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3 01:0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蜀相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蜀相教学设计》。

第一篇: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单元的诗歌鉴赏指导: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王国维先生说:“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所谓“逆”,即为迎受、接纳,考证、探究,追溯、反求。今天我们就来尝试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一首诗歌。鉴赏分五步进行。(投影)

1、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2、初读感知,觅得诗心。

3、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4、参照比较,探求诗风。

5、摘抄品评,滋养诗情。(课外)

第一环节: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一、导入:

他一个瘦骨嶙峋的夫子,一步一忧,每饭必愁。穷其一生追求着,渴望着,结果却是一生的忧思悲愁,艰难困苦。年轻的他也曾豪情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政局的动荡,官场的日趋腐败,使其理想破灭,他悲愤的喊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心忧国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胸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也曾极度欢喜,那是得知官军胜利的消息时,他会高歌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怀才不遇的他为君忧,总希望能为君尽忠;为民忧,希望为黎民谋利。命运却让他要成为一个伤乱时期的诗人。让他的诗歌记载下那时事,那时情。于是有了他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悲伤。有了他“天边常作客,老去一沾巾”的凄苦,他的悲苦,纠缠着他一生为国为民的无私之心,最后化成了他“艰难困苦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无奈,悄然而逝。真的让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的诗歌艺术丰富多彩,或雄浑奔放,或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创作态度非常严谨,“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创作成就辉煌,韩愈有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就是杜甫,被誉为诗圣。

二、背景介绍

请同学们看注释,这首诗写于哪一年?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这一年前后杜甫的情况?

明确:安史之乱师755年爆发,762年结束的,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看来大家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还不算特别了解,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当时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第二环节: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1、诵读指导

①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下面我们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希望大家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找同学读。有什么问题,哪里处理的好,哪里处理的不好,为什么?

②如果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读得慢,低沉些,读出点感伤。反之则相反。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语速语调该是如何? 明确:感伤,叹惋。深沉。

③《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再找同学读。比较前后的区别。

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明确:“寻”,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寻”能表达这种感情。“泪”,全诗表达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师:看来同学们对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还是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我认为,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④播放朗读音频。全班齐读。

第三环节:涵咏字句,品出诗味。整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提出了8个问题:①诗的开头两句一问一答,有什么好处?②对于三、四两句,为什么同学们存在两种不同理解?③“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④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绩,是否准确?⑤“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中,哪两个字与此诗的关系最为密切?⑥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为什么题目用“蜀相”而不用“诸葛祠”?⑦丞相祠堂何初寻?一个“寻”字好在哪里?⑧“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与“空”两字好在哪里?根据大家的疑问,老师进行了整合,形成以下三个问题。(投影)(1)如果有人对原诗做一些改动,你认为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蜀相(改为“诸葛祠”)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改为“树”)森森。

映阶碧草自(改为“尽”)春色,隔叶黄鹂空(改为“皆”)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的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词概括字诸葛亮的功绩?(3)“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下面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稍后我们进行交流。

1、哪个同学谈谈对题目的理解?谈谈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

“蜀相”就是诸葛亮。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为“蜀相”。不好。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敬仰而不是诸葛祠。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如果用诸葛祠就偏了。

许多专家是这样理解的。不过老师有不同的意见,提出来供大家参考。以地或物的名称作题而其意在人的诗篇也不是没有,杜甫咏叹诸葛亮的作品中,《咏怀古迹》(其五)和《八阵图》就是,这样命题好像也没有偏离诗歌的主旨。我认为,这样命题杜甫的切入点是诸葛亮的政治身份,杜甫当时身处乱世,渴望有圣君贤相来匡扶摇摇欲坠大唐江山的处境。再说,“做贤相”是杜甫的志向,可惜自己报国无门,功业未就,所以选此角度能抒发郁闷和隐痛。这个视角,诗末“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惜痛表现得极为切肤:圣主良相,如果千载难逢的一对绝配,仍然没有能够成就兴兴复汉室之大业,可知天道弄人,后世怀才不遇者之伤痛,又深了一层。

2、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起,有何用意?“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

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

“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锦官城”是成才的别称。因织锦业发达,汉朝曾设有锦官来管理,所以后来又把成都称为锦官城。)

3、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不能。“碧草春色”“黄鹂好音”不算荒凉之境,应该是春意盎然的景象,这也可以表达作者的心情。因为景 虽好,但作者无心欣赏。用“尽”“皆”传达的是兴奋的高兴的心情。

这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在士大夫的潜意识里,芳草本为贤者设,赞歌只为英雄唱,红花绿叶,芳草美人,方相得益彰。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对眼前景,思祠中人,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所以,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这种写法古诗中很多,如唐代诗人李华《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鸣。”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它们都能取得同样的表达效果。

4、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词概括字诸葛亮的功绩?

