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数学教案(写写帮整理)
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数的世界(第2-3页)[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教学重、难点] 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教学过程]
一、数的世界
创设“水果店”的情境,呈现了生活中的数有自然数、负数、小数。在比较中认识自然数、整数,使对数的认识进一步系统化。
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数,并给它们分类。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通过比较认识自然数、整数,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进一步系统化。
二、因数与倍数
1、在解决书上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算式。5×4=20(元)
以这个乘法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即20是4的倍数,20也是5的倍数,4是20的因数,5也是20的因数。引导学生认识倍数与因数,体会倍数与因数的含义。
在利用乘法算式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的基础上,出示一个除法算式,如:18÷6=3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整数除法算式能不能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说明:在研究倍数和因数,范围限制为不是零的自然数。
2、你写我说
让学生同桌间互相写算式,再说一说。算式可以是乘法算式,也可以是除法算式。
三、找一找
1、判断题目中给的数是不是7的倍数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判断,再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逐步体会可以通过想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的方法来判断。
2、找7的倍数:
引导学生体会一般可以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来找一个数的倍数,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并逐步让学生领会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四、练一练: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4的倍数和6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做好记号。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找倍数的方法。最后,说说哪几个数既是4的倍数有是6的倍数。
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写一写,再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并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体会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体会到像这样找一个数的倍数,一般用乘法想比较方便。
[板书设计] 倍数与因数
像0、1、2、3、4、5、…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像-
3、-
2、-1、0、1、2、…这样的数是整数。5×4=20(元)
20是4和5的倍数
4和5是20的因数 第 2课时
[教学内容] 2、5的倍数特征(第4-5页)[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2、5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是偶数。
3、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5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试一试:尝试用5的倍数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
二、2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2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三、奇数、偶数
在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后再揭示偶数、奇数的含义,并进行你问我答的判断练习。
四、练一练:
第2题: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在引导学生判断时,应根据2、5的倍数特征说明理由。如“因为85不是2的倍数,所以不能正好装完”;又如:“因为85是5的倍数,所以能正好装完。”
五、数学游戏:
这是围绕“
2、5的倍数的特征”设计的数学游戏,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2、5的倍数的特征的理解。
[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是2 的倍数的数叫偶数。
不是2 的倍数的数叫奇数。第3课时
[教学内容] 3的倍数特征(第6-7页)[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3的倍数的特征的猜想
我们研究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学生可能会猜想:个位上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3整除等,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
二、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3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3的倍数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再观察,逐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从而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引导学生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是3的倍数。试一试:尝试用3的倍数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三、练一练: 第2题:
让学生准备几张卡片:3、0、4、5 边摆边想,再交流讨论思考的过程。(1)30、45、54(2)30、54(3)30、45(4)30
四、实践活动:
让学生运用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方法去研究9的倍数。让学生经历涂、画、想等过程,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这个数各位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找因数(第8-9页)[教学目标]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到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重、难点]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小正方形若干个。[教学过程]
六、动手拼长方形
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拼一拼,再交流不同的拼法。
学生一般会用乘法思路思考:哪两个数相乘等于12?然后找出:
1×12、2×6、3×4。这种思路就是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要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并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
七、试一试
找因数的基本练习:找9和15的因数。让学生独立完成,注意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八、练一练: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8的因数和21的因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做好记号,然后让学生说说找因数的方法。最后,说说哪几个数既是18的因数,又是21的因数。第3题: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第5题:可以引导学生用找因数的方法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将想到的排列方法列出来,在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经历有条理的思考过程。48=1×48=2×24=3×16=4×12=6×8,48有10个因数,就有10种排法。如每行12人,排4行;每行4人,排12行等。37只有两个因数,只有两种排法。
[板书设计] 找因数
面积是12 的长方形有:6种
1×12=12
2×6=12
图形
3×4=12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找质数(第10-11页)[教学目标]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教学重、难点]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小正方形若干个。[教学过程]
一、动手拼长方形,揭示质数、合数的意义
1、用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拼一拼,边拼边填写书上的表格。
2、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小正方形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有的能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为什么?”
3、揭示质数、合数的意义
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发现特征,并把几个自然数分类,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从概念出发理解“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二、讨论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1、尝试判断:2、8、9、13、51、37、91、52 是质数还是合数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组织交流“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归纳方法:
只要找到一个1和本身以外的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如果除了1 和它本身找不到其他的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
三、探索活动:
第1题:
用“筛法”找100以内的质数。引导学生有步骤、有目的地操作、观察和交流,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介绍这种方法是两千多年前希腊数学家提出的研究质数的方法,称为“筛法”。现在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这种操作方法可以编成程序让计算机进行操作。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第2题:
本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探索规律。
第(1)、(2)题,学生会发现这些质数都分布在第1列和第5列,为什么?
引导观察:因为2,4,6列除2外,其他数都是2的倍数,这些数除1和本身外还有2这个因数,所以不是质数。第3列的数除1和本身外还有3这个因数,所以不是质数。第(3)题理由:用6除一个大于6的自然数,如果余数是0、2、4,这个数肯定是2的倍数;如果余数是3,这个数肯定是3的倍数。
[板书设计] 找质数
拼长方形表格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就叫合数。一个数只有1 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一(第12-13页)[教学目标]
1、复习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
3、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1、复习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3、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第1题:
先让学生找15的因数和倍数,交流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15的最大因数是几,15最小的倍数是几。
第2题:
可以让学生先列出9的倍数(54以内):9、18、27、36、45、54。再列出54的所有因数:1、2、3、6、9、18、27、54。然后再回答问题。有4种可能:9、18、27、54。
第3题:
要引导学生交流一下判断的方法。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分层次进行,先判断奇数和偶数,再填质数和合数。
第4题:
本题是对本单元所学概念的理解巩固与综合运用。第1项结论是5,第2项结论是13和2,第3项结论是36或92。在完成本题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自己编一些这样的题,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第5题: 先让学生解决第1个问题,并交流是如何思考的,一般可以从每盒瓶数是不是90的因数考虑,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6、5、3都是90的因数,能正好装完。8不是90的因数,不能正好装完。第2问是引导学生思考90还有哪些因数,同时还要联系生活实际,如每盒2瓶、9瓶、10瓶等都较合理,每盒90瓶就不太合理。
第6题:
本为思考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研究“3个连续的自然数组成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的规律。
第7课时
[教学内容] 数的奇偶性(第14-15页)[教学目标]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1: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教师适当进行“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试一试:
本题是让学生应用上述活动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最后的结果是:翻动10次,杯口朝上;翻动19次,杯口朝下。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以“硬币”为题材,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开展游戏活动。
活动2: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
先研究“偶数+偶数”的规律,在经历“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后,再引导学生用这样的研究方式探索“奇数+奇数”“奇数+偶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最后让学生应用结论判断计算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还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减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板书设计] 数的奇偶性
例子:
结论:
+ 34 = 48
偶数+偶数=偶数+ 37 =48
奇数+奇数=偶数 12 + 11 =23
奇数+偶数=奇数
.第4课时
教学内容:找因数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2、在1到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教学重点:找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找因数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探究
活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
思考: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 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并写出乘法算式。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1 19 4 32 11 反馈:
小结:用“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強调学生要有思考,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巩固 填空 看誰找得快 课本第5题 总结 作业
第5课时
教学内容:找质数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与合数。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教学重点: 质数、合数的理解 教学难点:找质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铺垫
1、找出以下各数的所有因数1、3、6、12、7、15、23
2、根据以上各数的特点分类
一、新授
1、观察讨论:
只有一个因数 1 只有1和本身的 3、7、23 有两个以上因数的 6、12、15
2、学生自学课本: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3、讨论交流
二、巩固
1、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9、14、3、18、25、5、16、19(交流是怎样判断的)
2、完成书本练习第一题
3、指名说说你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
三、总结 作业
第6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一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数、因数、质数、合数、等概念。通过练习使学生较熟练掌握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倍数。能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找出15的全部因数和100以内15的全部奇倍数。
一个数既是9的倍数,又是54的因数,这个数可能是多少?先学生思考然后再交流讨论。
二、分一分 1、10、12、25、37、54、102、417、23、398 奇数
合数
质数
偶数
4、猜一猜
练习一第4题(同桌讨论)
5、应用
练习一第5题 先让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并交流是如何思考的。
6、作业
第7课时
教学内容:数的奇偶性 教学目标:
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经历探索 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侓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奇偶性
指名学生演示:学生先站在教室前面,再从前面走到教室后面,这样来回走.请问:走4次后,这位学生在哪里?走15次后这位学生在哪里? 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老师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导:列表或画图。
二、应用奇偶性解决实际问题
指名回答活动的两个问题,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试一试:翻动杯子,判断杯子口的方向。
你能提出生活中存在的类似问题,同桌互想交流。
三、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让学生观观察下面两组数,各有什么特点?
(1)80 12 20 6 18 34 16 52
(2)11 21 37 87 101 25 试一试
小结: 偶数加偶数
奇数加奇数
偶数加奇数
判断:让学生交流判断的思路
四、总结 49 作业
第8课时
教学内容:比较图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教学重点: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图形的等积变换。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让学生观察方格中各种形状的平面图:
提问: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知道的?同学进行交流。
二、归纳比较的方法:(1)平移(2)分割
(3)数方格 你还有什么发现?与同学进行交流
三、练习
用分割和平移法来判断 根据自已的理解画图形,只要面积是否120平方厘米都可以。让学生讨论观察补哪块图形好。
四、作业 课堂作业
课外作业:17页
第4、5题。
第9课时
教学内容: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教学目标:
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形,让学生观察讨论: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图形有什么特点?
求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有哪些方法? 小组讨论 求积的方法:(1)数格
(2)大面积减小面积
(3)分割数格
二、练一练
求下列图形的面积: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每个图形的面积?(讨论)下列点图上的面积是多少?请学生说如何分割?为什么怎样分割? 总结:求这类图形的面积有哪些方法?应注意什么?
三、作业
第10课时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通过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
一、激发
1.提问:怎样计算长方形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2.口算出下面各长方形的面积。(1)长1.2厘米,宽3厘米。(2)长0.5米,宽0.4米。
3.出示方格纸上画的平行四边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什么叫平行四边形?指出它的底和高。
4.揭题: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二、尝试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1)请大家打开书自学
(2)指名到投影上数。边数边讲解:我先数……,它是……平方厘米;再数……,它是……平方厘米;两部分合起来是……平方厘米。
(3)投影出示长方形。提问:数一数,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关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分别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2.通过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1)自由剪、拼,进一步感知。
①每个平行四边形只准剪一下,试一试被剪下的两部分能拼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学生自己剪、拼。②互相讨论。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通过操作讨论得出:只有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才能拼成一个我们会计算的图形——长方形。这种剪法最简便。
(2)揭示转化规律
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在转化的过程中,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做呢?(教师边演示边讲述)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出示剪刀,闪动被剪掉的部分)。②左手按住右手的梯形,右手抽拉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直到两斜边重合为止。这样就得到一个长方形。
③学生根据刚才的演示模仿操作,体会平移的过程。3.归纳总结公式
(1)比较变化前的两个图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根据讨论结果完成填空。
引导学生明确:你发现了什么?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①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面积没有改变。即长方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同时板书)②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同时板书)(2)根据这些关系,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出来?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4.教学字母公式(1)介绍每个字母所表示的意义及读法。板书S=a×h(2)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S=ah”。(同时板书)(3)提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三、应用
1.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得数保留整数)3.5厘米
4.8厘米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试做,指名板演。提醒学生注意得数保留整数。③订正。提问:根据什么这样列式? 订正时提问:计算时注意哪些问题? 3.填空
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它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原平行四边形的()相等。这个长方形的()与原平行四边形的()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4.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5.你能求出下列图形的面积吗?如果能,请计算出面积。(单位:厘米)20 15 20
四、体验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五、作业。
第11课时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练习(P.74~75页练习十七第4~9题。)教学要求:
1.巩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答有关应用题。
2.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口算。4.9÷0.7 5.4+2.6 4×0.25 0.87-0.49 530+270 3.5×0.2 542-98 6÷12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什么?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口算下面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⑴底12米,高7米; ⑵高13分米,第6分米; ⑶底2.5厘米,高4厘米
二、指导练习
1.补充题: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⑴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⑵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①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②生独立列式,集体讲评: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0÷10000=1.95公顷, 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⑶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想?
与⑵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讨论归纳后,生自己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
⑷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地积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否则就会出问题。
2.练习:下土重量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1.6厘米 2.5厘米
⑴你能找出图中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吗? ⑵他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⑶生计算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⑷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3.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如图),求高。28平方米 7米
分析与解: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如果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8平方米,底是7米,求高就用面积除以底就可以了。
三、课堂练习
四、作业
第12课时
教学内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出示平行四边形 1.5厘米
2厘米 提问:
(1)这是什么图形?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哪些方法?(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2)底是2厘米,高是1.5厘米,求它的面积。(3)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出示三角形。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哪几种? 3.既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或利用公式计算的方法,求它们的面积,三角形面积可以用哪些计算方法呢?(揭示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尝试
1.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1)看书
(2)订正数的结果。
(3)如果不数方格,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能不能像平行四边形那样,找出一个公式来?(4)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不同,按角可以分为三种,是不是都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我们分别验证一下。
2.用直角三角形推导。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学生自由拼图。(2)拼成的这些图形中,哪几个图形的面积我们不会计算?(3)利用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怎样求三角形面积?(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想一想,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的一半。3.用锐角三角形推导。
(1)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吗?学生试拼。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2)刚才同学们都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在转化的过程中,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做呢?(教师边演示边讲述边提问)①把两个锐角三角形重叠放置。
提问:怎样操作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直接把一个三角形向左或向右平移,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②怎样才能使上面的三角形倒过来,使它原来的底在上面,底所对的顶点在下面?我们用旋转的方法,按住三角形右边的顶点不动,使三角形向逆时针方向转动180度,(也可以左边顶点不动,顺时针转动180度)直到两个三角形的底成一条直线为止。
③再把右边的三角形向上沿着第一个三角形的右边平移,直到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为止。
(3)教师带着学生规范地操作。
重点指导:哪点不动?哪点动?旋转多少度?怎样平移?转化的过程中旋转和平移有什么不同?(平移时各个点沿着直线移动,旋转时一个点不动,其它点都绕着不动点转动。)(4)对照拼成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板书:
面积= 面积的一半
(5)练习①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能用刚才的方法来拼吗?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②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面积的一半。
面积= 面积的一半
4.归纳、总结公式。
(1)通过以上三个实验,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汇报结果。引导学生明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同时板书)
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同时板书)④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同时板书)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加上“除以2”?(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4)完成书空。5.教学字母公式。(1)学生看书。
(2)提问: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表示为:
S=ah÷2。(板书)
三、应用
1.教学例题: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6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①读题。理解题意。②学生试做。指名板演。
③订正。提问:计算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2.做一做。
订正时提问: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填空。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所以()。
4.练习。
5.利用公式求方格上的三角形的面积。
四、体验
今天有何收获?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五、作业
第13课时
教学内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练习教学要求:
1.是学生比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2.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3.养成良好的审题、检验的习惯,提供正确率。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答有关三角形面积的应用题。教具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填空。
⑴三角形的面积=,用字母表示是。为什么公式中有一个“÷2”?
⑵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8米,高是1.5米。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下图中哪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涂颜色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你能在途中再画出一个与涂颜色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试试看。
⑴生用尺量一量这两条虚线间的距离,搞清这两条虚线是什么关系? ⑵看看图中哪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涂了色的三角形面积相等?为什么?
