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和反思(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23:23: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和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和反思》。

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和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教学难点: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几种分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小组同学听。师:谁愿意汇报?

生1:我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分汽水,还有分面包的。生2:有2个小朋友分橘子,手里还拿一个。

师:你猜一猜他打算放在哪儿?

生:放在2个橘子那堆里,就都是3个啦。生3:还有分糖的,每堆都是5个。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今天老师也给每组同学(3人一组)带来一些水果图片,同学们数一数,有几个水果图片?(每组的水果图片张数不同但是种类相同)小组同学先商量一下怎样把这些水果分给你们组的同学,然后分一分。

学生活动,教师查看。

师:每组选个代表,把你们组有几个水果,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生1:我组有8个香蕉,我给他俩都是3个,我2个。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不够了,就剩下2个。

生2:我们组有6个苹果,每个人都是2个。

生3:我们组有7个梨,谁都分到了2个,还剩下1个。生4:我们组有9个水果,我们3个人都分到了3个水果。──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师:听了大家的汇报,老师很感动,大家在分水果时都很公平,(师指其中平均分的几个组),看这几组每个人得到的水果个数怎么样?

生齐:同样多(还有喊一样多,一边多)

师:其实像你们刚才这些分法在数学上还有他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 生1:一样分。生2:同样多。生3:平均分。

师:名字起得不错,你们每个人分得同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 法就是”平均分”。

板书课题:“平均分”,齐读,指名读。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小红拿来了8块糖,它有三种分法,你能判断出哪组是平均分的吗?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生1:第(2)种是平均分的。因为每堆都是2块糖。

生2:第(3)种也是平均分的,因为每份都是同样多的,是4个块糖。

师:观察平均分的两组,数一数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块糖。学生一边数师一边课件演示用集合圈圈起来。渗透每份的含义。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

师:小明是个懂事的孩子,他正在给同学分橘子呢,你知道有几个橘子?他想怎样分吗?

生:小明要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师:对,同学们帮帮他,想一想怎么分呢?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师:大家拿出15个水果图片和5个盘子,动手分一分,边分边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生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在5个盘里,每盘分3个苹果。

生2:我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2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3个盘子里……还剩下5个,我一个盘子里再放一个。生3:任意拿几个,不一样多,再把多的拿出来放到少的盘子里。

生4:我是每次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

师:你分得很快,谁是这样分的?(班级有三分之一是这样分的)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我想口诀三五十五,我就知道每个盘子里3个。生2:我想到乘法算式3×5=15,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生3:我会用除法,15除以5等于3,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师:你们想得太好了,善于动脑,找到了简捷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帮着小明想出了这么多分橘子的方法,但是,不论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都是3个苹果,是平均分的。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这15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展示分法,学生评价。

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师:小明非常喜欢小动物,他买了12个香蕉,想平均分给3只小猴(课件出示:桌面上小明放有12个香蕉,下面蹲着3只小猴)你知道每个小猴分几个吗?

知道的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不知道的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学生汇报教师演示,每只小猴4个,可这时又来了一只小猴。

师:唉呀,又来了一只小猴,咱们要重新分这12个香蕉了。生:把12个香蕉平均分给4只小猴

师:好主意,那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讨论,汇报:每只小猴3个)课件演示又来了2只小猴

师:小猴越来越多,这次要把12个香蕉要平均分给几只小猴?(6只)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一齐喊出来是2个)

师:噢,每只小猴只能得到2个香蕉了。

通过刚才给小猴分香蕉,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跟你的小组说一说。生:猴子多了,每只小猴得到的水果个数就少啦!师:你们可真聪明,能够发现这个问题。2.拓展练习

任意拿出几个盘子和水果,平均分一分,小组可以合作。

四、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的。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是平均分的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都可以。

第二篇: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平均分》这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节。

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1.教师结合课件的演示讲述:秋天来了,小刺猬在果园里收获了6个红苹果,它想这么香甜的苹果不能一个人独享,于是,它请了两个好朋友一同分享,小刺猬把6个苹果分成了3堆,两个好朋友看了,不满意它的分法,你知道小刺猬是怎么分的吗?

