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教案_1[5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00:2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草原上》教案_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草原上》教案_1》。

第一篇:《草原上》教案_1

《草原上》教案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通过其它创编活动来初步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

2通过小组合作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造音乐美的才能和合作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集体活动,用各种创编活动来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2创编活动,节奏练习,旋律片段创作。

教学难点:

掌握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碰铃、铃鼓、双响筒)。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音乐拍手进教室。

2确立良好坐姿,明确堂纪律,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

发声练习:1234│—│432│1—‖

小猫爱吃鱼,鱼。

2实践模唱,复习歌曲《摇啊摇》、《小酒窝》。

三、导入

聆听音乐《草原放牧》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看看,你们想不想去呀?

师:在看的时候如果你有什么感受都可以用你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跟着唱、打拍子等等(放《草原放牧》flash给学生看)。

2情境想象,进入主题

师:草原是不是很美丽呀?

3初步掌握歌曲风格

师:下面再给你们听一首歌,也是关于草原的。听的时候要思考这首曲子的速度、情绪、节奏和旋律是怎样的?(播放歌曲《草原上》的录音)

4听一听、想一想《草原上》和《小酒窝》在情绪、速度上有什么不同?

A优美、舒展地、宽广

B欢快、活泼地、紧凑

四、学习歌曲《草原上》

进入新:今天我们要来当一回蒙古人,唱蒙古歌,跳蒙古舞。

2聆听歌曲,初步感受内蒙民歌的特点。这首歌曲为4/4拍的羽调式内蒙古族歌曲,音乐语言简练易记,旋律线条起伏较大,基本素材只包含两个乐句的八小节乐段。节奏舒展,旋律优美,生动地勾画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就仿佛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当中,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热爱家乡的美好生活,刻画了内蒙古人民的爽朗豪放、热情好客的性格。

3用听唱法学习歌曲,小声地跟着录音范唱学习歌曲。

4听辨音的长短:(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唱这曲子的时候,在同一个小节里有的歌词唱得短一些,有的要唱得长一些?请同学回答。(生)高、照、跑、叫、壮、肥。实践活动:(师)现在这里有些打击乐器,你认为用哪种乐器可以表现出长音?哪种乐器表现短音?

6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五、拓展

进一步掌握风格,播放一段蒙古舞蹈《我也来当小骑兵》,让同学们留意看内蒙古舞蹈有什么特点。

2老师鼓励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分组出来表演各自创编的表演活动,共同评选出最有创意、合作得最好的一组。

六、堂小结

内蒙古人的性格开朗,而且热情好客,如果你们到内蒙古去做客,他们一定会很热情地招待你,这就是我们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的内蒙古族,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内蒙古草原参观活动结束了,请同学们骑着马离开这个美丽的大草原。(放《我也来当小骑兵》音乐,学生们做骑马状离开教室)

教学反思:

我在教这首歌曲时,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多看、多听,去感受内蒙古音乐的歌舞一体以及它的美,让学生从感官上去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对内蒙古的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为学习歌曲奠定了基础。

第二篇:《草原上》教案

《草原上》教案

件www.xiexiebang.com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歌曲《草原上》是4/4拍、羽调式歌曲。所在单元“草原”,是本册书中唯一起到弘扬民族音乐的单元。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结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是近期内最适合引导学生进行试唱教学的内容。它可以让学生们再学习中综合运用以往学习的乐理知识及音高概念,在发展学生读谱能力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过渡作用。

2、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是从低段向高段过渡的时期。可以进行简单的视唱训练,但在表现音乐方面却萌生一丝羞涩。

二、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唱好这首歌,并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感受蒙古族歌舞的民族风格。

知识目标:在视唱教学中巩固学生对音高、基础乐理的综合运用。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读谱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草原上》。

2.初步体会蒙古族民歌羽调式的旋律特色,体验不同的音乐形象并表现。

教学难点:

1.视唱教学中对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正确演唱及音准的把握。

2.教学mi、sol、la,并进行以此为基础间的旋律创编。

四、学法指导:

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讲解法、示范法、谈话法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为他们提供了充满自信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交流音乐、体验音乐的机会。

而学生则通过听、演、唱、说、舞等一系列的参与音乐的活动,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兴趣,激活了表现欲、创造欲,使其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五、教学过程:

1.音乐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老师要播放一段歌曲,你们能听听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吗?

