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第七单元《军神》2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
军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3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懂得在文中的意思。
能力目标:
1.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理解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学习课文运用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刘伯承的钢铁意志,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坚定刚毅、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刘伯承的钢铁意志。教学准备:
1.硬件媒体:计算机投影仪
2.软件媒体:文字画面声效 教学理念:
1.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重视学生独立钻研文本,潜心会文,使学生经历阅读实践。在师生与文本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4.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沟通课堂内外,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
昨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故事,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关云长刮骨疗伤)那么,关云长刮骨疗伤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交流)
教师相机小结: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云长不用麻药刮骨疗伤,全无痛苦之色,神医华佗尊称他为“天神”。而本文,刘伯承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72刀的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为其实施手术的沃克医生尊称其为“军神”。
2.板书“沃克”和“刘伯承”,相机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沃”和“承”。
3.了解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
(1)出示含有本课要求认识和要求学会的生字的词语,学生认读。(课件出示生字词)
年龄土匪绷带拒绝施行麻醉剂
哼叫由衷勉强堪称晕过去一声不吭
(2)引导学生更换语境,给生字组词扩词。学情预设:
学生在读词语时易把“施行”的“施”读成“shí”、“勉强”的“强”读成“qiáng”。
学生在给生字“拒”扩词时,可能组成词语“距离”“规矩”等。教学策略:
若学生出现读错的现象,教师引导其他同学为其正音。
若学生出现同音替代的现象,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拒”和“距”“矩”,并分别组词。
用学生熟悉的相类似的故事导入新课,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既注意了故事之间的联系,又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有个大致了解。学生对字词的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让学生组词扩词,是为了更换语境,在新的语境中强化学生对生字的再认识。
二、速读课文以学定教。
1.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大致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同时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圈画出来。学情预设:
学生有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为什么称刘伯承是军神?
刘伯承保持清醒的大脑做什么?
开始,刘伯承为什么谎称自己叫“刘大川”?
„„ 教学策略:
教师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对那些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当即予以解决;
对那些易于回答的问题,请知道答案的同学予以帮助;
对那些有思考价值、值得阅读探究的问题,将其逐一梳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自主解决。
在这里,教师还可以转变角色,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和学生一起探究:如,本文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写沃克医生的文字更多,这是为什么呢?
关注学情,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细读课文顺学而导。
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通过读书,逐一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做到顺学而导。
教师相机过渡: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1916年的重庆,来到临江门外那个外国人开设的诊所里,与刘伯承、沃克医生一起经历那次特殊而又令人难忘的手术,解开我们心中的不解之谜。
1.朗读对话,体会从容镇定。
(1)引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前11 小节,边读边想:这一部分主要写什么?(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这部分内容说得更清楚一些。)
(2)借助资料,了解刘伯承的伤势,体会刘伯承的从容镇定。(课件出示刘伯承受伤的资料)
资源共享:1916年,在一次战斗中,刘伯承为了救一位战士,猛扑过去,敌人的一颗飞弹射中了他的太阳穴,又从右眼飞出,刘伯承当即昏倒在地,血流如注„„
(3)分角色读前11节,注意人物语气、情绪的变化。师读沃克的话,生读刘伯承的话,体会这一部分人物对话的特点。
教师相机小结:这是一个军医和军人之间的对话,所以他们的语言简短、干脆、有力,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看来,写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突出人物的特点。
(4)相机解决学生在阅读这一部分时可能提出的问题。
2.借助资料,体会意志之坚。
(1)指名读12——15节,了解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的原因。学情预设:
学生在前面提出了“刘伯承为什么拒绝使用麻醉剂?他保持清
醒的大脑做什么?”的问题。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切入,借助课外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的原因。(课件出示资料)
资源共享:“孙膑失去了双腿,依然可以指挥千军万马;我失去一只眼睛,只要还有健全的大脑,也可以驰骋疆场,为祖国效汗马之劳。” 学情预设:
学生在这一部分没有问题质疑。教学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读刘伯承的话,从他“平静”的话语中感受他为国效力的坚强决心和钢铁般的意志。读沃克医生的话,感受刘伯承在手术中将要面对的巨痛。(课件出示刘伯承与沃克争执的资料)
资源共享:“敢不敢做是你的胆量问题,受不受得了是我的忍耐力问题!”
(2)相机解决学生在阅读这一部分时可能提出的问题。
3.紧扣细节,体会意志如钢。
教师相机过渡:这是一个怎样的军人?他竟然为了保持清醒的大脑而情愿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剧痛,摘除坏死的眼珠,割掉烂肉和新生的息肉。让我们再次目睹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吧。
(1)自读17小节,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学情预设:学生在自读自悟这一部分时,感受比较强烈,交流很顺畅。教学策略: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学情预设:学生在自读自悟这一部分时,感受不够强烈,交流受阻。教学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声不吭”、“紧紧”、“青筋暴起”、“汗如雨下”“居然”等词语,充分感受刘伯承所承受的痛楚和惊人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课件出示手术时的录像)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动情的范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相机过渡:难熬的手术终于结束了,当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从病人口中得知自己一共割了72刀时,他惊呆了,这哪儿是一个普通的军人啊!他分明是一个——军神!
