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的语文课的评价标准5篇

时间:2019-05-12 23:1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堂好的语文课的评价标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堂好的语文课的评价标准》。

第一篇:一堂好的语文课的评价标准

一堂好的语文课的评价标准

好课是什么样的课?它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语文教学专家吕志范在《一个老教师的话》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艺术。这不是翻翻课本,写写教案所能代替或交差的。因为,它要创造某种意境,氛围和格调——境;它要表露某种情感,情绪,情趣——情;它要传递某种意念,思想,观点,法则——意,它要培养某种应用、操作、实践能力——能;它要进行某种习惯,方法,技巧的指导——法”。

巴班斯基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回答>>一书中也指出:教学教育最优化思想,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在上每一堂课时,都能高效地、全面地“规划学生的教养,共产主义教育和一般发展的任务”,具体地说就是“课堂教学应保证学生掌握现代科学的原理(概念、规律、理论、事实),保证学生获得每一门学科的、专门的技能技巧,形成一般的技能技巧(拟定学习计划、使用书籍、图表、手册、快速读写及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检查等等)。在教育方面,教学过程应保证学生掌握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原则,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劳动、道德、伦理和法制教育,以及美育和体育等。在发展方面,教学过程应培养学生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情感领域,形成学习的动机和需要,发展学生的认知兴趣,才能有创造能力。”吕志范和巴班斯基对于以教学教育最优化原则所描述的课堂教学,从根本上说,也就是对一堂“好课”的生动描述。笔者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教师教学的教育思想是否够全面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调控者。好课的创作,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有正确、全面的教学思想。即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教纲所需,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确切地说,所谓教学的全面性,就是在遵循传统的教育教学原则的基础下,通过该学科特点和基本的教学规律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主动,向上的发展。也就是即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又着力于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且又要十分注重学生在思想品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方法是否具有灵活性

“灵活”是衡量语文好课的重要尺度。“教有法而无定法”。传统的教学方法,虽有诸多的精华可以继承,但难免有重教法,轻学法的弊端。而一堂好课不是把教材中的每一个方面每一处细节,都严严实实地计划好:怎样教,怎样问,怎样讲。上课时,就难免要赶着学生忙不迭地往设计好的一个一个圈子里钻,什么学生的主体地位,什么学生的认知矛盾,什么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无暇顾及。课堂上一问一答,一付一收,显得非常僵化而呆板,无一点生动活泼可言。好课的“好”就是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一字之差,就体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态度,也是教学方法灵活性的生动体现。

三、教学设计是否有创造性

课堂教学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任何一种创造性活动,其本质特征之一便是新颖性。因为照搬旧法,千篇一律是毫无创造性可言的。好课的教学艺术之魂便是它的创造性。因此教学必须时时追求那种常教常新的境界。一个优秀的教师,即使三遍五遍地教同一篇课文,也会常教常新,精益求精,而决不会满足于轻车熟路或人云亦云。这是因为课文虽然相同,但时间、环境不同了,学生的情况不同了,教师的认知经验,教学技艺也应不同。上海著名特级教师袁瑢在“三十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有些课文(特别是传统篇目),她是比较熟悉的也教过很多遍,积累了很好的教学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袁瑢老师的语文教学中,永远没有不变的教案。有些课文,尽管可以背出来,但在备课的时候,她永远作为第一课,总是认真研究,重新设计,不照搬旧的教案”。因为她认为,“虽然教的是同篇课文,但时代在发展,学生在更替,教学也必须符合时代气息和学生的实际,才能教育出新苗。”袁瑢老师的言行,深刻地说明了教学设计的“新颖”对于一堂好课创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课堂的教学语言应具有生动性

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是好课教学信息传输的桥梁,它能出色地担起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输教学信息的重任。

在课堂教学中,尽管因为科技的发展,使课堂信息的传播媒体愈来愈多样化,但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传媒”,还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语言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一堂课,在某些关键性环节上,教师如果能凭借生动的教学语言,就能形成一种具有强烈震撼力的“情感冲击波”,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种“情感冲击波”效果不是可以轻易产生的,它是经过教师的提炼集中、升华之后所积蓄而成的。因而,在一堂好课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清晰、形象化、灵活性、鼓动性、幽默、真诚等特点。

教学语言清晰,是上好一堂课最起码的要求。夸美纽斯曾指出“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夸美纽斯把教学语言的明晰性提到这样的高度来评论,很让人深思。所谓“清晰”就是语言要简洁明了。“清晰”与“精确”并不矛盾。特别是给孩子们上语文课,就更应针对不同年级儿童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的特征,使教学语言明白易懂,顺口悦耳。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古诗《鹅》时,是这样导入的:老师今天给小朋友讲一个《鹅》的故事(同步打出投影),古时候,有个叫骆宾王的小朋友,他和你们一样大的时候。有一天,他在小湖边玩,湖中满是荷花,湖水平平的,清清的,看过去碧绿碧绿的。几只大白鹅正在自由自在的游,它全身的羽毛雪白雪白的,它的脚掌红红的。大白鹅一边划水,一边伸起长长的脖子,„鹅——鹅——鹅‟,愉快地的叫呢!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骆宾王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他立刻就作了一首诗题目就叫《鹅》。……这里,教师不仅把时代背景编成儿童听懂的故事而且用儿童化的口语把古诗的作者介绍,创作,背景,讲得甜甜的,使孩子们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

教学语言形象化,便能使教学语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课堂内容,孩子不仅能专心地听,而且能激起强烈共鸣。这正如加里宁所说:“说的话越抽象,他的意见离具体事物越远,那他所造成的印象也就越微小。”因为接受语言的学生,知识面越小,越需要语言的形象性。

灵活性,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时时要面临着学生、教材、环境的变化,在这个时候,教师的教学语言就要根据具体发生的情况,随时随地,灵活的调整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节奏和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的这种灵活性和应变力,是达成教学目标,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教学语言的鼓动力,也正是教学语言的力量所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说得好:“用鼓动和说服的语言来造就一个人的道德,显然远比法律和约束更能成功。”具有鼓动力的语言,能最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于教学活动中。

幽默不是开玩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幽默的语言修养,能让课堂生花,教学增色。英国学者鲍门说过:“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更好。”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风趣的比喻,富有哲理的笑话、诙谐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词等,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气氛由沉闷到活跃,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更积极地投身于知识的海洋,使学生在发笑的同时,领会幽默本身所蕴涵的哲理。一位教师在上《春晓》这首古诗,面对课堂下睡意朦胧的学生,他是这样处理的:“春天暖和了,有些小朋友精神容易疲劳,可是大家要知道如果是“春眠不觉晓,还是睡觉好”,那就是会„今天不努力,以后会懊恼‟啊!教师语调抑扬顿挫,充满幽默风趣的情味,立即把学生逗乐了。教室里一片笑声,驱散了大家的朦胧睡意,这不正是教学语言艺术的魅力吗?可见,在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高低是制约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幽默的语言,能使枯燥的语文教学盎然生机,学生也能在领略语言美感,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激起学习的兴趣。

