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33: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文言文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文言文教学设计》。

第一篇:高考文言文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文言文教案

9、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使用】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二、第一个人物——郑伯。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

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

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2、通过他的话,我们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烛之武这么能干,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

让学生分析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明确:嫉妒、红眼病。

四、第三个重点人物——烛之武

1、关于烛之武

书上的记载: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

《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

《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

2、请学生思考:

⑴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年近七十,也只是个小小的“圉正”(弼马温)?

明确: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⑵ 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启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3、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烛之武在漫长的岁月里是怎样渴望为国立功,实现自己的报负的。

可以想象:烛之武向多少人探问过天下的分分合合,路人、行商、政客(其中可能就有佚之狐);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象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里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时的焦急与渴盼。

4、烛之武的闪光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让学生用烛之武的言行来证实这句诗。

教师阐述: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5、拓展:烛之武这么能干,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 如: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在推销自己这点上,春秋之“士”远不如战国之“士”放得开。商鞅、冯谖、范睢、苏秦,哪一个不是在竭力运筹、想方设法(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去干谒王侯,以期受到垂青授以大任,创出一番功业而名垂史册呢?我觉得,在烛之武的心里,更多的还珍藏着做为 “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士为知己者死”,如果碰不上一个敬贤礼士、思贤若渴的开明君主,宁可老死家中、默默无闻,也绝不涎皮赖脸的去求人家赏给自己一个板凳、弯腰低头地做一个平庸的官僚。他们人生最年富力强的岁月在磋砣中消磨逝去,我们可以为他们惋惜,但我们必须向他们那高傲的灵魂敬礼!

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五、总结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象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3.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

1.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2.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

(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ī)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阙(ju?)秦 秦伯说(yua)逢(páng)孙

然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

三、简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理清层次

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课后练习题一,实际上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晋围郑

(让学生思考本段的作用)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参照“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教师教学用书》p162-163),读过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巧妙、行文的缜密。

第二段:临危受命本段以简约之笔,刻画了3个人物。

①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②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第二课时

第三段:说退秦师

“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二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

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晋退兵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以上对文章层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不必字字落实,只求了解大意。)

五总结全文。本文的主要特点是: ①伏笔与照应得当。

②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

③叙事详略得当。六参考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第三课时

一、在熟读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落实实词、虚词、语法等文言知识。

可由让学生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先分类然后让学生回答。

分类如下: 1.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

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使臣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粮秣等物。)

(2)秦伯说。(说,同“悦”。句意是:秦穆公听了很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国,不是聪明。)2.古今异义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去,离开。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

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3.一词多义

篇二:公开课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之翻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感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考点、得分点和评分标准。

2、了解文言文翻译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3、掌握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和翻译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翻译并小组讨论总结,老师适当点拨,从而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性的方法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些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体会文言文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点 1.抓关键

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三、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语境中,多种翻译方法的综合使用。

第二篇:教学设计:《高考文言文翻译》(修改版)分析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

阎良区西飞第一中学

高三语文备课组

张长院

【内容概要】

1.翻译策略:学会“踩点”翻译。

2.理解掌握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原则与方法。

标准:信、达、雅。

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法:留、补、删,换、调、贯

【关键词】

“踩点”翻译。翻译的标准、原则与方法。【教学理念】

1.着眼学生,瞄准高考,有的放矢,解决实际问题。2.明确目标,一课一得。

3.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以学生学会、会学为目标。4.以多元理论为指导,赏识学生,鼓励学生。【学习目标】

1.翻译策略:学会“踩点”翻译。

2.理解掌握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原则与方法。

标准:信、达、雅。

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法:留、补、删,换、调、贯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会“踩点”翻译。

2.理解掌握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原则与方法。并能运用相应的方法会翻译浅显的课外文言文。

