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教案
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几种常见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2)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认识酸和碱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4)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3)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点
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2.酸碱各自相似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
酸和碱各自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教学方法
复习、总结、联系实际、实验探究、巩固练习。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锥形瓶、双孔塞、分液漏斗、短玻璃导管、镊子;
药品:浓硫酸。
学生用具:仪器:滴管、研钵,烧杯、纱布、纸、小木棍、布、玻璃片、玻璃棒、点滴板、镊子、表面皿、蒸发皿、溶液导电性实验仪器;
药品:食醋、稀盐酸、稀硝酸、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酒精、花(果实)、浓盐酸、浓硫酸、生锈的铁钉、NaOH固体、生石灰、蒸馏水。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酸和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第二课时:几种常见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第三课时:酸和碱各自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并熟悉了几种酸和碱,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几种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板书]
二、几种常见的酸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1)观察盐酸、硫酸的状态。
(2)分别打开盛有浓盐酸、硫酸的试剂瓶的瓶盖,观察现象并闻气味。盐酸 硫酸 颜色、状态
打开瓶盖后的现象
气味
[教师]强调闻气味的方法。[学生活动] [讨论交流] [总结] 无色液体 无色液体
瓶口出现白雾 无明显现象 刺激性气味 无味
[引导]探究了盐酸、硫酸的一些简单性质,你是否想了解它们的用途呢?
用途
盐酸(HCl)重要化工产品。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制造药物(如盐酸麻黄素、氯化锌)等;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可帮助消化
硫酸(H2SO4)重要化工原料。用于生化肥、农药、火药、染料以及冶炼金属、精炼石油和金属除锈等浓硫酸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常用它作干燥剂
[引导]浓硫酸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常用它作干燥剂。那在使用浓硫酸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进行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你就会明白使用浓硫酸的注意事项。[活动与探究] 将纸、小木棍、布放在玻璃片上做实验: 实验 放置一会儿后的现象 用玻璃棒蘸浓酸在纸上写字
用小木棍蘸少量浓硫酸
将浓酸滴到一小块布上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不要将浓硫酸沾到皮肤和衣服上。[学生活动](教师注意学生安全)[交流]纸上留下黑色的字迹;小木棍上被浓硫酸触及的部位变黑;布料上滴有浓硫酸的部位已破烂。
[反思]通过上面的活动与探究,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发言]使用浓硫酸时,必须十分小心,切不可将浓硫酸滴在皮肤和衣服上。[教师讲解]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它能夺取纸张、木材、布料、皮肤(都由含碳、氢、氧等元素的化合物组成)里的水分,生成黑色的炭。
[引导]浓硫酸有吸水性,那浓硫酸与水作用时还会出现哪些问题? [教师演示]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地注入盛有水的烧杯里,用玻璃棒不断搅动,并让学生用手接触烧杯外壁。
[分析讨论]手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用手接触烧杯外壁,感到比较烫。这说明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设问]能否将上述实验稍作调整,将水注入浓硫酸里? [学生发言]能;不能。
[教师演示]在500mL锥形瓶中盛约25 mL浓硫酸,锥形瓶双孔塞的一孔中装分液漏斗(盛有水),另一孔装短玻璃导管。将分液漏斗中的少量水缓慢滴入锥形瓶,观察现象。[学生描述现象] 水立刻沸腾,液滴向四周飞溅。[设问]四周飞溅的液滴若接触了人的皮肤,后果会怎样?能否将第1个演示实验中的水、浓硫酸对调? [学生回答]1.皮肤立即被腐蚀,生成黑色的炭。2.不能将水沿烧杯壁缓慢地注入浓硫酸里。
[教师]水的密度较小,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
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如演示实验1。
[小结并板书]1.浓硫酸:(1)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常用它作干燥剂。(2)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
(3)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壁缓慢地注入盛有水的烧杯里,用玻璃棒不断搅动。
(4)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布擦掉,再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思考]如果将稀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是否也要进行类似浓硫酸的操作?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发言]1.稀硫酸没有强腐蚀性,不必采取处理浓硫酸的操作。
2.应该采取同样的操作。因为稀硫酸中的水会慢慢蒸发,日久后会变成浓硫酸,同样会腐蚀皮肤、衣服。
[过渡]前面我们探究了几种酸的物理性质,下面来探究它们的化学性质。[活动与探究](1)在白色点滴板上进行实验,并观察现象。
加紫色石蕊溶液 加无色酚酞溶液 稀盐酸
稀硫酸
(2)回忆第八单元所学的几种金属分别与稀盐酸或稀 硫酸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与稀盐酸反应 与稀硫酸反应 镁
锌
铁
[讨论]上面反应的生成物有什么共同之处?
