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教案[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00:34: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词五首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词五首教案》。

第一篇: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

1.知识目标:会读会写生字。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体会诗歌的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诗中告诉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体会诗人感情和志向。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并背诵诗歌。

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体会诗歌的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⑴朗读法:朗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读出重音节奏。

⑵领悟法:对自己感兴趣的词或诗句做深入研究,仔细体会。

五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长歌行》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一、解题。

汉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今天一起学习《长歌行》。此诗选自汉乐府,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二、朗读与意思理解

长歌行 《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 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请同学们默读,或根据注释,或查字典,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4.请你把诗句与意思连起来。

百川东到海 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呢?时间也是这样一去不回啊!

何时复西归? 条条江河向东奔去,流入大海。

少壮不努力,如果年青的时候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到年老时,再伤心后悔也来不及了。

5.诠释意思

园中的葵花绿油油的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阳光。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流东海,什么时候呀它会在向西流淌?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三、鉴赏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这首诗借物言理,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

一二句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美好时光短暂,转瞬即逝。“青青”喻其生长茂盛。——一日之计在于晨

三四句比喻在最佳的时间中能焕发出最明媚的光彩,得到最理想的效应。——一年之计在于春。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

五六句比喻一旦错过粮辰,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良辰错过,美好不在。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只能白白地悲伤,后悔也来不及了。

七八句比喻时光飞逝,一定要珍惜光阴。——时光不到流。

九十句揭示全诗的主旨——一生之计在少壮。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光阴易逝,勉励人们奋发努力。

四、作业

1.解释词语

晞:晒干。阳春:就是温和的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焜黄:枯黄。华:同“花”。

百川:无数条江河。川,河流。徒:徒然,白白地。

2.名句理解

全诗主旨、规劝世人的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告诉人们时光飞逝,一定要珍惜光阴的句子: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写出春天里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的句子: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3.问题拓展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

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惜时名言诗句。

提示:今日歌和明日歌,燕子去了,会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的。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希望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呀。

4.背诵古诗。

第二篇:《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名师教案

(一)教学建议

1.遵循部编新教材的编写理念,突出“双主”教学的根本宗旨。

教学中,教师紧扣“立德树人、守正创新、语文素养”这一教材编写理念,充分领悟教材特点,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特点,努力实现教材教学价值的最大化。要按照教材“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基本思路,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

从本课讲,使学生充分理解陶渊明天人合一、融入自然的淡泊宁静人生态度,充分感知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充分理解杜牧凭古吊今、怀才不遇的失意愤懑,特别是要深入体会李贺诗中视死如归、忠诚报国的英雄情怀及李清照非同凡响的雄才抱负与豪迈气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紧扣体载特点,注意依体教学。

这五首诗歌,都是律诗,从律诗的格律体裁特点出发,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正确把握律诗在节奏、押韵、对仗、平仄等所体现出来的音韵和谐、节奏分明、回环往复、琅琅上口的格律之美、声韵之美和音乐之美,领略律诗的艺术魅力。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整体设计本课教学。

本单元以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高雅志趣和和非凡品格,用心感受古人的胸襟与不凡追求。教学中要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多读熟读,熟读精思。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诗中意境,沉浸于其景其情,发挥想象联想,感受古人的志趣、品格与非凡追求,体会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怀。(二)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从幼儿开始已接触学习古代诗歌,通过学习第12课“唐诗五首”,学生不仅积累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诗句,也初步了解了一些古代诗歌的文体知识,对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有浓厚兴趣,为教学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学情基础。但怎样真正走进诗歌意境,充分咀嚼其思想情感与艺术之美还缺乏一定的技巧和方

/ 9

法。教学时要特别引起注意,这是依学定教进行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的学情起点。

2.教学目标

①了解古体诗、近体诗、词的韵律特点。②体会诗词意境,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③背诵默写诗歌。3.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理解诗词思想感情。4.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意境,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5.教法与学法 ⑪诵读法。

前人认为:“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宋代郑侠《教子孙读书》)通过诵读,能感知诗歌的节奏、韵律、等格律这美,能进入意境,口读其诗,耳闻其声,心沉其境,神得其神。教学本课时,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诵读兴趣,以达成教学目标①,让学生熟读精思,学生自能悟其境其情,事半功倍。

