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标准的历史教学设计特点与操作
基于标准的历史教学设计特点与操作
陈志刚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1)教学设计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运用系统方法以及学习理论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与技术,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不等于传统的备课。但从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来看,不少教师将教学设计等同于备课,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历史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两种不同形式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有两种形式,一是传统方式,一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样式。1.基于教科书的教学设计
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设计方式,一般遵循“课本——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设计顺序。教师依据教科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的重难点,然后根据课本内容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在这种设计中,教师首先关注的是课本,备课或 教学设计侧重于课本内容、教学活动等,而不是根据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要求来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往往围绕课本来拟定教学目标,致使教学重在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这种设计把教学本身当目的,而不是达到目标的手段。教学目标成了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工具,是教师个人主观随意设置的东西。国内目前发表的或者出版的有关历史教学设计的案例,大多是基于教科书的教学设计。案例中教师虽然能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处理教材”,但设计本身是以教科书为本,“教教科书”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这一设计样式对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帮助不大。
除了上述问题外,基于教科书的教学设计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艺术性太强。这一设计是以教师对课本的理解为中心,强调“吃透教材”,能够表现出教师的个人知识见解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至于为什么这样处理教学重点、难点,均是以教师自我的判断为依据。
很难有统一的评价规则。根据这一设计方式,一堂课的设计与评价,均是以课本内容的落实、教学重难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使用为核心。这样的设计与评价方法是一线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方法,它的实质是从教师教、从教科书内容掌握的立场进行的。站在这一角度,教师和评课者多以自我对教科书的理解来设计或评价一节课,自然评价方法是众说纷纭,难以有大家共同接受的评价规则。
难以有迁移性。我们常常发现,不少教师某一节课的教学效果颇佳,他们也想将其中的成功经验迁移到其他课堂教学中来,但令人气馁的是,这节课的“灵丹妙药”改放在其他课设计中往往会失去其有效性。主要原因是,教师某节课的成功是站在基于教科书内容的立场去设计的,对于该节课的内容,教师了解的历史背景知识越多、花费的备课时间越充分,教学设计效果就越好。一旦换成其他教学内容,教师对该部分的历史知识了解不透彻,设计时间有限,就会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的历史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均很难抽象出可以供其他教师借鉴的经验。2.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课程改革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改革,课标规定的目标与内容是课程改革的底线,是学生必须达成的学习结果。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基于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实施应和课标相关规定保持一致,以利于 学习目标的完成。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要以学生的“学”为设计的出发点,侧重于对学习任务、学习目标与学情等方面的分析,希望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媒体使用、反馈调控、学法指导等策略,实现知识、方法、态度、能力的培养。设计的核心是力图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学会学习奠定基础。而传统设计强调双基的落实,核心是显性知识的掌握;设计以教师为主体,侧重于教法和教学重难点分析。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从传统设计关注具体的课本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的教学目标、内容与策略研究。传统设计也强调备学生,但是这种学情分析侧重于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课本的内容,并非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
什么是一堂好课?不同的教师站在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认识。从应试角度来说,考试成绩才是硬道理,哪怕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画书死记硬背,只要考得好,这就是好课。从教教科书角度来看,课本知识点的落实与掌握是评价好课的标准。从活动教学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动起来、进行课堂参与是评价好课的标准。从教学手段分析,教师课件制作水平、多媒体使用熟练程度是评价好课的标准。所以,“好课”标准没有定论。但是在一定时期,在课程观、教学观一定的情况下,评价一堂好课还是有比较固定的标准的。评价一堂好课离不开具体的时代要求。上个世纪,历史教学强调知识的传递,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标准就是教师“讲”的水平。时值课程改革,我们进行的是基于标准的改革,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自然是课程标准。根据课标要求,历史课程的目标是促使学生的发展,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拥有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历史学科素养。这样看来,衡量一堂历史好课的主要依据就是:教师教学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与收获、是否利于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情感价值观的发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的特点——逆向设计
逆向设计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它“是一种先确定学习的预期结果,再明确预期结果达到的证据,最后设计教学活动以发现证据的教学设计模式”。该理论与模式是由美国著名的课程与教学论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提出的,他们在《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一书中指出,在教学设计中,应首先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学习的预期结果,然后依据具体的学习目标与结果,确定预期结果达到的证据,最后设计教学活动。
传统设计是根据课本内容进行的,目的是掌握课本内容,没有考虑以学生为主体,容易造成教学在学生能力发展培养上的低效。为了提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主张采用与传统设计方式相反的做法,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依据目标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从逻辑上讲,逆向设计从教学目标出发,其设计方式是顺向、合理的。之所以说它是“逆向”,是因为它与传统设计方式不同,确定教学目标与学习内容、评价方案与教学计划的顺序恰好相反。
