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善思善行》教案16
课题:《善思善行》教案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做一个善于思考,积善行德的人。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明确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作为学生从小要学会做一个善于感恩的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说的是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后来,语意有所拓展,多指以善意的态度对待他人,为人着想,乐于助人。
二、辨析、明理。
善思是指善于思考,慎重考虑。善行是子指慷慨的捐献。即使人免受折磨、惩罚或痛苦的仁慈行为。“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世界,因为感恩才会有世间真挚的感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美德。因此,我们在为他人着想的同时,要学会感恩。
三、导行、深化认识。
《史记》里说,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 家
吃“ 白
食”。为
此
常
遭
别
人冷
眼。,韩
信
咽
不
下
这
口 气,就
来
到
淮
水
边
垂
钓,用
鱼
换
饭
吃,经
常
饥 一 顿
饱 一
顿。淮
水 边 上 有 个 老
奶
奶
为 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这就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没想到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却笑着递给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男孩含着眼泪喝下,从此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许多年后,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一天,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送到了那位著名的医生所在的医院。医生顺利地为妇女做完手术,无意中却发现那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他那杯热牛奶的女子!他决定悄悄地为恩人做点什么。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的那位妇女硬着头皮办理出院手续时,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的是这样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
四、联系生活、指导实践。
读一读:故事一
爱之链
在一条乡间公路上,乔依开着一辆破汽车,慢慢地颠簸着往前走。已是黄昏了,飞舞的雪花钻进破旧的汽车,他不禁打了几个寒颤。在这条路上,几乎没有汽车,更没有人影。乔依工作的工厂在前不久倒闭了,他的心里很是凄凉。
前面的路边停着一辆车。乔依发现旁边还有一位身材矮小的老妇人,她满脸皱纹,在寒风中微微发抖。看见脸上带着微笑的乔依,她倒紧张地闭上了眼睛。
乔依赶紧安慰她说:“请别害怕,夫人,您怎么不待在车里?里面暖和些。对了,我叫乔依。”
原来她的车胎瘪了。乔依让她坐进车里,自己趴进她的车底下开始换轮胎。不一会儿,他的两只手冻得几乎没有知觉,清水鼻涕也流下来了,呼出的一点点热气才使脸上的水没有冻结。当他干完活时,两只手沾满了油污,衣服也更脏了。
老妇人摇下车窗,满脸感激地告诉他说,她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了,她又冷又怕,几乎完全绝望了。老妇人一边打开钱包,一边问:“我该给你多少钱?” 乔依愣了一会儿,笑着对老妇人说:“如果您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给他一点帮助吧。” 乔依看着老妇人的车开走以后,才启动了自己的破汽车。
老妇人沿着山路开了几公里,来到一个小餐馆,她打算吃点东西,然后回家。
餐馆十分破旧,里面光线昏暗。店主是一个年轻的女人,怀孕八个月了,虽然带着甜甜的微笑,可掩盖不住极度的疲劳。她不停地为老妇人端茶送饭。老妇人突然想起了乔依。老妇人用完餐,付了钱。当女店主把找回的钱拿给她时,发现她已经不在了。只见餐桌上有一个小纸包,里面装着一些钱。餐桌上还留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在我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我现在也想帮帮你。”女店主不禁
然泪下。
她关上店门,走进里屋,发现丈夫不知道什么时候倒在床上已经睡着了。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
做一做,说一说:
1、读了《爱之链》这个故事,找一找其中的善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参加过图片中的这些活动吗?跟朋友们说说你的感受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让你组织这样的一次活动,你准备做些什么?
