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2 23:25: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本站推荐]》。

第一篇:《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本站推荐]

《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浮力》这章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需要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入手。如果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等无关,就不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所以本章的重点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也就可以突破难点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而本节所教授知识浮力的概念又贯穿全章,“称重法”测浮力又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为本节重点。而本节的探究浮力影响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因此为本节的难点。教学对象分析

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真理。当然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比较差。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运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本节课从观看录像引出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现象入手,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现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的进行了一系列学生实验进行有关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决定因素的实验,为随后学习科学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做必要的知识铺垫。

2.进行科学探究:每4人一组,用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为主辅以发挥学生富有创意性的实验设想进行实验。本环节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确定测量的物理量、具体进行实验操作,得出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交流等七个环节。其中教师需要在设计实验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学生一起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共同形成统一的探究步骤。

3.采用形象具体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水到渠成的理论讲解保持学生的兴趣,进行适当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起到巩固作用。

4.最后师生共同做一个简短的小结。5.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教具学具

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烧杯、水、酒精、浓盐水。

教学媒体设计

1.利用网上资源录像,创设情境,引入新课。2.利用课件展示教学板书结论小结等环节。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1、观看录像: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想一想,为什么?

2、演示:把石块、木块投入盛水的水槽中,石块下沉木块上浮那么石块受到浮力吗?

(板书:第五节

浮力

二、实验探究过程

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分组交流、讨论: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2.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4.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等。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下面我们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无方向,方向向哪?

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学生体验:利用桌面上的学具,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体会:手的感觉;二是观察:乒乓球最终的情况。尝试得出结论。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板书:

一、什么是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二、浮力大小的测量

演示:在弹簧测计的下面悬挂一个石块,把石块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测力计的读数。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设计实验:

(1)明确探究的目的,制定探究计划,明确以下问题:(2)明确探究所需的材料用具,如弹簧测力计、烧杯 等。(3)明确如何测定浮力的大小。

(4)确定整个实验是否设置对照组及设置方法,是否需要重复及次数。(5)选择实验记录表格。

结论:

浮力的大小

F浮=(G-F)

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体验: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可能猜想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等因素有关系。

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并引导学生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按下列要求设计实验报告: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学生分组探究:

(1)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2)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5)利用测力计、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投影各小组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即: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最终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板书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并说明自己的收获和可能存在的在疑问:物体的浮沉与什么有关?

四、板书设计:

第五节

浮力

一、什么是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二、浮力大小的测量

F浮=(G-F)

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演示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在浮力的影响因素的猜想上有学生很多分歧,但采用合并归类的方法保证了大部分学生的猜想都有所体现,所以得意保证大部分同学都积极的参与进入。合作性的操作进行顺利得当,并且对数据能有效快速进行分析的论证,得出了浮力的两个影响因素,对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都有了亲身良好的体验,自我感觉是一堂较成功的新授课,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本节知识良好。

第二篇: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浮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迁安二镇中 王振山

【教材分析】 本次课是在学完浮力知识的基础上对浮力知识进行的一次巩固性、系统性的复习。浮力知识的抽象性、综合性较强,较多的用到了前面的知识,对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巩固浮力概念,浮力产生的原因及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熟练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公式进行浮力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

将日常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与实验设计结合起来,探究、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使用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对浮力知识获得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达到巩固的目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巩固性练习等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浮力概念;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难点】 阿基米德原理及公式的应用

【教学方法】 结合多媒体进行讲授法、提问法、实验探究法等 【教 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展示大屏幕上煮汤圆的图片)同学们,你们有谁在家里煮过汤圆的请举手。„„刚放入水中的汤圆沉在水底,煮熟后却浮在水面,这是为什么?这里面牵涉到什么物理知识?„„浮力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已经学习完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将这部分内容进行一个系统化的复习。希望通过这次复习,能够让我们对已经了解的内容进一步巩固,没有掌握透彻的内容在复习过程中能弥补起来。

二、教学过程

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如何?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怎么用实验证明?

