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7、雷电颂教学设计及学案(范文模版)
7、雷电颂(教学设计)
主备人:田琴珠
备课组员:杨保谊 李林玲 张支尧
一、教学目标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
1、郎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理解课文内容。
2、完成《课课练》1—4题
(二)课中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抱石投江身死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
2、展示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3、导学讲练 指导自学(1)检查预习(2)读准字音
睥睨(pì nì)咆哮(páo xiào)鞭挞(tà)(3)戏剧知识简介及背景介绍。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了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屈原》是郭沫若抗日时期历史剧的的代表作。它绝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针对抗战时期的中国的政治现实。全中国进步的人们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去了,换名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4)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文章内容。
《雷电颂》是屈原歌颂风、雷、电,怒诉神祗的内心独白。文章充分表现了诗人痛恨黑暗,向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全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8段)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部分:(9—13段)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第二课时
1、展示学习目标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2、导学讲练 自学指导
(1)课文中作者用象征的手法赋予事物新的含义,请例举说明。
明确: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东皇太一”: 象征着人世间昏庸腐朽的当权者。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2)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呼唤与歌颂,怒斥和愤恨。(3)修辞手法:
①运用拟人兼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②运用比喻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③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
3、目标检测 品味语言: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这几句对风的的呼喊,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感情?
明确:风即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对风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
(2)通过对屈原内心的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4、小结
郭沫若的《雷公颂》是一首激动人心的抒情散文诗,震撼了每一位读者的心,其原因是什么?
①瑰丽奇特的想象美;②激越澎湃的情感美;③灵活多变的修辞、名式美。
5、配餐练习A组:
1.解释下列词语 咆哮: 迸射:
指天画地: 拖泥带水: 2.填空
屈原(约前340—约前248年),我国最早的大诗人。战国时 国人,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 》。
B组: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几例说明它的表达效果。
6、教学反思 雷电颂(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的性格特点问题:屈原是个怎样的人?
2、学习历史剧的特点
填空:本文选自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 在抗日时期历史剧的代表作《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提示,反映。
二、问题探究
1.风雷电象征着什么?
2.本文多处运用了反复、排比的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三、目标检测
1、课文中作者用象征的手法赋予事物新的含义,请例举说明。
2、作者的感情是怎能样变化的?
四、学完本文后,学着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一写“雨”或者“风”。配餐练习A组:
1.解释下列词语 咆哮: 迸射: 指天画地: 拖泥带水: 2.填空
屈原(约前340—约前248年),我国最早的大诗人。战国时 国人,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 》。
B组: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几例说明它的表达效果。
第二篇:7雷电颂导学案
7、《雷电颂》学案
教学设计:叶红红 教学时间: 班级: 姓名:
教师寄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2.习文中运用修辞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4.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想象,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伫立()睥睨()咆哮()波澜()污秽()犀利()劈开()稽首()驰骋()虐待()
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
污秽:
犀利:
播弄:
虐待:
雷霆:
踌躇:
鞭挞:
祈祷:
忏悔:
罪孽:
拖泥带水
二、自主探究
1、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2、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通过对屈原内心情感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2、在朗读中不难发现作者将很多事物赋予了其它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别的含义?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四、拓展延伸
这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内心独白。爱国诗人屈原在召唤风、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请你回想你所积累的诗文,写出一句与“风”或“雷”或“电”有关的语句,并分析其中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
六、达标测试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读音
脚镣()睥睨()咆哮()波澜()鞺鞳()污秽()眩目()稽首()伫立()木梗()驰骋()虐待()雷霆()迸射()徘徊()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2)电!你这宇宙最犀利的剑呀!()
(3)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4)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3、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在哲学上造诣极深,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论文。....B、他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喜欢他们,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美满幸福。....C、使用我厂生产的涂料装饰您的居室,使您蓬荜生辉。....D、这次考试,班上同学们的成绩参差不齐,差别不大。....