师小结: 古人说: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领导对我们有知遇之恩,同事对我们有协助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军队对我们有保卫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经常怀着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荡,胸怀宽阔,会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同学们,知道吗?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感恩是一种歌唱方式,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感恩更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懂得了感恩,学会了感恩,每个人便都会拥有无尽的幸福和快乐。下面我们一起来齐唱歌曲《感恩的心》来结束今天的这堂课。
歌词: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 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 谁在下一刻呼唤我? 天地虽下面我们一起来齐唱歌曲《感恩的心》来结束今天的课。宽,这条路却难走, 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 ,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 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 谁在下一刻呼唤我? 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 我看遍这人间坎坷曲折。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感恩的心 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 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感恩的心 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感恩的心 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第二篇:敢想敢问,善思善行
敢想敢问 善思善行
——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探究法的几点体会
安徽省岳西县高级职业中学 汪晓玲
十余年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在想,要让学生真正学到活的知识,学到实用的本领,唯有让学生多想多问多做,这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这才是历史这门人文科学的本真。
一、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剑桥,维特根斯坦是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 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有一大堆问题。” 罗素也是大哲学家,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他。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 维特根斯坦说:“他没有问题了。”
没有问题就落后了。它警示我们: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多是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方式。它虽然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的方法,但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历史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静静地听。显然,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不利于学生主动的发展。因此,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深思善问,让死板的课堂活起来,已是当前课堂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保证学生敢问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敢问,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心理安全和自由的气氛,为学生的“问”营造气氛,消除其心理障碍,这是促进学生问题意识产生的“土壤”。如果没有心理安全与自由的保障,学生就不会多思,也不敢多想,有问题也不敢问,有想法也不敢说,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淡化。
创设宽松气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气氛,增进教学民主。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质疑。要采取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 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如哪怕学生说话幼稚,论述欠佳,也要予以谅解和关照;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完全提错问题的学生,也不要批评,要启发他换一种思路。
开放提问时空。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老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索者、发现者,就要努力做到:现象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开拓,方法让学生探寻,意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学生突破。譬如,在历史教学时,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有疑问时,可以自由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形成全班的争论,这时教师就不自觉的加入到其中,通过讨论使问题更加透彻。真正做到让学生把疑问、答案及一切在求知欲驱使下的思维活动不受课堂纪律的压抑,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成功欲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时间,多一些活动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