让学生带着已经学过的知识,结合屏幕上显示的练习题对浮力的概念、方向、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进行复习巩固。

浮力概念:液体或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竖直向上的托力.浮力方向:竖直向上

我们学过了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等,所有的力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力都有三要素,即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怎样确定力的大小呢?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重力大小的确定方法吗?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二是用公式G=mg根据质量m计算。那么,能不能用上述两种方法来确定浮力的大小呢? 浮力的大小

(1).称重法:F浮=G—F示 训练题:见大屏幕练习1(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气体)所受重力的大小。F浮=G排=ρ液V排g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一问题时,下面是同学们曾经做过的一些实验,针对某一因素进行探究,并通过分析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说明探究结果。

(1).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讨论后作答,教师小结):在同种液体中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2).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讨论后作答,教师小结):同一物体浸没在不同液体中,液体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3).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深度的关系(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讨论后作答,教师小结):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没的深度无关(学生齐读一遍,加强记忆)

训练题:见大屏幕练习2 接下来,教师设计了一个魔术表演。事先用小玻璃瓶(一端开口,一端封闭)做好一个浮沉子,放入装满水的塑料可乐瓶中(此时它是漂浮的),然后盖紧瓶盖。表演过程:偷偷在瓶后用一个手指按压瓶身,就会发现小塑料瓶开始下沉;松开手它又会浮上来;在它上浮过程中控制按压的力度就可以实现悬浮。(利用这个魔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效果一定不错)(问):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与什么因素有关?在什么情况下上浮、下沉、悬浮或漂浮?(展示大屏幕上物体受力分析图)

物体的浮沉条件:

①F浮>G物 上浮(ρ液>ρ物)②F浮<G物 下沉(ρ液<ρ物)

③F浮= G物 悬浮(ρ液 = ρ物)

④F浮= G物 漂浮(ρ液>ρ物)训练:见大屏幕练习3 浮力的应用:潜水艇、热气球、轮船、密度计等 巩固练习:见大屏幕1、2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浮力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二.计算浮力的方法:(1)称重法:F 浮= G – F示

(2)阿基米德原理法: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F浮=G 排液 = ρ液 v排g(3)浮沉条件法:

F浮 > G物 上浮 ρ液 > ρ物 F浮 < G物 下沉 ρ液 < ρ物 F浮 = G物 悬浮 ρ液 =ρ物 F浮 = G物 漂浮 ρ液 > ρ物 三.浮力的应用 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密度计

浮力的复习教学反思

迁安二镇中 王振山

一、实验质疑,总结归纳

(1)浮力的概念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浮力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出示问题1:如何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增强学生的研究和探索欲望。这里是由我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而得出结论,并总结得出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F浮=G-F示。这个实验如果让学生来做可能会好点,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复习浮力的概念。不仅突出了重点,而且也能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所以我感觉没这样做有点欠妥。另外在这个环节当中还应该穿插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上下表面压力差:F浮=F上-F下,同时指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不一定都受到浮力作用,例如深入泥底的柱状桥墩或者水里打入的木桩等。

(2)浮力的大小

首先利用多媒体简单回顾阿基米德原理,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并通过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G 排液=ρ液 v排g 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只有两个: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及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等因素无关。在这部分内容的复习过程中,我没有过多的引导学生一定要充分理解V排的含义。另外根据物体是全部浸入(浸没),还是部分浸入可以比较V排和V物的大小关系,从而方便浮力的大小比较以及浮力的计算。这个环节当中本来设计的对书本上的实验进行改进的演示实验,考虑到时间较紧就没有做了。改进的方法是:将原本实验中用来承接溢出的水的小烧杯换成一个重力很微小的可以忽略不计的小塑料袋,这样可以省去先要称小烧杯重力的步骤和溢出的水的重力计算,并且误差会更小。课后想想总感觉有些遗憾,因为我认为通过这个实验的演示,应该可以加深学生对V排的含义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结论的理解。因为只有对原理真正理解了,才能够灵活运用它。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注意不能因为时间的问题而随便就省去某一个该有的教学环节,这样可能得不偿失啊!(3)浮力的应用

