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打电话》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打电话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打电话”(综合应用)的探究,初步感受运筹思想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在问题情境中应用优化思想解决问题。
3.指导学生用画图、表格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打电话”省时的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通过图表的方式发现“打电话”隐含的规律。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揭题:同学们,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需要打电话通知相关人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打电话”的数学问题。
提出问题:大家先看一段“中俄联合军事演习”报道。在这次演习中,为了考验两国部队的临时应变能力,中俄军事演习前几分钟突然要改变作战计划,总指挥需要尽快通知7名司令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一个人,几分钟能通知完,请大家帮助设计一个“通知方案”。
二、探究方法,逐步优化
1.观察思考,示范引导。
提问:假设由总指挥打电话一个一个通知(7名司令员),同学们想一想要多少时间呢?
观察思考:老师用一个简单的图把这个通知方案表示出来了。(屏幕显示下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示意图,说一说大、小长方形各表示什么?斜线上的数表示什么?
2.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师:大家都知道在战争中时间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情况十分紧急,总指挥需要尽快 1 把改变后的作战计划通知到每位司令员,按刚才的方案,如果每分钟通知一位司令员,需要7分钟,太慢了。你能不能帮总指挥设计一个比较好的方案?
(1)独立思考。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打电话”的更优方案。
(2)小组合作探究。
要求:①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通知方案。
②推出小组中自己认为最佳的通知方案。
③小组合作摆出这个“最佳方案”,并用学具在斜线上标出通知时间。
④在小黑板的右上方写出这个方案一共需要的时间。
(3)各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在学具板上进行方案的交流、讨论、设计。
3.展示汇报,介绍方案。
(1)教师在巡视中了解学生设计的情况,让学生上台展示各小组的方案。
(2)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案进行点评指导。
提问:你设计的方案需要几分钟?(选择有代表性的设计方案展示。)
(预设)方案一:分组方案
方案二:最优方案
4.启发引导,优化方案。
思考:为什么“方案二”比“方案一”节省时间?比较步骤:
①让展示的学生先比较这两个方案有什么不同。
②师生共同将局部优化方案完善成最优方案。
③电脑演示最优方案的结构图。
小结:只有每个接到通知的人员都继续往后通知,直到全部通知到为止,这样的方案才是最省时的。
看图推测:
①如果再给1分钟,接到通知的又有多少人?
②4分钟时接到通知的总共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消息的共有多少人?
三、发现规律,应用规律
1.发现规律。
师: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个最省时的通知方案到底有什么规律呢?(电脑演示)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下表:
(1)填表思考:通过填表,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发现的规律。
(3)各小组汇报交流。
(4)小结:后一分钟知道消息的人数是前一分钟知道消息人数的2倍,即知道消息的人数是成倍增加的。接到通知的总人数比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少1人。
(5)(师生)用算式表示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和时间的关系(填空)。
第1分钟(2)人;第2分钟(2×2)人;第3分钟(2×2×2)人„„
(6)运用规律,快速抢答:
a.按每分钟通知1人计算,要通知31名战士最少要几分钟?50人呢?
b.按每分钟通知1人计算,第7分钟时共通知了多少人?
2.应用规律。
师:通过刚才的探索,我们发现了“打电话”中“倍增”的规律,这个规律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价值呢?
刘明是一个推销员。有一天,老板要求刘明在10分钟内打电话通知国内120个代理商向公司总部汇报营销情况。按每个电话1分钟计算,传统打电话的方式要用120分钟,可刘明却在10分钟内完成老板交给的任务,你们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小东是一个业务员。有一天,他帮老板谈成了一批业务,让公司赚了200万元,老板很高兴,要奖励小东,让他提个要求。小东说:“我的要求不高,您只要从现在起第一个月给我1000元的奖金,第二个月2000元,第三个月4000元,如此递增下去,连续奖我10个月就行。”老板一听,要求不高,就答应了。你们知道第10个月要奖励多少元吗?
3.体验交流。通过对刚才两道题的思考,你有什么感受?