上联的“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下联的“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禅继位。这表达出作者对他的敬仰。落脚点在“天下计”和“老臣心”。“天下计”说明他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国。

历代文人有不少人赞美诸葛亮,比如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诸葛亮可赞美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选取“天下计”和“老臣心”这两点呢?

请同学们结合诗题和作者的生平理想思考。作者是为了表明他的确是个贤相。上联突出他身为人臣能“尽智”。下联突出他历刘备父子二朝忠心不二,彰显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对一代名相无以伦比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他特别强调这一点老师揣摩可能有以下因素:其一,杜甫的志向是当一名臣相,杜甫有这样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意思是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可惜理想落空,他觉得诸葛亮做的正是他想做的。其二,当时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能臣,缺乏尽忠,没有能臣,让杜甫担忧。因此,他瞻仰诸葛祠,着力强调的正是诸葛亮的“贤相”风范。

5、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经历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别人的份,因此必然会“泪满襟”。

《唐诗钞》中就有这样的批注:“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杜甫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实际上也唱出了普天下壮志难酬者的心声。比如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以至欷歔而下。几百年后,北宋末年抗金名将宗泽,也曾深受感动。当时,宋王朝的两个皇帝徽宗与钦宗父子二人双双被金人俘虏,宋高宗逃跑了,为了抵抗金兵的南侵,已经70岁高龄的宗泽,亲自带兵镇守尚未沦陷的当时的过黄河,抗击金兵)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清人邵子湘评论这首诗的后四句说:“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理,只用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 6、小结:杜甫的咏史诗是有其特点的,这就是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自身。《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遂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同时也要求自己,自己的朋友“早据要路思捐躯”,像诸葛亮那样国而忘身;还希望唐肃宗能像刘备那样,能够信任像郭子仪等那样忠心耿耿的老臣。

第四个环节:参照比较,探求诗风。

诗人在长期的创作中,会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包括选材,包括意境等等。大家看下面三首诗,请大家判断一下,哪一首是杜甫的作品?其他两首的作者你能猜出来吗?

(1)送韩侍御之广德 作者?

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shì)酒与君倾。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2)南征 作者?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3)辛夷坞 作者?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哪位同学说说哪首是杜甫的?并说出推断的理由?

生二:我是从“偷生”“沾襟”“百年歌自苦”等词句及其整体意境推断的。

师:有多少同学同意这一观点?(约四分之三的同学举手。)看来绝大多数同学的推断是正确的。那么其他两首诗的作者呢?谁能推断?

生一:第一首我感觉是王维的,第三首感觉是陶渊明的。生二:我觉得第一首是李白的,第三首是陶渊明的。师:为什么觉得第一首是李白的? 生二:里面有“何足荣”“贳(shì)酒”“赊月色”等字句,李白的诗歌也经常提到酒、月色,并且诗风比较浪漫?

师:浪漫? 生二:豪放。

师:推断得很正确,分析得也很精彩,好。为什么觉得第三首是陶渊明的? 生二:感觉是田园诗,陶渊明是田园诗人。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三:是李商隐的吧。师:同意吗?

生四:是田园诗,是陶渊明的。

生五:是王维的。王维也是田园诗人。师:有同意这个观点的吗?

生六:我觉得是王维的。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感觉这一首也有这个特点。唐代也是有山水田园诗派的。

师:这个同学真不简单,推断正确,而且理由充分。老师补充一点,王维的诗中还有一种禅味。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杜甫的这首《南征》,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对作者的了解,任选一个角度比较一下这首诗与《蜀相》的异同。(投影)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①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释:君恩:指经严武表荐,蒙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一事。

背景: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诗篇反映了诗人极度矛盾的思想感情。

师:(学生思考1分钟左右后)谁能谈谈?