⑶分组讨论如何在图中画出一个与涂了颜色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试着画出来 2.练习:一张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纸, 从一边的中点到邻边的中点连一条线段,沿这条线段剪去一个角,剩下的面积是多少? 分析与解:先求出原正方形的面积,再求出剪去的小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求出剩下部分的面积。因为剪去的是正方形的一个角,所以是个直角三角形,它的两条直角边都是正方形边长的一半,所以剪去的面积是2×2÷2=2平方厘米。
3.练习:一块三角形土地,底是421米,高是58米。估算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大约是多少公顷。
分析与解:课先取三角形的底和高的近似数400米和60米,再算出这块三角形土地的面积约是:400×60÷2=12000(平方米)=1.2公顷。
三、课堂练习练习。(分组完成)
四、作业。
第14课时
教学内容: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具准备:
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纸板和剪刀。2.20根同样的铅笔和渠道模型。教学过程:
一、激发
1.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1.8 2.1 2.5 3.2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除以2”?
3厘米
3.指出下面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4.导入:我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4厘米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了这两
方面的基础,我相信大家一定也能
5厘米
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计算出梯形面积。大家有信心吗?
二、尝试
1.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拼拼看。
2.学生操作,互相讨论。
3.根据讨论结果,完成80页书空,并计算出复习(3)的面积。
4.汇报结果。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
①操作过程。先按住梯形右下角的顶点,再使一个梯形向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使梯形的上下底成一条直线,然后把第一个梯形的左边沿着第二个梯形的右边平行移动,直到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为止。
②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板书)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④计算过程中“3+5”表示上、下底之和,它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所以计算时要加上小括号。
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计算中要加上“除以2”? ⑤想一想:如果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能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口述,教师点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而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殊形式。
4.字母公式。
(1)学生看书
(2)提问: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S=(a+b)h÷2(板书)(3)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为什么要“除以2”? 5.小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用字母怎样表示梯形的面积公式?
三、应用
1.出示例题: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2.8米,渠底宽 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①拿出渠道模型,认识横截面。使学生明白横截面是一个平面。②生试做。③订正。提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除以2”。2.做一做。①学生试做。
②订正。提问: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判断。
(1)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2)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4.练习
(1)让学生用铅笔代替圆木或钢管摆成图中的形状。(2)根据公式求出总根数,说一说是什么道理。
使学生体会到:把另外一堆同样形状的钢管倒过来,同原来的一堆摆在一起,每层的根数就变成同样多,即都等于上、下底根数之和,这个和乘以层数得到的根数正好是原来一堆根数的2倍。
5.练习
四、体验
今天学会了什么?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五、作业
第15课时 练习内容:梯形面积的巩固练习。
练习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梯形的面积。练习重点: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十八第5题。根据学生情况,限时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7.2÷0.12 2.4÷0.3 0.2×12.6×5 0.38×1000 0.8×25 26.1-3.5-7.5 3.8+2.5+6.2 10÷2.5 4.8×0.2+5.2×0.2 2.看图思考并回答。(1)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2)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3)右图所示梯形的面积是多少?
二、指导练习1.练习
(1)名数的改写方法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低级单位 高级单位 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2)根据改写的方法将第6题的结果填在课本上。3.6公顷=()平方米 1200平方米=()公顷 4平方千米=()公顷 52公顷=()平方千米 16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0.25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3)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的想法。
2.练习:科技小组制作飞机模型,机翼的平面图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制成的(如图)。它的面积是多少?
(1)生独立审题,分小组讨论解法。(2)选代表列出解答算式,不计算。(3)由学生讲所列算式的想法,(4)指导学生讲“(100+48)×250”为什么不除以2?(5)学生计算出它的面积,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1.练习:根据表中所给的数值算出每种渠道横截面的面积。渠口宽(米)3.1 1.8 2.0 2.0 渠底宽(米)1.5 1.2 1.0 0.8 渠深(米)0.8 0.8 0.5 0.6 横截面面积(平方米)生独立解答出结果并填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2.练习一个果园的形状是梯形。它的上底是180米,下底是160米,高是50米。如果每棵果树占地10平方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平方米?
四、作业
第16课时
练习内容:混合练习
练习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练习重点:正确运用公式计算所学的图形的面积。教具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答下列各图面积地计算公式和字母公式。长方形 长×宽 ab 正方形 边长×边长 a2平行四边形 底×高 ah 三角形 底×高÷2 ah÷2 梯形(上底+下底)×高÷2(a+b)h÷2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二、指导练习
1. 练习: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
3米 8米 12米 5.6米 9.5米 12米 5厘米 5.4 分 5.8厘米 5.2厘米 米
3分米 5厘米 7厘米
⑴独立审题,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⑵师巡视,看同学们在计算书三角形和梯形的的面积时是否注意了“除以2” ⑶指6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练习。生独立审题并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注意单位的换算。
三、课堂练习
四、攻破难题
1.16题:一个鱼塘的形状是梯形,它的上底长21米,下底长45米,面积是759平方米。它的高是多少? 分析与解:
⑴已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⑵上底+下底=21+45=66米 ⑶高=759÷66×2=23米 20厘米 2.17题:已知右面梯形的上底 是20厘米,下底是34厘米,其中涂色 部分的面积是340平方厘米。这个梯形 的面积是多少? 34厘米
分析与解:要求梯形的面积,但不知道高。根据阴影部分是三角形,又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和底,可以求出它的高,也就是梯形的高,再算出梯形的面积。
高:340×2÷34=20厘米,面积:(34+20)×20÷2=540平方厘米
3.18题:在下面的梯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5厘米
12厘米 25厘米
分析与解:以下底为底,一上底上的任意一点为三角形的顶点剪下的三角形都是最大的。因为所有的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没有变,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一个三角形,也可能是两个三角形。(15+25)×12÷2=240平方厘米 25×12÷2=150平方厘米 240-150=90平方厘米 4.思考题 4厘米
右图中,梯形的面积是72 12平方厘米。请你算出阴影 厘 部分的面积。米
解法一:先算出没有阴影部分 的面积:4×12÷2=24平方厘米,再用梯形的面积减去这个三角形 的面积:72-24=48平方厘米。
解法二:阴影部分是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高是12厘米,底与梯形的下底是同一条线段,先算出梯形的下底:
72×2÷12-4=8厘米
再算阴影部分的面积:8×12÷2=48平方厘米。
五、作业
三
分数的再认识 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生产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4、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
5、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
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与公倍数、约分与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
第17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新课。
现场组织活动: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枝。
师: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从每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准备怎么拿呢?
生1: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生2: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1/2。学生活动,一位学生拿出3枝笔,另一个学生拿出4枝笔。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 生:他们拿出的枝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枝,一个是4枝,这是为什么呢?
师: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再全班反馈。
生:我们认识两盒铅笔的总枝数不一样多。生:有可能数错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总枝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吗? 学生都表示同意。
师:告诉大家总枝数是多少,1/2是多少枝。生1:全部是8枝,1/2是4枝。生2:全部的铅笔是6枝,1/2是3枝。
师:真的是不一样多,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的数量也就不一样。
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二、练一练
1、看数学书说一说,小林和小明一样多吗?笑笑和小红一样多吗? 说说理由。
2、画一画,说说画法对吗?为什么?还有别的画法吗?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1、2、3,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2、第4题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可以举例说明。
3、第5、6题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四、思考题。
放学后独立完成,课后讲评。
五、课堂作业
第18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分数的再认识和完成作业 教学目标:通过完成作业,巩固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晓鸿和小明都吃了1/2块蛋糕,谁吃的多? 学生讨论
(2)讲解33页第6、7两题。
本题通过学生填数观察,使学生体会这些分数之间的关系,先让学生填一填,再说说发现了什么。
二、独立完成《数学课堂作业》
三、讲评课堂作业。
第19课时 教学内容:分饼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了解带分数和假分数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等知识,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给分数分类的知识.板书:真分数和假分数
二、新课
1.把下面各分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
2.观察直线上各分数.
(1)找出比1小的分数写在 里,找出等于1或比1大的分数写在○里.
(2)我们是以什么为标准把直线上的所有分数分成两类(组)的?(以1为标准划分的.)
3.说一说,里的分数为什么比1小,○里的分数与1又是什么关系?
学生:我是从这些分数在直线上的位置看出来的.因为像、、……这些分数在直线上的位置都不到1,所以它们都比1小.而像、、这些分数在直线上的位置都超过了1,所以它们都比1大.、的位置正好就在1上,所以它们与1相等.
学生:我是这样想的,里的分数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若干份,取的份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它们都比1小.而像○里的分数也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但取的份数已经超过了单位“1”或等于单位“1”,所以它们比1大或等于1.
4.找真分数、假分数的特征.
教师:同学们说得对.实际上我们已经从直线上直观地看出了 里的分数位置都在1的左边(不到1),所以它们都比1小;○里的分数位置有的在1的右边(已经超过1),有的正好在1上,所以它们有的比1大,有的等于1.那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比1小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点,比1大的分数或与1相等的分数又有什么相同点?能把你观察结果告诉大家吗?
学生:我发现比1小的分数、,它们的分子都是1.
学生: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也比1小,但是,它的分子都不是1.
学生:我发现比1小的这几个分数的分子都比分母小一些.比1大的这几个分数的分子都比分母大一些.
学生:我还发现与1相等的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样大.
教师:很好.像这些小于1的分数,它们的分子都比分母小.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我们称它为真分数.所有的真分数都小于1(板书:真分数<1).同学们自己能举出几个真分数吗?
学生:、、、、……
教师:○里的分数我们称它为假分数,谁能像老师说真分数那样把这些假分数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试试看.
学生: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学生: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也叫做假分数.(提问:能把这两种情况连起来说吗?)学生: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有的假分数大于1,有的假分数等于1.(板书:假分数≥1)
教师:同学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假分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分子比分母大(它们都大于1),另一种是分子和分母相等(它们等于1).后一种情况往往容易被忽略.请同学们自己举出几个假分数的例子来. 注意:看看学生举例中有没有等于1的假分数例子,如果没有,则要提醒学生举出这种例子.
5.自学,(1)进一步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2)提出自学中的问题请同学或老师帮助.
①真分数都小于1,可不可以说小于1的分数一定是真分数呢? ②我看出 这个假分数实际就是2个圆,我可以把 写成2吗? ③真分数、假分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④人们划分真分数、假分数的标准是什么?
教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把分数分成真分数和假分数两大类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我知道.我们是以1为标准来划分的(指黑板上的直线),真分数全都比1小;假分数都大于或者等于1.
思考:(1)什么条件下,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2)把分子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根据是什么?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叫真分数,什么叫假分数,还知道了把分数分成这两大类的分类标准是1,并且还自己学会了怎样把分子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化成整数,真是不简单!下面让我们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练习,看看哪些同学记得牢,做得好.
三、课堂练习
1.独立练习练一练1、2、3集体校对 2.判断正误.
(1)小于1的分数是真数.
()
第二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全册
全书总备
1.基础知识:
(1)通过合理的分类,并借助直观,让学生体会正.负数与0的关系。(2)要借助直线上的点,使学生初步体会负数的大小。(3)要让学生经历公式推导的完整过程。
(4)把握探索小数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思路。(5)联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6)要鼓励学生画图列举寻找规律。
(7)理解用计算器探索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活动线索。
(8)引导学生依据具体数量关系列出乘.除法算式,逐步丰富对乘除法运算的理解。(9)要让学生感受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2.基本技能:
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2)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引导反思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当天的学习活动,适时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并以肯定的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有: 1.负数的初步认识。2.多边形的面积。3.小数的意义和性质。4.小数加法和减法。5.小数乘法和除法。6.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二)7.解决问题的策略。8.用字母表示数。9.整理与复习。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都能积极思考,能够主动进行学习。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发散思维的训练;分析问题.理解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个别学生能力较差,计算和解决问题都存在困难。还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做题马虎.书写不认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从上学 期的平时表现和知识质量检测的情况看,学生的成绩从高到低直线分布基本均匀,有三.四个同学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差,针对这些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 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本班的整体教学成绩。
教学措施
新课改要求我们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综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做起:
(一)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精神,吃透教材,认真备课,能更好完成教案中个性化补充,认真细致地批改作业,对学困生实行面批面改。
(二)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1.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2.处理好基本训练与创造性思维发展及后继学习的关系。
(三)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学习能力。
1.本册教材设计了适量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肯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1.数学教学应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与推广”的基本过程。2.在日常的数学活动中要注意小课题研究和实习作业等实践活动,对这方面的内容不但不能随意删减,而且要加强这方面内容安排的密度和强度。
(五)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1.教师要善于驾驭教材,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
2.要注意在直观感知广泛的背景下,通过自身体验在分析.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概念,不要用死记硬背的方法。
3.加强学法指导,通过探究.交流.指导.反馈.总结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第一单元:认识负数
教学内容:
1.认识负数:教材第 1例 4 以及练习一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 第 1014 页)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第 1521 页)
4.实践活动:校园的绿化面积(第 265 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教学过程:
一、练习二:
1.第 1 题:使学生画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图中长方形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底与高的乘积为15。所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为 5 和 3.3 和 5 或 15 和 1。
2.第 2 题:学生在测量时一定要注意底和高必须是对应的一组。
3.第 3 题:要告诉学生用途中标出的数据计算出来的面积是近似值。这种近似的测量和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
4.第 5 题:可以让同桌两人分别准备一样大小的长方形框架。操作时,一个长方形不动,另一个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
通过观察.比较后要明确两点:
1.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周长没变,面积变了。
2.拉成的平行四边形越是显得扁平,它的高就越短,面积就会越小
二、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与测试》中的练习
第三课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 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 4:
师:仔细观察这 3 个平行四边形,请说出如何求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先自己想,随后在小组中交流。
学生讨论后汇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师:为什么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求出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究竟有怎样的关系?三角形的面积有应当如何计算?今天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2.教学例 5:(1)出示例 5:
师:用例 5 中提供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注意:组内所选的三角形都要齐全)(2)小组交流:
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要使学生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测量数据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并填表。
师:如何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从表中可以看出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小组交流)
得出以下结论: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无论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每个三角 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一半。
板书如下: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所以: 三角形的面积 = 底×高÷2(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公式:S = a h÷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 2.完成练一练:
(1)先让学生回忆拼得过程,再回答。3.完成练习三第 110 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第 5 题
可以通过计算解决,也可以把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逐一进行比较。教学时,重点放在后一种方法的比较上。
二、第 6 题
要使学生画出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9平方厘米,三角形底和高的乘积应是18平方厘米。因此,方格纸上画出的三角形可以分别是:
底 6cm,高 3cm;(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种)底 9cm,高 2cm;(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种)底 1cm,高 18cm。(这一种不美观,一般不画)
三、第 9 题
四、第 10 题
测量红领巾高时,可以启发学生把红领巾对折后再测量。
要使学生认识到:涂色三角形与它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所以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它所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五、思考题
每个大三角形的面积是 16平方厘米;中等三角形的面积是 8平方厘米;
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是 4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是 8平方厘米。
第五课时: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
第 14 页例 6 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 6:(1)出示例 6:
师:用例 6 中提供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注意:组内所选的梯形都要齐全)(2)小组交流: 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梯形有什么特点? 要使学生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测量数据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梯形的面积并填表。
师:如何计算一个梯形的面积?从表中可以看出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小组交流)
得出以下结论:这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无论是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还是一般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 下底,高等于梯形的高。
因为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所以梯形的面积 =(上底 + 下底)×高÷2 板书如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高(上底 + 下底)
梯形的面积 =(上底 + 下底)× 高 ÷ 2(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公式:S =(a +b)h ÷ 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计算后提问:用上.下底的和乘高后,为什么还要除以 2 ?