⑫启发式法。

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也就是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教学中通过启发学生思路,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培养其学习思考能力。

⑬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中,创造问题情景,放手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诗句,整体感知诗意,把握诗歌情感,精心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培养其善思会钻、深思善究的学习能力。

/ 9

(4)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目标引导――活动实践――自主学习――自我提升。其中第二课时的《渔家傲》就留给学生按照前面的学习范例自主学习,自我提升其诗词学习能力。

6.教学时间 共三课时。

第一课时,自主欣赏诗词:《饮酒(五)》 《春望》 《赤壁》。第二课时,自主欣赏诗词:《雁门太守行》 《渔家傲》。第三课时,自由朗诵诗歌,举行诗歌朗朗比赛。7.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

学习:《饮酒(其五)》 《春望》 《赤壁》。(1)课前预习,激发期待。

A.查找资料,了解古体诗的有关常识,了解陶渊明、杜甫的生平及主要文学成就。B.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感受其韵律之美。C.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①结庐在人境()②问君何能尔()③悠然见南山()④山气日夕佳()⑤飞鸟相与还()⑥国破山河在()⑦感时花溅泪()⑧恨别鸟惊心()⑨家书抵万金()⑩浑欲不胜簪()⑾折戟沉沙铁未销()⑿自将磨洗认前朝()⒀东风不与周郎便()[参考答案]①建造房舍 ②如此,这样 ③闲适淡泊的样子 ④山间云气,傍晚,⑤结伴 ⑥国都 ⑦流泪 ⑧心里害怕 ⑨值 相当 ⑩简直,受得住,经得住 ⑾折断的戟,销蚀 ⑿拿,取 ⒀方便

(2)任务一:自主欣赏。

教学方法一:引导学生你可以采用如下阅读策略: ①先独立阅读,不参考任何资料,记下你的感受。

②结合注释,联系课前预习及所给资料,再读诗歌,看看是否有了更多理解和感受。

③反复朗诵,看看能否回答下列问题:

/ 9

◎你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这种感情基调是通过哪类词语表现出来的?

◎当你朗诵时你将通过哪些手段(比如语气、语调、语速、节奏、重音和停顿)来传达出这种感情基调?

◎这三首涉及哪些形象?它们具有怎样的特点?

◎诗人通过这些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或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这三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达成教学目标①②③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二:教师播放安史之乱、赤壁之战等电视连续剧视频截选,创设情景,激发期待。

教学方法三: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采用上述阅读策略。教学方法四: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回答上述问题。陶渊明《饮酒(其五)》 感情基调:自然清新,恬静淡泊。

表现词语:采菊、悠然、山气、佳、飞鸟、相与、还。

朗诵手段:平静舒缓,通过“无”“心远”“偏”“悠然”“佳”“相与还”等重读及适当停顿。

形象及特点:意象有“东篱”“菊”“南山”“山气”“飞鸟”,自然宁静,幽美动人,充满生气。诗人形象:悠闲恬淡,宁静超脱。

画面与主题:自然宁静、充满生机的田园风光。表现诗人归隐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而远离世俗官场的生活情趣。

情感: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生活情趣、对闲适恬淡生活的热爱之情。杜甫《春望》

感情基调:感时伤世,沉郁悲苦。

表现词语:国破、草木深、溅泪、惊心、烽火、家书、万金。

朗诵手段:悲苦沉郁,低沉深长。对“破”“在”“深”“溅泪”“惊心”“连”“抵”“短”“不胜”等重读。并在情感深长沉郁处注意停顿,如“烽火”“连”停顿,“白头掻更”连读,“短”重读深缓。

/ 9

形象及特点:“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白头”“簪”等春天、战乱、思乡、离乱、衰老等意象,悲凉伤乱。诗人形象:伤时感世,忧国忧民,悲苦憔悴。

画面与主题:悲凉沉郁,战乱离别。

主题:忧国忧民,反对战争,渴望和平安定。

情感: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思念亲人、盼望和平安定的思想感情。《赤壁》

感情基调:深沉慨叹,情味悠长。

表现词语:折戟、未销、磨洗、认、不与、锁二乔。

朗诵手段:吊古伤今,感慨深长,情感深沉。对“折戟”“未销”“磨洗”“认”“不与”“锁二乔”要读得缓慢悠长,读出深邃的历史感、沧桑感和愤懑之情。要在情感深长沉郁深长处注意停顿,“折戟”“铁”“认”等处重读并停顿,“周郎便”“铜雀春深”可连读。

