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第六册)教案
--------小学语文第六册教案-----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咏柳》)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通)/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
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四、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学习《春日》)
一、复习导入
--------小学语文第六册教案-----
4、通过对课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初步体会荷花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荷塘图,说一说你所看到的景色。
2、我们来看看叶圣陶爷爷是怎么写荷花的。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2)指名读,正音
(3)说一说自己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莲蓬:图示理解
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3、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初步读出感情。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多读几遍,要求
读出你所能体会到的美来。
2、自由读
3、指名读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体会荷花的美。
2、仿照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荷花。
3、通过对课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体会荷花的美。
1、自由读课文,想象荷花的样子。认真朗读课文,通过你的朗读把荷花的美读出来。
2、指名读课文,你觉得怎么读能表现出荷花的美就怎么读,读后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其他同学听后说说你从他们的朗读中觉得荷花美吗?为什么?
3、把你觉得最好看的一种记在自己的脑海里。说给同学们听听。
4、指名说
5、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你还能想象出哪些样子的荷花,描述一下。
6、老师这儿有一些荷花图,看图仿照书上的句子说说它们的姿势。
--------小学语文第六册教案-----
(2)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预习
(1)查字词,教师抽读。
(2)不理解的字词全班帮助解决。
(3)小组进行朗读比赛(是否正确流利)。
(4)根据学生质疑解疑。
(5)文章都从哪几方面描写珍珠泉?读后说说体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下作业:
下节课我们全班同学要到珍珠泉做一次旅行,请选择你认为珍珠泉最美的景色,向同学做介绍。自由结合小组合作。可以有配乐、有图画、导游做介绍、游客谈感受。(通过动手、动口、配乐以及小组合作使学生理解文中的语言美,学会欣赏美、表现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绘画、朗读、品味,感悟美景,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形象的方法。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
1.同学们旅行开始了,小组以旅行团的形式进行汇报。(品味语言的具体形象)
例:泉的位置:同学张贴绘画。导游配乐朗读。游客谈体会。同学评议。(从多种角度评价,加深学生对景物特点的理解,发展思维,丰富语言)
2.其他两个部分方法同上。
3.重点指导学习水泡儿(有难度)
教师提示:文章最有趣的部分应是水泡,作者是从几方面描写的?你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
4.分四个部分进行指导背诵。
5.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我们都是小导游,让我们带领游客再一次欣赏珍珠泉的美景。(配乐、看图、加上表情动作,感受美与作者产生共鸣)
6.评价。你这次旅行愉快吗?谈谈感受。
7.教师小结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以家乡景物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要讲清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3、能自己发现一些词语的特点,积累由意思相反的单音节词组成的词语。
4、积累量词和成语。会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5、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随时记录。
课前准备:
1、搜集家乡景色的照片。
2、搜集一篇描写大自然美丽景色的文章。
3、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小学语文第六册教案-----
1、我会填
(1)自己尝试填一填
(2)指名说说是怎样填的,并说几句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如:一(身)羽毛。
句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2、读读背背
(1)自由读成语
(2)指名读,读准生字的音。认读生字:姹、紫、嫣、缤、郁、旭、皓、崇、峻、悬、峭
(3)引导发现:看看每一行成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行:多用于写花草树木的 第二行:写日月的 第三行:描写山的(4)多样读
(5)背诵
翠鸟
教学要求、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捉鱼本领的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特点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渐渐形成的,教育学生懂得爱鸟、护鸟。、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
5、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 —3 自然段。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录像)、投影仪
课时安排: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形象感知,导入新课。
播放关于翠鸟的教学录像,直观形象地认识翠鸟,进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学生互相交流难点字词。
3、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投影翠鸟,学生自读,思考:这段写翠鸟的什么?(外形)
2、提示:课文从三个方面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是哪三个方面呢?
3、四人小组自学。、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句:写了翠鸟爱停在苇秆上。突出外形特点:“红色的小爪子”。
(2)第二——五句:写翠鸟的颜色。用一个词概括(“鲜艳”)。
重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把翠鸟的颜色鲜艳写具体的?
头上:橄榄色头巾,翠绿色花纹。
--------小学语文第六册教案-----作用?(与草、树的颜色相近而有掩护的作用,不易被发现。)
总结:翠鸟捉鱼的本领是由它的外形决定的,并且是由它外形各部分的特点整体发挥作用的结果。
5、结合板书,小结本段。
6、训练朗读。
板书设计:
活动1、迅速敏捷:疾飞
2、专心机警:注视
捕鱼1、眼睛锐利:悄悄
2、行动迅速:蹬、叼、飞
第三课时
一、朗读第1 ——3 自然段
二、指名简要概述已学内容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在欣赏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和捉鱼的精彩表演之后,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呢?引入学习第一句。
“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强调“真想”,感受那种非常喜爱、迫不及待的心情。
2、但这种想法可能吗?引入学习第2 ——6 句
理解“陡峭”,板书“打消想法”。
3、导读:于是,我们只能„„
从“远远地看着”“希望它„„多停一会儿”中感受对翠鸟的喜爱。板书“希望”。
4、进行爱鸟、护鸟教育。
思考讨论:假如你有机会接近甚至捉到了翠鸟,你该怎么办?
6、齐读。
四、总结全文
五、指导背诵
板书设计:
真想
打消想法 喜爱翠鸟
希望 燕子专列
教学目标:
1、认识“欧、洲”等11个生字,会写“欧、洲、瑞”等14个字。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难点:
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与人们风险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小学语文第六册教案-----
3、指名说,评价。
5、动手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拓展交流学生生活积累的资料。
1、听歌曲《丹顶鹤的故事》,出示歌词。知道歌曲中讲述的是什么故事吗?(师简要讲述一个姑娘救助丹顶鹤的故事)
2、你还知道这样的故事吗?请讲一讲。
3、总结: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希望,同学们都能象故事的主人公那样爱护动物,爱护环境,更希望这样的故事不再是新闻!
第三课时
一、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自主记忆字形,提出难写的字。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字结构上的特点,如:“欧、洲、瑞、舒、殊、骤、涉、踏、救”都属于左右结构,“启、疲、载”都属于半包围结构。
3、指导书写。
提醒:“舒”不要将“予”写成“矛”;“涉”的右半部分“步”不要多写一点;注意“载”的笔顺。
4、书写、抄词语。
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摘抄好词佳句。
第二篇:三年级美术下第六册教案
教 师 备 课 手 册
三 年级 美术 学科
学校 狮子园小学 姓名 梁德姣
2014 年 2月 24 日 起 2014 年 第 1 本
承 德 市 双 桥 区 教 育
色彩的魔术师
教材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红、橙、蓝、绿、青、靛、紫……美丽的大自然就像是一首色彩的交响乐,优美动人。在大自然中,光就象是一个魔术师,是它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画家离不开色彩,因为色彩是最美、最富有表现力的美术语言,他们在创作时,就像魔术师一样,用画笔调和出丰富变幻的色彩,创作出动人的美术作品。
了解和认识色彩在我们的生活和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感受色彩变幻的动人魅力,是这节色彩课的主要意义之一。在本课中,要调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受,让他们用眼睛,用心灵去充分感受色彩的魅力,从而加深对色彩的认识,培养良好的色彩感觉,并学习基本的色彩知识,大胆尝试涂抹调配色彩,做一个能够调控色彩的魔术师。教学目标:
1.了解和认识色彩在美术创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2.能够感受色彩的魅力,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
3.喜欢进行色彩的各种探索实验,愿意探索色彩的魅力。教学准备:水粉色、水粉纸、水粉笔、调色盘、笔洗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水彩画工具,色彩卡片,图片,范作。2.学生准备学具:水彩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对水彩画接触的不是很多。所以有必要指导一下如何使用水彩颜色,然后,让学生挑选两个最喜欢的颜色,调一调。再说一说变成了什么颜色。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由调配颜色,但要有两个要求,只将两种颜色相调,并且要记住它们调出的第三个颜色,然后进行交流。2.发展阶段
让学生认识三原色。并且真正理解“原色”的含义
将纸弄湿,将调出的色彩涂抹在作业纸上:让学生用两个指定的原色调出教师出示的那个间色。学生调出颜色胡 色相一定会有差异,让学生比一比。说说原因。教师分别出示两个间色。让学生自己寻找两种颜色调出它。学生继续尝试调出喜欢的颜色并填在画面的空白处。3.收拾与整理
留出时间让学生将水彩画工具清洗整理好,然后再进行作业展评。
三、课后拓展
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做以下练习:绘出七色彩虹,绘出春天(或夏天,秋天,冬天)的感觉,表达心情,天气,味道……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有意识地认识与感受色彩,也是学生系列学习色彩知识的开端。课堂上,欣赏、感受色彩之美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动用各种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地感受色彩。
有趣的点彩画
教材分析:
各种各样的色彩,以及混合后产生的神奇的变化,对儿童而言,可能是最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美术语言之一了。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色彩也是最先打动他们的,当他们对物体的形状还不具备分辨能力的时候,对色彩就已经具有了初步的感知力。教学目标:
1、明白点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能够使用点彩的方法创作相对完整的作品。
3、愿意用点彩的方法探索奇妙的色彩世界,丰富表现手段。教学准备:水粉色、水粉纸、棉签、调色盘、笔洗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范画一张,提问:“你们看漂亮吗?能给它取个合适的名字吗?”