(2)结合直观的图形或教具演示,简单介绍横截面的含义,再让学生结合公式进行算。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第六课时:公顷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页例8 “练一练”,练习三第10-12题。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教学重点:
认识公顷的含义,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教学难点:
认识公顷的含义,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教学媒体:
小黑板抄好题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学生回忆说一说。
你知道教室的地面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2.出示例1图片 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图片,自己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顷”这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二.认识公顷 1.认识公顷的含义
谈话:100米有多长?你能结合实际说一说吗?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指出: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2.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呢?先独立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得出:1公顷=10000平方米。3.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1公顷,下面我们实际感受一下。(来到操场)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要求估计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再要求推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来到篮球场)让学生观察并推算大约多少个篮球场的面积是1公顷。4.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提问:你能计算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吗?请同学们自己用计算器算一算,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小结: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5.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是不是1公顷。(2)完成第2题
先让学生分组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统一数据后再用计算器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的面积是1公顷。
三.课堂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解决问题: 1.练习十四第1.2题
(1)第1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醒学生在进行单位换算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2)第2题,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清楚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如果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2.练习十四第3.4题
(1)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结果和过程。
(2)第4题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已知道的面积1公顷和底80米写在相应的字母下面,高用“h”表示,引导学生理解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底,求出高。提醒先要把1公顷换算成10000平方米。
第七课时:认识平方千米
教学内容:
教材17页 例9及其练习。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千米.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单位换算。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培养主动探索的习惯。教学重点:
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教学难点:
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教学媒体: 小黑板抄写好题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公顷有了哪些认识?(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2.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学习另外一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投影出示例2图片)3.学生看图,并读一读其中的数据和文字。
同学们,图中计量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面积用的是什么土地面积单位啊?(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方千米。
二.认识平方千米 1.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
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占地面积都非常大(可稍微介绍一下)我们在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板书: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km2”表示。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领土面积有多大吗? 介绍: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2.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
上节课,我们认识的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那请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1000有多长?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1平方千米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家想像一下,是不是非常大啊。3.那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又等于多少公顷呢? 你能自己推算一下吗?(学生计算)4.交流反馈。
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推算的。
1平方千米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所以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而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5.试一试
学生理解题意。这个梯形松林的上底.下地和高分别是多少? 单位是什么?那求出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指出:和千米相对应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千米。学生完成解答并交流结果。三.巩固练习1.练一练第1题
学生计算,并交流如何把平方米化换算成平方千米。2.练一练第2题
学生读一读,并填一填,交流如何把公顷换算成平方千米,平方千米如何换算成公顷。3.练习三第13题
学生理解题意,根据江苏省的估计其他四个省的面积。学生讨论并交流。5.练习三第14题
学生讨论,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6.练习三第15题
想象物体的实际大小,选择合适的单位。读一读你知道吗? 四.全课总结(略)。
第六课时:梯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完成第 18 页练习三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教学过程: 练习三
一、第 1 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找出面积相等的梯形。由于这 4 个梯形的高相等,只要比较它们的商.下底的和是否相等。这几个梯形中,除左起第 3 个梯形之外,其余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二、第2 题
右图是直角梯形,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直角梯形中与上.下底垂直的那条腰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
三、第 5 题 说一说题中使用的单位是否统一,可以把“米”化成“分米” 单位进行计算。
四、第 6 题 要注意两个问题: 1.统一面积单位; 2.讲清楚数量关系。
先搞清楚水渠和拦水坝的横截面积分别是指图中的哪个部分,分别是什么形状,图中标出的条件又有哪些。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分别进行计算。
五.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当的进行补充和强化。
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P22例11,练习四第9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了解不同的数法得到结果与实际面积的差异情况,能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感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取值范围和初步体会逐渐逼近的极限思想,感受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方法的多样性。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估计方法,可以只数整格的个数;也可以把不满整格的都当成整格来计数;还可以分别数出整格和不满整格的个数,并把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来计算。引导学生通过不同估计方法的比较,初步体会确定上、下界对于面积估计的意义和价值。教学重点: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不同估计方法和面积大小的取值范围。教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片树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活方法。
出示两个方格纸上的不规则图形,问面积是多少?(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面积是多少?(数方格)2.引人课题。如果图形的形状很复杂、很特别,可以怎样知道它的面积呢?想办法得出的面积又是不是等于实际面积呢?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板书课题)
二、估计面积 1.了解题意。
出示例11,让学生读题并观察湖泊平面图形状,了解问题要求估计面积大约多少公顷。说明:这个湖泊平面图是由曲线围成的,像这样的图形是不规则图形。2.启发思考。
引导:观察这个图形,根据你的经验,准备怎样估计它的面积?(数方格)
同桌讨论:怎样数方格可以估计出这个湖泊的面积或者在哪个范围之内?有不一样的估计方法吗?
用你的方法估计出的结果和实际面积有什么不同? 引导、启发学生想出下列不同估计方法:
(1)可以只数整格的,这样结果会比实际面积小;
(2)可以把不满整格的也当作整格数,这样结果会比实际面积大;
(3)可以先数整格的,再数不满整格的,不满整格的作半格算,这样结果和实际面积比较接近。3.估计面积。
让学生选择一种方法数一数,得出面积大约多少公顷。(只数整格估计的结果大约是55公顷;把不满整格的也当作整格数的结果大约是91公顷;先数整格,再数半格的结果大约是73公顷。)
启发:你觉得湖面的面积应该在哪个范围之内,和哪种数法的结果比较接近? 4.总结方法。
你认为不规则图形面积可以怎样估计?(可以用上面的方法先找出实际面积在哪个范围之内,再估计接近多少或大约是多少。)
三、练习巩固
1.做“练一练”第1、2题。
让学生读题,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你是怎样估计的?面积在哪个范围内,大约多少?
2.做练习四第9题。
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树叶,先和同桌估计自己的树叶大约多少平方厘米;再用方格纸 想办法估计出树叶的面积。
四、课堂总结
通过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你对面积估计有哪些收获?在活动过程中还有哪些体会?
作 业:完成补充习题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
1.系统地复习近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完成第 253 题。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进一步熟悉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复习过程:
一、复习三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各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在整理出来。两种方法: 1.制表: S=ah÷2 S=ab S=ah 2.画图: S=(a+b)h÷2 S= aa 3.小组交流: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有哪些相同之处?
二、练习与应用: 第1 题 先比较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再比较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最后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随后通过推理,明确图形间的大小关系。
第 2.3 题
运用面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八课时: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完成第 2511 题 教学目标:
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加以巩固,使学生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准确熟练地加以运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一、第4 题
重点要指导与长方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和梯形的画法。其中,三角形的底与高的乘积应是 30;画梯形则应突出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仍然等于 30,具体画法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
二、第5 题
练习学过的各种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结合练习让学生再说一说有关的攻势已达到巩固的目的。
三、第7 题 有两种不同的算法:
(1)整体面积27 页 校园的绿化面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少复杂的图形面积。2.过程与方法:在校园中进行一些实际的测量和计量,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想想算算:
1.出示右图,要求学生算出它的面积:(1)小组交流:你准备怎样计算?
(2)学生汇报:①可以看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梯形(3)任选一种方法进行计算:
二、巩固练习: ①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6m 2m 15m ②从一个长方形中去掉一个梯形 3m 6m 2mm 2m 5m 10m
三、画一画:(第 27 页画画算算)
学校准备建一个新的花圃,在方格纸上划出花圃的形状并计算出面积。
四、实地测量:(第 27 页量量算算)
在校园里找出一块合适的空地,参照上面画出的形状进行实地测量。
五、板书设计:
校园的绿化面积
复杂的图形面积 ———分割.平移——— 简单的图形面积。
第三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比较小数的大小.把非整万(亿)的大数改写成以万(亿)为单位的小数。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记数单位,能正确读写小数。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够比较小数的大小。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能按要求正确地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2.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教学策略:
1.以两位小数的意义为主要研究对象,向前联系一位小数与整数,往后发展到三位小数和四位小数,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小数概念以及记数方法。
2.教学小数的性质,突出对性质的体验。首先体验性质的合理,然后体验性质的应用。3.比较小数的大小,淡化统一的法则,鼓励个性化思考。教具学具准备: 课时安排:8 课时
第一课时: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教学内容:
P30-31 页例 1 和例 2 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五的 1-5 题。教材简析:
教材以两位小数的意义为主要研究对象,向前联系一位小数与整数,往后发展到三位小数和四位小数,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小数概念以及记数方法。例 1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切入,先教学两位小数的读法,再感受两位小数的含义,学生体会两位小数的意义不是很轻松的。而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又是他们初学时感到不习惯的。从有利于教学出发,例题先讲两位小数的读法,再让学生感受到两位小数的含义。例 2 通过数形结合,建立小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分数的基础上认识小数,知道什么是小数,小数的意义,学会分数.小数的互化。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空间想象能力。3.情感与态度: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与难点:
小数的意义及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数。角=()元 2 角=()元 1 分=()元 1 分米=()米 1 厘米=()米 1 毫米=()米
二、教学例 1:
1.出示例 1:用“角”或“分”作单位,说出下面物品的价钱。指名回答问题。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完整。
橡皮的单价 0.3元是 3角;信封的单价 0.05元是 5分,练习簿的单价 0.48元是 4角8分或 48分。
(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既使学生消除对这三个小数的陌生感,又为下面体会小数的意义埋下伏笔。)
2.教学小数的读法:
你能读出下面的小数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0.05 读作: 零点零五 0.48 读作:零点四八
引导学生总结读整数部分为 0的小数的方法: 从左往右依次读出各位上的数。3.初步感受两位小数的含义。
想一想:0.3元是 1元的几分之几?0.05 元是 1元的几分之几?0.48 元呢? 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0.3元是 1元的十分之三。
(学生根据三年级的知识,完全可以回答出第一个问题。)0.05 元是 1元的百分之五。提问: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可以作如下的引导)
思路: 1元=100 分,1元平均分成 100 份,1份是 1分,1分就是 1元的百分之一 ;0.05元是5分,是 5个百分之一,也就是 1元的百分之五。
根据上面的思路,让学生说明 0.48 元是 1 元的百分之四十八。
学生回答:1 元=100 分,1 元平均分成 100 份,1 份是 1分,1分就是1元的百分之一 ;0.48元是 48分,是 48个百分之一,也就是 1元的百分之四十八。
观察板书: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看到 0.05 和 0.48 都是两位小数,都表示百分之几。
4.“试一试” A.理解:1 厘米是= 米,米可以写成 0.01 米。指名理解 1 厘米为什么是 米。
(1 米=100 厘米,1 米平均分成 100 分,1 份就是 1 厘米,1 厘米也就是1米的 百分之一,就是 米。)
B.用米为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分别表示 4 厘米与 9 厘米。学生回答并说名理由。C.观察板书:
这三个分数都是什么样的分数?(百分之几的分数)这三个小数呢?(两位小数)
我们知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那两位小数又表示什么呢?(百分之几)
三、数形结合,建立小数的概念。1.出示例 2:
把什么看作“1”?(正方形)
看着图形将 和 写成小数。学生自主填空后回答。提问:0.1 表示什么?0.01 又表示什么? 2.试一试:
在下面每个正方形中涂上颜色,分别表示.和,并把它们写成小数,填在括号里。学生自主练习,进一步体验小数的意义。3.思考:
观察前面出现的小数与分数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观点。
结论:分母是 10.1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4.想一想:
写成小数是多少 呢?你能写一写.读一读吗? A.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你是怎样思考的? B.进一步体会读法: 0.001 读作 :零点零零一
0.029 读作 :零点零二九
强调:小数部分的零要一个一个的读,不能只读一个零。
C.我们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那么你知道四位小数表示什么吗?
学生回答。5.练一练:
学生自主填空,交流时注意让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进行说明。
四、巩固练习: 练习五的 1-5 题。
练习时让学生自主练习,指名回答时要培养学生完整回答并应用自己学过的知识阐明观点的习惯与能力。
注意:练习的第 3 题,出现了整数部分不是 0 的小数,读写应该不会有困难,但是在用小数的意义进行说明时,对于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造成困难,虽然题目没有要求学生进行意义说明,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应该有初步的渗透。
家庭作业:
1.自己写几个小数,读出来,并说说它们各表示什么。2.回顾学习过的十进制计数法,预习P32 页例 3。
第二课时: 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教学内容:
P32 页例 3 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五 6-10 题。教材简析:
整数和小数都使用十进制计数法。学生在四年级已经知道整数是十进制计数法,例 3
使学生知道小数也使用十进制计数法,明确十进制计数法的本质特征:“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 10,然后学习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和计数单位,整理出数位顺序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认真掌握小数数位顺序表,知道数位.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情感与态度: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品质。教学重点:
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及之间关系。教学难点: 计数单位的理解
学具:卡片 0.0.1.2 和小数点 o。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提问:小数分为哪几部分?整数部分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计数单位是什么?
二、出示例 3:你能举例说说 1 和 0.1 的关系吗? 1.引导学生把 1 和 0.1 都看成相同单位的数量。
如:1 米和 0.1 米,0.1 米是 1 分米,1 米=10 分米,也就是 1 米是10个 0.1 米,或者说 10 个 0.1 米是 1 米。元和 0.1 元.1 分米和 0.1 分米等。可不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探索 1 和 0.1 的关系? 学生自主画图探索。
结论:1 里面有 10 个 0.1。
2.你能用类似的方法探索 0.1 和 0.01 有什么关系?0.01 和 0.001 呢? 学生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交流结果。
3.小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10。整数部分的 1 和小数部分的 0.1 之间的进率也是 10,同整数一样,小数的计数单位也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小数的数位。
4.教学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和计数单位,整理出数位顺序表。
教师: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 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 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 10。5.提问:
(1)小数部分有一个数位,叫几位小数?(让学生举例)(2)小数部分有 4 个数位,叫几位小数?(让学生举例)小结:小数部分有几个数位,叫做几位小数。
提问:(1)0.7 表示什么?(2)0.26 表示什么?(3)0.008 表示什么? 反复口答练习,增强识记。
结论:一位小数的小数点右边有一位,这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是几表示几个十分之一,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两位小数的小数点右边有两位,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百分位上的数是几表示几个百分之一,百分位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
6.把书上的数位顺序表填写完整。填完后,交流。提问:
(1)顺序表里整数部分的数位从各位起往什么方向排列,小数部分呢?(2)小数点左边第一位是什么,右边第一位呢?(3)百位和百分位分别是小数点哪边的第几位?(4)1 个千是几个百?10 个 10 是几个百?(5)0.1 是几个 0.01?10 个 0.001 是几个 0.01?(6)1 里面有几个 0.1,10 个 0.1 是多少?
类似的问题多提问,加强学生对整数和小数数位顺序表以及计数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
三、试一试和练一练。
这部分内容是为了巩固学生对于数位顺序和计数单位的知识的理解,从而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所以这两部分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 6 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并阐明自己的观点。2.练习五第 7 题。
独立完成,订正时注意十二秒九一,联系上下文应该写作 12.91 秒,不要忘记写单位名
称。
3.练习五第 9 题。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时,板演的同学阐明观点。4.练习五第 10 题。
学生拿出准备的卡片,老师读要求,同学们在课桌上拼摆。让摆的又快又对的同学说说自己的小窍门。
五、家庭作业: 1.练习五第 8 题。2.预习小数的性质。
第三课时:小数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内容:
P37-38 页例 4 和例 5 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 1---5 题。教材简析:
小数的性质是小数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小数的性质,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又为教学小数四则计算作必要的知识准备。教材分两段教学小数的性质,第一段是理解性质的内容,第二段是应用性质改写小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自己发现并掌握小数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能力。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
发现小数的性质并对小数的性质作出抽象概括。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准备题
(1)1 元 =()角=()分(2)在下面()里填适当的小数。角 =()元 30 分=()元 100 毫米=()米(3)0.4 里面有()个 0.1 0.40 里面有()个 0.01 2.引入:今天继续研究小数。
二、体验发现,理解性质。1.课件出示例 4:(1)读题
(2)分组准备,讨论。
(3)说出结果。0.3 元 = 0.30 元(4)为什么?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
A.0.3 元和 0.30 元都是 3 角,所以 0.3 元 = 0.30 元。B.画图理解。
C.从小数的意义解释。0.3 是 3 个 0.1,也就是 30 个 0.01,0.30 也是 30 个 0.01,所以 0.3=0.30。
(5)这两个相等的小数,小数部分有什么不同?
