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Diels-A反应教案
Diels-Alder反应
实验目的:
通过环戊二烯与对苯醌或马来酸酐的加成(D-A反应)验证环加成反应;熟练处理固体产物的操作。实验原理:
环戊二烯与对苯醌或马来酸酐的加成反应是D-A反应的典型实例,反应结果生成环状产物,反应式如下:
OH+OO对苯醌OIIIHHHOHHO
反应物比为1:1时,产物为I,mp为77-78 oC;反应物比为2:1时,产物为II,mp为164-165 oC。
OH+OOHOO+HHOOOO马来酸酐HH2O + NaOHHOOONaONa
环戊二烯与马来酸酐的加成反应产物是一个酸酐,水解后生成二元酸。用蒽代替环戊二烯的反应式:
OOOHH+OOOOKOKOKOH, H2OOHH
实验装置:
回流
主要试剂:
对苯醌、环戊二烯、马来酸酐、蒽、乙醇、乙酸乙酯、石油醚、高锰酸钾、溴/四氯化碳、二甲苯。实验步骤:
1、环戊二烯与对苯醌的加成
在100 mL烧杯中,加入1.8 g(0.017 mol)对苯醌和7 mL乙醇,使成悬浮液,将此烧杯置于冰浴中冷却至0-5 oC。将新蒸馏的环戊二烯1.2 g(1.5 mL, 0.018 mol)迅速加入到上述悬浮液中,略加摇匀后即置于冰浴中,15 min 后除去冰浴,在室温放置45 min。然后在冷却下抽滤,得淡黄色固体1.3 g(产率为44%)。
2、环戊二烯与马来酸酐加成
在125 mL三角烧瓶中加入6 g(0.061 mol)马来酸酐,用20 mL乙酸乙酯在水浴上加热使之溶解,再加入20 mL石油醚(沸程60-90 oC),稍冷后(不得析出结晶),往混合液中加入4.8 g(6 mL, 0.073 mol)新蒸馏的环戊二烯。振荡反应瓶,直到放热反应完成。加成物为以白色固体。mp 为164-165 oC,产量7.2 g(产率72%)。此加成产物还保留有双键,能使高锰酸钾溶液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酸酐转变成二元酸
在125 mL三角烧瓶中,加入4 g上述产物和25 mL蒸馏水。在小灯焰上加热至沸,随时振荡三角烧瓶,直至油状物全部溶解,放冷,摩擦器壁促使结晶。结晶完全析出后,抽滤,晾干,mp 为180-182 oC。
3、蒽和马来酸酐加成
在50 mL圆底烧瓶中加入2 g纯蒽、1g马来酸酐和25 mL无水二甲苯,连接回流冷凝管,加热回流25 min。将液面的边缘上析出的晶体振荡下去,再继续加热5 min,停止加热。当不回流时趁热经一预热过的布氏漏斗过滤,滤液放冷,抽滤分出固体产物,在真空干燥器内干燥,产物的mp 262-263 oC。注意事项
苯醌、环戊二烯和马来酸酐等使用前均需纯化。
第二篇:氧化反应教案(范文模版)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
这种反应可以理解成由两个半反应构成,即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此类反应都遵守电荷守恒。
因为氧化还原反应中会发生电子转移,也就是元素的化合价会发生变化,可以得知: ①复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②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和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③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④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但有单质参与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石墨变成金刚石,氧气变臭氧)。复分解反应则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归中反应,歧化反应可以看作是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二.①氧化反应:还原剂(反应物)→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②还原反应:氧化剂(反应物)→得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具体规律是:
①守衡律: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化合价升降总值守衡
②强弱律:反应中满足: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③价态律:元素处于最高价态,只具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态,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既具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注意:最高价是具有氧化性,并不意味着最高价时的氧化性最强,例如,HCLO的氧化性比 HCLO4大)。
④转化律:同种元素不同价态间发生归中反应时,元素的化合价“只接近而不交叉”,最多只能达到同种价态。
⑤优先律: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遇多种还原剂时,先和最强还原剂反应 ⑥当某元素为最高价时,它只能做氧化剂。当某元素为最低价次时,它只能做还原剂。⑦当某元素为中间价次时,它既能做氧化剂,又能做还原剂。⑧还原剂的还原性一定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氧化剂的氧化性一定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四.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化学方程式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2.标出反应中化合价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3.用双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关系,注明得失电子数目;4.使化合价升高和降低总数相等(求得失电子数目的最小公倍数);5.用观察法配平其他物质的计量数。
五.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实质上是物质得失电子难易程度的比较。
氧化性指得电子的性质或能力,还原性指失电子的能力或性质 六.常用判断方法:
I.利用化合价,比较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价态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规律是:元素的最高价态只具有氧化性,元素的最低价态只具有还原性,元素的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3+2+3+例1.对铁元素组成的物质而言:氧化性:Fe<Fe<Fe
还原性:Fe>Fe>Fe
II.根据元素的活动性顺序:
例2.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而言: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活泼性(金属性)————→减弱 其单质还原性:K>Ca>Na>Mg>Al>Zn> Fe >Sn> Pb>Hg>Ag>Pt>Au +2++2+3+2+3+4+2+2++2++其离子氧化性:K<Ca<Na<Mg<Al<Zn<Fe<Sn<Pb<Hg<Ag<Pt<Au 例3.对非金属而言,其非金属越活泼(非金属性越强),其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F Cl Br I S
活泼性(非金属性)————→减弱
----2-其单质氧化性:F2>Cl2>Br2>I2>S;其阴离子还原性:F<Cl<Br<I<S
III.根据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强弱比较
例4.酸性:HCLO4 > H2SO4 > H3PO4 > H2CO3,可判断氧化性:CL2> S> P> C IV.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V.根据氧化产物的价态高低来判断: 当含有变价元素的还原剂在相似的条件下作用于不同的氧化剂时,可根据氧化产物价态的高低来判断氧化剂氧化性强弱。
例5.2Fe+3 CL2==(点燃)2FeCl3 ; Fe+S==(加热)FeS 氧化性:CL2>S VI.根据反应条件判断:当不同氧化剂分别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如果氧化产物价态相同,可根据反应条件的难易来判断。反应越容易,该氧化剂氧化性就强。例6.16HCl(浓)+2KMnO4==2KCl+2MnCl2+8H2O+5Cl2(气)
4HCl(浓)+MnO2===(加热)MnCl2+2H2O+Cl2(气)
4HCl(浓)+O2==(加热,CuCl2催化剂)2H2O+2Cl2(气)
氧化性:KMnO4>MnO2>O2
VII.根据物质的浓度大小判断 :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物质浓度越大,其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反之则越弱。
VIII.根据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判断: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的原电池的两极。负极金属是电子流出的极,正极金属是电子流入的极。其还原性:负极金属>正极金属
IX.对电解反应而言,同一电解质溶液中,电解时,在阳极越易放电(失电子)的阴离子,其还原性越强;阴极上越易放电(得到电子)的阳离子,其氧化性越强。
如在一般浓度的电解质混合溶液中
2------2--①在阳极的各离子放电顺序一般有:S>I>Br>Cl>OH>F。则其还原性比较:S>I---->Br>Cl>OH>F
+2++2+2+++②在阴极的各离子放电顺序:Au>Pt>Ag>Hg>Cu>H>„。则其氧化性比较: Au>2++2+2++Pt>Ag>Hg>Cu>H>„
练习题
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以下方程式:
16HCl(浓)+2KMnO4==2KCl+2MnCl2+8H2O+5Cl2(气)3Cu+8HNO3(浓)==3Cu(NO3)2+2NO(气)+4H2O KCLO3+6HCL==KCL+3CL2(气)+3H2O C+ 4HNO3(浓)==CO2(气)+4NO2(气)+2H2O 4Zn+10 HNO3==4 Zn(NO3)+N2O(气)+5H2O 3S+6KOH==2K2S+K2SO3+3 H2O 2Cu(IO3)2+24KI+12H2SO4==2CuI(沉淀)+13I2+12K2SO4+ 12H2O 2--+2+5C2O4+MnO4+8H==10CO2(气)+Mn+4 H2O 8HCNO+6NO2==7N2+8CO2+4 H2O xCuCO3·yCu(OH)2·z H2O+(x+y)H2===(加热)(x+y)Cu+xCO2(气)+(x+2y+z)H2O
万能配平法
英文字母表示数,质电守恒方程组。某项为一解方程,若有分数去分母。
说明:这首诗介绍的是万能配平法的步骤。该方法的优点是:该法名副其实--万能!用它可以配平任何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如果你把这种方法熟练掌握了,那么你就可以自豪地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我不会配平。”;该法的弱点是:对于反应物和生成物比较多的化学方程式,用该法则配平速度受到影响。但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其速度的快慢决定于你解多元一次方程组的能力,如果解方程组的技巧掌握的较好,那么用万能配平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速度也就很理想了。解释:
1、英文字母表示数:“数”指需要配平的分子系数。这句的意思是说万能配平法的第一步是用英文字母表示各分子式前的系数。举例:请用万能配平法配平下列反应式: Cu+HNO3(浓)--Cu(NO3)2+NO2↑+H2O 根据诗意的要求用英文字母表示各分子前的系数,于是得到如下反应方程式: A?Cu+B?HNO3(浓)--C?Cu(NO3)2+D?NO2↑+E?H2O......①
2、质电守恒方程组:该法的第二步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列多元一次方程组(若不是离子方程式,则仅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即可)。w.w.w.k.s.5.u.c.o.m 根据诗意的要求列出下列方程组: A = C B = 2E B = 2C + D 3B = 6C + 2D + E
3、某项为一解方程:意思是说该法的第三步是令方程组中某个未知数为“1”,然后解方程组。根据诗意的要求,我们令B = 1,代入方程组得下列方程组: A = C 1 = 2E 1 = 2C + D 3 = 6C + 2D + E 解之得:A=1/4,C=1/4,D=1/2,E=1/2 将A、B、C、D、E的数值代入反应方程式①得:
1/4Cu+HNO3(浓)--1/4Cu(NO3)2+1/2NO2↑+1/2H2O......②
说明:在实际配平过程中,到底该令那一项为“1”,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解方程组简便为准。一般是令分子式比较复杂的一项的系数为“1”。
4、若有分数去分母:意思是说该法的第四步是将第三部解方程组得到的方程组的解代入化学反应方程式中,若有的系数是分数,则要在化学反应方程式两边同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各分母被去掉,使分数变为整数。根据诗意的要求将方程②两边同乘以4得: Cu+4HNO3(浓)= Cu(NO3)2+2NO2↑+2H2O 练习题】配平下列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1. P+CuSO4+H2O─Cu3P+H3PO4+H2SO4(提示:逆向配平)2. Fe3C+HNO3─Fe(NO3)3+CO2↑+NO2↑+H2O(提示:可令C为+4价,则Fe为+8/3价)