(3)齐读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话,相机解决学生在此提出的相关疑问。(课件出示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话)
教师相机小结:在手术过程中,刘伯承表现出了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这是我们普通人,甚至是一个普通军人都难以做到的,所以沃克医生赞叹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
(4)针对前面学生或教师提出的问题:本文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写沃克医生的文字更多,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了解侧面描写的好处。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对课文通过侧面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写法感受不深。教学策略:
教师可进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本文重墨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是为了衬托刘伯承的惊人毅力和顽强意志。
教师相机小结:这种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加强读书的指导,适当补充资料,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得更有滋有味。注意引导学生揣摩文章有特色的表达方法,如对话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既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又注重了人文性,使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
四、扩展延伸深化情感。
1.出示小诗,感情朗读。
赞军神
英雄壮举泣鬼神,铁骨钢筋铸军魂。
七十二刀生死痛,胜似昔日刮骨人。
2.教师总结,深化情感。
刘伯承被称为军神,绝不仅仅是因为这次手术。他文武双全,戎马一生。他领导晋冀鲁豫野战军,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千里跃进大别山,令蒋介石惊慌失措,心惊胆寒;与华东野战军合作,导演了百万雄狮下江南的一幕;之后,主动请缨,席卷大西南。他创办的国防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军事学府,被誉为“将军的摇篮”。他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堪称中国的——“军神”。引导学生饱含深情再读课题。
3.练习写话,升华情感。
(1)同学们,慈祥的刘伯承爷爷就在我们的面前,此时此刻你想对刘爷爷说些什么?下面就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刘伯承的照片)
(2)学生交流写话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饱含激情朗读自己所写内容。
4.扩展延伸,熏陶感染。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像刘伯承一样有着坚强意志的人?还知道哪些像刘伯承一样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学生交流汇报。
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马克思曾经说过:“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达到彼岸。”同学们,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就能跨越困难和挫折,到达胜利的彼岸。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从下面的几个话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去实践。
1.搜集有关刘伯承的事迹或像刘伯承一样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读一读,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2.搜集关于意志力的名人名言进行摘抄。
3.同学之间自由组合,排演课本剧《军神》。
板书设计:
军神
沃克冷冷——→柔和——→肃然起敬
↓
↓
↓
刘伯承病人——→军人——→军神
从容 镇定 意志如钢
第二篇:小学语文:第七单元《金子》2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
金子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知识目标:畅谈梦想,祝愿梦想成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一起读。板:23 金子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彼得的梦想是什么? 生:种花 板:梦想
3.过渡:那么,他的梦想到底有没有实现呢?
二、整体感知,学生质疑。
1.轻声读读4——7自然段,想:他的梦想有没有实现? 2.交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出示“我是惟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初读彼得的话)(1)轻声读这句话。(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1:这里的真金是指那黄灿灿的金子吗?
生2:前面不是说,彼得没找到金子,这里为什么又说找到了? 生3:“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另外的含义吗?
(4)小结: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有水平的问题。老师想了想,其实你们的问题都可归纳为这样一个问题:这里的“真金”指什么,他是怎么找到“真金”的?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那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就让我们从书中去寻找答案吧!首先请同学们认真读第4小节。
板:真金
三、突出重点,读议课文。1.自读自悟,学习第4小节。
(1)轻声读读第4小节,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1:这块土地很肥沃。生2:这场雨下得很久,很大。生3:这块土地适合植物生长。(2)交流(出示第4小节)(3)指导读好第一句。
就在他即将离去的前一个晚上,天下起了倾盆大雨,并且一下就是三天三夜。
(4)演示小草长出来的动画图,师描述:同学们瞧,坑坑洼洼的地方已被大水冲刷平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你会想些什么? 生1:这小草一定长得很美。生2:人们会喜欢这些小草的。
生3:既然可以长草,那么也可以用来种花。生4:土地一定很肥沃,可以用来种植。
(5)想象:看到这些生机勃勃的小草,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1:他们长得真美,如果是种花,也一定会很不错的。生2:这块土地很肥沃,可以用来种一些东西。(6)过渡:彼得又是怎么想的,一起来看看第5小节。2.感情朗读,感悟彼得的想法。(5)(1)哪位小彼得来读读?
(2)赛读:哪位小彼得敢于挑战,再来读一读?(3)从彼得的想法中,你听出了什么? 生1:他要种花。生2:他相信他会成功的。生3:他要靠自己的劳动去收获。
(4)小彼得们,让我们随着优美的音乐再来想一想。(5)过渡:信心和希望,使彼得留下来。3.理解“真金”,懂得道理。(1)出示前半句:谁来读读这句话?
(2)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见了什么?(体会:全部精力)生1:彼得正在热火朝天地劳动。生2:彼得非常高兴,非常自豪。
生3:他对每个人都是在骄傲地说,说他的成功。
(3)齐读前半句话:彼得留了下来,他把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4)过渡:彼得的辛勤付出换来了什么?
(5)出示后半句: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齐读。(6)瞧,鲜花盛开了。(出示鲜花图)
(7)亲爱的小彼得们,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鲜花,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生1:这是我自己的劳动所得。生2:劳动能换来收获。
生3:大家都勤快地劳动吧,这样,才能创造财富。
学到这儿,你认为“真金”是什么?(勤劳、智慧、抓住机遇、不空想)
过渡:是呀,彼得找到了“真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板:梦想 4.再读彼得的话。
所以他不无骄傲地说:“我是惟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生接)
四、畅谈梦想。
1.其实,不仅彼得有梦想,老师也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优秀教师。2.那你们的梦想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愿意跟大家说说吗?
