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米的认识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米的表象,能够识别生活中的一些常用物体长度。(2)使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规律,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1.2过程与方法:
在计算机探索长度测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能力以及观察、归纳、概括的数学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早日常生活中的魅力,认识到一些测量工具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获得成功的体验。
2.教学重点/难点
2.1教学重点:
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2.2 教学难点:
体会1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3.教学用具
课件、多媒体设备、米尺等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长度的测量单位:厘米,那么谁能上黑板测量一下黑板的长度呢?
生:学生上黑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师:同学们感觉用刻度尺测量是不是很不方便呢?有没有感觉刻度尺太短,黑板太长呢?
生:刻度尺太短要通过多次移动刻度尺才能够测量出黑板长度。师:今天,我给同学们提供一种新的测量工具—米尺。生:用米尺测量黑板长度就比较简单了。师:出示情境图片。
师:图片上面的这个测量工具就叫做米尺。(多媒体出示图片)
二、探究新知
(一)、米的认识
师:前面学习过长度单位厘米,现在我们来看看另一种长度单位。长度单位:厘米 符号:cm 长度单位:米 符号:m 进制转换:1米=100cm 生:认识米的符号,搞清楚米和厘米的换算关系。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个题目。(多媒体出示题目)
一个方桌,长为80厘米,宽为60厘米,那么长和宽是多少米呢?。师:现在我们来进行换算。100米=0.8米 长=80厘米=80÷100米=0.6米 宽=60厘米=60÷师:现在我们我们分小组来看一个题目,看哪个小组算的又快又好。(多媒体出示题目)
一个双人床,长为200厘米,宽为180厘米,那么长和宽是多少米呢?。生:分小组进行计算。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正确答案,看看哪个组做的最棒!(多媒体出示答案)100米=2米 长=200厘米=200÷100米=1.8米 宽=180厘米=180÷
(二)、米的感知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个题目?(多媒体出示问题)你能给下面的物体找出正确的答案吗? 小明爸爸身高 500cm 一个鸡蛋的长度 0.12米 一支铅笔长度 0.06m 旗杆的长度 1.75米
生:小组件讨论怎样给左边的物体长度找到答案。师:同学们要细心感知,米的长度究竟有多长。生:同学们给问题连线。师:多媒体出示答案
师:现在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多媒体出示问题)你能在下面的括号中填上正确的单位吗?。
1、一根手指的长度大约为7()
2、一栋教师的高度大约为3()
3、一个二年级小朋友的身高大约为1.2()
4、你的老师身高大约为176()
5、五星红旗的长度大概为 192(),其宽度为 1.28(6、一块橡皮的长度为5()生:互相探讨填上合适的单位。师:多媒体出示答案。
三、米尺认识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米尺有哪些部分构成? 生:米尺就是由刻度构成的。
师:米尺有哪些刻度呢?(多媒体出示答案))
师:你知道米尺的一小格代表什么吗?(多媒体出示答案)
师:你知道米尺的5小格代表什么吗?(多媒体出示答案)
师:你知道米尺的1大格代表什么吗?(多媒体出示答案)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米尺的长度?(多媒体出示答案)
四、米尺测量
师:现在我们来测量一下下面这个木块的长。(多媒体展示测量步骤)第一步:米尺有刻度线的边缘和木块的长边对齐
师:注意: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齐零刻度线,读数的时候一定要平视,不能够斜视。
三、巩固提高
师:现在我们看看哪个测量方法是正确的?各小组抢答(课件出示题目)
生:该测量方法错误,零刻度线没有对齐。
生:该方法错误,没有放到物体上面。
师:现在我们自己独立完成下面的题目。(多媒体出示题目)
1、蚂蚁的身体长为1m。
2、房子的高度为3.5cm。
3、电线塔的高度为25cm
4、一根香蕉长为10cm。
5、一支钢笔的长度为8m
7、一棵大树高为8cm。
生:同学们通过前面的练习很快做出答案。师:多媒体出示正确答案。
师:同学们分小组为下列物体填上正确的单位。(多媒体出示题目)
1、一个西瓜长为15()
2、一个葡萄长为2()
3、一根黄瓜长为0.14()
4、鸵鸟的身高为3()
5、长颈鹿的身高为350()
6、黄鹂鸟的体长为8()生:各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师:多媒体出示答案
1、一个西瓜长为15(cm)
2、一个葡萄长为2(cm)
3、一根黄瓜长为0.14(m)
4、鸵鸟的身高为3(m)
5、长颈鹿的身高为350(cm)
6、黄鹂鸟的体长为8(cm)7 方法总结:长度单位:米(m)米尺使用:
1、和被测物体边缘对齐
2、和零刻度线对齐
3、读数时要平视 8 作业布置
一、给下列动物填上正确的单位:
1、公鸡的身高约0.25()
2、小狗的身高约45()
3、小马的身高约1.4()
4、鹦鹉的身高约15()
5、小猫的体长约22()
6、大象的身高约2.2()解析:
1、公鸡的身高约0.25(m)
2、小狗的身高约45(cm)
3、小马的身高约1.4(m)
4、鹦鹉的身高约15(cm)
5、小猫的体长约22(cm)
6、大象的身高约2.2(m)
二、单位转换: 1、25cm= m 2、1000cm= m 3、2.5m= cm 4、400cm= m 5、1.5m= cm 6、20m= cm 解析: 1、25cm=0.25m 2、1000cm=10m 3、2.5m=250cm 4、400cm=4m 5、1.5m=150cm 6、20m=2000cm 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同学们要学会另一种单位长度“米”,要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转换,并能够用米尺探索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规律,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测量长度的问题,希望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内容去解决。这节课主要为了让同学们掌握米的意义以及米尺的使用,在教学中涉及了学生互动,分组学习等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寻找知识、体会知识。并在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清晰的掌握米尺使用的过程。
板书
第2节 米的认识 长度单位:米(m)米尺使用:
1、和被测物体边缘对齐
2、和零刻度线对齐
3、读数时要平视
第二篇:认识米教学设计
《认识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 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
教师准备: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教后思考:通过对厘米和厘米尺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作用。这两节课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情境导入——认识工具(米尺或厘米尺)——认识米(或厘米)——通过测量充分感知1米(或1厘米)有多长,进而建立1米(或1厘米)的实际观念。】
二、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 量,后改用米尺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原打算让一个学生来讲台上实际操作,但在上课之前又觉得有点费事儿,于是改成了观看动画。相比之下觉得改变后虽然节约了2分钟左右时间,但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不足够深刻。根据研讨中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若改成师生比赛或是两个学生比赛,应该可以更高效一些。】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 用米量”。(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三、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耗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应该是以下几点:一是铺垫不足,要求不够明确,以至于一开始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图何在;二是老师的身高对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1米65厘米看似是一个估测的依据,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个数据,于是就干脆不用;三是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更多的是关注于贴在老师身上的彩色纸条,而忽视了问题多本质——一米有多高。这一环节如果能够从孩子们自己的身高入手,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生:用尺子量。)
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生:不是,应该用米尺。)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中的1米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2 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教后思考:整个环节孩子们确实挺活跃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部分孩子无法完全参与进来,进而转移注意力。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设计相同,是先估测,再认识米尺,最后准确测量,再联系生活寻找1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效果会好些。
设计二:在认识米尺之后,直接用米尺准确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构1米的认知表象,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的确有助于较好的建立1米的认知表象,而且会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测的环节,原本孩子们就缺乏“估测意识”,估测能力的培养应通过不断地渗透,一点点培养起来。】
2、认识米尺。出示米尺。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后思考:通过对 米尺和厘米尺的对比观察,孩子们对米尺和厘米尺基本上 3 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3、用米尺量。
