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教案[定稿]

时间:2019-05-12 23:39: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言文专题教案[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言文专题教案[定稿]》。

第一篇:文言文专题教案[定稿]

文言文专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课外文言文考点;

2.2.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3.掌握课外文言文解题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三,导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比较紧张,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事实上这是极不正确的,一般来说,文言试题解题阅读可分三步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文言文分析的一些技巧。

第一步:整体阅读。要求

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细读题目 要求

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

第三步:重读全文。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四、内容:

(一)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②换――替换。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①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③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④删――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如:

例1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

例2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在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例3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⑤补――补充。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这句中省略的主语分别是“蛇”、“草木”、“蛇”、“人”。

②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这句中两个“曰”前分别省略了主语“蔺相如”和“舍人”。“不若”句省略了主语“廉颇”,省略了宾语“秦王”。

⑥调――调整。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①大王来何操?这句是宾语前置句,“何操”应为“操何”。

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这句中的“验之以事”,是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句式为“以事验之”。

3、“蚓无爪牙之利”为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句式为“蚓无利之爪牙”,“利”是修饰“爪牙”这个词的。

(二)文言中意义变化的词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同一个词,因为时代不同,词义也有不同的含义。它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词语色彩的变化、一词多义等等。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色彩变化)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根据一定语言习惯,把一般用作甲类的词,当作乙类的词来用,就是词类活用。

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沛公欲王关中。(王:名作动,为王)

赵王之子孙侯者。(侯:名作动,封侯)

②名词活用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来形容动词“运”,名作状,用箕畚。)

北通巫峡。(北:来修饰“通”,名作状,向北。)

③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尔安敢轻吾射。(射:动作名,射箭的本领)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良实:形作名,善良诚实的人)

④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这里是“使……为王”)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这里是“使……活”)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形容词,这里是“使……尊贵”)

⑤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宾语)”“认为……”

齐威王欲将孙膑。(将,原是名词,这里应为“以……作将军”)

渔人甚异之(异,原是形容词,这里应为“认为……奇怪”)

练习: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字并解释。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项伯杀人,臣活之君为我呼之,吾得兄事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一词多义

这类实词的含义丰富,义项众多,是学习的重点。怎么掌握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如: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莫名其妙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结:要注意词的本义、牢记重点、上下文辨析、逐步积累。

4、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

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5、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①若能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6、注意并提句的翻译,要分开表述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三)倒装句:

即改变了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其中的有些句子成分被调动了位置,不在原来的位置上,翻译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些变换了位置的成分放回到它原来所在的地方去。

(1)宾语前置句:包括

a、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有“不、未、莫”等否定词,代词放在否定词后动词之前。如:“三岁汝,莫我肯顾”

b、疑问代词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中“谁、何、奚、安”等疑问代词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大王来何操?”

c、介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用来修饰谓语动词时,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d、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突出强调宾语。如“何陋之有?”

﹙2﹚状语后置:修饰限定谓语动词的介宾短语,通过介词放在了动词后面。如:“覆之以掌”

(3)定语后置:一些修饰性的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如:“蚓无爪牙之利”。

(4)主谓倒置:为了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疑问句中,为了突出谓语,或者谓语具有祈求或命令的意义,会把谓语调到主语的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谁与,哭者?”(“与”通“欤”)、“勖哉,夫子!”。

另外,文言中也常碰到判断句、省略句。判断句以“……者……也”形式为重点,还有一些变式,可译成“……是……”,对事物的关系、性质等作出判断,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刘备,枭雄也”。省略句则要结合句子的上下文,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等。

(四)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识别通假字可从下面几方面看:

①同音通假。如:“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

“召有司案图”。——“案”同“按”

②双声通假。如:“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

③叠韵通假。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

(五)、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①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

②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现指丈夫的配偶

③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如“二豪贼劫持”中“贼”,原指强盗,现指小偷;“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小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义古今正好调了个位。

④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如:“痛恨”古指“痛心、遗憾”。

(六)、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如“毒”的词义

又安敢毒焉(怨恨)呼嘘毒疠(有毒的)赋敛之毒(毒害)

(五)、偏义复词:

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不表示意义,只做陪衬。

①意义相近:“今有一人入园圃”(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此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做陪衬。)

②意义相对:“我有亲父兄”“便可白公姥”(句中偏指“姥”“兄”,而“公”“父”不表示意义。)

③意义相反:“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只有“亡”有意义。)

(七).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

例: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秦。

②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八)表官职变动的文言词语分类例释

文言人物传记中,表官职变动的词使用多且复杂,弄清这些词义有助于准确理解文意。

1、授予、提升官职类: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例如《张衡传》中:“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指南录>后序》:“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

升:升官。《元史·贾鲁传》:“升(鲁)台都事。”

