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泌秀《背影》微课教案
背
影
-------10号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养成朗读习惯,提高朗读速度 2.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四次“背影” 3.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难点 1.父亲的四次“背影” 2.情境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背影》,上节课了解了作者、学习了生字词、分析了文章结构。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和了解这篇课文一共写了几次背影。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下面问题:文章一共几次写到背影?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
三、合作、探究
课文写背影,一共有几次呢?四次。好,我们一起来找找看。(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完成)小组抽代表回答:
⑴ 第一次是第1自然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我们这里概括一下,就是:“怀念父亲,惦记背影”;这次写背影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对,怀念父亲。
⑵ 那我们接着找,第二次是在哪里写到父亲的背影啊?对,第6自然段,这次呢,是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时候,然后作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详细的刻画,对吗?“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表达作者 “对父亲深深地理解”
⑶ 第三次呢,对,还是这一段,这一段最后“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这一次可以怎么概况?“父子分手,惜别背影。”表达作者 “对父亲的依依不舍”
⑷ 最后一次呢,最后一次是在哪里?对,文章的结尾,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也就是:“别后思念,再现背影,”表达作者 “对父亲的怀念 ”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的作用:一是贯穿全文;二既是人物形象的描写,又是人物精神的写照;三是作者精神的主线;四是构思新颖,表达含蓄,引人深思。
四、深度探究
课文四次写背影,哪一次最让你感动? “望父买橘”这一次。
好,那我们就看作者是怎么样来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 请同学齐声朗读,认真去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 同学们找找看:
外貌描写: 黑色小帽
家境不好
黑布大马褂
心情忧伤
深青色棉袍
动作描写: 走路的姿势──── 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 “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
行动不便
“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
“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
步履艰难 “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父亲买橘子的情景。
父亲买橘子,都是因为疼爱自己的儿子;说明父爱子,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深情。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篇课文说的是父子深情,那我们就联系自己想一想,从小到大,自己的爸爸妈妈,你是不是总为我们操心呢?
六、作业布置
写一篇300字的作文,把你父母疼你,最让你感动的、记忆尤深的一件事记录下来,下节课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分享。板书设计
背
影
-------朱自清
怀念父亲,惦记背影──── 怀念父亲。
父疼子
父 背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理解父亲
子
影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不舍父
子爱父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怀念父亲
穿戴:色、布──家庭惨淡、心情沉重;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走姿:蹒跚──年纪大,身体不便;
爬月台:探、攀、缩、倾──步履艰难; 3
深
情
第二篇:《背影》微课
《背影》微课教学设计
西岗中学 马晓红 孔维明
一、微课题目:《背影》一文留给我们的写作启示
二、教学思想: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记事性抒情散文,文字凝练优美,感情饱满深沉,从中国人最关注的角度——伦理,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因此,无论从写作技巧方面,还是从伦理道德方面,我们都可以从中挖掘非常宝贵的东西。这个微课,我从《背影》一文留给我们的写作启示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学习《背影》的写作技巧。从这一点说,我觉得在这个微课中,我们可以带给学生两个东西,其一,写作技法之巧;其二,传统美德之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背影》一文中写作技巧的分析,学习一些散文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学习散文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背影》一文中写作技巧的分析,学生懂得学习并运用一些散文写作技巧。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过程
这节微课我将重点讲解《背影》一文给予我们的写作启示。《背影》是散文中的名篇,它给我们的写作带来很多的启示,下面就谈谈我的理解。
播放幻灯片一:
教师:首先,《背影》留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是:选材角度新颖。
既然文章刻画的是一位慈父的形象,那么,在内容不变的前提下,我们把题目“背影”换成“我的父亲”,或者“父爱”,好不好呢?