【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对文言文翻译有一定的基础,但从前三次质量检测考情来看,分数偏低,得分率为30℅左右。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读不懂文章,不能理解,就不能翻译;原因在于阅读量少,积累不够。二是不懂必要的翻译常识,没有真正掌握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原则与方法。“踩点”翻译意识不强。需要讲一讲翻译常识,使同学们能够熟练翻译, 规范翻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精讲细练。【教学步骤】

导入:多年以来,高考文言文翻译备受出题人青睐,两道小题,共计10分,题型高度固定。估计2017年高考肯定会有。同学们对文言文翻译有一定的基础,但从前三次质量检测考情来看,分数偏低,得分率为30℅左右。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读不懂文章,不能理解,就不能翻译;原因在于阅读量少,积累不够。二是不懂必要的翻译常识,没有真正掌握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原则与方法。“踩点”翻译意识不强。今天,我们讲一讲翻译常识,使同学们能够熟练翻译, 规范翻译。取得好的成绩。

一、翻译策略:学会“踩点”翻译。

展示:高考文言文翻译评分细则:按点赋分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 课标全国卷Ⅰ 语 文(陕西卷)原文:孙傅,…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5 分)

【参考答案】我只知道我的君主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己,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评分细则】“帝”(称帝,主宰)1分;“苟”(如果,假使)1分,“死之”(为……而死,因此自尽,以死报国)1分:句意: “吾唯知……尔”,1分;“立异姓,吾当死之”,1分;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5 分)

【参考答案】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评分细则】“不吾索”(没有点名要我,没有索要我),1分;”面责”(当面指责,面对面斥责),1分;“庶或”(或许,可能), 1分;句意:答对任两句1分,四句2分。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 课标全国卷 Ⅱ 语 文(陕西卷)原文:陈登云,……(《明史·陈登云传》)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jǔyǔ],多不能安其身。(5分)【参考答案】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评分细则】胜,禁得住,1分;安,安身,1分; 龃龉,抵触,排挤,1分。译出大意给2分(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 [dàn]泽中雁矢,囊[náng]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5分)

【参考答案】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评分细则】啖,吃,1分;矢,通“屎”,此处指雁粪,1分;囊,名词作动词,用袋装,1分。译出大意给2分。

小结:文言文“踩点”翻译 1.重点翻译“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虽为考查句子翻译,实为考查字词与句式翻译。是按点赋分的。考生要通过训练,识别出句中的得分点,然后重点译好这些得分点。

2.得分点有:

(1)重要的文言实词(120个。尤其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2)重要的文言虚词(《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

(3)文言句式(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4)文言特殊用法(通假字、互文句式、偏义复词,词类活用)

二、我班文言文翻译答题考场样卷分析

例1:西飞一中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文言文翻译答题情况分析(2016-10-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左冯[píng]翊[yì]以霸入财为官,不暑右职,使领郡钱谷计(5)

译文:左冯翊因为黄霸是捐财为官,不给他高职,让他负责掌管郡里的钱、谷出入工作。【解析】得分点: “以”“右职”“领”各1份,语句通顺2分。2.鳏[guān]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5分)

译文:郡中若有鳏寡孤独的人死了没钱安葬的,由乡吏上书报知,黄霸都能为他们分别妥善处理。【解析】得分点:无以”“书言”“区处”各1分,语句通顺2分。

展 示:考场样卷

答题情况分析:

得分:1+3+1+2+2+1=13平均:13÷6≈2.17 得分率:13÷60 ≈21 % 结 论:得分偏低 小结二:文言文翻译得分偏低的原因 客观原因:

1.试题文本有一定难度。2.阅卷稍严。主观原因:

1.没读懂文章----不理解,不会翻译。文言文阅读少,实词、虚词积累不够,文言句式不熟。2.专项训练少,“踩点”翻译意识不强。

三、翻译指导

1.文言翻译的标准 信、达、雅

信:真实。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达:通达。要求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语言通畅,没有语病。