3.那么,怎样分配小朋友们会认为更公平呢?

4.结合学生的汇报,强调平均分的含义。

二.动手操作,探究分法

(1)其实,平均分的事例在生活中很多见,下面,请同学们来欣赏几组平均分配的图片,请同学们描述分别看到什么,都是怎样分配的?

(1)出示例2: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

(2)学生动手操作,想一想:你是怎么分的?

三.应用拓展,充分理解 1.练一练

9枝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瓶插(10盒酸奶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四.体验成功,回味所学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例

1、例2(12-14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圆片、小猴子分香蕉课件。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请同学说一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生:我看到了有两只熊猫还有十个竹笋。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现在拿出圆片代替竹笋,说说怎样把这些水果分给两只熊猫,然后分一分。

学生活动,教师查看。结果汇报给大家。

生1:给大熊猫7个,小熊猫3个,因为大熊猫吃的比较多。生2:两只熊猫个5个,因为这样一样多,最公平。

生3:给小熊猫8个,大熊猫2个,因为大熊猫希望小熊猫多吃长得快。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师:同学们分的都很好,现在仔细观察,有一种很特殊的分法。最公平的分法,其他的都是一边多、一边少,揭示平均分。

分得同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 法就是”平均分”。板书课题:“平均分”,齐读,指名读。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小红拿来了8块糖,它有三种分法,你能判断出哪组是平均分的吗?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课件出示主题图,5只小猴子分20个桃子,小组之间进行讨论,看看怎样分。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师:大家拿出20个圆片代替桃子,动手分一分。

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分组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组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5份,每份4个。组2:两个两个的分。

组3:先三个三个的分,剩下的三个一份一个 生4:我是每次拿4个放在一起,再拿4个,拿5次。

师:刚才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帮着小明想出了这么多分桃子的方法,但是,不论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每只小猴4个桃子,是平均分的。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这15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展示分法,学生评价。

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师:小明非常喜欢小动物,他买了12个香蕉,想平均分给3只小猴(课件出示:桌面上小明放有12个香蕉,下面蹲着3只小猴)你知道每个小猴分几个吗?

知道的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不知道的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学生汇报教师演示,每只小猴4个,可这时又来了一只小猴。

师:唉呀,又来了一只小猴,咱们要重新分这12个香蕉了。生:把12个香蕉平均分给4只小猴

师:好主意,那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讨论,汇报:每只小猴3个)课件演示又来了2只小猴 师:小猴越来越多,这次要把12个香蕉要平均分给几只小猴?(6只)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一齐喊出来是2个)

师:噢,每只小猴只能得到2个香蕉了。

通过刚才给小猴分香蕉,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跟你的小组说一说。生:猴子多了,每只小猴得到的水果个数就少啦!师:你们可真聪明,能够发现这个问题。2.拓展练习

出示课件练习题,平均分一分。

四、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的。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是平均分的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都可以。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例

1、例2(12-14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书中主题图课件、水果、水果图片、小猴子分香蕉课件。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小组同学听。师:谁愿意汇报?

生1:我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分汽水,还有分面包的。生2:有2个小朋友分橘子,手里还拿一个。师:你猜一猜他打算放在哪儿?

生:放在2个橘子那堆里,就都是3个啦。生3:还有分糖的,每堆都是5个。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今天老师也给每组同学(3人一组)带来一些水果,快打开数一数,有几个水果?(每组的水果个数不同但是大小基本相同)小组同学先商量一下怎样把这些水果分给你们组的同学,然后分一分。

学生活动,教师查看。

师:每组选个代表,把你们组有几个水果,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生1:我组有8个香蕉,我给他俩都是3个,我2个。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不够了,就剩下2个。

生2:我们组有6个苹果,每个人都是2个。

生3:我们组有7个梨,谁都分到了2个,还剩下1个。生4:我们组有9个水果,我们3个人都分到了3个水果。──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师:听了大家的汇报,老师很感动,大家在分水果时都很公平,(师指其中平均分的几个组),看这几组每个人得到的水果个数怎么样?

