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转载标签: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杂谈
分类: 小学各科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
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1)没对准0刻度线的。(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课后小结:
1、0刻度与尺子的空白处的区别没看清2、1厘米的长度理解不够透彻
3、数段数有些同学数错
4、长度单位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米尺、软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厘米
100厘米=()米
5米=()厘米
200厘米=()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小结:
1、线段的三个要求:直、两端点、表上数据
2、数线段方式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课后小结: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能力点: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德育点:
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 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课时: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二、自主探究:
1、验证二(1)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0+30=60,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
20+67=
24+63=
46+53=
62+17=
35+24=
3+84=
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
50+26=
42+3=72 7
0 2
+
+ 2 6
+3 9
6 2
3、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一身运动服又用多少钱?
4、3 7
5
+ 2 ?
+ ?
9 开放题: 3 6
+6 3
你能写出几个象这样的算式。
9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36+21=
23+75
56+30
4+52
2、二(1)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6+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三、拓展运用:
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2、猜一猜十位上是几。8 7
7
+ 3 9
+
+5 3
+3 6
3、数学医院:
9 1 5
+ 4 4
+3 9
+
5 3 0 0
说明理由。第三题个位和十位上的“0”是怎么得来的?
4、图形计算。
=5
=3
=4
=7
+
=()
+
=()
+
=()
+
=()
4、看谁加上一个相同的加数算得快。
开放题:谁先正确算出五星表示的数,就奖励给谁。
7
+ 6 9
+
+ 2 8
+
+
4
6
0 5
课后小结: 19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5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对学生进行细心计算反复检查好习惯的培养。教学重点: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星期天,小花和妈妈要去游乐场,在游乐场的门口贴着一张海报:如果哪一位小朋友过了下面的难关,可以免费进入游乐场。小朋友你们愿意和小花一起闯关吗?
二、自主探究:
1、看谁算的正确?
57+12=
40+38=
16+52=
23+72= 36+47=
28+59=
8+75=
43+37= 24+68=
19+49=
85+9=
18+47=
2、算一算姐姐和妹妹两人共有各种照片的张数。单人照双人照冬装照夏装照表演照 姐姐(张)1924222617 妹妹(张)2118233720 合计(张)
3、第15页的第8题,分组完成。
4、那两个数相加得和是100?请写出算式,写得越多越好。
开放题、第15页第10题。
第(2)小题有多种答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第(3)小题需要选最便宜的两种玩具并计算其价钱,实际上也是让两个数相加得和最小。使学生从小学会计划开支。课后小结:
2、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能力点: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德育点:
1、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图片、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举办?师:我国北京在全世界申办2008奥运会的4个有名的城市中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成功,这不仅仅是申办成功,而且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所以全国亿万人民都为此欢呼。你收集了哪些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
二、自主探究:
1、出示票数统计图,观察图,问:北京赢了?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情预测: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和巴黎一共得多少 票?多伦多、巴黎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 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多少票?巴黎比北京少得多少票?„.学生列式,可以用笔算加法解决。学生计算。问: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2、师:56-22该怎样解决呢?
A、可以口算,50-20=30,6-2=4,30+4=34。B、可以像加法一样笔算。
该怎样列竖式呢?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算法。
3、你认为笔算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三、拓展运用:
1、解决刚才没有解决完的问题。
2、完成19页“做一做”第1题。小组内交流算法。3、48-18=
35-31=
强调笔算35-31时,十位怎样算?“0”用不用写?为什么?
4、树上有35个桃子,被小猴摘了以后还剩12个,小猴摘了几个?
5、猜一猜。
4
5 0
-
- 2 5
-1
-7 0
0
0
开放题:五一节,建强量贩店庆促销,每件玩具优惠6元,几种玩具的价钱如下:
25元
30元
18元 根据上述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笔算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
能力点:
1、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不够减怎么办。会正确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43-23=
89-62=
59-5=
92-71=
2、昨天我们交流了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我们知道了北京以绝对的优势胜出了。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北京以34票的优势胜出多伦多。那么从票数上,你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发言,选出“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让学解决。
二、自主探究:
1、学生列式。该怎样计算呢?从哪一位减起?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拿出小棒摆一摆。学情预测:
(1)先拿出1捆拆开,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2)先拿出1捆,再拿出1捆拆开,去掉8根。(3)先拿出2捆,再从2捆中拿出2根。
(4)先拿1捆拆开与2根合在一起,再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你发现了什么?(要拆开1捆)从几里拿走了8?
2、你能试着列竖式吗?
你认为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十位还剩几?
教师教写竖式的方法,说明退位点的用途,不要忘了减去退位的1。
3、比较56-22与56-28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问: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5、试练:67-39=
35-8=
81-56=
50-24= 问:50-24十位退1后个位上要算几减几?十位再算几减几?
三、拓展运用:
1、你自己出两道今天学的这样的题。自己解决,小组内互相交换检查。
2、做练习三第7题。
3、数学门诊: 7 0 4
0
-2 8
-5 1
-2 3
-1 7
9
9 1
7
4、蚂蚁传递信息。
38-18
()-8
()+35
()-25
()+40
()-26=()
实践调查:回家调查一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年龄,看看它们相差几岁?5年后,他们之间相差几岁?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践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鸡一起在吃米,他们找不到妈妈了,你能帮他们找到妈妈吗? 母鸡85
小鸡16+27
62-19
44+41
98-13
90-5
64-45
36+49
91-72
30-11
90-47
19+24
二、自主探究:
1、小鸡和鸡妈妈要回家了,请你帮他们把路铺好。45 -9
()-9()
-9
()
2、在圆圈里填上“<”、“>”和“=”。
30+63
7+32
90-40 75-36
57-30
17+28
100-40
36+10
63+8
72-19
3、青蛙妈妈:我吃了58只害虫。小青蛙:我才吃了24只害虫。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害虫?
4、小红拿50元买了一把雨伞,阿姨找了38元给他,一把伞多少钱?
5、火柴盒里有60根火柴,妈妈用去了15根,盒里还剩多少根?
三、拓展运用,开放练习: 小明小华小方小兰 跳的个数34414539 看上表,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选择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课后小结: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讲卫生的习惯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体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自从“非典”过去之后,我油区掀起了“改陋习,讲卫生”的热潮。我校也进行了校园卫生大评比,看,全校卫生评比表已经贴出来了。
评比表的下半部分被遮住了,你能根据表中的信息求出二(2)班得多少面红旗?
二、自主探究:
1、找一找表中有哪些信息?求二(2)班的多少面,需要什么信息?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借助小棒摆一摆。
2、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
小组合作,利用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进行解决。(1)三(1)班比二(1)班少2面,二(1)班得16面。(2)三(1)班比二(2)班多1面,二(2)班得13面。(3)四(1)班比三(1)班多2面,三(1)班得14面。(4)四(1)班比二(2)班多3面,二(2)班得13面。(5)三(2)班比二(1)班少1面,二(1)班得16面。„ 学生交流,说一说为什么。
3、从评比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班得的多,哪个班得的少,„„)
三、拓展运用:
1、做“做一做”。
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优惠是什么意思?换句话怎样说?(每个球比原来的钱少8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现在足球多少元?(2)优惠后篮球多少元?(3)优惠后排球多少元?
学生自己解决。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1)买一个足球和一个篮球现在要多少钱?(2)足球比排球贵多少元?„„
请同学们列式计算。
2、课本24页第2题,独立完成。
3、小明今年9岁,爸爸比他大28岁,爸爸今年几岁?
4、生活中你还遇到那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解答?
开放题:北京什刹海的湖面上有很多的野鸭子,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野鸭子越来越少,最后一只也没有了。后来人们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绿色奥运”的口号,改变了环境,野鸭子又飞回来了,为了保护野鸭子,人们做了木筏放入水中让野鸭子住,野鸭子一年比一年多,去年有35只,今年比去年又多了28只,你知道今年有多少只? 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4~25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会比较分析同类应用题。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图、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收集了我们班课外活动的资料,这里有许多数学问题,看谁能解决。
二、基本练习:
1、跳绳的有27人,踢毽的人数比跳绳的多9人,踢毽的有多少人?
2、小华和小阳在做手工,小阳做了38个,小华比小阳少做9个。小华做了几个?
3、第一小组在玩投球游戏,小军比小明多投中4个,小丽比小明少投中7个,小方比小明多投中3个,小明投中16个,小军投中多少个?小丽投中多少个?小方投中多少个?
4、小南和小娇踢毽子,小南踢了34个,小娇比她多踢12个。
?
5、,看书的比画画的少5人,看书的有多少人?
三、拓展运用:
1、在玩“猫捉老鼠”的学生中男同学比女同学多9名,女同学有19名,(1)男同学有几名?(2)一共有几名同学?
2、静静、欣欣、帆凡在跳绳,静静跳了36下,欣欣比静静多跳7下,帆凡比静静少跳9下。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再列式计算。
3、完成教材25页第5、6、7题。
第5题,可提出的问题很多,让学生广泛的提出问题,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学生自由选择问题列式计算。
第7题,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明确题目要求并独立解答。让学生用平时实际算钱的经验得出答案。
开放题:小军、小明、小兰三人在玩猜一猜的游戏,小军说:我拿的是橡皮,小明说:我拿的砂是铅笔,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小明、小半兰各拿的是什么吗? 课后小结: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6~2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
能力点: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教学难点: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提高计算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体图,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年农场的西瓜丰收了,202班的同学去帮助收西瓜,他们分小组进行比赛,下面是他们比赛的统计,你们看到这些数据能提出什么问题?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28个34个23个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交流,提问题列算式。学情预测:
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 第二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34+23 第一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23 第一组比第二组少摘了多少个?34-28 第二组比第三组多摘了多少个?34-23 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23 学生会做得让学生练习,说算法。摘出:28+34+23
2、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何计算? 学情预测:8
2
+ 314
+ 2 3
2
5
8
+
4 2
+ 3
5 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第二个简便?
3、我们一共摘了85个西瓜,叔叔用拖拉机运走了40个,小明用推车运作了26个,还剩多少个? 学生列式,并试算。
学情预测:85-40-26
40+26=66 85-66=19 在计算时,能够口算得可以口算,不能口算的进行笔算。
三、拓展运用: 1、46+25+17
75-28-19 注意书写格式。2、54+20+16
90-58-24 能口算的不必列竖式。
3、把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4、26+()-20=30
73+5+()=98 开放题:路边有一行树,共8棵,每两棵之间相隔3米,从第1棵到第8棵树间共有多少米?(教给学生画图的方法)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2、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竖式的写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25+28+36=
78-59-11=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笔算?
2、小华有4支铅笔,他又买了3支,后来用去了5支,他还有多少只?
小青有6支铅笔,用了4之后,他又买了2支,他现在有多少支铅笔? 学生列式后,说明这是加减混合运算。问:怎样计算?
二、自主探究:
出示主体图,学生说图意。提醒学生看清题中的信息。小组讨论,列出算式。学情预测:67-25+28=
67+28-25 如何计算。先算什么? 学情预测:(1)分着列竖式。
(2)简便写法。
在用简便写法时要注意:不够减时,要退位;相加满10,要进位。做一做:56+24-30=80
78-24+39=93 指名板演:5 6 8
+ 2 4
- 2 4
0 4
+ 3 9
3 第一题为什么只写一个竖式?
三、拓展运用:
1、笔算下面各题。
45+35-48
24+15-29
65-43+19
54-28+19
2、比一比看谁先得到小红旗。
+43
-54
+48
3、在圆圈里填上正确的数。
+
- 29
○
-
+ ○
4、学校合唱队原有64人,有7人年毕业了,又新加入了15人。学校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课后小结: 加、减法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3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能力点:
1、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德育点: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
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估算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题图,实物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家今年分了大庆区的房子,我们要搬新家了。妈妈要去商店去买一些日常用品。出示暖壶、烧水壶、茶杯。你能猜一猜的它们的价钱吗?学生猜完后,再出示价格。
热水瓶28元
烧水壶43元
茶杯24元
二、自主探究:
妈妈带了100元钱去买这三样东西,够吗?
小组合作交流,估算一下100元钱够不够。你用的什么方法? 学情预测:(1)热水瓶的价格大约是30元,烧水壶的价格大约是40元,茶杯的价格大约是20元,这三样加起来大约是90元,因此,100元够了。30+40+20=90(元)
90<100(2)买热水瓶后大约剩70元,买烧水壶后大约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100-30-40=30(元)
30>24(3)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去70元,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30+40=70(元)100-70=30(元)
30>24
三、拓展运用:
1、二年级参加学校的运动会,一班39人,二班42人。二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参加学校运动会?学校准备了62个座位够吗?
2、做练习六第1题。这些算式的估算结果大都和80比较接近,要判断其精确的结果是否比80大,并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只要大致估计就可以了。如:31+52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8,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超过80,38+39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6,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比80小。
开放题:我们班有45人,大家要去公园划船,大船每条租金51元,限乘40人。中船每条租金38元,限乘25人。小船每条租金17元,限乘8人。应该怎样租船?请你设计一个乘船方案,再预算一下大约要花多少钱?哪一种方案较为经济合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小结: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40 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能力点:
1、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德育点: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知识:
小组交流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笔算加法、笔算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用数学。把自己找到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
二、自主探究,发散思维:
1、学生自己编题,复习笔算的方法。小组自编计算题,自己笔算。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做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18+23
70-41
58+29
89-34
6+48
68-65
46+23
91-83
43+19
17+79
92-56
90-54
90-60+24
43-8-30
50+27-9
17+26+18
3、数学医院。
2
9
5
7 - 1 7
+ 4 8
- 1 6
+ 7 3 9
7
9
0 说说错在哪里?
4、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并解答。
母鸡有45只,公鸡比母鸡少36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5、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列式计算。把题改为: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让学生多讨论,说一说解题思路。
三、拓展运用:
开放题:小明有50元钱,它可能买了下列哪两种物品?应该付多少钱?(至少写出两种可能)并列出算式。
伞14元
钟表26元
足球35元
茶杯10元 课后小结: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进一步发展长度观念。
2、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利用统计表发展学生收集、整理数据,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巩固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能力点:
1、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德育点: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同时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意识。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米尺、长绳、皮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今天就要在这个教室里举行一次测量大比拼,决出一个冠军小组。
测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测量的方法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分别量出1米、2米长的绳子。
比一比哪一小组量的又快又准。
学生动手操作。选出量得最快的小组交流一下量的方法。量出2米长的绳子,对于不同的方法给予肯定。
师:测量时我们要选择既简单又方便的方法。这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
2、量出课桌的长、宽、高。小组分工合作。
3、分组测量身高、头围、臂长,并填表。与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进行对照。男生女生
头围(厘米)43~5942~58 身高(厘米)99~13398~132
三、拓展运用:
1、大家还想测什么?自由测量。
2、指导学生测量步长。
3、从你家到学校是多远?怎么测量?如果没有工具又怎么测量?
课后完成测量任务。课后小结:
第三单元:
三、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1、角的认识、画角。
2、直角的认识、判断直角、画直角。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
德育点: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会画角和直角。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能力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抽象思维等能力。
德育点: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三角板、活动角、三角形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主题图,新的一天开始了,同学们都在做早操,同住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抽出实物中的角,问:你们认识他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角。
二、自主探究:
1、找角。师:不仅图中有角,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
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把你看到的告诉你的同桌。
2、角的概念。
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仔细观察,角是什么样的?
生:有一个点,有直直的线。师解释边和顶点。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和边?
3、判断下面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4、做角。利用学具自制角。交流做法,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边不一样长的角,让学生判断哪一个角大。怎样判断? 师生共同操作活动角,感知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5、用尺子画角。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学生画角。
三、拓展运用:
1、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2、自由用角做画。
动手画画,动脑想想就会做。在下图中增加两条线段,使它有4个角。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通过探索、尝试掌握直角的画法。
3、培养学生的教学猜测意识。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德育点: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教学难点:会判断直角,掌握直角的画法。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直角三角板、活动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作一个角?学生展示角,并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
问:这个角和你刚才的角有什么区别? 师:我们就把像这样的角叫作直角。
二、自主探究:
1、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直角,请你找一找,小组交流。
2、判断老师找得是不是直角。
3、画直角。
学生试画。
师:怎样才能画出一个非常标准的直角呢?老师给大家提供一样画图工具,三角板。找出三角板的直角。学生试着用三角板画角。
指导画法:先画顶点――从顶点开始画一条平平的边――把三角板的直角放到这条边上,比这三角板把另一条边画好。
4、用纸折直角。
三、拓展运用:
1、做43页第6题。
思考题、一个正方体的盒子的表面上一共有多少个直角? 课后小结: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
(一)1、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二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但是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学习习惯差,上课经常走神,学生的自我约束的能力很差,作业不够规范,马虎、粗心现象特别突出,在加上很多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我这个学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的教育力度。X k B 1.c o m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等。
计算教学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w W w.x K b 1.c o M
教材还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新课标第一网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3、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4、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三、教学措施
(一)、落实教学“六认真”的具体措施w W w.x K b 1.c o M
1.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3.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4.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5.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6.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培养优等生,转化后进生措施
(三)、课时安排(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 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X k B 1.c o m
四、表内乘法
(一)(13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
(二)(13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量一量比一比„„„„„„„„„„„„„„„„„„„„„1课时
七、认识时间(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德育点:
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1)没对准0刻度线的。(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米尺、软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厘米
100厘米=()米
5米=()厘米 200厘米=()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课后小结: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能力点: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课时: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二、自主探究:
1、验证二(1)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0+30=60,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
20+67=
24+63=
46+53=
62+17=
35+24=
3+84=
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
50+26=
42+3=72
7
0 2
+ 2
+ 2 6
+3
9
6 2
3、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一身运动服又用多少钱?
4、7
5
+ 2 ?
+ ? 4
9 9 开放题: 3 6
+6 3 你能写出几个象这样的算式。9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36+21=
23+75 56+30
4+52
2、二(1)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6+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三、拓展运用:
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2、猜一猜十位上是几。8 7 1 7
+ 3 9 + 4 +5 3
+3 6
3、数学医院:
9 1 5 + 4 4
+3 9 + 3 5
3
0 0
说明理由。第三题个位和十位上的“0”是怎么得来的?
4、图形计算。
=5
=3
=4
=7
+
=()
+
=()
+
=()
+
=()
4、看谁加上一个相同的加数算得快。
开放题:谁先正确算出五星表示的数,就奖励给谁。2
7 2
+ 6 9 + 9 + 2 8
+ 6
+ 9 4 8 6
0
5 9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5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对学生进行细心计算反复检查好习惯的培养。教学重点: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星期天,小花和妈妈要去游乐场,在游乐场的门口贴着一张海报:如果哪一位小朋友过了下面的难关,可以免费进入游乐场。小朋友你们愿意和小花一起闯关吗?
二、自主探究:
1、看谁算的正确?
57+12=
40+38=
16+52=
23+72= 36+47=
28+59=
8+75=
43+37= 24+68=
19+49=
85+9=
18+47=
2、算一算姐姐和妹妹两人共有各种照片的张数。单人照双人照冬装照夏装照表演照 姐姐(张)1924222617 妹妹(张)2118233720 合计(张)
3、第15页的第8题,分组完成。
4、那两个数相加得和是100?请写出算式,写得越多越好。38 40 27 60 85 62 73 50 15 开放题、第15页第10题。
第(2)小题有多种答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第(3)小题需要选最便宜的两种玩具并计算其价钱,实际上也是让两个数相加得和最小。使学生从小学会计划开支。课后小结:
2、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能力点: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德育点:
1、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图片、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举办?师:我国北京在全世界申办2008奥运会的4个有名的城市中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成功,这不仅仅是申办成功,而且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所以全国亿万人民都为此欢呼。你收集了哪些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
二、自主探究:
1、出示票数统计图,观察图,问:北京赢了?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情预测: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巴黎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 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多少票?巴黎比北京少得多少票?….学生列式,可以用笔算加法解决。学生计算。问: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2、师:56-22该怎样解决呢?
A、可以口算,50-20=30,6-2=4,30+4=34。B、可以像加法一样笔算。
该怎样列竖式呢?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算法。
3、你认为笔算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三、拓展运用:
1、解决刚才没有解决完的问题。
2、完成19页“做一做”第1题。小组内交流算法。3、48-18=
35-31=
强调笔算35-31时,十位怎样算?“0”用不用写?为什么?
4、树上有35个桃子,被小猴摘了以后还剩12个,小猴摘了几个?