生一:我觉得两首诗都用了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师:能说具体一点吗? 生一:《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是乐景衬哀情,这首诗中“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也是。生二:《蜀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和对壮志难酬的英雄的叹惋之情,而这首诗表达的是渴望报效国家可是疾病缠身的矛盾心情。

生三:两首诗都写到了“泪”,《蜀相》中“泪满襟”,这首诗“沾襟”。生四:我觉得风格相同,意境都很哀婉。

师:这位同学能从风格的角度比较两首诗,很好。知道杜甫诗风如何评价吗? 生一:沉郁顿挫。

师:什么意思?(生或摇头或沉默)“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表现国家安危,关心生民疾苦的主题。“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感情深沉阔大。

第五个环节:摘抄品评,滋养诗情

师:学生诗歌单元,我们还应养成摘抄、点评的好习惯,这一环节主要在课外完成。具体的方法很多,可以写随笔,如:(1)乐景衬哀,倍增其哀——谈 “空” “自”的表达效果;(2)寻找“对接点”——借古抒怀探微;(3)因“寻”生悲,悲由“寻”来——“寻”之妙用管窥。还可以对你欣赏的诗句做点评。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可以这样点评:老杜作诗,喜用一个“自”字,“自”字的妙处,正在沟通情与景的关系,诗人笔下之景,用“自”字联系,烘托出诗人心境。还可以通过散文、诗歌等形式与诗人对话,进行跨时空的沟通与交流。下面是老师读了《蜀相》之后写的一首诗,请同学们读一读,体会老师是如何解读杜甫的。(投影)倾听杜甫

杜甫,你是寻找宝藏的孩子

携着诗歌的巨臂在唐朝的风烟里寻找、迷失 记下了每一个黄昏、雨夜和徘徊的足音

当我找不到哪间茅屋可以盛放你高洁的灵魂时 我渴望,渴望能倾听你的心声

我想听

你这位读书破万卷的名门之后 何时走出书斋,裘马轻狂 何时登临绝顶,睥睨众山

又是在何处与李白同醉,与高适和唱

我想听

一个高洁的灵魂怎堪朝扣富门、暮随马尘 老妇的告白,征人的陈述 路边的饿殍,朱门的歌舞

又是如何搅乱你伤痕累累的心湖 我想听

你如何宽慰新安吏抓来的壮丁 如何慰藉新婚别夫的妇人

烽火连三月如何传递可抵万金的家书 风雨飘摇中迈着怎样的步履走进羌村

我想听

何处的翠柳边有两个黄鹂 何处的小舟上有独立的危樯 知时的好雨何时敲打游子的无眠

放歌纵酒后的你可曾穿过巫峡回到洛阳 我想听

西郊草堂的床头屋漏是否修葺 千万间广厦为何只庇天下寒士 锦官城的蜀相为何让英雄洒泪如雨 安史之乱中你与妻儿有怎样的分合离聚

我还想听

贫穷何以成就伟大 困窘怎样坚守内心 国家不幸为何诗家幸

满目疮痍的时代为何有你这样仁厚深沉的诗人 ……

我想听,我想听你的心声

然后跟着你往洛阳走,往西南走、往大唐的土地走 体会沉郁顿挫,体会忧国伤时 或者泡在你的泪水里

寻找有厚度的人性,有张力的精神 ……

师:今天我们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自主欣赏了杜甫的《蜀相》,相信大家对杜甫其人,对这首诗会有新的感悟,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生:(齐读。感情很投入,很整齐。)

师:读得不错,可惜语速快了一点。我们站起来,一起把这首诗有感情地背诵一遍。

第二篇:《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课标对高中阶段就选修教材诗歌方面的学习要求如下: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创作。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者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层面的掌握,更要求我们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加强关注,所以本人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

我校近来推行的三一六课堂教学模式是对课改的最好践行,三一六模式即三要素、一不准、六环节。首先,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发挥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教师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就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从而彻底杜绝教师在课堂上的满堂灌现象;根据知识建构的金字塔结构,学生合作讨论,讲给他人听是保持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因此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合作学习和展示的机会;最后,通过当堂检测确保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蜀相》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自主赏析模块的第三首诗歌。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超越原意,推陈出新。)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杜甫被誉为“诗圣”,他为我们留下大量诗篇。《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诗歌鉴赏指导的最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杜甫其人及其诗歌风格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以及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并不陌生。根据课堂“三讲”和“三不原则”:学生会的没必要讲。高二的学生与高一学生相比,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提高,且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也非常强,那么再次学习杜甫的经典诗歌就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诗歌表达了什么”这一层面上,而应积极探讨“诗歌通过什么表情达意”,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主体地位。此外,高二六班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不仅要注意学生成长的大方向,还要留意个别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老师的辅助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自主学习,了解杜甫其人及其诗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分析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情感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知人论世,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寻”、“自”和“空”在诗中的情感