生1:将来做一名医生,救死扶伤。从现在起,我要努力学习,长大才能实现这个梦想。生2:我的梦想是当一名飞行员,翱翔在祖国的蓝天。我要努力学习,争取考好成绩,因为当飞行员需要很多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的梦想都很美好。愿意把自己的梦想告诉更多的人吗?那就请你用手中的笔 把你的梦想写下来,好吗?
附板书:
金子
梦想 ――→ 实现
若有所悟
真金
全部精力
第三篇:小学语文:第七单元《掌声》2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
掌声
教学要求: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9个二类字。理解生词意思。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教学准备:生字卡、图片。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目的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一、导入揭题。
1.我们鼓掌时发出的声音叫什么?(板:掌声)
2.我们常常会在什么情况下听到掌声?
3.预习了渴望呢,知道文章写谁为谁鼓掌?为什么事鼓掌?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
2.生自读课后生字词。
3.师出示词语,检查认读情况:
班里 愿意 投向 调来
情况 持久 讲述 交谈
珍惜 慢吞吞 困境 残疾
犹豫 骤然 鞠躬 舞蹈
理解:
持久:保持的时间长。
困境:捆那的处境。
犹豫:拿不定注意。
骤然:突然。
4.读课文。
5.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6.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1)写小英因患有残疾而忧郁、自卑。
(2)老师由于不了解情况而让小英上台演讲,小英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上台演讲,获得成功。
(3)同学们的掌声使小英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不再忧郁了。
(4)点明中心:人人都需要掌声。
7.每组各读一段。
三、书写生字。
1.师指导写“班”“境”“愿”。
2.生习字,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精读课文。
一、复习。
1.认读词语。
2.说出文章各段的内容。
二、前后对比,感受小英变化。
1.小英曾经是怎样一个人?请小朋友自己读读第一段。
2.小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胆小、自卑、没有勇气面对现实„„)
3.这样的印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出示: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2)指名读这句话。
(3)她为什么坐在教室的一角?
(4)“默默地”说明了什么?
(5)你从“总是”中又体会到了什么?
(6)齐读这句话。
可是不久以后,小英像变了个人似的,她变得怎样了?
(7)指名说。
(8)读读这一小节,出示:“说也奇怪„„”
(9)小英变得怎么样了?(自信、勇敢„„)
(10)你认为省略号还省去了什么?谁来补充?
(11)是什么原因,使她变得判若两人?(指名说)
真替小英的变化感到高兴呀,就让我们高兴地来读读第5段吧!
小英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能从你的朗读中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吗?(分组读1、5两段。)
4.读到这儿在我们心中一定留下一个很大的问号,是„„?(小英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你认为是因为什么?(掌声)
过渡:掌声竟会有这么神奇的作用!让我们回到那次难忘的演讲中去。
三、感悟重点,领会掌声内涵。
1.学生自由读2、3、4自然段。
2.同学们给了小英几次掌声?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表示掌声的词语。
3.第一次掌声“热烈、持久”。大家来鼓掌(指名读)小英感受到了吗?
谁来读一读,让大家感受到掌声的力量?
4.同学们的为什么要给小英这样的掌声呢?在掌声响起来之前发生了什么事?
5.出示:
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1)谁来读第一段话?
小英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在那一刹那,小英首先想到的是什么?齐读。
(2)自由读第二段话,注意体会带点的词语。
“犹豫”是什么意思?(拿不定主意)小英犹豫什么?(上去还是不上去)
小英想上去吗?(不想)为什么?小英能不上去吗?(不能)为什么?
因此,从“慢吞吞”、“眼圈儿红了”我们体会到小英的内心是多么的——(生答:痛苦、无奈)。齐读。
(3)师: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小英终于——(引读)。
是啊,同学们已经走进了小英的心里,关注着她。其实同学们早已在关注她,这关注的目光里包含着什么?
(4)小英终于走上了讲台,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什么?包含着什么?
(回顾前面的课文。)
(5)掌声渐渐平息,小英开始演讲了,她讲得怎么样?听了演讲,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6.同学们把要对小英说的话用什么表达出来?(第二次掌声)这时的掌声又是什么?这时的掌声又犹如什么?(学生自由说,并让说得精彩的同学把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再次听到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小英内心又是多么的——(生答:感激)
7.听到同学们的第二次掌声,小英怎样了?
(出示):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齐读。
小英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的话语在小英心头涌动,她想说——(生答)小英什么也没说,只是向大家——(引读)
8.是啊,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个人似的,她„„(再次引读)
9.后来,小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她给她的老师写来了一封信,想看看吗?
出示:
(1)指名读。读课文就应该这样,把自己放进课文中读。
四、总结升华,读背作者感想。
这掌声仅仅是指这次掌声吗?这掌声包含着什么?(关爱、友情„„)
是呀,当别人需要你的掌声的时候,我们就要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掌声送给别人。
出示: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齐读这一段,把这一段话工工整整地抄下来,把这爱记在心里。以后如果有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就把这段话送给他;如果你自己遇到困难,你可以拿出来看看„„记住:还有很多朋友在关心你,爱护你!
