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树叶》教学设计与实录(共五篇)

时间:2019-05-12 23:37: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秋天的树叶》教学设计与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秋天的树叶》教学设计与实录》。

第一篇:《秋天的树叶》教学设计与实录

双师课堂:

《秋天的树叶》教学设计与实录

金华市环城二小

方敏

温旭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比较眼“看”、心“看”所得的信息,感受客观叙述和主观描述的不同。2.比较“直白”“生动”两种语言风格,感受表述同一事物时语言的多样性,体会语言文字的神奇。

3.描述叶子,感受秋天,激起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

是比较“直白”“生动”两种语言风格。教学难点:

感受客观叙述和主观描述的不同;体会语言文字的神奇。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启——谈秋说叶 第二板块:承——观叶察秋 第三板块:转——绘叶思秋 第四板块:合——写叶知秋 教学实录:

注:以下实录中“方”表示方敏老师(语文),“温”表示温旭珍老师(科学)。方、温: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温:平时都是一个老师给大家上课,今天我们台上却来了两位老师。大家是不是很奇怪呢?

方:你看,我们平时看到的相声有两个人的一起讲的、主持有两个人一起的,唱歌也有两个人的。于是,我们就想我们的课堂是否也可以由两个老师一起上呢? 温:今天,我和方老师来到四(1)班尝试一下,大家欢迎吗?(生鼓掌)

方:同学们热情的掌声把我身上的寒意给驱走了。温:说到这寒意,现在已经是深冬了,咱们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都快到了。方:是哦,都已经是寒冬了哦。不过方老师更喜欢秋天,我觉得秋天是个迷人的季节。前段时间方老师去踏秋的时候拍了一些秋天的风景,今天特意带来和咱们班的同学一起分享。

温:我们方老师真有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看看都有哪些美景。课件播放(欣赏图片):秋天的树叶图片,带“叶”

方(配乐朗诵):孩子们,你看,秋天就像一首优美的诗,秋天就是一幅美丽的画,秋天还是一首动听的歌,秋天更是一个多彩的梦。

温:方老师是人美,拍的景色也美。孩子们,刚才我们欣赏的图片都记录了同一样事物,你发现了吗? 生:都是关于叶子的照片。

方:是啊,在方老师眼里,树叶是秋天里最迷人的一道风景之一,这节课就让我们从这树叶说起。

板书课题(方):秋天的树叶

温:美丽的景色,美丽的画面总是一晃就过去了。我还是比较喜欢真实的东西。大家瞧瞧温老师带来了什么?(出示梧桐叶,学生“哇”地惊叹)温:谁知道这是什么树的叶子? 生:梧桐叶。

温:别看这一张小小的梧桐叶,如果我们用眼睛去看,用鼻子去闻,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尝„„我们能发现它里面包含了很多的信息,如果加上尺子、放大镜这样的工具,我们就能发现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方:咦?刚才温老师说了这么多观察的方法,我好像没听清楚。温:哪位同学听清楚了,给方老师重复一遍。

生:温老师让我们用眼睛观察,用鼻子闻,用嘴巴尝一尝,用放大镜量一量来观察梧桐叶。

温:谁能更清楚地来说一说呢。

生:温老师让我们先用感官观察树叶,然后用工具更细致地观察。(随机出示课件:观察步骤:1.多感官观察;2.借助工具更细致地观察。)温:你真会概括。方老师,你听明白了吗?

方:明白了,原来观察一种事物还有这么多种方法呀!大家都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温:那就让我们用上这些方法来观察吧。温老师有两点提醒。看大屏幕。(课件出示:1.感官观察结束,再领取放大镜、尺子继续观察,并及时做好记录;2.观察结束,材料收拾整齐。)(发树叶)

(学生小组观察,师巡视指导更细致观察。)

方:记录员在记录的时候注意写字姿势,并把字书写端正。(生继续观察,师巡视指导。)

温:很多小组都已经观察好了,下面我们先来汇报一下。(请一名汇报员汇报)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呆会儿要补充你们小组观察到的不同信息。生:如果用肉眼看的话,可以看到„„

方:不好意思,可以提个小建议吗,汇报时语言最好尽量完整。可以这样说:经过我们小组的观察,我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温:我觉得方老师的建议特别的棒,那我们重新说,好吗?

生:经过我们小组的观察,我们看到梧桐叶上有虫蛀,根茎都暴露出来,颜色干燥枯黄,摸着感觉表面凹凸不平,闻到一股腐烂的臭味,听到树叶发出“啪”的声音,不碰时无声,尝着开始无味,使劲咬有点苦味,用尺子量树叶长15厘米,宽17厘米。

(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方老师在电脑上记录学生汇报的文字。)

温:可能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个小组的放大镜还没有看,从他们观察记录的信息看,温老师发现他们组有一点做得很好,听和尝的时候记录得很真实,可是有一点小疑问,用肉眼看的时候有虫蛀,你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因为我们在看的时候发现了小洞洞。

温:那么这个虫蛀是你看到这个小洞洞时推测出来的吗? 生:是的。

温:在我们的科学观察中,我们只把看到的记录下来,那这里我们就把叶片上有小洞洞记录下来,知道了吗? 温:还有一个问题:你刚才说到的根茎,在我们科学里这叫什么呢? 生:叶脉。

温:是的,这就是叶子的叶脉。

温:谢谢你们小组,其他小组还有什么补充。

生:经过我们小组观察,用放大镜看,有小黑点,叶片上有小花纹。温:你们组补充得很仔细。

生:我们组观察到叶子一面是光滑的,一面是粗糙的。生:我们组通过放大镜观察到在叶片上还有细毛。

温:嗯,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很多我们用肉眼发现不了的信息。

下面就将自己小组的树叶也有的特点,但刚才没有观察记录下来的信息加以补充完善。

(生补充信息。)

温:其实,温老师发给同学们的每一片叶子都是各不相同的,世界上也没有完全一样的叶子。如果仔细观察,肯定可以发现很多不同的信息。方:咱们班的同学观察能力真强呀!

温:是啊,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观察到了这么多的信息,很了不起,很让我佩服。方:如果是方老师来观察这片叶子,我肯定观察不了这么多,不过看到这片叶子的时候,方老师会浮想联翩。此时,让你再看这片叶子,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你可以从它的形状、颜色去想。

生:看到这片叶子让我想到了满树黄叶的梧桐树。方:你从一片叶子想到了整棵梧桐树。

生:我看到这片叶子的形状,我想到了一只鸭子的脚掌。方:你可以这么说:这片梧桐叶就像是鸭子的脚掌

生:梧桐叶的颜色是红色的,想到了秋天那满树黄叶的景色。方:满树的黄叶构成了一片金色的海洋; 生:我看到这片梧桐叶就像一把金黄色的扇子。

方:是啊,扇动一下还有风呢,如果是夏天,拿它当扇子,那多好哇!生:我从梧桐叶的正面想到了地面上铺满了黄黄的树叶。方:地面上满地的黄叶就像是一地的金子、地毯。生:我觉得叶子上的条纹就像是一个个字。方:这条纹刚才温老师说可以叫它什么? 生:叶脉。

方:再观察一下,这叶脉与叶脉之间一条条的像什么啊? 生:像一条条的路。

温:一条条的路,我觉得这个想法真有意思。其实啊,这个叶脉的确就像是一条条的路,只不过它不走行人,它运输着水分和养料。方:原来这叶子当中还蕴藏着这么多的科学知识呢。生:我看到叶子上的细细的叶脉就想到了人体的血脉。方:对啊,叶脉和血脉的功能很像呢。生:我觉得每一片树叶就像是一张张邮票。方:这一张张邮票落下来的时候,它会„„ 生:它会向人们传递着信息,告诉大家秋天来了。