逆向设计“强调以清晰的学习目标为起点,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指向促进目标的达成“。设计的基本程序是: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明确评价标准——依据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设计大体分为三步: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如何证明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围绕目标安排各种教学活动。“逆向教学设计先明确预期结果,再确定预期结果达到的证据,把评价设计提到教学活动设计的前面,使评价嵌入教学过程,成为诊断和驱动教学的工具。这样一来,教学成为发现证据的过程,评价不再只是教学结束后的终结性检测,两者形成教学——评价——教学’的螺旋式上升环,不断促进目标的达成”。
三、基于标准的历史教学设计操作的两个关键
教学设计必须思考四个问题:教学设计的对象是谁?(学生的特征)你想让学生学会什么?(目标)如何最有效地学习学科内容和技能?(教学策略)如何确定学习效果的达到程度?(评估过程)这些构成了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具体到一堂课,教学设计需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本堂课需要实现什么目标? 第二,怎样才能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第三,怎样判断教学是否已经达成了目标?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应针对上述三个问题去设计,即上文所说的: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如何证明学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围绕目标安排各种教学活动。其中,教学设计中的两个关键步骤是如何准确设计教学目标、如何判断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1.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
以往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多喜欢直接确定教学内容或者教学目标,至于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确定这些目标,教师很少深入思考。这会造成目标的空泛和内容的不合实际,导致教学目标只是教案的一个摆设,教学容易回归到课本内容的讲授上。课本只是用以达到预期目标的素材之一,仅对课本进行分析,容易造成教师只知道教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要教,以及教的程度。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从课程标准出发,通过分解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来确定教学目标,进而分析达成教学目标的证据,再根据发现证据的需要组织教学活动。设计的第一步是弄清教学目标,然后寻找实现目标的有效方法措施,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使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置于目标的控制下。这种设计能促进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落实,明确教学的指向性,使教师不但知道教学内容,还知道为什么要教,以及教学效果,从而保障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如何分解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笔者已在《多角度认识教学目标——基于标准的历史教学设计的要求》一文中进行了论述,此处不赘。
教学设计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方案设计,其中的核心是目标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学习结果,即学生的学习目标,描述了一堂课中可以观察到的学生表现行为或结果。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设计要围绕目标进行。
有效的历史教学在于提升学生的理解力,而理解无法通过教科书内容的传递教会学生,教学设计应当指向开发学生的智慧。因此,教学目标设计必须遵循“为掌握而学”“为发展而学”的要求。教学目标规定了明确的教学方向和层次标准,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依据,也规定了学生的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依据。教与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目标来进行,这才能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确定预期的教学目标,除了从课程标准出发外,还需要分析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分析学生的特点即分析其认知特点,分析学生已有的与本课相联系的知识与技能、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及生活经验等,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这需要教师仔细研究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风格、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学习行为,判断这些学习行为是否有助于本阶段的课程学习?如果存在不足,那么这些不足之处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不足?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进行修正?这种帮助是短时期的,还是长时期的?等等。然后教师根据分解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结合对学生的分析,确定学生学习结果,即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设计的关键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进行设计。这里最容易为一线教师误解的概念就是需求。什么是需求?一般教师理解为由需要而产生的要 求。但是什么是学生的需要?学生需要的东西很多,哪些是学生必需的呢?如果从一节课出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需求是什么呢?这种认识过于笼统,难以在教学中落实,因为学生喜欢的东西太多。在教学设计中,学生的需求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即是指学生的学习需求,就是学生目前的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
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指在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与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对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学习所需知识、技能等的分析与设计。这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了解教学活动开始前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这是学生掌握新的学习任务的起点水平;二是要了解教学活动结束后预期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必须达到的状态,这种最终学习状态的结果就是教学任务、学习目标。
例如,学习“秦的统一”内容,如果预期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了解秦统一的历史背景”,教师可以采取从终点目标着手,逐步逆向分析达到终点目标所需的从属知识和技能。
为了达成预期的“了解秦统一的历史背景”的教学目标,需要学生了解一定的战国后期秦国强大的历史史实,而秦国强大又与商鞅变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采用逆向分析的办法,可以确立如上图所示的简图,其中商鞅变法的影响与秦国强大之间的关系、秦国强大与秦统一背景之间的关系就构成学生达成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就是学生学习的需求。战国后期秦国强大的历史史实是课堂教学实现“了解秦统一的历史背景”教学目标的铺垫。这样一来,秦国强大的历史史实、秦统一的历史背景等就成了教学的内容,而解决学生达成预期目标之间的两层差距则成为教学设计方案的核心,需要教师考虑采用哪些有效的策略、方法与教学手段、媒体。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一旦拟定清楚,就意味着该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也确定下来。
