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1课时 《千字文》
(一)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
(一)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
(一)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二、简介《千字文》
(一)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第2页
了解夜光珠来历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八、课外延伸:
课下搜集古时描写四时更替、宇宙变化的语句,并交流。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同学们学会识记《千字文》
(一)中生僻的字,并能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
(一)并尝试背诵
第2课时 《千字文》
(二)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
(二)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
(二)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复,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二、简介《千字文》
(二)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第5页
了解墨子教育做人的小故事。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黒。
——荀子《劝学》近朱者赤,近墨者黒;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同学们学会识记《千字文》
(一)中生僻的字,并能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
(一)并尝试背诵
第3课时 《千字文》
(三)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
(三)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
(三)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清。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二、简介《千字文》
(三)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第7页
了解“二十四孝”中黄香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查一查
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已家喻户晓,“卧冰求鲤”“芦衣顺母”等故事就发生在山东。查阅资料,找出发生在山东的“二十四孝”故事还有哪些?并说说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哪些人?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同学们学会识记《千字文》
(一)中生僻的字,并能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
(一)并尝试背诵
第4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月夜》和《乡思》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月 夜(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乡 思(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二、简介李觏
李觏,字泰伯,江西南城人,他的诗唐代韩愈、皮日休等人的影响,具有独特风格。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月夜》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挂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七、拓展活动:背一背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学完这节课,同学们都认识乐《月夜》和《乡思》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了解到了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并能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第5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山中》和《济上作》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山
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济上作
(明)徐祯青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二、简介作者
王勃,字子安,山西人,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徐祯卿,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的诗句而为人称誉。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山中》和《济上作》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
七、拓展活动:
1、说一说
说一说本课的两首诗是借什么景物来表达思乡思亲的悲伤感情的?
2、读一读
京师得家书(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学完这节课,同学们都认识乐《山行》和《济上作》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了解到了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并能理解两首古诗 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第6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断句
(北魏)刘昶 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
宣城见杜鹃花(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二、简介作者
刘昶是南朝宋文帝第九子。前废帝刘子业即位,怀疑刘昶有异志,于是他投奔北魏,亡命途中作此诗。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的《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人日思归(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与父母、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学完这节课,同学们都认识乐《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了解到了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并能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第12课时 文学巨匠——李白
教学目标:
了解李白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二、主要作品
《客中作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静夜思 》《将进酒》《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送友人》 《赠孟浩然》《渡荆门送别》《怨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游天姥吟留别 》《陵酒肆留别 》《关山月》《子夜吴歌》 《长干行》《蜀道难》《长相思》《 行路难》《玉阶怨》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春思 》《赠汪伦》 《登金陵凤凰台》《月下独酌 》《清平调》
三、拓展活动
背诵李白有关月亮的诗歌,比一比,看谁背诵的既多又准。
第13课时 文学巨匠——杜甫
教学目标:
了解杜甫平及主要作品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主要作品
《望岳》《饮中八仙歌》《登高 》《江畔独步寻花》 《曲江二首》《曲江对酒》《春望》《登岳阳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阁夜》《咏怀古迹五首》 《月夜忆舍弟》《天末怀李白》《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别房太尉墓》《旅夜书怀》《蜀相 》《客至》《野望》 《八阵图》《江南逢李龟年》《登楼》《宿府》《月夜》
《春夜喜雨》《佳人 》《兵车行》《月夜》《春宿左省》《绝句》
三、拓展活动:查一查
杜甫在山东漫游了8年,在现今的济南、泰安、济宁等地方留下了不少诗篇,其中《望岳》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刻在济南大明湖历下亭上杜甫诗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已成为济南的一个文化符号。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杜甫在山东的游历情况。
第14课时 文学巨匠——苏轼
教学目标:
了解苏轼平及主要成就 教学过程:
一、生平及成就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而自成一家。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二、拓展活动
“一门三父子,皆是大文豪。”苏轼父子三人,世称“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人物。你知道“三苏”都是谁吗?
