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琥珀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评析]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三、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第二篇:琥珀教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小品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
1、出示琥珀图片。学生欣赏最后一张图片,说说这块琥珀的特点及价值。
3、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4、了解了琥珀的样子和价值,你还想知道什么?
过渡: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琥珀》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前提测评
1、读准下列词语
怒吼
飒飒
淹没
柔嫩
美餐
晌午
淹没
挣扎
断绝
腐烂
详细
黏稠
澎湃
推测
前俯后仰
2、课文主要写了琥珀的什么内容?
本文主要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推测它的形成,介绍它的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
四、合作探究,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条件。
1、自由读课文2——14自然段,交流:
(1)这块儿包裹着苍蝇和蜘蛛的奇异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呢?(2)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方法:抓重点句段进行理解。
2、汇报交流
3、这块琥珀的形成应具备哪些条件?
C.师总结:当贪婪的蜘蛛扑向快乐的苍蝇的那一瞬间,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不早不晚,不偏不斜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了里头,这真是无巧不成书呀!
D.写作特点:丰富合理的想象 生动准确的说明
4、松脂球怎样变成化石
(1)一对敌对的小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还在继续变化。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2)读第12、13、14自然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后,指名说说。老师随机板书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
琥珀形成的条件:
天气炎热
老松树分泌松脂
蜘蛛捕食苍蝇
被松脂包裹,形成松脂球 陆地下沉
松脂球被海水淹没 时间漫长
松脂球形成化石
(3)学生自由有感情地读这部分内容。
五、小结
科学家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真实与想象相结合,使文章具有神奇色彩,这就是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六、我的视角,引发思考
1.冬冬:我认为这篇课文的题目改成“奇异的琥珀”更好。你认为呢?你觉得这块琥珀奇异在哪儿呢?
2.丁丁:快乐的小苍蝇被松脂淹没了,我为她惋惜;但我又想,她被封在这块琥珀里,获得了永恒。你怎么理解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读12段)死和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生命的价值也不是靠寿命的长短来衡量的。
七、拓展练习,激发想象。1.出示“柏抱槐”图片,学生欣赏。2.拓展练习
位于山东曲阜孔庙的 “五柏抱槐”奇树,一棵古老的柏树派生出5个分支,内中包含一株槐树,为世所罕见。《琥珀》这篇课文,科学家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测出它形成的过程。我们也当一次科学家,推测一下柏抱槐的原因,要做到想象合理。课后练习写出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科学小品文。、达标测评:
一、填空:
本文《琥珀》是一篇(),科学家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测出()。琥珀形成需要的条件是()。
二、思考
学完了《琥珀》一文,引发了你对“生命”怎样的思考?
第三篇:《琥珀》教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齐读课题。
出示琥珀图片,谁来说说看,你看到了什么?(预设:琥珀。评:你都知道它的名字了。那它是什么样子的呢?预设:里面有虫子。预设:黄色的透明的。评:你看到了颜色。预设:鸡蛋、鹅卵石。评:这是他的形状。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你猜猜这是什么?对的。这是琥珀。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琥珀》,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来板书课题(琥珀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王字旁大多表示珍贵的玉石,可见琥珀也是比较珍贵稀奇的),指名读课题(先请一个人读)评价:琥珀可是很珍贵的。一起读。琥珀有多珍贵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生字教学,打好基础
1.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出示自读要求)
生自由朗读
2.检查词语朗读
怒吼 松脂 拂拭 灰尘
挣扎 淹没 澎湃 前俯后仰
美餐 冲刷 晌午热辣辣
(1)你们的坐姿告诉我,你们已经准备好了,第一行谁来读。(指1人读。)评价:声音响亮。(预设:谁来帮助他?)