【教学方法】

1.教法:本着新课标的精神和诗歌教学的特点,结合我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主要采用启发式、探讨法、导学法、朗读法和教授法。其中以朗诵法、探讨法为主,启发式、导学法和讲授法为辅,结合导学案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自主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环节】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以杜甫和诸葛亮的画像导入:一位是一代贤相,他用至诚开创了蜀汉三分天下的辉煌;一个是大唐诗人,他用带血的喉咙嘶哑地吼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哀伤,忠心也好,至诚也罢。都抵不过人生长恨水长东,南阳卧龙终成梦,少陵野老泪满襟。当这两位圣贤相识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认真聆听,走入文本

引起学生兴趣,迅速进入课堂状态,为新课做好准备,学生初步感知杜甫对武侯的崇敬之情。

以诗话的语言营造课堂文学的氛围。

集体朗读1

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文的学习尤其是这样,让我们一起把诗歌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诗歌

初次诵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把握情感。

学生示范诵读

请一个学生评价集体朗读,并示范诵读。

学生评价,并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诵读一次。

学生评价,使得评价机制多元化。同时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他人的长处与优点,并用恰当而巧妙的语言让他人愉快地接受自己的建议。

1.如果让你把诗歌的情感用一个字概括,你会用哪个字?用原文回答。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通过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通过讨论前的自学,为小组讨论奠定基础。

集体诵读2

如果诗歌情感基调是哀伤的,那么诵读的语调应该是低沉的,语速应该是缓慢的,让我们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再一次感受诗歌的情感。

学生在之前诵读和分析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诗歌。

进一步通过诵读感悟诗歌感伤之情。

诗歌通过一个“寻”表达了杜甫拜谒诸葛武侯的迫切心情,请问在《蜀相》中,杜甫分别找寻到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导学案在小组之内讨论

自主学习,重在主动性,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点,学生可以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和情绪状态。这时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和体验。

通过对祠堂外部氛围的营造、内部景象的描写和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敬倾慕之情和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学生在自学中进一步了解作者蕴藏在字词中的情感。

经过合作探究,学生展示作者寻到了什么,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其中着重体会“柏森森”、“自”和“空”表达的情感,以及颈联以乐景写哀情的表达方式。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补充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当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时,才说明自己真正理解到位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方式是判断其对知识是否真正掌握的重要尺度。

在诗歌学习中,应有文本意识,紧扣字词体会情感,从而做到读者、文本和作者的多重对话。

集体诵读3

在充分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感受作者的悲情。

学生集体诵读。

在诵读中达到和作者心灵沟通的目的。

思2

诗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流泪,请问这里的英雄指的是谁?

根据出句可明确是诸葛亮,根据前文的分析也可知是杜甫本人。

诗人写古人古事,常常会将自己与古人相对照,从而生发感慨。

议2

和同桌互相说一说,杜甫诗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并说说原因

知人论世

了解作家的思想、生平和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

诵读4

总结课堂,结尾诵读

有感情的在诵读中结束课堂。

在已学习的基础上再次以诵读感知怀才不遇之士的悲情。

根据学生展示的成果,教师以干练简洁、一针见血、有推进型的语言进行评价;或者采用生生互相评价的方式对展示的讨论成果予以评价。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认真聆听他人的回答,并思考提出问题。

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深入问题的思考,对他人的评价实际是对问题的二次思考,不仅有利于建立竞争模式,也可以推动思维的深化,避免自学流于形式化。

学生5分钟时间完成课堂练习,夯实基础、加深理解。

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的检测,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

布置作业

记录作业

通过作业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蜀相

杜甫

第三篇:《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点: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一提起诗,我们就会想到李白,想到杜甫,李白代表诗歌浪漫主义的高峰,杜甫代表着现实主义的高峰。大家想想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哪些诗篇?记得哪些诗句?(师生共同回顾)今天让我们走进杜甫,学习他的另一篇名作《蜀相》。