五、齐读课文。
六、作业。1.默写最后一段话。2.齐读课文。3.完成练习册。板书设计:
掌声
默默地坐在一角
把头低了下去
慢吞吞站起来
掌声
珍惜别人的掌声
(热烈持久、经久不息)
把掌声献给别人
感动得流泪
深深鞠躬
变了一个人似的
第四篇: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科学的思想方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有的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有的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候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道理;有的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这4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在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内容也和本组的专题密切相关。在口语交际中尝试运用学到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习作中发挥想象写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刻舟求剑》讽刺了只会按老规矩办事,不知对变化了的情况应该作出相应变化的人和事。
单元教学目标设定
1、会写41个生字、会认27个生字、正确读写44个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
3、指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要边读边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继续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 搜集有关矛、盾以及坦克的资料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②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④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①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②同座交流交流。
③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④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②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③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①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②“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①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②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③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④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①师出示课文的结尾。②齐读这段话。
③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写字抄词 ①练习其他7个生字。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实践活动
①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②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118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矛 进攻
教学反思:
集合 坦克
盾 防守 119 26 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教学重难点: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 搜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出示5岁时的“科利亚”人物像。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边听边思考揭题时的两个问题。⑤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⑥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⑦引导学生质疑。
三、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②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 120 理?
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四、布置作业
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一、熟读课文 ①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②自由朗读全文,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二、巩固生字
①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②分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
a.找出左右结构的9个生字:挖、鞋、锯、抢、难、初、敌、阶、懂。有的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忆字形。
b.学生利用笔画、偏旁或熟字记忆其他4个生字:斧、免、屋、管。③给生字组词。
三、指导写字
①出示9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这9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写字。
a.教师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学生闭目静坐,正确执笔,摆好坐姿。b.学生对照范字临写。每个字写两遍。
c.教师巡视,及时评议。遇到共性问题可以范写指导。将学生写得好的作业即时展示。
四、抄写词语 ①自己读、记词语。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121
五、复述课文
个人练习。指名复述,全班评议。
六、实践活动
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
埋 挖 受启发人长大 步子变大 一切在变122
27、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①认识“陶、懦”等10个生字。会写“陶、谦”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③感悟课文寓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教学重难点:感悟课文寓意,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 陶罐、铁罐的插图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陶、懦”等10个生字。会写“陶、谦”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感悟课文寓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重难点:感悟课文寓意 教学过程:
一、形象揭题,点明学法
①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看一看,还可摸一摸。②板书课题,指名学生读,学习生字“陶”的音、形、义。③揭示学法: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同座、小组合作学习。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①学生听课文的录音磁带。
②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③同座互相朗读课文,形式自定:可以交替一人读一段,可以分角色读,可以一人读1至9自然段,一人读10至17自然段。互相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同座配合,向全班展示朗读。
123
三、精读课文,读出感情
①小组讨论,合理安排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分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请一个小组汇报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们是否读出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特点。
③结合学生的朗读,进行评议,点拨理解。
a.你觉得铁罐像是个什么样的人?找出表现他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读一读。b.你觉得陶罐像是个什么样的人?找出表现他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读一读。c.教师扣住学生的朗读,引导领悟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克制,帮助学生归纳出理解词语的几种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理解“奚落”;利用近义词理解“谦虚、懦弱、轻蔑、争辩、恼怒”;通过表演朗读来理解表示神态和动作的词语。
④小组再次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⑤全班交流,展示朗读。评出最佳合作小组。
四、交流感受,明白道理
①教师启发: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得到什么启发?
②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如:学生认为“要谦虚,不要骄傲”可以;认为“要多看别人长处、多看自己短处”可以;认为“谦虚的人有好的结局,骄傲的人下场可悲”也可以。
③拓展延伸,加深理解。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故事,想到了哪些学过的课文或生活中的事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陶、懦”等10个生字。会写“陶、谦”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③感悟课文寓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教学重难点: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①分角色朗读课文。②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③交流记字方法。本课有一部分生字是形声字,可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忆。还可联系熟字比较记忆。
二、指导写字 ①认读要写的生字。
②归类认识字形特点,观察字的间架结构。
a.观察8个左右结构的字,看清左右部分所占位置。b.观察6个上下结构的字,看清上下部分所占位置。c.集体讨论一些需要注意的字,教师可范写。如,“陶、谦”。③教师播放音乐,学生做好写字准备。④学生自己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⑤即时展示学生作业,师生评议。
