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第五课《牧童之歌》教案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第五《牧童之歌》
教案
第五
《牧童之歌》
(三时)第一时教学内容:
1、聆听《牧童短笛》
2、表演《剪羊毛》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牧童短笛》和表演《剪羊毛》,感知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2、初步了解作曲家贺绿汀。
3、能选用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学重、难点: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教学用具:钢琴、打击乐器、投影片、风光碟片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1、师生边唱《一支短笛轻轻吹》边做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既复习了已学歌曲,又为新教学设下了伏笔。入境激情
一、欣赏《牧童短笛》
1、师引言:同学们,刚才我们边吹笛子边进教室,你的心情如何?
2、生反馈(开心的、悠闲的……)
3、师言:你们看(出示《牧童短笛》的投影片),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这是一幅多么淡雅的水墨画。这一情景你能想像吗?作曲家贺绿汀把这一幕用音乐来表现,请听音乐,听后说说你的想象与感受(播放《牧童短笛》第一部分)
4、师生讨论对第一乐段的感受。、揭题;《牧童短笛》,对照图形谱哼唱[1]
6、师言:刚才我们聆听和哼唱了第一乐段,乐曲还有第二乐段,这段音乐描绘牧童在干什么?在速度上、节奏上与第一乐段相比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聆听第二乐段)
7、师生讨论第二乐段提出的两个问题。
8、完整地听全曲。设问:全曲分几段?为什么?有没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乐段?
9、师生讨论完成问题。
10、完成本上的涂色块及线条连接的作业。
11、简单介绍作曲家贺绿汀。
二、学唱《剪羊毛》
1、师引言:水乡牧童悠闲的在牛背上吹着短笛,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地球令一半上有一个国家——澳大利亚,那里的小伙伴们会干些什么呢?
2、边看澳大利亚的风光碟片边听歌曲,提问:歌曲中唱些什么内容?
3、反馈,再次欣赏歌曲
4、为歌曲取名(揭示题《剪羊毛》)、听教师弹唱,学生可跟唱曲谱
6、解决难点:符点和休止符。
7、再次聆听范唱,感悟歌曲的情绪。
8、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全歌。分段欣赏更能让学生感知音乐塑造的形象,从音乐的获得的感受与体验更到位。利用“跟唱”的形式,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歌曲的旋律。拓展情境
1、师: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为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第二乐段前两个乐句音调高昂,旋律起伏较大,节奏明快,为了突出这一部分,我们能不能试着加上些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2、学生分组讨论,为第二乐段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并编配伴奏。
3、各组展示表演并进行点评。(随机)
4、(下)师生再见。给学生一个创作与展示的空间,增强对歌曲的表现,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第二时教学内容:
1、表演《小小羊儿要回家》
2、表演《剪羊毛》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表演《小小羊儿要回家》和《剪羊毛》,进一步感知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2、在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中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教学重、难点: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教学用具:钢琴、打击乐器、投影片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1、师生边唱《剪羊毛》边做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既复习已学歌曲,又为新教学设下了伏笔。入境激情
一、复习歌曲《剪羊毛》
1、师引言
2、学生跟音乐演唱歌曲
3、将歌中的“XX”节奏改为“XX”唱一唱,比较感觉如何?
4、学生自主感受改变后的节奏,反馈各自的感觉、再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可配有律动。
二、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
1、师引言:我们剪完羊毛后,还会怎么样呢?(引到羊儿要回家)
2、出示题,提问:小小羊儿为什么要回家?它们的家是怎样的家?
