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读书 培根 ---教案
谈读书
培根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苏】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 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皮果夫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读一读,记一记:
怡情 傅彩 藻饰 矫情 诘难 寻章摘句 咀嚼 狡黠 伦理
味同嚼蜡 滞碍 睾 阐证 吹毛求疵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3.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明确: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学习论证方式
象这种论证方式,叫做立论。所谓立论,就是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要有格物致知精神〉〉都是这类文章。与之相对应的一种论证方式,叫做驳论,即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我们即将学习的〈〈不求甚解〉〉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驳论文,区分的关键就看在文章的开头是否有一个作为靶子的错误观点。
五、品味文章语言 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六、体验反思
对作者的读书观,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六、布置练习:
1.把《谈读书》中的有关“读书”方面名言警句摘抄下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作论点,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300多字的议论文。3.字词练习
第二篇:培根《谈读书》读后感
谈读书有感
不久前我看了一篇培根写的《谈读书》,从中收益非浅。感觉里面句句都是真言,使我对读书有了新的认识。
培根简介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采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其说的是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使我们能够从中学到很多前人留下的宝贵知识和吸取他们成功的经验,减少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但是读书又不能费时太多,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不易太盛,太盛则矫。因此我们要善于挑选,只因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还可以补先天的不足,而经验又能补读书的不足,盖天下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任何事的,都是经过慢慢积累,以补先天的不足之处。而积累的经验多了又能补读书时所不能学到的东西。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句话说,有只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而且不可尽信书中所言,也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该仔细推敲思考.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同时对各个领域都要有所涉猎,盖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皆因以上所叙之诸多好处,我强力推荐大家看看这篇文章.《谈读书》读后感
读书,我个人认为它有两层意思:第一,看书,看一本或一篇从未看过,也可以是重新看的书,第二,学习,上学校,多用于现代社会中,孩子出门前,都说一句:“我读书去了!”
不想读书不爱读书的人如果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读书(指课外书),80%的孩子都会回答没时间,我想换成是我,也会那么说的。其实,生活中,空闲的时间是很多的,在沙发上看电视的时候,在书桌前发呆的时候,玩疯了需要平静一会的时候,一个人闲着无聊的时候,……那些细小的时间,要靠你去拾掇。有一个作家说得很好,每天你就是再忙,看三、四页书的时间总是有的,慢慢积累起来,将是一个很惊人的数目。“读书”也就是“学习”,那“学习”又得分开说:“学”是学习新的知识,只有学了,才将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习”便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学了,转而又忘了,那等于白学,白学又不如不学,所以温习不可少。学习后还得“思”,“思”便是思索学过的知识,不思,便不理解,不理解学来也无用。读书必是自愿,只有自愿做的事情才更快乐,更有效果。别人逼你,你本身不愿意,只怀着满肚子的气读书,脑里便不能“思”了。比如说我吧,一本《家》,看了一个月还没看完四分之一,我自己也火了,看不下去有何办法?但同样厚薄的儿童小说,仅一小时,便半本“下肚”。那时我还想:人生还有比这更快乐的事吗?在我眼里,暂时没有。
我想,看书是需要耐心的,名著的确不同于其他小说,慢慢琢磨,才其乐无穷。
既然我早已读过这篇文章,还写了,就不能光说不做。走,看书去啦!
方航
《谈读书》有感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
我不知道这句话到底是不是培根说的,我只是觉得这句话说得太过肯定了。
谁说读史就一定会使人明智?历史上的伟人也会有犯错的时候。拿破仑就是位历史爱好者,但他在对俄国进行侵略时,还不是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着误区,这也使70余万法军被打得不到5万,正是这次惨痛的失败为法兰西第一帝国后来的覆灭埋下了伏笔。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是位众所周知的历史爱好者,他常用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与现实社会进行比较,以此来鞭策自己不要犯那些可能的错误。但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发动的文化大革命还不是犯了历史性的错误,这还差点让我们国家在世界历史上的倒退变成现实,幸好“文革”过后,新中国又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谁说读诗一定使人灵秀?南朝的陈后主应该是位读诗和作诗方面的高手了吧?!但结果却是祖辈辛苦打下的江山毁在了他的手里。读诗的确使他在文学方面变得更加灵秀,但没有使他在治理国家这方面变得灵秀。试问:江山社稷与读诗作诗哪个更重要?这也使我更加坚信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谁说数学一定使人周密?1968年1月28日,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到73秒时突然爆炸,机上的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在事后的调查中发现是因为一个“O”型圈由于计算不够精确,导致在低温下失效造成的。人和计算机都没能阻止这个悲剧的发生,所以数学和周密是不能完全划等号的。
谁说科学一定使人深刻?现在所谓的科学家们天天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中工作,他们是为我们创造了许多新的东西。但这些东西也各有利弊,以至于现在的人类生活好了,全球气温变暖了,海平面升高了,冰山也融化了……以后如果有天灾降临在我们后辈的身上,那时人们才会记忆深刻。但现在的人不会,因为他们总是在灯红酒绿的“美好”生活中挥霍着自己的生命。
谁说伦理学一定使人庄重?如果这句话是绝对正确的,那么现在我们国家乃至世界就应该是儒家所提倡的“大同社会”了,也就不会有作奸犯科的人和监狱了。可见这两者的关系并不是紧密相连的。
谁说逻辑修辞之学一定使人善辨?现在社会中不乏有着高智商的众多罪犯和黑客,他们一般都是有着高文化和高科技的。所以,逻辑修辞之学应该是“善变”而不是“善辨“吧!