形象及特点:意象如折戟、沉沙、东风、铜雀台等。战争风云、历史沧桑、深沉悠长。人物形象:周瑜、二乔,周瑜得东风之便,功成名就。二乔关系孙吴主权,地位显赫。诗人:怀思古之情,伤怀才不遇,表达失望和不满。

画面与主题: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情感:抒发诗人关心国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④以上问题由学生自主学习,如不能解决,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⑤在回答上述问题基础上,任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写一段欣赏文字,与同学们分享。因为是自己独立阅读的成果,最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五:三首诗的阅读,可抽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引导学生点评,教师切忌深讲多讲,着重从阅读策略上加以指导。

教学方法六:要求学生熟读背诵三首诗。达成目标③ 作业:思考探究一

探究思路:“望”是有意而为之,陶渊明有眺望之意,与“悠然”矛盾,诗人是不经意看见南山,说明他意在采菊,采菊时心境安宁闲适,无其他烦扰,故能安心专注地采菊,心在菊而非山。故境与意会。苏轼的说法有道理。

/ 9

第二课时

学习:《雁门太守行》 《渔家傲》(1)课前预习,激发期待。

A.查找资料,了解李贺、李清照的生平及主要文学成就。B.反复诵读诗词,读出节奏与韵味,感受其韵律之美。C.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①黑云压城城欲摧()②甲光向日金鳞开()③角声满天秋色里()④塞上燕脂凝夜紫()⑤半卷红旗临易水()⑥霜重鼓寒声不起()⑦报君黄金台上意()⑧提携玉龙为君死()⑨星河欲转千帆舞()⑩殷勤问我归何处()⑾我报路长嗟日暮()⑿学诗谩有惊人句()⒀九万里风鹏正举()[参考答案]①摧毁 ②迎着,像金色的鱼鳞 ③军中号角 ④胭脂,色深红⑤逼近,到,临近⑥鼓声沉闷 ⑦信任,重用 ⑧宝剑 ⑨银河 ⑩情意恳切 ⑾回答;叹息,慨叹⑿同“漫”,空,徒然⒀高飞

(2)任务一:自主欣赏。

教学方法一:引导学生你可以采用如下阅读策略: ①先独立阅读,不参考任何资料,记下你的感受。

②结合注释,联系课前预习及所给资料,再读诗歌,看看是否有了更多理解和感受。

③反复朗诵,看看能否回答下列问题: ◎你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这种感情基调是通过哪类词语表现出来的?

◎当你朗诵时你将通过哪些手段(比如语气、语调、语速、节奏、重音和停顿)来传达出这种感情基调?

◎这两首诗词涉及哪些形象?它们具有怎样的特点? ◎诗人通过这些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或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这两首诗词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9

达成教学目标①②③及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二:

1.播放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盛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诗词的浓厚兴趣。2.播放这两诗词的示范朗读视频或录音。3.引导学生模仿大会的形式朗诵这两首诗词。

教学方法三: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采用上述阅读策略。教学方法四: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回答上述问题。李贺《雁门太守行》

感情基调: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表现词语:黑云、压、摧、开、燕脂、紫、半卷、临、霜重鼓寒、提携。朗诵手段:朗读首联、颔联时,要低沉舒缓,读得苍凉悲壮,读出战事的惨烈悲壮。但“甲光”句要读得意气风发,读出守军岿然不动、军威严整、威武不屈的精、气、神。

朗读颈联及尾联时,要读得激昂慷慨,读出守军将士报效朝廷、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注意停顿连读及重音。节奏如“黑云/压城/城/欲摧”,重读“压”“摧”。

形象及特点:意象如“黑云”“城”“甲光”“日”“金鳞”“角声”“秋色”“燕脂”“红旗”“鼓”“霜”“黄金台”“玉龙”。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画面与主题:兵临城下,战事危急,战半惨烈,色彩沉重而斑斓,歌颂忠君报国、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

