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一堂好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标准
浅谈一堂好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标准
今年8月5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进一步健康、科学、规范地开展。
我校是国家级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运行系统研究”的实验学校,承担子课题“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的研究,在1998~2001这几年的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结合《纲要》和我校经验,我们对于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有了自己的标准。
1、主题鲜明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活动形式,它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线确立目标,以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关照热点组织活动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为核心,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成长为归宿,以学生会自助和助人为目的。我们主张每次心理健康活动课师生都应围绕某一方面的某个主题去开展,避免一节活动课出现两个或多个主题。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始终都应紧扣主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让学生一课一得,课课受益。
2、注重实效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所以,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活动课要注重实效。教师要抓住问题的症结,从情感、认知、行为等各方面,步步深入,层层落实,由点到面,由表及里,运用多种方法、途径,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最高质量的活动。活动的形式为活动的内容服务,活动的内容决定活动的形式。“绣花枕头”要不得,要让心理活动课“健康”的开展。
三、面向全体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使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我们开展活动,总选择一些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涵盖面广的、有待逐步提高的教育点,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交流,做到活动时“无死角,无闲人”努力使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步发展,提高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我们经常采用集体活动,分组游戏,同桌交流等渠道,让学生都动起来,都参加到活动中来。利用问卷调查,问题讨论,辩论会等形式加强心理活动课的针对性、时效性。我们尤其关注自卑内向的学生,启发、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活动,踊跃发言。
四、气氛宽松
研究表明,学生在和谐、民主、有安全感的课堂更易流露真情、表现真我,倾诉自己的真情实感,此时的学生也更易得到启发、感悟、获得心灵的营养。所以,在心理活动课中,教师不应高高在上,面如“包公”。教师应面带微笑,语言亲切,精炼,幽默机智,举手投足传达出无限的关爱。教师要创设适合学生交流的开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开放自我的宽松环境中,表露自我,敞开心扉,坦诚相见。整堂课或活泼,或静谧,或感人,或温馨,避免紧张,害怕,忧虑,沉闷。
五、寓教于乐
《纲要》指出: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和学科化的倾向。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也不能把犀利健康教育看成是中小学各学科课程的综合或思想品德课的重复,更不许考试。所以,我们避免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和学生百无聊赖的傻坐。活泼好动,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心理活动课上,我们经常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将心理辅导理论和操作技能灵活运用于课堂,将音乐、美术等请进课堂,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课堂增辉,让学生始终以愉悦的心境参与整个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学生既长见识,又得方法,终生受益。
这是我们不成熟的看法,愿能抛砖引玉,使我们共同提高,共同搞好心理健康教育。我们相信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在我们坚持不懈地教学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会不断丰厚、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会更加专业、有效。
第二篇:一堂好课的标准
好课的“四有”标准
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认为,好课的标准不唯一,但有共性:有知识、有方法、有生活、有境界。好的课堂应当是充满正能量的课堂,是赋予了教育者的态度、精神、生命与价值观的课堂,是充满了热情、憧憬、情感激荡和心灵互动的课堂,是将精神和人格引向高尚的课堂。
我们都是教师,都希望把课讲好,把工作做好。我校老教师张子锷先生讲,上好每一堂课,教会每一个学生,这是我们要毕生追求的理想和完成的使命。那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呢?
中国刚刚设立教师节的时候,我还是个年轻教师。那时我们主要是按照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授课。从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到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再加之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或考试说明进行教学,学校教育呈现出典型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在那时,课堂主要是教师的课堂,而非学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教的过程,而非学生学的过程。
今天的课堂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些年来,我听了几百上千节课,从大家的课堂上吸取了许多营养;我也阅读了许多有关课堂评价的文章,分析过许多课堂评价的指标体系和量表。但无论拿着哪一张量表去听课,我都觉得很难按照量表上的指标给老师的课逐项打分。没有一堂课能与量表上的指标完全对应。
好课的标准不是唯一的。老师讲的少的课是好课,讲的多的是不是好课?学生练的多的是好课,练的少的是不是好课?课堂提问多的是好课,提问少的是不是好课?有讨论的课是好课,没有讨论的课是不是好课?没有简单的答案。我想,也许评价标准主要是原则性的,不必过于具体、细化和量化。半个世纪以前,俞汝霖先生提出的“北京四中十大教学原则”就是很好的课堂评价标准。
好课是有共性的。我们每年都组织学生评教,我们发现,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是全面关心他们成长的老师。除知识和方法外,学生从这些老师那里还能学到生活智慧、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感受到人格的魅力。所以我认为,学校教育就是师生相处的一段生活,教育就存在于生活细节之中。我认为好课的共性可以概括为“四有”:有知识、有方法、有生活、有境界。有知识、有方法的课就算是好课了;如果有生活,那就更好了;如果讲课能上升到精神层面,那就更不一般了。