(3)将一根生锈,的铁钉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和稀硫酸的试管里,过一会儿取出,用水洗净,铁钉表面和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现象 化学方程式
铁锈+盐酸
Fe2O3+6HCl====2FeCl3+3H2O 铁锈+硫酸
Fe2O3+3H2SO4====Fe2(SO4)3+3H2O [讨论]①上面反应的生成物有什么共同之处? ②利用上面的反应可以清除金属制品表面的锈,除锈时能否将金属制品长时间浸在酸中?为什么?(4)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试归纳出盐酸、硫酸等酸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与讨论] [总结并板书] 2.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1)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2)能与多种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3)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
[过渡]探究了酸的性质,下一步我们来探究几种碱的性质。[板书]
三、几种常见的碱 [活动与探究] 用镊子夹取3小块氢氧化钠进行实验(切勿用手拿)。实验 现象 分析
观察氢氧化钠的颜色、状态
将氢氧化钠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
将氢氧化钠放入盛有少量水的试管里,并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学生活动] [互相交流] [现象与分析] 白色块状固体
表面潮湿 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水分 试管外壁温度较高 溶解时放热
[教师讲解]1.潮解: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时容易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这种现象叫做潮解。
2.氢氧化钠用途:可用作气体的干燥剂。
[引导]氢氧化钠除了有上述性质外,还有什么重要的性质? [教师]1.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俗名叫做苛性钠、火碱、烧碱。使用时要十分小心。
2.若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介绍]氢氧化钠的用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工业。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在生活中可用来去除油污,如炉具清洁剂中就含有氢氧化钠。
[过渡]检验二氧化碳时用到的石灰水就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氢氧化钙也是一种重要的碱,下面我们简单了解它的性质。
[实验]在蒸发皿中放一小块生石灰,加少量水,观察现象。[学生实验后发言]生石灰接触水放出大量的热,使水沸腾。[教师]1.生石灰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CaO+H2O====Ca(OH)2,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这些热量可以将鸡蛋煮熟。
2.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对皮肤、衣服等也有腐蚀作用,使用时应注意安全。
[总结并板书]1.碱有腐蚀性,使用时应十分小心。2.可作为干燥剂的有:浓硫酸、氢氧化钠。
[过渡]前面我们探讨了酸的化学性质。那碱会有什么化学性质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探讨。[活动与探究](1)在白色点滴板上进行实验,并观察现象。
加紫色石蕊溶液 加无色酚酞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钙溶液
(2)①回忆检验二氧化碳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坚硬的碳酸钙。将氢氧化钙、粘土和沙子混合,用来作建筑材料,就是利用氢氧化钙的这一性质。②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仅吸收水分,还会发生下列反应: 2NaOH+CO2====Na2CO3+H2O 所以,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
讨论:上面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之处?三氧化硫与碱的反应与上面的两个反应类似,试写出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试归纳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碱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学生活动]
[交流与讨论] [讨论结果]Ca(OH)2+CO2====CaCO3↓+H2O,2NaOH+CO2====Na2CO3+H2O,这两个反应都是非金属氧化物与碱的反应,都生成水,另一种产物的化学式特点是都由金属元素与原子团组成。原子团:CO2→CO3原子团、SO2→SO3原子因、SO3→SO4原子团(氧原子数增加1个)。所以:2NaOH+SO3====Na2SO4+H2O [总结板书] 3.碱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1)碱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2)碱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反思]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小结]这节课我们探究了几种酸和碱的性质,体会到了酸和碱都有一定的腐蚀性,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另外还总结出了酸、碱各自相似的化学性质。[作业]习题4、5
板书设计
二、几种常见的酸 1.浓硫酸(1)吸水性(2)强腐蚀性(3)稀释操作
2.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1)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2)能与多种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3)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
三、几种常见的碱 1.碱有腐蚀性
2.碱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1)碱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2)碱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
第二篇: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教案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第一课时
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溶液能和酸碱指示剂反应。
2、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与之有关的实验。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所学知识来主动探究未知,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酸碱指示剂能使酸碱溶液反应,可用于检验酸或碱的溶液。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教具准备:
白醋、稀盐酸、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紫色石蕊溶液、无色酚酞溶液、试管、滴管等。教学过程:
【引入】很多同学都曾吃过桔子和皮蛋,有谁知道:为什么桔子、柠檬等水果吃起来是酸酸的味道,皮蛋吃起来时却有一股涩味?
聆听后回答:因为水果中有各种果酸;皮蛋中含有碱。从生活中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入新课。【设问】酸和碱是怎么发现的呢?
【阅读】学生阅读教材第50页资料卡片:“酸”“碱”的由来。【总结】总结并介绍生活中的酸和碱及实验室中常见的酸和碱。
【过渡】酸和碱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其实酸和碱不仅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也是化学中常见的两类重要物质。在生活中可以通过品尝辩别一些物质,而化学试剂是不允许品尝 的。我们怎么确定物质是酸还是碱?
【提出问题】试管中的紫色石蕊溶液,在不借助实验室中任何化学药品的情况下,能否使之变成红色?
学生演示:向试管中吹气。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创设情境,回顾已学的知识,引入课题。【问题研究】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红?
【设问】除了碳酸,我们熟悉的食醋、盐酸、石灰水等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演示实验】实验10-1:在试管内分别滴入白醋、盐酸、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向其中滴加2-3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颜色的变化。
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资料: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变成红色,遇碱溶液变成蓝色
【讨论】
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和信息,试分析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2、你认为紫色石蕊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后回答:
1、醋和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是碱溶液
2、紫色石蕊可用于检验酸或碱的溶液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述】像石蕊溶液这样能跟酸或碱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试剂,称做酸碱指示剂。实验室常用的酸碱指示剂除了石蕊溶液外还有酚酞。
【演示实验】在试管内分别加入食醋、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再滴加2-3滴酚酞试液,观察颜色的变化。
【小结】无色酚酞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
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使学生认识酸碱指示剂,知道其用途。
【过渡】石蕊和酚酞是化学实验室中常用的试剂,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能用于检验酸或碱的物质呢?我们知道紫色的石蕊溶液可用来检验酸或碱的溶液,那么,紫色的花是否也可用来检验酸或碱的溶液呢?
【自学】酸碱指示剂的发现(教材51页,资料卡片)。
【过渡】石蕊是最早使用的酸碱指示剂,现在,人们还可以利用植物的花瓣或果实来制成酸碱指示剂。
【活动与探究】自制酸碱指示剂。
1、将带来的几种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加入酒精(乙醇和水的体积比为1:1)浸泡。
2、用纱布将浸泡出的汁液过滤或挤出,得到酸碱指示剂。
3、试验指示剂在食醋、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液中的颜色变化。学生用带来的各种花瓣或果实,提取汁液,制取酸碱指示剂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交流与讨论】交流实验结果,比较所制得的指示剂在酸或碱溶液中颜色变化效果是否较好?你认为这些汁液有什么用途?