及时表扬肯定。作为学习促进者的老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思和所作,积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见解,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有一次在上辛亥革命时,一个男同学忽然站起来说:辛亥革命赶跑了高踞在上的大皇帝,却换来了一大批割据一方的中、小皇帝——军阀,好象得不偿失。我开始有点怪他打断我的思路,但马上肯定并引导展开讨论。如此,学生就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上课自然会积极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踊跃发言,深思多问。
(二)教会学生善问
代教学论重视学生的主现体地位,注重学生智力、能力、创造力的培养,并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由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激起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集中表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愈强,自觉性就愈强,就越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调整、改造自己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动方式。陶行知说,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它,它会乱叫乱挣不肯吃;松开鸡,它就会主动去吃米。喂鸡如此,课堂教学更要让学生处于“活”的状态,不再局限于老师设计的圈圈,而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去思考分析。
创设生动情境。历史讲述的是几千年来人类所创造的文明,讲述的是以往人类的发展过程。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还能使学生自然的产生各种疑问,产生探索答案的渴望。如:在讲解《新航路的开辟》时,我先出示当时轰动欧洲的《马可波罗游记》的动画片片段——欧洲上层社会对《马可波罗游记》中所描述的东方富有的黄金垂涎三尺的样子。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情不自禁的发问:如此强烈的贪欲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师生共同探究分析:这样的贪欲,必然会驱使他们采取行动。于是,师生共同进入新课程。在讲《鸦片战争》时,让学生通过扮演鸦片战争爆发前后的各种势力代表,通过集体讨论进入历史情境,使过去的历史现实化,抽象的历史具体化。由于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时空拉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鼓励大胆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美国人布鲁马巴克也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质疑,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积极引导,注意“提问”的科学性。一是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问。二是切中学生的疑惑之处,设置悬念。正如叶圣陶所说,“宜揣摩何处为学生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 例如,在讲述“北宋与辽、金、夏的关系”内容时,不少学生总是把北宋当作是一个全国性的王朝,作答时屡犯错误。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教材只提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而没有说北宋统一了全国?”让学生自己从教材中寻求答案。通过分析,学生会发现与北宋并存的还有三个少数民族政权——辽、夏、金,所以北宋不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王朝。(2)理性点拨,善抓提问的客观性。新奇独特,对历史问题意识的培养未必有益。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史实,围绕其发展过程(规律)进行合理地想象,不能为猎奇而置事实于不顾,石破天惊的提出比如“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先驱,对中国的近代化有重要的意义”之类的怪论。作为教师应恰当点拨,帮助学生营造思维的理智,逐步提高其提问能力。
(3)方法指导,深挖提问的创造性。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一切创造来源与问题的发现。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领域,在知识的组合创新中,提高思维的质量,强化其问题意识。教师要授之以渔,教育学生在提问时,兼顾大局,标新立异,把握思维技巧的规律。比如在讲《秦》的内容时可以这样设问:秦为什么统一,秦是怎么样统一的,又是怎样巩固统一的?学生理出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线索,并且继续探究,不断的发现问题。在讲《秦汉的文化》中的造纸术时,可以接连设问:蔡伦改进造纸原料的做法有何好处?这些原料的物件如不用造纸。该怎么处理?造纸术作为四大文明,你有什么感想?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发掘出古为今用的新意,利用了知识点,培养了学生质疑深思能力和问题意识,真可谓一举多得。
(三)合作探究释疑 在教师提出问题或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教师启迪引导,学生感悟思路。指导学生启动思维,解答问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从分析问题的条件入手,明确思考问题的途径和方向。乔治·波利来曾评论说:“许多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无效益的,除非学生懂得教师是怎样得到这一问题的思路。”教师应该对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蕴涵的方法,不断地积累总结,才能指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再到创造的飞跃。课堂上伴随着问题的解决,教师还应指出,我们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些问题,某某同学为什么提出这些疑问,这些问题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它们对解决问题起了什么作用,某某同学为什么能迅速解答问题。后归纳一下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生就能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深化和活化思维。
