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论文格式要求
参加乐山市评比的教学设计、论文格式要求
峨边彝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 张琴梁
页面设置:A4,无网格 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5cm。
标题上:小二号华文中宋(或黑体)加粗,暑名:峨边彝族自治县****(学校)(空一个字符)***(姓名)(注:九年一贯学校一律暑**中心校,单设的一律**中学或小学,如大堡小学、五渡中学)小四号楷体,单倍行距,上、下各空一行。有摘要的,楷体、小四号,1.5倍行距。
正文:宋体,1.5倍行距。行首一律空两个字符,大序号:
一、;小序号:1.,带括号的序号后面不用任何符号。
正文序号分级:
一、(一)1.(1)i A等,只有两级的,用
一、1.不要有日期。
请老师们按要求修改内容和格式,于2013年11月5日前交电子文档和纸质材料到进修校张琴梁教师
如: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直观教学手段的应用
峨边彝族自治县杨村中心校 刘金莲 赵明科
[摘要] 让学生自己参与实验分析、问题的发现,结论的整理过程,[关键词] 直观教学 化学实验 多媒体
新的教学观点认为,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完全可以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
第二篇:教学设计要求
教学设计要求
[课题名称]: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评价
[授课教师及小组成员]:胡烈洪、黎劲、苏桂萍、周广连、周颖、陈丽平
[授课对象]:09现代教育技术班
[授课时间]:一节课
[授课地点]:1412机房
[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一般特征分析:学习目的明确
2、初始能力分析:学习者具备预习课程内容的能力,能在上课之前进行自主预习,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掌握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评价的特点,能利用学习文件夹和网络教学评价来进行远程教育的评价。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学习结果评价的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网络教学评价
难点:网络教学评价
[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教学材料及教学媒体]
[教学材料]:主要是教材——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内容分析]
1、了解掌握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评价的特点
2、讲述学习文件夹——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
3、网络教学评价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通过各种自主学习策略与协作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就要对学习结果评价,你们知道有什么评价方法吗?
从回答中得知学生对此问题的了解。教师首先讲授以学为主的教学评价的特点,讲清楚这些,让学生了解这些特点
第二阶段:讲授新课
师:现在我们开始学习一种有效地评价方法——学习文件夹,同学们用三分钟来阅读一下课本。(学生阅读)
1、老师开始讲解课文,讲述学习文件夹的含义、学习文件夹的分类、设计
教师教授另外一种有效地评价方法——学习文件夹。讲授学习文件夹的含义。
2、讲述完学习文件夹的内容之后接着讲网络教学评价,先给学生10分钟阅读课本,然后后提问学生网络教学评价的特点。
3、老师讲述网络教学的评价要素,包括对学习者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对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评价、对学习支持与服务系统的评价。
4、网络教学的评价过程
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处理阶段、反馈阶段
第三阶段:总结
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了学习结果的评价,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吗?远程教育是以学生为核心的,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教师知道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便于师生的情感交流。
第三篇:教学设计格式要求
教学设计格式要求
教学设计综述
1.创新点
本获奖课例都来自第五届NOC活动“教学实践评优”项目,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把握学科内涵、师生互动等方面各有独到之处,简要表述。
2.教材分析(可选项)
简述本次课在本教材中的地位、特点及采取的相应策略。如果下文中需要说明,则写;否则可以省略。
3.教学目标分析
简述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考虑。视需要而写,不必面面俱到。体现本教学设计的特色所在、重心所在,要与下文相呼应。
4.学习者特征分析(可选项)
简要分析与本次课相关的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先前知识储备等。如本次课没有特别的要求,此部分可省略。
5.所用的教学资源及环境
简要说明本次课所用到的教学资源及教学环境。包括本次课所用的课件、PPT,上课时课堂的配置,包括是否为多媒体教室,或者是教师机+大屏幕+投影仪等,学生手里是否有移动学习设备。
6.教学策略
针对上述因素,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什么。简要描述。教学过程
清晰地描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设计思想、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等。
教学反思及自我评价
针对上述教学环节,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上生成性知识的处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理性的思考,给出自我评价或改进的建议。
版面要求
每篇文章在3600字左右。
第四篇:教学设计要求
教学设计要求
(教学设计格式)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2、教学背景分析
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技术准备,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
3、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安排等。
4、教学重点难点
5、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本部分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应把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表达清楚,可附教学流程图。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要具体、实事求是,评价方式应尽可能做到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强,灵活多样。
7、课时计划
教学设计比赛要求
1、课堂教学以教育部颁发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
2、按照《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试行)》进行评分。
3、教学设计要着重于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既要发挥教师教的主体性,又要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科学选用教学方式,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4、教师要有效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改革要着重于学法的改革,能将先进的体育课程理念转化为可操作教学行为,从而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大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第五篇:教学设计格式和要求
教学设计格式和要求 【标题】
标题要具体、明确。通用格式为“**版**年级**内容的教学设计”,一般不用副标题。可以设计一个课时,也可以设计几个课时或系列教学。【署名】
写明单位、姓名、邮编、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如果署名是教研组或多人合作,应说明谁是执笔人或第一作者。【正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课前系统部分
一、设计思想
简要说明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设计特色。
二、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和在教材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本课重点、难点。
三、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四、教学目标
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评价者好评价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描述本课的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通常使用的行为动词有:
1、知识与技能(能力)目标(1)知识范畴的行为动词:
属于了解水平常用的行为动词有: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例说明、列举、表述、识别、比较、简述、对比
属于理解水平常用的行为动词有:阐述、解释、估计、理解、计算、说明、判断、分析、区分
属于掌握或应用水平用的行为动词有:评估、使用、验证、运用、掌握
(2)技能范畴的行为动词有:测量、测定、操作、会、能、制作、设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过程常用的行为动词:观察、收集、调查、交流、讨论、阅读、尝试、实验、学习、探究、预测、考虑、经历、体验、参加、参观、体会、查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所用的行为动词。体会、关注、注意、关心、乐于、敢于、勇于、发展、保持、形成、养成、具有、领略、体会、思考
五、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2.教师的教学准备;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第二部分、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及方案要求。
(二)新课导入部分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包括板书)。
2.写出每个教学步骤(含设计目的和意图)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原则:(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3)设计出以任务型教学指导下的师生互动方式。(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部分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 提出2-3个与本课设计相关的、值得反思和讨论的问题
第三部分、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教学反思)1.评价出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
2.对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3.写出教学感想、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