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钢铁的密度比水大,为什么钢铁制造的轮船会漂浮在水面上呢?设置这一问题,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边分析边利用多媒体展示: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密度计。对于密度计问题我是通过一道常见而又容易犯错的题目展开讨论的。但我没有指出密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漂浮条件,同时还应该延伸到另一个类似的问题:一艘轮船从河里开向海里或者从海里开向河里所受浮力是否改变以及船身上浮一些还是下沉一些?有可能以后学生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时还是糊涂,所以后面上课时还要进行适当的复习补充。

二、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为了加深学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设计了五个典型习题,一道计算题,帮助学生学会利用浮力进行简单的计算,理清解题思路,同时又强调了单位换算问题。课后想了一下,还是应该请学生上黑板演算这道计算题比较合适,因为让学生上黑板演算才更容易暴露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指出学生在解答计算题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反思小结:本节课内容多,概念性强,学生复习时,有一定的难度。复习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复习巩固,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积极参与探究,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学习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边。阿基米德原理是一条重要规律,虽然实验简单,但对初中生的思维难度较大,复习演示,对提高潜能生、优秀生都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浸入”、“上浮”、“漂浮”等词的认识模糊,对物理状态不知道就急于下结论,我通过习题澄清认识,释疑解惑。课堂上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以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让学生热爱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

第三篇:《浮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如:水中的游鱼、游泳的人、漂浮的物体、沉入水中的物体等,在气体中的物体同样也受到气体的浮力,如:空气的浮力等。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吗? 浮体演示实验2:木块(实心体)在液体中上浮(多媒体演示)。(说明:动态观察、创设情景、激发思维)

1、浮力产生的原因(互动1)学生讨论并启发答出:立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相对应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对它们的压强相等。因而它的左右两侧面和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而由于立方体上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们受到水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上下表面积相等,据P=F/S得F=PS可知,下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下的压力,所以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产生浮力的原因。师:球体或无规则物体虽然没有象立方体有明显的上下表面,但它们受到浮力的原因也是由于上部下部表面受到压力的合力产生的。2.浮力概念的建立(互动2)

刚才我们看到的橡皮球和木块浸入水中后都受到浮力,那么请问:它们上浮后,漂浮在水中静止有否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作用?(有!因为处静止状态,据受平衡力条件可以知道F浮=G物,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下面请看: 沉体演示1:金属球在中下沉

沉体演示2:胶水瓶在煤油水中下沉提问(1):那么浸在液体中的金属球和胶水瓶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针对学生思维障碍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思维)提问(2):如何判定金属球和胶水瓶是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判定方案:把金属球或胶水瓶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在让它们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的读数,如果示数减少了,则说明金属球或胶水瓶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且减少量就是浮力的大小,即(F浮= G-F拉)。这也是测量浮力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叫称量法:F浮= G-F拉(板书),并让学生实验。提问几组:胶水瓶有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胶水瓶受到浮力多大?

结论:浸在水中的金属球和胶水瓶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总结归纳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F浮= G-F拉 说明:从“上浮”到“下沉”,从“浸没”到“部分浸在”,从水到其它液体,改变实验条件,异中求同比较,提供归纳素材。通过归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初步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能力。

浮力是一种力,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其大小的单位也是牛顿,方向竖直向上;那么浮力的大小:在什么情况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什么情况物体受到的浮力小?阅读实践教材P82 “想想做做” 引入研究课题。

3、探究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1材料:一团橡皮泥、水、玻璃球

步骤: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放在水中,观察其浮沉情况。把橡皮泥造成船上面加重物(玻璃球),比一比,看谁能装载更多的重物.提出怎么装载更多的重物?(解决问题)。引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

实验2材料:饮料瓶、小桶、水

步骤:把饮料瓶逐渐压入水中,注意手的感受,体会饮料瓶所受浮力及其变化,从感受及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投影)