真诚可以说是教学语言艺术的灵魂。优秀的教师,优秀的课,让人折服的不仅仅是娴熟的语言技巧,更令人钦佩和尊敬的是教师对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的挚爱。

五、教学手段是否多样性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对于当代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必须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革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是为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因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能加速教学信息的普及,提高教学信息的密度。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老脸孔”。同时也可以减少教学难度,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多种教学手段的采用,是大大可以提高教学效益的。美国的研究报告表明:利用机器进行教学,学员可以多学到三倍的材料。前苏联教育家统计利用机器进行教学,可以节省教学时间的20%。作为好课,当然不能不考虑以教学手段 的革新来帮助提高教学效率。

六、教学活动是否得到学生的积极回应。

衡量一堂好课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这堂课是否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好课要追求的高效益,一个根本问题,便是课堂教学能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注意到教学的差异性,使处于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获得可能获得的发展,所以,好课应从根本上杜绝少数学生当“演员”,多数学生做“观众”的现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勇于参与,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都能达到“优生”吃好,“差生”吃饱的程度。

总之,根据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观点,评价语文好课的标准,笔者认为,归根到底,便是课堂教学诸方面的和谐统一,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壹)支玉恒:什么是好课——直观的感性评价

对于我们一线的任课老师,用感性的、直观的方法来认识或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是最方便也最适用的。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观察。

一、从学科性质上看。“语文姓语”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俗话,但它简练明确地表达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语文是工具,需要学习训练,需要运用积累;语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审美、有文化积淀。《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讲,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这就是要用语文这一工具做手段,探索语文的无穷内涵。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文积累,提高语文学习的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要克服目前课堂上大量存在的非语文手段的现象,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二、从课堂形态上看。“课标”指出: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在课堂上不管老师表现了多么高超的语文才华,如果学生没有充分活跃起来,没有思维、想象、情感的迸发,就不能算一节好课。因此,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应该是一节好课的主要标志。

三、从学生发展上看。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应该表现在每一节具体的课上。好的课堂,应能反映出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发展过程。另外,学生的发展又应该是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以科学而又艺术化的方法过程,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的课堂,才是好课。

四、从学习氛围上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在好的课堂上,老师应该与学生是平等的,与学生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不仅仅是过去所说的“教态”如何)。有了好的学习心理氛围,课堂就一定会是民主的、和谐的,学生的学习就会是愉悦的。

五、从教学个性上看。语文教学不但应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发展,而且特别注重教师教学的个性化。语文教材是一篇篇不同的选文。不同的课文,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篇课文都应该选择最适合教材的个性化的方法——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当然,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有些老师模仿别人的教案去上课,试一试可以,一以贯之,肯定不会有好的结果。(贰)靳家彦:我心目中的好课标准

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我本着“莫被传统禁锢思想,不为时尚放弃永恒”的理念,提出十条标准,就教于大家。

一、目标明确。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确定立体的目标。师生认同,指向明晰。

二、重点突出。这堂课重点是什么,师生都应胸中有数,明明白白。难点要突破,疑点要解决,特点要抓准,重点才能突出。立足于教材,延伸要适度。

三、以生为本。从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宗旨出发,课堂上真学、真思、真练、真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师生互动,交往自然、和谐、融洽。

四、流程科学。课堂流程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教学流程符合学科逻辑,顺理成章。严谨流畅,疏密有致。

五、注重内化。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堂充满文化气息;内化、积淀、裂变、生成,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

六、体现沟通。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知行间相互沟通,有机整合。

七、启迪创造。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倡导创新思维方式;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合作精神。

八、媒体得当。根据需要与可能,恰当运用媒体手段,常规手段与现代媒体各展其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处理好手段与目标、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九、讲求实效。无论何种方式方法,无论什么理论模式,最终的检验尺度是学生质量。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因材施教,效果显著。

十、多元评价。对一堂课的评价应根据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综合评价。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课堂评价的主要方式,应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领导及专家评价相结合。

(叁)贾志敏:让课堂充满活力

舞台表演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两者间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前者重在结果,后者重在过程;前者讲究的是美,后者讲究的是真;前者观看的是“台上一分钟”,后者观看的是“台下十年功”。

一般来说,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是在课堂上。因此,就有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的说法。

一堂好课就像艺术珍品,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怎样的课才算好课?

我认为,好的课,要体现三个教学原则:

1、要以学生为本。时间是学生的,空间是学生的,是学生在学习语言,因此,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配角,充分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千万不能互换角色,本末倒置。

2、要以训练为主。语言是一种技能。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要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本事是训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

3、要以鼓励为主。毋庸讳言,我们的母语是众多语言中不易学,不易掌握的语种之一。课堂上学生出现差错,产生困难是十分正常的。不去挖苦、讽刺,要多给学生以鼓励与帮助。鼓励学生不仅是种手段,也是一个教师思想的具体体现。

教学要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反之,课堂上松松垮垮,东拉西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是算不上一堂好课的。

好的课,从感觉上来说,可用“累”与“不累”来区别:

如若听课者始终被精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精神专注、积极投入,没有丝毫“累”的感觉,那么,无疑,这是一堂好课。反之,听者焦虑不安,惋惜不已,时而抬腕看表,时而交头接耳,等待着下课钟声响起,那么,这样的课是不能列入好课之列的。(肆)薛法根:简约之美——我的好课设计观

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由此,语文课千头万绪,模糊一片,甚至失却了纯真的“语文味”!我以为“大道至简”,语文课必须反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从教师的视角看,一堂好课应该这样设计:

教学目标简明: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教学内容简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也不需要把什么都讲透了,留下点悬念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

教学环节简化: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习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这么玄、这么深奥。比如: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孰不知体会的过程本身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生却因这种追根究底而感到恐惧,渐渐丧失了自己本应具有的探究精神。“勤师培

养了懒学生”!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教学方法简便: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好方法是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

教学媒介简单:语文教学可以活力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克服“浪费与作秀”。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度,也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用语简要: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简单的课堂,其独特的神韵就在于此!其实,简单是一种教学中的大气度、大智慧!它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的、真诚的、真实的爱;来源于教师丰厚的修养和教学艺术;来源于对教学生活的发现和深刻的认识!(伍)王崧舟:好课三味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味是“语文味”。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第二味是“人情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有着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第三味是“书卷味”。一堂好的语文课,最好还能有点“书卷味”。当然,这是我的一种个人偏好,或者说是我的一种风格追求。有的语文课,初看时满目繁花、流光溢彩,但细细体会,则味同嚼蜡,整个感觉就是缺乏内涵、缺乏品位。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评课就是嚼课,好课必能嚼出好味。