生齐:同样多(还有喊一样多,一边多)

师:其实像你们刚才这些分法在数学上还有他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 生1:一样分。生2:同样多。生3:平均分。

师:名字起得不错,你们每个人分得同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 法就是”平均分”。板书课题:“平均分”,齐读,指名读。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小红拿来了8块糖,它有三种分法,你能判断出哪组是平均分的吗?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生1:第(2)种是平均分的。因为每堆都是2块糖。

生2:第(3)种也是平均分的,因为每份都是同样多的,是4个块糖。

师:观察平均分的两组,数一数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块糖。学生一边数师一边课件演示用集合圈圈起来。渗透每份的含义。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

师:小明是个懂事的孩子,他正在给同学分橘子呢,你知道有几个橘子?他想怎样分吗?

生:小明要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师:对,同学们帮帮他,想一想怎么分呢?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师:大家拿出15个水果图片和5个盘子,动手分一分,边分边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生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在5个盘里,每盘分3个苹果。

生2:我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2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3个盘子里……还剩下5个,我一个盘子里再放一个。生3:任意拿几个,不一样多,再把多的拿出来放到少的盘子里。

生4:我是每次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

师:你分得很快,谁是这样分的?(班级有三分之一是这样分的)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我想口诀三五十五,我就知道每个盘子里3个。生2:我想到乘法算式3×5=15,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生3:我会用除法,15除以5等于3,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师:你们想得太好了,善于动脑,找到了简捷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帮着小明想出了这么多分橘子的方法,但是,不论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都是3个苹果,是平均分的。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这15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展示分法,学生评价。

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师:小明非常喜欢小动物,他买了12个香蕉,想平均分给3只小猴(课件出示:桌面上小明放有12个香蕉,下面蹲着3只小猴)你知道每个小猴分几个吗?

知道的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不知道的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学生汇报教师演示,每只小猴4个,可这时又来了一只小猴。师:唉呀,又来了一只小猴,咱们要重新分这12个香蕉了。生:把12个香蕉平均分给4只小猴

师:好主意,那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讨论,汇报:每只小猴3个)课件演示又来了2只小猴

师:小猴越来越多,这次要把12个香蕉要平均分给几只小猴?(6只)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一齐喊出来是2个)

师:噢,每只小猴只能得到2个香蕉了。

通过刚才给小猴分香蕉,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跟你的小组说一说。生:猴子多了,每只小猴得到的水果个数就少啦!师:你们可真聪明,能够发现这个问题。2.拓展练习

任意拿出几个盘子和水果,平均分一分,小组可以合作。

四、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的。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是平均分的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都可以。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平均分》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而且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我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把学生实际生活中听说过的见到的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揭示平均分这一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这过程中,我突出了学生的三次实际操作。

第一次,小组同学互相分水果,重视学生分的结果,注重让学生体会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在课的始终,我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利用圆形纸片、小棒等学具,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中,再次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值得反思的地方是,应该返回头来让学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第二次,重视分法: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体现了学生对物品的不同分法,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可以改进的地方是:应该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后的每份的数量是同样的。应该追问学生:“哪种分法最好,为什么?”使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优化分法。

第三次,分香蕉,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结果,深刻体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为学生营造探索的空间。不过值得自己思考的是:在组织活动的时候,如何做到收放自如。如何让自己提问时的语言更加准确、严谨,使得学生的思考、回答更明确,清晰,学习的更加轻松,愉快。

第五篇: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

浙江师范大学《教学系统设计B》

期末课程作业

题 目:

《平均分》教学设计

姓 名:

号:

院:

班 级:

联系号码:

成绩:

2012年6月10日

《教学设计之期末作业》

第一课时

平均分

一、教学设计: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原理,并结合2011年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学建议,(一)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二)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三)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四)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六)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

(七)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1.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2.“预设”与“生成”的关系;3.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4.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根据教学设计基本原理,制定了“平均数”一课的教学方案,在前期分析(包括学习任务、学习者、教学重难点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环境和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