雅:典雅。侧重于译文本身的提炼,要求译文选用的词语比较考究,规范得体,简明优雅,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注: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文言翻译的原则

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句顺。直译为主:对于大多数词句,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为辅: 对于少数难以直接翻译的词句,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

注:高考重点考查直译能力。3.文言翻译的方法

“六 字”经:留、补、删,换、调、贯

①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书名、器物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例: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官到巴陵郡做太守。例:⒈赵惠文王十六年

⒉庐陵文天祥

⒊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②删:把无实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偏义复词中无实意的一方等删去。

例:1.夫赵强而燕弱(发语词)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语气助词)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结构助词)

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停顿助词)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副词)

③换:古代词汇换成现代汉语。主要是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通假字换成本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词换成现代汉语。

例:1.至莫夜月明:到了晚上月亮明亮(单换双)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古今异义)⒊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如同云一样(名作状)小结:字字落实留删换

④调:调整语序。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语序。

例:1.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苏轼《石钟山记》)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2.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劝学》)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硬的筋骨。4.“甚矣,汝之不惠。”应为:“汝之不惠,甚矣!”(主谓倒装 《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⑤补: 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例:⒈沛公谓张良曰:“(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省略主语)⒉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略谓语)⒊竖子,不足与(之)谋。(省略宾语)⒋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略介词)⑥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贯”即“意译”。意译,既是一种翻译的原则,也是一种翻译的方法。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宜用意译。

例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黄发”和“垂髫”分别是老人和孩子的特征,借指老人和孩子)译文:老人和孩子一同过着自得其乐的生活。(借代)

例2: 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译文:秦汉时的明月(依然高悬),秦汉时的关隘(依然留存)。

例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婉曲、避讳)

例4: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用典)

直译:我活着应当掉脑袋,死后应当编草。

意译:我活着应当以不惜性命,死了应当报恩。

(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左传》:讲一个士大夫(魏颗)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取胜;《续齐谐记·华阴黄雀》(杨宝):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也说“衔环结草”)

小结:文从句顺调补贯

四、总 结:文言文翻译

1.策略:“踩点”翻译。2.标 准:信、达、雅。

原 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 法:留、删、换、调、补、贯

五、课堂练习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先踩点,后翻译)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①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②”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③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④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四位同学板书)

①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译文】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译文】

③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译文】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译文】

(教师讲评:先找得分点,再翻译)展示参考答案 ①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译文】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 ② “孰与君少长?” 【译文】 他与你相比,(年龄)谁长谁少?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译文】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⒉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译文】一般的人不能忍受这种忧苦,但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快乐,颜回多么贤德啊!(贫贱不能移)

⒊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译文】藏丹的地方就有红色,藏漆的地方就有黑色,因此君子必须慎重选择和自己相处的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

【译文】“(所以说)跟善人一起,就像到了长满香花草的房子里,时间久了之后,也不觉得香了,因为已经与它同化。而跟不善的人一起,就如同走入出售鲍鱼的店里,时间久了,也不觉得臭了,因为也被它同化了。朱砂放的地方,往往会变成红色;而贮藏漆的地方,就变成了黑色。因此,君子必然谨慎地选择与自己在一起的人啊!”

4.根据对文言的理解,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先踩点,后翻译)

(王冕)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译文】(王冕)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六、作业:归纳 1.古今词义词 2.词类活用

3.古汉语特殊句式 4.固定句式

七、谈谈我的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相信自己,梦想就在前方!