3. CH≡CH+KMnO4+H2SO4─HCOOH+MnSO4+K2SO4+□
2--+2+2+4. RxO4+MnO4+H─RO+Mn+H2O(答案)
1.11、15、24、5、6、15 2.1、22、3、1、13、11 3.5、6、9、10、6、3、4H2O 4.5、(4X-6)、(12X-8)、5X、(4X-6)、(6X-4)5 配平KO2 + CO2 -- K2CO3 + O2
【解析】如果我们采用看化合价变化的方法,KO2中O为- 1/2价,产物中有-2价和0价两种价态,变化值都是分数,容易弄错。有没有简单一点的方法呢?观察法可以吗?结果发现,观察法很容易配平:先定K2CO3前计量数为1,则KO2为2,CO2 为1,O2 应为3/2,出现分数,所有计量数都乘以2,就是答案了。结果如下: 4KO2 + 2CO2 == 2K2CO3 +3O2 6 配平As2S3 + HNO3 +H2O -- H3AsO4 + H2SO4 + NO 【解析】这个化学方程式中,有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所幸的是As2S3中两元素的化合价都是升高,分析也不难,可以将它们加起来,确定As2S3 和 HNO3的计量数之比,然后根据原子守恒配平。
有没有其他方法呢?观察法可以吗?我们发现,配平此方程式,关键是确定As2S3 和 HNO3的计量数之比,观察法显然难以实现。但可以设=x,然后再根据原子(As、S、N、O)守恒配平,得出下式:
As2S3 + x HNO3 +(20-2x)H2O --2H3AsO4 + 3H2SO4 + x NO 最后根据H守恒,列出方程x+2(20-2x)=2×3+3×2,解出x=28/3,出现分数,将所有计量数均乘以3,变成整数,得出最终答案如下: 3As2S3 +28HNO3 +4H2O == 6H3AsO4 + 9H2SO4 + 28NO↑
第三篇:中和反应教案
中和反应教案
一、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酸和碱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会了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以及如何表示溶液的酸碱度,但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反应?H+和OH-能同时存在于溶液中吗?这些问题既是学生头脑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又是很容易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既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为盐与复分解反应奠定了基础。同时还为高中学习中和滴定做准备,尤其重要的是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本节课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们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时为下一节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这种安排有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重新构建。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酸碱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和热量的变化。
2、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 ,了解中和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某些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通过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反应酸碱中和实验的探究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听到过酸碱中和这个词,但是并不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这为本课中和反应的应用做了铺垫。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知道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认识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并且知道了强酸、强碱具有腐蚀性,学会了在实验中正确操作,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经验,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五、教学方法
探究法、多媒体投影
六、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两种蜂蜇人,采取不同缓解疼痛的方法,引入酸碱反应的话题。
【提问】那么酸碱反应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板书】中和反应
【实验演示】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学生观察】无明显现象
【设疑】无现象说明什么问题,酸碱是否发生了反应,如何证明呢 【讲述】溶液的酸碱性我们可以用酸碱指示剂来指示,如果我们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先滴上几滴无色酚酞试液,再进行上述实验,又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学生观察】红色褪去
【讲述】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现在红色褪去说明氢氧化钠消失了,生成了其他物质。
【提问】同学们根据之前所学的酸和碱的知识,能否尝试写出方程式?
【板书】表达式:NaOH+HCl=NaCl+H2O 【讲述】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学生仿写以下化学方程式: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
氢氧化钙和硫酸反应
【总结并板书】中和反应定义: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过渡】我们已经知道酸和碱可以发生中和反应,那么酸和碱为什么就能发生反应呢?
【课件展示】演示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变化。
