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问题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学问题设计与操作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教学问题的关联 第一节 教学问题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一、教学问题与教学目标的概念
有关教学问题,美国心理学家纽威尔和西蒙对问题是这样定义的:“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对这件事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就构成问题。”当个体确立了思维或行为的目标,但依据现实条件又不能直接达到目标时所处的状态,就是当个体与目标之间产生一定的距离时,就产生了问题,教学问题就是学习个体与学习内容间产生矛盾,个体不能理解或正确解答的内容。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问题的相关性
我们将教学目标以三维的形式提出来:
1、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学科知识。可简单地分为三个层次:记忆、理解、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方法)。它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它既是
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确定教学目标,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学情——知识起点、兴趣度、接受能力等;
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都受教学目标指导和支配;整个教学过程也是为了教学目标而展开。如果教学目标正确、合理,就会导出有效的教学,否则就会导致无效的教学。所以,教学目标可以被看作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确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也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或第一环节。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把学生的学习置于问题之中,把学习过程看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教学目标必须问题化,一节课中的主要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因而设计教学问题时,要进行对比、分析,力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普遍性和典范性,同时设计的问题要注重考虑把知识点串联成线,形成知识网络。
问题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恰到好处的问题设计可以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问题设计不是越深奥越好,也不是越简单越好,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来完成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设计的主
导方向,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明确授课的根本目的和基本方向,确立了教学目标后,教学问题的设计就要围绕着教学目标来考虑,每个问题设计的目的性,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学问题的设计过程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权衡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就更具备可实践性,而教学问题也就更具备实效性。
选择什么样的问题,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都是有直接影响的。教学问题设计的好坏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多少。
教学设计体例要求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确保教学目标明确、结果有效、教学质量提升。如在英语学科中,依据英语课程标准总目标,按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要考虑学生认知特点,智力水平和教材等。教学问题的设计原则:符合学科教学规律;符合学生心理需求、认知水平和语言水平。目标设计:本节课后学生将能够做什么的问题。问题设计:本节课后学生用什么问题活动帮助达到目标。教学目标设计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的角度出发所设计出的教学目标,即明确学生学习后的行为变化,如:能拼写、能朗读、能对话、能造句、能回答课文后的问题等。问题设计有明确目标可循。针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应采用具体明确的短期目标,也就是一节课要实现的目标。如:本节课要教什么内容,学什么内容,通过哪些问题的设计活动来教、来学。教学问题设计要求:
1、教学问题的设计关系到目标能否达成,问题须与目标一致,还要考虑以下方面: 难度、形式、文化、策略。
2、每个问题设计标明所需时间及组织方式(个人、双人组、多人组与
全体)。
3、教学问题设计应遵循真实性原则,创造性地设计较真实的情景及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问题。
4、教学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的教学原则。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去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事实上也上,学生总是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学生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围绕着问题展开,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引导学生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积极开动脑筋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但是,并非所有的问题化处理都能轻而易举地达到上述目标,只有那些符合教学要求、设计恰到好处的问题,才能真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合理、有效的教学问题呢?
