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移动信息化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基于移动信息化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安徽建筑大学培训方案
一、工作坊概述
“基于移动信息化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工作坊是专门针对一线教师的培训项目,本培训利用蓝墨云班课作为移动信息化的教学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模式,结合行动学习技术,通过 2 天线上和 1 天线下的课程学习,让老师们认识并体验混合式教学方式,学会混合式教学的基本设计思路和方法。
二、工作坊目标
知识目标:
熟悉移动信息化教学的理念、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方法。能力目标:
1.能熟练使用蓝墨云班课作为教学平台,能针对教学情境正确使用云班课 2.能进行微课资源的简易制作 3.能开展合适的在线教学活动
4.能进行混合式教学的课堂活动设计与实施 情感目标:
接受混合式教学理念,激发教改热情,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
三、线上学习安排
时间:2018 年 5 月13 日-14 日 准备工作:
在手机上下载安装注册蓝墨云班课 APP(二维码见下图)。要求:全体参训老师务必加入蓝墨云班课(班课邀请码493155),蓝墨云班课下载、安装、注册和使用请点击参考教程。
1.预热:2018年5月13日前,预计用时20分钟
1)资源:①视频资源《教师面临的挑战》②视频资源《对现行教育的控诉》③文本资源《大学老师你应该怎么办》④视频资源《孩子们可以自主学习》⑤图片资源《学习金字塔》。
2)任务:看资源区的资源,在答疑讨论区展开专题讨论,也可以在自由讨论区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自由发言与讨论。
2.第1天:2018年5月13日,预计用时90分钟 教学资源:蓝墨云班课资源 001-016 1)教学任务:
①看操作视频,开始创建自己的第一门班课(建议是正在上课或者即将上课的课程)。
②在您自己的班课里添加具体某一章节用到的图片、视频、PPT文档三类资源,新建一个图文资源(比如给学生看的学习指南)、一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链接资源,以上5类资源的列表截屏(参见附图),作为附件1提交;
③在您自己的班课里开展讨论答疑、问卷调查、头脑风暴等活动,并依据前述视频资源出一份测试题,以上活动列表页截屏(参见附图),作为附件2提交;
④其中一个视频文件作为附件3提交; ⑤现有该章节的PPT文档作为附件4提交;
⑥现有该章节的教案(教学设计)作为附件5提交;提交一次您现有课堂教学的教案设计,建议选择您最熟悉的一次教案,或者您最想改进的一次教学设计,教学时间为2个学时比较好,应该比较完整的体现教学设计思路、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课后作业等教案设计的基本要素。教案或教学设计word文档作为附件提交。⑦参考思维导图的有关资源,试试用手绘思维导图的方式概括一下蓝墨云班课的功能及应用场景,思维导图拍照后作为附件6提交。
以上6个作业完成后按要求提交至活动中的“创建班课并添加资源和活动”作业中。
⑧完成“关于云班课的测试”,另外一个“有点难度的云班课趣味测试” 不做要求,测试完成后有助于对云班课的更多理解。
⑨思考并完成“您认为现有课堂中存在哪些问题?”。3.第 2 天:2018年5月14日,预计用时150分钟 学习任务:
①认真观看视频资源,建议边看视频边做笔记,看完所有资源后完成活动中的测试练习。
②认真思考并填写“混合式教学的困难是什么?”
③尝试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一次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用1张A4纸,试试画一次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思维导图,要求有课程基本情况,有清晰的教学目标,有相对应的资源和学习活动,有恰当的评价方式。5月16日培训当天,请带上您的思维导图设计图。
有关说明和学习要求:
1)线上两天学习,每天安排 60-15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和测试等教学活动。课程资源将于5月13日至14日早上6时准时推送,本人将及时通过答疑、讨论的方式与各位老师互动,解答各位老师提出的问题。
2)以上学习任务和作业提交请务必在5 月15日12点前完成。3)原则上,各位老师须取得所有经验值的 80%以上才可以进入线下面授课程的学习。
四、线下学习安排
时间:2018 年 5 月16 日
方式:设计讲、练结合的培训内容,以小组学习的方式,按要求完成相关的任务,以此达到参训老师能即学即用的目标。学习内容及时间安排:
时间 8:30-8:50
1、准备
课程内容
内容简介
自我介绍及我的教改历程
经验值、问卷、测试分析
线上学习点评与展示
培训内容、流程简介。建立学习团队,形8:50-9:30 活动:开班仪式和团队破冰
成团队合作学习的氛围,明确本次工作坊 的目标。
9:30-10:00 10:00-11:00
2、重点讲解
混合式教学的意义、目的和操作流程
3、平台演练:蓝墨云的课堂功能 签到、课堂表现、分小组
每人轮流讲解,小组成员给出建议,完善,11:00-11:30
4、目标设计
分组展示
11:30-12:00 12:00-14:00
5、资源设计
准备录屏软件并试录制
设计课前学习方法和需要的学习资源。根据视频进行安装、试录制
录制视频(与线上第二天活动相关连);14:00-15:00 实践:camtasia studio 使用 简单编辑(降噪、鼠标、缩放、加注、切换、字幕、片头尾、合成)
现有课堂存在哪些问题?(混合式教学
6、活动设计:
15:00-15:20 头脑风暴-智能标签
有哪些困难?)
