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方中圆活动课教学设计
“方中圆”活动课教学设计
适用年级:五年级(学完圆的面积后使用)、六年级(学完圆柱和圆锥后使用)教学内容:方中圆
教析分析:“方中圆”即正方形中的内切圆,这一图形在苏教版数学五下教科书中出现了三处,一处是107页第7题,一处是110页第8题,一处是117页第23题,这三处或是求圆的面积,或是比较边角料的大小,但对其中正方形与圆的面积关系,这一巨大的思维训练素材却遭到冷落,我们觉得开发用好这一资源,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这部分素材源于教材,又有别于教材,对学生来说,是个熟悉的“陌生人”,“熟悉”——让他们有探求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陌生”——让他们觉得新异而又富有挑战性,基于此,这一活动方案对学生来讲,就不是“海市蜃楼”,而是数学园地中学生渴望采撷的一朵奇葩。设计思路:由正方形和圆这两个图形组成“方中圆”,引入探求的问题——“方中圆”中,正方形与圆面积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通过对“方中圆”的切割,诱发学生的猜想,圆的面积大约是它所在正方形面积的3。这一猜想需要在验证中4完善,引导学生举例验算的过程,是他们发现数学奥妙的过程,也是他们计算能力,类比能力,合作意识提升的过程;当学生探求问题结果后,引导他们联想,由“方中圆”,想到“圆中方”,想到“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想到了“方中 n2个圆”„„由平面图形想到立体图形中的“方中圆”„„进一步扩展他们的课后研究的领域,让学生适时回味探求“方中圆”的过程,强化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学生课后探究指明了方向。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方中圆”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正方形和圆面积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2、让学生在探求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初步学会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探究的基本经验,体验数学之间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与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联想类推和独立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合作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提高数学素养。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
师:生活中因为有了棱角分明的“正方形”而个性鲜明,因为有了完整和谐的“圆”而婀娜多姿,当正方形和圆的巧妙组合后,刚中有柔——更加令人神往:(播放图片)
师:同学们,当正方形和圆组合成“方中圆”时,它里面隐藏了很多数学奥妙呢!你能从中发现哪些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吗? 多媒体显示:
生1:知道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出圆的面积? 生2:知道圆的面积怎样求出正方形的面积? 生3:正方形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师:今天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同探求“方中圆”里,正方形与圆面积的大小关系,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美妙的发现!
【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图形中,引出问题情境,新异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由学生提出,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提出猜想 多媒体逐步显示:
师:观察这一图形,你能猜出图中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吗? 提出问题后,相机出示后两步,引导学生比较、猜想。生:圆的面积大约是它所在正方形面积的师:猜得对不对呢?究竟是多少?
【意图:通过图形,诱发猜想,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的形成,另一方面又让“验证猜想”成了学生迫切的需要。】
三、验证猜想
1、讨论验证思路
师:怎样来验证这个猜想呢? 学生思考片刻后,讨论再交流。
生1:我们可以根据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求出正方形和圆的面积来验证。生2:我们也可以由正方形的面积推算出圆的面积来验证。生3:我们还可能由圆的面积推算出正方形的面积来验证。
2、举例验证(1)
出示例1:已知正方形的面积为100平方厘米,你能求出正方形中最大的圆的面积吗?这个圆的面积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圆周率直接用∏表示)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得出:正方形边长也就是圆的直径是10厘米,圆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圆的面积是正方形的面积的。43。4【意图:数无形则少直观,形无数则难入微。初次验证,不仅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而且也让学生领略了数形结合的美妙。】 师:哇!3!确实大约!你们的计算不仅验证了猜想,而且使猜想更加完善。443 下面我讲个故事给大家听一听。
一只公鸡被一位买主买回了家,第一天,主人喂了公鸡一把米;第二天,主人又喂了公鸡一把米;第三天,主人照样喂了公鸡一把米。连续10天,主人每天喂给公鸡一把米,公鸡有了10天的经验,它就得出结论:主人每天都喂它一把米,但是,就在它得出结论不久,主人家来了客人,公鸡被杀了招待客人。师:同学们,听了公鸡推理法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单凭一个例子验证猜想是正确的,还为时过早,我们还需再举出其他例子进行验证。
【意图:“公鸡推理法”不仅让学生轻松一刻,而且让学生有所启迪:为防止以偏概全,对猜想需要进一步举例验证。】
3、举例验证(2)
出示例2:把一个面积为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剪成一个最大的圆,剪出的圆的面积是多少?剪出的圆的面积是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师:别急着求正方形的边长,大家能根据例1的答案推算出这个圆的面积吗? 生1:根据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厘米)。师:“”仅仅是我们的猜想,不用这个猜想,你能根据例1的答案推出这个圆425,这个圆的面积是25×=(平方444的面积吗?
生: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圆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正方形的面积缩小4倍为25平方厘米,那么圆的面积也应该缩小4倍,是见圆的面积是正方形的面积的。425平方厘米,可4师:你的推想很独特,让我们再算一算,看看结果是不是这样。学生计算(略)
【意图:让学生先类推再计算,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计算与类推的结果相吻合,学生的快乐心情不言而喻。】 师:这一例子又进一步验证、完善了我们的猜想。让我们再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4、举例验证(3)
出示例3:把一个面积为5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剪成一个最大的圆,剪出的圆的面积是多少?剪出的圆的面积是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
教师巡视,相机引导,然后组织交流。
师:这道题与上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圆的半径不能求出,同学们又是怎样解答这道题的呢?