擢:在原官上提拔。《元史·贾鲁传》:“擢户部主事。”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2、调动官职类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汉书·王尊传》:“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改:改任官职。《宋史·王济传》:“改刑部详覆官。”

三.兼职、代理类:

兼:兼任。《〈指南录〉后序》:“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领:兼任。《晋书·袁乔传》:“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行:代理官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行奋武将军。”

署:代理、暂任。《汉书·王尊传》:“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

权:暂代官职。《刘公嘉话》:“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四、降职、罢免类:

贬:降职。《宋史·唐介传》:“帝怒益甚,贬(介)春州别驾。”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出:京官外调。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予出官二年。”

左迁:降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即司马。”

罢、免:罢除、免去官职。此义同现代汉语。(例略)

黜:废,贬退。柳宗元《封建论》:“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五、就任类:

视事:任职。《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下车:刚刚上任。“下车伊始。” [附二]古代年龄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年幼:总角 儿童:垂髫

女孩子七岁:龆年 女孩子12岁:金钗之年 女孩子13岁:豆寇年华

女孩子15岁:及笈之年 女孩子16岁:碧玉年华 女孩子20岁:桃李年华 女孩子24岁:花信年华 女子出嫁:摽梅之年 男孩子8岁::龆年

男孩子15岁:束发(成童)男子20岁:弱冠 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之年 50岁:知命之年 60岁:花甲、耳顺之年 70岁:古稀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100岁:期颐

五、复习小结

1、文言实词由于时间流逝,与现代汉语的用法、词义往往有较大差异。古今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是初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主要障碍之一,复习时应把这些内容作为重点,通过比较、归纳,真正掌握这些内容。

2、复习文言实词,不能光靠背记词义,应词不离句,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考虑它们在句中的具体意义。学习古汉语语法知识,是为了帮助理解词义,不要孤立、抽象地讲解语法知识。

3、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一定要以熟悉课文为前提,课文的注释要认真看,课后的练习要认真做,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积累词语,并能举一反三,灵活理解,从而提高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

第二篇:文言文(教案)

中考文言文复习

一、导入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学好文言文对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具有深远的意义,基于此,在苏教版教材中共选入古诗文104篇,其中文言文(不包括古诗)共有36篇,其中包括4篇诵读欣赏和2篇专题中的文章,占教材总篇目的七分之一强,数量的多再加上内容的难,就使得文言文的学习成为中学语文学习的一个拦路虎。但其实它并不难,因为它毕竟是我们的母语,所以只要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那么这扇古老的城门自然会为我们而开,今天我们就来寻找这把打开大门的钥匙。

二、点击中考

1、中考分值

在统计的2009年96家中考试卷中。10分以下的只有北京燕山、怀柔,湖北的荆州、孝感等7家,其他各家正常分值在12分―16分,最高分值是兰州,为22(课内14课外8分)分。内容以一条课内加一条课外居多;纯课内的有27家;纯课外只有13家。课内外阅读内容之间有联系的居多,但也有几家内容间并没有联系,比如盐城卷,两篇古文几乎没有相似点。

2、考点要求

1)、正确诵读古代诗文,读出文句的节奏和停顿。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3)、理解常用实词和虚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具有一定的直译或意译浅易文言语句的能力。5)、理解选文思想感情,了解选文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3、中考题型分析

题型一:划分句子节奏(选择题)

题型二:解释文中加点实词(多是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的词)题型三:一词多义(虚词)选择题居多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不同)的一项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和例句加点字相同(不同)的一项。” 题型四:翻译句子

题型五: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文章主旨,分析表达技巧,分析寓意、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启示等。

题型六:比较文章的内容、写作手法、思想感情。

4、链接中考(2009年襄樊卷)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贤于材人远矣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初极狭,才通人 ..B.未尝识书具 默而识之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异之 ..D.忽啼求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2分)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4.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 ”,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5.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2分)

三、课内文言文

1、请同学们从自己学习文言文的体验出发,谈谈自己在学习文言文的困惑和心得。

2、教师小结:课内文言文复习要旨 1)、文言节奏宜长、宜整忌短忌碎

文言文中划分句子节奏,应该找那些比较长的句子,划分时不宜过碎,两处最适宜,关键要知道哪地方不能划。2)、文言实词宜常见常用忌生僻难懂

文言文实词复习时应该着重复习在文言文中常见常用的,易混淆的而不要在那些生僻难懂、不常用的词上花功夫。3)、文言实词宜关注重点忌主次不分

文言文实词复习时应该着重复习一些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现在是双音节词而文言文中是单音节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4)、文言虚词宜灵活运用忌生搬硬套