4、.对下列病句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政府不断继续加大财政投入,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修改:删去“问题”。B.通过开展“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可以使北京的空气更加清新。修改:删去“通过”。
C.第4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我国运动员获得了五个项目的比赛。修改:将“获得”改为“包揽”
D.能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使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修改:在“是”字后面加上“能”。
5、填空。
①《雷电颂》的作者是____________,这是一部____________剧,创作于_________年。②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风!你咆哮吧!……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呀!
1、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
2、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请你说说风、雷、电象征什么?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什么?
3、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你认为屈原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第三篇:7雷电颂
7.雷电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诵读,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3.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入境生趣
1.导语
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屈原正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呼唤风、雨、电,那他期盼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郭沫若的《雷电颂》。
2.介绍历史剧《屈原》写作的时代背景。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1942年1月,时值“皖南事变,以后,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屈原》,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他借屈原的独自,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
《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他手足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自——《雷电颂》。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中最强力的一个音符。
3.介绍戏曲知识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剧本直接规定了戏剧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和根据。
二、自学生疑
1. 听朗诵录音,初步感知文章。
2.疏解下列词语。
A.给下列红字注音。
伫立(zhù))
睥睨(pínì)
咆哮(xiîo)
波澜(lïn)
污秽(huì)
犀利(xī)
劈开(pī)
稽首(qí)
驰骋(chěng)
虐待(nüè)
B.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污秽:不干净。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播弄:摆布。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雷暴;霹雳。
踌躇:犹豫。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三.学习释疑
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课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气势,并谈感受。
思考: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方面的思想内容?文章的层次结构如何?
《雷电颂》这段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文章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这是一首结构严谨的散文诗。全诗五个层次先分后合,紧密相连,由风,及雷,及电;由诅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颂火进射出光明,再到烧毁一切偶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气呵成,使诗人的满腔怒火和对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现。第二课时
一、点难拨疑
1.文中的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等物象象征了什么?运用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研讨结果,明确:
文中的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则象征人民群众;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则类似于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孙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象征手法的运用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2.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小组交流研讨结果,明确: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明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在“比铁还沉重”“比铁还牢固”的黑暗、阴惨的现实面前,诗人深沉忧虑祖国的前途命运。所以他热切地祈求咆哮的风、闪耀的电、爆炸的雷这些宇宙中的“伟大的艺人们”,以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把黑暗的世界“爆炸”“劈开”,从而创造一个“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来“没有限制的自由”和灿烂炫目的“光明”。在奇丽的想象中,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力合而为一,表达了对光明的热烈追求,显示了摧毁一切黑暗的愤激的情绪和斗争决心。
3.师生共同评点屈原形象。
剧中的屈原系念的是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以《雷电颂》的形式迸发出了自己的满腔忧愤。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屈原的形象作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光彩熠熠、沉雄悲壮。
4.学生通读全文,结合具体语句品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课文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手法,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雷,你们电”“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这些语句,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 东君”等语句,无比愤怒地斥责鬼神。这样,就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也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如“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兼用拟人、呼告、排比;“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兼用反复、排比,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作品到达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感人肺腑,撼动人心。
二、欣赏品味
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三、小结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白,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雷电独白”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彻底蹂躏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四、板书设计:
文学形象——象征——内涵