明确:不好,而非不能。文中四次出现了背影,背影是父亲形象的定格,是本文的叙事线索。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亲“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这里“背影”就代表着慈父,代表着父爱。就像我们熟悉的 1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呤》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行为上。所以,用“背影”做题目是再合适不过了,朱自清用背影来结构全文,也是他表现角度新颖独特之处,可以引发读者无限的联想与深思。《背影》这篇文章给我的第二个启示是:剪裁合理,详略得当。
播放幻灯片:
教师,剪裁:作文剪裁的标准就是能够表现文章中心内容的就详写,与文章内容关系不大或者没有关系的就略写或干脆不写。文章开头,开篇点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仅仅26个字。作者的剪裁十分高妙。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略)<2>望父买橘(祥写)
教师: 此外,作者写到车站送别的时候,写了两次父亲的背影:一次是望父买橘的背影,一次是父子分手的背影。其中望父买橘的背影是详写,而父子分手的背影是略写。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父亲买橘子的一瞬间,让作者深受感动,作者用质朴的文字全力抒写了父亲充满爱的背影。而此刻隔了极短时间后父子分手的背影,自然没有理由详写,若要详写也难免重复。这是作者合理剪裁、详略得当、匠心独运的地方。
《背影》这篇文章给我的第三个启示是:白描手法的运用(幻灯片展示)
教师:《背影》这篇文章给我的第三个写作启示是白描手法的运用。什么是白描?鲁迅说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我的理解是,白描就是不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如实的再现场景,这就是白描。父亲的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了,但是此时此刻作者描绘的背影,不是常见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场合下让儿子终身难忘的背影。作者在刻画背影的时候,特别描绘了父亲的穿衣打扮和体态动作。特别是父亲过铁道的情景:怎样走过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如实的细细写来。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看见了一位仁爱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感谢您观看这节微课,再见。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也发现了,教学不是纸上谈兵,离开了讲台,离开了学生,任何教学都是架空了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永远没有尽善尽美,只有永远不满足,不懈探索,不断实践才能做得更好。在课堂把握上,不能过于浮躁,要沉得住气,要能随机应变,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课堂不是舞台,不可作秀,必须用实实在在的基本功和真挚的情感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课堂教学允许遗憾的存在,但必须及时总结,“课后反思”就是一个很好的补救和再提高的途径。当然,这份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肯定还存在很多不尽 人意的地方,当局者迷,一切有待于我再慢慢的继续反思。
第三篇:背影微型课教案
《背影》微型课教案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背影》,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抒写父子之情的散文,那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分析文中的一些细节,具体的感悟一下父亲对于儿子的那种深沉朴实的爱。
一、教学目标:通过对文中一些细节的分析,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说了朱自清先生是在收到父亲的一封信有感而发写了这篇《背影》,我们文中在最后一段也提到了这封信,请同学们找到文中引用的父亲信中的那句话: 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父亲说到,他身体平安,但又说大去之期不远矣,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父亲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难道是因为他老了,思维混乱了吗?同学们想一想啊,要让这句话变得不矛盾,应该怎么样改一下呢?老师想到一种改法——我身体平安。(这样只说身体平安,就不矛盾了嘛?同学们有其他的改法吗?)
我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担心)
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感动、愧疚)
请同学们试想你是朱自清先生,看到这几句话你是什么反映?(对比三句话)
由此可以看出:父亲说自己身体平安,是不想朱自清担心,不想分他的心,体现出处处替儿子考虑的爱。说大去之期不远正体现了他对远方儿子的思念,内心里希望儿子回家看自己,希望和儿子见面。这种矛盾将父亲对儿子的爱和思念体现的淋漓尽致啊。2.探究感悟
同学们再来看,朱自清先生读了父亲的信后,在晶莹的泪光中回忆起了父亲的背影,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他流泪了,为什么呢?因为感动,他读出了信中饱含的父爱;也有愧疚,文中开始便说道自己两年不见父亲了,父亲老了,儿子却不能长伴身旁照顾他,怎么能不愧疚呢?除了这次流泪,回忆中朱自清先生在回忆中也多次流泪,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几次写他流泪:(分组讨论,找出并思考作者为什么流泪)A初到徐州,感伤而流泪 问:作者这次为什么流泪?