方:它把秋天的信息传递给了每一个小动物,每一个小朋友呢!生:树叶落下来的时候,就像是一个个翩翩起舞的小精灵呢!方:小精灵,多形象的比喻啊!生:我看到这片叶子肯定沐浴着充足的阳光、享受着肥沃的土地、还有充足的水分,才能长得这么完美。

方:你联想到了他在落下来之前接受的阳光、养分、水分,想得真远。生:我看到这片树叶,就仿佛看到了一只只蝴蝶从树叶上落下来,在风中翩翩起舞。

方:此时,你会觉得你也成了那一只只蝴蝶,和他们一块在空中起舞呢!(温老师在电脑前纪录孩子想象的内容。)

方:是呀,这一片叶子让我们想到了很多,想到了整片树林,想到了整个秋天,你们把这么树叶儿谱写成了一首秋天里动听的歌。

温:咱们班同学真厉害,不仅观察能力强,而且想象力也特别丰富。方:是的。你看,满满的文字就是咱们思维的见证。(出示刚才两位老师记录下来的文字)

温:此刻,让我们再来看这两组文字,它们是各有特点。方:左边的文字是方老师帮我们记录下的观察梧桐叶时得到的信息,右边的文字是温老师在你们和方老师一起展开想象是记录下来的信息,让我们重温一下这些信息,男生读左边,女生读右边。(学生读。)

温:读的过程中,大家发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吗?

生:我发现左边的文字是真实地、科学地纪录下来,右边的文字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下来的。

生:我觉得左边这些文字是我们通过感官上观察出来的,非常真实,右边的文字是我们想象出来的。

方:是啊,通过想象,树叶在我们眼中成了蝴蝶,成了小精灵,成了许许多多有生命的东西。

生:我觉得左边的文字是科学家写的,右边的文字是作家写的。

生:我觉得左边的文字非常真实,是我们切身的体会。右边的文字是我们想象出来的。

随即板书:真实、想象

温:我们班的同学不仅观察能力强,想象能力很丰富,而且还能进行比较总结,真实了不起,不过不知道你们写的能力怎么样? 方:这还用问吗?写的能力怎么样?见证的时刻到了!(出示练笔要求)(课件出示: 请你用一段文字真实地介绍这片叶子。

请你用一段富有想象的文字描述这片叶子。)温:方老师,你这是打算让同学们怎么去见证写的能力呢?

方:温老师,你这文字解读能力不咋的。同学们,谁帮我们温老师解读一下——要写什么?

生:在这两个要求中选一个写。方:你读懂了二选其一的意思。

生:我还读懂了真实的和富有想象力的意思,真实的就是像我们刚才看到的左边的文字那样记录下来,想象的就是像右边的文字一样通过想象产生一句句优美的句子。方:方老师相信,你解读得很到位,写得一定也会很到位,还有补充的吗? 生:这个要求我们写一个自然段的文字。

方:是的,只要写一段文字,温老师,你明白了吗?

温:经过同学们的解读,我也差不多明白了。不知其他同学都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方:好,那就拿起你的笔开始吧!(生写片段,师巡视,提醒坐姿。)

温:刚才温老师在转的时候发现了一段我特别欣赏的片段。

告诉大家你选的是哪一个。

生:我选择的是第一种用真实的语言写。温:你自己给大家来读一读吧!

生读:我用肉眼看到了叶片上的叶脉都暴露出来了,颜色是古铜色,中间还有一点绿色。我用手摸发现叶子的一面光滑,一面粗糙。我用鼻子闻到了一股令人恶心的气味。我用尝的方法发现开始时清淡无味,后来就逐渐变苦了。我用手指弹了一下叶片,听到了清脆的声音。

温:这段文字有没有达到第一个要求?

看到它的这段文字,温老师想到了在百科全书中也有一段介绍梧桐叶的段落,让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课件出示文字:“梧桐叶叶片三角状,长9—15厘米,宽9—17厘米,3—5掌状分裂,边缘有不规则尖齿和波状齿,基部截形或近心脏形,嫩时有星状毛,后近于无毛。”

温:仔细看一下这段文字并回想刚才男同学写的文字,他们给你怎么样的感觉? 生:他会给我一种比较严肃的感觉。

生:他像一个老师在和我说话,让我明白了很多。生:这文字感觉很直白,没有任何修饰的语句。板书:直白

方:这种直白、严谨的文字,往往给我们一种更真实的感觉,让人如见实物。刚才方老师在转的时候,这个女孩子的文字深深吸引了我。女同学,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女生读:秋,在我的心里,有着美好的寓意。秋叶被风娃娃吹落,那翩翩起舞的样子真像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呀!我看着他们一片片地落叶,像给大地披上一件金衣服,金黄金黄的拿在手中无比轻盈,就像是一把小扇子,把手一挥,一阵凉风扑在我的脸上,如果在夏天拿着这把扇子,那该有多好啊!

方:女孩子细腻的语言让我深深的陶醉,不禁让方老师想到了作家笔下的梧桐树叶。师配乐读。

“大树打了个大喷嚏,树叶纷纷扬扬地随风起舞。看!那一片梧桐树林,在这金黄的深秋煞是引人注目。随手拾起一片梧桐叶,手指拂过叶面,竟能感受到它的纹路!那样的清晰!那些从指尖传来的凹凸不平的线条,似乎在诉说着它的故事。睁开眼睛,细细观察!觉得它真像一把小蒲扇。想到这里,竟忍不住扇动了几下。微风吹过,一片片梧桐叶随风起舞,看着看着,仿佛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快乐地遨游在天空之中,融进了这金黄的世界里„„”

方:同学们,刚才这位女孩子的文字以及作家笔下的文字有个共同的特点——都能把我们深深的吸引。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把梧桐叶写得特别细腻,用了想象和比喻的手法。师:是啊,想象比喻的手法可以让我们的文章更加地„„ 生:生动。(板书:生动)

生:他们的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先写像什么,再想出去,有很形象的写法,让人觉得很生动。

方:像什么就是运用了(生:比喻)的手法,想到了什么就是运用了(生:想象)。生:他们写的文章不禁让我们的脑海中展开一幅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方:是啊,他们都展开了联想。

生:我们读了这些文字,觉得它很优美。方:是的,这些文字都很优美,很生动。

方:同学们,同样一段文字,我们可以用真实、直白、客观地把它记录下来,也可以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非常生动,非常优美的描绘下来。可见,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神奇呀!

方:如果这两段文字分别是两篇文章的一个段落,这篇文章的其他段落语言又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叙述的呢?课后就请同学们以《秋天的树叶》为主题写一篇完整的文章。你可以继续刚才自己的选择,用你课堂上的段落完成自己的文章。你也可以换位,也可以两者各写一篇进行对比,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写一篇完整的文章!

温: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一堂课转眼就过去了。方:是啊!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温:同学们,刚才咱们这节上的是什么课? 生:科学!

温:为什么这么猜,依据是什么? 生:平时温老师都是给我们上科学的。生:语文!师:为什么?

生:这节课写了作文„„

方:哈哈,同学们说得都挺有道理。这到底是什么课呢?让我们听听树叶怎么说吧!

我是一片树叶,我不是为语文而生的,也不是为科学而生,我不知道为什么就跑到这里来了,和大家一起共度了这四十分钟。我喜欢真实直白的叙述,我也喜欢生动想象的描述,但我还是要展现自己的个性,做真实的我。我——只是一片树叶。

方: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和这片树叶一样,都有自己的特长,也有自己的个性,我们一定要坚持做最真实的自己,展示自我,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温、方:下课!