5、猜一猜。
4
5
0
-
- 2 5
-1
- 7 0
0
0 开放题:五一节,建强量贩店庆促销,每件玩具优惠6元,几种玩具的价钱如下: 25元
30元
18元 根据上述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笔算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
能力点:
1、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不够减怎么办。会正确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43-23=
89-62=
59-5= 92-71=
2、昨天我们交流了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我们知道了北京以绝对的优势胜出了。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北京以34票的优势胜出多伦多。那么从票数上,你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发言,选出“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让学解决。
二、自主探究:
1、学生列式。该怎样计算呢?从哪一位减起?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拿出小棒摆一摆。学情预测:
(1)先拿出1捆拆开,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2)先拿出1捆,再拿出1捆拆开,去掉8根。(3)先拿出2捆,再从2捆中拿出2根。
(4)先拿1捆拆开与2根合在一起,再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你发现了什么?(要拆开1捆)从几里拿走了8?
2、你能试着列竖式吗?
你认为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十位还剩几?
教师教写竖式的方法,说明退位点的用途,不要忘了减去退位的1。
3、比较56-22与56-28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问: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5、试练:67-39=
35-8=
81-56= 50-24=
问:50-24十位退1后个位上要算几减几?十位再算几减几?
三、拓展运用:
1、你自己出两道今天学的这样的题。自己解决,小组内互相交换检查。
2、做练习三第7题。
3、数学门诊: 7
0
4
0
-2 8
-5 1
-2 3
-1 7
9
9
1
7
4、蚂蚁传递信息。
38-18
()-8
()+35
()-25
()+40
()-26=()
实践调查:回家调查一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年龄,看看它们相差几岁?5年后,他们之间相差几岁?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践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鸡一起在吃米,他们找不到妈妈了,你能帮他们找到妈妈吗? 母鸡85
小鸡16+27 62-19 44+41 98-13 90-5 64-45 36+49 91-72 30-11 90-47 19+24
二、自主探究:
1、小鸡和鸡妈妈要回家了,请你帮他们把路铺好。45 -9()-9()
-9()
2、在圆圈里填上“<”、“>”和“=”。
30+63
7+32 37 58 90-40 75-36
57-30 27
17+28 44 100-40 36+10
63+8 72-19
3、青蛙妈妈:我吃了58只害虫。小青蛙:我才吃了24只害虫。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害虫?
4、小红拿50元买了一把雨伞,阿姨找了38元给他,一把伞多少钱?
5、火柴盒里有60根火柴,妈妈用去了15根,盒里还剩多少根?
三、拓展运用,开放练习: 小明小华小方小兰 跳的个数34414539 看上表,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选择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讲卫生的习惯和环保意识。教学重点: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体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自从“非典”过去之后,我油区掀起了“改陋习,讲卫生”的热潮。我校也进行了校园卫生大评比,看,全校卫生评比表已经贴出来了。
评比表的下半部分被遮住了,你能根据表中的信息求出二(2)班得多少面红旗?
二、自主探究:
1、找一找表中有哪些信息?求二(2)班的多少面,需要什么信息?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借助小棒摆一摆。
2、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
小组合作,利用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进行解决。
(1)三(1)班比二(1)班少2面,二(1)班得16面。(2)三(1)班比二(2)班多1面,二(2)班得13面。(3)四(1)班比三(1)班多2面,三(1)班得14面。(4)四(1)班比二(2)班多3面,二(2)班得13面。(5)三(2)班比二(1)班少1面,二(1)班得16面。… 学生交流,说一说为什么。
3、从评比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班得的多,哪个班得的少,……)
三、拓展运用:
1、做“做一做”。
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优惠是什么意思?换句话怎样说?(每个球比原来的钱少8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现在足球多少元?(2)优惠后篮球多少元?(3)优惠后排球多少元?
学生自己解决。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1)买一个足球和一个篮球现在要多少钱?(2)足球比排球贵多少元?……
请同学们列式计算。
2、课本24页第2题,独立完成。
3、小明今年9岁,爸爸比他大28岁,爸爸今年几岁?
4、生活中你还遇到那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解答?
开放题:北京什刹海的湖面上有很多的野鸭子,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野鸭子越来越少,最后一只也没有了。后来人们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绿色奥运”的口号,改变了环境,野鸭子又飞回来了,为了保护野鸭子,人们做了木筏放入水中让野鸭子住,野鸭子一年比一年多,去年有35只,今年比去年又多了28只,你知道今年有多少只? 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4~25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会比较分析同类应用题。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收集了我们班课外活动的资料,这里有许多数学问题,看谁能解决。
二、基本练习:
1、跳绳的有27人,踢毽的人数比跳绳的多9人,踢毽的有多少人?
2、小华和小阳在做手工,小阳做了38个,小华比小阳少做9个。小华做了几个?
3、第一小组在玩投球游戏,小军比小明多投中4个,小丽比小明少投中7个,小方比小明多投中3个,小明投中16个,小军投中多少个?小丽投中多少个?小方投中多少个?
4、小南和小娇踢毽子,小南踢了34个,小娇比她多踢12个。
?
5、,看书的比画画的少5人,看书的有多少人?
三、拓展运用:
1、在玩“猫捉老鼠”的学生中男同学比女同学多9名,女同学有19名,(1)男同学有几名?(2)一共有几名同学?
2、静静、欣欣、帆凡在跳绳,静静跳了36下,欣欣比静静多跳7下,帆凡比静静少跳9下。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再列式计算。
3、完成教材25页第5、6、7题。
第5题,可提出的问题很多,让学生广泛的提出问题,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学生自由选择问题列式计算。
第7题,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明确题目要求并独立解答。让学生用平时实际算钱的经验得出答案。
开放题:小军、小明、小兰三人在玩猜一猜的游戏,小军说:我拿的是橡皮,小明说:我拿的砂是铅笔,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小明、小半兰各拿的是什么吗? 课后小结: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6~2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
能力点: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提高计算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体图,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年农场的西瓜丰收了,202班的同学去帮助收西瓜,他们分小组进行比赛,下面是他们比赛的统计,你们看到这些数据能提出什么问题?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28个34个23个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交流,提问题列算式。学情预测:
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 第二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34+23 第一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23 第一组比第二组少摘了多少个?34-28 第二组比第三组多摘了多少个?34-23 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23 学生会做得让学生练习,说算法。摘出:28+34+23
2、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何计算? 学情预测: 2 8
2
+ 314 + 2 3
2
5 8 + 31 4
2 + 2 3 8 5 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第二个简便?
3、我们一共摘了85个西瓜,叔叔用拖拉机运走了40个,小明用推车运作了26个,还剩多少个?
学生列式,并试算。
学情预测:85-40-26
40+26=66 85-66=19 在计算时,能够口算得可以口算,不能口算的进行笔算。
三、拓展运用: 1、46+25+17
75-28-19 注意书写格式。2、54+20+16
90-58-24 能口算的不必列竖式。
3、把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4、26+()-20=30
73+5+()=98 开放题:路边有一行树,共8棵,每两棵之间相隔3米,从第1棵到第8棵树间共有多少米?(教给学生画图的方法)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2、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竖式的写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25+28+36=
78-59-11=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笔算?
2、小华有4支铅笔,他又买了3支,后来用去了5支,他还有多少只? 小青有6支铅笔,用了4之后,他又买了2支,他现在有多少支铅笔? 学生列式后,说明这是加减混合运算。问:怎样计算?
二、自主探究:
出示主体图,学生说图意。提醒学生看清题中的信息。小组讨论,列出算式。学情预测:67-25+28=
67+28-25 如何计算。先算什么? 学情预测:(1)分着列竖式。
(2)简便写法。
在用简便写法时要注意:不够减时,要退位;相加满10,要进位。做一做:56+24-30=80
78-24+39=93 指名板演:5 6 8
+ 2 4
-2 4
0 4
+ 3 9
3 第一题为什么只写一个竖式?
三、拓展运用:
1、笔算下面各题。
45+35-48
24+15-29 65-43+19
54-28+19
2、比一比看谁先得到小红旗。
+43
-54
+48
3、在圆圈里填上正确的数。
+ 46
- 29
○ - 58
+ ○
4、学校合唱队原有64人,有7人年毕业了,又新加入了15人。学校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课后小结: 加、减法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3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能力点:
1、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德育点: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估算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题图,实物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家今年分了大庆区的房子,我们要搬新家了。妈妈要去商店去买一些日常用品。出示暖壶、烧水壶、茶杯。你能猜一猜的它们的价钱吗?学生猜完后,再出示价格。热水瓶28元
烧水壶43元
茶杯24元
二、自主探究:
妈妈带了100元钱去买这三样东西,够吗?
小组合作交流,估算一下100元钱够不够。你用的什么方法? 学情预测:(1)热水瓶的价格大约是30元,烧水壶的价格大约是40元,茶杯的价格大约是20元,这三样加起来大约是90元,因此,100元够了。30+40+20=90(元)90<100(2)买热水瓶后大约剩70元,买烧水壶后大约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100-30-40=30(元)30>24(3)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去70元,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30+40=70(元)100-70=30(元)30>24
三、拓展运用:
1、二年级参加学校的运动会,一班39人,二班42人。二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参加学校运动会?学校准备了62个座位够吗?
2、做练习六第1题。这些算式的估算结果大都和80比较接近,要判断其精确的结果是否比80大,并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只要大致估计就可以了。如:31+52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8,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超过80,38+39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6,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比80小。
开放题:我们班有45人,大家要去公园划船,大船每条租金51元,限乘40人。中船每条租金38元,限乘25人。小船每条租金17元,限乘8人。应该怎样租船?请你设计一个乘船方案,再预算一下大约要花多少钱?哪一种方案较为经济合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小结: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能力点:
1、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知识:
小组交流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笔算加法、笔算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用数学。把自己找到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
二、自主探究,发散思维:
1、学生自己编题,复习笔算的方法。小组自编计算题,自己笔算。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做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18+23 70-41 58+29 89-34 6+48 68-65 46+23 91-83 43+19 17+79 92-56 90-54 90-60+24
43-8-30 50+27-9
17+26+18
3、数学医院。
2
9
5
7 - 1 7
+ 4 8
- 1 6
+ 7 3
9
7
9
0 说说错在哪里?
4、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并解答。
母鸡有45只,公鸡比母鸡少36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5、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列式计算。把题改为: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让学生多讨论,说一说解题思路。
三、拓展运用:
开放题:小明有50元钱,它可能买了下列哪两种物品?应该付多少钱?(至少写出两种可能)并列出算式。
伞14元
钟表26元
足球35元
茶杯10元 课后小结: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进一步发展长度观念。
2、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利用统计表发展学生收集、整理数据,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巩固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能力点:
1、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德育点: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同时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教学重点: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意识。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米尺、长绳、皮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今天就要在这个教室里举行一次测量大比拼,决出一个冠军小组。测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测量的方法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分别量出1米、2米长的绳子。比一比哪一小组量的又快又准。
学生动手操作。选出量得最快的小组交流一下量的方法。量出2米长的绳子,对于不同的方法给予肯定。
师:测量时我们要选择既简单又方便的方法。这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
2、量出课桌的长、宽、高。小组分工合作。
3、分组测量身高、头围、臂长,并填表。与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进行对照。男生女生
头围(厘米)43~5942~58 身高(厘米)99~13398~132
三、拓展运用:
1、大家还想测什么?自由测量。
2、指导学生测量步长。
3、从你家到学校是多远?怎么测量?如果没有工具又怎么测量?
课后完成测量任务。
:
第三单元:
三、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1、角的认识、画角。
2、直角的认识、判断直角、画直角。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
德育点: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会画角和直角。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能力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抽象思维等能力。
德育点: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三角板、活动角、三角形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主题图,新的一天开始了,同学们都在做早操,同住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抽出实物中的角,问:你们认识他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角。
二、自主探究:
1、找角。师:不仅图中有角,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把你看到的告诉你的同桌。
2、角的概念。
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仔细观察,角是什么样的? 生:有一个点,有直直的线。师解释边和顶点。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和边?
3、判断下面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4、做角。利用学具自制角。交流做法,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边不一样长的角,让学生判断哪一个角大。怎样判断?
师生共同操作活动角,感知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5、用尺子画角。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学生画角。
三、拓展运用:
1、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2、自由用角做画。
动手画画,动脑想想就会做。在下图中增加两条线段,使它有4个角。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通过探索、尝试掌握直角的画法。
3、培养学生的教学猜测意识。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德育点: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教学难点:会判断直角,掌握直角的画法。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直角三角板、活动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作一个角? 学生展示角,并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
问:这个角和你刚才的角有什么区别? 师:我们就把像这样的角叫作直角。
二、自主探究:
1、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直角,请你找一找,小组交流。
2、判断老师找得是不是直角。
3、画直角。学生试画。师:怎样才能画出一个非常标准的直角呢?老师给大家提供一样画图工具,三角板。找出三角板的直角。
学生试着用三角板画角。指导画法:先画顶点――从顶点开始画一条平平的边――把三角板的直角放到这条边上,比这三角板把另一条边画好。
4、用纸折直角。
三、拓展运用:
1、做43页第6题。
思考题、一个正方体的盒子的表面上一共有多少个直角? 课后小结: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
(一)1、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5~46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能力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德育点: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口算题,学生与教师比赛,引出乘法简便。3+3 5+5+5 8+8+8+8+8+8+8 9+9+9+9+9+9 4+4+4+4+4+……+
415个
2、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问:你在哪见过乘法? 3、3×2=6中间是什么?怎样读? 问:这节课你还想学什么?
二、自主探究:
1、观察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加法算式的特点。(口算题)小组讨论:什么样的加法能用乘法计算? 判断下面的算式能否用乘法计算: 6+6+6 3+5+1 7+7 2+2+2+2+2
2、自己尝试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5+5+5 学生汇报,学情预测:5×5 3×5 5×3 5×5×5 师:这么多乘法算式,哪一个对?听老师怎样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例如:5+5+5(1)看,相同加数是几。5(2)数,有几个相同加数。3个5(3)乘,把相同加数和它的个数相乘。(关键)3×5或5×3 问:3是什么?5是什么?
有错的同学改正。闭眼回忆改写的方法。3、5+5+5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板书:5×3或3×5)
3+3 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板书:3×2或2×3)学生独立改写:8+8+8+8+8+8+8 9+9+9+9+9+9 4+4+4+4+4+……+4 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
15个
仿照老师的写一个加法算式。问:几个几?改写成乘法算式。
4、出示一幅图。每行4朵花,共三行,一共有几朵花? 用乘法算式表示:4×3或3×4 横着看:3个4 3×4或4×3 竖着看:4个3 4×3或3×4 问:看法不一样,乘法算式怎样? 师:3×4既可以表示3个4相加,也可以表示4个3相加。师:中间的乘号是由300年前英国的数学家欧德莱发明的。
5、回忆,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说学会了哪些知识?
三、拓展运用:
1、判断能否用乘法计算,能的改成乘法算式。5+5+5+5+5+5 6+8+2 100个5相加
2+2+2+2 7+8+10 a+a+a+a+a+a
2、看图列出乘法算式。
×
或
×
×
或
×
3、连一连。
5+5+5 4+4+4+4+4 4+4 3+3+3 2+2+2+2+2
2×5
3×3
3×4 3×5 4×5
4、回家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有乘法。
5、开放题:6+6+6+5写一个含乘法算式的式子。答案可以是: 6×3+5 6×4—1 5×4+3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进一步了解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体会乘法的意义。
能力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养成探索、思考的好习惯。教学重点:知道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看图列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游戏:
1、用花摆出4个2或2个4,说出相同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加数;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两个乘法算式。
2、自由摆,摆成几个几,列算式。汇报:摆成几个几,相同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加数,乘法算式是…。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一幅由5个气球的图,说明是1个5,再陆续摆出两幅同样的图,并且先后问现在是几个5?一共有几个气球?该怎样计算?学生尝试做。5 + 5 + 5 = 5 × = 15 或 3 × = 15 因数
因数
积
2、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名称
5×6=30 4×2=8 6×3=18
3、出示例3图,让学生看明白图意,列式计算。比较哪一种方法简便。
三、拓展运用:
1、做“做一做”,先看图再写算式。
2、列算式。3个8相加,和是多少。
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3、做第4题。让学生把图看清楚,每堆有几只熊猫?一共有几个几只?再按要求填数。
4、开放题:一堆蛋糕,上面的规格:3×4 怎样装?
蛋糕:30克×12枚
说意思,再说说怎么包装。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4、4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相同加数求和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2、能看图写出乘法算式。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的能力。
德育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相同加数求和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教学难点:能看图写出乘法算式。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题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出示主题图)这是什么地方?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些什么?
二、自主探究:
1、摩天轮上每个吊箱有几个人?有几个吊箱?一共有几个人? 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列式?为什么?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合作,边提问题边解决,组长记录。
3、小组汇报:
4、自己用小棒摆你想摆的图案。再照课本45页的图摆,算一算你用了几根小棒? 汇报:我摆的是什么?用了几根小棒?
5、你发现了什么?
三、拓展运用:
1、出示4个花瓶,每个花瓶有3朵花。
每束有()朵花,共有()束,一共有()朵花。
用加法算:
用乘法算:
2、摆小棒:每堆摆2根,摆5堆。
用加法算:
用乘法算:
3、5乘6 写作:()×(),6乘5 写作:()×()
4、出示4盘苹果,每盘3个。求一共有几个? 求一共有几个苹果,是()个()相加。乘法算式是:
5、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6+6+6+6=()×()
5+5+5=()×()
2+2+2+2+2+2+2+2+2=()×()
6、一个因数是7,另一个因数是5,积是多少?
5个2相加是几?
3和4相乘是几?
7、开放题:用12根小棒,摆出2个一样的图形,你能摆出什么图形来?摆出3个一样的图形,你能摆出什么图形来?摆出4个一样的图形,你能摆出什么图形来?摆出6个一样的图形,你能摆出什么图形来? 课后小结:
2、2~6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能力点:通过找规律、归纳口诀,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能力。德育点:培养学生好的习惯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教学难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我们每天做几次眼保健操?(2次)。那一个星期一共要做多少次眼保健操呢?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和,如果我们每次算乘法时都要把乘法变成加法,求出和来写到积的位置上,真是太麻烦了,我们可以把乘法算式和他们的积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只要牢记这些口诀,大家算起乘法来就会又对又快。板书: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究:
1、请学生用小棒5根摆一把小伞。
2、数一数本组同学摆小伞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请数的快的学生说说,怎样数的? 强调: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熟的时候可以5个5个数。
3、填写5连续加5,每次加得的结果。
+5
+5
+5
+5 5
()
()
()
()
4、编5的乘法口诀。(1)摆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就是1个5,1个5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写作1×5 5×1(分左右两边板书)
因为1个5还是5,所以1乘5(或5乘1)得5。(板书)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可以根据1×5=5 或5×1=5编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
(2)摆两把小伞用几根小棒?问:2个5相加得10,谁能写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5=10 5×2=10 这表示什么意思?(2个5是10)2×5=10或5×2=10表示2个5相加是10,2个5相加可以简单地说成:二五,得数是10,直接说成一十,编成口诀就是 “二五一十”。
(3)摆3把小伞用多少根小棒?用乘法算式怎样写? 试编出口诀。
(4)小组写出4个5相加和5个5相加的乘法算式,并编出口诀。交流,完成板书。5、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熟记5的乘法口诀。
三、拓展运用:
1、游戏:由“一五”开始,按顺序伸手说口诀。同学合作。
一边说:一五得五,一边伸出一只手;
一边说:二五一十,一边伸出两只手;
一边说:三五十五,一边伸出三只手:……
2、做“做一做”。
先看清图意,再写乘法算式。用哪一句口诀?积是多少?
3、答对正确答案,往前跳。
0 5 ?
??
?
4、对口令:
一五()()
()()一十
四五()()
三五()()
()()二十五 二五()()
先师生对,再生生对。
5、猪妈妈找孩子。
小猪身上写算式,妈妈身上写口诀。
6、小猴送信。
小房子上写5、10、15、20、25号,小猴的信上写1×5、3×5、5×4、2×5、5×1、5×3、5×2、5×3+5、5×5-
5、4×5的算式。
问学生用的哪句口诀?
