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

时间:2019-05-12 23:22: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

第一篇: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

一、除法

一、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整除的)的口算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会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2、学生在解决问题、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运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积极参与解决问题和探索算法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时间:十二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教学内容:P1——2 教学目标:

1、经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的探索过程,能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为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里、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情趣。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探讨。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格式。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答:20里面有()个十,4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70里面有()个十,83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解决实际问题。

两个人一共买了18枝铅笔,平均每个人买几枝?

口答算式,问:你是怎样想的?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⑴出示场景图左半部分,提问:

观察图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要求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你会列式吗?

⑵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并说出摆与分的过程。

⑶相互交流,知道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

⑷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再让学生说一说每组两题在计算上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形成算法。⑸小结。

2、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⑴出示场景图右半部分,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想求什么问题?要求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应该怎样列式? ⑵猜猜46÷2商是几十多?你能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吗? ⑶小组交流分的情况:拿出几捆几根小棒,先怎样分,再怎样分,最后每人分得多少枝? ⑷学习用竖式计算。各小组讨论竖式的计算方法后汇报交流。⑸教师结合学生讨论情况板书竖式,并讲解笔算过程。

三、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1、想想做做.2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师生共同评价板演情况。

谈话:说说在计算时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注意余数。说说在计算中应注意什么?进一步巩固笔算方法。

2、想想做做4 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独立练习。

在小组内交流订正。

3、想想做做5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要知道哪种树苗每棵的价钱贵一些,你打算怎么办? 独立解答,在班内共同订正。

四、作业:想想做做3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告诉大家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吗?除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P3——4 教学目标:

1、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2、培养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反思的意识。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参加过生日聚会吗?明明和芳芳快过生日了,这天,他俩一起来到食品店选购蛋糕(出示场景图),你们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在买蛋糕过程遇到的数学问题吗?

二、自主探索,探究方法

1、探究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电脑出示两人的对话情景)。

问:明明算得对吗?你能帮他验算吗?请你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小朋友听一听。指名回答。

教师将学生的验算可能性板书于黑板(乘法验算、除法再算一遍等)

提出下列问题在班内交流。

⑴12×3=36表示什么意思?这说明明明的计算怎么样? ⑵12、3、36在除法算式中分别是什么数?我们可以怎样来验算这样的除法?

得出结论:我们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来进行验算。

2、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的方法。(电脑继续出示对话场景图)

谈话:芳芳算得对吗?请你也想出一种验算方法帮帮她。汇报验算方法,教师板书于黑板。组织讨论:21×3+2=65表示什么意思?计算结果是65元又表示了什么意思? 21、3、2、65在除法算式中分别是什么意思? 问:你认为有余数的除法应该怎样验算呢?

三、提升经验,归纳方法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来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呢?

结论: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直接用商和除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用商和除数相乘的积再加上余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四、实践运用,加深理解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回答。提问:每组中两道题有什么联系?

2、想想做做3

同桌两人轮流口算,并说说上下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想想做做4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在班内交流算法,并回答:你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计算是正确的吗?

4、想想做做5

先独立读题看图解决第一个问题。再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四、拓展提高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3=21……2()÷ =12……1

五、作业:

2、想想做做2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练习一1 教学内容:P5.第1--4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培养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反思的意识。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练习一.1 独立尝试进行口算,再指名汇报得数。

教师选择其中几题要求说出口算方法。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出示题目:93÷3 85÷4 46÷2 67÷3 尝试练习,并指名板演。

交流评析,要求口述算法。

3、练习一.3 出示表格题,引导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班级汇报交流。

二、基本训练

1、学校买了68只皮球,借出13只,剩下多少只皮球?把剩下的皮球平均借给5个班级,每个班级能借到多少只?(读题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能从条件入手正确解答。)

2、学校买了68只皮球,借出13只。把剩下的皮球平均借给5个班级,每个班级能借到多少只?

(读题后引导学生将以上2题进行对比,找出其异同点,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正确解答。)

3、练习一.4 独立审题后学生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

组织交流,重点讨论第二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三、全课总结

四、拓展练习:P6.思考题。

五、作业:P5.2、4 练习一2 教学内容:P5--6第5--8题

教学目标: 会正确进行除法计算和验算,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33÷3 36÷3 77÷7 80÷8 24÷2 84÷4 80÷4 66÷6 先由学生独立口算。再随机指名口算。

同时选择其中几题要求说出口算方法。

2、计算并验算

85÷4 98÷3 69÷3 84÷4

二、思维训练

1、学校买了58本故事书,26本科技书,平均放在3层书架上。每层书架放了多少本书?

引导分析题目,要求学生会说出思考过程。

2、王老师买了4只小皮球,付出100元,营业员找回16元。每只小皮球多少元?

引导理解题意,并指导分析,使学生能完整表达思考过程。

三、练习指导

1、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第5--8题,想想每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如果有困难可向同学请教。

2、学生独立尝试。

3、组织交流,分析思考过程。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5--6.第6--8题。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尾不能整除)

教学内容:P7—8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尾不能整除)笔算方法的过程,恩能够正确地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迁移

1、笔算42÷2 指名板演,集体练习。评讲,要求说出笔算过程。

2、谈话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图

⑴学生独立审题,然后提问:要求“每班能分到多少个”该怎样列式? ⑵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横式、竖式。

⑶让学生观察、试锄,要求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⑷引导:这类题该怎样解决呢?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摆一摆。

2、操作探究

⑴问:应该先摆多少根小棒?(演示摆出5捆带2根)

⑵同桌交流: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怎样分呢?每份得多少?请大家先自己独立分一分,然后同桌互相交流分发。(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不同分法)

⑶情况反馈(学生边操作演示边叙述分的过程)。⑷引导比较各种不同分法:你认为哪种分法好?为什么?

⑸学生复述分的过程。学生独立分小棒的过程,要求边分边口述。

3、教学笔算 ⑴问:根据刚才分小棒的过程,52÷2的笔算该怎样写呢?应先算哪一位?十位上余下的1表示什么?接下来怎样除? ⑵验算。

⑶比一比:52÷2与42÷2,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⑷练习:

想想做做1的前两题。

班级交流反馈。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后两题。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2、想想做做3 出示前两组题,分组练习。

反馈:这两组题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出示后两组题,分组练习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3、想想做做5

4、想想做做6 先要求学生估算出这些提的商是几十多,并说出理由。

再用竖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通过摆摆、说说、算算学会了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作业:P8.2、4

商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P9——10 教学目标:

1、经历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上的个位是0的除法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这种笔算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谈话: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动手操作。

谈话:请你找出相应的学具代表羽毛球,我们一起来摆一摆、分一分。

学生分组活动,再汇报交流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分羽毛球的过程,边演示边提问:先分整筒的,每班分到几筒?整筒的分完了吗?再分单个的,出现了什么情况?你是怎样分的?

2、列竖式计算

学生尝试用竖式进行计算,然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指名学生板演。

评讲:商的个位为什么要写0?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指名把小组的意见在班内汇报。

追问:如果商的个位上不写0,会出现什么情况?

3、验算

4、小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没有剩余,接着除个位上的数,不够商1时,必须在商的个位上写0。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 2

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集体订正:第一组的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上面一道题商的个位不是0,而下面一道题商的个位是0?你能找到第二组两道题的不同点吗?

3、想想做做3

独立思考,找出错误原因,班级交流。独立订正。

4、想想做做5

问: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求我们解答什么问题? 独立解答第一个问题,共同订正。思考如何解答第2个问题,先在小组讨论,再在班级内交流。教师板书安排方法。

5、想想做做6

独立读题,指名复述题意。组织讨论,交流想法。独立解答,得出结论。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是怎样学到的?在今天的计算中,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五、作业:P10.4、6

练习二

教学内容:P11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发展估算意识。继续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44÷2 26÷2 68÷3 66÷3 78÷6 44÷2 36÷3 84÷4

2、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

52÷3 96÷3 68÷4 75÷5 82÷4

3、体育室购买了下面几种体育用品,你会算出每种物品的单价吗?

4、三(2)班共48人,每4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呢?

5、妈妈准备用96元买一些花苗美化自家的院子。

计算出每种单价可以买的棵数后,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二、拓展练习

王老师到商店买足球。带的钱如果买3个足球还剩80元;买8个就剩下

8元,你知道每个足球多少钱吗?

三、练习指导

1、练习二1 独立完成,组织反馈。

2、练习二3 独立完成填表,交流自己的发现。

3、练习二思考题

引导理解题目,弄清楚为什么会多付“8角”钱,这“8角”钱是几本本子的价钱。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11.2、3 复习1 教学内容:P12.1——5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验算的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2.1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组织反馈。同时选择几道不同运算的题要求说说口算方法。

2、P12.2 独立完成,组织反馈。

评讲:引导学生比一比,说说上下两题在计算方法沙锅的区别和联系。

3、P12.4 先让学生说说“总价”、“单价”、“数量”的含义。再组织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反馈交流。最后让学生说说“单价”是怎样求得的。

二、发展练习

1、小明今年8岁,小芳今年6岁,奶奶今年72岁。奶奶今年的年龄是小芳的几倍?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2、同学们要种93棵数树,已经种了18棵,剩下的树苗平均分给5个小组,每个小组还要种多少棵?

3、一套少儿百科全书共有5本。如果成套买,每套的价钱是80元;如果不成套买,每本的价钱是18元。怎样买合算?成套买比不成套买每本能便宜多少元?

4、P12.5 出示图,引导看图。

了解从图看懂的信息,再提出数学问题进行解答。

一、全课总结

二、作业:P12.3 复习2 教学内容:P12——13.6——9 教学目标:

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2.6 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体会相应的规律。

2、类推练习仿照上题,改编题目 64÷4 72÷6

二、课内练习1、48个同学去采集昆虫标本,每3人分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

2、小明在图书室借了一本98页的故事书,准备一个星期把它看完。他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

3、食品店里一袋面包4元,50元钱最多能买多少袋面包?还剩几元?

4、同学们去划船,女同学20人,男同学23人,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需要租多少条船?

三、拓展练习

P13.思考题,先由学生独立思考,也可同桌交流想法。在上面基础上组织交流讨论,说说推想过程。

四、练习指导

在学生独立审题理解的基础上,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共同讨论,理清思路,总结方法。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13.7——9 实践活动:农村新貌 教学内容:P14——15 教学目标:

1、根据课本情境解决现有问题,并能解决在具体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

2、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有序的观察能力。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场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教学难点:

学生根据情景,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谈话,播放课件,感受农村新貌。

二、创设情境,进行实践活动

1、整体感知

课件演示农村新貌全景,整体感知画面内容。问:在幸福村,你看到什么?

仔细看看每个地方,阅读图中人物说的话,把你看到的、读到的说一说。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⑴小组合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在幸福村中,有宽阔的大道,大家可以自由地参观,但在参观的过程中,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边参观,边根绝所给出的信息,提出问题,行吗?

学生分小组活动,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问题,并整理出来。⑵全班交流,选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教师板书提出的问题,如: 幸福村有几排楼房? 幸福村有多少人?

幸福村的街上有多少个灯柱?

小华用3分钟的时间能从家走到果园吗? 玩具厂每天做的玩具可以装几箱? 果园里有多少棵果树? 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从以上问题中选自己喜欢的问题,解答出来。再在小组内交流,并互相评价。

最后在班级内汇报,同时要求说出解决每个问题的思路和过程。

三、应用拓展,积累经验

这节课,我们一起参观了新农村,在活动你有什么收获或想法吗?随着社会的进步,你觉得农村还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完成单元检测,并做试卷分析。

二、认数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

2、使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和联系实际的活动,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万以内数,会比较万以内数;会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发展估计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4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初步体会量化的思想,促进数感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课时安排:六课时

认识整千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1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整千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直接感受“10个一千是一万”的含义;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明确计数单位“万”所在的位置;会读、写整千数和一万。

2、探索并掌握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3、体会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数感。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体育馆吗?在哪里见到的?您所见的体育馆有多大?能坐多少人?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参观一个万人体育馆,想去看吗?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并告诉学生这座体育馆大约能作10,000人。据想知道10,000有多大,10,000怎么写吗?(板书课题:认识整千数)

二、师生合作,获得新知。

1、感受整千数和一万的含义。

教师出示一个大正方体。谈话:你知道了一个大正方体有几个小正方体吗?一个正方体表示一千。接着出示2个大正方体,提问:这是几千?(二千)让学生依次数下去,一千、二千、三千……九千,当出现10个大正方体时,提问:10个一千是多少?(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现在你知道10,000有多大吗?(一万有10个一千)

2、借助计数器教学读写整千数和一万。

教师先在计数器的千位上拨出3粒珠,提问:千位上的三粒珠表示多少?谁能把这个数写出来?指出:3个一千是3,000。让学生读一读。指名在计数器上拨出五千、九千,让学生说说有几个1,000。提问:你们能写出来吗?然后读一读。

要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0,你会怎么拨珠?让学生拨一拨,写一写,读一读。

3、找朋友。

教师把写有二千、三千、六千、八千、一万、2000、3000、6000、8000、10000的卡片发给学生,请手中拿有二千、三千、六千、八千、一万卡片的学生上台,再把自己的好朋友找出来,找好朋友后,其他学生把这些数读一读。

4、教学数位顺序表。

谈话:刚才我们学会了整千数和一万的读法和写法,现在你能把下面的数位顺序表填写出来吗?

填完后在小组里交流,然后讨论: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第四位是什么位?百位的左边一位是什么位?右边一位是什么位?

在全班交流后齐读数位顺序表。

三、实际应用,深化新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先让学生明确直线上一格表示1,000,再独立填写空格内的数,指名读一读。然后在小组里讨论:7,000是接近1,000还是接近10,000?你是怎么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读出横线上的数,在读一读图中的句子,感受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读一读图中的句子,再写出横线上的数。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口算6,000-4,000、2,000+3,000,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其余题目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里校对计算结果,并任意选一道题交流自己的算法。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新引导学生看懂图意,交流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然后自己列式解答。

6、做“想想做做”第6题。

以小组为单位填表格,再交流。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分小组提一提,一人提出问题,大家解答。

7、做“想想做做”第7题。

给学生创设情境,小明家和冬冬家都在少年宫同一边时,让两位学生表演一下,使学生明白两家在同一边时,求两家距离用减法计算。两家分别在少年宫的两边时,再请二位学生表演一下,使学生明白两家分别在少年宫的两边时,求两家距离用加法计算。

四、总结延伸。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跟同桌说说,再跟老师说说。

你能用今天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20~21页“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读、写非整千的四位数的方法的过程,了解数的组成,能读、写非整千数。培养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通过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促进数感的发展,感受到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非整千的四位数的具体含义,掌握四位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具准备:大小计数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就知,引入新课。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数宝宝又来和我们一起上课了,他要先检查一下大家前面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

1、出示课件(数位顺序表)。

提问: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其他几位是什么位?