学生自主猜测可能的因素:物体的密度ρ物(物体的重)、物体的形状、深度h、浸入的液体密度、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排开的液体重等。师:同学们的猜想都有自己的道理,这些因素是否都会影响浮力的大小呢?今天我们也要象科学工作者一样,用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讨论设计下面验证的实验方案:

验证实验1: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物体的密度ρ物(物体的重)有否关系的实验。验证实验2: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物体的形状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3: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有否关系的实验。验证实验4:请设计检验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有否关系的实验。验证实验5:检验F浮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

--------:

有否关系的实验。

分配学生验证课题:由于时间关系,而且我们要验证课题的因素较多,所以我们全班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一、二、三、四小组同学分别验证实验1、2、3、4,做完实验后把合作探究过程和分析课题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并与其它各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判断: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投影实验报告)。((1)验证实验1:取相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使其全部没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浮力。由于三者的密度(物体的重)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重)无关。

(2)验证实验2:把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几种不同形状,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形状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 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3)验证实验3:把同一块胶水瓶浸入的不同液体(水、酒精、盐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不同,浮力也不同,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有关

(4)验证实验4:把胶水瓶浸入小桶的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水中的深度h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无关。可能出现两种判断: A: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证明F浮与深度h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当胶水瓶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证明F浮与深度h无关。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刚才同学们把饮料瓶逐渐压入水中,体会感受饮料瓶所受浮力变化,故猜想F浮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可能有关。下面同学们一起验证实验5。

(5)验证实验5:把胶水瓶浸入的液体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不同,浮力也不相同,故判断: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与液体深度h无关。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合作验证,讨论分析判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重、形状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h均无关,而与液体的密度ρ液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且由实验可得液体的密度ρ越大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越多,即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也就越多,可见浮力的大小是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有关的。提出问题:F浮与

G排液之间是否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呢?若相等?(由F浮=G排液=m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只与ρ液、V排液这两因素有关),若下相等(F浮≠G排液=m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还有其他因素)?

4、探索F浮与G排液的关系。(投影)(1)、学生自主猜想:

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2)、布置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需要哪些器材?如何测物体(沉体、浮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如何测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两种方法)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室提供器材:物体(1沉体:胶水瓶、石块、橡皮泥„„2浮体:木块、蜡块)、液体(水、酒精、煤油、盐水„„)、大烧杯、塑料杯、塑料盘、弹簧测力计等。说明:这里采用让学生分组,可用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再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方法。组织实验:桌上有同学们所需要的器材,各小组可按需要选用,我们要亲自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看哪个组配合的好、实验操作熟练、测量数据准确。(3)、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别对于沉体和浮体讨论验证方案,设计实验合理后,设计实验纪录表格,并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沉体(如胶水瓶)全部浸没和浮体(如木块)部分浸没在液体(如水、盐水或酒精)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①对于沉体(胶水瓶)全部浸没的记录表格:(F浮= G-F拉)胶水瓶的重:

G物=

(N)

胶水瓶在液体中受到拉力 F拉=

(N)

胶水瓶浸没在受到的浮力 F浮=

(N)

(选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计)胶水瓶排开液体的重 G排液=

(N)

②对与浮体(木块)部分浸没的记录表格: 木块的重

G木=

(N)木块受到的浮力 F浮=

(N)

(选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计)

木块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G排液=

(N)

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将实验顺利完成。几组实验报告,提问实验中遇到什么问题?解决方案?

师:刚才我们分别做了不同物体(胶水瓶、木块、橡皮泥、石块、蜡块)在不同液体(如水、酒精、盐水、煤油)中所受的浮力与这些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现在我们归纳一下我们的实验结论。(4)、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①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在误差范围内)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这就是浮力定律(即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数学公式表示为: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

②.原理的适用范围: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③.简介阿基米德的发现:投影资料。

八、学习小结(见投影)

1、知识要点,有两种方法可以计算浮力: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和F浮= G-F拉。

2、小结课题探究的一般过程。师: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班同学的合作,探究了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同学们表现了很高的热情与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共同完成了本课学习任务,目前国际上很多领域也采用象我们这样的合作探究方式探索科学课题,如我国与国际合作探究、交流核科学技术(投影)。今后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将这种合作探究、学习交流的精神发扬下去。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文彦博树洞取球”的视频动画,回答问题:文彦博用什么方法把掉进树洞中的球取出来?是什么力把皮球托出树洞?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和乒乓球放手后,木块乒乓球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回答后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

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完成实验设计

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挂牢。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读数时,石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组织讨论,教师总结。

①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小结:石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石块所受的重力。

②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有差别差说明了什么?

