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实例报告
《课程与教学论》实例分析题及答案
盐井镇水田小学
姚富斌
一、实例分析题
有一位数学教师,在讲“对数表”一课时,先问学生“一张纸厚度是0.0 83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对折30次,请同学估计一下厚度”?学生:“30毫米””60毫米”?!教师:“我经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的叠起来的高度”。学生惊讶不已,甚至有人认为老师搞错了。教师列出式子:0.0 83X 230,对学生说:“230很难计算,不如查对数表。”试用学过的教学理论分析这位教师的教学策略。
答:这位教师运用了巧妙的导课艺术,通过设疑留下悬念,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高尔基在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教学也是如此,一堂好课如果没有成功的开端,教师会讲得索然无味,学生也很难进人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也就很难进行。因此,良好的导课艺术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导课艺术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导课艺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课艺术有助于启迪 学生的思维;导课艺术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这节课教师运用的是设疑导课,思维起于疑难,这种疑问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启发剂”,它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转人活跃,处于积极探究状态。教师在导课时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启迪思维,增长智力的目的。教师在运用设疑导课应该注意的是,问题应有针对性,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设疑。其次要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处于思考状态。在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抓住了学生的认识起点,即对于对数意义的认识,而且通过巧妙的手段形成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而不仅仅是遵循讲公式、背公式、练公式的老路子,使学生在疑惑、体验、思考中进人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实例分析题
下面是一则关于上海某中学的报道:
上海某中学推出了“个性课程”体系,高中开设了选修课23门,活动课34门,初中活动课35门。除了必修课之外,将原来的选修课和活动课分化为5个层次的“个性课程”,即“讲座型”、“发展型”、“课题型”、“竞赛型”和“补缺型”。每周按文、理科及综合科开设4至5个讲座,以社会热点和传播新信息为主,聘请专家学者担任主讲,学生可自由选择。对学有余力和有特长的学生,通过组织发展兴趣小组、导师带研究生、强化训练等各种方式,施以个性化教育。而对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业再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高中的学习任务。
试用学过的课程理论分析这所学校的课程。
答:在传统课程体系中,全国实行统一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使用一套统编教材,课程结构和教学要求也比较单一。学科课程为主,缺少活动课、综合课。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强调课程结构的调整,强调课程结构的1、综合性原则
2、均衡性原则
3、选择性原则。
事实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变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作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为学校特色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
1、完善课程体系
2、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5、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上海市这所中学的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校课程体系范例。这所中学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学校课程体系,把学科课程与活 1 动课结合起来,普通课与职业课结合起来,国家课程与学校的特色课程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料,满足不同资质、特长、发展方向的学生的需要。
三、实例分析题
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请用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管理等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
答:
1、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课程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二是课程资源的适合性。三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四是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
2、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3、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人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
4、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
值,提高利用率。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四、实例分析题
题目:下面这段文字,是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体会。试运用生成性目标理论对此进行分析。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在于增加有效教学行为,减少无效教学行为,为此我作了些尝试:如教4 5-3 0时,生1用摆小棒算,生2拨计算器算,生3想3 0 + 15=45,生4想40-30=10,生6 上车数一数,生7用妈教的竖式算......我及时抓住生3的想法,讲清“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抓住生4的算法来教例题,用板书写清楚,并训练学生说算理,再重点加以训练。我们要学有价值的数学,能促进思维的数学。试想,那些原始的、低价值的、千奇百怪的算法,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吗? 答:生成性目标,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运用这个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理论,我们可以体验到在教育情境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师生双方由内在价值观引导的关于经验生长的方向感。
这位数学老师的做法,较好地体现了以生成性目标指导安排教学活动的好处。从提高教学行为有效性角度,该老师反思了只是简单教会学会各种算法,其实并不是有价值的教学。在他的实践中,有意将知识的教学和对学生的“训练”、“教学”与“引导”相结合,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表现,来相互借鉴并给予指导,学生在这种教学中能够实现得到教师切实的指导,教师则可以随时发现新的教学问题和实施教学的机遇,对我们教学改革是有启发的。
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内含于各科教学中的根本问题。在生成性教学目标的观点下,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发掘教学价值,应该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重要追求。这方面的探索永无止境。
五、实例分析题
题目:这是一则来自《光明日报》的报道:
上海博物馆与上海市实验学校合作开展“六年级文科教学中德育、智育、美育的交汇渗透”教育活动。每月一次,上午由博物馆工作人员去学校讲课,下午由教师带领学生到博物馆参观。一年之内,该校六年级学生六次走进上海博物馆的大门,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爱国主义思想。学校还把学生写的心得体会汇编成一本学生文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根据你对课程有关问题的理解分析这种教学活动的意义。
