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神奇的货币》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全章概述
本章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和领会政治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
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新课程学习
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教学重点
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教学难点 纸币。★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
本框题是经济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新概念、新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使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思考P2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3三个思考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请看课本。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金银的特点)。
教师总结: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这就是货币的职能问题。
2、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3-5页,看看货币有哪两种基本职能?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2)、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提出问题:金银为什么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教师点评: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
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3)、流通手段。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4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换活动是不是这样?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5页一二自然段内容,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 教师点评:不是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4)、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教师活动:同学们,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大家可以看课本P5页,了解一下。
3、纸币
教学过渡: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1)纸币的产生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页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点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因为在商品流通中,人们只关心货币能否带来价值相等的商品,不关心它本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货币符号――纸币,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这样就产生了纸币。
教师活动:既然国家有权发行货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2)纸币的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发行过少,阻碍流通。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
3)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7页,说明刑法中的这些规定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探索问题。
教师引导:通过学习这些规定,应该明确: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货币的有关常识,主要知识框架如下: 需要 本质 基本职能
商品交换 ――――→货币――――→ 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
纸币――――→含义、产生、发行规律、正确对待使用纸币
(四)实例探究
[例1] 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A.有了商品就有了货币 B. 先有商品后有货币
C.先有货币后有商品 D. 商品货币同时存在,同时产生 答案:B [例2] 货币的本质是()
A.一种商品 B.纸币 C.一般等价物 D.流通手段 答案:C [例3] 某商店一件上衣标价150元,货币在这里执行的职能是()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答案:A [例4]下列对纸币的认识正确地有()A. 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国家可随意决定发行数量 B. 纸币发行量过少会引起物价上涨
C. 制造假币是违法的,持有、使用假币不受法律制裁 D.纸币在流通中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答案 D ★课余作业
人们用1000千克大米交换一两黄金,这种交换活动是不是商品流通?为什么?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货币的有关知识,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紧紧抓住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1.2 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
2、知道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3、理解各种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5、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汇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增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 教学重点
1、信用工具
2、外汇 ★教学难点
1、外汇
2、汇率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亲自办张借记卡、灵通卡,用借记卡和灵通卡消费,体验信用消费;课上采取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货币的本质,知道了货币的职能,并且知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代替了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等职能,给人们的商品交换带来了便利。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流通工具,大家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活动:一部分学生可能忙着翻书去找;一部分学生可能互相讨论;一部分学生可能预习过教材,大声回答。
学生回答:信用卡、借记卡、灵通卡等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工具怎么使用,有什么好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吗? 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框。
(二)进行新课
1、信用工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提出问题:
1、在核算经济往来时,通常使用什么结算方式?
2、你在生活中接触或使用过什么样的信用工具?
3、对使用信用工具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回答的提问,继续设问:什么是信用卡?如何使用?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总结:(1)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2)信用卡
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使用信用卡消费更加简便、使用、高效与安全。我们应该学会使用信用卡。(了解常用信用卡的使用)教师活动:出示一张支票(复印单)——这是我们学校为了购置多媒体给三联家电的一张票据,请大家看看,知道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点拨:总结学生结论,引导学生知道
(3)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付款单位开出支票后,收款单位凭此票到银行把这笔钱转入自己的帐户。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学校从北京某公司购进一批餐具,我们学校应该怎样和这个公司结算呢?是否仍用支票结算?