【总结】盐酸中的H+与NaOH溶液中的OH-结合生成了H2O分子。盐酸中的Cl-与NaOH溶液中的Na+在反应前后不变 【板书】实质:H++OH-= H2O 【过渡】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课件展示】有关中和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一系列图片 1.一块土壤酸性太强,不利于作物的生长,怎样降低土壤的酸性 2.做完实验后剩余的酸性或碱性非也能否直接倒入下水道中?应当怎么处理
3.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的主要成分是A1(0H)3,它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4.被蚊虫叮咬后,叮咬处很快肿成大包,这是因为蚊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用什么溶液涂抹可以减轻痒痛感 【板书】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改变土壤酸碱性
2、处理工厂废水
3、用于医药
4、用于日常生活 【课件展示】巩固练习题
七、板书设计
§7.2.3中和反应
一.中和反应
1.表达式:NaOH+HCl=NaCl+H2O 2.定义: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 的反应。
3.实质:H++OH-= H2O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改变土壤酸碱性
2、处理工厂废水
3、用于医药
4、用于日常生活
第四篇:酯化反应教案
篇一:酯化反应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
组 次:2010级20组
组 员:罗丽媛、陈方昪、李丹、徐爱贵、姚伟、周康丽
设计选题:酯化反应 2012 年 11月14日
《酯化反应》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简称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第75-76页,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也是重要的有机化学原理之一。本节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好素材;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酯化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该小节内容在必修阶段的要求是“知道乙醇、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用“实验探究:乙烯、乙醇、乙酸的主要性质。”教科书中对“酯化反应”的认识正是从探究实验入手,通过简单的实验现象探究反应产物的性质和组成,解释反应发生的原理进而说明乙酸的这个化学性质,帮助学生理解酯化反应的发生及其条件,帮助学生建立酯化反应的概念。因此,笔者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对反应发生机理的理解,以及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微观’
意识”,而难点也正是“酯化反应机理理解,以及‘微观’意识”。
酯化反应与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息息相关,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各处。那么它究竟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呢?酯化反应究竟藏匿在我们
生活的什么地方呢?这个是能引起每个学生的兴趣的问题。在初中化学中,简单地介绍了乙酸的用途,同时学生可以从生活经验中获得有关醋酸的感性知识外,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对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的确定、官能团和化学性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一定的探究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条件。但是,由于本节内容相对比较抽象,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发展,因而对本节内容的理解上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引导学生掌握该部分知识时,要采用合适的情景导入,并且充分运用实验手段和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切身感受和理解酯化反应的本质。
教学目标
①初步掌握乙酸乙酯的物理性质和分子结构。
②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运用能力。
通过情景引入,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方法探究酯化反应的反应机理,试验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的科学思维方法,使学生了解“同位素追踪”的科学研究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更好的科学作风和求实
进取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酯化反应发生的条件和机理
难点:乙酸乙酯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酯化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1.联系实际生活,实验指导,教练结合 2.实物展示,演示实验
3.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4.有奖竞答,回顾知识 教学用时 15分钟
1、学生准备:
a)预习课本,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的“乙酸的酯化反应”; b)复习烃和烃的衍生物中的醇和醛的有关知识。
2、教师准备:
a)教学用具、实验用品; b)制作多媒体课件;
c)准备《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导学案内容
篇二:酯化反应的教学设计
酯化反应教案
教学方法
我通过发挥主导作用,设计情景、问题诱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新知引入,创设情境(2)实验的讲解(3)提出问题及学生自主分析,回答
(4)机理的讲解(5)小结 教学器材
酒精灯、火柴、铁架台、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浓硫酸、无水乙醇、冰醋酸、饱和碳酸钠溶液。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篇三:乙酸的酯化反应教案
