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教育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时间:2019-05-12 20:14: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位教育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位教育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第一篇:十位教育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十位教育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壹)支玉恒:什么是好课——直观的感性评价

对于我们一线的任课老师,用感性的、直观的方法来认识或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是最方便也最适用的。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观察。

一、从学科性质上看。“语文姓语”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俗话,但它简练明确地表达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语文是工具,需要学习训练,需要运用积累;语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审美、有文化积淀。《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讲,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这就是要用语文这一工具做手段,探索语文的无穷内涵。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文积累,提高语文学习的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要克服目前课堂上大量存在的非语文手段的现象,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二、从课堂形态上看。“课标”指出: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在课堂上不管老师表现了多么高超的语文才华,如果学生没有充分活跃起来,没有思维、想象、情感的迸发,就不能算一节好课。因此,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应该是一节好课的主要标志。

三、从学生发展上看。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应该表现在每一节具体的课上。好的课堂,应能反映出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发展过程。另外,学生的发展又应该是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以科学而又艺术化的方法过程,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的课堂,才是好课。

四、从学习氛围上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在好的课堂上,老师应该与学生是平等的,与学生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不仅仅是过去所说的“教态”如何)。有了好的学习心理氛围,课堂就一定会是民主的、和谐的,学生的学习就会是愉悦的。

五、从教学个性上看。语文教学不但应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发展,而且特别注重教师教学的个性化。语文教材是一篇篇不同的选文。不同的课文,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篇课文都应该选择最适合教材的个性化的方法——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当然,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有些老师模仿别人的教案去上课,试一试可以,一以贯之,肯定不会有好的结果。(贰)靳家彦:我心目中的好课标准

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我本着“莫被传统禁锢思想,不为时尚放弃永恒”的理念,提出十条标准,就教于大家。

一、目标明确。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确定立体的目标。师生认同,指向明晰。

二、重点突出。这堂课重点是什么,师生都应胸中有数,明明白白。难点要突破,疑点要解决,特点要抓准,重点才能突出。立足于教材,延伸要适度。

三、以生为本。从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宗旨出发,课堂上真学、真思、真练、真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师生互动,交往自然、和谐、融洽。

四、流程科学。课堂流程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教学流程符合学科逻辑,顺理成章。严谨流畅,疏密有致。

五、注重内化。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堂充满文化气息;内化、积淀、裂变、生成,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

六、体现沟通。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知行间相互沟通,有机整合。

七、启迪创造。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倡导创新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合作精神。

八、媒体得当。根据需要与可能,恰当运用媒体手段,常规手段与现代媒体各展其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处理好手段与目标、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九、讲求实效。无论何种方式方法,无论什么理论模式,最终的检验尺度是学生质量。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因材施教,效果显著。

十、多元评价。对一堂课的评价应根据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综合评价。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课堂评价的主要方式,应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领导及专家评价相结合。

(叁)贾志敏:让课堂充满活力

舞台表演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两者间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前者重在结果,后者重在过程;前者讲究的是美,后者讲究的是真;前者观看的是“台上一分钟”,后者观看的是“台下十年功”。

一般来说,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是在课堂上。因此,就有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的说法。

一堂好课就像艺术珍品,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怎样的课才算好课?

我认为,好的课,要体现三个教学原则:

1、要以学生为本。时间是学生的,空间是学生的,是学生在学习语言,因此,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配角,充分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千万不能互换角色,本末倒置。

2、要以训练为主。语言是一种技能。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要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本事是训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

3、要以鼓励为主。毋庸讳言,我们的母语是众多语言中不易学,不易掌握的语种之一。课堂上学生出现差错,产生困难是十分正常的。不去挖苦、讽刺,要多给学生以鼓励与帮助。鼓励学生不仅是种手段,也是一个教师思想的具体体现。

教学要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反之,课堂上松松垮垮,东拉西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是算不上一堂好课的。

好的课,从感觉上来说,可用“累”与“不累”来区别:

如若听课者始终被精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精神专注、积极投入,没有丝毫“累”的感觉,那么,无疑,这是一堂好课。反之,听者焦虑不安,惋惜不已,时而抬腕看表,时而交头接耳,等待着下课钟声响起,那么,这样的课是不能列入好课之列的。(肆)薛法根:简约之美——我的好课设计观

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由此,语文课千头万绪,模糊一片,甚至失却了纯真的“语文味”!我以为“大道至简”,语文课必须反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从教师的视角看,一堂好课应该这样设计:

教学目标简明: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教学内容简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也不需要把什么都讲透了,留下点悬念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

教学环节简化: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习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这么玄、这么深奥。比如: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孰不知体会的过程本身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生却因这种追根究底而感到恐惧,渐渐丧失了自己本应具有的探究精神。“勤师培养了懒学生”!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教学方法简便: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好方法是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

教学媒介简单:语文教学可以活力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克服“浪费与作秀”。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度,也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用语简要: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简单的课堂,其独特的神韵就在于此!

其实,简单是一种教学中的大气度、大智慧!它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的、真诚的、真实的爱;来源于教师丰厚的修养和教学艺术;来源于对教学生活的发现和深刻的认识!(伍)王崧舟:好课三味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味是“语文味”。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第二味是“人情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有着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第三味是“书卷味”。一堂好的语文课,最好还能有点“书卷味”。当然,这是我的一种个人偏好,或者说是我的一种风格追求。有的语文课,初看时满目繁花、流光溢彩,但细细体会,则味同嚼蜡,整个感觉就是缺乏内涵、缺乏品位。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评课就是嚼课,好课必能嚼出好味。

有了“三味”的语文课必是一堂好课。(陆)孙双金:好课像登山

我认为好课像登山,这是我的“登山”理论。

登山的过程是体力得到锻炼,眼界得到开阔,心情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华的过程。

上课的过程是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的过程。

登山的乐趣在过程中。上课的乐趣也在过程中。好课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程,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经历由不能到能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经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体验“豁然开朗”的快乐。学习虽然艰辛,但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上山是体力锻炼,上课是脑力锻炼,但两者道理相通,从登山中可以得到诸多启迪。

1、登什么山?是登小山还是登高山?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巍峨的泰山,险峻的黄山。课堂上登什么山呢?我认为要攀登“三座人山”。一座是知识的高山,因为知识是基础,知识是力量;一座是思维的高山,因为思维是能力的核心,是创新的关键;一座是情感的高山,课堂要让学生感受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让学生情感经受洗涤,得到净化。

2、路径由谁选择?可由导游带领,可由登山者自己寻找。各处的乐趣不同。

学习的路径由谁选择?是老师包办代替,还是让学生自主确定?不要做那蹩脚的导游,只会亦步亦趋。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选择,去尝试,去探索。碰壁又何妨?摔倒又怎样?学生就是在摔倒、碰壁中找到正确的路径。“失败乃成功之母”,错误乃正确之父也。错误也是学生人生体验的资本。“不经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呢?