当然,具体教学目标的达成可能不止要解决两层差距,也许有三层、四层。如果教师在分析差距时,发现教学无法解决这种差距,说明教学目标设计过高,需要重新设计。按照上述方式设计教学目标,必须考虑学生的需求,从而预设的教学方案就有了针对性,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可见,学习需要分析是一种差距分析,其结果是提供尽可能确切可靠和有代表性的差距资料和数据。只有当教师心中对教学前和教学后这两种状态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数时,才能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这需要教师不断反思:学生学习本节课所必需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如何?还需要补充哪些必需的知识?等等。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行为,才能明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怎样进入教学状态,选择何种方法指导学生学习。2.编制确保教学目标实现的测试评价方案
先看一例,某教师在《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教学中,设计的“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是:
(1)学生能够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以及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深刻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掌握迪亚士、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的概况,理解地理大发现、商业革命等历史名词的含义;学会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这里教师如何证明通过教学,学生一定能够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与影响,深刻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呢?一些优秀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顶多增加一些设计意图加以说明。例如:通过教师简洁而富含情感的讲述,让学生掌握迪亚士、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的概况,为学生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创造条件。这样的说明同样无法证明教学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如果教师不能确保目标在教学中一定实现,教学目标实际是没有价值的,它容易造成教学忽略目标的存在,导致教学的低效。
如何证明预期目标的实现?这离不开具体准确的评价。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完成后,应制定出确保目标达成的测试方案,即依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测验评价方案。评价设计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测验评价方案的设计不是随意的,它往往与教学目标的设计同步进行,遵循评价先行的原则。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应清楚学生在教学结束时知道什么、能做什么,知道如何判断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与技能。测验评价方案是为了获得“教到什么程度”的证据,当预期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应设想“用怎样的方法或工具检测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是通过观察、提问、交流?还是测试、练习?所有这些措施方案都叫做测验评价方案。教师制订方案时需要反思:这些方案能够证明学生掌握和理解了相关的内容吗?如果是观察、提问、交流,教师要观察什么?提出哪些问题?围绕什么内容进行交流?如果是测试、练习,具体的测试题目、练习题目是什么?它们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吗?能够切中预期的学习目标吗?距离预设的目标有多大差距?教师如何根据差距作出修正的教学决策?等等。
以上述“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为例,教师在设计中应思考:怎样判断学生理解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以及影响?是学生能够回答出有关问题(哪些问题)?还是教师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什么讨论题)?怎样判断学生能够深刻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达到什么程度才能算是深刻认识?在这个过程中要发展学生怎样的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如何证明学生发展了上述能力?如何证明学生能够掌握迪亚士、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的概况?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学生理解了地理大发现、商业革命等历史名词的含义?怎样的学习活动能够证明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传统设计虽然设置了“学生能够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以及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等目标,但是并没有考虑如何证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以为只要讲解了相关的历史背景与影响,学生就理解了。这没有科学依据,这样的设计与教学实施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学习收获为目标,当教师无法提供证明学生达成目标的凭据时,教学效果自然很难保证。传统设计忽略了对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分析,是一种低效的教学设计。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除了重视教学目标设计外,强调教学目标的落实,要求有判别教学目标达成的具体方案,设计出确保教学目标实现的测试方案。当教师确定了教学目标后,应根据这些目标即学习结果设计评价测试题,以随时检测学生的学习表现。测试方案要求教师从学习结果的检验设计与教学目标一致性出发,确保测试方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密切联系。这就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监督保障机制。如果将教学评价放在设计的最后环节,容易造成教师从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视角来设计方案,导致评价与目标的分离。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学目标的指导作用。测验评价方案不仅仅测试知识目标的落实,而且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技能,能够反映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帮助教师带着问题思考怎样通过评价来促进教学,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避免教学出现偏离目标的现象。这 种设计是一种带有目的的任务分析,即假定有一个任务要完成,为达到该预期的目标,需要如何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
基于标准的教学是评价与教学一体化的过程,教师通过教学目标的制定,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判断学生的学习价值。当教师根据拟定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表现,设定具体的评价方案后,这种评价方案实际就是教学目标。从学习角度来说,测验评价方案与教学目标宗旨是一致的。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设计开始时就考虑教学目标达成的评价方案,对学生的测试与教学目标的确定几乎同时进行,然后再规划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例如,对于英国《权利法案》的学习。根据布鲁姆目标分类学的理论,我们可以将目标与测试程度分为四种水平。
最低水平:识记层次。如,以下关于《权利法案》内容的陈述中,哪个选项是准确的?关于《权利法案》,具体内容有哪些?
理解层次水平。如,用自己的话解释“君主立宪制”概念;举例说明或解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
分析层次水平。如,给出一段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权利法案》为什么要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从《权利法案》具体内容可以推断出什么结论?