学会合作
也许,仅仅读书还是不够的,“用书”也不可少吧!
第三篇:15、短文两篇谈读书培根
15、短文两篇谈读书培根
一、教学目标
1、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感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品质,陶冶高尚情趣。
2、学生创造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张扬学生个性。
3、学生积累,感受,体验语言意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体验语言意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
三、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法,设问诱导法,赏析法。
四、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主动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在一天天长大,现在,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读书吗?你读过哪些书?曾经获得过一些什么样的感悟?(学生自由谈)
读书究竟有些什么好处?书到底应该怎样去读呢?我们大家一起看看名家怎么说。
(二)、自主感知
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你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大胆提出来。(学生自主阅读,圈点勾画)
(三)、品读积累
1、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把你认为可以作为读书名言的句子标记出来。
2、每人从课文中选取2-3句读书名言作精彩点评。(点评角度自主确定,可以挖掘句子思想内涵,可以分析句式,赏析修辞,也可以涉及遣词造句)
范例: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句子分别以“读书”“讨论”“作文”为例论述了学以致用的观点。句式整齐,使论证更为有力。
(学生点评,交流)
(四)、自主解读
1、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作论点,说一段话。
2、文中有没有你不同意的观点?勇敢地站出来,与培根“对话”
(学生交流)
(五)拓展迁移
古往今来,名人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读书名言以激励后之学者,你还知道哪些读书名言。
(六)、作业:
整理搜集到的读书名言。
第四篇:培根《谈读书》教学设计
培根《谈读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谈读书》这篇随笔,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既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又阐述了读书的方法,还告诉大家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的道理。本文写法也不同一般,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对世人进行谆谆告诫。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培养学生认识读书的益处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名人我认识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著有《随笔》,《新工具》等。《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谈读书》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二、生字我来记
检查学生生字识记情况
三、课文我爱读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把你认为最精彩、最有哲理性的句子勾画出来。
四、交流我进步
请同学们小组交流,谈谈你喜欢的勾画出的句子的理由,也可以谈谈你的启示。
五、结构我梳理
学生讨论交流,最后归纳 读书的目的:怡情 傅彩 长才
读书的方法:选读 浏览 通读 精读 只读摘要 读书的作用:塑造性格 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六、名句我品读
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你喜欢的句子,再次的品味培根对读书的见解。
七、技巧我领会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总结归纳
说理方式:比喻说理 排比说理 对比说理 论证方式: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八、收获我来谈
请同学们谈谈学习培根《谈读书》的体会。
九、好书我推荐
市场上的书琳琅满目,鱼龙混杂,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该如何取舍呢? 你能给大家推荐那些好书?
十、名人我来当
请同学们模仿刚读的名人警句,写下自己对读书的见解。(注意:语言凝练,有一定的蕴意。)
第五篇:培根《谈读书》教学设计
培根《谈读书》说课稿
教材分析:
《谈读书》这篇随笔,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既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又阐述了读书的方法,还告诉大家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的道理。本文写法也不同一般,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对世人进行谆谆告诫。
培根《谈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培养学生认识读书的益处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联我会读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二、名人我认识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著有《随笔》,《新工具》等。《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谈读书》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三、生字我来记
检查学生生字识记情况
四、课文我爱读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把你认为最精彩、最有哲理性的句子勾画出来。
五、交流我进步
请同学们小组交流,谈谈你喜欢的勾画出的句子的理由,也可以谈谈你的启示。
六、结构我梳理
学生讨论交流,最后归纳
读书的目的:怡情 傅彩 长才
读书的方法:选读 浏览 通读 精读 只读摘要 读书的作用:塑造性格 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七、名句我品读
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你喜欢的句子,再次的品味培根对读书的见解。
八、技巧我领会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总结归纳
说理方式:比喻说理 排比说理 对比说理 论证方式: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九、收获我来谈
请同学们谈谈学习培根《谈读书》的体会。
十、好书我推荐
市场上的书琳琅满目,鱼龙混杂,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该如何取舍呢? 你能给大家推荐那些好书?
十一、名言我积累
开卷有益。——【宋】赵光义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德】马克思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
十二、名人我来当
请同学们模仿刚读的名人警句,写下自己对读书的见解。(注意:语言凝练,有一定的蕴意。)
十三、走进《书的旋律》
师生共同欣赏朗读诗歌:《书的旋律》
小结:同学们,与书为伴,其乐无穷。让我们一起在书的海洋 恣情徜徉,丰富学识,增长智慧!《谈读书》教学反思
《谈读书》一文是英国作家培根的著名随笔,本文短小精悍,但论述范围十分广,语言极其简练,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警句,而且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授课过程中能较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通过层次清楚的幻灯片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思路以及明确文章的论证方法,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课堂上能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品析语言,总结收获,通过拓展延伸这一环节让学生接触课外的知识,从中找话题谈看法,让学生学以致用,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与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不随意否定学生的看法,致力于创设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在教授本课时还存在许多不足。虽然本文不是严格的议论文,但属于议论性随笔,有关的知识点应该有所涉及。
以上是《谈读书》一课的教学反思,这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