附:1.板书

高考文言文翻译 1.策略:“踩点”翻译。2.标 准:信、达、雅。

原 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 法:留、删、换、调、补、贯

2.参考文献:踩点翻译:西安市2017新课程高考研讨会资料

第三篇: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设计

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

2.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三、课时安排:3课时

第1、2课时

一、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2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 “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 “隹(zhuī)”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 ;“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攴(pū)”与敲击有关;

【推断练习】

(1)刑天舞干戚

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

(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形旁为舟,意思为 大船

(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形旁为 石,意思为 石阶

(4)径造庐访成 形旁为走

意思为 到

会意字也可用此方法推断词义。

(5)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上 入 下 米,意思为买入粮食

(6)家人瞷见者,悉骇愕

左 目 右 間,意思为 从门缝中看,“窥视”

(7)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高考题)“觐”为形声字,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子)

(9)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井绳)

(10)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二)、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推断练习】

(1)进住夏口(《赤壁之战》)(“住”通“驻”)(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倍”通 “背”, “倍道”就是“违背自然规律”。)

(3)昌宗从旁趣说,使速言(“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4)使有司宽政,毁关(去掉关税),去禁(禁令),薄敛,已责。(《左传》)责, 意思为___________

“责”,《说文》:“求也,从贝,刺声。”王筠说:“谓索求负家偿物也。”“责”就是“债”字,但是它在上古可用作动词,兼有讨债的意义。它之所以从贝,是因为贝表示财。《左传》昭公二十年:“使有司(主管机关)宽政,毁关,去禁废除各种,薄敛(减少田租),已责(停止讨债)。”这是“责”的本义。

(5)“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苏轼《教战守策》)

顿(6)“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

(7)“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8)“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

“匈”

(9)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三)联想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联系教材,联想成语,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推断练习】

1、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联想:“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边境)“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把„„当作边境)

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联系《鸿门宴》中 素善留侯张良,词义为 友好

3、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联系《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词义为认为„„奇异

4、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

联系《逍遥游》中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词义为 往,到

5、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联系《岳阳楼记》中

属予作文以记之

,词义为

嘱咐

6、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05年辽宁卷)

联想:家喻户晓、不言而喻

喻:明白

7、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联想:日薄西山、义薄云天

薄:靠近

8、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2004辽宁卷)联想:投笔从戎

投,扔掉,舍弃

9、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2006年高考湖北卷)

联想: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徒:只是

10、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使得效死。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宋史》

联想:严惩不贷

〖解释〗惩:处罚;贷:宽容。严厉惩罚,绝不宽恕。贷 : 宽恕、宽免

(四)相似结构推断法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一个词也好,一个句子也好,如果形式比较整齐,那么处在相同位置上的字的意思很可能不是相同或相近,就是相反。

【推断练习】

(1)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怙”对“恃”,词义为 依仗、凭借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用”,词义为 被任用

(3)文过饰非

(“过”与“非”同义)“文”对“饰”,词义为 掩饰

(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弥”对“愈”

词义为

更加

(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简”对“择”

词义为

选择,选拔

(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既然“誉”(赞美)与“非”(非难)构成反义关系,那么由“沮”(沮丧)可推知“劝”与“沮”意思相反,应释为“奋勉”。

(五)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推断练习】

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赤壁之战》

“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三国志 》

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3、行将为人所并(将)

4、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提拔)

5、出则接遇宾客,入则应对诸侯(接待)

(六)语法结构推断法

语法分析推断法就是分析所要解的词在句中充当何成分,然后根据成分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推断练习】

根据字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1、将军身披坚执锐,讨伐暴秦,功盖寰宇!(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因次解释为:坚硬的盔甲和锐利的兵器)

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2000年全国高考题)樵:木柴。

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_______(2004湖南)“和”接代词宾语“之”,当为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和睦”;再联系上文“鸣”,可知“和”应为“应和”。

4、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2005年高考浙江卷)

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

条:整理

5、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脯(杀做肉干)(为这件事(同纣王)争辩得很厉害,所以(纣王)就把鄂侯杀了,将尸体做成肉干”。)

6、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相当于“使死生”即“使死者复生”;“肉骨”相当于“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二者都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

7、其罪当与童贯等。

等:一样,等同

句中主语为“其罪”,“与童贯”是状语,而“等”应该是句子的谓语。所以它是“一样”、“等同”之义,而非“等人”、“等等”。

8、(08广东)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嫁给)