答:这是上海市中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组织研究性学习的结果。
其意义在于:(1)完善课程体系(2)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5)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课程资源的拥有者应当提高为社会、为教育服务的意识,应当建立一套社会广泛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运行机制。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闻名海内外,与他们合作开展教育研究,既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和使用率,也丰富了课程资源,是双方共同的需要。
六、实例分析题
题目:西方学者威廉斯在其《教师供求规划》一文中指出:“尽管有各种新奇的小装置用来改进教学效率,但我们却认为,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师生之间的直接联系依然是教育过程的支柱,新的技术工具并没有导致教师职责的废除,反而在帮助教师从专制的教的角色变为教学过程的支持者、引导者。因为,在教学手段的组织协调以争取教育的最佳效益万面,教师扮演着一个主角。”试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并说明选择与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时的一般原则。
答:
1、这段话说明了教师、教学媒体等教学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关系。
2、对于现代教师而言,我们要求的不仅是会“使用”教育工具,而是会“运用”,现代教育工具不是新鲜的摆设,不是教师资力的标榜,而是服务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视觉、听觉等方面给学生带来全新感受的教学要素,它同样要体现教师的教育观,并受到教师的教学监控。
3、选择与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时应遵循的原则是:(1)依据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3)根据学生变量(4)依据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论-实例分析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实例分析题及答案
一、实例分析题(共30分)有一位数学教师,在讲“对数表”一课时,先问学生“一张纸厚度是0.0 83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对折30次,请同学估计一下厚度”?学生:“30毫米””60毫米”?!教师:“我经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的叠起来的高度”。学生惊讶不已,甚至有人认为老师搞错了。教师列出式子:0.0 83X 230,对学生说:“230很难计算,不如查对数表。”试用学过的教学理论分析这位教师的教学策略。
答:这位教师运用了巧妙的导课艺术,通过设疑留下悬念,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高尔基在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教学也是如此,一堂好课如果没有成功的开端,教师会讲得索然无味,学生也很难进人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也就很难进行。因此,良好的导课艺术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导课艺术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导课艺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课艺术有助于启迪 学生的思维;导课艺术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这节课教师运用的是设疑导课,思维起于疑难,这种疑问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启发剂”,它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转人活跃,处于积极探究状态。教师在导课时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启迪思维,增长智力的目的。教师在运用设疑导课应该注意的是,问题应有针对性,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设疑。其次要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处于思考状态。在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抓住了学生的认识起点,即对于对数意义的认识,而且通过巧妙的手段形成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而不仅仅是遵循讲公式、背公式、练公式的老路子,使学生在疑惑、体验、思考中进人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实例分析题
下面是一则关于上海某中学的报道:
上海某中学推出了“个性课程”体系,高中开设了选修课23门,活动课34门,初中活动课35门。除了必修课之外,将原来的选修课和活动课分化为5个层次的“个性课程”,即“讲座型”、“发展型”、“课题型”、“竞赛型”和“补缺型”。每周按文、理科及综合科开设4至5个讲座,以社会热点和传播新信息为主,聘请专家学者担任主讲,学生可自由选择。对学有余力和有特长的学生,通过组织发展兴趣小组、导师带研究生、强化训练等各种方式,施以个性化教育。而对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业再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高中的学习任务。
试用学过的课程理论分析这所学校的课程。
答:在传统课程体系中,全国实行统一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使用一套统编教材,课程结构和教学要求也比较单一。学科课程为主,缺少活动课、综合课。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强调课程结构的调整,强调课程结构的1、综合性原则
2、均衡性原则
3、选择性原则。
事实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变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作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为学校特色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
1、完善课程体系
2、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5、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上海市这所中学的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校课程体系范例。这所中学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学校课程体系,把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结合起来,普通课与职业课结合起来,国家课程与学校的特色课程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料,满足不同资质、特长、发展方向的学生的需要。
三、实例分析题
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请用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管理等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
答:
1、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课程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二是课程资源的适合性。三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四是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
2、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3、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人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
4、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
值,提高利用率。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四、实例分析题