四、总结学法,延伸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知道了哪些学习和研究方法。
2.还有哪些问题?(鼓励学生课后探究。)
教学反思:
一、充分相信学生
充分相信学生,首先要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交流,有时间动手,有时间讨论。提出问题之后,我为学生留出了较为充裕的思考与实践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多种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他们在互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
二、充分挖掘学生们的潜力
每个学生都是一只“潜力股”。这节课我放手让学生多次尝试,并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优化。要让学生理解“只有老师和接到通知的学生都参与到打电话中,所用的时间才是最少。”这一点并不难,难的是实践证明学生有很大的潜力。在比较、交流中,学生们的思维活跃了,方法优化了。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成功的钥匙。
三、预设与生成间的矛盾
每次课前我总会认真的去备课,但课堂上总会有生成,也因此留下了许多的遗憾。今天的课堂也不例外。课刚开始,学生洪就想出了最节省时间的方案,我不打算回避,顺着他的思路往下讲,可是这样一来一般的方法就没有展示,需不需要回头呢?这样一来时间也非常紧张,于是我立即调整教学,舍去了那一部分。有得必有失,在课后的交流中,有同事建议我应该再多展示些学生的方案。哎,预设和生成永远也划不上等号,但我想只有认真、充分的去预设,才能生成更好。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打电话1
打电话
教学内容:教材第132——133页。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打电话方案,并找出最优方案的过程,体验画图分析、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打电话的最优方案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打电话的最优方案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探讨最优方案
1.教师出示问题:15人的合唱队接到紧急演出,通过打电话通知每个队员,如果每分钟通知1人,怎样尽快通知到每个队员?
2.小组讨论: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最快方案,既能节约时间又能全部通知到。
教师巡视指导,给学生留中够的探索时间,如学生有困难,可提示:老师在第一分钟通知的队员也可以通知其他的队员。可用图示的直观形式进行分析。
预测会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方案:
(1)一个一个地通知,一共需要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这种方案最简单,当然需要的时间也最长。
(2)分组通知。如:平均分成3个组,每组5人,通知完15人至少需要7分钟;如果平均分成5组,每组3人,则需要7分钟;如果按(4,4,4,3)分成4组,需要6分钟;如果按6,5,4分成3组。需要6分钟„„
教师用图示的方式直观地表示出学生的每种方案,帮助学生计算出所需的时间。问:是不是分的组越多用的时间越少呢?
引导他们观察得出不是分的组越多所需的时间越少的结论。(3)还有更快的方法吗?怎样保证时间最少呢?
只有每个接到通知的队员都继续通知后面的队员,直到全部通知到为止,这样每个接到通知的队员都不空闲才是最快的方案。
教师用图示的方法直观地展示了这种方案,按照时间的顺序,用不同的颜色动态地显示了每分钟新接到通知的队员和总共通知的队员,得出这种方案一共需要4分钟。
二、发现规律
1.仔细观察示意图,第一分钟时,有几人打电话?打完电话后接到通知的队员和老师共有多少人?除去教师,通知到几名学生?第二分钟呢?第三分钟呢? 你发现了什么?每增加1分钟,新接到通知的队员人数有什么规律? 2.你能找你的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发现一:每增加一分钟新接到通知的队员数正好是前面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和老师的总数,也就是第n分钟新接到通知的队员数等于前(n-1)分钟内接到通知的队员和老师的总数。发现二:第n分钟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和老师的总数就是一个等比数列,通项公式为an=2n,发现三:第n分钟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总数就是(2n-1)人。
三、应用规律
1.既然大家都发现了这一规律,那么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6分钟、7分钟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探讨,然后汇报。
2.老师要通知50位学生来学校举行活动,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最少需要多少分钟?