首先是“有知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知识不是讲的越多越好,要讲的精准、精练、精彩。少则得,多则惑。怎样把握好这个度,取决于教师对规律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知道学生的困惑在哪里。讲课不是对知识的简单陈述,不是课本搬家,更不是讲标准答案。这样的课学生不欢迎,这样的教师也没有存在的价值。
其次是“有方法”,或者说有思想。我们不缺少让学生得高分的绝招儿,但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学生自己悟出方法。思想是比方法更高一层的东西,是“道”,而非“术”。方法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思想是可以移植应用到其他领域、触类旁通的方法,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普遍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悟出方法和思想是教育者更高超的技艺。这与教师的学养有关,与教师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有关。第三是“有生活”。人类创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生活更美好、更有意义。仅仅把学知识与考试挂钩是一种价值迷失。所以我们在讲课时,除了要关注考试外,还要广泛联系与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和人类职业活动,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理解知识的意义与价值。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价值引领而非考试导向的知识教育,会使什么学生获得主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热情。这种价值引导的教学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胜过空洞的说教。
第四是“有境界”。四中的教育理念是以人育人,共同发展,以境界提升境界。境界反映了教育者对待生活、社会和世界的态度,反映了教育者的职业操守与职业精神,体现了教育者对理想与崇高的追求。前不久我听一节起始课。教师在自我介绍时谈到自己爱读书、爱自由、爱校园、爱上课、爱山水、爱旅游……不爱每三年的离别,等等。他的自我介绍几次被学生的掌声打断。
一个好的课堂,应当是充满正能量的课堂,是赋予了教育者的态度、精神、生命与价值观的课堂,是充满了热情、憧憬、情感激荡和心灵互动的课堂,是将精神和人格引向高尚的课堂。
我们都希望把课上好,都希望获得成功和幸福。刘葵老师说:能为美景凝神落泪,能知道这世界上每个人都特别有意思,从而拥有对大千世界的温情与好奇,能拥有安身立命、强国安邦的一技之长,在内心深处怀抱不放求真求善的渴望,这便是教育的成功……
“北京四中十大教学原则”
——北京四中原教学校长俞汝霖
循序渐进 举一反三 深入浅出 直观形象 文以载道 温故知新 循循善诱 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
第三篇: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节好课的标准
镇海区中心学校
伍朝晖
随着课改的深入,广大的教学理念已逐步被一线的老师所接受,但在对理念的实践上还存有一定分歧,所以就有了“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的讨论。怎样的课算是一节好课,我以一个一线实践者的角度来谈谈我对一节好课的理解。
一、首先理念要新
这是一堂好课的基础和根本。不管上的怎么样,你的理念总是要新的。让人感觉有别于课改之前的课。学生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等,多少要有所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面面俱到,样样是新,什么新的理念都非得一一体现,我们讲新理念搞课程改革并不是排斥以前的一切,这主要取决于你的教学目标。总之新理念要有所体现。
二、必需是实惠课
1、学的学生有所获,得到实惠。课堂是学生求知、进取、成长的主要阵地。学生的很多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我们甚至可以说,课堂学习是学生在读书时期最主要的生活和生命方式。所以,不论课程怎样改革,一节好课应该是让学生学有所获,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都有所发展,得到实惠的课。或是科学概念上有收获,或是能力技能上有长进,或是情感态度上有提升等等。本身老师的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一切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有所发展,甚至最好是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价值。一堂课上下来,看上去热热闹闹,下课后回味起来,一点东西也没有,或是说拽起来就一点点的内容。这种课,课堂气氛再好学生再活跃,都不是好课。
2、听的老师有借鉴,得到实惠。本身我们的老师都是一线实践者,我们一线的老师所关心的,不是某某理论某某理念,而是怎么样有效的落实这些理论理念。另外我想开展“一节好课标准”的讨论,目的是树立新课程背景下“引领广大教师向上出一堂好课”而努力的一面旗帜。提高广大一线教师的课堂教育实践水平。所以我认为一节好的课,应该是让听课的老师的可以借鉴,能够学以致用的课,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实惠课。
3、实实在在的课。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表演一下。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
第四篇:一堂好数学课的标准
一堂好数学课的标准
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此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愿望和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也慢慢培养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就效率面而言,是指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中包括了对于好的、中等的、有困难的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如果一堂课中不管老师表演的多么卖力,课件制作的如何花哨,而大多数学生却魂不守舍,昏昏欲睡,脑袋中一片空白,那么这就是一节极其失败的课。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有些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面面俱到,有的老师开玩笑说在哪里咳嗽都写上去了,然后上课的时候照着自己的教案本一字不落的照本宣科,不会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有所补充,有所删节,适当发挥。这样的课既枯燥无味,无实质内容,又严重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发展,不会起到任何积极的效果。
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出的毛病就是过度准备,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上课时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表演一下,就万事大吉了。尤其是近年来科技的进步,学校加大对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学校大多数老师都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每个教室里都配备了背投电视或大屏幕,一到公开课就一定要有课件,学生就一定很活跃,却忽视了该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一节课下来,花花绿绿一大片,教师的任务就是点点鼠标,学生的任务就是看红火热闹,大量的内容一闪而过,脑袋里却是空空如也。一言概之:老师学生都处于非正常状态,简直让人不敢恭维。难怪有的老师戏噱说多媒体变成了“倒霉体”。
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有相互的交流,相互的讨论,相互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构成,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因此要淡化公开课的意识,上课时,不管听课者的身份有多高,教师要尽量做到旁若无人,不能被别人左右我们的思维,因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表演给听课的人听的。