乙酸的酯化反应
一、教材分析
乙酸是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其中的一种,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在学生对乙酸初步认识基础上,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
酯化反应是高中有机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也是教材中涉及到示踪原子法这样一种实验方法来研究反应历程的典型例子,是学生了解先进的实验方法的一扇窗口。同时,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也有利于从多个方面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而且,乙酸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与我们的生产、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有机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对这一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对乙酸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乙醇的知识以及乙酸的结构和物理性质,初步掌握了学习有机物物质及其性质的方法。在以上两点的教学基础上,学生通过预习听讲基本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并通过课后习题练习进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而且,在乙醇的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接触过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科学关系,在此节课上学生可继续加以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乙酸的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2)从结构的角度初步认识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
(3)了解酯化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结合相关知识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乙酸的酯化反应实验,提高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准确描述、分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实验和模型,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通过学习乙酸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联系生活的意识,赞赏化学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四、教学内容
本节课学习的是乙酸的酯化反应
1、通过漫画“喝醋解酒”提出疑问,引入探究实验
2、通过演示实验的过程与结果,讲解本节课内容,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并解答疑问
3、分析反应方程式,探究酯化反应反应机理
4、讲述同位素示踪法,了解酯化反应的反应机理
5、讲述酯在生活中的应用
6、通过对实验注意事项的提问,解释具体原因
7、本节课的小结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乙酸的酯化反应
2、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实质
六、教学方法策略
本节课总体上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深入学习知识点,最后再回到生活的实际应用中。具体使用了一下教学策略:
(1)情境创设法:呈现“喝醋解酒”的漫画,联系生活,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
生学习记忆本节课的内容。
(2)问题引入法:通过“为什么喝醋能够解酒”的问题引入到探究实验。通过比较贴近
生活的问题引入到比较枯燥的重难点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知识的可接受程度。
(3)实验演示法:
①通过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这个知识点的好奇心
②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
(4)理论应用到实践: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既要
扎实的掌握学习的知识,更要把学习的知识学会应用的到生活中的,这样的学习才是成功的。本次课用生活中的“喝醋解酒”作为背景,从喝醋解酒的原因引入到乙酸的酯化反应的学习,最后又把知识点应用到生活的炒菜及制取香料等;还应用于解释生活常识“酒越陈越香”。
(5)新旧知识的联系:本次课是在之前学习了乙醇的知识及乙酸的结构物理性质及乙酸 酸性的基础上,所以在课堂上会有许多地方应用到旧的知识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 新旧知识的认识和记忆。例如乙食醋和酒的主要成分的讲解。
七、教学媒体 ppt
八、教学过程
篇四:乙酸的酯化反应教案(1)乙酸的酯化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乙酸是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其中的一种,是典型的烃
的衍生物。在学生对乙酸初步认识基础上,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