3、怎么上山?可由自己走着上,可由别人抬着上,也可以坐着缆车上。坐着缆车上也能到山顶,但看不到沿途的风光,享受不到登山的快乐。别人抬着上无需自己用力,可肢体没有得到锻炼,身心没有得到发展。自己走着上,边走边看,既动脑又动脚,享受登山的快乐。上课呢?教师告诉学生,学生也能掌握知识,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领着学生学,学生不会迷失方向,但学习方法是现成得来,不是自己建构,终不牢*。而自己主动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建构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情感价值才会终身难忘。(柒)孙建锋:我的好课观

好课是教师与学生生命的共同融入。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弥足珍贵。生命属于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依恋另一个生命结伴而行。从生命意义上讲:好课,就是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享受生命,追求教师与学生生命的共同融入。教师与学生生命共同融入的好课,意味着教师那见功、望利的眼睛能和学生看山、看水的眼睛聚焦,那把弄柴、米、油、盐的手能和学生调弄棋、琴、书、画的手共舞,那踏破红尘的脚能和学生踏青、赶海的脚同步;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每一节课负责,而且要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意味着教师不仅要追求一种简约而不简单,轻灵而不轻浮的教学艺术,而且要追求一种纯朴而不雕琢,创新而不因袭的美感。

好课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平等对话。如果说滔滔河流是两山之间的桥;绵绵细雨是天地之间的桥;那么,浓浓情感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对话的桥。好课中,教师真诚地把学生看作心灵上的朋友,学生忘情地把教师当作灵魂中的亲人;教师眉开眼笑,学生眉飞色舞;教师欢声笑语,学生莺歌燕舞;教师柔情似水,学生情深似海。“心桥”飞架,对话变通途:心空月朗,凉风习习,地碧天蓝,襟怀若谷;话语涓涓而流,心门徐徐洞开。身置此境,话谈清了;理,摆透了;情,交融了;心贴紧了。情至理顺,精神漫游。哪有心声不能聆听?哪有心灵不能理喻?哪有心室不能点亮?哪有心花不能怒放?

好课是教师与学生智慧的相互牖启。心走向神,不能安放,心走向物,也不能安放,一如鲁滨逊漂流到荒岛,孤零零一颗心,面向异物,何以安放?心走向心,才能找到安顿,找到归宿。好课注重的是学生心走向教师心,教师心走向学生心的过程,即教师与学生智慧相互牖启的过程。

教师节,李老师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硬纸板上画着一双鞋。”下面写着:“老师,这双皮鞋送给你穿。”

批改作文的时候,李老师读到了送“鞋”的理由。

“别人都穿着皮鞋,老师穿的是布鞋,老师肯定很穷。我做了一双很漂亮鞋子给他。不过那鞋不能穿,是画在纸上的,我希望将来老师穿上真正的皮鞋。现在我没有钱,因为爸爸下岗了,妈妈出走了。我穿着布鞋,同学们都说我家里穷。以后,我有钱了,一定会买一双真皮鞋给老师穿。

讲评作文的时候,李老师拿出“礼物”,宣读习作,并意味深长地道出了心声:“脚上穿着布鞋,心里却装着别人,是最让老师感到幸福的!只有富有的人才能给予别人幸福。能给

予就不贫穷。

这就是教师与学生智慧的相互牖启。它不仅使学生用外在的眼睛看到了现象,而且用内在的眼睛看到了意义,进而使意义积淀为学生心灵的财富。(捌)窦桂梅:绿意在课堂生长——我欣赏这样的语文课

何为好课?其标准往往指向公开课。如果把公开课看成是教研活动的名门闺秀,那么,我们给她所附加的框框还真有点“三从四德”的味道。有时我们的导向像过于灵活的风向标,这边刚倡导“合作”,课堂上了就旋起了合作风;那边刚鼓励多媒体教学,全国便普开了课件花……一个个风行的理念,成为评委、教师对公开课和优质课的一道道“紧箍咒”。在如此多的束缚和摇摆下,公开课如何把握学科本质,引领和指导教师们每日的课堂行为,已成为广大教师的一个重要话题。

好课涉及的因素很多,课堂评价尺度也已走向多元——新课程标准是尺度,学生接受程度是尺度,动态生成的效果是尺度,听课教师的主观感受也是一个潜在的尺度。那么,透过这些表象的“尺度”,新课程理念关照下的语文课堂是否还应该具备某些本质性的价值追求?

没有“围场”的课堂

让我们看看周益民老师教学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片段。

师: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

生:因为大自然里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它们都是绿色的。

生:不对,大自然里也有红花、彩霞呀,并不完全是绿色的。

师:说得有道理!那么诗人为什么偏要说它是绿色的呢?想想,绿色是不是有着某种——

生:我明白了,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

师:好啊,正是人们常说的“生命之树常青”。

生:确实,在沙漠里,只要看到了绿洲,就等于获得了生命的希望。

生:因为绿色充满活力,像一个少年,朝气蓬勃,热力四射。

生: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运用被历代称颂呢!

生:绿色还是环保的同义语,现在人们要吃绿色食品,要住绿色住宅。

师:是的,有人甚至把充满温馨的课堂叫做绿色——(生:课堂)总不会说是到了植物研究室吧。(生笑)

生:我就不同意,难道其他颜色就不能代表大自然的色彩了?

师:好啊,那你说说看,你认为大自然是什么颜色的?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红枫、红花、红云,万紫千红。红色代表着喜气洋洋,象征着红红火火。

师:红色的大自然,好!蕴藏着热烈,昭示着兴旺,传递着幸福。古诗中对“红”的吟咏也很多,像——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人面桃花相映红。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白色的。白色象征着圣洁、高雅,雪花就是那美的精灵。

师:不错,民间有谚语:瑞雪兆丰年。

生:我觉得大自然是彩色的,人们不是常说“绿树红花”“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橙黄橘绿”吗?你们想,如果只是一种颜色那多单调啊!

师:大家说得可真好。不过我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同一个大自然,怎么各人的体会就不一样呢?