学生集体讨论,教师归纳总结。问题提出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阅读教材和思考,并在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就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能站在台前指手划脚。在学生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学 生通过交流仍未解决的疑惑点要加以重点启发,进行巧妙点拨,不要直截了当地给出答案,要把机会留给学生,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真正的学习;自己动手、自主探究也是有效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笔者常采用下述方法:
1、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选定的课题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材料,把结果以简易小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一般来说,论文应包括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的意义、对课题的分析论证及得出的结论,并附有资料来源或参考书目。历史小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有自己独特见解。如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或撰写历史人物小传,类似“评孙中山”、“评拿破仑”;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和评价,如“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等等。我曾经布置了一篇“评价拿破仑”的历史小论文,学生所收集的资料远远超过了我们所掌握的内容,反过来促使我们教师再去充充电。然后再把几篇好的论文,在平行班级交流,学生对此的兴趣浓厚;更有甚者,对文章中的观点不同意,还要找到那位同学理论一番,非得“争个长短”。通过撰写小论文,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2、撰写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即让学生围绕某一历史问题,通过走访、实地调查等活动,广泛搜集材料,并将结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组织调查活动之前,教师和学生应当根据选定的研究性课题,拟定调查的主题和目的,选择调查的对象和范围,确定调查的方法和过程。这些课题一般都涉及近现代史和地方史,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等。在调查活动中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相互交融,各种能力得到提升,其思想教育的效果也远比空洞说教好得多。
3、组织辩论。即围绕某一“中性”问题把学生分成正方、反方,以类似大专辩论赛的形式组织和实施。选择辩题时要注意可辩性和适中性,既是学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又要求任何一方都没有比较明显的倾向性。如我们上次在高一年级中组织了“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这场辩论赛。先是由各班课代表抽签产生自己班的辩题与对手,然后让学生用双休日的时间,通过进图 书馆、上网查询等方式来准备各自的辩题。学生的积极性普遍较高,组织能力也相当强。各自在班级中选出了4名口头表达能力好的选手,加上几名助手一起收集资料。我们以为他们肯定只会收集自己单方面的资料。他们却收集了所有有关辩题的资料,还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对方辩手的情况。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资料收集之后的工作就是组织语言,这又惊动了任教班的语文、政治老师,然后又是制作卡片……到决战那节课,各个是胸有成竹。辩论赛自是一番激烈的唇枪舌战,台下自然是掌声不断。每到经典处,作为评委的我们(所有高一年级的历史教师)也蹦出发自内心的热烈掌声。通过这样的辩论,大家对历史课的兴趣更浓厚了。其次,在平时学习中,也会以辨证的观点去思考问题,更注重资料的积累。在解题时,思路更清晰,分析更透彻了。
4、自办小报,编写简短社论和报道。在对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可以让学生模拟报纸的记者或编辑,对重大事件报道和评论。这种形式既可以模拟当时的情景,对重大事件进行即时报道,也可以从今天的视角撰写纪念性的报章社论。这种形式会促使学生更多的去把握阶段特征,或者说把历史事件到特定的环境中予以理解。而我们要学好历史,就必须要把握阶段特征。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此外,还可以采用模拟历史事件的方式开展活动,使学生在更为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展示自己的研习成果。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开展研习活动,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帮助都是不可缺少的。
三、问题探究式教学对教师的新要求