酯化反应是高中有机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通过对乙酸的酯化反应这一实验的完成,系统的呈现出有机物制备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使学生不断对固有的思维及实验装置产生质疑,在质疑中进行探究,对化学实验的思路及装置持续进行改进,从而优化出一套理念先进的实验体系。同时,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对乙酸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乙醇的知识以及乙酸的结构和物理性质及乙酸的酸性,初步掌握了学习有机物及其性质的方法。在以上两点的教学基础上,学生通过预习听讲基本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并通过课后习题练习进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而且,在乙醇的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接触过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科学关系,在此节课上学生可继续加以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乙酸的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2)从结构的角度初步认识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
(3)了解酯化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结合相关知识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操作乙酸的酯化反应实验,提高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准确描述、分析的能 力。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的分组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通过学习乙酸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联系生活的意识,赞赏化学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四、教学内容
(1)通过分组实验的过程与结果,讲解本节课内容,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并解答疑问
分析反应方程式,探究酯化反应反应机理。(2)以科学性为原则,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3)本节课的小结。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乙酸的酯化反应。(2)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实质。
六、教学方法策略
本节课总体上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深入学习知识点,最后再回到生活的实际应用中。具体使用了一下教学策略: 情境创设法:引导学生去闻摆在面前水果的香味。
(1)问题引入法:通过“水果的香味”的问题引入到本节的学习内容。通过比较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入到比较枯燥的重难点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知识的可接受程度。
分组实验法:①通过分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这个知识点的好奇心,同时亲自动手,使学生感悟实验中必须遵守的原则与细节。②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
(2)理论应用到实践: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既要扎实的掌握学习的知识,更要把学习的知识学会应用的到生活中的,这样的学习才是成功的。
(3)新旧知识的联系:本次课是在之前学习了乙醇的知识及乙酸的结构物理性质及乙酸酸性的基础上,所以在课堂上会有许多地方应用到旧的知识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认识和记忆。
教学媒体:ppt及flash动画
七、教学过程 篇五:酯化反应 教案 说课稿
酯化反应 教案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王相英,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化学,我抽到的试讲题目是《酯化反应》。下面是我的试讲内容。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必修加选修)课本第二册第六章第六节(乙酸 羧酸)的内容,包括乙酸的结构特点和性质。乙酸是紧接乙醇、乙醛之后,作为羧酸的代表物,单列一节讲授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己学习了乙醇、乙醛含氧衍生物,初步掌握了以官能团的特征学习物质性质的方法掌握好乙酸的结构和性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醇——醛——羧酸——酯等各类烃的衍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衍生关系。
根据课程的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乙酸的分子结构,掌握乙酸的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原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究问题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难点:酯化反应的原理。
三、教学程序
问:1,我国是一个酒的国度,五粮液享誉海内外,国酒茅台香飘万里。“酒是越陈越香”。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2,厨师烧鱼时常加醋并加点酒,为何这样鱼的味道就变得无腥、香醇、特别鲜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便会知道其中的奥妙。
(一).分子结构
乙酸,又名醋酸,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及官能团。
分子式:c2h4o2 结构简式:ch3cooh 官能团:—cooh(羧基)
(二).物理性质
乙酸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沸点是117.9℃,熔点是16.6℃,易溶于水和乙醇。当温度低于16.6℃时,乙酸就凝结成像冰一样的固体,所以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
(三).化学性质(由结构推断键方式)
一、酸性
实验一
现象(1)溶液变红色
(3)试管里有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无色无味。
结论 乙酸有酸性,且酸性比碳酸酸性强。1.弱酸,比碳酸的酸性强。
实验二
【学生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 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 ml浓硫酸和2 ml乙酸,按教材图6-18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并闻产物的气味。