学生活动:看书并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4)汇票
支票一般用于同城结算,外埠结算一般使用汇票。汇票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汇票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银行汇票又分为电汇和信汇。
汇票的使用,避免了长途携带现金的不便和风险。
2、外汇 教师活动: 多媒体展示欧洲优美的风光,假期间我计划去欧洲旅游,在那里我能使用人民币消费、购物吗?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
(1)含义: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工具。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等。
在经济生活中大家要了解外汇的特征(以外国货币表示;可自由兑换)以及外币与外汇的关系: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其他内容: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外汇的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学生活动:思考P10“人民币外汇牌价”两个练习题,教师总结:(3)人民币外汇牌价:
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教师活动:大家知道汇率是经常变动的,为什么汇率经常变动?我国在美国、日本等国再三施加压力的情况下,为什么保持汇率稳定,人民币不升值?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教师点评: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外汇的供求关系、通货膨胀(或紧缩)率的差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货币当局的干预与管制、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汇率的升降调节进出口贸易;可以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和数量;可以影响国内物价水平;影响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等。因为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深刻理解这些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生活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家参与经济生活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大家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四)实例探究
[例1] 下列关于信用卡的说法正确地是()A、任何机构都可向社会发行信用卡
B、持有信用卡,可在任何消费场所进行消费和购物 C、持有信用卡,在消费时就可不受存款数量的限制
D、持有信用卡,可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 答案:D [例2]支票和汇票的共同点在于()A、其使用都避免和减少了现金交易带来的麻烦 B、都能在市场上流通转让 C、都用于外埠结算
D、都是商品,和货币一样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答案:A [例3]外汇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A、是用于同城结算的支付手段 B、是用于外埠结算的支付手段 C、是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D、是用于电子计算机系统完成的支付手段 答案:C [例4])在国际外汇市场,1998年7月份,美元兑换日元的汇率为100美元=14000日元,到了1999年1月,汇率是100日元=0.909美元。这就是说()A、日元升值了 B、美元升值了
C、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下降了 D、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下降了 答案:A D ★课余作业
1、利用业余时间到银行调查了解信用卡的有关知识与使用情况
2、有条件的同学亲自办张借记卡、灵通卡,用借记卡和灵通卡消费,体验信用消费的优点。★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了信用卡、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知识点比较多,涉及面比较广。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把握住信用卡和外汇这两个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教学中注意双向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经济生活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切忌机械记忆。文 章
第二篇:《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由物物交换到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理解货币的本质;
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理解纸币的含义;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1)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2、难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意思是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钱,离不开消费。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课生活与消费。
一、货币的本质 首先,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最近的消费情况。同学们手里应该都有一些零花钱吧,那这几天都买了些什么呢?(学生:书籍,文具,衣服…)刚才提到的这些购买来的物品,在经济学里我们称之为商品。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商品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我们先来看这样两个问题:(1)我们每天呼吸的氧气、沐浴着的阳光是不是商品呢?(学生:不是)回答很正确。一样东西要使其成为商品,必须是人们耗费一定的劳动获得的。比如书籍是经过作家的思考、印刷、装订等一系列程序得来的。那么商品的第一条属性就是劳动产品。(2)母亲亲手为你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呢?(学生:不是)很正确,虽然这件毛衣耗费了母亲的劳动,但是毛衣生产出来以后,并没有拿到市场上去卖,而是供自己或者家人使用,因而这件毛衣也不能称作商品。由此我们知道商品的第二条基本属性就是用于交换。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给商品下一个定义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注意:商品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之分,有形商品就是消费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例如同学们刚才提到的衣服、书籍、文具等,而无形商品指的是我们购买的服务如理发、乘车、看电影等。
同学们拿什么去购买商品呢?(学生:钱,人民币)钱的书面语是货币。为什么货币能购买到购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揭开货币的第一层神秘面纱:货币的本质。
首先,我们看一看货币是怎样演化而来的?最初,人们就是将自己手头拥有的东西去交换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就是商品交换的第一个阶段。第一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 两只羊 = 一把石斧
拥有羊的人不只是需要斧头,他还有可能需要布匹、盐等等,他可以用盐羊和许多其他商品进行交换,交换商品的种类扩大了,这时商品交换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第二阶段:扩大的物物交换 两只羊={一把石斧
一匹布
一斤盐
„„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也越来越频繁,交换商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因此就会出现课本第四页方框的那种现象。要想将自己手头拥有的商品,交换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并不是那么简单。这时人们想到用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作为中间的媒介物,实现商品交换的顺利便捷的进行。因而商品的交换进入了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 盐}
{石斧
珍珠
=两只羊=
布匹
一般等价物实现了买和卖的分离 咖啡
项链
一般等价物: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直接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第四阶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盐}
{石斧 珍珠
=金银=
布匹
咖啡
项链
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我们把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叫做货币。而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总结: 货币的产生过程
物物交换——出现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产生
(商品一商品)
(商品一一般等价物一商品)为什么金银可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拓展思考: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1)“金银天然不是货币”意思是说金银天生并不是货币。因为金银最初出现在市场上也只是一般的普遍商品,只是当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当一般等价物都集中到金银上,由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是货币。并不是一来到世界就成为货币的。•(2)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生就具备了充当货币的优良特点。这是由金银的自然属性决定的,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容易分割,质量均匀;不会腐烂,久藏不坏等优点
案例分析:一位美国人到非洲原始丛林旅游,看到水天一色,便想租用部落的独木舟泛游湖上。当他拿出美元去租船时,船的主人拒绝了,提出要用象牙交换。这位美国人于是来到另外一个有象牙的部落用美元购买象牙,不料又遭到拒绝,主人提出要用纱布交换。于是他又来到一个有纱布的部落,用美元购买纱布,不想也遭到拒绝,主人提出用针来交换。他猛然想起帽子上别了几根针,于是他用针换回了纱布,又用纱布换回了象牙。当他拿着象牙来找船主时,船主已经回家了。这位美国人十分沮丧。1.在故事中,象牙、纱布、针这几种东西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商品,充当了等价物)
2.号称“世界货币”的美元为什么在非洲的原始部落里却“寸步难行”?
