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虞美人苏教版说课稿及教案
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4课时。
(以下只选了李煜词的教学步骤,其他6首词的教学方法同此。)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
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课题)解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创新才是文学发展的出路。
二、解题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为了说明方便,似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 │ 时期 │ 主要风格 │ 代表作家 │
├─────────┼────────┼──────────┤ │唐、五代、北宋初年│ 婉约艳丽 │ 温庭筠、李煜、晏殊│
├─────────┼────────┼──────────┤ │ │ │ 苏轼、柳永、秦观、│
│ 北宋中叶到南渡 │ 婉约、豪放并举│ │ │ │ │ 李清照 │
├─────────┼────────┼──────────┤ │ 南宋前期 │ 壮怀高唱 │ 辛弃疾、陆游 │
├─────────┼────────┼──────────┤ │ 南宋后期 │ 哀感低吟 │ 姜夔、张炎 │
└─────────┴────────┴──────────┘
三、研习《虞美人》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解说: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②内容与形式总理。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解说:引导学生读注释,并且从"情”的高度理顺词的脉络。)2.具体研习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②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解说: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④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⑤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⑥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⑦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解说:整理全词的脉络,让学生理解词人的匠心。)⑧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4.课堂训练(投影显示)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①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②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B.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特别深刻之处。
C.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
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解说:这是课内的延伸阅读,旨在扩大学生阅读量,并模仿高考题型命题,旨在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参考答案:①D,“水长东”比喻恨如东流水,绵绵不断;②C,这是李煜后期写的词。)5.课堂小结
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播放音乐,在邓丽君《虞美人》的歌声中进一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结合板书,背诵这首词。
(解说: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与第一步遥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
四、布置作业 1.延伸阅读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2.预习思考题
(1)《雨霖铃》和《念奴娇》的韵脚在现代汉语中也押韵吗?如何理解这两首词的用韵?(2)柳永和苏轼分别是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试从题材范围、意境、造语等方面比较《雨霖铃》和《念奴娇》二词。(设计者:侯卫东 俞祖平)
《虞美人》说课稿
一、说教材
《虞美人》是长春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词曲五首当中的第三首词。这册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初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即声情并茂地吟咏、诵读诗歌,在古典诗歌的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虞美人》这首词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得凄凉悲婉,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是进行诗歌诵读教学很好的例子,而且这首词篇幅短小,有古诗新唱,易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为学生很好地诵读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
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
4、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词人李煜及其作品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对诗词语言品析的过程中把握其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深刻地体会李煜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的悲愁之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对诗词语言品析的过程中把握其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深刻地体会李煜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的悲愁之情。
三、说教法
1、诵读教学法
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性的一环,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情境教学法。教师播放FLASH歌曲,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李煜由君王沦为阶下囚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激发学生兴趣,符合教育学直观性原则。
3、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让学生在词中找出“李煜为何而愁”,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个性化解读。
四、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即课前诵读诗歌,参照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合作探究分为4个小组,诵读、吟唱、书写、鉴赏,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也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法国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是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歌,不仅是用作者的眼泪铸成的,更是用作者的鲜血铸成的。因为作者在完成这首词后不久,就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因而也成了他的“绝命词”。这就是被誉为“词中之帝”的《虞美人》。
二、温故旧知
学生齐背上学期学过的李煜的《相见欢》
三、走进作者,出示大屏幕。
四、诵读,把握作者情感。
(一)学生初步朗读,解读陌生字词。
(二)教师范读,把握情感。
(三)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
(四)个别学生朗读,展示风采。
五、赏析
1、词分为两部分,女生齐读词的上阙,先找学生疏通大意。
(1)“春花秋月”是指什么?“何时”是什么意思?“了”是什么意思?
明确:春花秋月,是指代用法,本是美好事物,象征着团员美好,春花开秋月圆,比喻人生最美好的时刻,引出无限往事。(2)往事有哪些往事?
明确: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
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3)这么美好的景物,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精神上的打击更是李煜无法承受的,有人说:“人不会因为没有什么而痛苦,总会因为失去什么而痛苦。”江山易主,朝代更替,甚至还要在自己的敌人面前强装笑脸,这对一个曾经的国君来说,是莫大的耻辱,随意利于还是希望他结束吧!(4)“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东风是指什么意思? 明确:“东风”是指春风,西风是指秋风。
(5)“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中的不堪如何理解? 明确:不能忍受,经得起。
(6)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联系我们学习过的诗歌,思考一下。
明确: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词人用月亮这个意象表达了怀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女生齐读上阙,请男生齐读下阕,在疏通大意。
(7)“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雕栏玉砌指什么?(宫殿)“朱”是什么意思?到底是什么改变了呢?