(七)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1、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

(倾斜)

根据“无景”与“美”意思相反,可推断“欹”与“正”意思也相反,即“倾斜”。

2、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断粮)

现代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以示抗议或自杀;而本句前文已交代“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下文又写太守苏琼“贷粟以付饥者”,那么这个“绝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今义是主动地断绝饮食,此处则是被迫无奈断了粮,古今异义。

3、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2005年全国卷ⅱ第8题a项)“辩”用于动词谓语“多”(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富有”)之后,作宾语,应该是名词。由此可推断,选项释为动词“辩驳”有误。(“辩”的正确解释是“辩才”)

4、(07浙江)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敬佩)

第3、4课时

例题解析:教师用书P113页、122页、149页

附:

一、通假字

1、通假字的含义: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例:具答之,便要还家。

(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2、通假字的识别方法 ①音同形似。如: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坐”通“座”,意思是“座位” ②音近形似。如: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意思是“显现” ③音同形异。如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意思是“横放的” ④音近形异。如: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二、古今异义:

(一)古今异义词的种类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这种词义是今必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

2.词义缩小

词义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八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

3.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

A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

B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

C.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食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食物的味道。

D.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

A.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

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

B.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

如“乖”,原指偏执、不顾服(行为偏僻性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

C.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

如“鄙”,古义表示“见识短浅”,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为贬义词。三、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

四、词类活用:

古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等等。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例如(1)一狼洞其中(《狼》)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

(2)不能名其一处(《口技》)中“名”带宾语“其一处”,活用做动词“说出”。

(3)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宾客”原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以宾客之礼相待”,可以翻译为“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招待”。(意动用法)

2、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例如(1)香远益清(《爱莲说》)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劳”、“饿”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当作“使„„苦”,“使„„劳”、“使„„饿”讲,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例如

(1)此皆良实(《出师表》)中“良实”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老实的人之意。

(2)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中“诚”原为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感”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诚心之意。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废”原为形容词这里作“兴”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这里作荒废的事情讲。

4、动词活用为名词:原本为动词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临时充当名词使用,词形发生变化。例如(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愚公移山》)中“疑”原为动词,现在充当动词“献”的宾语,活用为名词,疑问之意。

(2)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述”本是动词“记述”,这里活用为名词“记述的文字”讲。

5、名词作状语: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例如

(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技》)中“手”为名词,用在动词“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用手”之意。

(2)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中“狐”为名词,和“鸣”一起用在动词“呼”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狐狸鸣叫那样大呼”之意。

(3)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中“山”为名词,用在动词“行”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在山上”之意。

6、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

(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2)忿恚尉,令辱之(《陈涉世家》)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3)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两章》)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7、意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例如

(1)邑人奇之(《伤仲永》)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用注意被解释词所在的位置和句子本身的特点。

第四篇: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言文教学设计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言文教学设计

恩平市第一中学 叶晓霞

教学目标: 1.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过程: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一、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②换――替换。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①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③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④删――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如:

[例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

[例2]战于长久,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⑤补――补充。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这句中省略的主语分别是“蛇”、“草木”、“蛇”、“人”。

②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这句中两个“曰”前分别省略了主语“蔺相如”和“舍人”。“不若”句省略了主语“廉颇”,省略了宾语“秦王”。

⑥调――调整。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①大王来何操?