(物物交换)
3.如果你打算在这个不接受美元的原始部落开发旅游业,你认为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二、货币的职能 前面我们了解到货币可以以购买各种商品,除此之外货币还具有哪些用途呢?
情景分析:菜市场上叫卖声一片……一个人在卖菜,种类很多,不断有人来问价,他需不断的回答,白菜两块五一斤,西红柿三块一斤……最后是在不耐烦了,干脆写上了标价牌,于是,顾客自己看就不用再多问了。
(1)那种猜的价值大,怎么判断?货币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西红柿;价格;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基本职能:用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具有价值
(2)这个过程,有没有看到真是的货币?表明什么?
(没有;表明货币可以衡量某种商品价值的大小,这时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我们并不需要在商品的旁边放上实实在在的货币,而只是标注就行。(3)三块一斤表示的是什么?(一斤西红柿的价值为三元)
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决定
价值﹦﹦﹦﹦﹦价格
(商品价格高低一般与商品价值成正比)
反映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的图片
上面呢,是人们将布卖出去换回货币,然后用这些货币来购买棉花
(卖布——钱——买棉花)
下面则是一位卖菜的将菜卖出去换回货币,再用得到的货币购买自己想要的衣服。(卖菜——钱——买衣服)思考:这里的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这里商品交换中有卖和买两个环节,商品卖出去得到一定的货币(商品——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想要的商品(货币——商品)。在这个过程中货币充当的是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以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它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
注意: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能用现实的货币。同学们想一想,商品流通过程的两个阶段:商品——货币,货币——商品哪个更难?是把把东西卖出去更难呢,还是拿着钱去买东西更难?(学生:商品——货币)马克思称这一阶段“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看课本第6页下面的方框,课本上说如果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如何理解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答: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最终目的是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前提条件就是卖出自己的商品换得货币。如果商品生产者不能卖出自己的商品,就不能换得货币,就难以实现购买自己所需商品的目的。也就是说,如果“商品——货币”的跳跃不能顺利实现,“货币——商品”的跳跃就不能顺利完成,商品生产者的目的也就不能实现。这种情况下,着 急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的生产者(所有者)。
有的同学可能会想,生产者想把东西卖出去户的更多的钱,我们消费者也想兜里多揣点钱多买点东西,那还不简单,让银行多印点钞票不就得了。可以吗?流通中的货币量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如果我国生产了15吨大米,引发了60万人民币,那么就是4万元买1吨大米:大米的总量没变还是15 吨,我们多印点人民币变成了90万人民币,这时候我们就需要6万元买1吨大米。以前只需要4万元,现在需要6万元,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钱不值钱了,也就是货币的购买力在下降。发行更多的人民币并没有改善人民的生活,相反带来的物价上涨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货币量为多少合适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页上面的的公式。
商品价格总额
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
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 ——————— = ————————————
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除了我们刚才讲到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职能以外,还具有其他职能。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页的相关链,接过两分钟我请三位同学概括一下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代表而保存起来
支付手段:在赊销赊购中,货币被用来支付债务