三、语言实践
①抄写课文中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②找几位同伴合作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四、听写词语
①抄写、记忆词语表中的词语。②听写。订正。板书设计: 陶罐和铁罐
不敢 坚硬
抗氧化 能保留 氧化 不存在
各有所长 正确对待 教学反思:
狮子和鹿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文内容,懂得好看的东西有进会带来坏处,而难看的东西有时却会带来好处。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懂得好看的东西有进会带来坏处,而难看的东西有时却会带来好处。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形象揭题,展开联想
①教师在黑板上贴好背景图,语言渲染:茂密的丛林中,住着许多动物。(边板书课题边描述)有狮子,有鹿。(贴图)
②看到这两种动物,联想到了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③教师小结激趣。狮子凶猛,鹿很美丽,这个大家都已知道。不过,这篇课文通过狮子和鹿的故事却告诉我们一个新的道理。是什么呢?下面就看谁的读书本领强,能够自己读懂课文,领悟这个道理了。
二、自主读书,领悟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想想一些生字新词的意思。②学生互相提醒注意易读错的字词,汇报对本课生字新词的理解和理解方法。教师及时点拨小结,如鼓励大家用看图、换词方法理解“匀称”;用联系近义词和上下文来理解“抱怨”。
③学生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要求“音准、句通、文顺”,其他同学边听边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做记号。
④学生再次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多读几遍。
⑤教师出示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两段课文。可以和四人小组讨论读;可以把喜欢的词句读给同座听;可以和好朋友一人读一句交替读。
⑥全班交流。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你是从哪里得出这个体会的? 126 鼓励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
三、前后联系,延伸拓展
①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陶罐和铁罐》带给大家的启示。
②学生分析、比较《陶罐和铁罐》与《狮子和鹿》这两篇课文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③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可以摘抄课文的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28*
教学反思:
狮子和鹿
精美别致的角 好看 四条细腿 难看 127
坏处 好处
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2、通过练习编童话故事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在读读、认认、背背中发现反义词现象,积累语言。
4、通过连连认认的方法,认识“谎、笛”等8个生字。
5、读成语故事,联系本组教材的专题,使学生懂得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口语交际——交流时要做到态度自然、大方,所想的办法做最好,表达最清楚。
2、习作——编童话故事。教具准备:
1、搜集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2、动物卡片若干 课时划分: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动脑筋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过程
一、事例导入,引出话题
1、课件展示事例。
◆要剪一圆纸板,通常先在纸板上画出一个相应直径的圆,再用剪刀仔细剪下,花费时间较长。有同学想到用圆规画圆,把贺规的笔尖改装为小刀片,则成 128 为一个很好的切圆片专用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具的“缺点”往往是大家主攻的目标,但在不同使用场合,有些缺点有可能成为“优点”。德国一工厂生产的一种纸因严重化水无法使用,按常规只能打浆返工。有个工程师考虑到化水原因是吸水性太强,能否专门用这种纸来吸水呢?经过进一步“扩大缺点”制成了专用吸水纸,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增加了工厂收益。像这种“缺点逆用法”就是逆向思维的成果。
◆一般的门锁锁舌有斜口,这样关门比较方便,但如果朝门缝中塞入硬片等却容易把门撬开,防盗功能差,有个同学发明了“简易防盗锁”把门框上锁孔内侧焊个斜片,而锁舌却改成方形,这样从结构上与原锁反转,关门照样方便,但由外往里撬门,由于锁舌是方形的就不易被撬开了,从而使防盗性能大大增加。
2、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二、教师小结,引出话题
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我们同学在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比如,夜里要开灯,摸来摸去找不到开关;擦高楼上的玻璃,又麻烦又不安全„„。大家仔细想一想,你曾遇到过哪些不便之处?在小组里把问题提出来,请组长做好记录。选一个大家感兴趣的,讨论可以怎样改进,然后推举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大家在讨论时要畅所欲言,尽量从不同角度想办法。最后我们要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小组。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了解每组学生的合作情况,随机给予点拨指导。
三、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在学生表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话通顺、连贯。说的同学要大方自然,口齿清楚。听的同学要专心致志,能提出自己没听清楚的地方。
四、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颁发奖状。
129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编童话故事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熟悉的动物编故事。
2、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习作兴趣。
3、能够语言通顺、内容具体地把动物之间可能发生的事写清楚。教学难重点:
1.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习作的自信心。2.把动物之间可能发生的事写清楚。教学过程
一、交流故事,激发想象 1.情境激趣
播放多媒体课件,屏幕上出现一幅幅美丽奇特的图画,师伴着轻松活泼的音乐描述画面。看,贪玩的小猫,调皮的小狗,可爱的小白兔正在捉迷藏,他们玩得多高兴呀!淘气的小猪沿着彩虹飞到了天宫。一支画笔可以给穷人以衣食;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宝库的大门„„大自然里五彩缤纷的画面,社会生活中离奇生动的情节,都是童话创作的源泉。这些美好的事物,你们喜欢吗?
2.交流、想象
在这些美好的童话以及同学们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中,哪一篇故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们能简单地说说这个故事和你读后的感受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讲述故事的内容和感受
二、激活思维,引导想象 1.听故事想象
师绘声绘色地讲《萤火虫和小星星》的故事。师生对话、交流
话题之一:你们听到了什么?学生有的复述故事,有的抓住语言、动作和关键词句说故事,有的创造性地说出自己听后的感受
话题之二:你们是怎么听的?说说自己听的方法。
生:一是听出主人公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二是边听边想象画面,130 让自己头脑中有一个鲜明的形象;三是听出重点和故事说明的道理
2.编故事想象
刚才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听懂了故事的内容和要说明的道理,可是那毕竟是别人编的童话故事,下面我们也来试试自己编童话。这里有个故事的开头,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结果怎样,结果怎样呢
开头是:“有一天,一只小鸭子出去玩耍,发现一只小鸟从树上掉下来受了伤,小鸭子想帮助小鸟„„
小组互说。要求人人都发言,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创意
全班交流说。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评一评、议一议 创造性地说。师生可点拨补充
三、鼓励创新,拓展想象
1.明确要求,自主拟题。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1)选择自己熟悉的动物做主人公。(2)重点想象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事。
(3)主人公不宜过多,题目应简洁,如:《猴子新招》《小白兔与长颈鹿》《黑熊爷爷病了》等。拟题方式仅供学生参考。同学们相互交流自拟题目
2.自由想象,完整叙述。(生介绍自己的故事,其他学生补充
3.放手试作,创新表达。同学们把刚才说的用笔写下来,相信你是最出色的童话大王。
四、组织语言,学生进行创作
1、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3)组内互读互改
2、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3、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五、布置作业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再作文本上。
131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我的发现 读读背背 连连认认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在读读、认认、背背中发现反义词现象,积累语言。
3、通过连连认认的方法,认识“谎、笛”等8个生字。教学重难点:发现反义词现象,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教师和学生玩“对相反词”游戏。教师说:“我说黑。”学生回答:“我说白。”„„
2、教师出示小黑板:傲慢—谦虚 懦弱—勇敢 丑陋—美丽 愚蠢—聪明
3、学生小声读一读,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
4、同座讨论从这两行词语中发现了什么。(发现上下两个词意思是相反的。)
5、延伸拓展。请学生再说一些意思相反的词。
二、读读背背
1、教师出示写有“读读背背”的小黑板,明确题目要求,看谁能很快地背下这些句子。
2、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背背这些句子。同座可以互相读读背背,也可以“对口令”似的读读背背,如,一个人背“千里之行”,另一个背“始于足下”。
3、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学习可以自由选择汇报形式,可以独自背,可以与人合作背。
4、集体读、背。
三、连连认认
1、教师板书学生已经认识的字:竹、说、海、木、书、怒、女、子。请学生读一读,组组词。
2、教师板书拼音,请学生读读词。
3、教师板书生字,让学生边看边猜一猜这些字可以和生字中的哪个字连成词呢?