情感:抒发了诗人崇敬英雄、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④以上问题由学生自主学习,如不能解决,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⑤在回答上述问题基础上,任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写一段欣赏文字,与同学们分享。因为是自己独立阅读的成果,最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五:这两首诗词,要放手给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交流阅读心得,引导学生点评,教师切忌深讲多讲,着重从阅读策略上加以指导。

教学方法六:要求学生熟读背诵这两首诗词。达成目标③ 范仲淹 《渔家傲》

/ 9

教师引导学生,按前一诗的学习方法,从感情基调、表现词语、朗诵手段、形象及特点、画面与主题、情感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和概括,并写在作业本上,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点评提升。

作业: ①思考探究二

要点示例:战场上,殷红的鲜血渗进泥土,泥土被染得红红的。夜色苍茫,白天那渗透了鲜血的边塞泥土,这时凝结成紫色一片,让人不难想象到白天战场的悲壮惨烈。

②思考探究三

要点示例:《赤壁》表现杜牧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失意和不满,诗人认为自己的才华与周瑜不相上下,只是没有周瑜机遇好,有“东风”眷顾。《渔家傲》写诗人不甘平庸、渴望如男子一样有一番不朽的建树,而不仅仅是只会写让人惊叹佩服的诗句而已。

③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词。

第三课时

任务二:自由朗诵。

(一)课内,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任务:

1.精选作品。课下查找资料,或请老师推荐,选择本课五位作者的其他诗词1-2首,进行拓展阅读,准备课上交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杜甫的《月夜》、李贺《李凭箜篌引》、杜牧《长安秋望》、李清照《武陵春》等。

2.将推荐的诗词在小组内交流,试着读一读,选出3-5首适合朗诵的作品,说明适合朗诵的理由。

3.小组内每人自选一首诗词,先进行朗诵准备,标出重音、停顿、节奏,注明语气、语调、语速等。

4.组内朗诵,互相评价、交流,然后再朗诵,看看评价交流后水平是否有提高。

5.通过朗诵,交流自己对朗诵及诗词的感受。作业:积累拓展四

/ 9

要点示例:思想感情上的,相同处思念妻子,渴望团聚,盼望安定。不同处,《春望》除挂念亲人,更心系国事、忧国忧民,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月夜》更对亲人的思念,表现诗人挂念儿女、体贴妻子的思想感情,寄托希望,相聚望月,盼望和平。

写作手法上,相同处,借景抒怀,融情于景。不同处,《春望》借乐景写哀,突出心中的悲伤沉痛。《月夜》本是自己思念家人,反而设想妻子思念自己的情景,并从小儿女的角度,通过写小儿女的无知衬托自己思念妻子儿女的痛苦,构思新奇。

(二)课外,开展班级朗诵比赛。

1.做好赛前准备工作:⑪制作节目单; ⑫推举评委,制订评分规则;⑬推举主持人,准备简单的串词;⑭确定奖励方案,准备奖品。

2.现场朗诵比赛。朗诵者应注意语气、表情、动作等;评委应把握评分标准,做到客观公正;观众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适时给予掌声鼓励。

/ 9

第三篇:《诗词五首》教学教案

《诗词五首》教学教案

明确目标

1.在了解一定的诗歌朗读技巧后朗读本课五首诗。诗有平仄、平声、缓仄声急,读得很缓时并不是平板的拖长,也应注意感情注入。

2.体会每首诗的感情,品味真意境。

整体感知

这五首古代诗词,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

教学过程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诗词是语言的精华。首

先让学生不停地反复地朗读诗歌。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节奏鲜明。首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而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画。莱新曾说“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诗歌是启发学生想像,培养学生悟性、灵性、创造性的极好教材,所以要让学生反复诵读,读中诗中学,诗中物,使学生步入诗境,达到与诗人心灵沟通、感情交融。

本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着力抒发了作者归隐之后悠闲恬静的欢快心情,意在言在,诗人鄙视争名逐利的官

场生活还是不难察觉的。

诗中哪些词、句突出作者这份情感的?