2、用计数器拨出下面各数、并读一读,再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出示课件)

3,000 306 10000 360 365

(1)同桌相互拨一拨、读一读,并说出数的组成。(教师巡视学生的活动情况)

(2)指名到前面演示刚才的活动过程,其他学生观察、评价。

3、读一读并写出下面的数。(出示课件)

七百二十五 一万 四百零六 五百一十 六千

学生齐做,指名板演,共同订正。

4、小结:刚才我们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数位顺序表以及三位数和整千数的组成和读、写,大家学得很扎实。这节课,我们要与数宝宝一起认识一些新的数。(板书课题:认识四位数)

二、出示例题,学习新知。

1、教学几千几百几十几的数的读写与组成。(计数器表示2365)(1)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365。

提问:谁来说一说现在计数器上的珠子各表示什么?

2个千、3个百、6个

十、5个一合起来是多少呢?你能读出这个数吗?

先读给同桌听一听,在指名读数。(课件出示:2个千、3个百、6个

十、5个一合起来是两千三百六十五)

你会写两千三百六十五这个数吗?请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一写。

集体订正(可见出示2365),如有不同写法,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写,帮助学生明确正确的写法。

2、教学中间有0的四位数的读写与组成。

(1)教学中间有一个0的四位数的读写与组成。

出示课件(计数器演示3052),提问:现在这个计数器上的算珠各表示多少?

3个千、5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请对照着计数器上的算珠写一写。

反馈并集体订正。

这个数该怎样读呢?

先读给同桌听一听,再指名读一读。

小结:通过读、写3052这个数,我们知道了中间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要写0占位,而且这个0要读出来。

(2)教学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与组成。

提问:我们再来看这个数(计数器演示3002)和刚才的数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3052中间有一个零,3002中间有两个零)

请你对照计算器上的算珠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再试着自己写一写、读一读,并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有不同的读法和写法要一起汇报。

在班内汇报,让自己总结出正确的读法和写法,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小结:认识了3002这个数,使我们知道当一个数中间连续有两个0的时候,只读一个零。但读一个0的数写的时候不一定是写一个0,还是两个0,一定要对齐数位才行。

3、教学试一试。

看书第19页,自己读题目要求,灯什么不同谈谈他。百位八版

为同根和商务说八书说数的组成的组成,比较这两个数的不同。

同桌互相说说数的组成,再各自写出来,读给同桌听,最后指名写、读,集体订正。

小组合作交流,回答问题:读这两种类型的数应注意什么?

小结:0在数的中间和0在数的末尾读法是不同的,中间的0要读,末尾的0不读。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谈话:刚才数宝宝看大家学习的很认真,相信大家一定能学会,现在他要和我们做几个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请大家看着计数器上的算珠写出数并读一读,再说一说各数的组成。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和订正。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互相说一说,读一读,教师巡视,并指名回答。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商品价钱,让学生读一读,再在书上的表格里写出这些数。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4、做“想想做做”第4、5题。

谈话:下面数宝宝为我们介绍一些世界上著名的地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第4题让学生自己读一读。

第5题指名读题后,独立完成写数。

订正时让学生谈谈做这两题以后的感受。

四、总结评价、点拨重点。

谈话:这节课同学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识了四位数、掌握了这些数的读、写方法。谁来向数宝宝汇报一下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

五、课外实践活动。

收集现实世界中有关四位数的信息,以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23页的“想想做做”第6-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读、写非整千数的方法。能熟练的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2、通过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促进数感的发展,感受到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提高学生读数、写数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四位数的读、写方法,正确读、写数。

教学具准备:大小计数器。教学过程:

1、做“想想做做”第6题。

(1)6428里面有()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

(2)7005里面有7个()和5个()。

(3)4个千和9个百组成的数是()。

4个千和9个十组成的数是()。

2、做“想想做做”第7题。

(1)完成前两组题。练习后可以进行对比,让学生领会每组3道题之间联系。

(2)练习第三组题。(注意让学生自己探索算法后进行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8题。

(1)第8题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每组已给出的三个数,再思考每组数有什么规律,接着往下写。

(2)写完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根据什么规律填写的。

4、做“想想做做”第9题。

(1)独立写数。

(2)让学生写数后比较每组两个数在读写中的不同点。

5、做“想想做做”第10题。(同桌合作完成)

一人摆数,另一人读出这个数;也可以一人先说出一个数,另一人再摆出这个数。

6、做“想想做做”第11题。

第11题让学生完成后,交流从练习中得到的体会。进一步感受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7、你知道吗?

(1)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读后交流自己的感想。(2)要突出数的产生和发展来源于人们劳动和生活的需要。掌握用算筹表示的数字有两种摆法:纵式摆法和横式摆法。

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学内科书第24-2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能判断一个四位数接近哪个整千数,培养估计意识,增强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具准备:大小计数器,实物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迁移学习方法。谈话:小玲家最近要搬新居了,他们家打算购置一些新的家用电器,你们想去看看吗?不过,小玲说它有下面几个问题先要考考大家:

(1)红光小学女生有643人,男生有634人,男生多,还是女生多?

(2)选择正确的答案填空。

一台电饭煲是160元,一台电风扇的价钱比一台电饭煲低一些,一台微波炉的价钱比一台电饭煲高得多,一台电风扇()元,一台微波炉()元。

167 680 148(3)“口”里可以填几?

758 〈 口53

二、主动探索,掌握比较方法。

谈话:你们的问题回答得很好,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比较数的大小,(板书课题)同学们先和小玲一家去家电商场看看吧。家电商场里的电器真多,我们来看看这几种电器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出示例题图,并指名回答)

1、出示小玲爸爸提出的问题:电视机和空调相比,那一台的价格低一些?

谈话:要比较电视机和空调哪一台价格低一些,就是要我们解决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比较2530和3680的大小)

(板书:2530 O3680)先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比出来的,再汇报交流。学生的比较方法可能有:

(1)2,530不到3,000,3,680已经超3000,所以2,530比3,680小;

(2)数数的时候,先数到2530,后数到3,680,所以2530比3,680小;

(3)2,530是2千多,3,680是3千多,2千多比3千多小,所以2,530比3,680小;

(4)千位上2比3小,所以2530比3,680小;

……

在交流中,只要学生对比较方法的解释是合理的,就肯定他们的想法,但在学生说出第四种方法时,提问:“这种方法你们听懂了么?这种方法简便吗?”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最后填上2530〈3,680。

2、谈话:刚才同学们比较了最高位上不同的两个数大小,我们再来看看小玲妈妈有没有问题要问我门。出示小玲妈妈提出的问题:你会比一比电视机和电冰箱的价格吗?这个问题是让我们解决一个怎么样的数学问题?(板书:2530O2350)让学生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想法可能有:

(1)千位上相同,百位上5比3大,所以2530比2350大;

(2)2530在数数的时候要排在2,350的后面,所以2530比2350大;

(3)2530已超过2,500,而2350还不足2,500,所以2530比2350大;

(4)既然同是2千多,只要看百位上哪个数大,那个数就大;

……

(板书:2530>2350)

3、谈话

4、小结:同学们掌握的比较数的大小方法还真多,在下面练习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打去比较。

三、内化新知,巩固比较方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先独立的在括号里写出计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然后在全班交流。提问:比较9,999和10,000的大小时你是怎么想的?比较6230和6203时比到哪一位才区分出大小的?

2、做“想想做做”第2、3题。

先指名说说这两道题各让我们解决怎么样的数学问题,然后说出自己想法。

3、做“想想做做”第5题。

口答接力赛:下面的数各接近几千?提问:5,870和5003千位上的数都是5,为什么5,870接近6000,而5003接近5000?那么看一个数接近几千要看哪两位上的数?

4、做“想想做做”第6题。

动手操作:同桌两人每人拿出4张数字卡片,组成一个四位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

5、做“想想做做”第7题。

(1)口答哪天售出的书最多,哪天售出的书最少。

(2)口答第2个问题,指名说一说估计册数的方法。

6、做“想想做做”第8题。谈话:我们古代的人把五座有名的大山称为五岳,现在人们仍然这样称呼。那么五岳指的是哪五座名山呢?指名读出五岳的名称及高度;再指名说一说哪个最高,哪个最低;最后把五岳的高度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一排,再在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课,布置课堂作业。

谈话:本节课我们在帮助小玲一家购买电器的过程中学会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同学们说出了那么多种的比较大小的方法,还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收获是很大的。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课堂练习。

做“想想做做”第4题。

练习课

教学内容:认识万以内数及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掌握万以内数位顺序,会正确读、写万以内数。

2、初步了解数的产生和发展,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了解数的产生和发展

1、谈话 数学是一门与数字打交道的科学,虽然只有从0——9这十个阿拉伯数字,但通过它们千变万化的组合,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数,方便了我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

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每天的作息时间中有数字,我们同学有学号,我们乘车、购物、欣赏名山大川时也发现很多数……

在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感受到了数字对人类的帮助了。

1、P22“你知道吗?”第一段。

自由读一读后简要介绍一下。

2、P23数的产生和发展

当物体的个数越来越多时,聪明的祖先们又想出了新的记录方法了。

自由阅读后讨论、介绍。

二、数字训练

1、数位顺序表

2、读数

⑴3526 3500 3005 3050 ⑵67800 60078 60780 60708 600007

3、连线

六千五百 6055 六千零五 6500

六千零五十五 6505

六千五百零五 6005

第二篇:现代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全集

现代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全集

现代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一位数除多位数

口算除法(第1课时)

教学内容:P1 例

1、例2

教学要求:会口算简单的一位数除多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算下列五组题

30÷3 80÷8 20÷2 60÷6 90÷3

6÷3 8÷8 6÷2 6÷6 3÷3

二、展开

1.例1

(1)提出问题学生尝试:口算36÷3

① 你可以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直接算。

② 想一想: 区别在哪里,有联系吗?

(2)汇报:你是怎样得出结果的?(板书学生的算式思路)

(3)评价:选择另外方法计算,通过比较,得出

较简便。也可以直接这样想:36÷3=12(强调

第 1 页 高位算起)

2.自己编类似的题目,口算说出得数。

3.从学生编题中抽取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

(1)学生尝试练习,说各种方法。

(2)归纳方法:

4.练习:

(1)比一比,算一算。

9÷3 24÷4 56÷7

90÷3 240÷4 560÷7

900÷3 2400÷4 5600÷7

(2)算算,填填。

40÷2=□ 90÷3=□ 70÷7=□ 80÷4=□

8÷2=□ 6÷3=□ 7÷7=□ 4÷4=□

48÷2=□ 96÷3=□ 77÷7=□ 84÷4=□

5.巩固

39÷3 26÷2 42÷2 55÷5

88÷8 93÷3 48÷4

第 2 页 76÷4

87÷3 56÷4 30÷2 91÷7

6.光荣题:从自编题中找出一位数除三位数。

693÷3 说出口算方法。

三、作业:课堂练习

四、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例1(第2课时)

教学内容:P3 例1

教学目标:使学生懂得除的顺序、商的定位。

确进行被除数最高位的数不小于除数的一位数除二、三位数计算。

教学重点:除的顺序和商的定位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算

44÷4 36÷4 84÷2 63÷3

75÷5 81÷9 52÷4 42÷3

69÷3 48÷3 56÷4 78÷2

第 3 页

谈口算过程

在算两数之商时,我们可用口算的方法,也可用笔算的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笔算除法”。也就是列竖式做除法,这里要求用同学们注意竖式的格式、除的顺序、商的定位等。

二、展开

1.出示例1,读题、理解题意,列式,怎么分?

列竖式计算 69÷3

(1)顺序:①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十位上的“6”除以“3”商几写在哪一位上(十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

② 23=6 6-6=0 0不用写。

划--,如果把这过程比喻下一档楼梯,那这一档楼梯可不方便。

(2)把个位上的9移下来,对齐,9除以3,商几?写在哪一位上?这里的0一定要写,表示最后的作数为0。

(3)请大家边说边把这题做一遍,请一位同学说一说笔算顺序,及各部分数字各表示什么?

(4)光荣题 边做边说过程

2.练习:课本练一练。

四、布置作业:课堂练习

五、教学后记:

第 4 页

笔算除法例2(第3课时)

教学内容:P5 例2

教学要求:掌握“除某一位时有余数,要把余数和后一位的数合起来继续除”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进行一位数除整十数和表内除法组合的口算训练。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三年级三个班搞活动,共用去342元人民币,平均每个班用去多少钱?电脑显示课本上的图示。

提出问题: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吗?

学生汇报分法。

2.尝试练习

(1)你能用笔算的方法计算出342÷3吗? 独立尝试,列出竖式。

(2)组内交流,自主评价。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3)自学课本,比较差异。翻开课本,比较一下自己的算法与课本上有哪些不同?师板演(边写边说三句话)

着重强调:在十位上商1,还余1,把余下的1怎么写?十位余下的1与个位上移下的2合起来是12,12除以3,商几?写在哪一位上?

(4)形成方法。比较342÷3与69÷3有

第 5 页 什么区别?(每一位除好都没有余数,而这题十位除好有余数,余数怎么办?如果不是最后一位的余数,都要与下一位合起来继续除)

3.正误辨析。余数要比除数小 余数要和后一位继续除

4.练习:试一试,练一练。启发学生说出各题哪些们除后带余数,哪些位除后不带余数。

5.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6.课堂练习。

三、教学后记:

练习一1--5(第4课时)

教学内容:P7 1--5

教学要求:能熟练地进行一位数除二、三位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1.口算。

2.对比练习。

243 165 128 194

72÷3 80÷5 96÷8 76÷4

计算并比较上、下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根据这一关系,求下列□。

1233=□ 2434=□ 1377=□

第 6 页

□÷3=□ □÷4=□ □÷□=□

3.算一算,填一填。

30÷3=□ 80÷4=□ 60÷6=□ 50÷5=□

18÷3=□ 16÷4=□ 12÷6=□ 35÷5=□

48÷3=□ 96÷4=□ 72÷6=□ 85÷5=□

①作为口算,分拆成两位数

②作为笔算,除的顺序,从高位算起,十位除后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4.列竖式计算。

(1)竞赛80÷6 92÷3 85÷5

68÷4 72÷9 90÷5

98÷7 84÷6 96÷4

(2)864÷4 715÷5 765÷3

936÷2 762÷6 966÷7

696÷4 984÷8 625÷5

教学后记:

练习一6--12(第5课时)

教学内容:P8 6--12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

第 7 页 法

教学过程:

1.6□<38 □8<5

58□<73 7□<48

□4<25 □5<33

2.对照训练。

1)看: 45÷8=□......□ 写:□8+□=45

73÷9=□......□ □9+□=7

358÷7=□......□ □7+□=58

2)看:□5+□=47 写:47÷5=□......□

□8+□=5

2□7+□=47

□6+□=50

根据有余数除法算式写乘加算式。

根据乘加算式写有余数除法算式。

3.在□内填数。

68=□4 □3=89

76=□3 2□=69

84=□2=□3=□4=□6

4.应用题:①要求几个问题。

②数量关系是什么?