生:肯定不是红绿色盲呗。(笑声)

生:是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吧。

生:我想,是每个人对大自然体会的角度不同。

师:精辟!你的发言让我想起了苏东坡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刚才我们的讨论是否就是现实的自然和心中的自然的关系?(生点头)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来体会他心中绿色的大自然吧。

以上流程朴素得不能再朴素——“描述、初读、感受、交流、读诵”。周老师却如一位底蕴深厚、谙熟规律的“指挥家”,启发引领、联想推演,用神奇的指挥棒经营自己的“乐队”——启程,抒情,转合,激荡。没有现代化辅助手段,完全是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正视学生的关注点,不是居高临下的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但其蕴涵的外延和内涵却很广,我们已经不能从“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方法是否先进”的技术层面审视。周教师没有把知识技能看成凝固不变的东西,而是合理承认其不确定性,通过它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过程就真正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探究本位”、“学生中心”的课程理念。于是,学生才探究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唱出”了自己心中的色彩,获得了心灵的远航与飞扬。

由此,我想到了“牧羊人”。如果牧羊人圈定一块草地放羊,羊是不会膘肥体壮的。所以牧羊地是没有围场的——翠色欲滴、鲜花点缀、蓝天白云映衬,好一块活力盎然的生态之地。周教师的课堂就是这没有围场的广袤的生态之地——教师挈领一句:“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学生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不同的认识:“大自然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所以大自然是绿色的;观照自己的主观感受:“因为绿色象征生命,象征活力”,所以大自然是绿色的;整理加工自己的语文积累:“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白色的”,或索性走入自己内心“认为大自然是彩色的”。

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命的绿色课堂,才是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原来知识的意义被重新建构:“同一个大自然,各人的体会却可以不一样”,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用别人的态度来反观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别人,用作者的诗情来体悟人生;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的阅读心境一下子与文本的语境打通、连接甚而同化。对话的平台已经建起,对话的语流必将畅通无阻。正因为跟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相关,就避免了被动的强加,从而形成对话和个体感悟,实现了内在主动性驱动下的学习活动。这种不设“围场”的课堂其实就是追求一种不确定性、生成性,弥漫其中的思想和生命的气息将使课堂充满不可预料的魅力,使课堂成为一个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场”。

可惜,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大多仍然陷在“围场”内的探索上——教程怎样设计,课件怎样制作,多媒体怎样应用,学生怎样调动……语文课已经被打扮得花枝招展。似乎现代化的教学就是按动鼠标和敲击键盘,似乎教师的作用只剩下了组织和引导——这实在是一种偏颇。不是吗,技术的先进并不代表理念的先进。从很大程度上讲,就人文教育而言,推动其前进的不是技术而是思想;不是那些精于弄巧、疏于深思的“工匠”,而是底蕴厚实的教师。家常味的课堂

让我们再看看周益民老师教学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另一片段。

师:同学们读读课文,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呢?

生:因为大自然里充满着知识,充满了科学的奥妙。牛顿就是从苹果落地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

师:哦,那就是说大自然是一本奇妙的科学课本了!啊,谢谢你,你打开了我的思路,我的脑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咱们不妨来讨论讨论:大自然是本什么课本呢?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本语文课本,当你看到树木的时候,就会想起“木”字。我们倚*在大树旁,不就是“休”字吗?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音乐课本。小燕子是音符。《燕子》中写道: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生:我也认为是音乐课本。小蝌蚪才是音符呢,小河哗啦啦地往前跑,像在唱着一首古老的歌谣。空中,小鸟在赛歌,那是民族唱法,“自在娇莺恰恰啼”嘛;林间,野兽在狂吼,那都是摇滚。(生大笑)

生:我认为是美术课本。它色彩鲜明,线条多样,层次丰富。山川田野,鸟兽虫鱼,都是画上的景观。

师:好美呀,我又想起了一句诗:云是天空的画。

生:我不说课本了,我认为大自然是一本童话书,一本用绚丽色彩描绘成的童话书。一年四季,都在讲述着不同的故事。春天的童话是嫩嫩的,夏天的童话是碧绿的,秋天的童话是金色的,冬天的童话是雪白的。

师:好浪漫的想象啊!

师:同学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又美妙,打开它,你就会感受到它的魅力。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它还会是数学课本、体育课本,甚至舞蹈课本等等。就像我们心中各有一种大自然的色彩一样,我们只要用心阅读,也同样会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大自然课本。

听着听着,突然有一种错觉:老师不是站在台上,甚至也不是在学生中间随意走动,而是和孩子们围坐一圈,闲闲地叙,淡淡地笑——漫谈,朗读,解句,拓展——于恬淡从容的氛围里,教学流程如一幅绿意浓浓的画卷,在谈话间次第展开。这节平常课是和孩子一起制作的家常菜,是真实朴素,平常普通的味道,然而却是一天也不能离开的真正有营养的米饭,而不是钙片、维生素之类的“补药”。这样的课堂就像每天的生活那样自然,教师是在为学生上课,而不是给听课的人表演。

“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又一句聊天式的问话,不自觉成了供学生进行反思、质疑、批判、创造的“抓手”。学生自我开掘,畅所欲言。诗中的声音、色彩,成了学生感受得到的声音、色彩;诗中的早晨、黄昏,成了学生曾经走过的早晨、黄昏;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绿色”虽然还是“绿色”,“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绿色”、“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义。

大自然是本无字书,课堂又何尝不是呢?虽然身在小小的教室,周老师跟孩子们从生动的诗句中,已经体察到了“宽广”“辽远”“生命”。周老师这节“原生态”的课堂,其最终的落脚点就是紧紧围绕“学生”二字真实自然地教学,轻松打开了“语文教学的课本”,打开了大自然的课本。

综上,我要说,丢开一切“三从四德”式的条条框框,只以课堂前后学生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或某方面)的落差为依据,来评价课堂是否成功,是有益于学生的真真切切的科研活动而不是演出。这样的课堂真正着陆于学生的真实境况,教师视野关注的是学生,而不是听课的专家们,这样的课堂也许不美但很实在、实用,也许磕磕绊绊,但很有启示、借鉴……因此,公开课也应该有“家常课”的心态——“一切为着孩子的发展”。(玖)游彩云:怎样才算好课

怎样的课才算好课呢?有这么一节比赛课,上课的老师普通话标准,朗读水平高;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小组学习井然有序、场面热闹;教学环环相扣,结构完整;课件制作精美,使用恰当;课上得顺利流畅,目标也能基本完成。不少老师都认为这节课不错,应该算是好课。但是再细细思量,我们发现这些表面的成功却隐藏着深深的不足。(1)学生积极但不激动,因为学习任务不经努力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2)小组学习“热闹非凡”但过于整齐划一,富有个性、创意的思想没有真正呈现出来;(3)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有徐但缺少思想的交锋;(4)孩子们表现不错但看不到他们成长发展的轨迹;(5)老师胸有成