有了“三味”的语文课必是一堂好课。(陆)孙双金:好课像登山

我认为好课像登山,这是我的“登山”理论。

登山的过程是体力得到锻炼,眼界得到开阔,心情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华的过程。

上课的过程是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的过程。

登山的乐趣在过程中。上课的乐趣也在过程中。好课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程,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经历由不能到能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经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体验“豁然开朗”的快乐。学习虽然艰辛,但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上山是体力锻炼,上课是脑力锻炼,但两者道理相通,从登山中可以得到诸多启迪。

1、登什么山?是登小山还是登高山?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巍峨的泰山,险峻的黄山。课堂上登什么山呢?我认为要攀登“三座人山”。一座是知识的高山,因为知识是基础,知识是力量;一座是思维的高山,因为思维是能力的核心,是创新的关键;一座是情感的高山,课堂要让学生感受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让学生情感经受洗涤,得到净化。

2、路径由谁选择?可由导游带领,可由登山者自己寻找。各处的乐趣不同。

学习的路径由谁选择?是老师包办代替,还是让学生自主确定?不要做那蹩脚的导游,只会亦步亦趋。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选择,去尝试,去探索。碰壁又何妨?摔倒又怎样?学生就是在摔倒、碰壁中找到正确的路径。“失败乃成功之母”,错误乃正确之父也。错误也是学生人生体验的资本。“不经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呢?

3、怎么上山?可由自己走着上,可由别人抬着上,也可以坐着缆车上。坐着缆车上也能到山顶,但看不到沿途的风光,享受不到登山的快乐。别人抬着上无需自己用力,可肢体没有得到锻炼,身心没有得到发展。自己走着上,边走边看,既动脑又动脚,享受登山的快乐。上课呢?教师告诉学生,学生也能掌握知识,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领着学生学,学生不会迷失方向,但学习方法是现成得来,不是自己建构,终不牢*。而自己主动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建构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情感价值才会终身难忘。(柒)孙建锋:我的好课观

好课是教师与学生生命的共同融入。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弥足珍贵。生命属于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依恋另一个生命结伴而行。从生命意义上讲:好课,就是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享受生命,追求教师与学生生命的共同融入。教师与学生生命共同融入的好课,意味着教师那见功、望利的眼睛能和学生看山、看水的眼睛聚焦,那把弄柴、米、油、盐的手能和学生调弄棋、琴、书、画的手共舞,那踏破红尘的脚能和学生踏青、赶海的脚同步;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每一节课负责,而且要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意味着教师不仅要追求一种简约而不简单,轻灵而不轻浮的教学艺术,而且要追求一种纯朴而不雕琢,创新而不因袭的美感。

好课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平等对话。如果说滔滔河流是两山之间的桥;绵绵细雨是天地之间的桥;那么,浓浓情感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对话的桥。好课中,教师真诚地把学生看作心灵上的朋友,学生忘情地把教师当作灵魂中的亲人;教师眉开眼笑,学生眉飞色舞;教师欢声笑语,学生莺歌燕舞;教师柔情似水,学生情深似海。“心桥”飞架,对话变通途:心空月朗,凉风习习,地碧天蓝,襟怀若谷;话语涓涓而流,心门徐徐洞开。身置此境,话谈清了;理,摆透了;情,交融了;心贴紧了。情至理顺,精神漫游。哪有心声不能聆听?哪有心灵不能理喻?哪有心室不能点亮?哪有心花不能怒放?

好课是教师与学生智慧的相互牖启。心走向神,不能安放,心走向物,也不能安放,一如鲁滨逊漂流到荒岛,孤零零一颗心,面向异物,何以安放?心走向心,才能找到安顿,找到归宿。好课注重的是学生心走向教师心,教师心走向学生心的过程,即教师与学生智慧相互牖启的过程。

教师节,李老师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硬纸板上画着一双鞋。”下面写着:“老师,这双皮鞋送给你穿。”

批改作文的时候,李老师读到了送“鞋”的理由。

“别人都穿着皮鞋,老师穿的是布鞋,老师肯定很穷。我做了一双很漂亮鞋子给他。不过那鞋不能穿,是画在纸上的,我希望将来老师穿上真正的皮鞋。现在我没有钱,因为爸爸下岗了,妈妈出走了。我穿着布鞋,同学们都说我家里穷。以后,我有钱了,一定会买一双真皮鞋给老师穿。

讲评作文的时候,李老师拿出“礼物”,宣读习作,并意味深长地道出了心声:“脚上穿着布鞋,心里却装着别人,是最让老师感到幸福的!只有富有的人才能给予别人幸福。能给予就不贫穷。这就是教师与学生智慧的相互牖启。它不仅使学生用外在的眼睛看到了现象,而且用内在的眼睛看到了意义,进而使意义积淀为学生心灵的财富。(捌)游彩云:怎样才算好课

怎样的课才算好课呢?有这么一节比赛课,上课的老师普通话标准,朗读水平高;学生

回答问题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小组学习井然有序、场面热闹;教学环环相扣,结构完整;课件制作精美,使用恰当;课上得顺利流畅,目标也能基本完成。不少老师都认为这节课不错,应该算是好课。但是再细细思量,我们发现这些表面的成功却隐藏着深深的不足。(1)学生积极但不激动,因为学习任务不经努力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2)小组学习“热闹非凡”但过于整齐划一,富有个性、创意的思想没有真正呈现出来;(3)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有徐但缺少思想的交锋;(4)孩子们表现不错但看不到他们成长发展的轨迹;(5)老师胸有成竹但教学的智慧没有体现。

我想这是因为参赛的老师顾虑太多了,既怕教学目标不能完成,又怕影响教学进度,总之是被心中那个面面俱到的课堂评价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以至错误地认为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这样就导致教学重心的偏离,殊不知只有关注学情的教学才是教学的本质所在。

真正的好课应该是灵动的、智慧的、动态生成的。具体地说老师备课时在目标的确定、内容的安排、方法的选择、媒体的运用作了充分的思考与准备后,在穷尽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而作出应对措施后,就要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课堂中去,把目光都集中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关注他们表情的变化,倾听他们发言的内容,观察他们讨论的状况,了解他们掌握的程度……然后该激励的激励,该点拨的点拨,该示范的示范,该调整的调整……做到灵活应变,因势利导。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挑战与创新。

(玖)张伟:做到三个“不唯”方始为“好课”

“好课”,顾名思义就是要超出一般,有个性,有“看点”,有新颖独到处,流于一般、四平八稳无所谓“好”课。“好课”应当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我以为可以借用陈云同志的“不唯书、不唯上”,再加一个“不唯课堂”这样“三个不唯”来确立。