题目:下面这段文字,是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体会。试运用生成性目标理论对此进行分析。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在于增加有效教学行为,减少无效教学行为,为此我作了些尝试:如教4 5-3 0时,生1用摆小棒算,生2拨计算器算,生3想3 0 + 15=45,生4想40-30=10,生6 上车数一数,生7用妈教的竖式算......我及时抓住生3的想法,讲清“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抓住生4的算法来教例题,用板书写清楚,并训练学生说算理,再重点加以训练。我们要学有价值的数学,能促进思维的数学。试想,那些原始的、低价值的、千奇百怪的算法,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吗? 答:生成性目标,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运用这个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理论,我们可以体验到在教育情境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师生双方由内在价值观引导的关于经验生长的方向感。
这位数学老师的做法,较好地体现了以生成性目标指导安排教学活动的好处。从提高教学行为有效性角度,该老师反思了只是简单教会学会各种算法,其实并不是有价值的教学。在他的实践中,有意将知识的教学和对学生的“训练”、“教学”与“引导”相结合,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表现,来相互借鉴并给予指导,学生在这种教学中能够实现得到教师切实的指导,教师则可以随时发现新的教学问题和实施教学的机遇,对我们教学改革是有启发的。
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内含于各科教学中的根本问题。在生成性教学目标的观点下,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发掘教学价值,应该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重要追求。这方面的探索永无止境。
五、实例分析题
题目:这是一则来自《光明日报》的报道:
上海博物馆与上海市实验学校合作开展“六年级文科教学中德育、智育、美育的交汇渗透”教育活动。每月一次,上午由博物馆工作人员去学校讲课,下午由教师带领学生到博物 2 馆参观。一年之内,该校六年级学生六次走进上海博物馆的大门,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爱国主义思想。学校还把学生写的心得体会汇编成一本学生文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根据你对课程有关问题的理解分析这种教学活动的意义。
答:这是上海市中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组织研究性学习的结果。
其意义在于:(1)完善课程体系(2)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5)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课程资源的拥有者应当提高为社会、为教育服务的意识,应当建立一套社会广泛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运行机制。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闻名海内外,与他们合作开展教育研究,既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和使用率,也丰富了课程资源,是双方共同的需要。
六、实例分析题
题目:西方学者威廉斯在其《教师供求规划》一文中指出:“尽管有各种新奇的小装置用来改进教学效率,但我们却认为,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师生之间的直接联系依然是教育过程的支柱,新的技术工具并没有导致教师职责的废除,反而在帮助教师从专制的教的角色变为教学过程的支持者、引导者。因为,在教学手段的组织协调以争取教育的最佳效益万面,教师扮演着一个主角。”试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并说明选择与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时的一般原则。
答:
1、这段话说明了教师、教学媒体等教学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关系。
2、对于现代教师而言,我们要求的不仅是会“使用”教育工具,而是会“运用”,现代教育工具不是新鲜的摆设,不是教师资力的标榜,而是服务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视觉、听觉等方面给学生带来全新感受的教学要素,它同样要体现教师的教育观,并受到教师的教学监控。
3、选择与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时应遵循的原则是:(1)依据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3)根据学生变量(4)依据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见习报告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见习报告
课程教授的目的在于传授启发,一堂合理的课应该既做到传授知识,又应该启发学生的思想。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就是做到有所知、有所悟,让学生从课堂中吸收知识的精华;而对于教师来讲,一堂好课需要很多的条件:条理清晰、旁征引博、良好的沟通、个人的魅力等等。2011年11月1日至2日,我班全体同学在任课老师的带领下,到涪陵某中学开展《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实践活动。通过深入中小学课堂,观察学习各学科教师的授课过程,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收获不少,感触颇深。
一、见习目的
教育见习是师范生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专业教法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国家重点学科,是师范院校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作为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这门课程的开设对我们尤为重要。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员理解和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动态与趋势,能运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小学课程与教学中的问题。而此次通过开展课程见习,其目的是让我们了解社会、初步接触教学实际,增强对本学科知识的感性认识;促使我们深入了解该学科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获得教学实践中的实际知识;为后续课程的教学做好准备,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训练学生从事本专业课堂教学工作的相关教育教学技能;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真正提高我们的课程与教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二、三、见习时间:2011年11月1日至2日 见习地点:涪陵第十九中学
四、见习概况
2011年11月1日上午和2日上午,教育科学学院2009级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全体学生在任课老师张学华的带领下,到涪陵第十九中学开展课程实践活动。本次见习主要采取了集体的形式深入课堂,通过观摩中学生教师的授课过程,深入观察教师授课过程,在观摩授课中体会教师如何设计课程、如何
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如何安排课程内容,怎样实施课程以及对教学过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艺术等有直观的认识。
五、见习过程
我们此次课程实践活动主要以集体形式开展,时间安排为1日上午和2日上午,分为不同小组深入不同班级听课,其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感兴趣的学科进行观摩。在这次见习中,我们小组分别在初三3班、初一3班和初二3班听课,一共听了6节课。具体情况如下:
1日上午,我们小组主要在初三3班听课,上午安排了3堂课。第一堂课为数学课,该节课主要讲了圆周角的相关定理。老师一上课便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提出新的问题,从而导入着堂课。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老师先引导学生理解并识记有关定理,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做例题来巩固新的知识,概念理解与举例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掌握并学会运用新的定理。