第16课时 文学巨匠——曹雪芹
教学目标:
解曹雪芹的生平及主要成就 教学过程:
一、生平及成就
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顒、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乾隆二十七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曹雪芹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
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他人所续。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二、拓展活动:说一说
《红楼梦》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除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外,还有王熙凤、薛宝钗、刘姥姥等。你最喜欢《红楼梦》中的哪一个人物,合同学交流一下吧。
第二篇:四年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
四年级上半学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四合之院》教学设计
执教人:于彬
课题:第一课:四合之院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 表现 应用
一、内容简介:
通过这次活动,了解四合院,四合院建筑,四合院文化。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四合院建筑所表达的四合院里北京人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启发学生体会四合院建筑和文化内涵。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描述四合院特点。
2.培养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
1.初步感受了解北京四合院建筑的特点。
2.能够用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四合院,培养学生的绘画设计及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熟记四合院建筑特点;了解四合院文化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四合院的知识;
2、教师制作一组幻灯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计题。
2、什么是四合院?
四合院图片展示
同学们了解四合院吗?中国的四合院以哪里最为著名? 什么样的建筑形式是四合院? 所谓的“四合院”,又称四核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北正房、东西厢房和南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北京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
四合院建筑的布局及规模: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按其规模的大小,有最简单的一进院、二进院或沿着纵轴加多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行事,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北京四合院实景图:模型 四合院平面布局
(二)新授过程:
2.1、北京四合院的历史 在北京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后,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2.2、北京四合院的结构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结构。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可植树栽花,饲养鱼鸟,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2.3、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色
(1)房房相离,宽敞舒适的院落布局
(2)碎砖砌墙,墙不塌的建筑工艺
(3)等级分明,色彩鲜艳的油饰彩绘
2.4、北京四合院蕴含的文化内涵
北京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1)儒教思想和宗族观念
(2)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的体现
(三)研讨思考:
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布局有什么特点?这种布局有什么作用? 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产生了一种凝聚力量与和谐气氛,使人有一种安全稳定感和归属亲切感,为社会内的行为和个人的抱负提供了种种便利条件,成为维护社会安定的宝贵因素。
(四)创新思维:
现代社会的高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社会功能缺陷?这和说明北京四合院有什么关系?
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了;原来传统格局形成的凝聚力与和谐气氛消失了;人们的社交活动减少了,精神上的安全稳定感和归属亲切感没有了。老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儿童的智力发展都受到影响。
板书:
四合之院
课堂反思:
第三篇:传统文化教案
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
教学难点 :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
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1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
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一
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4、讲解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四、复习:
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
五、总结
每个人出生时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善还是恶,我们都有完全一样的开始。后天的生活环境,每个人受到的教育,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专心程度,使我们渐渐差别越来越大。有人经过努力成为了自己理想中的人,也有人编成了大家都不喜欢的人。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应该从现在开始,专心学习,和善良的好的人交朋友,听父母的话。
子不学
教学目标:
1、.介绍三字经。
2、.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3、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
教学重点:
.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教学难点:
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三字经前四句内容,提问的方式。
(1)
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 学生回答:曹操、孟子等
(2)
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学生回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二、讲解课文内容。
1、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小结: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3、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两句的故事很可能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如果是这样,就请一个同学上前面讲,其他人补充。[爱的鼓励]
4、小结;深讲黄香和孔融两个故事,道出“孝悌”的原因。我们如何去感恩?黄香和孔融都是后来成为大官的人,可是人们记住的不是他们成为大官,而是他们儿时的这些故事。这是因为“感恩”自古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使我们最先要做到的。
三、总结。
昔仲尼
教学目标:
1、熟读三字经。
2、了解三字经中的名人事迹。
3、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熟读三字经。
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前面所学内容。
二、学习新课
1、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你知道,这些句子里都讲了写谁的故事吗?告诉你吧,古时候的圣人孔子不但勤奋好学,还能不耻下问,向神童项橐请教。我们现在的学生,要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勉励自己勤学。汉代学者路温舒,曾经用蒲草编织成席,代替纸来抄写《尚书》;丞相公孙弘曾经用刀削去竹青,抄录《春秋》。他俩贫穷而无书,但好学不倦,终于功成名就。今天的读书人,书本易求易得,如果不好学,简直是贻误自己的前途。
2、彼既仕 学且勤
赵普在宋太祖时任中书令,他身居宰相高位,仍然勤奋读《论语》,我们这些还在念书的小学生,难道不该以此自勉吗?