这句是宾语前置句,“何操”应为“操何”。

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这句中的“验之以事”,是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句式为“以事验之”。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2: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找准文言文句子中的主要踩分点, 学会怎么样才能使句子的翻译更准确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请看看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A组:

B组:

行李之往来

左右欲引相如去

可怜体无比

复夜引兵出门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相如引车避匿

形容枯槁,颜色憔悴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小结:文言文词汇的重要特点就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词汇中大多数是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这是古今汉语的很大不同的地方。在古代汉语中,连用两个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某个双音词一样,或者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或者词的意义、色彩发生了变化,都是我们在古文翻译中必须注意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句子的意思忠实于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实词是古文翻译时的一个重要踩分点,我们必须过好这一关。

三、文言中意义变化的词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同一个词,因为时代不同,词义也有不同的含义。它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词语色彩的变化、一词多义等等。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色彩变化)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又如下列词语:走

亲戚

牺牲

烈士` 爪牙

卑鄙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名做状)

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②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

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小结:词语的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

练习: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项伯杀人,臣活之

君为我呼之,吾得兄事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一词多义

这类实词的含义丰富,义项众多,是学习的重点。怎么掌握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如: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

莫名其妙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结:要注意词的本义、牢记重点、上下文辨析、逐步积累。

4、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翻译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

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5、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①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3:复习巩固文言的常见句式, 使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如何做到“达”的标准 教学过程:

一、知识复习

在现代汉语里面,句子的成分相对来说有一定的规律,什么词一般作什么成分,什么成分一般放在什么位置,我们要心中有数。那么把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才符合现在的说法。一般来说,关于句子成分及对应的词性如下:

成分:〔定〕

﹙状﹚

〈补〉

〔定〕

词类:形容词

名词

副词

动词

形容词

形容词

名词

数量词

代词

形容词

数量词

代词

二、文言中常见的变式句

1、请学生先看下句子,指出它各属于哪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省略句)

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结构后置)

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省略)

译文: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

⑤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无标志的被动句)

译: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

2、小结常见的文言句式

A、被动句:

有些有语言标志的,如“于、被、见、为、受”等词或其搭配的句式可以看出,翻译时可译成“被„„怎么样”。有些是不含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B、倒装句:

即改变了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其中的有些句子成分被调动了位置,不在原来的位置上,翻译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些变换了位置的成分放回到它原来所在的地方去。

(1)宾语前置句:包括

a、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有“不、未、莫”等否定词,代词放在否定词后动词之前。如:“三岁

汝,莫我肯顾”

b、疑问代词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中“谁、何、奚、安”等疑问代词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大王来何操?”

c、介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用来修饰谓语动词时,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d、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突出强调宾语。如“何陋之有?”

状语后置:修饰限定谓语动词的介宾短语,通过介词放在了动词后面。如:“覆之以掌”

(2)定语后置:一些修饰性的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如:“蚓无爪牙之利”。

(3)主谓倒置:为了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疑问句中,为了突出谓语,或者谓语具有祈求或命令的意义,会把谓语调到主语的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谁与,哭者?”(“与”通“欤”)、“勖哉,夫子!”。

另外,文言中也常碰到判断句、省略句。判断句以“„„者„„也”形式为重点,还有一些变式,可译成“„„是„„”,对事物的关系、性质等作出判断,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刘备,枭雄也”。省略句则要结合句子的上下文,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等。

三、强化训练

判断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特殊句式,并翻译这些句子。

1、吾属今为之虏矣。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7、沛公安在?

8、时人莫之许也

9、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宜乎,百姓之谓我所爱也!

1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1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13、邻之厚,君之薄也。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4: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积累一些常用的固定句式,能够准确地翻译一些固定句式.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掌握一些固定句式,并掌握句式的含义,能够准确地翻译。

二、阅读下面的的练习,并给予恰当的点评和修改。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5、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6、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7、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9、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10、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11、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1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5:解题步骤及方法技巧归纳总结:

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2、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实词

3、复习巩固文言的常见句式,判断文言句式的类型掌握翻译的要求

4、强化训练

第五篇:文言文教学设计

3T模式在高考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御史梁皙次先生传》教学设计

贵州省龙里中学 李宜勇

教学目标:

1、识记并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实词的词义。

2、训练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3、增强学生团结协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教学重点:文言实词的积累与运用。

教学难点:文言知识的延伸,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更多义项。课前准备:

