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现代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
发展性,生态性,生成性,差异性,开放性和反思性等是
一、发展性
教学由知识性功能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性功能转变。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如何实现知识学习与促进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双赢呢?第一,从知识的维度看,知识应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知识结构链,使学生具有发现、认知、形成结构的方法和能力。第二,从教师的维度看,教师应激活书本知识,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和诠释。教学如果没有创造性,也会影响学生的发展。第三,从学生的维度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建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学生应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第四,从教学活动的维度看,要遵照教学的基本规律,并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避免教学过程中的急功近利等现象发生。
二、生态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以及环境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诸因素相互之间犹如一条生态链,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的共同体,通过彼此间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从而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既非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亦非以人为中心或以物为中心而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充分互动与交往。教师的主导作用,媒体的辅助作用更多的表现在创设一种有趣有味的鲜活情境,引领学生主动地思考和探索,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的主体激活状态
三、生成性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设计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上课就是执行教案,师生教学最理想的状况就是完成教案中既定的任务,而不是,节外生枝,而基于生成性理念的当代课程与教学实践表明,课程不再仅仅是那种预先设定好的内容如教材,预定的文本等,教学也不再仅仅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对话,互动并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活动,教学设计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教学设计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设自由发挥和互动的机会例如,教师在设计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时,应运用教学机智,不断捕捉,判断,筛选,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激发蝴蝶效应,一个问题解决了,教师再引导,激发出新的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究,不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四,差异性
个体是发展着的独立的主体,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世界,不存在绝对的教学起点和终点,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者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差异是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真正地有所发展,有所成功的基本依据,是推动教学的动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习者个体的学习方式,学习倾向对教学目标,内容,手段等进行选择,组合和管理,要设计,异步运行的学习环节,既给,腿长,的学生放行,使他们能在班级方阵,中超前领跑,又给,腿短的学生提供相应的个别辅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五,开放性
新课程倡导教学时空应从,有限封闭,向无限开放,转变,一是开放的人文环境要营造出民主,和谐,富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放的时空环境,要向课堂内外开放,要考虑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直接经验,个体知识,社会现实的沟通,三是开放的知识系统,要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与教育教学的渗透融合,要注重吸纳现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最新成果,四是开放的教学形式,应从单一传授,灌输式的教学向自主,探究与合作全面融合的模式发展,五是开放的训练内容,要多安排具有多种条件,问题,算法及结果的作业以及项目设计 六,反思性
教学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教学设计,不仅是上课前的构思,而且是课上课后的修改,补充和完善,要使教学设计展现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融汇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情境和教学环节之中,完善于教学之后的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思考中,教学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第二篇: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一、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一)基本特征:所有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共同特征是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进行教学设计,其要旨在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
(二)代表模式:20世纪50、60年代崛起于世界各地的“新教学论”的教学设计模式,其中包括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以瓦根舍因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设计模式、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设计模式;70年代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奥苏贝尔的教学设计模式。1.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
①发现学习: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
这种学习的基本特征是,第一,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第二,注重知觉思维;第三,注重内部动机;第四,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
②布鲁纳认为,发现行为具有如下价值:第一,一切真知都是学习者自己发现的,发现行为因而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第二,发现行为有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发现行为有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自信心。第四,发现行为有助于记忆的保持。由此可以看出布鲁纳的假设的基本精神是:使学习内容或学习内容的某方面适合儿童的能力和智力发展特征。
③布鲁纳用“表征”或“表征系统”来表述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表征或形象表征是人们直觉和认识世界的一套形式或规则。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是刺激与反应结合的渐次复杂化的量的连续过程,而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过程。这三类表征系统分别是:行为表征、图像表征和符号表征。