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十分注重在班级整体理解对水平下,对个别理解较慢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既顾全班级的整体发展水平,也顾及了个别学生的进程。课堂进行到了最后,老师和学生一同回顾了本节课内所讲的知识要点,并布置课后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的新知识。从学生总的情况来看,着节课很不错。我很开心学到了老师这种教学方法。
第二堂课是语文课,主要讲《我的叔叔于勒》这篇短篇小说题材的课文。由于着堂课时这篇课文讲解的最后一个课时,故事的相关情节在前几节课已经学过,学生对整个故事也有了总体的认识。所以一上课,老师便带领同学们回顾了上个课时所学的内容,对故事的情节和线索进行了梳理巩固,使学生对小说三要素、情节的构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讲解过程中穿插讲述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这一写作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接着,老师通过设置问题“假如于勒是个大富翁,那又会发生什么?”,以此来拓宽故事发展情节,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小组探讨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技能。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体会故事主人公的内心冲突和微妙的情感,从而揭露出金钱熏心的丑陋,引发学生对人性和价值观的思考,升华课
堂。
第三堂课是物理课,讲的是杠杆原理的课后习题。老师的授课思路是在讲解作业的同时复习所学知识点,达到进一步巩固的作用。在讲解时,老师针对每一道题所涉及的知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该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上,老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引导学生感性的理解所学知识。他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很好地充当了引导者、施教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学生遇到问题时,他没有马上直接地告诉学生怎么做,而是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思考。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发展水平也不是相一致的,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做到了灵活掌握,他让学得比较好的学生来讲,利用学生公共基础,使得其他同学更好地理解。这时老师也在旁边听,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通过这样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日这天,我们小组到了初一3班和初二3班听课。先是在初一3班听了一堂英语课和一堂语文课,接着到了初二3班听了一堂数学课。在这过程中我看到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现象,由此引发了对教育这一行业的一些思考。
初一3班是年级的“尖子班”,由于刚刚从小学转入初中,同学们看起来活泼调皮,非常可爱。从听课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积极性非常的高,学习能力也很强。第一节课是英语课,任课教师正好是这个班的班主任,是一位年轻的老师。也许是因为该老师是班主任的缘故,对于学生的要求很严格。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比较缺乏耐心,不太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当学生在碰到难题时急于打断思路,自行给出结论,学生回答得比较被动。而第二堂语文课的任课老师是一位任教多年的女老师,她在讲课时心态年轻活跃、思路清晰易懂、循循善诱,与学生的互动非常默契,课堂氛围也十分活跃。同样身为女教师,为什么年轻的老师上的课和年长的老师上的课表现出来的差异如此明显呢?这一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刚从事教育的年轻老师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耐心,切忌带着不良情绪上课;对于刚从低年级转入高年级的学生,应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改变,因材因时施教,不可一概灌输;老师应该言传身教,培养个人的教学魅力。
相对于之前的班级,初二3班可谓是年级里的“差班”。我们正好又听了一节数学课,可是与前一天的数学课相比,其中存在了不少问题。教学方法上,老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几乎是自问自答,照本宣科,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启发;课堂秩序上,秩序散乱:学生睡觉、自行谈笑、玩手机、听音乐私下走动等,而老师对这些现象不管不问;课程设计上缺乏逻辑性,课件制作不合理,存在无关干扰,课程目标含糊不明确;教师态度上,老师对学生不够负责,例行上课,与课堂无关人员进出,导致课堂中断;师生关系上,老师不够尊重学生,上课拿直尺直指学生,带有压迫感,当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语言犀利,对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这一现象也让我对师德产生了思考:教师应该与学生保持平等,尊重和鼓励学生,对于学生应该公平对待。身为教师要时刻秉承对学生负责的敬业理念,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帮助学生的成长。
六、心得体会
1、我们应该积极学习老师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听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些小学老师摒弃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再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思路,老师们利用丰富的经验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在教学课堂中完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首先,上课前精心组织教学,以精彩的导入进入新课的学习。其次,通过学生自主看书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提醒学生该注意的问题,注重学生看书的效果,强调学生对重要信息提取。再次,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解答,当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老师再进行解决。最后,对于重难点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与树立。
2、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异常活跃。中学生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表现得异常的活跃,当老师提出一些要求时都能积极的投入,对于回答问题也是争先恐后,整个教学课堂朝气蓬勃。
3、老师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我们注意到,在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的眼神、动作、语言和神态都与学生的学习活动配合完美,老师通过用眼神和动作对学生的回答和思考进行鼓励和引导,也向学生传递自己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的教学心情和课堂气氛,从而带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因此,教师学会与学生在眼神、动作、语言和神态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
4、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耐心和从教魅力。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后,教师都应该以亲切的态度替学生解惑;当学生有错时要有耐心地引导。做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和诲人不倦。
5、现实的课堂与我们所学的知识相异甚大,教学实际并不是按着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那样可以按部就班。因此,我们需要提高我们的相关教育教学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七、见习总结