1、老师课前设计好导学案并分发给学生。

2、以3T教学模式将相邻两桌分为A、B 学习小组。教学方法:

1、老师组织课堂。

2、学生自主学习并相互探讨。课时安排:2课时

附:2015年高考安徽卷文言文原文:

《御史梁皙次先生传》

[清]王士禛

先生姓梁氏,讳(1)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2)世族,幼不喜纨绔(3)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4)篾(5)如也。于诗嗜(6)陶渊明,少(7)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8)诧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文名籍甚(9)。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10)知(11)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12)一钱自污(13)。视民如子,治行(14)冠(15)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16)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17)重言路(18),台省官皆矫尾厉角(19),务毛挚(20)搏击有名高(21)。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22)辄焚香扫地,宴坐终日(23),如退院僧。暇(24)及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圣地,或(25)会(26)食浮屠(27)、老子之宫(28)。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29)不肯相下(30)。先生默坐,或(31)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32),觉我言为烦。先生固(33)耽(34)内典,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35)了悟初因证果大旨(36)。每过其居邸(37),绳床药灶外,惟经论数卷而已(38)。

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39)以为言,则笑曰:“吾筹(40)之熟(41)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42)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43)也,故不敢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44)之思,属(45)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46),予辈皆为(47)赋诗。未几(48),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云:“燕台襥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49)纪实云。归田后,尤(50)孤介(51)自持,不接当事(51)。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53)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帖,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54)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55)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56),而于禅悦文字尤(57)善。

先生生明启壬戌,卒廉熙壬申,年七十二。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节)

【注】①内典:佛经。

①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记字词

1、AB分别识记下列词

任务A:(1)讳:避讳(2)生:出生(3)纨绔:富贵家子弟(4)声利:名声利益(5)篾:看不起(6)嗜:喜欢、爱好(7)少:年少(8)长老:年纪大的人(9)名籍甚:名声很大(10)出:出任(11)知:知府、知县(12)以:因为(13)自污:玷污自己(14)治行:政绩(15)冠:位居首位(16)为:担任(17)方:正当(18)重严路:重视广开言路(19)矫尾厉角:逞强好胜(20)毛挚:即毛鸷,比喻凶狠残暴(21)名高:好的名声(22):下直:下班(23)宴坐终日:整日平静地坐着(24)暇:闲暇(25)或:有时(26)会:相聚(27)浮屠:寺庙(28)老子之宫:道观

任务B:(29)负气:凭侍意气(30)相下:认输(31)或:有时(32)自失:自己的不足(33)固:本来(34)耽:沉迷(35)尤:特别(36)大旨:要义(37)居邸:住处(38)惟......而已:只有......罢了(39)或:有人(40)筹:谋划(41)熟:仔细(42)不肖:不成材(43)忧:祸患(44)归田:辞官归隐(45)属:通“嘱”嘱托(46)见志:表达志向(47)为:替(48)未几:不久(49)盖:大概(50)尤:更加(51)孤介:耿直大方(52)当事:当权人(53)馈问:带着礼物拜访(54)倘:倘若(55)雅操:高尚的节操(56)矩度:规矩法度(57)尤:更加

2、AB同学交换识记任务

3、AB同学相互检查识记任务 A考B:B得分

(1)讳(2)生:(3)纨绔(4)声利(5)篾(6)嗜(7)少(8)长老(9)名籍甚(10)出(11)知(12)以(13)自污(14)治行(15)冠(16)为(17)方(18)重严路(19)矫尾厉角(20)毛挚(21)名高(22)下直(23)宴坐终日(24)暇(25)或(26)会(27)浮屠(28)老子之宫 B考A:A得分

(29)负气(30)相下(31)或(32)自失(33)固(34)耽(35)尤(36)大旨(37)居邸(38)惟......而已(39)或(40)筹(41)熟(42)不肖(43)忧(44)归田(45)属(46)见志(47)为(48)未几(49)盖(50)尤(51)孤介(52)当事(53)馈问(54)倘(55)雅操(56)矩度(57)尤