【讲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化学。学生思考后回答
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生活之中处处有化学”。【课堂练习】课间展示并完成。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体会或想法?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后回答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抓住了科学探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从身边的物质和已学过的知识引入课题,创设了真实的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了酸碱指示剂,知道如何确定物质是酸性还是碱性,并学会了在生活如何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三篇: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
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
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1
《常见的酸和碱》是初中化学知识的重中之重。设计本节课我首先明确了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酸和碱是化学中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类物质。但此时学生对这些物质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而且本节课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困难的“酸碱盐”的入门课,所以本节课我在教法上主要采取教师启发讲解与学生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和拟人化的活动展示学习化学知识;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将好奇转变为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四点指导:
1、对学生实验方案的指导。
2、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规范操作的方法和观察现象的角度。
3、注重引导学生完整而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规范、准确、全面的描述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4、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导探索活动中,应及时对学生实验的成功或失败给予鼓励或指导。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验结果,更应注重实验过程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对本节课教材内容的处理: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及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将三个活动按情境进行处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以故事《巫婆的骗术》设置悬念并结合日常生活常识创设情境,引入酸和碱的知识。学生发表观看骗术后的见解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入新课。
在学习教材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采用游戏方式)探究物质的酸碱性探究活动采用小游戏方式:部分学生分别扮演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并分别戴上写有相应名称的帽子,手执一支试管。另一部分学生扮演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手执相应滴瓶,并将药品滴入前面四种物质扮演者手中试管,让同学们观看颜色的变化。通过实验揭穿“巫婆的骗术”,激起学习欲望。对实验10-1进行改造,采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并在此实验基础上得出了指示剂的变化规律。
从实验室的条件与学生安全考虑,对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物理性质通过教师演示来进行,因天气比较寒冷,浓盐酸瓶口有白雾的现象要学生非常仔细地观察才能看到。对浓硫酸的特性,课件展示浓硫酸伤人后皮肤被腐蚀的画面 →浓硫酸的腐蚀性 →提出问题:如何合理利用酸 →课件展示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导致危害的情景→提问:如何处理不良后果 →展示:规范操作稀释浓硫酸的步骤。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问题在生活中发现有哪些含酸的物质?从化学走向生活,让学生体验到化学无处不在。
对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的认识,首先是通过学生小组开展探究性实验来认识的。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去观察现象,感性地去体验稀盐酸、稀硫酸的一些化学性质,同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样使学生对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有一个初步了解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知识还没有形成,只是一个粗浅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知识的归纳、理解,并完成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
在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本内容中金属与酸的反应设计成两种类型的对比实验:①三种不同金属在同一种酸中反应的对比实验②同种金属分别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的对比实验。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比①学生能知道不同金属在同一种酸中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表现的化学性质不同,通过对比②学生能知道稀硫酸和稀盐酸化学性质有共同之处;在过程与方法中能通过实验初步了解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实验观察中的交流,如“哎,这支试管很热呢!”,让不同观察角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比较充分的交流,进而体验合作所带来的认同、赞许。在情感与态度上,学生通过在两种类型对比实验中真实地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接受“化学实验是与客观事实为基础”的科学思想的熏陶,更体验“做中学”的乐趣。
本节课由于实验探究、讨论整理的环节偏多,所以课堂节奏的调控需要深入思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处理和把握,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节课不足的地方就是在时间控制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这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艺与技巧,当前学生思维和信息来源广泛,这既是需要教师注意与研究比以往更为生动与丰富多彩的全新教学资源,需要教师以积极态度加以指导。
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2
本人于9月25日出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现将这节课反思如下。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一部分,需要学生掌握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而且会从活化分子理论的角度加以理解和解释。在设计这节课时,我认为实验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所以精心地准备好实验,以及相关问题引入,总体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各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我觉得成功之处在于:
1、较好地设计了各个环节的衔接并在教学中顺利实施。如,学习压强对速率的影响时,我引入了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及恒温恒压条件下充入“惰性气体”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使学生明确压强改变必须引起反应物浓度改变时才对速率造成影响。
2、较好地为后续章节学习打好伏笔。如,在分析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时,我让同学们观察教材22页图2—4后提出问题:对逆反应是否有影响,影响如何,并与学生探讨,得出结论:对逆反应同样降低了活化能,使速率加快,这就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催化剂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打下伏笔。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就是,练习不够,使学生只是在理论层面上理解了各因素对速率的影响,而不会应用于具体的解题环境中去,这需要在后续课中再选择有针对性的习题加以巩固。
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3
初中化学酸和碱是联系生活密切,贴近较多的,是教学重点,也是中考考试热点。我在进行这节课的复习教学时,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化学探究实验教学。让学生以实验探究的方式来总结酸碱的性质。我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安排了许多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了对酸碱的认识,及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和掌握,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有如下的体会:
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不是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因此,我抓住这个契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用语言表达,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成为主体,为此,我适时安排了相应的活动。
1、在课程引入时,我就先通过简单的生活例子入手,感受生活包含了大量的化学知识,吊足了学生的胃口。突破了传统的就事论事的1复习方式,使课堂活跃起来,让知识丰富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开放起来,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动画片、故事学生的兴趣更高,积极主动地学习本节课的重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并规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针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我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难度逐渐增加,紧紧围绕课本基础知识,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这样引导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的学问很大,可以帮助老师解决难题,于是学生的兴趣和动力都大增强,效果非常好。
我们初中化学马上进入一轮复习阶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提高课堂的高效性尤为重要。化学课时少,任务重,是不可否认的实际情况,所以怎么提高课堂效率是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首先,我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知道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另外,上课要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要多列举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这样学生就会更有兴趣。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根本目的。还有,教师的提问要具体明了,不能让学生云里雾里,不明白老师想让自己回答什么,这样就不用兜圈子、费时间。因此,只有问题具体化才能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
不足的地方:
学生探究实验操作不够熟练规范,占用时间过长,导致课堂巩固练习没有得到完成。
总之,教学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精神。让学生知道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目标,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2流,只有认真进行反思,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得到不断的完善,水平才能提高。