2.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
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是以其学习论为基础的。就强调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讲,他和布鲁纳的主张有相同之处,但就促进认知结构发展的途径以及由此引出的教学观来讲,奥苏伯尔与布鲁纳又有所不同,二者恰恰形成对照、互补的关系。
①学习观: 根据学习的性质,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两类,即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机械学习的心理机制是联想,而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同化是指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要学习的新观念的互相作用。
根据学习的性质,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则在于,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的,而不是接受教材或教师所给予的现成结论。
②讲解式教学
奥苏伯尔所提倡的讲解式教学,旨在促成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以及认知结构的发展。奥苏伯尔提出了两条安排教学内容的原则,他指出:“不论在哪一个学科,要使教材的内容编排成序,有两个是适用的,这就是逐渐分化原则和综合贯通原则。
逐渐分化原则是指教学内容的安排要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原则,首先讲授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观念,然后根据细节对他们逐渐加以分化。
综合贯通原则是指教学内容的横向组织应该考虑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观念的异同。这一原则的作用在于可使学生辨明每一观念与其他观念的关联,消除相互之间的矛盾与混淆,从而使知识更加清晰和巩固。
③“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组织者:是指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相关的和包摄性最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由于这些“组织者”通常是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前介绍的,有利于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因此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在三个方面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第一,如果设计得当,它们可以使学生注意到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那些可引起固定作用的概念,并把新知识建立在这些概念上;第二,它们通过把有关方面的知识包括起来,并说明统括各种知识的基本原理,为接受新知识提供了一部“脚手架”;第三,这种稳定的和清晰的组织,使学习不必采用机械学习的方式。
3.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指导教学模式)
①什么是学习?加涅认为:“学习是指人的心理倾向和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要能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结为生长过程“。他的基本论点是,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们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即较为复杂、抽象的知识技能是以较为简单、具体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
②加涅认为,设计教学的最佳途径,是根据所期望的目标来安排教学,因此需要对教学目标,也就是对学习结果进行分类。加涅区分了五类学习结果:理智技能(即学生运用概念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认知策略(即学生用来指导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能力)、言语能力(即人类把一些积累起来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的主要方式)动作技能(即动手操作的能力)、态度(一种习得的内部状态,影响个人对某些事情采取行动的选择)。
③加涅认为,人的学习包括八个阶段:动机阶段(学习过程的准备阶段)、领会阶段(对刺激进行选择性注意的阶段)、获得阶段(即对刺激进行知觉编码后储存进短时记忆,随后再经过进一步编码加工转入长时间记忆的阶段)、保持阶段(信息在长时记忆中储存的阶段)、回忆阶段(对习得的知识信息进行提取的阶段)、概括阶段(即知识信息的迁移阶段)、作业阶段(即反应发生和行为改变的阶段)和反馈阶段(即对行为的强化阶段)。4.德国的范例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的倡导者是德国著名教育家、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因此,范例教学模式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选择范例。要正确选择范例,首先要明确范例的基本特征:第一,基本性,即基本要素、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结构、基本科学规律。第二,基础性,基础性原则要求范例的选择要从学生的实际状况的适切性而言的。第三,范例性,即所选择的具有基本性和基础性的范例要真正能成为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材料。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既是范例教学模式中范例的基本特征,也是选择范例的基本原则。
瓦根舍因指出,教学过程要做到“四个统一“,这也是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1)教学与训育统一的原则;(2)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的原则。(3)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的原则;(4)主体与个体统一的原则。
关于范例教学过程或范例方式的教学过程,波恩大学教授德博莱认为‘“范例方式的教学,不仅要为某学科在每个阶段的系统的知识总体提供预备性、要素性的知识,而且要掌握此种认识的方法和科学方法论,以及在这种方法论中表现出来的人类学意义”。在德博莱的影响下,施滕策尔确定了范例方式教学过程的一般程序:(1)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2)范例性地阐明“类型”和“类”的阶段;(3)范例性地掌握法则性、范畴性关系的阶段;(4)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关系的经验。
5.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
赞科夫的教学思想与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德国的范例教学理论一起,被并称为20世纪50、60年代的三大教学理论流派。
与传统教学论只注重智力或知识的发展相比,赞科夫的教学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上的转换,这就是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一般发展”。所谓一般发展,是指儿童身心的一般发展,是儿童个性整体的发展,或者说是儿童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
(一)赞科夫在其笃行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与传统教育争锋相对的新的教学论原则:(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在赞科夫的教学论体系中,上述五条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起作用的。
二、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一)基本特征:所有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共同特点是从行为的角度观照人的心理,试图找到人的行为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以有效控制行为。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基于行为控制而设计教学的,其基本宗旨也在于完善人的行为。
(二)代表模式: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机器教学)