关于教学策略,应为“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的实践经验。因此,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为本节课的重点,亦是关键所在。所以在设计教学策略时,我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2.重视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次让学生进行操作。3.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把提高与发展每个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实际水平基础上主动、充分地发展、提高。

二、学习任务分析: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第一课时的学习任务,在此之前,学生已在生活中接触到很多分东西的机会,虽然有些学生知道平均分的方法,但不知道“平均分”的概念,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从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出发的,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根据以上这些和二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关键是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参与学习,学习“平均分”概念。本节课的教学特点从日常生活出发,教材由分物品的具体情境引入“平均分”之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摆摆、分分、看看、圈圈等平均分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下一节课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做好准备。这样,在学习过程中较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以下是层级图: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三、学习者分析: 1.学习准备状态分析

学习知识起点分析:在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一节内容——平均分这一课之前,学生已在生活中接触到很多分东西的机会,这为本堂课“平均分”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这也充分体现了奥苏贝尔的一句话:“教育心理学用的一句话概括就是,知道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同时也为学生接下来学习除法的算式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情感与价值起点:多数学生在该阶段的实际年龄为9周岁半左右,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件或形象进行运算。学生形象思维十分活跃,语言和行为欢快活跃。这一年特点,很适合学习“平均分”这一知识。2.学习风格分析

根据卡波等人研究发现,学习风格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听觉型——逻辑性、视觉——善于整体思维,如果没有看到所学内容整体框架,他们的思维就会缺乏逻辑性,分机型、肢体动觉型,考虑设计多元的教学活动,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

从去年参加的暑期培训班还有结合大一以来陆续的课堂见习观察看,我所接触到的学生 3 的学习风格普遍呈现为听觉(主导)、动觉、视觉三种类型混合分布的状态,此年级段的多数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不长,课堂有时会很吵闹,这时往往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提醒或者给予表扬等奖励措施吸引学生注意力。3.学习动机分析

二年级学生在该阶段的学习动机则主要有四方面的成分:一是学习的内容是否和自己的兴趣点相吻合,学生对越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会表现出越强烈的学习愿望,二年级的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经常遇到分东西的机会,而且对分东西表现得特别喜欢;二是学习的相关性,学生形象思维十分活跃,语言和行为欢快活跃。这一年特点,很适合学习“平均分”这一知识。三是自信心,这是十分必要的,低年段学生爱在体验中提高自我效能感,能得到肯定和赞扬的学习内容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四是满意度,这是态度情感层面的内容,满足学生内在的情感需要可以增强他们的内驱力,进而强化外在的学习动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经历和探究“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提高自己的探究意识。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五、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谈话。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做出神秘的样子)今天是小精灵明明的生日。

(2)多媒体显示小精灵及录音:小朋友们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我邀请了一些客人。瞧,他们来了!(多媒体显示4位小朋友)。妈妈端来一盘橘子,让我分给4位朋友,我该怎么分呢?

2.讨论分配方案,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用1号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每人同等数量的橘子)。(2)每人分到几个橘子?为什么要这样分?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了解分配情况。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每人分得不一样多。经过讨论、交流,重新均等分配。②把全部橘子分完,每人分得同样多。

③只分了一部分橘子,但每人分到的是同样多的。(3)学生汇报分配情况,展示分配结果,并说出理由。

(4)教师小结:像这样,每人分到同样多的橘子,你知道数学上把这种分法叫什么吗?