文言虚词复习时一定要结合句子内容,而不能死记硬背几个用法然后去生搬硬套。5)、文言译句宜一一对应忌意译大概 翻译句子时应该尽量用直译,争取做到一一对应,尤其是一些重点的实词必须都落到实处。而不能只用意译把句子的大概意思翻译出来就行。

6)、文言译句宜古今对照忌语句不通

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尤其对于一些特殊句式应该学会调换,语句通顺是翻译句子最起码的要求。

7)、文言译句宜补换留删忌文白不清

翻译句子时注意这几个字,补: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语意完整。删: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换:文言句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应用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词语加以置换。留:人名、地名、年代、官名、物品名等可直 接用,不用翻译。而不能使得句子中有文言文有白话文,文白不清。

3、实战演练 1)09盐城卷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前人之述备矣 众妙毕备,以为妙绝(林嗣环《口技》)..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沈复《幼时记趣》)..C、予观夫巴陵胜状 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D、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司马迁《陈涉世家》)..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9绍兴卷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媵人持汤沃灌()(2)同舍生皆被绮绣()..(3)腰白玉之环()(4)余则袍敝衣处其间()..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句子: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翻译:

四、课外文言文

1、请同学们从自己学习文言文的体验出发,谈谈自己在做课外文言文的困惑和心得。

2、教师总结要旨:

1)、初读借注释

对于课外文言文,一定要借助注释阅读,往往在通读全文后再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如果遇到没有注释但是又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先暂时跳过,不需要追求每个词每个句子都搞得很清楚。可以借助上下文试着揣测其内容含义。

2)、解词重联系

中考中课外文言文中考察的词应该都是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的。所以一定要把这个词和曾经学过的词作比较,并选择正确的义项。

1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2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09盐城)[乙]梁君○

3公孙袭下车抚矢曰: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4之,曰:5,乃雨。年,卜○‘必以人祠○’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 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

6!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1梁君:即魏国国君。○2彀gòu弓:拉开弓。○3御:车夫。○4卜:占卜,古时注释:○5祠:祭祀。○6无异于虎狼:跟虎狼没两样。迷信活动。○

1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的词。(3分)

(1)白雁群骇____________(虎大骇,).(2)言未卒____________(卒用其人,卒中往往语).(3)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________(广故数言欲亡,故逐之,扶苏以数谏故).3)、译句比结构

翻译句子时,注意句子的格式,是特殊句式的如疑问句、反问句、倒装句就要调整句子结构。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宾语前置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定语后置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状语后置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比况结构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反问句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被动句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谓倒装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介宾短语后置 4)、内容靠梳理

要学会在通读全文的情况下梳理信息,做到提取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并用简洁、精炼的语言进行概括。

(09绍兴市卷)南霁云①威武不能屈[唐]韩愈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②也,贺兰嫉巡、远③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疆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④,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愈⑤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⑥。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出,即牵头,将.斩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⑦!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1、本文通过三件事,刻画了南霁云顽强勇敢、忠诚爱国的英雄形象。这三件事依次是:、箭射浮图、。(分别用四字短评进行概括)5)、人物找描写

对于一些写人的课外文言文,分析人物形象是常见的题型,如何能够准确地分析出人物形 4 象呢?抓住文中对人物描写的文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试分析上文中南霁云的人物形象。

语言描写:“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动作描写: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视死如归,勇猛不屈,顽强勇敢、忠诚爱国 6)、启示看全文

一些短小精辟的小文言文是近年来的流行,这一类文章往往要求你说出从中获得的启示或寓意,对于这种题型应该在通读全文的情况下,总结出的启示应该是源于文本但是又高于文本,可从正面也可从反面总结,但要求是积极向上的并且对于每个人的生活有着指导意义的。

(09湖州卷)昔有长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

。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⑧

。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选自《百喻经》)

注释】

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②

沉水: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③

售:卖出去。

直:通“值”。

1、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7)、中心抓议论

题目中如果涉及文章寓意、主旨那就要着重分析文中的议论、抒情的语句,这些句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心内容。

(09德州)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①以银碧,垂翡翠之纶②,其持竿处位即是③,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注释】① 错:镶嵌。② 纶:钓鱼绳。③ 是:正确。

3、实战演练:

五、文言文比较阅读

小结:比较的内容有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作品写作特色;同一种表达技巧;

【甲】邹忌入朝见威王,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桡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

①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

(《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闬:念hàn。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③曲桡:桡,念náo。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⑥卜: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1.甲、乙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

2、请结合甲、丙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3分)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

二、(09浙江台州)

(二)(11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2分)

2.【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六:点击中考

(09台州)钟 繇①

⑦⑧ 6 魏钟繇,字元常。少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遂与魏太祖、邯郸淳、韦诞等议用笔。繇乃问蔡伯喈④笔法于韦诞,诞惜不与。乃自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遂得之。由是繇笔更妙。繇精思学书,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书象之。繇善三色书⑦,最妙者八分⑧。