3、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晋代人车胤幼年好学,因家中贫困,夜读无油点灯,便捉许多萤火虫用纱囊包好,悬在桌前取光读书。孙康寒夜读书无油,便到庭前映雪光而读书。二人不因贫困而废学,终成大名。现在的学生多有父母资助读书,更应该刻苦勤奋。
汉代人朱买臣家庭贫困,但他不忘读书,上山砍柴时,边走边背诵书本。隋代人李密少年好学,把未读完的《汉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牧边阅读。两人勤劳而苦学,最后终成为有用之材。
三、背诵《三字经》
四、总结。
幼学琼林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师生关系的称谓 2.教育学生尊重老师
二、重点难点 : 古代师生关系的称谓
三、学习过程
一、导入: 程门立雪的故事导入,学生发表得出的感悟
二、学生分组讨论
冰生於水而寒於水,比学生过於先生;
青出於蓝而胜於蓝,谓弟子优於师傅。
未得及门,曰宫墙外望;称得秘授,曰衣钵真传。
人称杨震为关西夫子,是称贺循为当世儒宗。
负笈千里,苏章从师之殷;
立雪程门,游、杨敬师之至。
弟子称师之善教,曰如坐春风之中;
学业感师之造就,曰仰沾时雨之化。
三、集体研究文意
冰生於水而寒於水,比喻学生超越师;青出於蓝而胜於蓝,形容弟子胜过师傅。未能进入先生之门正式拜师,称作「宫墙外望」;得到先生学问之真谛秘诀,谓之「衣钵真传」。
杨震博学明经,人称关西夫子;贺循精通礼仪,世谓当世儒宗。负笈千里,可见苏章求师之殷切;立雪程门,可知游酢、杨时敬重师长之程度。弟子称颂师长教导有方,说「如坐春风之中」;威谢老师栽培成就学业,说「仰沾时雨之化」
四、学生背诵
精卫填海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的语气;
2、使学生初步懂得什么是勇敢,知道精卫的行为就是勇敢的行为。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柘、鸠、喙、詨、堙”。
2、借助注释了解《精卫填海》这个神化故事。
3、用自己的话说说《精卫填海》这个神化故事。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了解《精卫填海》这个神化故事,学习精卫鸟坚韧不拔的意志。教具准备:
1、课件;
2、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老师说《精卫填海》的故事,板书课题
2、介绍《三海经》,看注释
二、指导 朗读课文
三、解释课文
1、通过故事,我们知道了精卫鸟,那么这种鸟生活在什么地方
2、这种鸟外形有什么特点?叫声怎么样?“学生交流:形状
色彩
叫声
3、为什么有这样一种鸟呢?“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四、把全文连起来翻译
1、根据板书,说大意:
2、根据板书,指导背诵。
五、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精卫填海的故事
1、请说说这个动人的故事。
2、请学生说说学了《精卫填海》的感想 :
语言的精练
想象的夸张
叙述的直接
节奏的明快
六、拓展延伸
1、小小的精卫到底能不能把大海填平呀?讨论
2、《精卫填海》是《三海经》中的一个小故事。《三海经》中的小故事很多,老师选了另外一则小故事请大家回去读一读。
大禹治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炎帝、黄帝是传说中华夏族的祖先,了解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引导学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作出初步的比较,并作出概括、判断和解释。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到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培养其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难点:区别史实和传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有同学见过养蚕吗?知道养蚕抽丝技术是谁发明的吗?在传说中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看一下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板书)
二、讲授新课:
知道什么是传说时代吗?
关于中国远古居民的神话故事同学们知道哪些呢?
学生讲三个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后三个任选其一讲一下)
通过炎帝、黄帝的传说,我们可以了解,在炎黄时代,中华民族的雏形已经形成。(板书)
禹为什么能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呢?