3、聆听歌曲,感知歌曲的内容、速度和情绪
4、学唱曲调:听一遍教师范唱。要求:边听边看谱,是否发现歌谱上出现一个新的音符。简单复习已学过的音符“X;X;X—;”。新授全音符X———。学生再听一遍曲调范唱,找出X———出现几次?跟着钢琴弹奏的曲调轻轻哼唱。教师纠正曲调中的音准及节奏错误。完整地唱全曲。、学唱歌曲与处理:跟着钢琴轻声地把歌词唱准。纠正错误处。师生讨论《剪羊毛》和《小小羊儿要回家》两首歌曲演唱的相同点与不同处。从对比分析中唱好《小小羊儿要回家》讲解延长记号。结合歌曲的意境,让学生想像最后的“嘿”和延长是怎样的情景。分组讨论创作歌曲伴奏的节奏型及选择打击乐器。采取分组讨论方式,并进行分别试唱试奏,尊重学生的创作实践活动。拓展情境
1、师言
2、表演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可以选择《小小羊儿要回家》,也可选择《剪羊毛》。曲目、队伍确定后,进行适当的排练活动,然后展示表演成果。
4、(下)师生再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角色是服务者、观众,而不是导演。第三时教学内容:
1、聆听《孤独的牧羊人》
2、曲调接龙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孤独的牧羊人》,再一次感受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让我们懂得音乐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2、在曲调接龙活动中,以即兴创作相连接,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教学重、难点:通过曲调接龙活动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教学用具:钢琴、打击乐器、投影片、《音乐之声》影片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1、师生边聆听歌曲《雪绒花》,边做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聆听歌曲,为新教学内容作铺垫。入境激情
一、游戏:曲谱接龙
1、出示曲谱,讲解游戏规则
2、开始游戏。按组接龙。
3、师小结
二、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1、师引言:刚才我们进教室时所听到的歌曲,谁知道叫什么歌名?
2、学生回答
3、教师讲解影片《音乐之声》的剧情
4、播放影片《音乐之声》中《孤独的牧羊人》的片段(聆听英语版《孤独的牧羊人》)、教师介绍这一插曲是女教师与孩子们在玩木偶戏时的一首歌曲。提问:这首歌曲中每隔两小节就出现“来咿噢嘟”这是谁的歌声?再听时,请在“来咿噢嘟”处轻轻地合着拍子拍手。
6、再次欣赏(中文版《孤独的牧羊人》)
7、教师介绍这一插曲的风格: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奥地利,但这是一部美国的音乐剧,所以这首插曲是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尤其是“来咿噢嘟”是用假声唱法,这是地道的美国乡村歌曲的演唱特点。
8、复听歌曲。可边听边表演。锻炼学生的即兴曲调创作的反应,提高他们的音准、节奏等综合能力。通过多媒体播放一片断,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结束
1、师小结
2、(下)师生再见。
第二篇:第五课 牧童之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剪羊毛》。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接触到具体的音乐知识,学习了一些活泼优美的儿童歌曲,虽年龄小,但学习能力强,能积极参与课堂。学生年龄小,生性活泼,我会在这一点上下功夫,重点发展舞蹈、律动的学习。增强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让学生可以渐渐增强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教材分析:
《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亚流传颇广的民歌,该国以盛产羊毛而著称于世。歌曲正是反映了澳大利亚牧场工人紧张的劳动生活和乐观的精神面貌。歌词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表现了“剪羊毛”这一特定的劳动情景,以“白云”、“冬雪”、“丝绵”夸张的形容通过工人们劳动而剪下的遍地羊毛,以“皮袄”比作羊儿身上的绒毛,富于想象,很有童趣。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歌曲,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复习“附点”节奏及四分休止符的音乐知识。
2、能力目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引导学生创编工作,创编节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劳动的意义。
教学重点:感受附点节奏及休止符赋予歌曲欢快跳跃的情绪及其表现作用,能唱准确。
教学难点:创编恰当的节奏,表现歌曲的情绪。教学方法:视听法、对比教学法等。教学用具:课件、琴、打击乐器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请大家猜猜看:年纪不大,胡子一把,喜欢吃青草,爱叫妈妈。(羊)澳大利亚的羊也特别多,就因为这个国家的羊特别多,它还有个美称“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在澳大利亚,每年到了春夏之交的时候,所有农场就会将羊集中在一起,剪下羊毛,然后将这些羊毛出口到其他国家,我们平时穿的羊毛衫、羊毛大衣、羊毛被,都是用羊毛加工而成的。
师:为什么要剪羊毛呢?
同学们看到剪羊毛吗?谁学着做个动作试试,剪子剪羊毛发出的声音是什么?
生:嚓!