学生聆听(预设:这是蒙古族的歌曲,藏族的歌曲……)

2.揭示课题,初步聆听

导语:同学们的小耳朵很灵,这的确是一首蒙古族的民歌,那谁能告诉我,蒙古族的小朋友生活在那里呀?(预设:内蒙古的大草原上,住着蒙古包……)

同学们说得特别好,肯定有人亲眼见过那里的样子,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演唱的这首蒙古族的民歌《草原上》,我们一起听听这首歌曲和我们刚才听到的歌曲《快乐的牧羊人》的情绪有什么不同?(预设:更抒情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来看歌谱,从这里找到答案。

3.学习歌曲

(1)熟悉歌曲旋律,感受节奏的规律

教师出示歌谱,边听边观察歌曲旋律的变化,发现节奏、旋律重复的部分。

导语:请你们边看歌谱,边听老师弹奏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预设:发现重复的乐句)

(2)画出旋律线,视唱歌谱中重复出现的旋律

教师出示中的旋律线,学生一起模唱歌谱

导语:让我们用手势画出旋律线,唱一唱歌谱。(本首歌曲的谱面是两个升号调。因此,提示学生第一个音的唱名是mi)

(3)师生接唱歌谱,巩固音准。

学生演唱每一行的前两个小节,教师接唱后两个小节。(机动内容:如果学生演唱歌谱的效果较好,可以尝试增加难度!和教师互换演唱歌谱或完整演唱歌谱。)

难点的解决:教师演唱的部分让学生用“wu”唱一唱,教师用手势提示学生用连贯的气息进行演唱。

(4)填词演唱歌曲

轻声读词,感受歌词字尾音上的押韵,指导学生开口音ao的口型及发音,特别是乐句长音的保持。

4.完整的演唱歌曲并用肢体表现

(1)随着老师的钢琴完整的演唱

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音准或气息的问题进行及时地纠正。

(2)随音乐边唱边表演

5.回顾蒙古族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

(1)聆听并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导语: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这首《草原就是我的家》也是蒙古族的民歌,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这首歌曲的旋律。

教师出示歌谱,学生边听边感受。

(2)归纳歌曲尾音结束在la上的羽调式特点

课堂小结:蒙古族的民歌有的同学也听了很多,你们关注过旋律的特点吗?比如:下次课我们将要学习的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看看它又是哪个音结束的呢?下次我们再来继续感受蒙古族的民歌,同学们再见!

件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草原上教案

一、教学内容:人音版第五册第二课《草原》《草原上》︱

二、教学目标 :

1)情感价值观:通过对歌曲《草原上》的学习和表演,能让学生感受草原大自然的美引申出对草原的赞美热爱之情。2)过程与方法:歌唱教学 模唱,模仿

3)知识与技能:通过对课的学习能有感情的演唱出《草原上》

三、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甜美抒情的情绪:

四、教学难点 把握歌曲演唱的连贯性,五、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为4/4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歌曲的第2至第3小节运用了七度大跳,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倾吐了牧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六、教学准备 课件PPT 钢琴 七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师:现在上课了,同学们好!1 0 2 0 3 0 05 67 1 老师您好 老师您 好!一:导入:,1.播放蒙古大草原PPT 图片创设教学情景

今天老师呢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看看那的景色那的人们的生活(出示PPT 草原图片/短片 伴奏音乐草原上)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跟着《草原上》的伴奏音乐,欣赏内蒙古大草原的风景,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之美)

【设计意图】本歌曲本身就是个非常动听成功的歌曲,让学生第一时间来感受歌曲的美感,环节设计2:

1)学生先聆听第一次,然后要求学生听完歌曲后讲述画面,2)播放PPT画面蒙古大草原,比较学生所讲出的画面情景创设情景。(可以多听一次)二.点题

同学们刚刚播放的视频里,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啊?

对大草原、牛羊 蒙古包………… 大家觉的那里的景色美吗?/很美。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和草原有关的歌曲,请同学们打开书的第六页今天学习《草原上》

三、新歌教学

1、聆听歌曲(感受情绪)

刚刚我们已经听了一次歌曲的旋律,现在再来听一次听完后请你说出你的感受(播放歌唱版本《草原上》)

请说说你的感受,你听完了感觉怎么样?很美,很好听我仿佛看到了…………

2、读歌词(了解歌曲中是怎样描写草原风景的)

1)、老师有感情的带读歌词,(效果是在读歌词过程中去感染学生)2)、学生模仿跟着老师再读一遍歌词、有感情的读 3)、再一次聆听歌曲(进一不感受歌曲的情绪)

在过门笛子吹响的时刻像学生们述说:一个美丽的草原,蓝天是那么的高,太阳照耀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很美很美……草原上有羊儿马儿在奔跑,…………请听(说的过程中注意要绘声绘色的,有感情的说故事以便符合曲子过门音乐的音乐气氛)

4)、学唱歌曲

大家可以看到歌曲很短,我们刚刚已经听了几次都已经很熟悉了现在我们来学唱歌曲

5)、带着学生跟着老师的钢琴演唱,注意唱的时候不要大声,大家要唱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6)、针对演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提示和改正。