2、拿出几幅范画欣赏、讨论这些画给我们什么感觉。
3、知道这几幅画是怎样画出来的吗?请你们选用桌面上的工具两人合作也来试试画一画。
4、学生尝试绘画。
二、新授
1、大家的作品完成了吗?把你们的作品贴在黑板上,互相欣赏一下,再和范画比较一下,看看你们的作品画的完美吗?哪些地方不一样?
2、学生讨论作品的不足之处。
3、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呢?大家讨论一下。
4、学生共同解决不足。
5、同学们懂动足了脑筋,那让我们再来按照刚才所说的方法再来试试,还是两人合作。
6、学生再次尝试绘画。
7、看来第二次的作品比前一次的有了进步,但好像还缺了些什么,下面来看看我的演示对你是否又有帮助呢?教师演示
(1)先把纸用毛笔涂湿,如天气较热,纸面上水分蒸发很快,可以涂两次,让画纸充分吸水,但纸面不能有积水,若有积水可以用毛笔将积水吸掉,使纸面湿润,保持平整。如作画在雨天,天气比较潮湿,纸面只要湿润即可,接着便是点色。在点色时注意:水和色的量比。
(2)彩点点可以大一些,也可以小一些,还可以把两个点并联起来,让它们相互交融、渗化,出现另一种颜色。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水与色的比例。
8、看清楚了吗?现在你的问题都能解决了吗?谁能来说一说。
9、学生回答讲解。
10、既然问题都解决了,那现在请大家都拿起棉签,点出你胸中最美的点彩画。
11、学生作业,教师指导巡视。
(1)能基本掌握水与色的比例。
(2)能表现水彩色的特点。
三、小结
1、展示作业。
2、讲评作业。
3、教师小结。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展示了法国新印象主义画家修拉的点彩画名作《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及其局部放大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点彩画的主要特征,提高研究点彩画的兴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似乎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再精彩的作品欣赏都比上实际的动手操作来得容易感悟和接受。
学生通过使用卫生棉签沾取颜色来点画颜色,画面效果会很快展现出来,非常有利于学生把握画面的色彩和造型,趣味性也很强。
美丽的染纸
教材分析:
“染纸”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民间美术,由于其艳丽、随意,操作简单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染纸”是将吸水性纸张用折叠、绞夹、卷曲、搓揉、捏皱等方法进行加工,并通过点、染、浸、罩、接等方法上色而形成纹样的一种表现方法。它操作方便,色彩鲜艳,纹样千变万化,可以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随着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不断发展,染纸也逐步扩大了应用范围,过去民间多把染纸剪成窗花喜笺,或将染纸撕帖、剪贴加工成各种装饰画。现在则进一步将它制作成书签、贺卡或应用到时装画等,染纸正从各方面丰富、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染纸,因其变化无穷,最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一种适合少儿特点,富于游戏性的美术课。通过对图案设计、色彩配置和多种技法的学习及具体制作过程,可以形成学生的创作意识,提高审美情趣和动手动脑的能力,从而激发艺术创作的兴趣。
本课就是借助意趣横生的染纸练习,使孩子们进一步体会色彩的美妙,了解染纸的基本技法。染纸能给学生的创作活动带来许多意外和惊喜,使之对染纸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对色彩的敏感性,增进对民间美术中对称、均衡等形式美要素的认识与理解。教学目标:
1.学习和尝试染纸的技术和方法。
2.完成染纸的过程中体会形式美,以感性的形式了解色彩的原色知识。3.喜欢染纸的过程,并能用染纸作品装饰美化生活。教学重点、难点:
不同的折叠方法和染制方法,色彩的搭配和染色的方法。启发学生表现、创造。教学准备:生宣纸、彩色墨水、毛笔、水、调色盘、报纸、各种染纸作品。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
二、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今天带来一件什么样的衣服,(出示衣服)你们知道这种别致的纹样是怎么来的吗?它是扎染出来的。这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印染工艺。2.说起扎染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据说,很久以前,有个人不小心将衣服的一部分弄上了颜色,开始他很懊恼,后来发现被染的部分很好看,便开始了多种多样的染色方法的试验,终于在试验中发明了扎染。往往不经意的一点,只要你善于发现和研究,你就有可能成为发明者。
3.你们还熟悉哪些扎染产品?生:衣服、围巾等。(拿出扎染围巾让学生看)师:扎染的运用很广泛,除了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还有背包、领带、桌布等都用了扎染的方法。人们用它来打扮自己,美化生活,就连外国人也十分喜欢它呢。)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和扎染很相像的图案表现手法——染纸。
三、新授
1.染纸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请你打开书自学一分钟。
2.欣赏了染纸,你认为制作步骤是怎样的?学生回答。知道了步骤,你想不想动手试一试?那就赶快用你手中的材料先折成米字折,再染一染,看谁染的既快又好。3.欣赏别人的作品,思考没染透怎么办,染得好的学生上台介绍方法。
4.刚才,我们是折成米字折来染的,不同的折法染出的效果也不同,让我们来欣赏
一些折法示意图和染纸作品,你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四、自主创作
提出作业要求,学生练习,师巡回辅导
在学生染纸时,提醒学生注意染色的位置、面积的大小、和色彩的搭配。
五、深入研究,发散性思维:
同学们,这些染纸太美了,这样美丽的染纸,到这儿是不是就结束了,他们有什么用途?干什么用?师:对,只要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就会制作出更加独特的作品来。
普通的材料凭借我们的想象和灵巧的手,变成了如此精美的作品,美就在我们的手中,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染出更多更美的作品,让我们用双手来美化生活,打扮世界吧!教学反思:
“染纸”就是将吸水纸用折叠、卷、揉皱等方法进行加工,并通过点、浸、擦、接等方法上色而形成纹样的一种表现方法。它工具简单,操作方便,色彩鲜艳,纹样千变万化,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看着洁白的纸张在自己的手中产生神奇的变化,激发了他们心中无限的创作欲望,实在是非常精彩的一课!