提问:小数部分末尾的 0 添上或去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小数变了,小数的大小没有变)。
2.课本试一试:先看图填一填,再比较 0.100 米.0.10 米和 0.1 米的大小。(1)学生自主填空。
(2)交流自己的看法,并阐明观点。(3)汇报自己的结果。
由 1 分米=10 厘米=100 毫米,得到 0.1=0.10=0.100。(4)观察板书:
你得到什么结论?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
三、理解内涵,学会应用。
1.课件出示例 5: 学生自主填空。
提问:这些小数中,哪些 0 可以去掉?指名回答。(着力于对小数”末尾“的理解。)结论: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学生尝试做”练一练“第 1 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试一试。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0.4=()3.16=()10=()学生自主改写。交流:(1)改写这三个数时应用了什么知识?(2)为什么给三个数添上的”0“的个数不同?(3)”10“是整数,怎样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进一步体验小数性质的应用。3.练一练第 2 题。
学生自主比较,得到结果,并运用学过的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进行阐明。
四、巩固练习。练习六的 1-5 题。
第 1.2 两题巩固并深化对小数性质的理解,突出去掉或添上”0“必须是小数末尾的 0。第 3.4.5 题都是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其中有去掉末尾”0“化简小数,也有在末尾添”0“增加小数部分的位数;有改写小数,还有改写商品的单价。
这些练习题使学生在应用中掌握小数的性质。五.家庭作业:
预习比较小数的大小。
第四课时: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
P38 页例 6 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的 6-11 题。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掌握的比较整数大小的知识,有些可以应用于比较小数的大小,也有些需要在
认识上作必要的调整。以前教学比较小数的大小,重点是比较的法则,教材里列出若干点方法与规则,要求学生理解和应用。本单元把比较小数的大小作为小数概念教学的一部分,比较时的思考是根据小数意义展开的,并通过比较大小进一步充实小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
能熟练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演示动画”小数大小的比较“.
教师提问:三角尺和练习簿,那个贵一些?你是怎么想的?小数如何比较大小呢?(板书课题)
2.大胆猜测:
举例说明整数是如何比较大小的?(当整数的位数相同的时候,从高位比起;位数不同的时候,位数越多,数越大)
3.比较下面整数的大小:
教师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二、尝试探索:
1.教师提问:根据你的猜测,用你的方法比较下面两组小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9.7 元 和 5.9 元(2)6.79 米和 6.85 米
2.学生汇报:
(1)9.7 元是 9 元 7 角,而 5.9 元是 5 元 9 角,9 元 7 角大于 5 元 9 角,所以 9.7 元 〉5.9 元;
(2)6.79 米是 6 米 7 分米 9 厘米,而 6.85 米是 6 米 8 分米 5 厘米,因为 6 米
7 分米 9 厘米<6 米 8 分米 5 厘米,所以 6.79 米<6.85 米.
3.教师提问:这两组小数是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的?
(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始比较,整数部分大,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这个数就大.)
4.比较下面各小数的大小,你又有什么发现?(例 6)0.6 元和 0.48 元 学生汇报:
(1)0.6 元是 6 角,0.48 元是 4 角 8 分,所以 0.6>0.48。(2)0.6 是 60 个 0.01,0.48 时 48 个 0.01,所以 0.6>0.48。5.教师归纳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 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6.教师: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猜测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试一试.
1.完成”试一试“的练习,在小组里说说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2.两个同学一组,一人任意说出两个小数,另一人比较小数的大小.要求小数的位数不超过四位.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的题目。2.比较下面小数的大小.
7.9 ○ 8.2 5.7 ○5.8 0.51○ 0.509 0.6 ○ 0.60 1.374 ○ 1.3 1.23○1.32 3.把下面的小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0.8 0.807 0.078 0.87 0.78 0.087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4.判断:(1)6.809>6.799()(2)5.1>5.1002()(3)38.748<38.75()(4)0.009>0.010()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希望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家庭作业:
1.几个同学立定跳远的成绩是:小军 1.56 米;小强 1.6 米;为平1.52 米;小云 1.48 米.把前三名的名字写在领奖台上.
2.下面的小数各在哪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
(1)□<1.8<□(2)□>23.47>□(3)□<5.006<□(4)□>70.02>□
第五课时: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内容:
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目标: 1.掌握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改写。2.使学生经历用小数描述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真切感受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会把一个大数目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3840000=()万 34900000000=()亿 说说是怎样把这些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2.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方便,我们常常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来表示一些大数目。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来表示一些大数目。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8(1)
读题后出示要求(1):把3844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多少? 让学生思考后先说一说,也可以把遇到的困难说一说。如有困难,师可启发:
(1)读读这个数。想想:384400接近多少万?如果把这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得到的结果是整数还是小数?
(2)如果学生认为是38万,可追问:这个结果是准确数还是近似数? 从而明确:按要求改写的结果应该是一个小数。
(3)再问:这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别应该是多少?(4)得出结论后,强调:小数后面应添写“万”字。2.比较改写前后的两个数: 思考讨论:
改写后得到的小数的小数点是在原来整数哪一位的右边? 3.学习例8(2)
出示要求:把14960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多少?(1)让学生独立尝试,说说怎样想的。(2)归纳方法:
问: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4.“试一试”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明确:改写后的数比“1”小时,整数部分写“0”。5.P40/练一练1和2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校对,说说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强调:如果原数的位数不够,改写时要用“0”补足。
6.归纳把一个数改写成用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
问: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吗? 明确:
(1)改写时可以直接在原数的万位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同时要在改写的小数后面添上“万”或“亿”字。
(2)如果原数的位数不够,改写时要用“0”补足。
三、巩固反思:
练习七/1——3(1)学生根据每道题的具体要求分别进行改写练习。
(2)引导学生将改写前后的数进行比较,说说自己的体会,进一步感受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大数目更加简洁,增强数感。
四、看书质疑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的?
第六课时: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内容: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
1.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会用近似数描述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数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教学重难点:
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小数的近似数。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四舍五入法”求下列各数的近似数。
7936(精确到百位)16493(精确到个位)学生回答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2.导入:我们已经回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的近似数。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求小数的近似数。(板题)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9。
出示例9: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是1.496亿千米。精确到十分位是多少亿千米? 精确到百分位是多少亿千米?(1)讨论第一个问题。
依次说说:精确到十分位要保留几位小数?要看小数的哪一位?怎样确定近似数? 明确:①精确到十分位就是要保留一位小数,只要看百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的“9”大于5,所以向十分位进1。
②得到的1.5是近似数,所以要用“≈”连接。(2)讨论第二个问题
让学生回答后说说是怎么想的,再次强调得数用“≈”连接。(3)思考讨论:
比较近似数1.5和1.50,哪一个更精确一些?近似数1.50末尾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例题中取近似数的过程说说体会。
明确:1.5是精确到十分位的结果,而1.50是精确到百分位的结果。所以1.50要比1.5更精确一些,正因为如此,所以近似数1.50末尾的“0”是不能去掉的。
2.“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4.归纳方法:
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些什么? 明确:
(1)先要弄清楚保留几位小数;(2)根据要求确定看哪一位上的数;(3)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得结果。强调:要正确使用“≈”。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1,独立完成。
强调:把2.962精确到十分位时,不能丢掉结果末尾的“0”。2.练一练/2,出示(1)指导学生审题。明确题目的两个要求。先改写再求近似数。(2)学生在书上完成。指名板演。
45(3)集体交流,分别说说改写的方法和求似数的方法。想想:为什么前面用“=”,后面用“≈”。
(4)把改写后的小数和求出的近似数分别放入原来的语言环境中读一读,比一比,再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用“万”作单位的小数及其近似数的应用价值。
3.练习七/4。
出示,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注意把9.9674分别保留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结果,根据情况适当加以指导。4.练习七/6(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左边一组后交流,说说怎样比的,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2)独立完成右边一组。集体交流。5.练习七/7。
(1)提醒学生看清要求,独立完成前两项。指名板演。(2)集体交流,注意格式和单位。6.练习七/8 提醒学生看清要求。指导完成总产量的改写,并保留一位小数。注意格式。
第七课时: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 整理与练习
(一)教学目标:
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并理清本单元数学知识的脉络,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培养学习的自信心,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小数意义和性质。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想想这一单元,你学习哪些数学知识?你是怎么获得这些知识的?
先在小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2.小黑板出示下列问题:
(1)举例说说小数和分数的联系。
(2)小数的性质是什么?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3)小数和整数有什么相同点? 先小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A: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要明确:
①小数是特殊的分数,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分别可以写成一位.两位.三位„„的小数;
②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等。B:小数与整数的相同点,要明确: ①小数和整数相邻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10; ②写小数和写整数一样,都要从高位写起。
二、练习与应用 1.第1题
让学生看清题意后直接做在书上。集体交流,说说:
(1)右边达到小数与左边的小数有什么不同?
(2)写出的三个小数为什么有一位小数,又有两位小数? 2.第2题
(1)指导学生观察直线上的每一大格都被平均分成几份,每一大格表示0.1,每小格表示怎样的小数?
(2)想想填的数在直线上标出的哪两个小数之间。(3)学生填写后交流。(4)让学生按顺序读一读。3.第3题
重点指导台秤和体温计的填写
(1)指导学生看懂台秤盘面上显示的重量。
问:根据台秤盘面上的指针的位置,你能估计一下鸡蛋的重量在什么范围吗?台秤盘面上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重量?这些鸡蛋有多重?
47(2)指导学生看懂体温计。
先读一读体温计上标出的刻度,再看每一摄氏度之间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图中测出的体温应是多少?
(3)学生独立填写其余的图。交流。
奶糖价格是12.50元 鸡蛋重0.7千克 体温是36.5摄氏度 钢笔的长是0.135米 4.第4题
(1)在小小组中读一读题中的数,并说说是几位小数,每个数中的“5”各表示多少。
(2)全班交流,体会相同的数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数值是不同的。5.第5题
直接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三、看书质疑
四、总结
第八课时 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 整理与练习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更好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恰当的评价,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练习七/6—8)1.第6题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比较,填在书上。指名板演。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比的。明确:
比较小数的大小,一般先比较整数部分的数,再依次比较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上的数„„
2.第7题
出示: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0.6 0.506 0.056 0.065 0.56(1)读读各数,说说怎样比较。
引导学生先比较每个小数十分位上的数,根据比较的结果把这些小数按大小分成三组,再分别比较其中的两个数,最后确定这五个小数的大小顺序。
(2)让学生按此方法尝试排列。(3)交流排列情况。
0.056 < 0.065 < 0.506 < 0.56 < 0.6 3.第8题
(1)让学生看清要求后尝试完成。指名板演。(2)交流,注意格式及符号.单位。
(3)把改写成的用“亿”作单位的小数与近似数作比较,体会这两种形式的数在表示的数目时的不同特点及作用。
二、探索与实践
1.第9.10两题,在课前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际的调查和测量。身高和跳远成绩的测量可以与体育课结合。也可以让学生调查其他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如肉.禽.蛋.蔬菜.水果的价格等。要求学生认真记录测量得到的数据。课上进行交流,说说活动中的体会。
2.第11.12.13三题,可以布置学生课前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或上网搜索,课上进行交流。相关数据:
地球赤道的长度是40075.696千米。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汉族人口有11594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有10643万人。
三、思考题:
出示:(1)大于0.1而小于0.2的两位小数有多少个?(2)大于0.1而小于0.2的小数有多少个? ※ 先看第1个问题。
让学生说说大于0.1而小于0.2的两位小数有哪些。问:你能有条理地列出来吗?
板: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 ※ 再看看第二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讨论:
你还能找出大于0.11而小于0.12的小数吗? 有没有大于0.111而小于0.112的小数? 想想,大于0.1而小于0.2的小数有多少个?
【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数轴有条理地写出大于0.1而小于0.2的两位小数,再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0.1和0.2之间还可以有很多的三位小数.四位小数等,从而体会到大于0.1而小于0.2的小数有无数个。】
四、评价与反思:
第四单元: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教材第48~54页(例1.例2和练习八)
加法运算定律的推广和用计算器计算:教材第52~54页(例3.练习九)教学目标:
第三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五(2)班共有学生38人,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大多数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敢于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爱钻研,敢于探索,爱提问和质疑。五(1)班共有学生38人,相比之下,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成绩也不好;近10名成绩过差,勉强达到四年级水平,主要表现在知识欠账过大,接受能力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有时有照抄作业现象。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这些内容:分数乘法、长方体
(一)、分数除法、长方体
(二)、分数混合运算、百分数、统计和总复习,共计7个单元。另外还安排了“数学与生活”、“有趣的测量”和“数学与购物”3个专题学习内容。
本册教材中的教学重点有: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2.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针对分数应用题);3.了解长方体的几何结构,掌握其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4.认识百分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5.认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本册教材中的教学难点有:1.整数乘法的意义与分数乘法的意义之间的联系;2.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要结合具体情境与操作来理解;3.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4.感受1立方米(m³)、1立方分米(dm³)、1立方厘米(cm³)以及1升(L)、1毫升(mL)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三、本学期主要教学任务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能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结构,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掌握其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并运用所学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的一些基本问题。
3.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4.认识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的读、写百分数,探索并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能在理解百分数的含义和题目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的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5.认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学会选择使用;懂得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从一组数据中找出中位数和众数,并能针对具体问题选择使用。
四、主要教学措施:
1、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2、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的轻松快乐,使学生有学会向会学转变,有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效率。
3、充分把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等现代化教育资源引进课堂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4、抓好每月一次的单元测试,以激励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竞争,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对他们的作业争取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单元要点分析:
一、单元教学内容
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整数)、分数乘法
(二)(整数乘分数)、分数乘法
(三)(分数乘分数)、练习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能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经历观察、猜想和证明等数学活动,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运用分数乘分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有条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通过观察、猜想、实验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认识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借助分数乘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达和交流,从而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单元教学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与计算法则。
四、单元教学难点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五、单元课时划分
共7课时
第 1 课时 分数乘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原理,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分数乘以整数。
能力目标: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分数乘以整数
教学难点:
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启发引导、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分数加减运算题。(临时定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先通分,再进行分子与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注意更正学生的错误和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二、讲授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分数乘法。让学生想一想什么是分数乘法?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板书例题,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计算? 学生列出算式: 1/5×3 = 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1/5×3表示什么(表示求3个1/5的和是多少)?该如何计算?
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1:1/5×3= 1/5+1/5+1/5=3/5; 学生2:1/5×3= „„
教师和学生总结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分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不变。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2页涂一涂,算一算。
让学生熟练计算,教师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
2、做课本试一试1、2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五、布置作业: 课本2页3题;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1/5×3 =1/5+1/5+1/5=3/5 1/5×3= „„ 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整数乘以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不变。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分数乘法
(一)练习课
练习目标:
知识目标:
应用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原理,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分数乘以整数。
能力目标: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练习重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练习难点:
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练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分数乘法运算题(临时定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整数乘以分数:整数乘以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不变。)
二、课堂练习(课本3至4页练一练)
学生做第1题,涂一涂、算一算,要求说说计算方法。
学生做第2题,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线分析题意,列出算式,再由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做第3题,教师巡视学生做题情况,并及时对有困难得学生进行帮助。学生做第4题,教师注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学生做第5题,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三课时
分数乘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计算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能力目标: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教学难点:
分数乘法的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
探索交流、观察、对比、总结归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分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不变。注意两种约分方式。)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课本例题:
小红有6个苹果,淘气的苹果是小红的1/2 ;笑笑的苹果是小红的1/3,淘气和笑笑各有几个苹果?
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个例题,并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自己动手填完课本例题上的方格。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1:6×1/2 = 学生2:6× 1/3= „„
教师和学生对比这两个题目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初步理解整数乘以分数的数学意义(求一个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5页试一试,36的 1/4 和 1/6分别是多少?