明确:朱红色,颜有颜色的意思,还有面颜、脸颊的意思,在这里形容作者感伤,面容憔悴。在背景中,君主由李改成了赵,南唐改成了宋,随着这一大改变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他的地位、生活及精神世界。
(8)那此时李煜的内心情感如何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痛、苦、思、恨、恋、难、悲
(9)这千丝万缕的情感纠结在一起,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李煜他问天,春花秋月何时了,天不应;问人“往事知多少”,人无语;最后他问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最后所有的情感汇成了一个“愁”字,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啊!
(10)名句赏析:你喜欢这两句吗?为什么?(出示大屏幕)
明确:本句运用设问、比喻修辞方法,形象的将愁比作成“一江春水”,以春日浩淼的江水滔滔不绝来说心中的仇恨,这哪是一江春水啊,简直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感情达到了极致。(11)小组讨论:总结李煜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叹
板书:离家之痛}愁(借景抒情)思家之苦
(12)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写愁情的诗句?(出示大屏幕)对爱的情愁如李之仪的《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表达人生之愁的如辛弃疾的《丑奴儿》: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知己难觅之愁的如岳飞的《小重山》: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谁人听。离别之愁的如李清照的《一剪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六、听邓丽君翻唱的《虞美人》歌曲,欣赏意境。
七、当堂提问学生背诵《虞美人》。
八、布置作业
收集李煜的其他的诗词,写到读书笔记上。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有待各位老师指导。
第二篇:虞美人说课稿
《虞美人》说课稿
教材分析
1、课文特点及所处地位
《虞美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第4篇课文《词七首》的第一首,它是五代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之作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他的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包括范仲淹、柳永、苏轼、李清照等在内的许多宋代词人,放在本课首位,既承上一课的唐诗,又引出以后的词人,实属必然本单元是诗词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了解词的流派及其特点,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诗词的意境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的词感情浓厚,缠绵绯恻,读起来音韵铿锵,节奏感强,境界艳丽有脂粉气,而《虞美人》是其词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象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2、教学目的①、知识目标:
A、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
B、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
②、能力目标:
A、提交学生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B、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分析、综合的能力
③、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珍惜时光,珍惜拥有,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教学难点是培养鉴赏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分析法进行教学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吟哦诵读,在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在集体的热烈讨论中,理解作者的感情,得到新的认识
(解说: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采用电教平台,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又吸引了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同时通过直接感知,促进了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能力
四、教学设想
《词七首》均为精选词人及其代表作,通过其学习,能够很好的掌握词的文体知识及两大流派的特点,根据期编排特点我拟用4个课时完成全课的讲授,而《虞美人》拟用一课时讲授主要是由于李煜之词的不同于别及李煜作为词学一流大家,可谓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专作一课时学习,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五、教学程序
1、引入新课
①、抽查前一课的背诵
②、引入新课:先以简短的导语带出,然后放课件
(解说:课件是以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开始的用歌导入新课,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符合了词“合乐而歌”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词的音韵美,又通过幽怨的音乐氛围,让学生初步领悟到本词的感情基调,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讲授新课
①、讲解词的知识包括词的简介(定义、特点、分类),词的发展,词的流派和诗词的欣赏艺术(知人论世法,由表及里法、含英咀华法,择善而取法,朗诵吟哦法)
(解说:让学生对词有个总体上的把握,并对后面的学习有一个指导的作用)
②、介绍作者与作品
(解说:是为知人论世,对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作为对诗词理解的基础)
③、诗词诵读学生先听读该词,然后自己吟哦、品读该词,围绕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进而解决问题
(解说:在轻柔的《春江花月夜》的伴奏下,让学生闭目倾听课文的诵读,进行想象,想象场景,想象意境,想象词人的心情;进而吟哦、品读该词,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作者心灵,引起情感共共鸣,为赏析、挖掘词的深层涵义打下情感基础)
④、分析作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问题用幻灯机放映如下:
A、“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
→开文自问,写的是眼前景物“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但因作者降宋后,过着囚犯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然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觉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出奇,却在情理之中
“春花秋月”是永恒不变的事物,不会休,不会了,而人的生活,命运却时时在改变时光流逝,往事随风,自然之永恒与人生之无常的对比下,生发的是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哀叹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B、“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慨叹的是什么情绪?