7、开放题:出示钟面,问:分针走1大格代表几分钟,2大格,能用5的乘法口诀吗?拨分针,说几分钟。
拓展:分针指向6、7…时,你能编出口诀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2~5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出5的乘法口诀。
2、对口令: 一五()()
()()一十
四五()()
三五()()
()()二十五
二五()()
3、听口诀写算式。
4、计算并说口诀。
5×
3 4
二、拓展练习:
1、比一比。填上“<”、“>”、“=”。
5×2
5×5
4×5 3×5
5×1
2×5
2、连一连。5×3
17-7 14-9
5×1 5×5
4×5 30-13+3
33+2-10 2×5
5+5+5
3、列式计算:
(1)每个盘中有5个杯子,3个盘中共有几个杯子?4个、5个呢?(2)53页第8题。
先弄清画面的内容,说一说画面上提供了什么信息,题目要求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表述,初步体会怎样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和怎样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独立完成。
4、开放题:每个人有2只手,每只手有5个手指,4个人共有几个手指?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知道2、3、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认识2、3、4的乘法口诀。
2、初步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能力点:会解决简单的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 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教学难点: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卡片、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春天来了,各种植物都发出了新芽,同学们种的向日葵在同学们的精心照料下发芽了,我们现在就去看看好吗?
二、自主探究:
1、学习2的乘法口诀。
出示主题图,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一棵幼苗上有两片叶子,表示几个2?用乘法怎样计算?你能编出口诀吗? 两棵幼苗有几个子叶?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你能编出口诀吗? 齐读口诀,记忆口诀。
2、学习3的乘法口诀。
过了一段时间,同学们又去看向日葵,他们长高了。看一看一行有几棵向日葵,应该用几个几表示?怎样列乘法算式?怎样编口诀?
2行向日葵有几棵?3行呢?小组合作编出3的乘法口诀。
3、用四根小棒依次摆成几个正方形,自己对照图形写出乘法算式,编写出4的乘法口诀。把书上的算式和口诀补充完整。
4、引导学生根据“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来推理:1个2是2,1个3是3,1个4是4,那么1个1还是1,也就是1×1=1,由此推出“一一得一”。
三、拓展运用:
1、对口令,记口诀。
2、一一()()
()()得四
一()得三
()()得六
三三()()
二四()()四四()()
()()十二
一一()()
3、听口诀写算式。
三四十二、一一得一、二三的六、三三得九、一二得二 二四得八、一四得四、二二得四、四四十六、一三得三
4、计算,说出用的什么口诀? 3×4
2×3 1×1 4×4 2×4 3×4
5、开放题:两只青蛙一共有几只眼睛?有几条腿?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秋天到了,小熊的实验田丰收了,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探究:
根据画面,你能想出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学情预测:
1、一共有几株玉米?问:怎样列式?
2、三只青蛙共有几只眼睛?问:怎样列式?
3、还剩几个玉米棒子?
问题1和2学生口答,问题3,小组合作交流。学情预测:
1、3×3+2=11 2、4×3-1=11 3、4×2+3=11 4、3+3+3+2=11 5、3+3+3+3-1=11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观察算式,说说自己的算法。3×3+2先算什么?在图中求得是什么?…… 师:你们能为这样的算式起个名字吗?
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加乘减,它是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它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要多观察、多思考,找出自己喜欢而且简便的方法。
三、拓展运用:
1、做“做一做”第1题。
森林里的动物们开联欢会时,小猴子带来一些礼物,请大家仔细观察图,这些桃子一共有多少个呢?你能列出算式吗? 4×3+2
3×4+2 5×3-1 3×5-1 2、4×3+4=
2×3-3
4×4-4
5×3+2
学生计算,说计算方法,第1、3题还有什么方法?
3、实际操作:用学具展开想象摆出自己喜欢的图案,用乘加乘减的算式算出你一共用了多少个学具?
4、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乘加乘减解决。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计算、认真检查的好习惯。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口诀,对口令。三三()()
二四()()
二三()()四四()()
三五()()
二二()()一四()()
三四()()
四五()()
2、算一算,说口诀。4×1
2×3
3×3
4×2
1×3 5×4
3×5
4×3
5×1
5×5 4×4-2 4×5-4 3×4+2 5×3-3 2×4+4
3、看图列式。
4、列式。
(1)3乘4得多少?
(2)4个5连加的和是多少?(3)两个因数都是3,积是多少?(4)5乘3再加上6得多少?
二、拓展练习:
1、在圆圈里填上“+”、“-”、“×”。
1=2
2=6
2=8
2=4
3=6
4=8 3 3=0
3=9
5=15 5 2=3
2=10 5=8
2、下图中共有几个梨?在正确算式后面打。
(1)3+3+3+1
(2)3×2+1
(3)3×3+1(4)3×4-1
(5)3×4-2
3、每人折4只纸鹤,晓东、天天、真真、花花、李明一共折几只纸鹤?
4、每人跳三次,4个人一共跳几次?
5、开放题:小车5元,娃娃3元,魔方2元,手枪4元。
(1)3辆小汽车多少元?
(2)4个娃娃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课后小结: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知道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义解答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
2、理解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义解答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森林中住着三只小象,他们三个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玩,小象决定盖一座大房子三个好朋友一起住,这样可以天天见面。于是他们去森林中运木头,准备盖房子。看他们干得多起劲。(出示主题图)
二、自主探究:
1、观察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2、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板书:每个小象运两根木头,三只小象一共运几根木头?
3、问:“每个小象运两根”是什么意思?独立解答,小组合作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求一共运几根木头,也就是求3个2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算式是2×3=6(根)
三、拓展运用:
1、练习十二第1题。
先教育学生“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然后认真观察画面,找出解决“一共浇多少棵树?”所需的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题里说的是什么事,要求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练习十二第3题。
先了解每种商品的价钱,独立解决提出的两个问题。
再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4、59页“做一做”。
出示情境图,学生自己寻找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再独立解答。
6、开放题:森林餐厅每张桌子能坐4个人,还有5张空桌,有22位客人坐得下吗? 课后小结: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自主探究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探究6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熟练运用乘法口诀。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题目,要求:1分钟内完成。4+4+4+4
3×5
2×3
4×2
5×5 1×3
3+3+3
2×5
5×1
2+2+2 3×5
5×2 介绍算得快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一起比一比谁学得快,地点在水族馆。
二、自主探究:
1、出示鱼图,表格。鱼(条)123456(个)612 师:比赛分三部分:(1)看图填表。(2)根据表写乘法算式。(3)根据算式编口诀。小组合作,比赛开始。
2、小组汇报所编的口诀,问:口诀是编出来了,但怎样才能又对又快得记住它们呢? 交流各自的记忆方法。
学了6的口诀你最喜欢哪一句呢?看到口诀你想到什么乘法算式?
三、拓展应用: 1、61页“做一做”。学生用小棒摆出六边形接着让学生依序说出乘法算式和口诀。然后随意提问:摆×个六边形用多少根小棒,让学生说出乘法算式和口诀。
2、练习十三第1题。通过对3组题中每两小题的对比、思考,揭示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学生填在书上,再观察每组中的两小题之间的联系。
3、摘苹果。
6×4
5×6
6×3
1×6 6×6 2×6
4、填空。
5×()=30
()×3=18
6×()=24
5、开放题:12=()×()=()×()课后小结: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2~6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知识点: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读口诀,写算式。
一六得六
二六十二
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 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3×6
6×2
1×6
6×4
6×6 5×6
6×3
2×6
4×6
6×5 6×5-10
3×6+6
6×6-8
2×6+20
3、每6枝彩笔装一盒,2盒装几枝?3盒装几枝?4盒装几枝? 4、1只蜜蜂6条腿,3只蜜蜂几条腿?6只蜜蜂几条腿? 学生列式,说出用的什么口诀。
二、课堂练习: 1、63页第5题。
先理解图意,说一说图的意思,独立列式解答。
2、第8题。师出示卡片12,问:几和几相乘得12?只要说出等于12就可以。小组由组长出题,分组练习。
3、在()里填上“+”、“-”或“×”。
3()3=6
4()3=12
5()6=30 3()3=9
2()6=12
6()4=10
三、开放题:
1、一张桌子4条腿,2张桌子8条腿,你能接着往下说吗? 学生说完后,列出算式,并说用的那句口诀。课后小结: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4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计算: 6×2+6
6×3
6×3+6
6×4 6×4+6
6×5
6×5+6
6×6 5×3+5
5×4
5×4+5
5×5 计算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5×3
4×6
3×3
3×5
5×6 4×4
3×2
6×3
2×6
1×6
2、找朋友。
6+6+6+6
5×4
四六二十四 4+4+4
3×2
三四十二 5+5+5+5
6×4
二三得六 3+3
4×3
四五二十
三六十八
6×6
6+6+6+6+6+6 六六三十六
3×6
6+6+6
二、课堂练习: 1、64页第10题。小组比赛,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2、64页第11题。找出题中的信息,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需要哪些信息?独立完成,说说解决的方法和结果。
想一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估算,并说一说方法,自己是怎样想的。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6×()=18
5×()=10
4×()=12()×5=15
6×()=24
()×6=30 6×()=36
6×()=12
5×()=25
三、拓展应用:
1、一共有几个?
2、每张桌子旁边有6把椅子,餐厅里摆了5张桌子,一共有多少把椅子?
3、数学游戏。64页,看谁说的又对又快。小组比赛。
4、开放题:
晓东、玲玲、画画一起去植物园玩,一张门票6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课后小结: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65~66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整理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口诀:
1、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一共有几颗星?
写出加法算式,再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说出乘法算式的含义和各部分的名称。6+6+6+6=24 × 4 = 24 或4×6=24 表示4个6相加的和是多少。因数
因数
积
2、整理1~6的乘法口诀和计算。
出示1~6的乘法口诀表,学生仔细观察。问:横着看,每一排是什么乘法口诀? 比较相邻两句的得数,你发现了什么? 竖着看,每一栏分别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斜着看,乘法口诀表有什么规律?(都是相同两个数的乘积)拐弯看,乘法口诀表又有什么规律? 读口诀,背口诀,打乱顺序对口令。完成66页第1题。说出你用的口诀。
二、整理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教材65页第2题。
学生先说图意,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材66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多种解法。
3、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写出来。
2+2+2+2+1
3+3+3+3+3
6+6+6-6+6+6
三、开放题:
1、人民公园一张成人票6元,一张学生票4元。(1)买4张成人票,一共花了多少钱?(2)卖5张学生票,一共花了多少钱?
2、联系身边的事,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课后小结:
五、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能力点: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像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2、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直观分析对称的两边图形有什么关系。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课时:4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学会要认识物体的全貌应从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策略。
能力点: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2、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德育点:
1、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2、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空间想像正确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恐龙玩具、玩具汽车、小熊玩具、闹钟。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师: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摸成柱子……他们说得对吗?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帮助他们想个办法吗?(让他们每个人把全身都摸一摸就知道了)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盲人叔叔全听到了,说你们真是一群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怎样正确的观察物体,才不至于像盲人叔叔们一样。(观察物体)
二、自主探究:
1、把每一小组准备的物品拿出来,放在桌子中间,仔细观察,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物品的哪一部分,是什么样子的? 汇报自己看到的是什么样子的。
说完之后,把物品变换位置,再依照上述过程仔细观察一次,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闭眼睛想一想: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样子。它们一样吗?
2、出示67页例1。
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说说理由。师:这几个小朋友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三、拓展应用:
1、做“做一做”。
请小朋友们把数学课本摆整齐,立着放在桌子上,仔细看老师出示的数学课本,想一想你应该在什么位置上能看到这一面,就马上跑到相应的位置,听明白了吗?开始!打开书,把图中的小朋友和他们所看到的书的部分连起来吗?
2、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4张照片,让学生说一说是从哪拍的?(前、后、左、右)
3、一架钢琴的4张图,让学生说一说是谁看到的?
4、一个茶壶的不同方向图,说一说是谁看到的。
5、开放题:教师出示一幢房子的从不同角度看到的4幅图,学生把方向和图连一连。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能力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德育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课件、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彩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课件,师:美丽的春天,阳光明媚,春意盎然,同学们高兴得去郊外放风筝,看有蝴蝶风筝、有蜻蜓风筝……,他们美吗?你认为它们美在什么地方? 怎样验证它们左右两边完全一样?
二、自主探究:
1、师:这些风筝不仅颜色美、形状美,而且左右两边完全一样。你想自己动手剪出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吗?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 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电脑演示剪法。
师:现在自己剪出与老师不一样的图形,看谁剪的与众不同? 学生动手剪,把剪好的有创意的贴在黑板上。
2、师:同学们剪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我们把这些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板书:对称)
3、揭示对称轴的含义,教师画出自己贴的图形的对称轴。学生指出贴在黑板上的图形的对称轴。
三、拓展应用:
1、做“做一做”。
学生在书上画,集体订正。不是对称图形的说出理由。找出五角星的5条对称轴。
2、说一说:你能举出生活中对称图形的例子吗?
3、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建筑、桥、古钱、生活用品、数字、文字、字母、体育用品等等)
4、拿出圆、正方形、长方形,自己动手折一折,找出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5、开放题:小组合作,贴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教师出示贴好的一半对称图形,学生自己贴另一半。)完成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游戏和动手操作,加强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
能力点: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感受生活之美,学会欣赏对称的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直观分析对称的两边图形有什么关系。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正确判断镜子里的样子。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镜子、图片、数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老师给你们出一个谜语:你哭她也哭,你笑他也笑,你问他是谁,他说你知道。师:是的这是一面镜子,今天我们学习镜面对称。(板书:镜面对称)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3的图片。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现象有什么特点。
2、学生在镜子前做各种动作,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镜面对称
3、你能举出生活中哪儿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三、拓展应用:
1、做“做一做”。
先想像一下,照镜子时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人会怎样运动,左右手拿不同的东西时,镜子里的人是怎样拿的,然后再用镜子验证一下。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照镜子是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2、出示半个蝴蝶、雪花、天坛,问:这些是什么?你通过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3、回家后看一看镜子里的你是怎样刷牙的,怎样吃饭的…?
4、开放题;小明在镜子里看到他去公园的时间是9时,你知道实际时间是几时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0~7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对称图形的认识,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
2、会在方格纸上画对称图形。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仔细,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加深对对称图形的认识,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教学难点:会在方格纸上画对称图形。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方格纸、镜子、图片。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
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汽车的表象,再连线。
2、自己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的对称轴。
3、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房子、树叶、中国结、桥、鼠标。
二、拓展练习:
1、练习十五第3题。
先讨论、交流探索画的方法,(要画出某条线段的轴对称图形,只要画出该线段两个端点的对称点,再连起来,就是该条线段的对称图形。)动手画一画。
2、练习十五第5题。
让学生运用想象,直接判断,对于有困难的同学,用镜子照一照再判断。
3、分类。
0 1 2 3 4 5
A
B
C
D
E
F
国
一
王
旦
元
由
美
春
对称的:
不对称的:
4、开放题:
先在纸上写数字,拿镜子照一照,看看镜子里照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拿一个钟,看看镜子里时针、分针的位置与真实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的位置关系如何。再完成。
教师出示两幅镜子图,一幅是镜子里的数字,一幅是镜子里的钟面,要求学生写出实际的数字和时间。
介绍:运用两次镜像能把原来的物体还原。拿镜子对着镜子图照一下,镜中出现的就是真正的数字和时间。课后小结:
六、表内乘法
(二)教学内容: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
知识点目标: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 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乘法口诀,初步学会应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能力点目标:使学生能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德育点目标: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 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乘法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7--9的乘法口诀。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难点:7--9的乘法口诀。课时安排: 1、7的乘法口诀
4课时 2、8的乘法口诀
3课时 3、9的乘法口诀
4课时
4、整理复习
1课时 1、7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 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
2、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能力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德育点: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教学难点: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每人一套七巧板。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七巧板,介绍:这是我们祖先很早就发明的七巧板,它是由七个小图形组成的。只要你喜欢开动脑筋,这七个神奇的图形就会变出许多美丽的图案。请你们拿出自己的七巧板摆一摆,看能摆出那些可爱的图案。学生独立拼摆,在班里交流。师:看来同学们都会用这七个七巧板摆自己喜欢的图案,那你们看七巧板还能摆出哪些可爱的图形?
出示教材第72页例1的图案和统计表。
二、自主探究:
1、师:有这么多美丽的图案,老师想知道拼摆这些图案一共用了多少个七巧板?同学们你们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学生汇报。
师:这么多的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2、完成统计表。
仔细观察统计表里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测:每多摆一个图案就多用7个七巧板。1个7是7,2个7是14,……7个7是49。
3、师: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求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学生独立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小组合作编出口诀。
师:经过大家共同努力,编出了7的全部口诀,那我们就用读的方式来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
交流一下编口诀的方法。
4、比一比谁先记住7的全部口诀。交流记口诀的方法。
5、对口令。(师生、生生)
三、拓展应用:
1、一个星期有几天?2个星期有几天?3个星期有几天?4个、5个、6个、7个呢?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计算,说口诀。7×3 7×5 7×6 7×4 7×7
7×2 7×1 3×7 5×7 2×7 6×4
6×5 4×7 6×7 5×2 1×7 6×6
5×4
3、游戏:邮递员送信。
7×5 7×6
5×7
4×7
3×7 7×4 6个7 5个7
6×7
7个3
4个7 4、73页第4题。
学生说明图意,你能提出问题吗?自己独立解答。5、7×2+7
7×5+7
7×7-7 这三题可以怎样计算?能用乘法口诀计算吗?哪句口诀? 6.:开放题:如果忘记了7*6=?你可以怎样想积?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4-75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记熟7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力点: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德育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用处。教学重点:记熟7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7的乘法口诀。
3、对口令。
3、填空:
二七()
四()二十八
三七()()三十五
六七()
()七四十九 三五()
()七得七
三四()
4、看卡片说得数和口诀。7×5
7×3
7×6
6×4
5×2 7×2
7×4
7×7
6×5
6×2 5×7
6×6
3×7
5×5
4×7
5、看数说它是由几和几相乘得来的。
21 28 16 35 42 36
二、自主探究:
1、看图说图意列算式。
橡皮
橡皮
橡皮
橡皮
橡皮
7角
2、教室里要摆3行花,每行7盆。一共要摆多少盆?
水彩笔每盒5元,买7盒,? 问:要求问题也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分析计算,再交流想法。
三、拓展应用: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 请将本月的日历记录在上表中。
1、第一个星期日是()号;第二个星期日是()号;
第三个星期日是()号;第四个星期日是()号。
2、仔细观察着四个数字,你有什么发现?根据你的发现解决下面的问题。第二个星期日是()=()+7×(); 第三个星期日是()=()+7×(); 第四个星期日是()=()+7×()。3.开放题:第15题.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6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初步知道“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德育点: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 “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学难点: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圆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什么是“倍”,(板书:倍的认识)你对“倍”有哪些了解?你看到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
1、动手摆小棒,用小棒摆正方形。
你摆了几个正方形?用了几根小棒?是几个4根?
摆两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是几个几?摆三个、四个呢?
2、师: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让学生反复说几遍)问:4的3倍是几个几?
你能摆出4的3倍吗?但不摆正方形。说一说自己摆的是几的几倍。
3、指着2个4根问:它可以说成什么?谁能摆出4的2倍?
4、把下面的说成几的几倍或几个几。
3个2、2个5、4个6、3个5。
2个3倍、5的1倍、4的6倍、3的4倍。
5、师:这还有一道难题,你们有信心吗? 出示例3: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第一行的4倍
应该怎样摆?谁有办法?小组合作摆一摆。
汇报:第二行摆几个圆?为什么?怎样摆能清楚的看出来? 用数学算式怎样计算出来?为什么?
三、拓展应用:
1、画一画。第一行画:
第二行画:
第一行的2倍、第一行的3倍、第一行的4倍、第一行的5倍。小组里1人画一个。互相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2、教材76页的做一做。学生先自己摆一摆,再说一说第二行该怎样摆?怎样算的?
3、老爷爷昨天买了2个鸡蛋,今天他买的是昨天的3倍,请你算出他今天买了几个鸡蛋?学生计算,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4、练习十七的第1题。学生看清题意,然后填空。
5、练习十七的第2、4题。独立思考,然后计算,同桌互相说一说为什么。
6.开放题:玩具店里有8辆小汽车,?
补充一条信息,和一个问题,并计算出来.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进一步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用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点:从情景图 提取有用的信息,提问并解答,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借助线段图或学具操作,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教学难点: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6的5倍是多少?
7的2倍是多少?
列式计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周末的大扫除同学们都在认真的打扫卫生,出示例4的主题图。问: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究:
1、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擦桌椅的有几人?