(引出难点练习难点节奏)
师:同学们学的都不错,现在老师要带领同学们到美丽富饶的澳大利亚草原去看一看,去听听那里好听民歌,然后参加剪羊毛比赛。
四、讲授新课
1、播放音乐师范唱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情诸感受美丽的农场有哪些迷人的景色(草原、白色一片 白云 雪堆像冬天)
师:洁白的羊群的数量不计其数,羊身上那洁白、松软的羊毛就像天上的洁白松软飘浮的云飘到了草原上美丽无比,人们看到了劳动成果,认识到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得来的。
接下来一起去参加剪羊毛比赛,看谁剪的又好又准确。
2、歌曲教学
①学唱旋律,师带领学生用嚓模唱注意唱准八分附点音符 ②学唱歌词 ③处理歌曲情诸 ④有感情演唱歌曲
五、表现歌曲
1、带领学生创编节奏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方法:学生分组讨论,自由选择打击乐器,再分组演奏找出恰当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2、启发学生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同时综合其他艺术手段。演唱:1—5名领唱,其他齐唱
打击乐器:学生讨论并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
歌表演:学生自选头饰,小羊、剪羊毛工人、创编动作并表演、(捉羊、羊儿害怕、抚摸羊儿、剪羊毛的动作)
六、小结:
这是一首流传颇广的民歌,澳大利亚以生产羊毛而著称,这首剪羊毛就是反映了澳大利亚农场工人紧张的劳动生活和乐观的精神面貌,这首歌不仅表现了剪羊毛工人愉快的劳动心情,更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面,同学们,幸福靠什么创造(劳动)对,劳动可以创造财富,希望同学们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板书设计:
剪羊毛
八分附点音符 歌曲情诸 演唱歌曲
教学反思: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帮助学生巩固复习“附点”节奏及四分休止符的音乐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创编动作,创编节奏,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并通过学唱歌曲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劳动的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2、学唱歌曲《小小羊儿要回家》。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三年级学生经过小学两年多音乐课的熏陶和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歌唱和表演能力。这首富有童趣的《小小羊儿要回家》,学生应该会比较感兴趣。但是由于生理上具体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所以在教学重需要提供大量的直观材料,教学组织中更需趣味性和严密性 教材分析: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音乐之声》影片中的插曲,但与影片内容并无直接关系。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时所唱。歌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七度、八度、九度)音程频频出现,使歌
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
《小小羊儿要回家》是一首曲调优美抒情的儿童歌曲,它是4/4拍,羽调式,感情真挚。教学目标:
1.《孤独的牧羊人》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让我们懂得音乐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2.在曲调接龙活动中,以即兴创作相连接,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以音乐审美中歌曲本身的内在美为中心,融洽音乐、电影、演唱、创编、表演、评价等教学活动为一体,有机达到教学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难点:融洽音乐、电影、演唱、创编、表演、评价等教学活动为一体。
教学方法:视听法、对比教学法等。教学用具:课件、琴、打击乐器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do re mi》踏步拍手进教室。
2、练声曲:《do re mi》
二、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1、导入:师:真棒!哪个同学知道这首动听的《do re mi》,是哪部电影的插曲呢?
2、介绍影片《音乐之声》引出歌曲。
3、初听《孤独的牧羊人》:师:很好!赶快进入音乐之旅的第一站——细细品位《音乐之声》的影片插曲《孤独的牧羊人》。请同学们边听边想想,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4、复听: 师:真棒!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精彩的表演吧。请同学们边看边想想歌曲中最好听,最有特点,最吸引你的是哪几句?
5、学习歌词:师:这么诙谐,幽默的歌曲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朗读PPT第一段歌词)
原来只有他一个人在唱歌,所以他觉得很孤单。可是后来呢?请 同学们再接着读下去:(朗读PPT第二段歌词)孤独的牧羊人还孤独吗?他的歌声变得越来越?