竹但教学的智慧没有体现。

我想这是因为参赛的老师顾虑太多了,既怕教学目标不能完成,又怕影响教学进度,总之是被心中那个面面俱到的课堂评价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以至错误地认为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这样就导致教学重心的偏离,殊不知只有关注学情的教学才是教学的本质所在。

真正的好课应该是灵动的、智慧的、动态生成的。具体地说老师备课时在目标的确定、内容的安排、方法的选择、媒体的运用作了充分的思考与准备后,在穷尽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而作出应对措施后,就要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课堂中去,把目光都集中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关注他们表情的变化,倾听他们发言的内容,观察他们讨论的状况,了解他们掌握的程度……然后该激励的激励,该点拨的点拨,该示范的示范,该调整的调整……做到灵活应变,因势利导。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挑战与创新。

(拾)张伟:做到三个“不唯”方始为“好课”

“好课”,顾名思义就是要超出一般,有个性,有“看点”,有新颖独到处,流于一般、四平八稳无所谓“好”课。“好课”应当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我以为可以借用陈云同志的“不唯书、不唯上”,再加一个“不唯课堂”这样“三个不唯”来确立。

不唯书。就是不唯高架的理论和教科书上的现成定论。《马背上的小红军》课文题目经修改后叫作《倔强的小红军》。一位教师为此在自己的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比较两个课题,看哪个更适合于眼前的这位小红军。”经过激烈争论学生们得出了这样的认识:“课文说到底就是为了谁„上马‟,因为谁上了马谁就获得了生存的希望,反之将面对死亡。„倔强‟反映的只是人的性格特点,是单层面的,小红军表现出的那种固执不上马,却不是性格使然,反映的恰恰是他„利在他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最终小红军是上马了,但那正是他牺牲的时刻!„马背上‟给人的是强烈的内心震撼,是„倔强‟不能比拟的。”这样的课是好是坏显然是不言而喻的了。

不唯上。就是不唯专家、领导和权威。这一点对中国的儿童显得尤为重要,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影响太大,应从娃娃抓起摒除“人治”思想。《黄河象》讲的是一头黄河象历经200万年形成化石的事。一位教师就以“200万年前的事科学家们也没见过,他们说的就一定是事实吗?”为题,引导学生以审视的目光来看待专家的结论,并按照教材提供的黄河象“脚踩着一块石头”的线索,引导学生展开逆推学习,不但自主地得出大象陷入河底和化石形成的过程,对科学家得出的结论也进行了验证。同是一样的结论,不是“唯”科学家而得,是在批判中建构,所得是多方面的。

不唯课堂。好课应是能“透过墙壁看世界”的,应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延展性,它不能仅限于课堂,课本也“仅是一个例子”。好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凭借课文中的一个点加以延伸转换,使之与课堂外、现实中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生成和建构起一些新认知能力。如一位教师在教授完《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课文,抓住“信息”这一关注点,以“„卡通‟世界”为线索,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生活,以小组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深化了内容,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取得课堂内、书本上所难以取得的效果。

第二篇: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壹)支玉恒:什么是好课——直观的感性评价

对于我们一线的任课老师,用感性的、直观的方法来认识或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是最方便也最适用的。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观察。

一、从学科性质上看。“语文姓语”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俗话,但它简练明确地表达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语文是工具,需要学习训练,需要运用积累;语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审美、有文化积淀。《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讲,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这就是要用语文这一工具做手段,探索语文的无穷内涵。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文积累,提高语文学习的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要克服目前课堂上大量存在的非语文手段的现象,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二、从课堂形态上看。“课标”指出: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在课堂上不管老师表现了多么高超的语文才华,如果学生没有充分活跃起来,没有思维、想象、情感的迸发,就不能算一节好课。因此,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应该是一节好课的主要标志。

三、从学生发展上看。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应该表现在每一节具体的课上。好的课堂,应能反映出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发展过程。另外,学生的发展又应该是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以科学而又艺术化的方法过程,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的课堂,才是好课。

四、从学习氛围上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在好的课堂上,老师应该与学生是平等的,与学生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不仅仅是过去所说的“教态”如何)。有了好的学习心理氛围,课堂就一定会是民主的、和谐的,学生的学习就会是愉悦的。

五、从教学个性上看。语文教学不但应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发展,而且特别注重教师教学的个性化。语文教材是一篇篇不同的选文。不同的课文,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篇课文都应该选择最适合教材的个性化的方法——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当然,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有些老师模仿别人的教案去上课,试一试可以,一以贯之,肯定不会有好的结果。(贰)靳家彦:我心目中的好课标准

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我本着“莫被传统禁锢思想,不为时尚放弃永恒”的理念,提出十条标准,就教于大家。

一、目标明确。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确定立体的目标。师生认同,指向明晰。

二、重点突出。这堂课重点是什么,师生都应胸中有数,明明白白。难点要突破,疑点要解决,特点要抓准,重点才能突出。立足于教材,延伸要适度。

三、以生为本。从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宗旨出发,课堂上真学、真思、真练、真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师生互动,交往自然、和谐、融洽。

四、流程科学。课堂流程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教学流程符合学科逻辑,顺理成章。严谨流畅,疏密有致。

五、注重内化。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堂充满文化气息;内化、积淀、裂变、生成,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

六、体现沟通。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知行间相互沟通,有机整合。

七、启迪创造。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倡导创新思维方式;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合作精神。

八、媒体得当。根据需要与可能,恰当运用媒体手段,常规手段与现代媒体各展其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处理好手段与目标、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九、讲求实效。无论何种方式方法,无论什么理论模式,最终的检验尺度是学生质量。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因材施教,效果显著。

十、多元评价。对一堂课的评价应根据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综合评价。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课堂评价的主要方式,应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领导及专家评价相结合。

(叁)贾志敏:让课堂充满活力

舞台表演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两者间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前者重在结果,后者重在过程;前者讲究的是美,后者讲究的是真;前者观看的是“台上一分钟”,后者观看的是“台下十年功”。

一般来说,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是在课堂上。因此,就有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的说法。

一堂好课就像艺术珍品,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怎样的课才算好课?