因为他治水获得了成功。(板书)(学生讲大禹治水的故事,教师适当补充。)
大禹治水”是造福炎黄子孙的伟大功业,对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大禹治水”中你能受到什么启发吗?
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教师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1)禹的父亲采取什么方法治水?(堵塞)结果怎样?(“九年而不利”)禹采用什么方法治水?(疏导)结果怎样?(获得成功)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2)禹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才获得成功。如果他半途而废,治水能成功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吗?
(3)当时洪涝灾害非常严重,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这个角度思考,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禹是“禅让”制下的最后一位部落联盟首领。他是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标志着我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讲了很多神话传说。从炎帝黄帝的传说,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中华民族的雏形已经形成。从尧舜“禅让”的传说,可以看出当时已出现国家的萌芽。最后,大禹因治水成功,威望大增,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国家产生了。人类的历史进程在不断前进,“文明曙光”已从传说中透露出来了。
万世师表
教学目表
1.发现令人感动的生命现象。
2.发思想分享探讨生命感动的心得。
教学流程
一、指导阅读
二、影片欣赏--孔子传第一集
三、讨论
影片中最让你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哪一部份?
孔子的妈妈为什么要把剑还给孟皮?
(家业、名声是靠不住的,唯有靠自己的努力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孔子的妈妈为什么要孔子拜师?
孔子如何听妈妈的话?
(观察、讨论、实践)
四、总结
孔子的母亲给孔子最好的,为他找最好的老师並且指引他努力的方向。而
孔子听懂妈妈的教悔,並且不断的努力提升自己、净化化自己,难道然他的一生
经历坎坷,但他留下來的智慧却带给人类永恆的光明。心灵的提升是可以努力的,孔子的生命就是最好的证明。
为人处世的准则——孔子语录
【教学目标】
1、背诵、摘录文中格言,积累名言警句。
2、学习文中所阐述的行为规范、学习态度等思想内容。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提高道德行为修养。
4、想想——深入思考,探究每则的意义,并把它运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之中。5学习古人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态度、为人处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品德修养,刻苦学习。
6、感受孔子的光辉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课文的背诵和思想内容的理解。
2.难点:理解《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并能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学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运用POWERPOINT系统)、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孔子图象等资料。
教学流程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课文的背诵和思想内容的理解。
2.难点:理解《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并能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二、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多媒体镜头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朗读与背诵
1、听读朗读录音,扫清语言障碍。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
(3)处理好轻重,把握好重读与轻读。
(4)注意语速、语调等,做到声韵和谐。
3、快速记忆比赛。
练习背诵应当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进行,这是基本原则,但限定时间的快速记忆训练也很重要。强记既有助于诵读习惯的养成,又可以促使学生主动记住注释里的话并促进领悟,格言体的文章尤其适合先背后讲。
比赛形式灵活多样,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背诵竞赛,也可以男女生同学进行擂台赛,也可以进行表演式诵读,总之要让大多数学生体尝到诵读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讲前五则)
四、理解与感悟(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1)学了这四则,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由学生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五、小结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人。这节课我们粗略了解课文的内容,大家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可以谈出对里面的话的理解。
中国儒学第二奠基人
【教学目标】
1、背诵、摘录文中格言,积累名言警句。
2、学习文中所阐述的行为规范、学习态度等思想内容。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提高道德行为修养。
4、想想——深入思考,探究每则的意义,并把它运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5、感受孔子的光辉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课文的背诵和思想内容的理解。
2.难点:理解《孟子》中的儒家思想并能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学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运用POWERPOINT系统)、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流程
1.重点:课文的背诵和思想内容的理解。
2.难点:理解《孟子》中的儒家思想并能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学生的表演课本剧 “孟母三迁”的故事
二、介绍孟子及其《孟子》:
《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前372—前289)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该书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千百年后,人们仍能清晰地感受到孟子的个性、情感和精神,看到一个大思想家的鲜活形象。这正是《孟子》千百年来一直具有无穷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游说诸侯,进行政治活动,宣传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张,是孟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内容。在此过程中,孟子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孟子初到齐国,齐王以有病为托辞,不亲自来咨询政事,而是派人召见他,孟子也辞以疾,不去朝见。次日却出吊东郭氏,故意表明自己其实并没有病。齐王派人来问病,孟仲子一面替他周旋,一面要求孟子不要回家,赶快去朝见,孟子仍然不去(《公孙丑下》),坚持非礼之召则不往,表现出傲岸的个性,这说明,战国时期的士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孟子仕于齐,极力向齐宣王宣传自己的“仁政”理论,希望齐宣王推行“仁政”,让黎民百姓不饥不寒,从而实现天下大治。这种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藐视统治者,鄙视权势富贵,希望能够消除世乱,救民于水火之中的热忱,是孟子游说诸侯的动机所在,也是孟子精神世界最具闪光点的方面。正是这种精神境界,才使他具有刚正不阿、大胆泼辣的个性特点。书中还记录了孟子和其他学派的代表人物的论辩。在这些论辩中,孟子攻乎异端,感情毕露,有明晰的说理、逐层的批驳,层层进逼,气势逼人,也有偏激的言词、12 幽默的讽刺,甚至破口大骂,同样反映了孟子激越的情感和刚直的个性
三、朗读与背诵
1、听读朗读录音,扫清语言障碍。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
(3)处理好轻重,把握好重读与轻读。
(4)注意语速、语调等,做到声韵和谐。
3、快速记忆比赛。
(1)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背诵竞赛。(2)男女生同学进行擂台赛。(3)进行表演式诵读。让大多数学生体尝到诵读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四、理解与感悟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1),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 谈谈感想。(2)由学生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粗略了解课文的内容,大家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谈一谈出对里面的话的理解。
民本思想的先声———孟子格言
教学目标
1、背诵、摘录文中格言,积累名言警句。
2、学习文中所阐述的道德观念、内省的修养方法、民本等思想内容。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提高道德行为修养。
4、学习古人的学习方古人为人处世的方法,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品德修养。
5、感受孟子子的光辉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课文的背诵和思想内容的理解。
2.难点:理解《,孟子.》中的儒家思想并能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学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运用POWERPOINT系统)、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等资料。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宣扬“仁政”、“王道”,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崇拜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宣扬“仁政”、“王道”,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崇拜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二、朗读与背诵
1、听读朗读录音,扫清语言障碍。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
(3)处理好轻重,把握好重读与轻读。
(4)注意语速、语调等,做到声韵和谐。
三、理解与感悟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1)学了这篇课文,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何为“大丈夫”及应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2)由学生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五、熟读成诵,加深对孟子人格的了解。
六、布置作业
查阅有关的资料,找到自己喜欢的故事于同学排练。
历仕三朝的贤相
教学目标:
1.思想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晏子出使楚国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知识目标:了解文言词句方面的一些特点,识记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3.能力目标:能够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晏子的不卑不亢、机智沉着,楚王的自作聪明、傲慢无礼。引导学生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重点 :
1.了解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
2.感悟人物的形象特点,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3.理解文言句式方面的一些特点。
教学难点:
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自学、讨论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著名的历史故事,去认识一个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这个人就是----(板书):晏子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有关晏子的资料,大家准备好了吗?
3、学生交流:
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
晏子名婴,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晏子长相丑陋,身材矮小
„„
4、板书:使楚。“使”是什么意思呢,课题的意思是?晏子使楚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二、整体感知
1、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概括出本文的故事内容。(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结果没有得逞反被取笑的故事,意思大体一致即可)
2、哪三次侮辱?(楚王让晏子钻狗洞、楚王嘲笑晏子不中用、楚王嘲笑齐国人没出息)
三、重点分析
(一)1、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是如何应对的呢?下面大家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画出有关晏子的语句。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2、晏子的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答,教师顺势指导晏子语言中的巧妙:如果„„楚国就„„楚王就„„)
3、带着怎样的语气读这个句话呢?
4、真棒。感谢这位同学让我们再一次感受晏子语言的魅力。
(二)1、晏子是如何应对的?找出有关语句。想一想晏子的话是什么意思。(上等;下等„„)
(三)、晏子见到楚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呢?你能不能把《晏子使楚.》的故事完整地讲下来呢
?