不唯书。就是不唯高架的理论和教科书上的现成定论。《马背上的小红军》课文题目经修改后叫作《倔强的小红军》。一位教师为此在自己的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比较两个课题,看哪个更适合于眼前的这位小红军。”经过激烈争论学生们得出了这样的认识:“课文说到底就是为了谁„上马‟,因为谁上了马谁就获得了生存的希望,反之将面对死亡。„倔强‟反映的只是人的性格特点,是单层面的,小红军表现出的那种固执不上马,却不是性格使然,反映的恰恰是他„利在他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最终小红军是上马了,但那正是他牺牲的时刻!„马背上‟给人的是强烈的内心震撼,是„倔强‟不能比拟的。”这样的课是好是坏显然是不言而喻的了。

不唯上。就是不唯专家、领导和权威。这一点对中国的儿童显得尤为重要,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影响太大,应从娃娃抓起摒除“人治”思想。《黄河象》讲的是一头黄河象历经200万年形成化石的事。一位教师就以“200万年前的事科学家们也没见过,他们说的就一定是事实吗?”为题,引导学生以审视的目光来看待专家的结论,并按照教材提供的黄河象“脚踩着一块石头”的线索,引导学生展开逆推学习,不但自主地得出大象陷入河底和化石形成的过程,对科学家得出的结论也进行了验证。同是一样的结论,不是“唯”科学家而得,是在批判中建构,所得是多方面的。

不唯课堂。好课应是能“透过墙壁看世界”的,应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延展性,它不能仅限于课堂,课本也“仅是一个例子”。好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凭借课文中的一个点加以延伸转换,使之与课堂外、现实中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生成和建构起一些新认知能力。如一位教师在教授完《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课文,抓住“信息”这一关注点,以“„卡通‟世界”为线索,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生活,以小组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深化了内容,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取得课堂内、书本上所难以取得的效果。

第三篇:如何评价一堂语文课

评课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评课是学校教研活动中一种常见并且非常重要的形式。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评课呢?

首先,要做好评课的准备工作。要想评好课,首先要了解听课的内容,熟悉教材;要熟悉新课程理念、懂得语文课程标准;要掌握学科特点,了解一些常见的教学模式,熟知其中的优缺点。

其次,要认真听课,做好记录。

听课的四要素:

看:师生的活动。

听:教师的语言。

记:运用规范的符号和文字记录,便于分析、统计。

想: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结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师板书;学生活动。

举例:湖北荆州市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例子。选自本人书写的《深深的足迹》。

我同时用若干张表格纸和两个本子作听课记录:表格纸专门用来进行数据记录,如这节课的导入的时间、提问次数,朗读的时长,学生能够静默思考的时间、用了多少次的影像资料等等。一个本子专门用来记录教学进程,如导入的内容,每个教学步骤的教学内容,等等。另一个本子记录我听课的瞬间感受以及对课的评价和关于优化本课教学的思想火花。

我同时将两种颜色的笔用于听课记录,黑笔用于记录,红笔用于评点。

每一节课,我都将手表调到整点,以利于计算时间。

20节课中,这6种工具陪伴着我:笔记,勾画,评点,计算,归类,随想,没有一点儿懈怠,没有一点儿疏忽;比所有的听课老师都要忙碌,比所有的参赛选手都要紧张,比所有的大赛评委都要劳累。

当然,这是特级教师的听课方式,我们要努力地学习。平时我们常见的听课记录方式是什么样的呢?通常我们听课做记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实录型,这种形式如同录音机一样,如实的记录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仿效的用意多,这种记录方式一般不可取。因为听者记得多、想得就少;另一种是选择型,选择某一侧面或某些问题,而选择记录内容的依据是根据听课者的需要,如主讲人的优势所在、课堂的特色、存在的问题等。我平时听课只记录一些教学结构(教学环节、步骤),这需要提炼和概括。重点的部分会实录一些。觉得有问题或有亮点的地方,详细地记录一些。

下面,谈谈如何评课。

点评有以下几种形式:

⒈先说优点或是值得学习的地方,再提出研讨的问题。这种形式比较多见,良好的开端是点评成功的一半。

⒉先谈需研讨商榷的问题,再把优点加以点评。这种点评开门见山、有针对性,一定要注意指出问题的数量不要太多,抓住主要矛盾即可。

⒊在每一条“优点”中,再重新加以设计,提出改进方向,以求更好。

⒋评者只谈体会,不直接谈优点和不足,而是通过富有哲理的体会,给授课者留下思考、留下启迪。或激励赞扬、或蕴含希望。这种点评层次较高,需要具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功底,需因人而异。

以上谈的是点评的形式,知道了点评形式还远远不够。下面谈如何分析课堂教学。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现在的教学目标体系是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组成的,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如何正确理解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正确地评价课堂教学的关键了。

2.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缘此,评课就必须要对教学程序做出评析。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看教学思路设计

写文章要有思路,上课同样要有思路,这就是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为此,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我们平时看课看到有些老师课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个程度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思路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等造成的。所以评课,必须注重对教学思路的评析。

(2)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授课重点、结构安排。授课时间设计包括:①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看有无前松后紧(前面时间安排多,内容松散,后面时间少,内容密度大)或前紧后松现象(前面时间短,教学密度大,后面时间多,内容松散)。②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现象。③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大少现象。④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看优中差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差等生占用时间太少的现象。⑤计算非教学时间,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4.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评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评课的又一重要内容。什么是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但它不是教师孤立的单一活动方式,它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评课既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3)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既要看常规,更要看改革和创新。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它为各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可以说信息技术是人们用来获取知识、传授知识、运用知识的媒介。

现代化教学呼唤现化教育手段。“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看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还要看教师是否适时、适当用了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视、电影、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5.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评析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常,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看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其次,言简意赅,再次,条理性强,字迹正确、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

(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说话中的语病。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语文教师还要具备朗读基本功。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方面可为学生示范。

(4)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熟练程度。

6.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巴班斯基说:“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参与了,投入了;是不是兴奋,喜欢。还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有的课学生很忙,但思考度很差。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主要看教师是不是面向了全体学生,实行了因材施教。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综合分析还包括从教师教学个性上(风格,如特级教师)分析,从教学思想上分析等。如余映潮的板块式教学、王淞舟的诗意语文教学。对整节课的评析的具体操作,不一定一开始就从六个方面逐一分析评价,而要对所听的课先理出个头绪来。怎样理:第一步,从整体入手,粗粗地看一看,全课的教学过程是怎么安排的,有几个大的教学步骤。第二步,由整体到部分,逐步分析各个教学步骤,要分别理出上面的六个内容。第三步,从部分到整体,将各个教学步骤理出的内容汇总起来。然后再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全课的角度逐个分析评价。

当然,我们在平时的听课、评课活动中,根据我们教研活动的重点或目的,可以有选择地确定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