25平方厘米。22525生2:与例2比较,圆的面积是×2=平方厘米。
42生1:与例1比较,圆的面积是25∏÷2=生3:我们求不出半径,但可以根据2r×2r=50,求出半径的平方=50÷4=圆的面积就25平方厘米 225,2师:你们不求出圆的半径也能求出圆的面积,真是太了不起啦!
【意图:有了上次类比和计算的经验,学生通过扩倍和缩倍类推出圆的面积并不难,问题是计算时求不出圆的半径怎么办?另辟蹊径,柳暗花明,学生感受了原来数学竟是如此美妙!】
5、举例验证(4)
师:三个例子让我们相信猜想是正确的,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要使人们完全确信正方形中最大的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我们还可以请字母来帮忙。4出示例4:图中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
学生计算(略)【意图:由特殊到一般,字母的功劳无与伦比,由于字母的作用,不完全归纳变成了完全归纳,学生对自己发现的 “正方形中最大的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可谓深信不疑。在这过程中,数形结合的思想、类比思想,代数思想有4机渗透其中。】
四、得出结论
学生交流,得出:正方形中最大的圆的面积确实是正方形面积的师:祝贺你们,你们的猜想完全正确。
五、联想延伸
师:在猜想,验证,完善,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想法,在探求方与圆的面积关系中还想到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表达后,相机出示图形。多媒体显示:
。4
师:看到这一图形,你们想到了什么问题?
生:在“圆中方”里,正方形的面积是圆的面积的几分之几?——【问题1】 多媒体显示:
师:看到这组图形,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在正方形中,正方形的面积与它里面4个圆、9个圆的面积之和有什么关系?——【问题2】 多媒体显示:
师:已经知道了“方中圆”里正方形与圆的面积关系,我们还想探求“圆中方”里圆与正方形的面积关系,看到这个图形,你又想到什么问题? 生:图中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大正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问题3】(下面的问题供六年级教学时使用)
师:要是我们由平面图形联想到立体图形,相信同学们还会提出新的问题? 多媒体显示:
生:正方体中,最大的圆柱体的体积是正方体体积的几分之几?——【问题4】 „„
【意图:由问号到句号,又由句号到问号,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正是学生思维历练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是形成问题意识、不断探索的过程,更是培养合作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六、激励研究
师: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你准备选择其中哪个问题去研究? 学生自由选择
师:我建议你们选择同一个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数学研究课题小组,志同道合,众志成诚。我相信你们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大家先分组商议商议,设计出你们小组的研究思路。学生分组活动,师:能把你们小组的研究思路透露透露,让我们都来借鉴分享吗? 学生回答后,归纳出:从探求“方中圆”面积关系的过程中,研究这些问题我们也可以先提出猜想,再通过计算验证,完善和得出结论。
【意图:再次回顾问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学生研究相关问题有路可循,终身受用。】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问题,携起手来,课后共同探索,将你们小组的研究过程和发现写成文章,在下次数学活动中进行汇报展示,从中评出最棒的课题研究小组。总评:
这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内容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的题材既源于教材,又有别于教材;既贴近学生的实际,又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密切联系,对数学的内在魅力,产生无限的向往。在探求问题的过程中,所探求的问题由学生提出,问题的探索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保证了学生探究能获得成功。
2、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合作互动,学生是探索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相机点拨,适时组织。这样,学生有足够的时空自主经历了“提出问题——合情猜想——举例验证——形成结论”这一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这样的教学,矛盾层层展开,学习兴趣波澜迭起,整堂课学生始终能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他们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地展示。
3、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课堂永远充满问号。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学着怎样去问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学问。基于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后,并不是组织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而是侧重诱发学生提出相关的更多问题,面临新的问题,学生又再次成为研究者和发现者,这样的角色是他们根深蒂固的需要。
第二篇:圆的面积》活动课教学设计
《圆的面积》活动课教学设计
麻阳苗族自治县谷达坡乡中心小学 莫佰辉
活动要求:
1、通过剪、拼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各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
1、画有图形的纸片若干张(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圆注明r、d、c的长度)
2、剪刀、胶水。活动过程:
一、剪图形
让学生将纸片上的各类图形剪下,在剪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其余的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
二、拼图形
1、复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先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指名演示拼的方法,教师概括总结。
2、复习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先让学生分组拼一拼,然后派代表演示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启发引导:
各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共同思路是什么?(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求面积)。
三、导入新课
圆是一个曲线图形,怎样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求面积呢? 大家动手剪剪,拼拼看。
1、分组讨论:怎样剪拼成已学过的图形?
2、全班交流:一个圆可以平均分成4等份、8等份……,将每个小扇形拼起来,可拼成一个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
3、教师演示:出示平均分成8、16、32等份的圆依次演示,让学生直观看出,当圆平均分成的等份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无限分下去,可拼成一个长方形。
4、进一步分析:
拼成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分别与圆各部分有什么联系呢?