四、你还知道那些晏子的故事?到课外书中搜集资料,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五、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能言善辩、自尊爱国的外交家——晏子。我相信,只要同学们勤奋学习,多加锻炼,长大了,也一定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外交家,为我们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晏子言行的记录——《晏子春秋》
教学目标:
1、背诵、摘录文中格言,积累名言警句。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提高道德行为修养。
3、想想—深入思考,探究每则的意义,并把它运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之中。教学重难点
1.重点:名言的背诵和思想内容的理解。
2.难点:理解《晏子春秋》中的思想并能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教学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运用POWERPOINT系统)、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今本《晏子春秋》共8篇,分215章,每章记述一事。其中以晏子即事劝谏景公治国利民、贤明为政的内容居多。晏子或犯颜直谏,析义明理,或婉言讽劝,发人自省,表现了一位国家重臣忠心耿耿地辅弼君主的思想。此类篇章大多以记言为主,而略于记事。书中较富于文学意味的,是记述有关晏子行事的一些传说故事。如《崔庆劫齐将军大夫盟》、《景公夜从晏子饮》、《晏子乞北郭骚米》、《晏子使楚》、《楚王欲辱晏子》、《晏子布衣栈车而朝》等,都具有生动的情节、鲜明的形象和个性化的语言,突出地表明晏子是一位临危不惧、忧国恤民、廉洁奉公、善于辞令的大臣。章末多有“君子曰”,或者标举“仲尼”“墨翟”的言论,以表明编者对晏子言行的评赞。
二、朗读与背诵
1、听读朗读录音,扫清语言障碍。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
(3)处理好轻重,把握好重读与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等,做到声韵和谐。
三、理解与感悟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1)学了这五则,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2)由学生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四、小结
讲了晏子的故事,读了晏子的名言,你认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在小组内讲一讲,互相交流一下对晏子的看法,然后写下来,好吗?
才华横溢的孔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孔融《临终诗》中里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了解文言词句方面的一些特点,识记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3.能够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孔子的性格刚正,强烈的爱国之情,曹操的凶残多疑,引导学生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课文的背诵和思想内容的理解。
2.难点:理解《临终诗》中的强烈的爱国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自学、讨论。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著名的历史故事,去认识一个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这个人就是----(板书):孔融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有关孔融的资料,大家准备好了吗?
3、学生交流:
讲述孔融的故事
4、板书:课题
才华横溢的孔融
二、整体感知
三、朗读与背诵
1、听读朗读录音,扫清语言障碍。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
(3)处理好轻重,把握好重读与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等,做到声韵和谐。
3、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概括出本文的故事内容。(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你还知道那些孔融的故事?到课外书中搜集资料,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五、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能言善辩、自尊爱国的政治家——孔融。我相信,只要同学们勤奋学习,多加锻炼,长大了,也一定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为我们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爱惜人才的孔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孔融《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中里表现出来的爱惜人才的特点。
2.了解文言词句方面的一些特点,识记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3.能够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孔融的多才多艺,强烈的爱国之情,曹操的凶残多疑,引导学生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课文的背诵和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自学、讨论。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著名的历史故事,去认识一个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这个人就是----(板书):孔融
学生交流:讲述孔融的故事
板书:课题
爱惜人才的孔融
二、整体感知
三、朗读与背诵
1、听读朗读录音,扫清语言障碍。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教师范读短文
三、学生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
(3)处理好轻重,把握好重读与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等,做到声韵和谐。
四、学生对照译文自渎,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解释。
五、1、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概括出本文的故事内容。(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你还知道那些晏子的故事?到课外书中搜集资料,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六、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能言善辩、爱惜人才——晏子。我相信,只要同学们勤奋学习,多加锻炼,长大了,也一定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为我们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购物
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五册28,29页(两,三位数乘以一位数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以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且能够正确的进行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设计: 一
复习引入 1 口算训练
师:看着大家这么《精神抖擞》,老师忍不住要出题考考大家,孩子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以小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卡片训练)300×2=
20×5=
23×3=
4×200=
24×2=
4×15=
13×4=
12×4=
《看来同学们都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 2 引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两位数,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板书)二
探索新知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请孩子们跟着我们的数学导游“小刺猬”一起去“购物”(板书)出示“购物”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一个书柜213元,一张桌子42元,一把椅子12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指明口答,学生提的数学问题可能会很多,但老师注意朝乘法方面引导,但对于合理的数学表达应该予以肯定)
《你的表达清楚又流畅!他提的问题还和我们学习的乘法有关系呢,真是了不起!》
列式探索,解决问题
师:小刺猬提出这样的问题:买四把椅子需要多少元?能帮帮它吗? 生:能!