知识应用层次水平。如,应用《权利法案》具体内容,分析当今英国女王、英国议会在政治活动上的一些表现。本节课中获得的历史学习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 如果学生历史学习水平较低,可以在知识与能力目标设计上采用识记层次与理解层次;如果学生学习水平较高,可以在知识与能力目标设计上采用理解层次、分析层次;对于更高水平的学生,可以采用知识应用层次水平。
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应拟定目标达成的依据,即制定测试评价方案以确保目标的实现。例如如何判断学生理解《权利法案》的内涵呢?教师可以制定“用自己的话解释‘君主立宪制’概念“,“举例说明或解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等测试 评价题。如果学生在教学中能够回答出这些问题,我们就可以判断这些教学目标设计合理。当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与测试评价方案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设计就成为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测试评价方案的顺利实施而设计的操作方案。
我们再以上述“学生理解《权利法案》的内涵”教学目标为例予以说明。如果教师制定了“用自己的话解释‘君主立宪制’概念”,“举例说明或解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两道测试评价题,教师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教学活动方案的设计上,就应考虑: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君主立宪制概念?是教师先做解释,然后学生再用自己理解的话语概述出来;还是教师提供一定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归纳?(学生概述出或归纳回答出,就可以证明目标实现。)如何呈现《权利法案》内容,是教师 讲述,还是提供材料进行分析?如果是教师讲述,是直接叙述《权利法案》的内容条文,还是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进行讲解?《权利法案》的本质或根本特点是什么?教师何时提出“用自己的话解释‘君主立宪制’概念”这一问题?判断学生理解了“君主立宪制”概念的标准是什么?学生解释“君主立宪制”时需要回答出哪些关键词才算正确呢?何时测试“举例说明或解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评价题?是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还是采用测验的方式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呢?一两位学生回答出来是否能够证明全班大多数学生都理解了呢?如何证明全班大多数学 生都能举例说明或解释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显然,上述设计既是评价设计,也是教学活动设计与教学内容设计。
进行有效的教学评测,教师需要使用多种评测方法,例如观察法、测验法、表现测评法等。
观察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全面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注意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学习。测验法主要用来判断预期学习结果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该方法如果设计适当,可以考查学生的多种学习成果,包括记忆事实性知识、理解、应用、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等。表现测评要求学生实际去完成一个或一系列任务(例如写故事、作演讲、操作机器等),以此来展现他们的理解程度以及所获得的技能情况。在表现测评中,教师需要使用观察法仔细观察学生在学习中或回答问题与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种种表现(表情、动作、人数)。
例如,假如教师尝试在知识应用层次上测试学生对于英国《权利法案》的学习情况,根据“应用《权利法案》具体内容,分析当今英国女王、英国议会在政治活动上的一些表现”测试题,如果在课堂上当场完成该测试,教师应需要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观察有多少学生参与了该项活动、回答问题理想的程度如何、这些学生平时的历史学习成绩水平如何,以判断该测试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目标。
有效评测的开展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下。第一,测评方案的实施步骤与教学具体内容的实施同步进行,不能为了测评而测评。第二,需要有充足的学生表现样本,才能证明测评的有效性。一般而言,仅靠一两位学生的正确回答,来说明全班学生均已掌握了该部分的教学内容,这种判断是不科学的。如果教学时间不允许教师对多数学生进行测评,那么教师在选择被测评的样本时,应尽可能选择中下水平的学生进行测评。因为中下水平的学生能够准确回答出该问题,基本可以证明全班多数学生也能够回答出该问题。第三,应明确学生成功表现的标准,即教师需要设立标准,能够描述出学生成功 表现时能做到什么,这有助于教师在信息复杂环境中迅速依据标准判断学生表现是否成功或达到要求。
综上,教学目标的确定、测试评价方案的制定,意味着该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教学方案基本确定下来。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将自己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思考,以明确的教学方案确定下来。这样,测试评价方案才 能发挥出其应用的作用。
概而言之,教学目标指明了学生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获得的学习结果,根据目标制定的测试方案无疑有助于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地展开,利于教师时刻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无论是教师的授课,还是听课者的评课,出发点均应是教学目标方案。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笔者不赞成各种“借班上课”形式的公开课、观摩课,由于教师不了解授课对象,难以准确判断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方案的设计多不具有针对性,而是教师单方面臆想出来的方案。这样的公开课、观摩课大多是一种表演或者作秀,对学生的发展并无太大的意义。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时刻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考虑教学目标的落实。一旦教师的教学能够证明教学目标的实现,收获最大的当属学生。学生会在学习中真正领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感悟学习历史的意义,从而体现出学习主体的发展性。
【作者简介】陈志刚,男,安徽宿州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从 事历史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
第二篇:论当代历史教学设计与内容的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18-01
课堂教学设计是为了支持有效的学习而预先对教学所进行的规划与组织,是对学生学习业绩的解决方案或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它是一种改进教学的艺术,也可称为“教学策划”。下面,笔者依据新智育理论,谈点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艺术的体会。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1.1 教学目标具体化
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目标陈述。它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行为来陈述目标,且目标尽量清晰、可测量可操作。如“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这一节的教学目标可这样定位:(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陈述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的历史条件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2)学生能够辩证认识商品经济发展特别是商业资本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关系;(3)学生能根据教材中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一段材料说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1.2 学生起点能力明晰化
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的基础上。所谓起点能力,亦即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所称的起点行为,是指学生已有的与新学习有关的能力或倾向的准备水平。传统教学虽然强调备课时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但事实上备课大多注重的是教材,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在教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对“学生起点能力”作了下列分析:(1)知识准备:学生已初步掌握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导火线、领导阶级、任务、性质、历史作用等有关概念。(2)技能准备:学生已懂得或会运用下列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原因;早期资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人民大众是革命的主力军;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历史的进步,但也有其曲折性与复杂性。通过上述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十分清晰了,有利于学生呈现新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迁移、巩固新知识。
1.3 学习步骤合理化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根据教师的特点和可行性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步骤,教学效果难以事前预见;教学过程的修改也经常没有计划,只是根据教师的猜测、教学内容的深浅和学生程度断断续续地发生。而科学的教学设计则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选择适合学习任务和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和媒体。如美国教育家加涅就认为“教学是一系列精心为学习者设计和安排的外部条件,这些事件用于支持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并为此定义了教学序列的九个一般性步骤:引起注意――告诉学习者目标――刺激对必备学习的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明确行为――提供行为正确与否的反馈――对行为评估――强化保持与转化。因此,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步骤设计至少必须有以下四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的环节:第一,复习旧知识――找到新知识立足点;第二,出示新内容――告知学生学习目标;第三,呈现新知识――嫁接同化形成新网络;第四,巩固检测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迁移、转化。
1.4 学习结果的可测量化