三.教学目标的正确设计对教学问题的影响。
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设计都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著名的物理学大师狄拉克有一次去作学术报告,报告之后有人提问说,他不明白怎么可以从公式2推导到公式5。狄拉克不答,主持人提醒道:“教授,请回答他的问题。”狄拉克说:“他并没有问问题,只说了一句话。”狄拉克的这一著名回答,揭示了问题这一概念的本质。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那位提问者并没有讲出自己对“公式2”的理解及其与“公式5”的矛盾所在,狄拉克当然就无法为他作出解释说明。所以,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在课堂教学中,并不一概排斥那些书本上有现成答案、学生只要看书就能回答好的问题,但是这样的问题至多只是起到了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如果我们所有的问题都停留在这样的水平上,学生经常性地不加思索地解答问题,不仅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而且还会逐渐养成懒于思考的惰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应当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现有水平,更应当针对学生心理的“最近发展区”,既不让
学生觉得高得不可攀,也不使学生感到唾手可得,只有那些具有适度困难水平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
课例
教学问题的设计会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定。下面选取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的几个课例来加以验证。
(一)听力课
以往的英语听力课形式陈旧,教师常常通过“听录音—做练习—对答案”的形式来训练听力,可学生们却觉得这种课堂活动形式单一枯燥,甚至还对这样的听力课感到厌倦。英语基础好的学生还能捕捉到一些信息,基础差的学生往往一无所获,甚至产生畏惧和焦虑情绪,同时对听力越来越不感兴趣,最终还会完全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们可以采用三段导学模式(three stages teaching):听前(pre-listening)、听中(while-listening)、听后(post-listening)来进行听力训练。这三个步骤概括了听力理解全部过程的思维活动,它们不仅适用于平时的听力训练,也适用于应试听力的全过程。根据这一模式,在教学实际中,听力问题的设计也要遵循听前(pre-listening)、听中(while-listening)、听后(post-listening)来进行。
听前可用“Free talk”引入话题,激活已有的背景知识,引出生词,丰富课堂活动。在听力准备阶段运用此法,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头脑中已经学过的背景知识。例如:在讲授After School 这一单元时,导入时可以先提问:“What do you do after school?” 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一股脑儿地“倒出”已学的所有活动的英语单词,接着再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情况结合频率副词和表示活动的单词造句。如:I often play soccer after school.I never play computer games on work days.等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听听力材料就没有了生词障碍,对该话题也已相当熟悉,也就很容易得到正确答案。同时充分挖掘了教材文本资源,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还操练了副词和表示活动的词汇,课堂中的教学方式也显得丰富多彩。
听力课上还可以设计一些听与说相结合的问题,如学生在听完听力材料后口头回答问题进行复述,或针对听力内容进行师生对话,谈论与听力材料内容有关的话题。根据这些教学问题,教师可采用谈话式、实践活动式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讲授 Postcards from the Palace的时候,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听力材料编写相关话题的对话,之后,两人一组进行对话练习:
A: May I help you? B: I’m thinking of buying some postcards.A: I believe that you will like these postcards over here.B: Wow!I never imagined that you sold so many postcards.A: Many people say that these big ones are our best postcards.B: I think that they are too big.I’d rather get smaller postcards.A: How about these? They are only about 15 cm wide.There are twenty postcards in this set.B: Great!I’ll take them.这样学生就自然地操练了I’m thinking of buying„和I’d rather do„ 的用法,较好地巩固了目标语言。
通过这样的系列问题的设置,较好地突出了“培养学生通过听来获取信息和解决信息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收效很好。
(二)口语交际课
在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口语对话练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在学习经验与过程的口语运用能力。同学间彼此能够用英语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达到英语四项技能中说的技能的提高。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在问题设计时所采用的教学原则应遵循逻辑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并且问题的设计应由浅入深,从易到难。设置一定的梯度,让各层次水平的学生能够根据问题在创编与实践对话中都有突破。因此在本节课中设计了以下问题:
1.Do you have any difficulty in your studying? 2.When and where do you often study? 3.will you ask for help when you meet some difficulties? 4.How do you deal with the break and the learning time? 5.What’s your attitude of learning English? 6.What ways do you usually use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in English? 7.Do you have any other difficulties to study in other subjects? 8.What’s your opinions about studying? 用问题1引出对话的范围是关于学习的内容。用问题2、3、4对口语