提醒学生在具体实施中还有个问题要解决,那就是要设计好打电话的顺序,也就是说每个队员要清楚他接到电话后,后面要怎样继续通知其他队员。因此这个方案还需要事先制定好一个打电话的流程示意图,让老师和每个队员都明确接到通知后,按照怎样的顺序通知后面的队员。只有严格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方案执行,才能达到节省时间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三个重要
1.生活经验很重要。
如果本课由教师整齐划一的要求学生按教材不同方案的顺序依次教学,显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使活动过程过于机械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很重要,为了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启迪学生的思维,我特意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研究氛围,鼓励学生毫无顾虑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启发他们设计各种各样打电话的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他们已经形成了相当的经验,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看待事物,因此,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并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也不是知识的呈现者,而是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最后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在第二种方案的过程中,就已经初步感悟到当教师在通知其他同学时,已得到通知的学生也应投入到打电话的行列之中,设计方法的热情很高,他们积极思维。各种方案中,既有生活经验的迁移,又有学生的创造性设计,这样既扩大了知识的信息量,又开拓了他们的思路。
2.逻辑推理很重要。
在发现规律的教学环节中,我通过图示引导学生有序思维。第一分钟时,有几人打电话?打完电话后共有多少人(这里包括教师)知道这个消息?第二分钟呢?第三分钟呢?通过“层层剥笋”,规律一步步明晰,道理不说自明。
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发生了“飞跃”或“质变”,这一阶段正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而学生在思考打电话的时间与通知到的学生人数问题时,常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不能抓住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即第n分钟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和老师的总数是一个等比数列。为了克服思维的表面性与不求甚解的毛病,我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得以充分暴露,使思维深刻。
3.符号化思想很重要。
打电话方案的记录方式有很多种,可以用文字完整描述,可以用数字1-15分别代替15名学生逐条简单记录,还可以用画图示的方式形象记录。在课堂上,我提示学生“用图示的方法”来记录。虽然学生展示的结果各不相同,但无论哪一种图示都体现出数学的简约美。
数学发展到今天, 已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世界。符号就是数学存在的具体化身。数学用的语言与通常的语言有重大区别,它将自然语言变为一种简明的符号语言。我在本课打电话方案的记录上从正反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符号化的思想。首先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将日常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其次, 我还请部分同学板书,引导学生将看懂抽象的符号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把符号化思维渗透于教学的始终, 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第三篇:新人教五年级数学上册《方程的意义教案》
《方程的意义》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 上册第62~63页内容。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楚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的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教学难点: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完成目标一)
课件出示天平,让学生说说天平的特点。师概括总结得出天平的平衡这一特点。
师:怎样才能使天平左右两边相等?
出示一架天平的左边是有物体20克和30克,右边是50克 师:用算式怎么表示? 生:20+30=50 引导总结得出这个一个等式。
二、合作学习(完成目标二)
再出示天平左边是20克的物体和?克的物体,右边是100克的物体。
师:“?”表示什么?我们可以用什么表示?
生:用字母表示。
师:你认为用哪个式子更能表示天平的作用两边是平衡的? 引导得出:20+x=100 表示天平左右两边是平衡的.出示6架天平,根据天平的平衡状态写算式。把这8个算式标号,得练习:
①20+30=50
⑤ 80<2χ
②20+χ=100
⑥ 3χ=180 ③50×2=100
⑦100+20<100+50 ④50+2χ> 180
⑧100+2χ=3×50 思考:你能给这些式子分类吗?并说说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同桌合作交流汇报
等式
不等式
①20+30=50
④50+2χ> 180 ②20+χ=100
⑤ 80<2χ
③50×2=100
⑦100+20<100+50 ⑥ 3χ=180 ⑧100+2χ=3×50 含有未知数的式子
不含未知数的式子 ②20+χ=100
①20+30=50
④50+2χ> 180
③50×2=100 ⑤ 80<2χ
⑦100+20<100+50 ⑥ 3χ=180 ⑧100+2χ=3×50 师:既是等式,又含有未知数的的式子有哪几个? 生:②20+χ=100
⑥ 3χ=180
⑧100+2χ=3×50 像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今天给它起个新的名字,称为“方程” 并板书课题
方程
练习: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① 35-χ =12
()⑥ 0.49÷χ =7()② Y+24
()
⑦ 35+65=100()③ 5 χ+32=47
()
⑧ χ-14> 72()④ 28< 16+14
()
9b-3=60()⑤ 6(a+2)=42
()
χ +y=70()
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请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
三、总结归纳(完成目标三)
课件出示:“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
这句话对吗?
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关系吗?