第二篇:《秋天的树叶》教学设计

《秋天的树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秋天的树叶》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湘教版)教科书第三册第三组中的口语交际内容。它要求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并能听懂讲话的主要意思。通过这次“口语交际”训练,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有关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关注自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同时得引导学生注意在大自然的美丽时要想到保护环境,爱护地球妈妈,珍惜身边的一切东西。

学生分析

经调查发现学生对走进自然很感兴趣。童年是一个充满活力、蕴藏着巨大潜力的阶段,他们的生理、心理在迅速地变化成长,特别是刚进校园不久的孩子,他们对一切都是那么有兴趣,他们的想象力是那么丰富,那么神奇,如果老师能加以更好地引导,让他们更好地认识秋天这个美好的季节,认识这个神奇的大自然。因此,这次的口语交际的指导,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那么从何入手,既能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提高小朋友之间的交际能力,又怎样能在学生中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让他们能关注到环境保护的问题呢?这是口语交际课的设计中主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我们就要让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感受到秋天的神奇,激发他们关注自然的兴趣。

设计理念: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情境教学正是依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把从生动、直观的形象思维入手创设情境作为教学过程的启动契机,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想得是越奇妙越好。从而带动语言的训练,促进学生收集有关资料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目标:

1、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能大胆想象,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口语交际中,参与讨论,勇于发表见解;耐心听,简明扼要说,通过多方评价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听话和说话习惯。

课前准备:

1、让学生在休息日时和家长一起到郊外走一走,收集各种树叶。

2、多媒体课件。

3、胶水、白纸等工具。

教学流程:

一、课件激趣引入,交流资料。

1、启发谈话,播放课件。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些美丽的风景。(播放课件中的风景录像,同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这四处季节轮流着到我们人间来游玩,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礼物,现在我们看到的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金黄的稻田、形态各异的菊花等这一切大家看到美景都是秋姑娘给我们带来的礼物。你想对秋姑娘说些什么呢?(学生们赞美春天,感谢春天。)

(教学策略——启发谈话,课件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交流创设情境,做好铺垫。)

2、交流资料,学会交际。

现在我们把我们休息日时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到的树叶拿出来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秋天送给我们的礼物吧!和我们的同伴互相说说自己的树叶是怎么得来的。(学生们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着自己收集的树叶的来历。)

(教学策略——交流资料,实现了师生学习资源的共享,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同时给学生创造一个能交流的和谐的口语交际环境。)

师小结,过渡:刚才同学们已经和自己的伙伴们交流了自己的树叶是怎么得来的,自己说话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别人说话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教学策略——提醒学生注意交际的礼貌,参与讨论,勇于发表见解;耐心听,简明扼要说。)

二、明确要求,充分表达。

1、说说你收集的树叶有哪些形状呢?它们像什么?

2、说说你收集的树叶有哪些颜色呢?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然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指导学生能有针对性地介绍自己的树叶。)

3、你能向你的小伙伴们介绍你最喜欢的那一片树叶吗?要说清楚它的形状和颜色。

(教学策略——通过协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提高,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扩大型互动等多元互动,让学生真正学会用美的语言有条理,用适当的语气、语调与对方交流。)

三、上台展示,表现自己。

你认为自己说得很棒就请你上台来说一说,向全班的小朋友和老师们介绍你最喜欢的树叶。

(教学策略——给学生表现自己的平台,让学生能大胆地上台说话,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的表达能力才能得到锻炼,也为后面的评议说话打下基础。)

四、动手动脑,拓展交际。

1、有一些小朋友还会用美丽的树叶来做一些小工艺品呢,大家看看(展示课件-——观看兴趣小组同学用树叶贴成各种图画的活动。)我们也可以来试一试呀!也可以和学习小组的伙伴们一起完成的。

(教学策略——以本课学习为契机激发学生关注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2、你能告诉别人你贴的是什么吗?为什么你想贴成这个呢?

(教学策略——让学生的说话能越来越远,越说越宽。)

五、评议说话,提高自己。

你觉得今天的口语交际课中是哪个小朋友表现得最棒,为什么你会觉得他很棒呢?

(教学策略——口语交际的教学让学生们不仅仅是要会说,还要让他们会评价别人的说话,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深化口语交际的认识,激发情感,将生活与课堂融为一体,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讲观点,摆事实,以理服人,最终让学生明确说话的意义是要让别人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

六、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欣赏了秋姑娘送给我们的礼物——树叶,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那我们以后要怎样地对待大自然呢?你想对大自然说些什么?

(教学策略——让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感觉到环境保护的意义。)

2、把你今天完成的树叶作品取个名字(也可以回家再做一份),送给你最喜欢的人,对他(她)说上你的祝福,再听听他(她)会对你说些什么?

(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课外也能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让课堂的教学延伸到课外,真正实现时时是教学之时,处处是教学之处,人人是教学之人。)

课后反思:

口语交际训练实际上是一个新的课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它“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我们在追求形式上的千变万化时不能离开了这个“宗”。本着这一原则,我在设计这课教学时进行了如下创新:

1、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感观,让整堂课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生们有说的话题,有说的兴趣,有说的勇气,创造了口语交际的一种和谐的环境。

2、课前准备时引导学生通过走进大自然收集各种树叶,努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的欲望,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为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也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整个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学习贯穿在查找、收集相关资料、交流资料、构思评议和评赏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4、关注口语的评价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成正比。从教学过程师生的评价来看,我们更重视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交流,尽可能挖掘学生口语交际中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让他们树立信心,在今后的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第三篇:秋天的树叶教学设计

秋天的树叶

设计理念:

在这次习作训练中,我以观察和体验为突破口,让学生走进秋天,走近树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累素材。在交流观察发现、引导言语表达等习作指导过程中,启发学生做有心人,写出自己的发现,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想象,自己心目中“秋天的树叶”,那些“我”独有的东西,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悟性,焕发学生的灵性,让作文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秋天树叶各部位的特点,并用形象生动的语句进行描述。

2、按一定顺序把观察到的和联想到的内容用确切的语句具体描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用上看,摸,闻来观察秋天树叶各部分的特点,用形象生动的语句描绘秋叶,并且写进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大自然就像一个万花筒,随着四季的更迭,不断变幻着她美丽的容颜,多姿多彩,美不胜收。你看,多彩的秋天正向我们走来。

(出示课件,一幅幅秋景图)

2、看了这些美丽的秋景图,你想说些什么?

3、师:是啊,秋天很美,秋天的树叶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正是这些秋叶把秋天装扮得五彩缤纷。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近这些树叶,写一写介绍秋天的树叶的习作。板书:秋天的树叶

二、观察描述

1、请大家把树叶拿出来,好好地观察观察。你能用几句话描述一 下手中的的树叶吗?同桌互相交流一下。(生交流)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拿着你的树叶上来给大家说说。评:你用的方法是看,(板书:看)从叶子的颜色,形状两方面进行了观察,真不错。你能把它说的更详细一些吗?