7)、分组演唱 第一段第一句女演唱第二句由男声演唱 第二段 全班齐唱

结束句把第二段第二句重复一次渐慢结束全曲

8)、加进打击乐伴奏:碰铃 2对沙锤1对

老师先示范怎样正确的伴奏乐器使用方法,请同学上来伴奏歌曲 全班加伴奏表演一次

9)、尝试环节加进简单的舞蹈为歌曲伴舞

10)、教学成果展示:全班一起表演学习的歌曲《草原上》

这个时候我们要想象我们就是蒙古族的男子汉,蒙古的格格伴奏伴舞,一起加进来。下面有请佛山实验学校3X班的蒙古的小男子汉和小格格们为大家表演好听的《草原上》(鼓掌,表演完谢幕鞠躬

第四篇:草原上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通过听、唱、舞、奏、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初步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

2、通过小组合作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造音乐美的才能和合作协调能力。

3、唱准“3、5、6”三音的音高,掌握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并进行即兴编曲。

教学重点:在小组集体活动中,通过各种创编活动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难点:创编活动(编配节奏及编唱旋律);

唱准3、5、6三音的音高。

教学准备:钢琴、课件、打击乐器(碰铃、铃鼓、双响筒)。课时划分: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草原放牧》;

2、初学歌曲《草原上》;

3、认识二分、四分音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拍手进教室,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

2、师生问好。

二、初学歌曲《草原上》

1、导入:今天,我们要一起乘着歌声的翅膀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风格和内容。

3、听后讨论交流。

师:歌声把我们带到了哪里?在那儿,你看到了什么?

4、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关于草原的歌并唱一唱。

5、再听,思考: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

6、分析歌曲节奏。

观察一下:这首歌曲里,用了一些什么节奏?(二分和四分节奏)

7、听音乐,拍打节奏为歌曲伴奏。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歌曲情绪与节奏类型的关系。

你发现了什么?

8、实践活动:现在这里有些打击乐器,你认为用哪种乐器可以表现出长音?哪种乐器表现短音?

9、再次播放歌曲,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10、演唱歌曲《草原上》,指导学生用优美、舒展的声音演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当一回蒙古人,唱唱蒙古歌。

三、欣赏《草原放牧》。

1、过渡语:大草原不仅景美,那里的人更美。在内蒙古草原上,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2、教师简介“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及作品情况,激发学习兴趣,帮助了解内容。

3、欣赏《草原放牧》,边听边想:在音乐中,两个小姐妹在干什么,她们的心情怎样?

4、听完,学生交流想法。

5、分段听,感受一种风格的两个主题所表达的不同情绪。通过听、画、议的方法来完成。

四、欣赏蒙古舞蹈,进一步感受风格特点。

1、欣赏并留心观察:蒙古舞蹈的特点?

2、交流。

3、学跳蒙古舞。

五、课堂小结,结束课业。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我们今天的内蒙古音乐之旅就和大家说再见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继续学习歌曲《草原上》;唱准3、5、6三音的音准并会听唱和编歌;欣赏《草原巡逻兵》。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随着歌曲《草原上》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安定情绪。

二、继续学习《草原上》。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辽阔的蒙古大草原,感受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和蒙古音乐的特点,让我们增长了不少见识。

今天,在《草原上》的歌声中继续我们的内蒙古音乐之旅吧。

1、随音乐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观察歌曲旋律:出现最多的音是谁?其次呢?

3、用柯达伊手势法唱准三音的音准并做“听唱练习”。

4、跟着老师模唱曲调。

5、用“3、5、6”三个音编自己的歌,唱一唱。

三、欣赏《草原巡逻兵》。

1、导入:听,在这辽阔的草原上,一群英勇的巡逻兵正快马加鞭的过来了,让我们听听看,他们都是一群怎样的巡逻兵?

2、听乐曲的“引子”与第一部分的快板音乐,学生发表言论。

3、请学生模仿巡逻兵们骑马飞奔。

4、师:除了用形体动作来表演以外,还可以用哪些方式来模仿骑马或马蹄声呢?(引导用打击乐器或嘴巴或天然乐器来模仿),由学生选择适合的打击乐器,或者用环保乐器,创编节奏,分组练习。

5、创编节奏展示。

6、导:让我们模仿巡逻兵们骑着快马,去大草原看看。(听《草原巡逻兵》主题曲。)听,巡逻兵们来到了大草原,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情绪是怎样的?

7、紧接着的一段音乐的情绪与先前的有什么不同呀?这段音乐又让你想到怎样的情景呢?(《草原巡逻兵》的第二段主题,学生发言------)

8、比较这两段主题哪一段更有骑马的感觉,为什么?

9、继续听完全曲,结尾部分的强弱变化又让你联想到什么?(放《草原巡逻兵》结尾部分,学生发言------)

10、再听全曲,请同学们做出相应的骑马动作,但要注意有强弱的变化呀!