生:欢快!不孤独了,因为有许多的人都在听他唱歌了。师:很好!让我们再读下去:(朗读PPT第三段歌词)
6、了解歌曲旋律:
a.先跟着老师一起拍拍第一句的节奏。(老师边唱边拍手)b.好。再加入自己的演唱。(一共学四句,每一句后都有衬词的演唱。)
c.最后,和着原唱拍手唱一唱。
7、拓展活动:师:老师觉得仅仅用歌声还不能完全表现出牧羊人快乐,奔放的情绪!充分展现自己的特长,还可以以多种形式表现歌曲。
8、拓展知识:师:有谁知道是哪位伟大的作曲家创作了《孤独的牧羊人》呢?简单介绍作曲家。
三、教师小结,下课。板书设计:
孤独的牧羊人
情绪:活泼地,速度:稍快 诙谐,幽默 快乐,奔放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要紧紧抓住音乐的美感特征,以学生为本,要设计学生可以充分参与的实践活动,而且每一个活动都要实现学生审美能力、学习兴趣的增量是音乐课成功的关键。
第三篇:三年级音乐牧童之歌教案
三年级音乐《牧童之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感受并表现新疆音乐典型的节奏以及骑马的动作,了解并交流新疆的特产风景等,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新疆的热爱之情。
2、学生能用愉悦的声音演唱新疆民歌《牧童之歌》,并能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
1、体会歌曲《牧童之歌》中小牧童的快乐,学会并表演歌曲《牧童之歌》。
2、能明白不同的演唱形式,情绪速度和曲式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音乐感受.并进行大胆的尝试.教学难点:《牧童之歌》中连续附点的演唱
教材分析:
《牧童之歌》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新疆民歌,它生动逼真地表现了牧童放牧时的喜悦心情,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人物形象。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自然小调式。前两个乐句节奏平稳,和歌词紧密结合,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基本上是一气呵成,特别是第三乐句以连续的 x xx.x| x x x.x节奏和旋律三度模进,行程紧缩型的短句,于前面有着鲜明的对比,生动地描绘出小主人公骑马奔驰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1、谈话导入:(听《娃哈哈》音乐跳进教室)
师:欢迎同学们进入愉快的音乐课堂。谁知道现在播放的歌曲是由哪个地方的音乐改编而来的?
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新疆呢?
生畅所欲言:新疆风景如画,特产丰富,新疆人能歌善舞等
(你的知识真丰富!你真
是个小百科!瞧你的口水都快掉下来了!你能不能来表演一下?你真行!)师: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一起随着美妙的音乐走进新疆。《牧童之歌》伴奏(多媒体展示新疆的风土人情)
谁能用一句话来赞美你所看到的新疆?(生:天山真是个美丽的地方!)如果学生话题方向统一,老师及时说:是啊,真想亲眼去看一看啊!把学生话题转移。
二. 节奏练习
师: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到天山去走一走。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是谁从遥远的天山跑来迎接我们呢?老师用响板打击x x x.x| x x x.x |节奏模仿马蹄声(学生听完后回答)
出示PPT师:原来是小牧童,他骑着一匹悠闲自在的小马,小马它跑起来可有节奏,你听出来了吗?你能用声音来模仿一下小马的跑步声吗?(2-3个学生模仿马蹄声节奏)x x x.x| x x x.x |
情况预设: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或不准确,老师说:让我们再来仔细听一听。随手圆舞板慢慢地再打一遍。
(出示PPT)你的耳朵真灵,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条节奏 x x x.x| x x x.x |(慢速)
师小结:第三个音后面的小圆点叫附点。附点前的音要唱的长一些,附点后的音要唱的短一些。
(范读)像这样:x.x来:生跟读两遍 加上前面的节奏x x x.x一齐:生跟读两遍(慢慢地逐渐加快速度)
情况预设:如果学生附点八分音符完成的不是很好,教师采用划拍练习帮助学生
师:让我们配上音乐来一次。
师:太棒了!那谁能用肢体动作来模仿小牧童骑马奔驰的样子呢,最好能加上刚才学习的节奏!(1-2学生)
情况预设:如果学生不太会,老师及时引导拉缰绳甩马鞭等动作
模仿得真好,老师把你们的动作综合一下,(师综合学生动作并表演)大家一起来试试。
如果配上音乐旋律那就更好了,看老师的。x x x.x| x x x.x |(用啦来慢慢摸唱旋律,加以手上拉缰绳甩马鞭的动作)
你们也来试试!(师生一起表演)
和老师一起去草原上骑马吧!播放《牧童之歌》歌曲
三学唱歌曲
1.师:看来,骑上骏马,唱着歌,在草原上奔驰,真是一件快乐的事。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叫《牧童之歌》,是一首新疆哈萨克族的歌曲。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认真地听一听,说说你觉得歌曲的情绪速度和演唱形式分别是怎样的?情绪:欢快 速度:中速 演唱形式:童声齐唱
~好,接下来让我们再听一遍。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畅所欲言)
2.师小结:是呀,小牧童天真可爱,英姿飒爽,他的放牧生活更是悠闲自得,多么令人羡慕,多么让人向往呀!想不想和小牧童一起唱着歌,扬起马鞭,在辽阔的草原快乐的奔驰?(生:想)那就赶快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吧.3.出示歌谱
看好歌谱,先用说悄悄话的声音来跟着老师的琴声哼唱歌曲旋律.跟着老师来唱一唱歌谱。
解决高八度:注意66整整高了八度,唱的时候嘴巴圆圆的,提前换气,用气息支持,听老师唱:66,高音6不要吼,美美的来唱。你们来试试!