→作者登楼遥望,由眼前之景,而怀想远方的故国,怎奈却叫人“不堪回首”
“又”字写出时光在不断流逝,季节的变化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C、“只是朱颜改”中“只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改”的只是“朱颜”吗?
→这是作者想象中“故国”的图景,是虚写
“雕栏玉砌”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不会改变,而一个“只是”写出了无奈惆怅的心情因为事实上,改变了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感受等变与不变之间,发的是物是人非之慨
(解说:“B,C两问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通过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D、品味最后一句的感情色彩和表现手法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充满怨恨、激楚的感情色彩,显示出作者愁思之深厚强烈,如春水汪洋恣意,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分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种写法,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让人确切地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
3、课外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回答下面问题,看哪个小组说得对,说得多,说得快问题用课件显示如下:
①、本词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想想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月亮”具有什么特殊的涵义?联系我们学过的诗词,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②、本词的结句以水喻愁,形象生动,你还可以找出相似的诗句吗?
③、不同的作家写“愁”各有不同,你知道的有哪些?试举例
(解说:答案见课件设计这部分,是引导学生始于课堂,走向课外,联系以前学过和自己曾看过、读过的诗词句,理解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扩展思维和眼界,举一反三,丰富学生的记忆库收藏采用小组比赛法,激起学生好胜心,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好的加深学生的记忆)
4、课堂练习
设计两道选择题,是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分析,旨在进一步巩固这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模仿高考题型命题,旨在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题目见课件)
5、小结
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王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重放Flash《虞美人》,在歌声中进一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结合板书,背诵这首词
(解说: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
六、布置作业
1、根据课后练习四,以《雨霖铃》和《念奴娇·赤壁怀左》为例,试从题材、语言、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比较一下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不同之处
(解说:这道题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综合的能力,并在比较中认识到词的两大流派的不同,更好的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从课本涉及的词人中任选一个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进一步了解一下你所选词人的生平、词学成就等,写一篇小论文
(解说:《高中语文教学建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设计这题,旨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在独立自主的实践活动中,在互助互利的合作中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训练学生的整理、综合能力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提高其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七、板书设计
虞
美
人
李 煜
春花秋月
————
往
事
永恒
小楼东风
————
故
国
短暂
雕栏玉砌
————
朱
颜
对
比
愁: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夸张)
李煜词《虞美人》说课稿
一、说教材
《虞美人》这首诗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词别是一家”板块。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李煜及其重要作品
2、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根据新课标中要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大纲教学目的中要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新课标中要求的审美体验和价值观统一这一维度,确立了本课的德育目标: 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说教法
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吟诵法。其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虞美人》的鉴赏中,由于作者李煜反差巨大的人生经历,因而前后期情感特点不同,这一点要点拨到位。
3、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三、说学法
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针对高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默读,通过潜心把玩,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虞美人》这首诗意蕴极深,但语言极浅,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教学设想
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对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本文。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们要重点赏析。本文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了词人悲愤相续的心理活动。我们要调动我们的情感积累去仔细领会。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学生听徐小凤的《虞美人》歌曲,以此引入。
二、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三、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问
答
对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永恒有常)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短暂难测)几多愁
江水
不言之言
(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四、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
1、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手法?请同学们举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无怪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五、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小楼昨夜又东风,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六、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第三篇:《虞美人》说课稿
《虞美人》说课稿
高中二年级
金石中学语文组张澄宇
各位老师,早上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虞美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的课文。