③列式计算。

第 8 页

5.作业:课堂练习。

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第6课时)

教学内容:P9--10 例3

教学要求:1.掌握被除数前一位不够除要看前两位的方法。

2.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里填数

(1)744=296 52÷7=364

296÷4=□ 364÷7=□

(2)280÷4=□ 350÷7=□

16÷4=□ 14÷7=□

296÷4=□ 364÷7=□

二、展开:

1.尝试计算29÷4 296÷4

2.小组交流讨论

(1)看被除数的前一位,2除以4,不能商1,怎么办?

(2)看被除数的前两位,29除以4,商7要写在哪一位上面?前后两个7表示相同的意思吗?

(3)余数1移下来,16除以4,商4要写在哪一位的第 9 页 上面?

3.汇报并完整地说出计算过程。

4.总结出法则:学生用自己语言总结(简单板书)。与书上比较,哪个更好,突出关键字。

三、巩固。

练一练,列竖式计算。

四、作业,课堂练习。

五、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第7课时)

教学内容:P11--12 例

4、例5

教学要求:掌握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根据上面的算式,你能直接写出得数吗?

① 273=81 ② 467+3=325

81÷3=□ 325÷7=□......□

二、展开。

1.观察: 81÷3=27 273=81

有什么联系,说明了什么?→验算方法。

2.笔算:322÷7 板演,并说计算过程。

猜想:325÷7 有无余数,是几? 做一做。

根据②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方法

第 10 页

3.练一练:3427÷7 并验算。

4.小结:今天的作业能保证万无一失吗?

为什么?用什么方法?

没余数除法:除数商=被除数

有余数除法: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三、巩固:

练一练:

① 先估商位数,再列竖式,验算,反馈。

② 根据有余数与无余数分成两类,得出被5整除数的特征,验证。

四、教学后记:

练习二1--4(第8课时)

教学内容:P13 1-4

教学要求:初步认识乘除法关系,能准确并熟练地试商。

教学过程:

1.口算。

2.算算,填填。

200÷5=□ 400÷8=□ 420÷7=□ 540÷6=□

35÷5=□ 24÷8=□ 28÷7=□ 12÷6=□

第 11 页

235÷5=□ 424÷8=□ 448÷7=□ 552÷6=□

3.对照练习。

275 367 486 539

135÷5 252÷7 288÷6 477÷9

4.在□里填正确的数。

2□4=104 8□7=588 6□6=37

28□5=425 4□8=392 5□9=486

方法: 204=80 □4=104-80=24 104÷4(基础好的)

5.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480÷5 810÷6 376÷8 364÷7

512÷8 315÷9 846÷3 272÷4

6.计算并验算。

288÷3 392÷8 738÷9

956÷4 342÷9 235÷5

7、教学后记:

练习二5--12(第9课时)

教学内容:P13--14 5-12。

第 12 页

教学要求:巩固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过程:

1.口算(第6题)

34÷2 72÷3 84÷3

45÷3 96÷4 78÷2

64÷4 58÷2 75÷5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0÷2 4÷2 分用别竖式方法口算。

2.计算并验算。

288÷3 392÷8 738÷9

956÷4 342÷9 235÷5

并改成乘法算式

3.在□里填正确的数。

6□8=504 5□7=371 4□9=

4323□6=228 9□8=760 7□4=312

4.应用题(9、10、12)

① 口述数量关系

② 解答

③ 改编成一乘一除

5.开放题(11)

独立设计方案,交流汇报。

6、教学后记:

第 13 页

练习二13--17(第10课时)

教学内容:P15 13-17

教学要求:理解乘加两步计算题和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初步培养函数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1.在□里填数。

756÷□ = 875÷□ =

2.观察下面的算式,在□里填上正确的数。

534+3=215 215÷4=□......□

768+5=613 613÷8=□......□

347÷8=43......3 □8+□=347

3.第15题。

4.填表。

①哪个数量是不变的(每分飞行的米数)

②哪两个数量是变化的(飞行时间和飞行的米数)③变化的两个数量中,哪一个数量的条件是已知的,用什么方法求出未知数量

④变化的两个数量相除,得到的是什么数量,这个数量的值是不是一定的。

5、教学后记: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第11课时)

第 14 页

教学内容:P16--17 例

6、例7

要求:掌握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遇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位上商0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104×4=416 1003×4=4012

416÷4=□ 4012÷4=□

先求出积,再转化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看看商有什么特点?

二、展开

这两道题商中间都有0,怎样用竖式计算?

1.学生尝试 416÷4

2.师生共同列竖式计算,边讨论边板演计算:十位上为什么商0?

用4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1,不够商1,就要在十位上写0,把个位上的6移下来,再继续除。

3、4012÷4 学生独立练习

中间有几个0?它们是怎么来的?

4、光荣题:563÷8

学生独立尝试并验算,师板演

说:商末尾为什么会有一个0,这个0是怎么来的?计算时应注意什么?怎样验算?

第 15 页

5、讨论:什么时候用0占位?

三、巩固:

① 1700÷5 722÷3(先说商的位数再计算)

②练一练:1.③改错:说说错误原因。

四、教学后记:

练习三 1-4(第12课时)

教学内容:P18 1--4

要求:能熟练掌握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1.在方框里填上商和余数。□......□□......□

242÷ 7 = □......□□......□□......□

2.列式计算

(1)520里包含多少个5。

(2)138是6的多少倍?

(3)一个数的7倍是840,这个数是多少?

(4)619除以3,商和余数各是多少?

第 16 页

5题的解法有什么共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请你用不同的方式叙述520÷5

3.计算并验算(正确率比赛)

602÷3 804÷5 848÷8

368÷9 472÷6 515÷5

4.在□里填数。

23×6=120+□

5、教学后记:

练习三 5-9(第13课时)

教学内容:P19--20 5-9

教学目标:能熟练掌握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1.对照上式,填写□里正确的数。

(1)72×3+1=217 85×9+8=773

217÷□=□......□ 773÷□=□......□

104×8+5=□ 255÷7=36......3

□÷□=□......□ □×□+□=□

2.在□里填正确的数,说说你是怎么想?鼓励多种方法。

① 可以先求出等式一边的得数,再分析另一边求什么算式的末知数。

第 17 页

② 分析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3.第七题, 因为除数是8,所以最大的余数是7。

4.第八题

方法:①观察,找突破口。

②分析各种可能的结果,逐一检验,依次求出所缺。

5.第9题

先分解为2个因数相乘的积,再分解为3个或4个因数相乘的积。

教学后记:

练习三 10-13(第14课时)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10-13

教学目标:能熟练掌握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1.第10题。

① 根据6个数的特点,要使一位数除三位数的商最接近200,则可考虑接近800的数除以4或接近1000的数除以5。

② 列出可能的情况。

856÷4=214

798÷4=199......2

987÷5=197......2

③ 选择正确的。

第 18 页

2.填表。

①审题,分析题目中的三个数量,说出哪个量不变。

②求出末知数,数量关系如何?

③从表中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3.填表。

①找出三量及三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求出末知数。

③说说除法算式都表示什么意思?

4.第13题。注意解题策略的训练

5.智力游戏

教学后记:

第 19 页

第三篇:人教数学第五册教案(可直接打印)

全 册 备 课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1、任教班级学风、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分析。从上学年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掌握还算牢固,口算及乘法口诀掌握还好。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较差。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但接受能力不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2、学困生情况分析。

有些同学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总想偷懒,不做作业或者抄别人的作业。今后首先还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自习、课后的复习等。在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

其次,这学期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是关键。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

四、教学措施:

本班学生,两年来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1、深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备好课,上好课,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2、改进课堂教学,运用激活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及时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训练,并注意他们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5、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

6、加强集体教研,掌握上下两个年级的知识衔接,深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教学。

7、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要有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进行。

8、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9、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的课件,案例,教学实录等媒体资源结合教材,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加强引导。

第一单元 测量

【单元整体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恰当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方式进行测量。

4、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 【单元教学重点】

1、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实际长度,1吨实际质量。

2、会用毫米、分米为单位量物体长度 【单元教学难点】

1、对1千米长度和1吨质量形成正确表象。

2、估计时恰当选择长度和质量单位。 【单元教学建议】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且已了解一些测量的知识和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结合生活创设生

动有趣的情境,组织学生测量硬币的厚度、课本、课桌的长、宽;利用多媒体显示路标,距离是1千米的两地,质量是1吨的物体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认知特点是对具体形象事物认识清、感受深,因此教学中,要多安排学生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凭借经历和体验,对1毫米、1分米、1千米、1吨建立正确表象

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估测能力

估测在生活中用处很广,教师应结合本单元内容,培养学生自觉对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如教学中,先估测后测量,使之形成习惯,提高估测能力

【单元课时安排】

七课时

第一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时应讲 5

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的长短,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硬币、学生尺、电话卡、曲别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们猜一猜,吴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李老师的身高是1米60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课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

自己量一量

生:数学书的长是21厘米,数学书的宽比15厘米多,比16厘米少

师:数学书的宽比15厘米多,比16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长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数学课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

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认识毫米

(1)师:实际上,毫米就藏在你们的尺子上,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一些小格)教师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学习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师:你们猜一猜是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大呢?还是毫米大呢? 生: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大,因为我发现1厘米里有许多表示毫米的短线

师:同学们讲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来探索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

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再向全班汇报

生1:我从刻度0数到刻度1,他们中间有10小格,所以1厘米=10毫米。

生2:我也认为1厘米=10毫米,因为我从刻度1数到刻度2,发现他们之间也是10小格。

课件演示:在刻度尺上数出1厘米之间有10毫米的过程。

小结:1厘米=10毫米

3感受毫米

(1)找尺子上的1毫米

师:你们真了不起,通过观察发现了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你们能在尺子上找出1毫米吗?

生1:我发现了1小格之间的长度是1毫米

生2:我发现了两条短线之间的距离是1毫米

(2)找身边的1毫米

师:你们已知道了1毫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四人小组合作找身边的1毫米)

生1:我的电话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生2:我发现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生3:我发现20页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真不错,如果用手来比一比1毫米的长度,会吗?

师生共同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1分硬币,再用左手慢慢地

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大约就是1毫米

4认识几毫米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毫米的长度,那3毫米有多长呢?

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演示尺子上3小格之间的距离就是3毫米

师:你能找到5毫米的长度吗?

生:从0数5小格就是5毫米

生:尺子上刻度1到刻度2之间比毫米刻度线较长的那一条线之间的长度就是5毫米

师:6毫米呢?8毫米呢?

三、巩固与练习

1量一量:量一根10毫米的纸条剪下来;量5分硬币的厚度是()毫米;量数学书的厚度是()毫米

2电脑显示:在括号里填上米、分米、厘米或毫米(或用投影、卡片出示均可)

钢笔长14()楼房高20()粉笔长75()

电脑键盘长约5()图钉长10()教室宽6()

蜡笔长6()跳绳长2()

课桌高7()小明的身高是140()

3做书第69页第1、2题

4请学生带上直尺和卷尺自由测量教室里各种物体的长度述要求:

①测量时可以与你的好朋友一起进行,并作好记录

②爱护公物,注意清洁卫生

③当音乐响起就开始去测量,当音乐停止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个同学汇报测量的结果

四、布置作业

1量出数学作业本的长约是多少分米,厚是多少毫米? 2在作业本上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 教学反思:

教师口 请几

第二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设计理由】

学生已经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产中经常用到的比较大的计量单位千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公里),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米与千米的关系,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概念

【教学准备】

电脑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请学生说说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

(2)同桌同学互相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1分米的长度、1厘米的长度、1毫米的长度

(3)说出测量下列物体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

铅笔的长度旗杆的高度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

(4)导入课题:如果要表示巩义到郑州的距离,选用哪个单位比较合适?(出示主题图)请同学

们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通过画面,我们看到里程碑上标有50千米、100千米、可以发现汽车所行的路程是用千米做单位所以在计量比较长的路程的时候,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做公里,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千米的认识”

2认识“千米”,熟记进率

(1)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千米”

①知道了1米的长度,你能想像出1000米有多长吗?

②回顾体育课的100米短跑的路长及时间,思考并想像1000米有几条这样的路长?算一算,跑完1000米你大约需要几分钟?

③出示运动场跑道示意图(多媒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想像,标准运动场的跑道,1圈通常是400米,跑两圈半大约就是1000米

④请学生走一走,说一说距离学校门口大约1000米处的位置

(2)推出“千米”概念,揭示进率

①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即1千米=1000米,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②引导学生对上面式题等号两端进行比较:用等号连结,说明它们表示的长度怎么样?等号两端的数字和单位相同吗?要表示一个距离的长短能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

③熟记进率

想一想:“千米”中的“千”相当于1000的几个“0”?1000中的几个“0”相当于一个“千”?

3“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1)教学例4

出示例题:

①3千米=()米

学生先说出括号里应填几?你是怎么想的?然后教师总结算法:我们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那么3千米里有3个1000米,就是3千米

②同桌出题尝试练习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④试一试:8千米=()米()米=5千米

4000米=()千米 9000米=()米

6千米=()米()米=7千米

4350米=()千米()米 2千米500米=()米

6千米720米=()千米

(3)比较以上练习

①思考:长度不变,单位由高(低)变低(高),数的大小怎样变化?你能用这个规律检查自己的计算结果吗?

②根据前面“千”和0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你还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

(4)小结:表示同一物体的长度,使用的单位可以不一样;把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或者把低级单位变成高级单位,同样是要根据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来进行推算

4应用新知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填在括号里(投影显示)

①小明从家里到学校要走520()

②两个县城间的公路长80()

③一本日记本长110()

④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

⑤一根旗杆高8()

(2)课本第9页的第2、第3两题

(3)“米”和“千米”单位间的化聚(课本第10页的第45两题)

(4)①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56千米,汽车每小时比摩托车慢多少千米?

②要筑1千米长的公路,已经筑了650米,还要再筑多少米?5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11—13页例

6、例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质量的估测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观看投影:《恐龙》

2谈话:这是什么动物?你熟悉他们吗?你能跟大家简单介绍一种你熟悉的恐龙吗?