世界货币:当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外国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
三、纸币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得以产生,货币早期是金属货币以金银为主,每做一笔交易都要核实重量、检查成色,很不方便,于是就出现了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铸币。比如我们古装剧里面用的银子,清朝的铜币等。
金属铸币在长期流通过程中会逐渐磨损,成为不足值的货币。后来,又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我们现在基本上用的都是纸币,同学们想一想,纸币同金属货币相比具有哪些优点呢?(学生:a 纸币的制作成本低 b 纸币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那么,什么是纸币呢?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只有国家才有权发行纸币,但也不能任意发行。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如果纸币量超过这个限度,也就是说发行的纸币量过多,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在前面我们曾经以大米的例子分析过,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通货膨胀”;相反,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也就是纸币发行量过少你,那么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就很少,只能购买有限的商品,于是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通货紧缩”。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银行计算机网络化的实现,出现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于银行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完成自动转账业务。
板书设计: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含义
①含义
②两个基本属性
2、货币的产生
3、货币的含义、本质
(二)货币的职能
1、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 ②流通手段
2、其它职能
(三)纸币
1、含义
2、电子货币
第三篇: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
洋县城西小学 马 虹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识字、写字,巩固学过的字;渗透性识字;初步接触多音字。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用听读法识字。教学难点:用听读法识字。
教学方法手段:讲授、谈话、演示、创造性作业等。教具准备:幻灯片,字词卡,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古时候,人们就想飞到月亮上去,我国民间就有一个神话故事叫《嫦娥奔月》,说的是人间有一个叫嫦娥的姑娘听说月亮上很美,于是想尽了一切办法,飞到了月亮上。当然这只是个神话。现在我们人类不但已经登上了月球,而且还能乘宇宙飞船再回到地球上来呢!
2.今天怎么不见我们的好朋友丁丁了 ?
二、指导看图
1.示图:丁丁在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他在月亮上?相机贴词卡在图的相应位置: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2.原来丁丁到月亮上旅行去了,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丁丁吗?
三、读文
1.板题,理解课题的寓意。2.反复练习,读熟课文:
(1)自己练读,画出不会读的字。
(2)教师带读,学生留意自己不会读的字。
(3)学生再读课文,若还有不会读的字问一问旁边的同学或老师。(4)指名读文,众生评议。
(5)教师范读,学生评议后标出停顿。(6)齐读课文。
四、认字
1.示词组卡,全班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2.板叠词卡,这几个词有什么特点?
出示“弯弯的月儿”,比较“弯的月儿”弯?还是“弯弯的月儿”弯?教师范读,生练读,同法练读“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3.感情朗读课文:
丁丁说小朋友读的真好,把月儿读得弯弯的,把船儿读得小小的,把星星读得闪闪的,把天读得蓝蓝的,他还想听小朋友读一次课文,你们愿意吗?一边读一边想象可爱的星星、月亮、天空。
五、认单字
1.示贴有字卡的小黑板:小朋友看,谁来了?
2.“谁来当当小老师?”会读哪些字就拿下字宝宝,领大家读一次。组词重点:里、月 多音字:只 3. 小组合作识记一类字:(1)分析部件:只、尖、里(2)字理识字:月(3)数笔画:在、见(4)编儿歌:只、尖(5)猜谜语:月
4.拓展识字方法:丁丁说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能见到字,比如说电视里、商店里、街道上的广告牌等,你平时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字?
5.同座互检生字掌握情况。6.游戏:猜猜他是谁?