三、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一)基本特征
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其理论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可以说,“基于完美人格,为了完美人格,在完美人格之中“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特征。
(二)代表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创立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典型代表。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就是针对传统教学的这些弊端,主张关心学生整体人格发展而提出的另一类相反的教学模式。
罗杰斯对人性的认识(人性观)包括三个方面:(1)人是情感和认知的整体统一。完整的人是情感一认知均衡发展的人。(2)自我是人格的核心。人格中最关键的因素是自我,一个人的思想、言语、行为,无一不受他的自我的操纵、因此,人格的形成过程就是自我的形成过程。(3)人的“直觉“、”创造性“等超验意识在人格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是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根本目标,亦是所有人本主义教育家为之心仪的教育目标。以“自我实现”为根本的宗旨的“非指导性教学”则倡导“有意义的经验学习”,倡导“自发学习”和“自由学习”。罗杰斯在《自由学习》一书中曾这样理解人的学习的本质:(1)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2)当学生正确的了解所学习的内容的用处时,学习才成为最好的学习;(3)某些学习可能需要学习者自我结构方面的改变,因此这种学习可能会被抵制:(4)必须改变学习者自我结构的学习,在威胁程度最低的情境中较容易发生;(5)当对学习者的自我概念威胁很小时,学生就会用一种辨别的方式来知觉经验,这种学习将是理想的;(6)大量的学习将是通过做中学的;(7)当学生尽责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学习的进程效果最佳;(8)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其中的自发学习,也就是智力和情感都共同参与的学习,是最持久和最深入的学习;(9)当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是头等重要,而别人评价居于次要地位时,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就容易发展;(10)在现代社会中,最有用的学习是了解学习过程,对经验始终持开放态度,并把它们结合进自己的变化过程中去。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旨在于,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它不仅是罗杰斯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设计模式、教学思想。它的基本特征可概括如下:(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要求教学尽可能直接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而不是借助理性的方法去干预或重组学生的情感;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4)强调本身就能促进学生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中的经验生长。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2.教材编写特点 本节课内容在单元中的地位,本节课教材编写的意图及特点等。3.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
4.我的思考 学习目标、活动设计、组织与实施是如何落实对教学内容分析的理解,特别是核心数学思想的落实。(说明:教学内容分析应该建立在教师良好的数学素养之上。可以在教学组内或学区中心集体研讨,或专家的指导下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应体现在学习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和方法)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5.我的思考:下面的学习目标、活动设计、组织与实施是如何落实对学生分析的理解。说明:学生分析应该通过学生调研,以作为科学依据,不能仅凭经验判断个性化的工作,不能由他人的结果简单代替自己的学生分析。
已有知识基础的调研可以通过设计几个指向明确的小问题实现,对这方面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是更为重要的,这种分析是教师设计和修正“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
学生经验、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等的调研可以通过访谈实现,可以是抽样,也可以是有针对性的,如对于学困生做特别的访谈,可能会发现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学习要素。调研中可以将学生测验、访谈、小组观察等结合起来。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
说明:以学生为主语。1.教学内容分析和学生分析是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和前提。因此,如果对教学内容分析的要求越透彻,对学生分析的要求越科学和规范,学习目标的设计就越不是一件简单而迅速的工作。
2.学习目标是为学生的“学”所设计,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服务的。学习目标是个性化的,又是尊重数学学科发展需要和学生未来学习需要的。3。学习目标的制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但具体形式不一定逐条对应。4.学习目标应该在下面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实在的落实。特别是教学活动中设计意图应该阐释,活动及其组织与实施是如何为达成目标服务的。
四、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就是为学习目标的实现所设计的活动。这是教案的主体部分,写作时应该图文并茂,必须将教学内容和课件中的图片、表格等书写在教案之中。教学活动设计包括: 1.活动内容
活动的内容应该包括师生的双边活动,是整个一节课的内容。练习与作业设计(包括尝试性习题、课内练习、课外作业、数学思考、游戏与操作等。)2.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说明:指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包括学生学习方式一独立学习,还是合作学习等;教师活动的开展一提问或提出任务,组织合作学习,组织交流,讲授等;教学资源的准备等,如学具、教具、课件等。3.活动的设计意图
说明:为教学活动和活动的组织实施进行辩护,辩护的出发点是分析它们是否促成了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不是简单地主观臆断是为目标服务,应该有一定的理由一数学的、教学的。更不应该写成一些没有针对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4.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
说明:主要指对教学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以便于自己检测教学设计上合理与否。下面为参考格式:活动内容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含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时间分配
五、教学效果评价
目的是检测学习目标是否实现,为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可以采取测验、访谈、课堂观察等多种方式评价教学效果。教学设计中应包括教学效果评价的方案。例如,对于知识技能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可以设计当堂课或课后能够做的1—2个小问题。
以下几点供教师思考:
(1)情境的作用是什么?应该为学习目标服务,不是仅仅追求“热闹”。
(2)如何组织教学活动,如小组活动的组织、信息技术的使用、练习的设计等,使得它们更为有效?(3)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设计了就要努力执行和实现。所有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都应该为促成“目标”的实现服务。
(4)教学是需要设计的,最后达到寓教于“无形”之中。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
1、写人(记事、小小说)类
2、科学说明文类
3、寓言故事类
4、童话(神话类)
5、诗歌类(含古诗、近现代诗歌)
6、文言文类
7、写景状物类
8、游记类