本次专业见习活动使我初步接触了中学教育的教学实际,增强了对中学教育授课知识的感性认识,对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获得了教师教学初步的实际知识;认识到中学教育课堂教学工作的相关教育教学技能的运用技巧;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丰富、发展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师德育理论,提高了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总而言之,在为期两天的见习时间里,使我学到了书本上无法到的东西。两天不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但它却等于这两年多来学习的感悟,是课本知识的再度升华,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课程实践教育活动,我既学到了自己所学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加深了自己对这门课程的热爱,从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因此,这让我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提高专业素质,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寻找机会多实践,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内涵,开拓视野,不断完善、超越自己,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工作需要。
第四篇:《课程与教学论》
高中生物新课程下探究教学的研究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
张天亮 136330
2013下半年,我对“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探究性实验的实践研究”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内容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所列的探究性活动,包括探究性实验、体验探究、社会调查和科技活动等。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下,学校开展探究活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可行性及途径以及初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的重点是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策略,难点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主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
半年来,我在“探究性实验研究”“体验探究研究”“社会调查和科技活动研究”三个子课题的中都做了一定的研究。尤其是在探究性实验研究、体验探究研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下的探究教学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已发生重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有了很大改进,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现把新课程下的探究教学的阶段性研究报告如下。
一、立题背景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学实施,教学实施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这要求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必须真正体现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式教学能够适应这一要求,它是实施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式。结合我校生物教学实际,我以探究式教学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以典型的探究性实验、体验探究、社会调查和科技活动等为研究载体。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和假设
(一)课题研究的依据
探究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模式,在其处理理论与实践、结构与功能以及教学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许多其他教学模式所不能显示的特征。这也是我研究和实践的依据和原则,如结构性、多侧面性、情境性、引导性、合作性、诊断性、反思性、建构性、累积性、开放性等。
(二)课题研究的假设
根据以上理论基础,我提出如下假设:通过该项研究,能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行为发生变革,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工作策略 根据课题研究性质不同,我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归纳,还采取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在工作策略的选择上,具体做法是:组织保障,科学评价,强化合作,不断优化;从师德修养、理论学习、教学常规、科研活动四个方面加强管理,做好科学评价,点面结合,协调发展;通过定期培训,外出学习,合作交流,目标激励等方法,积极创设条件,满足各个层次的需要,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全身心投入到课题实验中来。
四、课题研究的发展
(一)研究过程
本研究从整体上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制定课题实施计划,每个子课题组完成1~2个实验的方案设计以及实验工作并总结,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实验的方向和进度。
第二阶段──构建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择实施方法和途径:每个子课题组完成5~6个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完成子课题组阶段实验报告、参加实验的教师每人写一篇实验论文或总结。
第三阶段──研究方案实施阶段:每个子课题组完成5~6个实验课题,每个教师完成一篇实验论文,每个子课题组学生完成3~4篇实验报告。课题组撰写实验总报告,并将实验的成果汇总、结集。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对研究的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对有些实验进行重复检验,吸收这一年中探究教学的成果,对所形成的观点进一步的完善,整理好相关的资料,申请对课题研究的验收。
五、探究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疑问
这是探究教学的第一步,通过创设情境,要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的目的。创设情境,激发疑问的方法有很多,仅举两例。
1.设计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例如,在讲“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时,设计一个小实验:一个小烧杯装有热水,另一个小烧杯装有自来水,然后分别向两个小烧杯加入一朵红花,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然后进行讨论。在通过讨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调动起来了,充满探究激情。
2.设计情境式问题、探究式问题等方法,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认知需要,主动参与探究。在讲“遗传的基本规律”时采用提问式导入课题,先给学生出示两幅图,一幅是两只黑色豚鼠交配,生下三只黑色豚鼠和一只白色豚鼠,另一幅是一只黑色豚鼠和一只白色豚鼠交配,生下两只黑色豚鼠。然后问:“为什么两只黑色豚鼠交配,能生下白色豚鼠?”“为什么黑色和白色豚鼠交配,可以只生下黑色豚鼠呢?”通过探究性的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学习过程。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此过程承接上一过程。同一情景可能会激发学生产生多个疑问,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提炼概括学生的疑问,形成一两个核问题作为当堂课的知识目标,学生则在核心问题的引导下自学探究。
目标确定后,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引导下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部分或全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设计探究方案,尝试解决问题。此过程应该明确学生的探究是自主的、有创造性的,教师的作用是引导、点拨、鼓励,不是用教师早已构想好的蓝本去限制学生的探究活动。