我认为,好的课,要体现三个教学原则:

1、要以学生为本。时间是学生的,空间是学生的,是学生在学习语言,因此,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配角,充分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千万不能互换角色,本末倒置。

2、要以训练为主。语言是一种技能。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要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本事是训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

3、要以鼓励为主。毋庸讳言,我们的母语是众多语言中不易学,不易掌握的语种之一。课堂上学生出现差错,产生困难是十分正常的。不去挖苦、讽刺,要多给学生以鼓励与帮助。鼓励学生不仅是种手段,也是一个教师思想的具体体现。

教学要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反之,课堂上松松垮垮,东拉西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是算不上一堂好课的。

好的课,从感觉上来说,可用“累”与“不累”来区别:

如若听课者始终被精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精神专注、积极投入,没有丝毫“累”的感觉,那么,无疑,这是一堂好课。反之,听者焦虑不安,惋惜不已,时而抬腕看表,时而交头接耳,等待着下课钟声响起,那么,这样的课是不能列入好课之列的。(肆)薛法根:简约之美——我的好课设计观

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由此,语文课千头万绪,模糊一片,甚至失却了纯真的“语文味”!我以为“大道至简”,语文课必须反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从教师的视角看,一堂好课应该这样设计:

教学目标简明: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教学内容简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也不需要把什么都讲透了,留下点悬念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

教学环节简化: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习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这么玄、这么深奥。比如: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孰不知体会的过程本身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生却因这种追根究底而感到恐惧,渐渐丧失了自己本应具有的探究精神。“勤师培

养了懒学生”!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教学方法简便: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好方法是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

教学媒介简单:语文教学可以活力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克服“浪费与作秀”。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度,也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用语简要: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简单的课堂,其独特的神韵就在于此!其实,简单是一种教学中的大气度、大智慧!它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的、真诚的、真实的爱;来源于教师丰厚的修养和教学艺术;来源于对教学生活的发现和深刻的认识!(伍)王崧舟:好课三味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味是“语文味”。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第二味是“人情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有着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第三味是“书卷味”。一堂好的语文课,最好还能有点“书卷味”。当然,这是我的一种个人偏好,或者说是我的一种风格追求。有的语文课,初看时满目繁花、流光溢彩,但细细体会,则味同嚼蜡,整个感觉就是缺乏内涵、缺乏品位。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评课就是嚼课,好课必能嚼出好味。

有了“三味”的语文课必是一堂好课。(陆)孙双金:好课像登山

我认为好课像登山,这是我的“登山”理论。

登山的过程是体力得到锻炼,眼界得到开阔,心情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华的过程。

上课的过程是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的过程。

登山的乐趣在过程中。上课的乐趣也在过程中。好课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程,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经历由不能到能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经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体验“豁然开朗”的快乐。学习虽然艰辛,但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上山是体力锻炼,上课是脑力锻炼,但两者道理相通,从登山中可以得到诸多启迪。

1、登什么山?是登小山还是登高山?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巍峨的泰山,险峻的黄山。课堂上登什么山呢?我认为要攀登“三座人山”。一座是知识的高山,因为知识是基础,知识是力量;一座是思维的高山,因为思维是能力的核心,是创新的关键;一座是情感的高山,课堂要让学生感受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让学生情感经受洗涤,得到净化。

2、路径由谁选择?可由导游带领,可由登山者自己寻找。各处的乐趣不同。

学习的路径由谁选择?是老师包办代替,还是让学生自主确定?不要做那蹩脚的导游,只会亦步亦趋。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选择,去尝试,去探索。碰壁又何妨?摔倒又怎样?学生就是在摔倒、碰壁中找到正确的路径。“失败乃成功之母”,错误乃正确之父也。错误也是学生人生体验的资本。“不经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呢?

3、怎么上山?可由自己走着上,可由别人抬着上,也可以坐着缆车上。坐着缆车上也能到山顶,但看不到沿途的风光,享受不到登山的快乐。别人抬着上无需自己用力,可肢体没有得到锻炼,身心没有得到发展。自己走着上,边走边看,既动脑又动脚,享受登山的快乐。上课呢?教师告诉学生,学生也能掌握知识,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领着学生学,学生不会迷失方向,但学习方法是现成得来,不是自己建构,终不牢*。而自己主动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建构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情感价值才会终身难忘。(柒)孙建锋:我的好课观

好课是教师与学生生命的共同融入。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弥足珍贵。生命属于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依恋另一个生命结伴而行。从生命意义上讲:好课,就是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享受生命,追求教师与学生生命的共同融入。教师与学生生命共同融入的好课,意味着教师那见功、望利的眼睛能和学生看山、看水的眼睛聚焦,那把弄柴、米、油、盐的手能和学生调弄棋、琴、书、画的手共舞,那踏破红尘的脚能和学生踏青、赶海的脚同步;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每一节课负责,而且要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意味着教师不仅要追求一种简约而不简单,轻灵而不轻浮的教学艺术,而且要追求一种纯朴而不雕琢,创新而不因袭的美感。

好课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平等对话。如果说滔滔河流是两山之间的桥;绵绵细雨是天地之间的桥;那么,浓浓情感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对话的桥。好课中,教师真诚地把学生看作心灵上的朋友,学生忘情地把教师当作灵魂中的亲人;教师眉开眼笑,学生眉飞色舞;教师欢声笑语,学生莺歌燕舞;教师柔情似水,学生情深似海。“心桥”飞架,对话变通途:心空月朗,凉风习习,地碧天蓝,襟怀若谷;话语涓涓而流,心门徐徐洞开。身置此境,话谈清了;理,摆透了;情,交融了;心贴紧了。情至理顺,精神漫游。哪有心声不能聆听?哪有心灵不能理喻?哪有心室不能点亮?哪有心花不能怒放?

好课是教师与学生智慧的相互牖启。心走向神,不能安放,心走向物,也不能安放,一如鲁滨逊漂流到荒岛,孤零零一颗心,面向异物,何以安放?心走向心,才能找到安顿,找到归宿。好课注重的是学生心走向教师心,教师心走向学生心的过程,即教师与学生智慧相互牖启的过程。

教师节,李老师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硬纸板上画着一双鞋。”下面写着:“老师,这双皮鞋送给你穿。”

批改作文的时候,李老师读到了送“鞋”的理由。

“别人都穿着皮鞋,老师穿的是布鞋,老师肯定很穷。我做了一双很漂亮鞋子给他。不过那鞋不能穿,是画在纸上的,我希望将来老师穿上真正的皮鞋。现在我没有钱,因为爸爸下岗了,妈妈出走了。我穿着布鞋,同学们都说我家里穷。以后,我有钱了,一定会买一双真皮鞋给老师穿。

讲评作文的时候,李老师拿出“礼物”,宣读习作,并意味深长地道出了心声:“脚上穿着布鞋,心里却装着别人,是最让老师感到幸福的!只有富有的人才能给予别人幸福。能给予就不贫穷。这就是教师与学生智慧的相互牖启。它不仅使学生用外在的眼睛看到了现象,而且用内在的眼睛看到了意义,进而使意义积淀为学生心灵的财富。(捌)游彩云:怎样才算好课