(选自羊欣《笔阵图》)

【注释】①钟繇(yóo):三国魏大臣,书法家。书法与晋王羲之齐名,并称“钟王”。②刘胜:行书首创者。抱犊山:山名,在河南境内。③魏太祖:曹操。邯郸淳:魏文学家,对文字书法很有研究。韦诞:魏书法家。④蔡伯喈(jiē):东汉人,工书画。⑤被穿过表:被子被手画穿了。⑥如厕:到厕所去。⑦三色书:楷书、行书、草书。⑧八分:汉字书体名。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⑪诞惜不与()

⑫及诞死()..⑬遂得之()

⑭皆书象之()..2.理列各项中“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太祖以五灵丹救之 .A、或以钱币乞之 B、皆以美于徐公 ..C、卷石底以出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文章写了钟繇痴迷学书的哪些表现?请作简要概括。(3分)

答:

例二:(09赤峰卷)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1)蹴尔而与之().(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②③ 7(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4)其弟子谏曰().2.翻译句子。(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

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

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

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

第三篇:文言文教案

实用的文言文教案合集7篇

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复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议论文阅读的方法。

2.通过复习,学生的文言知识得到很好的巩固。

3.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重难点:

1.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2.文言文的复习。

时间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下半句是……’学生答:‘不亦乐乎!’好,今天,我这位陌生的朋友很高兴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复习语文第二单元的内容。大家有没有信心上好这节课?”“有!”好,下面大家打开课文目录,看看这个单元的课文属于什么文体?(议论文)

二、复习议论文阅读的有关知识。

1.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自己见解和主张的文体。

2.议论文有哪三要素?板书:论点、论据、论证

3.什么是论点?论点就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4.请大家打开第二单元的课文,找一找各篇课文的中心论点。第九课《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中心论点是第一自然段的“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第八课《多一些宽容》的中心论点是“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要豁达大度,善于容纳与自己志趣、风格不同的人”。

5.看了这几篇课文,你们发现它们的中心论点都在课文的哪里提出来的?(开头)一般情况下,作者在议论文的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也有的课文在的结尾归纳出论点;有的中心论点偶尔也出现在的中间部分。考试的时候,题目叫我们找出一篇的中心论点,我们先在开头找,找不到就到结尾找,结尾找不到就到中间部分去找。

6.联系课文,说说我们在议论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语言要达到什么要求?论点必须旗帜鲜明,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态度应十分明确,不能含糊,模棱两可。比如:……

7.什么是论据?(论据就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

8.论据包括哪两种?(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主要指事例、史实数字等;道理论据包括经典著作、名人名言及科学原理。)

9.在第二单元的课文中找出它们的各种论据。第九课的论据:第八课的论据:第六课的论据:

10.什么是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11.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2)道理论证(3)对比论证(4)比喻论证

12.在课文中找出各种论证方法。第六课:第七课:第八课:第九课:

13.议论方式有两种:立论和驳论。

14.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15.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富有概括性,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用词鲜明、生动、严密。

16.议论文中的事例和记叙文的事例有什么不同?

17.小结。

18.议论文阅读练习。

三、复习《陋室铭》

1.复习重点实词与虚词。名:出名。斯:这。馨:指品德高尚。鸿儒:大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丝竹古今意义的区别。

3.这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作者写这篇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追求高尚情操的情怀

。7.你们觉得刘禹锡是否是十全十美的人?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8.小结。

9.课堂作业。

四、总结。

字词听写题:狭隘 热忱 纯粹 派遣 鄙薄 殉职 热忱 毋宁 啁啾 翌日 笃信 宽宥 窒息 灼热 殉职 旁骛 亵渎 胸襟īn 摒bìng弃 迥iǒng异 芥iè蒂dì 嫉í妒dù 缅iǎn怀 揣chuāi摩 萎

文言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需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安排同学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

(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同学,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同学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同学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同学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同学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同学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

(结合同学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⑴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身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⑵ 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⑶ 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同学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同学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⑷ “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同学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同学讲述,老师结合同学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身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考查同学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同学对照注释,自身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效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争辩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同学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同学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同学回答引导同学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同学肯定两小儿敢于讪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扮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扮演准备)

6、向同学优秀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同学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案 篇3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的看法各不相同。唐朝诗人杜甫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英国作家培根认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强调了读书的好处很多。那么,清朝文学家袁枚对读书的看法又是怎么的呢?今天,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黄生借书说》,和他一起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

二、解题目

1 . 内容: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

2 .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作者简介

袁枚 ( 1716 - 1798 ) ,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 ( 今浙江杭州 ) 人,著名诗人。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华奢。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等。