注意让学生体验求一个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数学意义。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二)6×1/2 = 6× 1/3= 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整数乘以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不变。整数乘以分数的数学意义:
求一个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分数乘法
(二)练习课
练习目标:
知识目标:
继续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计算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能力目标: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练习重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练习难点: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练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加减运算题。4×2/7 12× =1/5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每一道算式的意义。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并注意更正学生的错误和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二、课堂练习学生做第1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对比好门和小明的高度,并注意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学生做第2题,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及时约分化成最简分数。并同桌之间相互说说每个算式的数学意义。
学生做第3题,教师巡视学生做题情况,并及时对有困难得学生进行帮助。学生做第4题,教师注意让学生能够区分最少和最多这个数字范围,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的答案。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二)480×3/8= 180(千克)180×5/6= =150(千克)
第五课时
分数乘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能力目标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难点: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方法: 引导提问、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4×7/9= 5 ×7/12= 21×1/6 =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整数乘以分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注意两种约分方式。)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课本例题:
一张长方形的纸条,第一次剪去它的1/2,第二次剪去剩余部分的1/2。此时,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如果第三次再剪去剩余部分的1/2,那么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个例题,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分析第一次剪去它的1/2,第二次再剪去剩下的1/2,那就是1/2×1/2。也就是 1/4 教师让学生从图中看出是,让学生从1/2×1/2 = 1/4中思考,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规则,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说说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并对学生的说法给以鼓励。教师和全班学生共同总结出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
分数乘以分数,分子乘以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乘以分母作为分母。验证法则:让学生折纸验证,并让学生分析为什么?
课堂讨论:让学生能够根据课本7页中的插图,说一说,红色部分占斜线部分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初步理解求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8页试一试,让学生运用分数乘以分数的法则来进行计算。
注意能约分的先约分,如:7/8×5/14 中的7和14先约分。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三)1/2×1/2= 3/4×1/4= 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
分子乘以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乘以分母作为分母,能约分的必须约分。分数乘以分数的数学意义:
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分数乘法
(三)练习课
练习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能力目标: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练习重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练习难点: 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练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分数乘法运算题(临时定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分数乘以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一题折一折,涂一涂。
让学生用折纸的方式再次验证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注意让学生体会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2题,注意让学生体验分数相乘的积于每一个乘数的关系。学生做第3题,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几分之几与占整体“1”之间的关系。学生做第4题,让学生能够学会比较 的 和 占整体“1”的大小。学生做第5题,教师注意让学生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6题,让学生注意区分不同标准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学生做第7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利用分数乘法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第8题,学生根据学过的分数乘法知识,分辨一下唐僧分西瓜是否公平。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七课时
练习一
练习目标:
知识目标:
复习分数乘以整数和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整数和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能力目标: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练习重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和分数乘以整数的结果。
练习难点:
1、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2、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
练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1/2×2 1/5×1/4 2/4×1/2 3/8×4/3 3×1/6 1/4×3/5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这些分数乘法运算有什么不同?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分数乘以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分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让学生用学过的分数乘以整数的知识求1000克牛肉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各是多少?
学生做第2题,注意让学生用分数乘以整数的知识求出全年我市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气是多少天?培养学生从小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学生做第3题,让学生计算整数乘以分数和分数相乘的算式。
学生做第4题,让学生能够学会比较整体“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5题,教师注意让学生求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6题,让学生用整数乘以分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有关分数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一方有难,多方支援”的人道主义思想。
学生做第7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利用分数乘法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学生做第8题,让学生明白商场打折的意思,分别求出一个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9题,注意让学生用分数乘以整数的知识求出梨、苹果、香蕉各占水果总数的多少?
学生做第10题,让学生计算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注意提醒学生及时约分。
学生做第11题,让学生先计算出分数乘法算式的得数再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学生做第12题,教师注意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表,求出2004年比2003年增加多少元?
学生做第13题,让学生用整数乘以分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有关分数的生活问题,注意提醒学生认清长度单位。
学生做第14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利用分数乘法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二单元
长方体
(一)单元要点分析:
一、单元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展开与折叠、长方体的表面积、露在外面的面、练习二。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他们的从属关系,能根据其特征认识其展开图的形状,并能辨认其展开图,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含义,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合正方体的表面积,并运用所学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的一些基本问题。
2.经历运用数学图形描述长方体、正方体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形状、大小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探索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创新精神。
3.能积极参加教师组织的数学学习活动,对与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的物体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并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点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四、单元教学难点
长方体表面积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五、单元课时划分
共7课时
第一课时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
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方法:
操作感知、多媒体演示、观察比较、质疑、探究、归纳。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正方体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直角;4条边,长方形的每组对边长度相等;正方形的4条边长度都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回答:楼房的形状„„
教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电视机包装箱、现代汉语大词典„„)
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什么? 学生回答:(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12条棱分为3组;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都相等,12条棱长度都相等。)
学生自己填完课本14页的表格。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
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12条棱分为3组。
正方体:
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都相等,12条棱长度都相等。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长方体的认识练习课
练习目标:
知识目标:
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个面的面积计算。
能力目标: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练习重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练习难点:
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练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12条棱分为3组;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都相等,12条棱长度都相等。)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教师让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可以集中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做第2题,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并填完表格。学生做第3题,根据课本中的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和每组对面的形状,分辨出6个不同的面的编号。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本中6个面的长、宽来做成面积相等的纸片,然后组成一个长方体来进一步熟悉长方体的6个面的大小和相对的位置。
教师根据课本第4题中的长方体插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制作一个这样的长方体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木条。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
第三课时
展开与折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相对位置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
能力目标:
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
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
教学难点:
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推理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多媒体演示、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总结归纳
教学准备:
长方体盒子、正方体的盒子、剪刀、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观察图形,回答问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3)、面与面之间的面积大小有什么关系?(4)、什么叫做棱?(5)、长方体共有几条棱?(6)、棱与棱之间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二、探究新知:
教师:请把这个长方体的盒子沿着棱剪开,它的展开图是什么样子的? 板书课题: 展开与折叠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剪得?
教师让学生把准备好的长方体的盒子拿出来,分别剪一剪,看看会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教师:把同学们的作品相互交流一下,让别的同学猜猜自己是怎么剪的?再相互对比,所有的展开图形是否一样?
让学生将展开的图形折叠起来,使它还原,然后再展开,再折叠。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完成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17页“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能力目标:
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纳和推理。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多媒体演示、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引导启发、总结归纳
教学准备:
长方体纸盒、剪刀、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拿出长方体的盒子并沿着棱剪开,把长方体展开成6个面并观察这6个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长方体的表面积由6个面来组成,每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例题:
一个知道长、宽、高的长方体纸盒,如何才能求出它的表面积?
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纸盒为参照,探究如何才能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同组之间相互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每个小组的讨论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如何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回答:(分别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师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纸盒展开,看一看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组成长方体表面积的6个面,等于(长×宽+长×高+高×宽)×2=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自己求出长7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学生列式:(7×5+7×3+5×3)×2 教师让学生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提问学生。(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 正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长方体的表面积练习课
练习目标:
知识目标:
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较为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
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情感目标:
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练习重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练习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实际应用。和推理。
练习准备:
无盖的长方体纸盒、火柴盒
练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学生回答(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求出下列图形的表面积。教师注意观察学生运用公式是否正确,对出现错误的同学及时指导。
学生做第2题,本题目计算量比较大,防止学生出现计算错误。学生做第3题,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电视机布罩只有5个面。学生做第4题,这个题目的要点是只有5个面,学生要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解决问题。
学生做第5题,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教室内墙面积。
学生做第6题,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并进行必要的指导。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六课时
露在外面的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多个正方体的堆放情景,经历探究多个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面的过程,使学生明白由于几个正方体的重叠,会不断改变物体露在外面的面。
能力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到重叠的正方体个数增加,露在外面的面也呈某种规律而增加。
情感目标:
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的摆放方法探究、发现规律。
教学方法:
实践、多媒体演示、观察、猜想、分析、证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体箱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你们观察老师手中的这个正方体,你能看到这个正方体的几个面?
看来,我们最多能看到三个面。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说这个正方体只有三个面露在外面?(不可以,这个正方体有六个面露在外面,另外几个面虽然我们看不到,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到。)
对,我们虽然看不到其他几个面,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个物体有六个面露在外面。这节课,我们就要发挥空间想象力去解决新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探索露在外面的面(教师演示)(1)把1个正方体纸箱放在墙角。师:有几个面露在外面,哪几个面?
生:原来有6个面,现在露在外面的只有3个面。
(2)再并入一个正方体木箱,它与第一个箱子的右面相抵触。师:现在露在外面的有几个面?增加了几个面? 生:露在外面的有5个面,增加了2个面。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指引全班学生一起来数一数,都有哪几个面可以看得着、摸得到。
接着让学生想一想,增加的是哪两个面?(上面和前面)
(3)再并入一个正方体箱子,它与第一个箱子的左面相抵触。师:现在露在外面的有几个面?增加了几个面? 生:露在外面的有7个面,增加了2个面。同样要求学生说一说增加的是哪两个面。
(4)再放一个正方体箱子,重叠在第一个箱子的上面。师:现在露在外面的有几个面?增加了几个面?
引导生得出:露在外面的有9个面,增加了2个面。要求学生找一找增加的是哪两个面。
(5)师:这四个纸箱如果换一种方式放在墙角处,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否会有变化呢?同座一起摆一摆,数一数。
然后交流
师:这些都是由四个小正方体摆出来的,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同样多的正方体,摆的方式不一样,露在外面的面个数却相同。
2、找规律
(1)师:刚才,我们是随意摆放,如果是有规律的摆,你们又会发现什么呢?
(2)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规律
(3)交流:教师着重指导学生说出理由,并要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 每增加一个正方体,就增加2个露在外面的面。
(4)师:如果像这样,继续摆20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正方形的个数是多少呢?你们现在能很快知道答案吗?
3、自主完成下一道题。然后交流。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书21页第三题,完成后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2、师:如果是奇数个的正方体竖着摆放,露在外面的正方形面数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师: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露在外面的面:
每增加一个正方体,就增加2个露在外面的面。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练习二
练习目标:
知识目标:
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露在外面的面积。能力目标:
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练习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练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和学生共同复习上节课所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露在外面的面的有关内容。
学生回答: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教师让学生测量数学书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做2题,教师让学生知道正方体的铁盒有5个面。
学生做第3题,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工具箱有几个面? 学生做第4题,教师让学生用正方体学具动手堆放一下? 学生做第5题,教师让学生用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否相等?
学生做第6题,教师让学生观察教室墙壁,注意除去门窗和黑板的面积。学生做第7题,教师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再进行集中订对答案。学生做第8题,让学生用正方体按照课本上的符合,找一找相对的面。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单元要点分析:
一、单元教学内容
倒数、分数除法
(一)(分数除以整数)、分数除法
(二)(一个数除以分数)、分数除法
(三)(分数除法的应用)、练习
三、整理与复习
(一)、数学与生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够用方程或计算方法解答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理解倒数的意义,能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2.经历探索两个数乘积是1的过程,从而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找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经历探索分数除法计算法则的过程,能借助整数除法的意义,借助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探索分数除法的应用问题;学会以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分数方法来解决,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三、单元教学重点
1.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分数除法的应用,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问题。
四、单元教学难点
1.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2.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式含义的理解
五、单元课时划分
共10课时
第一课时
倒数
教学内容:
倒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清楚地知道倒数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得出倒数的概念,并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用汉字作比喻引入
1、师指出:我国汉字结构优美,有上下、左右„„结构,如果把“杏”字上下一颠倒成了什么字?“呆”把“吴”字一颠倒呢?(吞)„„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为另一个数,比如“3/4”倒过来呢?(4/3)“1/7” 倒过来呢?(7/1也就是7)这叫做“倒数”,随即板书课题。
2、提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的目标——研究倒数的意义、方法和用处。
二、新知探索:
1、研究倒数的意义
师:请大家看书p27第3行的结语:乘积等于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学生自学后,问:有没有疑问?
师引导学生说出: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2、学生自主举例,推敲方法:
(1)师:下面,请大家各自举例加以说明。(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a、以“真分数”为例;如:5/8的倒数是8/5„„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
(b、以“假分数”为例;8/5的倒数是5/8„„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c、以“带分数”为例;带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d、以“小数”为例;分两种情况:纯小数和带小数,纯小数相当于真分数,带小数相当于假分数)
(e、以“整数”为例;整数相当于分母是1的假分数)
学生举例的过程同时将如何寻找倒数的方法也融入其中。
3、讨论“0”、“1”的情况: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因为1与1相乘得1,所以1的倒数是1。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不可能是1,所以0没有倒数。)
4、总结方法:(除了0以外)你认为怎样可以很快求出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看看书上是这样写的吗?(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自己说的居然和书上的意思一样)
三、反馈巩固: 小黑板出示:
1、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2/
5、7/3、6、1、0、5、1.5这组数中,你最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最不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为什么?
2、判断:
(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等于1。()(2)2和它的倒数的和是?()(3)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4)小数的倒数大于1。()
(5)在8-7=1和3÷3=1中,8和7、3和3是互为倒数的。()(6)a的倒数是?()
(让学生用手势判断,进行辨析,训练说理能力。)
3、游戏:找朋友 一名学生说出一个数,谁能又对又快地用一句话说出这个数的倒数,谁就和这名同学互为朋友。
四、全课总结,自我评价。
提问:通过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倒数
a×1/a = 1(a≠0)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分数除法
(一)教学内容:
分数除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体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操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
体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
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整数除以整数以及小数除法,今天我们将来学习数除法。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几个小朋友有关分饼的问题,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1)每人吃1/2块饼,4个人共吃多少块饼?(2)把2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吃了多少块饼?(3)有2块饼,分给每人1/2块,可分给几个人?
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算式,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
师: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1)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那么如何来计算呢?请同学们看黑板。
出示问题1。
请大家拿出一张操作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7。师: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4/7÷2 请同学们通过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来研究4/7÷2怎样计算。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方法一:把4/7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7,也就是2/7。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4/7÷2=4÷2/7=2/7 方法二: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7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做。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4/7÷2=4/7×1/2=2/7 师:对这种做法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生:这儿是除法怎么变成了乘法? 师:老师也有这个疑问,你能讲讲吗? 师:谁能结合图来讲一讲呢?
师:很好!把除法转化成乘法,问题迎刃而解,你真棒!„„(2)质疑问难,理解新知
①师小结:有的是用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的方法算出结果2/7,有的是转化成分数乘法来做„„那么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
②接下来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先列式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③通过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
1、用第一种方法就不能做了。因为: 上一题的时候,分子4是2的倍数,4÷2能得到整数商。而 4÷3时,分子4不是3的整倍数,得不到整数商。所以不能用分子除以整数这种方法了。
生2: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做„„4/7÷3=4/7×1/3=4/21 能再讲讲这样做的道理吗? 师:“4/7÷3”表示把4/7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
请同学们拿出第二张操作纸,你能把图中的4/7平均分成3份,并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吗?
展示学生的分法 师(指着涂色部分):你所表示的这一部分是4/7的多少? 通过直观图理解4/7的1/3是4/21(3)比较归纳,发现规律。①师:在计算这两道题时同学们想到了不同的算法,计算左边这道题你比较喜欢那种方法?右边呢?
②在两道题的计算中同学们都想到了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做,请观察一下,左边这道算式,在转化的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怎么变的?
③师:同学们观察真仔细!那像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一般可以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小组活动,说算法。
④师:通过研讨我们知道了分数除以整数,可以用分子除以整数,但有时不能得到整数商,所以通常转化为乘这个整数的倒数的方法来计算。
出示: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生:有,除数不能为0。
师:谁能把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完善算法: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⑥那象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要约分!结果最简。除号要变成乘号!