巧穿编
教材分析:
编织是人类最原始的手工艺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紧密。在生活中常见的编织作品,有竹编或藤编筐、篓,藤编家具,草编帽蓆,绳编挂毯和结艺装饰等等,应用的题材与范围相当广泛。就技法的概念而言,“编织”是指包括各种编、织、结等技法。“编”是将较寬長的纤维材料,透过交叉排列组合的方式而成,例如籐竹编及草编;“织”则是将更精細的纤维材料,以经纬线穿梭、缔结组织而成幅的织品,如各种丝、绢、棉麻质料的织布;“结”是利用纤维材料或绳辫,以手工或棒针钩编相结的手段制作而成,例如地毯和中国结。就材料而言,编织工艺的主要原料,多为纤维质材,因此目前又有人将编织工艺,称为“纤维艺术”,并超越传统编织工具的限制,而成为新兴的艺术创作。纤维的来源有很多,可分为天然纤维及人造纤维:天然纤维又可分为植物纤维与动物纤维,其中植物纤维的利用比较多,常见的材料有草本类的兰草、杆茎类的籐竹,以及纫皮类的胡麻、亚麻等;动物纤维多以兽皮上的兽毛、昆虫类的蚕丝蛹为主。现代人造纤维的发明,丰富了编织工艺或纤维艺术创作的材料选择。本课就是从“穿编”入手,让学生明白编织的基本原理,并将这个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美术创作和生活中去,从而更好地创造和美化生活,提高动手能力,体会和感受编织的乐趣。教学目的:
1.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和练习,学会基本的编织技巧。2.学生能够认识传统编织之美,并能激发对编织的兴趣。3.喜欢编织,并愿意用编织的手段创造和美化生活。教学准备:编织工艺品、彩色纸条等 教学过程 :
一、欣赏各种编织工艺品(实物与电教结合)
1、编织的材料:藤.竹.纸.塑料.铁.草.木片.毛
2、编织工艺应用:实用.装饰.摆设
二、欣赏少数民族.编织的工艺品
三、出示教师编织的工艺品.1、平面
2、立体
四、介绍方法
纸条经纬穿插一上一下,不同颜色彩条的搭配形成不同图案,在创作过程中注意图案的组织。
五、自主创作
提出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带材料,编织成各种物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创新。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注意刀具的安全使用,保持教室整洁)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互相交流 教学反思:
穿编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通过认真分析和实践,大多数学生都可以了解穿编的基本原理和手段,对于个别存在疑问的学生在进行个别示范就可以了。
在进行穿编练习时,最好强调学生准备适当大小的纸条,如:宽度在1-2厘米之间。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技巧后,就具备了自由创作的能力,应鼓励学生勇于尝试,穿编出不同的图案和造型,穿编时还要注意不同颜色纸条的搭配。同时,还要不断提示学生编插的紧密程度,以保证作品的结实和美观程度。
画文具
教材分析:
文具是学生了解和熟悉的,如:英语课用的录音机、音乐课用的电子琴、书法课用的毛笔和墨盒、信息技术课用的电脑等,除此以外还有天天都在使用的书、本、笔、铅笔盒……
这些文具学生虽然很熟悉,但是在描绘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所限,很难表现出物体的透视关系,所以学生会产生画得不像就想放弃的想法。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的赞许,哪怕是夸大一点也没关系,一定要保护学生的创作热情。教学目标:
1.能够使用简练、流畅的线条进行写生。
2.能够用线条表现出一件文具的特征及基本结构。
3.喜欢进行线描写生练习,能从中体会到绘画的乐趣。
教学准备:静物、范画、素描纸、画板、夹子、写生凳、钢笔。教学流程:
一、欣赏
欣赏教室内张贴的范画,了解这节课的创作内容。提问:
1、这些作品是用什么笔画的?
2、主要是怎样表现的?都用了那些线条?
3、详细描绘了哪些文具? 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二、分析
学生分组,共同分析静物的特点。
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文具的前后遮挡关系,大小对比关系,主次关系等。
三、创作
在画纸上先简单的定位文具的大小、位置。适当对学生创作的构图和比例进行指导。
确定表现的主次关系,然后进行细致入微地描绘创作。
提示学生大胆的画,用流畅、肯定的线条进行表现,尽量表现出物体的厚度。
四、交流
画完的作品可以和范画在一起展示,给学生一个对比观察的机会。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点评一下,发现优点、指出缺点。教学反思: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线描写生,往往有畏难情绪,要多加鼓励,支持他们大胆下笔。学生对写生对象缺乏整体观察,容易陷入局部之中,看一点画一笔,使作品形体比例不正确、抓不住对象特征。这是正常的现象,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先观察文具轮廓形状,再观察它的结构,最后观察每一部分的细节。只要学生能够把文具的结构表现清楚,就是成功的,不必过于苛求细节。
我们的百草园
教材分析:
《百草园》一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独特的眼光去发现花草平凡的美,并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用线条表现出来,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观察力和审美力。教材中展示了一些花草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花草的外形特征,培养其正确的观察方法;教材中还出示了一些学生以线描形式表现的花草,是学生面对鲜花婀娜的姿态、小草舒展的叶片,经过认真仔细的观察后,记录的对花草的感受,目的是使学生受到启发和引导。
课前鼓励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花草特点,并搜集自己喜欢的植物的文字资料和图片等。课堂上请学生们给大家介绍自己的“百草园”,描述自己喜欢的植物的形态及特点。教学目标:
1.能够以线描写生的形式大胆表现自己喜欢的植物,2.能够为自己画的植物配上必要的文字说明。3.喜欢用线描的形式表现各种事物。教学准备:各种花草的资料、钢笔,教学过程:
一、激发
大家画过各种花草没有?认识各种花吗?教师出示各种花草的资料,学生一一辨认。
二、尝试
大家有没有发现,花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奇异的花草的样子都很特别,都和某种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相似。比如说“风莲”和“老人脸”都和人脸相似,而蝴蝶花却和蝴蝶相似。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知道怎样创作奇异的花草了。观察植物的生长规律,了解观察和写生的顺序。
三、创作
学生构想设计“百草园”,自主创作。
交流学生作业设计,讨论设计思路。学生进行设计、涂色的工作
四、评价
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分层次进行评价。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充分利用学生互相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鼓励学生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个体发展。教学反思:
一个有各种植物和昆虫的环境是学生们最喜欢,可以让他们感觉到无限的快乐。千姿百态、种类繁多、美丽神奇的植物也开启了一扇探索自然的大门,让他们发现大自然的奥妙。于是,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不仅指导了写生的方法,还建议学生收集了一些植物的文字介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表现自己写生观察的对象。
我想:这样做一定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及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激发了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画花样
教材分析:
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文化内涵深厚,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民间美术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它既是传统文明的活化石,同时又是现代艺术创作的源泉。学生应该肩负起传承、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历史重任。
民间美术存在于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衣、食、住、行、用各个领域,因此其品种浩繁,不胜枚举。民间服饰便是其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人们通过口传身授,一代又一代地延续和丰满这种艺术形式,创造了不可胜数的优美图案,本课从欣赏服饰图案入手,让学生感受中国民间传统服饰图案的色彩和造型之美,通过动手临摹或再创作的绘画活动,来了解中国传统服饰纹样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情感,进而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认同和热爱之情。教学目的:
1、能够了解民间传统花样在造型和色彩上的特点,理解其喻意。
2、能够临摹或仿照民间传统刺绣花样的特点表现花样。
3、感受中国民间服饰纹样的魅力,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民间艺术。教学准备:民间艺术品资料、彩笔、画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拿出事先准备的美术作品,让学生集体讨论选出哪些是民间美术作品。
二、讲授新课
1、看书思考:民间美术中的花样的基本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2、民间美术中的花样多采用哪些内容?它们有哪些美好含义?
3、民间美术中的花样多采用哪些颜色?它们有哪些美好含义?