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教师上完了课,总是要反思和重建。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
但很多的公开课,往往追求要上成一点问题也没有的课,这种预设的目标首先是错误的。只有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做得更好。
总之,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教学的指挥者和引导者,老师要采取启发式、创造性教学方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动手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这样的40分钟才是精彩的、高效的。
第五篇: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当前的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我们对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教育现状的反思,对教育流派的借鉴,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接受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而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如何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我们教师如果想回避以上的核心问题而来空谈课堂教学改革,必定会和教改潮流相违背。那么到底怎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或者说评价一堂好课是否有一定的标准。应该说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就应该有一定的评价标准,而作为一门艺术,贵在创新,就不应该有唯一的评价标准。俗话说:“各有各法,只要得法”。但作为一堂好课,最基本的衡量标准还是可以归纳出来的。
数学教学专家邱学华归纳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是三个字:⑴趣、⑵实、⑶活。语文特级教师袁浩归纳一堂好课的标准是四个字:⑴新、⑵实、⑶活、⑷乐。上述两位专家对一堂好课特征的归纳可谓殊途同归,精辟凝炼。假如再将两位专家的观点归并梳理一下,就可概括出四个字:趣、实、活、新。其中“趣”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主要体现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扎实;“活”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方法的灵活,学生思维的活跃,课堂气氛的活泼;“新”主要体现在教师有开拓精神,能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常教常新,并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在上述好课标准中,“趣”是前提,“实”是基础,“活”是关键,“新”是重点。用上述四个字来概括好课的标准虽然有极强的包容性、概括性和指导性,但缺乏操作性、示范性和应用性。所以本人想从微观操作层面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氛围七个方面对好课的标准作更深入的探讨。
1、教学目标要明确“三要点”
教学目标“三要点”具体指“知识吸收点、智能开发点、思想教育点”。教师在备课时就要从“三要点”去构建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体系。“知识吸收点”是指本学科本堂课中要让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智能开发点”是指智力和能力的开发,智力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就语数而言主要指听、说、读、写、算、操作等。“思想教育点”不仅仅指思想认识的提高,还包括兴趣的激发,习惯态度的形成,感情的陶冶,意志的锻炼等。其中“知识吸收点”是好课的基础,“智能开发点”是好课的关键,“思想教育点”是好课灵魂,在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2、教学原则要突出“三为主”
教学原则的“三为主”具体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其中以“学生为主体”应力求让学生在一堂课上有“三得”:“名有所得、一举多得、自求自得”。“各有所得”是针对学生间的固有差异提出的,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一举多得”是根据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提出的。学生学习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过程。“自求自得”是根据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提出的。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教师的教归根到底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让学生自己探求知识,自己寻求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以“教师为主导”必须要求教师做到“三个有”:“心中有本、目中有人、手中有法”。“心中有本”指教师心中要有大纲、有教材,并且要把握大纲精神,吃透教材的重难点。“目中有人”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不能让学生围着教师的提问转,围着教师的板书转。“手中有法”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机智,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训练为主线”是“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的动态双向转换过程,是“教”与“学”的完美结合与和谐统一。“训”是指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拔、帮助;“练”是指学生的探究、感悟、交流、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双边交流的过程,就是教师“训”与学生“练”交相作用,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中,教师要处理好“训”与“练”的关系,教师的“训”要为学生的“练”服务,学生的“练”又为教师更好地“训”提供反馈信息,使教师的“训”更有成效。
课堂上的训练过程必须体现“三性”,即:“目的性、层次性、广泛性。”训练的“目的性”是指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开掘训练点,提高训练的价值和效果。训练点的开掘和设计,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观念,文化功底和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训练的“层次性”是指训练过程要有梯度,要铺设台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让学生拾级而上;训练的“广泛性”是指训练的面要广泛,要有代表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教师设计的不同层面上都能得到相应的训练。训练的“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没有训练的目的性,就无所谓训练的层次性,没有训练的层次性,就谈不上训练的广泛性。
3、教学过程要展示“三个会”
教学过程中的“三个会”是指让学生“学会、会学、会用”。其中“学会”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事实依据和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通过独立的认知实践活动自己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和智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会学”是指学生在自己“学会”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并积累必要的观察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会用”是指学生能将学到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及方法迁移到新的学习或生活情境当中,做到“活学活用”。