兴趣、资源、参与、互动、条件、积极性。。。
15:20-16:00 活动:团队共创并展示 课堂存在的问题或者混合式教学的困难
有哪些原因和相应的解决方案或可采取哪些课堂活动?
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评价设计
16:00-16:30
7、评价设计与数据导出
示范:线上学习数据导出,平衡成绩 在以上资源设计和活动设计工作的基础
8、综合设计
16:30-17:30
活动:世界咖啡并展示 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展示。
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思路、流程解释、回17:30-17:50
9、课程总结
顾总结讲、练结合;线上线下结合;个人小组结合
备注:以上顺序及内容可能会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故仅做参考。
上,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好限时 5 分钟
五、培训师简介
沈群,男,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药制剂教研室副主任,长期从事中药学专业本科教学工作。自2013年以来秉持“课堂可以更开放包容”的思想,把互联网和移动信息技术引入大学课堂,积极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改革,同时引入行动学习技术,在《药事管理与法规》、《医药市场营销学》、《中药药剂学》等课程全面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主持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1项,广东省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项目3项。几年来不断总结经验,多次主持“让教与学更有趣”的移动教学教师沙龙和技术培训,并在南京、武汉、成都、哈尔滨、广州等全国各地推广“基于移动信息化的混合式教学”经验。
第二篇:混合式教学设计
课程:语文
教师姓名:张艳
学校名称:彭家川小学 授课班级:五年级二班 章节名称:走近李白
计划学时:1学时 课型:新授课
设计者:张艳
教学设想: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书吴道子画后》诗中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亦应该于一定的教学原则规范之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充分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选择新颖的角度,采用适当的教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分析鉴赏能力。语文课本中编选了许多李白的诗歌,引导学生从具体篇目入手,赏析李白的部分诗篇,但这样给学生的往往是支离破碎的印象,并不能对李白有整体系统的科学的认识和感受。设计一堂“走进李白”的学生自主研究课。通过对李白的个性解读赏析太白风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积极思想,了解其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豪放不羁的情怀。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勇士的复杂情感。3 4 欣赏李白诗气势磅礴,语言豪放,意象阔大的艺术特色学会应用网络,文献进行研究,培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应用文献研究法,历史溯因法,纵横比较法,解读李白的豪放个性,通过听读、诵读、感知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感受诗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宇宙观,并认识李白的思想局限。
二教学重点: 李白的饮酒情结。从饮酒诗及温度李白的性格。3 李白饮酒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李白消极行乐实则渴望 教法与学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研究性学习法 三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有人说,好饮两杯的人,都不是俗客,所以,善饮者大都是诗人或是豪侠之士。李白就是这样一位将酒喝至极致,将诗作至巍峨的侠客。今天我们就走近李白的饮酒诗,去品味李白的独特的性格魅力和诗歌艺术特色。3 4 2 好诗诵读热身赛:进入“酒醇诗浓1+1”栏目,主持人介绍比赛规则,进行李白饮酒诗联句背诵。目的在激发学生兴趣,在背诵中感受诗情,进入李白诗的豪迈意境。
诗人与酒何相亲:以新闻发布会的方式,探讨解读李白喜欢酒的原因。
要解读李白的饮酒诗,首先要弄明白李白为什么喜欢酒。这要在酒字上做文章。酒可以渲染气氛,调剂情绪,有助于谈兴,故浪漫倜傥的诗人无不喜欢酒。酒可以刺激神经,产生灵感,唤起联想。李白饮酒诗中酒与愁总是分不开的,这是其功名追求与个体人格的矛盾冲突的及时现实的悲观和无法解决的内心矛盾的反映,其中对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的歌咏不仅表现为激情奔涌,狂傲放旷,也表现为飘逸和对生命的冷静思考。李白能受人喜爱,关键是其醉饮时所获得的对人生大悲大苦的超越。它体现了一种审美化的生命价值取向,其中对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的歌咏并没有引导到对个体生命的否定,而恰恰是通过对永恒的短暂把握而实现对个体生命的充分肯定。、5 6 7 8 4 品酒味人生:第一研究小组汇报研究成果,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审美的角度探讨了李白饮酒诗中所表现的独特个性及其生命价值取向。