(1)请大家把这个数学情境(跟老师)完整的说一说:一把椅子12元,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元?(学生重复读题)
(2)就是求:四个12元是多少?给大家1分钟列式。(独立在练习本上列式,不在黑板上列式)
《老师在巡视时表扬学生,大家的智慧大门已经在慢慢的打开》(3)1分钟独立思考解决方法,后小组说一说自己的解决方法。(4)全班交流算法,板书学生的算法: 生1
12+12+12+12=48 生2
12×4=48(竖式)
生3
10+10+10+10+2+2+2+2=48 生4
10×4=40 2×4=8 40+8=48 《看来孩子们都在积极的开动脑筋,人多力量大,咱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 师:咱们来看看小刺猬是怎么给钱的:
※多煤体课件出示人民币(给四种方法的小朋友贴小红花)3 小结优化算法
师有意识引导:孩子们,你觉得黑板上哪种方法跟小刺猬的方法相似呢?(第4种)我们在做题的时候最好选择更简单的方法来做,其实啊,第四种方法是我们学习过的口算方法,当我们需要把我们心里想的方法写出来的时候就成了我们的第2种方法了,我们把这样竖着写的方法称作竖式计算法,用竖式计算时我们的思路会更加的清晰明了:4个2元得8元,4个10元得40元。把小刺猬给钱的过程一眼就呈现出来了!
跟老师再来理解(重复)一下,但是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几个问题:(彩色粉笔强调)(1)相同的数位要对齐(2)“×”,相当于等号的横线,要写在适当的位子
(3)从低位乘到高位,乘的哪一位就写在那一位的下面
师:更要注意的是,乘法和加法的竖式不一样,加法竖式是相同数位相加,而乘法是用个位的数依从低到高的顺序去想乘。师;孩子们,你们记住了吗?(重复一次)3 独立练习
师:大家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将的竖式方法解决老师的这个问题:一个书柜213元,买两个书柜需要多少元?
生独立练习后比较两个竖式的不同之处得出:乘数的数位增多时就依次在数位上相乘。4 小结
师:孩子们,通过跟小刺猬去购物,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表诉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三
巩固,应用
让学生做29页“练一练”1—4题
1,2题让学生独立练习,反馈时请学生说出计算的过程 3题要求学生列出乘法算式,并且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
第四篇:传统文化教案
《百家姓》一 上课:第一周 主备人:蒋永民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百家姓》节选片段。
2、初步了解传统文化中有关姓氏的基本内容,并帮助学生拓展学生视野。教学过程:
一、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
1、老师:我是###,介绍一下你自己,你叫什么?
二、知道百家姓
1、找自己的姓
这里有一些中国字,你去认一认,有你的姓吗?请你把它(卡片)拿来。——一起念一遍。
2、这里有多少姓?
3、讲解《百家姓》
《百 家姓》是我国汉族姓氏总集,载有408个单姓,76个复姓。为什么偏要把“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放在最前面呢?原来《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钱塘一个老读 书人编的。宋朝的皇帝姓赵,“赵”姓便成为国姓。钱塘属江浙,当时占据江浙一带的是吴越王姓钱,“孙”是他的正妃的姓,“李”是南唐后主的姓。于是,“赵 钱孙李”便为头一句。后面的“周”、“吴”、“郑”、“王”等姓,都是当时达官显贵和受宠嫔妃的姓氏。
4、学习《百家姓》
(一)(1)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2)领学生读词句
(3)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三、了不起的中国人
1、这些都是中国人,你能叫出他们的姓名吗?(一一出示了不起的中国人的相片)哪些人与你同姓的?