(2)第二行,谁来读?评:掌声送给他,这个多音字,你一下子就读准了。(生说“没”时,是的,他还有一个读音,读“mei”咱们都很熟悉。)咱们来看这个“扎”,这个字有三个读音。在这里读zhá,表示勉强支撑,当它表示刺的时候,读zhā,你能来组个词吗?(预设:扎针、扎手)它还有一个读音zā,意思是捆、束。就像很多女孩子早上都要扎……小辫子。受伤的时候要包扎。都会了吗?(这么自信!)现在老师来考考你,出示:鱼拼命挣扎(),鱼刺扎()破了手,他随意包扎()一下。评:你掌握得真好。
(3)这一行谁来读? 这些红色的字都是本课要求会写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生自由说
预设:晌午的晌,是日字旁。评价:对呀,日字旁,表示时间,意思是什么时间?生答:中午。
老师也觉得餐和辣特别难写,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餐:餐这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上紧下松,上半部分又的捺变点。下半部分食撇捺舒展,上托下覆。点不能丢,最后一笔是长点。
辣:左半部分辛,竖变竖撇,右侧竖,撇画穿插,捺舒展。
词语我们解决了,文中有一个长句子,特别难读,谁想来挑战一下。(预设1预设2:听出来了吗?他注意了停顿,这里连续出现了两个“的”读的时候要轻一点,停顿的时间短促一些,要音断气不断。这样才不影响句子的理解。谁来把这一部分读一读。)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我们一起来读。
三、整体感知
同学们,我们在上学期就已经学过从不同角度提问,本单元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会提出问题,还要能够试着解决问题。课前大家预习的时候提出了许多问题。老师也将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有从写法上提的,也有从内容角度的,你解决了哪个问题?预设1:我知道琥珀是怎么形成的?(你怎么解决的?)【板书:】(书里找的)评:你是反复品读,抓住关键词句。
预设2:松脂是什么?评:查阅资料
预设3:咨询他人
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很多【板书......】
在这么多问题中,很多同学都对琥珀是如何形成的,非常好奇。(圈出同学们有关琥珀形成的问题)请你试着自己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自然段告诉我们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预设1:学生1-9(这时候琥珀就形成了吗?那形成的是什么?)
预设2:1-小节没加进去(故事是在这开始的吗?)
预设3:(9-12)(10-12)(那上面写了什么?和琥珀的形成有关系吗?谁再来说)
其实琥珀的形成是分为两个阶段的,松脂球和化石两个阶段。
预设4:(1-12)同意吗?你们找的真准确。其实琥珀不是一下子形成得,他是先变成了松脂球,然后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变成了化石。【板书:松脂球 化石】
那剩下的部分还写了哪些内容呢?
预设:找到琥珀,你的意思是发现琥珀对吗?
发现、样子【板书:发现、样子(13-18)】
四、精读: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刚刚我们找到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又梳理了文章的脉络,了解了琥珀的形成分为松脂球和化石两个阶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看看你能不能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完成鱼骨图,解决这个问题。
出示:默读课文,想一想形成松脂球需要哪些条件?【板书?】摘录关键词,完成鱼骨图。
这幅鱼骨图把关键信息全部都提取出来了,请同学们结合这些信息,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块松脂球的形成过程。
预设:时间:(1.说夏天,追问:具体点;2.说上午,追问:什么季节?这是夏日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或者:真热啊!)