2、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讨论这道题如何解决。
3、汇报:怎样摆的,怎样列式的,为什么?
教师画出线段图。
7人 扫地的:
擦桌椅的:
?人
擦桌椅的人数是7的2倍,求擦桌椅的有多少人,也就是求2个7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4、学生列式计算,小组中再说一说思考过程。
三、拓展应用:
1、做“做一做”。
问:求跳蹦床的小兔有几只?也就是求什么?如何列式?
2、7辆 自行车:
汽
车:
?辆
3、出示动物园的情境图。
熊猫2只,猴子的只数是熊猫的3倍,斑马的只数是熊猫的4倍,孔雀的只数是猴子的2倍,羚羊比斑马多4只,学生任选问题进行解决,并说一说解决的方法和想法。
4、根据算式摆一摆,说一说。3×4
5×2
5、开放题:你在生活中哪遇到关于倍的问题,举出例子。
一人说,一人解决。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进一步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用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动手操作,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摆一摆:
(1)摆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摆两个三角形、摆4个三角形、摆5个三角形。2个3根可以说成3的()倍。4个3根可以说成3的()倍。5个3根可以说成3的()倍。
学生边摆边填,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摆圆片,第一行摆2个圆,第二行摆6个圆,你能看图说一句话吗?(3)第一行摆3个圆,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圆?(4)第一行摆7根小棒,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了几根?
2、算一算。
(1)7的6倍是多少?
4的5倍是多少?
3个7是多少?
2的7倍是多少?(2)红花:
5朵
黄花:
是红花的()倍。
?朵
(3)苹果有5个,桃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桃有几个?
(4)一支铅笔6角钱,一支钢笔的价钱是一支铅笔的7倍,一支钢笔多少钱?(5)小红今年5岁,妈妈的岁数是他的6倍,妈妈今年几岁?
二、拓展练习:
1、第一行:
第二行:
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6倍,第一行有几个圆? 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小猴的只数是小兔的3倍,小猴有几只? 让学生思考,这个题能解决吗?为什么?怎么办?
3、小华有5本画报,故事书的本数是画报的7倍,? 学生补充上问题后,再解决。说出解决的想法。4.清选初数来写算式,能写几个就写几个.7.28.6.4.7.42.36 课后小结:
2、8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0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 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口诀。并用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力点:通过编制乘法口诀,初步学会应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德育点: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 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教学难点: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并用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对口令。
三七()
()十二
五七()
2、抢答。
4×5
5×6
3×2
4×3
7×4 5×7
7×6
3×7
4×6
7×7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8的乘法口诀。
有一只快乐的小狗一蹦一跳地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是怎样跳的?
0 8 16 它是怎样跳的?
自己填一填,说出填法。
二、自主探究:
1、根据小狗连跳的情况,你能列出算式吗?编出口诀吗?想一想,把你编的口诀写到练习本上。
汇报所编口诀,自由提问。8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2、快速记8的乘法口诀。
检查口诀记忆情况,对口令、同桌接背,开火车背,正着背,倒着背。完成书上80页的填空。
三、拓展应用:
1、一只螃蟹八条腿,两只螃蟹()条腿,三只螃蟹()条腿,四只螃蟹()条腿,五只螃蟹()条腿,六只螃蟹()条腿,七只螃蟹()条腿,八只螃蟹()条腿。
2、口算比赛。
1×8
2×8
6×8
7×8
3×8 4×8
5×8
8×8
3、每盒8个茶杯,有4盒,一共有多少个茶杯?
4、()×4=32
8×()=56
()×()=24
5、开放题:出示183页第十五题情景图.课后小结:
第九单元
总复习
一、教学内容:102页—109页
二、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表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统计。
第一课时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教学内容: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估算。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的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巧妙的进行估算 教具准备:微机。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点:
1、学生看书自学,同桌讨论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这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笔算加法
笔算减法
笔算加减混合估算
2、教师:笔算加减法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
(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十再减。
3、练习:算出下面每组数的和与差。42、3654、29
4、教师:笔算加减混合运算需要注意什么? 练习:计算。
29+35+9
61-30+15 75-46+31
53-9-37
5、教师:估算两位数加减法有什么方法?
练习:一本80页的书,小明第一天看了32页,第二天看了27页,他大约看了()页,大约还剩()页没有看。
二、综合练习。
1、计算比赛:105页第1题。
2、先估算,再笔算:105页第4题。课后反馈:
第二课时
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 教学内容: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 教学目标:
1、复习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形成“米”和“厘米”的观念,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能估计和测量长度。
2、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判断直角,会画角和直角。教学重点:建立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观念。教学难点:正确的画直角 教具准备:微机、三角尺。学具:三角尺。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点:
1、学生看书自学,同桌讨论米和厘米、角和直角这两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米和厘米
米
厘米
1米=100厘米
线段 角和直角
角
直角
画角和直角
2、教师: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3、练习:填出合适的单位。
教学楼高12()
橡皮长2()小明身高1()
课桌宽60()
4、教师:什么是线段?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练习:完成103页第5题。
5、教师:什么叫角?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一个直角。
二、综合练习。
1、(1)下面的图形有几个角?哪几个是直角?(2)在图形里加一条线段,使它增加三个直角。
2、完成106页第7题。
3、画直角:完成106页第8题。课后反馈: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带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
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a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1)没对准0刻度线的。(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的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米尺、软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厘米
100厘米=()米
5米=()厘米
200厘米=()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教学时,我以提问的方式引入:你想知道你的身高吗?要知道你的身高,必须要用到什么?从而引出尺子。然后介绍尺子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认识1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米的长度,体会尺子的长是1米——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五块瓷砖的长度﹑窗子的宽度、从脚到身子某部位的高度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比划出1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米的长度观念。
在学生的脑海中,1米的概念不是很牢固,让学生硬把1米=100厘米记住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1米=100厘米”的转化中,我请学生拿出卷尺用20厘米长的学生用尺来测量,1米长的卷尺有几个20厘米,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明白1米长的卷尺上有5个20厘米,问5个20厘米想家得多少?20+20+20+20+20=100厘米。学生就明白1米实际长度。存在不足:
1.米尺、1米长的线应该多准备几份,这样学生就可以常常感受一米的长度,也加深了学生对米的认识。2.在课堂教学中,在让学生汇报交流这一环节里,当学生表达不出或不清楚时,我不够耐心,急于给学生提示,这样不利于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如果当时我能不急于帮学生下定论,而是请其他同学发表意见,相互补充,将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更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能力点: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课时: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二、自主探究:
1、验证二(1)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0+30=60,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
20+67=
24+63=
46+53=
62+17=
35+24=
3+84=
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
50+26=
42+3=72
7
0 2
+ 2
+ 2 6
+3
9
6 2
3、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一身运动服又用多少钱?
4、7
5
+ 2 ?
+ ? 4
9 9 开放题: 3 6
+6 3 你能写出几个象这样的算式。9 教学反思
今天,我讲了《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整节课下来,我感觉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需要值得自己反思和借鉴。
1、情境的创设由生活中的乘车问题导入,数学源于生活,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处境生情,以乘车情境作为导入,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同位的交流,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由于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很显然提出的乘车方法也就很多,但针对这节课的设计,我只是选择了其中的一组方案进行学习。情境的导入,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2、探索新知由乘车方案入手,让学生尝试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对于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口算的方法、摆小棒的方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课堂上孩子们基本上应用了口算的方法,只有几个孩子用了列竖式的方法进行了计算,针对孩子的做题方法,只是让孩子展示了口算的算理,对于笔算,指了一名学生进行了板演,此时让孩子认真观察孩子的笔算方法和过程,并且让板书的学生说了自己计算的过程。此时的我,有了新的想法,立标课有一定的模式,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竖式的写法也是一种模式,学生的第一感觉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竖式的写法时,我在黑板上进行了板演,让孩子们接触模式般的印象。
3、展示交流根据板书的竖式,但对于如何计算,便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孩子,先让学生同位之间交流算法,然后学生展示,在展示的时候,有的学生从个位算起,有的学生从十位算起,对于这些竖式的计算方法,我并没有提示孩子非得从个位加起不行,而是给学生留有了下一步学习进位加法的计算空间。在教学进位加法时,学生对于从个位加还是从十位加产生了疑问,有的学生说,从十位加好,有的学生说从个位加好,并阐述了自己的理由(从十位加太麻烦了,个位进的1要加上,还得把十位上的数再擦掉,不如从个位加起方便。给予学生所说,学生进行了练习,从中体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36+21=
23+75 56+30
4+52
2、二(1)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6+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三、拓展运用:
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2、猜一猜十位上是几。
8 7 1 7
+ 3 9 + 4 +5 3
+3 6
3、数学医院:
9 1
5 + 4 4
+3 9
+ 3 5
3
0 0
说明理由。第三题个位和十位上的“0”是怎么得来的?
4、图形计算。
=5
=3
=4
=7
+
=()
+
=()
+
=()
+
=()
4、看谁加上一个相同的加数算得快。
开放题:谁先正确算出五星表示的数,就奖励给谁。2
7 2
+ 6 9 + 9 + 2 8
+ 6
+ 9 4 6
0
5 9 课后反思: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加法。设计这节课时,我觉得依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自主探究,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用小棒、计数器、凑十法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但是用竖式计算出现的几种情况,我真没有预料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5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对学生进行细心计算反复检查好习惯的培养。教学重点: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星期天,小花和妈妈要去游乐场,在游乐场的门口贴着一张海报:如果哪一位小朋友过了下面的难关,可以免费进入游乐场。小朋友你们愿意和小花一起闯关吗?
二、自主探究:
1、看谁算的正确?
57+12=
40+38=
16+52=
23+72= 36+47=
28+59=
8+75=
43+37= 24+68=
19+49=
85+9=
18+47=
2、算一算姐姐和妹妹两人共有各种照片的张数。单人照双人照冬装照夏装照表演照 姐姐(张)1924222617 妹妹(张)2118233720 合计(张)
3、第15页的第8题,分组完成。
4、那两个数相加得和是100?请写出算式,写得越多越好。38 40 27 60 85 62 73 50 15 开放题、第15页第10题。
第(2)小题有多种答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第(3)小题需要选最便宜的两种玩具并计算其价钱,实际上也是让两个数相加得和最小。使学生从小学会计划开支。
2、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能力点: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德育点:
1、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图片、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举办?师:我国北京在全世界申办2008奥运会的4个有名的城市中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成功,这不仅仅是申办成功,而且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所以全国亿万人民都为此欢呼。你收集了哪些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
二、自主探究:
1、出示票数统计图,观察图,问:北京赢了?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情预测: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巴黎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
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多少票?巴黎比北京少得多少票?….学生列式,可以用笔算加法解决。学生计算。问: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2、师:56-22该怎样解决呢?
A、可以口算,50-20=30,6-2=4,30+4=34。B、可以像加法一样笔算。
该怎样列竖式呢?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算法。
3、你认为笔算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三、拓展运用:
1、解决刚才没有解决完的问题。
2、完成19页“做一做”第1题。小组内交流算法。3、48-18=
35-31=
强调笔算35-31时,十位怎样算?“0”用不用写?为什么?
4、树上有35个桃子,被小猴摘了以后还剩12个,小猴摘了几个?
5、猜一猜。
4
5 0
-
- 2 5
-1
- 7 0
0
0 开放题:五一节,建强量贩店庆促销,每件玩具优惠6元,几种玩具的价钱如下:
25元
30元
18元 根据上述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目标主要是: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由旧知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方法,向新知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知识迁移,进而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该课按照自己的设计比较圆满的完成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笔算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能力点:
1、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不够减怎么办。会正确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43-23=
89-62=
59-5= 92-71=
2、昨天我们交流了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我们知道了北京以绝对的优势胜出了。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北京以34票的优势胜出多伦多。那么从票数上,你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发言,选出“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让学解决。
二、自主探究:
1、学生列式。该怎样计算呢?从哪一位减起?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拿出小棒摆一摆。学情预测:
(1)先拿出1捆拆开,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2)先拿出1捆,再拿出1捆拆开,去掉8根。(3)先拿出2捆,再从2捆中拿出2根。
(4)先拿1捆拆开与2根合在一起,再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你发现了什么?(要拆开1捆)从几里拿走了8?
2、你能试着列竖式吗?
你认为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十位还剩几?
教师教写竖式的方法,说明退位点的用途,不要忘了减去退位的1。
3、比较56-22与56-28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问: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5、试练:67-39=
35-8=
81-56= 50-24= 问:50-24十位退1后个位上要算几减几?十位再算几减几?
三、拓展运用:
1、你自己出两道今天学的这样的题。自己解决,小组内互相交换检查。
2、做练习三第7题。
3、数学门诊: 7
0
4
0
-2 8
-5 1
-2 3
-1 7
9
9 1
7
4、蚂蚁传递信息。
38-18
()-8
()+35
()-25
()+40
()-26=()
实践调查:回家调查一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年龄,看看它们相差几岁?5年后,他们之间相差几岁?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后反思:今天教学了两位数减两位数和一位的退位减法,本节课的内容是建立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教学基础上进行的,在之前的退位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退位的基本思想:“个位减不够,十位要退一作十”的想法。在教学这部分退位减内容时,我先让学生回家预习这部分内容,然后上课时让学生说一说我们今天将学习什么?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等)随后讨论今天要学习的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竖式计算有什么不同?引出:当个位减不够的时候就要想到向十位“借”,从而十位要退一还十。通过“借”想到“退”,让学生在脑海中能较形象的体会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由于在这部分内容的渗透,学生在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我把这节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掌握的有关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书上的减法竖式的写法,以同桌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主研究退位。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践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鸡一起在吃米,他们找不到妈妈了,你能帮他们找到妈妈吗? 母鸡85
小鸡16+27 62-19 44+41 98-13 90-5 64-45 36+49 91-72 30-11 90-47 19+24
二、自主探究:
1、小鸡和鸡妈妈要回家了,请你帮他们把路铺好。45 -9()-9()
-9()
2、在圆圈里填上“<”、“>”和“=”。30+63
7+32 37 58 90-40 75-36
57-30 27
17+28 44 100-40 36+10
63+8 72-19
3、青蛙妈妈:我吃了58只害虫。小青蛙:我才吃了24只害虫。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害虫?
4、小红拿50元买了一把雨伞,阿姨找了38元给他,一把伞多少钱?
5、火柴盒里有60根火柴,妈妈用去了15根,盒里还剩多少根?
三、拓展运用,开放练习: 小明小华小方小兰 跳的个数34414539 看上表,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选择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讲卫生的习惯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体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自从“非典”过去之后,我油区掀起了“改陋习,讲卫生”的热潮。我校也进行了校园卫生大评比,看,全校卫生评比表已经贴出来了。
评比表的下半部分被遮住了,你能根据表中的信息求出二(2)班得多少面红旗?
二、自主探究:
1、找一找表中有哪些信息?求二(2)班的多少面,需要什么信息?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借助小棒摆一摆。
2、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
小组合作,利用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进行解决。(1)三(1)班比二(1)班少2面,二(1)班得16面。(2)三(1)班比二(2)班多1面,二(2)班得13面。(3)四(1)班比三(1)班多2面,三(1)班得14面。(4)四(1)班比二(2)班多3面,二(2)班得13面。(5)三(2)班比二(1)班少1面,二(1)班得16面。… 学生交流,说一说为什么。
3、从评比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班得的多,哪个班得的少,……)
三、拓展运用:
1、做“做一做”。
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优惠是什么意思?换句话怎样说?(每个球比原来的钱少8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现在足球多少元?(2)优惠后篮球多少元?(3)优惠后排球多少元?
学生自己解决。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1)买一个足球和一个篮球现在要多少钱?(2)足球比排球贵多少元?……
请同学们列式计算。
2、课本24页第2题,独立完成。
3、小明今年9岁,爸爸比他大28岁,爸爸今年几岁?
4、生活中你还遇到那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解答?
开放题:北京什刹海的湖面上有很多的野鸭子,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野鸭子越来越少,最后一只也没有了。后来人们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绿色奥运”的口号,改变了环境,野鸭子又飞回来了,为了保护野鸭子,人们做了木筏放入水中让野鸭子住,野鸭子一年比一年多,去年有35只,今年比去年又多了28只,你知道今年有多少只?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4~25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会比较分析同类应用题。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收集了我们班课外活动的资料,这里有许多数学问题,看谁能解决。
二、基本练习:
1、跳绳的有27人,踢毽的人数比跳绳的多9人,踢毽的有多少人?
2、小华和小阳在做手工,小阳做了38个,小华比小阳少做9个。小华做了几个?
3、第一小组在玩投球游戏,小军比小明多投中4个,小丽比小明少投中7个,小方比小明多投中3个,小明投中16个,小军投中多少个?小丽投中多少个?小方投中多少个?
4、小南和小娇踢毽子,小南踢了34个,小娇比她多踢12个。
?
5、,看书的比画画的少5人,看书的有多少人?
三、拓展运用:
1、在玩“猫捉老鼠”的学生中男同学比女同学多9名,女同学有19名,(1)男同学有几名?(2)一共有几名同学?
2、静静、欣欣、帆凡在跳绳,静静跳了36下,欣欣比静静多跳7下,帆凡比静静少跳9下。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再列式计算。
3、完成教材25页第5、6、7题。
第5题,可提出的问题很多,让学生广泛的提出问题,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学生自由选择问题列式计算。
第7题,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明确题目要求并独立解答。让学生用平时实际算钱的经验得出答案。
开放题:小军、小明、小兰三人在玩猜一猜的游戏,小军说:我拿的是橡皮,小明说:我拿的砂是铅笔,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小明、小半兰各拿的是什么吗?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6~2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
能力点: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提高计算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体图,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年农场的西瓜丰收了,202班的同学去帮助收西瓜,他们分小组进行比赛,下面是他们比赛的统计,你们看到这些数据能提出什么问题?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28个34个23个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交流,提问题列算式。学情预测:
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 第二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34+23 第一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23 第一组比第二组少摘了多少个?34-28 第二组比第三组多摘了多少个?34-23 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23 学生会做得让学生练习,说算法。摘出:28+34+23
2、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何计算? 学情预测: 2 8
2
+ 314 + 2 3
2
5 8 + 31 4
2 + 2 3 8 5 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第二个简便?
3、我们一共摘了85个西瓜,叔叔用拖拉机运走了40个,小明用推车运作了26个,还剩多少个? 学生列式,并试算。
学情预测:85-40-26
40+26=66 85-66=19 在计算时,能够口算得可以口算,不能口算的进行笔算。
三、拓展运用: 1、46+25+17
75-28-19 注意书写格式。2、54+20+16
90-58-24 能口算的不必列竖式。
3、把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4、26+()-20=30
73+5+()=98 开放题:路边有一行树,共8棵,每两棵之间相隔3米,从第1棵到第8棵树间共有多少米?(教给学生画图的方法)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加减法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重点是学会用一个竖式进行两步笔算的方法,以及根据题意列一个综合算式。对于学生来说,这两个内容都不难,所以,在教学设计上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为学生创设了帮王爷爷收西瓜的情境,并让情境贯穿于本课新知。由分小组收西瓜引导出连加算式,再由同学帮助王爷爷送西瓜引导出连减算式,学生即从中学会了列综合算式,又进行了思想教育,两全齐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浓厚起来。
其次,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用竖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为他们今天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内容我都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或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本组的计算方法,再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积极创造,寻求更加简便的计算方法。在展示交流中互相质疑,补充回答,完全是学生自己在自主学习。作为老师的我,只是学生在出现不知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给予引导或补充,让学生自己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样,既不影响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举两得。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2、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竖式的写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25+28+36=
78-59-11=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笔算?
2、小华有4支铅笔,他又买了3支,后来用去了5支,他还有多少只? 小青有6支铅笔,用了4之后,他又买了2支,他现在有多少支铅笔? 学生列式后,说明这是加减混合运算。问:怎样计算?
二、自主探究:
出示主体图,学生说图意。提醒学生看清题中的信息。小组讨论,列出算式。学情预测:67-25+28=
67+28-25 如何计算。先算什么? 学情预测:(1)分着列竖式。
(2)简便写法。
在用简便写法时要注意:不够减时,要退位;相加满10,要进位。做一做:56+24-30=80
78-24+39=93 指名板演:5 6 8
+ 2 4
-2 4
0 4
+ 3 9
3 第一题为什么只写一个竖式?