问题意识并不是简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出自觉反映的心理过程,是揭示问题本质的发现过程,是研究和发现问题的动态过程。它是科学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其实质是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形成渗透式思考问题的科学研究品质,养成自主研究的学习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实践证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与学习模式,其本质特征决定了探究性学习必须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及教育实践去适应,而这个新的适应过程,本身即是对教师传统的思维、认知和教法的挑战。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1、更新观念。探究性活动是一种师生平等的合作过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标准答案的制定者和疑难问题的解答人,更是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研究性活动中学生需要的是“帮助”或“指导”,而不再是传授或教导。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教育中的“师道尊严”的师生观。相反,要鼓励学生敢于同教师争辩,甚至否定教师的观点。因为,探究性学习重点应放在过程的探索和可能的发现,不必过多注重结论的正确与否。况且,通过高中阶段的探究性学习,真正让学生掌握什么观点,研究出什么成果是不现实的。重要的是过程,是对经验、研究方法的积累。
2、具有深厚的功力。长期以来,能研透教学大纲,吃透教科书,讲透教学内容,是中学教师教学的理想境界。然而随着教改的深入,历史教学要立足本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历史学科的广泛性进行渗透和联系,树立起“内引外联”的教学思想,要主动挖掘与其它学科相关的、交叉的教学资料,拓宽教学内容,“走出去、请进来,”加强横向联系,增加交叉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这不仅时教学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掘深自己原有知识体系,拓宽知识领域。对本学科的最新知识进展,要关注、学习、研究;相关学科要了解、知悉要点,知其梗概。
3、敏锐的洞察力。作为指导者,教师应注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随时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扫除一些障碍,以确保问题探究过程的顺利进行。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观点新颖、独特的一定要加以表扬。有一学生对其他同学认为义和团武器落后就推论清政府在抗击八国联军时的武器也很落后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阅读了大量课外资料,撰文指出清政府当时已拥有了一支甚至比八国联军装备更先进的新军,材料很有说服力的。但对清政府为何还失败的问题却卡住了,只简单地归咎于清军将士太无能。这时我首先对他的发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也应经常去发现问题,然后进一步指出:观念的落后比物质的落后更危险、更可怕。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4、研究型备课。现行的教师备课,主要是将教参上的有关材料“下载” 到备课本上,然后在课堂上搬运给学生,以已有的经验去理解既定的教材。这种备课止于对已存在事物的理解和感受。实质上,只是一种学习和吸收,甚至只是一种重现和模仿。而“研究型备课”虽然也以教材、学生、教法和教具等为对象,却不止于熟悉,而是同时将它们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它们做出某种程度的独立解释,形成个人的体验和认识。以《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的备课为例:假如一位教师,他熟读教材,翻阅有关这一段史实的时代背景等参考资料,同时也翻阅有关这段史实的不同评判。还查阅《中国通史》,从第一手资料中了解那个时代,把握材料中记叙的事实和评价观点,最后依据阅读过的上述材料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心理,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备课笔记或教案,这种备课,就适应问题探究式教学。
总之,问题探究式的历史教学对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将起到巨大的作用。此外,对深化历史学科的教育改革、推动学校的课程改革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我们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
第三篇:勤学善思
勤学善思,做合格纪检监察干部
贺国强书记在全国纪检监察系统主题实践活动总结暨加强自身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巩固扩大学习实践活动和主题实践活动成果,把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们要努力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要学习各类法律法规,恰当运用党政纪条规和法律法规,严惩腐败分子;更要不断提高业务技能,掌握查办案件的看家本领。更好的严惩腐败,为人民群众站好岗。
我们纪检监察干部处在反腐前沿,时时、处处都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发挥先锋表率作用。要模范遵守工作纪律。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的纪律机关,只有纪律严明,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纪检监察干部更应该模范遵守党的纪律,切实加强党性修养,牢记工作职责,遵守党纪党规,模范执行各项规定,努力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坚持“在其位、谋其政、敬其业、竭其力”,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工作,以崇高的使命感对待事业,把全部心思,全部精力凝聚到干事创业上。
要敢于坚持原则。纪检监察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工作中经常会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我们要坚持原则不动摇,恪尽职守、秉公执纪、坚决依法严惩腐败分子,捍卫党纪国法的尊严。
要狠抓工作落实。求真务实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可靠保证和根本途径,也是我们纪检监察干部应有的政治品格。我们要在惩治腐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积极履行自身职能之间找准切入点,要在开创工作新局面、创造工作新特色上找准切入点,讲真话、办实事、务实效,勤恳工作,埋头苦干,抓出成效。
纪检监察工作性质特殊,反腐倡廉使命重大而光荣,特殊就需要付出,使命就意味着奉献。我们要时刻牢记贺国强书记对纪检监察干部提出的四项要求:“对党和国家无限忠诚;对腐败分子和消极腐败现象坚决斗争;对广大干部和群众关心爱护;对自己和亲属严格要求”,努力树立可亲、可信、可敬的形象,勤政为民、无私奉献、恪尽职守、惩治腐败,真正做一名党的忠诚卫士,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第四篇:《历史上的善行》教案17