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r×r=r2。
5、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图形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这是运用了转化的思想,化曲为直,把圆转化为长方形再求面积。要求圆的面积,关键是要知道圆的半径。
四、巩固新知
1、取出r=3厘米的圆,让学生求它的面积。全班齐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3.14×32=3.14×9=28.26(平方厘米)
2、取出d=4厘米的圆,求它的面积。
已知d是圆的直径,那么现在该怎么求呢?(先求半径。)3.14×(4÷2)2=3.14×22=3.14×4=12.56(平方厘米)
3、取出C=12.56厘米的圆,求它的面积。已知周长怎样来求面积呢?(还是先求圆的半径)3.14×(12.56÷3.14÷2)2=3.14×22=12.56(平方厘米)
4、小结:
通过这几道题可知,已知圆的半径便可求出圆的面积,但往往圆的半径不直接给出,而是告诉你圆的直径和周长,那么要求面积首先就应求出圆的半径,再求它的面积。
五、课堂练习
1、口答下面各题:
①在一张正方形的纸中,要剪下一个最大的圆,圆的大小取决于什么?(正方形的边长)
②在一张长方形的纸中,要剪下一个最大的圆,圆的大小取决于什么?(长方形的宽)
③在一张长方形的纸中,要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大小取决于什么?(长方形的宽)
2、一块圆形钢板,半径3分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有一个圆形花坛,直径为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一个时钟的分针长8厘米,它旋转一周,针尖走过的路程是多少厘米?扫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5、一张长方形的纸,它的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用它剪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
6、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剪出一个最大圆的半径是7厘米,这张正方形纸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7、用两根12.56分米的铁丝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哪个面积大?大多少?
六、全课小结
这节课,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使我们明白了圆的面积公式是根据把它转化成长方形而得出的,要求圆的面积,关键是要求出它的半径。《圆的面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同学们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三篇:圆 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设计说明:
圆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55——58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已经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学生由认识平面上的直线图形到认识平面上的曲线图形,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是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本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体会到圆的本质特征。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意义,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里(或等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4、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在探索中发现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同圆里(或等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并掌握圆的正确画法。教学材料:生——圆规、直尺、剪刀、、A4纸、圆形物体。(提前让学生回去玩圆规,试着画圆)
师——教学用的圆规一把、直尺一把、课件、“研究记录单”、白纸一些。事先画好一个圆在黑板上,并将大圆规“定长”。教学过程
一、寻宝中创造“圆”
师(很神秘):小明参加头脑奥林匹克的寻宝活动,得到这样一张纸条——“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
(稍顿)你手头的白纸上有一个红点,这个红点就代表小明的左脚,想一想,宝物可能在哪呢?用1厘米表示1米,请在纸上表示出你的想法。(学生独立思考、在纸上画着……)
师:刚才我看了一圈,同学们都在纸上表示出了自己的想法。(课件演示)宝物可能在这——
师:找到这个点的同学,请举手。(几乎全班举手。)还可能在其它位置吗?(学生们纷纷表示还有其它可能,课件依次出示2个点、3个点、4个点、8个点、16个点、32个点,直到连成一个圆。)师(笑着):这是什么?(板书:①是什么?)
生(有的惊讶、有的惊喜):圆!
师:刚才想到圆了的同学请举手!(十几位同学举手。)开始没想到的同学,现在认同了吗?那宝物的位置可能在哪呢? 生(高兴地):宝物的位置在这个圆上。
师:谁能说一说这是怎样的一个圆? 生1:这是一个有宝物的圆!
(全班同学善意的笑了。)生2:宝物就在小明周围!
师(点头):说得真好,周围这个词用得没错!(又像是自言自语地)周围的范围可大了……
同学们,想解决这个问题吗?现在我们一块来自学课本,相信大家学习完以后,一定会用我们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同学们,加油吧。
二、探究活动
(一)自学小提示
1、(1)自学教材,把你认为重点的句子用线画下来,学到了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2)在你的圆形纸片上画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3)自学完成后,你能用一句话来描述宝物在哪吗?
2、小组汇报
(1)自学的收获
(2)学生上台画出圆的半径,直径,小练习
(3)描述宝物所在的地方
刚才同学们说宝物就在小明周围!说得真好,周围这个词用得没错!(又像是自言自语地)周围的范围可大了……生(迫切地):宝物在距离左脚3米的位置。(全班同学鼓掌。)
师:是啊,他强调了左脚。通过刚才的学习,谁知道这个左脚也就是圆的什么? 生(争先恐后地):圆心!圆心!师:没错,叫圆心。(板书:圆心。)也就是以左脚为圆心。他刚才强调了,距离左脚3米,这个距离3米,知道叫什么名称吗? 生:直径!半径!师:(板书:半径 直径。)直径还是半径?
生(绝大部分):半径!师:现在,用上“圆心”、“半径”,谁能清楚地说一说这个宝物可能在哪?生:以他左脚为圆心,半径3米的圆内。师:在圆内还是在圆上?生(纷纷纠正道):在圆上!
师:刚才董思纯很精彩的发言,把两个要素都说出来了,是不是只要说“以什么为圆心,以多长为半径”把这个圆就确定下来了?(同学们纷纷点头。)
三、探究活动
(二)同们觉得还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研究?
生:有(自信地)。
师:说得好,其实不说别的,就圆心、直径、半径,还蕴藏着许多丰富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想!)同学们手中都有圆片、直尺、圆规等等,这就是咱们的研究工具。待会儿就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小小的建议:研究过程中,别忘了把你们组的结论,哪怕是任何细小的发现都记录在学习纸上,到时候一起来交流。
(一)、通过动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小组合作探究要求二:
1、圆与其它平面图形一样吗?
2、请同学们在圆纸片上画出半径,10秒钟,看能画出多少条?直径呢?
3、请同学们用直尺量一量画出的半径各是多少厘米?你发现了什么?直径呢?
4、还有关于圆的什么样的特征?
5、把你们组的发现填写到纸上,看哪一小组发现的最多!
(二)小组汇报
很多小组都向张老师推荐了他们刚才的研究发现,张老师从中选择了一部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发现吧!