(1)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2)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3)有形和长剑:被囚禁前的佩剑。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4)土偶木梗: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五、教学反思:了解写作背景,体会文章情感,加强诵读是学习本文的关键;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诵文章,体会屈原形象。
第四篇:7雷电颂
总序第29个教案
八年级上期
语文 学科课时教案
课题: 《雷电颂》 第1课时
执教班级 146班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 学
具:课本
教学教程及教学内容设计: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伫立(zhu4)睥睨(pi4 ni4)咆哮(xiao4)波澜(lan2)污秽(hui4)犀利(xi1)劈开(pi1)稽首(qi3)
驰骋(cheng3)虐待(nüe4)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污秽:不干净。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播弄:摆布。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雷霆:雷暴;霹雳。踌躇:犹豫。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二、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让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设置情境,导入新课。介绍历史尉《屈原》写作的时代背景。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1942年1月,时值“皖南事变,以后,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屈原》,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他借屈原的独自,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他手足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自——《雷电颂》。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中最强力的一个音符。
三、朗读课文
课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气势,并谈感受。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雷电颂》这段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文章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这是一首结构严谨的散文诗。全诗五个层次先分后合,紧密相连,由风,及雷,及电;由诅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颂火进射出光明,再到烧毁一切偶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气呵成,使诗人的满腔怒火和对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现。
八年级上期
语文 学科课时教案
课题: 《雷电颂》 第2课时
执教班级 146班 编写时间2008年4月 1日
执教时间 2008年4月4日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 学
具:课本
教学教程及教学内容设计:
一、探究活动。
提问: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说说风、雷、电等形象象征了什么,再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文中屈原借助于讴歌伟大的自然威力,抒发了对摧毁黑暗的渴望和对这种伟大正义力量的赞美。
风、雷、电,这些自然界的现象,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战胜黑暗的力量,诗人又把自己的伟大战斗精神融入咆哮的风,轰隆隆的雷和闪耀的电之中。风雷电摧枯拉朽,“咆哮”、“爆炸”、“劈开”,这正是屈原在和黑暗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因此,屈原对风雷电的歌颂,也是对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正义力量的歌颂。此外。<雷电颂>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感情,增强语势。独自中屈原满怀激情地直接和风雷电对话,直接怒斥偶像神灵,这些拟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达出鲜明的爱憎感情。
反复、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自更有气势。如,: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溃坝,汹涌奔腾。
诗中还有不少反问句、设问句,“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哭,哭有什么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吗?”等等。这些句子,呼唤指斥,使独自更增强了战斗力。
二、欣赏品味
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三、小结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
“雷电独自”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彻底蹂躏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四、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让智慧的火花绽放
教学反思:──《雷电颂》教学后记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习惯,即让学生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内容、层次、情境,重点词句、文段进行符号批注思考,让学生有疑而质、有感而发,有得而写,使学生思想得到启迪,个性得到张扬。个性阅读、整体感悟也就是引导学生遵循基本的阅读方法,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感悟有深浅和多寡的自由,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思维的主动性。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实现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三位一体的阅读功能。
有的学生习惯整体感受,有的学生善于细部推敲,有的能管中窥豹,有的能由浅入深,有的会边读边思,有的喜欢掩卷遐思„„孔子云:'导而弗牵。'教师的任务就是能根据阅读材料的性质和阅读主体的情趣、心理创造机会和气氛,提供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把自己的最先的感知、最深的感受表达出来,让他们享受到表达的快感──成功的幸福,一吐为快的轻松,挑战和被挑战的紧张兴奋。
阅读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阅读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在执教《雷电颂》一文时,指导学生带着疑问反复阅读,将课文渎正确,读流利,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出感情,入情入境,以达到自悟的程度,(感悟是个性阅读的灵魂。感悟是由文字所指到能指的升华,是表层意义到深层内涵的认识深化,是读者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的对作品的感受和领悟,扩展和想象,提高与创新。)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阅读的体会、感受、困惑,并让每节课的小秘书作好学生漫谈记录,没想到学生阅读、悟,却悟出了个性,而个性与个性的碰撞就会闪烁出耀眼的智慧火花。不信,请欣赏欣赏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如何绽放的──
小才女姚瑶打头说:“读了这剧本,我被剧本诗一般的具有磅礴气势的语言所感染”,然后她带着激情,朗诵了--段“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惰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
思维敏捷的毛磊说:“我被主人公强烈的爱国爱民情怀所震撼,也为黑暗势力的丑恶而痛恨,为美好事物的摧残而痛心。”
聪颖的班长罗敏说:“大家都知道,《雷电颂》是郭老先生历史剧《屈原》第五幕,这个部分,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神祗,淋漓尽致地抒发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浩然正气。”
善探究竟的肖福钟说:“学了这篇文章,联系时代背景,我觉得郭沫若老先生写此剧的目的是借古喻今,用中华民族历史上坚持正义,反对邪恶的斗争史迹来教育我们,鼓舞我们通过历史人物屈原之口,表达了人民的要求和希望”,精彩精辟的发言,赢来同学们阵阵热烈的掌声。
大家七嘴八舌,气氛热烈。
这时,素有大将风度的学习委员严思阳在上一轮掌声未停,就马上接着说:“刚才你们说的都精彩,这精彩来源于这篇文章课文太有特色,你看:①激情似火焰般炽烈;②气势如海潮殷磅礴;③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总之,总之,太感人,太感人了!”