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即声情并茂地吟咏、诵读诗歌,在古典诗歌的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虞美人》这首词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得凄凉悲婉,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是进行诗歌诵读教学很好的例子,而且这首词篇幅短小,有古诗新唱,易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为学生很好地诵读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新课标、单元提示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分析、体悟本词的内容、情感,领会作者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进一步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联系时代特点及作者的当时的经历、情感走进文本;反复诵读,进行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懂得珍惜时光,懂得客观看待人和事,学习前人的闪光点;充分挖掘诗词内在的人文精神,更好地体会诗词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体悟本词的内容、情感,领会作者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悟本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手法和风格。以上设置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要求文言诗文的教学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智慧”。注重鉴赏方法的整合,把引导学习主体即学生的积极分析放在首位并贯穿本课教学的始终,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鉴赏活动。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学情。
学生在平时的诗歌鉴赏教学中,存在着两大问题:首先是学生往往脱离作家及特定的时代背景,断章取义,挖掘不出诗文的历史文化内涵,得到的只是一些肤浅的东西;其次是学生普遍表现出缺乏鉴赏兴趣和鉴赏技巧不足,兴趣的缺乏使学生读不进去,自然也就无法理解,而技巧的不足使学生鉴赏时只能留于表面,无法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理解。
(二)说教法。
鉴于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欣赏兴趣,丰富学生的鉴赏技巧,我遵循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情境教学法。首先播放带画面的邓丽君的缠绵哀怨的歌曲《虞美人》,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从情感上走进文本,2、诵读教学法。文言诗词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规律,通过声情并茂的吟诵,自然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为进入诗歌的情境打好基础。
3、讨论、分析探究法。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设置了三个探究点,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个性化解读。
(三)说学法。
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培养鉴赏兴趣、丰富鉴赏技巧的过程。学生通过感受音乐,伴唱歌曲,提起兴趣,走入文本;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同时在赏析本词中也完成了对以往知识、方法的回顾和整合。
最后通过完成课后作业,举一反三,进一步巩固知识,熟练技巧,提高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播放带画面的邓丽君的缠绵哀怨的歌曲《虞美人》导入。词最初是歌唱的文学,为了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更好地置身诗境。我设计用课件播放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让学生体会本词的音韵美,在幽怨的音乐氛围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更好地置身诗境,为下面的赏析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交代课题介绍词牌的来历。(板书)
启发学生思考李煜用虞美人作词牌的用意-----奠定凄凉悲婉的感情基调。
(三)了解李煜及创作背景。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李煜的身份和经历又是中国古代诗人中独有的,因此了解李煜是鉴赏本词的关键。
此环节我安排的内容是: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依据注释和自我了解简介李煜;
(四)吟唱、诵读。
1、学生吟唱歌曲《虞美人》,方式有全班齐唱和一个学生独唱,要求唱出今非昔比的凄凉感。
2、用课件播放示范朗读录音。让学生听、感悟、进而得到启示。
3、我有感情地范读作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4、学生诵读词《虞美人》方式有全班齐读,一个学生代表读,要求文从字顺,初步找凄凉之感。
(五)分析作品。
在分析作品上总体采用了体现“教师主导性”的问题引导法和“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方法是我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我再进行小结的方法,既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欣赏音乐和听、读作品,让学生总体把握全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我首先提出问题:请找出词中最能概括李煜内心感受的一个词?———愁。并由此引出问题:李煜的愁有哪些?本词是如何写这些愁的?这几个问题既交代了本词鉴赏的思路,也组成了本课板书的主要框架。问题
1、“春花秋月何时了”,春天的花、秋天的月,那么充满诗情画意、那么美好的事务,作者为什么说“何时了”,为什么巴望它赶快结束呢?词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身份变化后复杂的思想感情,了解作品知人论世的特点。学生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后我进行问题小结(肯定学生的观点,鼓励其积极性):“春花秋月”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在词人心里也消退了颜色,原来锦衣玉帛、朝歌夜弦伴着“春花秋月”的生活,现在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事物是不是不如结束才好呢?词人用了设问的手法来表现 问题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
“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比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座庙堂万寿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情等,我不做最后结论,学生讨论后作答,鼓励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进行个性化解读。问题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体现的是什么情绪?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揣摩诗人情感。“又”有重复,连续,加重语气,更近一层等含义,学生拓展思考,东风又来是不是只能加重词人的无奈和愁情?
问题
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句式上有何特点?月明有何含义?巩固文言句式特点,带领学生分析“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实际为“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定语后置句。引导学生抓住月亮意象中“思乡”、“忧伤”的意义,以更好地理解词人对故国山河的怀念和忧伤凄凉的情感。问题
5、“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改”的只是“朱颜”吗?词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深入历史讨论探究:体现了物是人非的凄凉。“改”的还有人的地位: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还有人的感受:由富贵尊荣到忍辱蒙羞。词人在此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
问题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何来品味这句千古流传的名句?