生:我们小组发现圆有无数条半径。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吗?
生:我们组是通过折发现的。把一个圆先对折,再对折、对折,这样一直对折下去,展开后就会发现圆上有许许多多的半径。
生:我们组是通过画得出这一发现的。只要你不停地画,你会在圆里画出无数条半径。
生:我们组没有折,也没有画,而是直接想出来的。
师:噢?能具体说说吗?
生:因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而圆上有无数个点(边讲边用手在圆片上指),所以这样的线段也有无数条,这不正好说明半径有无数条吗?
师:看来,各个小组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出了同样的发现。至少直径有无数条,还需不需要再说说理由了?
生:不需要了,因为道理是一样的。
师:关于半径或直径,还有哪些新发现?
生:我们小组还发现,所有的半径或直径长度都相等。
师: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生:我们组是通过量发现的。先在圆里任意画出几条半径,再量一量,结果发现它们的长度都相等,直径也是这样。
生:我们组是折的。将一个圆连续对折,就会发现所有的半径都重合在一起,这就说明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长度相等,道理应该是一样的。
生:我认为,既然圆心在圆的正中间,那么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应该都相等,而这同样也说明了半径处处都相等。
生:关于这一发现,我有一点补充。因为不同的圆,半径其实是不一样长的。所以应该加上“在同一圆内”,这一发现才准确。
师:大家觉得他的这一补充怎么样?
生:有道理。
师:看来,只有大家互相交流、相互补充,我们才能使自己的发现更加准确、更加完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我们小组通过研究还发现,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
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们是动手量出来的。
生:我们是动手折出来的。
生:我们还可以根据半径和直径的意义来想,既然叫“半径”,自然应该是直径长度的一半喽……
师:看来,大家的想象力还真丰富。
生:我们组还发现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半径越长,圆就越大,半径越短,圆就越小。
师: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那它的位置和什么有关呢?
生:应该和圆心有关,圆心定哪儿,圆的位置就在哪儿了。
生:我们组还发现,圆是世界上最美的图形。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吗?
生:生活中,我们到处都能找到圆。如果没有了圆,我们生活的世界一定会缺乏生机
生:我们生活的世界需要圆,如果没有了圆,车子就没法自由的行驶……
师:当然,张老师相信,同学们手中一定还有更多精彩的发现,没来得及展示。没关系,那就请大家下课后将刚才的发现剪下来,贴到教室后面的数学角上,让全班同学一起来交流,一起来分享,好吗?
生:好。
四、动手画圆
1、每位同学画一个圆,比较一下,你们所画的圆大小一样吧?为什么,如果让每个小组的几位同学画的圆大小都一样,你们小组能做到吗?试一试,通过刚才的画圆,你们知道了什么?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2、学生上台板演画圆(投影仪前)
3、总结画圆的方法。
定点,定长,旋转
五、生活中圆
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联系,善于动手,我们还能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平静的水面丢进石子,荡起的波纹为什么是一个个圆形?现在,你能从数学的角度简单解释这一现象了吗?
生:我觉得石子投下去的地方就是圆的圆心。
生:石子的力量向四周平均用力,就形成了一个个圆。
生:这里似乎包含着半径处处相等的道理呢。
师:瞧,简单的自然现象中,有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规律呢。至于其他一些现象中又为何会出现圆,当中的原因,就留待同学们课后进一步去调查、去研究了。
师:其实,又何止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钟呢,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师:西方数学、哲学史上历来有这么种说法,“上帝是按照数学原则创造这个世界的”。对此,我一直无从理解。而现在想来,石子入水后浑然天成的圆形波纹,阳光下肆意绽放的向日葵,天体运行时近似圆形的轨迹,甚至于遥远天际悬挂的那轮明月、朝阳……而所有这一切,给予我们的不正是一种微妙的启示吗?至于古老的东方,圆在我们身上遗留下的印痕又何尝不是深刻而广远的呢。太极图
有的说,中国人特别重视中秋、除夕佳节;有人说,中国古典文学喜欢以大团圆作结局;有人说,中国人在表达美好祝愿时最喜欢用上的词汇常常有“圆满”“美满”……而所有这些,难道就和我们今天认识的圆没有任何关联吗?那就让我们从现在起,从今天起,真正走进历史、走进文化、走进民俗、走进圆的美妙世界吧!
研究报告单
自己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把你们的发现写下来:
半径的特征:
直径的特征:
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你能用数学的角度解释一下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 这是利用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特性,车轴放在圆心的位置,车轮滚动时车轴保持平稳状态,使行进的车辆也保持平稳状态。
第四篇:圆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小组学习,动手操作等活动,体验小组合作学习、分享学习成果的乐趣。
3.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探索出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及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学习难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及画法。
学具准备:圆形纸片、圆形物体、直尺、圆规、线、剪刀等。学习过程:
【纵横生活 设疑激趣】
图图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今天他坐车去上学,他发现汽车的轮子都是圆形的,他想为什么轮子都要做成圆形,而不做成正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呢?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圆形的?
【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
活动一:探究圆各部分的名称与特征 1.画一画: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 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2.剪一剪:把你画的圆剪下来? 圆与我们过去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有什么不一样?(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3.折一折: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仔细观察: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结合书理解)在动手实验与合作交流中得出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它们都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圆心一般用字母()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表示。
4.找一找: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条,直径有()。
5.量一量: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半径和几条直径,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条,所有的半径都(),直径有()条,所有的直径都(),半径是直径的(),直径是半径的()。
活动二:探究圆的画法
1.想一想,画一画:怎样才能画出任意大小的圆?圆的位置和大小和谁有关?