7.自由组合进行拼句游戏:摘果子,做拼盘。
六、音乐欣赏,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1.播放歌曲《小小的船》,第一遍跟唱,第二遍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动作。2.配乐朗诵,练习背诵。
3.丁丁说弯弯的月儿像小船,你觉得月亮还像什么?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4.大家想象丁丁那样到月亮上去看夜空吗?闭眼,听音乐,放松,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七、写字
1.观察书上田字格里的字,你认为哪个字难写? 2.多媒体演示“里”,“在”的笔顺,生书空。3.余下的字,指名说笔顺,多媒体演示,一生领书空。4.观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和同桌说一说,指名说。5.指名二人在灯片上写字,众生观察,对比,评议。6.学生练写生字。
7.口语交际训练: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
八、课外作业
观察月亮的形状,看看月亮变成什么形状的时候,丁丁就该结束他的旅行回来了。
教学反思:
《小小的船》作为本单元的课文,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故事引入,看图,读文,自主识字,音乐欣赏,朗读感悟,拼句游戏等多项语文实践活动,从而达到了各方面的教学目标,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的精神,本课例注重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力求体现民主性、平等性,创设了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对于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来说,兴趣是其主动学习的前提,因而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如由故事引入,教具设计富于童趣,安排音乐欣赏及水果拼盘游戏。课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如自己练读课文,当小老师认单字,自主识字写字,互检认字情况,自由组合做拼句游戏等多项生生合作完成的学习活动。
本课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识字教学主要采用听读识字法,在进行认的活动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基础和生活的环境。如教师启发提问:“平时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由于学生生长在汉语的环境中,所以能说出日常生活中常用常见的词,让学生切身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
第四篇:神奇的货币教案
全章概述
本章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和领会政治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
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新课程学习
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教学重点
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教学难点 纸币。★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
本框题是经济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新概念、新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使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思考p2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3三个思考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请看课本。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金银的特点)。
教师总结: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这就是货币的职能问题。
2、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3-5页,看看货币有哪两种基本职能?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教师活动:总结讲评。(1)、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2)、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提出问题:金银为什么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教师点评: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
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3)、流通手段。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4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换活动是不是这样?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5页一二自然段内容,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 教师点评:不是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4)、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教师活动:同学们,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大家可以看课本p5页,了解一下。
3、纸币
教学过渡: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1)纸币的产生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页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点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因为在商品流通中,人们只关心货币能否带来价值相等的商品,不关心它本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货币符号――纸币,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这样就产生了纸币。
教师活动:既然国家有权发行货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2)纸币的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发行过少,阻碍流通。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
3)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7页,说明刑法中的这些规定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探索问题。
教师引导:通过学习这些规定,应该明确: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货币的有关常识,主要知识框架如下: 需要 本质 基本职能
商品交换 ――――→货币――――→ 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
纸币――――→含义、产生、发行规律、正确对待使用纸币
(四)实例探究
[例1] 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a.有了商品就有了货币 b. 先有商品后有货币 答案:b [例2] 货币的本质是()
[例3] 某商店一件上衣标价150元,货币在这里执行的职能是()答案:a [例4]下列对纸币的认识正确地有()
a. 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国家可随意决定发行数量 b. 纸币发行量过少会引起物价上涨
d.纸币在流通中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答案 d ★课余作业
人们用1000千克大米交换一两黄金,这种交换活动是不是商品流通?为什么?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货币的有关知识,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紧紧抓住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1.2 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
2、知道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3、理解各种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5、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汇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增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 教学重点
1、信用工具
2、外汇 ★教学难点
1、外汇
2、汇率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亲自办张借记卡、灵通卡,用借记卡和灵通卡消费,体验信用消费;课上采取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货币的本质,知道了货币的职能,并且知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代替了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等职能,给人们的商品交换带来了便利。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流通工具,大家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活动:一部分学生可能忙着翻书去找;一部分学生可能互相讨论;一部分学生可能预习过教材,大声回答。
学生回答:信用卡、借记卡、灵通卡等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工具怎么使用,有什么好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吗? 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框。
(二)进行新课
1、信用工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提出问题:
1、在核算经济往来时,通常使用什么结算方式?
2、你在生活中接触或使用过什么样的信用工具?