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4
《常见酸和碱的鉴别》一节课经过我校化学备课组的集体努力,于4月29日上午第二节课在化学实验室顺利进行,回顾执教过程,有感想、有体会,但更多的是收获,这既是自己反思的结果也是同伴互助的结果,更是专家引领的结果。
在这节课中首先是教师的教学目的得到实现:本节课是想通过酸碱的鉴别引路,复习常见酸碱的性质,教学中这一教学目的得到很好体现。其次是课堂上教师打破常规,改变知识的呈现顺序,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获得酸碱的初步知识,然后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将无序的知识上升为有序知识块,这一做法得到与会专家和同仁的认同,这样就改变了过去单纯灌输知识的复习方式,事实证明这样的复习学生的兴趣高是有效的复习方式。其三是课堂上教师转变了观念,不再一味的追求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化学知识了,而是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这一点很重要,毕竟我们培养的不是化学专业人才。其四是课堂上注重了方法引领,强调过程参与和体验,三维教学目标体现充分。其五是注重课堂评价,经常给学生鼓励,让学生在一种融洽氛围中体验成功的欢乐。
当然这节课也有值得商酌的地方如:1、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反思小结时,感觉时间有一点紧张,还可以详细一点。问学生“有没有还需要探究的问题”时,问题本身不宜再在课堂进行探究,宜延伸至课外探究。2、教学标高是否有的知识要求过高了,如:用硝酸银鉴别酸和碱的知识要求就较高。3、感觉学生在“还有没有需要探究的问题”上无话可说,这是我们平时训练不够的表现,应加强学生思想表达的训练,全面提升学生能力。4、实验过程中用试管不好,改用点滴板应该更好一点。5、整个教学突出了过程和体验,但化学方程式的落实做的不够。
在这里推荐一个非常优秀的网址导航站.DD01,其理念是为网民建造上网“绿色通道”。有别于一般的网址导航站,DD01通过程序与人工双重筛选出优质网址,进行分类收录,并让所有网民共同参与建设并进行相应监督,对优质网址宣扬推广,对不良网址检举曝光,在享受便捷绿色上网的同时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
DD01除了方便网友们快速找到自已需要的网站,不用去记太多复杂的网址;同时还提供了搜索引擎入口、天气预报、在线收藏夹、在线记事本、实用查询、城市生活导航等服务。
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5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并了解了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遇到酸性或碱性物质会发生变色,利用酸碱指示剂的这一性质,可判断某种物质的酸碱性,也可以根据某种物质的酸碱性,推测指示剂的变色情况。通过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这一艺术创作的理念,并把它运用到了化学课堂设计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理性的分析生活,研究生活,得到经验,获知真相,然后将得到的东西再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科学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要求。
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6
“碱的化学性质”是化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虽然传统的教学是教师给定实验步骤,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缺少学生的自主性,但是这个授课班级是个平行班,如果本节课在设计时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许多学生将无法动手。不过由于学生动手有快慢,所以课堂显得有点乱。在教学时,要注意把握住以下几点:
(1)控制好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应给学生合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科学探究。
(2)本节课的起点较高,难度较大,因此在分组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从而避免基础较弱的学生不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效率低下。
(3)对练习时间以授课时间的把握不够到位,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到最后的小结就显得有些匆忙。以后可以在复习小测的安排上少一些内容。
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7
酸和碱的知识对学生来讲一直是个难点,学生一学到此知识都会产生畏惧心理。本节课将教材内容进行了简单的调整,重点是介绍常见酸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特性,将酸碱使指示剂变色的内容放在酸的化学性质那一节课,所以本节课的学习难度不大。此节课这样设计一方面是体现由浅入深,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打消学生的畏惧心理,从学生亲身体验入手引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酸和碱的知识打好基础。
授课过程中,利用食物味道和生活中常见的酸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获取对酸和碱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对比学习、学生亲自观察和动手实验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体验到收获的喜悦。通过实验探究和和教师的分析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推理出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特性;同时在使用浓硫酸时,强调注意它强烈的腐蚀性,因此在做实验探究三稀释浓硫酸时,考虑到有一定的危险性,由教师亲自演示实验。通过这样的设计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的方法,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归纳酸的化学式特点,为下一节学习酸的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8
通过本节授课,我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成功的地方: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节从学生亲身体验入手引出问题,较好的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本节打好基础。
本节课学习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可以亲自设计实验、动手探究,方便易操作现象明显的实验,亲自体验当魔术师的感觉,尝试合作的力量,体验解决困惑后的喜悦。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和碱,并通过对比学习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它们的特性,也是为以后学习酸碱做好辅垫。
授课过程中,利用食物味道和回忆感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获取对酸和碱的感性认识;用小魔术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体验到收获的喜悦。从而到出酸碱指示剂,并会用指示剂区分酸碱溶液;通过实验探究和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推理出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特性,同时在使用浓硫酸时,注意它的强烈的腐蚀性,从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的方法。教学效果比较好。
不足的地方:
在讲授酸碱能使指示剂变色时,有点杂乱。
总之,教学传授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只有认真进行反思,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得到不断的完善,水平才能提高。
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9
“让一让,学堂变课堂”捧着这样的宗旨,对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归纳,总结出酸的三点通性。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由个别到一般的科学的认识事物方法的教育,并引导学生利用酸的性质来解析一些与生活、生产实践相关的现象,最终达到知识转化成能力的目的。整节课,知识的内容面广、量多,如果教不得法,学生常感它易学难记、易懂难用,学生的思维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因而激发不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探究与直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了情感的渗透,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具体操作与特点如下:
一、结合教材,创设情景,培养思维。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也不只是被动的接受体,在教学设计时,我更注重学生学习的中间过程,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设一些与生活、生产实践相关的教学情景。例如:在讲叙酸与活泼金属、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两个知识点时,我设计出一个“免费加工金银首饰”的情景故事,根据情景故事提出了①如何清洁首饰?②如何回收银?这些问题的提出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发生了转变,由“要我学”转变“我要学”。把握契机,适当给予启迪,例:从溶液中提取银,是否可结合“湿法炼铜”来思考呢?教师的启迪有助于学生提出正确假设,避免了学生盲目地思维。然后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从理论或实践是验证假设,最终达到化矛盾为共识形成正确结论。从以上步骤不难看出,这创设情景—引导设疑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教学流程,符合了学生认识发现事物的思维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多媒体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理论的建立大多是通过实验,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或者实验、假设再实验论证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理论,掌握技能,培养探索精神必不可少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加入了蛋壳成份的检验;fe和cu金属性验证等学生实验。这些实验以其真实性、直观性,给学生以较强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在选择多媒体时,我认为应越简单越好,只要能够说明问题就行。因此,我只把情景故事和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实验分别制成了动画和录像,这样,既保证了教学的直观性,实验的真实性,又利于学生实验观察,同时提高了课堂密度,还避免了选择媒体过多过杂,使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三、注重情感渗透,营造宽松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景激趣,设问质疑,师生讨论这种尝试探讨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引路人”,并对他们的成功给予及时的评价。这样就有利于消除教学中“一言堂”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也自然而然的得以培养。
当然,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创新尝试中,难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望同行给予批评、指正。
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10
本课题从教科书编排的意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学习过程必须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体。这一方面是需要检验近一年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成果,另一方面是更进一步地促进,师生共同研究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但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必须更多的做准备,特别是引导学生发现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规律、内涵。因此,教师的教学技能,必须随之而发生脱胎换骨的变更,必须进行系统地教学设计与周密地安排,不再是传授式的一节一节的备讲稿。通过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这一艺术创作的理念,并把它运用到了化学课堂设计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理性地分析生活,研究生活,得到经验,获得真知,然后将得到的东西再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科学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要求。本节课由于实验探究、讨论整理的环节偏多,所以课堂节奏的调控需要深入思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处理和把握,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艺与技巧,当前学生思维和信息来源广泛,这既是需要教师注意与研究的新条件、新课题范畴,同时也是比以往更为生动与丰富多彩的全新教学资源,需要教师以积极态度加以引导。一些“老皇历”必须变革啦。