• 引导概括得出:方程一定是等式; •
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四、课堂练习
五、课外拓展:方程史话 六:作业布置
课本练习十四66页:第1题
第四篇:五年级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2至10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寻求“最省时的打电话”方案,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2.通过画图、填表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优化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画图等方式探究“打电话”省时的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通过图表等方式发现“打电话”隐含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题卡、彩笔、圆形和方形磁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上个星期天,学校有一些事情要通知一些老师到校完成。校长让我和刘老师每人打电话通知7位老师到学校。(板书课题:打电话)通知一位老师大约需要1分钟。我和刘老师赶紧拿出电话,正准备通知呢,刘老师却说:“我们玩个比赛吧!谁用的时间少就算谁赢。”„„
【设计意图:本课要教学的打电话,属于经过抽象的“理想模式”。因此情境创设要尽量避免非数学因素的干扰。这里,直接提出打电话,规避学生对通知方式(邮件、短信、广播)的讨论;借助学生对教师传递信息可靠性的信任,规避学生对信息传递中的保真度的怀疑。同时借助比赛引导学生感受节省时间的必要性。】
二、探究方案。
1、整理信息。
师:你从我刚才的介绍里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A、每人通知7位老师到校。B、通知一位老师要1分钟。C、我完成通知的时间越少越好。
【设计意图:将杂乱的情境进行“化简”,从中提取信息,是学生必备的能力。这里一方面对此进行训练;另一方面通过整理,让学生清晰要做什么,怎么做,为后面的探究做好准备。】
2、初步感知。
A、逐一打。用图片的形式出示我自己逐一打的方案。
师:这样打电话行吗?为什么?
B、讨论。
师:要想赢过刘老师,完成通知的时间当然是越少越好。同学们帮帮我吧,有什么节省时间的好办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话说清楚,或通过简单表演的形式让其他学生明白他们的意思。
【设计意图:展开讨论,激发思考,在交流中体会节省时间的方法,减缓教学坡度,为后面的设计方案打下基础。】
2、开放探究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帮我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老师能认识你们真是一件幸福的事。那就同学们帮我设计一个方案,看一看最少需要几分钟?好吗?
呈现合作要求:
(1)同桌合作,设计一个打电话方案。
(2)将设计的方案记录在作业纸上。
师巡视,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听取学生对方案的解说,并发现典型设计。
【设计意图:删繁为简,尽量减少对学生合作的要求(要求也是束缚)。因为还缺乏对打电话的理性认识,在设计方案时,学生的意见分歧会比较多,所以采用人数较少的同桌合作来开展。】
3、对比分析
A、展示部分方案,带领学生读一读。
学生设计的方案按照表达形式来分,可能有如下几种:一是纯文字表达的;二是图文结合记录的;三是借助符号来表示的。
教师展示若干份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采用不同形式表达的方案。
师:你喜欢哪个方案,说说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优化方案,选取用借助符号来表达的方案,实现数学化。
【设计意图:在展示与评价方案中,引导学生体会在表达清楚的基础上,还要追求表达的简洁,感知数学的简洁美。】
B、选取一个方案解析,优化形成最优方案。
师:请这个方案的设计师上前来解释一下。符号分别代表什么?你能将这个方案用卡片展示在黑板上吗?
师:这位同学的方案你看懂了吗?我一个一个通知需要7分钟,可是他的方案只要×分钟,时间怎么变少了?
【设计意图:时间怎么变少了?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思考节省时间的方法,从而发现“同时打能节省时间”。】
师:那就用这个方案和刘老师进行比赛,好吗?
师:哪里还可以节省时间?怎样修改?
引导学生优化形成最佳方案,并对最佳方案进行整理,将每一分钟所通知的人放在一起(如上图)。
师:还有用的时间更少的方案吗?
【设计意图:“哪里还可以节省时间”引导学生结合“同时打”进一步优化方案。对最优方案进行整理,将同一分钟通知的人放在一起,清晰表象,梳理思路。“还有用时更少的方案吗?”引导学生反思最优方案,并用“不空闲”的标准对方案进行评价。】
C、反思“不空闲”,形成全面认识。
师:想一想,如果要通知8人,需要几分钟? 师:第1分钟通知了一人,第二分钟通知了2人,第三分钟通知了4人。要通知第8位老师,明明只多了一人,为什么就要一分钟呢?
【设计意图:这里意图有二:一是让学生认识到,在最后一分钟,即使“有空闲”,也是最省时间的方案,形成对“不空闲”这一标准的全面认识;二是初步体会在一个时间段内,能通知的人数是一个“区间数”。】
4、整理归纳。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打电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在这些不同的方法中我们找到了用时最省的方案。现在让我们一边回顾,一边填写表格。
师: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包括我自己吗?
师:第4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会是多少呢?猜一猜吧!为什么是16人?