~你们学得真快,现在能不能跟着老师的琴声把歌词放进去唱一唱呢?一起来试试吧。(完整唱一遍)
~解决难点乐句
师:你们觉得哪个地方比较难唱?PPT出示:(连续附点处)
解决方法:采用对比的方法,解决难点。教师范唱9——12小节,加附点和不加附点两种唱法进行对比。
那我能不能把附点去掉呢?听老师唱一唱(教师范唱9——12小节)再听一听没有去掉的(教师范唱9——12小节)!
学生肯定会说:不能去掉。说一说为什么呢?(引导生回答:加上附点更能体现小牧童的可爱和欢乐的心情)好,跟着老师再来唱一唱这一句!(生跟着一起唱)师:唱得真不错,不过老师觉得你们还没有把小牧童骑在马背上放牧时高兴的心情完全体现出来,想一想怎样可以体现出牧童欢快的心情呢?(师边说边做一个快乐的神采飞扬的表情)启发学生用欢快的表情,愉悦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学生复唱)
~嗯,我感受到了你们的快乐。让我们试着完整地跟琴来唱一唱。
配上音乐再来一遍。(《牧童之歌》伴奏)
四、歌曲表现
1.师:你们动听的歌声深深的打动了我,我也好想在辽阔的草原放声高歌。下面听听老师唱的在情绪和速度上与你们唱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范唱
(1)“红太阳,从天山慢慢地爬上”突出“慢慢地” “风吹绿草草儿把头扬”表现出那种舒展
(2)“骑上骏马扬起鞭,赶上牛羊下河滩”表现小牧童在天山脚下放牧的愉快的心情
(3)“唱上一首歌呀”稍慢
(4)“心花开放”突然加快速度
引导学生回答:“红太阳,从天山慢慢地爬上” “风吹绿草草儿把头扬”用稍慢的速度表现出天山的美,“骑上骏马扬起鞭,赶上牛羊下河滩”用稍快速度表现出小牧童放牧时快乐的心情。
师:这样的改变给你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生答:歌曲更优美,更活泼,更可爱~)师小结:音乐速度的变化,会使得歌曲的音乐情绪变得更加得丰满.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感受一下?师生跟音乐齐唱
2.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首由一群孩子演唱的《牧童之歌》,你能听出这首《牧童之歌》与我们刚学的在演唱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吗?
生回答:童声合唱,引导学生说歌曲还用到了手来拍击节奏,进行了歌曲旋律的改编等
师:这样的改变又给你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
师小结: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使歌曲更丰富,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那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首歌曲唱得更美一些呢 ?试着对歌曲的演唱形式,或者情绪速度做一些改变?(尝试各种方案演唱)(启发学生对歌曲的情绪、强弱、演唱形式进行处理)情况预设:学生也许会说改变歌曲演唱形式(领唱,齐唱)老师追问:可以呀,那领唱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呢?生回答。
我们按照XXX说的,来试试!我们唱两遍,第一遍请一位女生来领唱,XXX。第二遍我们请XXX来领唱。那么其余部分我们一起来完成。追问:XXX,XXX你们唱那一句?我们一起唱哪一部分?清楚了吗?开始了。(师生合作进行演唱形式的改变)
师:合作愉快!.五.教学小结:
师:天山的美景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享受,《牧童之歌》不同版本,不同形式的尝试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现在就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骑上骏马,在天山下大草原上尽情的唱起来,跳起来吧。(《牧童之歌》伴奏)
学生在《牧童之歌 》音乐中离开教室。
《牧童之歌》教案
[日期:2010-12-14] 来源:湖父小学 作者:张锦艳 [字体:大 中 小]牧童之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牧童之歌。
2.欣赏长笛演奏的牧童短笛以及捷克民歌《牧童》。
二、教学目标:
1.能用打击乐器模仿生活中的声音,探索音源。
2.学会演唱歌曲《牧童之歌》。
3.欣赏《牧童短笛》与《牧童》,对比各民族与地区的牧童的生活以及风格。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完全按照课本提供的教学素材和欣赏内容来进行教学,而是抓住这首歌富有新疆地区音乐风格的感受这条主线来展开教学活动.在音乐风格的感受把握上,通过和牧童短笛以及捷克民歌《牧童》中牧童的几种不同音乐形象给孩子们展现了不同地区的风情画,增加了的体验和积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活动
一、师生问好 竖笛演奏
二、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学生听音乐《梦里水乡》,走进教室。
师:音乐仿佛把我们带进了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耳边隐约响起了悠扬的笛声,现在就让我们跟随音乐,去那里寻找江南小牧童的身影吧!