四、掌握字词

惴惴 zhuìzhuì 摩mó 俟sì 辄zhé 俸fèng 庋guǐ 夫 fú 俟sì,

五、翻译文章

本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翻译文章,并点出每段需要重点记忆理解的语段

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 ( suō ) 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 ( 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 ) 所以 ( 凡是 ) 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 ( 屋里 ) 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鱼和虫丝常常沾满了书卷。素镡,指书里的蠹虫。灰丝,指虫丝。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 ( 以前 ) 一样贫穷。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 ( 不借给别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 ( 把 ) 书 ( 借给别人 )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 ( 这样的吝啬鬼 ) 。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

六 . 从写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

课文第二段从几个角度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个论点 ?

从两个角度论证:藏书多者,“读书者有几” ? 无书而借书读者,“非夫人之物而强假要,必虑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两个角度一正一反地对中心进行论证,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

明确并板书,对比论证。

文中的对比论证还有几处 ? 这几处的对比意在分析哪几方面的问题 ? 作用是什么 ?

归纳: ( 1 ) 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作对比; ( 2 ) 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作对比; ( 3 ) 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作对比; ( 4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5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作对比。 ( 6 ) “余”幼时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7 ) “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 ( 8 ) “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这些对比集中起来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藏书者往往不读书;二是唯借书方能读书。作者正是在这两方面事实的基础上作出“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的。对比论证的作用是作者的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七、背诵全文

文言文教案 篇4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战国时期有一位母亲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曾经搬了三次家,你们知道这位母亲是谁吗?(生:孟母)

师: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谁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师:多么了不起的的母亲啊!孟子后来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人们尊敬的称他为亚圣!可是像孟子这样的人小的时候也逃学呢!为了劝说孟子读书,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孟母断织劝学(出示题目)。

二、初读课文、感悟剧本内容。

1、师:孟子为什么要逃学,孟母是怎么劝说他的,故事的结果又将怎样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来读一读吧!

2、孟子逃学的原因

生:他觉得整天呆在学堂里,没有意思。

师:你从那个词语看出孟子觉得上学很无聊,甚至很烦人? 生:“整天”“呆”“没有意思”。

师:是啊,整天都要呆在学堂里,又没有动画片,老师也不组织大家玩游戏,真是有些无聊、烦人哦!谁能把孟子厌烦的语气读出来?

生:表演读,厌烦地,无聊的语气。

师:既然读书这么无聊,又要费钱,还不如回家帮帮母亲干活,也能让母亲轻松一些是吧!如果孟子是这么想的话,那他在回答的时候一定是觉得自己很懂事的样子,他会自豪地,理直气壮地说——

生:很自豪的,理直气壮的读。

3、孟母断织

师:看着儿子不认真上学,反而还这么自以为是的样子,孟母的心理真难过啊,她该怎么引导孩子,才能让他明白应该认真读书的道理呢?

生:孟母听了,一句话也没说,她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的布剪断了。

师:为了劝孟子读书,家里那么困难,孟母也毫不心疼的把正在织的布剪断了,我仿佛看见了母亲正含着眼泪拿起剪刀把布剪断的情景。这下可把孟子给吓呆了。他赶紧走上去拉住母亲的手问:(生齐说 )娘,布都快织好了,您为什么把它剪断呢?

师: 剪断的布还能接起来吗?

生:当然不能接起来。

师:剪断的布还有用吗?

生:当然没有用。

师:娘把你送进学堂读书没想到你却逃学啦!剪断的布,是一块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孩子。

师:你觉得孟母哪句话最能打动你的心?

生:剪断的布,是一块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孩子。 师:读了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出示: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

3、孟子知错就改

师:当孟子听到母亲的教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说:(生齐读)娘,我错了,我一定改正。

师:你觉得孟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知错就改的孩子)

4、我们来合作,老师读孟母的话,请一位同学读场景,其他同学读孟子的话,有信心读好吗?

5、同桌练习分角色表情朗读。要注意括号内的提示。

6、分角色表演读。

三、总结拓展

1、学习了这个剧本,我的收获。

(1)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 。

(2)感悟孟母断织劝学的良苦用心。

2、想一想,在你学习不认真时,你的妈妈会怎样教育你?