132
4、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些词语,再找一找合适的字,连一连线。同座可以互相帮助。
5、全班交流。请学生上黑板连一连线,再请学生做小老师带大家读读词语。
6、教师出示生字,用多种形式请学生认读。
第五课时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读成语故事
3、联系本组教材的专题,使学生懂得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教学重难点:懂得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处理问题。教学过程
一、教师有声有色地讲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二、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个故事。
三、请学生自己画画简笔画来想一想:那个人最后能不能捞到宝剑?为什么?
四、全班交流。先读一读这个故事,再说一说从这个故事中想到了什么。
五、学生练习讲个成语故事。
六、教师鼓励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别的成语故事,课后还可以去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
教学反思:
133
134
第五篇:鄂教版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19山茶花 教材简析:
本文以设问句“你见过山茶花吗?”开头,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然后介绍了“山茶花”的颜色、形状,又以“我”与“老花农”的对话作为过渡,写出因为花骨朵有一股“特别的劲儿”,所以花才会这么美,最后以感叹句结尾,赞扬了花骨朵坚忍顽强的品格。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会7个字及其组成的词语,认识7个字。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和方法:学习文中出现的比喻句,了解设问句和反问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解课文,体会作者说的“一股特别劲儿”中蕴含的坚忍、顽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如何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指导学生学习描写事物的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目的:
学会前3个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
1你们见过山茶花吗?
2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山茶花的文章。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课后田字格中的字和双横线中的字,读准字音。
3、检查、正音。
4、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
5、查读课文,指导难读准、读顺的句子。
6、整体感知:读了课文,你了解到什么? 三.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字,讨论该如何记住它们。
2、指名说说自己的方法,注意字的结构。
3、师范写,学生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目的:
学会剩下的生字,学习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学过程设计: 一. 复习生字。
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二.学习课文。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2学习课文2、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一找从哪些地方看出山茶花很美?
2)指名答,重点指导读好“一株树上好多种颜色,一朵花上甚至也颜色不同,那真叫绝!” 让学生先自己拿彩笔试着画一画,然后再读。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山茶花的颜色很美的?
4)指名答,引导学生体会如何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结合文中出现的比喻句,指导学生学习描写事物的方法。(朗读句子;与同学讨论,想象山茶花的样子;仿说句子。)5)指名读、范读、齐读。3学习课文4—6自然段。
1)山茶花为什么这样美呢?自己读读课文4、5自然段,想一想吧。
2)指名答,重点指导读好“果真特别!”“下了那么大工夫,话了那么多力气,开出的花怎能不美呢?”使学生明白成功之花如此艳丽,是因为追求成功过程中付出的无数艰苦的努力。
3)学生齐读最后1个自然段。三.背诵。1学生自由背。2指名背。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字,讨论该如何记住它们。
2、指名说说自己的方法,注意字的结构。
3、师范写,学生练习。五.课堂练习。1多音字组词。2我会写。3组词。板书设计: 19 山茶花 花的颜色 美 花形 花骨朵
20微笑着面对一切
教材简析:
本文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桑烂从入国家队到意外受伤,从接受治疗到出院迎接新的的生活的过程,表现了桑兰勇敢地面对困难,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战胜自我、战胜困难的超人的勇气。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这位勇敢、坚强的小姑娘的事迹,二是让学生学习桑兰那种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12个生字,认识9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理解“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敬佩”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写作顺序,了解桑兰是如何战胜困难,顽强与病痛作斗争地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励学生像桑兰学习,培养与困难作斗争地勇气。教学重难点:
体会桑兰在受伤后的表现,她在队友面前,在医生面前,在恢复生活能力的过程中,在出院时桑兰的表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目标:
学会12个生字,认识9个字。理解“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敬佩”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桑兰遇到的难以接受的事情,脊椎骨受伤。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1谈话导入。
在自己生命最灿烂的时候,却遭到最沉重的打击,如娇嫩的鲜花遇到暴风雨,如展翅的小鹰,面对命运的挑战,她该怎么办?今天,让我们认识一位了不起的中国姑娘——桑兰。2出示桑兰的照片,告诉学生桑兰的近况,你有什么意愿对桑三姐姐说吗? 3请你大声地说出来吧。二.初步感知。
1让我们看看桑兰在受伤之后,在医院里的生活。让我们去看看桑兰吧!