对比一下我和父亲的反映。
我:悲伤的流泪 父亲:”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并不是不伤心,他自己的母亲去世了,又失业了,但父亲是家里的支柱,他不能倒,必须坚强的支撑整个家庭。
B.望父买橘,感动而流泪
问:作者这次又为什么流泪呢? 我说:”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去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朱自清想自己去,但父亲坚持要去,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老师可以提出两个问题来引导:1.父亲本来人胖,爬月台不方便,朱自清想要自己去,可是父亲却要坚持要去,为什么?2.父亲买回橘子后抖了抖身上的灰尘的这一动作,我们体会到了什么————为儿子做事的满足,一个父亲的满足。)
C.临别叮嘱,感动而流泪、心酸 这里父亲又说了两句话: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语言是感情的载体,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隐藏的感情,我打算让学生分析这句话的“!”是否可以换成“。”
———是不可以换的,感叹号在这里加强语气,强调,表现出父亲强调儿子一定要记得到了那边来信,自己很担心,一定要让儿子来信报平安。)(可以让学生来读出强调的感觉,读出不同的语气,以读促进学生对情感的把握)
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叮嘱儿子回到北京要来信报平安,好让他放心。看似简单朴实的话语却饱含着父亲的关怀与爱。
进去吧,里边没人。(让学生对比下面两句话:“进去吧,里边没人。”和“里边没人,进去吧。”——引导学生发现,第一句话强调人,第二句话强调物,从而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
父亲当时的境况是怎么样的呀?
A祖母去世
B失业
C身体不好
这个时候父亲还要撑起一个家,父亲容易吗?
朱自清先生也 觉得父亲很不容易,所以他流泪了,是心酸的泪水。
3、总结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可是我们的作者不是因为伤心而流泪,他的泪,是感动,是思念,还带着一些愧疚。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中作者三次流泪的细节的分析,体会到了父亲对朱自清先生平淡却深沉的爱,确实让人感动啊,我们同学们生活中一定也会遇到这种让人感动的细节,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将你的父亲疼爱你的小细节写出来,咱们看看谁最能体会父亲的心意。
三、板书
背影
——朱自清
(一)1.我身体平安。
2我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担心)
3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感动、愧疚)
(二)三次流泪
A.初到徐州——感伤
B.望父买橘——感动
C.临别叮嘱——感动、心酸
1.我 走 了,到 那 边 来 信!
我 走 了,到 那 边 来 信。
2.进去吧,里边没人。(关注人)
里边没人,进去吧。(关注物)
第四篇:背影微型课教案
《背影》中“父子情深”微教案
一、教学目标:通过对文中一些细节的分析,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说了朱自清先生是在收到父亲的一封信有感而发写了这篇《背影》,我们文中在最后一段也提到了这封信,请同学们找到文中引用的父亲信中的那句话:
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父亲说到,他身体平安,但又说大去之期不远矣,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父亲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难道是因为他老了,思维混乱了吗?同学们想一想啊,要让这句话变得不矛盾,应该怎么样改一下呢?老师想到一种改法——我身体平安。(这样只说身体平安,就不矛盾了嘛?同学们有其他的改法吗?)
我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担心)
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感动、愧疚)
请同学们试想你是朱自清先生,看到这几句话你是什么反映?(对比三句话)由此可以看出:父亲说自己身体平安,是不想朱自清担心,不想分他的心,体现出处处替儿子考虑的爱。说大去之期不远正体现了他对远方儿子的思念,内心里希望儿子回家看自己,希望和儿子见面。这种矛盾将父亲对儿子的爱和思念体现的淋漓尽致啊。2.探究感悟
同学们再来看,朱自清先生读了父亲的信后,在晶莹的泪光中回忆起了父亲的背影,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他流泪了,为什么呢?因为感动,他读出了信中饱含的父爱;也有愧疚,文中开始便说道自己两年不见父亲了,父亲老了,儿子却不能长伴身旁照顾他,怎么能不愧疚呢?除了这次流泪,回忆中朱自清先生在回忆中也多次流泪,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几次写他流泪:(分组讨论,找出并思考作者为什么流泪)A初到徐州,感伤而流泪 问:作者这次为什么流泪?