评课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两个“突出”:突出重点;突出特点。三个“为主”:要以肯定成绩为主;要以帮助提高为主;要以鼓励改革为主。五个不要:不要挖苦讽刺;不要轻易下结论;不要以个人的倾向品评;不要居高临下、趾高气扬;不要信口开河。

举例:余映潮老师的例子。

每节课,都要评说四个方面的内容:

1.这一课的教学流程概述,2.每一节课评说一个突出的优点,或者一个明显的弱点,3.对每一节课重新设计一个全新的富有创意的教学思路,4.穿插一次关于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两分钟的微型讲座,在20个课评说之前,出示统计的数据,用具体的事实说明本

次大赛的现场课中表现出来的突出的带普遍性的问题;在20节课评说完毕之后,提出今后阅读教学方面的8个“要大量减少”的建议。

评课中最艺术化的构思,是20个“点”的评说各有角度。这随机生成并展现出来的20个“点”,立体地多角度地展示了目前教学的现状。我讲的这20个点,实际上可能就是20篇小论文:教学内容选点不当,教学创意失误,教学层次欣赏,提问不当专题分析,学生课堂活动欣赏,课文分析中的智慧,什么是肢解,通俗手法运用的批评,谈对课文的认识,谈对教材的研读,课文处理欣赏,谈语言品析的角度提炼,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迁移不当,“切分”是一种显现理性的教学设计过程,教学思路划分中的逻辑问题,堆砌,文言文的字词教学,要把学生深深地引到课文之中,阅读教学中的“得体”问题。

对于20节课总共提出了20种技法点拨,现回忆如下:

⑴连贯(要求);⑵穿插(教学手段);⑶节奏(要求);⑷读写结合(教法);⑸朗读(技能);⑹课文集美(教法);⑺课型(概念术语);⑻教师的示例(教法);⑼教学思路(技法);⑽角度(思维方式);⑾课中小结(教学手法);⑿课堂对话(教学方式);⒀铺垫(教法);⒁精段品读(教法);⒂趣读(技法);⒃切入(思维方式);⒄生成(理念);⒅讲析(教法);⒆主问题(教法);(20)得体(要求)。

先生总结的二十种技法,涵盖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属于教学要求的有连贯、得体、节奏;属于概念术语的有课型、教学思路、生成;属于教学方式的有课堂对话;属于思维方式的有角度、切入;属于教学技能的有朗读、趣读;属于教学手段的有穿插、课中小结;其余七种均属于教学方法。

评课最后提出的8个方面“要大量减少”的建议,高度抽象而又非常具体,可以说,这是此次教学大赛的思想结晶,这种提炼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学指导作用:

1.大量减少课堂教学中非语言文字手段的运用;(影视片断使用率超过25%)

2.大量减少用华丽的语言进行外观包装的现象(如“我的课文我来读、我的才华我展示”之类);

3.大量减少缓入早出的课(如进入课文平均3分钟,最长达7分钟;用10多分钟迁移拓展;过早离开文本的教师占25%)

4.大量减少课堂教学中碎问碎答;

5.大量减少阅读教学中通俗手法的运用(如鼓掌、唱歌、听音乐等);

6.大量减少教学目标中的“口号”(如此节课的目标之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7.大量减少完全脱离实际的所谓“读写结合”指导(如当导演之类);

8.大量减少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话语量(如唠唠叨叨、讲话不止,能让学生安静思考研读课文的平均时间没有超过2分钟。)。

第四篇:如何评价一堂语文课

如何评价一堂语文课

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包括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主要指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是否明确,需要传授哪些知识。进行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每一项知识、训练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十分明确、具体。例如,对一节阅读课的评估,主要看读、写训练是否落实;是否既能紧扣语言文字来理解内容,又能根据内容来体会语言文字的作用;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又能时时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对一堂阅读课的评估,往往只侧重在学生的回答漂亮不漂亮上,对学生读得如何,课文读得熟不熟,读得好不好往往重视不够,至于课堂上是否动动笔,练一练,就不大注意了。有的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如一位老师在讲读完《可爱的草塘》后,启发学生:“你们就要和小丽分手了,你不想对她说几句话吗你就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吧。可以写赞美草塘的话,可以写感谢小丽的话,也可写赞美家乡并邀请小丽来做客的话。”对于这种加强笔头练习的做法,评课时一要给予肯定,二是加强学习。

二、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 理解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基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对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正确理解。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

明确教学要求,把握重点、难点,这是正确理解教材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要求要定准,重点、难点要找准,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基本功。对词、句的理解,是指要抓住重点词和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是指能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观点。如《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它渗透了事物是相对的观点(老牛认为很浅的水,松鼠却认为很深),讲礼貌的观点(小马对长辈很有礼貌),关心他人的观点(松鼠见小马要过河,生怕它被淹死,便赶忙阻止)等。假若全课的教学,把着眼点主要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上述几个观点或其中某个观点上,就容易偏离了课文的中心。因为本课的中心集中表现在老马对小马所说的话里:“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教师教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的中心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低、中年级语文教学不要求学生概括中心思想,但教师要能明确课文的中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理解体现中心的重点词和句。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理解,是指分清段落层次,明确写作特点。段落层次分得清,有利于指导学生分段和理清思路;写作特点明确,有利于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从读学写。

三、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

恰当地处理好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教材的处理,主要始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包含以下方面。

1.看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是否合理。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要求学生掌握语法、修辞之类的知识(只要求学生部分地在实际中运用),如果教学中向学生讲授主语、谓语、拟人、比喻等语法、修辞知识,显然违背了大纲的要求,即“超纲”。教学大纲规定六年制三年级“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主要内容”,如果教学时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这也不符合大纲的规定,即“越位”。

2.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突出。就语文课来说,所谓重点、难点,一是课文本身的重点、难点,指对突出课文中心起关键作用的内容和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二是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指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进行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过程中,选择一两项着重进行训练。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不虚传。课文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分四段描写:第一段(1一4自然段)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第二段(5—9自然段)作者和朋友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第三段(10-13自然段)作者和朋友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从课文的内容看,第二段具体描写大榕树的静态和第三段描写鸟的动态应作为课文的重点;在语文基本功训练方面,可根据本组的“事物的静态和动态”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把引导学生学习描写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方法作为重点,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做到理解的重点与基本功训练的重点的统一。

3.看是否善于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既符合教材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思路。教学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又考虑学生的实际。首先,教学思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的。其次,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主要指“学”的一方出现了新情况,如学生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应纳入教学中解决;原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却比较容易得以解决,就不必多费功夫),调整教学设计,使之更加适合教学的需要。

四、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教学思想

分析一节语文课,当然要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主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思想。表现在以下方面。

1.看教师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看一节语文课是否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主要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结合得怎样。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二看是否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学习;三看是否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四看是否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朝着“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方向努力。