华东师大邵瑞珍教授等学者提出的新智育目标论认为广义知识目标学习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即狭义知识),它是指个人具有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和主要回答“是什么”问题的知识。第二类是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无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活动形式间接推测出来的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即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它包括两种能力,其中用于处理处部事物即对外办事的能力称为智慧技能,用于调控自身认识过程即对内调控的能力则称为认知策略性知识。我们要想知道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学生是否已经获得了所教的知识,就需要对学习结果进行检测量化。关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2.1 学习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它同样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需要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感觉到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指导,才能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要搞好教学设计,教师要占领“制高点”,居高才能临下,纲举才能目张。这个“制高点”就是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就是科学的教育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摆在我们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永恒而常新的课题。
2.2 树立学生为本,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教学或以教材为本,或以教师为本,因而都偏离了教育的本来目标。素质教育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历史教师应该真正具有“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至上”的意识,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与起点水平。学生起点能力与教学目标、学习任务之间的差距就是矛盾,就是问题,就是教学的突破点与切入口。了解学生的需要与实际水平,不仅包括知识准备、技能准备,而且还包括情感准备,从而诱发学生的高度热情,缩短师生距离,带领学生去突破一个个路障,完成学习任务。
2.3 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反审认知能力
反审认知是指用于支配、调节人们自身的学习、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的知识,是个体对自己学习等状态的内部调节、自我调控。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认知策略,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学习,学会自我激励、自我定向、自我调控、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这既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激发主体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益;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自主的健康人格,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三篇: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几年,但什么是课改课,什么是传统课仍然在争论不休。我认为一节好的课改课要具备两个特点:既要反映学科特点,又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就历史课而言,新课改既要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又要反映新课程理念,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模式)。
一、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1、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本质特点。因为史料教学反映了历史学科的特点。(1)历史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存在形式的过去性。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它不能重演,也无法实验,无法还原,人们只能通过文字、实物、图片、电影等直观教具,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概括的东西具体化,用语言的记述将历史知识转化为生活的画面,让学生间接认识或感知历史。正是由于这样,历史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很大的创造空间。历史无法还原,而历史教学又要尽可能去还原历史,这就必须借助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史料。(2)中考历史的需要。(3)培养学生史证意识的需要。史证意识就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有多少论据说多少话,没有论据不说话,一切结论要来源于史料。
史料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史料要进行甄别。历史教学讲究的是求真,真实的史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虚假的史料,只能将学生引入歧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二是史料的选择。形式要多样,内容要剪短,文字要浅显,要根据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史料。三是史料的使用。要形成证据链,因为孤证不立,也就是要尽可能选择一组史料来说明一个问题。要先有史料,引到学生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形成认识,感悟历史,而不能先给出观点,然后拿史料去证明观点。四是虚拟试料。要符合当时、当地、当人的历史情境。
2、历史教学必须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知结构的多样性是历史学的又一特点。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认知途径灵活多变,不应从单一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事件,而应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认识和思考。社会中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特定原因作用的结果。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发生有着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关系。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题之一,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的能力的手段之一。求异思维是针对常规定向思维而言的反向思维,是一种富有创见性的思维方式,它能够突破思维定势,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形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学生根据不同情况、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中考命题的客观要求。
3、注重历史认识的升华。历史学具有前瞻性,学习历史绝不是仅仅增加点只是而已,而是要以史为鉴,服务现实,服务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合格的公民。所以,历史课堂教学要具有前瞻性,培养学生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总结历史,认识历史的规律,使之服务于现实和未来。这既是历史教学的本质要求,也是中考历史的要求。
4、注重时空观念的培养。历史是人类在特定时空环境中留下的“足迹”,因此学习历史要从时间、空间、人物三方面去整体把握。人类活动具有世界性,每个国家都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因此学习历史要扩大视野,把历史事件放到世界背景中去考察、定位,形成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立体的、整体的认识。
5、历史教学要有趣味性,揭示其复杂性。
6、加强问题教学。一要和情景教学相联系,从情境中引出问题,从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要注意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情出发,设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链,便于学生理解。
二、历史学科新课改理念
1、教学目标之比较。传统历史教学目标强调传授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其中知识传授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核心,思想教育是灵魂。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目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整体设计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规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知识、技能、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总体目标。
2、教学手段之比较。传统的历史教学手段以粉笔、黑板、图表、插图、照片、模型等直观教具为主,教学信息大都是静态的,且信息量少,信息渠道单一。教学手段缺乏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支撑。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手段,在对传统教学手段继承、创新、发展的基础上,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重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历史教学结构、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改善历史教学效果。
3、学习方式之比较。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过分强调被动接受式学习而忽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与探究,过分强调教师的“教”而轻视学生的“学”,过分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而忽略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过分突出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而放弃社会实践活动,过分注重学习的量与结果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质与过程。新课程提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体验性、问题性、合作性,并将这些视为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4、课程资源之比较。传统的历史教学将教科书及少量的历史挂图等直观材料理解为课程资源的全部。新课改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它分属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四个层面,包括教参、课外读物、直观教具、视听材料、多媒体资料库、互联网、图书馆、历史博物馆、历史展览馆、历史遗址与遗物、当事人和亲历者的回忆等,新课改课程资源较之传统教学课程资源丰富了不少。
5、学科能力之比较。对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定位于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历史。这一能力目标空泛,缺乏可操作的层次。新课程标准将历史学科能力分为一般学习能力和历史学科特殊能力。一般学习能力又分为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成果四项能力,这四项能力贯穿历史学习的始终。历史学科特殊能力又可根据递进关系,分为识记鉴别、领会诠释、分析综合、评价论证四项,并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挂钩。新课程的能力目标,较之传统目标更具科学性、逻辑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第四篇:教学设计的特点与基本要求是什么(推荐)
教学设计的特点与基本要求是什么?