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11
围绕“我这样用教材”七星区小学数学研读教材系列活动要求,我执教的是复习课《常见的量》。常见的量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的是:质量单位、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和有关人民币的单位。知道这些量及其单位的实际意义,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是这部分内容的重要目标。教材呈现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信息,信息中有质量单位、时间单位,回顾这些单位的实际意义,有助于学生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和时间单位的概念。
复习课的核心是“整理与练习”,恰当地处理好整理与练习的关系,也是复习课要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明白准备练习的设计目的要明确,要有针对性,要围绕授课的“生长点”。本课我把教学重点定为系统整理计量单位及其进率。难点为单名数、复名数互化。
到六年级时,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构建量的计量的知识基础,同时也让学生不觉得复习课枯燥乏味呢?在上课时前,为避免复习的枯燥,我设计了符合本课的课前练习。我选用一篇源于生活而又“笑话百出”的日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开心一刻时,感受到学习量的计量的重要性,课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氛。由改日记,从日记中找出常见的量,围绕本课的复习重点设计,唤起学生回忆,再现旧知,为本课系统复习常见的量及进率做好铺垫。所以在课中,学生能在整理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知识网络。
在整理归纳这个环节中,我以小组为单位,放手让学生用填写表格形式整理,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去感受常见的量及这些量的具体表象,在汇报交流结果时,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如:1千克大约有多重等。
由于复习课落脚点是查漏补缺,在练习的设计上,我采用了有坡度的习题。如单位换算这道题,有长度、质量、时间、人民币单位的互换,涵盖着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互化,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后,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类比,然后再总结单位换算的方法。
在上完本课后,我深深感到自己教学方面的不足。整理复习课,整理的目的是什么?学生们如果能体会到整理的价值和为什么要做整理,那今后在学习道路上他会自觉的主动的做类似这样的事,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而且整理是一个人把已学知识形成体系,综合概括能力的体现,学生今后参与学习活动的自觉主动性才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对教材的理解还不是很到位,对教材中所设计的习题挖掘还不够深。
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12
1、反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生刚了解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就提出“书写so3与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吹自大的气球”用以说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气体发生了反应,没有学生提出问题:“会不会是co2被水吸收了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做对比实验。对“氢氧化钠用来除油污”的用途,没有关注课本p55“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在生活中可用来去油污”的表述,若能比较一下汽油去油污、洗涤剂去油污与氢氧化钠去油污的原理,就能更有效地将新旧知识融合,形成知识体系。
2、有效预设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所用生石灰不是块状的,实验现象不明显。播放【实验10—8】的录像,降低了实验的可信度。没有探讨“氢氧化钙溶液常用于检验co2气体而氢氧化钠溶液常用于除去co2气体”的本质原因。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备课过程中有效预设,教学过程中有效生成,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13
乙醇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重要的烃的衍生物,该课时在烃和烃的衍生物之间起到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方案时,我依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改变了原教材的编排体系。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古代诗文引入,再以演示实验为切入点和主线,引发学生对乙醇性质的思考。鼓励学生去质疑、分析、探究,启发学生对问题的多方面思考。
通过本节课的实施情况,从以下几点总结本节课的得失情况:
一、教学情况
从课程设计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基本
技能培养及情感教育均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乙醇的催化氧化本节课的重点,而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的断键位置是难点部分。通过动画演示,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对转化的条件进行归纳和总结,培养了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并体现了学生在课堂的主导地位。
在课堂结构安排上,直接由学生归纳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在根据前一节内容以及模型,归纳出分子式、结构简式等。在老师引导及演示实验情况下,归纳总结乙醇的化学性质
二、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引入,是通过常见的古代诗篇,能自然让学生联想到酒,并设计了三分钟的“飞花令”环节,并及时通过相关诗句引出了乙醇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视频课件,使乙醇与钠的反应更直观,学生记忆理解更加方便,而乙醇的氧化反应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演示实验及动画效果图,使得学生对于催化氧化反应的断键位置理解更加理解更透彻。
三、不足之处
由于教学内容高度浓缩,每节书牵涉的知识广,使得课堂容量普遍较大。我讲的时间太多,没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14
今天在两个班上了第十单元课题1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讲解酸的通性。
先是通过复习,引出酸具有的三个性质(酸能与指示剂反应,酸能与金属单质反应,酸能与某些盐反应),引出今天的课题。然后这三个课题,有的是通过习题引入,有的是通过讲解引入,然后再加深。另外出两个则采取实验的方式引入。
课的设计,我设计了随机学习的方式,即首先我告诉学生,酸有五个性质,然后让他们自由选择学习的顺序,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方式很好。
不过,今天的课也有不足,虽然酸的通性是学习完了,基本上达到了目的,但设计的几个习题,却没有时间讲解。我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考虑不周,以前我讲解这个内容时,一般都是设计两个课题进行讲解;二是学生反应也确实慢,其实原理我讲解得很清楚,剩下的,就是如何书写的问题。
鉴于这种情况,鉴于酸碱盐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我准备再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一是复习巩固酸的性质,让学生知道酸的性质,需要知道哪些知识点,哪些可以巧学;二是通过练习,对知识加以迁移,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
第四篇:常见酸和碱 教学设计
第十单元 酸和碱
一、常见的酸和碱
授课人:刘国坤
单
位:平顶山市第二十四中学
时
间:2012年5月20日
一、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酸和碱,知道酸和碱各自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能熟练取用酸和碱及其溶液 教学重点
1、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白醋,稀盐酸,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食盐水,蔗糖水,试管等。教学方法
一、引入新课:
通过实物﹙各种水果﹚引入“酸”—这些食物中都包含着一种物质—“酸”
通过实物﹙洗发水﹚引入“碱”—你可能用到了另外一种物质—“碱”。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含有酸和碱的物质,甚至连我们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酸和碱的化学反应。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常见的酸和碱。﹙板书﹚
二、进行新课
﹙教师﹚本节课我们首先围绕“酸”来展开。
﹙教师﹚请尽可能多的列举你所知道的有“酸味”的物质。﹙学生﹚……
﹙教师﹚很多物质的味道最早都是那些勇敢的人们通过“尝味道”知道的。味道是物质性质的反映,如酸味是物质酸性的反映。但是我们学习化学时,禁止对化学药品进行品尝。如何通过化学手段了解其酸碱性呢?
﹙教师﹚现在我们回忆曾经学过的这样一个实验,把二氧化碳通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试液呈现什么样的颜色呢? ﹙学生回答﹚
﹙教师﹚碳酸有酸味,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猜想,其他有酸味的物质,如白醋、稀盐酸,是否也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我们所熟悉的其他物质,如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食盐水、蔗糖水等,是否也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色呢?
实验是裁判,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桌上给出的实验器材及药品,参照大屏幕上的方法进行探究。﹙多媒体课件展示操作方法﹚ ﹙分组探究﹚取六只小试管,分别加入1-2毫升白醋、稀盐酸、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食盐水、蔗糖水,并各滴加紫色石蕊试液1-2滴,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巡视,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并提醒学生注意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如何倾倒液体……)﹙教师﹚请学生回答结果。﹙多媒体演示正确结果﹚
﹙交流讨论﹚由学生根据正确的实验结果,讨论,得出结论。
1、白醋、稀盐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呈酸性。
2、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呈碱性。
3、食盐水、蔗糖水使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呈中性。
﹙师生总结﹚酸性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碱性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板书﹚
﹙分组探究﹚把紫色石蕊试液换成无色酚酞试液做同样的实验。﹙教师﹚请同学们汇报实验现象。﹙多媒体演示正确结果﹚
﹙交流讨论﹚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正确的实验结果,讨论,同样的道理-得出结论。
酸性溶液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碱性溶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板书﹚
﹙教师﹚像石蕊、酚酞这样能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剂称为酸碱指示剂。﹙板书﹚
三、﹙知识反馈﹚通过习题训练,达到效果。﹙教师﹚酸碱指示剂是如何发现的呢?