课题:《历史上的善行》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善文化的历史人物,体会善行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在历史善行故事中体会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引导学生成为善行好少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追溯善文化的起源,我们会发现,从古至今,在历史上出现了很多践行善行的名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影响、感染和勉励了一辈又一辈的人,使我们的“善行之花”能大放异彩。
二、辨析、明理。
善行,犹如黑暗中的火把,给人照亮光明;犹如冬天里的暖风,给人带来温暖;犹如夏天里的凉风,给人送去清凉。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做善事的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善行。因此,我们见人行善,要多方赞成;见人过错,要多方提醒。
三、导行、深化认识。
范蠡(li)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余年,并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然而历史上的范蠡其实还是一位非常富有并广布善举的慈善家。
据《史记》记载,范蠡在帮助勾践雪会稽之耻,平灭吴国之后,便辞官引退,游走各国。范蠡颇具经商才干。他在行至齐国后,便以鸱夷子皮为化名从事商业买卖。很快,范蠡就积累下千金家财,成了齐国的首富。齐王得知范蠡的才能,便拜他为相。然而,手执相印的范蠡却想到了更多生活于贫困之中的百姓。于是他将财富全部接济穷人,辞去了相职,重以布衣之身前往陶地。陶地位于齐、宋、卫国的交界处,范蠡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与各国交通便利,在此贸易必可致富。于是他又化名陶朱公,再次开始经商。果然,陶朱公不久后便大获其利,家产第二次累至千金。但是他发现,陶地同样有许多人贫苦不堪。于是范蠡又一次将千金散尽,资助穷人。据说范蠡在十九年的从商经历中曾“三至千金”。他的才干使他几乎每到一地都能富甲一方,然而对天下穷人的悲悯却又让范蠡每一次都将千金巨富倾囊赠出。在布施财富之余,范蠡还不忘传授人们经商获利的方法,希望借此为穷人找到致富之路。
后世百姓以独特的方式在民间纪念着慈善家陶朱公─—在范蠡身后,人们已将他奉为文财神,以此企盼哪一天陶朱公也将财富和经商智慧散至自己的家门。
四、联系生活、指导实践。
读一读:故事一
袁黄与他的善举
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浙江嘉善人,是嘉善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有善行的人物之一。袁黄作为一名伟大的思想家,在许多方面做出了贡献,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他是江南善举运动的倡导者。明朝末年,社会变动剧烈,道德体系紊乱。作为社会精英的士绅阶层,他为了感化名众,将劝善惩恶的许多事例刊刻成“善书”,通过小说、说唱等形式向民间宣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通俗的形式将”民众的道德“具体化。在善书的形成、发展和流传过程中,袁黄对善书思想的兴盛和发扬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也对江南民间慈善事业的兴盛起到了指导作用,打下了思想基础。
他是功过格的积极实践者。功过格是最具中华文明特色的实物之一,他把每日所做的事,按照其善恶增减计数,是一种道德自律的工具。功过格的出现,意味着中国人用自己的手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吉凶成为可能,这是精神生活中划时代的成果。
袁黄提倡用记功过格的方法,“隐恶扬善”、“迁善改过”,对自己进行道德上的自我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自我修养、完善人生的目的。作为功过格的倡导者和身体力行者,袁黄强调个人改变命运的力量,用善书来鼓励社会流动和提升社会地位,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故事二
东林英杰、“海瑞”——魏大中 “为善最乐”,出现在天启五年(1625)的早春时节,魏大中(1575—1625)为《最乐编》写下的序言中。对于“善”的理解,魏大中有着深切的体验,他家乡的师长—丁宾破产赈灾的事迹历历在目,他最亲密的朋友——陈龙正也一直致力于乡村救济活动。这为魏大中做善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魏大中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官员。在晚明时代,魏大中顶住各方巨大压力,为澄清吏治尽心尽力。如子工科给事中任上,魏大中严格监管国家的重大工程,查获了官员利用假印骗取国库银两的大案、官员与奸商勾结的“买铁案”,并阻止了工部官员借修筑北京城墙之机渔利的企图。
魏大中是一位清廉的官员。明代的官俸十分微薄,这使得清廉的魏大中与海瑞一样,过着极其清苦的生活。当官的八年多时间里,他从未有余钱寄回家,更拿不出钱为父母合葬。他在京做官时,没有自己的住房,寄居在京城广安门外的僧舍中,出行从不坐骄子,头上的一顶帽子戴了十年,粗布制的官服衣缝开裂,以粗茶淡饭自供,不应酬赴宴。根据历史记载,魏大中任官期间,先后拒绝的馈赠、贿赂,加起来价值超过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
魏大中更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魏大中的《藏密斋集》和他留下的大量奏章、书牍,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关切、对官场腐败的痛恨、对阉党专权的抗争以及对百姓苦难的深深同情。他的诗作表达了安贫乐道、达济天下的政治情怀。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要自己“一腔热心,遍洒大地。”
故事三
民间慈善组织的先行者——陈龙正
陈龙正是一位具有强烈现实感的士人,同社会的推行与救灾活动,是陈龙正一生最重要的社会活动。崇祯四年(1631),陈龙正正在嘉善建立了同善会。其宗旨是:大家一起行善,是君子最高的德行。
同善会鼓励会员开展捐助活动,善款的三分之二用于救济,三分子一永远施棺。救济对象首先是贫穷而无依靠的孝子妇女,其次是没有进敬老院的老人。同善会的经营活动几乎是陈龙正一肩挑起。他对同善会的工作尽心尽力,他的巨大热情,使得同善会不仅得到很好的发展,也渐渐风行于全国。
想一想:同学们,我们现在不可能像历史上的人物那样做出轰轰烈烈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做一个行善小使者。快来与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吧!