预设:地点:(1.松树,是啊,那是一片松树林。)
预设:经过(1.一大滴松脂滴下来;追问:一滴够吗?要很多滴,重重包裹。)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鱼骨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块松脂球的形成过程,先在下面练一练,再说给同桌听一听,注意不能遗漏重要信息!(生自由说)谁再来完整地说一说。评价:你说的很完整。(不完整,补充)(完整:谁想来前面结合这幅鱼骨图来说说)
评价2:
你看,我们刚刚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再现了松脂球的形成过程。这真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下节课,我们将解决更有难度的问题,找到作者推测的依据,真正理解琥珀形成的奥秘。
板书:
5.琥珀
松脂球(1-9)? 查阅资料
形成 化石(10-12)抓住关键词句
发现(12-17)咨询他人
样子/价值(18)
第四篇:教学设计(琥珀)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等词语。
2、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所授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学生的年龄大多为10—12岁,此年龄段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其在教师营造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学习。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选择有利于改变单
一、枯燥、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五、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特点组合教学,扬长避短,互为补充。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讲解、板书和直观教具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现代教育媒体与之结合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例如电视录像在表现活动的画面有独特的优势,但它呈显时间太短,学生的认知过程难以展开,但如果将它与投影教学或挂图教学相结合,则既能表现活动的画面,又能表现静止放大的图像,教学效果必然会更好。教师要不断增强意识,努力深入研究媒体的不同功能和特点,不断提高使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能力,这样才能发挥媒体优势,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2、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学生自学生字。
(2)汇报自学情况。
你可以介绍自己记生字的方法,也可以提醒同学们注意某个生字的读音或字形。(3)同桌互相读,并互相纠正。
(4)全班齐读。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然后思考课文讲
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集体交流。(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叙述琥珀的发现→描写了琥珀的形态)
三、学习琥珀样子部分。
1、图文对照,认识琥珀的样子。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请大家自由读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感情齐读。
3、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
明确:课文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些内容是呈现在科学家眼前实实在在的事物,课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作者推测、想象的部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听写生字。
《琥珀》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大家好,在上节课我们跟随德国科普作家柏吉尔一起走进了《琥珀》这篇课文。它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最大的写作特色就是丰富的想象和写实相结合,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了关于琥珀的知识。现在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先来回顾一下课文,看文中四部分内容究竟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想象的。
(出示课件:课文四部分,形成时间、形成过程、发现过程、特点价值)
你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想象出来的?(最后一段的想象、推测,还有第一段的一万年前)。通过这位同学的判断我们知道了推测是要有依据的,不是凭空的。那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科学家先来想象一下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二、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想象的依据。
(一)首先请同学们来听读课文,在听的过程中思考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松脂球的形成、化石的形成)
(二)了解形成松脂球所需要的条件。
1、描写松脂球形成的过程是哪些自然段?(2-9)
2、(小组阅读)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分析: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在纸上写出理由。
3、小组汇报、交流。
(1)夏天,阳光强烈。(气温高,才能渗出松脂)
(2)老松树。(没有松树就没有松脂)
(3)苍蝇、蜘蛛巧遇松脂。(琥珀里有苍蝇和蜘蛛)
(4)松脂继续滴下来。(形成松脂球)
4、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老师找同学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5、学生赏析课文。(感受、推测想象的依据)
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写出了小苍蝇的快乐劲儿——轻松得意,丧失警惕)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小心翼翼,动作描写,可补充心理描写——一心一意想美餐,忘了环境)
(这两句话也为我们展示出了苍蝇和蜘蛛为什么会被同时包在里面,体会语言的生动。)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事情发生得巧妙极了)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泪珠”“泪滴”有什么不同?哪个词用的好?“泪珠”更加生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悲剧,让人感觉两只小动物很可怜;同时也写出了老松树的不忍心但又无可奈何。——一瞬间是在绝对自然的情况下发生的)
„„
(三)了解松脂球变为化石所需要的条件。
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已经了解的很清楚了。那么现在老师说这个松脂球就是琥珀,对吗?请同学们想象它一直挂在这棵老松树上,挂下去,会不会变成琥珀?