2.看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把大量的、有层次的语言文字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看教师如何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系。主要看教师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特别要看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看教师是否讲求实效。讲求实效,就是要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毫无实效的走过场,也反对看似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上收效不大的现象。

五、教师的基本功、教学艺术如何

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语言基本功。要求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课通俗易懂,并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说话中的语病;(2)朗读基本功。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方面可为学生示范;(3)板书基本功。要求写字正确、工整、熟练。(4)教态。要求教态自然、亲切,感情饱满,举止端庄。

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语言艺术。如,说话是否得体,语言是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等;(2)启发诱导的艺术。如,是否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否善于点拨、相机诱导等;(3)驾驭课堂教学过程的艺术。如,是否善于使用引人入胜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环节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是否善于巧妙地处理课堂的偶发事件等。

怎样评价一堂语文课

评价一堂语文课的优劣,就是要看学生在这堂课上获得了什么,是否掌握了方法、发展了智力、形成了能力。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一堂语文课:

一、看教学目标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

1、教学目标要紧扣教学大纲的要求,它应是教学目标中一部分。

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情操。这说起来似乎容易,但在实际教学中,那些从小学三年级便开始了千篇一律的分段、归纳中心、概括艺术特色的做法,从根本上讲,是不太可能让学生变得聪明起来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许多学校和教师的真正可怕的失误,就是他们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的掌握知识上去了—-这就是让学生记忆教师讲过的现实的东西,死记教科书。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可是多么遗憾,许多教师常常忘记了这一点!),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如果没有突出这一点,没有把智力的发展放在首位,应该说他就是偏离了教学和教育的总目标。

2、教学目标必须确定学生完毕后可度量、可检测的内容。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也容易为我们所忽视。平时我们的教案,包括教学参与资料所提供的教案,往往把教学目的规定得十分空洞。诸如“培养爱国广义的感情”、“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等等,这些本来属于一个较长时期才能完成的事情,把它确定为某堂课的目标显然是不恰当的。

那么我们的每堂课的目标应该如何规定呢?

这种目标的描述应该是可以检测的。例如:一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能够说出主人公这样做的合理性”、“能够写出驳斥敌论据的简单的驳论文”、“能够分析一个包括两重关系的复句”、“能够背诵某些精彩语段”等等。这样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了,才是可以在课后进行测量和评价的。

3、教学目标应建立在学生潜在智能水平上,形象地说,就是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应具备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来说既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而又必须是要经过他们的努力或者说“起跳”才能解决的。用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理论来说,即这个目标必须是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即略高于学生现有的智力水平,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有很大的刺激作用。实践经验和心理学研究都证明,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会使人失去兴趣。过易会使人无所用心,索然寡味;过难会使人失去信心,无所追求。只有那些“高而可攀”的操作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燃起他们对知识追求的热情,这也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够重视的一个问题。他们在设计教案时,或照教参所提供的的训练,或照教材自身所给出的训练,或从某种参考资料上借来了某种设计,往往很少考虑自己学生的实际。他们的智力发展究竟处于哪个阶段,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究竟在什么地方。这样的研究肯定是有难度的,但却是我们必须了解的。否则我们的教学将是一种缺乏自觉性教学。

二、看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乎学生实际

1、应当善于迁移知识,注意新旧知识、课外知识的联系。“知识的迁移”,是教学的关键所在。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就是要使之将所学知识转化成一种能力。这种知识的运用和转化,正是在知识的迁移中完成的。实际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迁移经过了两个阶段:前迁移阶段和后迁移阶段。前迁移阶段指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后迁移阶段,指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未来的学习中去。前一个阶段,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后一个阶段,是我们教学的终点.一堂成功的课一定要把握好这个起点和终点,也就是说,我们要从学生的已有的认知机构中,寻找课文的导入点,我们又要善于将学生所学的新知识,导出到课外去,使之转化为一种语文能力.2、知识容量应以大部分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吸收,消化为度,造成学生过分疲劳或松弛都是不适度的.以往我们评价一堂课,往往是以教学能容能否完成,或以教学容量多少作为一个标准,而没有观察学生脑力劳动的状况:是否过分疲劳或是否过分松弛.执教者要有这个意识,要有这种觉悟,要注意防止这种状况的出现.3、一堂课要体现基本知识的学习点和基本能力的训练点,要使这两个基本点贯彻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

不少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重讲授、轻训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一堂课看上去讲了很多东西,实际上学生收获甚微。一个聪明的执教者必须明确自己在教学中要传授哪些知识,要训练哪些能力,尤其是后者。否则我们的教学就是盲目的,就是低效的。

4、一堂课的难点应该是指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很难理解的部分新知识(即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不甚清楚之处)。

教学的难点在哪里?就在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所不能解决的或很难解决的那些地方,就在新旧知识联结不上的地方。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就是新的知识之船在学生那里找不到停泊的港湾。一堂好课就要能为大多数学生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能为学生打开他的心灵之窗,知识之窗,使之呈开放状态、接纳状态,让新的知识能顺畅的进入学生的认知结构里去。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三、看教学方法设计是否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1、在备课中,教师应考虑学生脑力劳动过程和在这种过程中将遇到的问题。

一个高明的教师是能够很好的理解教材的;而一个更高明的教师则又能够把自己的理解很通俗的向学生讲清楚;而一个最高明 的教师则是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是思考教材、理解教材,能够研究学生脑力劳动的过程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会遇到的障碍,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去获得新知识,使之掌握获得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即所谓的“授人以渔”。

2、要注意课堂结构的合理性。

能够把一堂课导演得像戏剧一般,有序幕,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这确实是不容易的。而更为艰难的是设计一个高潮。这个高潮不是教师想当然的高潮,不是教师个人情绪的高潮,而是学生脑力劳动的高潮,是学生在课题学习中,渐入佳境,逐渐达到的高潮。

3、合理事业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设计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的问题上,也存在一些片面的看法,以为只要是使用了电教手段就是好的,尤其是用了多媒体上课就更好。其实这里的关键还在于,我们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何在。它一定是有利于学生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它一定是整个教学系统的和谐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做做样子的,不是人为地附加上去的。如果用了与没用差别不大,用此手段与用彼手段差别不大,那就失去了使用先进教学手段的意义。

四、看教学效果显示是否符合预定目标

1、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思维活跃,精力集中。

过去,我们在评价一堂课时,往往是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热热闹闹的课才是好课。其实一堂课的好坏,却决于学生脑力劳动的状况: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就是好课,而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即使热热闹闹,也不能算是好课。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已经激发起来即目的已经达到的标志,就是课堂上出现了一种‘灵敏的寂静’的气氛:学生们仔细地倾听着每一句话,你可以逐渐地把声音放低,用不着使用那种专门的演讲式语调对他们说话,而事业人们之间平常交谈的语调。”所以我们在评价一堂课时,要以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成效来衡量,而不是其他标准。

