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察水说课
《观察水》说课稿
仪征市张集小学
蒋开胜
一、说教材
本课与《生命离不开水》、《神奇的水》《地球上的水》共同组成生命之源——水这一单元。本课属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板块中“地球物质”的范畴。本课在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水这一常见事物进行入微观察,属于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内容的重要起始课。本课选择学生熟悉的水作为研究对象,就是将学生脑海中的零星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次上,并且在概念提升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认识物体的方法,使学生在初次进入“物质世界”领域时,能够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形成的思维习惯。本课结构表现为常用的引导认识思路,即由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在归纳认识事物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水的特点及属类——液体的特征,并采用竞赛活动的形式巩固学生对液体特征的认识。
本课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从四杯不同的液体中找出哪一杯是水,通过比较的方法鉴别水的基本性质,从而归纳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一般方法。第二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水及液体的一般特征,发现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容易流动等特点,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第三阶段主要是一个拓展性的运水比赛活动,旨在让学生在运水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水的流动性,间接了解关虹吸现象。
二、说学情 在学生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已经了解了水的许多性质和用途。但脑海中对水的认识是零星的:人要喝水,动物、植物也是离不开水的。但还不能很好的用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如:看、闻、尝、摸等来观察水、描述水。所以,本课的教学要建立从浅显地看到细致地观察的转变框架,使学生通过本课的教学,对科学观察事物有一个质的飞跃。
三、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的液体。过程与方法
1、知道认识物体可用多种感官,如:看、闻、尝、摸等方法。
2、懂得比较是认识物质属性的方法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发现自己日常观察的简单化,感受到观察要细致。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教学难点:懂得观察技巧的运用。
四、说教法、学法
直观教学:依据本课教学思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分组实验和(实物展示)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充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感受获得。情境教学:从儿童身边自然事物,生活中关于水一些有趣的现象,开始探究活动,利用一些必要的工具,营造科学探究的学习情境,倡导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拓学习活动,在探究中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观察法;观察不仅仅使用眼睛去看,还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多种感觉器官去认识事物的特征和性质。
合作探究:强调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一节课的探究活动主要有:(1)、观察水;让学生通过看、闻、尝先找出水再比较得出水的基本特点;(2)、运水;这一活动中先让学生分组讨论运水的方法,再通过实践验证小组的设想。
五、教学准备:
1、牛奶、冷开水、白醋、糖水各一杯;
2、筷子
3、不同形状果冻盒
4、大小桶各8只,1米左右细水管、粗管各4根、大塑料杯四只;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指导观察
在上课之前,给每小组都准备了一小根树枝,给学生半分钟左右的时间观察,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的描述往往是不全面的,等学生表述完教师发问:树叶的形状、大小、颜色、手感、重量、叶片的厚度、树枝的气味等等你有没有观察到?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指导学生认识到观察、描述是多角度、多方位的。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感,原来身边有这么多我们还不知道的事物特点,小学生好动好学的热情立即被调动到课堂学习中,然后,自然过渡到说说对水了解多少,你对水的记忆是怎样的?水是平时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事物,此时让学生来描述水,学生还是感到有挑战性,促使学生根据观察树枝已有的经验来描述水,有一定的经验,很轻松地把学生带入“我们该怎样观察水”这一问题的研究中去。
二、用感官去区分水,发现水的特征
为学生提供四杯液体:牛奶、白醋、糖水、冷开水,怎样才能准确快速的找出哪杯是冷开水。小组交流怎样用最合理、最科学的方法找出冷开水。通常学生会用到的方法是看、闻、尝等,学生年龄小,缺乏探究能力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领者、合作者的作用,在此要交给学生最根本的、最重要的观察液体的常用的方法,如何做到要一看二闻三尝。正确的闻法是:打开瓶盖,用手在杯口上方轻轻扇几下,再用鼻子靠近杯子闻一闻。正确的尝法是用筷子沾一点放到舌尖上舔一舔,然后立刻把它吐掉,还要注意讲究卫生,吐到卫生纸上。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老师“扶”的工作做到位了就放手让学生去观察。通过学生的观察大家自己寻找区分水的方法,尤其是通过和牛奶、白醋、糖水的比较观察,学生会发现,水是无色、无气味的、透明的液体。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教材,虽然他们对科学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知道科学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也不善于用科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他们的观察是细致的,体验是丰富的!这一环节的教学最重要的意义是使学生意识到: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还要善于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去认识物体的一些特征和性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有效性,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教学视频)
三、倒一倒,认识水(液体)的特征