11、听完音乐后,按音乐发展的情景,编讲故事《草原巡逻兵》。(背景音乐《草原巡逻兵》)

12、师生共同介绍“笙”。我们今天听的由笙吹奏的《草原巡逻兵》是一首内蒙古乐曲,但其实“笙”这一乐器多数用在瑶族和侗族的音乐中,而内蒙古的特色乐器是“马头琴”。

四、课堂小结,结束课业。

课后作业:回去再找找,还有哪些用不同乐器来表现内蒙古音乐的乐曲,可以带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唱一唱、动一动。

师生随音乐《草原上》《草原就是我的家》边唱边律动。

2、说一说

师谈话: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又站在了《草原上》,草原上有些什么呢? 生讨论:(学生自由讨论大草原上的风土人情)

师谈话:通过小朋友们的讨论,老师知道你们又一次领略了大草原上草儿青,羊儿肥,人儿喜的美丽景象,小朋友们对大草原真是太熟悉了,原来“草原就是你们的家”,那你们就是草原——小牧民。

二、节奏练习,舞蹈配合

1、读一读(师生配合读节奏)

x x x | x x | x x | x — | x.x | xx x || 我是 个 草 原小 牧 民 啊 哈 啊哈 嗬

x x x | x x | x x | x — | xx xx | xx xx || 手拿 着羊 鞭多 自 豪 哒哒 哒哒 哒哒 哒哒

x x | x x | x x | x — | x x | x x || 草 儿青 青 羊 儿肥 刷 刷 刷 刷

x.x xx | xx x | x x | x — | x — | x — || 美在眼里 喜在 心喜 在心 哈 哈

2、议一议

(1)学生复习讨论蒙古舞(扬鞭 勒缰 硬腕 硬肩 挤奶„„)(2)讨论四条节奏中可以选用哪些舞蹈

3、跳一跳

(1)分组自选一条边读边跳(2)集体组合边读边跳

(评析:第一步的“读一读”,解决了歌曲中的难点,为学好歌曲打下了基础。第二、三步的“议一议、跳一跳”通过蒙古舞的复习,进一步了解蒙古人民的生活和草原风景。)

三、歌曲导入,牧民欢歌。

师谈话:草原人民能歌善舞,不仅能跳得一曲好舞,也能唱得一曲好歌。瞧,他们来了。(多媒体播放蒙古小牧民们在草原上载歌载舞的情景,音乐《我是草原小牧民》)

1、跳一跳

(1)出示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根据歌词选用节奏练习中的舞蹈,分组练习(2)舞蹈练习(音乐《我是草原小牧民》)

2、唱一唱

(1)集体跟唱

(2)寻找难点,解决难点(学生自己找难点,再请学生帮助解决)(3)完整演唱歌曲。(4)讨论歌曲情感。(5)有表情地演唱

3、综合体验(1)编一编 分组自由练习

(a)用“x”和“x—”选用节奏乐器为歌曲伴奏(双响筒 碰铃 串铃 沙球)(b)用舞蹈为歌曲伴奏(2)演一演 集体表演

四、拓展延伸,表现歌曲。

师:在课后,大家可以收集更多的歌唱草原的歌曲唱一唱,或者通过诗歌朗诵、或者创作、或者绘画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

六、课堂小结,下课。

第五篇:草原教案1

草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附:板书设计

草原

初到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自主性练习设计】

一、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

(2)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那么……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管……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抄下来,说说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句子: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 比作______________)

三、把“一碧千里”一类的词语找出来,摘抄积累;再把课外读到的写下来。

课文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前读到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载《草原上》教案_1[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草原上》教案_1[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案《歌曲草原上》[范文大全]

    教学年级:小学三年级 教学课时:一课时 设计理念: 1.根据音乐课程标准:“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教案《歌曲草原上》

    教案比赛个人信息表 题目: 《歌曲草原上》——通过互联网条件下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省份: 北京市 作者姓名: 朱小云 单位: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北大燕东......

    草原放牧教案1

    《草原放牧》教学设计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朱昌中学 胡 静 授课 一、课题:《草原放牧》 二、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高一年级学科:高中音乐 课型:音乐鉴赏课 课时:一课时 学生课前准......

    《静默草原》教案1

    《静 默 草 原》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有情感的朗读课文,概括草原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的魅力.2、学习“对比”......

    草原上

    苏教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愉快的梦 《 草 原 上》教学设计 泰州市大冯中心小学严晓艳2013.11.19 教学内容 唱《草原上》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唱好这首歌,并通过其......

    草原上

    《草原上》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歌曲 《草原上》是4/4拍、羽调式歌曲。所在单元“草原”,是本册书中唯一起到弘扬民族音乐的单元。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和热爱......

    1《草原》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

    1草原★

    1草原 第一课时 了解“导读”部分的内容。 1.学生自读,说说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些什么? ( 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2.这节课我们首先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