评:你很细心,连叶子的边缘都注意到了。你能用上比喻,形象地说出了树叶的形状。

师:我们观察一件东西,不仅要观其形,辨其色,有时还可以摸一摸,闻一闻。(板书:摸

闻)

2过渡;你们说的真不错,现在把刚才说的写下来,要注意哦(出示片断要求:用段话描绘你手中的树叶,把刚才看的,摸的,闻的用准确生动的词句写下来。

3、交流。师:老师发现这位同学写的真不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三、展开联想

(一)1、师:刚才同学们用上看、摸、闻把树叶写得生动、形象。真厉害!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一簇树叶,一株树又会是怎样的情景。(板书:联想)

2、(出示课件:银杏叶的一簇树叶,一株树)观察交流

3、师:是啊,真美。

(二)、1、现在你正在欣赏着这棵树呢,“呼”风吹来了,这时,你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板书:风吹)

2、交流小结。

3、雨后树叶也别有一番风味呢。你看(出示课件雨后的一片枫叶)

师:是呀,美丽的景物能让我们产生许多联想,把看到的加上生动的想象,哪怕是最平凡的事物也能产生无穷的美感与诗意。

(三)、1、请大家继续写这秋天的树叶,展开联想,可以写一写风中的树叶,雨后的树叶,也可以是你想到的其他场景中的树叶。

2、生独立写作,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交流

师:怎样能把作文写好呢,自己埋头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善于学习同学的长处,学人之长。下面请同学们好 好欣赏同学的作品,说说你的收获。

师:你觉的这位同学哪里写的好?

五、总结:观察一片树叶,我们可以多角度进行观察,不仅可以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还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这样文章才可以写得具,生动。回去后 同学们给片断 加上开头和结尾,把它写成一篇完整的作文,交给你的老师哦。

板书设计:

秋天的树叶

联想

第四篇:《秋天的树叶》教学设计

习作

3、秋天的树叶教学设计

八方小学

文君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组织秋游,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以及采集标本、积累写作素材的技能。

能力目标: 对照本组课文,学习状物的基本方法,写出秋天树叶的形状和色彩的变化。

情感目标: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相结合。教学设计评价:

1.采取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观察,激发兴趣,激活习作欲望。

2.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师生互评相结合。应特别重视评价学生参与习作活动的态度、方法。在观察体验、选取习作素材、起草、修改、誊写、参与展示的每个环节,都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鼓励学生表达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开展优秀习作园地的评选,展示学生习作,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去秋游,明确郊游进行观察的目的、要求、方 法,记下自己的观察所得并搜集常见的树叶标本,带回学校与大家一起观察、交流。

2、查阅资料,了解秋天树叶色彩变化的原因。

3、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先给大家出个字谜,看谁最先猜出来,多媒体课件播放谜语“一边绿,一边红,红的怕水,绿的怕虫。”

你从这个“秋”字中发现了秋天的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秋天树叶色彩变化多的特点。板书课题:秋天的树叶

二、明确要求,辅助取材,打开思路。

1、自由读课本中的习作要求,边读边思考:本次习作有哪些要求?(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引导学生划出习作要求里的重点句子:“观察一下植物叶子的颜色和形状”。为了便于大家观察,老师把课本中出现的叶子还原成了真实的照片,大家观察,说一说观察的结果。指名学生说。(提示学生留意春夏季叶子色彩的不同,五种树叶的异同)

2、观察完书本上五种叶子,现在拿出你们周末采集的叶子标本,四人一小组交流讨论你们的叶子。

学生交流讨论,代表发言观察结果。(注意引导学生发言的重点: 树叶的颜色、形状、嗅觉、触觉等。)

3、师:观察完手中的叶子,让我们走出教室,走进校园一角,看看我们美丽的校园秋季的特点。多媒体课件播放秋天校园一角风光,观察冬青、南天竹、梧桐、爬山虎叶子色彩的异同,指名学生回答,并提问:秋季树叶色彩变化的原因。

4、师:校园的这一角可称得上五彩斑斓,那么愿不愿意跟老师一块儿走出校园,走进山野,走进大自然,去领略大自然这个绘画大师,丹青高手的杰作呢?多媒体课件播放配乐美图。

5、学生交流观后感,提问有哪些词、哪些诗句可以描写秋天,可以表达你对秋天的赞美。指名学生回答。

6、师:我们刚才观看的图片大都是静态的叶子,那么动起来的叶子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试试让你手中的叶子动起来,看看它们像什么?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观察树叶不仅要观察静态的树叶也要观察动态的树叶。)

三、借助枫叶标本,疏导思路,进行写法指导。

(一)知道观察介绍。

1、多媒体课件出示枫叶标本。交流讨论观察结果,指名学生发言。重点从颜色和形状方面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枫叶做一比喻。

2、我们不仅要观察静止的枫叶,也要观察动态的枫叶,播放视频《京都红叶》。

3、师:刚才大家观察了枫叶,谈了对枫叶的观感,如果你以枫叶为题写一篇文章。你该如何去选材、构思呢?拿出你的笔,写写你 的作文大纲。老师这儿有一篇作文,看看这篇文章的写法是否和你的想法有不谋而合之处,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4、多媒体出示《秋天的枫叶》,师范读,学生思考: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为什么好?用巴甫洛夫的话“观察、观察、再观察”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作者观察细致入微,所以文章写得好。

5、引导学生分析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如何观察的?指名回答。(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整体到部分……)

观察了什么?指名回答。相机板书:色、形、触、嗅、静、动…… 师给学生在写法上一些温馨提示:写作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抓住特点,动静结合,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二):指导学生确定写作顺序,写好全文。

1、老师知道,同学们对自己手中的树叶观察得都很仔细认真,那这里老师要问只把你介绍树叶的话语写下来,也就是只完成了文章的猪肚部分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吗?当然不是,还应该加上什么?(开头和结尾)

2、精彩的文章开头叫做凤头,那你文章的凤头打算怎么写呢?指名学生回答。之后老师出示多媒体给学生以建议(开门见山、作比较、名言警句引入、抒发感受……)相机板书:总体印象

3、能点明中心又简洁明了的文章结尾叫豹尾,那你文章的豹尾又打算怎么写呢?指名学生回答。之后老师出示多媒体给学生建议。指明仅供参考。(首尾呼应、抒发情感……)相机板书:呼应、赞叹

4、师:有着精彩的凤头、丰富的猪肚、简洁明了的豹尾,老师相信大家一定都能写出不错的文章来。那么这篇文章的总体结构你打算如何布局呢?指名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总分总

5、师小结:生活之中处处有美的存在,也许有人在秋天会感到萧瑟与哀伤,但只要我们有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心,我们就会更多地看到秋天的丰盈与烂漫。正如法国大艺术家罗丹所说:“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没的眼睛。”愿同学们都有双能发现真、善、美的眼睛,做一个真、善、美的人。

四、布置作业:下节课请大家静下心来,动笔习作。如果你有困难,可以小声和同学或老师交流。

五、板书设计:

习作3 秋天的树叶

总 总体印象

分 色、形、触、嗅、静、动……

总 呼应 赞叹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习作训练《秋天的树叶》选题富有时效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直接连通着丰富的自然资源。首先猜谜激趣,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走进自然,获得亲身经历,愉快地参与到习作中来。其次小组自由评说,多向交流。教师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既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注重适当的引导、点拨、归纳、总结,使交流评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足之处:

学生写出的文章还不够丰满,平时还应多加强对学困生的帮扶指导,采取相应措施。好文章,三分写,七分改,以后对评改环节应再下功夫。课上多加强写的指导,关注学生,挖掘资源,积极开展综合性实践性活动,做好课内外的结合,让学生爱上习作,写好写作,使作文教学更加多姿多彩,百花齐放!

第五篇:《秋天的怀念》教学实录与评析

《秋天的怀念》教学实录与评析

编者按:

2008年11月27日,小学语文教学最高赛事――全国小语会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在江西南昌落下了帷幕。东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孙世梅老师代表吉林省参加了此次大赛,以其厚重、大气、激情的教学风格荣获本届大赛的最高奖项――特等奖,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赞誉。大赛结束后,先后有广州、大连、天津、北京、郑州、洛阳等地教研部门邀请孙老师讲学授课。以下刊登孙世梅老师课堂教学实录及专家点评,以飨读者。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史铁生的散文名篇,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秋天的怀念(教师范读),让我们深情一些,深沉一些,再读课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再一次读课文题目)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发现了什么?