对比一下我和父亲的反映。我:悲伤的流泪 父亲:”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并不是不伤心,他自己的母亲去世了,又失业了,但父亲是家里的支柱,他不能倒,必须坚强的支撑整个家庭。
B.望父买橘,感动而流泪
问:作者这次又为什么流泪呢? 我说:”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去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朱自清想自己去,但父亲坚持要去,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老师可以提出两个问题来引导:1.父亲本来人胖,爬月台不方便,朱自清想要自己去,可是父亲却要坚持要去,为什么?2.父亲买回橘子后抖了抖身上的灰尘的这一动作,我们体会到了什么————为儿子做事的满足,一个父亲的满足。)
C.临别叮嘱,感动而流泪、心酸
这里父亲又说了两句话: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语言是感情的载体,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隐藏的感情,我打算让学生分析这句话的“!”是否可以换成“。”
———是不可以换的,感叹号在这里加强语气,强调,表现出父亲强调儿子一定要记得到了那边来信,自己很担心,一定要让儿子来信报平安。)
(可以让学生来读出强调的感觉,读出不同的语气,以读促进学生对情感的把握)
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叮嘱儿子回到北京要来信报平安,好让他放心。看似简单朴实的话语却饱含着父亲的关怀与爱。
进去吧,里边没人。(让学生对比下面两句话:“进去吧,里边没人。”和“里边没人,进去吧。”——引导学生发现,第一句话强调人,第二句话强调物,从而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
父亲当时的境况是怎么样的呀?
A祖母去世
B失业
C身体不好
这个时候父亲还要撑起一个家,父亲容易吗?
朱自清先生也 觉得父亲很不容易,所以他流泪了,是心酸的泪水。
3、总结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可是我们的作者不是因为伤心而流泪,他的泪,是感动,是思念,还带着一些愧疚。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中作者三次流泪的细节的分析,体会到了父亲对朱自清先生平淡却深沉的爱,确实让人感动啊,我们同学们生活中一定也会遇到这种让人感动的细节,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将你的父亲疼爱你的小细节写出来,咱们看看谁最能体会父亲的心意。
三、板书
背影
——朱自清
(一)1.我身体平安。
2我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担心)
3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感动、愧疚)
(二)三次流泪
A.初到徐州——感伤
B.望父买橘——感动
C.临别叮嘱——感动、心酸
1.我 走 了,到 那 边 来 信!
我 走 了,到 那 边 来 信。
2.进去吧,里边没人。(关注人)
里边没人,进去吧。(关注物)
第五篇:《背影》说课教案
《背影》说课教案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背影》,它是人教版九年义务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一、新大纲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新大纲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训练学生阅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思路,了解基本的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
二、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
三、初步学习各种阅读方法。
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能力训练”的“阅读训练”项中特别强调了“整体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用普通话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等等。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棗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写得真挚而动人。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从编者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因为新教材的第一册的编辑思想是根据反映生活的内容编排。第一单元即家庭生活,其中第一课《这不是一颗流星》是写祖孙关系,第二课《羚羊木雕》是表现同辈的朋友关系,此课反映父子关系,而第四课《散步》表现的是整个家庭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教材编辑的意图是要示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美好的情感。
2、训练学生整体上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编者将此文的训练重点之一定为“中心与段落的关系”,意在训练学生理解作者如何根据中心去安排段落的能力。
3、新教材注意到了第一册的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注意到与小学的衔接,另一方面注重第一册教材的学习在整个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语文学法的指导、最基础的语文能力的形成与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这三方面的要求是体现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当中的。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乃至我校的学生语文基础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背影》这篇文章反映的毕竟是成年人尤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因而较为深沉,其中最大的特点“淡淡的忧愁”是很难让这些刚上初一的学生真正的领会。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样一些内容进行大胆的舍弃,在课堂上不做要求。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是目标2、3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但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性的例子,从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将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们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可以说,“言”“荃”更为重要。
“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
语句的理解。最后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会与分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投影,播放录音等媒体。
六、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的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课十分注重以下四点
1、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
3、对基本语料的积累
4、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七、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教学时数拟为二个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有: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具体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提问:
1、在你的生活中谁最令你感动,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2、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背影》中谁是令他最感动的人呢?而最令他感动的又是什么呢?