诗歌通过自问自答道出了诗人身处入境而能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在于“心远地自偏”从精神上摆脱了环境的干扰。接着,诗人描绘了他归隐之后自己的精神世界已与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并且从大自然中领悟到人生的意趣,表露了“欲辨已忘言”的纯任自然的恬淡心情。

赏析“采菊……相与还”四句:

这四句以“东篱下”“采菊”为起点,诗人漫不经心,远方的“南山”扑入眼帘。“悠然”既是诗人的神态,也点出“东篱”与“南山”这段空间相距较远。由“南山”生发出“山气”、再由“日夕”引出“飞鸟相与还”的农村黄昏的幽静景色,“佳”字的含意也就有了着落:这四句浑然一体,情景交融。清人王国维曾举例,誉为“无我之境”,意即“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品评、诗作品高超的艺术,以及作者矛盾心理。

本诗写学、抒情、谈理三者浑然融合。

这首诗在“静穆”的外衣下,也含有“猛志固常在”的积极反抗因素,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于“刑天舞干戚”之类作品罢了。这种表现形式与陶潜既要全志又要全身远离的矛盾的心理有关,而在写景抒情中流露出来的老庄思想也是消极的。当然,这些都与当时诗人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关。

在理解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后再加以吟咏咀嚼,稍作小结转入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认真朗读,细细品味,老师点拨。

诗人以望洞庭起兴,委婉而巧妙地向张九龄表达了不甘山林寂寞,寻求引援的迫切心情。尽管这只是一首干渴求仕的诗,却写得气势宏伟,不亢不卑,别具一格。因而传诵至今。这主要在于前四句的写景把洞庭秋色描绘得雄浑壮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更足与杜甫“关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比美,成为千古以来咏洞庭的名句。

总结、扩展

陶诗,平易朴实,清峻自然,淳厚有味。有的诗也写得豪放有力。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又精练,深入浅出,形成他的独创风格。

试比较《读〈山海经〉》与《饮酒》的艺术风格不同之处和思想内容的相近之处。

读《山海经》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没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本诗豪放有力,属于“‘金刚怒目’”式的诗;而《饮酒》则显的清新自然,悠闲恬静。

内容上两诗,都表现了作者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情感。

布置作业

1.课后进一步诵读诗歌体会意境美,并能熟背。

2.预习另外三首诗,力争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明确目标

通过学习另外三首诗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之美。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整体感知

《行路难》这是一首交织着忧郁悲愤和乐观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终是昂扬激越的。

《规刈麦》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贫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渔家傲》诗歌细腻地描绘了边塞的军旅生活和战士久戍不归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一位守边将军的责任感。全诗苍凉悲壮,诚挚感人。

教学过程

《行路难》通过分析解答以下几个问题,掌握诗作内容,作者感情。

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行路难》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这是其中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不能食?

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羞”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3.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即照应诗题“行路难”也抒写诗人在长安经历仕途**的深体验和事与愿违的痛苦心情。

4.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

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5.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感情怎样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峭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6.讨论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①巧用历史故事

②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③跳跃式的结构

总之,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的,是乐观向上的。

老师小结后,转入学习白居易《观刈麦》。

《观刈麦》让学生根据前面几首诗的评价方法自己分析该诗,老师略作指点:白居易诗歌主题专一明确;叙事和抒情议论相结合,语言通俗,平易近人。

《渔家傲》这首词约写于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庆历五年间。当时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

该词分为上下两阕。

上阕扣准“异”字,极写秋日边塞的风光景物。

“雁去”紧承“秋来”,“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四面边声连声起”写四处回荡的音响。“千蟑里”点明“孤城”的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长烟”“落日”写“孤城”的景色;一个“闭”字写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气氛。这三句围绕着“孤城”描绘了一幅迥异于中原乡土的“塞下秋来”的荒凉画面。

下阕“浊酒一杯家万里”句转入抒情。在羌笛悠悠、寒霜满地的边塞,人们夜不能寐,将军头发白了,战士流下思乡的眼泪。

全词苍凉悲壮,表达了作者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总结、扩展

范仲淹的诗词文章都有名篇传诵于世。《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志向和抱负,现今仍为我们所学习称道。记《蝶恋花》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写出了对远人的深深怀念之情。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整理写边塞风光的诗句并制成卡片。

3.背诵五首诗歌,能默写。

板书

行路难

李白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天山——应题“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第四篇:《诗词五首》教案示例

《诗词五首》教案示例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会读会写生字葵字。

情意目标:体会古诗中告诉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

技能目标: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板书古诗两字)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师:是呀,古诗语言凝练,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前面没有提到,这里引出我们今天又要学习古诗了,还记得学古诗的方法吗?说自己学诗的方法,师适时板书学诗要点)

二、学习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 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生:读课文。(教师关注读的不好的学生)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

(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

师:诗中还出现了一个我觉得不好写,不好记的生字。谁来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错?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读通)

师:能把诗句读通了,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还得理解诗的意思。请同学们默读,或根据注释,或查字典,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你有哪些字句的意思不明白?