揭示课题──平均分。

3.举例,感知生活中的平均分。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均分? 师小结:看来平均分在生活中经常用到。4.理解“份数”的含义。

(1)这里有一些桃子,看一看是不是平均分的?用手势判断。多媒体依次显示不同分法。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比较。(多媒体显示)

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如果平均分成3份,你会分吗?试一试。学生在题纸上分一分、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

(4)学生展示分的结果,并进行评价。教师指导学生以合理、正确、美观为评价标准。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把题纸举起来给大家看看。5.考考你。

(情境)刚才,大家帮明明平均分好了橘子,明明很感激大家。现在他想把8块糖平均分给4位朋友,应选择哪种分配方法呢?多媒体显示下图:

学生手势选择,并说明理由。

师:第(3)种分法每份都是4块糖,是平均分,为什么不选择这种分法呢? 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平均分物体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不能只看结果,还要看平均分成几份。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明明的爸爸研究、种植的神奇树结果子啦!(多媒体显示神奇树)。

明明为了感谢大家,特意摘了许多,让我分给大家。想要吗?就在2号袋中。为了使大家都能得到不同的水果,要求:

(1)请你把2号袋中的水果平均分给你们组的每一个人。想想怎么分?

(2)动手分一分。分完后互相说说你的分配方法。2.学生操作分配,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分法:

(1)按个数一个一个地平均分给4个人。

(2)先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地分,多出来的再一个一个或两个两个分,直到分完,(3)用乘法口诀来分。(4)用除法算一算再分。

3.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分法。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演示他们的分法。

师:你们真棒!想出这么多的分法。这些分法都很好,你最喜欢哪种分法?说说理由。

三、拓展应用 1.巩固加深。

师:这位小朋友愁眉苦脸,他一定遇到了问题。(多媒体出示题目)每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苹果,应该放几个?请你帮帮我!

(1)师: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摆一摆,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每盘放几个?

(2)如果有4个盘子呢?(多媒体增加盘子数)

(3)这12个苹果你还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分一分。(4)全班交流。2.应用。

(情境)明明的妈妈告诉我们一件事,有 5个人要买同一筐橘子(多媒体显示一筐橘子),为此发生了争论。怎样分才能使5个人都满意呢?

小组商量,全班交流解决。学生相互质疑、解疑。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六、形成性评价

1、低年级的小朋友制作了许多贺卡,一共有九张,平均分给三个手拉手班级,每个班分到()张。

2、○○○○○○○○○○○○,平均每个筐子放几个?

如果每个筐子放6个,需要()个○。3、18个木块,如果平均分给6个人,每人分()块,如果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人。

4、六一节的时候,我们要和结对的小朋友同台表演呢。学校设计了一些演出服(出现5种式样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起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为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纽 6

扣吧。

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每组都有12粒纽扣,平均钉在一种式样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们想平均钉在几件衣服上,试一试摆一摆,并把结果填在练习纸上。

12钉在()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粒。

12钉在()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粒。

12钉在()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粒。

12钉在()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粒。

12钉在()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粒。

12钉在()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粒。

问:仔细观察结果记录,你们发现了什么?

七、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八、理论依据

1.学习任务分析:

所谓学习任务分析就是指对学习者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分析的程序或过程。四种常用的学习任务分析方法是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级分析法和信息加工分析法,根据教材内容,我运用的是层级分析法。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将要学习的知识和以后要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地联系起来,把知识与知识之间进行结构化。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分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确定教学的关键以及重难点,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2.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分析这一部分我主要是从学习准备状态、学习风格、学习动机三方面进行分析。学习准备状态又分为学习知识起点水平和情感与价值起点等等,从这些方面并结合自己对学生的理解进行了具体的描述。根据皮亚杰所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以知道,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只局限于具体事物以及过去的经验,缺乏抽象性,也就是说学生形象思维十分活跃,语言和行为欢快活跃。这一年特点,很适合学习“平均分”这一知识。学习风格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希望教学能真正实现“因风格而教”,因为所有地学习都是“个体化”进行的。根据凯勒的ARCS动机设计模式,主要从注意力、关联性、自信心和满足感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

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指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发生的预期的变化,即实现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阐明的是学习者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是由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组成的,每个领域又有不同的若干层次,这是全世界公认的第一个权威性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加涅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提出了一个五类学习结果分类系统,包括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态度,每一种类别代表了一种不同的人类变现形式,每一类型的有效学习还要求一套不同的教学条件。而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借鉴国外各种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基础上,将课程目标具体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编写时要结合ABCD四要素,在对象、行为、条件、标准四方面使用正确的行为术语。还应该把握以下原则:1.全面性与侧重性相结合。2.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3.近期具体目标与长期概要目标相结合。