(不会)所以,科学家又推测了下面的变化。下面我们来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又需要哪些条件。
1、(齐读:10-11)画出相关句子。
1)约莫算来,总有一万年了;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时间漫长)
2)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号;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地壳变化)
3)波浪不断地向树干冲刷,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松树腐烂、泥沙掩埋)
2、由此可知,琥珀和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都是相同,它是数千万年前的树脂被埋藏于地下,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后形成的一种树脂化石。松脂球也正是由于这种变化才得以形成化石。
4、这部分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师出示有关句子。“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四)软件展示琥珀形成的过程。
三、科学家的推测非常合理,不仅体现在琥珀形成的过程上,还体现在琥珀发现的过程上。
指名读发现琥珀的段落。列出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提纲,再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参考下列提纲:
1.风吹浪涌,卷到岸边。
2.孩子赤足踏着,挖出。
3.渔民认出琥珀。
(首先是“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也把埋在泥沙中的琥珀卷到了沙滩上,这才有了被发现的可能。发现琥珀的是渔民父子俩:孩子好奇心强,踏着一块硬东西就把它挖出来;父亲经验丰富,认出是块少见的琥珀。)
四、现在就让我们在朗读声中再次欣赏这块珍贵的琥珀吧!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课件出示:我们可以……圆环)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请在文章前一部分中找一找与之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从那块……苍蝇和蜘蛛了)大声齐读,谈谈体会
五、拓展延伸,质疑升华。
有人认为小苍蝇和小蜘蛛被松脂淹没而惋惜,有人却说“它们被封在琥珀里,生命获得了永恒。”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生汇报交流)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琥珀。它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礼物,是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一种难以再生的珍贵资源,它从远古走来,有着不可替代的科研价值、非凡的医疗价值和卓越的工艺价值。现在就让我们在一段短片中结束今天的讲课,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爱自然、爱科学的孩子。
六、板书设计
琥珀 松脂球 化石
时间 形成 发现 价值
想象 写实
第五篇:琥珀教学设计
篇一:琥珀 教学设计 公开课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前俯后仰、黏稠、推测等词语;
(2)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3)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时:1课时。
课前配乐动态播放名言与琥珀简介:
“根据已然推测必然,是科学的客观预见。”-------闻一多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伽利略(意大利)
探索不是盲目的,要有一定的目标,并以科学为指导。------佚名
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看来大胆还是必要的,当然大胆要建筑在扎实工作基础上。-------赵金科
1992年在台湾举办的一次艺术品拍卖会上,一条品相上等的琥珀佛珠,最终以120万元新台币成交,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引起轰动。
近年来,在东南亚拍卖市场上落槌价格较高的琥珀品种有:一件18世纪琥 珀雕佛狮小摆件以2.76万英镑(约人民币35万元)成交;一件清代晚期琥珀牛郎织女摆件以28.6万元人民币成交;一件17世纪琥珀太白酒像以12.1万港币成交。
一、导入。
1、(老师手举装有水的杯子,杯子外壁有些许水渍,晃动)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个杯子,你推测里面会有什么?
学生猜测里面有水。
2、你的这样推测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讲述观察结果。外壁有水渍,晃动有水声。同学们真是观察好手,推理能手啊!推测的意思就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琥珀》的作者也是一个推理高手,让我们来看看他带给我们的推理。
二、检查预习。
老师在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现在老师来检验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请同学们完成桌上学习卡的第一二两题。课件出示:
学习卡一二两题
一、我会读。
飒飒 拂拭 黏稠 腐烂
掸掸翅膀 重重包裹
二、我会写。
飒飒 黏稠
三、初读感知。
1、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么你能说说课文中的琥珀有什么特点吗?
硬、透明、有两个小虫子。
2、这块琥珀又有什么价值呢?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四、研读感悟。
1、是啊,从琥珀里我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更能推测出发生在当时的故事。现在就请同学们来默读课文,讲讲作者都推测了那些内容?把你找到的内容用横线划出来。仔细读读,圈圈重点词语并在旁边写写感受。
2、学生默读,教师巡视,并提示默读要求(默读要有速度,不要出声,不要指读)
3、指名学生汇报找到的句子:
(1)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莫算来,总有一万年了。推测故事发生的时间。
“约摸”是什么意思?大概估计。请你用“约摸”造句。
文中对太阳的描写有几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推测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长有松树的树林。
(4)蜘蛛刚扑过去,忽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推测故事发生时两只小虫间发生的事情,非常巧合。
重点体会刚、刚好、一齐这几个词语的的作用。
你能找到其他证明这件事发生的非常巧合的句子吗?