(第一问的设计体现语文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具体形象出发;第二问旨在激起学生的阅读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对预习的要求)
二、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正音练习(幻灯出示,见附一)教师对这些词领读两遍
3、朗读 1、2段一组同学读,3、4段二组同学读,5段全班同学读,6段三组同学读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我们学生最薄弱的也是这一点,是顺其自然,还是切实去改变,我选择后者,初一时期是训练朗读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不加以强化,到了高年级再去补已经很难有成效,心理学认为人发展某种能力具有关键期,朗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就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根据学生实际,初一第一学期朗读要求为正确,对一些学生读不准的词语,采用英语学习中学单词的方法,教师进行领读。)
三、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一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3、词汇积累——课堂练习二
(写完后对照课本,找出写错的字并改正)
(词汇是语言的材料,切实落实,此练习一方面设计听的能力,一方面练习词的意义,一方面练习正确书写,一石三鸟)
4、阅读尝试练习(提问讨论)
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理解记叙要素)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3)文中一共写了几个背影?
4)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5)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尝试练习的设计的目的是检测整体阅读的效果,同时解决一些次要的目标。提问5的设计可视作是对此课的总结)
四、作业布置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语料的积累,习惯的培养,这类练习表面上看较为机械,但对低年级学生是有效的,所以是必要的)
2、完成课后练习七(不借助其它参考书,做错没关系,做在书本上)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教学要点是重点段落研读、关键语句意义的品读、理清本文的层次与结构体会中心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比较阅读训练。如果说第一课时侧重于基础能力和基本习惯,是整体感知课文,那么第二课时主要是突破重点难点、完成主要目标并进行迁移训练。第一课时的铺垫,第二课时是发展。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一、重点研读第五段(朗读、讨论)
1、上节课我们知道作者一共写了四个背影,那么作者写得最详细的是那一个?朗读这一段,注意其中的一些词语,等一下要求大家写出来。
引导学生研究删后补出的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拔 A、两个“黑”字 B、三个“布”字
C、“蹒跚”“肥胖”
D、“两手”“两脚”
E、不要“向左”两字行不行,为什么?
2、为什么“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而不是“轻轻的”或是“小心地”?请一位同学表演一下?
3、父亲为什么“扑扑身上的泥士,感到很轻松似的”,“似的”二字去掉可不可以?
4、作者为什么看到这个背景“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又为什么赶紧拭干了泪?
5、这一次流泪与第一次流泪有什么不同。与第三次、第四次呢?
三、关键语句的品味
1、前面我们通过第五段的阅读,体会了父亲对儿子的一片疼爱之情,那么,文中还有那些句子表现了这种感情?
引导学生分析以下句子,并进行点拔
A、第二段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B、第三段棗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送我去。
C、他嘱我路上要小心·····
2、作者是否一开始就体会了父亲的这种朴实的疼爱之情呢?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那些语句是互相呼应的? 练习:完成课后练习五
四、总结讨论
1、文章的标题改为“我的父亲”“浦口别父”好不好,为什么?
2、讨论上节课课后练习
2、教师板书总结
3、讨论中心与段落的关系
A、2、3两段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B、第四段为什么不详写作者在南京与朋友的游逛?
五、比较阅读训练:见附四
六、小结
七、作业布置
1、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让你让你最为感动的事。
2、背诵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节文字。(着眼于迁移与巩固)
附一:课堂练习一(幻灯出示)选择正确的读音 差使 交卸 奔丧 迂腐 琐屑 栅栏 举箸
附二:课堂练习二
根据教师所说的意思默写出该词语 1)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2)奔赴亲人的丧事 3)乱七八糟的样子
4)把自己的财产、衣服出卖和典当出去 5)凄惨暗淡,不景气
6)有了空闲的时间,指失业在家
7)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8)精神不振作
9)细小而繁多的事
10)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附三:课堂练习三
不看书凭记忆补充下面这段文字中删去的词语。
我看见他戴着小帽,穿着大马褂,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攀在上面,再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附四:阅读课后练习八的文段,完成下列练习
1、这个文段中所描写背影的语句是,从文中划出来。这一背影与朱自清在课文中描写的背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朱文通过父亲的“背影”表现了父亲对自己的疼爱,最后表达的是一种对父亲的思念和老境不好的一种淡淡的忧伤,而此文的结尾两段表现的是作者对自己 的负疚的心情。
附
五、板书设计一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