小结:石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体是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石块静止不动说明:石块受到的重力一石块受到的拉力十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秤的读数。所以石块受到的重力一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十浮力。弹簧秤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浮力一石块重一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石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石块也受到浮力。教师总结讲解时,边讲边画出石块受力分析图 2.浮力产生的原因

思考:在水中上浮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向上的浮力,为什么所有的物体都受到向上的浮力呢?

阅读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如图所示,浸在液体中的正方体,由于它的左右侧面和前后侧面所处的深度相同,所以受到的压强相等,压力相等,压力相互抵消,合力为零,而它的上下表面所处的深度不同,下表面所受液体压强大于上表面所受液体压强,所以下表面压力大于上表面压力,于是产生了向上的压力差,这个压力差就是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图略)视频动态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

实验说明:将乒乓球放入去掉底部的饮料瓶的瓶口,向瓶中倒水,观察乒乓球是否浮起,在用玻璃板将瓶口堵住,观察乒乓球是否浮起。

3、物体的浮沉条件

提出问题:既然所有的物体都受到浮力,那为什么有的物体上浮,有的物体下沉呢?物体的浮沉由什么决定? 学生分组讨论后交流

结合多媒体视频教师讲解。《浮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陕西省白水县田家炳实验中学 奚治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浸没在液体和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体验浮力的广泛存在;

②通过探究理解F浮=G排;

③体验由“实践→理论→实验→实践”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了解轮船搁浅的实例,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教具和媒体

氢气球、乒乓球、土豆、弹簧秤、阿基米德演示器、水桶、盆子、盐、鸡蛋、饮料桶、烧杯、水等

设计理念:

1.从生活中浮力现象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2.在研究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科学方法探究,提倡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发现者”、“创立者”,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思考、讨论、实验等方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入手,向学生们提出问题:“氢气球为什么会浮在空中?为什么 人

游泳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演示实验,乒乓球从水中浮起来,氢气球离开手上升,是什么力使它们上升?这些小例子非常简单,学生很自然地就会答出与浮力有关,并 且通过例子还可以发现,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 体对它的浮力。再让学生搜集生活中浮力的现象,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的发散,从而引出本 节课的课题。(说明: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入手,学生通过搜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使思维发散。通过所列举的现象,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2、探究新知

通过受浮力的例子(投影图片)这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能受到浮力,那么放入水中要下沉的土豆受不受浮力呢?

探究一: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

问题: 首先让学生将石块、木块、曲别针、乒乓球放入盛水的烧杯,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木 块、乒乓球在水面漂浮,而石块、曲别针却沉入烧杯的底部。学生通过观察有了感性认识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

猜想和假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水对它的浮力。有的学生认为在水中 下沉的物体不受水对它的浮力,理由是物体没有被浮起来。还有的同学则认为在水中下沉的 物体受到水对它的浮力,因为物体下沉的速度比较缓慢„„到底哪种猜想正确要通过实验进 行验证。

设计、进行实验: 学生再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案,然后各个小组进行交流。实验器材: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石块、绳。实验过程:将石块用线拴好挂在弹簧测力计的秤钩上,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再将 石块浸没在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无变化。学生交流实验注意事项:不要将石块放在容器底部,否则容器底部对石块有一个向上 的支持力,会影响实验结果。明确实验过程之后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交流评估: 各小组学生代表交流实验现象: 实验发现当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教师可以用手托住石块,利用肢体语言让学生更深刻领悟弹簧秤的示数变小了,说明有一个 力量向上托起了石块,在水中正是水向上托起了石块,因此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液体 对它的浮力。