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这是很少见的。”
(5)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推测小虫挣扎过。
(6)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推测松脂一直滴。
以上是松脂球的形成过程。
(7)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
推测松脂球变化石需要时间非常长。
以上是松脂球变成琥珀化石的过程。
4、同学们都长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我们已经将作者的推测都找了出来,这里老师已经将这些推测罗列了出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慧眼将作者推测的依据找
5、我们班的推理家真是多啊!不知道我们班有没有速记大王呢?同学们通过上面的表格,我们对琥珀的形成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现在请同学们将我们发现的这些推测加以组合,用自己的话简单讲讲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脱离课本
6、听了同学刚才的简单介绍,再让我们来读读作者的描写,同学们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谁的好?为什么好?
体会作者描写的生动形象,用上了拟人、比喻等写法。
7、小结:是啊,同学们,作者的描写跟同学们简单讲述比起来更生动,更有趣,那是因为他在描写时运用了适当的修辞手法,这是我们在平时写作可以借鉴的地方。简单的推理也可以变的有趣,枯燥的文字也能让人读来津津有味。
五、拓展练习。
同学们,做了这么多推理题,现在让我们来一展身手,看看我们班同学谁的推理能力最好。
图片出示:蚕宝宝蜕皮后吃桑叶
看到这愤怒的大公鸡,你又联想到什么内容? 结束:今天的课上,我们做了心思敏捷细腻的推理家,还过了把朗诵的瘾,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组琥珀图片,边看边想象,这些琥珀中又发生了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 篇二:《琥珀》教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条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条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简介琥珀
1、ppt:琥珀之谜一:琥珀是什么?
琥珀的简介以及图片欣赏。
2、过渡:那么课文是怎么描述琥珀的呢?
三、学习课文首尾段
1、ppt展示:琥珀之谜二:这一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科学价值是什么?
2、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琥珀样子和价值的句子在哪一个段落。生答:20自然段。
3、师读20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琥珀样子和价值的句子。指名读所画的句子。
4、ppt展示20自然段的段意。
5、要求学生找出本段中的“一万年”还在哪里出现过。生答:第一自然段。
6、指名读第一自然段,问:“约摸算来”能不能删除?为什么? 生答,明确答案。
7、师引导学生说出第一自然段段意: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四、学习课文,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1、快速默读2—19自然段,思考,填空:写了哪两层意思?生答。ppt展示:
(1)琥珀 形成 的过程;(2—13)
(2)琥珀 发现 的过程。(14---19)
过渡:我们先学习琥珀形成的部分。
2、ppt展示:琥珀之谜三: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3、同桌合作读2---13自然段,边读边标出来。
3、用简洁的语言复述琥珀形成的过程。
五、了解琥珀形成的条件
1、ppt展示:琥珀之谜四:琥珀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2、小组讨论:琥珀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3、每组先说一个条件,小组说完后仍不够完整,可以补充。
4、边汇报,师边引导,ppt展示
(1)天气炎热——文中哪些句子提到“天气”?读原文句子。为什么必须是在炎热的夏天?生答。
(2)老松树
(3)松脂持续滴下——文中哪里显示是“持续滴落”的?