二、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的广阔社会生活,其诗作被誉为“诗史”

三、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1、学生自读诗歌。

2、纠正字音。

3、教师范读。

4、集体再次齐读。

5、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悲凉、伤感。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6、请我们班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同学们推荐一位。

7、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学生归纳:“寻”字。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寻”能表达这种感情。

“泪”字。因为全诗表达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教师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四、涵咏字句,品出诗味。(合作学习辅以多媒体)

1、我们来看此诗的首联,如果“丞相”换成“蜀相”如何?

明确:丞相是属于国家的,蜀相仅仅属于一个小地方。丞相一词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

2、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祠堂”写起,有何用意? 柏森森有什么深意?

明确: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柏森森”总写环境,令人肃然起敬。

3、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明确:不能。“碧草春色”“黄鹂好音”不算荒凉之境,应该是春意盎然的景象,这也可以表达作者的心情。因为景虽好,但作者无心欣赏。用“尽”“皆”传达的是兴奋的高兴的心情。

这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在士大夫的潜意识里,芳草本为贤者设,赞歌只为英雄唱,红花绿叶,芳草美人,方相得益彰。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对眼前景,思祠中人,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所以,“自”“空”二字是诗人发出的深沉感慨。

4、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词概括字诸葛亮的功绩?

明确:上联的“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下联的“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禅继位。这表达出作者对他的敬仰。落脚点在“天下计”和“老臣心”。“天下计”说明他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国。诗人借这两句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慕之情。

5、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明确: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当然也包括杜甫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经历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别人的份,因此必然会“泪满襟”。

6、小结:杜甫的咏史诗是有其特点的,这就是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自身。《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遂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同时也要求自己,自己的朋友“早据要路思捐躯”,像诸葛亮那样国而忘身;还希望唐肃宗能像刘备那样,能够信任像郭子仪等那样忠心耿耿的老臣。

五、参照所学,拓展延伸

结合《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探究杜甫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沉郁”指诗歌的情思特点:“沉”,深沉,沉厚。“郁”,郁陶,即许多的情感、忧愤蓄积于胸中。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表现国家安危,关心民生疾苦的主题。“顿挫”指诗的结构与语言声律等表现形式。它是为表现“沉郁”服务的,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顿挫”即抑扬,这里不仅指语言声调的停顿、转折,有轻重、徐急之美,而且还能指感情表现的曲折跌宕,回肠九转,含蓄深厚,反复低回,感情深沉阔大。

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蜀相》教学设计

长春市第二实验通达小学

姜扬

第四篇:《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一、课前导入

郭沫若先生曾写了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大家知道这幅对联写的是何人吗?(生:杜甫)

这幅对联高度地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杜甫。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对于读书有着独到的见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坚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有着积极入世的思想和伟大的政治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是,时局动荡,官场腐败,他的政治理想最终破灭。饱经风霜的他对于人民的苦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潦倒之时,他内心忧伤: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他心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的诗歌真实的反应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如三吏三别,因此,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他成就卓越,被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杜甫,赏析其诗歌《蜀相》。(板书:标题、作者)

二、文题解读

首先,我们来看题目蜀相。释义:蜀国的丞相。杜甫写的这位人物是?(诸葛亮)问:作者为什么不直呼其名,而要以官职相称呢?

(1)表示尊敬(2)对其功绩的肯定(联系到师生关系)

三、怀古咏史诗

作者是唐代诗人,所写的对象却是三国时期的名人,所以说明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歌? 怀古咏史诗。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一类诗歌的相关知识点。

含义:诗人借所咏的古人,所怀的古迹,所忆的古事来表达自己感受,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1.诗歌的内容是:怀古人、忆古事,咏古迹。

2.常用手法:以小见大、借古讽今、今昔对比、运用典故 3.表达的主题:(1)总结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借古讽今

(2)感叹物是人非,国家兴亡,昔盛今衰

(3)讴歌历史人物,寄托哀思,壮志未酬、报国无门

四、整体感知

那么,作者想要借诸葛亮抒发什么感慨呢?下面,我们就走进文本赏析诗歌。首先请一位同学来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学生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听朗诵,明确基调——伤感 3.自由诵读,体会情感 4.全班齐读,诵读展示。