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先由学生独立思考,而后在教师的提示引导下,由学生自由讨论后发表意见,最后由我总结自己的观点,本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从比喻本身的作用来看,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并赋予无形的愁以有形的质感。春季的水量是丰沛的,词人的愁就象这“一江向东流的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有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让我们更好地体会的愁之深、愁之多、愁之长、愁之绵绵不绝。这种写法跟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一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深度。
(六)、板书设计。
1、通过板书进行总结,李煜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叹,变迁之感,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感慨人事 哀叹命运
2、本词是如何写这些愁的? 设问,对比,比喻。
板书设计使学生对本词的内容一目了然,也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把握本词的主旨。板书设计: 虞美人 李煜
对比
春花秋月何时了(设问)
小楼又东风
雕栏玉砌
【永恒不变】 ∣
∣
∣
往事知多少
故国
朱颜改
【短暂难测】
∣
感慨
几多愁———一>一江春水(比喻,变抽象为形象)
(七)、全班学生齐读本词,在完成背诵目标的同时,进一步体会本词的情感。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虞美人》。
2、运用本课整合的鉴赏方法对李清照的《声声慢》进行鉴赏,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能力。通过课后批阅和下节课对这首词的分析,进一步补充、完善本课的知识和方法。
第四篇:虞美人说课稿
《虞美人》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首词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的课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即声情并茂地吟咏、诵读诗词,在古典诗词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这首词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得凄凉悲婉,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是进行诗词诵读教学的范例。
二、说目标
关于古典诗词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
1、激发学生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学习鉴赏古典诗词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词、词牌的有关知识以及李煜作品风格。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诵读诗词的能力;
2、体会意境,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
2、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
因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所以可以确定: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诵读诗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意境,理解情感,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三、说教法
1、诵读教学法
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性的一环,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情境教学法教师播放FLASH歌曲,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李煜由君王沦为阶下囚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激发学生兴趣,符合教育学直观性原则
3、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让学生在词中找出“李煜为何而愁”,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个性化解读
四、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即课前诵读诗歌,参照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合作探究分为4个小组,诵读、吟唱、书写、鉴赏,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也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一听 上课伊始,请同学们欣赏歌曲,邓丽君的《虞美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初步领悟到本词的感情基调,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也正体现了词和乐而唱的特点。同时引入这节课学习的篇目李煜的《虞美人》。
(二)诵读吟咏 读一读
学习诗词应从诵读开始,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请同学们小声试读两遍。
2、男女生各一个读,学生评价。
3、教师配乐范读,并作诵读指导
(1)朗读时声音应低沉缓慢,注意节奏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找出押韵的字词并注意读出韵味:了、少、风、中、在、改、愁、流(3)重读能表现词人内心痛苦的词语,如:不堪、只是、愁
4、听名家配乐朗诵,指导学生听出名家朗读的抑扬顿挫和舒缓轻重。
5、齐读全词
(三)书法展示 写一写
语文教学要培养大家听说读写的能力,写不仅指写作,也包括书法。请同学们推选班级中书法好的同学到黑板板书《虞美人》这首词,竖写,更具美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也给其他同学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四)知人论世 说一说
1、老师先简介词牌《虞美人》来历: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启发学生李煜用虞美人作词牌的用意是奠定凄凉悲婉的感情基调。
2、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简介李煜,老师补充,并出示李煜小档案 姓名:李煜 性别:男
生辰:937年七月初七 忌日:978年七月初七 国籍:南唐
身份:君王 信仰:佛教
性格:软弱
特长:通晓音律,善诗文,能书画
(知人论世是鉴赏的重要环节,而用个人档案的形式介绍李煜,新颖易于记忆,激发学生兴趣)
(五)置身诗境,理解情感 想一想 议一议
这一环节主要采取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具体方法:由感受词情部分引导学生总体把握该词的整体基调。提出问题:找出词中概括李煜心情的词(愁)。后由愁引出问题:有哪些愁?如何写愁? 设计意图:以分组讨论探究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1、古人对诗歌的本质早已有过精辟的概括:“诗言志”。“志”指的便是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请问,词中那个字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抓住诗眼,整体把握)多媒体展示:愁
2、结合作者的身世,说说词人有哪些愁?