(4)苍蝇和蜘蛛的距离非常近——找原文。
(5)巧合——读第9自然段,哪些词语体现巧合?“刚”、“突然”、“刚好”。
(6)时间漫长——找出表示时间漫长的词语:“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几千年”、“一万年”。
六、了解琥珀被发现的过程
七、课文可以分为几段,用简洁的话说出每一段的段意。
八、布置作业,观察一块琥珀的图片,发挥想象,仿写一篇作文。篇三:琥珀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评析]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
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三、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
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篇四:琥珀教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
任各庄镇后泥河小学 付洪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的8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飒飒”、“松脂”、“柔嫩” “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断绝”、“推测”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3、通过阅读课文,体会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的表达特色,自主积累词句。
4、通过阅读理解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的推测是否合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师: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问题,可见大家都是善于思考的孩子。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篇文章,相信大家的问题一定能得到解决,并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借助拼音、字典等工具解决。并且在读完全文后将要求认识的生词在文中勾画出来,反复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书、认读生字词。(师板书要求认识的词语及重点理解词语:)
松脂、翘起腿、掸掸翅膀、热辣辣、一番、包裹、澎湃、拂拭、前俯后仰、断绝、推测
(2)汇报自学情况。a.同桌互相读,并互相纠正
b.指名读)师:为了展示同学们读书的收获,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些词语。谁来?
c.请一行同学开火车读。
(3)理解词语。
师:同学们生词读得真棒,认识了这么多生词,你能说说自己对这些词的理解吗?
用做动作的方法理解:翘起腿、拂拭、前俯后仰等。
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的方法理解:松脂、热辣辣、飒飒、柔嫩、断绝、推测
2、再读课文,要求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3、学生读书,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4、集体交流。(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叙述琥珀的发现→描写了琥珀的形态)
5、那么,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时间顺序)你能找到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句吗?
很久很久以前 一个夏天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 后来 又是几千年过去了
师:从这些词句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有条理,是按照顺序写的。)
三、学习琥珀样子部分。
1、图文对照,认识琥珀的样子。
(1)出示琥珀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对照110页插图读一读。
(3)请大家自由读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
2、感情齐读。
3、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
明确:课文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些内容是呈现在我们眼前实实在在的事物,课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作者推测、想象的部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琥珀 琥珀的形成过程(推测)琥珀的发现(推测)
琥珀的形态(事实)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一课时,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关于琥珀,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这篇课文时按什么顺序记叙的?那么,琥珀到底是怎样形成的?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琥珀的形成过程。
二、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一)快速阅读课文,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
1、形成松脂球
2、松脂球变成化石
(二)让学生自己根据提示进行推测,理解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的推测是否合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1、师:我们在上节课已经讨论了琥珀的形成过程是作者的推测。“推测”是什么意思?“推测”是随意的想象吗?(是根据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就根据这样一块小小的琥珀,作者是怎样推测出文中那么精彩的故事的呢?你们想不想自己也做一回科学家,我们自己也来根据事实推测一下好吗? 做个小小的测试看看同学们的推理能力:早晨起床,看到窗玻璃上满是窗花,你能推测到什么?
2、很棒!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112页“思考题”的第2小题,师:从下面的提示中,你可以推测到什么呢?我们一起根据第一个提示推测一下:
(教师板书提示的条件)
琥珀由松脂球演变而成→
师:根据这个提示,我们能推测出什么呢?琥珀是松脂球演变而成的,有松脂球就必须有什么?(松树),除了松树还得有什么条件才能渗出松脂?同学们做得很棒,老师相信其他几个你们可以自己做,而且一定能做得很棒!同桌同学可以讨论、交流。
琥珀中有苍蝇和蜘蛛两种动物→
苍蝇和蜘蛛的腿的四周有好几圈儿黑色的圆环→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琥珀由松脂球演变而成→(老松树、夏天、太阳)琥珀中有苍蝇和蜘蛛两种动物→(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还可以推测到蜘蛛是想吃苍蝇。)苍蝇和蜘蛛的腿的四周有好几圈儿黑色的圆环→(苍蝇和蜘蛛曾经在松脂里挣扎,说明它们在被淹没的时候是活的。)
师:同学们想象得真棒!现在,大家根据我们的推测,看看作者的推测和我们的推测吻合吗?(吻合)那么我们就可以判断作者的推测是——合理的。
三、品位语言
师:作者不仅用科学的态度对这块琥珀的形成进行了合理的推测,而且对推测出的条件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琥珀的形成这部分,把你认为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或者是能够体现作者想象合理性的句子用笔勾画一下,一会儿老师会请你读给大家听,你也
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收获或者是感想。
1、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2、交流:
预设:
① 文中三次写太阳“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太阳照得火热”“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着整个森林。” 师:比较作者这三次对太阳的描写,你有什么发现?(阳光越来越强)为什么作者这样描写呢?