(1)率真:以《山中与幽人对酌》为例,解说李白真诚直率,随心所欲、恣情纵饮的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形象。
(2)狂放:习题导入:猜猜李白选择的是哪一个词
a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
A 饮 B 挥 C樽 D 酌
b 人生达命岂 愁?且饮美酒登高楼。A 堪 B 暇 C伤
李白自诩: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狂,是自信的外现,是对人格尊严的充分肯定,是对束缚人的社会习惯势力的蔑视,他大声疾呼:“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君远参军》),昂首天外,根本不屑以世俗的价值为标准,“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长流夜郎赠辛判官》),他是那样不可一世,最可贵的,是他用时代的最强音,惊天地泣鬼神的吼出了一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豪爽:结合李白所在的盛唐特征,解读李白的豪爽个性的生成理由。李白的诗歌丰富和发展了盛唐诗歌中英雄主义的艺术主题。生在盛世的李白而对乱世英雄致以礼赞,当然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因为通过这类人物,诗人更能够抒发自己“心雄万夫”的气概和热情,表现在历史中建立辉煌功业、积极创造自我价值的人生愿望。同时,这也成为时代理想的人格化写照。
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他有时也发出轻蔑权贵的豪语,如“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但主要还是表现内心的高傲。而随着对高层权力集团实际情况的了解,他进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权贵的对立:“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他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4)以辩论形式,认识李白个性中的孤独:我们从“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中,从“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中,可以看到李白孤独的身影。李白孤独,不仅是由于他的好友相继离去,更多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在众人之上,无人可以与他比肩。他的孤独,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孤独,更多的是灵魂上的孤独。诗意的微醺:从余光中的《戏李白》切入,赏析李白饮酒诗的艺术特色。
(1)意象的阔大:用品味意象的手法,以《将进酒》为例,讲解李白常选用如黄河,长江,长风,高山,大川等形体阔大的意象,来构建诗歌阔大的意境。
(2)想象丰富奇特:以诗句为例,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赏析意象的丰富性,浪漫性、夸张性。6 我思故我在:交流研究经验,总结研究方法,以期在以后的研究性学习中收获更多。播放《将进酒》课件,让那种强烈的节奏感,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强烈作用与学生的口、目、耳、心,实现学生心灵与诗人之心的直接对接。
四拓展训练
请学生将饮酒诗的诗句与作者连起来,以识记更多的饮酒诗,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李白走开去,探寻更多的饮酒诗。
五教学反思与总结
(1)这节课广泛地开掘了学生的研究力量,既发挥了部分学生的领导作用,又关注那些不热心研究的同学,以达到真正的“教育是为了一切学生”的目的。课题既有学术性、研究性,又有趣味性、挑战性、可操作性。引领学生进入了李白诗歌,从而让学生 进一步理解李白的诗风。
(2)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学生热情很高,利用网络,文献资料,搜寻到许多资料,研究李白的个性,李白与酒的关系,研究饮酒诗中的月的意象特征及感情内涵。但是这还都是别人的“思想”,不只是让学生成为“四角书橱”,或是文献资料的收藏夹,老师要求大家一定要问自己,你对李白其人怎么看,你对李白的饮酒诗中的诗歌艺术 怎么看,你有什么证据,对反面观点你如何反驳。这样的指导使研究落到实处深处,不至于流于肤浅,学生不再只是搜集材料员,而是真正的研究 者。
(3)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的愉快,研究的乐趣,真正锻炼了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学生面对的不再仅仅是一本书,一篇课文,一首诗词,而是许多首诗,许多文章,比如学生不仅将《唐诗鉴赏辞典》翻了又翻,还上网查阅了许多相关文章,还翻出了《古代文学史》,还找到了台湾现代作家的诗选。占有材料之丰富,品读诗文之细致,是以往的传统课堂所不能达到的。
教育是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辩明方向。教育是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教育又何尝不是对我们教师本人的激励与鞭策呢?