3、对使用信用工具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回答的提问,继续设问:什么是信用卡?如何使用?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总结:(1)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2)信用卡
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使用信用卡消费更加简便、使用、高效与安全。我们应该学会使用信用卡。(了解常用信用卡的使用)
教师活动:出示一张支票(复印单)——这是我们学校为了购置多媒体给三联家电的一张票据,请大家看看,知道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点拨:总结学生结论,引导学生知道(3)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付款单位开出支票后,收款单位凭此票到银行把这笔钱转入自己的帐户。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教师活动:现在我们学校从北京某公司购进一批餐具,我们学校应该怎样和这个公司结算呢?是否仍用支票结算? 学生活动:看书并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4)汇票
支票一般用于同城结算,外埠结算一般使用汇票。汇票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汇票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银行汇票又分为电汇和信汇。
汇票的使用,避免了长途携带现金的不便和风险。
2、外汇
教师活动: 多媒体展示欧洲优美的风光,假期间我计划去欧洲旅游,在那里我能使用人民币消费、购物吗?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
(1)含义: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工具。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等。
在经济生活中大家要了解外汇的特征(以外国货币表示;可自由兑换)以及外币与外汇的关系: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其他内容: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外汇的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学生活动:思考p10“人民币外汇牌价”两个练习题,教师总结:(3)人民币外汇牌价:
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教师活动:大家知道汇率是经常变动的,为什么汇率经常变动?我国在美国、日本等国再三施加压力的情况下,为什么保持汇率稳定,人民币不升值?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教师点评: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外汇的供求关系、通货膨胀(或紧缩)率的差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货币当局的干预与管制、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
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汇率的升降调节进出口贸易;可以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和数量;可以影响国内物价水平;影响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等。因为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深刻理解这些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生活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家参与经济生活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大家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四)实例探究
[例1] 下列关于信用卡的说法正确地是()a、任何机构都可向社会发行信用卡
b、持有信用卡,可在任何消费场所进行消费和购物
d、持有信用卡,可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 答案:d [例2]支票和汇票的共同点在于()
a、其使用都避免和减少了现金交易带来的麻烦 b、都能在市场上流通转让 d、都是商品,和货币一样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答案:a [例3]外汇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a、是用于同城结算的支付手段 b、是用于外埠结算的支付手段
d、是用于电子计算机系统完成的支付手段 [例4])在国际外汇市场,1998年7月份,美元兑换日元的汇率为100美元=14000日元,到了1999年1月,汇率是100日元=0.909美元。这就是说()a、日元升值了 b、美元升值了
d、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下降了 答案:a d ★课余作业
1、利用业余时间到银行调查了解信用卡的有关知识与使用情况
2、有条件的同学亲自办张借记卡、灵通卡,用借记卡和灵通卡消费,体验信用消费的优点。★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了信用卡、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知识点比较多,涉及面比较广。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把握住信用卡和外汇这两个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教学中注意双向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经济生活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切忌机械记忆。
第五篇:神奇的货币 教案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教案)
湖北省荆州中学 王孝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1)商品的含义。(2)货币的本质;(3)货币的基本职能;
理解:(1)商品的基本属性;(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3)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区别。
分析: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来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从材料入手,使学生理解货币出现的必然性、货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得出对货币的理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劳动光荣的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市场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难点:正确对待金钱。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几组图片展示进入本课
(二)、货币的本质
分析判断:自然界中的落叶是商品吗?
1、讲解:商品的含义、分类、特征。比较:商品、劳动产品、物品
创意无限: 你采取什么措施将手中的树叶变成商品并顺利地卖出去?
2、商品的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合作探究:这两排汉字有什么特点?出现更早些的可能是哪一排?你能告诉我隐藏在这些汉字背后的秘密吗?
财、贪、贫、贼、赚、赏、赔、赢、赌
钱、钞、锱、铢、银、钻、钰、铸、钿
3、一般等价物:直接和其它一切商品交换、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发散思维:《卖炭翁》诗句中是用什么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它在商品交换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难题呢?
4、货币产生的原因:商品交换中产生的新问题和金银本身的特点。
5、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本质.:一般等价物
各抒己见:我们怎样看待金钱?
(三)、货币的基本职能
讨论:欣赏动漫,思考这里的数量单位所表示的是什么?它们体现了货币的哪种职能?
1.价值尺度
含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图片展示:“人梯精神”
探讨人的生命能否用金钱来衡量?
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2.流通手段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生活体验:花100元去买你喜欢的食品,你最关注哪些因素?这个过程体现了货币的什么职能?(把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请你参与:作为食品生产者你听了上述对话有什么感想?(把关键词排序)欣赏歌曲:发表你的看法。3.货币的另外三种职能
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保存起来(应为足值金属货币)支付手段:赊购赊销中支付债务,或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 世界货币:购买外国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在国家之间转移财富
(四)本课回眸
(五)小试牛刀:小明暑假帮超市促销单价为50元的食品,工作一周,超市给工资报酬200元,小明用工资给自己买了标价为10元的一支笔,买了些礼品送给爸爸、妈妈。这个案例体现了货币的哪些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