三、歌曲教学《牧童之歌》
1、要给大家介绍一首新疆民歌,我们 天山、牧童、草原、马儿 一起来欣赏,仔细听,歌中唱了那些内容?
2、你能为这首歌起一个恰当的名字吗? 牧童放牛、放牛娃„„
3、出示课题《牧童之歌》
这首歌曲中的牧童生活在美丽的天山脚下, 欣赏天山美景。
天山是一座着名的雪山,山顶上的天池更是闻名于世,天山的雪融化成为甘甜的水流向山下的草原,抚育了牧民,滋润了美丽的草原。(边讲解边播放多媒体)
4、听,草原上传来了什么声音?(出示节奏)马蹄声
你能用这条节奏为歌曲做伴奏吗?你觉得除了 2铃鼓、打击乐器用手还能选用那些乐器? 为歌曲伴奏。
5、咱们一起来做回活泼可爱的小牧民,学唱这首《牧童之歌》。范唱
请小朋友跟着的钢琴轻声唱,跟琴演唱。
你觉得这首歌中什么地方比较难唱?(连续附点的地方)
6、在第九到十二小节的地方,有个连续附点。
(多媒体将两处地方用红线出示)
如果不加附点和加了附点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吗? 不加附点太平淡。没有骑马的感觉,不活泼。
7、师生共同朗诵歌词,特别注意第九到十二小节。朗诵歌词
8、天山的小牧童生活在这样美丽的草原, 尝试各种方案(歌曲的情绪处理、强弱处理、演唱形式的处理等)怎样才能表现牧童欢乐的情绪?
9、请小朋友们拿起手中的乐器边唱边奏吧 汇报演出《牧童之歌》
四、欣赏《牧童短笛》与捷克民歌《牧童》
1、《牧童之歌》表现的是一个新疆草原小牧 选择判断
童放牧的喜悦心情,下面再欣赏一段。
听一听这段中的牧童配下面哪张图更适合呢?(出示多媒体)
2、这是一位生活在江南水乡的牧童,你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吗? 根据童谣猜名字如《牧童短笛》等。
名字就藏在下面这首童谣中:“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3、这是我国着名家、作曲家贺绿汀老爷爷写的一首钢琴曲《牧童短笛》。(简介贺老)了解关于贺老和《牧童短笛》
刚才我们听的是经过改编的由长笛演奏的一个片断,这样描写的江南小牧童就更形象了。
4、听到我们这里美妙的连外国的小牧童都忍不住来凑热闹了。不信你听„„(播放歌曲)
欣赏捷克民歌《牧童》
五、结束全课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民族地区都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通过歌曲了解了生存在不同地方牧童的生活, 最后让我们也来学做一次小牧童,骑上马儿去放牧,边唱《牧童之歌》边做骑马动作沿着教室跳一圈。
第四篇:三年级音乐《牧童之歌》教案
三年级音乐《牧童之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感受并表现新疆音乐典型的节奏以及骑马的动作,了解并交流新疆的特产风景等,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新疆的热爱之情。
2.学生能用愉悦的声音演唱新疆民歌《牧童之歌》,并能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
1.体会歌曲《牧童之歌》中小牧童的快乐,学会并表演歌曲《牧童之歌》。2.能明白不同的演唱形式,情绪速度和曲式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音乐感受.并进行大胆的尝试.教学难点:《牧童之歌》中连续附点的演唱 教材分析:
《牧童之歌》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新疆民歌,它生动逼真地表现了牧童放牧时的喜悦心情,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人物形象。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自然小调式。前两个乐句节奏平稳,和歌词紧密结合,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基本上是一气呵成,特别是第三乐句以连续的x x x.x| x x x.x节奏和旋律三度模进,行程紧缩型的短句,于前面有着鲜明的对比,生动地描绘出小主人公骑马奔驰的形象。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疆的音乐风格