强调:①试剂的添加顺序;
②导管末端不要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
③加热开始要缓慢。
【师】问题①:1.装药品的顺序如何?
为什么要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 【生】此操作相当于浓硫酸的稀释,乙醇和浓硫酸相混会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并且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浓硫酸小,如果把乙醇加入浓硫酸中,热量会使得容器中的液体沸腾飞溅,可能烫伤操作者。
【师】问题②:导管末端为什么不能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
【生】防止加热不均匀,使溶液倒吸。
【师】问题③:为什么刚开始加热时要缓慢?
【生】防止反应物还未来得及反应即被加热蒸馏出来,造成反应物的损失。
现象 结论 不溶于水、有香味的油状液体。
这种有香味的油状液体就是乙酸乙酯。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酯化反应:酸和醇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思考(1).(2).长导管的作用 导气 冷凝。
(4).为什么用饱和na2co3溶液吸收乙酸乙酯?饱和na2co3溶液有什么作用?
①降低乙酸乙酯在饱和na2co3溶液中溶解度,使其容易分层析出;②除去乙酸,溶解乙醇。
(5).酯化反应中生成物水分子里的氧原子是由醇提供,还是由羧酸提供?浓h2so4 ch3cooh+h18oc2h5 ch3co18oc2h5+h2o,△
结论:羧酸分子里的羟基与醇分子中羟基上的氢原子结合成水。
第五篇:氧化还原反应教案(范文)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学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2、认识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反应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3、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被氧化、被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
4、学会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过程与方法
1、辩证法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化合价的升降。
2、联系归纳总结法,得出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3、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与研究,感知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对立统一的观点。
2、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二、重点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转移
三、教学方法:复习旧知—实验探究—探索新知—归纳总结—练习反馈
四、教学思路
1.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回顾初中知识
3.通过分析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具有的特征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表征。4.得出氧化还原反应判断依据 5.多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6.归纳得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其关系
7.分析化合价升降的原因,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转移(得失/偏移)8.讲相关概念,电子转移表示方法:单双线条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 复习回顾、引入课题、深化课题、实验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讨论、问题解决应用、拓展知识、总结。
(二)教师活动
问题一:初中学习过哪些基本化学反应类型?请各举一例。板书:
一、化学反应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问题二:从得失氧的角度还学习过什么反应类型?请判断 是哪类反应,有何特点?
板书:
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引导:(1)对于此反应,谁得到氧,谁失去氧?得到的氧原子与失去的氧原子有什么关系?
(2)反应后哪种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哪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升高与降低的化合价有什么关系?
(3)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板书:
二、氧化还原反应 过渡:是否只有得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探究一下。氯水和饱和NaI溶液、饱和NaBr溶液之间能否发生反应?是何种反应类型? 问题三:在氯水和溴化钠溶液的反应中,哪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小结:通过同学的回答,从分析可知:此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此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进而将初中阶段学习的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得以拓展,延伸。
板书: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变化。
设问: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即化合价的改变与什么有关呢?初中学过在反应中粒子间发生重新组合,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必然与原子结构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什么?