五、赏析文本 读完诗歌,我相信大家一定对诗歌中的某个字或者某些句子有着深刻的感受和独特的理解。所以,你一定想要迫不及待地想要把你的想法大声呼喊。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给五分钟实践相互交流,然后大胆地展示你们的感受。

(一)首联

1.寻:有主动寻找的意思。作者主动寻找丞相的祠堂,目的是为了缅怀和追思丞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2.柏森森:柏树茂盛的样子,说明树木繁盛,年代久远,无人砍伐,爱惜树木,即爱戴诸葛亮。表达了对诸葛亮的爱戴敬仰之情。

(二)颔联 3.自、空:“自”:有独自的意思,空有白白地,徒然的意思。这两句说的是碧草照映着台阶独自呈现春色,黄鹂隔着树叶空唱动听的歌声;如此优美的景色,但是与之相称的丞相诸葛亮却已经不再,有一种凄凉的色彩;作者借景抒情,运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称哀情,展示了内心的寂寞和悲凉。

(三)颈联

师:如果颔联两句是写景,那么颈联两句是写人、写事,歌颂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诸葛亮是智慧的化生,是忠诚的楷模。大家可以举出具体事例说明吗? 生:白帝城托孤,《出师表》都体现了诸葛亮的忠君。生:七擒孟获、草船借剑等,体现了他的神机妙算。

师:概括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三顾茅庐,三分天下,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师:作者又是用哪两句概括诸葛亮伟大功绩的? 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师:这两句中概括其功绩的关键词是哪些? 生:三顾、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明确:三顾指的是三顾茅庐;天下计指的是三分天下,也指的是隆中对,两朝指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开指的是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指的是帮刘禅匡济国家,老臣心指的是报国的中心,展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质。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雄才伟略的崇敬仰慕和忠心为主的称颂。

(四)尾联

师: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显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让人为之叹息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未捷指的是他为了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后来,率领大军占领了五丈原,和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最后,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所以诗人说他:“出师未捷身先死。”作者对此的感慨是“泪满襟”。这句话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生:献身精神的敬仰,功业未成的惋惜。师:所以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应该怎样诵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应该重读。颈联应该读出对诸葛亮的赞赏,尾联应该读出伤感和惋惜,尤其是“泪满襟”三个字。

师:这里的“英雄”指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 生:失败的英雄,是那些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英雄。师:这里“泪满襟”的“英雄”包括作者吗? 生:包括。

师:我们经常说“知人论世”,文以载道,作者由人及己,感同身受才能抒发出如此深厚的情感。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经历使得杜甫感同身受呢?

六、背景介绍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作者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以天下为己任,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理想,但是却一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一事无成。师:所以作者借助蜀相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生:壮志未酬,报国无门

师总结:是的,除了对蜀相雄才大略的敬仰,对其忠心为主的称颂,还有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七、再读诗歌,背诵诗歌 师:如果不是感情深厚,写不出如此文质兼备的文字。让我们怀着对蜀相和杜甫深沉的敬意,再读全诗。(学生齐读)

师: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试着背诵全诗。

八、迁移拓展

其实,杜甫多次写到过诸葛亮。他曾经作过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PPT)

作者在诗歌中盛赞了诸葛亮的伟大成就,也点明了他最大的遗憾。鉴赏诗歌《八阵图》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赏析】: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第五篇:《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学习诗人运用衬托、借景抒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3.理解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惋惜之情以及自己功业未成的感慨。

[教学重点] 掌握“自”、“空”的用法,学习诗人运用衬托、借景抒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杜甫借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抒发自己匡扶社稷、建功立业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座的各位同学对成都的武侯祠都很熟悉,有很多都去过那里,在瞻仰先贤遗像的时候我们都有一番自己的感慨,下面请同学给大家分享一下你当时的感受。(学生发言)师总结:每个人的阅历都不一样,所体验到的也就不尽相同。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蜀相》,看杜甫对诸葛亮又发出了怎样一番感慨。

二、诗歌分析: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读准字音,教师指导朗读。老师范读,学生再读。

2.解题:

从诗歌题目上看,此诗咏历史人物,补充介绍怀古咏史诗的区别。吟咏历史人物,借古人故事抒发自己的感慨。3.解释诗歌大意。

(二)研读诗歌。

1.杜甫工于七律,他的多数诗歌严格按照律诗的格律要求和起承转合来写的,正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从本诗来看,诗人吟咏诸葛亮又是如何来写的呢?