看看书上的理解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试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2CM的圆。
2.思考:图图想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做游戏,没有那么大的圆规怎么办?
【巩固提高 内化新知】
1.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3cm的圆,并用字母O、r、d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2.用圆规画圆,如果半径是4cm,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取()cm,如果要画直径是10cm的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取()cm。
【解惑释疑 应用拓展】
思考: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应装在什么位置? 板书设计: 圆 圆心:o 直径:d 半径:r 达 标 测 评
一、填空
1.圆中心的一点叫做(),用字母()表示。2.通过(),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叫做圆的直径。用字母()表示。
3.从()到()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用字母()表示。4.圆是平面上的一种()图形。将一张圆形纸片至少对折()次可以得到这个圆的圆心。
5.在同一圆所有的线段中,()最长。
6.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所有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
7.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5厘米,直径是()厘米。8.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圆的()。
9.()确定圆的位置,()确定圆的大小。10.在一个直径是8分米的圆里,半径是()厘米。
11.用圆规画一个直径20厘米的圆,圆规两脚步间的距离是()厘米。
二、判断
1.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长度都相等。()2.直径是半径长度的2倍。()
3.两个圆的直径相等,它们的半径也一定相等。()4.半径是射线,直径是线段。()
5.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个圆。()6.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就是直径。()
7.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应叉开4厘米。()
8.在画圆时,把圆规的两脚张开6厘米,这个圆的直径是12厘米。()9.半径能决定圆的大小,圆心能决定圆的位置。()
第五篇:圆教学设计
圆
目标认知 学习要点
1.了解圆的有关概念,理解垂径定理并灵活运用垂径定理及圆的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圆心角的概念,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三组量:两个圆心角、两条弦、两条弧,只要有一组量相等,就可以推出其它两组量对应相等,及其它们在解题中的应用.
3.了解圆周角的概念,理解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熟练掌握圆周角的定理及其推理的灵活运用. 重点
1.垂径定理及其运用.
2.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弦也相等及其两个推论和它们的应用.
3.圆周角的定理、圆周角的定理的推导及运用它们解题. 难点
1.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及利用垂径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探索定理和推论及其应用.
3.运用数学分类思想证明圆周角的定理.
一、知识要点梳理 知识点
一、圆的定义
1.定义1:
如图,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圈,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circle),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center of a circle),线段OA叫做半径(radius).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要点诠释:
(1)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确定一个圆应先确定圆心,再确定半径,二者缺一不可;
(2)圆是一条封闭曲线.2.定义2:
圆心为O,半径为r的圆是平面内到定点O的距离等于定长r的点的集合.要点诠释:
(1)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
(2)圆指的是圆周,而不是圆平面;
(3)强调“在一个平面内”是非常必要的,事实上,在空间中,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是球
面,一个闭合的曲面.知识点
二、与圆有关的概念 1.弦
弦:连结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chord).直径: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diameter).要点诠释:
直径是圆中通过圆心的特殊弦,也是圆中最长的弦,即直径是弦,但弦不一定是直径.为什么直径是圆中最长的弦?如图,AB是⊙O的直径,CD是⊙O中任意一条弦,求证:AB≥CD.证明:连结OC、OD
∵AB=AO+OB=CO+OD≥CD(当且仅当CD过圆心O时,取“=”号)
∴直径AB是⊙O中最长的弦.2.弧
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arc).以A、B为端点的弧记作,读作“圆弧AB”或“弧AB”.半圆: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把圆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semi-circle).优弧:大于半圆的弧叫做优弧.劣弧:小于半圆的弧叫做劣弧.要点诠释:
(1)半圆是弧,而弧不一定是半圆.(2)无特殊说明时,弧指的是劣弧.3.同心圆与等圆
圆心相同,半径不等的两个圆叫做同心圆.圆心不同,半径相等的两个圆叫做等圆.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4.等弧
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完全重合的弧叫做等弧.要点诠释:
等弧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在同圆或等圆中,不能忽视.知识点
三、圆的对称性 1.圆是轴对称图形
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或者说,经过圆心的任何一条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2.圆是中心对称图形
圆是旋转对称图形,无论绕圆心旋转多少度,它都能和自身重合,对称中心就是圆心,因此,圆又是中心对称图形.要点诠释:
(1)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2)因为直径是弦,弦又是线段,而对称轴是直线,所以不能说“圆的对称轴是直径”,而应该说“圆 的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知识点
四、垂直于弦的直径
1.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2.推论: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要点诠释:
(1)垂径定理是由两个条件推出两个结论,即
(2)这里的直径也可以是半径,也可以是过圆心的直线或线段.知识点
五、弧、弦、圆心角的关系
1.圆心角定义
如图所示,∠AOB的顶点在圆心,像这样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central angle).
2.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3.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弧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弦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所对的弧也相等.