三、尝试创作
尝试创作一个用于民间艺术品上的花样。
可以独立创作,也可以临摹,还可以把见过的花样进行重新组合。
学生自主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展评
将学生作品和搜集到的图片及实物资料及一起做个小型展览。教学反思:
要求三年级的学生“设计”一个花样的难度确实比较大,采用“把见过的花样进行重新组合”的“设计”方法会较容易掌握,而且也有利于学生体验图案花样中的形式美。
教材内容的设计也非常精巧。左页集中展示了一些民间服饰作品,这些作品纹样精美、寓意吉祥、民间造型特色典型,是学生欣赏和学习的好素材,还设置了思考题。右页是学生在学习和欣赏民间纹样的基础上所做的作品,特色明显,生动有趣,可以很好地给学生创作以引导。
彩墨游戏
教材分析:
中国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学习中国画,有利于学生了解祖国传统艺术,感受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的精神,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增设中国水墨画课业内容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在分别在小学中高年级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关于水墨画的表现和欣赏评述的教学内容,目的是希望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能对中国画从表现形式、造型特点、笔墨特点以及立意等方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使他们能够对中国画有一个较完整的印象。
《彩墨游戏》是本内容学习的初始课,本课一改传统教材强调技能、技法的枯燥训练内容,而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大胆尝试使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进行随意涂画的基础上,形成对国画工具、材料的认识和了解,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做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本课的起点和难度,多以实践体验为主,切莫做过高的要求,使教学难度增加。
本课教材选用了张大千、吴冠中等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有别于传统的国画,他们用笔简洁、奔放,水墨特点较强,而且极富个性和时代感,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表现的欲望。学生作品从随意的滴洒勾抹和涂画,滴洒点画后进行添加成有趣的图画等不同角度提示学生大胆地尝试,体味毛笔、墨汁、颜料和宣纸的特性。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师还可以创造性地为学生提示一些方法,或放开手让学生大胆、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总之,本课的教学要浅显易懂,趣味性与知识性要有机地融为一体,为后面的中国水墨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目标:
1.能够大胆尝试,感受和了解毛笔、墨汁、宣纸的特性。2.能够把发现的水墨特性运用到绘画实践中。
3.愿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体验到彩墨涂画游戏的乐趣。教学重点:
运用彩墨大胆表现,体验乐趣,表达感受。教学难点:
合理运用点、线、面,使画面具有节奏感。教学准备:水彩、墨、毛笔、宣纸、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的绘画材料和工具。
二、尝试、探索、感知
1、学生用笔蘸上颜料或墨,结合水在宣纸上尝试作画。
2、说一说,你有没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要点:水分的多少、用笔的变化
3、说一说,在画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探讨解决的方法。
4、师语:想不到一张薄薄的宣纸能产生出那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是好玩极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师们玩的游戏吧!
三、欣赏、深化认知
1、欣赏画家作品
介绍这幅画的作者及画题。
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那代表什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画面上墨色的变化以及用笔的手法,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想法。
画家运用了点、线、墨块和色块,使这幅画显得既有层次又有节奏感,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2、出示学生范作,欣赏、研究、讨论都用了哪些特别的技法。
四、学生创作
1、学生自由创作,教师鼓励并指导。
2、展示自己的作业,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画面。
3、学生自评、互评。教学反思:
彩墨画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这一课的目的在于积累初步的感性经验。学生在操作中,有的用水太多,有的干脆全是彩墨。虽然这是一节带着游戏性质的课重在让学生得到一个彩墨的体验,但是适当的引导还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悟出点什么来。
有的学生的作品无意中产生的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总之,通过这堂课的练习,学生都得到了锻炼与愉快的体验。
古老的文字
教材分析: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古老的文字》同样是一节彩墨游戏课。彩墨画的工具材料虽较难掌握,但在实践中往往出现一些预想不到的特殊效果,这也正符合学生性格中的游戏状态。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水墨游戏的特点,相信教学中定会摆脱传统水墨教学的条条框框,激发起学生学习水墨画的兴趣。本课与《水墨游戏》构成本册的水墨画学习单元。这两课都是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去尝试、体验水墨的特点,体会水墨所特有的视觉感受。本课是在学生初步感受水墨工具材料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的,除了让学生加深体验之外,更侧重让学生体会毛笔的特性和基本的用笔方法。在表现古老的文字的书写中学生会体会到中锋和侧锋用笔的效果,将训练点暗含在学生的创作中。本课以古老的文字切入,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我国殷商出土的甲骨文,是象形文字。那一个个字就像是一幅幅小小的图画,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学生不仅可以临摹,更可以无拘无束地参照古人造字的方法自行造字,因此这个活动本身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教材中出示的殷墟的甲骨文给教学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教师可以很好地加以利用。同时也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范本。课本中的学生作品水墨
特点浓厚,想象力丰富,能够给学生很好的启示。例如,教材23页右上为“犬”字,是一个简化了的侧立的“狗”的形象。左下图为“涉”字。一条小溪弯弯流过,溪内有小鱼在游动,一个人拄着木杖在行进,很好地诠释了“涉”的含义。教学目的: 1.继续体验水墨画的纸、笔、墨的特点。
2.体验和掌握毛笔的使用方法,重点学习侧锋和中锋的用笔。3.愿意更多地接触水墨画,能够体会到学习水墨画的乐趣。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大胆的创造,表现出创意的汉字。教学准备:水彩、墨、毛笔、宣纸、水、笔洗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景 导入新课
1、最初,人和人是如何交流的呢?如果不能说话?文字又是如何得来的呢? 在4500年前我们的祖先他们用文字吗?做个游戏来解决这个问题。
图案是大自然一些物体的特征,最后演变成字,我们给这种字起个什么名呢?象形文字
提出字的根源问题,使学生在参与游戏过程中体会象形字的演变过程。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为其理解和使用象征性字打下基础。
二、教授新课 课堂练习
1、了解象形文字的特征性
通过老师的举例和趣味故事,使学生容易理解象形字的特征性。
2、如何把图案和文字结合成象征性的字
虽然文字代表着人类文明,但是图案与文字相比你们觉得谁更有艺术性?
我们可不可以把图案与文字结合成另一种字,既是原来的字又有艺术性呢?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作品,分析并自由回答。
让学生亲身感受发现,把图案和文字完美的结合起来,可以变成既不改变字体结构又有艺术效果的象征性的字。同时欣赏课本范图加深对象征性字的理解,以便利用。学生已经对象征性字有了形象而深刻的认识,老师让学生欣赏范作,了解创作意图明白学习任务。
三、学生作业
1、引导学生作画,欣赏课本作业,自由创作。
2、教师巡视,学生作画
学生构思,认真完成作业 老师调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学生更愿意自己创作,即学即用。
四、学生作业 点评
学生自评、同学之间互评、教师点评,表扬有创意,画面效果好的作品。提高其创作审、美能力。
五、总结
大家在办黑板报等报告天气时可以采取这种艺术字的形式。把课堂知识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去。教学反思: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以愉悦的心情进入学习的内容。这一课的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但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我采用了猜猜看的游戏,在黑板上书写东巴
文,并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介绍了这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
在技法方面,以上一节课《彩墨游戏》中,学生自主探究得到创作方法为基础上,用以旧带新的方式引入今天的创作活动。
我们的节日
教材分析:
“六一”国际儿童节是孩子们最盼望和最喜爱的节日,每到这个欢乐的节日,孩子们都会穿上最漂亮的衣服,载歌载舞,尽情地欢笑。本课正是基于儿童的生活体验,配合“我们的节日”设置了利用废旧材料自制节日小乐器进行庆祝活动以及用合适的材料装扮自己的活动内容,且结合音乐舞蹈进行创造、表演和展示,使节日的气氛更为热烈。让学生明白用艺术美化生活,艺术无处不在的道理。
教材中的学生作品分两部分,一部分展示的是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小乐器,有手风琴、小提琴、拨浪鼓等,每件作品设计制作得都很独特有趣,教师可以请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制作,由此打开学生的设计和创作思路。另一部分展示的是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装扮自己,并呈现了装扮好的孩子们表演的场景,不仅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变废为宝的创作手段,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合适的材料,通过折、剪、粘等多种方法设计制作小乐器和装扮自己。
2、能够分工或合作完成活动,并能够从活动过程中获得各项能力提高。
3、愿意用废旧材料制作艺术品,并能从中获得成就感。
教学准备:了解关于节日的风俗习惯,收集图文信息及剪刀、胶水、废旧综合材料等。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 揭示课题
1.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欣赏一组与节日有关的图片。2.请学生为欣赏的一组图片命名。出示学习活动的主题——节日
二、交流讨论 解决问题
1.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出示中心问题“我们是怎样庆祝节日的?”。
2.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自己使用过的或知道的庆祝节日的方法,然后汇报讨论结果。3.提炼学生答案,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出示,整理归纳出的六类庆祝节日的主要方法,再分类具体的分析一下,重点分析服装和歌舞这两类的创作表现方法。
三、制定目标 自主创作
1.围绕中心问题“我们是怎样庆祝节日的?”