生:说不懂的字句。

师: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请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诗人由看到的景象,想到一去不复的时间。我们能通过读读出这种感受吗?老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可以吗?

(指名有感情读诗)(悟情)

同学们,你发现了这首诗和我们学过的其它古诗的区别了吗?对,这是汉代的乐府民歌,是可以和曲而唱的,这些乐府民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千古流传。你们想听听吗?

配乐唱。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或是从中获得的道理;或是别的惜时名言诗句。

(根据情况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选择你喜欢的背诵)(延伸)

师:同学们的收获不少,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明白了道理,你想把这首诗送给谁?为什么?

师总结:是呀,燕子去了,会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希望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

(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快速读背的兴趣,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一般能较快背出。)

(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解说:教师作出读背的表率,既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又营造一种读背诗词的氛围,师生共学,融为一体。让学生注意教师是否背错,是为了使学生听得更认真。)

(3)补充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4)让学生再结合这两首词的有关注释进行诵读、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

(5)打出D、E,让学生的理解与认识跟

《诗词五首》教案展示的画面相对照,看看在理解上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认识。

2.课文研讨

(1)孟诗的三、四两句是写什么?

明确: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2)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夫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3)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板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渔家傲

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

一、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着有《范文正公集》

二、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3、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创造性的赏析上阕: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

塞下秋来风景异: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

并从三处来体现:

衡阳雁去无留意: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赏析: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还家之计无从谈起。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第五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方案

《诗词五首》教案设计方案

重点:

① 把握每一首作品怎样融情于景,通过创造出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情怀或生活情趣的。

② 把握关键词的准确词义,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作家作品简介

题解: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重点落实以下问题:

1.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

2.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

3.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归纳:

第一层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4.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

小结全诗的写作特色,并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作家作品简介

朗读这首诗

指导学生评析诗句,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3.“江春入旧年”一句中“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4.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5.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6.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请你体会其中的道理。

当堂背诵。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应当比较易于成诵。

作家作品简介。

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重点讨论下列问题: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2.“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3.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放各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5.“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6.“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7.“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项。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

背诵指导。

第二课时

作家作品简介

教师领读这首词。

指导学生评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

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

练习背诵。学生试背后,教师略说读的节奏,再领读一次,务求节奏鲜明。

继续讨论,深化理解。

1.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

2.为什么会“误入”呢?还有别的原因没有?

3.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

4.既误人,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

5.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件事的经过。

教师再次领读。

小结

作家作品简介。

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这时是什么季节?

3.“说丰年”的是谁?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上片的内容。

5.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6.“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么?

7.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么?

8.再看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倒语?

9.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10.由学生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间参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小结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设计思想

以朗读带动教学,在朗读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下载诗词五首教案[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词五首教案[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实词。 2.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 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验......

    诗词五首(精选合集)

    诗词五首 总 课时 教学目的 1、 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 2、 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

    《诗词五首》教案(共五则范文)

    《诗词五首》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词五首》......

    24 《诗词五首》教案(5篇)

    24.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这五首古诗词。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领会诗情,品......

    《诗词五首》教案精选(共5则范文)

    《诗词五首》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3、......

    诗词五首第二课时教案

    总第 课时 使用时间诗词曲五首 八 年级学科 语文 主备人 郭亚丽 学科组长刘红军 审核人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知识......

    诗词五首5篇

    九年级语文讲学稿 主备人:冷秀芬 审核人:语文备课组 课题: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滁州西涧》两诗,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

    30.诗词五首

    26.强项令(范晔)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在今河南开封县陈留镇)人。„„后来被特例征召为洛阳县令。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了人,因为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无法抓捕。等到公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