2、这些人因为很了不起,才让世界人民知道他们的名字。你想办法了解一下,与你同姓的那个名字,做了哪些了不起的事情?我们以后再来聊聊
四、拓展活动学习姓氏中的特殊读音
五、做一做课下完成书后的做一做
《百家姓》一上课:第二周 主备人:蒋永民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百家姓》复姓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更进一步的了解并掌握《百家姓》中所涉及的有关姓氏内容。
2、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诵读甚至背诵《百家姓》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大家知道诸葛亮吗?诸葛亮复姓诸葛,你知道他的姓是怎么来的吗?读一读11页的日积月累。指名读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复姓。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读懂重点句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拓展活动
1、看谁能背的过。
2、回家后查找《百家姓》全文。
《百家姓》一 上课:第四周 主备人:蒋永民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百家姓》节选片段。
2、初步了解传统文化中有关姓氏的基本内容,并帮助学生拓展学生视野。教学过程:
一、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
1、老师:我是###,介绍一下你自己,你叫什么?
二、知道百家姓
1、找自己的姓
这里有一些中国字,你去认一认,有你的姓吗?请你把它(卡片)拿来。——一起念一遍。
2、这里有多少姓?
3、讲解《百家姓》
《百 家姓》是我国汉族姓氏总集,载有408个单姓,76个复姓。为什么偏要把“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放在最前面呢?原来《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钱塘一个老读 书人编的。宋朝的皇帝姓赵,“赵”姓便成为国姓。钱塘属江浙,当时占据江浙一带的是吴越王姓钱,“孙”是他的正妃的姓,“李”是南唐后主的姓。于是,“赵 钱孙李”便为头一句。后面的“周”、“吴”、“郑”、“王”等姓,都是当时达官显贵和受宠嫔妃的姓氏。
4、学习《百家姓》
(一)(1)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2)领学生读词句(3)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三、了不起的中国人
1、这些都是中国人,你能叫出他们的姓名吗?(一一出示了不起的中国人的相片)哪些人与你同姓的?
2、这些人因为很了不起,才让世界人民知道他们的名字。你想办法了解一下,与你同姓的那个名字,做了哪些了不起的事情?我们以后再来聊聊
四、拓展活动
学习姓氏中的特殊读音
五、做一做
课下完成书后的做一做
第五篇:传统文化教案
《精卫填海》
总第6课时
教学时间:2010.10.22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的语气;
2.使学生初步懂得什么是勇敢,知道精卫的行为就是勇敢的行为。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教学难点:知道怎样的行为是勇敢的行为 教具准备:挂图、头饰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上画着什么吧!(出示挂图:一只小鸟在辽阔的大海上投石子,扔树枝)
2.师:谁能来说说图中画了什么呢?(生:一只小鸟嘴里叼着树枝,准备把它扔到海里)
师: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精卫填海》这篇课文,从中找出答案吧![板书课题:精卫填海]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4.解释短文的意思。
看你们读得真好,现在老师有很多的问题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帮帮我?只有认真看书、勇敢的孩子才能找到一个又一个的答案。问答方式导读,不添字不漏字。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是谁到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后来她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名字叫做--(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什么和什么,投进大海里?(小石子和小树枝)你们真勇敢,这么多的问题都难不倒你们,从刚才你们的回答,(指板书)我们知道了炎帝的小女儿去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变成了一直美丽的小鸟,名叫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和……投进大海里?(石子和树枝)。
7.师结:同学们既欣赏精卫的善良勇敢,又欣赏大海的美丽,如果你是勇敢的精卫,运用21世纪小学生的智慧,你会怎样减少洪水的发生呢?(生发言)
三、总结:
大家为精卫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精卫一定很感谢大家,让我们学习精卫的勇敢善良,一起来保护地球,减少灾害的发生。最后,让我们再一起把这篇课文读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