三、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学生总结)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把一个分数平均分成几份,求其中的一份是多少。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分数除法
(二)教学内容:
分数除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体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通过分析的出结论。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操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
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每人8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上,有一天,孙悟空化了4张饼回来八戒急着要吃,孙悟空为难八戒说:“想吃饼也容易,先回答几个问题,答上来就吃!”这下可馋坏了八戒,聪明的小朋友,你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帮八戒吗?
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1、小组活动
(1)出示教材27页“分一分”的第(1)、(2)题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片代表饼,动手分一分。每2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4÷2=2(份)每1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4÷1=4(份)师:每1/2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学生动手操作,组内交流,把每个圆都平均分成2份,一共可以分成8份。4÷1/2=8(份)
师:每1/4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学生对那个手操作,把每个圆片都平均分成4份,一共可以分成16份。4÷1/4=16(份)
(1)出示教材27页“画一画”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在组内交流计算方法。(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28页“填一填”“想一想” 师:通过刚才的“分一分”、“画一画”、“填一填”、“想一想”等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2、学生独立完成28页的“试一试”。集体反馈,同桌之间订正。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数除以一个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三、课堂练习,巩固运用 书本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聪明的小朋友们,八戒在你们的帮助下吃到了饼,也有了新的收获,你们知道它的收获是什么吗?
(学生谈收获)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用字母表示为: a÷c/b =a×b/c(b、c≠0)整数除以分数的意义:
求一个整数里面有几个几分之几。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分数除法
(二)的练习课
练习目标:
知识目标:
体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计算能力。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练习重点:
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练习难点:
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练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一课我们学习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你们还记得吗?老师考一考你们好吗,看题目。
通过提问,全班订正,导入新课。并评价。
二、解方程(临时定题)。
提问学生解方程的规律,并指名说一说每一小题的解法。独立解方程,全班订正。
三、课本第三题
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然后解答,全班判定。
四、第四题
1、先独立计算,全班订正。
2、小组间交流发现了什么规律。
3、全班交流。
五、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整数除以分数:
整数除以真分数,商大于整数; 整数除以1,商等于整数;
整数除以假分数,商小于整数。
第五课时
分数除法
(三)教学内容:
分数除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提高分数除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并能正确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方程方法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方法:
引导提问、同桌合作、汇报反馈、巩固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为新知作铺垫 小黑板出示:
1、写出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式,判断谁是单位“1”(1)故事书的3/5是150本。(2)书的价钱是钢笔价钱的2/5。(3)汽车速度是火车速度的1/2。
2、复习题:写出数量关系式,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操场上有27人参加活动,跳绳的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跳绳的有多少人?
(1)谁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2)写出等量关系式。
(3)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4)根据题意列式。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反馈。
二、导入新课
看来同学们都能正确分析和解答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那么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怎么解答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一)学习新知
1、观察情景图:从情景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简要回答
2、小黑板出示例题:
跳绳的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3、讨论:
(1)谁为单位“1”?(参加活动总人数)(2)根据那句话得到的信息?
(跳绳的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3)你能列出等量关系是吗?
学生:能!参加活动的总人数×2/9=跳绳的人数 教师:什么是已知的?什么是未知的?
学生:跳绳的人数是已知的,参加活动的总人数是未知的。教师:用什么字母表示参加活动的总人数?
学生:用未知数χ表示参加活动的总人数。
4、你们有什么办法利用以前的知识解答这道题? 同桌互相说说,在练习本上做一做。生反馈,师板书:
解:设操场上有χ人参加活动
χ×2/9=6 χ=6÷2/9 χ=6×9/2 χ=27 学生口头检验对错。
5、对比复习题和例1,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二)巩固新知:
看情景图,你还能提出问题吗?(1)生提问题,全班解答。
(2)同桌互相提问题,写出等量关系式,列式解答。
(三)练习巩固
打开书,自己独立完成29页“试一试”第1题。集体订正
三、拓展延伸
回过头来看例题,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解答吗?(用除法计算)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要求:
1、找准单位“1”的量(关键);
2、会写等量关系式;
3、会用多种方法(算数法和方程法)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分数除法
(三)的练习课
练习目标:
知识目标:
提高分数除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并能正确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练习重点:
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分数除法的应用,同学们还记得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实施目标。
完成课本30页“练一练”
1、第一题
指两名同学板演1、2小题,其他同学做练习,做完后全班订正,重点让同学检查板演中的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因。
然后独立作其它题目。同桌订正。
2、第二题
先让学生对照以前做过的打折的题目,两者对照,指出异同。独立做,指名说一说做到的过程和结果、以及想法。
3、第三题
指名读题,并说题意。15/16和8/9的单位“1”的量是各谁?列出算式。说出列式的依据。然后独立作。
4、第四题
由于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建议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统一想法和意见。
三、课堂总结并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说一说)
四、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七课时
练习三
练习目标:
知识目标:
提高分数除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并能正确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练习重点:
正确的计算分数除法,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准备:
小黑板
练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黑板出示下列算式让学生计算。
5/8÷7/5= 20÷15/17= 18/23÷4= 22/35÷2= 指名说出计算结果,全班评议。2.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进行分数除法的练习和应用,好吗?
二、实施目标
1、第一题。
指名说出倒数的概念,然后说出这几个书的倒数。其他同学评议。
2、第二题。
先让学生回忆分数乘法和分数除发的计算法则,然后独立计算,全班订正,针对错误,重点讲解。
3、第三题。用做游戏的方法,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对抗赛,看那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老师计算时间,看学生的速度和准确率。
4、第四题。
让学生读题,指出已知条件和问题,说一说3/40所对应的单位“1”是谁,说明所用计算方法的依据。
列出算式,说出结果。其他同学判定,教师评价。
5、第五题。方法同第四题。
6、第六题。让学生读题,指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说说5/8所对应的单位“1”是谁?
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最后全班订正。
7、第七题。
提问学生图上告诉了我们什么数学信息,你能列出算式吗?指名列式,学生独立计算,同桌订正。评议。
8、第八题。方法同上,但是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本题。教师巡视,主要辅导后进生。
9、第九题。
出示题以后,让学生说明六折是什么意思,然后独立了出算式并计算,全班订正。
10、第十题
独立作,教师巡视,针对问题,重点辅导。
三、课堂小结,教师评价。
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棒!个个都是小小数学家。
四、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练习三 第八题
算数法:7.9÷2/3=7.9×3/2=11.85(千米)方程法:解:设宇宙飞船的速度大约每秒χ千米。
χ×2/3=7.9 χ=7.9÷2/3 χ=7.9×3/2 χ=11.85
第八课时
整理与复习
(一)复习目标: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系统得整理知识的能力。知识目标:
提高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速度,并能正确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复习重点:
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难点:
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复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很多知识,你能系统的整理一下吗?(好)下面你就自己整理一下前面学习的知识。
二、整理知识,提问并解决。
1、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在小组中交流。教师巡视,进行辅导。
2、根据你整理的知识,你能说一下吗?
指名学生回答前面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小结。(1)分数乘法 ①分数乘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计算方法: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②整数乘分数:
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计算方法:整数和分子相乘分母不变。③分数乘分数:
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计算方法: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注意:能约分的最好先约分。
在乘法算式里,如果一个因数比1大,乘积就大于另一个因数;如果一个因数比1小,乘积就小于另一个因数;如果一个因数等于1,乘积就等于另一个因数。
(2)长方体
(一)面与面相交的边叫做棱;3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也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有12条棱,长度都相等;有8个顶点。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或: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棱长之和=(长+宽+高)×4 或:长×4+宽×4+高×4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棱长×12(3)分数除法 ①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②分数除以整数:
意义: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其中的一份是几分之几。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整数(0除外),等于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③一个数除以分数:
意义: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分之几。
计算方法: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总结分数除法的算法: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在除法算式里,如果除数比1小,商就大于被除数;如果除数比1大,商就小于被除数;如果除数等于1,商就等于被除数。
④除法应用题:
要求:找准单位“1”的量;会写等量关系式;会用多种方法(算数法和方程法)解决问题。
3、针对你的整理,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请你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学生相互提出问题,并相互解答。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三、巩固目标
指导完成课本34~35页“练一练”
1、第一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重点辅导,指名回答。
2、第二题。
让学生说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独立计算。算完之后,指名说出列式的依据,相互评议。
3、第三题。
出示题目以后,题目中告诉了我们长、宽、高我们能不能计算它的表面积?10包呢?题目中至少是什么意思?学生独立计算。全班订正。
4、第四题。
学生独立作,全班订正。教师巡视,辅导后进生。
5、第五题
题目中告诉了我们两组座位,怎样求全电影院的座位呢?指名回答,然后独立计算,全班评议。
6、第六题。学生独立做完,指名说出这个题目两问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不同,和解题方
法的不同有联系吗?让学生对乘法应用题、除法应用题的不同进行比较。
7、第七题。
出示题目,指名读题,说出各分数的单位“1”是什么?然后独立做,全班订正。
8、第八题。
指名读题,说出题目的意思,题目中的高有没有变化? 独立做,同桌订正。
9、第九题。
指导学生看清表中得数据,独立作,全班订正。
四、教师总结评价。今天,我们对前3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复习,大家的表现非常出色,希望大家以后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第三题 长:7厘米 宽:5厘米 高:3厘米
长×宽×10+长×高×4+宽×高×20 =7×5×10+7×3×4+5×3×20 =350+84+300 =734(平方厘米)
数学与生活
第一课时
粉刷墙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学生动手的基础上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知道墙壁的那些地方要刷,那些地方不要刷,并会计算粉刷墙壁的面积。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
知道墙壁的那些地方要刷,那些地方不要刷,并会计算粉刷墙壁的面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测量计算、小组合作、引导提问、对比、交流
教学准备:
皮尺、卷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有那些应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课题:粉刷墙壁
教师:要粉刷教室的墙壁,我们需要调查哪些数据? 学生:粉刷的面积;涂料的选择;用料的计算。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好吗?
二、解决问题
(一),测量计算。1.小组合作一。
(1)教室的黑板共多少块?分别测量每块黑板的长和宽。
(2)教室左右两面墙共有多少个窗户,多少个门?分别测量每个窗户的长和宽,每个门的长和宽。
2.小组合作二。
(1)左右两面墙(除去窗户和门)的面积分别为()平方米和()平方米。
(2)如果想粉刷除去地面以外的五面墙,那么需要粉刷的墙壁面积总和约为()平方米。
(二),购买材料。
某种涂料分大桶和小桶两种规格包装。大桶:容升6升,57.00元/桶。小桶:容升4升,40.00元/桶。
(1)根据经验,第一遍粉刷时,每平方米约用涂料0.5升,此时粉刷教室共需涂料约()升。
(2)粉刷墙壁时,一般需要刷两遍。按照工人师傅的估计,刷第二遍时需要涂料约升()。
(3)刷两遍共用涂料约()升,买()大桶和()小桶最省钱,总费用约()元。
三、练一练。1.第1题
启发学生思考,工人师傅在用涂料粉刷墙壁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际粉刷时会出现的“损耗”的原因。
2.第2题
引导学生发现大桶包装的涂料便宜,因此尽量买大桶的,但不同时也要根据需要的量,不要浪费太多。因此可以利用列表的形式出现不同方案的价钱,并选出最省钱的方案。
四、教师总结
让学生说出本节课讲了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粉刷墙壁
测量——计算——购买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折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学生在动脑想象的基础上,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能力目标:
通过折叠,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
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
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方法:
想象、操作、引导提问、讨论交流、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
剪刀、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
出示教科书第38页的图形,并让学生准备这样的图形。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先想象这个平面展开图折叠以后像什么。)
二、画一画。
动手操作,将附页3图1剪下,按虚线折叠后,形状是一座小房子。
三、做一做。
通过折叠后的小房子来确定天窗和门的位置,然后在平面图上画出来(天窗可以在平面图中从上往下数的第二个或第三个长方形内,门可以在第一个或第四个长方形内,也可以在两边的五边形内。)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个问题进行拓展,首先将附页3图1中的各个图形标上号码,长方形从上到下依次为1,2,3,4,5,左边的五边形为6号图形,右边的为7号图形。然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
(1)与图形6相对的是哪个图形?(2)和图形1相对的是哪个图形? 借助想象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练一练。
1.第39页第1题。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作出最初的判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并交流,得出结论。
2.第39页第2题。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多余信息。学生独立完成本题,教师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觉得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如何?(学生自由发言)
六、课后作业:
1.第39页第3、4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折叠
测量——计算——虚线——折叠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长方体
(二)单元要点分析:
一、单元教学内容
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长方体的体积、体积单位的换算、练习
四、有趣的测量。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物体的体积概念和容积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并掌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法,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经历实践活动,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含义,建立起长剑的体积单位的概念;通过动手操作,自行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归纳体积计算公式;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立体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能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体现出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问题进行讨论。
三、单元教学重点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
四、单元教学难点
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五、单元课时划分
共9课时
第一课时
体积与容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体积和容积,进一步能够有效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初步学会比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大小的方法。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探究并掌握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能力,具有解决物体体积和容积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思路。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进一步能够有效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初步学会比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两个相同的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水、土豆(或其他物体)
教学方法:
引导提问、观察、实验、比较、研讨、交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例如,我占的空间大,粉笔头占的空间小;电视占的空间大,黑板擦占的空间小。你能这样对比着举几个例子吗?
二、探究新知,感知体积 1.初步感知,物体有大小。
①哪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呢?
板书:
物体„„大小。
②你们带来的杯子谁的放东西多,谁的放东西少?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
容器„„多少。2.提出问题,研讨解决方法。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红薯和土豆谁占的空间大呢?(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生1:红薯大。生2:土豆大。
生3:不一定,因为它们的形状不一样,不好比较。
师:看来,光凭观察,我们无法判断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看看谁占的空间大呢?小组内的同学商量商量。
(1)学生独立思考想办法。(2)指名说。(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引导。)3.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师:你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到容器里,哪个水杯水涨得高,哪个就大,好,老师现在就来给大家演示一次。
师:为了能很公正的知道红薯和土豆哪个大,应该在两个相同的容器里放入同样多的水,而且放入的水不能太多,以免水溢出来,无法正确判断。请大家在
第四篇:学前班上册全册数学教案精选
学前班上册全册数学教案(精选范文)
认识1和2 学习目标:理解1和2所代表的意义;认读和书写1和2 学习重点:区别2和1;2>1 1<2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引导看图(图自备),认识数量1
1、图中有什么,每种东西有多少只桶、2个球拍。)
2、说说图中的名称是什么
3、认识找一找,教室内的物体是2的有哪些)
4、引导看书上的图画,说说图中的物体各有多少,并把它
们与相应的数字连起来
5、书写数字:1和2
6、巩固练习:读给同伴听
活动二:引导交流,加深对1的认识
1、图上的东西每种有几个,幼儿交流回答(苹果1个,梨2个)
2、谁多谁少,是1多还是2多(幼儿回答1少2多)
3、教师说2比1多几,1比2少几(幼儿回答多1少1)
4、我们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2>1 1<2,读作2大于1,1小于2.5 认识3和4 学习目标:
1、理解3和4所代表的实际意义。
2、读3和4.重点活动:书写3和4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认识数量3和4
1、教师引导幼儿数一数手中的小棒和三角形有几个。数后交流,展示结果。
2、小组合作数2根小棒再添1根是几根?再添一根呢? 讨论交流,展示结果。
活动二:游戏
1、幼儿根据教师拍手的下数摆小棒。(师巡视其它小组)2、2个苹果再添上1个是多少,一样多吗?幼儿回答并摆出小棒。
3、教师板书3和4,幼儿读、记、书写3和4.4、练习第2页上的作业。()
5、找出教室里相应3和4的东西。
认识圆形和椭圆形
活动目标
1、认识圆和椭圆的基本特征。
2、能从许多图中辨认圆形和椭圆形。
活动重点:区别圆形和椭圆形,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准备: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圆形和椭圆形。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认识圆形
1、教师出示图形,让幼儿说一说,在什么地方见过,它们
活动像
什么?