二、歌曲教学《牧童之歌》
1.你能为这首歌起一个恰当的名字吗? 2.出示课题《牧童之歌》
3.欣赏天山美景(边讲解边播放多媒体课件)
三、节奏练习1.解决节奏难点。
2.初听音乐,跟随音乐合奏。3.对比节奏。
(1)出示,马蹄和x x x.x| x x x.x节奏型。(马蹄发生了什么变化?)(2)师:老师告诉你这个就是八分附点音符,用手势提示并弹舌练习。
师:第三X后面的小圆点叫附点。附点前的要唱的长一些,附点后的要唱的短一些。
4.完整拍出歌曲的节奏型。
三、学唱歌曲 1.复听歌曲。2.出示歌谱。(1)按节奏读词。
(2)用“啦啦啦”模唱歌曲旋律。
(3)对比八分附点音符和四分音符演唱区别。
四、歌曲表现
1.舞蹈创作与表现
过渡句:如此美丽的新疆大草原,如此可爱的小牧童,我们单单以歌声来表现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可以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那么就请你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一些富有新意的动作。
创编过程,教师提供一些有代表性的骑马动作: 举鞭(扬鞭)加鞭 挥鞭。学生学跳并表演。师生共同表演。2.加圆舞板、响板、串铃来表演。
3.乐器组、舞蹈组、合唱组来展示。
师小结: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使歌曲更丰富,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五.教学小结: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民族地区都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今天我们通过音乐了解了生存在不同地方牧童的生活,最后让我们也来学做一次小牧童,骑上马儿去放牧。学生在《牧童之歌 》音乐中离开教室。
第五篇:三年级音乐《牧童之歌》教案
三年级音乐《牧童之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感受并表现新疆音乐典型的节奏以及骑马的动作,了解并交流新疆的特产风景等,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新疆的热爱之情。
2、学生能用愉悦的声音演唱新疆民歌《牧童之歌》,并能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
1、体会歌曲《牧童之歌》中小牧童的快乐,学会并表演歌曲《牧童之歌》。
2、能明白不同的演唱形式,情绪速度和曲式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音乐感受.并进行大胆的尝试.教学难点:《牧童之歌》中连续附点的演唱
教材分析: 《牧童之歌》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新疆民歌,它生动逼真地表现了牧童放牧时的喜悦心情,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人物形象。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自然小调式。前两个乐句节奏平稳,和歌词紧密结合,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基本上是一气呵成,特别是第三乐句以连续的 x x x.x| x x x.x节奏和旋律三度模进,行程紧缩型的短句,于前面有着鲜明的对比,生动地描绘出小主人公骑马奔驰的形象。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1、谈话导入:
很高兴今天和同学们一起上音乐歌,老师先考考你们,老师弹一首歌曲,你们能知道这是什么歌吗?带学生唱《七个小兄弟》,《音乐是好朋友》
同学们唱的真好听,今天老师教你们一首新的歌曲,好吗?