教学设计是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各种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规划、安排与决策。教学设计特点——学习与创造。
一、新课程理念下职业高中政治教学设计的特点
新的课程理念只有在教学上得以“物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新课程实施中,新理念指导下的职业高中政治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1.问题情境体现文化底蕴通
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体现政治在实践中的巨大作用;通过深层次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展示,体现政治学习对自然、历史文化及人类自身的关注和热爱;通过政治故事或政治史的讲述,培养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通过对科学研究,特别是政治研究工作中的伟大人物介绍,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个性;通过揭示政治知识结构内在的魅力,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政治的美、严谨对称、等.问题情境的展示,可以充分体现政治教师深厚的人文底蕴,对形成学生终身受益的认知结构、学生人格的塑造、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2教学设计体现现代教育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教育规律的基础规律和基本观点.在反映政治教学观念的案例中,执教者抓住其中能说明问题的“亮点”展开,并加以分析,进行教学设计.实际上,这个“亮点”完全可以反映出执教者的教育教学观念,并展现出他的教学设计水平.教师在激起认知动因、安排认知方法、组织认知内容和利用认知结果等方面采用的策略,应突出地展现出现代政治教学的一个或几个基本教学观念.
3.学习过程的设计体现自主精神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学生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精神的充分发挥,改变传统教学过程的“讲———学———练”模式,强化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学———讲———练”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事实上,学生的自主精神是通过课堂上的交流活动来体现的,可采用实验、尝试、猜测、讨论等方式进行.交流活动是通过“会话”来实现的,交流的对象除师生交流外,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交流的内容是广泛的,可以交流知识、交流方法、交流信息、交流体会等,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形成学生自我寻求发展的愿望,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
4.知识建构体现渐进过程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的认识程度的深入,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应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真正的理解只能通过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学习.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应依据实际情况安排好学生的认知过程,支持、帮助学生逐步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因此,这个过程的安排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通过反馈和调控的操作来安排好这一过程.
5.课件制作体现动态交互
一般的演示课件只能按事先设计好的数据、过程向学生作出展示,学生仍是被动接受课件的演示结果,更有甚者是,学生的思维始终跟着计算机的演示走,计算机课件反而成为学生思维活动的障碍.在新理念下,计算机课件制作除了要求使用新的技术,体现真实、美观、动感外,特别强调它的交互性,所用数据可以修改,使课堂成为实验室;学生可上机设计并操作,还留有课后进一步实验、探索、研究的余地.
二、职业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众所周知,与以往的课程相比,新的职业高中政治课程改革从改革理念、课程内容到课程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学实施是主渠道,而教学设计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前提和重要基础.为此,在职业高中政治教学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的政治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政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政治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政治素养,使学生对政治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新的课程理念对职业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这些要求集中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注意体现政治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关注具体政治内容的特点
一方面,在职业高中政治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编写中,应将政治的文化价值渗透在各部分内容之中,并采取多种形式,如与具体内容相结合或单独设置栏目作专题介绍;列出课外阅读的参考书目及相关资料来源,以便学生自己查阅、收集整理.
另一方面,要注意新理念、新内容在职业高中政治教学素材编写上的特殊处理.例如概念是职业高中政治课程中的新内容之一.在设计教学素材时,要注意突出理解的思想,提供实例,使学生经历模仿、探索、程序框图设计、等过程,从而体会算法思想的本质,而不应将概念内容单纯处理成程序语言的学习和程序设计.同时,教学素材的设计还要注意在能够与理解结合的课程内容中,融入用理解解决问题的练习,不断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此外,应把“政治探究”、“政治建模”和“政治文化”等新的学习活动恰当地穿插安排在有关的教学内容中,并注意提供相关的推荐课题、背景材料和示范案例,帮助学生设计自己的学习活动,完成课题作业或专题总结报告.