对话进行预热和展开。用问题5、6进一步来深入对话内容,向学习中具体科目的问题来渗透,引起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用问题7对对话进行扩展交际,谈论关于其他学科的学习经验。用问题8使学生能够对表达自我观点及对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行启发。
通过以上8个问题的设置对学生创编并实践本节课的口语交际内容起到了引领与启发的双重作用。激发了学生在学习时应有的兴趣与热情,同时对本节课所要进行的口语交际的内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根据问题的提出而有话可说,有材可做。比起仅仅让学生对教材内容单一的朗读与改编的效果来看,这种通过问题设计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创编对话练习的效果,后者更能有效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堂效果非常好。课堂提问,是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回答,从中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方法。设计问题时,若问题过于浅显或过于简单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设计问题时要考虑:
一、问题要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能够说;
二、问题要使学生有兴趣,使学生愿意说;
三、问题要有层次性,使不同层面的学生抢着说;
四、问题要有情趣性,使学生喜欢说。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他们的思路,启发他们的思维,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三)阅读课
在Do you have any problems in life ? 这一篇阅读课中,教师设计和如下问题:
1.在快速阅读中教师提出一些识记性问题,学生对课文基本性了解。如:
T: Who is Steve’s friend ? S: Da Wei is.T: How does Steve feel about playing computer games? S: He feels terrible.T: What do his friends /classmates think of it? S: His friends think he is dishonest after it.„„
2.在细读环节,教师就要加强问题的设计,无论是呈现部分,还是阅读理解部分,都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一些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好说的开放性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师生互动的机会。如:
T: Has Steve told his father the truth? S: No, he hasn’t.T: Why does Steve feel terrible? S: Because he knows he has done something wrong.T: Does Steve want to mend the computer himself? S: No, he doesn’t.T: As we read, we need to find “How can Steve prove he’s honest?”
S: „„
T: Are you similar to Steve ? What are they ?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have„ ?
最后又设计了一个更开放的问题:
If I have„., I will
3.研读环节,增加的讨论部分,教师问题的设计更多偏向真实,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跃。
S1: I think if I don’t tell the truth, I will be a dog.S2: In my opinion,if I listen to music in class, I will get a bad mark in study.S3: In my opinion,if an Internet friend wants to meet me, I will tell my parents or teachers about it.S4: I think if I sometimes quarrel with my classmates, I will not tell some old brothers to fight them.Now I will tell the teachers about it at once.S5: „„.本节课通过三个环节的问题设计,突出了阅读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学目标与教学问题的相关性的特点。
(四)写作课例:
读写结合是写作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我市很多教师共同参与的国家级重点课题。它将阅读积累与书面表达有机地整合起来。在教学开展和课题实践的过程中,教学目标与教学问题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体现得极为突出。
下面是以EEC初四“A Girl Named Wilma”为范例进行的写作课教学。教学目标:
1.Find information through skimming, scanning and close reading.(通过略读,扫读和精读的方式获取信息。)
2.Master some writing skills of narration based on analyzing the reading material.(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分析掌握一定的记叙文写作技巧。)
3.Write a narration(a short passage)after the model with the writing skills learned.(依据范例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写一篇记叙短文。)
4.Learn the “never-give-up” attitude from Wilma.(学习威尔玛永不放弃的精神。)
教学问题的设计与目标的达成:
第一部分:写作前的积淀,阅读分析材料,进行有效地输入 Skimming: 略读抓中心,抓文体
1.What kind of writing is it?(文章的文体是什么?)2.What’s the main idea?(文章的主要意思是什么?)Scanning:扫读文章,领会各段大意,了解文章结构。
1.What’s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文章的各段大意是什么?)
2.How does the writer organize the passage?(作者是如何来组织这篇文章的?)
在问题2中,具体设计了对文章的写作顺序,人称,时态的分析。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引导学生总结记叙文的写作特点,并总结出本文的写作提纲。
Close reading: 精读文章,获取具体信息和写作方法。
1.How can the writer make the passage cohesive?(作者如何使文章连接紧密?)2.What beautiful expressions do you find in the passage?(你在文章中发现了哪些精彩的表达?)