在教之前,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些风景优美的图片,看完后,谁能告诉我这是哪个地方的呢?多媒体展示新疆的风土人情,让学生说出看到了哪些内容,最后总结:优美的新疆。多媒体展示一年四季的天山。如果学生话题方向统一,老师及时说:是啊,真想亲眼去看一看啊!把学生话题转移。二. 节奏练习
师:今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到天山去走一走。请同学们看!是谁从遥远的天山跑来迎接我们呢?老师用响板打击x x x.x| x x x.x |节奏模仿马蹄声(学生听完后回答)
出示PPT师:原来是小牧童,他骑着一匹悠闲自在的小马,小马它跑起来可有节奏,你听出来了吗?你能用声音来模仿一下小马的跑步声吗?(2-3个学生模仿马蹄声节奏)x x x.x| x x x.x | 情况预设: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或不准确,老师说:让我们再来仔细听一听。随手圆舞板慢慢地再打一遍。
(出示PPT)你的耳朵真灵,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条节奏 x x x.x| x x x.x |(慢速)
师小结:第三个音后面的小圆点叫附点。附点前的音要唱的长一些,附点后的音要唱的短一些。(范读)像这样:x.x 来:生跟读两遍 加上前面的节奏x x x.x 一齐:生跟读两遍(慢慢地逐渐加快速度)用哒哒来练习用舌头来练习。
师:太棒了!那谁能用肢体动作来模仿小牧童骑马奔驰的样子呢,最好能加上刚才学习的节奏!(1-2学生)情况预设:如果学生不太会,老师及时引导拉缰绳甩马鞭等动作
模仿得真好,老师把你们的动作综合一下,(师综合学生动作并表演)大家一起来试试。
你们也来试试!(师生一起表演)
和老师一起去草原上骑马吧!播放《牧童之歌》歌曲 三 学唱歌曲
1.师:看来,骑上骏马,唱着歌,在草原上奔驰,真是一件快乐的事。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叫《牧童之歌》,是一首新疆哈萨克族的歌曲。PPT出示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认真地听一听,说说你觉得歌曲的情绪怎样的?情绪:欢快~好,接下来让我们再听一遍。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听到了哪些词(生畅所欲言)出示PPT 2.师小结:是呀,小牧童天真可爱,英姿飒爽,他的放牧生活更是悠闲自得,多么令人羡慕,多么让人向往呀!想不想和小牧童一起唱着歌,扬起马鞭,在辽阔的草原快乐的奔驰?(生:想)那就赶快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吧.3.出示歌谱
看好歌词,跟老师说唱歌词
看好歌谱,先用说悄悄话的声音用“啦啦啦”来跟着老师的琴声哼唱歌曲旋律.跟着老师来唱一唱歌谱。
解决高八度:出示PPT注意66整整高了八度,唱的时候嘴巴圆圆的,提前换气,用气息支持,听老师唱:66,高音6不要吼,美美的来唱。你们来试试!~你们学得真快,现在能不能跟着老师的琴声把歌词放进去唱一唱呢?一起来试试吧。(完整唱一遍)~解决难点乐句
师:你们觉得哪个地方比较难唱?PPT出示:(连续附点处)
解决方法:采用对比的方法,解决难点。教师范唱9——12小节,加附点和不加附点两种唱法进行对比。
那我能不能把附点去掉呢?听老师唱一唱(教师范唱9——12小节)再听一听没有去掉的(教师范唱9——12小节)!
学生肯定会说:不能去掉。说一说为什么呢?(引导生回答:加上附点更能体现小牧童的可爱和欢乐的心情)好,跟着老师再来唱一唱这一句!(生跟着一起唱)师:唱得真不错,不过老师觉得你们还没有把小牧童骑在马背上放牧时高兴的心情完全体现出来,想一想怎样可以体现出牧童欢快的心情呢?(师边说边做一个快乐的神采飞扬的表情)启发学生用欢快的表情,愉悦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学生复唱)
~嗯,我感受到了你们的快乐。让我们试着完整地跟琴来唱一唱。配上音乐再来一遍。(《牧童之歌》伴奏)
四、歌曲表现 1.师:你们动听的歌声深深的打动了我,我也好想在辽阔的草原放声高歌。下面听听老师唱的在情绪和速度上与你们唱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范唱(1)“红太阳,从天山慢慢地爬上”突出“慢慢地” “风吹绿草草儿把头扬”表现出那种舒展(2)“骑上骏马扬起鞭,赶上牛羊下河滩”表现小牧童在天山脚下放牧的愉快的心情
(3)“唱上一首歌呀”稍慢(4)“心花开放”突然加快速度
引导学生回答:“红太阳,从天山慢慢地爬上” “风吹绿草草儿把头扬”用稍慢的速度表现出天山的美,“骑上骏马扬起鞭,赶上牛羊下河滩”用稍快速度表现出小牧童放牧时快乐的心情。
师:这样的改变给你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生答:歌曲更优美,更活泼,更可爱~)师小结:音乐速度的变化,会使得歌曲的音乐情绪变得更加得丰满.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感受一下?师生跟音乐齐唱 2.加节拍学生齐唱。3.加肢体学生表演。
师小结: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使歌曲更丰富,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五.教学小结:
师:天山的美景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享受,《牧童之歌》不同版本,不同形式的尝试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现在就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骑上骏马,在天山下大草原上尽情的唱起来,跳起来吧。(《牧童之歌》伴奏)学生在《牧童之歌 》音乐中离开教室。