(幻灯片出示空白表格)

生:我发现了一个表格。

师:什么样的表格?

(生不语)

师:不要把它想得太复杂,它恰恰会为我们的学习提供很多方便。只不过目前这还是一份空白的表格。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会和大家不断地去充实它,丰富它,建构它。要想把表格填好,我们必须把课文读好。现在就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一会儿,老师要请你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开始吧。

(学生自由读文)

师:课堂上有朗朗的读书声,真好。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你们读懂这个故事了吗?谁来讲一讲?

生:课文主要写作者双腿瘫痪后,脾气非常暴躁,母亲时时鼓励他,最后母亲去世了。

师:后来怎样了呢?

生:最后作者记住了母亲说的话,他很快乐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师:老师建议你把“快乐”改成“乐观”就更好了。刚才这位同学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在他的发言中,关注到了课文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和谁呢?

生:母亲和“我”。

师:对了,就是文中的母亲和“我”。(出示课件表格中的部分文字)

师:课文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看花,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中几次提到了看花?

生:三次。

师:(出示课件表格中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师:母亲提了几次?看成没有?

生:母亲提了两次,都没看成。最后一次是妹妹推着哥哥到北海看的菊花。

师:非常好,同学们,课文就是围绕这三次看花展开的。刚才我们读了一遍课文,初步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到了课文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课件出示:人物 情节)

师:现在,请你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两个词语。(师板书:瘫痪、憔悴)请同学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词语。)

师:读到这两个词,你又很自然地想到了课文中的谁和谁?

生:母亲和“我”。

师:就是这母子俩,(师板书:“我”、母亲)同学们,这两个词的四个字,还是本课要求我们认识的生字,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

师:仔细观察这几个字是怎么写成的,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前两个字的部首是一样的,都是病字头;后两个字的部首都是竖心旁。

师:还有补充吗?

生:这几个字都是象形的。因为“瘫痪”会给身体带来不便,所以里面是个“难”字。还有因为焦急就会憔悴,所以“憔悴”的“憔”字是竖心旁加个“焦”字。

师:你是个善于发现,善于联想的孩子。但是,老师要给你订正一下,这几个字可不是象形字,它们都是形声字。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注意到“瘫”字是病字旁加了一个“难”字,是哪个“难”?

生:困难的“难”。

师:还可以组什么词?

生:艰难。

师:很好,这个字还是个多音字。还读什么?

生:nàn,灾难的“难”。

师:同学们,让我们想象一下,21岁的小伙子呀,双腿忽然瘫痪了,生活何其艰难啊,对这样一个年轻人而言,这何尝不是一场人生的――

生:灾难啊!

师:同学们,你们看,“瘫痪”是说文中的“我”病在腿上。“憔悴”是说文中的母亲,看在眼里,她急在心上,疼在心上啊!同学们,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怎样了呢?课文中有一个词,一起说出来。

生:暴怒无常。

师:现在就让我们回到文中,找一找,看看“我”的暴怒无常都体现在哪儿,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

(生浏览课文)

师:谁把你画好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师:还有没有?

生:(读)“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恶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师:就是这样的句子,从这些句子的哪些地方,哪些举动当中能够体会出“我”此刻的暴怒无常呢?

生:“砸碎”和“摔”。

师:你发现了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还有一个动词呢!

生:“捶打”。

师:同学们,“砸”和“摔”还是本课要求我们会写的生字。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来写这两个字。(师板书)“砸”字是石字旁加一个“匝”,注意,最后一笔写竖折。“摔”字,提手旁,加一个“率领”的“率”,还有一个我们以前学过的“捶”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几个字。

(学生齐读)

师:此时此刻,史铁生内心的怨恨和怒火可是要通过这样的动作发泄出去的啊!怎么读?

(学生带着愤怒、绝望之情再读生字)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祖国的文字。看到字形,读出声音,也传达了情感。同学们你们想一想,我们看到的是史铁生的暴怒无常,看到的是他在砸、在摔、在捶,但我们看不到的是他的内心。谁能试着来体会一下他此刻的心情吗?暴怒无常的背后是什么?

生:暴怒无常的背后是难受、心情沉重、悲伤,觉得生活没有希望了。

师:你说出的正是史铁生此刻的感受。同学们,我们看一看,史铁生他砸碎的、摔破的、捶毁的是什么呀?在他看来,生活变得怎样了?

生:生活对他已经没有意义了。

师:没有意义,没有希望了。同学们,就让我们把这样的体会融入到朗读当中,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个21岁的年轻人此刻内心的悲观和绝望。

(生读)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恶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师:同学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课文第一次提到母亲要带儿子到北海去看花。我们看一看母亲是怎么说的,儿子又是怎么回答的。找到了吗?读一读。

生:母亲说“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儿子回答:“不,我不去!”

师:大家看,这是母子此刻的对话。(课件出示对话)这一次儿子断然拒绝了,看到“我”如此自暴自弃,母亲怎能不日益憔悴呢!而与此同时,他那个要带儿子去北海看花的愿望,也愈发强烈。课文又一次提到母亲要带儿子到北海去看菊花,母亲又是怎么说的?儿子又是怎么回答的?

生:母亲说的是“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儿子的回答是:“什么时候?”

师:同学们看,这一次我的回答是:“什么时候?”从这里你看出了什么?(课件出示表格中的内容。)

生:说明这次作者面对母亲的央求并没有拒绝,更说明作者这一次也不想让母亲失望。

师:说得多好,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孩子们,这一次母亲没有拒绝,那母亲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你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一会儿老师请你来说。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谁来说一说母亲此刻是怎样的心情?

生:母亲此刻是喜出望外的心情。

师:说得好,你用文中的一个成语概括了母亲此刻的心情。母亲怎么那么高兴啊?请你对比着看一看表格,母亲两次提出带儿子去看花,从儿子的不同表现,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第一次是儿子非常坚决地回答母亲他不肯去。第二次问“什么时候”,就好像给了母亲希望。

师:说得多好啊!同学们,你们看一看,哪怕是儿子的一点点变化,都会影响到母亲内心的阴晴冷暖啊!你们从这里读出了母爱。现在,老师请你们再回到课文当中,找一找,母爱还流淌在哪些细节,哪些举动当中。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圈一圈,画一画。开始吧。

(学生浏览课文,圈点批画)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同学在课文中留下了自己思考的记号。说一说,你从哪里读出了母爱。

生:我从这里读出了母爱。(读)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师:同学们,她注意到的这一处,你们注意到了吗?那老师问问大家,“跑”和“踩”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生:因为作者双腿瘫痪了,所以他很向往“跑”和“踩”,所以母亲就特别注意这方面的词,不要再伤着他的心了。

师:你读懂了母亲的心。老师问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生:这两个字都是足字旁。

师:你还能说出像这样的带有足字旁的字吗?

生:“踏”。

生:“踢”。

生:“跳”。

生:“蹦”。

师:同学们,我们说出了这么多带有足字旁的字,可如今,这些动作,儿子都不能做了,所以,这些字眼也成了母亲最最忌讳的。母亲得有多小心,多谨慎呀!还从哪儿体会出了母爱?

生:(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从这句话我能看出,母亲不顾自己,就惦记着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担心自己的孩子。(生落泪)

师:说得好。同学们,你们看一看,这位同学被母亲打动了。老师知道,他的这番话是从心底说出来的。大家看这句话,是个省略号。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呀?你能替她说完吗?