3显示恐龙资料

4师:这只恐龙的体重是多少?(1吨)

5师:①对1吨你想了解什么(1吨有多少千克)

②对1吨你还想了解些什么?(1吨是不是很轻?师:也就是1吨有多重1吨是不是1000千克? 师:也就是吨与千克的关系)

6整理本课目标:

①吨有什么作用;②哪些物体重1吨;③吨和千克的关系

二、感受体验——吨

(一)了解1吨的物体有多重

师:吨非常想和同学们交朋友,你们呢?那就听听吨的自我介绍吧谁听的认真,吨就会把他的相片送给谁

1听听“吨”的自我介绍

小朋友好,我是“吨”,平时你们常用千克来计量物体的重量,在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我就派上大用场了,比如大象的体重是4吨、一卡车的稻谷约3吨等要说1吨有多

重,三言两语说不清,就让我来展示一下吧(出示:50千克的一袋大米,接着出示20袋大米)

小朋友,你对我了解些了吗?如果还不够的话,没关系,认真听课,对我还会加深印象的

师:听了“吨”的自我介绍,你获得了那些信息?

小结:计量较重的或大件物品的质量用吨做单位1吨=1000千克

2体验“吨”

师:原来1吨=1000千克,1吨有多重,你想感受一下吗?

请1个同学搬50千克的大米,说说你的感受换一个同学来试试请4个同学来帮忙如果1吨的大米全班同学要几次搬完?

(二)吨和千克的换算

1让学生尝试练习,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吨=()千克6000千克=()吨

2练习:

7吨=()千克

9000千克=()吨

1800千克800千克=()吨

1吨600千克=()千克

三、反馈练习

1把合适的体重与对应的动物连起来

熊猫 狗 大象 鲸鱼

50吨 80千克 6千克 4吨

2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3用两辆载重2吨的货车运这些机器,怎样装车能一次运走?

四、拓展认识

1首先来看吨与千克

电脑出示两幅卡车图:

小卡车的载重量约是1000千克大卡车的载重量约是5吨

师:这两句话你能换个说法使他意思不变?什么是载重量?小卡车和大卡车最多能装多少吨货

物?大卡车的载重量是小卡车的几倍?

两幅恐龙图:犹他猛龙重1吨,原角龙重300千克

师:谁重?

两幅动物图:大象体重4吨,鲸鱼的体重是大象的32倍

师:你能提个数学的问题考考同桌吗?

2接着来看吨在日记里:

看,吨、千克和克一块跑到小朋友的日记里了,你能看看所用的单位名称合适吗?请你改正后再读一读

我的早晨

2005年9月2日晴

今天早上6:30,我就起了床,很快的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吃了一个50千克的鸡蛋,喝了一杯大约250克的牛奶,就背起2克重的书包匆匆忙忙上学去,走着走着,突然听到有人叫我 的名字,我一看,发现原来是我们班体重只有20吨的瘦个子李林于是我和他边走边聊,正准备过马路时,不巧一辆载满60千克水泥的大货车开过来了,我们只好收住脚步,让车先行等我们跑到教室,其他同学早就在读书了 3最后看吨的趣事:

师:听,什么声音?原来质量王国因为来了吨,他们之间的关系糊涂了,你有办法用形象的方法来整理一下学过的质量单位吗?

要求:按一定的顺序反映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整理,交流、展示

五、课后总结

六、作业

到生活中寻找吨,整理后写成一篇数学日记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万以内的数的认识和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法(和在一百以内)的口算,会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和估算,本单元就是三位数加减的延伸,并把加减法运算结合起来,突出加减法的互逆关系,使验算更加多样化

【单元整体目标】

1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会加减法的验算

2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经历迁移、类推的过程,理解计算原理和验算原理

3通过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估算意识和提高估算能力,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良好习惯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单元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和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 【单元教学难点】

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和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

【单元教学建议】

1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运用已有的经验,迁移类推,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2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情况创设情境

3加强训练,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减少错误,提高正确率

4注意加强估算,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课时分配】

1加法3课时

2减法3课时

3加减法的验算2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一课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5—16页例1,练习四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正确的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

2培养学生迁移的思想,能充分利用旧知识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的加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15页挂图或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特别喜欢动物,如:鸳鸯、鸵鸟、孔雀等等„„,它 19

们特别美丽、可爱,你们呢?你们喜欢什么动物?

(师生交流,学生畅谈)

教学过程说明:以谈话自然导入,引起学生注意,同时进行保护动物的教育

师:同学们看(电脑出示或教师出示主体图片),这些动物漂亮吗?(漂亮)这些动物是我国的特级保护动物,你知道咱们国家动物有多少种吗?多少种已经快离我们而去了吗?请看:(课件出 示第15页统计表)

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师: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吗?

(可能有些同学不懂什么是哺乳类两栖类,还可能不懂什么是濒危等,老师要解释)数学是枯燥的,但生活是丰富的,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保护小动物的观念,激起保护动物的欲望

生(有的提问题,有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老师:有那么多种可爱的动物都快要灭绝了,好可怜,我们得保护它们

生:„„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要保护它们应从小做起,更重要是学好知识,才知道如何保护它们!

【学习新知】

请看(出示第15页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

师:中国特有的动物种数(边问边板书)鸟类有几种?

生:(答),师板书,爬行类有多少?

生(答),师板书(用表格形式表示出来)

师: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答)

学生提出这两种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生:(列出算式)98+25

学生试作,师巡视

集体反馈

师:从哪一位算起:相加满十怎么办?进位的数怎么办?

个位:8加5得13,在个位上写3,向十位进1

十位:9加2得11,再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得12,这时十位上写2,向百位进1

百位:因为十位满了一个十,所以向百位进1,此时百位就写1

三、巩固、反馈

(1)完成第16页做一做(2)完成第17页1—3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19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五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学会结合情境进行估算,培养估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地进行万以内的计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蓝猫淘气三千问》吗?你最喜欢谁?(学生交流)

师:蓝猫得知我们同学学习了很多知识,今天它来到我们教室想考考同学们,大家有信心吗?(有)(课件出示)

59

+47 +32 +85

—— —— ——

(全班做,指名演板,结合情况进行评议)

教学过程说明: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蓝猫”这个让孩子们心动的形象出现,更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师:同学们,看来你们前面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课件显示画面,配有画外音)蓝猫:同学们,你们前面表现的真棒!我在电脑中搜索到“中国部分动物已知种数”,大家看(点击,显示第18页例2统计表)

师:谁能就题中给我们的信息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了解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使学生进一步领会了估算的方法

生:(列出算式)376+284 师: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估算,现在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376+284的和大约是多少?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1):376接近380,284接近280,380+280=660,所以376+284的和大约是660

生(2):376不到400,284也不到300,它们的和肯定不到700

„„

师:(小结),在进行三位数加法估算时,一般可以把加数看作与其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再用口算的方法估计出和的范围,这种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师:蓝猫想知道一个精确数,你们说怎么办?

生:用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讨论,最后平台展示,请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并说说计算的过程,同时教师板书)

以学生已有知识为起点,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此环节学生先独立计算,再小组交流,最后平台展示,不但使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空间,而且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生(1):把相同数位对齐,个位上6+4=10,写0向十位进1,十位上7+8+1=16,写6向百位进1,百位上3+2+1=6

生(2):也就是,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4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蓝猫为奖励大家用电脑为我们送来了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想)那你仔细听,认真看,最后说一说你从中学到了什么?(电脑随录音逐一动态显示画面或教师直接讲下面的故事)

附录音内容:

有一天,数字姐姐369来到草地上,看到美丽的大自然,不由得坐下欣赏起来,这时数字妹妹278也来到这里,被这景色吸引住了,她想坐下来和姐姐一起欣赏,可是究竟坐哪儿呢?姐姐看出了她的心思,就提醒她说:“我的3是百位,6是十位,9是个位”妹妹高兴地说:“噢,我知道了,我们应相同数位对齐坐”突然,9和8说话了,“我们坐不下了,我们相加满十了,要向前一位进1”6和7也说,“我们相加也满十了,也要向前一位进1”她们的前一位友好地收下了各自的新朋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数学知识编成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把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

师:你从蓝猫的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先跟同桌说一说,再发言

汇报)

生1:我知道了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生2:我学到笔算加法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生3:我还学到了在计算时,别忘记加上进位的1

自主练习、体验成功

(1)师:蓝猫夸同学们棒极了,学到了这么多知识,(电脑显示)咦,蓝猫还为我们准备了智

慧果,想要吗?(想)你答对里面的题,果子一定属于你(课件说明,有4个智慧果,点击哪个,哪个打开,学生做题,做后奖励智慧果)

此环节得用游戏形式出现,再一次激起学习欲望,学生为能得到“智慧果”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a你来当医生(第20页7题)

师:我们以后在做题的时候可要细心呀

b飞机安全着陆(任选一题做)

师:这里有三架飞机,你来当飞行员,只要能正确进行笔算,你驾驶的飞机就能安全着陆(飞机上写着下面各题)

638+93= 532+407= 986+114=

c第19页第3题

d金星后面藏着谁?

(2)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得高兴吗?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进位加法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0—21页练习五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巩固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下面各题

90+560 68+35 7×8+4

37+26 280+500 45+19

150+60 620+80 3×9+5

注意:口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

二、计算

263 354 748

+605 +76 +252

——— ——— ———

三、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五的第5题

提问:你想怎样?(提醒学生先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把相同得数的两个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四、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五的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五、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的第7题

135 +69 ——— 825

427 162 +543 +959 ——— ——— 960 1011

①错误的原因:两个数相加时,数位要对齐

②两个数相加,哪个数位上的两个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也就是说:

个位上的7加3等10,满十了,要在个位上写0,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2加4等于6,要加上个位上进上的1

③错误的原因:两个数相加,哪一位上的两个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这一道题个位上的2加9等于11,个位上写1,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6加5等于11,要再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是12,这时要在十位上写2,向百位进1,百位上的1加9等于10,要再加上十位进上来的1,是11,这时要在百位上写1,向千位进1,而这道题十位和百位都没有加上进位进上来的1 

六、哪两个数相加得1000?你想怎样做?请四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讨论,然后把讨论 的方案告诉给大家

教师:完成这一道题时,要采用估算的方法

563≈600915≈900464≈500

646≈600792≈800351≈400

85≈100208≈200873≈900127≈100

然后再估一估,哪两个数相加等于1000

(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多动脑筋,多思考)

七、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五的第9题

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星期天的早晨,小君要去哪几个地方?让学生分工合作,小君有几种走法可供选择?(要求学生把所有的可能性都一一列举出来)再回答走哪条路最近?

八、计算

419 368 3430 462 

+506 +679 1691 +2079

————————————————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并说一说,两个数相加应该怎样算?

九、练习

一艘客船有乘客278人,到了一个港口上来56人这时船上有乘客多少人?

新华书店运来一批《十万个为什么》,卖了247本,还剩103本,运来了多少本?

这两道题均可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教师再讲评

十、布置作业(略)

教学反思:

课题2减法 第一课时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23页例1,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下,继续学习连续退位减法

(2)联系生活情境进行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具、学具准备】

情景图片、卡片、实物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温故知新

1直接讲出得数

2笔算练习

340170376+284720350

说出笔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此环节运用了知识迁移规律,既是对旧知的回顾又是为新知的铺垫,从而顺畅地进入正题

二、联系生活,顺利切题

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怎样安排假期生活的呢?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切入,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于教学的开展

2同学们在假期中做了这么多有意义的事情今天小精灵聪聪将带大家一起到美丽的云南去走一走、看一看,小精灵为我们安排了三个景点供大家游览(出示情景图)他是怎样安排观

光路线的呢?你们能看懂吗?同桌两人或四人小组讨论讨论:(教师可向学生简单介绍情景图中,丽江风景图是“玉龙雪山”,大理的标志性景点是“三塔”,昆明的标志性景点是“石林”渗透人文地理知识)

学生的知识性学习与能力的提高,都最终服务于生活,这里,注意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能看懂路线图的标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3请小组代表讲图意

识图能力的培养不是易事,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图意,需要直观与抽象相结合,让学生明白如何解决两地间的距离问题 生1:我们了解到昆明到大理要走348千米;

生2:我们知道昆明到丽江要走517千米;

生3:这幅路线图是从昆明到大理再到丽江的;

4师:同学们观察的很细心,都从图中了解到了部分信息如果按同学们讲的从昆明出发,到大理要走多远呢?(边说边画线段图)

再到丽江呢,还要走多远呢?

图上没有告诉大家,那517千米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呢?

生:对,请看线段图:估计意识的建立与培养是循序渐进的,是课标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在学生参与估算时,尊重学生的选择,对于学生不同的合理估计都给予肯定,允许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也是算法多样化的较好体现

生1:我把517看作500,348看作350,大理到丽江大约150千米;

生2:我把517看作500,348看作300,大理到丽江大约200千米;

生3:我把517看作520,348看作350,大理到丽江大约170千米;

„„

师:同学们都用了自己的方法来估算大理到丽江大约有多远,那准确的结果是多少呢?能用坚式计算出准确结果吗?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

6学生讲解

由于学生已有相关的知识作铺垫,老师就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感悟,让学生把由衷而发的感受讲给同学们听,在学生交流中产生共鸣,效果更佳在计算连续退位减法时,当被减数连续两次不够减,要连续两次由前一位退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较为复杂,应酌情突出重点加以引导,加强联系,建立清晰的表象

生1:我在计算时,先是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我从十位退1再减,接着十位上的数也不够减,我就从百位退1再减;

生2:我发现原先学习的只一次退位,这次计算要2次退位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有这么多的新发现,像这样需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再减的题,我们称为连续退位减法,这也是今天大家探索的问题,(板书课题)谁再来解释一下什么是连续退位

减法,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学生答略)

师:这道题计算结果是多少呢”同估算结果比较一下

小结:我们在计算517348时,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再减,十位也不够减,从百位退1和十

位上的数(要少看1)加起来再减

三、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设置多种情景,自始至终都使学生处于旅游当中,使学生仿佛参与游戏活动中,使其乐于向往,不知疲倦,在解决诸多问题中,使学生思维得以释放,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师:我们已经搞清路线,可以乘车出发,途中小精灵给同学们又提出了数学问题,我们一起来解答好吗?

1云南的昆明有很多新鲜的水果,咱们跟着小精灵一起到宋庄果园看一看吧!出示第23页“做一做”的图突出开放性的思考,开放性的交流,开放性的结果

同桌互相提出数学问题,互相进行计算解答

知识的延伸,益于学生多角度地,全面地看待和分析问题,在此对学生努力学习,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态度给予及时肯定和赞扬,从而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3汇报交流

生1:苹果比桃树多多少棵?

生2:416169=247(棵)口答(略)

生3:桃树和梨树共多少棵?

生4:169+358=527(棵)口答(略)

„„

类似找两三组,其他同学当评委,判断对错

四、拓展思维,课中(课后)练习

1小明家,小红家和学校在同一条路上

小红家到学校有312米,小明家到学校只有155米,小明家到小红家有多远?