总结:第一联作者自问自答,先从蜀相祠堂的方位写起,祠堂在那翠柏丛生处,给人一种严肃幽静之感。第二联写祠堂周围的自然景色,由上联的写景自然过渡到第三联的写人写事,回顾诸葛亮一生的才德功业,为两朝尽力,然而终究“出师未捷身先死”,一代将才功亏一篑,抱憾离世,表达了对昔人已逝,风采不再的惋惜,后人每念及次,莫不落泪沾巾。全诗结构谨严,浑然天成。

2.赏析第二联:这一联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由上联的远望古柏森林而近视祠堂内的景象,碧草疯长,黄鹂相鸣,看似一派生机,却蕴含作者的深情,借景物的欢乐衬托环境的凄清荒凉。

3.阅读思考:怎样理解《蜀相》颔联中“ 自”、“ 空”二字的意蕴? 虽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却凄凉凄清,无人赏听。借乐景写哀情,感物思人,自然而然过渡到下面写人写事。

4.拓展延伸:总结古诗词中的“空”字的运用。

“六朝如梦鸟空啼”、“凤去台空江自流”、“人自伤心水自流”、“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怀古咏史:①荒凉、寂寞、凄清,②以乐景衬哀情,③无人赏听,深沉感慨,④物是人非的悲凉,⑤自然是永恒的,山水无情。

5.体会作者的感情: 问:最后一句这里作者落泪的原因除了惋惜诸葛亮抱憾离世,未完成功业以外还有没有其他?

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和当时的写作背景我们知道,杜甫一生哀国哀民,时刻关心天下百姓,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许多诗歌都是感叹国家兴亡,黎民艰辛的。比如:《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忆名句,而此时的他寄居成都,仍不忘关心国家大事,一心想要奔赴前线,为国效力,可叹他没有遇到像刘备那样的贤主来问他安天下的计策,也没有机会能够将自己的才华得以展示。从“天下计”中可以见得他的匡时雄略,“老臣心”可以见得他的报国苦衷,不仅仅是对诸葛亮统一天下理想未能实现的无限惋惜,也是在感叹自己未遇明主,如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

感情变化:赞美—惋惜—哀叹

带着这种体会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之美。

6.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以乐衬哀。

三、结语:

此诗怀古寄志,借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抒发自己匡扶社稷、建功立业之情。提醒学生:不管是咏史诗还是怀古诗都是借古人古事,结合自己的身世抒发自己对古人古事的认识评价,寄托自己的对现实的感慨,其中写景的句子多数都蕴含作者的感情。这类诗歌大家以后会学到很多,随着学习的深入,大家会体会得更多。

四、板书设计:

《蜀相》—杜甫

起: 自问自答 庄严肃穆

承 : 写景“自”、“空” 叹惋、无人欣赏

抒情 睹物思人、追怀先哲 转: 评价 雄才伟略、忠贞不渝 合: 怀念、惋惜、自叹

五、教后反思:

下载蜀相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蜀相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2、明确杜甫诗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3、通过朗读和想象 ,进一步激发对作者忧国忧......

    蜀相教学设计制作

    《蜀相》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课标对高中阶段就选修教材诗歌方面的学习要求如下: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阅......

    《蜀相》公开课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定远中学 张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

    蜀相优秀教案

    让语文教学绽开诗意的花朵 ——《蜀相》教学案例 【案例展示】① 师: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杜甫的一首名诗《蜀相》。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以意逆......

    蜀相教学设计一等奖(汇总6篇)

    篇1:蜀相教学设计蜀相教学设计《蜀相》教学设计作者:祝宇 李朝霞(《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1年6期)一、学情分析和教学设想古诗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一个难点。在平时的教......

    《蜀相》《书愤》教学设计

    《蜀相》《书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能力:通过“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

    蜀相/杜甫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 2、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3、掌握诗歌借景抒情等表达情感......

    《蜀相》教学设计(五篇范例)

    一、学情分析和教学设想 古诗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一个难点。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经常面临着这样的困惑:在鉴赏古诗时,学生对课文把握透彻,领悟深刻;但是,单独做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