2.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
在教学设计时,既要关注学生在政治情感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政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
(1)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职业高中政治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由于政治高度抽象的特点,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政治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2)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和政治研究的不断深化,职业高中政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在发生变化,教学要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教学素材的选取应注意体现政治的本质,关注与实际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现实,注意适度的弹性。
教学设计中的素材选取,首先要有助于反映相应政治内容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对政治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学习政治的兴趣,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素材应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多样性和可接受性.
事实上,职业高中学生已经具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科学知识,这些内容是学生进行高中的政治学习的基本出发点`.在教学设计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现实世界中的常见现象或其他科学的实例,展现政治的概念,结论,体现政治的思想,方法,反映政治的应用,使学生感到政治就在身边,政治的应用无处不在.例如,我们身边发生的交通事故之后,如何来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当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的时候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此外,在教学素材的编写时,内容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弹性.例如,根据学生特点和兴趣,可以在职业高中政治教学的相关内容中安排一些引申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是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也可能是一些拓展的政治内容,或一些重要的政治思想方法.选择和安排这些内容,要注意思想性、反映政治的本质.
4.进行教学内容组织的设计,要关注相关政治内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政治政治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学生的政治学习是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教学素材编写时,应充分注意这些问题,不要因为职业高中政治课程内容划分成了若干模块,而忽视相关内容的联系.
为了培养学生对政治内容联系的认识,在教学设计中,须要将不同的政治教学内容相互沟通,以加深学生对政治的认识和本质的理解.新的职业高中政治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分不同的系列和层次展开的.对此,必须引起教学设计的足够关注.同时,处理这些内容时,还要注意明确相关内容在不同模块中的要求及其前后联系,注意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螺旋上升、逐步提高.例如,在选修课中则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案例,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常用的统计方法,加深对统计思想及统计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
5.教学内容的呈现应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 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创设恰当的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政治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政治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教学素材的呈现应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较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还可以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政治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
6.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整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政治课程内容、政治教学、政治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何使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政治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是教学设计值得关注的问题.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政治本质的理解.教学设计在处理某些内容时,提倡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帮助学生理解政治概念,探索政治结论,还应鼓励学生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处理繁杂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以取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发现政治的规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在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可以发挥巨大的潜力,而且可以渗透到政治的课程内容中来,教学素材应注意这些资源的整合.例如,可以把算法融入有关政治课程内容中;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研究政治的文化,体会政治的人文价值.此外,在教学设计中,也要注意恰当使用信息技术,以便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学习有关政治内容,探索、研究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政治问题.
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和原则是什么?
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是:
教学策略是教学活动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的灵魂,教学策略划分为三种基本的策略:替代性教学策略与生成性教学策略,指导性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①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②突出能力目标;③项目载体;④能力实训;⑤学生主体;
⑥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
第五篇:教学设计的特点与基本要求是什么
教学设计的特点与基本要求是什么?
教学设计是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各种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规划、安排与决策。教学设计特点——学习与创造。
一、新课程理念下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特点
新的课程理念只有在教学上得以“物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新课程实施中,新理念指导下的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1.问题情境体现文化底蕴通
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体现数学在实践中的巨大作用;通过深层次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展示,体现数学学习对自然、历史文化及人类自身的关注和热爱;通过数学故事或数学史的讲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对科学研究,特别是数学研究工作中的伟大人物介绍,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个性;通过揭示数学知识结构内在的魅力,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美、严谨对称、逻辑性等.问题情境的展示,可以充分体现数学教师深厚的人文底蕴,对形成学生终身受益的认知结构、学生人格的塑造、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2教学设计体现现代教育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教育规律的基础规律和基本观点.在反映数学教学观念的案例中,执教者抓住其中能说明问题的“亮点”展开,并加以分析,进行教学设计.实际上,这个“亮点”完全可以反映出执教者的教育教学观念,并展现出他的教学设计水平.教师在激起认知动因、安排认知方法、组织认知内容和利用认知结果等方面采用的策略,应突出地展现出现代数学教学的一个或几个基本教学观念.
3.学习过程的设计体现自主精神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学生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精神的充分发挥,改变传统教学过程的“讲———学———练”模式,强化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学———讲———练”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事实上,学生的自主精神是通过课堂上的交流活动来体现的,可采用实验、尝试、猜测、讨论等方式进行.交流活动是通过“会话”来实现的,交流的对象除师生交流外,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交流的内容是广泛的,可以交流知识、交流方法、交流信息、交流体会等,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形成学生自我寻求发展的愿望,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
4.知识建构体现渐进过程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的认识程度的深入,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应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真正的理解只能通过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学习.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应依据实际情况安排好学生的认知过程,支持、帮助学生逐步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因此,这个过程的安排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通过反馈和调控的操作来安排好这一过程.
5.课件制作体现动态交互
一般的演示课件只能按事先设计好的数据、过程向学生作出展示,学生仍是被动接受课件的演示结果,更有甚者是,学生的思维始终跟着计算机的演示走,计算机课件反而成为学生思维活动的障碍.在新理念下,计算机课件制作除了要求使用新的技术,体现真实、美观、动感外,特别强调它的交互性,所用数据可以修改,使课堂成为实验室;学生可上机设计并操作,还留有课后进一步实验、探索、研究的余地.