探究二:浮力的方向和大小。

演示实验:找一段较粗的红毛线,将其两端分别固定在乒乓球和大烧杯的底部,将水 注入大烧杯,直到将乒乓球浸没,观察红毛线被在竖直方向拉直。将大烧杯的一端垫高,发 现红毛线仍旧被在竖直方向拉直。此实验说明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浮力大小的测量: 通过受力分析总结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F 浮=G-F 拉。

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引导学生建立 F 浮与 G 排联系: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将空易拉罐按入水中体会浮力的大 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在实验中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将易拉罐下按过程中,易拉罐所受的浮 力越来越大。要建立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有关系的课题需要老师慢慢进行引导。在此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当将易拉罐下按过程中,小桶中的水面升高,升高的这 部分水的体积等于什么?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回答出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与易拉罐浸在液 体中的体积相同。也就是说易拉罐浸在水中部分的体积排开了液体,因此我们把排开的这部 分水的体积称为 V 排,浮力属于力,浮力的大小与 V 排有关系,还与哪个量更加接近?学生会 比较自然的将 F 浮与 G 排联系在一起。从而提出课题 “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引导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案,然后各个小组进行交流。分小组进行实验在实验,讨论得出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3.巩固和提高

1.漂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到水对它的___________,沉入水底的铁块也会受到水对它 的_________。

2.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的________。

3.两手分别拿着一个小木块和一个大石块,把它们都浸没在水中,同时松开手,小木 块上浮,大石块下沉,_______受到的浮力大。

4.交流、评估与小结

小组讨论交流本节课的收获与感受 1)、认识浸没在液体和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大小,理解基米德原理 5.布置作业

1.P93 动手动脑学物理。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轮船的排水量。

课后反思

1.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实验总结出阿基米德原理难度较大,实验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要求较高,在实验中需要测量四个物理量(G、F 拉、G 桶、G 桶+排水),记录六个物理量(G、F 拉、F 浮、G 桶、G 桶+排水、G 排),大部分学生对于 这么多的物理量感到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再加之实验误差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于是在教学中采取将“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水中排开水的重力”两个物理量分开测量再汇总的方法。2.本节课探究实验较多,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对结论的归纳总结,为保证实验过程合理、有序,使学生在头脑中清楚地认识到如何进行实验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教学中 采取实验前留有充分的时间小组进行设计、讨论实验方案,在相互启迪交流中形成共识,使学生确实明确实验应如何进行后再分组实验。这样做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实验中减少了盲目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测量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测量物体浸在水中排开水的重力分开(要注意提示学 生保证 V 排相同,在两次实验中采取让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样做大大简化了繁琐的实 验步骤,将实验难点分散,效果较好。

第四篇:《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_Word_文档

《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浮力,并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的作用。

2、用称重法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从测量中进一步去发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探究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探究什么是浮力

1、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总结浮力概念 ①把苹果、番茄放入水中,放飞氢气球,观察它们所处的状态

②将大皮球按入水中,产生按压皮球费力的感觉

2、通过观察和体验思考如下问题:

①为什么苹果、番茄可以浮在水面上?氢气球可以在空气中升起?为什么皮球很难按入水中?

②学生总结浮力概念: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称为浮力。

3、演示实验:观察水槽倾斜时水中系住乒乓球的细线方向,学生观察、思考、总结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4、学生举例说明物体受到浮力作用

教师总结学生列举例子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水槽中的铁块,使其与他们的固有思维形成冲击,进而激发他们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

活动二: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

1、学生作出猜想并说明猜想的依据

2、学生讨论设计检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的方法并上台汇报

3、达成共识后,学生实验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

4、从实验中学生认识到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作用,并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已经建立起的知识结构上得到新结论

将下沉的物体浸没液体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说明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作用。F浮=G-F(称重法)