(三)总结探究过程,得出探究结论
此过程要求学生对所学、所思、所悟进行总结。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并对知识形成过程中使用的思维方式方法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对知识探究的结论,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
六、探究教学实施的两点建议
(一)探究教学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目标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探究式教学,探究教学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目标。在这个方面,我曾走了弯路。例如,在糖的分类和结构的教学中,我总想采用探究教学,费了很多功夫,课堂效率较低。后来经过反思和研究,我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涉及生物学的实事、定义、运算法则等类型内容时,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会更有效;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涉及精妙的、学生容易误解且需要他们亲自加以探究、检验的内容时,运用探究式教学是完全必要的。
(二)探究教学要转变教师的理念
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不难,但要把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为此,我把在教学设计中要体现探究教学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探究教学作为转变教师理念的突破口。
搞好教学设计是转变教师理念的先导,把教学设计中的探究教学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是转变教师理念的关键。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转变,我采取了集体听课、评课、互相交流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把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之处进行总结和推广,对失败的方面深刻分析和探讨,并研究矫正的方法和策略,坚持不懈。如针对学生不积极参与探究的现象,一方面我对探究问题的难度设置进行了研究,难度的设置应该要有坡度,应该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另一方面我也对如何引导和鼓励学生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进行了讨论。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努力,我基本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七、课题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取得了初步的成绩:1.初步形成了探究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2.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明显转变;3.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
1.评价体系对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受到高考成绩的影响,虽然探究教学和高考成绩的提高并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2.探究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有时需要时间较长,而课堂教学的一课时是四十五分钟,教学任务比较多,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3.进行研究的一线教师侧重教学实施的研究,教育理论相对研究较少,对课题研究向更高层次的延伸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如何能在课堂中有效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使其系统化、模式化且高效地在课堂中广泛开展,一直是我关注的问题和努力的目标。我会一直努力。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论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学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2.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一书,把教学分成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
3.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 哲学命题。人们常把杜威教学理论的特点概括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特点是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这样,“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对立。现在教学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4.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5.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课程论的“圣经”)提出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即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和如何评价结果,建立起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即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6.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认识大体有三种观点:教学论包含课程论,教学论和课程论相互独立,课程论包含教学论。
7.课程论中,社会、文化、儿童之间的关系,是核心的原则问题。传承文化精华、促进儿童发展、体现社会价值,是课程论最基本的价值主张。教学论中,教师和学生、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是核心的原理问题。强调教学促进发展和优化师生活动,这是教学论最基本的价值主张。
8.课程的概念: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标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9.课程的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2)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美国古德莱德把课程实施分为以上五个层次)
10.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七艺:文法、修辞、辨证法(逻辑)、算术、音乐、几何、天文。
1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现代课程的两个基本类型。学科课程是指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由于它是分门别类地设置,所以又被称作'分科课程'。活动课程是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1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组织方式。一般认为,分门别类地设置的课程叫'分科课程';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叫'综合课程' 13.隐性课程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全部的教育活动,如师生关系、校风、班级活动等。
14.如何开发学校的隐性课程:
15.影响课程发展(开发)的基本因素:外部因素: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2)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3)知识对课程的影响。内部因素:1)学制。2)课程传统 3)课程理论 4)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之规。