学生分组制定小组的学习目标,创作表现方法不限。把小组的学习目标张贴在黑板上的指定位置。
2.学生围绕小组制定的学习目标,展开自主创作。
四、展示评价 总结活动
1.分组展示学生自主创作的作品,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点评,评价要围绕每个小组制定的学习目标进行。
2.介绍“小组自我评价表”的使用方法,展望下一课时的学习活动。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在基本的服装结构上大胆创新,进行变形和装饰。事实上学生对服装的结构认识并不够清晰,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提示学生边制作边试穿,鼓励即兴发挥,随机改变设计意图,经过反复修改,反复试穿,达到满意的效果。
在选材上,要提示学生很多废旧材料都可以利用,比如报纸,商品包装纸、包装盒,瓶盖,布条,易拉罐,羽毛、彩色绳子等等。重点引导学生根据废旧材料的不同材质恰到好处的运用,比如使用报纸做衣服时,注意报纸上不同版面色彩的运用,使用瓶盖做项链时注意大小的搭配等。
假如我变小
教材分析:
大人国和小人国的故事深得小朋友们的喜爱,每位小朋友都曾幻想过自己也拥有变大或变小的能力。本课抓住学生这一心理,设计了“假如我变小(大)”的趣味性课题,使学生愿意兴味十足地投入学习活动。
教材中的学生作品表现形式多样,内容生动有趣。有的作品表现了小朋友们变得和小虫子一样小,他们坐在螳螂身上在树叶上快乐地穿梭。画面上的螳螂刻画得十分细致,可见小作者平时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有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有的作品表现的是小朋友们变小后,拽着一朵朵蒲公英在美丽的彩虹下飞翔或是在花丛中尽情地玩耍;有的作品表现的是小朋友将自己变小后勇敢地同蜘蛛摔跤,周围有许多小朋友在观看,画面上蜘蛛身体大面积的黑色与黄色的条纹产生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红红的眼睛和小朋友的红上衣又交相辉映;还有的作品表现的是小朋友把自己变大了,变得比长颈鹿还要高大,画面上长颈鹿伸平的脖子与小朋友弯下来的身体形成了视觉上的平衡美感。
教师在和学生欣赏、讨论这些作品的立意、画面构图、色彩运用等美术要素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些作品共同的特征:即每幅作品中都有一个参照物,来衬托小朋友们的“大”或“小”,使学生懂得大和小是通过比较而得出来的。
本课可采用讨论式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丰富的幻想世界,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思路,分享想象带来的乐趣。在表现形式上,学生可自由选择。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大小的对比关系,并能够运用对比关系表现出有情趣的画面。
2、能够较好地组织画面和配置画面色彩。
3、愿意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体会生活的乐趣。教学准备:水彩笔、作业纸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一些玩具汽车,房子,人物等迷你型的物品,一些与这些物品大小较匹配的景物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准备一些有关的动画片,电影等影像资料。
2、学生准备学具:学生将自己过家家用过的各种玩具“娃娃,动物,积木,汽车,厨具等带来。带齐绘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让学生回忆看过的有关大人国或小人国的故事,简要说明一下故事内容。然后讨论故事是如何表现主人公变大或变小的?
请学生将带来的各种物品放在不同的背景前,说说感觉并讨论:是什么原因使同一样物体看起来有时候显得非常大,有时候又显得非常小,让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也可以用一些图片,影像资料告诉学生: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显示出来的。
2、发展阶段
学生思考:你想有那几样物体的大小反差来表现主人公来到了变大或变小的?继续启发学生思考:画面的主体是什么?用什么背景来衬托它变大或变小? 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开始作业。
3、收拾与整理
三、课后拓展
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现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懂得通过比较才能分出大小,大小对比使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
学生的作品往往会产生神奇的效果,极具吸引力!有特色的作品在教室里展出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一枚恐龙蛋
教材分析:
恐龙是生物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已绝灭的爬行动物,它在地球上生存了长达一亿数千万年之久,在此期间又不断发展、进化,形成了种类繁多的恐龙世界。科学家们对恐龙的起源、种类、形体、生活习性、灭绝原因等一直在作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以恐龙为主题出版的故事书、绘本、卡通书以及电视、电影等,数量相当庞大,深受人们的喜爱。恐龙更是以其神秘深深地吸引着小朋友。
本课主要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交流讨论恐龙的各种资料,引导学生对恐龙有进一步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大胆想象,尽情发挥,创作出或神奇或有趣或惊险的具有故事情境的美术作品。中年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掌握了一些常用的表现技法,所以在表现形式上,学生基本可自由选择。教师可提倡学生综合运用工具材料,如油画棒与水粉结合等,从而表现出更具特色的作品。
教材第30页有恐龙蛋化石插图,教师可为学生简单讲述其形成原因,令学生对本课主题产生更强烈的表现欲望;第31页的学生作品表现形式多样,有油画棒画、水彩笔画、线描画等。其中有以恐龙蛋为中心,采用放射性构图,表现恐龙家族成员等待破壳而出的小恐龙的温馨画面;有以形象迭透的手法,表现恐龙蛋内一只大恐龙背载着一群活泼的小朋友玩耍的有趣情景,表达了小朋友渴望恐龙与人和谐生活的美好愿望。学生们表现恐龙并不等于科学家对恐龙进行描述,恐龙的体形、动作和生活习性等,我们只在电影、电视、书本中见过,或许它实际的样子,可能超乎人类的推想。所以学生创作的任何故事情境都有可能发生,创作的各种各样的恐龙都可能存在,本课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打开心灵的视野,开创崭新的恐龙世界。教学目标:
1、能够在认识和了解恐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选择喜欢的进行创作。
2、能够在想象和创作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动手能力。
3、能够体验到大胆想象与表现带来的艺术乐趣,在古老与现实的交融中感受恐龙文化。教学准备:水彩笔、画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参观才恐龙的展览吗?你知道各种恐龙的名称吗?庞然大物--恐龙几百万年前就神秘地消失了,给人类留下了无穷的奥秘。
2、揭题板书:今天我们来和恐龙玩一玩画一画
二、讲授新课:
1、出示范作。这是什么?(恐龙--长颈龙、三角龙、剑齿龙……)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恐龙生活在什么时代?都有哪些种类?它们是长什么模样的?你最喜欢哪头恐龙?……
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来说。大家畅所欲言。
3、教师出示幻灯片。让各类恐龙形象具体化。和学生一起聊聊恐龙是如何生活的。身上的各种不同体形各有什么作用。长劲龙的长脖子;三角龙头上的角;剑齿龙背上的刺;冀龙的翅膀及翅膀上的爪子……
三、创作表现
提出作业要求,学生自主创作,教师巡回辅导。
四、作业展示
集中展示,以讲台为展台,把所有学生完成的作品放置其中,进行学生互评,大家互相欣赏,表扬优秀作品。
五、课后延伸:
课后查阅有关恐龙的资料,了解恐龙为什么会消失。教学反思:
现在学生在电视、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关于恐龙的内容,所以,对于恐龙的种类、外形与生活习性了解得很多,在这一点上,我确实不如他们。
看着课堂上学生那争先恐后、滔滔不绝的样子,我深深地感到:这堂课与其说是我在教学生,还不如说是学生当了我一回老师。
可以考虑组织一次延伸活动:与班主任沟通,共同策划一次班级主题活动,将学生创作的作品与学生们搜集到的图片、文字资料、玩具模型等进行集中展示,进一步普及有关恐龙的知识,拓展孩子们对恐龙的想象空间,让孩子们在古老与现实的交融中感受恐龙文化,体验“玩”与“学”的乐趣。
千人千面
教材分析:
利用泥板进行造型,是传统陶艺常用的方法。其应用十分广泛,从平面到立体,并且根据泥板的湿度可以随意变化,它是一种较能拓展人的想象和创意的陶器成形法,也是一种高度自由的成形手法。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是以泥板和泥条的形式进行平面的泥工造型练习和创作。对于泥板的立体成型的方法,会在以后的泥工课业中涉及。
本课内容《千人千面》具有新鲜、活泼、生动的特点,运用概括、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出人物的外貌特征,深受学生的喜爱。它可以训练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和掌握泥板造型的方法,传达自己对人间万象、喜怒哀乐的理解。教材呈现出的制作步骤,便于学生自学。首先要构思自己想要制作人物的面貌形象及特征,然后将和好的泥用手按压或用器具制成泥板,根据脸型用泥工刀去掉多余的部分。最后添加、拼贴人物的五官。课本提供的学生作品都很有特点。在技法上,有的直接在泥板上添加成型,有的在泥板上利用工具划刻出面部神态。在人物的刻画上,有的滑稽可笑,怪模怪样;有的感情丰富,哀乐喜怒;有的活泼可爱,让人爱不释手。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出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获得成功的经验。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泥板成型的一般方法。
2、能够利用概括、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出人物的特征和个性。
3、喜欢泥板成型的方法制作作品,能够体验泥工造型的乐趣。教学重点:学习用泥塑的方法表现一张造型奇特、富有创意的脸。教学难点:五官的造型与装饰。
教学准备:古埃及面具、京剧脸谱等资料、泥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教师出示古埃及面具、京剧脸谱、贵州面具等图象,看看跟我们普通的脸有什么不一样?请同学们看了以后,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些艺术品。
2、揭示课题: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做一张奇特的脸。
二、组织学生讨论
1、为什么这些脸看上去比较奇特?(分析这些艺术品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五官:夸张变形
色彩:对比强烈
2、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还见过类似的艺术化的脸,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3、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小朋友做的脸有多奇特!出示学生作品,看看他们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奇特的?