(可能你的妈妈有时会因为太生气而批评你、责罚你,但是,作为孩子,一定要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做个孝顺、懂事、明理的好孩子。老师相信你们会做到的。)

四、布置作业

1、搜集孟子或孟母教子的故事。

2、完成课后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

24、孟母断织劝学

孟子逃学

孟母断织

孟子悔悟

文言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引导质疑。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会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三、高山流水遇知音

1、感受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呢?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理解句子意思,掌握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鼓”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巍巍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②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2、体验“知音”。

(1)理解“善”和“志”,体味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善哉”,循序渐进地感受、体会“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锺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和志向、情怀上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画,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几幅名画:《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

2、学生欣赏,谈感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名画有关的一则文言文《书戴嵩画牛》。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梳理学法,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伯牙鼓琴》的。

一是要多读课文;二要结合注释理解句意;三要把句意串起来读懂全文;四要明白一个道理或意境。

3、学生自学课文。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好: 所宝: 曝: 拊掌: 云: 奴: 婢:

2、交流共议。

①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从这段话中你看出了什么?蜀中:四川。戴嵩牛:戴嵩画的牛。

预设:四川有个姓杜的有德才的人收藏了几百种书画。

这位杜处士收藏了戴嵩的名画《牛》,他特别喜欢,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从课文哪两个地方能看出杜处士特别喜欢戴嵩的《牛》?

补充讲解戴嵩和《斗牛图》,学生明确其地位和价值。

②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有什么反应?(拊掌大笑)一般人见了戴嵩画的牛会是什么表现?(惊叹,夸赞戴嵩画得好)

牧童在笑什么?(他笑戴嵩画错了)

牧童为什么认为戴嵩画错了?(牛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牧童怎么知道斗牛的样子?(因为牧童经常观察斗牛,熟悉斗牛的样子)

你相信牧童的话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议论,引导学生深度分析牧童的话)

听了牧童的话,杜处士有什么反应?先想象一下,再回答。(杜处士没有生气,他笑了,认为牧童的话有道理)

指导:我们要学习杜处士,遇到问题不要急躁,冷静思考,认真分析。

③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这句话中的“奴”“婢”分别指什么样的人?(结合注释理解)

句子的大意是“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并且说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故事已经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要写上这句话?(这是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他想把他的启示告诉我们,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朗诵课文,看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2、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不要迷信权威;要勤于观察;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遇到问题要冷静分析)

五、作业超市。(自选三项完成)

1、练习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你还知道与课文类似的事情吗?写给大家看。

3、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看哪组理解得好。

4、推荐几篇文言文自学,《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文言文教案 篇6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反思:

通过教学,自主与合作能够有机融合,为学生的真正学习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板块式教学使教学脉络清晰,教学语言简洁明了,评价重视激励性。

在创设情境过程中,学生朗读不充分,能够在体会中熟练诵读的同学不足80%,那么也就是课堂教学目标没有完全实现。如果能够采用领读的方式,在学生初读过程中引路,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在创设情境中,加因为眼操铃声的打扰,学生和听课教师没有完全听清,不明白“孟子讲学”是什么意思,所以此处的目标没有达成。可见教师还要在教育机智上多磨练自己,要能够灵活处理突发事件。另外要准确计时,若没有提前下课这节课的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

另外,教师的示范作用很好,应该充分发挥,与学生对读,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如何朗读好文言文。

总之,任何的教学策略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所以每一个设计都要考虑怎样更有实效。

文言文教案 篇7

1、背诵课文,默写。

2、知识点: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学弈》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告诉我们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

3、注释

(1)字、词:

弈:下棋。通国:全国。诲:教导。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鸿鹄:天鹅。援:引,拉。俱:一起。

弗:不。矣:了。为:因为。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文中几个“之”的意思

辩斗:辩论,争论。以:认为。去:离。

日中:正午。及:到。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

决:判断。孰:谁。汝:你。

(2)句子: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孰为汝多知乎?

(译)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3)译文:

《学弈》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引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学生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第四篇:文言文教案

一对二《文言文》学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巩固重点字词(词类活用、通假、古今异义)。

2、通译全文,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和重点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的运笔和构思;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二、明确学习目标:

1.认准字形、读对字音。准确背诵默写。

2.准确全面掌握课文注释,注意特殊用法。准确、流畅的翻译句子。3.理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4.学会拓展思考,利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阅读中的问题。作者的运笔和构思;了解诗歌创作中的象征笔法。

三、学习重点:

一词多义的记忆注意归纳整理,记忆不要分散。词类活用要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整体记忆,不死记硬背。

1、虚词

父利其然(代词,这样)也

泯然(„„的样子)众人矣(语气词)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指诗)问女何(什么)所思 见往事耳(罢了)

蒙乃(于是,就)始就学

妇拍而(连词,表并列,相当“又”)呜之 此不为(是)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孰为(认为)汝多知乎其(其中)一犬坐于前 投以(把,介词)骨