9、抒情散文类
10、叙事散文类
11、哲理散文类
12、低年级阅读教学
13、作文指导课
14、作文评改课
15、作文鉴赏总结课
16、口语交际课
17、写字指导课
18、作业、考试讲评课
19、汉语拼音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一
写人(记事、小小说)类课文基本教学模式
一、简单介绍人物(事件)背景,导入新课(初步了解人物,为体会人物特点作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人物事件(随之完成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理清课文主要脉络任务,为部分精读作好铺垫)
三、部分精读,引领体会人物特点。(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及心理品质,掌握读书方法)
四、自由读书,自主体会人物特点。(组织交流读书收获,加深对人物特点理解,练习运用读书方法)
五、总结课文、完善人物形象特点,揭示记叙方法。(在总结完善人物特点的基础上,引发学生领悟发现写人的方法与技巧,为读写结合作好铺垫)
六、质疑问难,深化理解。(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扎实读书的好习惯,加深理解人物特点)
七、诵读积累,激发共鸣。(对优美的人物描写片断进行感情诵读直至成诵,激发学生与课文人物内心共鸣,同时为模仿写人作好铺垫)
八、巩固练习,拓展应用。(完成写字任务及重点词句练习任务,人物或事情细节描写小练笔,培养写人技能,实现读写结合)
备注:八个环节一般可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前五个环节,第二课时完成后三个环节,拓展应用可安排课后练习,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节。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二
科学说明文课文基本教学模式
一、联系事物,激趣导课。(“事物”指文中要说明的事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知识要点。(概要了解文章是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完成认识生字、新词任务及读通课文任务)
三、部分精读,深入理解科学知识。(抓住重点部分引领学生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为掌握说明方法做好铺垫)
四、自由读书,自主体会科学知识。(组织交流读书收获,加深理解相关科学知识)
五、总结课文,揭示科学知识,提炼说明方法。(说明了哪些知识,用什么方法说明的)
六、质疑问难,深化理解科学知识。(激发探究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七、自由诵读,强化积累。(积累科学知识,强化理解说明方法)
八、巩固练习,拓展应用。(完成写字及重点词句练习,模仿练习掌握说明方法)
备注:八个环节一般可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前五个环节,第二课时完成后三个环节,拓展应用可安排课后练习,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节。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三
寓言故事类课文基本教学模式
一、依题激趣,导入新课(一般把题目的事物作为主要的激趣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梗概。(概括故事主要内容,随之完成认识生字新词及读通课文的任务)
三、精读课文,理解故事“本意”(弄懂文中人物角色智在何处或错在哪里)
四、总结反思,体会故事“寓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的引深意,感受做人做事的道理)
五、口述故事,创造表达。(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六、巩固练习,拓展应用。(完成字词句练习,“拓展应用”部分可进行故事扩写或续写)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四
童话类(神话类)课文基本教学模式(含文学童话、科学童话等)
一、简介作者及背景,激趣导课(“事物”指童话中涉及的主要事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理清故事脉络。(随之完成认识生字新词及读通课文任务)
三、部分精读,体会“主人公”特点,或感悟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部分体会思想感情,领悟故事中蕴含的科学知识)
四、自由读书,自主体会。(在交流中深化理解故事情感,或进一步体会蕴含的科学知识)
五、总结课文,揭示“意义”或“知识”,提炼写作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所反映的社会意义及做人道理,或总结故事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并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即“意义”或“知识”怎么写出来的)
六、质疑问难,深化理解(在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加深理解)
七、巩固练习(完成写字及词句练习)
八、诵读积累(感情特别浓烈的童话故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感情诵读或背诵部分章节,科学童话可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口述)备注:八个环节可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前五个环节,第二课时完成后三个环节,第八个环节也可根据情况安排在课后完成。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五
诗歌类课文基本教学模式(含古诗、近(现)代律诗)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背景(为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作好铺垫)
二、默读诗文——认识、理解生字、词。(扫清理解障碍)
三、尝试朗读——读出诗句韵律感。(教师适当点拨,达到合理停顿,为正确理解及感情朗读做好铺垫)
四、尝试理解——说说读懂了什么。(培养个性化理解的能力与习惯)
五、引领体会——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像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使学生享受古诗的意境美。在想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发展想像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并促进正确理解。口述诗句意思要注意诗句的完整性,不能把一个诗句分割成两个小分句来说,这样不利于诗句意思的及作者情感的理解。在不影响诗文意境的前提下,要珍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不应让学生死背诗句解释)
六、总结课文,领悟写法。(古诗中常用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对仗等艺术手法,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认识这些写法,并感受这些写法的好处,为日常写作运用打下基础)
七、自由赏读,背诵积累。(要鼓励学生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地读,也可加上动作表情进行表演性诵读,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古诗的乐趣,并达到熟读成诵。)
八、巩固练习,拓展应用(可通过默写强化记忆,并检查重点诗句及词语的理解。“拓展应用”可以让学生在想像的基础上将古诗改写成一篇小短文,也可推荐类似的古诗让学生背诵,以丰富学生的古诗积累)
备注:小学阶段“古诗课”每课一般安排两首古诗,第一课时一般完成两首古诗的理解学习,第二课时用来背诵、巩固练习及拓展延伸。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六
文言文基本教学模式
一、简介作者、背景,导入新课。(为理解文章意思做铺垫)
二、尝试朗读,标出疑难词句。(学生读不通的句子或读不准的字词往往就是学习的疑难点,以此为突破口在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三、指导朗读,恰当断句。(恰当断句是正确理解文言文的重要基础)
四、研读课文,理解意思。(理解诗句意思要注意几个联系:一要结合疑难词语;二要结合重点语句;三要联系上下文;四要联系朗读指导。合理的停顿与恰当的语气可以“催化”学生的自悟)
五、自主“翻译”,强化理解。(要求学生用现代白话文来表达文言文的意思。在不影响原文基本意思的前提下,要提倡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不要让学生死背译文。)
六、总结课文,学习领悟文言词基本用法。(注意常用文言词用法,同一文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等)
七、自由诵读,感受文言文风格。(可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