2、)
3、游戏:用手比圆形,大圆形、小圆形。
4、说儿歌:大大的圆形像盘子,小小的圆形像口杯,天上的月
亮圆又圆,就像手里的小盘子;书上的苹果圆又圆,好像我们的小圆脸。(教师带幼儿读儿歌)
活动二:认识椭圆形
1、出示椭圆形,提问:这个和前面的图形一样吗?
2、小组讨论交流:说出椭圆形的特征。(3、交流讨论:2个图形在什么地方不同。
4、小结:没有边没有角的图形,稍有一点长的叫椭圆形;
它和圆形不相同,圆形是没有边没有角,圆圆的。
5、作业练习:请小朋友找出圆形片片,椭圆形片片。
长方形和正方形 活动目标:通过涂色和连线,感知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并学习分辨这两种图形。
活动重点:区别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活动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复习引人
1、复习圆形和椭圆形(教师出示图形,幼儿说出图形名称)。
2、找出生活中所见的圆形和椭圆形。(球)
活动二:认识正方形、长方形
1、出示图形,对比图形,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并领读。
2、数一数长、正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展示交流。有4条
边,4个角。
3、出示图形让幼儿游戏找朋友。(形和正方形找)
4、提问:正方形有几个角,几条边;长方形有几个角,几条
边。
活动三: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
1、区别:相同点和不同点。(角。不同点:长方形两条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2、小组讨论交流,并作出展示。
3、作业练习:把正方形涂成红色,把长方形涂成绿色。
认识5 活动目标:引导孩子通过添画感知数量5,并能正确书写5.活动重点:理解5的实际意义;并准确书写5.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经历数数。
1、复习数字3和4;3是2添1;4是3添1;4添上1是
多少呢?(是5)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2、幼儿操作,怎样把4变成5.3、认识数量5.4、分组操作并交流结果。
活动二 :加深对5的认识。
1、教师出示图形,让小朋友看一看,数一数,图中有些
什么?各有几个;要想把它变成5,怎么办。
2、讨论操作:3添2等于5;4添1等于5.3、书写5,要求按格式书写。
4、感知5以内的数
活动目标:引导孩子通过反复点数,进一步感知5以内的数 活动重点:感知5以内的数,辨别5以内的数
活动准备:小棒和图片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通过各种感官复习5以内的数
1、引导观察图,从上往下的观看
2、图上有2条大鱼,共吹了几个泡泡(5个泡泡);两条小鱼也吹了5个泡泡,大鱼和小鱼吹的泡泡一样多
3、讨论交流,并交流结果
活动二:寻找数
1、游戏:吹泡泡
2、图上的小草有几颗,它和鱼一样多吗?要想使鱼和草一样
多,要添上几条鱼?
3、小组操作交流(本、拍5下手)
4、做练习,画点子(5、完成书本上的作业(篮子上画出相应数量的水果)
6、数出小组内的人数
比较5以内的数
活动目标:引导孩子通过点数物品数量感知数字,比较数字的大小
活动重点:认识符号:<;>;=;并能使用符号比较物体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数字卡片1至5,小棒十根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感知多与少,认识符号<;>;=;
1、认识符号:<;>;=;(老师手里有3本书,一个学生
有4本书,谁的书多,谁的书少,体会﹥、﹤)
2、动手操作,比出符号,记住符号的名称
3、游戏,分组活动,谁大谁小
活动二:比一比小动物和食物一样多吗?运用<、>、=、号
1、比较5以内的数的大小(1组有4个小朋友,2组有5个小朋友,哪组的人多,哪组的人少)
2、完成课本上的作业
引导:2条小鱼,1只小猫,谁多,谁少,填空。
﹤ 2 3○3 4○4 3○1 5○3 4○2 学习一次分类——
活动目标:引导孩子通过观察,比较图形,学习一次分类。活动重点:根据图形分类和比较
活动准备: 大小各种图形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感知图中物体按特征不同的分法。
1、复习学过的图形(指名小组交流学过的图形)
2、引导观察图形(有什么特征,说一说)
3、比较图形,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4、小组交流;如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相同点:都有四条边,四个角。不同点:长方形两条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活动二:经历图中物体按颜色不同的分法。
1、交流比较不同点和相同点
2、把相同的图形找在一起
3、完成课本上的作业(按颜色、形状来分)
4、按男孩女孩分类(本班学生人数来分)
认识三角形
活动目标:引导孩子认识三角形,并通过观察,比较感知三角
形的特征
活动重点:知道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活动准备:大小不同的图形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引导观察比较图形
1、教师请小朋友把不是圆和椭圆的图形找出来,看看在哪里
见过,它像什么
2、引导观察三角形,并教小朋友数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凡是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
3、把三角形和圆形,椭圆形,长,正方形比较,找出不同点
4、说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活动二:巩固三角形的特征
1、找出三角形(在许多图形中找出来)
2、完成课本上的作业(把三角形涂色)
3、回家用剪刀剪一个三角形(折一个三角形)认识梯形
活动目标:引导孩子通过描绘图形和图形比较,感知梯形的特征
活动重点:认识梯形,识别梯形
活动准备: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图形和小棒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认识梯形
1、复习学过的图形并找出来说一说,各是什么名称
2、集体观察图形,感知梯形的特征,出示等腰梯形和直角梯
形,让幼儿观察,它们和前面学过的图形是不是一样,有什么不同
3、活动交流,展示结果
活动二:变梯形
1、等腰梯形上小下大,还有一种梯形是上大下小,它们都属
于梯形
2、等腰梯形有两条斜边是一样长
3、区别图形,它和前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活动三:体验梯形
1、游戏:爬楼梯
2、找出生活中所见过的梯形
3、作业练习(数数每幅图中有几个梯形,沿虚线连起来)
复习认识的几何图形
活动目标:引导孩子从组合图形中分辨不同的几何图形,并通
过连点画图形,巩固对图形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知觉能力
活动重点:几种几何图形的掌握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复习几种几何图形
1、通过提问,幼儿命名图形
2、分组活动:
A、每个幼儿做一次皮筋图
B、找图形
C、把图形分类
D、数一数每种图形有几个
活动二:巩固所学的几何图形
1、教师讲述图形特征:有四条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角正
方形;有四条边,两条对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的是长方形;有四条边,有斜边,有四个角的叫梯形;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叫三角形
2、作业练习(数一数,各种图形有几个)学习二次分类 活动目标: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将其分成两类,再按另一
种特征分成4类;训练幼儿的概括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重点:能按物体的特征分类
活动准备:操作图形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集体操作活动,学习二次分类
1、指导幼儿剪下39页图2中的图形,说说共有几个图形,它们有什么不同,把这些图形放在14页最上面的空各中。
2、让幼儿把这些图形分在中间2个空格中。
3、再让幼儿把中间空格中的图分在下面4个空格中,说说怎 样分。
4、指导学困生。
活动二:在日常生活中练习二次分类
1、让十二名幼儿站在前面,让大家把他们分成两组,说一说
每一组有什么特征?
2、如果分成四组,可以怎么分?
活动三:数学活动
1、饮料瓶排队,按高矮粗细(12-16)个分成两队,四队,该如何排
2、分纽扣:按颜色,大小分两堆,再分成4堆
认识6 活动目标:引导孩子通过反复点数感知数量6,通过画圆点感
知数与量的对应,并能正确书写数字6 活动难点:认识6的活动兴趣
活动准备:小猫5只,小鱼6条,数字卡6,幼儿用书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经历数数,认识数量6
1、复习4和5的数字
2、教师回忆并说出4;5的数字是由几变成的(3是2加1);
(4是3加1);(5是4加1);
3、4变5是怎样变的呢?(让幼儿小组内说一说,交流)
4、5往后添1是几?6像什么?
活动二:加深对6的认识
1、会不会把5变成6呢?(5条鱼,添一条是6条鱼。5支
笔加上一支是6支。5本字本添上一本是6本。让幼儿大胆说一说。)
2、书写6的数字(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3、作业
认识相邻数
活动目标:引导孩子通过“找邻居”的数字游戏,巩固对相邻
数特征的认识。
活动难点:等差关系和判断推理 活动准备:1——10的数字卡,用书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初步理解“邻居”关系
1、复习1——10的数字顺序
A、讨论等差关系
B、是怎样安排的
C、说说发现了什么
D、再比较,发现了什么
E、练习顺着数和倒着数(1、2、9、1010、9、8、7、6、5、4、2、出示填空点与图讨论 3、4、3、2、5、6、1)7、8、活动二:自主探索某个数的相邻数
1、讨论空格处应画几个圆圈
2、巩固对等差关系的理解
3、书写相邻的数
4、作业(完成书上的练习)。
辨别左右
活动目标:引导孩子学会辨别左右,并能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活动难点:以自身为中心,区别前后
活动准备:纸;椅子;用书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发现自身的左右
1、让幼儿说说自己的身体特征
2、请幼儿相互观察,谁坐在自己的前面;谁坐在自己
的后面;谁坐在自己的左面;谁坐在自己的右面(小
组内交流)。
3、观察教师的左手拿什么,右手拿什么,前面放什么,后面放什么?
4、活动交流(说说自己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5、游戏: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脚,拍拍你的左肩,跺跺你的左脚。
活动二:尝试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
1、小结(学会结合实际,辨别左右)。
2、幼儿完成课后作业
辨别前后
活动目标:引导孩子学会辨别前后,感知前后的相对性 活动重点: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前后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发现自身的前后
1、复习左右(摸摸左耳,伸伸右手。)
2、认识前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且说说自己前边是
哪位小朋友,后边又是哪位小朋友
3、游戏找朋友,小明在哪里,小李又在哪里,往前看
又是谁
活动二:尝试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前后
1、小组活动,边说儿歌做游戏,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上上下下,好孩子好孩子顶呱呱,坏孩子坏孩子打
嘴巴
2、完成课本上的作业(分别说说小熊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小老虎在谁的前面,谁的后面?)
3、简单的梳理。
认识7 活动目标:引导孩子通过添画感知数与量的相应,学习比较7 以内的数量,并能正确书写数字7 活动难点:6与7两数的关系
活动准备:小棒7根,三角形6个,幼儿书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认识数量7
1、幼儿操作活动;感知数量7;出示6让幼儿找出比6 多1的小棒(小组内摆一摆)。
2、数一数,第一排比第二排少几;第二排比第一排多
几(第一排摆6根小棒,第二排摆7根小棒。)
3、比一比谁多,谁少;用<;>号来表示
活动二:感知7字像什么
1、书写数字7(指导学困生)。
2、做游戏(老师拍手,幼儿取数字)
3、作业(完成书上P19的练习)。
4、简单的梳理。比高矮
活动目标:学会比高矮的方法,并能结合实际比较高矮;能按
高矮和长短,顺序排列物体、发展幼儿的分析比较能力
活动重点:能结合实际学会比高矮的方法
活动准备:竹竿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通过活动比高矮
1、让一高一矮两名幼儿站在前面,说说谁高、谁矮。
2、再让一名高度在前两位中间的小朋友到前面,让幼儿说
说这两位小朋友该排在什么位置。
3、说说3名小朋友中谁最高谁最矮?谁比谁高谁矮?
4、小结:看看谁高谁矮,要有两位小朋友比较才能知道 活动二:改变位置比较高矮
1、两个同样高的幼儿站同一平面比高矮
2、一个站台上、一个站原地,比较高矮
活动三:游戏找朋友
1、“小朋友,拍拍手,比比高矮找朋友,一高一矮是我的好朋友。”
2、知道观察书上第20页的画面
3、凭表象判断,推理三名小朋友谁高谁矮
4、指导画出2号和3号小朋友。
找规律
活动目标:能找出物体的排列规律,并按这一规律接着往下排; 初步会自己设计简单的规律进行排序,发展幼儿思
维的条理性、顺序性
活动重点:能按物体排列规律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花边图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1、观察图形,引导幼儿说说图形的排列规律(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继续
接着往下排。)
2、小结:花边图形的排列规律
活动二:分组操作活动
1、幼儿拿出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指导幼儿按规律排
2、盖印章,用彩笔头当印泥,有规律的盖在白纸上
3、指导完成第21页的内容
活动三:游戏排列
1、一高一矮的排
2、一男一女的排
3、三个、两个的排
4、玩游戏时、指导幼儿按一定的规律铺路
认识8 活动目标:理解8的实际含义,掌握8的书写顺序; 2个的数8的物体
活动重点:理解8的实际含义
2个、能 活动准备:数字卡片、实物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看图,经历数字8的实际意义
1、指导幼儿观察,图中有什么?每种东西有什么?
2、想一想,8片树叶、8个人、8盆花等可用什么数字表
示?
活动二:分析8的字形 1、8像什么?(组内交流)正确认读
2、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8来表示?(小组内交流,如:8支笔、8只鸡、8棵树、8把刀、8头牛、8把伞、8个苹果。)
3、游戏:吹泡泡
活动三:指导幼儿学习书上的内容
1、数一数,一共有几棵橘子树?除一棵一棵的数,还可以
怎么数
2、两棵两棵地数,共有几棵橘子树?
3、数一数每棵树上还剩几个橘子,把数字圈起来
活动四:书写数字8
1、教师示范,强调笔顺
2、让几个幼儿在黑板上练习,分析笔顺是否正确
3、完成幼儿用书22页的练习
4、指导学困生。
认识9 活动目标:理解9的含义,能区别6和9的字形,掌握9的书
写顺序;学习三个、三个的数到9,培养幼儿的数
群观念
活动重点:理解9的含义,掌握9的书写顺序
活动准备:实物、数字卡片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学习感知9
1、出示教具,感知8添上1是9。9去掉1是8,把 支笔和8本书不对应排成两排
2、让幼儿讨论:笔和书是一样多吗?
3、三个、三个地数一数,有几支笔和几本书 活动二:理解9的含义
1、出示数字9,启发幼儿说说哪些东西可以用9表示
(9个小朋友、9只鸡、9条鱼、9片树叶、9朵
花、9棵菜。)
2、指导幼儿看23页的内容,说说哪些东西可以用9 表示;哪些东西可以用6表示,分析9和6的字
形,它们有什么不同
3、指导幼儿书写9,教师示范
活动三:数学游戏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幼儿按卡片上的数字做拍手、拍腿、跺脚、拍肩等动作。
比长短
活动目标:比较3个物体的长短,知道长与短是相对的,初步
感知改变物体的摆放位置,长度不变,训练幼儿的
逆向思维能力;会用目测和用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重点:会比较物体的长短
活动准备:毛线、木棍、铅笔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通过实物,经历长短比较
1、出示长度不同的红、绿2根棒,让幼儿比较
2、再出示一根黄棒(比红的短,比绿的短)让幼儿讨论这
根棒长还是短(小组内交流)。活动二:改变物体摆放位置,比较长短,感知长度守恒
1、出示3根不同颜色,同样长的毛线,让幼儿比较是否一
样长?(小组内说说)。
2、改变3根毛线的摆放位置,现在是否一样长,为什么?
3、小结:3根毛线原来是一样长,不管怎么摆放,它们还是一样长
活动三:巩固练习(24页的内容)
1、看图说说哪支笔长,哪支笔短,哪支比哪支短,又比哪
支笔长
2、方格中的3条线一样长吗?为什么?
3、在方格中画一条比红线短,又比橘黄线长的线
4、指导学困生画线。比粗细、厚薄、宽窄
活动目标:知道粗细、厚薄、宽厚是通过比较确定的,并具有
相对性;能用序数按物体粗细、厚薄、宽窄的顺寻编号,初步建立序的概念
活动重点:会比较粗细、厚薄、宽窄
活动准备:书、实物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经历粗细
问题:怎样比粗细?