生: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你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师:请你直接读出来。

生:(读)“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你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师:你读出了母亲的心愿,这是母亲不变的愿望啊!你还从哪些细节当中读到了母爱?

生:(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疼得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从这里我看出母亲也重病在身,但她却不告诉儿子,不让儿子伤心。

师:他读这段话的时候很动情,老师知道他也在心疼母亲。到这里,我们才知道,母亲之所以如此憔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也重病在身啊!还在哪些细节当中读到母爱了?

生:(读)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从这里体会到,儿子活母亲也活,儿子不活,母亲也不想活了,说明母亲很爱自己的儿子。

师:母亲和儿子永远在一起。同学们,让我们来看,母亲的这一“扑”,这一“抓”(师板书),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母亲很心疼儿子。

师:她读懂了母亲的心。母亲对儿子心疼啊,孩子,你不要再伤害自己了!

生:(读)“母亲喜欢花儿,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为了照顾我,连自己最爱的花都不养了。

师:母亲的全部心思都用在了照顾儿子身上。

生:(读)“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从母亲悄悄地进来又出去,我看出了母亲对儿子的关心。

生:我想帮他补充,母亲是不想让儿子的怒火升级,就悄悄地躲出去,等一切都平静了再回来,慢慢地跟儿子说。

师:掌声送给这位同学。(掌声)他从一个“躲”字读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一片理解。(师板书)同学们你们看,母爱就是这些看似平常的点点滴滴,作者在文章当中没有一处直接写出“母爱”两个字,但是却让我们感受到母爱无处不在。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些细节,写得多细腻,多传神啊!同学们,有了刚才的体会,老师相信,你们一定已经走进了母亲的内心世界。这时候,让我们再来读母子的对话,你们一定能读得更好。老师请一位同学读母亲的话,再请一位同学读儿子的话。

(两位学生读文中的母子对话)

师:同学们,当母亲听到“什么时候”这句话时,心情是什么样的?

生:高兴,激动。

师:刚才这位同学有点儿太平静了,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女同学读母亲的话,男同学读儿子的话。

(男女生合作读母子对话)

师:老师也被母亲的爱打动了。老师也同样是一位母亲,现在我来读母亲的话,你们读儿子的话,让我们再来体会体会,好吗?

(师生分角色读母子对话)

师:母亲高兴得过了头,一时失言说出了自己认为不该说的话,她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幻灯片出示文字)同学们,你们看,课文中还有两次写到母亲出去了,(幻灯片出示: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对比一下,这一次写她出去,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生:前两次母亲出去了,还回来,但最后一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师:说得好,她再也没回来,是什么意思呀?

生:出去之后,母亲就病逝了,所以再也没回来。

师:那为什么作者不用上“病逝”、“去世”这样的字眼儿啊?

生:他说不出口,他也不想相信这样的事实,因为去世的是他的母亲。

师:是啊,你说出了作者的感受。史铁生不愿接受、不忍接受这样的现实。他多么希望母亲还像以前一样,出去,回来,出去,再回来。可是,(音乐起)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同学们,这篇文章是作者在母亲去世七年后写下的,你们想一想,我们的这位作家握着手中的笔,当时会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短短的十个字啊?(出示: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生:作者写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一定很悲伤。

师:把你体会到的悲伤读出来。

生:(读)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师:还有吗?怎样的心情?

生:他也很自责和惭愧。当初他脾气那么暴躁,母亲心里一定很难受。

师:你读懂了史铁生的心,请把这份自责和惭愧读出来。

生:(读)“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师:是啊!而今,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同学们,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母亲就再也没回来干什么呢?

生:母亲再也没回来陪儿子去看菊花。

师:还有吗?

生:母亲再也没回来为儿子做饭。

生:母亲再也没回来为儿子洗衣服。

师:是啊,母亲就是带着这一个个遗憾,一个个牵挂离开的。同学们,这十个字,字字含泪,字字含情啊。让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师:母亲走了,她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就是――

生:(齐读)我那有病的儿子,和我那未成年的女儿„„

(全场师生感动)

师:(音乐停)同学们,这一对儿女是母亲永远的牵挂。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在擦着泪花,母亲希望她的儿女能够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同学们,值得欣慰的是这对儿女读懂了母亲的话,你们看(课件)在史铁生的面前,这是一个何等绚丽的秋天!谁来读读这段话?

生:(读)“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师:读得非常好。(师板书: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烂漫)同学们,你们看,在史铁生的眼中,菊花就是这样的――

生:(读)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烂漫。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是否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呢?他为什么要带儿子去看菊花呀?

生:因为母亲想让儿子去看了菊花之后能变得有自信,不再那么自暴自弃。

师:为什么看菊花就会这样?

生:因为文中写菊花黄色的淡雅,淡雅就表示着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是真;白色的高洁,高洁就预示着作者要抛弃他原来的自暴自弃,要重新开始快乐的生活;而紫红色的热烈而深沉,就预示着将来的生活一定要有活力,有朝气。(掌声)

师:他从菊花读出了生活的状态。同学们,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那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一句话――

生:要好好活。

(大屏幕出示)

师:同学们,让我们看这段文字,又是秋天,是哪个秋天啊?

生:是母亲去世以后的那个秋天。

师:是啊,这个秋天里,母亲已经不在了。同学们,看着这满眼烂漫的菊花,史铁生怎能不怀念起自己的母亲?谁带上这份怀念之情,来读读这段话?

(生读:“又是秋天„„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师:你把史铁生内心深处的怀念都读了出来。同学们,又是秋天,这还是哪个秋天,在史铁生的眼中,已经有了生活的色彩,这又是哪个秋天?

生:这是一个色彩绚烂的秋天。

生:让史铁生焕然一新,有了生活的自信的那个秋天。

师:这是史铁生获得新生的那个秋天。让我们也一起带上对生活的热爱,带着一份昂扬和激情,再读这一段。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在这个秋天里,母亲那令人辛酸的一“抓”一“扑”,那无限深情的一“躲”,都已经不在了,(教师边说边擦掉板书:抓、扑、躲)课文学到这儿,母亲给你的印象还仅仅是憔悴吗?老师擦去这个词,你还能换上什么词?

生:伟大。

生:坚强。

生:无私。

师:就是这位伟大、无私、坚强的母亲,已经不在了。(教师边说边擦掉板书:憔悴、母亲)然而,那像菊花一样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的母爱,却会是史铁生内心深处永远的――

生:(齐读课题)秋天的怀念。

师:同学们,在这个秋天里,史铁生还会捶打自己的双腿诅咒命运吗?擦掉板书:捶)

生:(齐)不会。

师:还会把手中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吗?(擦掉板书:摔)

生:(齐)不会。

师:还会砸碎面前的玻璃吗?(擦掉板书:砸)

生:(齐)不会。

师:你看到的是怎样的一个史铁生?