师小结:同学们,我们要怀抱一颗行善的心,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生活中多做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好事,为形成社会的行善之风增添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我们的善行》教案5
课题:《我们的善行》教案
教学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记住时刻行善,扶危救困。让“行善”走在路上,走一路,善事做一路。
教学重难点:时刻记住“关心人、爱护人、支持人、理解人”,让善行成为一种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经常会看到带着红帽的志愿者在街头清理垃圾、引导行人过马路、无偿献血等献爱心活动。这些行为总是让我们内心感到温暖,由衷尊敬。善行就在我们身边。
二、辨析、明理。
在日常生活里,从小事做起。所谓“积小善为大善”,“积涓涓细流而成江海”,记住时刻行善,扶危救困,如“雨中送伞”、“热中送风”、“雪中送炭”,哪怕是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孕妇让个座,哪怕是给陌生人引个路,在马路上扶老携幼„„你的善行,你的爱心将清润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三、导行、深化认识。
郭明义助人为乐,不图回报,给穷孩子送去希望;李影把小小公测打理成文明窗口,献出了自己的热心、诚信和精心;曾庆香、刘薇见义勇为,携手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一切都体现了他们并不渺小的道德情操。他们的事迹已经成为美谈,成为佳话,成为榜样,感染着许许多多的人。
行善,便能够为自己的家园钱砖加瓦,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如果我们人人能时刻记住关心人、爱护人、支持人、理解人,发一分热,发一分光,行善从平时做起,那么,行善的红旗就会高高飘扬,闪着鲜艳的色彩,发出耀眼的光芒。同学们,让善行成为一种习惯。
四、联系生活、指导实践。故事一:飞越千里的生命传递
邓宁,老家在湖北,是富士康科技集团的一名物流工作人员。
2009年,他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他的血液样本被录入中华骨髓库。2010年9月的一天,邓宁接到通知,他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白血病患者成功完成配型。2011年8月,高配结果显示,邓宁与那名白血病患者的配型非常成功。2011年11月的一天,在浙江省中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一只透明的采集袋装入了浅红色的液体。邓宁的面色苍白,但令他高兴的是,这二百八十二毫升被称作“生命种子”的造血干细胞将“飞”
往湖北武汉,救治一名白血病患者。这次生命传递使得这位“80后”小伙陈伟首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爱心大使”,他也是全国第两千四百七十七例、浙江第九十一例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不可能像邓宁哥哥那样做这么伟大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给身边的同学多一点帮助,让自己成为行善“小天使”!看一看:同学们,我们的身边时时刻刻有善行在发生着,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镜头一:几位同学在社区义务做清洁。
镜头二:两名同学在医院帮助照顾生病的老人。
镜头三:一位同学在养老院给老人梳头。
镜头四:一群小学生在给垃圾分类,做环保小卫士。找一找:同学们,你知道你身边还发生了哪些善事?你发现了哪些善人?快来找一找,并相互交流一下吧!
读一读:
1、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2、善气迎人,害与戈兵。(管仲)
3、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俄】列夫.托尔斯泰)
4、感人肺腑的人类善良的暖流,能医治心灵和肉体的创伤。(【俄】罗佐夫)
5、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是在沙漠的中心,也会有听众。(【梨】纪伯伦)
6、善良的、忠心的、心里充满爱的人不断地给人间带来幸福。(【美】马克.吐温)
7、唯有善良的品格,无论对于神或人,都永远不会成为过分的东西。(【英】培根)
课外找一找: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上网找找这些美言名句的作者的详细资料,并另外再找找相关的美言名句吧!师小结:同学们,让我们从小善做起,用善的行为去帮助人,感染人,激励人。让我们时刻记住“关心人、爱护人、支持人、理解人”,让善行成为一种习惯。
我们一起再次重温“为善三字歌”。
宝善人
存善心
有善念
行善举
有爱心
孝为先
伸援手
能助人
知礼仪
尊师长
行有序
不疯闹
爱学习
多读书
勤思考
贵以专
守诚信
诺千金
知荣辱
明是非
为善乐
乐为善
记心间
美名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