八、巩固练习,拓展应用。(重点文言句要达到人人能准确解释,可鼓励学生用现代白话文改写)备注:五年制小学阶段的文言文一般篇幅较短,理解诵读的任务可用一个课时完成,巩固练习与拓展应用的任务可安排在第二课时完成。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七
写景、状物类课文基本教学模式
一、联系景物,激趣导课
二、初读感知,理清“景点”,抓住景物主要特点(随之完成识字、读通任务,板书提示主要特点,同时理清课文脉络)
三、部分精读,深入体会景物特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景物特点)
四、自由读书,自主体会景物特点(为学生提供读书、交流的时间)
五、总结课文,揭示写景方法(为学习、运用写法打基础)
六、感情诵读,享受美文(要鼓励学生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地读,使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的美,并达到熟读成诵。)
七、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巩固识字,指导写字,在此基础上可安排仿写景物小练笔,指导学生练习运用课文中写景状物的基本方法)说明:上述环节一般安排2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前五个环节,第二课时完成后2个环节。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八
游记(参观访问记)类课文基本教学模式
一、借助题目,激趣导课
二、整体感知,理清游览(参观访问)路线。(随之板书景点路线,完成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任务)
三、部分精读,感受景物(人物)特点。(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景物美)
四、自由读书,自主体会景物(人物)特点。(运用前面的方法体会景物特点,在自由读书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加深理解)
五、总结课文,揭示景物(人物)特点,提炼写法。(为学习游记、参观访问记写法打基础)
六、感情诵读,强化积累。(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诵读以至成诵)
七、巩固练习(巩固识字,指导写字,及必要的词句练习)
八、拓展应用(可模仿文中写景方法写一个景物片断)
说明:上述环节可安排2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可完成前5个环节,后3个环节用1个课时完成,“拓展延伸”环节也可安排课后作业完成。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九
抒情散文(散文一)基本教学模式
一、简介作者、背景,激情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思想情感,理清作者情感脉络。(弄清作者是借助哪些人物事件或哪些景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
三、部分精读,深入体会思想情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四、自由诵读,自主体会思想感情。(在自由诵读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加深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个性化读书的习惯,并学会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总结课文,反思情感原因,揭示抒情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思想感情,领悟情感产生的原因,从而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指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六、赏读课文,选择背诵(在有感情地诵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丰富语文积累,同时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七、巩固练习(巩固识字,指导写字,进行必要的词句练习)
八、拓展延伸(可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练习运用学到的抒情方法,写一段表达思想感情的话)
说明:上述环节一般安排2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前五个环节,后2个环节用一课时完成。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十
叙事散文(散文二)基本教学模式
一、理解题目,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主要人物事件,理清课文脉络(概括了解课文中写了件什么事,弄清事件前后之间的联系,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过课文的任务)
三、部分精读,体会人物精神或事件道理。
四、自由读书,自主体会。(在自主交流、质疑问难中加深理解人物精神或事件道理)
五、总结课文,感悟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作者表达思想的方法)
六、赏读课文,背诵积累。(重点选择饱含激励、教育意义的片断熟读成诵,丰富语言积累)
七、巩固练习(巩固识字,指导写字,并安排适当的词句练习)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十一
哲理散文(散文三)基本教学模式
一、借题激疑,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概括事件(整体了解课文中主要讲了件什么事,为理解哲理做好铺垫,随之完成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的任务)
三、研读重点语句,深入体会哲理(抓住含义深刻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事情本身的道理)
四、自由读书,质疑交流。(在自主读书、讨论交流中加深理解哲理)
五、总结深化,延伸哲理(可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透过课文内容感悟人生哲理)
六、重点诵读,强化积累(选择喜欢的部分或能够集中反映哲理的部分重点朗读,强化语言积累,同时加深理解)
七、巩固练习(巩固识字,指导写字,进行必要的词句练习)
说明:一般用2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前五个环节,第2课时完成后2个环节。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十二
低年级阅读教学基本模式(这里的“低年级”主要指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阶段,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第一学期的阅读应以教师的指导为主)
一、激趣导课
(可针对课文内容借助小故事、谜语、画面、多媒体情景等导入新课,激发儿童的读书兴趣)
二、自读课文,标注生字。
(一年级轻声读为主,从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逐步过渡到默读,注意这里所说的“生字”主要是指学生暂时不会读的字,而不是生字表中的生字,切不可让学生到书中去找生字表中的字。这些读不准的字标出来后,要求学生对照拼音或请教老师、同学,把字音读准确,以此培养低年级儿童自主识字的能力)
三、检查读书,纠正字音。
(主要是采用指名朗读的方法,检查了解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体现低年级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基本规律,这一环节的朗读一般应指定中下游的学生,以便于发现错误读音及时纠正。要检查读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读通课文,达到“读通”的要求,对读不准的字音或读不通的句子。)
四、集中识字,强化读音(可先读带有生字的词语,然后直接认读生字,逐步减缓识字坡度。要根据字形特点,适当鼓励学生运用已有识字或生活经验创造性识字)
五、指导朗读,读中悟情。
(低年级阶段的阅读要淡化理解,强化读书,突出“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使学生享受语文的快乐,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对重点的词、句可结合朗读指导进行适当理解,目的在于更好地读出感情。)
六、总结课文,激发情趣。
(低年级阶段的总结应淡化写法,强化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促进学生与课文的共鸣。可通过“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学了课文你想说句什么?”“假如有一天你来到了这个地方会怎么做?”等,促使学生更好地走进课文情境,进而享受读书情趣,同时发展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七、自由朗读,熟读成诵。(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讲解,少提不必要的问题,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由朗读,享受课文,对语言很美的课文或片断要力求熟读成诵,最终强化学生的语言积累)