3.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character Wilma?(你从主人公威尔玛身上学到了什么?)问题一,使学生学习到关联词,同义词的使用可以增强文章的结合度。问题二,使学生欣赏了优美的语言,认识到了使用优美语言的作用,加强了学生的语言积累。问题三,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使学生懂得写文章时立意至关重要。一篇好的文章必须具有积极向上的思想,记叙文在叙事的基础上需要有对主题的升华。第二部分:写作实践,学以致用
Can you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Liu Xiang according to the given material? Have a try now!Don't forget what we’ve learned,please!(你能根据所给的信息,写一篇关于刘翔的短文吗?现在就尝试吧!请不要忘记我们所学习的啊!)此问题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输出。这堂写作指导课,主要是通过读写结合的模式,以教学目标为本,设计有效的教学问题,层层深入,最终达成目标。
第二篇:传 分层教学与目标教学关系小议
分层教学与目标教学关系小议
分层教学的教育理念在于全面地大幅度地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促使学校教育功能由“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向“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转化,使每一位学生都切实地有所收获。下面分项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对分层教学内容的认识。
分层教学的内容概括起来有五项:同一教学内容在教学深度上有深有浅;同一教学对象在整合上有分有合;同等基础的学生在学习内容上有多有少;同一教学阶段中学习进度上有快有慢;同一教学方法在学习效果上有优有劣。
分层教学,解决了处在同一教学班中程度不同的各类学生在学习要求和接受能力间客观存在的差异,给各类学生同时都提供较适应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各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融为一体,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使各类学生都看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促使他们主动地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分层教学与目标教学是“近缘”关系。为什么这样说呢?
1、两种教学方法的目的都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变选择教育为发展教育,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变传统教育为现代教育。两种方法的实施,都从根本上矫正了教师只抓尖子生而忽略中差生,或只顾把大部分精力用于中差生而忽略尖子生的各种带倾向性的教学和要求。
在共同的空间和相同的时间内给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设置较好的学习环境,使各类学生都能在较好的心态下愉快和谐的学习,使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更优秀,使学生基础差的学生免遭淘汰。
2、两种教学方法都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样反映了我国传统教学中因材施教的观点。自从采取班级课堂授课以后,“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始终沿袭下来,至今已成为限制学生发展的梏桎。这两种教学方法,都重视解决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对学生的要求,都注意照顾学生固有的起始点和他们所具有的不同的能力,给各类学生的学习、发展和提高都设置了满足他们的条件。好学生吃得饱,差学生“吃得了”。使学生在课堂这同一片蓝天下都能尽自我努力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探索。
三、分层教学是目标教学的优化和深化
分层教学吸收了目标教学的四条原理(整体发展原理;结构优化原理;情感激励原理;反馈调控原理)和两类评价(教学过程中的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的优点,同时又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进行了纵向整合,从而优化和深化了目标教学。
1、整体性原则。实行整体育人,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和个体特长的发展。
2、主体性原则。确认学生是学习认识的主体,身心发展的主体,给学生以期待、理解、信任和宽容,培养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3、愉悦性原则。为学生创设和谐、协调、合作的心理氛围和易于愉快地接受教育环境、教学、教育活动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体验到情绪的愉悦感,从而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4、活动性原则。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是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实现的,分层教学使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使之学会思维和操作。
总之,分层教学是科学而有效的教育教学机制。
第三篇:教学目标分析问题
教学目标分析问题
1、应该如何分析和阐述教学目标?