四、﹙学生活动﹚多媒体课件展示“玻义尔偶然中发现指示剂”的故事,并让学生自己阅读,谈自己受到的启示。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与探究,我们认识了几种常见的酸和碱,也基本掌握了如何用酸碱指示剂来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六、作业: 参照课本49页活动与探究,自制一些酸碱指示剂来检验溶液的酸性和碱性。
﹙板书设计﹚
一、常见的酸和碱
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酸性溶液
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碱性溶液
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酸碱指示剂
第五篇: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
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
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1
1. 反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生刚了解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就提出“书写so3与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吹自大的气球”用以说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气体发生了反应,没有学生提出问题:“会不会是co2被水吸收了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做对比实验。对“氢氧化钠用来除油污”的用途,没有关注课本p55“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在生活中可用来去油污”的表述,若能比较一下汽油去油污、洗涤剂去油污与氢氧化钠去油污的原理,就能更有效地将新旧知识融合,形成知识体系。
2. 有效预设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所用生石灰不是块状的,实验现象不明显。播放【实验10-8】的录像,降低了实验的可信度。没有探讨“氢氧化钙溶液常用于检验co2气体而氢氧化钠溶液常用于除去co2气体” 的本质原因。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备课过程中有效预设,教学过程中有效生成,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2
本人于9月25日出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现将这节课反思如下。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一部分,需要学生掌握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而且会从活化分子理论的角度加以理解和解释。在设计这节课时,我认为实验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所以精心地准备好实验,以及相关问题引入,总体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各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我觉得成功之处在于:
1、较好地设计了各个环节的衔接并在教学中顺利实施。如,学习压强对速率的影响时,我引入了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及恒温恒压条件下充入“惰性气体”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使学生明确压强改变必须引起反应物浓度改变时才对速率造成影响。
2、较好地为后续章节学习打好伏笔。如,在分析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时,我让同学们观察教材22页图2-4后提出问题:对逆反应是否有影响,影响如何,并与学生探讨,得出结论:对逆反应同样降低了活化能,使速率加快,这就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催化剂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打下伏笔。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就是,练习不够,使学生只是在理论层面上理解了各因素对速率的影响,而不会应用于具体的解题环境中去,这需要在后续课中再选择有针对性的习题加以巩固。
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3
今天在两个班上了第十单元课题1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讲解酸的通性。
先是通过复习,引出酸具有的三个性质(酸能与指示剂反应,酸能与金属单质反应,酸能与某些盐反应),引出今天的课题。然后这三个课题,有的是通过习题引入,有的是通过讲解引入,然后再加深。另外出两个则采取实验的方式引入。
课的设计,我设计了随机学习的方式,即首先我告诉学生,酸有五个性质,然后让他们自由选择学习的顺序,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方式很好。
不过,今天的课也有不足,虽然酸的通性是学习完了,基本上达到了目的,但设计的几个习题,却没有时间讲解。我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考虑不周,以前我讲解这个内容时,一般都是设计两个课题进行讲解;二是学生反应也确实慢,其实原理我讲解得很清楚,剩下的,就是如何书写的问题。
鉴于这种情况,鉴于酸碱盐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我准备再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一是复习巩固酸的性质,让学生知道酸的性质,需要知道哪些知识点,哪些可以巧学;二是通过练习,对知识加以迁移,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
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4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并了解了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遇到酸性或碱性物质会发生变色,利用酸碱指示剂的这一性质,可判断某种物质的酸碱性,也可以根据某种物质的酸碱性,推测指示剂的变色情况。通过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这一艺术创作的理念,并把它运用到了化学课堂设计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理性的分析生活,研究生活,得到经验,获知真相,然后将得到的东西再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科学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要求。
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5
围绕“我这样用教材”--七星区小学数学研读教材系列活动要求,我执教的是复习课《常见的量》。 常见的量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的是:质量单位、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和有关人民币的单位。知道这些量及其单位的实际意义,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是这部分内容的重要目标。教材呈现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信息,信息中有质量单位、时间单位,回顾这些单位的实际意义,有助于学生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和时间单位的概念。
复习课的核心是“整理与练习”,恰当地处理好整理与练习的关系,也是复习课要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明白准备练习的设计目的要明确,要有针对性,要围绕授课的“生长点”。本课我把教学重点定为系统整理计量单位及其进率。难点为单名数、复名数互化。
到六年级时,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构建量的计量的知识基础,同时也让学生不觉得复习课枯燥乏味呢?在上课时前,为避免复习的枯燥,我设计了符合本课的课前练习。我选用一篇源于生活而又“笑话百出”的日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开心一刻时,感受到学习量的计量的重要性,课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氛。由改日记,从日记中找出常见的量,围绕本课的复习重点设计,唤起学生回忆,再现旧知,为本课系统复习常见的量及进率做好铺垫。所以在课中,学生能在整理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知识网络。
在整理归纳这个环节中,我以小组为单位,放手让学生用填写表格形式整理,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去感受常见的量及这些量的具体表象,在汇报交流结果时,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如:1千克大约有多重等。
由于复习课落脚点是查漏补缺,在练习的设计上,我采用了有坡度的习题。如单位换算这道题,有长度、质量、时间、人民币单位的互换,涵盖着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互化,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后,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类比,然后再总结单位换算的方法。
在上完本课后,我深深感到自己教学方面的不足。整理复习课,整理的目的是什么?学生们如果能体会到整理的价值和为什么要做整理,那今后在学习道路上他会自觉的主动的做类似这样的事,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而且整理是一个人把已学知识形成体系,综合概括能力的体现,学生今后参与学习活动的自觉主动性才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对教材的理解还不是很到位,对教材中所设计的习题挖掘还不够深。
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6
“让一让,学堂变课堂”捧着这样的宗旨,对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归纳,总结出酸的三点通性。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由个别到一般的科学的认识事物方法的教育,并引导学生利用酸的性质来解析一些与生活、生产实践相关的现象,最终达到知识转化成能力的目的。
整节课,知识的内容面广、量多,如果教不得法,学生常感它易学难记、易懂难用,学生的思维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因而激发不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探究与直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了情感的渗透,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具体操作与特点如下:
一、结合教材,创设情景,培养思维。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也不只是被动的接受体,在教学设计时,我更注重学生学习的中间过程,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设一些与生活、生产实践相关的教学情景。例如:在讲叙酸与活泼金属、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两个知识点时,我设计出一个“免费加工金银首饰”的情景故事,根据情景故事提出了①如何清洁首饰?②如何回收银?这些问题的提出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发生了转变,由“要我学”转变“我要学”。
把握契机,适当给予启迪,例:从溶液中提取银,是否可结合“湿法炼铜”来思考呢?教师的启迪有助于学生提出正确假设,避免了学生盲目地思维。然后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从理论或实践是验证假设,最终达到化矛盾为共识形成正确结论。从以上步骤不难看出,这创设情景-引导设疑--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教学流程,符合了学生认识发现事物的思维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多媒体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理论的建立大多是通过实验,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或者实验、假设再实验论证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理论,掌握技能,培养探索精神必不可少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加入了蛋壳成份的检验;fe和cu金属性验证等学生实验。