三、拓展运用:
1、笔算下面各题。
45+35-48
24+15-29 65-43+19
54-28+19
2、比一比看谁先得到小红旗。
+43
-54
+48
3、在圆圈里填上正确的数。
+ 46
- 29
○ - 58
+ ○
4、学校合唱队原有64人,有7人年毕业了,又新加入了15人。学校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课后小结: 加、减法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3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能力点:
1、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德育点: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估算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题图,实物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家今年分了大庆区的房子,我们要搬新家了。妈妈要去商店去买一些日常用品。出示暖壶、烧水壶、茶杯。你能猜一猜的它们的价钱吗?学生猜完后,再出示价格。
热水瓶28元
烧水壶43元
茶杯24元
二、自主探究:
妈妈带了100元钱去买这三样东西,够吗?
小组合作交流,估算一下100元钱够不够。你用的什么方法?
学情预测:(1)热水瓶的价格大约是30元,烧水壶的价格大约是40元,茶杯的价格大约是20元,这三样加起来大约是90元,因此,100元够了。30+40+20=90(元)90<100(2)买热水瓶后大约剩70元,买烧水壶后大约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100-30-40=30(元)30>24(3)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去70元,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30+40=70(元)100-70=30(元)30>24
三、拓展运用:
1、二年级参加学校的运动会,一班39人,二班42人。二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参加学校运动会?学校准备了62个座位够吗?
2、做练习六第1题。这些算式的估算结果大都和80比较接近,要判断其精确的结果是否比80大,并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只要大致估计就可以了。如:31+52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8,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超过80,38+39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6,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比80小。
开放题:我们班有45人,大家要去公园划船,大船每条租金51元,限乘40人。中船每条租金38元,限乘25人。小船每条租金17元,限乘8人。应该怎样租船?请你设计一个乘船方案,再预算一下大约要花多少钱?哪一种方案较为经济合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能力点:
1、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知识:
小组交流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笔算加法、笔算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用数学。把自己找到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
二、自主探究,发散思维:
1、学生自己编题,复习笔算的方法。小组自编计算题,自己笔算。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做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18+23 70-41 58+29 89-34 6+48 68-65 46+23 91-83 43+19 17+79 92-56 90-54 90-60+24
43-8-30 50+27-9
17+26+18
3、数学医院。
2
9
5
7 - 1 7
+ 4 8
- 1 6
+ 7 3
9
7
9
0 说说错在哪里?
4、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并解答。
母鸡有45只,公鸡比母鸡少36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5、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列式计算。把题改为: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让学生多讨论,说一说解题思路。
三、拓展运用:
开放题:小明有50元钱,它可能买了下列哪两种物品?应该付多少钱?(至少写出两种可能)并列出算式。
伞14元
钟表26元
足球35元
茶杯10元
教后反思: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进一步发展长度观念。
2、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利用统计表发展学生收集、整理数据,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巩固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能力点:
1、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德育点: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同时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意识。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米尺、长绳、皮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今天就要在这个教室里举行一次测量大比拼,决出一个冠军小组。测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测量的方法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分别量出1米、2米长的绳子。比一比哪一小组量的又快又准。
学生动手操作。选出量得最快的小组交流一下量的方法。量出2米长的绳子,对于不同的方法给予肯定。
师:测量时我们要选择既简单又方便的方法。这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
2、量出课桌的长、宽、高。小组分工合作。
3、分组测量身高、头围、臂长,并填表。与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进行对照。男生女生
头围(厘米)43~5942~58 身高(厘米)99~13398~132
三、拓展运用:
1、大家还想测什么?自由测量。
2、指导学生测量步长。
3、从你家到学校是多远?怎么测量?如果没有工具又怎么测量?
课后完成测量任务。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1、角的认识、画角。
2、直角的认识、判断直角、画直角。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
德育点: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会画角和直角。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能力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抽象思维等能力。
德育点: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三角板、活动角、三角形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主题图,新的一天开始了,同学们都在做早操,同住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抽出实物中的角,问:你们认识他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角。
二、自主探究:
1、找角。师:不仅图中有角,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把你看到的告诉你的同桌。
2、角的概念。
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仔细观察,角是什么样的?
生:有一个点,有直直的线。师解释边和顶点。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和边?
3、判断下面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4、做角。利用学具自制角。交流做法,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边不一样长的角,让学生判断哪一个角大。怎样判断?
师生共同操作活动角,感知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5、用尺子画角。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学生画角。
三、拓展运用:
1、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2、自由用角做画。动手画画,动脑想想就会做。在下图中增加两条线段,使它有4个角。教学反思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一(经)表象一(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特征,使情感体验在感悟中获得发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通过探索、尝试掌握直角的画法。
3、培养学生的教学猜测意识。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德育点: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教学难点:会判断直角,掌握直角的画法。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直角三角板、活动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作一个角? 学生展示角,并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出示
问:这个角和你刚才的角有什么区别? 师:我们就把像这样的角叫作直角。
二、自主探究:
1、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直角,请你找一找,小组交流。
2、判断老师找得是不是直角。
3、画直角。学生试画。
师:怎样才能画出一个非常标准的直角呢?老师给大家提供一样画图工具,三角板。找出三角板的直角。学生试着用三角板画角。
指导画法:先画顶点――从顶点开始画一条平平的边――把三角板的直角放到这条边上,比这三角板把另一条边画好。
4、用纸折直角。
三、拓展运用:
1、做43页第6题。
思考题、一个正方体的盒子的表面上一共有多少个直角?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
(一)1、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5~46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能力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德育点: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口算题,学生与教师比赛,引出乘法简便。3+3 5+5+5 8+8+8+8+8+8+8 9+9+9+9+9+9 4+4+4+4+4+……+
415个
2、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问:你在哪见过乘法? 3、3×2=6中间是什么?怎样读? 问:这节课你还想学什么?
二、自主探究:
1、观察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加法算式的特点。(口算题)小组讨论:什么样的加法能用乘法计算? 判断下面的算式能否用乘法计算: 6+6+6 3+5+1 7+7 2+2+2+2+2
2、自己尝试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5+5+5 学生汇报,学情预测:5×5 3×5 5×3 5×5×5 师:这么多乘法算式,哪一个对?听老师怎样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例如:5+5+5(1)看,相同加数是几。5(2)数,有几个相同加数。3个5(3)乘,把相同加数和它的个数相乘。(关键)3×5或5×3 问:3是什么?5是什么?
有错的同学改正。闭眼回忆改写的方法。3、5+5+5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板书:5×3或3×5)
3+3 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板书:3×2或2×3)学生独立改写:8+8+8+8+8+8+8 9+9+9+9+9+9 4+4+4+4+4+……+4 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
15个
仿照老师的写一个加法算式。问:几个几?改写成乘法算式。
4、出示一幅图。每行4朵花,共三行,一共有几朵花? 用乘法算式表示:4×3或3×4 横着看:3个4 3×4或4×3 竖着看:4个3 4×3或3×4 问:看法不一样,乘法算式怎样?
师:3×4既可以表示3个4相加,也可以表示4个3相加。师:中间的乘号是由300年前英国的数学家欧德莱发明的。
5、回忆,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说学会了哪些知识?
三、拓展运用:
1、判断能否用乘法计算,能的改成乘法算式。5+5+5+5+5+5 6+8+2 100个5相加
2+2+2+2 7+8+10 a+a+a+a+a+a
2、看图列出乘法算式。
×
或
×
×
或
×
3、连一连。
5+5+5 4+4+4+4+4 4+4 3+3+3 2+2+2+2+2
2×5
3×3 3×4 3×5 4×5
4、回家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有乘法。
5、开放题:6+6+6+5写一个含乘法算式的式子。答案可以是: 6×3+5 6×4—1 5×4+3 教后反思:
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这节课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虽然学生已经从很多渠道接触过乘法,甚至有很多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把乘法口诀背一遍了,可是对乘法的意义,估计只有个别学习好的学生能说出来,所以这节课《乘法的初步认识》对以后学习相关的乘法知识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在课前,我们反复地分析教材,研究教学设计,经过多次试教后,最后敲定了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游乐园情景导入,里面蕴含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做准备,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算式和图、算式和算式之间的比较,体会乘法的意义。
接下来,我想结合几次试教和今天的这节课,浅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景,激发探索动机。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可以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课中的游乐园情景导入,使学生觉得贴近生活,生动有趣,再引导学生从图中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索动机,自然而然地驱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二、在强烈反差中感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由于学生是初次学习乘法,再加上未系统学习乘法口诀,学生暂时不能体验乘法计算的简便。教学时通过创设对比强烈的情景,从“2个5”到“4个5”再到“16个5”甚至“122个5”,让学生用加法来表示,随着加数个数的增加,发现用加法算式表示比较麻烦,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用乘法算式表示比较简便,为今后进一步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三、注重对知识的运用。数学是一门生活感很强的学科,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在练习中,我让学生找一找教室中有没有能用乘法表示的,学生通过观察,用不同算式表示出来,通过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在这节课中,我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引起高度重视的。在试教的时候,几位老师就跟我说过,我对学生“放”得不够,老是把学生束缚住,在这节课里,还是能看到我暴露出这个坏毛病。而且在很多细节上,我处理的还不够周全,比如说在乘法意义小结的时候,我应该让学生观察加法算式,引导他们发现加法算式的特点:加数全部相同,然后再得出结论,而不是我直接给出结论等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进一步了解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体会乘法的意义。
能力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养成探索、思考的好习惯。教学重点:知道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看图列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游戏:
1、用花摆出4个2或2个4,说出相同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加数;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两个乘法算式。
2、自由摆,摆成几个几,列算式。汇报:摆成几个几,相同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加数,乘法算式是…。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一幅由5个气球的图,说明是1个5,再陆续摆出两幅同样的图,并且先后问现在是几个5?一共有几个气球?该怎样计算?学生尝试做。5 + 5 + 5 = 5 × = 15 或
× = 15 因数
因数
积
2、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名称
5×6=30 4×2=8 6×3=18
3、出示例3图,让学生看明白图意,列式计算。比较哪一种方法简便。
三、拓展运用:
1、做“做一做”,先看图再写算式。
2、列算式。3个8相加,和是多少。
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3、做第4题。让学生把图看清楚,每堆有几只熊猫?一共有几个几只?再按要求填数。
4、开放题:一堆蛋糕,上面的规格:3×4 怎样装?
蛋糕:30克×12枚
说意思,再说说怎么包装。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4、4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相同加数求和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2、能看图写出乘法算式。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的能力。
德育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相同加数求和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看图写出乘法算式。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题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出示主题图)这是什么地方?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些什么?
二、自主探究:
1、摩天轮上每个吊箱有几个人?有几个吊箱?一共有几个人? 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列式?为什么?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合作,边提问题边解决,组长记录。
3、小组汇报:
4、自己用小棒摆你想摆的图案。再照课本45页的图摆,算一算你用了几根小棒?
汇报:我摆的是什么?用了几根小棒?
5、你发现了什么?
三、拓展运用:
1、出示4个花瓶,每个花瓶有3朵花。
每束有()朵花,共有()束,一共有()朵花。
用加法算:
用乘法算:
2、摆小棒:每堆摆2根,摆5堆。
用加法算:
用乘法算: 3、5乘6 写作:()×(),6乘5 写作:()×()
4、出示4盘苹果,每盘3个。求一共有几个? 求一共有几个苹果,是()个()相加。乘法算式是:
5、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6+6+6+6=()×()
5+5+5=()×()
2+2+2+2+2+2+2+2+2=()×()
6、一个因数是7,另一个因数是5,积是多少?
5个2相加是几?
3和4相乘是几?
7、开放题:用12根小棒,摆出2个一样的图形,你能摆出什么图形来?摆出3个一样的图形,你能摆出什么图形来?摆出4个一样的图形,你能摆出什么图形来?摆出6个一样的图形,你能摆出什么图形来? 2、2~6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能力点:通过找规律、归纳口诀,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能力。德育点:培养学生好的习惯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教学难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我们每天做几次眼保健操?(2次)。那一个星期一共要做多少次眼保健操呢?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和,如果我们每次算乘法时都要把乘法变成加法,求出和来写到积的位置上,真是太麻烦了,我们可以把乘法算式和他们的积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只要牢记这些口诀,大家算起乘法来就会又对又快。板书: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究:
1、请学生用小棒5根摆一把小伞。
2、数一数本组同学摆小伞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请数的快的学生说说,怎样数的?
强调: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熟的时候可以5个5个数。
3、填写5连续加5,每次加得的结果。
+5
+5
+5
+5 5
()
()
()
()
4、编5的乘法口诀。
(1)摆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就是1个5,1个5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写作1×5 5×1(分左右两边板书)
因为1个5还是5,所以1乘5(或5乘1)得5。(板书)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可以根据1×5=5 或5×1=5编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
(2)摆两把小伞用几根小棒?问:2个5相加得10,谁能写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5=10 5×2=10 这表示什么意思?(2个5是10)2×5=10或5×2=10表示2个5相加是10,2个5相加可以简单地说成:二五,得数是10,直接说成一十,编成口诀就是 “二五一十”。(3)摆3把小伞用多少根小棒?用乘法算式怎样写? 试编出口诀。
(4)小组写出4个5相加和5个5相加的乘法算式,并编出口诀。交流,完成板书。5、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熟记5的乘法口诀。
三、拓展运用:
1、游戏:由“一五”开始,按顺序伸手说口诀。同学合作。
一边说:一五得五,一边伸出一只手;
一边说:二五一十,一边伸出两只手;
一边说:三五十五,一边伸出三只手:……
2、做“做一做”。
先看清图意,再写乘法算式。用哪一句口诀?积是多少?
3、答对正确答案,往前跳。
0 5 ?
??
?
4、对口令:
一五()()
()()一十
四五()()
三五()()
()()二十五
二五()()
先师生对,再生生对。
5、猪妈妈找孩子。
小猪身上写算式,妈妈身上写口诀。
6、小猴送信。
小房子上写5、10、15、20、25号,小猴的信上写1×5、3×5、5×4、2×5、5×1、5×3、5×2、5×3+5、5×5-
5、4×5的算式。
问学生用的哪句口诀?
7、开放题:出示钟面,问:分针走1大格代表几分钟,2大格,能用5的乘法口诀吗?拨分针,说几分钟。
拓展:分针指向6、7…时,你能编出口诀吗?
教后反思:5的乘法口诀是在学习乘法的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用5根小棒摆图形,初步感知几个5的含义,让学生在这节课的开始有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2~4的乘法口诀,所以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我就给学生留下了较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初步知道了口诀的意义、来源和用途。在写乘法算式时和编乘法口诀时,带着学生解决了一个,剩下的留给让学生完成,增加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独立学习的让他们经历编口诀的过程,可以更深刻地领会口诀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2~5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出5的乘法口诀。
2、对口令:
一五()()
()()一十
四五()()
三五()()
()()二十五
二五()()
3、听口诀写算式。
4、计算并说口诀。
5×
3 4
二、拓展练习:
1、比一比。填上“<”、“>”、“=”。5×2
5×5
4×5 3×5
5×1
2×5
2、连一连。
5×3
17-7 14-9
5×1 5×5
4×5 30-13+3
33+2-10 2×5
5+5+5
3、列式计算:
(1)每个盘中有5个杯子,3个盘中共有几个杯子?4个、5个呢?(2)53页第8题。
先弄清画面的内容,说一说画面上提供了什么信息,题目要求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表述,初步体会怎样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和怎样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独立完成。
4、开放题:每个人有2只手,每只手有5个手指,4个人共有几个手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知道2、3、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认识2、3、4的乘法口诀。
2、初步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能力点:会解决简单的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 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教学难点: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卡片、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春天来了,各种植物都发出了新芽,同学们种的向日葵在同学们的精心照料下发芽了,我们现在就去看看好吗?
二、自主探究:
1、学习2的乘法口诀。
出示主题图,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一棵幼苗上有两片叶子,表示几个2?用乘法怎样计算?你能编出口诀吗? 两棵幼苗有几个子叶?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你能编出口诀吗? 齐读口诀,记忆口诀。
2、学习3的乘法口诀。
过了一段时间,同学们又去看向日葵,他们长高了。看一看一行有几棵向日葵,应该用几个几表示?怎样列乘法算式?怎样编口诀? 2行向日葵有几棵?3行呢?小组合作编出3的乘法口诀。
3、用四根小棒依次摆成几个正方形,自己对照图形写出乘法算式,编写出4的乘法口诀。把书上的算式和口诀补充完整。
4、引导学生根据“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来推理:1个2是2,1个3是3,1个4是4,那么1个1还是1,也就是1×1=1,由此推出“一一得一”。
三、拓展运用:
1、对口令,记口诀。
2、一一()()
()()得四
一()得三
()()得六
三三()()
二四()()
四四()()
()()十二
一一()()
3、听口诀写算式。
三四十二、一一得一、二三的六、三三得九、一二得二 二四得八、一四得四、二二得四、四四十六、一三得三
4、计算,说出用的什么口诀? 3×4
2×3 1×1 4×4 2×4 3×4
5、开放题:两只青蛙一共有几只眼睛?有几条腿?
教后反思:教学 2、3、4的乘法口诀时,因为有了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在教学中我没有对编乘法口诀进行引导,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再对照乘法算式编出口诀,对口诀进行解释,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采取提问、对口令等形式进行记忆。
学生学习的效果不错。我没有按书上的图片进行教学,而是举了个我们每人都有2只手的例子。课堂上学生学的十分到位。最后让学生自学例2、例3的情境图巩固加深理解,效果很好。因为对乘法意义教学比较到位,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又比较注重学生对图、口诀、算式的理解,既对几个几相加的理解,因此在教学用乘法解决问题时所遇到的阻力很小,学生对“有两组同学,第一组有5人,第二组有4人,一共多少人?”和“有两组同学,第一组有5人,第二组有5人,一共多少人?”能够准确在进行列式。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秋天到了,小熊的实验田丰收了,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探究:
根据画面,你能想出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学情预测:
1、一共有几株玉米?问:怎样列式?
2、三只青蛙共有几只眼睛?问:怎样列式?
3、还剩几个玉米棒子?
问题1和2学生口答,问题3,小组合作交流。学情预测:
1、3×3+2=11 2、4×3-1=11 3、4×2+3=11 4、3+3+3+2=11 5、3+3+3+3-1=11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观察算式,说说自己的算法。
3×3+2先算什么?在图中求得是什么?…… 师:你们能为这样的算式起个名字吗?
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加乘减,它是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它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要多观察、多思考,找出自己喜欢而且简便的方法。
三、拓展运用:
1、做“做一做”第1题。
森林里的动物们开联欢会时,小猴子带来一些礼物,请大家仔细观察图,这些桃子一共有多少个呢?你能列出算式吗? 4×3+2
3×4+2 5×3-1 3×5-1 2、4×3+4=
2×3-3
4×4-4
5×3+2
学生计算,说计算方法,第1、3题还有什么方法?
3、实际操作:用学具展开想象摆出自己喜欢的图案,用乘加乘减的算式算出你一共用了多少个学具?
4、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乘加乘减解决。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计算、认真检查的好习惯。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口诀,对口令。
三三()()
二四()()
二三()()四四()()
三五()()
二二()()一四()()
三四()()
四五()()
2、算一算,说口诀。
4×1
2×3
3×3
4×2
1×3 5×4
3×5
4×3
5×1
5×5 4×4-2 4×5-4 3×4+2 5×3-3 2×4+4
3、看图列式。
4、列式。
(1)3乘4得多少?
(2)4个5连加的和是多少?(3)两个因数都是3,积是多少?(4)5乘3再加上6得多少?
二、拓展练习:
1、在圆圈里填上“+”、“-”、“×”。
1=2
2=6
2=8
2=4
3=6
4=8 3 3=0
3=9
5=15 5 2=3
2=10 5=8
2、下图中共有几个梨?在正确算式后面打。
(1)3+3+3+1
(2)3×2+1
(3)3×3+1(4)3×4-1
(5)3×4-2
3、每人折4只纸鹤,晓东、天天、真真、花花、李明一共折几只纸鹤?
4、每人跳三次,4个人一共跳几次?
5、开放题:小车5元,娃娃3元,魔方2元,手枪4元。
(1)3辆小汽车多少元?
(2)4个娃娃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和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内容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中一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知道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义解答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
2、理解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义解答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森林中住着三只小象,他们三个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玩,小象决定盖一座大房子三个好朋友一起住,这样可以天天见面。于是他们去森林中运木头,准备盖房子。看他们干得多起劲。(出示主题图)
二、自主探究:
1、观察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2、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板书:每个小象运两根木头,三只小象一共运几根木头?