要点诠释:
(1)一个角要是圆心角,必须具备顶点在圆心这一特征.(2)注意定理中不能忽视“同圆或等圆”这一前提.知识点
六、圆周角 1.圆周角定义:
像图中∠AEB、∠ADB、∠ACB这样的角,它们的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与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
2.圆周角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圆周角定理的推论: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要点诠释:
(1)圆周角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顶点在圆上;②角的两边都和圆相交.(2)圆周角定理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在同圆或等圆中.二、规律方法指导
圆是平面几何知识中接触到的唯一的曲线形,因此它在研究问题的方法上与直线形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要注意这个问题.另外,这一章的概念和定理较多,学习时要注意阶段性的小结,巩固每一阶段的知识.由于本章要经常用到前面学过的许多知识,综合性较强,所以要不怕困难,才能学好本章.经典例题透析
类型
一、圆及有关概念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并说明理由)
(1)半圆是弧,但弧不一定是半圆;
(2)弦是直径;
(3)长度相等的两段弧是等弧;
(4)直径是圆中最长的弦.思路点拨:(1)因为半圆是弧的一种,弧可分为劣弧、半圆、优弧三种,故正确;(2)直径是弦,但弦不一定都是直径,只有过圆心的弦才是直径,故错;(3)只有在同圆或等圆中,长度相等的两段弧才是等弧,故错;(4)直径是圆中最长的弦,正确.答案:(1)√(2)×(3)×(4)√.举一反三
【变式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4
A.半圆是弧
B.圆中最长的弦是直径
C.半径不是弦
D.两条半径组成一条直径
思路点拨:弧有三类,分别是优弧、半圆、劣弧,所以半圆是弧,A正确;直径是弦,并且是最长的弦,B正确;半径的一个端点为圆心,另一个端点在圆上,不符合弦的定义,所以不是弦,C正确;两条半径只有在同一直线上时,才能组成一条直径,否则不是,故D错误.答案:D.类型
二、垂径定理及应用
2.已知,点P是半径为5的⊙O内一点,且OP=3,在过点P的所有的⊙O的弦中,弦长为整数的弦的条数为()
A.2
B.3
C.4D.5
思路点拨:在一个圆中,过一点的最长弦是经过这一点的直径,最短的弦是经过这一点与直径垂直的弦.知道这些,就可以利用垂径定理来确定过点P的弦长的取值范围.解:作图,过点P作直径AB,过点P作弦
则OC=5,CD=2PC
由勾股定理,得
∴CD=2PC=8,又AB=10
∴过点P的弦长的取值范围是
,连接OC
弦长的整数解为8,9,10,根据圆的对称性,弦长为9的弦有两条,所以弦长为整数的弦共4条.答案:C.总结升华:本题中很多条件是“隐性”出现的,或者称之为“隐含条件”.我们在解题时,要善于挖掘隐含条件,识别隐含条件的不同表达方式,将其转化为容易理解的题目,化难为易,这也体现了转化思想在解题中的具体应用.3.已知:⊙O的半径为10cm,弦AB∥CD,AB=12cm,CD=16cm,求AB、CD间的距离.思路点拨:⊙O中,两平行弦AB、CD间的距离就是它们的公垂线段的长度,若分别作弦AB、CD的弦心距,则可用弦心距的长表示这两条平行弦AB、CD间的距离.解:(1)如图,当⊙O的圆心O位于AB、CD之间时,作OM⊥AB于点M,并延长
MO,交CD于N点.分别连结AO、CO.又∵AB∥CD
∴ON⊥CD,即ON为弦CD的弦心距.∵AB=12cm,CD=16cm,AO=OC=10cm
=8+6
=14(cm)
(2)如图所示,当⊙O的圆心O不在两平行弦AB、CD之间(即弦AB、CD在圆
心O的同侧)时
同理可证:MN=OM-ON=8-6=2(cm)
∴⊙O中,平行线AB、CD间的距离是14cm或2cm.总结升华:解这类问题时,要依平行线与圆心间的位置关系,分类讨论,千万别丢解.4.如图,一条公路的转弯处是一段圆弧(即图中,点O是的圆心,•其中CD=600m,E为上一点,且OE⊥CD,垂足为F,EF=90m,求这段弯路的半径.
思路点拨:本题是垂径定理的应用.解:如图,连接OC
设弯路的半径为R,则OF=(R-90)m
∵OE⊥CD
∴CF=CD=×600=300(m)
根据勾股定理,得:OC2=CF2+OF即R2=3002+(R-90)2 解得R=545
∴这段弯路的半径为545m.
总结升华: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垂径定理、勾股定理,解题过程中使用了列方程的方法,这种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即几何代数解的数学思想方法一定要掌握.
举一反三
【变式1】有一石拱桥的桥拱是圆弧形,如图所示,正常水位下水面宽AB=60m,水面到拱顶距离CD=18m,当洪水泛滥时,水面距拱顶不超过3m时拱桥就有危险,现在水面宽MN=32m时是否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请说明理由.
思路点拨:要求当洪水到来时,水面宽MN=32m,是否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要求出DE的长,因此要先求半径R.
解: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
设OA=R,在Rt△AOC中,AC=30,OC=OD-CD=R-18
R2=302+(R-18)2,R2=900+R2-36R+324
解得R=34(m)
连接OM,设DE=x,在Rt△MOE中,ME=16
342=162+(34-x)
2x2-68x+256=0
解得x1=4,x2=64(不合题意,舍)
∴DE=4m大于3m
∴不需采取紧急措施.
类型
三、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及应用
5.如图,在⊙O中,求∠A的度数.思路点拨: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弧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解:
举一反三
【变式1】如图所示,中弦AB=CD,求证:AD=BC..思路点拨:AD和BC是同圆中两条相等的弦,要说明的AB、CD也是同圆中的两条相等的弦,可以考虑弧、弦、圆心角的关系,因为图中没有给出圆心角,所以可以先考虑弧.证法1:∵AB=CD,∴为优弧或同为劣弧)也相等)
∴
(在同圆中,相等的弦所对的弧(同
∴AD=BC(在同圆中,相等的弧所对的弦也相等)
证法2:如图,连接OA,OD,OB,OC,∵AB=CD,∴的圆心角相等)
(在同圆中,相等的弦所对
∴
∴AD=BC(在同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弦也相等)
总结升华:在同圆或等圆中,两个圆心角、两条弦、两条弧中若有一组量相等,它们对应的其余各组量也相等,因此在圆中说明或证明弦、弧、圆心角的相等关系时可考虑利用弧、弦、圆心角的关系,只不过叙述时要注意一条弦和两条弧对应,不要认为相等的弦所对的弧一定相等.