2请同学们把难读的生字在小组里多读几遍,想想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它!说说课文里记述了什么? 三.细读感悟。
1请同学们说说课文里记述了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让学生说说第一自然段说了些什么? 3学生交流:桑兰是怎样面对伤痛的。
桑兰是我国女子体操队优秀的跳马选手。她在美国纽约第四届友好运动会上参加女子跳马比赛中,她的脊梁骨骨折,有可能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一生。四.发展创新。
1我们桑兰是多么值得赞赏,她的坚强的毅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不得不佩服,把桑兰的介绍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吧!2学生相互交流桑兰,介绍桑兰。
她是国家女子体操队优秀的跳马选手。
5岁开始练习体操,体操运动就是她的生命,就是她的事业。
12岁时入选国家队,曾多次参加重大国际比赛,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五.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字,讨论该如何记住它们。2指名说说自己的方法,注意字的结构。3师范写,学生练习。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写作顺序,了解桑兰是如何战胜困难,顽强与病痛作斗争地。激励学生像桑兰学习,培养与困难作斗争地勇气。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桑兰在美国纽约第四届友好运动会上参加女子跳马比赛时摔伤了,也许将永远要在轮椅上读过一生。
2如果是你遇到这样难以让自己接受的事情你的心情如何?(我会非常的沮丧,非常难 过。我不知道我会不会继续正常的生活下去。
3可是桑兰坚强的面对着并承受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坚强的小姑娘桑兰是怎样面对这一切 的?
二.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为什么说桑兰是个坚强的小姑娘? 2请你拿出你的笔在课文中勾画出答案,然后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感受。三.细读感悟。1学生交流:
1)桑兰在美国纽约第四届友好运动会上参加女子跳马比赛,摔断了脊梁骨。2)在医院里她非常坚强。
3)她没有掉一滴眼泪,反而急切地询问队友们地比赛情况。
4)她忍着剧痛配合医生,轻轻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有着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5)她非常的自信,总是微笑着面对一切。老师相机板书:
不掉眼泪 询问比赛情况 不怕剧痛 配合医生治疗 不怕累 自己自主生活 不屈服 微笑面对人生
2老师指导朗读。读出桑兰坚强、自信的精神。这些也正是桑兰的感人的地方。3把你们刚才找到感人的地方读一读。4分小组读感人的句子。四.发展创新。
1面对微笑的桑兰,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2把它写下来吧!
写得好的在班上再朗读。五.课堂练习。1我会写。2组词。3我会填。
21一次著名的冲刺
教材简析:
本文以蒙太奇的手法着重描写了派特利在比赛最后阶段顽强的表现。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令人震撼的一幕,他体现的是人类最值得称颂的品质——不屈不扰。通过阅读课文,应让学生体会到派特利虽败犹荣的原因,并有信心像他那样,超越自我,战胜困难。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学会11个字,认识6个字,朗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理解“蹒跚、不胫而走”等词语的意思。读懂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杜伦多,派特利的赞美之情,理解“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含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读懂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杜伦多,派特利的赞美之情,理解“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含义。课时安排: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目的:
学会12和生字,认识9个生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设计: 一.出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21《一次著名的冲刺》。(板书课题)2看了题目后,你有何疑问? 3学生齐读
4质疑:一次著名的冲刺指哪次?谁冲刺?为什么称为“著名”的?„„
二、自学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看来你们的疑问还真不少,下面让我们翻开书,自己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疑问是可以解决的?
2学生交流。
3这篇课文的生字不多,让我们来看看!(出示生字)有那些同学会读这些生字? 4对于这些词的意思,你们都理解吗?(当堂查字典)(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部分质疑。
(2)谁冲刺?(杜伦多 派特利)一次著名的冲刺指哪次?(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马拉松比赛)
(3)学生开小火车读。
(4)“敦”是反文旁;“胫”是后鼻音。
(5)交流:蹒跚:腿脚不灵活,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不胫而走:胫,小腿。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事物没有宣传、推行,就流行开来。
三、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再次质疑:
1、生字都学会了,带入课文看看会了没有?边读边思考,你们对于课文的内容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2、学生交流。
3、齐读课文。
4、交流质疑:杜伦多 派特利晕倒了为何还要坚持跑完?既然大家都被他的精神感到了,那为何没有把金牌判给他?大主教的这句话什么意思?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去讨论。四.指导书写。1出示要写的字,讨论该如何记住它们。2指名说说自己的方法,注意字的结构。3师范写,学生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巩固识字,读懂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杜伦多,派特利的赞美之情,理解“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含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二.读课文,解决质疑
1同学们上节课提了些问题很好,很值得我们去探究一番。下面,我们在学习小组中读读课文,看看在课文中能否找到答案? 2小组学习。
3全班交流。想象一下,医生冲入场内扶起派特利时,他会说些什么?的确,派特利的名字虽然没有能写进奥运会成绩册,但却伴随着奥运会的发展而流传至今。你能否用“虽然„„但„„”来说一句话?是啊,参加奥运会获胜是每个运动员心中的目标,但是参加奥运会,更重要的则是表现出了那种顽强的精神,所以“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这句名言从此不胫而走。(板书名言)
4小组学习:读读课文,运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
5交流。想象一下,医生冲入场内扶起派特利时,他会说些什么?(师生配合读课文第二小节)学生练习说话。
三.课外拓展,加深感悟
1、奥运会之所以成为一种全世界引以为傲的运动就是因为其具有“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体育精神。你能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来说明参与比获胜更重要吗?