这些实验以其真实性、直观性,给学生以较强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在选择多媒体时,我认为应越简单越好,只要能够说明问题就行。因此,我只把情景故事和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实验分别制成了动画和录像,这样,既保证了教学的直观性,实验的真实性,又利于学生实验观察,同时提高了课堂密度,还避免了选择媒体过多过杂,使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三、注重情感渗透,营造宽松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景激趣,设问质疑,师生讨论这种尝试探讨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引路人”,并对他们的成功给予及时的评价。这样就有利于消除教学中“一言堂”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也自然而然的得以培养。
当然,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创新尝试中,难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望同行给予批评、指正。
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7
现在教师应该是导演、教练。有一次我在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得出铁与水、氧气相互作用。一位学生问道:“铜生锈的条件是什么?”我脱口而出:也把铜放在密闭的水中、二氧化碳、干燥的氧气中,然后就可以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这个学生又问我:“老师,铜锈的化学式是cu2(oh)2co3,根据化学式推测,把铜放在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中,也会生锈?”我问:“为什么?”学生答:“因为这个条件就够铜锈的组成元素了。”我恍然大悟,也深受震动,从中领悟了“教中学”和“学中教”也真正体会了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事实上,随着现代社会信息量的急剧膨胀、信息转播技术和处理技术的飞跃发展,教师不能用现代新知识丰富自己,用新理念更新自己,靠“童子功”、吃老本,不能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思想僵化、不求甚解,而一味地把守师道,只能被淘汰,因此要转变观念。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上台讲,当学生出现错误或回答问题的学生闹笑话,其他学生会有反应,这时教师的首席地位就体现出来。
我的做法是决不训斥,或打断学生回答问题,而是用目光、语言给以勇气、思维方面的肯定,用心进行交流,然后再予以纠正。不能作为教师居高临下的训斥、命令学生,严重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应该“蹲下身”去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作学生的良师益友。
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8
通过本节授课,我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成功的地方: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节从学生亲身体验入手引出问题,较好的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本节打好基础。
本节课学习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可以亲自设计实验、动手探究,方便易操作现象明显的实验,亲自体验当魔术师的感觉,尝试合作的力量,体验解决困惑后的喜悦。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和碱,并通过对比学习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它们的特性,也是为以后学习酸碱做好辅垫。
授课过程中,利用食物味道和回忆感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获取对酸和碱的感性认识;用小魔术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体验到收获的喜悦。从而到出酸碱指示剂,并会用指示剂区分酸碱溶液;通过实验探究和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推理出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特性,同时在使用浓硫酸时,注意它的强烈的腐蚀性,从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的方法。教学效果比较好。
不足的地方:
在讲授酸碱能使指示剂变色时,有点杂乱。
总之,教学传授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只有认真进行反思,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得到不断的完善,水平才能提高。
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9
本课题从教科书编排的意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学习过程必须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体。这一方面是需要检验近一年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成果,另一方面是更进一步地促进,师生共同研究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但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必须更多的做准备,特别是引导学生发现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规律、内涵。因此,教师的教学技能,必须随之而发生脱胎换骨的变更,必须进行系统地教学设计与周密地安排,不再是传授式的一节一节的备讲稿。通过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这一艺术创作的理念,并把它运用到了化学课堂设计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理性地分析生活,研究生活,得到经验,获得真知,然后将得到的东西再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科学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要求。本节课由于实验探究、讨论整理的环节偏多,所以课堂节奏的调控需要深入思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处理和把握,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艺与技巧,当前学生思维和信息来源广泛,这既是需要教师注意与研究的新条件、新课题范畴,同时也是比以往更为生动与丰富多彩的全新教学资源,需要教师以积极态度加以引导。一些“老皇历”必须变革啦。
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10
《常见的酸和碱》是初中化学知识的重中之重。设计本节课我首先明确了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酸和碱是化学中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类物质。但此时学生对这些物质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而且本节课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困难的“酸碱盐”的入门课,所以本节课我在教法上主要采取教师启发讲解与学生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和拟人化的活动展示学习化学知识;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将好奇转变为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四点指导:
1、对学生实验方案的指导。
2、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规范操作的方法和观察现象的角度。
3、注重引导学生完整而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规范、准确、全面的描述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4、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导探索活动中,应及时对学生实验的成功或失败给予鼓励或指导。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验结果,更应注重实验过程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对本节课教材内容的处理: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及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将三个活动按情境进行处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以故事《巫婆的骗术》设置悬念并结合日常生活常识创设情境,引入酸和碱的知识。学生发表观看骗术后的见解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入新课。
在学习教材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采用游戏方式)探究物质的酸碱性探究活动采用小游戏方式:部分学生分别扮演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并分别戴上写有相应名称的帽子,手执一支试管。另一部分学生扮演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手执相应滴瓶,并将药品滴入前面四种物质扮演者手中试管,让同学们观看颜色的变化。通过实验揭穿“巫婆的骗术”,激起学习欲望。对实验10-1进行改造,采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并在此实验基础上得出了指示剂的`变化规律。
从实验室的条件与学生安全考虑,对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物理性质通过教师演示来进行,因天气比较寒冷,浓盐酸瓶口有白雾的现象要学生非常仔细地观察才能看到。对浓硫酸的特性,课件展示浓硫酸伤人后皮肤被腐蚀的画面 →浓硫酸的腐蚀性 →提出问题:如何合理利用酸 →课件展示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导致危害的情景→提问:如何处理不良后果 →展示:规范操作稀释浓硫酸的步骤。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问题在生活中发现有哪些含酸的物质?从化学走向生活,让学生体验到化学无处不在。
对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的认识,首先是通过学生小组开展探究性实验来认识的。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去观察现象,感性地去体验稀盐酸、稀硫酸的一些化学性质,同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样使学生对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有一个初步了解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知识还没有形成,只是一个粗浅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知识的归纳、理解,并完成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
在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本内容中金属与酸的反应设计成两种类型的对比实验:①三种不同金属在同一种酸中反应的对比实验②同种金属分别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的对比实验。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比①学生能知道不同金属在同一种酸中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表现的化学性质不同,通过对比②学生能知道稀硫酸和稀盐酸化学性质有共同之处;在过程与方法中能通过实验初步了解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实验观察中的交流,如“哎,这支试管很热呢!”,让不同观察角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比较充分的交流,进而体验合作所带来的认同、赞许。在情感与态度上,学生通过在两种类型对比实验中真实地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接受“化学实验是与客观事实为基础”的科学思想的熏陶,更体验“做中学”的乐趣。