如何让学生从他原有的概念发展到我们期望达到的科学概念?需要借助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通过动眼、动脑、动手、动口来参与科学探究过程,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在教学认识水的流动性的环节,要实现学生原始认识中的水可以任意倒到水的形状可以改变再到水是可以随意流动的这一概念的变化,最重要的形成就是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的历程,为学生准备了一些不同形状的果冻盒,让学生把水倒进盒子里,仔细观察,提醒学生:在倒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倒入不同形状的盒子里后,又有什么发现?针对基础差的学生,可以用“你看到的不变的是什么?变化的是什么?”来启发学生的观察注意点的转换,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教师在这里注重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简单的材料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去观察、去发现,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自身的动手实践学生能就发现水的形状能随意改变,正是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才能流动,这正是水的流动性的特征。(图片)
四、运一运,运用水的特征 最后一个环节是拓展延伸活动,首先教师宣布规则和要求。规则:(1)将水运到一米外的空桶里。
(2)不搬动桶倒水;
(3)不允许在运水时洒漏;
(4)只能选用一种工具(杯子、细水管或粗管)
(5)运水用时最短的小组获胜
2、组员共同商量运水的办法后,选择好实验用具。
3、同一口令并计时,学生开始运水。
4、交流:你们采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利用了水的哪些性质?如果两只桶相距50米甚至更远怎么办?最重要的不是活动本身,而是活动之后的交流过程,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回忆刚才玩水的经历,从而使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概念的理性认识。(视频)
这一活动主要是巩固对液体流动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间接使学生体会水的虹吸现象。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学生非常乐于参加,对与学生来说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会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在活动中他们的合作精神、动手动脑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通过让学生谈感受,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谈收获,特别是谈谈自己最意外的收获是什么,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和方法的整理,又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情感体验的关注。
六、最后,我想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眼看
颜色 鼻闻
气味 舌尝
味道 手摸
软硬、冷热 采用文字型板书,简单、直观的表现了常用的观察方法。
第二篇:观察水说课
《观察水》说课稿
张俊昌
我说课的内容是《观察水》。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观察水》一课进行课前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的第二课,本单元是在研究了生命世界内容的基础上,初次接触物质世界的内容,并以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作为研究物质世界的切入点。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眼看、鼻闻、舌尝等方法,辨认四种液体。归纳出认识物体的一般方法,然后用这些方法去观察一杯水。
第二,通过观察各种容器中水的形状和流水,使学生发现水没有固定形状和会流动的特点。
第三,开展运水比赛活动,进一步体会水的流动性,体会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快乐。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确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等)来观察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观察水要有顺序。
3.情感目标: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教学难点是选择工具,制定方案把水运到3米外的空水槽中。
二、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三年级的学生在经历了第二单元的探究活动后,已经对自己的感官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教学时,我设计了猜谜、小组合作探究和运水比赛的活动,让学生在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的过程中,比较轻松、清晰地掌握科学知识要点。同时注重指导学生使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和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本节课所需准备的材料分为三部分:
1.分组实验器材:每组牛奶、白醋、糖水、冷开水各1小烧杯,水槽、塑料袋、塑料杯各1个,筷子各1支。
2.演示材料:不同形状的杯子5个,大烧杯1个,红颜色水200毫升。3.游戏材料:粗细不等的塑料水管各2根、塑料杯2个、水槽4个、漏斗2个。
三、说学法
学法是教法的支撑点,没有学法指导,就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不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我将重视学法指导:以观察、交流、小组讨论、学生动手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用“从观察到发现”“从争论到不一定统一”的“创造性学习”方式掌握知识,从而指导学生认识水的性质和利用这些性质设计运水方案。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真正达成课时目标,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的新课程理念,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本课教学: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命是离不开水的。比如:我们每天都要喝水,洗脸、洗手、洗衣要用水,煮饭、煮菜要用水„„水对于人类太重要了,所以我们今天要搞一个认真观察水的活动。(板书:观察水)
环节二:猜谜激趣,探究观察方法
师:现在我要请同学们帮个忙,在你们的桌子上的四个烧杯里分别装的是水、牛奶、糖水和白醋。请同学们想想办法把装有水的那杯在5分钟内找出来。活动完之后,请每个小组把你们找水的过程进行汇报,下面开始活动。
教师板书:观察方法
活动结束后问:同学们找到水了吗?请把其它不是水的杯子放回原位,汇报开始,哪个小组先来?告诉大家你们这个组用什么方法找到水的?
