个故事是清代人彭端淑写的,用的是文言文。看标题。猜猜,老师从哪个词知道故事发生在四川?——蜀。又从哪个词知道是在偏远地方?——鄙。
3.对,齐读标题。注意“鄙”的读音。
4.关于蜀鄙之僧到底有什么奇特故事呢?
二、整体感受,讨论文言文学法
1.想知道,快读读。(各自试读)
2.读了课文,说说你的初步印象。
预设:学生可能会认为难读,难懂等。
3.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文言文的词、句与今天的意思常有不同。今天我们读文言文,难度较大。那怎么学呢?说说你的办法、打算。
预设及教师引导要点:
①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读时注意正确停顿)
②对照图片、注释或大意学习。
三、反复诵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1.听老师读读,感觉感觉。
2.师范读,同时用课件同步出示停顿标记,并给难读准的字注音:
yù语shì恃bō钵
3.刚才大家听得挺起劲儿,能不能自己找找感觉?
重点指导读的方法:文言文用字简洁,慢读才好慢慢琢磨;注意停顿。根据停顿标记,自由试读。
4.你会读哪些句子了?来,带我们读一读。如果这些句子你读起来还有困难,也可提出来。大家一起练。相机引导全班练读长句、难句: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5.全班齐读。
四、借助大意,读懂文言文故事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结合第二个方法——对照译文学习,你会懂得更多。
2.生自读自悟。
3.你读懂了什么,或者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小组内交流。
交流弄懂后,请组长拿出问号袋(见下面交流内容),试用文中句子回答。
4.全班交流。
①交流问号袋中的问题。同时相机学习重点词语,并板书故事主要内容。
A.贫富二僧立下何志?(欲之南海)相机理解“之:去”。
B.结果如何?(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相机理解“至:到”。
C.你知道他去的地方多远吗?(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相机理解“去:距离”。
②自由交流质疑。预设要点:语,告诉(动词)。子:你。恃:依靠。买舟:此处为租船。
5.明白了意思,现在我们一定比刚才读得更好。试试看。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找同伴练习分角色读。
第二课时
一、回顾故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二人皆欲之南海,最终,贫者至,而富者未能至,何也?(相机板书)生齐读。
二、在朗读中感悟
1.分角色朗读。
对待同一件事,僧富者和僧贫者的态度截然不同,他们说话的语气也大不相同。请同桌二人分别来扮演富者和贫者,看看谁能读出他们当时的神情和语气。指名2人读。
2.师生点评,在点评中关注两个“子何恃而往”的语气。以此为切入点研读课文。
3.聚焦“子何恃而往”:
①读译文,再次理解“子何恃而往”的字面意思。同时可相机点出学文言文的一个小技巧——换词序理解(针对词语倒置句式)。
②分别问贫者和富者:子何恃而往?强化朗读三句对话。(根据学生交流随机板书:一瓶一钵、欲买舟而下)
③研读:两处“子何恃而往”语气上有变化吗?
④从四川到南海要经过很远,这其中既有海拔4000多米,空气稀薄的高原,也有杳无人迹的原始森林,更有一望无际的大海,贫者只身前往,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可贫者依然说——(齐读贫者的话,注意“足矣”的坚定语气。)
⑤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让学生在形象的对比中体验贫者立志之坚。
A.合理想象:在富者看来,贫者以一瓶一钵去南海,他将遇到哪些困难?(先让学生充分交流,师适时从“吃、穿、住、行”等方面引导。)
B.情境引读“子何恃而往!”
首先在“吃”的方面,贫者经常有了上顿没了下顿,饥饿严重威胁着他;引读:怪不得富者曰——
其次在“穿”的方面,贫者夏天无法防暑,冬天不能御寒,引读:怪不得富者曰——
第三在“住”的方面,贫者几无立足之地,引读:怪不得富者曰——
第四在“行”的方面,“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贫者要长途跋涉,其艰难可想而知;引读:怪不得富者曰——
三、升华感悟
1.师:是啊!任何一个困难都足以阻挡贫者!贫者以一瓶一钵去南海,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然而——“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读到这里,你们一定有许多想说的吧?那就赶快拿出笔,将自己的感受用精练的词句写下来。(教师可用自己的感悟来抛砖引玉。)学生写感受,并朗读自己的感受。
2.你还能讲一个“有志者事竟成”的故事吗?
四、拓展活动
1.“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贫者会告诉富者什么呢?富者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在这个小练笔中可以大展身手(提示:要符合贫者和富者的身份)。
2.这个故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这个故事也会有益于你的朋友,你一定希望和你的朋友分享。练习讲这个故事,再讲给别人听。
3.你是否有过“有志者事竟成”的成功经历或反面教训?也可搜集相关的故事读一读,以常常激励自己。
板书:
蜀鄙之僧
贫 一瓶一钵至
二僧立志
富 欲买舟而下 未能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