16.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有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和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影响较大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主要有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2)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美国艾斯纳在艺术教育领域提出)
17.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4)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18.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他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课程内容的理解:1)课程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 2)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3)课程内容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
19.课程开发机制就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与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体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有三种基本类型:中央集权机制、地方分权机制和学校自主机制。
20.课程开发的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美国学者泰勒提出)
21.课程开发的模式:泰勒目标模式、斯滕豪斯过程模式和施瓦布实践模式。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是集体审议。
22.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在我国,它特指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预留出来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课程。
23.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则特指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的开发。24.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是'以校为本'理解为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25.校本课程开发成功有效的基本标志:1)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2)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便捷地获取丰富课程资源的途径。3)建立能够满足本校学生多种兴趣需要和适应其个性特点的课程体系,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进来,获得有效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师生良性互动,共同促进课程发展。4)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教育质量得到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得到了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改善、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
26.校本开发的现实意义:1)它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使得课程决策民主化 2)它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素养。3)对学生来说,个人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堂上得到了照顾,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有了实现自由充分地全面发展的机会。4)它打破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使得课程开发走进民间,人人有机会掌握课程开发得技术,促进了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的普及。27.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1)它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2)它从理论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开拓了课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径,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思路。3)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模式。4)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开拓了一条有效地进行教师培训的途径,为人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提供了新视角。5)使广大中小学成了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的'实验田'。
28.校本课程开发的常用手机:调查研究、集体审议、课程编制。
29.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30.学校以教学为中心,这是重要的教育原则,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规律。
31.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认识的主要特征: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认识活动。2)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3)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4)教学认识还有发展性。
32.现代教学形成的内在力量和基本标志:1)普及义务教育,扩大教学对象。2)课程体系的变革。3)发展师范教育,提高教师素质。4)教育科学的发展。5)教学方法体系日益丰
富。
33.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34.优化教学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标准而言的一种完善、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35.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标准功能。
36.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育目标分类主要是教学目标分类。他把意识水平区分为三个领域:认识领域(六层次:知识 理解 运用 分析 综合和评价)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37.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按照学校结果不同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识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38.我国关于教学目标分类的基本主张:1)掌握基础知识2)形成基本技能3)发展基本能力4)促进个性健康。
39.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的表达方式:行为目标、内部心理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表现目标。
40.编写内容点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目标的关键。内容点教学目标的编写,首先要搞清楚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由内容、目标层次和两维之交合 三部分组成)其次要对内容点进行分解。
41.内容点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层次 2)将课时教学内容分解成内容点并确定内容点教学目标 3)选定教学目标的表达形式 4)绘出'内容点教学目标表' 42.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教学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基本构成要素:1)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3)教学程序 4)运用策略 5)评价体系。教学模式的特点:整体性、中介性、相对性、可操作性和效益性。