学生回答:用眼睛看它的颜色、用舌头尝„„
教师引导总结:首先应该用眼睛看,能找到牛奶,接着用鼻子闻,能找到白醋,然后用舌头尝能找到糖水,剩下的那杯就是水。(并且板书:用眼睛看 用鼻子闻 用舌头尝)
刚才我们用看、闻、尝的办法找到了水,其实这些方法也是我们观察认识其它物体常用的方法,另外我们还可以用手去摸,这也是观察物体的方法之一。(板书:用手摸)
师:老师今天准备的液体都是对人体无毒无害的,你们才能随便看、随便尝和随便闻。为了安全起见,同学们对于不了解的物体是不能随便闻、随便尝的,对于一些腐蚀性比较大的东西会危害到我们的健康和生命。(教师举例说明)环节三:认真观察,发现水的特点
1.指导学生观察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特点 教师让学生先观察自己找出的那杯水,并说说观察到的特点。活动完之后,每小组选代表把观察到的特点向大家汇报。
学生汇报后教师总结并板书:水的特点: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
2.引导学生发现水没有固定形状和会流动的特点
师:大家看,老师桌子上放着各种形状的杯子和200毫升红颜色水。现在老师把红颜色水一一倒入这些不同形状的杯子里,大家注意观察,说出红颜色水在不同容器里的形状。学生观察后,分别说出各种形状。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都发现水的形状是随着容器的形状而发生变化的,它本身是没有固定形状的。
板书:没有固定形状
教师用一个有洞的方便袋装水,水从破口处流出。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到看到水从袋子的洞口处流到了水槽里,教师适时揭示水容易流动的特点并板书:会流动
环节四:开展比赛,体现集体智慧
搬运水的活动,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水的流动性。活动中学生能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快乐,同时使教学气氛达到高潮。由于是在教室进行,所以我把全班分成两个大组,每组进行讨论选择一种运水方法后派出4个代表参加比赛,其余成员帮忙加油助威。
比赛规则是:在不直接搬着装水的水槽往空水槽里倒的情况下,用现有器材把水槽里的水运到3米外的空水槽里。小组讨论后,如果学生想不出方法时 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说出运水的方法和运水过程中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开展运水比赛。比赛结束后教师及时小结比赛活动,表扬先进小组。环节五:课堂小结,引导后续研究
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内容,提示学生在生活中继续观察水的其他一些性质和其他物体的特点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安排学生把67页的活动记录做完。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课板书我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附板书设计:
观察水
观察方法:用眼睛看 用鼻子闻 用舌头尝 用手摸„„
水的特点:没有颜色 没有气味 没有味道 透明 会流动 没有固定形状
我仅从以上几方面说明了本节课“教什么”和“怎么教”,阐述了“为什么这样教”。这只是我对教材进行初步解读后形成的教学预案。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将会给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一些不确定因素,如何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在教学环节中尊重学生学习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更是本节课教学中的最大挑战。
第三篇:观察物体说课
《观察物体》说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观察物体”。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辨别前后左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不同的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那么,如何创造符合学生实际的观察环境?如何把握学生观察物体的层次?又如何设计观察操作活动呢?
鉴于这三点思考,我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就需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出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3、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习惯、合作意识和评价意识。为实现教学目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突出了以下几个特色:
1、创设活动情境
为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通过孩子们喜爱的“猜动物”这个活动导入,我一共选择了5种动物,首先出示每种动物身体的一部分,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判断出是哪种动物,使学生在观察物体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课中又通过播放风光的图片,让学生一边休息,一边欣赏,促使学生对创设的情境感兴趣,从而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采取了4人为一组的合作学习方式,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上观察恐龙这一例题,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机器人模型,然后让学生分3个层次进行观察:⑴本位观察;⑵换位观察;⑶全面观察。始终围绕“让学生自主参与,深刻体会”这一宗旨,将学生单独学习和小组合作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新知探索的全过程。
3、课间欣赏图片
低年级孩子上课的时候容易疲劳,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比较短,根据这些特点,我安排了一个课间休息,让学生在音乐中一边休息,一边欣赏一组风光图片。这些图片都是全国各地的著名建筑,都是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观察物体这个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是很广泛的。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放松,又紧扣主题,让学生在欣赏中巩固了所学新知。
4、拓展应用新知
数学是抽象的,生活是现实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我大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猜动物、欣赏风光图片、眼力大比拼等等,既延伸了数学知识,也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悟出了“数学确实就在我的身边”这样的道理。此外我还在多种媒体综合运用和教学的处理上作了大胆的创新:
1、媒体的创新
我注重采取多种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在选择教学方面,我利用了自制课件的形色声光和动态感知等特点,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具选择上,我精心挑选了一个机器人模型作为小组学习的工具,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还通过学具袋里的反馈牌来进行眼力大比拼,在这个环节中我出示了一些图片,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进行判断,从而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这些媒体有机的结合和恰当的选择,会激发出学生创造性的火花。
2、教材的创新
我大胆的处理了教材上观察恐龙这个例题,考虑到恐龙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所以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机器人模型,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也激发了学生的观察欲望。
总的来说,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有一句话说的好:“教育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这节课肯定还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希望各位评委能给予我更多的宝贵意见,让我在你们的帮助中收获更多、成长更快!