3、问:“每个小象运两根”是什么意思?独立解答,小组合作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求一共运几根木头,也就是求3个2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算式是2×3=6(根)
三、拓展运用:
1、练习十二第1题。
先教育学生“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然后认真观察画面,找出解决“一共浇多少棵树?”所需的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题里说的是什么事,要求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练习十二第3题。
先了解每种商品的价钱,独立解决提出的两个问题。
再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4、59页“做一做”。
出示情境图,学生自己寻找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再独立解答。
6、开放题:森林餐厅每张桌子能坐4个人,还有5张空桌,有22位客人坐得下吗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自主探究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教学重点:学生自主探究6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熟练运用乘法口诀。
第四篇:人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
我和昆虫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了解自然界中昆虫的种类和特点,知道表现主题的方法。认识对称的基本特点,发现昆虫的对称。
应会:体验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快乐,通过观察,学会抓住特点表现不同种
类的昆虫。利用所学的知识大胆想象和表现有情节的“我和昆虫”。2.隐性内容与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了解有趣的昆虫,大胆表现有情节的故事内容。培养学
生的想像能力和表现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培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难点:表现有情节的故事内容,充分发挥想像力。抓特点表现昆虫。训练组织:
画面的能力。学习材料:
彩笔、油画棒、彩色纸、废旧广告纸、挂历纸、报纸、剪子、胶水„„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准备:收集有关昆虫的资料,如图片、书籍或者网上下载昆虫 的资料。每人了解一种昆虫(名称、形状、颜色、花纹),并能介绍给大家听。1.组织教学:集中注意力,提要求。2.讲授新课
让我们先了解昆虫——板书课题一部分:昆虫。
(1)引导学生观看录像片。(展示部分昆虫)
提示:你知道片中昆虫的名称吗?可以边看边说出名称。
(2)布置学生介绍昆虫资料。
同学们准备了大量有关昆虫的资料,谁能利用电脑和实物投影仪展示、介绍资料?
教师介绍:昆虫标本
(3)引导学生观察昆虫的变化过程。(观看录像片)组织小组讨论——“说一说昆虫变化的过程”。
(4)看书第2、第3页分析昆虫的形态、颜色、花纹。
(5)总结归纳。
①昆虫身体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②昆虫的动态有什么不同? ③自然界的昆虫与人类有关系吗?(6)自然界昆虫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你能想象你和昆虫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吗?编个故事讲给大家听。(7)补充课题另一部分:我和昆虫。(8)欣赏优秀作品。
3.提要求,完成作业。内容生动有趣;表现手法多样;昆虫特点突出;颜色鲜艳漂亮。4.教师辅导要点:(1)构图饱满。(2)人与昆虫表现生动。(3)颜色漂亮。
分小组讲故事,比一比谁的故事最有趣、最有想像力。5.展示、讲评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二课
奇妙的爬行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1)观察、分析生活中点并体会美感,培养学生的象创作能力。
(2)了解爬行动物特点学科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习能力。2.隐性内容与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习惯。
(3)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爬行动物的习性,并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创作出富有情趣的、奇妙的爬行画面。
难点:如何抓住爬行动物的特点大胆表现,并充满画面。学习材料:
关于奇妙的微观世界的音像、图片小动物(小昆虫)的标本,动画、作业纸。教学过程:
1.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有关爬行动物的资料、图片。2.观察、回忆不同种类爬行动物的外形特点。欣赏爬虫及爬行动物的录像或图片以及教材中的内。思考:
①你认识这些爬行动物吗?
②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它长得什么样子吗?
③它们给你们带来什么样的美感?
④你能把你看到的爬行动物画下来吗? 3.接龙游戏:各小组将你们观察到的爬行动物的外貌特点画在黑板或纸上,比一比哪个组画得又大又美。
4.如果你是一只小爬虫,你会爬到什么地方呢?怎么样爬才能到达目的地呢?
(1)教师出示树叶、木头、石块等模型,请学生描述或表演爬行的情景动作。
(2)启发学生谈一谈爬行动物们还会碰到什么有趣的现象。5.作业要求:
每组设计爬行动物的头饰或服装以及爬行的背景,可以用彩纸、报纸、彩笔等多种材料进行绘制、剪贴制作,比一比谁画的爬行动物又大又美,设计的旅行又奇妙又有趣,最后表演《爬虫一家的奇妙之旅》。6.分工合作:
小组讨论:谁画头饰、谁画背景?每个人如何分工? 7.小组创作,教师巡视指导。8.课后小结:
(1)以小组为单位表演,给同学们介绍奇妙的爬行。
(2)学生自评、互评。
(3)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今后你还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识呢? 9.课后拓展: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回家后观察身边的爬行动物,看一看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如果你有兴趣还可以将它们写生下来。教学反思:
第三课
奇妙的小闹钟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1)通过欣赏活动,了解钟表的文化以及造型特点。
(2)通过对不同种钟表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通过钟表的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设计与制作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自己设计制作的钟表,认识表盘上的时间,进行跨学科的综合。2.隐性内容与目标
(1)通过欣赏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2)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不同种钟表的特点及其设计制作方法。
难点:如何巧用材料以及对表盘的设计。
学习材料:家庭中使用的各种钟表、废弃的食品盒子、废挂历纸、图钉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语言进行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欣赏师生课前准备的各种钟表实物。
出课题:漂亮的小钟表
二、提问:你知道有哪些不同种类的钟表?
引导学生分析课本第6页中的钟表图片,分析其外形的不同特点。
提问:教材第6页、第7页上钟表的表盘,是怎样利用生活中、自然界中的形象进行巧妙设计的?
提问:人们为什么这样来设计表盘?
提问:你能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钟表吗?怎样设计?
教师根据这几位同学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巧妙地运用材料,展示几种巧用材料的作品,并且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使表针能拨动。
三、布置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布置学生认一认钟表。
小结:你喜欢钟表吗?为什么?
布置作业:课后还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设计小钟表。教学反思:
第四课
会变的小手套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初步感受适形造物手法。
应会:能大胆地创作,通行简单的添加创作出某种新形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适形造物的方法,发散学生维,创作出较生动的形象。
难点: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形象。
学习材料:各式各样闲置不用的小:针线、胶水、扣子、彩色纸、等装饰用品。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用石头、树枝让学生观察感受。想一想石头和树枝的外形分别像什么?(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将石头和树枝翻过来让学生欣赏石头鱼、树枝蛇。)2.讲授新课:
(1)根据导人引出课题。
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可以用来创造的东西,请你们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看看能发现什么可用材料?(手套)
(2)观察体会手套的形象:看一看我们的手套像什么?将手套变一变,看看又像什么?将手套换个角度看看还像什么?
(3)小组讨论:请小组将变好后的手套形象让其他同学认一认,说说变的是什么?
(4)如何添加:请你们想一想怎样能使变好后的形象更生动? 3.作业要求:
(1)先用手套创造出新形象形象编排表演小故事。再根据
(2)根据故事用手套创造形象并进行表演。4.学生分组作业,教师辅导。
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解决作业中的困难。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6.总结。教学反思:
第五课
小花饰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1)通过对小花饰用途的分析、制作方法的学习,了解小花饰的装饰功能,掌握小花饰最简单的制作方法o
(2)在展示小花饰、讨论其特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从中体验到造型活动的乐趣o
2.隐性内容与目标:
(1)在说小花饰用途、学做小花饰、分析小花饰特点的活习兴趣,使学生形成意图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小花饰和制作方法。
难点:了解小花饰的用途,感受小花饰的审美特征。学习材料:各类彩色纸、订书器、剪刀、绳等。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2.导人新课。
(1)教学创设情境。教师出示一件有小花饰的物品,或是自己天天用的粉笔盒或是其他礼品盒,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一个问题:你觉得这盒子与其他盒子有什么不同?
(2)学生观察、议论并发言。学生观察、思考、议论并发表白己的看法。
这盒子的颜色漂亮。
这盒子多了一个装饰
盒子上的花漂亮。
(3)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内容,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与小花饰有关的的内容。3.讲授新课
(1)思考与回答问题。
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欣赏本课教材的内容。
②教师一边请一名学生朗读第10页上“爸爸妈妈:我去上学了”的留言条上的内容,一边让学生观察这个小字条有什么特点?留言条让你有什么感想?
③学生回答,教师鼓励。同时请学生思考小花饰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小花饰?(把自己搜集到的带有小花饰的物品以小组为单位集中到一起,并讨论。)
④每组选派代表发言,以搜集到的物品说明小花饰有多种用途。
(2)讨论与探究。
①在探讨研究小花饰多种用途的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作品图片,想一想,分析、讨论一下,小花饰是怎样做出来的?
②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一是看教材中的作品图片、研究做法,二是还可以把课前搜集到的小花饰拆开研究,进行探究式的学习。
③教师与学生一起研讨,并拆开一个早巳准备好的小花饰,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 这个小花饰的制作过程,使用的材料是什么?以引发学生对其他小花饰制作方法的思 考与研究。
4.布置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1)在讨论与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开始小花饰的制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
提出以下几点问题请学生边做边思考:
①你做的小花饰有什么用途?
②使用了什么材料与方法?
(2)教师要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辅导。能举例说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展示、讲评作业
(1)展示:将自己制作的小花饰展示给大家看。
(2)讲评:学生自评、个人评价小组或班级其他同学的作业,小组选派代表评价某个学生的作业。
(3)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制作的小花饰特点、用途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材料,哪个地方是你喜欢的地方.为什么。6.小结
在讲评其他同学的作业时,你受到了们么启发?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最大的感受是引么?你还想知道哪些方面的内容?
第六课
百变团花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1)了解团花的基本特点。
(2)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团花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感知、思考、探索及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欣赏及学习制作团花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团花的特点及设计制作方法。
难点:纹样的设计及镂空的面积大小。
学习材料:学生可采用单色或多色彩纸,剪、撕作团花,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将剪好的团花进行染色,自创多种效果。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剪好的团花进行再创造,以更好、更有创意地美化我们的生活。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讲授新课。
创设情景,提示课题。探索学习,学做团花。欣赏分析。②合作探究。(分组发已做好的不同折法、剪法的团花。)教师:请每组同学根据已做好的团花,进行研究,并试着制作。教师:请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本组所研究的团花的制作方法。教师:大家在制作团花的过程中碰到问题了吗?我们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小结: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研究制作出了不同折法、剪法的团花,你们可真棒!根据已做好的团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制作,总结制作方法,向大家介绍。
同学之间互相合作,解决制作团花所碰到的问题。
③创作实践。教师:听了每组同学的介绍,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或创造新制作方法,制作团花。④发散思维。
教师:大家经过自己的努力,制作出一张张美丽的团花,请你说说这么美作品,我们可以用它装饰哪里呢?请小组讨论。教师:请大家欣赏用剪纸团花做装饰的各种实物。
教师:你们想不想也把自己的团花做成一件装饰用的艺术晶,我们一起动手制作吧?(3)游戏活动,展示评价
①展示:同学们你们看,我们的手多巧!一会儿功夫,我们就做出了这么多漂亮的艺术晶,请大家介绍一下你制作的团花艺术品可以用来做什么?你想把它送给斑上的哪个同学?学生创作。展示并介绍自己的作品,赠送礼物。教学反思:
第七课
我们身边的痕迹
教学内容与目标:
能够发现、采集不同肌理的材料,并利用材料再创作。渗透学生对生活美、环境美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感知中采集不同材质的肌理。
难点:拓印的技巧。
学习材料:彩色铅笔、油画棒、比较薄的纸张。教学过程:
1.摸一摸,猜一猜。
准备两件质感截然不同的物品,如光滑的盒子与竹编的盒子;平滑的镜子与粗糙的砂纸,让学生触摸感受实物的质。2.看一看,想一想。
提示学生,什么人用触觉认识文字,什么动物用触角探路,多认识体会一种功能,感受纹理。3.找一找,拓一拓。
小实物:叶子,钥匙,鞋底,硬币。
大实物:文件架,塑料包装盒,地面,墙角,井盖,木桌椅,纱窗。4.组织活动。
(1)活动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返回教室,与学生对表加强时间观念。规定活动范围:教室,走廊,操场。
(2)规定活动秩序:避免大声喊叫,影响他人上课,使学生心中有他人。
(3)规定组长责任制:由组长按时带回教室。完成简单管理任务。
5.整理材料。
引导学生把采集的材料用文字简单地编辑一下,注明每块拓品来源于哪些实物,采集的时间、地点。
(1)当你拓完作品,心中有什么感受?
(2)看看你的拓品像什么?
(3)对拓得模糊不清的图案,找一找原因。
(4)想想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加工,使它更好看。
把以上问题写在拓品的空间里,并用箭头标明方向,使整个作品图文并茂,标识说明性强,初级作品就很完整。引导学生把拓晶作为素材使用。帮助他们把拓品的纹理巧妙地利用起来构成画面。
6.后期制作。教学反思:
第八课
大树的故事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了解大树的基本结构(树根、树干、树枝、树权、树叶等)。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儿童画创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2.隐性内容与目标:
(1)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氛围中,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通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围绕大树的特点进行充分的想象和表现。
难点:画面构思和组织。
学习材料:彩色复印纸、水彩笔、油画棒等。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利用课件,或者教师讲一个有关大树的故事。板书课题。提问:大树由哪几部分组成? 学生根据教师讲的内容进行想象。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树根、树干、树枝、树叶等。)提问:树上、树下、树洞里可能有什么故事? 提问:
1.你能根据书上小朋友的作品,讲一讲他们画的是什么 故事吗?
2.你是通过哪些形象看出来的?
邻近的两位同学之间互相讲一讲有关大树的故事。
分小组研究教师提出的问题,每组可以重点研究1~2幅作品。
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分组研究的情况。
小结:总结本节课作业情况。展示其他同学画的“大树的故事”的儿童画作品,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大胆表现。
提问:通过这节深你对大树有什么新的认识?今后应如何做? 教学反思:
第九课
新颖的泥名片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生活中有许多需要展示和介绍的东西,如动物园里的动物、植物园里的植物、商店中的各种商品,至于对人们自己的介绍,就要靠名片了。动物、植物、商品标牌、说明卡都需要用美术技法进行装饰和设计,名片也不例外,泥名片是儿童们介绍自我的一种尝试。
应会:用泥设计、制作文字和日用以表达自己的兴趣、爱好。
2.隐性内容与目标:初步尝试用美术语言表现生活、自我,激发学生个性化的创造,增强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美术在生活中的作用习用简单的图形和文字装饰、美化自名片。
难点:制作得新颖、生动观,富于个性。
学习材料:本课可使用瓦楞纸板做衬底,另用胶泥、彩泥、纸黏士等材料均可。备一把剪子,用来剪制底板。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讲授新课。(1)分组讨论:
教师布置学生研究一组资料:从动物园、植物园拍摄介绍动、植物的文字图形照片、生活中多种商品的包装、标牌、名片等。这些资料有什么用途?如果没有了它们,我们的生活会怎样?选出一件最喜欢的,说说为什么喜 欢?(2)进一步研究资料的内容由哪几方面组成。(3)分组畅谈个人的爱好,长大后理想的职业、职务。(4)研究图案的选择与设计。(5)学生设计、制作,教师辅导。(6)展示、讲评、小结。教学反思:
第十课
我们来跳舞
教学目标与内容:
1.显性目标与内容:
应知:初步了解古今中外有不同形式的舞蹈,各个时代、民族的服饰各有特
色,艺术家们表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应会:学习从艺术晶中认识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学习分析、描述作品中线条、色彩的表现力以及对人物动态、造型的描绘。
2.隐性内容与目标:在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对古今中外各民族文化的尊重,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能力:注意培养学生感受、达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舞蹈是人类源远流长的一种艺术形式,欣赏古今中外以舞蹈为题材的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指导学生分析作品。
难点:观察、分析作品,体会不同艺术品给人类带来的不同感受。教学过程: 1.导入。
(1)放一段欢快的民族音乐。
(2)提问:听到音乐后有什么感受?你想做些什么?
小结:舞蹈可以表达人们欢快喜悦的心情。2.欣赏〈〈舞蹈纹彩陶盆〉〉
(1)提问:你知道在人类历史上,舞蹈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
(2)出示(舞蹈纹彩陶盆)。简要介绍:这是在墓葬中挖掘出的一个原始社会时期的彩陶盆。
(3)提问:①上面画了些什么?②他们跳的舞蹈是什么样子的?请学生上前模仿。
③你知道为什么要跳舞吗? 3.学生分组看中外部分民族舞蹈。
(1)提问式导入:想不想对舞蹈有进一步的了解?
(2)将全班分两大组,(一大组中有若干小组)分别观看课件中的中华民族舞蹈和外国民族舞蹈。
通过课件分析〈〈新疆舞〉〉作品中对线条的感受。
提问:①如果去掉作品中的线条会有什么感受?(轮廓感)②如果去掉衣裙上的一些线条会有什么感觉?③如果改变线条的倾斜方向会有什么感觉?(运动感、速度感)
以各组为单位欣赏其他作品。
课件出示:花山崖壁画、汉代圆雕(玉舞人)、透雕饰品(双人盘舞)、砖雕(舞伎)。
绘画作品:马蒂斯(舞蹈者)、德加(从包厢剧院看芭蕾)、名家舞蹈速写作品、农民画作品、剪纸作品等。
请学生选择工具表现出看到的或想象中的舞蹈。对构图饱满、抓住舞蹈特点、形象生动的作品加以鼓励。教学反思:
第五篇:人教二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最新版教案(全册)
二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案
导读:
1、生命的坚强,2、引导学生感悟:生命有坚强的一面,是一种正常的生命感觉,痛感是保护我们生命的信号,了解植物、动物生命的惊人力量,天天向上的生命意识,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动物生命的惊人力量,讨论:种子为什么能发芽?引导学生想到生命的力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植物、动物的生命有着惊人的力量,教学反思:我们常以为强大的生命总是有着强大的力量,其实弱小的你生命也有强大的力量,本课以植物种子的力量
1、我们不怕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痛是神经细胞在起作用。使学生初步了解痛是一种自我保护机能。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疼痛感受学习本课。以活动形式开展。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学会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疼痛事件。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科学认识痛感的原因与作用。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正确对待疼痛。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请学生谈自己疼痛的感受。认识痛是经常发生的,并引出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会有痛感?
二、活动:议一议
1、同学们有疼痛的经历吗?看图描述图中的场景;再联系生活说一说还有哪些情况会引起疼痛。
2、引出问题:我们为什么会有痛感呢?痛感有什么作用呢? 3.、了解疼痛是神经细胞在起作用;了解痛是一种自我保护机能。活动一:认识神经细胞的作用。请学生分别扮演“神经细胞”和“我”,“神经细胞”和“我”的对话说明痛感的原因:人体内有专管疼痛的神经细胞,当它们的神经末梢遇到危险刺激后会迅速将信号传递给大脑,人就会马上产生疼痛感。
活动二:了解人体没有疼痛的地方。学生说说自己没有疼痛的时候(剪头发、剪指甲),讨论得出科学认识:人的头发和指甲上没有
分布神经末梢,因此不会感觉到痛。第二课时
一、进一步了解疼痛的作用。
1、师:人的头发和指甲上没有神经细胞,所以不会产生痛感,如果人的身体内任何地方都没有神经细胞该多好啊,那就不会有痛感了,我们也就不会害怕了。这样可以吗?人要是没有痛感了会怎么样呢?