(因为,只有这样,松树上才会渗出一大滴松脂同时包住苍蝇和蜘蛛,松脂才能不断往下滴使两个小东西重重包裹在里面。这既体现了作者想像的合理、周密,又让人感觉到语言的准确形象。)那么,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2~6自然段,去感受一下那一万年前太阳的热情。
② “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师:你觉得这一段写得好,你能给大家说一说吗?你觉得怎么好?(很生动,写出了小苍蝇的快乐劲儿)
怎么才能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表现出来呢?“柔嫩”是什么意思?(柔软、娇嫩)应该怎么读?“嗡嗡地穿过”该怎么读?(读得清快些)谁愿意再给大家读读?
③“那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翘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师:这一部分对小苍蝇的描写,主要是什么描写?(动作描写)你能找到其中的动词吗?(停、翘、掸掸、拂拭)通过这些动词你能体会小苍蝇现在的心情吗?(轻松愉快)④“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师:为什么是“慢慢地”“小心地”?你猜猜蜘蛛可能在想什么?(蜘蛛小心翼翼,是怕惊动了苍蝇。它
可能在想,又是一顿美食到口了。)你能读出蜘蛛内心的喜悦吗?
⑤ “蜘蛛刚一向苍蝇扑过去,一大滴松脂正好从树上滴下来,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起包在里头。”
师:这一段描写找得好,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这个事情吗?(巧)确实是,事情发生得巧极了。你觉得哪些词语能很好地表现这种巧合?(刚、正好、一起)⑥“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师:这一句又让你感受到什么?(语句幽默,让人感觉两只小动物很可怜;同时也写出了老松树的不忍心
但又无可奈何。)
四、展示个性化阅读,练习朗读。
师:,围绕着文中的这块琥珀,我们不仅学习了科学的思考方法还欣赏了这么精彩而又动人心弦的故事。
现在,老师想让大家谈谈自己的读书收获:“你认为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
1、交流感悟,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找到相关的句段读一读。
比如:这是一块很少见的琥珀,因为“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只绿翅
膀的苍蝇和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了一棵老松树上”可见像这样的巧合确实是千载难逢,很难出现的。
五、这节课,我们共同经历了推测的过程,欣赏了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老师觉得特别高兴,最后,送给同学们一首关于琥珀的小诗:曾经是鲜活的生命,凝滞成静静的美丽,在岁月的尘沙中,打磨出动人的光彩。
研讨记录 今天,我在任各庄小学参加了教研室、任各庄中心学校组织的“师徒会课”活动。参加这次活动,我准备的是四年级上册的语文课《琥珀》。
我的课是在下午第二节课上的,任各庄小学的王克三和张艳老师听了这节课。课后,针对这节课我们几个人进行了简单的研讨。张艳老师和王克三老师首先对这节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张艳老师说,欣赏语言这个环节做得很好,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语言的形象性、准确性、合理性,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而且,老师鼓励性的语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孩子们学习的时候有热情,有兴趣,所以体会语言体会得很到位。王克三老师也说,通过这节课感觉到老师的课备得很细致很充分,学生在这一节课中能够在文章的阅读方面有较大的收获。
王老师也给我这节课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她说,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让学生读书读的很多很充分。可是,这是第二课时,教师在复习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时应该先让学生再读一遍书。这样,学生回答问题会更流畅,会更快的进入课文情境。其实我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这确实是这节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缺陷。
教学反思
今天上的这节课,整体来说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为了准备这次“师徒会课”活动,这节课我在自己班里已经讲了一次了。相对来说,这一次讲课的情况更好一些。上次在我们班讲课的时候,感觉到让学生自己进行推测难度太高,因此这一次我调整了教学方案。把让学生自己推测变成了教师举例指导,然后再小组内推测。在让学生根据提示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之前,为了让学生了解推测的方法,也为了活跃气氛,我先让学生们根据生活中的“窗花”进行推测。结果,孩子们很顺利的就推测出,天气很冷。我及时地鼓励学生,并且,又把课后思考题中的第一个提示“琥珀由松脂球演变而成→ ”带着学生进行推测。使学生具体感知了这种科学的推测方法,然后另外三个提示放手让学生去推测,去思考。小组交流的时候,发现有些学生在思维方法上还是有些不知所措,于是我又在小组中对个别同学进行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推测的结果的时候,我觉得同学们的表现是非常令我高兴的。