怎样的课才算好课呢?有这么一节比赛课,上课的老师普通话标准,朗读水平高;学生

回答问题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小组学习井然有序、场面热闹;教学环环相扣,结构完整;课件制作精美,使用恰当;课上得顺利流畅,目标也能基本完成。不少老师都认为这节课不错,应该算是好课。但是再细细思量,我们发现这些表面的成功却隐藏着深深的不足。(1)学生积极但不激动,因为学习任务不经努力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2)小组学习“热闹非凡”但过于整齐划一,富有个性、创意的思想没有真正呈现出来;(3)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有徐但缺少思想的交锋;(4)孩子们表现不错但看不到他们成长发展的轨迹;(5)老师胸有成竹但教学的智慧没有体现。

我想这是因为参赛的老师顾虑太多了,既怕教学目标不能完成,又怕影响教学进度,总之是被心中那个面面俱到的课堂评价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以至错误地认为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这样就导致教学重心的偏离,殊不知只有关注学情的教学才是教学的本质所在。

真正的好课应该是灵动的、智慧的、动态生成的。具体地说老师备课时在目标的确定、内容的安排、方法的选择、媒体的运用作了充分的思考与准备后,在穷尽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而作出应对措施后,就要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课堂中去,把目光都集中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关注他们表情的变化,倾听他们发言的内容,观察他们讨论的状况,了解他们掌握的程度……然后该激励的激励,该点拨的点拨,该示范的示范,该调整的调整……做到灵活应变,因势利导。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挑战与创新。

(玖)张伟:做到三个“不唯”方始为“好课”

“好课”,顾名思义就是要超出一般,有个性,有“看点”,有新颖独到处,流于一般、四平八稳无所谓“好”课。“好课”应当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我以为可以借用陈云同志的“不唯书、不唯上”,再加一个“不唯课堂”这样“三个不唯”来确立。

不唯书。就是不唯高架的理论和教科书上的现成定论。《马背上的小红军》课文题目经修改后叫作《倔强的小红军》。一位教师为此在自己的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比较两个课题,看哪个更适合于眼前的这位小红军。”经过激烈争论学生们得出了这样的认识:“课文说到底就是为了谁„上马‟,因为谁上了马谁就获得了生存的希望,反之将面对死亡。„倔强‟反映的只是人的性格特点,是单层面的,小红军表现出的那种固执不上马,却不是性格使然,反映的恰恰是他„利在他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最终小红军是上马了,但那正是他牺牲的时刻!„马背上‟给人的是强烈的内心震撼,是„倔强‟不能比拟的。”这样的课是好是坏显然是不言而喻的了。

不唯上。就是不唯专家、领导和权威。这一点对中国的儿童显得尤为重要,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影响太大,应从娃娃抓起摒除“人治”思想。《黄河象》讲的是一头黄河象历经200万年形成化石的事。一位教师就以“200万年前的事科学家们也没见过,他们说的就一定是事实吗?”为题,引导学生以审视的目光来看待专家的结论,并按照教材提供的黄河象“脚踩着一块石头”的线索,引导学生展开逆推学习,不但自主地得出大象陷入河底和化石形成的过程,对科学家得出的结论也进行了验证。同是一样的结论,不是“唯”科学家而得,是在批判中建构,所得是多方面的。

不唯课堂。好课应是能“透过墙壁看世界”的,应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延展性,它不能仅限于课堂,课本也“仅是一个例子”。好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凭借课文中的一个点加以延伸转换,使之与课堂外、现实中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生成和建构起一些新认知能力。如一位教师在教授完《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课文,抓住“信息”这一关注点,以“„卡通‟世界”为线索,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生活,以小组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深化了内容,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取得课堂内、书本上所难以取得的效果。

第三篇:一堂好的语文课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人即是课,课即是人 ——王崧舟

语文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升学生的日常语言水平,把学生初步掌握的老百姓日常语言提升成一种比较精致的“规范语言”

把全部都聚焦于如何指导学生理解或运用语言文字上,这就是把功夫花在了该花的地方的语文课

“小步轻迈”是教学细节化之形,“细腻品读”是教学细节化之神——余映潮

有的语文老师的课是一堵墙,而我们老师的课是一扇窗。我很害怕自己是前者,所以提醒自己要时时反思——郭初阳

留住了诗意,就是留住了语文教育的生命——袁卫星

读书是语文教育的温床……语文教师的精神发育史决定了他的教学境界

什么是语文教师的人文精神?语文老师把语文课上好,上得让学生入迷,就是最大的人文精神

语文需要这样——自由而积极的对话方式。

语文需要这样——居于课堂与孩子的对话内容。

必要的语文知识;一定的语文能力;对民族语的深厚感情和正确 态度;健康的文学欣赏趣味;较宽的文化视野。在这里,语文能力是核心。在“听、说、读、写”的四种基本能力中,“读”又是最重要的我一直很赞赏“教育就是成全”这句话,教育应该是以尊重为前提的教育,就应该也包含对客观环境的尊重与包容,每个人学习的动机是不同的,将读书的目标提得过早、过高,既不切实际,还可能适得其反。

我觉得教师也同样如此。真心诚意地喜爱孩子,并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喜爱,是一种功夫,也是一种艺术。这种喜爱是对生命的尊重,而不是功利的诉求;这种喜爱,是发自心底里的真情付出,而非虚伪的作秀。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细细品味叶老的话,农业与工业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或许在于农业工作对象是生命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业说需要的是一名技术熟练的操作工,而农业所需要的却是能真正关注生命及其成长的农民。

人的成长,并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精神和灵魂的发育、成熟和提升。知识是容易教授的,技能是容易训练的,但精神和灵魂的成长却需要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像农业一样需要信任,需要宽容,需要耐心,需要守望。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

一个真正的教师,自始自终都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不断地去充实自己——更少的私欲和羁绊,使自己的工作不断成为心灵之需和幸福的源泉。

一个好教师,除

了有渊博的识,还应有

战略家的头脑,实干家的精神,艺术家的技巧。

第四篇:一堂好的语文课的评价标准

一堂好的语文课的评价标准

好课是什么样的课?它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语文教学专家吕志范在《一个老教师的话》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艺术。这不是翻翻课本,写写教案所能代替或交差的。因为,它要创造某种意境,氛围和格调——境;它要表露某种情感,情绪,情趣——情;它要传递某种意念,思想,观点,法则——意,它要培养某种应用、操作、实践能力——能;它要进行某种习惯,方法,技巧的指导——法”。