4.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案集合。最初教学策略是指加涅的《学习条件》中的9个教学事件,之后也出现了迪克—凯瑞的教学策略和史密斯—瑞根的教学策略。总体概括起来教学策略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六点:①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确定;②学习方式的设计;③教学方法的选择;④创设积极的、支持性的学习环境;⑤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⑥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所以在设计教学策略时,我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2.重视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次让学生进行操作。3.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把提高与发展每个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实际水平基础上主动、充分地发展、提高。

《平时作业之一》

《平均分》

——学习任务分析

学号: 10133111

组别 : 第一组

姓名: 李玉玲

班级:小学教育101班

一、学习任务分析: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第一课时的学习任务,在此之前,学生已在生活中接触到很多分东西的机会,虽然有些学生知道平均分的方法,但不知道“平均分”的概念,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从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出发的,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根据以上这些和二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关键是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参与学习,学习“平均分”概念。本节课的教学特点从日常生活出发,教材由分物品的具体情境引入“平均分”之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摆摆、分分、看看、圈圈等平均分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下一节课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做好准备。这样,在学习过程中较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以下是层级图:

《平时作业之二》

《平均分》

——学习者分析

学号: 10133111

组别 : 第一组

姓名: 李玉玲

班级:小学教育101班

二、学习者分析:

在二年级这一时期,学生形象思维十分活跃,语言和行为欢快活跃。这一年特点,很适合学习“平均分”这一知识。而且在生活中学生遇到很多分东西的机会,这可以作为学生认识平均分的直接基础,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这也充分体现了奥苏贝尔的一句话:“教育心理学用的一句话概括就是,知道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从而学会把一些物体按照份数或者每份的个数平均分。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动手分一分有着极大的兴趣,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通过充分的动手操作,从初步认识到丰富认识,到最后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这也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感知——表象——概念”。根据以上分析,我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参与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必须关注他们的现实状况,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内容并且多进行即时评价,激励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不断获取知识,不断进步与成长。1.学习准备状态分析

学习知识起点分析:在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一节内容——平均分这一课之前,学生已在生活中接触到很多分东西的机会,这为本堂课“平均分”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这也充分体现了奥苏贝尔的一句话:“教育心理学用的一句话概括就是,知道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同时也为学生接下来学习除法的算式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情感与价值起点:多数学生在该阶段的实际年龄为9周岁半左右,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件或形象进行运算。学生形象思维十分活跃,语言和行为欢快活跃。这一年特点,很适合学习“平均分”这一知识。2.学习风格分析

根据卡波等人研究发现,学习风格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听觉型——逻辑性、视觉——善于整体思维,如果没有看到所学内容整体框架,他们的思维就会缺乏逻辑性,分机型、肢体动觉型,考虑设计多元的教学活动,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

从去年参加的暑期培训班还有结合大一以来陆续的课堂见习观察看,我所接触到的学生的学习风格普遍呈现为听觉(主导)、动觉、视觉三种类型混合分布的状态,此年级段的多数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不长,课堂有时会很吵闹,这时往往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提醒

或者给予表扬等奖励措施吸引学生注意力。3.学习动机分析

二年级学生在该阶段的学习动机则主要有四方面的成分:一是学习的内容是否和自己的兴趣点相吻合,学生对越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会表现出越强烈的学习愿望,二年级的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经常遇到分东西的机会,而且对分东西表现得特别喜欢;二是学习的相关性,学生形象思维十分活跃,语言和行为欢快活跃。这一年特点,很适合学习“平均分”这一知识。三是自信心,这是十分必要的,低年段学生爱在体验中提高自我效能感,能得到肯定和赞扬的学习内容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四是满意度,这是态度情感层面的内容,满足学生内在的情感需要可以增强他们的内驱力,进而强化外在的学习动力。

《平时作业之三》

《平均分》

——教学目标

学号: 10133111

组别 : 第一组

姓名: 李玉玲

班级:小学教育101班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经历和探究“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提高自己的探究意识。

《平时作业之四》

《平均分》

——教学策略

学号: 10133111

组别 : 第一组

姓名: 李玉玲

班级:小学教育101班

四、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谈话。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做出神秘的样子)今天是小精灵明明的生日。

(2)多媒体显示小精灵及录音:小朋友们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我邀请了一些客人。瞧,他们来了!(多媒体显示4位小朋友)。妈妈端来一盘橘子,让我分给4位朋友,我该怎么分呢?