愁:往事之叹,羁押之苦,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面对这铺天盖地的愁,词人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1)“春花秋月”一般人喜不喜欢?“何时了”的“了”是什么意思?这么美好的事物,词人却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由意象入手,进而把握情感)
展示:乐景衬哀情(春花秋月)(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明确: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设计意图: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慨叹的是什么情绪?
作者登楼遥望,由眼前之景,而怀想远方的故国,怎奈却叫人“不堪回首”。“又”字写出时光在不断流逝,季节的变化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4)“只是朱颜改”中“只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改”的只是“朱颜”吗?
这是作者想象中“故国”的图景,是虚写。“雕栏玉砌”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不会改变,而一个“只是”写出了无奈惆怅的心情。因为事实上,改变了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感受等。变与不变之间,发的是物是人非之慨。(设计意图:“(3)(4)两问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通过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5)古人写词惜墨如金,可为什么词的上片两次写到“月”这个意象?联系学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与以前所学诗歌联系(李白、苏轼),更好体会意象含义)月:怀念亲人,怀念故乡之意
(6)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设计意图:分析手法,让学生更能直观地理解词人的愁。)明确:作者使用比喻和夸张,将绵绵无尽、浩荡无边的愁思比喻成具体的一江向东流的春水,写出了愁之多,愁之长和愁之深。
(六)动情朗读,再入情境
通过朗读再次感受《虞美人》的凄美意境和作者的浓浓愁情。配乐齐读
(七)总结方法,举一反三
在我们理解词人感情的过程中,使用了许多鉴赏诗词的好方法。
1、知人论世
2、反复诵读
3、品味意象手法
(八)探究阅读,学以致用
鉴赏《相见欢》并与《虞美人》对比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九)聆听歌曲,结束全课 尼采说:“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那些用血写出来的文字。”缪塞亦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最纯粹的眼泪。”《虞美人》便是李煜用血写出来的文字,堪称最纯粹的眼泪。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邓丽君凄美的歌声,感受李煜最纯粹的眼泪。附板书设计:
乐景衬哀情
(春花秋月)
((秋特比一月定
喻江明意夸春 月象张水))今昔对比
(雕栏朱颜)
第五篇:《虞美人》教案(1教时)
《虞美人》教案(1教时)
教学目的: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2.把握重点词语含义,体悟词的意境。教学重点: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2.知人论世,理解词作所表达出来的词人情怀。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经常说:“唐诗宋词”,那是否词是到宋代才出现的呢?其实不然,词,最早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关于有名的宋词,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雨霖铃》等;而词在其达到全盛时期之前,也不乏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唐李后主的名作《虞美人》
二、解题
1.作者:李煜,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相对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2.介绍词的一般知识: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为了说明方便,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唐、五代、北宋初年 婉约艳丽 温庭筠、李煜、晏殊
北宋中叶到南渡 婉约、豪放并举 苏轼、柳永、秦观、李清照
南宋前期 壮怀高唱 辛弃疾、陆游
南宋后期 哀感低吟 姜夔、张炎 三.研习《虞美人》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②内容与形式总理。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2.具体研习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②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④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怀念故乡、怀念亲人。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⑤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⑥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⑦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⑧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特点:愁多,(“春水一江”)。愁久,(“一江春水”滔滔不尽永向东去)。愁长,(春江何处是尽头?天边、海里„„!)(4)愁深,(春水似海,不知有几多深!)(5)愁无时不在。“愁”的具体内容:艰辛、侮辱、囚徒生涯、痛苦、孤独、对人生的厌倦„„(国作家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缪塞【法】 四.拓展
我们可以联系以前学过以及课外读到的用“水”以及用与“水”相关的意象表达愁怨情绪的诗词以及文章,作一个初步的比较鉴赏。(提问学生,请学生举例分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 李煜将愁变成水,贺铸、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则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到了王实甫更把愁从船上卸下来装在车上。都是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感情化为具体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五.小结
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六.推荐阅读
李煜词《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子夜歌 人生愁恨何能免》《望江南多少恨》《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等。
七、延伸阅读(课堂练习)
1、课后阅读李煜的《相见欢》完成练习: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A 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破家亡,是由于外力的打击。C 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得。
D 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象东流水一样滚滚东去,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无忧了。
2.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A)
A 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这首词是李煜的早期代表词作之一。
B 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疾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的哀伤。C 词的下阕,抒写了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D 这首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