好接嘴小精灵任涛也陈述了他独到的见解:“就严思阳刚才的话题为何文章那么感人,具有如此的魅力,我认为,应该归纳出下面几点:①奇特的想象,宏伟的气势,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②拟人手法的运用,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反复排比手法,既增强了文章抒情的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人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掌声再次响起。理智的洪宇:“我说,还有形象可感的象征手法„„” 感情细腻的刘琦说:“„„” 真是异彩纷呈,精妙迭出。„„掌声经久不息。
课还在继续,这样的课你不觉得精彩么?这样的效果不令人惊喜吗?整个课堂,它是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以小组交流切磋为辅,教师也应邀参与小组交流,参与到学生中去„„,课堂气氛活跃,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阅读的习惯,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也就在这样愉悦的自读自悟中得到了提高。
第五篇:7 雷电颂 教学设计 教案[模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味文章气势,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思想感情。
2、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教学难点
1.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乐山县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1918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抗战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解放后发表《蔡文姬》等戏剧。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1942年1月,时值“皖南事变”以后,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屈原》,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他借屈原的独白,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小黑板)
伫立(zhù)睥睨(pì nì)咆哮(xiào)波澜(lán)污秽(huì)犀利(xī)
劈开(pī)稽首(qǐ)驰骋(chěng)虐待(nüè)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雷暴;霹雳。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四、朗读课文
课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气势,并谈感受。(慷慨激昂、富有战斗性等)
五、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教师提示:这段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可分为两个层次)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这是一首结构严谨的散文诗。全诗由风,及雷,及电;由诅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颂火迸射出光明,再到燃烧一切偶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气呵成,使诗人的满腔怒火和对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现。
六、探究活动
提问:
1、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说说风、雷、电等形象象征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文中屈原借助于讴歌伟大的自然威力,抒发了对摧毁黑暗的渴望和对这种伟大正义力量的赞美。
① 风、雷、电,这些自然界的现象,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战胜黑暗的力量,诗人又把自己的伟大战斗精神融入咆哮的风,轰隆隆的雷和闪耀的电之中。风雷电摧枯拉朽,“咆哮”、“爆炸”、“劈开”,这正是屈原在和黑暗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因此,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②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③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④ 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分别指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和坚定的信念。
⑤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是对社会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2、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雷电颂》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感情,增强语势。独自中屈原满怀激情地直接和风雷电对话,直接怒斥偶像神灵,这些拟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达出鲜明的爱憎感情。反复、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自更有气势。如,: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溃坝,汹涌奔腾。
诗中还有不少反问句、设问句,“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哭,哭有什么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吗?”等等。这些句子,呼唤指斥,使独自更增强了战斗力。
七、欣赏品味
学生朗读课文1-6段,进一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学生谈自己对屈原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教师总结:屈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他心中时时牵挂着祖国和人民的前途,憎恶黑暗,追求光明,具有横扫一切邪恶势力、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课堂小结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作者通过瑰丽奇特的想像,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课后习题
1.研讨与练习三。2.背诵前六段。
板书
雷电颂 郭沫若
一、呼唤风雷电 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拟人、排比、反复、社文、反问)
二、斥神鬼土偶 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