八、巩固练习
这一阶段主要有三大任务:
1、检查朗读(或背诵)
(这里主要是通过分角色朗读、接读、赛读、相互检查背诵等形式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使学生进一步享受读书的乐趣,并进一步强化语言积累。)
2、巩固识字,指导写字。(生字的书写不必逐个指导,每课有重点地指导2—4个字的书写,重在培养学生的写字技能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3、词句练习(如抄写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造句或仿写句子等,句子训练最好坚持从说到写,通过交流达到互相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说明:低年级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一般用2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前6个环节,第2课时完成诵读和巩固练习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十三
作文指导课基本模式
(作文指导课的基本任务是促使学生正确理解题目及训练要求,初步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选择满意的写作材料,并通过口头交流充实材料,为本次习作奠定在成功的基础)
一、理解题目,弄清体裁
(这里的题目有可能是直接命题,也可能是范围命题,还有可能是提供材料式命题,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弄清本次作文是写什么的,即写人的、还是记事的。)
二、出示要求,明确目标(这里说的“要求”是指本次习作的重点训练目标,要通过突出训练重点,达到“一练一得”)
三、学习范文,启迪方法
(小学阶段的作文应重视范文引路,通过学习优秀例文为学生的习作铺设适当的台阶,以减缓习作的难度。范文可以是整篇的,也可以是某个优秀片断。范文可以是典型的课文,也可以是一篇课外读物;可以是教师的下水文,也可以是事先安排优秀学生写的好文章。学习范文主要是在听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体会文章是怎样突出重点要求的,从而为写出符合要求的习作打下基础。)
四、选择材料,交流充实
(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学习范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择印象深刻的材料,通过相互交流,使材料更加合理,更加充实。交流材料可先指定在班级交流,再分小组交流。这种从说到写的办法,有利于促进学生表达水平的提高。这一步是课堂重点,要扎实进行,交流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相互促进,切实为学生的习作奠定基础)
五、起草写作(这一环节主要是课后任务,课堂上要灵活掌握。但要交待清楚完成初稿的时间,以便为下一堂的修改课做好准备。)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十四
作文评改课基本教学模式
(作文评改课的主要任务是相互交流、评改,使作文的语言更加准确,内容更加充实,重点训练要求更加突出,为习作获得最大程度的成功奠定基础。要着重围绕重点训练要求进行评改,但也适当关注词句等方面的常规要求。)
一、重温习作要求,明确评改目标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重点训练目标,以体现一改一得,提高评改实效)
二、集中评改,学习方法
(教师可在浏览批阅初稿的基础上选择一篇比较典型的习作作为集中评改的例文。用来集中修改的例文应避免“千疮百孔”,这突出评改重点,教师对初选的例文可进行适当地“加工”。有条件的话最好将例文打印下发,学生人手一份或同桌两人一份。若条件不具备的话,也应把需要重点评改的部分抄写到小黑板上,这样便于学生仔细阅读,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实现有效自主评改的重要基础,要分步进行)
1、阅读例文
2、围绕重点训练目标评改(引导学生对照训练重点先找准问题,然后进行评改。评改时应注意发挥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注意使用修改符号,培养学生良好修改习惯)
3、围绕其他方面进行评改。(快速评改字、词句等方面的问题)
三、反思评改过程,总结评改经验(为自主评改奠定基础)
四、个人自主评改。(提醒学生注意使用修改符号)
五、交流修改情况(引导学生把修改了什么地方、为什么要修改、怎么修改的,这样修改有什么好处交流清楚)
六、自由交换相互评改。
(提醒学生在评改别人作品的时候注意与随时与作者交换意见,不要盲目修改别人的作品)
说明:评改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发挥点拨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评改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十五
作文鉴赏总结课基本教学模式
(作文鉴赏总结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交流评赏优秀作品或片断,总结习作经验,享受成功愉悦,激发学生新的习作欲望。)
一、简单回顾上次习作的重点要求(帮助学生建议明确的鉴赏标准)
二、简要通报本次习作的基本情况(重点是对习作成功及进步明显的同学进行表扬,让学生感受写作成功的愉悦)
三、优秀作品鉴赏(重点环节)
1、集中鉴赏(可让小作者上台宣读自己的作品,可以鉴赏整篇文章,也可以鉴赏某个精彩的片断。鉴赏的基本方法就是让学生听了之后说文章哪里写得好,为什么你觉得这样写好?通过鉴赏让小作者更加充分地享受成功的快乐,同时也促使多数学生从中感悟一定的写作技巧。但这里的鉴赏应注意多听少评,从而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展示的机会,并享受到作文成功的愉悦)
2、自我鉴赏(学生毛遂自荐上台宣读自己感到得意的地方,激励学生的写作自信)
3、分组鉴赏(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换阅读别人的作文,相互交流最欣赏的地方。这一环节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发现别人作品的闪光点,不要搞成鸡蛋里头挑骨头,不要脱离鉴赏课的根本目的。但明显的不足也可以告诉相互纠正)
四、总结经验(引导学生认真反思习作过程,结合鉴赏的优秀作品,总结成功的原因,使那些无意创造转化为理性经验,进而形成写作的技能。要重视学生对教训的反思,促使失败教训转化为成功经验)
五、布置下次习作题目(给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去争取最大程度的成功)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十六
低年级看图说话及口语交际课基本教学模式
(根据新课标要求,各年级都有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口语交际课的中心任务就是借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发展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他们的观察、思维能力,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为学生参与社会交际及作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山东省教研室针对不同学制统一编写了各年级口语交际教材,依据口语交际教材的内容结构建立该课开型的基本流程)
一、讨论课题,体会形式(口语交际的活动形式大都蕴含在题目当中,题目中的“动态字眼”往往就是口语交际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学中应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仔细体会题目的意思,为有效参与到交际活动之中做好准备)
二、观察情境,激发交际欲望(口语交际教材的第一部分“情境再现”都是以画面的形式呈现的,教学中要借助生动的画面内容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使他们进入快乐的交际状态)
三阅读“智慧锦囊”,体会交际目标(口语交际教材的第二部分“智慧锦囊”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了本次交际活动的一个范例,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本次活动的基本要求。)
四、阅读“友情提示”,明确交际要求(“友情提示”部分说明了本次口语交际的具体要求)
五、分组交流,“畅所欲言”(这是口语交际课的主体部分,应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完成。要特别注意面向全体,通过小组交流的办法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交际锻炼的机会。可以先安排部分优秀学生发言引路,然后分组交际。要特别重视运用评价手段,随时调动学生参与交际的积极性,并促使学生的交际水平不断提升。)