二、职业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众所周知,与以往的课程相比,新的职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从改革理念、课程内容到课程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学实施是主渠道,而教学设计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前提和重要基础.为此,在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数学素养,使学生对数学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新的课程理念对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这些要求集中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注意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关注具体数学内容的特点
一方面,在职业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编写中,应将数学的文化价值渗透在各部分内容之中,并采取多种形式,如与具体数学内容相结合或单独设置栏目作专题介绍;列出课外阅读的参考书目及相关资料来源,以便学生自己查阅、收集整理.
另一方面,要注意新理念、新内容在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素材编写上的特殊处理.例如,算法是职业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新内容之一.在设计教学素材时,要注意突出算法的思想,提供实例,使学生经历模仿、探索、程序框图设计、操作等过程,从而体会算法思想的本质,而不应将算法内容单纯处理成程序语言的学习和程序设计.同时,教学素材的设计还要注意在能够与算法结合的课程内容中,融入用算法解决问题的练习,不断加深学生对算法的认识.例如,可以在求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内容中融入算法的内容.
此外,应把“数学探究”、“数学建模”和“数学文化”等新的学习活动恰当地穿插安排在有关的教学内容中,并注意提供相关的推荐课题、背景材料和示范案例,帮助学生设计自己的学习活动,完成课题作业或专题总结报告.
2.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
在教学设计时,既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情感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
(1)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如函数、空间观念、运算、数形结合、向量、导数、统计、随机观念、算法等)要贯穿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2)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对学好数学非常重要.在职业高中数学课程中,要重视运算、作图、推理、处理数据以及科学计算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训练,但应注意避免过于繁杂和技巧性过程的训练.
(3)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和数学研究的不断深化,职业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在发生变化,教学要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统计、概率、导数、向量、算法等内容已经成为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对原有的一些基础知识也要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例如,立体几何的教学可从不同视角展开———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而且应注意用向量方法(代数方法)处理有关问题;不等式的教学要关注它的几何背景和应用;三角恒等变形的教学应加强与向量的联系,简化相应的运算和证明.又如,口头、书面的数学表达是学好数学的基本功,在教学中也应予以关注.同时,应删减烦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克服“双基异化”的倾向.
3.教学素材的选取应注意体现数学的本质,关注与实际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现实,注意适度的弹性。
教学设计中的素材选取,首先要有助于反映相应数学内容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素材应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多样性和可接受性.
事实上,职业高中学生已经具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科学知识,这些内容是学生进行高中的数学学习的基本出发点`.在教学设计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现实世界中的常见现象或其他科学的实例,展现数学的概念,结论,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反映数学的应用,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例如,通过行星运动的轨迹、凸凹镜等说明圆锥曲线的意义和应用;选择具有丰富生活背景的统计案例,可以展示统计思想和方法的广泛应用;通过速度的变化率、体积的膨胀率,以及效率、密度等大量丰富的现实背景引入导数的概念.
此外,在教学素材的编写时,内容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弹性.例如,根据学生特点和兴趣,可以在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相关内容中安排一些引申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是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也可能是一些拓展的数学内容,或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选择和安排这些内容,要注意思想性、反映数学的本质.
4.进行教学内容组织的设计,要关注相关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数学
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教学素材编写时,应充分注意这些问题,不要因为职业高中数学课程内容划分成了若干模块,而忽视相关内容的联系.
为了培养学生对数学内容联系的认识,在教学设计中,须要将不同的数学教学内容相互沟通,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本质的理解.例如,可以借助二次函数的图像,比较和研究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的解;比较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图像,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等.
新的职业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分不同的系列和层次展开的.对此,必须引起教学设计的足够关注.同时,处理这些内容时,还要注意明确相关内容在不同模块中的要求及其前后联系,注意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螺旋上升、逐步提高.例如,统计的内容,在必修系列课程中主要是通过尽可能多的实例,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体会随机抽样、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并学习一些处理数据的方法;在选修课中则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案例,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常用的统计方法,加深对统计思想及统计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
5.教学内容的呈现应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 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呈现教学内容应注意反映数学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的认识规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例如,在引入函数的一般概念时,应从学生已学过的具体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生活中常见的函数关系(如气温的变化、出租车的计价)等入手,抽象出一般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使学生逐步理解函数的概念;立体几何内容,可以用长方体内点、线、面的关系为载体,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创设恰当的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教学素材的呈现应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较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还可以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
6.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整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何使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是教学设计值得关注的问题.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教学设计在处理某些内容时,提倡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探索数学结论,还应鼓励学生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处理繁杂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以取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规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在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可以发挥巨大的潜力,而且可以渗透到数学的课程内容中来,教学素材应注意这些资源的整合.例如,可以把算法融入有关数学课程内容中;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研究数学的文化,体会数学的人文价值.此外,在教学设计中,也要注意恰当使用信息技术,以便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学习有关数学内容,探索、研究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和原则是什么?
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是:
教学策略是教学活动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的灵魂,教学策略划分为三种基本的策略:替代性教学策略与生成性教学策略,指导性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①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②突出能力目标;③项目载体;④能力实训;⑤学生主体;
⑥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