5、学生练习使用称重法测不同条件下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物体重力G= N 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N ①、学生观察数据,是否有新发现

②、学生总结新发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物体排开液体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排开液体体积相同的情况下,液体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③学生再次体验将皮球按入水中的感受,从中进一步认识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从物理再回到生活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上述过程分析,从而将思路转向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重力大小有什么关系。【教学设计理念】: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大量存在这样的现象,学习它是为了了解它,然后利用它更好的为我们服务。只有有用的知识有趣的知识,丰富的知识才是有力量的。引入时选择生活中学生最熟悉的事物目的是:1 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2 让学生感觉物理和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体会物理就在身边,增强物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用物理的眼光看问题,用物理的头脑想问题。

(二)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过程是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初中生有着自己对自然界人的感性认识,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思考:学生已经知道些什么,见过什么,对这个问题有一些怎样的认识哪些是准确的,可以利用的,哪些是错误的,需要纠正的,哪些信息是需要老师提供的,也就时我们平时所说的了解学生。

(三)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在每个环节,都想体现这一理念。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实验器材获得关于浮力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论知识,教师要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通过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可以亲自进行实验,体验成功和失败。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的建构。

【教学设计说明】:

浮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力,是初中物理重点内容之一,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体验来建立浮力的概念、研究浮力的规律。这节课主要采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体会和感悟实验的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用科学的观点和态度来研究浮力问题,认真思考,主动学习。体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1、本课在引入新课时用了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和现象,这样去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首先设计了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苹果和番茄会浮在水面上,氢气球在空气中会升起,放在水中的皮球很难被按入水中,让学生感受到浮力的存在。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总结,由生活回到物理构建浮力的概念,再由物理进入生活,由学生列举生活中能说明物体受浮力作用的现象。

2、用下沉的铁块与漂浮的苹果对比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冲击,从而去进一步思考浮上来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学生会回到生活中寻找支持自己猜想的现象。由教师加以引导使其再次回到物理中,设计方案去检验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小组交流再到小组上台汇报,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得到学生都认同的解决方案后再进行验证。通过实验学生们不仅证明了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且总结出称重法测浮力。这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

3、用称重法测量不同条件下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既可加强学生对新方法的掌握,又能够使学生获得增强活动技能的机会,这就是在实践中学习。通过相互合作获得实验数据,这就是学生的成果,引导学生对数据做进一步的分析使学生产生了新的发现,浮力与液体密度及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从中学生会意识到知识的连续性、伸展性。

4、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一步步由浮力与液体密度及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过度到学生的思维中产生自我生成、自我构建的过程。

第五篇:《浮力》教学案例与反思

《浮力》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背景分析与设想

《浮力》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 浮力”的第一节,内容包括对浮力的认识----浮力的初步概念、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测量、浮力产生的原因;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本章各节内容的综合性较强,应用到前面学过的密度、重力、液体压强、运动和力的关系等知识。本节内容是进一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的基础。浮力现象学生较熟悉,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直观的、新奇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希望自己动手操作的愿望强烈,抽象思维很不成熟。

教学由学生熟悉的浮力现象及演示实验入手引入新课,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物理,亲切自然。探讨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教师挖掘生活中的物品自制教具演示实验,现象与学生的预期大相径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顺利突破难点。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石块是否受浮力时,学生自选器材、小组讨论设计探究方案,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寻找多样化的解决方案。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在学生充分猜想之后,经过小组的讨论确定研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在各小组实验结束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发现影响浮力的因素,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教学案例呈现

(一)复习诊断(PPT展示)

1.画出在水平桌面上静止的乒乓球受力的示意图。

2.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铝块静止时受哪几个力,画出示意图;用手向上轻托铝块时,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手托物体的力方向_______,大小等于________。

(二)新课导入

活动1 观察比较

教师将乒乓球和石块放入水中,乒乓球浮在水面上,石块沉入水底。师生共同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况:除了受重力,还受到水施加的向上的力――浮力。导出课题。

(三)新课教学

1.认识浮力。

(1)提出问题:由生活经验和受力分析我们知道,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浮力,悬浮在水中的潜水艇也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会下沉的石块、铁块是否受浮力呢?