(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自己身上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先看一下老师身上的1米的标签,自己估一估,然后再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高?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
(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后思考:整个设计应该和“估计1米是多少”部分融合起来,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设计一”或“设计二”。】
四、活动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1米到底有多长?再剪一根1米长的丝带贴上去,对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1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剪丝带的游戏进一步感知1米有多长,进一步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五、梳理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六、课堂检测 A卷: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做单位。(2)量篮球场的长,用()做单位。
(3)从直尺的0—1是()厘米;从直尺的0—5是()厘米。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B卷:
1、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 厘米
铅笔长18()一棵大树高10()一张床长2()教室长10()桌子高90()操场长200()一个杯子高10()桌子长100()或是1()
2、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4)因为 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七、布置作业。
第三篇:认识米教学设计
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二、导入新课 主题图引人。
教师请一名学生拿着学生尺到讲台前,告诉大家他的尺子的长度,再量出黑板长度、看看量了几次。然后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
用哪种尺子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子方便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
“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三、新课 1.认识米。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并体会。
①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 1米,让学生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比一比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在心里记住1米的长度。师让学生用手臂比出1米,然后师用手中的米尺去检验,并表扬。
刚才小朋友知道了1米的长度,那1米有多高呢?你能估计一下身体的哪个位置是1米呢?验证。
②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③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2)认识米与厘米间的进率。
数一数,看一看1米里有多少厘米,数完后,教师提问:
“l米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l米=100厘米。
并让学生齐读两遍。课间活动。2.用米量。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然后请两名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长。量时,要告诉学生要量物体的左端要对准卷尺的0刻度,尺子要放平拉直,看右端对着卷尺上的刻度几米多少厘米,要量的物体的长度就是几米多少厘米。
(2)让学生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度,看大约是几米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做练习一的第4、5题。
五、总结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米,请大家用两臂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
想一想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等于多少米,我们量比较长的距离用什么尺去量比较方便?量时要从哪里量起?
第四篇:认识米教学设计
第3课时
认识米
课时目标: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1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重难点与突破
重点:建立1米的表象。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用厘米尺和米尺丈量黑板等操作,在实际测量和比较中建立1米的表象。
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自主探索,在数中感悟。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学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学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引入 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们觉得合适吗?(不合适。)
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 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拿着20厘米长的尺子的学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看。学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20厘米、40厘米、60厘米、8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点,而一米却有这么长,清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可以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以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从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厘米)
1厘米1厘米的数,1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100个)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00厘米)3.量出长绳。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0要对准绳子的左端。)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
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积累运用
1. 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铅笔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理米数。)2. 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第4题)先估量,再在合适的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3. 操作性练习
(1)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的物体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在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体,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第五篇:认识厘米和米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3.教学用具
课件、数学课文、铅笔等
4.标签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课件出题图片
2.探究新知 学习第2页例1.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
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
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一定会是不同的。
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学习第3页例2
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数字 小格 大格 厘米.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b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学习第3页例3
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
教师:一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
3.课堂练习
学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准备好的铅笔等物体。教师提出要求:
a正确准确的测量自己准备好的物体(铅笔、橡皮、小刀等)b先独立测量后小组交流
c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体的左端要对准直尺上的“0”刻度。
4.巩固提升
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文的短边。为了照顾理解能力差点的孩子,巩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难的安排。
2、课件出示两种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哪种是正确的,这样的练习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掌握测量的方法。
课堂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教师总结
1、厘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
认识厘米和使用厘米测量 1.认识刻度尺
2.认识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 3.认识几厘米
4.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