1、出示红、黄、蓝三根不同颜色、不同粗细的小棒,让幼儿比一比,哪根最粗,哪根最细(小组内交流)。
2、教师演示,把两根棒一端的横截面重叠比一比,画
面大的棒就粗,反之则细
活动二:感知厚薄、宽窄
1、出示3本厚薄不同的书,让幼儿比较,摸摸书的厚
度。说说这三本书哪本最厚、哪本最薄
2、出示3条毛巾,用以上的方法让幼儿比宽窄
3、联系生活经验,寻找粗和细、厚和薄、宽和窄的物体
活动三:巩固知识
指导幼儿做书上25页的练习。
1、将树干按从细到粗的顺序编号。
2、将书本按从薄到厚的顺序编号。
3、将书签按从窄到宽的顺序编号。
认识10 活动目标:理解10的实际意义,正确认读和书写10;能够用
多种方法数10个物体,训练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重点:训练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实物、幼儿用书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感知数量10
1、出示10本字本,练习多种方法计数,先数数共有几本
字本,想一想,有几种数数的方法?哪一种方法数得更快?
2、看书上26页的图,指导幼儿讨论:每幅图中再添几个
就变成10个
活动二:认读、书写数字10
1、想一想,有哪些东西可以用10来表示?(10个人、10 本书、10只羊、10匹马、10支笔、10个西瓜、10头牛。)
2、分析字形,左边是个1,右边是个0,合起来就是10
3、示范写10,先写1,后写0,注意0的笔顺
4、学生在书上练习写10 活动三:巩固活动
1、让幼儿按数字盖印章
2、把相应的方格涂上颜色
3、把数字画相应数量的几何图形
4、按数拿小棒
认识0 活动目标:引导孩子观察图片,知道“0”的意义;了解“0”
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重点:知道“0”的意义
活动准备:电话、尺子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观察图
1、图1左边的树上有几只鸟?右边的树上呢?
2、图2左边有几根香蕉,右边呢?
3、图3车上有几个人?右边呢?
活动二:巩固练习
1、根据左边的数字,在右边方框中添画相应的数量的
圆点
2、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
3、指导正确书写数字“0”
活动三:“0”里面的秘密是什么,你知道吗?
1、打球时0:0
2、温度计,体温计
3、电话号码中的0 认识序数
活动目标:学习从不同方向确定物体的排列次序;初步学会从 两个维度判断某一物体所处的位置
活动重点:从不同方向确定物体的排列次序 活动准备:玩具、幼儿用书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游戏感知序数
1、出示5个不同的玩具排成一对,让幼儿从左向右数
一数,一共有几个玩具,第几个是什么?
2、幼儿闭上眼睛,教师拿掉其中1个玩具,幼儿睁开
眼睛看一看,第几个什么玩具不见了?
3、全体幼儿闭上眼睛,把其中2个玩具换个位置,幼
儿睁开眼睛看一看,哪两个网具换了位置
4、同样方法,练习从右向左确定每一个玩具的位置 活动二:巩固书上的练习
1、从下往上数一数,这座房子共有几层?在右边的括
号中写上每一层楼的号码
2、从左向右数一数,每一层楼共有几间?
3、说说每只小动物分别住在第几层楼,第几间房间里 活动三:游戏“接球报数”
感知10以内的数
活动目标:引导孩子通过添画,进一步感知10以内的数;训
练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重点:通过添画,感知10以内的数
活动准备:瓶子、糖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复习、游戏
1、看是数字几,就数几个手指
2、看是数字几,就跺几下脚
3、看是数字几,就拍几下手
活动二:看书上的图
1、看图提问,图上有什么?
2、看图、瓶盖上是几,就在瓶子里画上几颗糖
3、如:瓶盖上是5,就画5颗糖
4、教师巡视,指导订正
活动三:巩固练习
1、左边的数是几,就在右边添画圆点
2、要使圆点数量和数字相对应
3、还可以画其它东西
比较10以内的数
活动目标:进一步理解10以内的包含关系;熟练运用大于号
或小于号比较总数和部分数的大小,发展幼儿抽象比较能力
活动重点:熟练运用大于号或小于号比较总数和部分数的大小 活动准备:幼儿用书、图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看图、经历总数和部分数
1、三角形中有几棵树?
2、长方形中有几棵树?为什么长方形中不是6棵,而
是10棵树呢?
3、教师归纳,因为三角形是在长方形中间,所以长方
形中的树也包括三角形中的数
4、比一比是三角形中的树多,还是长方形中的树多?
为什么?
活动二:指导做幼儿用书30页的练习
1、说说圆形中有几朵花,三角形中有几朵花,分别在括号中填上>、<、=,在 上填数字
2、再比一比,是圆形中的花多,还是三角形中的花多? 活动三:操作活动,巩固10以内的大小
1、如3>5 7=8等、找出错误,改正过来
2、填>、<或= 排序
活动目标:引导孩子练习顺数和倒数;复习比较数的大小和方
位
活动重点:比较数字的大小和方位
活动准备:数字卡片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看图连线
1、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图上有什么?
2、按1-10的顺序把数字连起来,看看分别是什么东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整理版)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部分够商1)的计算方法。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计算下面各题。
┌115÷5=()23×5=()—│
└115÷23=()
2.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145÷15=
416÷32=
1380÷15=
二、导入新课:
情景图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你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三.教学新课: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1)生: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米 5600米=5.6千米
(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教师:请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具体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 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
教师:同学们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 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会)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四、巩固练习完成‚做一做‛:25.2÷6 34.5÷15
五、课堂小结(略)
六、课堂作业:练习三的第1、2题
课题二:小数除以整数
(二)教学内容:教科书16~17页的例
2、例3和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四的第4~8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跟整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促进学习的迁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法的计算。
难点: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及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该如何处理。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
(1)22.4÷4(2)21.45÷15 教师先提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新课
1、教学例2.师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再让学生观察被除数与除数有什么特点?(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
问:‚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商会出现什么情况?我们在 竖式中应该怎样写商?请同学们互相说一说。(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也就是商的个位上写‚0‛,用0来占位。)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
学生做完后,教师问: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是0?
2、教学例3。师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当学生计算到12除6时,教师提问:接下来怎么除?请同学们想一想。
引导学生说出:12除6可以根据小数末尾添上0以后小数大小不变的性质,在6的右面添上0看成60个十分之一再除。请同学们自己动笔试试。
3、做教科书第17页的做一做。
4、教师:想一想,前面几例小数除以整数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教师:怎样验算上面的小数除法呢?(用乘法验算)自己试一试。
5、做教科书第18页的做一做。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作业: 课后反思3: 课题三:一个数除以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
2、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做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被除数和除数小数位数不同小数除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总结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掌握被除数和除数小数位数不同小数除小数的计算方法 复习旧知:
1.把下列各数的小数点去掉,原数扩大了多少倍? 13.8
4.67
0.725
2、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怎样怎样变化?
4、把5.34扩大1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要扩大1000倍呢?
5、学生填写括号里的数:
被除数 15 150()除数 5 50 500 商()()3 学生小结运用了什么规律?(商不变的性质)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做43.5÷5=8.7 然后改题:4.35÷0.5猜一猜得数是多少?为什么?
二、新授:
1、出示例5(1)教师:图上有那些信息?根据信息分析题意,列出算式:7.65÷0.85(2)问:想一想,除数是小数怎么计算?(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3)问:怎样转化?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把讨论的意见写在纸上,让一个组的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边展示边讲解,讲解后问台下的学生‚你们对我们讨论的结果有什么意见?‛台下的学生给台上的学生提建议,从而引发全班讨论.多让几个小组的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组的意见。
生讨论得出:把除数0.85扩大100倍变成85,被除数7.65也要扩大100倍,这样商不变。注意:原竖式中除数的小数点和前面的0及被除数的小数点划去。
2、出示例6:12.6÷0.28 这道题又该怎样改写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呢?请同学们运用上一题讨论的方法进行改写,改写时注意比较一下,这道题和上一道题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学生边讨论边改写,改写完后指名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自己改写后的算式.并比较出两道题都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是它们的相同点;而不同点表现在前一道题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位数同样多,而这道题除数有三位小数,而被除数只有两位小数. 教师:你们是怎样处理被除数和除数小数位数不同的问题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在被除数的小数末尾添0,使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以后,再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小数位移不够,在小数末尾添0。
小结:学生说一说学到了什么?教师适当小结。
三、巩固练习:
1、书上第22页‚做一做‛
2、练习:判断并改错:
1.44÷1.8=8
11.7÷2.6=4.5
4.48÷3.2=1.4
3、练习:书上24页的作业课题四:商的近似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的例7和‚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学目的 :
1、使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需要用‚四舍五入‛来求小数的近似数.
2、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实际需要用“四舍五入”来求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
一、复习1. 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3.72 4.18 5.25 6.03 7.9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1.483 5.347 8.785 2.864 7.602 4.003 5.897 3.996 做完第1、2题后,要让学生说明其中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二、新课 1.教学例6.
教师出示例6,要求根据书上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教师问:保留一位小数,应该等于多少?表示计算到‚角‛。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2.做第2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教师问:你解题时用了什么技巧?
三、巩固练习
1、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3.81÷7 32÷42 246.4÷13
2、书上的作业。课后反思4:
课题五:练习课
教学内容:P25练习
教学目标:
1、根据商不变性质,沟通 整小数的除法。
2、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会根据需要,求出商的近似值。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观察P25,第8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第一栏里的数,填出其它各栏里的数吗?并说说依据。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校正。
小结:根据商不变性质,我们就可以把小数除法转化整数除法计算,一般只需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师出示题。根据324÷24=13.5 填出下面各题的商。
3.24÷24= 3.24÷0.24= 3.24÷2.4= 0.324÷2.4 =
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师:同学们能计算小数除法了,我们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出示第6题能解决吗?
学生独立完成P25,第6题
二、重点练习,P25,第7题:你能提什么问题?会解决吗?
1、学生提问,教师板书。(可能有:①共有多少人?(含教师),共有多少学生?②每人车费(单程)是多少钱?③每人至少应带多少钱?„)
2、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相信同学们能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并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三、独立练习P25 9 学生独立解答
四、挑战题 P26 思考题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小组汇报。
课题六:练习课
教学内容:P26练习
教学目标:
1、会根据需要,求出商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数感和灵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取P26,第10题,48÷2.3(保留一位小数)3.81÷7(保留两位小数)审题。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是什么?(一般先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取舍。也可观察保留位的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进行判断)。独立完成,请生板演。
二、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P26 10 剩余的题
2、独立完成P26 11 再全班交流,如何比较。
3、P26 13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如何处理结果? 小结:根据需要求商的近似值,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般保留整数。
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三、发展练习
1、P26 第12题
请学生说说是如何思考的?肯定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2、教师根据日常教学情况进一步补充针对性的练习
课题七: 循环小数
教学内容:循环小数P27-P28 教学目标: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师谈活引入新课:
我班男生400米谁跑得最快?成绩如何?和‚王鹏‛比比,(出示例题)。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观察竖式,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可能发现:
1、余数总是‚25‛。
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
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你们怎么能肯定会永远除不完,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余数一旦重复出现,商也就重复出现。
师:那么商如何表示呢?你为什么使用省略号?(师板书)
3、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 出示:28÷18 78.6÷11 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请生板演计算结果)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抓住学生回答:如
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
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教师小结循环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
0.999…
52.52525…
4.1677…
3.212121… 3.1415926… 学生评议。
5、介绍简便记法
如5.333…还可以写作5.3、7.14545还可以写作7.145,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52.52525…可能出现问题52.52 52.525 52.52,师生共同辨析)
6、看书P27-28第一自然段,及了解‚你知道吗?‛
7、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师:想一想,两个数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师适时抛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并板书,判断前面练习题中的小数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使学生明确循环小数属于无限小数。
学生有可能会质疑,结果会不会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可根据课堂或本班学生实际和学生共同分析。
二、学生小结
三、巩固练习
全班练习:19÷11 1.08÷3.3 13.25÷10.6报名板演,说出商是什么小数,依据是什么?
课题八: 循环小数练习
教学内容:循环小数
(二)P30 教学目的:
1、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
2、能比较两个(含)循环小数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能比较两个(含)循环小数的大小。
学具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完成P30.1 全班练,指名板演,哪些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2、进一步掌握循环小数的写法,完成P30.2。你如何表示商?(自己选择表示方法),全班交流校对。
3、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完成P30.3。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练习。完成P30.6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1、想到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2、2、1.23 O 1.233,只还原到第三位小数。
师小结:需要先观察,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 同。
四、独立练习:P30 4、5 课题九: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用计算器探索规律P29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或计算机)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或计算机)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
1、使用计算器,小组合作
任意给出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最大数减最小数,对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呢?
2、小组汇报,展示过程,讨论发现。
3、采访学生,有什么感受。
师:仿佛掉进了数学黑洞,永远出不来,非常的神奇,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let’s go!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 独立操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①商是循环小数 ②下一题结果是上一题的2倍„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2、用计算器验证。
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独立完成‚做一做‛,你发现什么规律?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校对。
三、请学生总结,也可质疑。
教师激励:肯定学生去探索规律后的秘密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继 续努力;希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研究中去发现探索更多的规律。
四、独立练习P31 7-9
课后反思5:
课题十: 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3、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除法的计算,那么你会解决下 面的问题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出示例11)
1、先独立思考解答。
2、小组内交流,可以先算什么?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说说不同的思路。再指名说说。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再指名说说不同的解题思路。
2、完成P34 3 师:你从此题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思考? 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汇报分析过程。
师小结,解答问题时要找准有直接关系的条件或信息。
3、独立完成P34 1、2、4,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
四、学生总结
课题十一: 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P33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感受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问题。你能帮助小强的妈妈,王阿姨,解决她们遇到的问题吗?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例题创设为实际情景)。
二、组织学生辩论,以辩明理。
1、出示例12 ①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展示可能出现的三种答案,6.25个、6个、7个)。
②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大胆地与同学进行交流。
同学们 充分 发表意见,明确瓶数取整数,6.25按四舍五入法应舍去25,但实际装油时,6个瓶子不够装,因此瓶数应比计算结果多1个。
2、再来看看王阿姨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 ①先独立思考。
②全班交流答案,组织学生讨论,强调以理服人,使学生明确,盒数取整数,16.66…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法本应进1,但实际包装时,丝带不够包装第17个,因此个数应比计算结果少1。
3、生谈感受。
师小结:看来,四舍五入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解决问题时,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多一点,有时要少一点。
4、生质疑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P33‚做一做‛
如何处理的结果?为什么这样处理?
2、P35 6、7 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课题十二: 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解决问题
(三)练习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要根据实际需要求取商的近似值。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感受要根据实际需要求取商的近似值。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完成P35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分析过程,并讨论结果的处理?(为什么这样处理?)
二、巩固练习,判断这几题如何处理结果?
1、有110米的布,做儿童套装,每套用布2.3米,能做多少套?
2、有110吨的煤,用载重2.3吨的小车运,需运多少车?
3、P34 5 如何处理结果?组织学生讨论,鼓励他们说出理由,在交流中,自己发现不足校正。
4、P35 9(先说出解题思路,再解答)同上
5、P35 10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不同方法
6、小结,请学生说说感受。
三、拓展练习
教师可请学生编题,交换练习本解答。
课后反思6:
课题十三: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P36-37 教学目标:
1、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循环小数的概念。
2、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循环小数的概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忆,再现知识。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在组内先说说整理后再在全班汇报,互相补充。
2、小数除法有哪些类型?学生举例说说,你在解题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师根据本班情况,选择前面学习中易错题巩固。
3、什么是循环小数?请举例说明?如何将它保留一位、两位、三位小数?
4、我们还了解了一些需要用小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P36 ①学生独立作答,再小组讨论分析解答过程,请小组代表汇报。②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自主选择,重点练习。
1、根据自己的实际,从课本P37 1-5中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练习。(学生自主选择,组内讨论交流)。
2、讨论分析,解答第6题 A、学生独立解答,交流
B、如果大部分学生有困难,可将此题分层提问 解答。先出示‚商就是24.6,求除数?‛
再和原题比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
三、总结
注:教师留心学困生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可根据本班情况,配针对性的练习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