(学生试着计算,教师要引导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解题)

五、总结:

今天我们围绕连续退位减法的学习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老师为大家精彩的表现表示祝贺.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24页例

2、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计算时,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渗透一些减法的简便算法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积极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计算

1口算

2计算

316 4987

-217-2998

——— —————

学生独立练习,说一说每个数位退位过程

二、新课

1教学例2 507-348

可先让学生试做,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通过竖式分析

个位:7减8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应从百位退1,当作10个十,再从十位上退1给个位,当作10个一,这时十位就剩9个十十位退的一个10与个位的7相加得17,17-8=9,在个位上写9

十位:从百位上退1后,十位上是10,又退给个位1个十,十位上是9,94=5,十位上写5

百位:百位是5,退给十位十个十后,剩下4,43=1在百位上写1,最后结果是159

2教学例3 500-185=

(1)竖式计算

(2)可以把185看成100和85,500100=400,40085=315

(3)185接近200,比200少15,500200=300,300+15=315(4)你还有其他好方法吗?

大家觉得哪种方法好,就用哪种方法来做

3练习

700 800 2000

-207-496-478

————————————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上25页1—3题

四、布置作业

让学生自编计算题,解答后互相批改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连续退位减法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25—26页练习六的第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口算

二、计算

135+893 437+959 382+7861432-658 841-554 910-34

5三、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练习六第2题

(1)出示第2,让学生弄清题意

(2)提问:读题后你知道了什么?

(3)让学生独立解答组织学生班内交流

2完成练习六第3题

(1)出示第三题情境画面,让学生观察弄清情境

(2)让学生列式解答

(3)组织学生班内交流

3完成练习六第4、5、6题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3加、减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27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七中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验算的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加减法的验算,加强加减法互逆关系的认识

3通过加减法的验算,渗透加法交换律和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加减法的验算

【教学难点】

加减法的验算运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具准备】

教科书第27页的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根据137+254=391,请你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3根据487226=261,请你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提问:通过复习题的练习,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教师:任何一道加法算式,都可以改写成两道减法算式;说明加减法是有一定联系的

二、教授新课

1教学例题1

(1)出示教科书第21页的主题图的第一幅

提问: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如果要求“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想一想该怎样列式?学生独立列式;让学生说清楚列式的根据

列式:135+48=183(元)

教师: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183元这一道题到底算得对不对呢?我们除了掌握计算法则认真计算外,还要学会验算的方法,养成验算的好习惯,以便能及时地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那这一道题该怎样验算呢?请同学以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

(2)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①可以把加数135和48交换一下位置,看得数是不是还是183,48+135=183

②可以把得数183减去其中一个加数

183135=48或18348=135

(3)注意:在进行计算时,不要直接把被验算的结果抄上,而要认真地加一遍,真正起到验算的目的

(4)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7页的做一做)

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重点讲一讲“你是怎样验算的?”

2教学例题2

(1)出示教科书第27页主题图的第二幅

教师:妈妈付了200元钱,那阿姨应该找给妈妈多少钱呢?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列式:200183=17(元)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把减的过程口述一遍)

教师道:那怎么能知道阿姨找得对不对呢?(要进行验算)

讨论一下,有几种验算的方法?

(2)验算的方法

①把付出200元钱减去找回的17元,看一看结果是不是183元

200-17=183(元)

②把应付的钱183元,加上找回来的17元,看一看结果是不是妈妈付出的200元钱

183+17=200(元)

(3)练习(完成教科书28页的做一做)

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重点讲一讲“你是怎样验算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练习七的第1题

学生完成后,讲评时要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2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练习七的第2题

讲评时,要学生指出“问题出在哪里?应该怎样订正”

3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练习七的第3题

讲评时,要学生说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四、布置作业(略)

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页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方法,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2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加法的验算培养认真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1计算并验算

348 398

+714 +856

—————

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时,提问:

①两数相加应该怎样算?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个位算起,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继续加)

②两数相减应该怎样算?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个位算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退1,当10,加上原数位上的数再减)

③验算时可采用什么方法验算?

加法:可采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进行验算,也可采用和减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的方法进行验算

减法:可采用被减数减差等于减数的方法,也可采用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的方法进行验算

2完成教科书第33页练习八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33页练习八的第2题

①用自己的话,编一道应用题

②独立分析应用题,然后列式解答

③讲评时,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各种不同的提问题的方式

4完成教科书第33页练习八的第2题

①题目告诉我们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有900个鸡蛋孵小鸡,上午孵出了337只小鸡,下午比上午多孵出118只)

②我们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这个问题?要求下午孵出多少只小鸡?(上午孵出337只小鸡下午比上午多孵出118只)

该怎样列式?337+118=455(只)

③要求这一天共孵出多少只小鸡?我们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可以直接求出这个问题?(上午孵出多少只和下午孵出多少只?) 337+455=792(只)

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鸡蛋?我们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可以直接求出这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个蛋,已孵出多少只小鸡?)

该怎样列式?900792=108(只)

小结:解答题目时,要认真审题,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能根据问题找出所需的条件,再进行认真解答

布置作业(教师自行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四边形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长度的估量分三段编排第一段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

段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遵循儿童学习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加强空间观念的内容

【单元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3了解教材编写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单元整体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渐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联系

【单元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

【单元教学难点】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

【单元课时分配】

1四边形1课时

2平行四边形2课时

3周长和估计4课时

课题一四边形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36页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他们的角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图形叫“四边形”

【教学难点】

四边形所具备的特征

【教具、学具准备】

不规则形状的纸、剪刀、三角板、直尺、钉板

【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

1围四边形

师:你想像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

指名回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师:根据你的想象,动手来把四边形做出来好吗?

1、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喜欢的四边形,师巡视参与活动

2、讨论四边形特征反馈,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围出的四边形

(如果学生围出的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适当补充一些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师:看着这么多的四边形,你能说一说,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结合图形得出: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二、寻找四边形

1在主题图中找

师:在校园里,你发现了四边形的踪迹了吗?你能找到多少个?

2在众多图形中找

师:出示例1,图中有很多图形混杂在四边形中间,请你把四边形涂上相同的颜色

3举例

师:说一说,在哪儿还能看到四边形

三、动手实践

1剪四边形

师:要求学生动手剪一些不同的四边形

学生独立动手(师巡视参与)

反馈,有选择地学生上台展示,师适当加以评论

2分类

师:4人一组,将桌上的四边形分类(请组长将四边形分类) 师巡视,听取学生的想法反馈,要求说一说分类的依据和理由

四、延伸拓展

1师:用钉子板围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我们以前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特殊在哪儿呢?小组里说一说

提示: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汇报,得出结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

2师:围出或画(剪)一个对边相等,但却不是长方形的四边形

3师:把一个四边形,剪去一个角后,它会变成什么形状?请你动手试一试

五、课堂小结

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

六、巩固练习

1第36页做一做第1题

2第36页做一做第2题

教学反思:

课题二平行四边形 第一课时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7—3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认识平形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2进一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合作、探索的能力

3培养学生“做中学”的能力和审美能力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以及其特点和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特点和特征

【教具、学具准备】

每人一个用吸管做的长方形框架,一张平行四边形卡纸

一个钉子板和一个橡皮筋

每人4根长短不一的吸管、图钉、剪刀

【教学过程】

一、动手探索,多角度认识平行四边形

1看:观察桌上长方形框架有哪些特征:(对边相等,有4个直角)

2拉:拉动长方形框架,发生了什么变化?

3说:看一看,拉一拉,你发现了什么?

4合作:

现在让同学们拿出桌面上的平行四边形卡纸,小组合作探索,汇报结果以及使用的探索方法

师:平行四边形框架可以拉动、变形,我们就说平行四边形具有“容易变形”的特征,运用这一特征,工程师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一些方便

二、动手实践,多方位理解平行四边形

1做:每个同学用4根长短不同的吸管和图钉剪一剪,做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

2折:用一张纸折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把多余部分剪掉

3围:用钉子板围一个平行四边形

4画: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5改:把其它图形改成平行四边形

三、独立思考:多层面巩固平行四边形

1找:出示8个图形,你最喜欢什么图形,请把它找出来

2数:有()个平行四边形

3猜:一个平行四边形,一边长5厘米,一条短边长3厘米,你能猜出另外两边分别是几厘米

一个四边形,对边相等,没有直角,猜猜它是什么图形?

四、寻找平行四边形

今天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平行四边形呢

五、巩固练习

1第39页练习九第1题

2第39页练习九第2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剪画平行四边形

【教学内容】

第39页练习九第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剪画平行四边形,巩固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特点

2培养动手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剪一个平行四形

1准备一张长方形纸,请学生利用长方形的纸动手剪一个平行四边形

2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剪法,只要符合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就可以

讲评时,要学生说出你为什么这样剪?

3说一说: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二、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提问:要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你想怎样画?

学生利用方格纸上的长方形来画

提示:要使两组对边平行,可利用方格纸的长方形的边来画

三、用钉板出示第39页第3题

提问:这两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你想怎样改,他们才能成为平行四边形,自己动手试一试然后在书上画一画

小结:把不平行的对边改平行了,或者把不相等的一组对边改相等了

四、完成第40页第4题

1分组活动:探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的特征

2填表

3填完表格,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也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五、第40页第5题

1说出七巧板中图形的名称

2用七巧板拼出平行四边形

3用七巧板拼出你喜欢的图形

教学反思:

第四篇: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教学计划

2011——2012学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3年级数学。总体来说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多数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技巧,具备初步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但是还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尚缺少主动与同学交流的习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一是个别学生的计算还没有过关。二是理解题意的能力不强。三是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于加强,课堂上讨论不起来。四是课堂学习习惯方面,有一部分学生的习惯很差,表现为作业马虎、插嘴、课堂活动缺少主动性和对活动的专注。五是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同伴间缺乏合作与竞争。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三、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使学生学会单位间的换算。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的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2.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体验验算的意义,学会加、减法演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平行四边形。

4.使学生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通过长度和周长的估算,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5.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6.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时间的简单计算,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7.比较熟练地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9.使学生初步体验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学会列出简单实验所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事件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10.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有续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四、主要教学措施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提高教学的实效性,4.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7.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8.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9.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第五篇: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

第一单元 除法

一、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整除的)的口算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会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运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积极参与解决问题和探索算法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时间:十课时

第一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教学内容:P1——2 教学目标:

1、经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的探索过程,能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为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情趣。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探讨。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格式。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答:20里面有()个十,4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70里面有()个十,83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解决实际问题。

两个人一共买了18枝铅笔,平均每个人买几枝? 口答算式,问:你是怎样想的?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⑴出示场景图左半部分,提问:

观察图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要求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你会列式吗? ⑵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并说出摆与分的过程。

⑶相互交流,知道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⑷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再让学生说一说每组两题在计算上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形成算法。

⑸小结。

2、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⑴出示场景图右半部分,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想求什么问题?要求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应该怎样列式?

⑵猜猜46÷2商是几十多?你能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吗?

⑶小组交流分的情况:拿出几捆几根小棒,先怎样分,再怎样分,最后每人分得多少枝?

⑷学习用竖式计算。各小组讨论竖式的计算方法后汇报交流。⑸教师结合学生讨论情况板书竖式,并讲解笔算过程。

三、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1、想想做做.2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师生共同评价板演情况。

谈话:说说在计算时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注意余数。说说在计算中应注意什么?进一步巩固笔算方法。

2、想想做做4 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独立练习。

在小组内交流订正。

3、想想做做5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要知道哪种树苗每棵的价钱贵一些,你打算怎么办?

独立解答,在班内共同订正。

四、作业:想想做做3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告诉大家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后记:

第二课时 除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P3——4 教学目标:

1、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2、培养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反思的意识。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参加过生日聚会吗?明明和芳芳快过生日了,这天,他俩一起来到食品店选购蛋糕(出示场景图),你们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在买蛋糕过程遇到的数学问题吗?

二、自主探索,探究方法

1、探究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录音出示两人的对话情景)。

问:明明算得对吗?你能帮他验算吗?请你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小朋友听一听。

指名回答。

教师将学生的验算可能性板书于黑板(乘法验算、除法再算一遍等)提出下列问题在班内交流。

⑴12×3=36表示什么意思?这说明明明的计算怎么样?

⑵12、3、36在除法算式中分别是什么数?我们可以怎样来验算这样的除法? 得出结论:我们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来进行验算。

2、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的方法。(录音继续出示对话场景图)

谈话:芳芳算得对吗?请你也想出一种验算方法帮帮她。汇报验算方法,教师板书于黑板。

组织讨论:21×3+2=65表示什么意思?计算结果是65元又表示了什么意思? 21、3、2、65在除法算式中分别是什么意思? 问:你认为有余数的除法应该怎样验算呢?

三、提升经验,归纳方法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来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呢?

结论: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直接用商和除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用商和除数相乘的积再加上余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四、实践运用,加深理解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回答。提问:每组中两道题有什么联系?

2、想想做做2 把4道题分成两组,每人自选一组题用竖式计算并验算。指名两人板演,全班共同订正。

3、想想做做3 同桌两人轮流口算,并说说上下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想想做做4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在班内交流算法,并回答:你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计算是正确的吗?

5、想想做做5 先独立读题看图解决第一个问题。再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四、拓展提高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3=21„„2()÷ =12„„1

五、作业:

用竖式计算并验算:69÷3 85÷4 27÷2 44÷2 65÷3 58÷5

六、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后记:

第三课时 练习一1 教学内容:P5.第1--4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培养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反思 的意识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练习一.1 独立尝试进行口算,再指名汇报得数。教师选择其中几题要求说出口算方法。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出示题目:93÷3 85÷4 46÷2 67÷3 尝试练习,并指名板演。交流评析,要求口述算法。

3、练习一.3 出示表格题,引导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后 班级汇报交流。

二、基本训练

1、学校买了68只皮球,借出13只,剩下多少只皮球?把剩下的皮球平均借给5个班级,每个班级能借到多少只?

(读题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能从条件入手正确解答。

2、学校买了68只皮球,借出13只。把剩下的皮球平均借给5个班级,每个班级能借到多少只?

(读题后引导学生将以上2题进行对比,找出其异同点,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正确解答。)

3、练习一.4 独立审题后学生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

组织交流,重点讨论第二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三、全课总结

四、拓展练习:P6.思考题。

五、作业:P5.2、4 后记:

第四课时 练习一2

教学内容:P5--6第5--8题

教学目标:

会正确进行除法计算和验算,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33÷3 36÷3 77÷7 80÷8 24÷2 84÷4 80÷4 66÷6 先由学生独立口算,再随机指名口算。同时选择其中几题要求说出口算方法。

2、计算并验算

85÷4 98÷3 69÷3 84÷4

二、思维训练

1、学校买了58本故事书,26本科技书,平均放在3层书架上。每层书架放了多少本书?

引导分析题目,要求学生会说出思考过程。

2、王老师买了4只小皮球,付出100元,营业员找回16元。每只小皮球多少元?