活动2 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石块是否受浮力

(2)学生猜想:在水中下沉的石块受浮力。(要求说出猜想的理由根据)――石块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下落慢,说明在水中下沉的过程中收到了向上的浮力;人掉水中会下沉,游泳时在水中抱起同学时,感觉比地面上轻,说明人在水中受浮力……

(3)设计实验(小组讨论)、验证猜想(自选器材):经过小组讨论形成两种方案。

方案1选用器材――弹簧、细线、石块、水(盐水)、大烧杯;实验操作---把石块挂在弹簧上,记下弹簧的长度,再将石块没在水(盐水)中,弹簧的长度变短,说明石块在水(盐水)中受到了向上的力,即受浮力。

方案2选用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水(盐水)、大烧杯;实验操作――把石块挂在测力计上,记下测力计的读数为G,再将石块没在水(盐水)中,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并且F

(4)交流与评估:两种方案都能验证――在水中下沉的石块受浮力,浮力的方向向上;方案1操作较简单,方案2的优势在于可以测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发现了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即F浮=G-F。

2.探讨浮力产生的原因。

提出问题:浸在水中的物体为什么会受浮力?浮力是怎么产生的?

活动3 探讨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师操作,学生观察、思考猜测。将空的矿泉水瓶距离瓶口三分之一处横截剪下,拧掉瓶盖、倒置、把乒乓球置于漏斗型的瓶口内,若向瓶口内倒水,乒乓球会怎样?学生异口同声――乒乓球会浮上来。学生先猜测,教师后演示。演示结果――水往瓶外流,乒乓球却稳稳地留在原地,毫无上浮之意,重新演示结果依然如此。在学生满脑子狐疑之际,利用教材插图10.1-3从理论上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表面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在上述的演示中,乒乓球下面没有水,它只受到来自上面水的向下的压力,即乒乓球不受浮力,所以不会浮起来。

3.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

活动4 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

(1)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学生猜想:根据测浮力实验中的观察、生活中的经验或经历各抒己见,猜测可能的多种因素。

(3)教师点拨: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

(4)小组合作,选择器材,进行探究:

* 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没的深度是否有关?

* 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是否有关?

* 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 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5)分析论证: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没的深度无关,与物体的密度无关。

三、当堂检测反馈(PPT展示)(略)

四、教学反思

本课从教学的整体设计到实施过程,从实验的猜想、实验设计到探究的过程及结论的发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思考者、是操作者,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答疑解惑的点拨者。从当堂检测反馈及课堂学生的即时表现来看,教学效果达到了目标预设,本课留给学生最深刻的印象是――探讨浮力产生的原因演示的乒乓球在水中不向上浮起的实验。本课容量大、学生的活动多,控制好课堂教学节奏、把握好各项活动的时间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下载《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 南庄中学李勇 一、教学设计反思 从新课程“从生活中走向物理,从物理中走向社会”的理念出发,设计本节课时主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着手,例如:轮船、天鹅浮在水面、......

    浮力教学反思(精选合集)

    浮力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浮力教学反......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1 通过执教《浮力》这一课的教学,学生课堂气氛浓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1、因为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1 学生对于浮沉现象有大量的生活积累,而且有些同学还知道“浮力”这个词语;知道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是不同的,知道物体下落是由于地球的引力造成......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浮力教学反思1话说上一节课,利用压缩《造一艘小船》的教学时间,我腾出30分钟组织学生对《浮力》一课知识点进行了充分讨论,从而保证了这节课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探究......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15篇 浮力教学反思1 本节课程改变了以往直接给出概念,进而展开计算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浮力的特点,继而给浮力下定义,这样把课堂教给学......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 程志军 浮力这一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而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

    浮力教学设计

    .家庭实验 利用家中的物品,做一个证明物体受浮力的实验。准备将实验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对身边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找出二个物体受浮力的事例,准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课堂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