2、学生讨论。
二、麻醉术的秘密
1、请打过麻药的小朋友说说打麻药时的感觉。
2、引导讨论揭示:麻醉术是一种比较常用的避痛技术,是用麻醉药注射于组织内产生暂时性痛觉消失的方法。
三、生命的坚强
1、阅读小故事“敬礼娃娃不怕痛”、“关羽刮骨疗伤”,谈感受。
2、引导学生感悟:生命有坚强的一面。
3、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讲述生活中勇敢克服疼痛的故事。
四、考考你
1、学生做“疼痛,我们怎么面对”的选择题。
2、让学生从小树立当疼痛出现时,首先应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和救治,其次才是学会克服和忍受。
教后反思:
六、七岁的孩子在生活中都曾经有过因擦伤、划伤、摔跤、开水烫、打针等引起的痛感。许多学生面对疼痛会忍不住大哭,这是正常现象。在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疼痛的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科学认识疼痛的原因,让学生明白,疼痛感是我们人类自我保护的一种机能,消除他们的恐惧的心理。让学生知道,“痛”经常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正常的生命感觉;痛的秘密是神经细胞的作用;
痛感是保护我们生命的信号;痛有医术可以避免。
2、种子的力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打开眼界,了解植物、动物生命的惊人力量。
2、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智慧是一种惊人的力量。过程与方法:
1、提前一周布置学生亲手种一粒种子,观察种子的变化。
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
帮助学生认识幼小的自己也拥有强大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天天向上的生命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动物生命的惊人力量。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的智慧力量是最惊人的;帮助学生认识幼小的自己也拥有强大的智慧潜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植物生长全过程的课件资料。学生准备:收集有关人类创造发明的故事。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看课件(密封的铁罐子被种子生长的力量冲破的实验),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观看一株植物生长的课件资料,了解植物是怎样开花结果的。讨论:种子为什么能发芽?引导学生想到生命的力量。
三、观看课件:松树在岩石缝里扎根生长;蚂蚁扛起比自己重几百倍的东西;白蚁修筑巢穴。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植物、动物的生命有着惊人的力量。第二课时
一、课件展示人类发明创造的故事、学生讲人类发明创造的故事,思考、感受人类智慧的力量。
二、人类智慧力量大
(一)比比谁的记性好
1、识字。出示认字表,在规定时间里识字量大的学生为胜。2、背诵古诗。出示古诗,在规定时间里背诵数量多的学生为胜。老师给获胜者发小红花
(二)比比谁的手巧
1、学生进行手工小制作
2、交流、评比
3、励
(三)游戏
1、收拾书包
2、传作业本
(四)说说你还会做哪些事?说说自己长大了想做什么工作?
教学反思:我们常以为强大的生命总是有着强大的力量,其实弱小的你生命也有强大的力量。本课以植物种子的力量为例说明生命力量的强大,并以此让学生初步感悟到虽然自己比较幼小,但生命里蕴藏着智慧的力量,那是一种惊人的力量。我的鸡蛋宝宝
导读:
1、知道一只正在孵化的鸡蛋就是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很脆弱,2、在护蛋行动中让学生感受到呵护生命需要付出爱和责任,使学生体会生命成长的不易,让学生体会生命的脆弱,体会呵护生命需要付出爱和责任,一、认识生命,感受生命的脆弱,3、引导认识:能孵出小鸡的鸡蛋就是一个生命,二、生命小秘密,(2)引导学生认识到:小生命的成长需要安全、营养、健康、关爱和呵护等,感受呵护生命的艰辛,第一:活动规则:保护鸡蛋的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一只正在孵化的鸡蛋就是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很脆弱,需要呵护。
2、在护蛋行动中让学生感受到呵护生命需要付出爱和责任。过程与方法:
1、在家亲手感受、了解一下鸡蛋的特点。
2、观看课件。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护蛋行动,使学生体会生命成长的不易,感悟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学会感恩。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会生命的脆弱,体会呵护生命需要付出爱和责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生鸡蛋。
学生准备:一个学习小组一个生鸡蛋。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识生命,感受生命的脆弱
1、猜谜引入:有个东西圆溜溜,轻轻一磕它就破,摆上餐桌人喜欢,营养价值没得说。
2、引导想象:鸡蛋妈妈正在孵化的鸡蛋会出现什么奇迹?
3、引导认识:能孵出小鸡的鸡蛋就是一个生命。
4、教师引导:鸡蛋妈妈能孵出小鸡,人能想办法孵出小鸡来吗?下面请听一个故事——爱迪生孵蛋。
5、引导学生认识鸡蛋孵化需要的条件。
二、生命小秘密
1、师:在严寒的北极生活着一群可爱的动物——企鹅,在企鹅 家族,小企鹅是爸爸孵化出来的。下面我们就去看看企鹅爸爸是怎样孵蛋的。
2、学生读故事,谈体会。引导体会环境的恶劣和企鹅爸爸孵蛋的艰辛。
3、幸福的“我”
(1)学生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根据学生的讲述,引导阅读教材上相关图片的文字。
(2)引导学生认识到:小生命的成长需要安全、营养、健康、关爱和呵护等。
4、体验:学孵蛋
学生下蹲3分钟做孵蛋动作,感受呵护生命的艰辛。第二课时
一、体验活动:护蛋行动
第一:活动规则:保护鸡蛋的安全,不被打破,保持鸡蛋的干净。第二:讨论保护鸡蛋的好办法。
第三:开始进行护蛋行动。四人小组一个生鸡蛋,进行护蛋一节课的体验,要完成跑步、扫地、做操等动作,感受护蛋的艰辛。
二、活动结束后,以文字或绘画的形式记录活动的过程和感受。
三、分享评比:我的护蛋故事
引导学生感受呵护生命需要关爱和责任,体会生命成长的不易,感悟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学会感恩。
教学反思:生命有脆弱的一面,因此生命需要呵护,而呵护生命需要爱和责任。本课以“我的鸡蛋宝宝”为切入点,学生在与鸡蛋宝宝的亲密接触中初步感受生命的脆弱,初步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认识到呵护生命需要爱和责任,懂得感恩父母。
4、节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让学生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初步了解春节、端午节的由来、习俗活动、美食等一些相关知识和我国传统节日的研究内容。
引导学生围绕我国传统节日这一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手段(如上网、查阅书刊、询问等)去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有计划做事及能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指导学生通过师生交流、分析、归纳,等活动来初步感受、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初步构想计划。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对祖国的认识,激发学生活动兴趣,发展学生对生活的热情。教学重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走进中国传统节日
二、整体感知: 请按照农历时间顺序,说出我们当地的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 四月份:清明节 七月初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 冬月:冬至 腊月初八:腊八节
三、自由交流:讲讲你最喜爱的传统节日,它会让你想到哪些诗词、故事。
四、合作探究,深入研讨 第一板块:端午粽飘香
1、端午节的由来 纪念屈原说; 纪念伍子胥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2、端午节习俗:赛龙舟 吃粽子 插艾 第二板块:春节知多少
1、了解农历新年的意义与典故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2、了解农历新年传统食物的意义 例如: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3、认识春节传统习俗活动
祭 灶 扫尘 春 联 年 画 年夜饭 守 岁 爆 竹 拜 年
4、下面的对联适合哪个行业?
大地回春锦绣河山添新貌 万象更新风流人物数今朝 学海无涯勤可渡 书山万仞志能攀 但愿世间人无病 何愁架上药生尘 兢兢业业育桃李 勤勤恳恳做园丁 远求海内珍藏本 快读人间未见书
5、讨论: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不少西方节日也随之传到中国,例如圣诞节、愚人节,作为中国人的你,更愿意过什么节日?
五、小结
节日是我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生活当中的各个方面,我们在这个传统文化氛围下生活,种种民俗、节日不知不觉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节日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历史,拥有灿烂辉煌的民族传统文化。今天我们所了解的也仅仅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就让我们走出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一大步。
导读:提高学生保护自我人生安全的能力,教育了儿童学会巧妙地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提高学生保护自我人身安全的能力,“小博士”提出“就近找安全地方躲起来”的逼震方法,最好找下面这些地方躲起来”概括出家中躲避地震的要领:护住头部和找安全的地方,课堂,继续去探索,去发现。你都有哪些好方法能帮助我们研究了解这些节日呢?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到阅览室浏览有关民俗风情的报纸杂志听长辈们口述有关民俗故事实地进行考查从年历上 课堂,继续去探索,去发现。
你都有哪些好方法能帮助我们研究了解这些节日呢? 到图书馆查找资料 到阅览室浏览有关民俗风情的报纸杂志 听长辈们口述有关民俗故事 实地进行考查 从年历上查找
利用网络进行查找相关内容
六、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探寻节日起源,搜住有关清明、中秋、重阳等节日的传说、故事。
5、独自在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充分认识到独自在家时可能遇到的危险。
2、使学生学会冷静、机智、合理地应对入室盗抢等不法犯罪行为。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看图并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高学生保护自我人生安全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学会冷静、机智、合理地应对入室盗抢等不发犯罪行为。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说话
二、议一议:
1、室内小男孩为什么会发出哈哈声?
2、室外来了什么人,他准备干什么,小男孩知道吗?
引导学生意识到独自在家的时候可能会存在入室盗抢的危险。
三、说一说:
1、独自在家的时候可能还会遇到哪些危险呢?
2、全班汇报
四、独自在家时,为了防止危险,该怎样做呢?
1、看课文插图,说说他们在做什么,谁做的对?
2、同桌议一议:独自在家时首先应做好那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
3、看插图说说:有电话打来或有人敲门时应该怎么办?除了书上的办法?还有其他办法吗?
4、当坏人已经入室或准备强行闯入时该怎么办?看图说说,再结合自己说说其他办法。
5、老师给与适当的评价。第二课时
一、学生分组表演独自在家时遇到陌生人敲门来访的情形,该怎样做才正确,教师及时给与肯定。
二、现场表演“打110报警电话”,比比谁最会打110报警电话。
三、课外调查活动:问问哪些邻居经常在家,特别要记住他们家的电话号码。提醒学生要保护隐私,不能在全班或公众场合随便透露邻居的电话号码。
教学反思: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人忙于上班、外出,孩子独自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多,这时有的不法分子便乘虚而入,利用各种欺骗手段实施犯罪。强化儿童独自在家时可能会遇到危险的意识,教育了儿童学会巧妙地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6.家中如何避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能充分意识到在家中可能遇到发生地震的危险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在家中合理逼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保护自我人身安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学会冷静、合理地躲避发生在家中的地震灾难 教学准备
课件及相关图片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材插图中小床的剧烈摇晃以及床下小孩“啊,地震了!”的呼喊,展示了人在家中突然发生地震时的场景,随即卡通小熊猫提出:“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好在家,该怎么办?”学生虽然听说“5.12”汶川地震,但没有独自在家避险的经验,所以可以直接用小熊猫提出的问题引入本课教学。
考虑城乡各自的实际情况,教材将学生的家庭住所分为楼房与平房两大类,分别讲述家中避震的常识。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本部分内容的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地震发生时,对于家住楼房的学生,“小博士”提出“就近找安全地方躲起来”的逼震方法,以“家住楼房的同学,注意护住头部,最好找下面这些地方躲起来”概括出家中躲避地震的要领:护住头部和找安全的地方。
教材以四福插图展现了小朋友护头躲在家中可以避震的地方的场景:房间内承重墙墙角、狭小的卫生间、结实的写字台下面、低矮的家具旁。意在告诉学生,当地震发生时,躲避到这些地方的做法是正确的。
教学时,教师除讲述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说一说,家中有没有结实的写字台和低矮的家具可以躲避地震。找一找,教室内哪里是承重墙的墙角。自己的家里哪里是承重墙,应该躲避在哪个位置。
演一演,怎样护头躲在墙角或低矮的家具旁(可以讲台或课桌为例)
对于学生的回答、表演,教师要及时给予点评,肯定其合理之处,纠正不正确的做法。
第二课时
地震发生时,对于家住平房的学生,教材展示了一幅小孩在大人的带领下,护住头从室内往室外开阔处跑的场景图,并配以“家住平房的同学,如果室外场地开阔,应尽快跑到室外避震”的文字描述。意在告诉学生,室外场地开阔,是跑出室内避震的前提条件;如果室外并不开阔,还是按照以上方法在室内躲避为好。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充分说一说:自己家的室外是什么样的,开不开阔;如果要从室内跑出去,应当注意什么(护住头)
教师还应当补充讲解:跑到室外,不要靠近楼房、围墙、树木、电线杆、悬挂的广告牌和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第一次震动后,随时有可能再次震动,因此,在正式解除警报之前,应留在原地。
接下来的内容,教材用四幅插图,借“银杏娃娃”之口,从反面告诉学生“可不能像下面那样做!”即躲在室内窗户旁、跑进厨房、阳台等地、呆在床上、盲目跳楼。
让学生采用同桌互议、全班讨论等方式,逐图说一说为什么不能靠在窗户旁边、不能跑进厨房等地、不能待在床上、不能盲目跳楼。以案例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以上做法的危险之处。
导读:安全小行动,小学生应当尽量学会自护,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知道安全用电应注意的事项,安全用电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观察图四(这是学生家庭中可能存在的用电安全隐患),指导学生阅读“安全用电儿歌”,一旦感觉发生了地震,首先要保持头脑冷静,切忌盲目跑向阳台准备跳楼,因为阳台是悬空建筑,最不稳定,极有可能最先坍塌;而跳楼也是极不明智的,这样容易摔成骨折甚至死亡;同时,要注意远离门窗,因为这些部位往往由于墙体有危险。
一旦感觉发生了地震,首先要保持头脑冷静,切忌盲目跑向阳台准备跳楼,因为阳台是悬空建筑,最不稳定,极有可能最先坍塌;而跳楼也是极不明智的,这样容易摔成骨折甚至死亡;同时,要注意远离门窗,因为这些部位往往由于墙体有缺口,承压能力相对减小,坍塌的可能性较大。
厨房最好不要去,因为厨房有煤气管道等,容易发生意外!待在床上时,周围没有支撑物,不能帮助承重,容易被天花板、吊灯等垮塌物砸伤甚至死亡。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给予点评,肯定其合理之处,并要再次强调:躲在房间内承重墙墙角、狭小的卫生间、结实在写字台下、低矮的家具旁等地方才是家中避震的正确做法。
安全小行动
找一找地震时家中不能躲避和能躲避的地方 教学中讨论到家中能避震的地方时,要向学生明确指出:除房间内承重墙角、狭小的卫生间,结实的写字台下面、低矮的家具旁外,其余的地方都不适于家中避震,可以将此项调查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鉴于学生年纪小,可以采用画画的方式,让学生将家中能躲避和不能躲避地震的地方用简图画出来。
关于“家庭防震包”。教师可以现场调查家中已经准备了防震包的同学,让其说一说里面准备了哪些物品,各自的用处是什么;及时肯定、表扬这部分同学,并号召其他同学向这部分同学学习,以激发学生回家与家长商议并动手准备“家庭防震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力量,强化学生与家长家中避震的意识。
教后反思:
地震发生时,时间短暂,逃生刻不容缓。要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来顾及别人,或是让别人来照顾你,这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小学生应当尽量学会自护。“5.12”汶川地震,使身处学校尤其是教室内的学生对于地震发生、如何避震有了切身的经历;一年多来,各级各类学
校不断加强“地震发生时如何避震”的应急演练,师生的避震意识得以加强,避震能力不断提高。通过本课的教学,期望强化学生与家长在家中的避震意识,掌握科学合理的家中避震常识,提高家中避震的能力。
7.小心“电老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懂得电有危险,不正确用电会造成人员伤害和死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知道安全用电应注意的事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会辨别日常生活中潜在的用电危险。教学重、难点
安全用电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教学准备
接线板、带插头的电线、塑料袋、清水。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妈妈为什么说小朋友不可以玩插座?在倾听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出电虽然用处很大,但如果不正确使用,它有时也会像凶猛的老虎一样伤害我们。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回忆从水龙头里流出来的情形,想象电也在静静地流着,进而解释水流有大小之分,电流也有强弱之分,如果有强的电流直接流过人体,就会使人受伤甚至死亡。
本课时以“小心‘电老虎’”为主题,用六幅插图并配以文字解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每幅插图,弄清图意,辨别图
中小朋友做法的正误。观察图一
说一说:图中小男孩在干什么,会产生什么后果? 问一问:哪些学生横曾经想过这样做?
讲一讲:教师可以讲述教学活动资料提供的2号案例,让学生明确这样做的严重后果。
引导学生观察电线插头上、接线板里的金属片,指出这些金属片可以让电流通过,如果直接用手去接触带电的金属片,电流就会流过人体,使人受伤甚至死亡。所以,生活中我们才用塑料、橡胶等物体将金属片裹(或隐蔽)起来,不让人体直接接触它们,以免触电。
说一说:你想对图中的小朋友说什么? 观察图二
说一说:图中的小女孩在路上遇到什么?她是怎么做的?
讲一讲:教师可以讲述教学活动资料中提供的1、4、5号案例或其他类似故事,让学生明确这样做的严重后果。
议一议:如果你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做? 观察图三
说一说:图中小男孩在干什么,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 问一问:你看到过家里有人这样做过吗?
说一说:回家给大人说一说,更换灯泡时,先要关掉电源,防止触电。观察图四(这是学生家庭中可能存在的用电安全隐患)说一说:图中小男孩在干什么,他这样做对吗?
问一问:你看到过家里或者其他地方有人这样做过吗?
试一试:由于学生年龄小,对于用电负荷难于理解,演示用塑料袋装水直至涨破的实验,让学生形象地理解负荷用电的危害。
讲一讲:插座的负载能力是有规定的,几件电器共用一个插座时,加起来的功率不得超过插座的负载能力。否则,不但烧坏插座和插头,还可能酿成火灾。说一说:观察家里有没有几件电器共用一个插座的情况,与大人说一说这样做会有什么危险?
观察图五
说一说,图中小女孩在干什么?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 问一问:你看到过家里或其他地方有人这样做过吗? 讲一讲:告诉学生水也可以直接让电流通过,所以用湿手(或手握湿的物体)去接触电器,也容易发生危险。
说一说:你想对曾经这样做过的人说什么? 观察图六
说一说:图中小男孩在干什么?他做得对不对?
问一问:哪些同学家里使用了电热毯?回忆一下,家里电热毯没有使用时,插头从插座上取下来了吗?
议一议:同桌交流一下,如果家里的电热毯没有使用时,插头没有从插座上取下来,你准备怎么给家里的大人讲?
第二课时
在图中找一找,“电老虎”藏在哪里?把它画出来。
不少家庭出于各种原因,将洗衣机放置在卫生间里,毋庸置疑,卫生间的环境经常是十分潮湿的,更何况洗衣机本身是在潮湿条件下工作的,一旦洗衣机内部电器件或接线受损或被水侵湿,洗衣机的绝缘材料就会受到破坏,从而导致漏电,使人体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生触电事故。因此,洗衣机不宜放置在卫生间等潮湿的环境中。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的实际,只要让学生知道卫生间里水多,把洗衣机放在里面容易发生触电事故就可以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在图中把洗衣机标出来即可。教师在此基础上可补充讲解教学活动资料中提供的案例,让学生明确这样做的严重后果。
指导学生阅读“安全用电儿歌”。对于学生来说,儿歌朗朗上口,易于记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多朗读几遍,如有学生能记住并背诵,导读:画一幅“防触电安全图”,意在再次强化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知道要注意安全用电,低年级学生年龄虽小,如何安全地使用电,加强安全用电的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让学生了解安全用电的常识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提高自我保护人身安全的能力,知道生命离不开空气,(引导学生看书上29页插图-----安全小卫士,(引导学生阅读书上29页“安全小卫士”),应该给予鼓励、表扬。画一幅“防触电安全图”。教材中呈现的变压器。
画一幅“防触电安全图”。教材中呈现的变压器、电闸盒、高压线、配电房等都是极具危险的供电设备,学生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在路途中玩耍时,可能就会遇上以上危险的设备。教材通过“星级危险指数”,意在再次强化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地方有这些供电设备,遇到它们时应该怎么办?然后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分室内、室外让学生画一画家或学校附近不同用电的地方的危险指数。对于学生画的是否规范、完整,教师不必作过多要求,只要学生能意识到用电时潜藏着危险,知道要注意安全用电,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就行了。
教后反思:
低年级学生年龄虽小,对于电却不陌生,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但对于用电过程中存在哪些危险,如何安全地使用电,他们还比较模糊。学生由于好奇心驱使,往往想知道电线插板的神秘之处,想尝试用手指或其他金属物品去捅物品的插孔;在广大农村地区,学生因断落的电线,高压线而触电神王的事故时有发生。加强安全用电的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本科借用儿童熟知的凶猛动物——老虎,来形象比喻电的危险,旨在提高学生对用电过程中潜在危险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安全用电的常识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提高自我保护人身安全的能力。
8.活着离不开氧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选择和使用工具测量时间;会记录单位时间内动物或人的呼吸次数;能提出关于空气与动物生存之间关系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能用记录表格和文字描述等方式介绍
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能认真听取他人发言。
2、有好奇心、爱提问;积极与同学合作,乐于交流;具有保护空气质量的意识。
3、了解冬眠是动物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知道生命离不开空气;了解一些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空气清洁的办法。
教学重点:
能正确选择和使用工具测量时间;会记录单位时间内动物或人的呼吸次数。教学难点:
能提出关于空气与动物生存之间关系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能用记录表格和文字描述等方式介绍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能认真听取他人发言。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趣
1.出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每时每刻离不了。2.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有关空气的谜语,一起说一说。(板书课题)
二、问题情境 说说还有哪些动物也会冬眠?提出问题:这些动物在冬眠时还会呼吸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空气里的氧气是动物生存所必需的。
三、活动体验
1.屏住呼吸,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尝试短时间内停止呼吸带来的痛苦感觉。(引导学生看书上29页插图-----安全小卫士。)2.提问: 鱼用什么呼吸?怎样呼吸?把观测到的情况记录下来。也可以观测自己饲养的小动物的呼吸情况。
3.3.测量人的呼吸。数一数,坐着不动时每分钟呼吸多少次,跑完50米以后,再数一数每分钟呼吸多少次。(引导学生阅读书上29页“安全小卫士”)
4.常见窒息原因可分为两种:户籍系统堵塞;外面供氧不足。教师可以通过书上内容向学生介绍、讲解应注意的地方。
5..教学“连一连”(1)引导学生读书上33页“连一连”(2)引导学生将图与对应的文字连线。(3)学生汇报自己是怎样想的。
四、总结。保护周围空气的质量。利用书中的情景启发学生思考:不干净的空气会给人带来什么危害?我们为了呼吸道清鲜的氧气,应该怎样保持周围空气的清洁?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五、布置作业: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呼吸方式,查找有关资料,并试着讲给别人听。
9、室内卫生有讲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室内可能隐藏着危害我们健康的“杀手”。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认识一些常用的保持室内卫生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室内卫生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室内可能隐藏着危害我们健康的“杀手”,并能在行动上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认识到室内可能隐藏着危害我们健康的“杀手”,并能在行动上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准备 房间布置图 课时建议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材以图画的形式呈现。左侧图中一个小朋友在看电视,电视节目中讲到“要讲究室内卫生”,由此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有什么需要讲究的呢?”右侧是一幅“妈妈正在拖地”的图,说明家里很干净。这就引起了对室内卫生的进一步关注。
教材的核心指向是: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有什么需要讲究的呢
教学中可以以某个学生或者教师自己看电视看到电视节目中说要“讲究室内卫生”为例,从而引起讨论:怎样才算是讲究卫生?也可以进一步讨论或追问:妈妈把家里打扫得很干净,就是讲究室内卫生了吗?还有没有需要讲究的呢?