在分析和表述教学目标时,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1)应阐述学习行为的主体;
(2)要用行为动词和动宾结构短语表述小学目标;(3)要说明达到改目标的条件;
(4)对于和目标相关的行为状况要有一定的判别标准。
2、在阐述教学目标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正确定位目标对象;
(2)学习目标的编写应尽可能明确、具体;(3)目标设计要有层次性。
第四篇:目标—问题引领教学模式
初一:“目标—问题引领”教学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当代著名教育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虽然没有绝对的标准,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课堂要有效率。她认为: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受到一定的压力和保持一定的紧张感,让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一、“目标—问题引领”教学模式的涵义
“目标—问题引领”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所呈现目标的引领下,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主体、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把学习置于问题之中,将学生置于积极的问题解决者的角度,直接去面对反映真实世界情境的建构问题,让学生自主地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为学生充分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决问题的尝试活动,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情感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
二、“目标—问题引领”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一事物有了兴趣,想得到答案,自然就有了求知欲。因此,要促使课堂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创设的情景要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热情。
本环节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导入语言,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展示图片、演示实验就会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既要意义又有趣味,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意向,使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
2.展示目标 明确任务
学习目标是每一堂课要达成的目标,“积跬步,至千里”,只有每一个教学目标都顺利实现,才能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课堂教学目标就是高效课堂的方向盘,它指引着学生学习的正确方向。
情景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有了兴趣,这时我们老师就要注意,要把学生的这种求知欲引导到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上来,所以给学生一个学习的目标,既能把握课堂的教学方向,也能让学生知道,现在所讨论的问题是为了什么,我们这节课应该掌握什么内容。这样做不但能够使是我们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有的放失,也能使得我们老师的教学能够和教学大纲以及考试说明结合的更紧密、更有实效性。
本环节教师应在参照《地理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教材、学情,确定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包括:学习内容、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教师在每节课前要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目标的呈现方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所不同,如板演、媒体、问题等。学习目标应有明确性、指引性和导学性,让学生一看就懂,一看就知道怎么学。同时所设目标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要使每一层次的学生感觉自己都能达到一定的目标,经过努力能有所收获,从而强化信心。学习目标要保证设计科学、时间分配合理,表述要清晰、准确,不模棱两可。学习目标要贯穿课堂始终,上课诠释目标,讨论围绕目标,展示体现目标,检测回扣目标,不偏离,不游移。
3.问题引领 精心设疑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
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课堂设问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学习;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实现课堂的组织管理功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本环节教师应遵循价值性、目的性、层次性和趣味性的原则,根据学科特点、具体内容、不同课型进行科学的问题设计,实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具体化、层次化,要兼顾小组内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提高课堂学习参与率,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4.自主学习分析问题
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与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
活动是分不开的。两者在教学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发展全体学生、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自身的巨大潜能。
每堂课老师都不要急于先讲,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学,而这种自学是
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老师的自学指导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集中精力高效自学。自学前进行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尝试学习。“自学指导”要明确自学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又要知道怎么学,明确自学的方法与自学的要求。在该环节中,学生围绕展示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勾圈画点,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此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进度,但不做指导,不宜打断学生的学习思路,以免分散学生自学的注意力。教师要多关注学困生,督促他们能够完成自学任务。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此环节要求教师先尝试学习,充分估计学生自学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预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时应注意组织学生,对分神、不投入的学生及时提醒,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5.合作探究 互动提升