43.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1)由单一到多样 2)由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和演绎并举 3)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 4)由刻板到灵活 5)由被动性到主动性 6)由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手段。44.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45.小学常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实习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研究法。谈话法也称问答法。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问(教师)与答(学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
46.谈话法的作用: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对教学进行调控,做到因材施教;采用谈话法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品质,便于教师优化学生的思维;采用谈话法还有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采用谈话法还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建立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提高和发展的师生关系。
47.运用谈话法应注意:1)设计好问题 2)善于提问 3)做好谈话后的总结工作。
48.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改革: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程序教学法、纲要信号图示法。
49.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50.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变革主要分三个阶段:1)个别教学 2)班机授课制的兴起与普及(兰卡斯特创立了'导生制')3)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5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班机授课制,通常称作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
种组织形式,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52.班级授课制的特征: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一。3)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统一。4)分科教学。53.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54.班级授课制的弊端:1)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生需要。2)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5.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是个别辅导和现场教学。
56.对班级授课制的否定和抛弃:1)文纳特卡制 2)设计教学 3)开放教学
57.教学组织形式的的制约因素:客观因素:1)社会的变迁 2)学校的教学设施 3)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的性质 4)师生的特点。主观因素:1)人们对教学过程的理论认识 2)人们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3)教育者的已有经验和教育视野 4)特定情况下,教育者的情感因素也会成为制约因素。
58.教学评价就是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59.教学评价大体经过考试、测量、评价等三个阶段。
60.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和调节功能。
61.教学评价的类型:1)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62.讲授法是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小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的能力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历史最悠久,也是使用最为普遍的教学方法。63.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64.论述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教学方法的启发性;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函变形;教学方法的探究化和研究化,教学方法的主体化和个体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65.教学手段分为视觉手段,听觉手段,视听手段和综合操作教学手段。
66.优化教学的基本含义:从字面看,优化教学有两种理解,一是把优化教学视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即对教学进行优化,是教学变得更完美;二是把优化教学视为教学的一种状态,一种境界,即优良的教学,成功的教学;这两种理解相辅相成,对教学进行优化的原因,形式和途径,教学的完美状态是结果,方向和归宿。因而,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把握优化教学的含义:通过改革创新而达到的最佳教学状态。
67.课堂教学管理: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克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则,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诸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68.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目标导向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69.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权威模式,教导模式,矫正模式,关系模式,放任模式。
70.制定课堂规则的要求:课堂规则的要求要科学合理,课堂规则的内容要规范明确,课堂规则的数量要少而精,课堂规则制定的过程要有学生参与,课堂规则的表述应以积极的语言为主,课堂规则的执行要公正公平。
71.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一.实施预防性管理,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1)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 2)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降低挫折水平3)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 二·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1)信号暗示2)使用幽默3)创设情境4)有意忽视5)提问
学生6)转移注意7)移除媒介8)正面批评9)劝离课堂10)利用惩罚 三.积极开展行为矫正,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72.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内容: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有效改正课堂问题行为,塑造新的行为模式。
73.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多奖少罚原则,坚持一致性原则,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原则。74.课堂问题行为矫正步骤:觉察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制定矫正目标及方法,选择适当的强化物和强化时间,评定矫正成效,塑造良好行为。
7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教学进度计划,课时计划)上课(中心环节)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76.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得好,教学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