2、应从学生答问、随堂练习以及课后检测中反馈教学效果。注重教学反馈,这也是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准。高明的执教者,往往能从学生的简短的答问中,看出自己教学的效果,能从学生课堂的反映中看出自己教学的不足,并迅速的做出调整,来使之适应学生的具体情况。还能主动地在课后抽出一点点时间,反馈学生的信息。这种反馈不在多,而在精,而在有代表性。各个层面的学生都了解一点,日积月累下来,既能融洽师生关系,又能真正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从学生那里获得改进我们教学的宝贵意见。

当然,评课的标准不是唯一的,对一堂语文课的评价见仁见智,也属正常。但是,能否让学生有所得,能否使学生得到智力(或思维)的发展,应该是可以作为评价一堂语文课优劣的一般标准的,说它是重要的、甚至是根本的标准亦不为过

如何评价一堂语文课

评价一堂语文课,应该从哪些方面着眼,标准有多方面,归结起来,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衡量:

一、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发展的根本方法是学生的自主构建。要承认每个学生的实际,教师要给学生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上,教师要设计有效的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说话的能力,同时又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一堂课如果仅仅是老师在忙碌,而学生很少参与,老师的水平再高,对学生自身而言也没有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就不能称之为好课。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堂好语文课,最关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愿望。语文课应十分重视听说训练,而听说训练要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中进行,教师可创造各种听话说话的机会,引发学生听说的愿望。如:利用音节的四声,进行说的训练,一年级学生刚入学,说话常常不完整、不规范,学拼音时就开始进行说话训练。这样既可丰富学生的词汇,又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不断创新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意味着创新不只是那些社会精英的专利,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创造。只要有创造的意识,创造的行动,就会取得创造的成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坚持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部有一定的创新潜能这一观点,通过适当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创造性的成绩。

在教学中,教师要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杨振宁教授说:“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工程”。“优秀的学生并不在于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优秀的思维方式。”而创新思维可以说是优秀思维方式的精品.在每一堂课上,师生进入教室,都有一种创新的激情与愿望。学生不但得到新知,更要进行新的探索;教师不但带来新的设想,更要进行新的尝试。师生思想上的碰撞与互促,使课堂不断出现创造的火花,教学的效果得到持续的升华。讲的如何卖力,而在于学生从课上学到了什么,理解了多少,是否和预期的目标相一致。

总之,一节语文课的好坏,不在于课前准备多么辛苦,也不在于课上讲得多么卖力,而在于学生从课上学到了什么,理解是多少,是否和预期目标想一致。

如何评价一堂语文课

今天评价一堂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首先看这堂课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情况。⑴正确把握语文的学科特点。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丰富的人文性、广泛的实践性、文本的整体性、丰富的情感性,鲜明的文体性等。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我们评价一堂课的最基本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不是一节课可以完成的,但它至少应该体现这方面的意识。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⑷遵循三维评价原则;

2、其次看对大纲教材的把握情况;

3、再次看对学习情况的了解;

4、最后看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运用,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评价一堂语文课

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新课程理念的执行者、完善者、创造者,检验一位教师是否真正是新课程理念的执行者、完善者以致创造者,很大程度体现在其课堂上。课堂的评价就尤其重要,只有正确的评价才能形成正确的导向,才能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深入。对课堂的评价就尤其重要,只有正确的评价才能形成正确的导向,才能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深入。评价一堂课究竟看什么?语文教学,我们在传承传统语文教育经验的同时,更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最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一堂课是不是好课,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只要学生喜欢上的课就是好课。学生喜欢的语文课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一、能体现较强的人文性。

二、能凸现鲜明的教学个性。

三、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培养合作与竞争精神。① 新课程教材无论是选材还是课程体系的编排,无不体现出较强的人文性,我们的一些教师不能紧紧抓住选文体现的人文精神进行教学,更不能利用我们身边的人文教师,是否具有鲜明的教学个性,能否把课上得让学生喜欢,与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有密切的联系,曾为语文教师提出的“五个一”工程,即“一笔好字,一口好普通话,一肚子好诗文,一手好文章,一个好习惯”,今天看来尤为重要,这些是我们语文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基本条件。课堂上是否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质疑有很大联系,问题设计得是否精巧,难、易是否适度,提出问题的时机是否合理,问题是否具有层递性,是否环环相扣等,均需要执教者在课前认真思考,只有立足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才会避免“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在合作与竞争精神方面,执教者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活动一定要有合作的必要性,有些教师为了上公开课,本来学生能独立完成的,但为了体现合作性学习,也就不恰当的安排分组讨论,反而浪废了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收到的只能是画蛇添足之功。一堂课是不是好课,学生面部表情是一张“晴雨表”,如果学生喜形于色,不能自已地投入学习,眼睛里闪烁着成功的喜悦、生命的满足、收获的充盈,这就算得上好课。②一堂课是不是好课,既要看结果,又要看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与对话。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看学生是否参与了,投入了;是不是兴奋,喜欢。其次,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第三,要看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是不是进行了有效的了解和引导。第四,从教师的角度看,是不是面向了全体,实行了因材施教。③ 在学生是否投入与参与方面,我们要甄别有效投入与无效投入,主动参与与被动参与。学生的参与与思维活动,应贯串课堂活动始终,我们一些教师,由于课堂设计不严密,往往一堂课只有十分钟,二十分钟的好课,如“CBA”篮球赛,某个球员只有其中

一、两节发挥得好,其余时间发挥得不好。要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践,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学生在对事物进行认识的同时会获得独特的个人感受,从而不断认识自我和社会,发现自我,感受到自已的价值和成功感,在语文实践中不断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讨论教学活动中,要避免精英发言而冷落了大部分学生。一堂课是不是好课,从感觉上来说,可用“累”与“不累”来区别。④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如若听课者始终被精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被学生思维的火花所感染,被环环相扣的质疑所引导,精神专注、积极投入,甚至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之中(曾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其讨论对与否,学生讨论十分激烈,听课的老师不自觉的也参与到讨论之中,争得面红耳赤),没有丝毫“累”的感觉,那么,无疑,这是一堂好课。反之,听者焦虑不安,惋惜不已,时而抬腕看表,时而交头接耳,等待着下课钟声响起,那么,这样的课是不能列入好课之列的。一堂课是不是好课,应看它是否体现了“实”与“活”的统一。一节好的语文课,应是“实”与“活”的统一。“实”指扎实、朴实、真实,教师要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科学地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活”不单是气氛活跃,语文教学的“活”,首先应体现在活用教材,适当引进,利用相当的课程资源,拓展渠道,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资料,铺垫教学,补充内容。其次,要活化教学形式,加强语文实践活动。⑤一堂好课仿佛一面多棱镜,因观赏者的不同、评价角度不同,对同一堂课的评价也会呈现出千姿百态。好课的标准及其评价体系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一堂好课的评价不能一把尺子,一种刻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师,应该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专家、听课者,因为对教育有不同的看法,也会有不同的标准。这反映了我们认识同一问题处在不同的层面上,我们需要逐步在教育价值观上取得共识,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课堂教学实际,从语文教育价值观的高度,探究新课程背景下的好课标准,构建能够保护教师积极性的灵活而宽松的评价体系,推进新一轮语文课改实践。①:曹爱民《只要你说:语文,我爱你》②:李赠华《一切写在脸上》③:孔企平《好课看什么》④:贾志敏《让课堂充满活力》⑤:张安龙《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