这些脸的形状都各不相同,同学们观察一下,它们接近什么形状?
要先想好脸的外形,可以是三角形、圆形,也可以是长方形。
三、学生创作
1、师:看了这些小朋友做的脸,你们是不是也很想玩一玩啦?好!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准备设计一张怎样奇特的脸。和你的小组伙伴说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四、作业展评
1、学生作品展示,请设计者介绍设计意图、制作经验,请其余同学发表对作品的看法或修改建议。
2、教师对同学们的制作过程给予评价,对作品提出思考性建议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研究、完善。教学后记:
这一课的主要材料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泥,大家把这堂课当作了一堂玩泥的课,所以,在兴趣的前提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更大的开发,造型和装饰能力有了一定的进步。
如果要说有不足的地方,我想,在五官的造型上还可以再夸张一些吧?
风凉的扇子
教材分析:
扇子是夏季常用之物,人们用它遮日纳风凉。造型优美的扇子还是工艺品,供人们玩赏。在我国古代,更把扇子视为风雅之物,文人墨客喜欢在上面上题诗作画,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扇面艺术和文化。扇子的造型、功能学生都很熟悉,以《风凉的扇子》作为设计应用领域的课业练习,适合学生年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扇子的美,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都有美。了解中国扇子文化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在运用各种废旧材料,构思、设计、制作的过程,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体验创作的乐趣,感受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设计与应用的关系。
本课教材向我们展示出传统的扇子造型和扇面画,目的是从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由于版面限制,教师可以根据手头的资料适当的予以补充。学生的作品更多从造型、材料的运用上给学生以提示。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并以此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想象、创新地设计、制作出富有个性的扇子。教学目标:
1、能够选用合适的材料创造性地制作一把既实用又美观的扇子。
2、在练习中,逐渐形成设计意识,进一步提高动手能力。
3、愿意了解扇子文化,感受扇子的美,体验制作扇子的乐趣。教学重点:做一把美观又实用的扇子,体验做扇子的乐趣。教学难点:扇子的外形创新设计与扇面的装饰。
教学准备:卡纸、宣纸、彩色纸、双面胶、胶水、竹片、水粉颜料等绘画工具。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用具,稳定情绪。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唐朝大诗人杜牧写过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叫《秋夕》,你会背诵吗? 银烛秋光冷画屛,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间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歌里面提到了古人用扇子一边乘凉一边追赶飞来飞去的萤火虫,那情景一定很美吧,你想看古代的扇子吗?
三、了解扇子的发展历史
1、说说中国古代的扇子有什么特点?
2、掌握扇子的构造,讨论:折扇和团扇各自的造型特点。
3、欣赏扇面上的图案感受扇子的美,探讨扇子的装饰方法。
4、讨论:扇子的作用。
通过欣赏各种材料、形状、图案的扇子,感受扇子的美,创设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的特征和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四、探讨扇子的制做方法
研究扇子作品的制作方法,观察、讨论制扇的材料、步骤。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教师归纳:
分析材料:硬纸板、宣纸、卡纸、竹片、树叶等。分析外形:激发学生探讨扇子的外形设计。
五、学生创作
1、提出要求:a.形式多样化不要局限圆形和扇形 b.美观又实用。
2、激发学生创作:请你做个小小设计师,比比谁做的扇子最奇妙。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
六、作业讲评。
1.小组互评,评出最有创意的作品一件,最美观的作品一件,最实用的作品一件。2.组与组之间作品大比拼。
评出最具创意设计师,最佳造型设计师,最实用设计师各若干名。3.教师评议小结。
4、小结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并逐渐传入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扇子的历史源远流长,现在,扇子主要生产于我国的浙江、江苏、四川、广东等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扇子作为实用品的功能正在逐渐消退,更多的人看重的是它的艺术性,并用之于收藏、把玩。这一传统的工艺品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焕发着新的活力。
七、延伸
1.回家后找找身边还有哪些材料可以做扇子?
2.首届中国扇子艺术大展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同学们可以届时上网去浏览 3.保存好扇子作品,夏天我们可以用来乘凉。教学反思:
学生在收集、欣赏、自主探究中发现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传递了一种文化传承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思维,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提高。本课成功之处:
1、学生不仅感受了扇子的美,而且了解了扇子的文化。
2、学生的作品内容比较丰富,思维比较开阔,如动物、水果、脸谱、花卉及太阳等,都可以被学生变幻成一把把美丽的扇子形象。
3、本课符合新课标精神,贴近学生实际水平,能够做到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生生参与,人人动手。
值得思考之处:除了纸类材料外,是否还可以探讨用其它材料来做。
来信了
教材分析:
书信是人们以书写于纸张(或其他载体)的文字、图像为内容的一种交流形式。在中国古代,也简称为“书”。书信的使用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因为它使得“说”和“听”可以不在同时、同地进行。这也同时意味着,书信从发信人到收信人需要一个投递的过程,才能实现这一异时、异地的“听”“说”交流。在现代,绝大部分的信件是通过邮局投递、寄送的。而在邮局出现之前,信件大多是由私人传递和送达的,承担这项任务的人在中国古代被称为“信使”。信封是现代书信的必要组成部分之一,一般起着保护书信本身和说明投递地址和收信人的作用。在中国古代,人们使用过鲤鱼形状的木盒作“信封”,因而后来书信也被称为“鱼书”。
随着邮政行业的快速发展,通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信封上的邮票也不仅仅是邮资的凭证,而是具有了浓厚的文化意味,从而使集邮逐渐成为了一种高雅的艺术收藏方式。
《来信了》这一课,是一个内容比较丰富、学习活动形式多样的综合探索课,它旨在采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以信的书写和邮递游戏为载体,把学生的学习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制作书写信封、欣赏设计邮票、制作邮戳这三个相互关联的学习活动,了解与“书信”相关的美术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学目的:
1.愿意了解“书信”的书写及邮递等知识。
2.了解邮票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及票面结构,能够尝试设计邮票。3.通过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教学准备:课件、邮票、水彩工具、信封、水彩笔、邮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阶段
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非常有趣的故事——《小蜜蜂和蚂蚁》 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蜜蜂的信,你们喜欢小蜜蜂的信吗?谁能读读?