有些学者提出将当前教育中的“双基”教学丰富发展为“四基”教学,具体说,就是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充实完善为“基本事实、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运用”的教学。这种观点颇具真知灼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依次解决三大问题:知识从哪里来?知识是什么,有何联系?知识到哪里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真正意识上的“学会、会学、会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根本的保障。
4、教学方法要落实“六动、五保证”
教学方法中的“六动”是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动情”;“五保证”是指让学生有“保证阅读课文的时间,保证独立思考的时间,保证质疑问难的时间,保证多向交流的时间,保证练习实践的时间。”
教师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训练过程,并且应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为此,教师应杜绝“满堂灌”“满堂问”,下决心减少讲解与发问,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问。教师的提问要具有语言和思维训练的价值,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在“六动”中,“动眼”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耳、动口、动手”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算、操作等基本能力;“动脑”可以培养学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动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我国教学论中根据学生认识活动的不同形态将教学方法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言语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第二类是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第三类是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习法;第四类是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六动、五保证”的教学方法几乎将上述传统分类的教学方法全部囊括其中,而且更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使教师更容易理解操作,更容易灵活运用。“六动、五保证”教学方法适应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着教学方法的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二,以启发式为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三,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第四,协调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重视多种教学方法之间的有机组合。
5、教学手段要体现“三个化”
教学手段的“三个化”指“形象化、情境化、现代化”。现代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等,它们都具备形象化、情境化的功能,在教学中能帮助学生眼观其形,耳闻其声,身临其境,心通其情,从而更好地发挥各类媒体的辅助作用,确立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使学生更主动地发展。它们的出现和使用给课堂教学手段的更新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也为课堂教学的优化带来了物质上的保证。当前,我们更应加强对多媒体软件的开发和运用,此外还要充分挖掘计算机的信息传输功能,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因为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师生之间信息交流、反馈的过程,信息源主要是教师、学生和教材,信息量比较有限,而在课堂教学当中,如果有计算机的参与,那么信息量就会十倍百倍地增加,而教学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6、教学组织形式要提倡“三个分”
教学组织形式中的“三个分”具体指“分层达标、分组合作、分类指导”。“分层达标”的目的是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一刀切”弊病,本着“鼓励冒尖,允许落后”的教学思想,分层确立目标,分层给予指导,分层布置作业,布置弹性作业,进而在考查中也进行分层考核,让学生学会自我选择,自我评价,自我提高。
“分组合作”是当前课堂教学教改当中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因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面向全体,正视差异,因材施教,创导合作。“分组合作”式教学,其座位安排由原来的“插秧式”排列改成“田字式”排列,从而给教师的组织教学和方法运用以及学生的交往形态等都带来一系列的变革。其优点表现在教师讲得少,问得少,学生“动”起来了,“活”起来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师生间、生生间多向交流多了,学生学得轻松活泼,他们的主体性得到激发,合作精神得到培养。
“分类指导”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学习的具体内容的不同而临时按照类型分组,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临时的学习小组,教师按照不同学习类型的小组给予相应指导。这是“分组合作”的一种动态的特殊的组织形式,也是“开放式教学”所提倡的。
7、教学氛围要给予“两个重视”
教学氛围中的“两个重视”具体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
在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可分三种:讲述语言,提问语言和评价语言。教师要特别重视对评价语言的研究。社会上曾有这样两句流行语:“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两句话用在教学中也同样适合。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对他的评价是最具权威的,最至高无上的。教师评价某个学生是好学生,那么其他学生就会把他当作好学生来看待;教师评价某个学生是差学生,其他学生也会把他当作差学生来看待。同样,学生本人也会按照教师的评价来衡量自己在学生中所处的地位。所以有时教师的一句话往往会影响学生的终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以及“人各有才,人无全才,扬长补短,便可成才”的学生观,在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的反馈中经常进行鼓励性评价,从而使学生从小树立成功的信念,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课堂上,教师还要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尤其是学生观,要把学生真正当作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不断发展完善的人来对待。老师不仅仅是学生的导师,更应成为学生的朋友,课堂上师生间应平等对话,民主协商,教学相长。在课堂上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学生的心理,宽容善待学生的错误,归还学生应有的自由选择的权利。一流的教师是教人的,二流的教师是教书的。教育的奥秘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