巴班斯基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回答>>一书中也指出:教学教育最优化思想,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在上每一堂课时,都能高效地、全面地“规划学生的教养,共产主义教育和一般发展的任务”,具体地说就是“课堂教学应保证学生掌握现代科学的原理(概念、规律、理论、事实),保证学生获得每一门学科的、专门的技能技巧,形成一般的技能技巧(拟定学习计划、使用书籍、图表、手册、快速读写及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检查等等)。在教育方面,教学过程应保证学生掌握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原则,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劳动、道德、伦理和法制教育,以及美育和体育等。在发展方面,教学过程应培养学生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情感领域,形成学习的动机和需要,发展学生的认知兴趣,才能有创造能力。”吕志范和巴班斯基对于以教学教育最优化原则所描述的课堂教学,从根本上说,也就是对一堂“好课”的生动描述。笔者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教师教学的教育思想是否够全面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调控者。好课的创作,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有正确、全面的教学思想。即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教纲所需,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确切地说,所谓教学的全面性,就是在遵循传统的教育教学原则的基础下,通过该学科特点和基本的教学规律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主动,向上的发展。也就是即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又着力于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且又要十分注重学生在思想品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方法是否具有灵活性

“灵活”是衡量语文好课的重要尺度。“教有法而无定法”。传统的教学方法,虽有诸多的精华可以继承,但难免有重教法,轻学法的弊端。而一堂好课不是把教材中的每一个方面每一处细节,都严严实实地计划好:怎样教,怎样问,怎样讲。上课时,就难免要赶着学生忙不迭地往设计好的一个一个圈子里钻,什么学生的主体地位,什么学生的认知矛盾,什么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无暇顾及。课堂上一问一答,一付一收,显得非常僵化而呆板,无一点生动活泼可言。好课的“好”就是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一字之差,就体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态度,也是教学方法灵活性的生动体现。

三、教学设计是否有创造性

课堂教学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任何一种创造性活动,其本质特征之一便是新颖性。因为照搬旧法,千篇一律是毫无创造性可言的。好课的教学艺术之魂便是它的创造性。因此教学必须时时追求那种常教常新的境界。一个优秀的教师,即使三遍五遍地教同一篇课文,也会常教常新,精益求精,而决不会满足于轻车熟路或人云亦云。这是因为课文虽然相同,但时间、环境不同了,学生的情况不同了,教师的认知经验,教学技艺也应不同。上海著名特级教师袁瑢在“三十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有些课文(特别是传统篇目),她是比较熟悉的也教过很多遍,积累了很好的教学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袁瑢老师的语文教学中,永远没有不变的教案。有些课文,尽管可以背出来,但在备课的时候,她永远作为第一课,总是认真研究,重新设计,不照搬旧的教案”。因为她认为,“虽然教的是同篇课文,但时代在发展,学生在更替,教学也必须符合时代气息和学生的实际,才能教育出新苗。”袁瑢老师的言行,深刻地说明了教学设计的“新颖”对于一堂好课创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课堂的教学语言应具有生动性

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是好课教学信息传输的桥梁,它能出色地担起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输教学信息的重任。

在课堂教学中,尽管因为科技的发展,使课堂信息的传播媒体愈来愈多样化,但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传媒”,还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语言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一堂课,在某些关键性环节上,教师如果能凭借生动的教学语言,就能形成一种具有强烈震撼力的“情感冲击波”,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种“情感冲击波”效果不是可以轻易产生的,它是经过教师的提炼集中、升华之后所积蓄而成的。因而,在一堂好课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清晰、形象化、灵活性、鼓动性、幽默、真诚等特点。

教学语言清晰,是上好一堂课最起码的要求。夸美纽斯曾指出“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夸美纽斯把教学语言的明晰性提到这样的高度来评论,很让人深思。所谓“清晰”就是语言要简洁明了。“清晰”与“精确”并不矛盾。特别是给孩子们上语文课,就更应针对不同年级儿童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的特征,使教学语言明白易懂,顺口悦耳。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古诗《鹅》时,是这样导入的:老师今天给小朋友讲一个《鹅》的故事(同步打出投影),古时候,有个叫骆宾王的小朋友,他和你们一样大的时候。有一天,他在小湖边玩,湖中满是荷花,湖水平平的,清清的,看过去碧绿碧绿的。几只大白鹅正在自由自在的游,它全身的羽毛雪白雪白的,它的脚掌红红的。大白鹅一边划水,一边伸起长长的脖子,„鹅——鹅——鹅‟,愉快地的叫呢!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骆宾王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他立刻就作了一首诗题目就叫《鹅》。……这里,教师不仅把时代背景编成儿童听懂的故事而且用儿童化的口语把古诗的作者介绍,创作,背景,讲得甜甜的,使孩子们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

教学语言形象化,便能使教学语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课堂内容,孩子不仅能专心地听,而且能激起强烈共鸣。这正如加里宁所说:“说的话越抽象,他的意见离具体事物越远,那他所造成的印象也就越微小。”因为接受语言的学生,知识面越小,越需要语言的形象性。

灵活性,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时时要面临着学生、教材、环境的变化,在这个时候,教师的教学语言就要根据具体发生的情况,随时随地,灵活的调整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节奏和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的这种灵活性和应变力,是达成教学目标,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教学语言的鼓动力,也正是教学语言的力量所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说得好:“用鼓动和说服的语言来造就一个人的道德,显然远比法律和约束更能成功。”具有鼓动力的语言,能最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于教学活动中。

幽默不是开玩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幽默的语言修养,能让课堂生花,教学增色。英国学者鲍门说过:“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更好。”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风趣的比喻,富有哲理的笑话、诙谐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词等,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气氛由沉闷到活跃,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更积极地投身于知识的海洋,使学生在发笑的同时,领会幽默本身所蕴涵的哲理。一位教师在上《春晓》这首古诗,面对课堂下睡意朦胧的学生,他是这样处理的:“春天暖和了,有些小朋友精神容易疲劳,可是大家要知道如果是“春眠不觉晓,还是睡觉好”,那就是会„今天不努力,以后会懊恼‟啊!教师语调抑扬顿挫,充满幽默风趣的情味,立即把学生逗乐了。教室里一片笑声,驱散了大家的朦胧睡意,这不正是教学语言艺术的魅力吗?可见,在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高低是制约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幽默的语言,能使枯燥的语文教学盎然生机,学生也能在领略语言美感,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激起学习的兴趣。