生:焕然一新的。

生:充满快乐的。

生:对生活充满自信的。

师:是啊,我们看到的再也不是那个因双腿瘫痪而自暴自弃的史铁生了。(擦掉板书:瘫痪、“我”)史铁生用你们刚才说的快乐、自信、坚强告慰了母亲,他活出了属于自己的(师生同说)淡雅、高洁、热烈、深沉。母亲的那句“好好儿活”也是永远铭刻在他内心深处的――

生:(齐读课题)秋天的怀念

师:(课件)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史铁生的烂漫人生。2002年,史铁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大家看,这是组委会为他撰写的一段颁奖词,也是史铁生的人生写照,让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课件中的文字)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师:(指着屏幕中未完成的表格)同学们,这次看菊花是妹妹推我去的。(课件出示:妹妹)你们想象一下,如果母亲还健在的话,此时此刻,他们又会有怎样的一番对话呢?(课件出示三处省略号)

表格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让我们进一步去思考:怎样活才是好好儿活。下课。

[教学评析一]

孙世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一课,体现出了很强的语文意识、基础意识、文本意识和训练意识。

教学经历了一个由“知事”到“知人”的过程。教者借助表格这一新颖的设计,紧紧围绕文中提到的三次看花,引领学生抓住主要内容,并由此入手走进语言文字,逐步树立母亲的形象。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孙老师抓住“瘫痪”和“憔悴”两个词语,解字析词,理解人物的内心。这一设计非常巧妙,可谓抓到了关键,抓到了要害。进而,教师引导学生研读细节,体会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慈爱、无私、伟大的母亲形象在学生内心建立起来。“我”也由“暴怒无常”到不断地发生变化,到最后变得乐观、坚强、自信,教学思路十分明晰。

在教学中,孙老师指导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表达特点,引领学生抓住细节,体会母爱之深。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有扶有放,看似平常,却是教者的精心设计。尤其是孙老师引导学生对比课文中提到的母亲的三次“出去”,这样的内容同样也是细节,教师这样的设计颇具匠心。

教学即将结束,在孙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认识、情感不断深化、升华。“又是秋天,是哪个秋天?”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课末的教师擦掉板书更是令人眼前一亮。更值得肯定的是孙老师的教学在问题中结束。我们看到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同时又产生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我们怎样活才是好好儿活?”这也是本篇课文所应引导学生思考的价值取向。

最后提一点建议:如果孙老师的课能够再放手一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会更精彩。

(点评: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

[教学评析二]

我们追寻什么样的阅读教学?怎样实现阅读教学的改革与突破?是吉林省这次参加全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所要探索的问题。孙世梅老师《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在观摩活动中获得了特等奖,受到了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好评。那么这节课到底带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和分享。从指导这节课的过程中,也从课后的反思中,谈点体会,兼做点评。

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是实现阅读教学改革与突破的思想武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受到广泛的青睐,一直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热点。但当前的现状却不令人满意,阅读教学被一种比较程式化的模式所束缚。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就是:导入→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再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随后进入具体的语句段落进行微观分析→展开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拓展或深化。同时,从课堂学习过程和交往方式看,阅读教学成了师生的单向问答,课堂教学始终被教师严格控制的一个个繁琐的提问所制约,学生在课堂里的角色和多数时空里的行动,总是教师问题的回答者,而不是问题的生成者和问题的提出者。而且教师的问题串及其性质,大多繁琐细碎,主要指向课文的内容,而缺少过程与方法的导引,更缺乏有价值的思维方式方法的训练。因此,阅读教学更多关注的是朗读和读懂课文内容,而忽视了阅读教学的本质――思维的发展、语感的培养、语文的积累和阅读方法策略有意识的系统建构。我们看到的阅读教学多是在教课文,而不是用课文来教;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的往往是“鱼”,而不是“渔”。当然,我们可以把这种教学模式的流程看作是阅读教学模式和策略的一种,也有其使用价值、适应的范围和对象。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以这样的模式应对了所有的阅读教学课堂,应对了所有文章类型的阅读教学,这就必然带来封闭和沉闷,这正是大家感到阅读教学改革与创新不够的根源所在。但令人感到忧思的是,少有人对这种阅读教学模式提出质疑,深刻思考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和策略到底能为学生带来什么,特别是大胆尝试和探索新的和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模式、策略就更不多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利用这次参加全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良好机遇,力求通过孙世梅老师《秋天的怀念》这节阅读课,探索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与全国小语同仁交流分享。在这节阅读课中,孙世梅老师较充分地发挥了创新的能动性,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把学生个别独立的学习与合作学习(包括学生与教师的合作)联系起来,运用问题解决的学习模式策略展开阅读教与学的过程:以一个“学习单”(表格)为学习线索,通过师生共同建构“学习单”的内容,经历一个有意义的阅读学习。师生是在不断同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从不断深化的思考讨论中,从不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朗读、默读的练习指导中,去不断丰富、充实对文本的认识。比如,孙老师在课的开头就做这样的引导:(学习单)“只不过目前这还是一份空白的表格。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会和大家不断地去充实它,丰富它,建构它。要想把表格填好,我们必须把课文读好。”在这其中,学生亲历的是怎样读懂一篇课文的过程以及策略方法的体会与应用,而不是教师对阅读方法策略的口头说教。在“学习单”不断充实的过程中,学生带着读懂文章的一个个问题去阅读文本,体会语言和表达,具有明显的问题意识、目标意识和解决阅读问题的动力,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同时,用“学习单”的不断深化来替代和消除教师过多细碎的提问,有利于学生阅读问题的生成和发展。我以为阅读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而教师提出的问题,应主要是引发学生问题的问题,其性质功能在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思维的深化。教师的问题应是有结构的和有层次的问题串,在于引发和逐步形成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和深刻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角色和作用,应是为学生阅读创造氛围、环境和条件;为学生阅读学习的不断深化搭“脚手架”:提供指导、帮助解决学习障碍和困难,提供必要的材料和资源;特别是要不断适时地引导学生提升学习方法策略,让全体学生分享。比如,教学中对“三次看花”这一核心问题的把握和引导,就是一种匠心,这与以往很多教师教这一课有着鲜明的不同。孙老师的教学围绕“三次看花”的体会,形成了由表及里,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和思维逐步深化的过程,这种过程所体现的是归纳式思维过程,是形成科学阅读思维的重要基础。“学习单”的设计就是要体现学生对文本学习的不断深化,对读懂一篇文章的策略方法的认识和提升,到“学习单”完成的时候,学生形成的是对《秋天的怀念》整体的把握,对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把握,对人物关系和文本各部分关系的把握,以及对文章基本表达的把握,对文章精神内涵的把握,形成了阅读策略方法的体验。

在建构“学习单”的过程中,表格起到的另一重要作用就是揭示了“我”、“母亲”和“妹妹”三个人物之间的对比、联系,在把握人物的关系当中,运用了比较、联系的策略,运用了体会文本细节和语言文字的方法,解读所透露的表层与背后的信息,从而读懂文本、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格的作用,还彰显了文本咏叹母爱与倡导“好好活”的浑然一体,使学生把体会母爱和要“好好儿活”的人生要义联系起来,丰厚了学生的认识,这就比单纯以母爱为体会重点要高明得多。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教学中孙老师对史铁生颁奖词的运用也恰到好处。这一课程资源的引入不是无目的的枝蔓和拓展,不是一种好看的装饰,而实在是帮助学生深化对人物的理解,提升对文本主旨和思想感情的概括。根据我们对本课教学的整体设计,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建构“学习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单”的深化,引导学生对人物和文本表达做出评价,写出较具体的综述短文,通过评价引入批判性阅读,进行交流分享,把阅读与表达结合起来。

总之,阅读教学模式需要改革创新,而创新需要思想解放和勇气。虽然,《秋天的怀念》获得了相对好的效果,大家给予肯定和鼓励的是教学设计中阅读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和孙老师蕴藏在教学细节中的智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将成为大家的共同愿望和研究的导向。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秋天的怀念》的教学设计中还存在思想解放不彻底、改革不到位的痕迹,仍值得关注和探索。

(点评:吉林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吉林省教育学院小学幼儿教研部主任赵士英)

[教学评析三]