健康小博士 “健康小博士”以房间结构图的形式介绍藏在室内的隐形杀手。对房间中不同部位做了不同的介绍:“角落里堆积灰尘,细菌容易繁殖”、“室内空气里,有各种看不见的病菌”、“蚊蝇喜欢厕所等潮湿的地方”等。并在图后以文字的形式说明这些对我们人体健康的危害。教材的核心指向是室内常见的影响我们健康的因素,同时,也为怎样讲究室内卫生做了一个铺垫。
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前最好了解一下,学生是否有过在家里出现过敏或者其他由于室内卫生原因造成身体不适的现象。教学中也可以问学生;有没有在家里经常出现莫名其妙的身体痒、过敏等现象?教师也可以介绍自己的一些经历。随后,介绍课文最后呈现的文字内容,明确什么是“室内杀手”。然后,让学生观察房间结构图,并采用讨论的形式找出藏在我们室内的健康杀手——“哪些地方细菌容易繁殖”、“哪些地方蚊蝇等昆虫喜欢”。在教学中适当的时候可以以事例的形式介绍家中可能存在的有毒的化学物质。
第二课时
根据第二部分中室内卫生需要讲究的方面,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学生能做到的讲究室内卫生的方法。针对 “蚊蝇喜欢厕所等潮湿的地方”,教材介绍了保持室内清洁的方法,并以儿歌的形式加以强化,以促使学生愿意做到清洁并愿意保持清洁;针对“角落里堆积灰尘,细菌容易繁殖”,教材介绍了收拾房间的方法;针对“室内空气里,有各种看不见的病菌”,教材介绍了两种清洁方法:开窗通风和栽种绿色植物。这些方法经过一定的强化是可以养成习惯的。
导读:二年级学生正处在卫生习惯的逐渐养成期,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开展讨论。每一种方法都要与家里、学校的要求相结合。可以让学生谈谈为什么有这些要求,也可以让学生说说字是怎样做的,以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卫生习惯意识并愿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小贴士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对第三部分“在室内放一些可以杀菌、吸收有毒物质的植物”的补充和拓展。主要介绍了一些常见的适宜在室内栽种的植物。这些植物具备一定的杀菌功能。
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开展讨论。每一种方法都要与家里、学校的要求相结合。可以让学生谈谈为什么有这些要求,也可以让学生说说字是怎样做的,以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卫生习惯意识并愿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健康小贴士
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对第三部分“在室内放一些可以杀菌、吸收有毒物质的植物”的补充和拓展。主要介绍了一些常见的适宜在室内栽种的植物。这些植物具备一定的净化空气的作用。教材介绍的植物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净化空气的植物,如芦荟、龟背竹、吊兰;另一类是能杀菌的植物,如紫薇、茉莉、玫瑰。目的是使学生认识这些植物,并知道这些植物可以种植在室内。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植物并不适宜种植在室内,因为这些植物为分泌某种有害物质,会影响人的健康。
这部分的教学以教师介绍为主,在介绍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一些相关知识。教后反思
二年级学生正处在卫生习惯的逐渐养成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会受益一生。室内卫生属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卫生,对环境卫生,人们常常以为自己的视觉感官来区分是否达到了卫生要求,容易忽视看不见的卫生危害。本课介绍了“隐藏在室内的健康杀手”和保持、讲究室内卫生的一些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意识到室内卫生是有讲究的,并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0、我和爸爸妈妈有约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知道与爸爸妈妈发生矛盾是正常的现象。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苦心,感受换位思考并学会运
用基本的沟通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换位思考,学会与父母签订快乐约定。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换位思考,学会与父母签订快乐约定。教学准备
1、课前调查学生与爸爸妈妈出现矛盾的情况有哪些。
2、有条件的可以取得一些家长的支持,事先录音,录下爸爸妈妈想对孩子说的话。
课时建议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热身活动——跑得了,跑不了
活动程序:所有学生围成一个圆圈,左手摊开,右手伸出食指放在右边学生左手的虎口处。之后圆圈开始转动,教师喊:1、2、3、1、2、3??随机地喊出4时,所有学生必须抓住其左边学生的食指,而其自己的右手食指也不能被抓到。没有喊到4就松手的学生或任务失败的学生要表演节目。
主题活动 心灵聚焦
漫画展现了小飞和妈妈的烦恼,教师要引导孩子互相讲讲:你在生活中遇见过这样的情况吗?当时的感受是什么?你是怎么解决的?让学生知道,与父母发生矛盾是正常的现象。
心灵视窗
学生用颜色将与爸爸妈妈闹矛盾的感受表现出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再换位体会一下父母的感受。
心灵氧吧
1、让学生了解与父母沟通的小窍门有哪些,并总结自己的好办 法。
2、当遇到和爸爸妈妈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教师进一步提供学生与父母的沟通方法,帮助他们打开思路,也可将课前调查到的情况让学生进行讨论。
☆接纳爸爸妈妈意见中合理的部分,对有分歧的地方多商量。☆尝试告诉爸爸妈妈你反对的理由,态度要谦虚、诚恳。☆告诉爸爸妈妈你希望获得他们的信任,并会用行动证明。☆提供家长给孩子的一封信,听听爸爸妈妈想对孩子说的话。心海起航
1、对教材提供的情况进行分析:当时你的想法、父母的想法。引导学生尝试站在父母的角度去分析自己的想法,换位理解。
2、运用“亲子合同”的方法实际演练,找到自己与父母沟通的好办法,学会恰当地提出自己的要求。
第二课时
怎样化解与父母的冲突
1、分析究竟谁对谁错
如果真是父母的问题,就应该诚恳地跟他们解释清楚。子女可以拥有自己独立的观点,但千万不要怨恨父母对自己的不理解。如果是自己犯了错,就乖乖地认错。
2、允许父母犯错误
正如子女在学校会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一样,父母也会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会因为疲劳过度而心情烦躁。如此说来,要求父母永远说有道理的话、做有道理的事就不太现实了。
3、理解父母、尊重父母
父母常有这样的一种心理:孩子慢慢长大了,最后却要挣脱自己的保护,心里充满了不舍和担忧。做子女的往往不理解这一点,因而就容易产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子女用坦诚去换取父母的理解与信任是最明智的。如果一开始便抱着“父母肯定不理解自己”的态度,即使再据理力争,也只会是徒劳的。
4、以行动赢得父母的信任
更多时候,子女需要用行动,而不是口舌向父母证明自己的成熟。想给父母信任自己的理由,不妨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比如,在家里主动分担一些家务,做得又快又好;尽可能照顾好自己的饮食起居,减轻父母的负担。只有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有独立能力的孩子,才会赢得父母的信任。
教后反思
本课旨在通过“亲子合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家庭民主教育,这一形式体现了现代家庭中家长角色的转变,更有利于学生自我约束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本课通过新颖的情景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培养学生理解父母、主动与父母沟通、对话的意识、方法和能力。
11、少一点马虎 多一点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认识马虎、粗心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过程与方法:图文结合学习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掌握克服马虎、粗心的方法,增强克服马虎、粗心的愿望,树立克服马虎、粗心的信心。教学重点、难点
增强克服马虎、粗心的愿望。教学准备
搜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马虎、粗心的事例或作业实例。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心理聚焦
阅读“小马虎”的故事,帮助学生认识马虎、粗心在学生和生活中的集体表现。体会马虎、粗心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危害。
导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训练小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励小学生尽情地想象,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小马虎的故事”,并对“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什么?”进行思考和交流,让学生从“小马虎”身上初步体会马虎、粗心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心灵视窗通过对“丁丁”和“冬冬”两人绘画结果的讨论,让学生知道马虎、粗心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多点细心,就会多几分收获,从而进一步产生克服马虎、粗心的愿望。教师根据班级
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小马虎的故事”,并对“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什么?”进行思考和交流,让学生从“小马虎”身上初步体会马虎、粗心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
心灵视窗
通过对“丁丁”和“冬冬”两人绘画结果的讨论,让学生知道马虎、粗心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多点细心,就会多几分收获,从而进一步产生克服马虎、粗心的愿望。
教师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展示学生的作业、试卷中的马虎现象,也可以让学生演小品,展示平时学习、生活中的马虎现象。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设想,若干年后,当你成为服装设计师、飞机制造者,如果马虎、粗心。习惯成自然,会造成怎样严重的后果。
心灵氧吧
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克服马虎、粗心的方法。
教师要根据教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学习克服马虎、粗心的方法。对“你还有什么办法”这个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交流自己克服马虎粗心的好方法。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要归纳总结出合理有效的方法,尤其要强调“持之以恒”的重要性,使主题升华。
心海启航
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改变马虎、粗心的行为。
1、学生是成长中的人,面对马虎的习惯,内心缺乏足够的力量和办法去改变,教师需要给学生鼓励。在学生取得一点成绩的时候要及时地给予肯定,让学生逐步建立起克服马虎、粗心毛病的信心。同时,教师还要把精力放到问题的解决上而不是无休止的抱怨和指责上。
2、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更能真实、自然地说出自己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
3、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克服马虎应该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并能持之以恒。
12看谁记得快又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记忆游戏,让学生感受记忆的乐趣。过程与方法:图文结合学习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有效的记忆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一些记忆方法。教学准备
制作一幅“妈妈的购物清单”挂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心里聚焦
听“玩具比赛”的故事,让学生感受记忆的乐趣与重要性,激发学生记忆的兴趣。
教师根据故事内容设计了图形选择和判断题,采用了听故事,回答问题的方式,要求学生再现故事内容,完成书中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比一比,赛一赛”的方式,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心灵视窗
通过记忆活动游戏,引导学生发现怎样才能记得有快又准。教师可以采取“说一说,比一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记忆方式不同,记忆的效果就不一样,从中发现记得有快又准的方法。
心灵氧吧
通过介绍与交流记忆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能力。
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记忆方法,才能逐步掌握它们。其次,要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自己所采用的好的记忆方法,进行交流分享。
心海启航
以“购物单”为载体,对学习的记忆方法进行运用。“购物单”所例举的生活物品数量繁多,彼此之间没有联系,有一定的记忆难度,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习的记忆方法并加以运用。可以采用“比一比。赛一赛”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
13、思维真奇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受思维的奇妙,培养学生爱思考、勤动脑的习惯。过程与方法:图文结合学习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训练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爱思考、勤动脑的习惯。教学准备 回形针。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心里聚焦
通过“发现回形针的用途,这一游戏,让学生感受思维的奇妙,激发学生勤于动脑的意识。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课文,让学生理解一物多用。为“发现回形针的用途”这一游戏做铺垫。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组游戏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围绕“你们发现回形针的用途有哪些?有什么奇思妙想”深入展开,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游戏中,要求学生注意:不允许有任何批评意见,欢迎异想天开,要求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
展示各组的奇思妙想,行进小组竞赛。对学生的想法,教师要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心灵视窗
通过评比“异想天开”小能手,让学生高手思维带来的快乐。在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完成评选活动。通过活动,激励小学生尽情地想象,训练其发散思维。
心灵氧吧
让学生了解、学习和掌握思维训练的方法,使思维更加灵活。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对思维训练的方法进行指导,其中部分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思维水平,适当调整,使学生更弈理解、掌握。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还有哪些可用的方法来帮助自己训练思维?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各组提出的有价值的方法进行适当归纳、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总结适合自己的、有效的训练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其运用于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改善思维。心海启航
“创意擂台赛”活动。
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作适当说明,帮助学生了解活动的要求,其次,教师要创设适合学生发挥自身创造性的环境,学生画的画,编创的故事只要符合逻辑,不管情节如何离奇,都应该得到肯定;最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特别是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并进行讨论交流,以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14、我的课程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制作课程表的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图文结合学习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制作课程表的过程中创造快乐、劳动的美好。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制作一张课程表。导读:安全使用剪刀,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张能给学生启发的自制课程表。学生准备:白纸、彩色笔、彩色纸、一些可以做装饰的小物件、直尺、剪刀、胶水等。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学做做课程表制作问题:出示本班的课程表,让学生仔细观察课程表有几个部分组成,各部分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1、横式课程表的制作。学生初步杰出课程表的制作,可以让学生在教材上完成。认识横式课程表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张能给学生启发的自制课程表。
学生准备:白纸、彩色笔、彩色纸、一些可以做装饰的小物件、直尺、剪刀、胶水等。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学做做 课程表制作
问题:出示本班的课程表,让学生仔细观察课程表有几个部分组成,各部分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1、横式课程表的制作。
学生初步杰出课程表的制作,可以让学生在教材上完成。认识横式课程表的表达方式。
在制作课程表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2、竖式课程表的制作。教材中的竖式课程表中没有注明课的节数,不过从课的布局上可以看出,上午四节课,下午两节课。
这一次的制作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
先在教材上完成,再根据教材上的课表,绘制一张大小和格式符合自己需要的课程表。
根据课程表放置位置的不同,可制作大小不同的课程表。放在文具袋和文具盒里的课程表可以小一些,放在家里,贴在床头上的课程表可以大一些。
还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装饰和个性的设置。例如,不会的字可以用音节代替;不同的可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描画;可以用图案代替文字?? 第二课时 学学做做
1、设计制作自己的课程表 全班交流讨论:
教师出示教材地42页的课程表范本,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
2、用我们学过的方法和自己的智慧,为班级设计一个既美观又实用,且便于调整的每日用课程表。
想想做做
1、“自己设计制作一张课程表,并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与小朋友交流和分享。”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强项,或利用自己已有的材料,设计制作一张有独特创意的课程表。
2、“举办一个作品展示会,评选出最受欢迎、最有特色的作品。” 鼓励学生的创意及小组合作创作。我会用剪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学会使用剪刀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认识常见的剪刀及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掌握克服马虎、粗心的方法,增强克服马虎、粗心的愿望,树立克服马虎、粗心的信心。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安全使用剪刀。教学准备
有曲折的纸,剪刀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学学做做
掌握剪刀的使用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说是怎样使用剪刀的。小组讨论。活动一,让学生初步掌握剪刀的握发和用法。
活动二,让学生自己尝试用剪刀剪直线,交流感受。
活动三,剪曲线时,左手要配合右手剪,剪口要尽量长和直。想想做做 让学生看图思考,并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图中依次是什么剪刀?它们有什么不同的作用。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些剪刀的特殊用途。
用铅笔在纸片上画出几种不同的图形,并用剪刀剪下来。提问:你还知道剪刀的其它的用途吗?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布置课后任务
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剪刀?它们的机构是怎样的?
16、漂亮的花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认识花边图案的特点,学习剪花边的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图文结合,边看图,边动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习欣赏美和创造美。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花边图案的特点,学习剪花边的基本方法。教学准备
1-2个示范用的花边图案,剪刀、铅笔、纸。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学做做
1、认识花边图案的特点。
活动一:观察一两组花边图案,分析讨论它们的特点,培养学生 敏锐的观察能力。在学生认真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
2、叶片花边图案的制作。
活动二:按教材上的方法和步骤,尝试剪一个叶片图案的花边。这是学生第一次剪花边,既要画还要剪,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4人一组,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长处,完成叶片的制作。提问:一片一片的叶片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
要使花边不断开,制作时要特别注意什么问题?
活动三:各小组对第一轮的制作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有自己剪的叶片花边是否美观,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在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改进方法,再一次进行制作。第二课时 学学做做
活动一: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展示的作品,说说这种花边图案的剪法有什么特点。
这种花边图案的剪法保留了图形本身,而剪去了图形以外的部分。花边要靠图案本身的某些部分来连接。
活动二:学习花边图案的另一种剪法。观察教材中的蝴蝶花边图案。
提问:这种花边图案的剪法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方法一样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它是有哪些部分连接成花边的?
讨论:制作这种花边图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请各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每人剪一条蝴蝶花边,让每个学生都有亲自动手的机会。
活动三:每个小组自己设计一个漂亮的花边,制作号后进行评比。想想做做
1、为什么我们只剪了半个图案,最后却变成了四个完整的连续图案呢?
2、如果将纸折成12等分是怎样?
导读:安全方面的内容可拟为“安全小博士”“小小安全岛”等,3、如果使用彩色蜡光纸做花边,应该把设计的图案画在纸的哪一面?为什么?
17、做立体小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立体小报的基本结构,学会做立体小报。过程与方法:图文结合,边看图,边动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立体小报的意义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自己设计立体小报。教学准备1-2个份小报范例。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学做做活动。
3、如果使用彩色蜡光纸做花边,应该把设计的图案画在纸的哪一面?为什么?
17、做立体小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立体小报的基本结构,学会做立体小报。过程与方法:图文结合,边看图,边动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立体小报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自己设计立体小报。教学准备
1-2个份小报范例。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学做做
活动一:学习小报的主要结构和组成。
1、主题
主题鲜明,内容集中,标题新颖。根据中心内容拟定一个醒目的题目。如:以介绍科普常识的,可拟为“科技小报”、小百科等;安全方面的内容可拟为“安全小博士”“小小安全岛”等;以数学为主要内容的。可拟为“数学小报”、“奇妙的数学”等。此外,还可以以节日、活动等为主要内容来拟标题,力求新颖。
2、内容
紧紧围绕主题选择相关内容。可将内容分成不同的板块,用多种表达方式呈现。
3、将小报做成立体的
活动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立体小报的制作方案。
首先,确定本组小报的主题;其次,围绕主题选择小报的相关内
容,内容一定要简明、有趣、生动;最后,思考将小报制作成立体小报的方法。
活动三:组内分工,将任务安排给每位学生。活动四:回报、交流。第二课时 学学做做
活动一:调整和修改小报的制作方案。
经过前期的准备,我们会发现,最初的方案需要做一些调整和修改。在集体的智慧下达成共识。
活动二:制作立体小报。
注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分工合作。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关注每一个小组,让每一小组都能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完成一份较为满意的立体小报的制作。
想想做做
1、与小组同学合作设计制作一份立体小报。
对这项活动,课上已经完成好的同学,可以构思下期小报的内容,没有完成的,下课后继续完成。
2、举办一次立体小报比赛。
对学生的作品,教师要认真点评,大胆给予表扬,还要在班级上展示,供大家观摩学习,努力发现作品的闪光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