2、其实,我们每位同学的学习就好比跑马拉松,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着荆棘和艰辛,但老师相信只要你付出了,哪怕你并不能获得第一,你同样会受到来势和同学的喜爱、尊重。
3、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并把它写下来。四.课堂练习。1听写。2组词。
古诗诵读《望天门山李白》
教材简析:
这首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感。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介绍诗题。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式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得“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得诗愿望所建天门山壮美景色。
2、出示《望天门山》的挂图。让学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提醒学生注意看图说话的顺序)
二、初步感知
1.作者到这样的情景,情不自禁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试着读一读。有谁想第一个尝试的?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学生交流大概的诗意。
4.出示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浩荡得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浩瀚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5、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诗意。
6、自由朗读第一句,小组交流感受。
7、指名学生读。
8、全班读。
9、教师出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上句写望中所间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10、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诗意。
11、自由朗读第一句,小组交流感受。
12、指名学生读。
13、全班读。
三、拓展与实践
1小组合作选出读得好的同学。2全班进行比赛。
3评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
4同学们还收集了哪些李白的古诗。进行交流。
语文乐园
(七)教材简析:
这个语文乐园分四个部分“读一读”包括认读同义词,积累成语,读成语故事。“写一写,背一背”向学生介绍两则外国名人名言,谈一谈对“坚韧、顽强”的看法。通过探究桑兰的语言和口语交际,体会坚强、勇敢的精神,学习写运动的习作。教学目标:
1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认识并积累四组同义词; 2认读八个与坚韧顽强有关的成语。
3学习马克思和居里夫人两位名人的名言,读的过程中体会书法的美,让学生仿写名人名言。4成语故事“精卫填海”让学生体会警卫坚持不懈的精神。5读句子,体会语言带给我们的力量。6口语交际《我很勇敢》。教学重难点:
1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认识并积累四组同义词。2口语交际《我很勇敢》。课时安排: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目的:
1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认识并积累四组同义词; 2认读八个与坚韧顽强有关的成语。
3学习马克思和居里夫人两位名人的名言,读的过程中体会书法的美,让学生仿写名人名言。4成语故事“精卫填海”让学生体会警卫坚持不懈的精神。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乐园
(七)》。二.教学我来试试。1读一读。(同义词)
1)我们先来看一看“读一读”,你们发现了什么? 2)男女生搭配读一读。
3)说一说我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同义词。4)学生交流一下。2读一读。(成语)
1)我们进入第二部分,“读一读”,你们张开自己的智慧的双眼,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分小组读一读。
3)我们还可以找到这样的成语吗? 3写一写,背一背。
1)让学生自读自悟,记忆感受句子的内容。2)学生结合句子谈体会。
3)让学生背句子。开展“比一比,看谁背得快!”的活动。4)学生背诵名言警句,同桌互背检查。
5)教师指导学生抄写名言,注意把自写美观,还要注意行款整齐。6)找出其他的名言警句,让学生交流。三.课堂练习。
1背诵三句名言警句,并按格式写好。2写一写表示坚强毅志的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目的: 1完成探究与发现。2口语交际《我很勇敢》。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语文乐园
(七)》。二.教学探究与发现。1学生自由读句子。2指名读、同桌互读。3请学生说说读后的感受。
4学生从书本中再找找这样的句子。5指名交流。
三.口语交际《我很勇敢》。
1揭示交际的话题——我很勇敢。
2举例子:学生自己读读文文和乐乐的对话。3你觉得自己勇敢吗?同学们互相说一说。1)小组内交流。2)指名全班交流。
4拓展:以后遇到困难你会怎样表现呢? 1)独立思考。2)指名交流。四.总结。
习作7习作内容:我们的运动会习作要求:
1、通过这次习作,让学生学习写活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细致描写,抓住重点,突出特征的写作能力。
2、先互相交流一下,再写下来。
3、语句完整通顺,运用一写平时积累的好词句。
4、按时完成习作,练习自己修改习作。第1、2课时 教学内容:
1、审题定向,明确此次习作要求。
2、引导学生运动会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开运动会吗?今天我们就把它写下来。
二、审题定向
1、阅读习作要求及提示。
2、明确要求: A本次习作写什么? 我们的运动会。B大家写这次作文时要注意什么要求呢? 要写下自己最难忘的那一刻,即突出重点。
三、指导选材,独立写作。
1、根据本次习作要求,我们首先进行选材。
2、学生交流自己选取的材料。
3、师生共同评议。
4、书上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词句,可以用到你们的习作中去。
5、把自己说的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经过。
第3、4课时 教学内容:
1、回顾习作要求,评析习作草稿,从中学习习近平改方法。
2、自己修改习作、互相修改习作,提高习作水平。
3、习作定稿誊写。教学过程:
一、回顾习作要求。
再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二、评析习作草稿。
选择学生中几例典型习作示例评析。示例: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面面俱到,记流水账。
评议:是否符合习作要求,好在哪里,问题在哪里,应怎样改。
三、自改与互改。
1、根据对示例的评析,自己修改习作,师巡视辅导。
2、互相读一读习作,提出修改意见,师巡视辅导。
四、定稿誊写
1、整理修改,定稿。
2、誊写习作。师巡视辅导。
要求:字迹工整,格式正确,按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