师:那第5分钟呢?第6分钟呢?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想一想第9分钟已经知道消息的总人数该怎样计算?第20分钟呢?第n分钟呢?
师:已经通知的人数是什么意思,不包括谁?怎样计算?
师:第n分钟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按照最优方案打电话过程的回顾与猜想,用不完全归纳法,探索总结“人数倍增”的规律。】
三、应用规律。
1、结合填写的表格,师生一起讨论解答如下的问题。
A、照这样,5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到几个人?
B、照这样,要通知50人至少需要几分钟? C、照这样,通知33个人与通知多少个人所用的最少时间是一样的?
2、师:找到了这个最优方案,现在我可以通知了吧?想一想,会出现什么情况?
【设计意图:三个问题梯度安排,逐步训练提高学生应用规律的能力。“会出现什么情况”的追问,让学生感受到,按照最优方案进行通知,还需要让每一个参与者都清楚自己要通知的对象,感受“预案”的必要性。】
四、总结全课。
1、回顾优化过程,感悟优化思想。
师:刚才,同学们帮助老师设计了多种方案。通过对方案的思考,我们知道需要“同时打,不空闲”才能实现“最节省时间”的目标。后来我们通过修改方案,找到了最优方案。这个过程中,我们在不断追问自己,还有更省时间的方案吗?从而实现了方案的优化„„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收获与体验。
师:学完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或者感受想和大家说说吗?
五、数学欣赏。
师:在这里,我们看到打电话的人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成倍地增长。其实在生活中,像这样的成倍增长的事情还有很多。
课件播放:你知道吗:拉面、阿米巴原虫、纸的折叠。
【设计意图:在优美的音乐播放中,补充介绍生活中的倍增现象,丰富学生的认知,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对数学的美好情感。】
第五篇:五年级数学活动课《打电话》教案设计
五年级数学活动《打电话》教案设计
学目标: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中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案。
2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
用。
教学重点:让学生探讨最优化的方案。
教学难点:发现最优方案隐含的规律并应用于实际
一、激情导
导入题
同学们,老师今天遇到了一麻烦事,暑假期间,学校要举行歌咏比赛需要尽快通知到合唱队的1名同学,怎么办?
如果每分钟通知1人,通知完这1人要几分钟?你能帮老师设计一个方案么?
2、明确目标)确定最优方案(找方法)
2)在方案中寻找规律(找规律)
3)能利用找到的方法或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会应用)
3、效果预期:从刚才的回答中老师发现同学们特别爱思考那么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完成好今天的学习任务。你们有信心么?
二、民主导学
任务
一、找方法
、任务呈现:
小组讨论,把你们所知道的方法都列出来,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好,想一想,从刚才的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
2、自主学习
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展示交流
学生分别说出自己找到的最好的方法。你刚才比较了几种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各种方法都列出来,再作比较,经历优化的过程)
任务
二、找规律
、任务呈现
这的确是个好办法,仔细观察这个方案,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完成下表
第几分钟
新接到通知的人数
接到通知的人数
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包括教师
2、自主学习
3、展示交流
如果真的按这种方案去打电话,你想可能会遭遇什么?
怎么办呢?(给每个学生编上号码,让每个人都清楚谁通知谁。)
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做一个有计划、讲效率的人。
任务
三、会应用、任务呈现、分钟通知多少人,要通知0人要几分钟。
2、自主学习
3、展示交流
三、检测导结
、目标检测
拓展题:
有一棵奇妙的树,原来只有1个树枝,第一年长出1个树枝,第二年每个树枝分别长出1个新枝,第三年每个树枝又都分别长出1个新枝,照这样计算,第五年这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树枝?
2、结果反馈
3、反思总结
板书设计:
打电话
方案1:逐个通知
费时
方案2:分级通知
节时
方案3:人人参与
最优
第几分钟
新接到通知的人数
接到通知的人数
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包括教师
有一棵奇妙的树,原来只有1个树枝,第一年长出树枝,第二年每个树枝分别长出1个新枝,第三年每个树枝
1个又都分别长出1个新枝,照这样计算,第五年这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树枝?
第几分钟
新接到通知的人数
接到通知的人数
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包括教师
有一棵奇妙的树,原来只有1个树枝,第一年长出1个树枝,第二年每个树枝分别长出1个新枝,第三年每个树枝又都分别长出1个新枝,照这样计算,第五年这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