引导理解题意,并指导分析,使学生能完整表达思考过程。

三、练习指导

1、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第5--8题,想想每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如果有困难可向同学请教。

2、学生独立尝试。

3、组织交流,分析思考过程。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5--6.第5--8题。后记:

第五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尾不能整除)

教学内容:P7—8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尾不能整除)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够正确地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迁移

1、笔算42÷2 指名板演,集体练习。评讲,要求说出笔算过程。

2、谈话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图

⑴学生独立审题,然后提问:要求“每班能分到多少个”该怎样列式? ⑵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横式、竖式。

⑶让学生观察、试除,要求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⑷引导:这类题该怎样解决呢?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摆一摆。

2、操作探究

⑴问:应该先摆多少根小棒?(演示摆出5捆带2根)

⑵同桌交流: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怎样分呢?每份得多少?请大家先自己独立分一分,然后同桌互相交流分发。(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不同分法)⑶情况反馈(学生边操作演示边叙述分的过程)。⑷引导比较各种不同分法:你认为哪种分法好?为什么? ⑸学生复述分的过程。学生独立分小棒的过程,要求边分边口述

3、教学笔算

⑴问:根据刚才分小棒的过程,52÷2的笔算该怎样写呢?应先算哪一位?十位上余下的1表示什么?接下来怎样除? ⑵验算。

⑶比一比:52÷2与42÷2,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⑷练习:

想想做做1的前两题。

班级交流反馈。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后两题。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2、想想做做3 出示前两组题,分组练习。

反馈:这两组题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出示后两组题,分组练习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3、想想做做6 先要求学生估算出这些提的商是几十多,并说出理由。

再用竖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通过摆摆、说说、算算学会了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作业:P8.2、4、5 后记:

第六课时 商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P9——10 教学目标:

1、经历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上的个位是0的除法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这种笔算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谈话: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动手操作。

谈话:请你找出相应的学具代表羽毛球,我们一起来摆一摆、分一分。学生分组活动,再汇报交流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分羽毛球的过程,边演示边提问:先分整筒的,每班分到几筒?整筒的分完了吗?再分单个的,出现了什么情况?你是怎样分的?

2、列竖式计算

学生尝试用竖式进行计算,然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指名学生板演。

评讲:商的个位为什么要写0?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指名把小组的意见在班内汇报。

追问:如果商的个位上不写0,会出现什么情况?

3、验算

4、小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没有剩余,接着除个位上的数,不够商1时,必须在商的个位上写0。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 2 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集体订正:第一组的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上面一道题商的个位不是0,而下面一道题商的个位是0?你能找到第二组两道题的不同点吗?

3、想想做做3 独立思考,找出错误原因,班级交流。独立订正。

4、想想做做5 问: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求我们解答什么问题? 独立解答第一个问题,共同订正。

思考如何解答第2个问题,先在小组讨论,再在班级内交流。教师板书安排方法。

5、想想做做6 独立读题,指名复述题意。组织讨论,交流想法。独立解答,得出结论。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是怎样学到的?在今天的计算中,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五、作业:P10.4、6 后记:

第七课时 练习二

教学内容:P11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发展估算意识。继续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44÷2 26÷2 68÷3 66÷3 78÷6 44÷2 36÷3 84÷4

2、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

52÷3 96÷3 68÷4 75÷5 82÷4

3、体育室购买了下面几种体育用品,你会算出每种物品的单价吗?

4、三(2)班共48人,每4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呢?

5、妈妈准备用96元买一些花苗美化自家的院子。

计算出每种单价可以买的棵数后,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二、拓展练习

王老师到商店买足球。带的钱如果买3个足球还剩80元;买8个就剩下8元,你知道每个足球多少钱吗?

三、练习指导

1、练习二1 独立完成,组织反馈。

2、练习二3 独立完成填表,交流自己的发现。

3、练习二思考题

引导理解题目,弄清楚为什么会多付“8角”钱,这“8角”钱是几本本子的价钱。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11.2、3 后记:

第八课时 复习1 教学内容:P12.1——5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验算的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2.1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组织反馈。同时选择几道不同运算的题要求说说口算方法。

2、P12.2 独立完成,组织反馈。

评讲:引导学生比一比,说说上下两题在计算方法上的区别和联系。

3、P12.4 先让学生说说“总价”、“单价”、“数量”的含义。再组织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反馈交流。最后让学生说说“单价”是怎样求得的。

二、发展练习

1、小明今年8岁,小芳今年6岁,奶奶今年72岁。奶奶今年的年龄是小芳的几倍?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2、同学们要种93棵数树,已经种了18棵,剩下的树苗平均分给5个小组,每个小组还要种多少棵?

3、一套少儿百科全书共有5本。如果成套买,每套的价钱是80元;如果不成套买,每本的价钱是18元。怎样买合算?成套买比不成套买每本能便宜多少元?

4、P12.5 出示图,引导看图。

了解从图看懂的信息,再提出数学问题进行解答。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12.3 后记:

第九课时 复习2 教学内容:P12——13.6——9 教学目标:

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2.6 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体会相应的规律。

2、类推练习仿照上题,改编题目 64÷4 72÷6

二、课内练习1、48个同学去采集昆虫标本,每3人分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

2、小明在图书室借了一本98页的故事书,准备一个星期把它看完。他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

3、食品店里一袋面包4元,50元钱最多能买多少袋面包?还剩几元?

4、同学们去划船,女同学20人,男同学23人,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需要租多少条船?

三、拓展练习

P13.思考题,先由学生独立思考,也可同桌交流想法。在上面基础上组织交流讨论,说说推想过程。

四、练习指导

在学生独立审题理解的基础上,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共同讨论,理清思路,总结方法。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13.7——9 后记:

第十课时 实践活动:农村新貌

教学内容:P14——15 教学目标:

1、根据课本情境解决现有问题,并能解决在具体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

2、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有序的观察能力。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场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教学难点:

学生根据情景,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谈话,播放课件,感受农村新貌。

二、创设情境,进行实践活动

1、整体感知

课件演示农村新貌全景,整体感知画面内容。问:在幸福村,你看到什么?

仔细看看每个地方,阅读图中人物说的话,把你看到的、读到的说一说。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⑴小组合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在幸福村中,有宽阔的大道,大家可以自由地参观,但在参观的过程中,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边参观,边根据所给出的信息,提出问题,行吗?

学生分小组活动,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问题,并整理出来。⑵全班交流,选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教师板书提出的问题,如: 幸福村有几排楼房? 幸福村有多少人?

幸福村的街上有多少个灯柱?

小华用3分钟的时间能从家走到果园吗? 玩具厂每天做的玩具可以装几箱? 果园里有多少棵果树? 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从以上问题中选自己喜欢的问题,解答出来。再在小组内交流,并互相评价。

最后在班级内汇报,同时要求说出解决每个问题的思路和过程。

三、应用拓展,积累经验

这节课,我们一起参观了新农村,在活动你有什么收获或想法吗?随着社会的进步,你觉得农村还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完成单元检测,并做试卷分析。后记:

第二单元 认数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

2、使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和联系实际的活动,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万以内数,会比较万以内数;会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发展估计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初步体会量化的思想,促进数感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课时安排:六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整千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18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经历数整千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直接感受“10个一千是一万”的含义;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明确计数单位“万”所在的位置;会读、写整千数和一万。

2、探索并掌握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3、体会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数感。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体育馆吗?在哪里见到的?您所见的体育馆有多大?能坐多少人?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参观一个万人体育馆,想去看吗?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并告诉学生这座体育馆大约能作10,000人。据想知道10,000有多大,10,000怎么写吗?(板书课题:认识整千数)

二、师生合作,获得新知。

1、感受整千数和一万的含义。

教师出示一个大正方体。谈话:你知道了一个大正方体有几个小正方体吗?一个正方体表示一千。接着出示2个大正方体,提问:这是几千?(二千)让学生依次数下去,一千、二千、三千„„九千,当出现10个大正方体时,提问:10个一千是多少?(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现在你知道10,000有多大吗?(一万有10个一千)

2、借助计数器教学读写整千数和一万。

教师先在计数器的千位上拨出3粒珠,提问:千位上的三粒珠表示多少?谁能把这个数写出来?指出:3个一千是3,000。让学生读一读。

指名在计数器上拨出五千、九千,让学生说说有几个1,000。提问:你们能写出来吗?然后读一读。

要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0,你会怎么拨珠?让学生拨一拨,写一写,读一读。

3、找朋友。

教师把写有二千、三千、六千、八千、一万、2000、3000、6000、8000、10000的卡片发给学生,请手中拿有二千、三千、六千、八千、一万卡片的学生上台,再把自己的好朋友找出来,找好朋友后,其他学生把这些数读一读。

4、教学数位顺序表。

谈话:刚才我们学会了整千数和一万的读法和写法,现在你能把下面的数位顺序表填写出来吗?

填完后在小组里交流,然后讨论: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第四位是什么位?百位的左边一位是什么位?右边一位是什么位?

在全班交流后齐读数位顺序表。

三、实际应用,深化新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明确直线上一格表示1,000,再独立填写空格内的数,指名读一读。然后在小组里讨论:7,000是接近1,000还是接近10,000?你是怎么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读出横线上的数,在读一读图中的句子,感受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读一读图中的句子,再写出横线上的数。

4、做“想想做做”第4题。指名口算6,000-4,000、2,000+3,000,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其余题目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里校对计算结果,并任意选一道题交流自己的算法。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新引导学生看懂图意,交流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然后自己列式解答。

6、做“想想做做”第6题。

以小组为单位填表格,再交流。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分小组提一提,一人提出问题,大家解答。

7、做“想想做做”第7题。

给学生创设情境,小明家和冬冬家都在少年宫同一边时,让两位学生表演一下,使学生明白两家在同一边时,求两家距离用减法计算。两家分别在少年宫的两边时,再请二位学生表演一下,使学生明白两家分别在少年宫的两边时,求两家距离用加法计算。

四、总结延伸。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跟同桌说说,再跟老师说说。

你能用今天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后记:

第二课时 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20~21页“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读、写非整千的四位数的方法的过程,了解数的组成,能读、写非整千数。培养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通过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促进数感的发展,感受到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非整千的四位数的具体含义,掌握四位数的读、写方法。教学具准备:大小计数器,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就知,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数宝宝又来和我们一起上课了,他要先检查一下大家前面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

1、出示课件(数位顺序表)。

提问: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其他几位是什么位?

2、用计数器拨出下面各数、并读一读,再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出示课件)3000 306 10000 360 365(1)同桌相互拨一拨、读一读,并说出数的组成。(教师巡视学生的活动情况)(2)指名到前面演示刚才的活动过程,其他学生观察、评价。

3、读一读并写出下面的数。(出示课件)

七百二十五 一万 四百零六 五百一十 六千 学生齐做,指名板演,共同订正。

4、小结:刚才我们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数位顺序表以及三位数和整千数的组成和读、写,大家学得很扎实。这节课,我们要与数宝宝一起认识一些新的数。(板书课题:认识四位数)

二、出示例题,学习新知。

1、教学几千几百几十几的数的读写与组成。(计数器表示2365)(1)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365。

提问:谁来说一说现在计数器上的珠子各表示什么?

2个千、3个百、6个

十、5个一合起来是多少呢?你能读出这个数吗? 先读给同桌听一听,在指名读数。

(课件出示:2个千、3个百、6个

十、5个一合起来是两千三百六十五)你会写两千三百六十五这个数吗?请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一写。

集体订正(可见出示2365),如有不同写法,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写,帮助学生明确正确的写法。

2、教学中间有0的四位数的读写与组成。(1)教学中间有一个0的四位数的读写与组成。

出示课件(计数器演示3052),提问:现在这个计数器上的算珠各表示多少? 3个千、5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请对照着计数器上的算珠写一写。反馈并集体订正。这个数该怎样读呢?

先读给同桌听一听,再指名读一读。

小结:通过读、写3052这个数,我们知道了中间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要写0占位,而且这个0要读出来。

(2)教学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与组成。

提问:我们再来看这个数(计数器演示3002)和刚才的数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3052中间有一个零,3002中间有两个零)

请你对照计算器上的算珠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再试着自己写一写、读一读,并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有不同的读法和写法要一起汇报。

在班内汇报,让自己总结出正确的读法和写法,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小结:认识了3002这个数,使我们知道当一个数中间连续有两个0的时候,只读一个零。但读一个0的数写的时候不一定是写一个0,还是两个0,一定要对齐数位才行。

3、教学试一试。

看书第19页,自己读题目要求,比较这两个数的不同。

同桌互相说说数的组成,再各自写出来,读给同桌听,最后指名写、读,集体订正。

小组合作交流,回答问题:读这两种类型的数应注意什么?

小结:0在数的中间和0在数的末尾读法是不同的,中间的0要读,末尾的0不读。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请大家看着计数器上的算珠写出数并读一读,再说一说各数的组成。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和订正。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互相说一说,读一读,教师巡视,并指名回答。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商品价钱,让学生读一读,再在书上的表格里写出这些数。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4、做“想想做做”第4、5题。

谈话:下面数宝宝为我们介绍一些世界上著名的地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第4题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第5题指名读题后,独立完成写数。订正时让学生谈谈做这两题以后的感受。

四、总结评价、点拨重点。

谈话:这节课同学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识了四位数、掌握了这些数的读、写方法。谁来汇报一下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

五、课外实践活动。

收集现实世界中有关四位数的信息,以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第三课时 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23页的“想想做做”第6-11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读、写非整千数的方法。能熟练的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2、通过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促进数感的发展,感受到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提高学生读数、写数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四位数的读、写方法,正确读、写数。教学具准备:大小计数器。教学过程:

1、做“想想做做”第6题。

(1)6428里面有()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2)7005里面有7个()和5个()。

(3)4个千和9个百组成的数是()。4个千和9个十组成的数是()。

2、做“想想做做”第7题。

(1)完成前两组题。练习后可以进行对比,让学生领会每组3道题之间联系。(2)练习第三组题。(注意让学生自己探索算法后进行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8题。

(1)第8题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每组已给出的三个数,再思考每组数有什么规律,接着往下写。

(2)写完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根据什么规律填写的。

4、做“想想做做”第9题。(1)独立写数。

(2)让学生写数后比较每组两个数在读写中的不同点。

5、做“想想做做”第10题。(同桌合作完成)

一人摆数,另一人读出这个数;也可以一人先说出一个数,另一人再摆出这个数。

6、做“想想做做”第11题。

第11题让学生完成后,交流从练习中得到的体会。进一步感受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7、你知道吗?