本节课由于实验探究、讨论整理的环节偏多,所以课堂节奏的调控需要深入思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处理和把握,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节课不足的地方就是在时间控制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这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艺与技巧,当前学生思维和信息来源广泛,这既是需要教师注意与研究比以往更为生动与丰富多彩的全新教学资源,需要教师以积极态度加以指导。
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11
初中化学酸和碱是联系生活密切,贴近较多的,是教学重点,也是中考考试热点。我在进行这节课的复习教学时,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化学探究实验教学。让学生以实验探究的方式来总结酸碱的性质。我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安排了许多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了对酸碱的认识,及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和掌握,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有如下的体会:
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不是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因此,我抓住这个契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用语言表达,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成为主体,为此,我适时安排了相应的活动。
1、在课程引入时,我就先通过简单的生活例子入手,感受生活包含了大量的化学知识,吊足了学生的胃口。突破了传统的就事论事的1复习方式,使课堂活跃起来,让知识丰富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开放起来,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动画片、故事学生的兴趣更高,积极主动地学习本节课的重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并规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针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我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难度逐渐增加,紧紧围绕课本基础知识,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这样引导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的学问很大,可以帮助老师解决难题,于是学生的兴趣和动力都大增强,效果非常好。
我们初中化学马上进入一轮复习阶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提高课堂的高效性尤为重要。化学课时少,任务重,是不可否认的实际情况,所以怎么提高课堂效率是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首先,我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知道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另外,上课要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要多列举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这样学生就会更有兴趣。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根本目的。还有,教师的提问要具体明了,不能让学生云里雾里,不明白老师想让自己回答什么,这样就不用兜圈子、费时间。因此,只有问题具体化才能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
不足的地方:
学生探究实验操作不够熟练规范,占用时间过长,导致课堂巩固练习没有得到完成。
总之,教学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精神。让学生知道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目标,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2流,只有认真进行反思,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得到不断的完善,水平才能提高。
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12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把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的计量单位汇总在一起,通过整理和对比来进行复习。在教学本节课时, 我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了合作式和讨论式的教学。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梳理知识,通过让学生自我整理相关知识,然后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适时地点拔调控将知识系统整理总结最终建立知识网络。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收集整理关于量的计量的相关信息,教师给予学生的是学习的方法,学生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归纳、分类、讨论、交流。首先提出“我们学过哪些计量单位,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这个问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出学过的计量单位及其进率。再让学生用手比划、口头描述一下等形式感悟一个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说出不一般的进率以及区分闰年和平年的方法。学生在想一想、议一议、评一评等活动中,掌握了计量单位间的进率。名数的改写,学生通过做题总结出改写名数的方法。我在习题的设计上尽量从易到难,形式多样。
总之,我尽量让枯燥的复习教学更生动有趣、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愉快。
但是,在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之处,在对比计量单位、沟通联系这一环节上处理的不到位,给学生留的时间太少。
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13
酸和碱的知识对学生来讲一直是个难点,学生一学到此知识都会产生畏惧心理。本节课将教材内容进行了简单的调整,重点是介绍常见酸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特性,将酸碱使指示剂变色的内容放在酸的化学性质那一节课,所以本节课的学习难度不大。此节课这样设计一方面是体现由浅入深,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打消学生的畏惧心理,从学生亲身体验入手引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酸和碱的知识打好基础。
授课过程中,利用食物味道和生活中常见的酸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获取对酸和碱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对比学习、学生亲自观察和动手实验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体验到收获的喜悦。通过实验探究和和教师的分析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推理出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特性;同时在使用浓硫酸时,强调注意它强烈的腐蚀性,因此在做实验探究三稀释浓硫酸时,考虑到有一定的危险性,由教师亲自演示实验。通过这样的设计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的方法,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归纳酸的化学式特点,为下一节学习酸的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14
“碱的化学性质”是化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虽然传统的教学是教师给定实验步骤,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缺少学生的自主性,但是这个授课班级是个平行班,如果本节课在设计时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许多学生将无法动手。不过由于学生动手有快慢,所以课堂显得有点乱。在教学时,要注意把握住以下几点:
(1)控制好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应给学生合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科学探究。
(2)本节课的起点较高,难度较大,因此在分组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从而避免基础较弱的学生不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效率低下。
(3)对练习时间以授课时间的把握不够到位,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到最后的小结就显得有些匆忙。以后可以在复习小测的安排上少一些内容。
常见酸和碱教学反思15
乙醇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重要的烃的衍生物,该课时在烃和烃的衍生物之间起到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方案时,我依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改变了原教材的编排体系。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古代诗文引入,再以演示实验为切入点和主线,引发学生对乙醇性质的思考。鼓励学生去质疑、分析、探究,启发学生对问题的多方面思考。
通过本节课的实施情况,从以下几点总结本节课的得失情况:
一、教学情况
从课程设计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基本
技能培养及情感教育均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乙醇的催化氧化本节课的重点,而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的断键位置是难点部分。通过动画演示,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对转化的条件进行归纳和总结,培养了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并体现了学生在课堂的主导地位。
在课堂结构安排上,直接由学生归纳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在根据前一节内容以及模型,归纳出分子式、结构简式等。在老师引导及演示实验情况下,归纳总结乙醇的化学性质
二、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引入,是通过常见的古代诗篇,能自然让学生联想到酒,并设计了三分钟的“飞花令”环节,并及时通过相关诗句引出了乙醇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视频课件,使乙醇与钠的反应更直观,学生记忆理解更加方便,而乙醇的氧化反应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演示实验及动画效果图,使得学生对于催化氧化反应的断键位置理解更加理解更透彻。
三、不足之处
由于教学内容高度浓缩,每节书牵涉的知识广,使得课堂容量普遍较大。我讲的时间太多,没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