余宪《好的课堂教学应充满生命的活力》

如何评价中学语文课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如何评价中学语文课的优劣,怎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是许多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

一、目前中学语文课评价的现状。

1、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以对教师的行为评价为主,忽视对学生的行为评价。即课堂教学评价的唯一对象是教师,其核心是评价教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成绩优劣)等等,忽视了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

2、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以对知识技能的传授评价为主,很少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兴趣、习惯、情感等)出发,很少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最核心的指标是教师的知识技能传授的准确性,知识技能传授的容量大小、密度等,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要求、兴趣、情感等因素。

3、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检查教学常规落实情况,不能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起好导向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评价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等教学常规,而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为课堂教学改革作好导向,鼓励创新。

二、制订中学语文课评价的依据。

1、新的评价标准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原则、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引导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探索,生动地学会学习。

2、紧紧把握中学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制定体现中学语文学科特点的评价标准。要引导教师创造性地选择、处理和使用教材,使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体现中学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最新要求。

3、通过认真的科学的评课活动促进教师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提高基本素质,提高评课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评价中学语文课应坚持的原则。

1、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本的原则。在学科体系、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关系问题上,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需要。在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上,要从关注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为主。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问题上,要重点关注对学生全面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引导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生学习的愿望。

2、科学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要坚持正确的导向,使评价具有科学性。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要体现素质教育思想,要符合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评价要适当注意灵活性,评价指标要充分考虑教育教学规律,又要考虑语文教学的现状的当地教师的实际水平,避免操之过急。同时,评价指标要突出重点,便于操作,评价要注意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3、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由于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且许多问题难以量化,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一般以抓住评价的主要指标进行定性评价为主。但如果在评价过程中适当结合定量分析,则便于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说服力。所以,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定性评价为主,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4、教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领导、专家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重视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比较忽视教师的自我评价,更没有考虑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评价的各项功能中,最能体现评价目的的是教学信息反馈功能,即通过教学评价,提供教学活动的反馈信息,以便师生不断调整教和学的活动: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过程更合理,教学效果更好。而只有执教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自我评价,才能使他们更深切地体验到教学中的成败得失,才能使他们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并做出主动的努力,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实现课堂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使执教教师和学生成为教学评价活动的主体,经常对自已的教学实践进行审视,自我反馈,自我调控。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聪

第五篇:一堂好的语文课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人即是课,课即是人 ——王崧舟

语文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升学生的日常语言水平,把学生初步掌握的老百姓日常语言提升成一种比较精致的“规范语言”

把全部都聚焦于如何指导学生理解或运用语言文字上,这就是把功夫花在了该花的地方的语文课

“小步轻迈”是教学细节化之形,“细腻品读”是教学细节化之神——余映潮

有的语文老师的课是一堵墙,而我们老师的课是一扇窗。我很害怕自己是前者,所以提醒自己要时时反思——郭初阳

留住了诗意,就是留住了语文教育的生命——袁卫星

读书是语文教育的温床……语文教师的精神发育史决定了他的教学境界

什么是语文教师的人文精神?语文老师把语文课上好,上得让学生入迷,就是最大的人文精神

语文需要这样——自由而积极的对话方式。

语文需要这样——居于课堂与孩子的对话内容。

必要的语文知识;一定的语文能力;对民族语的深厚感情和正确 态度;健康的文学欣赏趣味;较宽的文化视野。在这里,语文能力是核心。在“听、说、读、写”的四种基本能力中,“读”又是最重要的我一直很赞赏“教育就是成全”这句话,教育应该是以尊重为前提的教育,就应该也包含对客观环境的尊重与包容,每个人学习的动机是不同的,将读书的目标提得过早、过高,既不切实际,还可能适得其反。

我觉得教师也同样如此。真心诚意地喜爱孩子,并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喜爱,是一种功夫,也是一种艺术。这种喜爱是对生命的尊重,而不是功利的诉求;这种喜爱,是发自心底里的真情付出,而非虚伪的作秀。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细细品味叶老的话,农业与工业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或许在于农业工作对象是生命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业说需要的是一名技术熟练的操作工,而农业所需要的却是能真正关注生命及其成长的农民。

人的成长,并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精神和灵魂的发育、成熟和提升。知识是容易教授的,技能是容易训练的,但精神和灵魂的成长却需要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像农业一样需要信任,需要宽容,需要耐心,需要守望。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

一个真正的教师,自始自终都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不断地去充实自己——更少的私欲和羁绊,使自己的工作不断成为心灵之需和幸福的源泉。

一个好教师,除

了有渊博的识,还应有

战略家的头脑,实干家的精神,艺术家的技巧。

下载一堂好的语文课的评价标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堂好的语文课的评价标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对课程的实施.对教学过程和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然而,这些要求都是原则性的和......

    十位教育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十位教育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壹)支玉恒:什么是好课——直观的感性评价 对于我们一线的任课老师,用感性的、直观的方法来认识或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是最方便也最适用的。大......

    如何评价一堂好课

    如何评价一堂好课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基本要求(1) :有意义——扎实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

    一堂好课的十条评价标准(五篇模版)

    一堂好课的十条评价标准 正如美学中对“美”的定义莫衷一是一样,一堂好课中“好”的标准也是难以界定的。因为界定的标准太多了,观测的角度太多了,评价的内容太多了,主观的判断......

    浅谈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

    浅谈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 课堂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教育者在培养任何一个学生成材的过程中,好像建筑一座完美的万丈高楼,需要堆砌一块块砖,而每一堂......

    也是一堂语文课

    也是一堂语文课 前不久我们上了一堂特殊的语文课:搞了一次“走上街头找语文”的社会调查。利用星期日对南京市的六条街道的沿街门面招牌、路牌用字情况进行了仔细调查,结果发......

    如何备好一堂语文课

    如何备好一堂语文课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教师,应完成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任务,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

    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

    每个语文教师都喜欢听好的语文课,也都希望把自己的课,上成是好的语文课,让学生喜欢,也让自己痛快。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是好课呢?虽然我们很少听到纯粹的好的语文课,但总结大半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