(1)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读后交流自己的感想。(2)要突出数的产生和发展来源于人们劳动和生活的需要。掌握用算筹表示的数字有两种摆法:纵式摆法和横式摆法。

第四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26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能判断一个四位数接近哪个整千数,培养估计意识,增强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具准备:大小计数器,实物挂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迁移学习方法。

谈话:小玲家最近要搬新居了,他们家打算购置一些新的家用电器,你们想去看看吗?不过,小玲说它有下面几个问题先要考考大家:

(1)红光小学女生有643人,男生有634人,男生多,还是女生多?(2)选择正确的答案填空。一台电饭煲是160元,一台电风扇的价钱比一台电饭煲低一些,一台微波炉的价钱比一台电饭煲高得多,一台电风扇()元,一台微波炉()元。

167 680 148(3)“口”里可以填几? 758 〈 口53

二、主动探索,掌握比较方法。

谈话:你们的问题回答得很好,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比较数的大小,(板书课题)同学们先和小玲一家去家电商场看看吧。家电商场里的电器真多,我们来看看这几种电器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出示例题图,并指名回答)

1、出示小玲爸爸提出的问题:电视机和空调相比,那一台的价格低一些? 谈话:要比较电视机和空调哪一台价格低一些,就是要我们解决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比较2530和3680的大小)

(板书:2530 O3680)先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比出来的,再汇报交流。学生的比较方法可能有:

(1)2,530不到3,000,3,680已经超3000,所以2,530比3,680小;(2)数数的时候,先数到2530,后数到3,680,所以2530比3,680小;(3)2,530是2千多,3,680是3千多,2千多比3千多小,所以2,530比3,680小;

(4)千位上2比3小,所以2530比3,680小;

在交流中,只要学生对比较方法的解释是合理的,就肯定他们的想法,但在学生说出第四种方法时,提问:“这种方法你们听懂了么?这种方法简便吗?”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最后填上2530〈3,680。

2、谈话:刚才同学们比较了最高位上不同的两个数大小,我们再来看看小玲妈妈有没有问题要问我门。出示小玲妈妈提出的问题:你会比一比电视机和电冰箱的价格吗?这个问题是让我们解决一个怎么样的数学问题?(板书:2530O2350)让学生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想法可能有:

(1)千位上相同,百位上5比3大,所以2530比2350大;

(2)2530在数数的时候要排在2,350的后面,所以2530比2350大;(3)2530已超过2,500,而2350还不足2,500,所以2530比2350大;(4)既然同是2千多,只要看百位上哪个数大,那个数就大;(板书:2530>2350)

3、谈话

4、小结:同学们掌握的比较数的大小方法还真多,在下面练习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打去比较。

三、巩固比较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的在括号里写出计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然后在全班交流。提问:比较9,999和10,000的大小时你是怎么想的?比较6230和6203时比到哪一位才区分出大小的?

2、做“想想做做”第2、3题。

先指名说说这两道题各让我们解决怎么样的数学问题,然后说出自己想法。

3、做“想想做做”第5题。

口答接力赛:下面的数各接近几千?提问:5,870和5003千位上的数都是5,为什么5,870接近6000,而5003接近5000?那么看一个数接近几千要看哪两位上的数?

4、做“想想做做”第6题。

动手操作:同桌两人每人拿出4张数字卡片,组成一个四位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

5、做“想想做做”第7题。

(1)口答哪天售出的书最多,哪天售出的书最少。(2)口答第2个问题,指名说一说估计册数的方法。

6、做“想想做做”第8题。

谈话:我们古代的人把五座有名的大山称为五岳,现在人们仍然这样称呼。那么五岳指的是哪五座名山呢?指名读出五岳的名称及高度;再指名说一说哪个最高,哪个最低;最后把五岳的高度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一排,再在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课,布置课堂作业。

谈话:本节课我们在帮助小玲一家购买电器的过程中学会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同学们说出了那么多种的比较大小的方法,还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收获是很大的。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课堂练习。做“想想做做”第4题。后记:

第五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认识万以内数及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掌握万以内数位顺序,会正确读、写万以内数。

2、初步了解数的产生和发展,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了解数的产生和发展

1、谈话

数学是一门与数字打交道的科学,虽然只有从0——9这十个阿拉伯数字,但通过它们千变万化的组合,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数,方便了我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

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每天的作息时间中有数字,我们同学有学号,我们乘车、购物、欣赏名山大川时也发现很多数„„

在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感受到了数字对人类的帮助了。

1、P22“你知道吗?”第一段。自由读一读后简要介绍一下。

2、P23数的产生和发展

当物体的个数越来越多时,聪明的祖先们又想出了新的记录方法了。自由阅读后讨论、介绍。

二、数字训练

1、数位顺序表

2、读数

⑴3526 3500 3005 3050 ⑵67800 60078 60780 60708 600007

3、连线

六千五百 6055 六千零五 6500 六千零五十五 6505 六千五百零五 6005 小结:读、写数的方法。

3、找规律填数

⑴3700、3800、3900、()、()、()⑵4997、4998、4999、()、()、()⑶1050、1100、1150、()、()、()

4、说出下面每组中的“3”的含义。

3820 30097 23 5932 6300

5、解决问题

第二棵树大约有多少年?把你认为合适的答案圈出来,并说明理由。1880年 1380年 780年

6、拓展题

用一个

6、一个9和两个0组成一个四位数。要求:

⑴一个零都不读出来。⑵只读出一个零。

⑶只读出一个零的最大四位数是多少?最小四位数是多少?

后记:

第六课时 练习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28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和有关地口算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2、通过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感受到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提高学生读数、写数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四位数的读、写方法,正确读、写数。教学具准备:大计数器,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数的组成知识。(第1题)

(1)9670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7在()位上,个位上是()。(2)5个千、8个百和4个一组成的数是()。

二、读数、写数练习。

1、完成第2题。

(1)读出下面个数,并说出每个数中的6各表示多少,再用线连一连。(2)进行交流,说出从练习中得到什么体会。(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数值不同。)

2、完成第3题。

(1)让学生先读一读,再写出横线上的数。

(2)布置课后小组作业:在课余收集类似的素材进行交流。

三、口算练习。(完成第3题)7200-7000

7000+3000

8000-3000 6700-700 600+3000 10000-6000

四、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完成第5题)

(1)让学生对近三日每天参观的人数各接近几千进行估计。(2)进行估算。

(3)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

五、数的大小比较和估计。

1、完成第6题。(比较大小)

5、完成第7题。

要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在小组里用合适的语言(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接近、差不多等)来表达比较的结果。

六、找规律填数。

1、完成第8题。

(1)要引导学生看懂题意,先指导学生一组一组的有序观察。(分成6组进行填写数,有的递增,有的递减。)

(2)独立的填写。

(3)最后可以交流每组上是根据什么规律来填写的。

2、完成第9题。

第9题是开放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到所有答案,体会策略和方法。

(1)引导思考,独立填写。(2)交流填写结果,说出填写的策略。后记:

第三单元、千克和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P29——3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样食品(出示蜜枣、膨化食品),他们在争吵到底谁比较重,你能想个办法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讨论,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学生尝试称一称蜜枣的重量

谈话:通过掂一掂,我们发现蜜枣比较重,但它到底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吧。

学生活动,交流称的结果并说出自己是怎样看出重量来的。谈话: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到底“1”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台秤吧。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学生观察秤面,说说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kg和数字刻度)问:你知道kg表示什么么?

讲述:kg是千克的符号,称一般物体的重量时,通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又叫公斤,如果用秤称物体的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那么如果秤面上指针指着2呢是多重呢?你能看出这台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物体吗?

3、学生再次称一称蜜枣,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 学生称蜜枣,并交流称的结果。

再让学生掂一掂,体会1千克的实际重量。再掂一掂膨化食品,估测有没有1千克重。

4、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⑴称一称、掂一掂1千克的大米 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的大米

体验1千克大米的实际重量,轮流用手掂一掂。⑵称一称、掂一掂、数一数1千克的鸡蛋 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的鸡蛋。合作数出1千克鸡蛋的个数。

问:为什么同样是1千克的鸡蛋,但每组数出的个数有些差别呢?

想一想:1千克鸡蛋大约有17个,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你能称出2千克的大米或鸡蛋吗?

学生再次尝试称一称。

三、应用拓展,完善体验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蜜枣、鸡蛋、大米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也可以用千克做单位表示重量的。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有什么话想说的吗?(进行安全教育)

3、认识形形色色的秤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用来称物品重量的秤也是各种各样的。出示秤的实物图片或实物。学生交流。

4、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5、想想做做4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阅读,提问:这道题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加“大约”?你能说出这两种水果的重量吗?

6、想想做做5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延伸

1、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后记:

第二课时 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P 33——3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谁来说一说,1千克的物体拎在手上有什么感觉吗?

小结:千克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通常用它作单位。还有一些比较轻的物品又用什么单位来称量呢?

讲述:克也是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来作单位。克的符号是g。

二、动手,解决问题

1、认识天平出示天平并介绍。

2、称出10克的黄豆

学生分组活动称出10克重的黄豆。教师巡视。问:10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交流汇报。问:根据我们数出的结果,你又想到了什么? 感受1克黄豆的重量。

3、感受1克的重量

⑴分组掂一掂准备好的2分硬币。问:2分硬币掂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⑵再掂一掂一根羽毛和一把学生尺,问:一根羽毛和一枚2分硬币比,哪个更轻些?一把学生尺和一枚2分硬币比呢? 交流汇报。

一根羽毛比1克重还是轻?一把学生尺呢?

4、学习用克称物品的重量。

P34水果图 问:你能看出图中物品的重量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我们在称物品重量或是看图了解物品重量时,首先要观察什么?再怎么看秤读出重量?

5、了解千克和克的进率

出示一袋蜜枣,这袋蜜枣的重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蜜枣是多少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把这两袋蜜枣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蜜枣有多重? 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千克=1000克。

6、完成“试一试“

谈话:用弹簧秤称出一本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学生活动。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比一比轻重。称一称:文具盒的重量。比一比:估测和称量的结果。班级交流。

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1、第1题

观察插图,指名回答书上的问题,再体温: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

2、第2题

让学生猜一猜这三种物品比1克轻还是重?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重的体会。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出答案。问:你是怎么想的?

4、第4题

出示图,指名说说图的意思。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回家后照样子称一称,算算杯子里的水的重量。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谈话: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克,知道了克是一个比较小的质量单位,在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时常用到它,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看看哪些物品是用克和千克做单位的。

后记:

第三课时 练习四

教学内容:P36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完成练习四中的习题。

1、第1、2题

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积累的对相应实物重量的体验,结合给定的数据思考选择什么样的答案或计量单位比较合适。

交流时注意让学生依照对这些物体重量的感受说说自己的想法,以加深印象。教师小结解题策略。

2、第3题

首先复习千克和克的进率。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题。

最后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第4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细心收集图中的信息。再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最后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组织交流汇报。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

4、第5题

引导看图,说出每样商品的净含量。再由学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

最后组织交流,并鼓励学生再提出一些数学并进行解答。

5、第6题

引导理解题目含义,并让学生算出1号杯中水的重量。

再把2号杯、3号杯中的水的高度与1号杯比较,从而估计出这两杯水的重量,2号杯、3号杯里的盛水量大约分别是90克和120克。

6、思考题

交给学生自己思考并组织交流讨论。

7、全课总结。后记:

第四课时 称一称

教学内容:P38 教学目标:

1、通过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称物体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通过计算和称量体重,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状况,促进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调查汇报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千克和克,上节课布置你们课余时间到商店哪些商品的重量是用千克或克作单位的,各是多重?谁来说一说?

二、实践操作

1、猜一猜

问:今天你们从家里带来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哪些是水果?哪些是蔬菜? 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么?出示袋子让学生猜一猜。打开袋子验证。(苹果)

想知道一些什么吗?用什么办法知道苹果的重量? 出示课题:称一称

2、动手实践

看图,了解活动内容及活动要求。

分组活动: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并且把数的个数填在表格里,然后展示在黑板上让其他同学看。

学生活动,并填写结果。交流汇报。

谈话:刚才各个小组分别称出了1千克的苹果、橘子、黄瓜、西红柿,知道了它们各有多少个,另外你们还带了哪些蔬菜、水果,称了没有,也填在书上的表格里。

问:看着这写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

3、估一估

⑴教师出示自己带来的苹果(略大),问:你们能估一估老师带来的苹果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吗?为什么跟你的结论不太一样呢?

⑵讲述:都是1千克的苹果,但是大小不一样,所以个数就不一样,苹果大,个数就少,苹果小,个数就大。

4、称体重

⑴估一估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 ⑵认识秤面。出示书中的体重图。指名说出这个小朋友的体重。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⑶小组活动称体重。⑷班级交流。

讲述:除了称出自己的体重外,我们还有一种方法知道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阅读P38“你知道吗?”

各人比较自己的称得的体重与算出的体重有无差别,相差多少,在小组内交流。

5、小结:一般情况下,算出来的体重与称的体重是差不多的,但是也有人相差较大,如果你的体重比算出的体重重很多,那就说明你太胖了,要注意多吃蔬菜,多运动。如果你的体重比算出的体重轻很多,那就说明太瘦了,要注意营养均衡,不挑食。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参加了称一称的活动,知道了不同的水果、蔬菜1千克大约各有多少个,还学会了称自己的体重和利用公式计算体重。课后把你学到的知识介绍给你的邻居和其他小朋友。

后记:

第五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的系统练习教学目标:

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并在练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看图写出物品或人的重量。

二、把你认为合适的答案圈出来。

1、一个二年级学生的体重大约是

30千克 300千克 30克 300克

2、一本数学书大约重

20克 120克 20千克 120千克

3、一头猪大约重

3克 120克 3千克 120千克

4、一只鸡蛋大约重

6克 60克 6千克 60千克

三、填空

1、填空

4千克=()克 8000克=()千克 5000克<()千克 3900克>()千克

2、比大小

109克○100克 5千克○500克 1200克○2千克 6000克+200克○7千克

9千克—1千克○8000克 7500克—500克○6000克+500克

3、在()里填上“千克”或“克”

一块手表重100()一只塑料袋能装3()的物品。一本词典重大约500()。一头大象约重4000()。

四、解决问题

1、每千克苹果3元,买15千克苹果需要多少钱?36元钱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

2、1袋冰糖重100g,几袋这样的冰糖重1kg?

3、水果超市原来有西瓜3400千克,卖出3000千克后,又运来5000千克,现在有西瓜多少千克?

4、每根香蕉的重量都相等,每个橘子的重量也都相等,一个橘子是85克。一根香蕉重多少克?一个菠萝重多少克?

后记:

第四单元、加和减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二、教学时间:7课时。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4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的方法。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字号。教学难点:正确地口算无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教学具准备:教学情境挂图。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玩具店买过玩具吗?今天也有两个小朋友要去玩具店买玩具,你们想帮他们参谋参谋吗?现在我们就到玩具店看看吧。看!玩具店到了,谁在买东西呀?我们给插图中的小朋友起个名字,男孩叫贝贝,女孩叫玛丽。

二、探索新知。

1、同学们,这个玩具店真漂亮,玩具真多,(出示商店图)贝贝和玛丽每人要买两件玩具,你能说出他们购买什么玩具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他们怎样付款呢,你们能帮他们算算吗?