二、讲授阶段
一起再来看两封信,注意看信都需要写哪些内容,有什么格式。总结:你发现信都要有哪些内容和格式?
收信人的称呼、信的内容就是正文、你的名字、日期等 为什么要写信呢? 传递信息,传达情感 你最想给谁写一封信? 写给爸爸、妈妈、同学等,都给予肯定,其实有些是你不认识的,只要你喜欢也可以写,比如说我喜欢月亮姐姐,我就想写封信给月亮姐姐,还有除了地球上的朋友,大家还可以写给想象中的人,比如说写给太空人,动画片里的人物啊。那么你想给谁写封信啊?
三、创作阶段
现在请想好的同学拿出你的笔,写出心中最想写的,寄给心中最想寄的人。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用多一点图案画面丰富多了,可下面还很空,怎么办? 你还想出什么好主意,使信更漂亮?
四、发展阶段
同学们,我们再写完信后,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对方收到信。你们可以回家在信封,写上地址,姓名把信寄出去。不会写的小朋友课后请教老师或让父母帮忙完成。补充:贴上邮票,放到邮筒里。邮递员会来传达我们的情谊。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师出示一封没贴邮票的信,问:为什么我这封信寄不出去呢?
2、请同学们讨论邮票它有什么作用?
3、教师小结:邮票的作用主要是用做纳付邮资的凭证,还可以传播艺术文化知识。
二、自主探究
1、揭示探究的问题:邮票的特点、邮票的异同、邮票的内容;
2、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邮票,相互欣赏、交流。教师参与,与学生一起讨论。
3、通过对邮票的欣赏,学生自己发现了邮票的特点,为自己设计作好了铺垫。
三、欣赏感知
1、教师出示课件,请学生欣赏各种邮票。你知道这些邮票体现了什么主题? 你最喜欢哪一枚邮票?
你知道邮票是如何设计的吗?
2、学生边欣赏边质疑。
学生讲述自己的观点。通过欣赏、自主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邮票的认识,也掌握了邮票的设计步骤。
四、创作表现
讨论身边值得关注的事(和平、环保、友爱、节日等主题),设计制作一枚精美的邮票。要求:构思独特,主题突出,图案简洁,色彩鲜艳,制作精美。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体验创作成功的乐趣。
五、评价交流
1、请学生将作业贴在展示区,举行邮票展览会。
2、教师出示奖品:最佳创意奖、最佳绘画奖、最美色彩奖。
3、教师小结,肯定学生的作品。指出不足。
小组自评、互评作品,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学会了发现别人的优点,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第三课时
一、检查工具
二、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在我们的大拇指上涂上少量颜色。(注意控制水分)在一张废纸上印出指印。
1、看一看能不能印得出来。
2、可多印几个看看会不会发生改变,同桌之间也可比较一下有什么异同。
3、想一想为什么回出现这种纹理呢?
这个就是指纹,指纹在人的一生当中基本上不会发生变化,不同的人他的指纹相同的概率也很小,大概只有万分之一。所以这在古代也是一个重要的法庭证据之一,用来辨别一个人的身份,但是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有更先进的方法来辨别。(DNA检测)它的准确度可达百亿分之一。
三、作品赏析
欣赏一些邮戳作品,通过对作品的对比展示,了解邮戳的基本结构
四、制作过程
1、画稿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题材设计一个画稿。注意选择突出凹凸特点的题材。
2、制版
用剪刀或刻刀把造型的各部分剪下
3、印刷
铺上纸后均匀的磨平。
中间可看看印刷的效果,如果不够再涂墨印刷,注意纸的位置不能移动。
4、整理
书写上相关的文字内容。
五、展示点评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虽然书信已经渐渐淡出现代人的生活,但是让学生了解信的相关知识是必不可少。这是进行各个学习活动的基础,这些知识可能包括:信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信的书写及邮递知识,邮票的相关知识等。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综合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向家长(3.3班有朱嘉诚的爸爸正好就是邮局的工作人员)请教、到邮局去实地调查、到网络、书籍上搜集有关知识等形式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在课堂上,师生可以一起通过测量、讨论、交流、设计等学习活动使知识逐渐条理化和深化。
画中的故事
教材分析:
欣赏评述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领域,通过这一领域的学习,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得以逐步的提高,进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的提高。本课所选用的作品是以故事为题材,情节性较强的绘画作品。如《哪咤闹海》、《神笔马良》都为学生熟悉和喜爱,容易激发起学生对欣赏活动的兴趣。另外,本课欣赏活动处于第二学段,要求学生不仅对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进行观察和感受,还要逐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初步的形式分析,发现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材所选用于欣赏的作品不论从艺术形式还是表现手法上,特色都较为突出,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这一学段,在评述上要求学生不只是口头语言表达,还需要用书面语言,用简短的文字或短句进行表达。本课的作品故事性情节性较强,有利于学生的评述。因此,教师要很好地把握欣赏活动,很好地借助这一类绘画作品,进行欣赏评述能力的训练。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尝试着读懂画中的故事,感受画中故事的丰富情节,感受作品的艺术特色,走进艺术家的精神世界。教学目标:
1、能够欣赏情节性较强的绘画作品,掌握一些浅显的欣赏方法。
2、能够用口头或书面文字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3、愿意欣赏绘画作品,参与欣赏活动。教学准备:收集图画中的故事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导欣赏
1、《奇袭》的作者是谁?哪个国家的人?
进一步提示学生:画面上画了些什么?老虎的动作神态是怎样的?有哪些植物?大树的枝丫是怎样的状态?画面的色彩是怎样的?等等。
引导学生细细地观察,才能够客观准确地评述,也为感受作品的艺术特色做好准备。
2、《哪吒闹海》这幅作品在人物造型上有什么特点?