讲解:在2NaBr+Cl2 == 2NaCl+Br2的反应中,溴离子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成为 溴原子,化合价由-1价升高到0价,被氧化; 原子得到溴离子给出的1个电子成为 而带负电,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
板书:
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过渡:为了帮助同学们准确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下面就用双线桥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分析:
失4e-,化合价升高,被氧化02CuO+C+2高温0+42Cu+CO2
结论: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同时发生,称为氧化还原反应。本质定义:凡是有电子转移(得失、偏移)的反应。板书
3、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得2x2e-,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2)单线桥法(补充)
讲解(1)双线桥法:此法不仅能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总数,还能表示出元素化合价升降和氧化、还原的关系。双线桥的箭头始于反应物有关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箭头指向发生化合价变化后生成物中对应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线上要标明“失去”或“得到”电子总数,化合价的升降以及该元素“被氧化”或“被还原”。
(2)单线桥法: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表示电子转移关系。在线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箭头指出转移的方向。
课堂练习:双线桥表示下列反应方程式
Mg+2HCl=MgCl2+H2↑
评述:将学生的练习讲评,纠正其中的错误。板书:
4、氧化剂和还原剂
问题四:
1、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什么是氧化剂?什么是还原剂?
2、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本身所发生的反应是什么?所含元素的化合价的情况如何?
3、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分别表现什么性质?起何作用?
讨论并小结:得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为氧化剂。失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物质)的物质为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了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了还原反应;还原剂失去了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了氧化反应。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的性质;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即失电子的性质。板书:(1)氧化剂:得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氧化性
(2)还原剂:失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还原性
讲: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具有氧化性,起氧化作用,本身被还原后的生成物叫还原产物。还原剂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起还原作用,本身被氧化,氧化后的生成物叫氧化产物。
板书:(3)氧化产物:氧化后的生成物
(4)还原产物:还原后的生成物。
板书:
5、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投影:
小结:(1)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2)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3)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与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肯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六、总结:我们对氧化还原反应经历了由得氧失氧到化合价升降,再到电子转移这样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要重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化学反应中发生了电子的得失或偏移,要学会从有无化合价升降的变化来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用单线桥或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七、课后作业:1.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CaCO3高温CaO+CO2↑ B.Na2O+H2O=2NaOH C.Na2CO3+2HCl=2NaCl+H2O+CO2↑ D.4HNO3(浓)△4NO2↑+O2↑+2H2O 2.下列基本反应类型中,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反应中化合价降低的物质是还原剂
B.有氧元素参加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C.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没有变化的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D.氧化剂在反应中被氧化,还原剂在反应中被还原
4.下列变化中,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A.NaCl→AgCl
B.H2O→O2 C.KClO3→KCl
D.MnO2→MnCl2 5.某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化合物)变为游离态(单质),则该元素()A.一定被氧化
B.一定被还原
C.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D.以上都不是
6.ClO2是一种消毒杀菌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的水处理剂。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ClO2:2KClO3+H2C2O4+H2SO4==2ClO2↑+K2SO4+2CO2↑+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KClO3在反应中得到电子
B.ClO2是氧化剂
C.H2C2O4在反应中被氧化
D.1mol KClO3参加反应有2mol电子转移
7.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双线桥标出电子转移,指明氧化剂还原剂。(选做)
⑴有水生成的化合反应 ⑵有水生成的分解反应 ⑶有水生成的置换反应 ⑷有水生成的复分解反应
八、板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
一、化学反应的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
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变化。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3.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a)双线桥法
b)单线桥法
4.氧化剂和还原剂
(1)氧化剂:得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氧化性(2)还原剂:失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还原性(3)氧化产物:氧化后的生成物
(4)还原产物:还原后的生成物。
5.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