盖(原来)以(用)诱敌

意将隧入 以(连词,表目的,相当“来)攻其后也 2.一词多义

书:未尝识书具

然:父利其然也 即书诗四句

泯然众人矣 自:并自为其名

贤:贤于材人远矣

还自扬州

如此其贤也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观:传一乡秀才观之

指:手有百指(名词,手指)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闻:余闻之也久

绝:以为妙绝(副词,极)

不能称前时之闻

群响毕绝(动词,消失)妙:众妙毕备(名词,妙处)是:当是时(介词,这)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奇妙)问今是何时(判断动词)3.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形容词作意动词,以„„为奇。)父利其然(名词作意动词,以„„为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名词作状语,每天。)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妇抚儿乳(名词做动词,喂奶。)宾客意少舒(形容词做副词,稍微。)不能名其一处(名词做动词,说出。)北饮大泽(名词作状语,去北方。)道渴而死(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孔子东游(名词作状语,到东方。)

而日中时远也(形容词作动词,离人远的。)4.古今异义

夸父与日逐走(古义:跑。今义:走路。)河、渭不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及其日中如探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义:距离。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会宾客大宴(古义:适逢,正赶上。今义:聚在一起,合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其中夹杂。今义:里面。)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5.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满坐寂然

孰为汝多知乎

止有剩骨 6.文言句式: 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3、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4、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5、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省略句:

1、省略主语(病)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病)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医)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今译:病在肌肤,是针炙能够治疗的;病在肠胃,是火剂汤能够治疗的;病在骨髓里,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辖的,当医生的就没有办法了。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①(之)以骨。(《狼》)

今译:把骨头扔给(狼)。

②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今译:你和他一起来。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今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

第五篇:有关文言文教案

有关文言文教案4篇

在平时的学习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疏通课外文言文大意的方法;

2、帮助学生养成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好习惯;

3、激发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学生先交流关于学习课外文言文的意义和困惑,以便课前交流;

2准备好周末作业;印发关于疏通课外文言文技巧的学案资料;

3、做好教学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进行课外文言文专题训练一个半月了,大家是否想过:究竟我们学习课外文言文有何重要意义呢?

(学生思考)

何映瑶:因为这对于我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一个厚实的基础;

章 帆:因为能激发我们的爱国的热情;

师:没错,课外文言文中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和人生哲理,这是我们了解中国几千年优秀的文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我们要加强课外文言文知识的学习,积累语文素材,提高我们的文化文学涵养。

2、师: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同学们在学习课外文言文的过程中,有没有碰到比较棘手的困惑与难题呢?

叶幸然:我觉得最难的就是怎样停顿语句;

李雅倩:我觉得最困惑的一点就是很多的闻言词汇不太理解;

林纪川:我想,最大的障碍就是怎样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其实,我们如果能够将课外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的话,也就是说,最大的困惑就是怎样疏通理解课外文言文的大意,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疏通课外闻言文言文的大意。

二、以例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来教学

1、师:首先,请同学看到所印发的资料《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大家先一起来大声地朗读一遍,注意速度稍微慢一点。

(学生齐读,老师事后进行字音订正与朗读评价)

2、师:请根据课文自由地进行一次大意的翻译,特备是将不懂的地方进行标记,方便待会进行解答。

学生:出声地进行翻译,动笔标记字词等疑难问题,然后提问:

何嘉敏:请问老师:参知政事是什么意思?

3、师:这是古代的一种官位名称,可以直接翻译就行。

刘泓鑫:“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怎么理解?

4、师:也就是说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也”字是语气助词,无需翻译出。

5、师:其实,在翻译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老师教会一点方法给大家,请先看到学案资料,并同时打开课件进行讲解。

(学生看幻灯片资料并及时做笔记)

师:基本方法两个:直译和意译。○1直译法(常用)对号入座,直接翻译的方法○2意译法 根据大意进行礼节性翻译,一般是针对于特殊句式,如倒装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就采用意译的方法,否则,翻译出啦很别扭。

师:在具体翻译过程中需要用到下列具体方法:简称为六字真经

留(古今同义的、人名、地名官名等)

删(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如“也”)

补(单音节词换双音节词、补省略的主语等)

换(古今异意、通假字等)

调(调换语序,如倒装句等)

变(灵活变通的意译法)

7、师:同学们看看课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我们找出一些具体的实例来学习这几种方法,先请同学们找出能够直接保留的例子:

学生:范仲淹、邓州、参知政事等等

师:说得很好,这些人名、官名等就可以直接保留翻译,你无需知道邓州具体指那里,你就指导是一个地名,这样,它至少不会对你的理解造成障碍。

师:再找出一处用“删”的方法来理解的例子?