类型
四、圆周角定理及应用
6.如图,AB是⊙O的直径,C、D、E都是⊙O上的点,则∠1+∠2=___________.思路点拨:如图,连接OE,则
答案:90°.举一反三
【变式1】如图,A、B、C、D是⊙O上的四点,且∠BCD=100°,求∠1(所对的圆心角)和∠BAD的大小.
思路点拨:要求圆心角∠BOD的大小,且知道圆周角∠BCD=100°,但两者不是同弧所对的角,不能直接利用同弧所对圆心角等于圆周角的2倍来实现求解.观察∠BCD它所对的弧是,而
所对的圆心角是∠2,所以可以解得∠2.又发现∠2和∠1的和是一个周角,所以可得∠1,而∠BAD=
解:∵∠BCD和∠2分别是
∠1.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
∴∠2=2∠BCD=200°
又∵∠2+∠1=360°,∴∠1=160°
∵∠BAD和∠1分别是
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
∴.
总结升华:圆心角和圆周角是借助它们所对的弧联系起来的,所以在圆中进行有关角的计算时,通常找到已知角所对弧,看看怎么样通过弧和未知角建立起联系.事实上由这个题我们可以总结出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
7.如图,AB是⊙O的直径,BD是⊙O的弦,延长BD到C,使AC=AB,BD与CD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思路点拨:BD=CD,因为AB=AC,所以这个△ABC是等腰三角形,要证明D是BC的中点,只要连结AD证明AD是高或是∠BAC的平分线即可.
解:BD=CD
理由是:如图,连接AD
∵AB是⊙O的直径
∴∠ADB=90°即AD⊥BC
又∵AC=AB
∴BD=CD.举一反三
【变式1】如图所示,AB为⊙O的直径,动点P在⊙O的下半圆,定点Q在⊙O的上半圆,设∠POA=x°,∠PQB=y°,当P点在下半圆移动时,试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9
解:
解法1:如图所示,∵AB为⊙O的直径,∠AOP=x°
∴∠POB=180°-x°=(180-x)°
又
解法2:如图所示,连结AQ,则
又∵AB是⊙O的直径,∴∠AQB=90°
【变式2】已知,如图,⊙O上三点A、B、C,∠ACB=60°,AB=m,试求⊙O的直径长.解:如图所示,作⊙O的直径AC′,连结C′B
则∠AC′B=∠C=60°
又∵AC′是⊙O的直径,∴∠ABC′=90°
即⊙O的直径为
.学习成果测评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下列三个命题:①圆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②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③相等的圆心
角所对的弧相等.其中真命题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2.下列命题中,正确的个数是()
⑴直径是弦,但弦不一定是直径;
⑵半圆是弧,但弧不一定是半圆;
⑶半径相等的两个圆是等圆 ;
⑷一条弦把圆分成的两段弧中,至少有一段是优弧.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如果两个圆心角相等,那么()
A.这两个圆心角所对的弦相等
B.这两个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C.这两个圆心角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O中,∠AOB=∠84°,则弦AB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为()
A.42°
B.138°
C.69°
D.42°或138°
5.如图,已知A、B、C是⊙O上的三点,若∠ACB=44°.则∠AOB的度数为()
A.44°
B.46°
C.68°
D.88°
6.如图,如果AB为⊙O的直径,弦CD⊥AB,垂足为E,那么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CE=DE
B.C.∠BAC=∠BAD D.AC>AD
7.如图,⊙O的直径为10,圆心O到弦AB的距离OM的长为3,则弦AB的长是()A.4 B.6 C.7 D.8 8.如图,A、B、C三点在⊙O上,∠AOC=100°,则∠ABC等于()
A.140°
B.110°
C.120°
D.130°
9.如图,⊙O的直径CD垂直于弦EF,垂足为G,若∠EOD=40°,则∠DCF等于()
A.80°
B.50°
C.40°
D.20°
10.如图,⊙O的直径为10,弦AB的长为8,M是弦AB上的动点,则OM的长的取值范围()
A.3≤OM≤5
B.4≤OM≤5
C.3<OM<5
D.4<OM<5
二、填空题
1.如图,AB为⊙O直径,E是
中点,OE交BC于点D,BD=3,AB=10,则AC=_____.2.如图,⊙O中,若∠AOB的度数为56°,∠ACB=_________.3.如图,AB是⊙O的直径,CD是弦,∠BDC=25°,则∠BOC=________.4.如图,等边ΔABC的三个顶点在⊙O上,BD是直径,则∠BDC=________,∠ 12 ACD=________.若CD=10cm,则⊙O的半径长为________.5.如图所示,在⊙O中,AB是⊙O的直径,∠ACB的角平分线CD交⊙O于D,则∠ABD=______度.