二、活学活用(师生互动区)

1、AB同学分别完成列句子的翻译,然后AB互改。(每小题5分)老师出题如下: A任务区:得分

 先生生(2)世族,幼不喜纨绔(3)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4)篾(5)如也。

翻译  出(10)知(11)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12)一钱自污(13)。翻译

 世祖章皇帝方(17)重言路(18),台省官皆矫尾厉角(19),务毛挚(20)搏击有名高(21)。

翻译  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22)辄焚香扫地,宴坐终日(23),如退院僧。

翻译 B任务区:得分:

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22)辄焚香扫地,宴坐终日(23),如退院僧。

翻译  或(25)会(26)食浮屠(27)、老子之宫(28)。

翻译  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29)不肯相下(30)。

翻译  归田后,尤(50)孤介(51)自持,不接当事(51)。

翻译

2、AB互动区:AB同学分别在原文中挑取两个你认为重要的句子考察对方的翻译能力(每题5分)A出题区:

(1)(2)B答题区:得分

(1)(2)B出题区:(1)(2)A答题区:得分

(1)(2)

第二课时

三、能力提升

AB同学共同翻译全文。

四、高考链接:(师生共同完成下列高考题)

(1)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坐终日

晏:平静。B.子孙不肖而居厚实

居:积储。C.不接当事

当事:权要 D.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气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皙次其别号也

吾其还也

B.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C.予辈皆为赋诗

为武置酒设乐

D.馈问亟至,一无所受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煕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B.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C.梁煕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去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D.梁煕深研佛典,志愿清雅。他博览佛经,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译文:

② 诸子酒酣耳熟,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译文: ③ 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译文:

五、课堂延伸,掌握以下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 1.AB同学分别识记以下常见的多义词。A任务区:数

① 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②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③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④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⑤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⑥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ǔ计算 B任务区:发

① 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②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③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 ④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 ⑤ 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

⑥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 ⑦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

2、AB同学交换识记任务

3、同学互相检查识记任务 A考B:B得分

(1)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4)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5)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6)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B考A:A得分

(1)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2)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4)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5)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

(6)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

(7)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

课后反思:运用3T模式进行文言文教学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之以前“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兴趣变浓了,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高考题的能力增强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在运用识记词汇翻译文言句子和课堂延伸部分的句意理解等方面很吃力。这充分暴露出了学生存在平时积累太少,训练也太少的问题。当然存在这样的问题与我们老师一直以来的教学模式也有关系,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占用了所有课堂时间来讲授,学生识记和训练都布置成了作业课后完成。试想,学生要学那么多科目,哪有那么多时间呢?我想,如果我们能长时间地运用3T教学模式教学,真正把课堂变成“学堂”。学生经过长久的积累一定能有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下载高考文言文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文言文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言文教学设计 (精选合集)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明确中考考点,把握课外文言文。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

    高考文言文

    当前位置:首页>>高中语文>>教师中心>>高考专栏>>高考试题 2008年高考文言文试题汇编并附译文 福建省连江县第三中学黄财武 文言文试题多数取材历代史书,从《左传》到《明史》,......

    高考必备文言文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

    高考文言文

    文言文300个常见文言实词(高中1—160) 1、哀 ①伤心,悲痛,哀叹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前赤壁赋》 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并序》 ②同情,怜悯 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

    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教学1

    突破一 文言实词题 方法:还原带入,比较分析 【典题重温】 【典题】(2014·新课标全国卷I改造)阅读文言文的片段,完成题目。(于休烈)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后值禄山......

    高考利用课内 文言文教学

    利用课内文言文教学,进行阅读延伸的训练 一. 设想: 1. 阅读延伸题的命题背景: 新题型: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新思想,和新课程所提出的“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的理念......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

    文言文两则 教学设计

    文言文两则 教学设计 (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