再有,值得一提的就是这节课中欣赏、品位语言这个环节。在自己班里讲的时候,听课的老师普遍认为学生欣赏能力很高,很会表达,可是学生说得多读得少。这对于欣赏品位语言来说不能不说是个缺憾。
篇五:琥珀教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
——张书英
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了解作者对这块琥珀这样想象的依据。
3、感受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大胆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节。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1课时
目标任务: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块形成于一万年前的珍稀化石 ——琥珀,让我们随作者一起来推测这块琥珀形成的传奇故事吧!
2、板书课题:琥珀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到关于琥珀化石和作者柏吉尔的资料。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文,圈出生字词。
2、自学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出示词语)
拂拭 黏稠 飒飒 琥珀 断绝
推测 生机 澎湃 前俯后仰 约摸 怒吼 热辣辣
a、指名读词语,正音。
b、齐读词语 c、组内互查、互读。d、理解词语。
约摸:大概,估计
拂拭:掸掉或擦掉。
前俯后仰:低,低下,形容身体前后晃动。
飒飒:风的声音。
推测:根据已知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4、将含有词语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5、指导书写
①根据字的结构进行讨论。
②全班交流
③描红、练习。
④师范写:黏 澎
⑤学生完成资源与学案第一题:看拼音,写汉字。
三、熟读感知:
1、学生浏览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2、自学、讨论、交流。
3、展示: a、(1)写琥珀形成的时间。
b、(2—13)写琥珀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c、(14—19)写琥珀被发现的过程。
d、(20)写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
4、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四、强化训练:
课文先写______,接着写_______,再写_____,最后写_______。
1、组内互说。
2、指名交流、评议。
五、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2课时
目标任务:
1、感受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大胆合理的想象
和逼真的故事情节。
2、了解作者对这块琥珀这样想象的依据及发现过程。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
1、同学们,《琥珀》这篇科普说明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丰富
的想象和写实相结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想象与写实结合的写作特色吧!
2、回顾:课文先写______,接着写_______,再写_____,最后写______。
二、专项训练:
1、出示自学提示:
课文哪些部分描写了真实的情景,哪些部
分描述了想象的情景?
2、充分自学。3.适度展示。
生1:从第14—19自然段发现琥珀部分描写的是真实的情景。
生2:从第2—13自然段写琥珀的形成部分描述的是想象的情景。
4、组内互读真实和想象部分。
5、了解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1).科学家根据这块奇异的琥珀推测出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况,科学家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呢? 2)、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
(3)、学生展示:
生1: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生2:夏天,晌午的太阳光火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
生4:蜘蛛刚扑上来,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生5:他们的腿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4)、师点拨: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
事物的特点创造情境。这样才能有细腻传神的语言、大胆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节。
6、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它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请写下来。
①自由想象。
②组内交流。
③指名交流,评议,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