6.(山西)如图,在“世界杯”足球比赛中,甲带球向对方球门PQ进攻,当他带球冲到A点时,同样乙已经助攻冲到B点.有两种射门方式:第一种是甲直接射门;第二种是甲将球传给乙,由乙射门.仅从射门角度考虑,应选择________种射门方式.三、解答题
1.如图,AB为⊙O的直径,CD为弦,过C、D分别作CN⊥CD、DM•⊥CD,•分别交AB于N、M,请问图中的AN与BM是否相等,说明理由.2.如图,在⊙O中,C、D是直径AB上两点,且AC=BD,MC⊥AB,ND⊥AB,M、N•在⊙O上.(1)求证:=
;
成立吗?
(2)若C、D分别为OA、OB中点,则 13
3.如图,已知AB=AC,∠APC=60°
(1)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2)若BC=4cm,求⊙O的面积.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如图,在⊙O中,P是弦AB的中点,CD是过点P的直径,是()
A.AB⊥CD
B.∠AOB=4∠ACD
C.D.PO=PD
2.如图,⊙O中,如果=2,那么()
A.AB=AC
B.AB=2AC
C.AB<2AC D.AB>2AC
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14
3.如图,∠
1、∠
2、∠
3、∠4的大小关系是()
A.∠4<∠1<∠2<∠3
B.∠4<∠1=∠3<∠2
C.∠4<∠1<∠3<<∠2
D.∠4<∠1<∠3=∠2 4.如图,AD是⊙O的直径,AC是弦,OB⊥AD,若OB=5,且∠CAD=30°,则BC等于()
A.3
B.3+
C.5-
D.5
二、填空题
1.P为⊙O内一点,OP=3cm,⊙O半径为5cm,则经过P点的最短弦长为________;最长弦长为_______.2.如图,OE、OF分别为⊙O的弦AB、CD的弦心距,如果OE=OF,那么_______(只需写一个正确的结论).3.如图,AB和DE是⊙O的直径,弦AC∥DE,若弦BE=3,则弦CE=________.4.半径为2a的⊙O中,弦AB的长为,则弦AB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________.5.如图,AB是⊙O的直径,C、D、E都是圆上的点,则∠1+∠2=_______.15
三、解答题
1.如图,⊙O直径AB和弦CD相交于点E,AE=2,EB=6,∠DEB=30°,求弦CD长.2.如图,∠AOB=90°,C、D是AE=BF=CD.三等分点,AB分别交OC、OD于点E、F,求证:
3.如图,⊙C经过坐标原点,且与两坐标轴分别交于点A与点B,点A的坐标为(0,4),M是圆上一点,∠BMO=120°.(1)求证:AB为⊙C直径.(2)求⊙C的半径及圆心C的坐标.综合探究
1.如图,直角坐标系中一条圆弧经过网格点A、B、C,其中,B点坐标为(4,4),则该圆弧所在圆的圆心坐标为___________.16
2.AB是⊙O的直径,AC、AD是⊙O的两弦,已知AB=16,AC=8,AD=DAC的度数.,求∠答案与解析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A 2.C 3.D 4.D 5.D
6.D 7.D 8.D 9.D 10.A
二、填空题
1.8 2.28° 3.50° 4.60°,30°,10cm 5.45 6.第二
三、解答题
1.AN=BM 理由:过点O作OE⊥CD于点E,则CE=DE,且CN∥OE∥DM.∴ON=OM,∴OA-ON=OB-OM,∴AN=BM.2.(1)连结OM、ON,在Rt△OCM和Rt△ODN中OM=ON,∵OA=OB,AC=DB,∴OC=OD,∴Rt△OCM≌Rt△ODN,∴∠AOM=∠BON,∴
(2)
提示:同上,在Rt△OCM中,同理,.,3.(1)证明:∵∠ABC=∠APC=60°,又,∴∠ACB=∠ABC=60°,∴△ABC为等边三角形.(2)解:连结OC,过点O作OD⊥BC,垂足为D,在Rt△ODC中,DC=2,∠OCD=30°,设OD=x,则OC=2x,∴4x2-x2=4,∴OC=
⊙O的面积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D 2.C 3.B 4.D
二、填空题
1.8cm,10cm 2.AB=CD 3.34.120°或60°
5.90°
三、解答题
1.过O作OF⊥CD于F,如右图所示
∵AE=2,EB=6,∴OE=2,∴OF=1,EF=,连结OD,∴CD=
2.在Rt△ODF中,42=12+DF2,DF=
2.连结AC、BD,∵C、D是
三等分点,∴AC=CD=DB,且∠AOC=×90°=30°,∵OA=OC,∴∠OAC=∠OCA=75°,又∠AEC=∠OAE+∠AOE=45°+30°=75°,∴AE=AC,同理可证BF=BD,∴AE=BF=CD.3.(1)⊙C经过坐标原点O,且A、B为⊙C与坐标轴的交点,有∠AOB=90°
∴AB为直径;
(2)∵∠BMO=120°,的比为1:2,∴它们所对的圆周角之比为∠BAO:∠BMO=1:2
∴∠BAO=60°,∴在Rt△ABO中,AB=2AO=8,∴⊙C的半径为4;
作
∴AE=OE,BF=OF
在Rt△ABO中,AO=4,OB=,垂足分别为点E、F 18
∴
∴圆心C的坐标为
.综合探究
1.(2,0)提示:如图,作线段AB、BC的垂直平分线,两条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即为圆心.2.(1)AC、AD在AB的同旁,如右图所示,作,垂足分别为点E、F
∵AB=16,AC=8,AD=8,∴
在Rt△AOE中,∴∠CAB=60°,同理可得∠DAB=30°,∴∠DAC=30°.(2)AC、AD在AB的异旁,同理可得:∠DAC=60°+30°=9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