小组合作探究是对全班学习按“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
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等因素合理组建学习小组。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全体学生在认知、情感和适应性等方面有差异的发展。
本环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根据自学题目,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既是对
自学效果的检查,同时又能解决自学的疑难和问题。学生应积极参加同学间的合作探究;积极提出有疑难的问题;认真倾听同学的见解,并参与讨论;迅速接受自己未掌握的知识。
教师应组织好学生合作探究;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适时点拨、激励学生发言。探究阶
段教师应注意师生共同研讨中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并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学情,灵活引领,适当辅导,恰当点拨,精点归纳,高度提升,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注重学法指导、信息处理和知识建构。
6.展示交流 评价点拨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一句口号,但也是一种教学思想,现在的课堂要求我们知道学
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如果把一节课比如成一部电影,教师应该是导演而不应该是演员,学生是演员而不应该是观众。因此,我们需要我们的“演员”要有充分的发挥,要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本环节在学生合作探究后,对学生尚未理解、掌握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进行研讨。
教师将学生尚未理解、掌握的疑难问题,让学生清楚;学生执教,请优秀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没有涉及到或讲的不完全的问题予以补充;师生共同回顾本堂所学的知识。
对学生尚未理解、掌握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进行研讨;
对学生没有涉及到或讲的不完全的问题予以补充;
师生共同回顾本堂所学的知识;
学生应积极参与师生共同研讨;认真倾听优秀学生的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本
堂的知识点及感受整理记录。
新地理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
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本环节教师应注重评价目标全面性、评价手段多样化,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
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应多使用激励性语言,例如,对正确回答的评价应使用:“太棒了!”“你的回答真精彩!”、“太好了,聪明的阿凡提都快比不过你。”、“老师为你的出色表现而自豪!”、“这种方法很有新意,说明你动了番脑筋。”;对错误回答进行评价时用:“你的回答很完美,只要在„„地方改一改那不是更完美吗?”、“你的脑筋动得可真快,要是在„„说得更清楚具体些,那该有多好呀!”;对小组的评价: “集体的力量真大,把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都想到了,真羡慕你们的小集体。”、“团结就是力量,集体力量大无比。”、“你为你们一组又增添了一份光彩!”、“你们小组真有团结、合作的精神。”等,重在“发现闪光点、激励自信心”。
7.巩固提高 达标测试
每堂课学习新知识后都要通过变式练习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这是课堂常规。课堂练
习是巩固知识、深化理解、形成能力的必要环节。
本环节教师都要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生所学习情况设计检测试题,分为必做题和
选做题两个层面。必做题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练习;选做题为拓展性练习,包括本课学习内容的拓展延伸,以及下一节课学习内容的前伸性习题。练习题量要适中、形式多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教师要认真巡视,精心收集学生做题信息,并当堂进行矫正反馈,及时做好课堂总结。
8.课堂小结 构建体系
每堂课在结束前进行目标回归。要把本课的知识点回归到本节内容知识树上,让学生在头脑中总是有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
第五篇:阅读目标与教学
阅读目标与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方智范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
坚持课改理念和方向,走向务实和完善
增加课程性质表述: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
——“前言”
• • • 具有掌握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基本理念”
一
制定阅读目标所遵循的 基本原则是什么?
1.阅读和阅读教学是对话过程
“教学建议”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解释”与“理解”
• • “解释”只有一个主体,它的对象完全是一个客体;更适合于自然科学对“物”的研究。“理解”有两个主体,各自独立而相互对话;更适合于人文学科对“人”的研究。
—— [苏]巴赫金
• 设计对话情境 • 善于倾听对方 • 创造和谐氛围
2.阅读目标应渗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由内而外”
“渗透”
“涵养化育”
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拌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
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
——《在大海中永生》
3.重视阅读过程和阅读方法
• 达成性目标 • 表现性目标 • 过程性目标
文本研读
• 是这样 • 怎么会这样
• 这样的感觉从何而来 • 不这样又会怎样
4.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
“教学建议”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语法、修辞教得详细甚至于烦琐,徒然使学生厌倦,还是要简单地教一些,而在他们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随时给他们指点启发的好。
——叶圣陶《关于师范教育》
(1983年)
一到指点语法,就多数跟章法脱节,而把那些孤立的、烦琐的、行不通的、不合语言事实的句法或字法生搬硬套,对于本来可通的词句,拿着那些死框框来吹求错误而以为近于“纯洁”;对于理论知识,又把人家的“骈拇枝指”的畸形发展强加于自己的汉语而以为可致“健康”。这大约就是多年来语法教学不起作用甚至引起反感的主要原因吧。
——黎锦熙《所谓“黎派”语法诸
书的评价》(1984年)
《桂林山水》教学
• 教师示范朗读 • 学生自由朗读 • 展示关键词语
• 在语境中感受(词-句-段)• 默读,圈点勾画 • 交流感受,多元理解 • 屏示:改成诗行
《桂林山水》改写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二
怎样理解阅读能力的 综合性特点?