真诚可以说是教学语言艺术的灵魂。优秀的教师,优秀的课,让人折服的不仅仅是娴熟的语言技巧,更令人钦佩和尊敬的是教师对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的挚爱。

五、教学手段是否多样性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对于当代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必须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革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是为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因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能加速教学信息的普及,提高教学信息的密度。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老脸孔”。同时也可以减少教学难度,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多种教学手段的采用,是大大可以提高教学效益的。美国的研究报告表明:利用机器进行教学,学员可以多学到三倍的材料。前苏联教育家统计利用机器进行教学,可以节省教学时间的20%。作为好课,当然不能不考虑以教学手段 的革新来帮助提高教学效率。

六、教学活动是否得到学生的积极回应。

衡量一堂好课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这堂课是否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好课要追求的高效益,一个根本问题,便是课堂教学能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注意到教学的差异性,使处于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获得可能获得的发展,所以,好课应从根本上杜绝少数学生当“演员”,多数学生做“观众”的现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勇于参与,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都能达到“优生”吃好,“差生”吃饱的程度。

总之,根据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观点,评价语文好课的标准,笔者认为,归根到底,便是课堂教学诸方面的和谐统一,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探究论文:我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论文

我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摘要:要确定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首先必须明确一所好学校的标准。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从学生学的角度看,一堂好语文课应是学生学得自主,学得愉快,学有收获的课。从教师教的角度看,一堂好语文课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提问讲究艺术,尽量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强势智能;注重双基教学,注重学法指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正文: 随着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时下“评好课”已成为一个最受教师们热议的话题。议课是逗号,评课是句号,要评好课就必须做到评课与议课二者的结合。议课也好,评课也罢都离不开“标准”二字。一个教师不管其评议课的水平如何,他在从事这项教研活动时,有意识或潜意识中总有评课的标准在。学科不同,评价的标准自然也不同。我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相对在评议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方面有我的认识与体会。下面具体谈谈。

要确定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首先必须明确一所好学校的标准。

如果把打造一所好学校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大目标的话,那么打造好学校教师上的每一堂课就是要完成学校大目标中的一个小目标。既然大小目标紧密相连,那么评价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与评价一所好学校的标准就理一致,至少是不能相抵触的,这跟宪法与其它诸法律之间的关系一样。

那么,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一所好学校的标准有哪些呢?我们来看几位专家教师对此的看法——

“一个让学生和老师都获得很累的学校,绝不是一个好学校,一个让学生和老师都觉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学校,也一定不是一所好学校”江苏泗洪归仁镇安河小学教师王绪卫队号学校给出这样的判断。

在他看来,一所真正的好学校,应让多数学生学得自主,学得愉快,学有收获,不断有体验成功的机会。那么,如何让学生“学得自主”“ 学得愉快”“ 学有收获”?显然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学校是无法完成这项任务的。

由他评价一所好学校的标准,再想想评价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我们是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从学生学的角度看,一堂好语文课应是学生学得自主,学得愉快,学有收获的课。

要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得自主,我看少不了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课上要创设情境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二是语文课教学教师应尽量减少讲课时间,而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阅读、思考、交流、练习;三是不要拘泥教学设计所定的教学时数,急于在某预定的时间内完成某以教学内容。若学期总教学时数不够,可根据教学需要每单元选择一到两篇课文全让学生自学。

要让学生学得愉快,离不开学生感兴趣的语文学习活动的创设,离不开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使用,离不开教师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及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发挥每一个学生强势智能理念的树立。

要让学生学有收获,教学就必须要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注重学法指导,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语文能力的培养。“好学校是人才的摇篮,梦想的故乡。成功的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教育的成功就是给了每一个孩子一个梦,没有梦想的教育,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不能给人梦想的学校绝不是好学校。”“好学校应该是师生是吸纳生命意义的地方,是师生展示才华的地方,是校长、教师、学生追求幸福的地方。”特级教师、全国十佳班主任、山东省十大创新班主任、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山东省班主任培训工作专家郑立平给出这样的判断。

在郑立平老师看来,一所好学校应该是能成为孩子们一生的骄傲,能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丰富有效的精神营养的学校;它的环境、氛围能给孩子们的成长打上自信、自强的烙印的学校;能让孩子们从学校中获得许多东西,这些东西能成为孩子们一生的财富的学校。

由他评价一所好学校的标准,再想想评价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我们是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从教师教的角度看,一堂好语文课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对数理化而言,每一堂语文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挖掘要容易些,但实际上也并非每一堂语文课教学的内容都直接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相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着重转向对学生回答老师提问态度方面的正确导向评价,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态度的正确导向评价)课堂提问讲究艺术,尽量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强势智能;(提问的要做到点面的结合;提问的问题要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要注意量的问题;要注意根据具体的问题提问相应的学生,尽量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强势智能);注重双基教学,注重学法指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教学最根本的要求。实现这一双基目标的关键就在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重要性。评价一堂语文课应该要特别注重对教师教材处理能力与学法指导方面情况进行评价)

以上就是我在看了一期《中国教师报》后,由此及彼的一点心得体会。但愿它对同仁们评好语文课能有一定启迪与帮助。

参考文献:2010年其中一期的《中国教师报》。

下载十位教育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位教育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特级教师们看一堂好课的标准

    特级教师们看一堂好课的标准 靳家彦:我心目中的好课标准 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我本着“莫被传统禁锢思想,不为时尚放弃永恒”的理念,提出十条标准,就教于大......

    一堂好课的标准(合集)

    好课的"四有"标准 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认为,好课的标准不唯一,但有共性:有知识、有方法、有生活、有境界。好的课堂应当是充满正能量的课堂,是赋予了教育者的态度、精神、生命与......

    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节好课的标准 镇海区中心学校伍朝晖 随着课改的深入,广大的教学理念已逐步被一线的老师所接受,但在对理念的实践上还存有一定分歧,所以就有了“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的讨论。......

    一堂好数学课的标准

    一堂好数学课的标准 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此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愿望和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当前的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我们对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教育现状的反思,对教育流派的借鉴,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接受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而当......

    一堂好课的标准

    浅析一堂好课的标准 ———以初中历史课堂为例 单晓红 摘要:在新课改,新教材下评价一堂课的好与坏,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师课堂所传达的知识,对......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新课改背景下,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课堂评价的尺度呈多元化——新课标的尺度,学生接受程度是尺度,动态生成的效果是尺度,听课教师的主观感受也是一个潜在......

    一堂好的英语课的标准

    新课程标准下打造成功课堂的几点做法 “怎样才算一堂好的英语课?”标准是什么?”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师面前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从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来看,一般比较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