第四篇:水与生命说课简稿
《水与生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这个内容是本册教材中 《水》教学单元的第一课,我选择的是《水与生命》的第一课时《观察水》。本课以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由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水的特点及它属于液体的特征。本节课观察水的活动,就是尝试着利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一些实验器材进行观察活动,将学生对水的表面认识提升到内涵属性层次上,能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经历了第二单元的探究活动后,已经对自己的感官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学生对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水的性质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这会影响到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形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等)来观察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2)能具体说出水有哪些基本物理性质。2.能力目标:
(1)能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
(2)能够把观察到的现象实事求是地记录下来。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4.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够利用多种感官和比较的方法观察水的性质。难点:会用语言描述水是一种没有固定形状的流动的液体。5.材料准备:
牛奶、白酒、糖水、冷开水,烧瓶、大烧杯、透明塑料袋、水槽、量筒、量杯、毛巾、水槽、筷子等。
四、教学策略
学生在观察时往往只关注结果,却不注意自己观察的方法,因此,我通过猜一猜、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科学的观察方法的指导,把学生认识物体的经验上升到用科学方法的层次上,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尝试探究,收集事实。1.活动一:探究水无色、无味、透明的性质。2.活动二:探究水是一种无固定形状的流动的液体。(1)实验一:把烧杯中的水逐次倒入其他形状的容器中。(2)实验二:用筷子戳装有水的方便袋。
(三)回顾整课,师生小结
(四)简洁转新,拓展延伸
(五)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来探究感受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感受水的各种性质。由于学生对于感知水是液体比较困难,因此我设计了两个实验,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交流,描述的机会,切实感受到水是一种没有固定形状的会流动的液体。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整节课我都是以引导者的身份,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教学基础,以小组观察、讨论、学生动手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活动,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感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五篇:观察物体教案与说课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
何建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小药箱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使学生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物的观察,使学生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能从不同方向观察图形,看到不同的形状。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教具学具:小药箱,小盒子,正方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的汽车,你能看见汽车的哪些部分。
2、抽生回答:
3、引入课题:观察物体。(板书)
二、合作探究:
1、老师出示长方体盒子,让不同方位的学生观察。
2、生回答:所看见的面。
3、将学生分为四人一小组,每小组一个盒子。将盒子放在课桌中央,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哪几个面?
问:一次最多看到几个面呢?
生回答: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盒子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站在任一位置,不能同时看到盒子所有的面。
三、拓展练习:
1、完成38页的练习题。
2、观察屏幕的题目,抽生连线。
3、观察雕像的面,然后填空。
4、小洁: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各不相同,并且一次最多能看见物体三个不同的面。
四、巩固练习:
1、出示习题,学生练习。
2、小结:同一方向观察不同物体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
3、判断:
(1)从不同方向观察图形,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2)观察正方体,从不同角度观察,最多可以看到4个面。()(3)从不同角度看一个球体,观察到的形状都是一样的。()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1、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是不一样的。
2、我们要全面地了解一件事或一个人,也要懂得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不能片面地看待。
2013年10月12日
物体的说课
何建琼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的第一课时内容。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观察物体的规律。(2)过程与方法
经历、试验、分析、合作、概括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全面观察物体的观念,体会从单一角度观察物体所得的结果是不全面的。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小汽车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渗透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观察事物的做事原则,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究合作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面不相同,所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明白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物体所有的面;使学生体会到观察事物要全面,不能片面孤立。
4、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五年级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较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观察、试验、收集、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形成经验。
(2)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概括能力,能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类似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5、德育渗透:
通过观察物体,体会到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还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全面、辨证的看待问题、事物和人物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避免学生孤立、片面的看待问题,进而形成不健全的思维方式。
二、说教法:
1、教法的选择: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点突破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结果可能不同,并能概括这一规律。选择“引导探究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观察、猜测、合作与交流中真正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教具准备:要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具的准备必须充分,在这节课上,我除了准备多媒体课件,还准备了长方体盒子,供学生观察,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而自主地获取新知,从而感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
3、教学组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要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强化方法就是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教师要发挥自己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以问题引导,组织学生互动,教师及时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学习法”,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观察实践,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
首先,教师出示盒子让学生观察。其次是小组合作观察自带的盒子,我先让小组成员独立思考,然后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最后小组成员一齐操作。然后是小组议一议的活动,老师先引导学生:关于观察物体,你有什么新发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共同促进。组与组之间也有交流。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适当的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最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说出来。
四、活动过程:
为了能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教学时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情境教学,实践操作、小组合作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的轻松,学的愉快,形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了五个环节:
(一)汽车激趣,导入新知;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三)联系实际,理解运用;
(四)深入巩固,活动拓展;
(五)回味新知,反思小结。
2013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