“教学建议”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1.强调感性在阅读教学 中的重要地位
《春笋》
一声 春雷,唤醒了春笋。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我真为孩子们痛心,词并没有带着鲜明的形象进入他们的意识;词从一朵散发着芳香、生气盎然的鲜花,变成了一片夹在书页当中的干枯叶片,只能使人从表面上回忆它的生气。
——苏霍姆林斯基
2.理性分析也离不开感性
• 感性 • 知性 • 理性 知性——
把多样性统一的具体内容拆散开来,作为孤立的东西加以分析,只知有分,不知有合。(王元化《论知性的分析方法》)3.感性与理性统一,体现阅读能力的综合性
梁启超:三步精读法
第一步是鸟瞰。把文章浏览一遍,了解文章写些什么,并把文章的重点、难点找出来。第二步是解剖。揣摩文章是怎样写的,尤其是对文章的重点、难点细细探究,由表及里,抓住精髓。第三步是会通。就是把全文综合起来,融会贯通,并根据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情况探究文章的成因,以便对文章有更透彻的把握。
鸟瞰——解剖——会通 整体——局部——整体 综合——分析——综合
解剖了一个青蛙,却丧失了整个生命。
[英]伍尔芙
一个理性的人,乃是毫无人性的怪物。
——[英]罗素
《跨越百年的美丽》
• 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 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 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 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心爱的实验室。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4.理解性阅读与 创造性阅读应该统一
“教学建议”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文本的规定性
文本的规定性也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的结构,而对本文的意义作随意的理解和解释。(伊萨尔)
三
怎样理解文章的 一般阅读目标?
1.什么是文章的一般阅读目标 阅读目标
•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二学段)
•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第三学段)
2.关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概括:
体会:
理性判断
感性把握
注重结果
注重过程
强调统一
强调自主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 绿色消退了 • 毁灭了大自然 • 这是一场灾难
• 这是无法挽回的悲剧
3.关于质疑、合作、探究 每个学生的个人阅读感受 ↓
教学共同体 ↓
共性教学目标
《修鞋姑娘》
我不放心地提醒她要修结实点,花钱多点不在乎。她只是打量我一眼,也不管同意不同意,吧吧吧,三个钉子钉进去,接着一手拽着鞋底,一手扯着鞋帮,冲我使劲扯了扯,那意思是说:“这下你该放心了吧?”
四
对实用性文章的 阅读有哪些要求?
1.课标对文章的分类
实用性文章
• • • • • 说明性文章 议论文 新闻报道 科技文 日常应用文
……
2.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说明性文章目标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第三学段)
• 把握顺序 • 抓住要点 • 了解方法 • 品味语言
《蝙蝠与雷达》
• 填写预发的蝙蝠飞行试验报告单(做一个小小科学家)• 屏示蝙蝠飞行模拟图 • 完整叙述蝙蝠飞行的原理 • 学习潜水艇原理(拓展环节)
3.关于非连续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目标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三学段)
• 统计图表 • 数据表格 • 曲线图 • 图解文字 • 凭证单 • 使用说明书 • 广告 • 地图
五 为什么文学阅读要
重视体验、感悟和品味?
1.文学阅读要鼓励 个性化感受和理解
文学阅读目标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建议”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评价建议”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文学作品像一座大冰山。
——海明威
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
——歌德
2.叙事性作品的学习重在感受和体验
叙事性作品阅读目标
•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
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一学段)
•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二学段)
•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第三学段)
• 感受形象 • 体验情感 • 品味语言
设身处地 身临其境
《军需处长》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朱光潜《咬文嚼字》
3.学习诗歌重点在把握诗意、想象情境、体会情感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 诵读 • 朗读 • 朗诵 • 吟诵 • 吟唱
目视其文 口发其声 耳闻其音 心通其情
文学的“无用之用”
冰桃雪藕,食之鲜可以饱。然却病延年,粱肉不逮。论诗者所以当知无用之用。
——[清]刘熙载《游艺约言》
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福建省教育学会小学教学委员会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