飞舞的龙、云、水、火又是怎样表现的,你在传统的民间美术中见过类似的表现手法吗?作品在设色上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利用线条的组织和色彩来表达主题的?等等问题。
引导学生在广泛的交流中,使他们逐步认识到作者的表现手法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自主欣赏
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自主欣赏另外三幅作品。学生分组交流各自的看法。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似乎显得有点简单生硬了。
如果采用联想的办法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从画面里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如果再利用角色情境表演或者是同时期的作品对比等方法进行欣赏等方法可能会更加直观、更加符合儿童的特点吧?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三下第32课《夸父追日》教案
32*夸父追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夸父的执著、奉献精神。
3.会复述这个故事。
课前准备:
将学生的座位按学习小组排列成“马蹄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遥远的古代,有这么一个人,他为了让光明永远普照大地,于是他拿起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他能追上太阳吗?他给我们留下一个怎样神奇的故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夸父追日》。
二、自主读书,感知大意
1.自主试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
2.自主练读: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并想一想喜欢的原因。
3.默读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合作读书,感情朗读,复述课文
1.小组内轮读,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内评读喜欢的段落,交流读书感受。
3.小组内练习讲这个故事,可以自己讲,可以合作讲。
四、全班交流,评价补充
1.随机抽查每组一至两名同学朗读喜欢的段落,交流喜欢的原因,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2.各组推选代表或合作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五、课外拓展
1.绘制一幅夸父变成大山、手杖变成桃林的图画。
2.继续收集神话传说故事。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检阅
检阅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检阅、俱乐部、商定、鸦雀无声、截肢、队伍、沉默、局面、方便、羡慕、情不自禁、盛大、隆重、街道、人山人海、主席台、观众、纠正、淹没、议论”等词语。
2、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能够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内心斗争。领悟体验部分词句。
4、感受博莱克坚强神气,儿童团员的宽容友爱、真诚善良,以及观众博爱的胸怀。
教学准备:课件,通过查资料了解检阅的意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板书检阅,并请学生说说什么是检阅。
2、播放国庆60周年阅兵实况录像片段,感受阅兵式的庄严、隆重的场面。
3、说说观看阅兵式后的感受。
4、教师出示课文挂图,检阅是一件多么隆重的仪式啊!街道上人山人海,楼房上彩旗飘扬,主席台上站满了国家领导人和外国贵宾。同学们,今天你们看到的这幅图,是波兰首都华沙欢庆国庆节的隆重场面。许多的游行队伍在这一天接受国家领导人。外国贵宾和亿万群众的检阅。对每一位波兰人来说,这一刻都是激动、幸福的时刻。让我们把视线移到这一队正走过主席台的儿童队员身上,请你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特别的地方)?(一个队员住着拐杖走在队伍的的第一排,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A这些男孩走得十分整齐,昂首挺胸。
B第一排的一个男孩虽然拄着拐杖,但仍然与全队保持一致。
5、一个残疾人怎么会参加这么隆重的检阅?一个残疾人,怎么能和其他队员的动作保持一致?这队儿童队员的身上,发生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自读课文,把握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阅读课文,标记段落。
2、熟悉课文中的生字词。辨析组词练习,加强巩固。
3.指导书写。重点指导:“博”“羡”“慕”三个字,要注意字的结构,摆放匀称。“博”左小右大,“羡”“慕”上小下大。席:笔顺是“广席”。截:笔顺是“截”。
4.抄写词语。俱乐部 博士 鸦雀无声 截肢 队伍 沉默 局面 真棒 羡慕 主席台 观众 纠正
5、分男女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内容,全班交流汇报。
1、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
2、小组交流怎么分部分,然后总结每部分的大意。
3、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检阅前的情景(第2-9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描写检阅时的情景(10-16自然段)
4、观众们是怎么夸队员们的呢?请你回家思考这两句话的深层含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见过我国建国六十周年或是国庆节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贵宾检阅群众或军队游行队伍的场面吗?是什么样子呢?播放录相。出示课文教学挂图。同学们,今天我们看到的是波兰首都华沙欢庆国庆节的隆重场面,许多游行队伍在这一天接受国家领导人、外宾和亿万群众的检阅。对每一位波兰人来说这都是激动、幸福的时刻,让我们把目光移到这一队正经过主席台前的少年儿童。
2.请你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朋友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是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吗?指名说。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检阅》
二、围绕重点,读书讨论,感情朗读。
1.读第2—6自然段。指名读,评价读得怎么样,注意读出为难的语气。讨论:“这件事”指什么事,为什么说是一件很重要、很棘手、谁都不愿第一个开口说的事?这么为难,直接告诉他不就行了吗?(着重引导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理)
小结:多么善良的孩子们呀!那么怎么做才不会伤害这个残疾孩子博莱克呢?故事的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接下来我们来讨论孩子们棒在哪儿,好吗?
2.投影出示两句话:“这个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说。“这些小伙子真棒!”另一名观众说。指名读这两句话。
3.讨论:观众为什么这样说?
(1)自读课文找找理由后,参与小组的讨论。
(2)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全班的讨论。
说博莱克棒,是因为他是个残疾人,却走在队伍前面,走得那么好,又那么精神。他并不因为自已是个拄拐的少年而自卑,他是一个自信的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情的孩子,他的神情是那么专注,完完全全地融入了儿童队员的游行队伍,他的自尊、自强,使人们不由得发出了这个小伙子真棒的感受慨。指导读出博莱克的“棒”,体会博莱克当时的心情。(课文第12自然段)。
说这些小伙子棒,可能有以下理由:一是让一个残疾孩子参加检阅队伍,二是不是把他藏在中间,也不是把他放在队后,而是让他走在第一排。他们是那么地呵护着他,不伤害他的自尊心,不歧视残疾人。敢于充破世俗的偏见,大胆地让拄拐的儿童队员站在第一排,虽然他们曾犹豫,怕拄拐的博莱克影响儿童队员游行队伍的整体形象,但是最终他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不歧视任何人,让每个人都拥有应得的权利。因此孩子们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赞扬了自信的博莱克,也赞扬了儿童队员美好善良的心灵。指导读课文第7、8、9自然段,读出孩子们真心地为他人着想的做法,体会他们美好的心灵。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激情总结,引导写话。
1.总结。
读完了课文,我们每个人肯定都有这样的感受:这次国庆检阅,不仅检阅了孩子们整齐的队伍,更检阅了他们美好的心灵!相信每个人都永远忘不了这次难忘的检阅。你们一定有好多心里话要说,对吗?
2.任选一个内容,写写你想说的话。
(1)博莱克回到家里,他激动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请替他把日记写下来)。
(2)看着队伍中的博莱克,我想对他说:„„
3.交流小练笔,评价修改。
第五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教案 找骆驼
最新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教案《找骆驼》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件:骆驼在沙漠上走的片断。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二、新课:
1、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自由读)
3、按自然段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商人此时的心情怎样?你现在就是这个商人,你会怎么做?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4、具体学习课文。
(1)当商人问老人的时候,他们说了什么呢?同桌同学分角色读(1——7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读。
如果你是商人,听了老人的话,心里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随机指导老人的话,与商人越来越紧张、急切的语气)
(2)老人把骆驼的样子说得这样具体,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你这位商人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商人的话,读出生气、质问的语气。
(3)老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呢?请你自己读读第10自然段。
老人说的是真的吗?他没看到骆驼,为什么对情况知道得这样清楚呢?谁能为在座的商人解释解释。
(4)结果怎样,齐读第11自然段。
5、小结。
(1)学过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点拨。
2017.3.1 最新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失、这、左、右、应、该6个字。
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教学重点:掌握该字再田字格中的位置。
教学难点:左、右两个字“横、撇”写时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7课。板书课题
2、回忆课文写的是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复习词语(课件演示)
走失 这时候 左右 应该
(三)出示生字
失 这 左 右 应 该
(四)学习生字
1、仔细观察哪些字有一样的地方?(课件)
失、左、右是独体字。
这、应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结构特点是什么?
该是左右结构的字。
2、先学习3个独体字。
(1)失:你想怎样记住它?写时注意什么呢?(汇报)
老师想和同学们比比,看谁写得好,愿意吗?(师生同写)
组词
(2)出示左、右两个字
这两个字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学,看看你想怎么学。
学生汇报。
区别“左、右”两个字“横”写时的不同。
左字横短,右字横长。
指导书写:左:横在横中线往上一点的地方起笔,稍向上倾斜,要写得短些。撇起笔在竖中线上,要写得舒展些,工字写得偏右些。
右:横同样在横中线往上一点的地方起笔,要写得长一些,撇起笔在竖中线上,口字写得扁一些。
生练写。
2017.3.1 最新版
(3)接着学习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出示这,指读。
你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吗?
远——这 进——这 过——这(课件演示)
写时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还要注意什么?
指导书写:先写文,点起笔在竖中线上,横在竖中线稍微往左一点的地方起笔。注意“文”字的捺变成了长点,要穿过横中线和竖中线的交点。再写走之旁,点起笔比文字的起笔稍微低一些,横折折撇起笔在横中线上,捺要包住文字,写得长一些。
(4)下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应(指读)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想怎样学这个字。
汇报。
座——应
(课件演示)点点撇的位置,两个横的长度。
指导书写:丶起笔在竖中线上横不要写太长,丿要舒展些,第一个点起笔在横中线上,第二个点起笔在竖中线上,丿穿过横中线,横比上面的横稍长一些。
(5)出示“孩”,这个字认识吗?
看看它发生了什么变化。孩——该,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最后一个字,齐读。
写时注意什么?(课件演示)两个点的位置。
你想用什么方法写这个字?(分割法)
写在分割线。
指导书写:用分割法来写。在左右半格中间打分割线。丶起笔在竖中线往左一点的地方,横折提起笔在左分割线上,在同讠的点起笔位置对齐的地方起笔,横长一些,稍超过右分割线。撇折到竖中线上顿笔写折,第一个丿长些,第二个丿短些,丶收笔在右分割线上。
(6)组词。用“应该”造句。
(五)齐读6个生字,觉得哪个字不好写,再写1个。
(六)写字书1、2题。
(七)课外读物《蜜蜂引路》一文。
2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