文如其人,课如其人。大气、丰厚、深刻、娴熟、扎实是我对孙老师课堂教学的总体评价与感受。看了其他几位专家对孙老师《秋天的怀念 》课堂教学的评点有许多处是有同感的,这里还有一点比较深刻的感受想与大家做以交流。

孙老师的课让我真正体会出了语文课堂应该是动态的、生成的、发展的课堂。而这一理想境界的实现不是一般教师能做到的。这一点我是随着孙老师的教学过程一步步读出来的。如,在教师引领之下学生对文中两个人物的认识,开始是憔悴、慈爱的母亲,瘫痪、暴怒无常的儿子,随着字词句段的品读,文章脉络、情感线索的研读、交流,学生改变了对两个人物的认识,把黑板上的评价换成了伟大、坚强;换成了自信、成功,对两个人物认识的改变是学生经过阅读活动后产生的变化,是学习中的生成。而这一生成绝不仅仅是停留于字面研究的结果,而是同时加入了思想情感的活动,是思想情感的一次飞跃。这是孙老师独具匠心的设计,也是随着教学的深入不断提升、深化、发展的结果。这一点还表现在表格的设计上。表格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高效与清晰的思路,是长文短教的一种好的方法策略。用孙老师自己的话说,这是在给学生搭脚手架,而这一脚手架的建构与运用体现了动态的过程。课堂上表格的填写不是一次完成的,两次出现,两次填写,两个意图,同样体现了发展、深化、飞跃的道理。第一次填写的是文中人物的对话,反映两次欲看菊花时的态度变化,而第二次填写的内容则是经过学生思考、梳理、总结后的了,是学生透过文字表面看出的深藏其后的更深刻的内容,这里的看菊花就不仅仅是看菊花,而是凝结着母亲愿望的人生信念,是对瘫痪儿子与未成年子女的深深期待――“好好儿活”。这里的母爱也不仅仅是衣食住行的关怀和生活中的关心爱护,而是母亲那颗博大的胸怀和高尚深远的志向,这一切都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在水到渠成中结束。这不能不说是教学设计的高远与巧妙。

(点评:李莉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小语研究室主任,吉林省小语会秘书长)

[教学评析四]

听了孙老师《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掩卷沉思良久,心中有说不出的感动和感慨。我为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而喝彩,更为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爱而动容。“授之以渔”“让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孙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让我们体会到语文教学的朴实无华、扎实有序、大道至简;体会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确是一门艺术。

本课教学呈现出如下特点:

1.凸显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学科品性,教学中做到关注人文性,凸显工具性,注重语文学习训练,强化语文学习实践。《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感的课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从哪里来?针对当前非语文、泛语文的倾向,孙老师紧紧抓住语言文字,时时处处引领学生依托文本,和学生一起“咬文嚼字透纸背,入木三分悟深情”,让人文的根深深地扎在语言文字里。教学中设计的表格建构、随文识字、研读细节、资源拓展等等,都意在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披文入情。教学中,孙老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两处省略号,让学生进行想象,进行再创造;同时引导学生说出一大串带有足字旁的字,体会瘫痪给史铁生带来的心灵创伤,体会母亲的小心谨慎,细心呵护。类似的设计比比皆是。这样的设计充满语文因素,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获得丰富的语文素养的过程,经历了一个获得浓浓的情感熏陶的过程。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散发出人文气息,实现了作者、编者、教者、学生的“四心”统一,“四情”统一。

2.借助表格,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经历自主建构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中的表格由空白至不断丰富,到最后又向课外做了延伸,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空间。表格中的人物在三次看花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又是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同文本进行深度对话的一个重要凭借。它一直贯穿教学的始终,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断引向深入。课末的教师擦掉板书更是匠心独运,这同样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深化,让我们意识到教师擦掉的不仅仅是文字,还有过去的阴霾与苦难,而留下的是生活的明朗与欢乐。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用课文学好语文,体现的是一个动态生成、不断建构的过程。这样的设计是在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搭脚手架,出发点是教会学生学习,是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3.在学科内部处理识字与阅读的关系,本课的教学也实现了一个突破,那就是由字理识字至字理析词再到字理阅读。例如,“瘫痪、憔悴、砸、摔”的学习,都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在这样的过程中,汉字的音、形、义与具体的语言环境,与鲜活的语言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学生对字词的整体感悟能力,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潜心会文。同时本课的教学集中体现了整体阅读,整合设计,高效语文的理念。教学牢牢把握高年段阅读的特点,注重前后文的联系,整体考虑,整合推进。例如教学中,三次看花这一线索的提炼与延伸,母亲几次出去的回顾与深化等都体现了这样的理念。

本课的教学是基于全国小语会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设计过程中一定考虑到了以下三个原点――第一个原点:上前40分钟的课,这就意味着教学可以超越第一课时,但不能回避第一课时的内容;第二个原点:上课前,教师没有和学生见面,学生有预习,但无上课教师的指导;第三个原点:作为一节参赛课,既要凸显教师的风格,更要回归教学的常态。孙老师很好地从三个原点出发,完成了教学。但是,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纵观整节课,我们还是感到孙老师的课堂容量有些满,致使有的环节处理得略显仓促,不够深入,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不够充分。

常言,文如其人;亦曰,课如其人。一节课,是教师的学识、修养、气质、个性和品性的综合,一节课的背后是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中,我们能够体察到孙老师对文本解读的功夫,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对课程资源的有效把握,对教学设计的创新处理。教学中,往往是孙老师的“一语飞渡”,恰恰成了精妙的“移花接木”。我们也衷心祝愿孙老师能够在她所钟爱的语文教育之路上走得更坚实,更稳健!

(点评:王显才东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担任全国小语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小语会青年教师研究中心常委)

(孙世梅,中学高级教师,现任东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教育研究部主任。荣获全国科研型教师、吉林省科研型名教师、吉林省骨干教师、吉林省学科带头人、吉林省教学新秀、长春市小语名师、学校“名师工程”首席教师等荣誉称号。担任吉林省教育学会理事、吉林省小语会常务理事、长春市小语会常务理事、吉林省教育科学学院兼职研究员。在国家级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长春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赛和吉林省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荣获一等奖第一名,在全国小语会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荣获特等奖)

责编 /董 璐

下载《秋天的树叶》教学设计与实录(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秋天的树叶》教学设计与实录(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秋天树叶

    2.秋天的树叶 秋天,把炎热的夏天带走了,送来了一丝丝凉爽的风。秋高气爽,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飞。金秋十月,许多树叶都变黄了,在风中,那些顽皮的小叶娃娃飞了下来,把大地妆点得......

    习作3 秋天的树叶 教学设计(共5篇)

    秋天的树叶》教学设计张尔贤 2014年10月 《习作 曲石镇箐桥完小《习作3 秋天的树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激发写作兴趣。 2、让学生......

    树叶教学设计与反思

    《树叶》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树叶》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共5句。小诗从“树枝拿它当扇子”“小虫拿它当被子”“鱼儿拿它当花伞”“小鸟拿当风筝”……从而形象地写出了树......

    秋天树叶作文(共5篇)

    秋天树叶作文三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

    秋天树叶作文[共五篇]

    精选秋天树叶作文6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秋天树叶作......

    秋天树叶作文[共五篇]

    秋天树叶作文四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

    秋天的树叶(共5篇)

    秋天的树叶一场场秋雨赶走了夏天的炎热,迎来了秋天的凉爽。很久没去公园玩了,今天去了漪汾公园,一进大门,被眼前的美景迷住了。怎么前一阵绿色的海洋,一下变成了一幅五彩的油画。......

    秋天树叶作文(共5篇)

    秋天树叶作文六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秋天树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