六、阅读“相关链接”,开拓学生视野。(口语交际教材中的“相关链接”部分为学生提供了与交际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料,旨在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相关知识)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十七
写字指导课基本模式
(写字指导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指导与强化练习提高学生的写字技能,促使学生把字写正确,写规范,同时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一、观察字型结构(指上下、左右、上中下、左中右或、包围、半包围等,明确字型结构后可避免造成结构错误或因结构特点不突出而导致字型不美)
二、弄清笔画笔顺(笔画不正确容易造成错字,而笔顺不恰当就会影响字型结构的美观)
三、教师范写指导(边示范边讲解,学生在观察中体会书写要领,并感受汉字的结构美)
四、自主练习体会(在观察教师书写的基础上自己练习体会书写的基本要领,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巡视检查,了解书写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为强化纠正做准备。)
五、总结强化提升(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找准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指导学生进行强化练习,促进学生达到书写要求)
六、优秀作品赏评(通过赏评激发学生写字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十八
作业(试卷)讲评课基本模式
(作业、试卷讲评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讲评,对作业、考试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相应的练习使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得到弥补,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另外,通过对优秀答题的赏评,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精神)
一、回顾内容要求
二、通报基本情况(主要是对优秀的学生及进步大的学生提出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优秀答题评赏(主要是对哪些富有创造性的答题进行赏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精神)
四、分析主要问题(把存在的主要问题出示出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问题或错误的原因,应如何纠正。要特别关注出错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再认识,但不可以公开点出错或成绩差的学生,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
五、练习强化提升(针对作业或考试面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安排相应的练习题目,通过练习使问题得到纠正,使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提高)
六、查看作业,自主纠正。(教师此时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后进学生的个别辅导,促进他们的转化)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十九:
汉语拼音教学基本流程
(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巩固发音及书写。)
一、出示拼音字母(含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结合图片形象感受字母形状。
二、联系事物初步感受字母发音。
三、指导发音要领,练习发音。(指导发音部位与口形等)
四、练习字母四声发音(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音节)。
五、声、韵(母)结合练习发音。(向拼读过渡)
六、指导书写。(正确的笔画与笔顺及在四线格中的位置)
七、读儿歌或拼音词语,强化新授字母的发音练习,提高发音技能。
八、总结对比,强化认识字母形状与发音特点。(如bd、pq、nh等的形状区分等)
注意问题:
1、根据教学内容将几大环节合理安排到2—3个课时中。
2、上述环节在教学实际中可适当调整,不必完全套用。
第五篇: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初探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初步实践与设想
作者: 富顺县城关中学联系电话:***
秦剑
主题词
经验总结
内容摘要
数学概念来源于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或实际问题的解决,在其以定义、原理这些冷冰冰的形式化知识展现的背后,隐藏着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概念教学的方式,概念背后的数学思想,最能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本文是作者经过一年多的新课标教学的实践,认真总结和反思,写出的一篇有关数学概念的教学方式的经验文章。文章以新课标数学必修1—5中的几个重要概念的教学为案例,介绍作者的教学实践情况,以及作者对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的思考结果。
数学概念来源于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或实际问题的解决,在其以定义、原理这些冷冰冰的形式化知识展现的背后,隐藏着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中科院院士李邦和说过: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而不是玩技巧的。概念教学的方式,概念背后的数学思想,最能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标教学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数学概念教学,启发学生从表面到本质,从抽象到具体,从孤立到系统全方位地理解数学概念,帮助学生领悟概念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有可能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下面,本人以新课标数学必修1—5中的几个重要概念的教学为例,介绍作者的教学实践情况,以及作者对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的思考结果。初浅之见,希望能引来同仁们的共同交流探讨。
一、对数学概念进行追问
前不久,笔者参加自贡市高二数学新课标研讨会,听了一堂精彩的示范课,但是,遗憾的是那位青年教师玉中有暇,在教学中让学生形成了一个错误认识:随机事件的概率不可以为1或0。
教师自己在进行教学之前,首先要对相关概念进行追问,努力做到钻进教材细心解读概念,并高居教材之上反思概念,形成对概念的正确认识,获得对概念的深层理解。一个概念的正确定义,一方面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本质属性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把握,“原则”是数学中更深层次的东西,可以不向学生提出,但教师必须了然于胸,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合理性。比如,有关“弧度制”这个概念,不少教师根据参考书的介绍都认为,三角函数是以角为自变量的函数,给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带来不便,引入弧度制后,便能在角的集合与实数的集合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这个问题曾让我困惑了很久,经过反复追问,终于豁然开朗:其实,无论是角度制还是弧度制,都能在角的集合与实数的集合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不过采用弧度制更为方便。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领教学
新课标非常重视数学的文化背景和数学在生活和科学中的应用。在概念教学中应创设与生活贴近的问题情景来引入教学,然后,再用一连串的数学化问题情景来推动教学的一步步深入。问题情景有现实情景和虚拟情景两种,即便是虚拟情景也要尽量贴近生活,让学生觉得自然,同时,让教学自然地展开和生成。
函数单调性是必修1的核心概念之一,我经过仔细研磨,精心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对定义的理解。[情景引入]:我们游览四川的冰川圣地海螺沟,请你想一想乘电缆的过程中,缆车与沟顶、沟底和沟中间大温泉的距离的变化情况,你能在直角坐标系里画出示意图吗?
[问题1]:对已画出的三个函数图象,请你具体谈谈它们分别反映了随时间的推移,距离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问题2]:(给出描述性定义以后)你能用自然语言来描述定义中“上升”、“下降”吗?