2.讨论分配方案,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用1号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每人同等数量的橘子)。(2)每人分到几个橘子?为什么要这样分?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了解分配情况。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每人分得不一样多。经过讨论、交流,重新均等分配。②把全部橘子分完,每人分得同样多。

③只分了一部分橘子,但每人分到的是同样多的。(3)学生汇报分配情况,展示分配结果,并说出理由。

(4)教师小结:像这样,每人分到同样多的橘子,你知道数学上把这种分法叫什么吗? 揭示课题──平均分。

3.举例,感知生活中的平均分。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均分? 师小结:看来平均分在生活中经常用到。4.理解“份数”的含义。

(1)这里有一些桃子,看一看是不是平均分的?用手势判断。多媒体依次显示不同分法。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比较。(多媒体显示)

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如果平均分成3份,你会分吗?试一试。学生在题纸上分一分、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

(4)学生展示分的结果,并进行评价。教师指导学生以合理、正确、美观为评价标准。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把题纸举起来给大家看看。5.考考你。

(情境)刚才,大家帮明明平均分好了橘子,明明很感激大家。现在他想把8块糖平均分给4位朋友,应选择哪种分配方法呢?多媒体显示下图:

学生手势选择,并说明理由。

师:第(3)种分法每份都是4块糖,是平均分,为什么不选择这种分法呢? 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平均分物体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不能只看结果,还要看平均分成几份。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明明的爸爸研究、种植的神奇树结果子啦!(多媒体显示神奇树)。

明明为了感谢大家,特意摘了许多,让我分给大家。想要吗?就在2号袋中。为了使大家都能得到不同的水果,要求:

(1)请你把2号袋中的水果平均分给你们组的每一个人。想想怎么分?(2)动手分一分。分完后互相说说你的分配方法。2.学生操作分配,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分法:

(1)按个数一个一个地平均分给4个人。

(2)先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地分,多出来的再一个一个或两个两个分,直到分完,(3)用乘法口诀来分。(4)用除法算一算再分。

3.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分法。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演示他们的分法。

师:你们真棒!想出这么多的分法。这些分法都很好,你最喜欢哪种分法?说说理由。

三、拓展应用 1.巩固加深。

师:这位小朋友愁眉苦脸,他一定遇到了问题。(多媒体出示题目)

每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苹果,应该放几个?请你帮帮我!

(1)师: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摆一摆,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每盘放几个?

(2)如果有4个盘子呢?(多媒体增加盘子数)

(3)这12个苹果你还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分一分。(4)全班交流。2.应用。

(情境)明明的妈妈告诉我们一件事,有 5个人要买同一筐橘子(多媒体显示一筐橘子),为此发生了争论。怎样分才能使5个人都满意呢?

小组商量,全班交流解决。学生相互质疑、解疑。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下载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和反思(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和反思(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例1、例2(8-9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

    一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 今天的数学课上,教学了《平均分》一课。这节课是第二单元《表内除法》的起始课,也是孩子们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平均分》是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比较抽象,比较难理解。而平均分又是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

    平均分教学反思

    例1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在例1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把它......

    平均分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小学生要认识除法,必先认识平均分。认识平均分是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除法的含义是建......

    《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分?浅显地理解怎么去分?重点和难点就是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平均分。在这节课中,我尝试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

    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 篇一:平均分>教学反思“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是表内除法(一)中的基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今后利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键。本课主要......

    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 每一次的上课都是给自己一次深入解读教材的机会,自己对平均分的理解也是一步步深入的,正如概念所说“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而同样多指的是一个结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