2、提问:书上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打算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你能帮他们列出算式吗?

3、学生口头列式:教师同时板书算式:(1)贝贝应付钱:44+25=()(2)玛丽应付钱:44+38=()

4、谈话:这两道算式如果用竖式计算,我想每位同学都不成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口算的机会是很多的,贝贝和玛丽到商店来的时候就没有带纸和笔,他们只能口算出应付的钱数。你能口算出得数吗?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在小组里相互交流。

5、反馈:通过交流学生可能得出以下算法: 第一道算式:44+25=()

(1)先算44+20=64,再算64+5=69;(2)先算44+5=49,再算49+20=69;(3)先算40+20=60,再算4+5=9,最后算60+9=69;(4)先算4+5=9,再算40+20=60,最后算60+9=69。

第二道算式:44+38=()

(1)先算44+30=74,再算74+8=82;(2)先算44+8=52,再算52+30=82;(3)先算40+30=70,再算4+8=12,最后算70+12=82;(4)先算4+8=12,再算40+30=70,最后算70+12=82。

6、再次交流,确认和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7、比较两道算式的异同点。(小组讨论交流)

8、通过讨论得出:第一道算式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算式相加时需要进位。

9、对表现出色的小朋友进行表扬。

三、巩固深化。

1、算一算、比一比。(做“想想做做”第1、2题。)

(1)电脑出示第1、2题,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结果直接写在书上。(2)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3)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第一题让学生体会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第2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想一想、填一填。(做“想想做做”第3题。)(1)让学生根据要求在书上填表。

(2)电脑验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3、比一比、算一算。(做“想想做做”第4题。)(1)引导学生先口算每组题的第1小题,再算第2小题。(2)口算结束后交流算法。

(3)让学生说一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4)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评价。

4、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做“想想做做”第5题。)(1)选出其中一组题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2)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3)集体反馈,验证。

(4)讲述: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检验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5、解决实际问题。(做“想想做做”第6、7题。)(1)出示第6题。

提问:从熊猫馆到老虎馆有几条路?学生回答后逐一阐述每一条线路。提问:你打算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先估算,再回答问题。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解答另外两个问题的想法。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说给大家听。(2)出示第7题。

让学生弄清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列式计算。教师对后进生予以帮助。

集体反馈。让学生将自己分析、思考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同学间相互补充、相互评价。

四、课后延伸和课堂总结。小朋友,今天这节课学习的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课后同学间可以相互出题考对方,回家后,也可以用你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后记:

第二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42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的口算需要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学具准备:情境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你们最喜欢的地方,想不想知道去哪儿?出示情境图:玩具商店。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学生自主观察玩具商店的情境图。

你从题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们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列式?想好后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然后各小组的选一名代表给全班同学说一说。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评价并分类解决。如果学生提出用加法做的问题,让学生口述算式和得数,这样及时复习并巩固上节课的知识。如果提出用减法做的问题教师将这类问题按不退位减和退位减的顺序分类板书如下:

(1)玩具客车比玩具小汽车贵多少元?(2)玩具火车比玩具小汽车贵多少元?(3)玩具火车比玩具客车贵多少元?

2、学生自己读一读板书问题,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指名说算式并板书:38-

25、44-

25、44-38)

3、学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这三道题的笔算方法我们早已学过,这节课我们研究口算方法,先来研究38-25的口算方法。你能口算出得数吗?小组里讨论。

在班内交流各自的算法,教师板书。学生可能说出的算法有:

(1)38-20=18,18-5=13。(2)38-5=33,33-20=13。(3)30-20=10,8-5=3,10+3=13。你们的想法,老师已经写在了黑板上,看着这些算式,你能说说口算时各是先减哪一位上的数,再减哪一位上的数吗?

44-25得多少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口算得数。

先在小组内交流口算方法,再在班内交流,教师板书。学生可能说出的算法有:(1)44-20=24,24-5=19。(2)44-5=39,39-20=19。(3)把44分成30和14,30-20=10,14-5=9,10+9=19。看着这些算式,你能像上一题那样说说每种算法各是怎样计算的吗?

小组讨论,比较38-

25、44-25在口算时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找相同点时,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算法,都可以先用被减数减减数十位上的数,再减个位上的数,也都可以先减个位上的数,再减十位上的数,还可以十位上数、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减,然后把两次减得的差合起来。不同点是,第一题是不退位减,第二题是退位减,特别是用第三种方法计算退位减时,要从被除数十位上退一作十,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后再减)

让学生自己口算44-38。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书上填写得数。完成后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怎样算的,并比较每个蘑菇上两个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夺红旗”游戏。各学习小组的成员,每人完成一组式题,4人共完成四组式题。比一比,每组三道式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读题后,独立填写统计表。(2)集体交流,体会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比一比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再比较中发现联系。(2)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2)口算得数,集体校正。

6、做“想想做做”第6题。

(1)让学生先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书中提出了什么要求。(2)学生交流估计方法。

(3)通过算一算,经验估算情况。

7、做“想想做做”第7题。(1)仔细看图,收集题中的信息。

(2)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和解题结果。

四、全课总结,深化理解。

小朋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这些知识你是怎么学到的?先相互说说,再告诉大家。(根据学生叙述,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后记:

第三课时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44的例题和“试一试”,第43-44页的“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教学具准备:情境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发现你们穿的衣服很漂亮,你知道你的上衣和裤子谁买的吗?你知道它们价格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一个有关买衣服的问题。(板书: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妈妈带着玲玲去买衣服的情境图:出示裤子标价“28元”,营业员阿姨说:“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玲玲的妈妈问营业员:“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提问:从上面的情境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2)谈话: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他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价钱。(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图)

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该画多长呢?(学生讨论)

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并指名到黑板上画。

要求一套衣服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上衣的价格一共是多少,我们可以这样表示问题(画出括号,写上?)。

这样线段图就画完了,谁能指着线段图的每一部分说说表示的意思?

(3)谈话: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来解决?你会解答吗?做在草稿纸上,如果不会解的,可与同桌讨论后再解答。

(4)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你会解答吗?(指名说,教师板书)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估计学生一般先求上衣的价钱,再求一套衣服的价钱)

(5)提问: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如果没有不同的算法,教科书上的第二种方法不再教学。如果有学生说出第一种解法,先让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再让学生指着线段图说一说“1+3”表示的意思,即裤子的价值是1个28元,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一套衣服的价钱是4个28元。所以第二步用28×4求出一套衣服的价钱。

2、教学“试一试”。

(1)谈话:妈妈想考考玲玲,她把问题改了改。(出示问题: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指名读问题。

(2)谈话:我们先看线段图,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 你能指出要求的是哪部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会解答吗?做在草稿本上。指名板演。(3)交流: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提问:有用第二种解法解答的吗?如果没有,不再教学这种解法;如果有第二种解法解答的,让学生板演,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比较。

提问:这两道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在学生回答时,把课题板书完整。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出示带子图,说说问题是求什么。独立解答后交流是怎样解决的。说说你还能求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独立解答。交流并订正。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题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做什么? 学生各自填表。全班共同校对。

4、补上合适的条件。

养牛场里有黄牛25头,奶牛和黄牛一共有多少头?(1)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一步计算的问题。(2)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两步计算的问题。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5、出示情境图。

编一道用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后记:

第四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看线段图,并能利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

2、能根据题意用两种方法解决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过程:

一、看线段图解题

1、口述线段图意义。

2、要求列出算式。

3、小结(两种解题思路)。

二、应用题练习

1、一袋面粉重15千克,一袋大米的重量事面粉的4倍。大米和面粉一共重多少千克?大米比面粉重多少千克?

要求:

1、先画出线段图。

2、列出算式并解答。

3、思考: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2、小白兔拔了28个萝卜,小灰兔比小白兔少拔6个。它们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小灰兔比小白兔少拔多少个萝卜?

要求:

1、先画出线段图。

2、列出算式并解答。

3、思考: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三、课堂练习

1、红花有32朵,绿花的朵数是红花的5倍。?(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红花有32朵,绿花的朵数比红花朵5朵。?(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44——45.5、6、7

第五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一步学会看线段图,并能利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

2、能根据题意用两种方法解决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45.8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审题。

口述题目意思,口答问题的含义。

指名回答本题的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结。

2、P45.9 学生独立审题,理解题目含义。

学生独立完成。

班级评讲:本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么列式?

小结。

3、P45思考题

指导学生先画出线段图表示题重的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看线段图说出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学生独立解答。

二、课堂练习

1、停车场有小轿车28辆,大客车的辆数是小轿车的3倍。一共有多少辆车?(还可以怎样提问?)

2、小红摘了25千克黄瓜,小明摘的西红柿的重量比黄瓜的3倍少10千克。小明摘了多少千克西红柿?

3、小方家养了4只母鸡,每只母鸡孵出21只小鸡。现在一共有多少只鸡?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45.8、9

第六课时 练习五1 教学内容:P46.1——5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快速地口算出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46.1 出示题目。

先自由口算,再独立口算。

评讲:

1、比较分析每组中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2、小结加、减法在算法上的共同点。

2、P46.2 师生合作进行口算(教师出示教具带领学生口算。)

学生同桌合作练习。

3、P46.3 出示题目,学生根据要求进行估算。

引导学生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任意指其中一题要求估算出结果。

4、P46.4 口算比赛。

评讲。

5、P46.5 出示题目,要求说出题目含义。

让学生根据题意提出求和或求差的一步计算的问题,并口算出结果。

二、课堂练习

先口算出上、下两数的和,再算出这两个数的差。后记:

第七课时 练习五2 教学内容:P46——47第6——9 教学目标:

进一步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能看懂线段图,能利用线段图帮助解决问题,基本上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46.6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

评讲: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能一步求出问题吗?先求什么?为什么?再求什么?怎样列式?

小结。

2、P47.7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

评讲:你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你能画出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吗? 怎样列式?为什么?

3、P47.8 学生独立审题完成,并要求画出线段图。评讲。

小结:两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4、P47.9 指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问:这题的线段图和前面的比有什么不同?先求什么?为什么?再求什么?

小结。

二、课堂练习

1、一辆中巴车可以坐25人,有80位同学坐车郊游,3辆这样的车够坐吗?

2、桃树有2棵,梨树的棵数是桃树的2倍,苹果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学校买来了39只篮球,买来的排球比篮球的3倍还多4只,买来的足球有多少只?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46——47.8、9

第八课时 练习五3 教学内容:P47——48第10——13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能看懂线段图,能利用线段图帮助解决问题,基本上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47.10 独立完成后评讲。

小结(鼓励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P48.11 引导看图,找出数学信息。

分析每小题,指出必须找出合理的选择信息解决问题。

二、课堂练习

1、某城市六月份的降水量是42毫米,七月份比六月份少了14毫米。

六、七两个月一共降水多少毫米?

2、狗的寿命大约有12年,马的寿命大约是狗的2倍,大象的寿命大约比马长6年。大象的寿命大约有多少年?

3、一班收集了69节废电池,二班收集的是一班的3倍,两个班一共收集了多少集废电池?

4、卡车有34辆,客车比卡车多17辆,轿车的辆数是卡车的4倍。轿车比卡车多多少辆?(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思考题

1、P48 出示第一组的三道算式,引导观察并研究同一道算式中各部分的数之间以及三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发现规律后再尝试着按规律接着往下写。

第二组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2、找规律填数。⑴1、3、9、27、()、()

⑵1、2、3、5、8、()、()

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3、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24时记时法

教学内容:P49——5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个时刻,能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2、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节目单,看看上面有没有你喜欢看的节目,它几时播出的?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提问,如:14:00在钟面上怎样表示?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几时?

教师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相对应的两种记时方法。

3、小结并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初步认识24时记时法

⑴问:你知道一天中有几个小时?想一想,在这24个小时里,钟面上的时针要走几圈?一天时从什么时间开始的?

⑵出示红蓝色彩带,说明:我们把每天的凌晨0:00——中午12:00用红色彩带表示,把中午12:00——夜里12:00用蓝色彩带表示。

⑶问:中午12:00是白天还是晚上?师画出太阳图标。⑷演示钟面时针的运行情况,了解0:00和24:00之间的关系。

⑸说明:0:00和24:00表示同一个时刻,这个时刻既表示一天的结束,又表示新的一天的开始,如果是除夕夜的时候,它还表示特殊的意义,也就是旧的一年的结束,又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3、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⑴观察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在表示方法上的区别。⑵练习:说出下面时间用的是哪种记时法:

8:00 16:30 下午5:00 夜里11:30 上午8:00 下午4:25 21:34 0:00

4、练习:P50想想做做1中的第一个钟面。

要求说出钟面表示的时间,问:这个时候你可能在干什么?

再出示背景图,问:这时的钟面上表示的什么时间?你怎么看出来的?你能用24时记时法说出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吗?

同理学习后两幅图。

5、小结转换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问:上面的营业时间用的是什么记时法?你能把它转换成普通记时法吗?

在把24时记时法转换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2、想想做做3、4 出示题目,直接口答。

3、想想做做5 观察火车票,问:你从火车票上得到了哪些关于时间的信息?

讨论:妈妈下午几时前到南京火车站比较合适?

4、想想做做7,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轮流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

5、想想做做8 小组讨论:看着3个钟面上的时间,说一说这时你可能在做什么?再在班级内交流。

四、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下载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教版数学第五册教案

    课 题: 1、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P1——2 教学要求:1、经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的探索过程,能口......

    小学第五册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第五册数学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千米和吨的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时......

    小学数学第五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材主要内容有:万以内的乘法(一),对称(二)加减法(三)可能性。(四)乘除法(五)混和运算(六)周长(七)生活中的大数(八)吨的认识(九)乘法 本册教材在编排上有以......

    小学数学第五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略。。。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万以内的减法,两步计算式题和应用题,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分、秒的认识,以及角和直角......

    小学数学第五册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第五册教学计划三(1)班有学生54人,三(5)班有学生51人,两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

    小学数学第五册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第五册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教师:刘文德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人,男女,人数少,易于管理;学生好动人多,顽皮人多;智力水平较高,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富有......

    冀教版小学英语第五册教案

    冀教版小学英语第五册教案 Lesson 1: Fathers Mothers Brothers and Sisters 一、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学生能熟练的掌握家庭成员的英文名字。并且能掌握 older /younger t......

    苏少版小学音乐第五册动画城教案(推荐阅读)

    苏少版小学音乐第五册《动画城》教案 课型:唱歌课 课时: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学唱《动画城》歌曲,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并用歌声来感受小朋友对动画城的赞美和向往。 2、用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