何映瑶:刘泓鑫刚才提到的“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中间的那个“也”字就是。

师:其实,翻译当中用得最多的还是“补”的方法,也就是说将古代的单音节字词补充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字词,请同学们到课文当中去找找。

麦致豪:“家贫无依,少有大志”可以理解成:家庭贫穷没有依靠,少年时就有远大的志向,这就是用“补”的方法来翻译的。

师:以上三种方法用得最多,至于“调、换、变”的方法就比较少点,同学们根据定义去学会运用就可以了。

三、运用以上方法来疏通理解《狡猾的蝙蝠》

1、师:刚才我们大家已经通过课件资料和文段的实际运用锻炼来学习了一些关于疏通课外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下面我们再来通过一篇文章《狡猾的蝙蝠》来巩固提高。

2、师:首先,请大家先大声地齐读一遍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

(学生齐读课文,之后,老师及时地就朗读进行点评)

3、师:请同学运用我们刚才所学过的.方法技巧来疏通这个寓言故事。尽量地采用直接翻译的方法。

(学生自行地翻译课文,并标记出有疑难问题的地方)

4、师: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刚才翻译的情况,尽量说到:那个地方运用何种方法进行

翻译的。

陈镇艺:“麒麟”等三种动物的名称都直接保留就行

黄靖忠:“凤责之曰”中的“责”意思是责怪、责备,运用的是将单音节字词补充为双音节的字词。

邓绮琪:“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句中的“吾、汝”的意思是:我、你,这里运用的是将古今异意的字换成现代汉语中词语。

欧阳焕:“如今世上恶薄”的“恶薄”怎么理解呢?

师:可以理解为险恶败坏的意思,这里需要根据上下文来进行理解性翻译,也就是说需要自己的灵活变通,以此来理解句子的大意。刚才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并不是光靠以上的“六字真经”的翻译方法就可以完全解决课外文言文的疏通理解的,这还需要我们要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会一些关于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的良好的习惯。

5、师:同学们要记住老师的话:学习除了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技巧之外,还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课外文言文而言,需要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老师给大家用四句话来简单概括:敢于挑战,学会猜测,加强积累,注重停顿。

学生:老师,请您具体给我们解释一下这四句话的深刻含义。谢谢!

6、师:课外文言文肯定是有一定难度的,有难度的肯定就需要我们去挑战,首先必须要有勇气,如果一碰到课外文言文就感觉难或苦不堪言,这从心理上就失败了,所以,先要有一颗去挑战困难的心态;其次,在一篇课外文言文中,大部分是我们能够理解出来的,但是也肯定有一小部分是需要我们去结合学过的知识和上下文进行合理化的猜测,这其实也是很有以一定的事情。当然,也并不是说通过今天一节课就能够帮我彻底解决问题,这需要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加强文言文的字词积累,多去朗读,并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因为停顿节奏的正确将在不同程度上决定着你对这各句子的正确理解。

四、教学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了关于怎样疏通课外文言文大意的方法指导,我相信一定会给大家的课外文言文的学习带来较大的帮助,当然,在今后,我们还需学习关于怎样来断句、怎样揣摩文言文中心等相关的训练,总之,希望同学们学会老师所教给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去钻研探索,加强积累,更多地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言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A案,文言文两则,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言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文言的倒装句式

2、能将含有倒装句式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判断文言倒装句的类型

2、掌握翻译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展示学生课前练习,文言文翻译教案。

1、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2、有人于此,指其过而告之则喜,何如?

3、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4、命召公主入营,立之阶下,不之视。

二、翻译文本内的倒装句并总结归纳其特点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其倒装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分析正常的句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2)冤哉,亨也!

2、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谓语的后面,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何不试之以足?

分析“以足”介宾短语做“试”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教案《文言文翻译教案》。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分析此句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构成的定语后置。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分析此句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构成的。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4、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1)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对于这类句子,有两种形式需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例:宁信度,无自信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在这类句子中,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例:沛公安在?

分析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义。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分析“句读”为“不知”的前置宾语,“句读之不知”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三、翻译课内语句.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四、翻译课外语段

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选自《明史》)?

(1)诚然,卿不朕欺。_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

(1)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_

文言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下载文言文专题教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言文专题教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言文教案

    精选文言文教案合集6篇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教......

    文言文专题教案

    文言文专题教案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步骤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比较紧张,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事实上......

    文言文教案

    文言文教案1 【典例精析】例一(20xx湖北卷第14题)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

    文言文教案

    文言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需专心致志、不可三心......

    文言文教案

    初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针对语文学习中的难点(学生的三怕)分模块一一解决,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渐渐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将语文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教学难点 :(1)文言文阅读 (2)较复杂......

    文言文二则教案

    课题文言文二则课型精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援、射”等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决”在句中的含义。3.......

    文言文教案(最终5篇)

    文言文教案范文五篇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

    劝学文言文教案范文大全

    劝学文言文教案漫长的学习生涯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