[问题3]:你能用符号来刻画上述定义吗?(对“任意”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在这个环节我还设计了由3个问题组成的问题串,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算法》是新课标新增内容,也是最能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教学内容之一,在“算法的概念”一节的教学中,我围绕“让学生理解算法,准确把握其基本特征”这个教学目标,创设以下问题情景来推动教学的展开,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认识算法特征,完善对算法的理解。
[轶事开篇,导入课题]:用一副反映数学大师希尔伯特的一件轶事的漫画来作为情景引入课题。学生看完漫画产生议论后,教师总结——对于希尔伯特来说,上了二楼,解下领带,下一个程序便是上床入睡,他严格按照程序去执行了,在生活中闹出了笑话。但是,正是因为重视步骤和程序,他才在数学上取得了辉煌成就。
[问题1]:很多数学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按照一定的步骤。如用坐标法解几何问题(师生交流,写出步骤)。同学们,你还能举出这样的案例吗?
[问题2]:以上各例中的步骤都称为解决该问题的一个算法。你能根据实例特点来描述一下“算法”这个概念吗?
[问题3]: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1997、1999是质数吗?如何判断?你能设计一个算法进行判断吗?是否可以借助计算机来实现你的算法?
三、围绕概念的核心,提供丰富例证,用概念形成的方式展开教学
章建跃老师曾指出:“围绕数学概念的核心展开教学,在概念的本质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上给予点拨、讲解,让学生在理解概念及其反映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对细节问题、变化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数学概念的获得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直接向学生展示定义,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理解新概念,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称为概念同化;另一种是学生在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这种获得方式在心理学上称为概念形成。在教学中,特别是对那些重要概念和学生在理解上有难度的概念,要采用后一种方式,提供大量的例证,引导学生去探究,概括出共同的本质特征,得到概念的本质属性,然后再用另外的例证(正例和反例)或“模型”,让学生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进行辨析,更深入地理解概念。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践作一些介绍。
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例举初中学过的函数,并回想初中函数概念,接着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得出自己的结论:
(1)(师向上抛出粉笔)你能在直角坐标系里画出体现粉笔高度h随时间t变化规律的图象吗?h与t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吗?作怎样的测量,获得数据后可以写出表达式?(2)荡秋千时,人离地面的高度h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吗?你能在直角
坐标系里作出其图象吗?
A{t|0tm}(荡秋千的总时间为m),B{h|0hn}(人离地面的最高?高度为n),集合A与B之间有怎样的对应关系
(3)(出示南非世界杯足球赛前10名球队积分表)上表反映的名次y与积分x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吗?A={1,2,3,4,5,6,7,8,9,10},B为所有积分的集合,两个集合之间有怎样的对应关系?
接下来,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定义,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并谈谈自己对它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在利用上面的第3个问题,作一些变式,让学生去辨析:(1)在表中积分栏擦掉一个数字“10”后,此表反映的名次y与积分x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吗?(2)A={1,2,3,4,5,6,7,8,9,10},B={18,15,12,11,10,8,7,6,4},A与B之间的对应关系仍如上表,这种关系是函数关系吗?
学生通过以上过程对函数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也体验了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
几何概型是新课标新增加的内容,其背后蕴涵着明显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同时,它把古典概型从有限发展到无限,蕴涵着从有限到无限的数学思想,也是能很好体现新课标理念的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我首先提供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问题1]:将一条5米长的绳子随机地切断成2段,求所剪的2段绳子都不短于1米的概率。
[问题2]:一个靶子如图所示,飞镖手随机地掷一个飞镖扎在靶子上(不会脱靶),求以下事件的概率:(1)飞镖落在上方正中央区域;(2)飞镖落在图中三角形区域。
留时间给学生探究后,让他们展示在分析与求解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的解决方案。我再围绕知识的核心进行点拨:现在,我们面临的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需要发展古典概型,从有限到无限。我们可以将无数个基本事件打“ 包”——以均匀铺满1个单位长度(或面积)的基本事件为“1包”,共n包,事件A包含m包,所以,p(A)mn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面积)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
在此基础上,再用概率史上典型的“约会问题”为“模型”,让学生进行辨析:男孩和女孩相约于晚上7:00~~8:00在公园见面。
(1)男孩7:00到公园,求他等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的概率;(2)男孩7:10到公园,女孩后到,求他等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的概率;(3)男孩先到公园,最多等20分钟,女孩不到就离开,求他们能见面的概率;(4)先到者等20分钟,求他们能见面的概率;(5)若男孩先到公园,则他最多等20分钟,若女孩先到公园,则他最多等10分钟,求他们能见面的概率。这一串问题的背景学生非常感兴趣,问题本身从一维到二维,从单区域到双区域,从单边界到双边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困惑,有失败的苦恼,也有豁然开朗的喜悦,最后获得对几何概型的更深入的认识。
四、用阅读指导的方式进行教学
以人为本,还课堂于学生,这种生本教育一直是新课改提倡的教学理念,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能力,我们有必要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对一些理解难度不是很大的概念,可以采取阅读指导的方式进行教学。
首先,让学生细读该节内容,指导他们不但要读概念本身,更要阅读教科书中概念的形成过程。然后,用教师精心设计的题组让学生进行自测,根据自测的结果进行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帮助学生对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最后,再用一组题组进行巩固。按以上流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可以让教师的教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大大提高课堂效率。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这种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收获。比如,我在进行集合、向量等概念的教学的时候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要根据新课标对教学的具体要求,根据不同类型的概念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把握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认识概念的本质和它隐藏的数学思想。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以期逐渐接近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