第三篇:混合式教学学习心得
混合式教学学习心得
2017年3月25日,学校组织全校老师参加混合式教学的培训,主讲老师为山东师范大学的XXX博士。赵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视频教学,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让我对混合式教学有了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让我受益匪浅。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人类的思维、生活、学习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顺应时代的发展,教育发生了变革和创新,构建了网络化、数字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并且成为一种逐渐被关注的学习策略和学习理念。混合式学习是指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多种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学习内容、学习者及教师自身条件,混合“面对面教学”、“网络学习”和“实践”三种方式来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它将面对面教学和网络学习进行了有效整合,提高教学与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式。
人类的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1)农耕文明-教育1.0时代:私塾教育(2)工业文明-教育2.0时代:班级授课制(3)知识文明-教育3.0时代: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的课程重构和教学变革通过微课和慕课的策略实现,通过翻转教学和混合教学来实现。
“混合式教学模式”即通过互联网将课程在线化,借助在线,实现课堂翻转的一种大学教学新常态。现在大多数高校传统授课多注重教师的教学外在,而忽略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生缺少有效互动,教与学脱离,教与学效率低下。解决以上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建立微课和慕课。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习体验。结合线上、线下学习,混合过程,有效促进教师与学生线上线下的互动,提升教学效率;教师自己建课、管课、参与互动、组织课堂,变身导师,侧重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自由、自主、自如的学习。赵老师归纳了建立在线翻转课堂教学的成效:一是通过网络可提前释放知识点和阅读资料,让学生有的放矢,自主完成高效的预习。二是通过在线课程管理软件及时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学生提前了解讲课内容,带着问题听课,才能实现课堂的翻转。
赵老师的讲解让我收获颇丰,也领略了新时代的教学新方法。在不久的将来,学生可以半脱离课堂,不再是单纯的传统课堂授课方式,让学生 自主学习,学生思维开拓。而我们将能迎来新时代的教学方法。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XXX 2017年3月27日
第四篇:混合式教学体会
《泰安市小学数学混合式教学》听课学习心得
“混合式教学”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互联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式要求老师在课程设计和知识传递中,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使教学过程“线下”(面授教学)与“线上”(网络教学)有机结合,并根据学生特点达到一个合理的学时分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科学地、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混合式”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
一、加强操作,培养创新意识
儿童的思维源于儿童的动作。正像人们常说的“心灵手巧”,其实手巧也会使心更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儿童的智慧在儿童的手指尖上,手是儿童思维的镜子。因为手的动作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反馈到手,二者之间是双向联系,这种联系越多越能促进两方面发展。因此,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二、引导探究,启迪学生思维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更重要的要看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问题,独立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我们根据学生的认识结构,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生就能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设疑激思,启发诱导,在知识的关键点加以点拨、疏导,排除学生思维障碍,适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已独到的见解,诱发学生内在的智力潜力,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独立、主动地探究新知,并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教师要重视启发诱导、设疑、激思,让学生通过参与、思考、探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并使知识内化。
三、发现质疑,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儿童提问表明儿童在对事物进探索、思考,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正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开端。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尽量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迷信,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去发现、创新。教师可以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质疑,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质疑。
总之,数学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提供包括社会、校园、家庭、网络(软件)等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多层面、多维度、多渠道的混合式探究学习,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五篇:信息化教学设计
最近,在网上找了一些有关“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知识,依个人的理解对其整理了一下,现传给大家供参考,有问题之处多谅解并欢迎指正。石强
1、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
第二,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
第三,易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可操作性好: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2.什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我们将其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区别于90年代以前没有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具体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综合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本媒介,以设计“问题”情景以及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其学习能力,提高学业成就,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3、为什么要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等等,最终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教师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中合理、恰当、科学地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活动就成了教育信息化核心的部分。教师要运用系统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解决+项目活动。
4、怎样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创设问题情景,提出任务项目,提供相关信息资源,提出评价标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和协作化学习,所以信息化教学设计包含了: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学习资源的设计、收集和利用;新型评价方式和评价量表的设计及实施等。信息化教学设计提出的问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的答案。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明确“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不限于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科知识系统,而是将教学目标组合成新的教学活动单元,以“任务驱动”,“问题解决”作为学习与研究活动的主线,以学为中心,倡导三种新型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和协作化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信息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标准。
信息化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目前各地探索试验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英特尔?未来教育、苹果明日教室、WebQuest、“拾荒式”教学设计、以及许多一线教师自己创造的网络时代的新型教学方式等,无论教学的方式方法怎样,信息化教学设计关注的基本点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 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
信息化教学设计由于其紧密结合着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使得教学情境的创设显得更为实际、简便和高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自古有之,但多以语言、动作、图片和简单的实物来烘托气氛,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学习内容,使同化和顺应发生困难。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提供文本、图形图象、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甚至是人工智能。充分的交互性能够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使教学直观化、模型化、动态化。能够表现思维的复杂性,提供丰富的信息源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起学生持续探索的兴趣,对问题从多角度进行解释,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能在教学中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兴趣,激发联想,唤醒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表象或经验,完成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信息化教学设计应该关注一个中心,两个方面。一个中心是指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在两个方面中,一个方面是强调对学习主题和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从学科知识、教学任务和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角度来设计 “问题”或“单元主题”,学习活动以讲解、探究、讨论、协商、协作与反思等方式展开;另外一个方面是注重对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进行设计,实现它们与学习过程的柔性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搜集网络及其它信息并对它们进行加工整理,提供给学生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资源和活动建议等,帮助学生完成问题解决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